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就业

2024-05-31

多渠道就业(精选12篇)

多渠道就业 篇1

2016年, 青海省就业 (农民工) 工作领导小组将以确保完成就业目标任务、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为目标, 坚持稳中求进、分类施策, 以化解产能过剩中职工安置、就业脱贫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 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为实现“十三五”就业工作开好局。

今年, 青海省将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中职工安置工作和认真组织实施“转移就业脱贫行动计划”作为就业工作的“重头戏”, 对调结构中的分流职工将按照企业内部挖潜、转岗就业创业、允许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兜底的“四个一批”方式, 稳妥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并抓紧研究制订安置工作方案。在转移就业脱贫方面, 将积极打造和培育劳务品牌, 加大对劳务经纪人的培养力度, 组织开展各类劳务对接活动。通过精准识别、信息对接、定向培训、劳务对接等措施帮助贫困人员通过就业脱贫。

同时, 继续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继续开展全省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 落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财税、金融、土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 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并加大创业孵化基地扶持力度。加强职业培训, 对贫困地区劳动力, 侧重培训周期短、易学易会、脱贫增收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 对企业转岗分流人员实施转业转岗培训。并对一些失业集中、矛盾突出的群体、企业和地区以及用工大户主动提供专项服务。

多渠道就业 篇2

湘西多渠道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近日,笔者从州教育局就业中心了解到,今年我州将新增约1.4万大中专毕业生等待就业,加上历年累计未就业的.1.6万人,今年全州约有3万名大中专毕业生等待就业。全州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仅上半年,全州多渠道安排大中专毕业生2700余人。

据了解,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全州坚持“自主择业,市场调节,政府扶持”的方针,一是继续组织实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安排“大学生村官”150名;“三支一扶”计划32名;“特岗教师”277名;选调生50名;公务员109名;其他事业单位招考690名;各县市自主招聘教师约300名;高学历优秀人才招考107名。二是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通过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上半年州内高校向企业推荐毕业生就业750人。三是大力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降低创业企业门槛、开展创业培训,实行税费减免、落实小额贷款等政策措施,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今年上半年,全州已有20名毕业生自主创业。四是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或继续深造,通过政策宣传,今年全州共有115名毕业生网上报名应征入伍,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录取112名。五是积极安排硕士、博士研究生就业。根据州人发【2009】5号文件,按照“行业归口,专业对口”的原则做好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的选聘工作,并允许其去州外自主择业。2006年和2007年两届毕业生共109人,已有13人办理了州外调节就业手续,36人回州报到等待安置就业。

多渠道就业 篇3

关键词:专业改革与建设;采购供应管理;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19-02

采购供应管理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制造、流通、零售、物流等行业和政府采购部门,能胜任商品采购、供应链管理、仓储和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营销策划等多个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培养目标的定位来说,采购供应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范围相当宽,因而对分析、判断、沟通、创造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在校期间接受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深入开展专业改革与建设,提高采购供应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社会对采购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因而必须对采购供应管理专业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1.夯实学科基础,提高综合素质。一方面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尽可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要求相一致,从而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严格按照职业群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不断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取舍或更新,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使得课程设置经历从多到少再到精的过程。

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校内实践训练环节。

(1)实施案例教学法。通过运用典型的案例组织教学,或课堂中学生对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尝试运用专业理论对现实的复杂采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激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对理论的理解,又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实施模拟教学法。通过对现实工作环境的设计、模拟及提供各种决策参数,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环境中对采购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决策。模拟操作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体会到这些工作所带来的真实感。因此,对于在采购工作岗位中涉及的工作环节或程序,如招标投标、采购谈判工作流程等,在教学中都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会。

(3)实施活动教学法。组织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工作实际情况,为学生的理论学习补充实践的场所。比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感受企业的现场;或者组织学生实地调研,熟悉行业实际情况;或者让学生参与企业活动,体会企业的工作情景。通过这些活动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实战训练法。通过布置实际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到相应的行业组织中调查和收集分析相关材料,形成调研报告和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最后通过反馈评估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完善。这一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体验到自身的成就感,认识到自己的智力潜能,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并从中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3.注重专业实习与实践,缩短社会适应期。采购供应管理专业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按行业认知实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四个步骤循序渐进安排。不断加大实践教学设置的力度,尽量开设能在校内依托学院现代化的物流采购综合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供应链管理、商业谈判、第三方物流、物流管理模拟实训和考证模拟训练;在校外利用广西南宁赛科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和凭祥物流园等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采购供应管理专业岗位职业技能实训的课程。

二、创新采购供应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以上所作的工作已经获得了一些效果,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以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1.“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双向互动。请进来,邀请更多的用人单位到学院参加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洽谈会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需要在时间安排上更灵活一些,这样也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走出去,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巩固毕业生就业渠道,开拓新市场。

2.发展无形市场,实现大学生就业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在进一步拓宽有形市场的同时,着力发展无形市场,即信息市场或网络市场。负责就业指导的相关部门、领导和老师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类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运用现代通讯手段准确及时传递和公布信息。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用人单位同样通过网络掌握毕业生供给情况。无形市场突破了时空限制,减少了双方搜寻的时间与费用,打破了信息分割封闭的状态,使市场走向统一、开放,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可以实现“双向选择”。

3.通过专业实践基地和校企联合办学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对在校采购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一方面要提高实习就业基地的利用率,加强专业实践的锻炼;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获取更多与实践能力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多职业需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而采购供应管理专业的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中国采购与供应管理职业资格证书(CIPS证书)。还有很多种与就业行业企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就业意向、能力和爱好考取这些资格证书,以实现与就业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当然,这还需要在选修课上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更多的相关课程,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考证帮助。

