培养思想

2024-11-01

培养思想(共12篇)

培养思想 篇1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只有充分掌握领会, 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 形成能力.初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有三十多种, 这里就谈一谈几种主要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 培养学生抽象推理能力

小学升到初中在数上质的变化就是用符号表示数字, 实现从算术到代数式的一个飞跃.学生从进初中七年级开始学习字母表示数, 如: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8岁时, 王华的年龄是_____岁;当张强a岁时, 王华的年龄是_____岁.如果张强是 (n-2) 岁, 那王华是_____岁.此时, 把具体的数据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有的是一个感性的认识.从列方程或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中各个量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而后求出所需值, 到函数的表示, 用字母来表示不确定的、变化的量, 把这种规律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 可以说字母表示数贯穿整个初中阶段.

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将数与图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初中阶段最常见、最典型的是函数中的数形结合.

如:如图, lA, lB分别表示A步行与B骑车在同一条路上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

(1) B出发时与A相距_____千米.

(2) 走了一段路后, 自行车发生故障, 进行修理, 所用的时间是_____小时.

(3) B出发后_____小时与A相遇.

(4) 若B的自行车不发生故障, 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 _____小时后与A相遇, 相遇点离B的出发点_____千米.在图中表示出这个相遇点C.

(5) 求出A行走的路程s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要解决这里的所有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横纵坐标表示什么, 纵坐标为7.5时, 横坐标从0.5到1.5这一段水平的线段表示什么, lA与lB交点表示什么, 从几何图上去挖掘代数的意义.其实在函数的教学中, 自始至终都要贯穿着数形的结合.当然初中阶段数形结合除了函数还有很多地方, 如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圆》一章中, 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都是化为数量关系来处理的.

三、渗透类比思想, 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类比思想是较常运用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 我们通常先复习一次函数的性质, 教师出示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图像, 并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 让学生观察, 仿照一次函数的性质, 进行小组交流等活动, 试说一说反比例函数性质.在这里, 既有相同之处—按比例系数k的正负性讨论直线 (或曲线) 的增减性, 又有不同之处—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双曲线是分布在不同象限内的, 所以要分象限讨论, 而直线则不用.类比学习, 学生对共性容易接受, 对不同之处也印象深刻, 培养了学生全面观察事物异同的能力.

四、渗透分类思想,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类讨论在初中数学中尤为重要.一般来讲, 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一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情况, 逐一讨论解决问题.如几何中的一些动点问题.

如:如图, 在△ABC中, BA=BC=20 cm, AC=30 cm, 点P从点A出发, 沿AB以每秒2 cm的速度向B点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 沿CA以每秒3 cm的速度向点A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x秒.

(1) 以点A, P, Q为顶点的三角形能否与△CQB相似?若能, 求出此时AP的长;若不能, 请说明理由.

(2) 当x为何值时, △APQ为等腰三角形?

第 (1) 小题, 根据AP的对应边分别为CB和CQ两种情况, 分类讨论.第 (2) 小题题目中未确定哪两条是腰, 所以分AP=AQ, PA=PQ, QP=QA三种情况讨论.而对于每一种情况得出的结果, 还要检验是否合意.

二是涉及代数式或函数或方程中, 根据字母不同的取值情况, 分别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讨论解决问题.如:当k为何值时, 关于x的方程kx2- (2k+1) x+k+3=0有实数根?读完题目, 学生第一反应是Δ≥0, 求k的取值范围, 并保证二次项系数k≠0.但是此处题目并未说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所以还是应分情况讨论, 如果是一元一次方程, k=0, - (2k+1) ≠0时, 原方程是否有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如何?最后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在这里, 学生往往容易遗漏一元一次方程的情况.所以读题要仔细, 考虑问题要全面, 要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渗透化归与转换的思想,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归与转化是指将复杂的、难解 (待解决) 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或易于解决的问题来解决.几何问题中, 很多数学问题也是来自于生活, 都是用语言来描述的, 此时, 我们需要把它“化”变成图形进行分析, 即把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把所学知识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转换为已学知识来解决.这一点, 在函数的应用中较为明显.如二次函数的应用中, 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 (1) 一段科比投篮的录像. (2) 提出问题: (1) 一场NBA篮球塞中, 科比跳起投篮, 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高m, 与篮球筐的水平距离为8 m, 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 m时达到最大高度4 m, 若篮球运行的轨迹为抛物线, 篮球中心距离地面3 m, 问:此次投篮是否成功?

