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2025-01-15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共12篇)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篇1

“所谓专项资金是指国家为了扶持、发展某一项事业或为完成某项特定工作任务, 而特意设立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专项资金要求进行单独核算。”专项资金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因素, 是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审计机关不仅需要对专项资金收入与支出账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查监督, 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性的审计监督也尤为重要。

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专项资金拨付不到位, 个别单位不按预算执行, 挪用挤占专项资金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遵守专项资金的相关规定, 由于自身财政资金紧张, 滞留部分未拨专项资金以供周转, 致使本应拨付的专项资金并没有及时足额的拨付到位。个别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支出并未按预算执行, 将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自身资金的周转以及弥补行政办公经费不足或其他开支, 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致使造成单位公用经费挤占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的用途被迫改变。

(二) 在对待专项资金的观念和态度上认识不清, 重申报、轻落实, 从而致使项目不能按照原定的进度开展工作, 项目进展迟缓

单位在申报专项资金时存在观念上的认知错误, 抱着“项目越多越好, 数额越大越好”的态度, 重申报, 轻落实, 甚至一些部门为了成功争取到专项资金的拨款, 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在专项申报工作上面, 并且在申报材料中存在着有夸大项目实施后的经济预期的成分, 造成同一个项目出现重复申报的现象, 由此造成项目资金的大量浪费。同时, 由于专项资金具备一定的时效性,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而有些资金可能下拨给单位的时间较晚, 上级部门对支出进度又存在要求, 如果超过了预算年度, 结余的资金则会被财政收回, 等来年再进行重新的批复, 致使部分项目资金结存。

(三) 资金预算不够全面, 项目的拟定较随意, 影响资金的有效使用

从财政的角度来分析, 希望每一笔预算够全面, 越细化越好, 这样便于掌控预算、加强财政监督,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但是站在申报单位的立场来看, 却恰恰希望预算编制粗点更好, 不要那么细分化, 这样他们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才会存在更大自由幅度空间, 不会受到过多的预算约束, 这样, 预示着在预算层面上两种相对立的立场存在。而最终致使申报单位会先根据全年预算的资金量来拟定项目, 再视上级批复专项资金量的多少来确定项目实施的规模。这很难从根本上把一个项目真正做好。

(四) 没有建立单独的专项资金核算体系, 资金项目核算不清

对于专项资金的核算, 一些单位专项金并没有建立独立的核算体系, 而是跟其他资金混淆在一起, 这根本不能直观准确地反映某个专项项目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 甚至有些单位将大量专项资金随意地放在往来款项中核算, 分不清账目中哪些支出属于专项资金支出, 而哪些账目又属于其他资金的支出, 从而没有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

(五)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内控制度的不健全

一方面, 财务审批人员并没有真正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申报进行审核把关;另一方面, 项目审批往往只注重申报的材料与审批的程序, 却并没有通过健全的机制去督促项目实施过程的进度, 也缺乏相应的惩戒机制去惩处那些没能按照申报时所保证实施的项目相关责任人。

二、如何改进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争取实现专项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一) 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 加大对专项资金的跟踪审计力度

单位应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 加大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检查的力度, 从项目申报到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着手跟踪监督, 及时发现专项资金在整个管理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旦发现有不按相关规定使用专项资金等行为, 及时进行整改纠正, 从而形成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 以确保项目得以顺利地开展, 实现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二) 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程序的规范化

相关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开展专项资金的审核把关, 除了需要对专项资金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专项资金效益性的审计, 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 从而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 确保专项资金审计的质量。与此同时, 在审计过程中, 必须要注重由于决策失误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的资金效率使用低下以及资金的损失浪费,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绩效评估, 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 确保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效益达到最优化。

(三)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责任制度的推行, 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

对于违反专项资金使用的相关制度的行为, 应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 对其项目的相关责任人员, 理应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并将问责制度贯穿于从专项资金申报立项到使用的全过程, 一旦发现有任何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 需责令及时改正并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 并调整相关的会计账目, 及时追回其有关的财政资金。

三、结语

总之,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审计机关必须予以重视,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审查与监督, 不断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力度, 规范专项资金审计的工作程序, 保证各项专项资金的高效、安全使用并达到预期目的, 从而争取实现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国家对各个行业及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 同时不断增强在资金的投入及其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力度, 从而确保我国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最优化。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是在阐述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 发现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专项资金,审计,行政事业单位,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文娟.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J].中国审计, 2010, (6) .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以下简称)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部门或者人员接受委托、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第四条

内部审计由统一管理,内部审计组具体负责,同时接受上级部门指导与监督检查。

第五条

内部审计坚持独立、客观、公正、胜任和服务内向性原则。内部审计应认真检查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问题,纠正违规行为,防范运行风险,促进健康发展。

第二章 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 第六条

内部审计具体负责内部审计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制订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标准和业务规范;

(二)组织编制审计中长期发展规划、审计工作计划和

各类审计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向领导报告重要审计发现并提出处理意见;

(四)负责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五)负责与上级审计机构的沟通和联络;

(六)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内部审计组实施内部审计行使下列职权:

(一)参加有关运行管理会议,有权了解、收集、检查与审计事项有关的经营管理信息及资料;

(二)要求被审计单位真实、完整、全面、及时提供与被审计事项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有权要求被审计股室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

(三)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审计调查,有权要求被调查股室、个人进行确认和签字;

(四)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和损失浪费行为,做出临时制止决定;

(五)对可能被转移、隐匿、篡改、毁弃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其他资料,经批准可暂时予以封存;

(六)对审计发现的违规事项提出审计建议,做出审计决定,并有权对责任单位、责任人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

(七)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八条

内部审计组应配备与其所承担审计任务相适应的专(兼)职审计人员。

第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集团、股份相关规章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等;

(二)掌握现代企业审计、会计、财务、税务、管理、内部控制、法律、工程造价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以及与业务活动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三)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问题分析、审计技术应用、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等职业技能;

(四)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五)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恪尽职守、保持廉洁、保守秘密;

(六)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实践经验及相关职业经历。

第三章 内部审计范围和程序

第十条

审计范围包括:

(一)对所属单位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二)对所属单位领导人员任期内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三)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

(四)对合同管理、物资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

(五)有关财务收支的其他问题。

(六)上级审计机构或领导指定的其他审计事项。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组应当结合中长期发展规划,以风险为导向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经分管领导审核,报党政主要领导同意审批后实施。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组应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和时间安排,开展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组应根据被审计股室业务活动、审计目标和范围,合理编制审计方案。

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组应在实施现场审计前5个工作日向被审计股室送达审计通知书。对于特殊审计事项,审计通知书可在实施现场审计时送达。被审计单位接到审计通知书后,应当根据审计要求做好接受审计的各项准备。

第十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现场审计业务时,应采用审核、观察、监盘、访谈、调查等方式获取审计证据,并将获取的审计证据名称、来源、内容、时间等资料完整、清晰地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

第十五条

审计结束后,内部审计组应以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编制审计报告并上报内部审计组,内部审计组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报领导批示。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逾期不提出的,视为无异议。