4.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同时鼓励采购供应管理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目前采购供应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专业对口、工作待遇优厚的情况不多。在采购供应管理专业现有开设的课程中,主要核心是五门CIPS的考证课程。学生认为主要学好这五门课程,考取了CIPS证书就完成自己的目标了,因而对其它的课程不够重视。但实质上,每一个学生最终的目标是就业,如果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不管在校期间能获得多少证书和荣誉,就业时依然会茫然无措。如果他们有很强的就业意识,不仅能很好地把握就业机会,还能创造机遇自主创业,使自身能力获得更大体现。

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却是时刻摆在眼前。因此,在专业的改革与建设过程中要顺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采购专业毕业生,探索更多层次、更多渠道、立体式的毕业生就业体系,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实现采购供应管理人才与用人企业之间供需两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德祺.关于深入开展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几点建议[EB/OL].http://net.gcp.edu.cn/ypw/onews.asp?id=186.

[2]李俊强.工商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互促发展机制研究[J].广西高教研究,2000,(3).

[3]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西藏:鼓励受灾群众多渠道就业 篇4

针对地震给受灾群众带来的财产损失和预期收入下降问题, 西藏自治区在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加大物资发放力度的同时, 鼓励受灾群众多渠道就业, 将损失程度降低到最小。

目前, 西藏抗震救灾工作由救援转向过渡安置、灾后恢复重建。由于地震发生时正值西藏春耕时节, 很多受灾群众无法按期播种和采挖虫草, 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为组织受灾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降低损失, 西藏自治区近期将出台措施鼓励安置点内群众实现多渠道就业。

对于原经营商店的受灾户, 西藏将采取措施促其在安置点内重新经营;对有一技之长的农牧民, 支持其在外打工创收。此外, 西藏将有针对性地在安置点内开展多种就业培训, 以便受灾群众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同时, 将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出台政策扶持受灾群众创业增收。

大四就业工作渠道 篇5

大四了,需要找工作了,那么你知道去哪里找工作吗?不知道?好吧,那你需要看看以下的内容;知道?那好吧,我觉得你还是需要看看以下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现在找工作的渠道有现场招聘会、网络、校园招聘会、报纸等。

现场招聘会:

现在网络发展了,所以传统现场招聘会越来越不受重视了,按照我的经验,大部分现场招聘都不会有什么好的职位。比如很多城市的人才市场都有定期的招聘会举办。通常这样的招聘会只有两种人会去:对于找工作没有什么经验的人,以及垃圾公司的招聘人员。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去。如果一定要去,也就当作是感受一下气氛,不要太当真。网络招聘:

首先,很多大公司会在自己的网站上,挂上自己的招聘信息,如果你有心仪的目标,不妨经常上去浏览一下,比如IBM、宝洁之类的公司。其次,专业的招聘网站,大多数的著名外企都会在以下最权威网站(如果时间有限就看这三个就够用了,这里面全职德和面试的都有,大家可以每天查看)发布自己的招聘职位和申请流程,(个人感觉,这个网站的机会比较多,目前为止给我打电话的猎头公司基本上都是从这个网站来的。主要是长三角地区的工作机会)(京津地区的工作机会为主)

(后起的招聘网站)

下面是一些比较小的,但是也比较实用的工作网站:

1,中国实习网(刚刚起步,信息不多)2, 易登兼职频道(兼职实习信息较多,更新快)

3,学生新势力(注册会员免费,信息更新还不错)4(需要注册为会员才能查看信息。注册会员免费)

5,北大就业信息网实习频道(可直接访问)

6,广州学生网兼职

7,8,人脉招聘网(找实习人脉还是很重要的)9,中国大学生就业见习网

10,未名的实习版

11,中国实习网(竟然重名了,呵呵,广东地区信息较多)

12搜职网(自动搜索招聘信息,实习职位偏少)

13,中国兼职网

14,大学生兼职网15,瑞雅网兼职频道

16,17,大学生实习网

另外推荐两个地方性的招聘网站:

新世纪人才热线:,苏州地区人才招聘网站,大部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企业以及很多苏州其他地区的企业都是用这个网站发布自己的需求信息的人才新干线:.cn,无锡地区人才招聘网站,无锡地区主流招聘网站。另外无锡地区企业的实习机会比较多

校园招聘会:

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包括国企、外企、私企)每年都会到各大学去办招聘会,招聘会集中时间是每年的十月底到第二年的一月初。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比较著名的重点大学,或者想要去工作的城市有名牌大学。那么多多关注这些大学的校园招聘信息就非常有用。这些新主要发布在学校网站的招聘板块以及校园海报。

另可参考以下渠道:

毕业生必须知道的就业信息渠道!!

现在向大家介绍毕业生必须知道的就业信息渠道校就业指导中心--校就业网,bbs-走向社会院系学工办 --信件,电话通知等方式各班班长--通知本人北京大学就业网-只可以看到目录-将目录输入到“百度”搜索 5 除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无法直接进入查看信息外,其他大多数大学

就业网都可以直

接进入,如清华大学就业网--可以随意进入

请大家注意保留,以下就业网可以随便进入不需要身份验证!同济大学:http://tj91.tongji.edu.cn/index.portal

西北大学:http://news.nwu.edu.cn/nwujobcizi/

哈工大 :http://som.hit.edu.cn/glxyxgb01/sub.asp?no=7

东南大学:http://xsc.seu.edu.cn/bf/introCo...Key2=&Post=Post

华东师范:北京大学:http://scc.pku.edu.cn/sub.asp?id=8

清华大学:

中国农大:http://scc.cau.edu.cn/Zp/zpxx.aspx

北京师大:http://202.112.92.112/

offer收割机:

北京高校毕业生信息网:http://scc.cau.edu.cn/Zp/zpxx.aspx长三角人才网:

天津人才网:http://.cn/

江苏人才:http:///

南京人才:http:///

校园招聘一网打尽,好多学校bbs的招聘信息:http:///

中国青年人才网:http:///

中国校园招聘网:http:///t_index.asp中国企业人才网:http:///default.asp

中国校园网:http://.cn/

研究生人才网:http:///

另外转载一些其他游泳的网站:

1,实习社区(隆重推荐!!)