本题就需要把实际问题化归成几何问题来解决, 根据题意自己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 在坐标系中求出函数解析式, 再求篮筐这个点的坐标是否在这个抛物线上.本题结果是投篮不成功, 所以紧跟出第二问: (2) 假如出手的角度和力度不变, 怎么才能投中?提出解决方案时出于本题难度较大, 一般我们会直接把问题引向几何问题.方案一:往上跳高多少米?或者方案二:人往前平移多少米?

可见, 一个实际问题转成了在我们能力范围内能解决的数学问题.数学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 数学学习的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把新知转化为旧知, 用已有知识服务于生活的过程化归与转换的思想方法的训练, 将会大大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思想 篇2

创新思维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创新思维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对马列主义进行思考后,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对其重新阐释解读,不断总结经验,最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民主革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如何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中国研究创新思维的第一人郎加明是这样说创思维的:“创新思维是人类永远怒放的鲜花,创新思维是人类永远最稀缺的资源。创新的核心是创意,创意的“密钥”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价值之源,创新思维是一种软实力。上大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想象力,想象力是大学存在的理由。这里的想象力其实就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创新思维始终只是一种意识,必须在实践中发挥它的作用。有学者说:“只有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当代青年才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实现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激情碰撞。

有很多优秀党员为我们作了榜样,他们将创新思维运用到现代化建设中去,作出了不朽的成就。那么作为新一代党员我们又该如何继承这种“实践创新”精神呢?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向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条寄语: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对此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了热议,这三点希望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其中,“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热议的焦点,为广大青年学生自身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价值目标与有效的方向指导。

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其实,这正是我们在校学习期间任务的真实写照。比如说,现在我们处在本科学习阶段,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关于专业领域内事物的发展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处在萌芽阶段,如果以后我们从事本专业领域内的科研工作的话,现在的萌芽阶段也就是以后能够正确认识剖析科研对象的基础阶段。只有现在打好了知识根基,才能让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之后才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所以,对我们来说,要做到“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必须从现在起努力学习自己的理论知识,为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基础。然而,打好知识根基只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真正能够磨炼人的真品质,检验创新思维能力成果的还是社会实践。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过去曾经说过,中国的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为什么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从大的方面讲,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近年来,大学生考村官、支援西部建设等现象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热,这也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种表现。从小的方面讲,我们现在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将这些知识熟记于心,而是希望能够运用知识找到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好生活。所以,学习知识终究还是为了实践。我们应该在校园生活中积极参与实践,比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假期挂职实习等都应该成为我们锻炼自己的平台。

这里我具体总结了几个值得我们在以后生活学习完善的方面:

1、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党的基本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头脑,为我们追求理想提供精神动力。也只有学好这些理论,我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不会偏离我们的主题——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

2、关注时事,掌握好信息技术。我们现在是信息时代,所以掌握好信息技术很重要。同时它也是我们开拓视野,跟随时代步伐和了解社会需求的工具。

3、积极主动,争做第一。我们是为数不多的新生党员,在各项活动中应该都要看到我们活跃的身影,比如:学生会,团委会,社联,班委会,以及各项比赛等。而且我们还应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争做第一。

4、多动脑思考,多钻研,多探索。我们来自各个不同的院系,虽然学习的专业知识不同,但所需要的钻研精神是一样的,尤其对于理科物理学院的同学。我们每个专业的高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高峰,就要学会思考问题,钻研课题,探索未知。

小学数学思想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培养

一、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分析

在数学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数学思想一直伴随着数学知识的发展而不断的积累和进步。数学思想也是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于数学思想的了解。数学思想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在学习一门知识的时候,对这门知识的思想发展过程的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较为明显的帮助,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素養,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二、数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伴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数学思想也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内容不断地完善。直至现在,数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就是极限的思想,现在很多小学数学教材中都包含有极限的思想,比如循环小数以及射线等。对于数学极限思想,学生并不陌生,因此经过教师简单的指导就可以很快地了解极限的数学思想。其次就是转化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也就是说灵活思辨的思想,乘除之间和加减之间都可以进行转化,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不局限于一种方法,可以把复杂的内容经过转化,变得简单,更好地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三方面,是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小学数学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把复杂的问题通过简单的图形生动地展示出来,这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非常重要。

数学思想随着数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数学思想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辅助作用,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策略和方式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赵冬臣.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话语特征及其启示:以一节数学新授课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

[2]黄济,王晓燕.历史经验与教学改革:兼评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J].教育研究,2011(04).