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组依据审计报告,向被审计股室下达审计意见书(决定)。对涉及重要问题的审计意见书(决定),应报领导审定。

第十七条

内部审计组对被审计股室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第十八条

内部审计组对已办结的内部审计事项,应当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建立审计档案。

第四章 内部审计工作要求

第十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采用恰当的审计方法,正确履行工作职责和审计程序,审慎运用职业判断,以获得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

第二十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按照重事实、重依据的原则,对审计事项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提交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人员)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二条

内部审计组应当综合平衡内部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应当充分应用外部审计成果。

第二十三条

内部审计组应当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和漏审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内部审计业务质量,并接受上级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检查。第二十四条

内部审计组在审计中发现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行为应当及时向领导报告,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五条

内部审计组对内部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重大违规违纪问题、重大资产损失情况、以及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应当向有关业务管理部门通报。业务管理部门应当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

相关部门及被审计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按要求提供有关资料及电子数据,配合审计人员调查取证,并认真执行审计意见(决定)。

第二十七条

相关部门及被审计单位应当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得人为干扰和影响审计作业及审计结果。

第二十八条

相关部门及被审计单位应当加强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被审计单位应明确整改责任,按审计意见(决定)规定时间要求,认真整改,并上报整改结果。内部审计组对主要审计项目应当进行后续审计监督,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决定)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九条

应当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第三十条

内部审计结果应当作为领导人员任用、考核、奖惩的依据。

第五章 奖 惩

第三十一条

应当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予以制止、纠正和通报批评;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不配合内部审计工作、拒绝审计或者不提供资料、提供虚假资料的;

(二)拒不执行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的;

(三)以任何方式和手段影响审计客观公正性的;

(四)对审计人员打击报复的;

(五)内部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露秘密、玩忽职守的;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 篇3

【关键词】行政单位;效益审计;问题;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及意义

1.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1)经济性。效益审计的经济性主要是指对预算编制和支出的合理性审查。预算编制应按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进行合理编制,确保其准确、合理、可靠、有效,应检查其各内部单位的正常资金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单位经营运转所需的物资设备是否得到充足保证,人员经费的编制和分配是否合理;预算支出方面,应检查其是否按法定预算用途进行使用,是否存在铺张浪费、违规超支等情况,是否满足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预期经济目标的要求。

(2)效率性。效益审计的效率性主要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进行审查。重点检查单位机构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遵循“三定”方案要求;是否建立岗位责任制,是否存在消极怠工、人浮于事、自由散漫等情况;管理是否到位,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否科学,配套设备是否有效使用;探查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运营效率低、不经济的原因,从“确保管理职能,注重执行监督”的原则入手,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法。

(3)效果性。效益审计的效果性主要从工作计划目标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单位运营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合理评价。效果性主要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评价即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按照法定预算标准执行;其内部管理是否有效,获得了预期效果;单位行政活动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对资源利用的方式和手段是否合理有效等。

2.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意义。(1)效益审计能够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约束公权力“滥用”。行政事业单位很多都是具有“公权力”的机构和组织,容易因权力失去监督而导致权力的“扩大化”、“滥用化”、“官僚化”:服务意识欠缺,效率低下,门难进、话难听、人难找、事难办;资产管理不受监督,挪用国有资产、贪污腐败横行。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效益审计正是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进行严格监督,约束公权力,给它套上枷笼。

(2)效益审计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节省国家和纳税人开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并不创造和产生经济价值,需要依靠国家财政才能进行正常运转。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对国家和纳税人负责,合理收支,避免浪费国家和纳税人的金钱。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效益审计,正是着眼于对其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查找和发现其内部资金管理漏洞,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收支管理,缩减不合理的支出,杜绝资金违法使用等现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实现其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效益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财务收支审计过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和审计机关还在翻财务收支审计“审会计”的老黄历,认为效益审计就是旧瓶装新酒,换了个名称而已。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都是照搬过去财务收支审计那一套,忽视了对行政事业单位效益的考量。而财务审计只是依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政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状况进行合理合法性审查,缺乏一定的经济社会评判标准,难以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深层次管理与外部的协调适应问题,无法满足当前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求。

2.方法落后,难满足效益审计需要。效益审计涉及的审计对象主体类别多种多样,既有行使公权力如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行政机关,也有承担一定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诸如高速路管理局,还有诸如政党团体和人民组织,诸如团委、妇联、工商联等组织。这就导致审计机关很难针对这些类型不一的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而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也影响着审计结果的公允公正,但在具体实践中,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审计证据指导准则,导致效益审计存在审计风险。

3.未建立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对行政事业的审计与对企业审计或其他审计有所不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创造经济价值,也没有创造经济价值的驱动,其行为活动并不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单纯经济行为,更多的表现为承担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具有外部性职能的社会行为。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使用考量应着眼于其资金使用和管理上是否产生了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效益评价必须建立其合理有效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用以衡量其行为活动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目前很多审计机关在进行效益审计时,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重检查、轻评价”,导致审计结束后,难以反映被审计单位活动的真实社会表现,无法解决问题。

4.审计队伍素质亟待加强。如前所述,效益审计需要从多个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行为活动进行考察和评价,因此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必须的审计知识、财务知识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管理、统计、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然而由于财务审计过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审计人员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和工具,知识陈旧落后,没有及时更新,同时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储备不多,欠缺效益审计技能和方法,导致效益审计难以取得较大进展。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对策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效益审计观念。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效益审计观念,提高对效益审计的认识。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效益审计的宣传和培训,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区分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关系,准确掌握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同时,应将效益审计同财务审计有机结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资金走向和分布情况,准确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工作重点、难点和热点,使得审计人员更能形成准确、全面的价值评判体系。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加强对效益审计内容的学习,自觉配合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为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任务创造良好环境。

2.探索创新科学的效益审计方法。一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等资料,抓住与效益有关的账户和内容进行分析审查,评价其资金管理使用状况及其社会经济效益。二是对被审计预算计划与执行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具体研究其资金的管理使用状况及效果。三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成果与预算收支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和因素分析,分解研究各种因素变量对其预算执行变动的影响程度,以确定被审计单位效益优劣的客观原因,从而进行正确的效益评价,促进被审计单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果。

3.建立科学有效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科学健全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应由评价客体、指标、标准和结论等内容构成。其中,评价客体是指被效益审计对象,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下属的内部机构或单个项目等。评价指标可以反映评价客体真实效益的量化性指标,包括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评价标准是一定时期内国家和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社会要求。评价结论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效益审计后得出的价值型判断。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依照相关政策要求、人民群众合理意愿、经济社会管理需求进行合理确定,具有易操作性、量化性和全面性。

4.加强审计队伍的素质建设。首先,政府和审计机关应提高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视程度,配套人员编制和经费额度,使得审计队伍建设“有米下锅”。其次,审计机关应加强对高层次、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引进和选拔。通过和高校开展教育合作、鼓励发展效益审计培训学校等,为培养效益审计后备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最后,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再教育和培训力度,拓宽审计人员的眼界和知识面,在增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审计人员对经济、社会、管理、行政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增强他们的效益审计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审计机关在执行效益审计时,应转变传统的财务审计观念,提高对效益审计的正确认识,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的效益评价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以确保效益审计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海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难点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1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研究 篇4