2,北大就业信息网实习频道(可直接访问)

3,(上海地区的职位偏多)

4,水木实习版(技术类职位多)

5,人大实习版(外校不好上)

6,中国实习网(刚刚起步,信息不多)7,中国实习网(竟然重名了,呵呵,广东地区信息较多)

8,搜职网(自动搜索招聘信息)

多渠道就业 篇6

自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风暴席卷全球,乡镇企业在各种不利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可发展到54017户,吸纳从业人员18.66万人,实现总产值218.9亿元,实现增加值87.56亿元,其中工业销售产值139.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99亿元,上缴税金4.23亿元,支付从业人员工资9.56亿元,主要发展指标均保持了一定的增长。

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性经济滑坡的大背景之下,德惠市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承受住了宏观环境多变的重重压力,经受了各种风浪的考验,做到了不停业、不裁员,尤其是吸纳从业人员同比增长了1万余人,在 “抓创业、保就业、促增收”中又做出了新的贡献,其关键所在就是牢牢地把握住“抓大”、“扶小”、“上新”的发展原则,审时度势,谋求新发展,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1.抓大——靠现有企业扩能改造增加就业

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如何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适应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使现有企业在困境中前行,德惠市审时度势,把点子敲在现有企业扩能改造,增加经营项目,走多业并举的路子上。长春大成实业集团德惠工业区于2003年落户德惠市,2004年建成投产,以生产赖氨酸为主,2007年一期工程达产后,年创产值16.5亿元,安排1200人就业。2008年,企业抓住国内养殖业迅速升温,饲料需求量大增的契机,新增65%赖氨酸生产项目,又新提供就业人员3500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年工资总额达到4500余万元,而且为德惠市提供税收1.2亿元;吉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是福建达利集团出资建设的以生产休闲食品为主的企业,2008年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投资8.9亿元,现已建成投产。企业扩能后,不仅产值、利税翻了一番,而且新增就业人员1000人,人均年工资达到1.2万元以上。除此之外,都邦药业、佳龙公司、吉星公司、正通牧业、辽丰禽业等一批企业都在近一、二年内实现了增资扩产或增加了新项目,吸纳从业人员的数量有了新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原有重点骨干企业扩能改造而新增就业岗位3600多个。

2.扶小——靠放宽领域,全民创业带动就业

德惠市认真贯彻各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三放开”、“三不限”、“三自由”、“五平等”的原则,全力推进民营经济持续腾飞,靠全民创业来带动就业,使一批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2008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中工、商、建、运、服等各业蓬勃发展。2008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37户,全部从业人员24.9万人。预计2009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可达到6.62万户,增加2500户,从业人员25.08万人,增加8200人。按新增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8000元计算,为6560余万元。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个体经济也逐步向规模型的集约经济迈进。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达到1916户。这些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必将进一步提升。

3.上新——靠招商引资新上企业吸纳就业

近两年来,德惠市牢固地树立了“千方百计抓招商,持之以恒上项目”的理念,继续采取“专业招商、重点推进、全面动员”三条战线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围绕乡镇企业已经形成的“六大支柱产业”,以德惠经济开发区、米沙子工业集中区、菜园子玉米经济区为载体,扎实有效地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攻坚行动,一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工业项目快速推进,落位建设。两年来,已建成投入运营的较大项目有落户米沙子工业集中区的长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投资4亿元,年设计生产能力为特种钢50万吨,现已建成投产,安排220人就业;吉林都邦药业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2亿瓶(袋)大输液项目,总投资3亿元,新增就业人员600人;长春科信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在朱城子镇建成包装纸箱制品项目,一期工程投资1亿元,吸纳300人就业;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1亿只肉鸡项目建成投产,直接和间接安排就业人员可达1500人;长春六和鸿大饲料有限公司投资2.8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畜禽饲料项目,安置就业人员350人。

德惠市靠“抓大”、“扶小”、“上新”,不仅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在宏观环境多变的特殊时期,保持了企业正常经营,产品销售顺畅,从业人员增加,报酬水平提高,而且以农产品加工業为主的格局已经形成,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过度,进而成为经济强县,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支撑作用。

多渠道就业 篇7

一、依靠产业结构调整, 做好专业设置对接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 是各高职院校进行改革的依据和基础。专业设置能否及时跟进产业结构的变化, 能否顺利对接产业结构的调整, 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定位。

(一) 建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检测体系。

近年来, 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过程中, 追求社会需求热点, 盲目扩充建设专业种类, 致使某些专业重复设置, 大规模招生, 最终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总供给量远远超过社会的需求, 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 一些学校因循守旧, 迁就现有教学资源, 对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 还在发展和建设。这些因素无疑促使学生更加陷入就业的困境。因此, 在就业服务指导上, 高职院校要建立起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体系, 了解评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人才市场需求动态和行业企业发展趋势, 科学调整现有专业, 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 从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方面更贴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二) 打造示范性专业。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 中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要求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职业素养等都随之提升。各高职院校无论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还是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需由“量”向“质”进行转变。通过打造优势强势专业, 加强内涵建设, 提升社会影响力, 形成特色化的示范性专业的建设。通过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核心就业岗位和目标岗位、科学的课程体系、职业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手段,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二、校企合作, 搭建就业渠道平台