[3]杨新荣.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构成探究:九个初中数学教师的观点[J].数学教育学报,2010(03).

彰显数学本质培养数学思想 篇4

六年级“圆的认识”, 设置了一个套圈游戏的情景:哪种方式更公平?

方案一:排成一列。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每人距瓶子的距离不一样, 这样对于排在两边的学生就不公平。教学到此我们认为不应急于就让学生排除这种方案, 因为画直线比较方便操作, 站成一条直线在生活中比较常见, 不能因为距离不等就否定这种方式, 而是要让学生仔细想想如果还是站成一排该如何改进, 用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很快就会改进办法:可以排成纵队, 每人按顺序轮流站在距离瓶子最近的一个点上或是固定的一个点去套圈就可以了, 达到每人套圈的距离一样长的目的就都能使游戏公平, 但是这样的做法费时较多, 这时教师再顺势提出如何改进使更多的人可以同时公平地套圈?要让学生明白套圈游戏公平的本质, 并不是由排列的形式来决定的, 而是要进一步去思考公平游戏背后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如何使每个人距中心点的长度一样, 从而去探究发现圆的本质内涵。

方案二:站在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及四条边的中点。教材是作为第二种方案提出来的, 意图是逐渐展示由站成直线的不公平而想到站成方形达到部分人公平, 再到站成圆形达到对于全部人都公平的思维过程, 经历由直线到方形再到曲线图形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不容易想到方形, 多数是先想到圆形, 那么如何去利用方形来认识圆形呢?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站在正方形的不同位置会有什么区别。通过测量学生很快会发现站在四个顶点和站在四边中点的同学距离中心点的距离都分别相等, 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正方形与圆形也有同样的特征吗?还是圆形与正方形之间有联系呢?教师借助教具或课件的帮助让学生固定正方形的中心位置并旋转, 把每次旋转后的正方形四个顶点标出来, 学生很快就发现:用圆规将各点连起来正好组成一个圆形, 原来固定中心点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它们都在同一个圆上, 难怪正方形四个顶点距中心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原因是它们都是在同一个圆形上 (化归思想)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将正方形绕着中心点旋转并把四边中点每次旋转得到的点连接起来也是得到一个圆形, 只是因为四边中点距离中心点的长度要短些, 因而连出来的圆形也就小些。教师进一步提出假想:如果我们在旋转时将旋转的角度变得很小很小, 使得描出来的点密密麻麻一个挨一个, 那么得到的图形就是一个标准的圆形 (极限思想) 。

方案三:站成一个圆。学生知道站成圆形, 每个学生距离中心点的距离就都一样, 而且学生们还可以互不干涉较快地完成比赛。那么此时已达到了一般教学的预期效果, 但是我们认为此时就收手结束对这一问题的探究, 未免就太可惜了, 这样会错过彰显圆形本质特征,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好时机。当学生说出站成圆形以后, 教师可以顺势提问:围着圆站的同学可以选择多少个最佳套环位置?学生说只要站在同一个圆上, 可以选择站在圆上的任何一个点进行套环, 因为圆上的每一个点距离中心点的长度都一样。如果把每一个同学站的各个位置都看做一个点, 那么这些点就可以组成一个圆形 (集合思想) 。有了这样的认识是否就到位了呢?