审计按照其涵义可以概括为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监督制度在我国处于很高的地位, 这就决定另外审计工作是一项专职的而且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在目前国家中处于经济监督控制地位。审计工作由来已久,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审计的任务也在不断的丰富, 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首先, 审计监督工作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通过这项工作可以一定程度上制止和揭露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消极因素, 并有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 有利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其次, 通过审计工作, 可以利用其调查、评价及建议等多种手段, 促进和服务宏观经济调控, 加强促进微观经济管理, 并有利于国民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就具体而言, 我国审计工作主要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 其中政府审计和审核审计统称为外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在多个方面有所不同, 如独立性不同、审计的目标不同、关注的重点领域不同、业务范围不同、审计标准不同、专业胜任能力不同等。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和客观的确认、咨询活动, 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 通过运用多种规范的、系统的方法, 对风险的管理、控制和治理进行评价和改善, 帮助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由内部人员实施, 其反映更加敏捷、效率也更加高效, 能够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性更强。具体而言, 内部审计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 有利于差错防弊, 并进一步规范单位内部财务管理;2、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有利于保障国资安全, 提高单位资产使用效率,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3、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可以更好的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4、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可以严厉的遏制和打击腐败, 促进单位机关廉洁建设;5、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审计监督, 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

1、单位对内部实施审计存在偏差

由于我国经受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员、各部门领导以及各级政府领导, 对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认识存在偏差, 他们认为,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他们并不具备生产功能, 无法对成本进行核算, 通常只有对财务的简单收支进行记账活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各级政府领导及部门领导也一定程度上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起来,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 一些新的问题也应运而生, 如,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认为财政部门实施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收入两条管理、部门编制了部门核算、物资实施政府行政采购、资金实施国库支付等, 那么本单位是否还需要进行内部审计?正是由于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 单位内部审计职能没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2、审计内容单一, 制约效能扩展

审计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经历了多种历史发展形态, 从初期的财务收支合规审查, 但保财产安全、察觉舞弊, 再到后来的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等, 每一个阶段, 审计的重点无不随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但现实情况却是,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 目前审计的工作重点依然停留在多年前的阶段, 主要以审查财务收支、纠正违法乱纪为工作内容, 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深刻变革, 是否以关注风险因素和机遇, 是否关注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益, 是否关注组织结构的合理运行效益等, 已经成为内部审计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这虽然也给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部门带来了新的工作要求, 但作为国家行政职能部门, 与时俱进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职能的内在要求。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对人员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极高的工作, 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必须拥有高品质的政治素养, 就目前而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许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缺乏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在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政治素养方面都差强人意。另一方面, 在人员配备上, 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巨大缺口, 在人员结构配置上, 目前内部审计人员多是较大年龄的财务人员, 而一部分从财务会计及其他稽查工作岗位转任的人员, 虽然剧本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 但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审计方面能力有所欠缺, 无法胜任审计工作, 使得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

4、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当, 影响职能发挥

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 内部审计工作更是如此, 只有做到高层次领导、相对独立等才能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并没有单独设置, 其部门可能临时组成, 而人员组成主要由财务人员和纪检人员兼任, 由于彼此间利益的牵制, 所以导致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工作, 造成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大受影响, 使其审计作用并没有得到体现, 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5、制度不完善, 造成审计意见执行难

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健全, 是能否加快民主法制建设, 能否严格依法办事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法规中, 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并不详细, 缺少具体的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 制度的不完善, 直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 显得无章可循, 而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缺少法律强制性, 在发现问题后很难将审计意见和建议落到实处。

三、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的措施

1、审计机构重新准确定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是在一定条件下履行国家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能。要达到这个目标和行政事业单位所处的良好的控制环境关系很大, 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改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 发现风险, 控制风险, 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以达到加强内部监督的效果。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从多个角度去宣传内部审计的价值, 使得单位领导、干部和职工能够对内部审计重新认识和定位。

2、优化内审环节, 拓宽工作领域

要打破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原有状态, 除了做到对原有账务审查等的基础审计外, 还需要对管理漏洞、资金效益、制度健全等进行全方位的有效评价, 使得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向以财务审计与风险控制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为主的新理念发展。因此, 眼下必须调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点, 打破传统的内部审计误区, 研究和探讨新思路和新方法, 向绩效审计、管理审计领域延伸。

3、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决定工作效果, 在内部审计中同样适用, 目前行政事业部门在人员结构、人员配备、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都亟待提高, 一方面, 单位领导必须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除了改变原有观念外, 需要为审计机构配置足够的人员, 并对审计人员的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的考评, 以便组成合格称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另一方面, 单位内部及审计人员个人要多参加审计人员内部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及思想道德修养。只有这样一支合格的审计队伍, 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保证内审机构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对审计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独立性被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 在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缺失问题上, 需要平衡审计和被审计方力量,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加强独立意识建设,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结构等。

5、健全内审制度, 做到有案可查

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离不开健全的内审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职能也在变化或丰富, 那么与之相匹配的内部审计制度也需要建立和完善, 因此, 我国各级政府要注重内审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而言, 要根据本单位职能或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或具有特殊的内部审计制度, 并接受上下级的监督, 避免工作中的随意和盲目性,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丹.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J].审计与理财.2009 (2)

[2]赵耿毅.经济责任审计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J].中国审计

[3]李晓莉.试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 (2)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审计 篇5

面对的压力

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是指为执行公务或开展业务活动需要合理开支的接待费用。包括:在接待地发生的交通费、用餐费和住宿费。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的通知》(财预字[1998]159号)文件明确:“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1%;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的开支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的比例……”。

这些管理规定的出台,对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工作,严肃接待纪律,控制经费支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基层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严重超过规定的标准,“业务招待费严重超标”等字眼在审计报告中也出现得特别频繁。在实施审计时,感觉到存在三种压力:

一是“法不责众”的压力。如:大部分贫困区县的乡科级单位,每年“公务费”只有数千元,而有的必要工作接待是少不了的。由于业务招待费用开支标准有明确限制性规定,迫使有的单位领导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以补“亏空”。这些因素的普遍存在,使得审计决定的落实存在很大难度。二是定性处理的压力。现行财务制度对该项费用的列支范围和列支标准规定得过于含糊和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存在部分单位利用业务招待费当“掩体”,打“擦边球”,以跑项目、拉关系、礼金、娱乐、补助、个人消费等“不好入账”的违规支出列入其中。但现实情况是,业务招待与个人消费、业务招待和娱乐、业务招待与跑项目费用开支的界限不好掌握。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篇6

关键词:审计角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当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已经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已经全面纳入了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当中,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支付时要比改革之前更加阳光、高效和安全。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财务决算和预算的编制质量不高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决算和预算工作过程中,主要是参照当地财政部门为其安排的各项任务数据进行的,主要是为了达到财政部门的要求。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通常都是财务工作人员将报表做好,领导进行审批之后上报财政局,报表内容很少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内容一般比较笼统,质量较低。在执行预算过程中,财务工作人员只要领导给予审批通过都会进行报销,在资金规模和用途方面比较随意,进行年终决算的时候只要各项数据平衡,就可以上报。虽然这种做法能够确保财务账面平衡,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当针对单项财务进行审查的时候,就很难通过审计,发现问题。