(一)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一是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势。二是有利于提供学生贴近企业的平台, 使学生更深刻地认知自身、认知行业, 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三是有利于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和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 使学生能与用人单位提前对接。四是有利于实行嵌入式就业方式, 与企业建立起密切的“血缘”关系, 缩短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期。

(二) 设立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一方面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对本专业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研讨, 提出专业建设指导性意见, 有利于校企进行订单式培养。另一方面, 可以为学生提供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等信息需求, 跟踪毕业生发展成长情况。

(三) 建立企业巡讲制度。

学生在校期间, 虽然在校内外进行了实践和实习, 但是面对多元化的职业选择, 大多数学生会产生迷茫, 找不到就业的信心。而很多学校, 也仅在学生毕业实习时邀请企业进行宣讲。高职院校要建立企业巡讲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宣讲, 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人文文化、企业理念、用人标准、发展愿景等, 使学生产生职业归属感,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坚定职业取向。

三、多措并举, 拓展就业渠道

(一) 发挥区域人才市场招聘主渠道作用。

政府部门人才市场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窗口和平台。通过这个窗口和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寻求到更及时、更广泛的就业信息。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人才市场开展紧密合作, 利用人才交流会、企业招聘会员年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等途径向企业宣传学校和毕业生。高职院校也可以将本校设为当地人才市场的分站, 实现招聘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共享, 提高就业信息资源利用率。

(二) 举办学校专场招聘会。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 也可以利用本院校优越的地理优势或环境优势, 特别是有校企协议的校企共同体进驻校园, 搭建合作平台, 使本校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 提高求职成功率。也可以在举办学校较大规模专场招聘会的基础上, 举办专业专场招聘会, 通过展示毕业生专业成果, 现场参观毕业生工作实景, 促使企业与毕业生“零距离”接触, 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对口招聘意向, 进一步紧固校企合作关系, 形成长久、持续的供求链接。

(三) 开发网络就业市场。

网络就业市场以信息量大、资源充足、更新快、成本低廉、时效性和针对性等, 成长为极具竞争力的新的招聘应聘方式, 并逐步成为招聘市场的主流。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积极开展网上人才信息发布、网上求职招聘、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人才信息服务, 建立与其他院校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 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

(四) 搭建校内专业信息交互平台。

突破专业限制, 实现校内专业信息交互共享, 将本专业关联到更多专业领域。如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 不仅仅是能担当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 也可以走进酒店专业, 从事收银、库管、成本核算员等岗位的工作;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 不仅可以做翻译工作, 也可以走进酒店专业, 从事涉外酒店的餐饮、客房、前台接待等岗位的工作。

(五) 挖掘“校友育人”资源。

目前, 各高校非常重视校友资源的建设, 校友除了对学校发展的直接回报外, 校友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也日益受到重视。盛行于国外众多大学校园的“校友—学生结对”项目值得国内同行借鉴。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校友在社会资源各方面的优势, 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四、建立专业的毕业指导制度

(一) 建立专业指导师制度。

高职院校“双师”制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建立指导师制度, 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 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 专业指导师在三年专业学习中, 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正确的职业观, 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带领学生积极实践,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一技之长”, 更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 加强顶岗实习巡访制度。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课时安排占总课时的50%左右, 高职院校普遍在大三下半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并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实习设计。顶岗实习成为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纽带和桥梁, 但也是学生对未来最为迷茫的阶段。特别是一线工作的苦和累, 人际关系的复杂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无措感。通过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巡访制度, 有利于各专业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利于各专业与企业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共同做好“育人”工作。

(三) 开展交互课堂, 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

近年来, 我国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战略规划的需要出发, 重视并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在高职教育中, 大多采用“双证”制, 但择业空间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高职教育应加大“第三课堂”的开设力度, 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 并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加择业机会, 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构筑系统、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途径

(一) 建立组织结构。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能把就业指导工作单纯划归学校的就业部门负责, 而应以学校为中心, 外联社会公共就业机构, 建立包含学校、专业群、专业、年级等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就业指导机构, 从学生入学之时起, 就开展职业规划, 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

(二) 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

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端正就业态度,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打破传统就业观念,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 改变一职定终身的观念, 鼓励学生学会竞争、勇于竞争。

(三) 建立毕业生跟踪制度。

一是开展与毕业生有关的市场调研活动, 及时发现问题, 为学院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调整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体系。反馈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 促进学院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三是建立用人单位跟踪制度。按照用人单位的行业特征, 根据行业人才的动态变化, 预测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供求关系。

六、鼓励自主创业, 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据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是0.3%, 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虽然给予了许多政策帮扶, 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如缺乏经验、眼高手低等, 也折射出高职院校系统化创业教育缺失、大学生自主创业科技含量低等弊端。

(一) 鼓励自主创业, 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一直是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育人的整体规划中。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塑造创造性思维, 培养科技创业素质。在师资配置方面, 招募当地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组成创业服务团队, 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二) 提供创业孵化场所, 提高自主创业能力。

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实训基地”建设, 建起了“生产性实训基地”, 有些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在校内建立起了“孵化园”或“创业园”,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 而且学生通过在全真环境下开展实践活动, 也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 建立自主创业长效保障机制。

目前, 服务业发展在提速,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这些都将会创造更多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岗位。近年来,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 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从资金和技术指导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如税收优惠政策、税费减免、培训补贴、落户政策等, 增强现实针对性,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自主创业的队伍中, 拓展出更加广阔、通畅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包奕峰, 陈江.论拓宽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途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2 (14) :6