上面的教学不仅解决了套圈游戏公平这一生活问题, 还衍生出了许多关于圆形的概念 (本质)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从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圆形的本质意义 (距离中心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定点的集合) 。这样不仅对圆的认识更加深刻, 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更深更透地理解和认识了圆形,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运用假设、比较等数学方法的能力, 并体验集合、转化以及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数学思想, 为将来解决关于圆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灵活解决策略。

通过对以上这一教学环节的反思, 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 应做到:

1.教师对教材内容要有完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 掌握深层的知识, 才能抓住数学的本质, 统揽教材全局, 深入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找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最佳结合点, 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明确每个数学知识点应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浅显地让学生既学到数学知识, 又能感悟思想掌握方法。

2.以知识为载体,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数学而言, 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有意识地在内容、课型、环节中尽可能地渗透和点拨。同时, 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也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灵活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思想内容, 灵活设计教法, 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到思维过程的展示中, 渗透到知识性冲突过程中, 渗透到课堂小结中, 渗透到学生作业中, 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亲身经历、感受、理解、掌握和领悟思想方法, 让数学思想方法在与知识能力形成过程中共同生成。

4.强调学习后的“反思”, 注重渗透的长期性、反复性。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因此, 在教学中首先要特别强调解决问题以后的“反思”。其次, 要注意渗透的长期性, 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 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必须反复训练, 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入党培养对象思想汇报 篇5

尊敬的党组织:

被列为党员培养考察对象以来,我始终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组织的关怀和党员的帮助下,我在思想和工作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现在向组织汇报一下我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思想上,我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认真学习《党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新方针、新政策。通过对思想理论的学习,我对党的性质、宗旨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坚定了永远跟着党走的决心,树立了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志向。在积极追求思想进步的同时,我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贯彻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更加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及时补充其他学科的重要知识,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弥补自己的缺陷。我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按时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丰富了自己的阅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工作上我饱含着满腔热情,在工作中会碰到问题的时候,我向老党员、领导同事请教,查询相关资料,学习到了好的办法和经验。

这几个月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着一些问题。我觉得和同事的关系不够紧密,我应该经常和同事们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情况、思想和意见,学习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与他

们一同学习、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不仅要让自己先进,还要帮助身边的同事,使他们也一起追求先进,追求真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应该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更多的贡献。此致 敬礼

猜想—转化—验证培养模型思想 篇6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讨论、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模型思想。于是我在让学生探索新知时做了如下尝试。

生:老师,平行四边形有没有面积计算公式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图形(方格图中的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除了面积相等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

生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都是4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都是2厘米,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

生2: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它们的面积也是相等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那么谁能根据这些信息大胆地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1(猜想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也就是相邻两边的乘积,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也应该是相邻两边的乘积。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邻两边的乘积)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

(教师用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演示验证。)

师:看来,这个猜想不正确(在公式的等号上画上斜杠)。那谁还有不同的猜想呢?

生2(猜想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

生2:因为长方形也属于平行四边形,它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此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我理解你的意思了,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你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是由特殊情况推出一般情况,想法很不错。

生3:我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谈谈你的看法。

生3:刚才对比时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时,它们的面积也相等。而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我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看来同学们比较同意这个猜想,但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等号上方画上问号)?猜想终归是猜想,这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证明。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长方形卡片、平行四边形卡片(两张卡片底、高相同)、剪刀等学具分小组想办法验证这个猜想。(小组合作,教师提出相关要求。)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验证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来验证的。

师:为什么这样想?

生1:因为我们刚才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高和宽相等时,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接着说。

生1:我们先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高,再沿高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通过移动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哦,我明白你们的想法了,你们利用了转化的方法,也就是(师课件演示学生的方法)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那谁能说说,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齐):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师:非常正确!转化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生1: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们的方法和第二组同学的差不多。我们是这样验证的:我们也是画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沿这条高把它剪成两个直角梯形,把一个直角梯形移到另一边,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老师听明白了,你们是这样做的……(多媒体演示学生的操作方法)。

生3:我们小组是把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重叠起来比,发现平行四边形一边多了一个小三角形,另一边又少了一个三角形。

师:把你们的做法给大家看一看。(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明方法。)

师:你们的方法和第二组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两个小三角形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3:我们发现2个三角形一样大,并且是直角三角形。

师:这两个三角形一样大,你们就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补在另一个三角形旁边。

(用多媒体演示重叠、剪拼过程。)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齐):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刚才几个小组的思路尽管有所不同,但割补转化的方法都对。实际上都是把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开,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来进行验证,这样我们就验证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擦去等号上的“?”)