(二)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开展审计工作当中,对单位财务工作内部进行控制测试的过程中,发现单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只有一些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制度,对一些财务工作的细则方面没有具体规定,在管过程中出现职权分工混乱,责任分工不明等情况,内部管理工作并不完善。同时,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审计工作必查的内容之一。

(三)执收单位收入过渡专户变相成为小金库

很多政府非税收入的执收部门,按照工作需求设有收入过渡专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资金不能够存于这些账户当中,上级部门拨付的经费、企业的赞助都会转入过渡专户,这部分资金实际已经脱离的财政监管范围,成为单位自己的小金库。小金库是国家明令禁止的,对单位进行审计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小金库问题,那么将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四)长期挂账行为

审计工作中发现一些单位经常会出现长期挂账行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账目遗留时间较长,有关人员岗位发生变动,对这部分资金使用性质不能够完全说明,变成坏账、呆账;第二,违反有关规定将一些单位应当纳入收入管理的款项进行其他核算。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关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财政部门要极大对决算和预算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作为财政管理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各部门决算和预算编制工作的指导,要求各部门在进行决算和预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法》开展工作,要坚持以法律为工作准绳。在开展工作中不能一味的迎合上级要求,必须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对预算和决算的编制要绝对真实,对账目科目要尽量详细。在执行预算的时候,要按照预算支出严格执行,坚决不允许虚列支出,随意改变预算资金用途。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每个单位的实际情况都存在很多差异,单位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要对各方面使用的资金进行风险评估,强化资金控制,要建立有效机制对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并且监督制度的有效实施。健全的内部控制能够起到更好的对工作进行监督,预防腐败问题的出现。2014年开始实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全面执行。

(三)财政部门要加强清查力度,取消所有单位收入过渡专户

随着财政体制的全面改革,非税收入全面实行委托银行代收的收缴管理措施,单位所有的收入必须全部通过银行体系转入财政部门,以前执收单位的所有过渡专户都不可以继续使用,财政部门要对这些专户给予清理,如果因个别特殊情况需要给与保留的情况,财政部门要对这部分专户进行监管,对其资金流动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四)加强“其他应收、应付款”的管理

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单位“其他应收、应付款”要及时清理、结算。已经形成的呆账坏账,不能抱着“新官不理旧事”态度,不管不问。单位不得将应当纳入收入管理的款项列入“其他应付款”项核算,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软件的使用效率

财务的一系列法律规定财务人员必须要学习财务软件的使用,要对软件不断进行学习、钻研,灵活使用软件的各种功能,要充分根据单位管理的要求和资金性质,设置明细核算、辅助核算,做到收入、支出、结余明细帐类款项逐一对应,做到账务清晰,家底清楚,不做糊涂账。

三、结语

审计工作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最好的验证,每次单位一把手换届的时候,审计部门都要对单位财务进行审计,如果财务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那么很难通过审计,出现贪污现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执行单位的形象,如果财务出现问题,那么很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只有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各项财务工作符合各项要求,更好的服务于群众和社会。

参考文献:

[1]段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8):76-77.

[2]丁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策略[J].当代经济,2012,(19):48-49.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探讨 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探析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审计大格局下重要的审计内容, 是监管体系的重要体现, 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尤其是项目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有利于保障财政资金正确使用, 减少腐败, 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编制方面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 预算编制方面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1、审查编制预算基础数据是否准确, 是否存在套取财政拨款情况。

重点审查被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年度年末计提的各种费用, 如是否存在计提绩效考核工资、目标考核奖金及其他福利性补贴和计提大额会议经费等, 这些计提根据是否包含在预算基数内, 与其提供的基础信息表数据是否相符。同时, 还要关注暂付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挂账情况, 防止年末虚列支出挂往来账户中。

2、审查是否存在基本支出无预算、超预算的情况。

重点审查行政事业单位无预算、超预算列支办公费、会议费、接待费、差旅费、劳务费、咨询费等行政消耗性开支, 查证有无挥霍浪费、贪污腐败等违规违纪行为, 对无预算和超预算的支出应特别关注其资金来源, 以此为线索查证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乱收费、超额收费的情况;审查基本支出中有无替其他单位或他人代支费用, 重点审查其他收入经费、暂存款和其他应收款的事项和缘由, 审查替其他单位或他人代支费用的行为是否合规、合法, 要查证其他单位或他人是否与本单位有关联的工作业务关系, 防止发生为其他单位或他人提供贪污、挪用公款的机会以及合伙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

3、年终清理结算情况。

主要审查各部门是否按规定清理、核对年度预算收支数据和缴拨款项;往来款项是否及时清理;各项财产物资是否进行全面清理盘点;是否按规定进行年终结账。

(二) 决算编制方面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1、本级决算草案情况。

主要审查各部门编制决算的依据是否充分、合规, 是否按决算编报的规定编制本级决算;各类决算报表的收支数额是否真实、准确, 内容是否全面、完整;是否做到账账、表表、账表相符;有无瞒报、漏报, 形成表外资产;有无虚列支出、随意结转、决算不实的问题。

2、汇总所属单位决算草案情况。

主要审查各部门是否按规定汇总所属单位的决算, 是否将所属单位的全部收支统一纳入汇总的决算报表;是否存在重复列报财政收支的现象;汇总的决算报表是否以所属单位上报的会计数据为准, 相关科目是否抵扣, 有无随意调整科目、弄虚作假、估列代编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3、决算与预算差异情况。

主要审查各部门本级决算结果是否与财政部门年初批复或经财政部门批准调整的预算数相一致, 预算的追加、追减和各预算科目之间资金的调剂是否经过批准;非税收入是否按“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在决算报表反映;部门各项支出是否按预算和用款计划支付到位。

(三) 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方面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1、项目库相关情况。

根据有关规定, 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基金支出涉及的项目均要纳入项目库管理, 由预算单位申报项目, 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项目库管理。针对这项规定, 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制定有关项目库管理制度和办法, 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办法是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是否建立项目库, 是否实现项目库滚动管理;省级财政资金安排的各类项目是否均纳入部门项目库管理。

2、项目立项审批情况。

重点审查行政事业单位项目立项依据是否充分, 是否符合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方针政策, 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向和财政资金供给的范围、符合项目主管部门支持的方向和供给范围;是否符合本单位履行职能和促进事业发展需要, 要与本部门中长期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 跨年度项目应提出分年度实施方案, 编制分年度支出计划;项目是否有可行性论证或专家评审意见、明确的目标、实施方案和预算明细测算依据, 有可衡量和可获得的绩效目标;项目资金是否合理;项目立项审批所需各项资料是否齐全;是否存在财政部门自行分配项目资金的情况, 即项目主管部门未参与项目申报、审核等工作, 由财政部门自行组织项目申报、评审、资金拨付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执行情况应关注的内容