[2].彭晓峰, 张朋.对拓展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15~17

[3].邹新月, 周志强.产业结构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10 (2) :5

挖掘专业应用拓宽就业渠道 篇8

一、生物工程的应用方向

(1) 生物工程在政策方面的应用。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使我们国家生物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政府对生物技术产品非常重视, 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促进其发展。为进一步加大、加强对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 从生产源头上抑制不安全、不合格生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对外发布保健、食品、化妆品将参照的药品GMP标准, 进行生产质量管理认证。如何能顺利通过GMP认证, 合理、专业的生产工艺设计至关重要, 而这些恰恰需要专业的人才。

(2) 生物工程在金融方面的应用。企业融资中需要对专业有深刻了解的人才, 对生物工程企业或行业的资本进行操作。我国生物工程方面的企业约500多家, 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截至2000年底, 我国上市公司中涉足生物技术的大约有160多家。企业长期发生一些如重组、并购等金融活动, 需要对行业有深刻了解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型人才能够根据自己的行业特征、发展目标准确地选择目标公司, 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例如, 雪花啤酒、新疆屯河、华源药业, 他们重组并购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挖掘到了好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对各产业关系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对企业能力有较清晰的认识。他们有足够宽的专业知识结构, 对行业发展、市场前景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独特见解。

(3) 生物工程在贸易方面的应用。目前, 我国有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沪深两市上市的涉及生物主营业务的公司有60多家, 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3个基因工程药物研发中心, 320多家现代生物工程药物企业。我国生物工程产品的销售额200亿元人民币, 需要贸易人员大约3万名。这些数据, 说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就业面相当广阔, 社会正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生物专业人才需要能够根据生物产品的国家和国际标准或者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 不断研发公司新型生物转化技术,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使公司产品市场国际化, 并能够按国际标准来组织公司生产运作。这必然会进一步拉动生物工程的应用面, 提高其产品的应用价值。

(4) 生物工程在工程方面的应用。生物工程在工程方面主要是应用于医药工程、农业生物工程、工业生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海洋生物工程等。截止2006年, 中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年产值达到600亿元, 传统生物技术产业的年产值达到3000多亿元。一般生物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经过三个阶段:研发、中试、大批量生产, 我国需要加大投资, 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产品尽快商品化和产业化。

(5) 生物工程在科研方面的应用。如雨后春笋般的科研机构, 他们需要人才, 为其提供数据。这些人才在项目开发研究上拥有崭新的概念, 有助于实现良好的业绩。他们和自己校友、老师的交流可以为科研生产提供充足的学术力量支持。这些人才可以提供关于生物方面的最新动态、生物研究相关政策法规、生物信息学专题、基因组研究及相关数据库等资源, 并研究最合适的生产和处理工艺、环境影响, 以及国内、区域和国际生物贸易的潜力, 达到基础数据、资料和信息的共享。进而给技术开发提供有效、持续的支持, 使这些科研机构的项目研究处于技术的最前沿。

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1) 技能型与理念型相结合。大学毕业生在专业知识、书本知识方面是不错的, 而商务知识和市场知识相对比较薄弱。面对不断紧张的就业压力, 这些人需要整合社会优质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师资的智力资源, 努力发展成为既有良好专业知识, 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同时学校应根据生物人才特点, 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注重基础理论,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强化全面素质提高,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 开放型与基础型相结合。为与生物人才特点相结合, 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学校要确立以“扬优、改老、拓宽、提升”作为专业调整的总思路, 制定切实可行、放眼未来的专业规划, 充分挖掘学校专业结构的综合优势, 发挥学校教育投资的效益, 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质量。所以更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发掘专业设置内涵, 精化基础课, 优化专业课, 强化实践技能课, 紧扣市场需求, 动态调整课程设置, 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且更具竞争力、开放型的优秀人才。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 可以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的动态需求, 跟踪岗位的核心技术, 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 设置专业的核心课程, 建设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实践环境, 这些都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3) 复合型与特长型相结合。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 适应经济时代市场需求的生物工程人才应是熟练掌握现代科技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市场意识, 改善知识结构。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修一些其他类专业课程, 拓宽自己的知识架构。同时要注重社会实践, 掌握一些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技能, 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也有助突破就业瓶颈, 拓宽就业空间。另外, 学生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宽泛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和娴熟实践经验的“T”型人才。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会既有较强的专业特色, 又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才会迎合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拓宽自己的职业空间。

(4) 宽口径与具体岗位相结合。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面, 学生可以选择以岗位群作为专业学习的目标, 使专业内容具有一定的涵盖面, 这样可以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岗位选择机会, 并且使毕业生增强了转岗深造的适应性。但这并不是说, 专业对应的岗位越多越好。横跨岗位过多, 势必造成时间精力分散, 任何一种能力和技能都不能学精学透, 造成上岗后“顶岗”, 适应性差、“后熟期”长, 这将大大影响毕业生在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因此, 专业口径大小应根据实际岗位需求来决定。有些情况下, 可在同一专业中设置几个不同的专门化方向, 以“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模式来应对职业岗位群中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变化, 还可通过获得“双证书”, 即通过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办法来调节专业口径的宽窄。