【教学反思】

“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小学数学三大基本思想之一,这充分说明了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学习过程中,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利用“重叠”、“转化”等方法,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推理、验证等感知活动,在实践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及建模、用模能力。

在以旧引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我及时引导,一是让学生明白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异同;二是通过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把学生引上转化的思路上去,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首先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法,再通过动手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直观地验证猜想。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加强。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利用多种方法直观形象地证明,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而面积没有变化,剪拼后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这样学生自己就明白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了猜想—转化—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建模思想和建模能力。

作者简介:

肖秀芳,女,1974年出生,重庆璧山人,小学高级教师,擅长“建模教学”研究,现工作单位:重庆市璧山区北街小学校。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与优化作业 篇7

数学课的教学, 实际上是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基础知识点.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显性与隐性的关系.知识点是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动力, 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钥匙.数学是一门来自生活的自然科学.它产生的过程是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和概括→具体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观念→形成数学知识.学习现在的教材, 应该是通过习题揭示、叙述出数学知识范围, 逐步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代数、几何和三角中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它须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获得知识、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方法, 力求使学生不断接触了解一些重要的数学和方法.

数学教学任务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学习数学知识;第二、形成数学能力;第三、发展精神品格,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品德素质.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方法是这样实施的:钻研教材 (知识点及其联系、习题) , 明确这节课的数学思想, 研究学生的思维、数学思想方法训练要点.传授数学知识的来源, 注重概念、定理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

在此基础上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 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 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 赋予数学作业生命的色彩.结合新课程特点, 在平时布置作业时,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作业形式

一、自主型作业

1. 弹性作业

每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 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设计时,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 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各取所需, 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

比如在作业布置时, 利用“作业超市”的形式设置三类题目.A类为基本题, 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 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B类是基础题, 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 浅显易懂, 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C类是发展题, 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作业超市”里, 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 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 做到因人而异, 各取所需.

2. 合作型作业

以前的数学作业, 教师过于片面地强调独立思考, 没有将合作作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对于自主型的作业, 我们完全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 鼓励他们与人交流, 进行有效合作.

我曾尝试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编制一份单元检测卷.在编制的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复习本单元内容, 找重点, 列提纲, 选择题型, 忙得不亦乐乎.编制试卷的过程, 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 也是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一份试卷的编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增强.

二、生活型作业

数学学习的天地是很广阔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实践活动中完成数学作业, 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 搭建平台, 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无处不在.

1. 实践型作业

实践出真知, 实践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趣味化、生活化, 通过实践, 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变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重量计量单位”后可建议学生回家称一称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学习了“比的应用”后, 可安排学生调制奶茶或配兑饮料……让“学”融于“玩”中, 在“玩”中实践, 即使学生学得轻松, 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 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 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 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 赋予数学作业生命的色彩.

2. 调研型作业

思想品德课兴趣的培养 篇8

一、树立远大目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的兴趣来自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人们的各项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内部的动机愈强烈, 则人的外部行动愈坚决, 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决心也越大。这种心理动力如果建立在强烈的求知欲上, 就会富有创新意识, 并会刻苦努力地学习。因为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 人能走多高首先取决于是否找准自己的目标, 只有选准方向, 才能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才有望达到“顶峰”。一个人没有目标, 就像一艘轮船没有舵一样, 只能随波逐流, 无法掌握, 最终搁浅在绝望、失败、消沉的海滩上。所以, 树立远大目标对于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是极为必要的。

二、运用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一个好的新课导入, 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因此, 设计导语十分重要, 导语的内容必须得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 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有生动有趣、和课堂内容关系密切, 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时我们应多倾注爱心、耐心、恒心, 关注孩子的心灵, 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这些途径既能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可见,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 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男护生专业思想培养对策 篇9

1. 帮助消除传统观念影响, 克服不良观念

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护理应是女性从事的职业, 护理专业引进男护士加入还需要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1]。