(一) 主要审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完整性、规范性。

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中各项收入预算编制是否完整、科学, 是否存在动用以前年度结余未纳入预算、部分所属单位收支未纳入部门预算以及项目预算内容不细化等问题;在预算执行中是否存在违规调整预算, 预算执行缓慢导致财政资金大量滞留闲置等问题;分析部门预决算差异较大的原因, 揭示部门预决算管理中存在的总体性、倾向性问题。

(二) “三公”经费、会议费的管理使用情况。

着力检查被审计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及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情况。在摸清“三公”经费、会议费总体情况和掌握变化趋势的基础上, 选择典型会议和出国 (境) 团组进行深入剖析, 研究并反映典型性和倾向性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促进建立健全加强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管理监督的制度体系和政策规定, 构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长效机制, 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三) 项目支出方面应关注的内容

1、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是否按照批复的项目支出预算及时组织实施, 是否存在由于项目前期立项审批不充分, 导致项目不具备实施条件或进度缓慢;审查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存在克扣或截留下属单位专项资金, 延压和滞拨专项资金;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因资金拨付不到位、不及时, 造成专项事业任务得不到及时完成和顺利落实;是否存在超范围支出或公用经费挤占项目经费的情况, 重点审查项目经费签订的合同合约条款、实际采购的项目设备材料与预算中的项目明细、招标文件中合同条款是否相符, 审查项目实际执行与预算内容是否相符的情况, 防止挤占和挪用项目经费。

2、审查是否按照项目预算执行经费收支。

重点审查项目申报文件内容与实际执行情况, 审查实际支出与预算的一致性。防止未按规定的时效落实项目的建设, 项目自筹资金不到位、套取上级财政资金, 防止项目支出中超预算或列支无预算支出;审查是否存在基本经费与项目经费调剂使用、项目打包的情况, 重点审查项目之间相互调剂使用资金、项目打包合用资金的情况, 审查调剂项目和打包项目的原因、资金数额和使用情况, 防止专款不专用的情况发生。

3、审查是否存在超范围支出或公用经费挤占项目经费的情况。

重点审查项目经费签订的合同合约条款、实际采购的项目设备材料与预算中的项目明细、招标文件中合同条款是否相符, 审查项目实际执行与预算内容是否相符, 防止挤占和挪用项目经费。

4、项目验收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对项目支出内容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已完工项目是否及时组织验收;完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益, 有无因立项不准、责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或事故隐患等问题。

三、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探析 篇8

►►一、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内涵

(一) 绩效审计的内容

绩效审计是指通过对公共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以此来揭露影响公共资源使用效益的突出问题。绩效审计主要关注对被审单位公共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二) 绩效审计实施的背景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 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 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 监督就落实到哪里, 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 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具备绩效审计的条件, 一方面, 例如事业单位实行的国库收付制度的建立以及政府采购制的推行, 都为开展绩效审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初步具备绩效审计的经验与方法, 如制定了一些绩效审计项目, 都为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绩效审计工作。

(三)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 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利用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支出是否按照法定预算用途合理进行的, 以及支出的费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包括设备物资是否有效投入使用以及人力资源是否合理配置。

第二, 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效率。行政管理效率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内设置的机构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 以及相应的岗位职责是否落实。还包括事业单位是否具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以及事业单位内的设备管理是否完善。

第三, 事业单位行政活动的效率。行政活动效率主要是指单位内部预算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否按照预算执行的, 以及被审计的单位其行政管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还包括行政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以及单位内部资源的利用是否行执有效。

第四, 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服务效率主要是指单位的绩效审计是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以及接受公共服务的团体和个人是否得到了公平的待遇, 以及弱势群体是否享受到更好的保障。

(四)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审计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政府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就需要对领导干部提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 形成比较严密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体系, 从而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全面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绩效审计工作符合事业单位接受公共受托责任的基本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只要存在公共财产的受托经济管理, 就需要对受托财产提供一定的保障, 以实现受托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及效益性。

第二, 实施绩效审计工作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也要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 以增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法制性。

第三, 实施绩效审计工作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合理利用, 能够避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浪费以及贪污腐败的发生, 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关于绩效审计还停留在理论阶段,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绩效审计工作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我国的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实施绩效审计的法律条文,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审计时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这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部门缺乏有效监督, 在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贪污浪费的情况, 不利于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观意识不强, 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存在误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认为只有物质资料生产领域才会产生经济效益, 而行政事业单位作为非盈利性组织机构不会产生经济效益, 因此也就缺少对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展开科学合理的、正确的评价。

第三,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缺乏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审事项绩效的效果直接影响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科学可行的绩效审计标准体系, 社会经济活动的各行业、部门、单位效益实现过程和表现形式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其标准和尺度难以统一。对于已经开展的绩效审计工作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缺乏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 导致绩效审计结论可信度不高, 绩效审计的功效没有完全发挥。

第四,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体制缺乏独立性, 目前我国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绩效审计其类型属于行政型体制, 审计机关是政府内部的组成部分, 行政型审计体制与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的国家审计体制相比缺乏独立。

►►三、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的有效措施

绩效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虽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新时期的绩效审计在新的审计环境里采用现代技术方法, 树立与是俱进的绩效审计理念, 才能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

(一) 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目标

审计机关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审计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绩效审计总体规划, 根据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可操作性进行具体的审计事项。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绩效审计的目标是以实现由财务收支审计为主, 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并存, 增强审计机关对事业单位资源绩效审计的有效性。

(二) 树立绩效审计的理念

我国大力推行绩效审计首先要树立绩效审计的理念, 增强人们对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观意识, 消除人们对绩效审计工作存在的误区, 改变传统的从财务收支报表和凭证中获取财务信息的习惯, 消除行政事业单位内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树立绩效审计理念, 加大绩效审计宣传力度, 可以采取媒体宣传、工作会议、专业培训等方式, 将绩效审计理念深入人心。

(三)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绩效审计经验,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审计规范, 改变传统的零散的、粗略的、弹性较大的审计实践, 促使审计人员科学、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绩效审计的管理体系能够保障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科学、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作为保障。而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依据绩效审计的目标, 其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全面性原则、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原则、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相结合原则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行政事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需要制定评价指标, 其主要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真实性和合法性。

(五)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技术

我国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需要依据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 从深度和广度上把绩效审计工作原有的审计方式、方法和规范变革为综合多学科、多领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科学技术对审计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会计处理技术也发生根本性变化, 另外金融技术的变化, 会计处理复杂化, 审计也应配套跟进。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技术一般采用数量化的统计、计量分析, 以促进我国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建立。

(六) 加强绩效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专业水平的人才队伍, 这也是绩效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绩效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 对于在职的绩效审计人才要组织其参加专业培训, 增强审计人员的工作熟练程度、技术等级以及对培养绩效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质量。此外审计机关应落实科学发展观, 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不断完善审计培训制度, 增强在职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的多样性、科学性。培训的内容可以涵盖统计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行政事业单位还要不断完善竞争、激励、奖惩等机制, 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保障我国绩效审计的可持续发展。

(七)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环境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环境主要是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绩效审计环境建设已经有所好转, 绩效审计的发展已经引起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视, 行政事业单位已经逐步采用绩效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工作, 同时要加强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只有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完善民主形式、民主手段, 才能有助于树立绩效审计意识, 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绩效审计是国家监督政府行为, 需要相关的法律给予保障, 逐步完善绩效审计的法制建设, 逐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法制环境的建设, 才能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发展。