三、拓宽就业渠道

拓宽就业渠道, 首先是毕业生需要正确认识职业生涯及其发展规律。

(1) 寻求人才价值升值的轨道。学生需要了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的需求、知识的需求、技能的需求。专业技能是从业者的核心技能。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合理与否, 决定其在求职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就业层次。所以,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 认真学习, 刻苦钻研,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拓展知识面。只有这样,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 寻求快速发展行业的脉动。抓住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抓住更多机遇, 方能提高就业的竞争力。这需要根据行业大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重新定位, 找准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摸清楚该行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了解该行业当前急需什么人才, 将来很可能需要什么人才。学生应当知道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领域和愿意为之奋斗的大方向。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最重要的事情要做, 抓住了重点, 把握住了大方向, 才能够实现大发展, 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我们不但要有锐利而长远的目光, 还要有灵敏的嗅觉, 看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还要闻到市场上吹着什么风。只有深入研究行业知识和发展方向, 把握好行业发展的脉搏, 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3) 打破专业的束缚。有些人把专业和行业等同, 这是个错误。要正确看待专业对口问题, 哪个行业需要专业, 我们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我们要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 主动出击, 不断拓宽自己的择业领域。随着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和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淡化专业对口的观念, 在学以致用的前提下发挥素质优势, 在更加宽泛的范围和领域内, 寻求理想的职业。调整一步, 就业前景将更宽广。毕业生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以技能资本当老板。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 它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 创业能力的养成不仅要求人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需要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深入的研究和长期的实践。我们需要强化自己专业技能知识与实践能力, 一个自主创业能力强、敢于拼搏的青年人才适合开创新天地。

(4) 打破唯企业为主的就业通道。很多人受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求安全心理, 他们多倾向于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选择机关单位、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 从而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这样就自己把就业渠道堵死了, 对于自主创业避而远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可能的就业机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今后, 像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毕业生应破除陈旧的观念, 重新审视自己的择业观, 逐步调整到位。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提高自己为国家服务的自觉性,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四、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态度

(1) 发挥自己的优势, 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就是要发挥自己所长, 灵活地把握机会。我们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要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 既看短期需要, 更看长远需要。如果每个大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具备哪些能力, 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并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那么他就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人才通常有两类:“有常之士”和“非常之才”。“有常之士”往往认同企业价值观, 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 能够较好地完成各自的工作。而“非常之才”则要求在“有常”基础上,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见解、创新的理念、挑战卓越的勇气、非凡的执行能力和善于沟通的领导能力。“有常之士”和“非常人才”不是绝对的, 没有人在任何方面都是“非常之才”, 同样, 任何人在某些方面, 一定具备超越常人的“非常之才”, 所以, 我们要自信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灵活地把握机会。我们要转变择业盲目攀高观念, 要选择适合自己特长、爱好的工作, 从基层做起, 不断将自己发展为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2) 执著, 要有耐心和耐力。吃苦耐劳是必需的, 但仍需要执著。不能急于求成, 路要一步一步走, 不然会摔跟头。很多人喜欢跳槽, 专业不精、人际关系薄弱, 严重限制发展。我们将职业生涯分为启动期、发展期、稳定期、成熟期。一个人的发展主要看其启动期和发展期的长短。每到一个新的单位工作, 多数人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磨合。从接受任务到熟悉业务, 要有一个过程。想在工作中做出成绩, 有所建树, 需要的时间更长。如果频繁跳槽, 对业务刚有点熟悉, 又去了新的单位, 有的还变换了工种、专业, 又要重起炉灶重开张。跳来跳去, 始终处在陌生的工作环境之中, 不断需要从头开始、重新学习, 这对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也不会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一个人要胜任任何一个岗位, 要有相当的知识和经验, 这些经验来自于工作人员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和积累。跳槽并非最终目的, 只是实现个人发展的手段之一, 切勿把跳槽看成一种目标, 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发展才是目标。

(3) 开放, 不断学习。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 产业技术的革新加快, 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换代更加频繁。谁先掌握了新技术、新知识, 企业就先用谁。企业需要跨文化人才。跨文化的人才首先要求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创新精神也是一个挑战。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不是循规蹈矩、对上司唯唯诺诺的人, 而是充满新的想法和创意, 不断追求变革的人。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学生在面对市场经济挑战时, 应该摒弃那种不切实际的求高职、高新工作的思想。要自强不息, 学有专长, 顽强拼搏才能走出困境, 走出新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 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学生要苦练内功, 提高素质。

(4) 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一个人身边的好朋友、优秀的朋友, 对自己的言行起着重要的表率作用。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此人的能力。朋友多的人, 会借助庞大的人际网络结交更多的朋友。我们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特质, 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我们还要善于听取、关心、理解、预知他人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不论在业内还是在企业内部, 这都会使我们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口碑。

小结: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 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 只有“变”是不变的。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知识, 要有新理念、新思路, 以创新的观念, 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 主动到基层就业, 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

摘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就业新形势, 生物工程领域的人才要有新理念、新思路, 在充分认清本专业应用范围及求职面的基础上, 还要正确认识其职业生涯及其发展规律。只有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 并且树立正确的就业态度, 才能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关键词:专业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态度

参考文献

[1]徐秀香.谈高职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J].辽宁高职学报, 2002 (6) .

[2]徐华平.应多学科研究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6) .

[3]翟国栋.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6) .