1.1 加强入学教育

新入学的男护生, 心理上尚不成熟, 专业认识尚不足,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些学生会抱有转专业的想法。因此, 全方位对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入学教育是护生对护理专业认知的第一课堂, 入学教育可以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与专业优势, 是学生排除性别偏见的障碍, 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新的、积极的认知。同时, 组织学生观看先进护理工作者相关录像或讲述南丁格尔生平事迹, 通过树立典型以增强形象效应。

1.2 学校应多开展男护生能参与的活动

男护生在校内绝大多数分散于各个小班级中, 相对比较分散和孤立, 而且人数相对较少, 学校的各项活动又大多适合女同学参加 (如护士礼仪等) , 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男护生的积极性, 使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2]。因此, 学校应对男护生集中管理, 以增加其相互交流的机会, 同时, 多开展男护生也能参与的活动, 提高男护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与热爱程度, 以树立自信心, 如与女护生一起开展护理技能操作竞赛、篮球赛、辩论赛等, 让全校师生瞩目男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更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及较敏锐的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都是护理工作所必需的, 通过以上活动使男护生稳重, 精干等良好的形象得以树立, 风采得以展示, 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另外, 查阅并且收集国内外男护士的相关信息, 特别是音像资料, 让护生直观了解临床对男护士的需求以及男护士的执业情况、男护士的专业优势及各种成就, 以使男护生认识到自己更适合护理工作;同时向学生讲述各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故事[3], 以让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护理工作者, 尤其是男性产生崇拜之情, 增加其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1.3 展望专业前景

在给护生的教学过程中, 经常向男护生提供国内外护理发展的新信息与新要求, 使他们了解护理理论基础的提高和护理技能的增强使社会对护理工作价值观念得以改善, 护士地位得以提高;而整体护理、护理科研及护理管理等领域更扩大了对男护生的需求。所以, 男护生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水平与自我价值认识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培养和激励他们学习与工作的主动性, 逐步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和崇高的护士形象, 努力塑造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尚情操, 真正在护理岗位上作出成绩。以赢得同行, 患者及社会的信任和尊重[4]。

2. 加强个人价值观教育, 认同护理专业价值, 正视职业要求

2.1 教师的榜样作用

专业态度是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结果, 教师由于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对受教育者有较大的影响力。护理教师具备较为积极向上的专业态度, 这是榜样示范的基本条件[5]。因此, 护理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 也要将对护士职业的热爱, 对护理工作的态度与追求一同传递给护生, 增强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树立护生对护士职业的信心与信念。

2.2 护理模范工作者的榜样作用

男护生思维敏锐, 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动手能力强, 但在学习过程中, 有表现欠积极, 对专业缺乏热情, 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对此, 可以邀请医院的护理先进工作者, 尤其是男性来作报告, 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与真实的感受介绍他们的工作环境, 工作内容及对工作的热爱, 介绍他们成功的经历与经验, 使男护生感受到其工作职责的重要性及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这些护理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对他们具有相近性, 使他们容易接受, 并能从中得到鼓舞[6]。以使男护生能正视职业要求, 增强对护理专业价值的认同感。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 男性护士的培养已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男护生在专业思想形成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 提出了具体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男护生,专业思想,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红, 沈宁, 何仲等.护理本科生专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华护理教育, 2006, 3 (1) :22-25.

[2]程家娥, 黄毅.男性护理大专生专业态度调查.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2) :68-69.

[3]廖承红.男护生对护理专业认知调查与培养对策.当代护士, 2005, 7:86-87.

[4]张颖, 郑蔚颖.男护生的职业困惑及临床带教思路[J].护理研究, 2004, 18 (10) :1775—1776.

[5]李美娟, 张美芬, 胡爱玲.不同年级男性护理本科生专业态度的调查.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2) :64-67.