►►四、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快, 国家的财政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化, 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审计也是行政事业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体系初步建立和形成, 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薄弱的环节, 但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绩效审计体系, 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 采用先进的绩效审计方法, 不断完善绩效审计相关制度法规, 以科学规范的审计理论指导我国的绩效审计实践工作, 大幅提高我国的审计实践水平, 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已经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是我国政府财务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 绩效审计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整个中国特色绩效审计, 更关系到科学观的贯彻落实。文章结合事业行政单位绩效审计的内涵以及现阶段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加强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策略

参考文献

[1]汪蕊.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探讨[J].审计与理财, 2009 (8)

[2]亓凤华.辛玉言.基层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 (9)

[3]舒洁华.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之我见[J].管理学家, 2008 (9)

[4]杨春花.浅议政府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 2009 (25)

[5]陈尘肇.中国绩效审计研究与实践现状[J].财政研究, 2009 (7)

[6]杨娟.国内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进展及发展脉络[J].文史博览 (理论) , 2009 (6)

[7]侯玲.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审计月刊, 2009 (5)

[8]侯晓靖.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及发展前景—基于深圳市2003~2007年项目分析[J].财会通讯, 2009 (2)

[9]刘萍萍.邓国准.政府绩效审计操作模式的探讨[J].审计月刊, 2009, (8)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一、行政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的一种类型, 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管理层的关注, 各单位都有相应的制度措施,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李金华审计长也曾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管理+效益”。从目前的审计实践来看, 内部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 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竞争时进行自我约束、规范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参与市场竞争。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市场经济的相关准则, 遵守竞争规则, 而不是带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光环要求特殊待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加大自我约束力度, 杜绝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而隐藏的“小金库”、“账外账”等违法现象, 及时发掘深层舞弊行为, 规范内部财务管理,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合法。

其次, 内部审计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运作资源都来自国有资产, 经营着整个国家的公共财产, 其运作效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通过开展内部审计, 可以保证运作过程中对组织资产状况有客观真实的了解, 摸清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规模、来源渠道和投资方向, 合理配置国有资产, 防止不规范的利用国有资产出租、投资赚取个人私利等违法现象的发生,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实现事业单位经营目标。

此外, 内部审计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借助内部审计的监督, 评估各部门运用财政资金的效率, 可以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不合理现象, 查处不负责任的挥霍浪费;同时能够激励员工高效管理资产的积极性, 增强其责任感,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财政资金的支持力量, 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借助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制定定期检查和抽查制度, 落实经济责任审计, 有效监督领导的经济行为, 还有助于遏制腐败, 促进机关廉政建设, 建设高素质领导队伍, 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态势。

二、行政单位内部审计的原则和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仍应该遵循内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具体包括:独立性、客观性、专业熟练性和职业审慎性原则。只有坚持了以上基本原则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 总体来说我国大多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部门和单位都能做到遵守基本原则, 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1、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审计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认为本单位的发展有国家财政的强力后盾, 且财政部门也实施了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也编制了部门预算, 其发展前景如何并不具有直接的厉害关系, 认为开展内部审计意义不大, 甚至没必要, 敷衍了事地组织审计工作也只是应付国家的制度规定。这种领导层的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不仅在机构设置上不健全、缺少制度建设, 而且所配备的审计人员的工作素质也远达不到审计工作的要求, 全单位上下工作人员都屑于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内部审计的监督完全流于形式, 发挥不了作用。

2、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机构缺乏独立性。

制度建设的落后和不完善, 直接导致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的过程时无章可循, 随意性强, 职责不明确, 责任落实不到位, 监管难度大。另外审计工作未给予高度的重视, 机构设置上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将其归属于财务部门甚至不设岗位, 直接由财务人员代劳。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 使得内审工作就很难开展;审计部门不独立, 使得审计工作带有强有力的“人治”因素, 领导层根据个人需要随意指挥内审工作, 使内部审计工作陷入无序状态之中, 也无形中隐藏了较大的审计风险, 对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是一颗定时炸弹。

3、内部审计目标明确, 审计范围有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因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 开展工作时目标定位不合理, 不能围绕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中心, 在服务于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也有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没有重点, 只是例行公事, 为了应付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重点审查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随时检查即时编造工作记录、只求蒙混过关。而能够适当开展审计工作的部门也是内部审计范围极其有限, 审计内容不能根据经营规模和业务扩展而及时更新, 在会计准则以及有关的国家财务规定发生变化时, 不能变更账务流程及处理方案, 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审计工作人员对国家大政方针也缺乏深入解读的能力, 对经济事物洞察力迟钝, 毫无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 影响了审计目标的实现, 致使内审工作效果不理想。

三、加强行政单位内部审计的对策

1、行政事业单位高层领导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到战略管理层面。

内部审计相当于单位自己检查自己, 及时诊治发现的问题。由于机构设置的附属性和人员的编制特殊性, 内部审计往往能更方便的发现单位内部存在的隐藏问题, 这比其他任何检查监督工作都更有效。管理层应该对其有充分的认识, 将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提高到战略管理层面, 承认内审的地位, 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 给予强有力的权力和物质设备支持, 强化内部审计管理水平。

2、坚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充实审计力量。

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是搞好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机构设置上应抛开任何人为阻碍因素, 坚持内审部门与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 绝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而且内审负责人直接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 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 坚决反对任何部门领导对其工作予以干涉。同时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 制定培养方案, 根据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选拔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人员入职, 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以适应新形势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目前较为流行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 (英文缩写CIA) 资格考试越来越被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所重视, 这是内部审计领域的专业资格, 也是内部审计职业国际范围的唯一认证, 逐年递增的参考人数也说明了企业和个人对内审工作能力的重视。此外在个别业务执行中, 可聘请专家对某领域的审计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充实审计人员力量, 以避免由于业务知识的缺乏而影响审计结论。

3、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目标, 不断拓宽内审工作领域。

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制度建设必须围绕本单位总的工作路线和发展思路, 服从于整体战略目标。以此为目标导向, 将“查错防弊”的狭隘定位转变为以效益审计为中心的经营管理,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流程, 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跟踪审计, 拓宽审计工作的领域, 合理应用审计资源, 将内部审计贯穿到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同时坚持主次分明、重点关注业务难点和重点, 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

4、政府职能机构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工作,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性必然要求政府予以特殊的政策扶持, 包括软硬件建设各方面。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专门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 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降低其开展工作的难度。而且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建设应密切关注审计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以适应实践需要。还应该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自律管理, 正确对待内部审计意见,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提高自身免疫力。此外, 相关联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应该互相扶助, 慷慨地给予协助, 如内审教育咨询部门加大社会培训工程的建设力度, 严格内审资格考试, 协助单位内审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等……推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开展, 为财政部三大工程之一——内部控制的落实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吕国荣.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江苏商业会计, 2007年第1期