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研究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 信息时代大学生就业就是就业信息传播和使用的过程, 即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发布、收集、筛选和利用就业信息的过程。就业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就业信息是指和就业有关政策法规信息、社会保障信息、社会职业信息、招聘信息和求职者信息等。狭义上的就业信息即招聘信息, 它包括用人单位信息、岗位信息、薪资待遇和晋升空间等信息。【1】就业信息传播和使用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学生就业时的“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2】

近年来, 新媒体 (new media) 和自媒体 (We Media) 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正在改变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何为新媒体?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概念。国内大家比较认可的新媒体定义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 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3】它具有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传播渠道的扁平化、传播行为的主动性、交互性与异步性等鲜明特点。【4】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 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 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 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5】

如何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 促进毕业生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成为学者、学生和用人单位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过程的调查, 了解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传递和利用情况, 并探析不同媒体, 特别是自媒体在就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为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依据研究者实际工作经验, 参考相关文献, 自编了《新媒体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本文所研究的就业信息偏重于狭义上的就业信息。本研究在信息采集, 即问卷调查时借用新媒体的概念代替自媒体, 并在问卷中加以定义, 即特指通过移动多媒体终端向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包括如QQ、微信、微博、Ttwitter等社交媒体和用于传播信息的特定APP软件等客户端。

《新媒体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共有15个项目, 包含受访者职业信息、就业难的原因、就业信息传播的渠道、就业信息的利用情况、受访者使用媒体的偏好、自媒体的使用情况、求职者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点以及受访者对利用新媒体发布就业信息的态度共8个方面。《新媒体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发布在问卷星网站 (http://www.sojump.com/) 上, 通过微博、QQ群和微信向受访者推送电子问卷, 进行无记名网上调查 (http://www.sojump.com/jq/3923240.aspx) 。调查历时5天 (2014年10月21—25日) , 收回261份调查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260份, 有效回收率99.62%。

受访者为在校毕业班学生 (简称“职业A”, 下同) , 毕业5年内学生 (简称“职业B”, 下同) , 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人员 (简称“职业C”, 下同) 和用人单位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 (简称“职业D”, 下同) 等。为了更好地考察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就业信息传播和使用情况, 问卷在设计时将职业类型中“其他”人群利用问卷答题跳转的方式排除在外, 即其他人群不列入本调查考查范围。故本次调查样本量为219, 其中职业A、职业B、职业C和在毕业D分别为82人、98人、21人和18人, 各占样本的37.44%、44.75%、9.59%和8.22%。

数据收集完成后, 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 考察不同被调查群体对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情况、对就业信息的利用情况、对自媒体认知情况, 以及利用自媒体传递就业信息的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

(一) 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在对“当前就业难原因”的调查中, 48.40%的受访者认为就业难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其中职业A、职业B、职业C和职业D分别为54.88%、47.96%、38.10%和33.33%。这说明, 就业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不同参与主体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更是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信息利用不够充分

调查显示, 有51.14%的受访者在求职或招聘时没有建立就业信息库 (见图1) , 说明多数受访者, 无论是求职者 (职业A和职业B) , 还是招聘者 (职业D) , 或者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群体 (职业C) , 都没有认识到求职和招聘是一个系统性的任务, 特别是历届毕业生, 在离开校园, 缺少母校和老师关心的情况下, 把求职作为一次独立性的任务。这无疑增加了历届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也导致了求职就业时重复劳动、资源浪费和就业信息的利用不充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受访者对于已经获取就业信息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所列举的“筛选就业信息, 取自己所需, 其他不管不问” (简称“利用方式A”, 下同) 、“筛选就业信息, 取自己所需, 其他向第三方推介” (简称“利用方式B”, 下同) 、“筛选就业信息, 取自己所需, 其他废弃, 防止第三方使用” (简称“利用方式C”, 下同) 和“不筛选, 直接遗弃” (简称“利用方式D”, 下同) 等四种不同就业信息处理和利用方式, 虽然有59.82%的受访者选择了“利用方式B”, 基本确保就业信息的充分利用, 但仍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采用其他方式处理就业信息, 使得就业信息不能充分合理的利用, 信息浪费现象明显。

3. 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具有一致性

随着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 信息传播渠道日趋多样。调查显示, 在众多的信息传播渠道中, 人们所熟知的就业信息传播渠道分别是互联网、人脉关系和就业信息栏, 其中, 互联网是人们公认的首选信息传播途径;同时, 受访者对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呈现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首先, 如图2所示, 利用“传播渠道B”, 即“利用电脑在网上传播”传播就业信息成为就业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有60.27%的受访者选择互联网作为就业信息的传播渠道, 其中四类不同职业的受访者使用互联网传播就业信息分别占52.44%、67.35%、57.14%和61.11%, 均高于对其他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

其次, 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与高校工作人员的选择一致性较高, 而历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HR则较为一致 (见图2) 。这表明, 在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时, 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传递渠道是富有成效的;而在历届毕业生求职就业时, 用人单位则更了解他们的求职需求, 更擅长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

4. 就业信息传播渠道选择的差异

调查发现, 不同信息传播渠道利用情况和不同群体对其选择均存在差异性。

首先, 信息传播渠道利用情况差异明显。调查结果表明, 在所列的六类信息传播渠道中, “传播渠道B”, 即互联网使用率最高, 占60.27%, 高校就业信息栏次之, 为17.35%, 社交媒体、手机APP等自媒体和人脉关系的使用率较低, 均不足10%, 传统媒体使用率最低, 仅为3.20%。可见, 新媒体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利用, 传统媒体逐渐被取代, 而自媒体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其次, 不同群体对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差异明显。相对于其他受访者来说, 用人单位HR对自媒体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而高校工作人员则最低, 说明高校工作人员在自媒体的使用方面比较落后。同时, 高校工作人员和应届毕业生更喜欢使用就业信息栏, 分别为33.33%和25.61%, 说明在信息传播相对独立的高校校园里, 就业信息栏倍受师生青睐, 成为校园里传播就业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人脉关系在就业信息传播中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 这与人们观念大相径庭。

(二) 结果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也较为复杂, 其中供需不平衡、结构性就业难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供需不平衡、结构性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有学者认为是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此次调查验证了这一观点。