培养模型思想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篇10

1. 应用建模理解概念, 深入分析研究

小学数学概念有数、数的关系、量的计量、运算、应用题、比与比例、统计、形的概念等。对于概念的学习, 需要运用从直观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直观分析的学习方法, 探究事物本质, 概括出事物的属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智力。

例如,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 首先, 呈现原形, 建立表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并分析它们的特点, 建立表象属性。其次, 凸显本质, 概括定义。由初步的表象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运用观察、猜想、动手验证、讨论等方法, 抽象出定义, 得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相关性质。再次, 根据定义, 拓展延伸。基于相关定义, 教师拿出正方形、长方形, 提问它们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学生不能确定,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展开讨论, 得出平行四边形包含正方形和长方形。最后, 分类讨论, 形成概念系统。将梯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菱形等放在一起讨论, 建立集合图, 形成概念系统。

2. 应用建模了解规则, 拓展知识网络

数学规则表明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运用小学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公式与运算法则, 结合模型思想, 展开相似性分析与推理。数学规则是对数学问题中一类动作的概括与归纳, 主要有四则运算法则,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 分数、小数、等比、比例、比的基本性质, 三角形性质, 减法、除法性质, 图形的周长、体积、面积公式等。对数学规则的学习, 可以提升技能, 发展智力, 强化数学素养。

3. 应用建模解决问题, 促进实践探究

模型与实际问题的关联性很大, 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思维与应用思维。数学问题是人们生活、生产中面临的问题, 有时候无法直接解决, 就需要探求出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问题能力是现阶段小学数学培养的关键目标, 数学问题解决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与能力, 运用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继承已有的知识与方法, 寻求突破, 不断强化应用策略。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经过“模型准备—模型假设与验证—模型求解与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模型拓展”这几个步骤。通过围绕实际问题, 展开信息收集、激活问题意识、分析数学关系、推理与验证、总结与反思等整个过程, 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数学科学素养。

例如, 对于小学数学中较著名的“植树问题”, 该如何有效地运用建模思想呢?第一, 模型准备。教师抛出这个问题:“校园里长100米的小路一边种上树木, 每隔5米种1棵树, 若两端都种, 需要种多少棵树?”第二, 模型假设与验证。假设与间隔数有关, 学生猜想应该种树的棵数是“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100÷5=20”。学生假设把5米间隔换成20米, 那么用数形结合方法, 学生画图做分析, 化繁为简, 得出之前的假设是错误的, 应该是“种树棵数=间隔数+1”。第三, 模型求解与建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猜想、验证与概括, 学生学习到自主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讨论“全长100米, 每隔4米种1棵树, 有多少个间隔, 可种多少棵树木?”若“间隔数为50个, 可以种多少棵树木, 间隔数为n个时又可以种多少棵树木?”第四, 模型解释与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抽象、归纳的方法, 运用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11路公车路线全长12千米, 两站间相隔1千米, 问一共有几个站?”对于该问题, 可以运用上述的植树问题模型进行解决, 得出13个站。第五, 模型拓展。促进发散思维, 强化能力。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得出“两端都种, 那么植树棵数=间隔数+1;只种一端, 植树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种, 植树棵数=间隔数-1”。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 以数学思想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数学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建模思想的有效应用, 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摘要:建模思想的有效应用, 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笔者引入模型思想实施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抽象、归纳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书写习惯思想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 书写美观 规范性 条理性 过程性 整体感

在数学课堂里有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相对突出,可是数学的书写并不能和其成绩媲美,这是在学习过程中书写经常不够被重视的部分,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数学老师自身不注重引导,觉得这些小细节不重要,认为只要成绩好,有着良好的数学思维就好了。关于书写是语文老师的事,数学的书写部分作为日常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常常被忽略。我们经常责怪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没有条理没有层次和主次,不懂如何合理安排好书写内容。有着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仅是美观,更能反映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下面我就从字体书写的美观、书写的规范性、书写的条理性、书写的过程性、书写的整体感等等几个方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1. 字体书写的美观

部分比较没有经验的低年级老师在书写的时候为了提高书写速度经常忍不住用连笔字。然而低年级的学生处在书写的初级阶段和启蒙阶段,写字的时候以简单的笔画拼凑为主,孩子在写字的时候体现出的是笔画的顺序感。然后一些学生看到老师书写连笔字的时候,让学生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思绪混乱中,不知道从哪里下笔,书写没有了参照。从而导致了书写笔画混乱,经常受到老师的责怪书写不够美观。可是孩子又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改进。所以为了让孩子的书写美观,请老师根据孩子的书写习惯和不同的年龄特点,书写适合该年龄段孩子的字体和书写习惯。这样不至于让老师的书写和孩子的成长阶段脱离。