[2]、辛丽华.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探.经济师, 2009年第2期

[3]、文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分析与研究.时代经贸, 2008年第6期

[4]、葛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思考.中国农业会计, 2008年第11期

[5]、彭定桂.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决策与信息, 2008年第8期总第44期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探讨 篇10

一、当前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力度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主要由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部分构成,内部审计就是使用系统且规范的方法改善组织内部的危险和风险,保证组织健康运行,对于事业单位,其作用尤为重要。其重要性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监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查错防弊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分为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两方面,并对一些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改革,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增加安全系数,主要体现在为事业单位中常见的“账外账”和“小金库”等现象起到预防作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问题,能确保事业单位的收支安全且正确,记录正确,规范财务管理。

2. 科学使用内部审计,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

据调查,我国行政部门控制制度还不完善,存在诸多漏洞,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事业单位的发展且也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如经过内部审计管理,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系统和制度健全,及时修补其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3. 有效阻止腐败现象发生,加强廉政建设

内部审计中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员工的工作状况,尤其是领导的财务状况,时时警醒心存侥幸的人,严格监督领导的行为,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和犯罪行为,使用这些行为能加强员工们廉政意识建立,进而加强廉政建设。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从理论层面看,缺乏有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规范和制度

我国为提高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相继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大量具体准则,但是这些政策还太过于宽泛,细节部分没有被规范,需要出台一些更加精细的法律政策和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而且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环境制定相关的政策还少之又少,导致在实际活动中会出现政策不明确和不定性现象,为内部审计进行存在巨大的阻碍作用。

2. 从技术层面看,存在先进技术缺失和缺乏高级专业人员等现象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方式一般是查阅财务报表和相关文件,检查具有代表性的资料,以确定内部运转的安全性,这样的方式过于单一,查的深度不够,调查水平还有待提高。而且内部审计人员要有会计、企业管理以及计算机运用等能力,由于我国对内部审计重视度不高,内部审计人员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人员的素质跟不上事业单位发展需求,另外现在事业单位发展速度快,内部审计人员结构要灵活多变,所以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 从认识层面看,存在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平衡现象

事业单位管理者们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影响其发展,重视内部审计发展,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工作效率。经过调查,现在事业单位中还存在内部审计否定论,认为其内部不存在经济问题,也有人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内部监督和调查,多数情况是走过场,不需要重视,还有一部分政府认为审计就足够了,内部审计就不必要的,还有内部审计绝对论,夸大其作用,希望能快速发现事业单位内部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抑制内部审计的发展。

4. 从实践层面看,存在独立性较差和工审矛盾等现象

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也是从此部门抽调出来的,与其他部门联系紧密,没有独立性,并且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结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激励制度不够,人员积极性懈怠,内外压力小,因此内部审计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不同的事业单位内部工作重心不同,内部审计重点也不同,现在的内部审计主要是财务管理,形式单一,严重阻碍内部审计的发展。

三、进一步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 从外部矛盾入手,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政策,尤其内部审核相关法律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及时更新,能解决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另外加强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之间的工作更加协调。

2. 以解决内部矛盾为本,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要做到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首先要增强领导者的意识,对各自的内部审计重点进行规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认真工作而不是应付检查,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优化员工的专业结构,增加审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

3. 从理论层面入手,要不断建立健全单位自身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审核具有动态性和综合性特点,国家相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努力研究内部审核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内部审核制度,促进事业内部审核规范化。

4. 从实践层面入手,提高内审独立性、前移内审关口、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内部审核要明确领导人的安排重点,但是在工作中要保证其独立性,不受其他干扰,维持公正性。内部审核工作不能全面监督各个细节,将工作重心前移,提前预防,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责任分配到个人,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要及时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其快速发展,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淑玲.内审,掀起你的盖头来——一个外行人眼中的内审[J].财务与会计,2007,(13):60-61.

[2]文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分析与研究[J].时代经贸旬刊,2008,6(8):129-130.

行政事业审计的地位与作用探讨 篇11

关键词:行政事业审计;地位;作用;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主要根据单位各部门预算实施情况及相关对策进行的,并根据预算外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就作用而言,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加强了财务管理;规范了经济活动,确保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国有资产的安全有了保障。在国家审计工作中,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行政事业审计的地位

行政事业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在《审计法》的颁布及实施后,确保了行政事业审计的规范性。行政事业审计工作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这一法律的实施,使得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二,行政审计工作确保了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有效。客观公正的进行财政审计工作,让全民参与审计监督工作中来,保证审计环节的公开、透明。行政事业审计的真实性,避免了国家财务方面的损失,同时也杜绝了腐败情况的发生。其三,行政事业审计具有独立性,审计工作有独立的办公部门,不能与其他财会类的部门混为一谈,是独立的一个分支,由专门的审计人员组成,保证行政事业审计的工作质量。最后,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政策性较强。因为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国家、为了广大人民利益而服务的,所以行政事业审计工作随着政策变化幅度很大。国家政策一旦有所变动,相应的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方案也要随着调整,这也是行政事业审计与企业审计工作的区别所在。

2.分析行政事业审计的作用

2.1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监督

国有资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在国家资产监督管理中,行政事业审计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手段。对国有企业现有资产、负债及其亏损情况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及完整。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合理的审计体制。缺乏健全的行政事业审计体制,不利于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间接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正常发展。

在当前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审计存在问题也很多。缺乏相关专业的审计人员,在审计理念上也不够重视,审计法律政策中与审计内容相关的很少。为了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审计制度,要做到以下几点:培养正确的行政事业审计理念,把审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事业中,保证有独立的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素质,积累审计工作经验,建设专业性较强的审计团队;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相关法律。深化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建立完备的审计制度,从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制。

2.2完善了国家预算管理

行政事业审计监督在预算管理中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而存在,在预算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行政事业预算主要由预算考核、预算编制、预算管理、预算监督几部分组成,由此可以看出,在预算执行管理中,行政事业审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提出合理的有效的审计意见,可以规范行政事业预算的财政收支,使预算管理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为了强化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这就需要保证行政事业审计的执行力。

由于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执行不到位。行政事业审计机构大多由财会人员组成,财会人员并不了解审计工作中涉及的软件,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降低了行政事业审计的工作效率,使得审计工作开展障碍颇多。现有的行政事业审计方法不够创新,不适应当今经济的迅速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主要是在电脑及相关软件方面要熟练掌握;创新审计工作,确立一个适合当今经济发展的全新的审计方法。主要是充分利用电脑方面知识,提高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时间及人力、物力资源。确保行政事业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保证执行力度,让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真正应用于预算管理中去,使得国家预算管理逐渐趋于规范化。

2.3保证了国家权力制约

预算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构成了我国主要的权利制约体系,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权利制约体系较为复杂。为了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权利制约体系,就要不断完善国家财政监督体制,而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作为国家财政监督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起着财务监督及权利制约的重大作用。较为完备的行政事业审计监督制度,是国家财政监督正常运行的根本所在。

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审计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审计考核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审计工作质量,调动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审计工作人员更好的参与到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中来,建立与审计法律相匹配的审计监督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法可依,关注当前的经济发展变动,及时根据变动调整审计监督体制,要保证审计监督的灵活性、可变动性,防止死板的审计监督制度影响工作的开展。先从地方完善审计监督体制,再逐步扩大范围,最后从国家整体的系统的完善审计监督体制,有利于国家审计的日常工作开展。行政事业审计监督确保了权利制约及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得国家经济管理权力监督得以真的实现。

2.4确保了国家经济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小的方面来讲,行政事业审计要保证单位的正常运转,保证经济正常流通;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审计保证国家的根本利益,及时防治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发生,发现现有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及时防治,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上报相关部门。审計工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譬如一直作为重中之重的金融危机问题,正确有效利用审计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经济防御手段,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

有明确的审计工作目标,能够更好的落实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审计方案的制定也要依据当前的市场经济而定,不能偏离经济趋势的大方向,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充分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可行度高的行政事业审计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适当调整现有的行政事业审计目标,保证了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真实性。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加大了资金的利用率,使得资金的使用较为合理,杜绝了资金的非法滥用,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节约一大笔资金。审计工作的开展也需要一个好的领导者,这就需要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不能和其他财会性的部门合为一起,更不能把审计工作归为财会工作,看似节省了一部分人力、物力资源,其实这会导致审计工作的滞后,极大地降低了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及工作效率,无法使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发挥其原有的作用。领导者要独立领导审计部门,并能够给现有的审计部门提出可行性较强的建议及意见,有不足及时指出,严格按照《审计法》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可行性的建议可以极大地改善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合理高效的审计工作,有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健康的发展。

3.总结

行政事业审计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审计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有效的开展,保证行政事业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完善审计管理制度,加大审计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确保行政事业审计的真实性、公开性,严格依照《审计法》制定相关审计工作制度,严肃认真的开展相关审计工作,创建新的有效的审计方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在国家方面,完善相关审计法律法规,使得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更加规范,确保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作者单位:焦作市修武县审计局)

参考文献:

[1] 陈凯声.谈行政事业审计的地位与作用[J].投资与合作,2013,(12):60-60.

[2] 任晓波.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野,2014,(5):242-242.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篇12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政策的直接贯彻和执行者, 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责任的履行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凸显出其无法替代的重要性, 本文将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定位及其重要性

按国家审计署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对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效益进行的内部监督。他们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可见,首先,在单位内部的地位定位中,内审工作具有独立性、高层次监督的特征。内部审计基于其他职能部门又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其次,在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上,监督检查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 它的运作过程是监督与服务的统一过程。再次,在内部审计服务对象界定上,从单位目标实现中获益的利益相关者都是内审工作的服务对象,包括单位领导、管理层、职工、国家财政和其他与单位有利益关系的对象。

因此,内部审计通过系统、规范地评价和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为单位提供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服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有以下三点重要性:

1、有助于查错防弊,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近年来,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权,但很多单位在资产的确认、计量、处置和披露等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不少漏洞,特别是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带来会计核算和财务收支行为相分离。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及时发现经济活动和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中的缺陷,进一步规范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2、有助于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效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的咨询和保证。

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在对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衡量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情况、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向管理层提出优化内控建设的建议并协助管理者编制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

3、有助于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廉政建设。

在资金使用,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和处置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固定资产随意处置、随意转让、随意转销的现象,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和改善单位资产和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客观评价领导在任期间财经纪律遵循情况和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内部审计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处于被动接受外部审计的状态,内部审计的开展相对滞后。

(一)思想认识层面: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内审工作重视度不够,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单位的财务核算只是记录本单位内部的财务收支情况,不涉及到成本核算而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和政府定期审计制度使得单位面临着很强的外部监督,内部审计无需再开展;部分职工不能正确看待内审工作, 认为内部审计折射了领导对职工的不信任,而且由单位内部人员执行,独立性较差,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值得怀疑。

(二)在思想认识指导下的内审制度设计存在较大缺陷。

1、从宏观来说,现有的内部审计缺乏一套较完备、健全的内部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为依据。从微观来看,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缺乏有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

2、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配置不尽合理, 独立性不强。很多单位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有的虽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 但没有配备专门的内审人员,基本上由财务人员兼任;有的虽设立了内审机构,但这些机构没有高于一般机构,难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3、内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人员绝大部分是会计人员,缺乏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使得内审工作难以从深层次发现问题,难以适应内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

(三)按照思想认识和内审制度指导实施的内审工作实践存在漏洞。

1、内部审计模式滞后。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仍然局限于会计导向型审计,主要目的多只停留在了解基本情况,差错防弊等初级阶段;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离风险导向审计较远。

2、内审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阶段,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依然主要集中在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上;审计的对象主要还是会计资料;审计方法基本上是传统的手工操作,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利用率较低。

3、审计内容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增强。

根据规定,内部审计包括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不同的单位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因此,内审的重点应有所侧重。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主要还是围绕财务收支情况展开,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其他因素,如内控制度等缺乏审计,而且一味注重事后监督,内容单一。

三、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相关建议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从思想认识、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度执行等方面入手,不断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一)思想认识层面:争取领导重视和被审计单位支持,确保内审工作顺利开展

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单位领导下开展,而且对其报告的内部监督活动,因此,首先,必须提高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获取主要领导的支持。其次,要使单位领导和单位内部员工对内审的职能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位,从而积极主动配合内审工作。第三,要不断促使内审人员转变观念,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在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财务运作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二)在制度审计层面,要为内部审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组织和制度基础。

1、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国家审计法律法规, 结合单位实际, 建立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

2、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置专职审计人员,有效保证内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和业务上实质性独立。内审组织机构在人员、工作、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干预,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客观公正。

3、配备专业素质高、职业道德良好的内部审计人员。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 特别要加强对内审人员财会、统计、财税及计算机知识的定期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在政策制度执行和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

1. 创新内部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

(1)在审计类型上, 要逐渐从合规型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强化制度基础审计,从而准确地把握审计重点和范围。(2)在审计内容上, 要从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管理审计、战略审计发展。注重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的应用,以增加单位价值为中心。(3)在审计方法上, 从单纯的查帐型向查帐与调查相结合的转变,坚持帐实结合;从传统的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并加强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和成果借鉴。(4)在审计时点上, 要以结果为导向转为以过程为导向, 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

2、不断拓展内审范围, 深化内部审计的内容。

首先,内审机构不但要对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 还要在继续搞好审计监督的基础上, 逐步加强以评价咨询为主的服务职能,对单位内控制度的运行进行检测和纠偏。其次,对重大投资项目或决策事项进行可行性评估、论证, 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加强检查、落实各项控制措施,促进决策科学性和实效性。

3、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内部审计意见。

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最终取决于审计意见的贯彻落实,因此单位应明确规定落实内审意见的责任, 对未按审计意见进行整改落实的, 应对相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重要性,在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这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摘要: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效率, 适应财政体制改革 (尤其是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带来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收支行为相分离) 的客观需要,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亟待加强。因此, 我们应在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 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准确定位, 认清现行内部审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李莉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审计与理财2009年第1期

[2]、辛丽华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探讨经济师2009年第2期

[3]、周红梅浅谈增值型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财会通讯.综合2008年第1期

上一篇:提取设备下一篇:机械设备建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