2. 书写的规范性

很多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方便和省时间,经常在该用尺子和其他相应工具作图的时候直接用手画个大概。比如老师在黑板上用手画线,然而在学生作业的时候一直强调画线要用尺子,总有部分学生“记不住”。其实这是教师的霸王条款,很多事老师可以做学生就不可以做,在心理上部分学生的潜意识是失衡的,学生有抵触却又不敢正面的对抗,所以学生体现出来的是容易遗忘的表象。因此很多希望学生做好的事情教师先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在心理上觉得平衡对等,由内而外地接受老师的各种习惯的正能量。

3. 书写的条理性

部分老师有些板书在上课的进度中忘记写了,等到后面想起了再补上。这样会让学生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所以为了让孩子在书写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层次和条理,教师就要做好课题和内容在板书中的分层示范,把主次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让学生在头脑中有“大”“小”主次的感受。并且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上课内容及时板书,让书写内容有序,有思路,有条理。

4. 书写的过程性

近年来多媒体盛行,很多老师为了追求效率,忽略的传统的板书的重要性。可是近年来许多老师也发现了多媒体展现的板书尽管整体美观但缺乏足够的影响力。课堂上课件的内容经常让学生惊叹不已可是留在学生脑子里的印象里总是轻描淡写浮光掠影。从而良好的书写习惯难以传递。这是因为多媒体的课件上的板书缺乏过程性,在现实中缺乏形成感。所以在学生的大脑里的影像就像图片,所以印象不深。而传统的书写在学生大脑里的影像就像电影,是把图片串联起来逐字成句,所以印象深刻。因此要想在书写上多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用传统的书写效果会相对较好。

5. 书写的整体感

很多老师讲课讲到哪里就在黑板上写到哪里,忽略了板书的层次性,对于一节课要写多少内容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等到写不下了,就在旁边东拼西凑。这样的书写缺乏统一的整体感,对整体没有一个良好的把握,缺乏统筹安排。这样会对学生错误的示范,使得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不去考虑总体有多少内容要书写,不注重整体意识,大脑中的思维广度不够,写到哪算到哪。所以要培养好孩子有良好的整体意识,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板书的规划,大概有多少内容要写。一定要在备课前安排好,想好字体的大小和黑板可以容纳板书的大小,做一个统筹规划。老师要有良好的示范,才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影响学生书写的内在宏观的思想。

浅谈如何培养数学思想方法 篇12

一、要强化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意识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它是数学索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是渗透在知识发生过程之中的, 教材并没有明确指出,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领悟教材内容隐含的思想方法,从而把握教材实质,使传授数学思想方法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二、要掌握数学方法渗透性原则

1.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大纲中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提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科学家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的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任何一个规律,都经历着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些认识过程返璞归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参与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提示过程,学生获得的就不仅是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抽象概括的思维和归纳的思维,还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规律的被提示过程都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极好机会和途径。

2.在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渗透。要加强对解题的正确指导,应引导学生从解题方法上做出必要的概括。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等,都是解题思路分析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是思维导向型的思维方法。其中化归是解题的一种基本思路,学生一旦形成了化归的意识,就能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一般为特殊,优化解题方法。数形结合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从而化难为易。思维方法在解题思路探索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具合理性、 条理性和敏捷性。

三、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1.结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就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首先,要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 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在“因式分解” 这一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知识—方法─思想的顺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上万分解多项式因式的问题。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 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人理解和把握。最后归纳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型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等。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注重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 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

3.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在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应用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构建科学的认知结构, 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汇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的化解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其最终目的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知识的引进、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中,要利用单元复习和阶段性总结的时间,以适当集中的方式,从纵横两方面整理、概括和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纲要和系统。

4.通过范例和解题教学,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要通过解题和反思活动,从具体数学问题和范例中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 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范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的例题和练习进行。要注意设计具有探索性的范例和能从中抽象一般和特殊规律的范例,在对其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展示数学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某些问题, 要引导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方法,从各条途径寻求答案,找出最优方法,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对某些问题可以进行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推论,让学生大胆联系和猜想,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上一篇: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下一篇:自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