1. 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和利用不充分是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在高校, 信息不对称不仅表现为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还表现为招生信息不对称, 且两者相互影响。

首先, 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和利用不充分, 造成就业信息资源的浪费, 使得求职者的求职信息与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不能形成很好的匹配, 使二者的需求均得不到有效的满足, 出现“‘学生找不到工作’和‘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背离现象。

其次, 就业信息不对称造成就业难又影响考生及家长对高考志愿的选择, 学生专业选择较为盲目, 这加剧了人才供给的不平衡, 也加剧了结构性就业难。如在农业院校出现了“农学类专业就业好而招生难, 而经管类专业就业难招生火爆”的背离现象。

第三, 招生和就业时的信息不对称, 进一步导致了高校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脱节, 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导致供需失衡。也因此形成“招生——培养——就业——招生”的恶性循环, 造成难以破解的结构性就业难的困境。

2. 信息传播渠道选择使用的差异性加深了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 不同群体对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与使用存在差异性。以自媒体为例, 因其传播速度快、易覆盖、成本低逐渐为用人单位HR所青睐。多数用人单位开始建立了诸如“微信公共账号”等自媒体平台。但用人单位使用自媒体的主动性不够, 且推广意识较弱, 用人单位自媒体的知名度、认知度均较低, 公众, 特别是求职者都不了解, 不能发挥其传播信息的作用。多数高校尚未建立, 或刚刚建立自媒体平台, 且与用人单位、学生的互动不够。同时求职者对用人单位和相关服务组织 (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 的自媒体关注也不够。用人单位、高校和求职者对自媒体的关注、选择和使用程度的不同一定程度地加深了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影响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

3. 不同信息渠道的自身特点影响其作用发挥

传统媒体的高成本、传播的滞后性和便捷性差, 已经使其丧失了在就业信息传播中的优势, 逐渐被人们所摒弃。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廉和适用范围的特点使得互联网成为就业信息最主要的传播渠道。而优点更为突出的自媒体则受到“信息量过大, 筛选利用耗时”和“平台太多, 易被忽视”等缺点的制约,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应用的快速普及。这充分说明不同媒体在就业信息传播过程的特点左右人们的选择, 影响着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建议

信息传播渠道的特点和人们选择的偏好在信息传播渠道选择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在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使用时, 要紧随信息时代的发展, 科学选择, 合理使用, 确保就业信息的有效传播, 促进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一) 明确主体责任, 构建大学生就业信息一体化平台

1. 注重全局性, 建设一体化的就业信息平台

政府是社会就业的责任主体, 也是大学生就业的责任主体。为了促进社会就业, 政府在注重政策制定和机制建设的同时, 也应在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和建设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一是要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 整合政府、用人单位和高校等的资源, 建设集信息收集、发布于一体的, 跨区域、跨行业的全国性就业信息一体化平台, 服务于社会就业。二是要注重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的使用。大数据 (big data) 和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为巨量信息处理提供了崭新和便捷的手段, 特别是巨量信息的价值挖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有助于人们简化信息检索过程, 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采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处理就业信息, 有利于就业信息方便、快捷的传播和高效的利用。

2. 注重差异性, 建设富有特色的就业信息库

因为每年庞大的毕业生队伍求职意向不尽相同, 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和用人要求也不一样, 全国性就业信息平台将很难满足所有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需要。而按照区域、行业、企业和高校的特点, 建设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富有自身特色的就业信息库, 就显得尤为重要。特色就业信息库既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也可以降低大学生求职就业信息筛选利用的难度, 降低就业成本。

建设特色就业信息库, 既要避免重复建设, 又要注重资源共享。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 布局要合理, 覆盖要广泛, 防止重复建设带来浪费。要注重特色就业信息库与一体化就业信息平台的融合, 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利用, 满足不同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需求。

(二) 明确高校与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行为主体, 丰富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

高校和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行为主体。高校和用人单位要积极参与全国性就业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 依托一体化平台建设自己的就业信息收集、发布终端, 实现就业信息快速传播和全面覆盖。要注重研究求职者, 特别是毕业生求职就业信息收集时渠道选择的偏好, 要注重发挥不同信息传播渠道的优势, 结合企业 (高校) 、行业、区域自身特点合理选择、综合利用不同媒体, 实现就业信息的有效传播。特别要重视自媒体的选择, 充分发挥其扁平化传播、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的优点, 实现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 更好地服务毕业生的求职和用人单位的招聘。

(三) 强调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行为主体, 促进就业信息平台的充分使用

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为主体, 别人无法替代。毕业生要在良好的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基础上, 进行理性的自我探索, 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求职意向, 缩小信息收集的范围;应积极了解和掌握社会就业信息发布的渠道、特点, 主动了解区域、行业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提高收集的就业信息与自己的求职意向的吻合度;要掌握信息收集、筛选的原则与方法, 有效分析和利用所收集的就业信息;要有团队精神和助人意识, 积极与他人共同收集、共享就业信息, 提高信息利用率。

(四)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利用质量

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 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收集、筛选和利用就业信息方法的教育, 积极培养大学生在就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互助意识, 提高就业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和利用效率。

用人单位要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利用校园招聘、面试和见习等机会, 引导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发布就业信息的渠道和习惯;积极与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互动, 实现信息的互通互联, 努力培养和形成毕业生、用人单位与高校三者一致的信息传播习惯, 降低就业信息的传输损耗。

毕业生要主动接受、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要重视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就业信息收集渠道的选择;要了解用人单位、高校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传播就业信息是信息传播渠道选择的习惯, 主动收集就业信息。

五、结语

现代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丰富就业信息传播途径的同时, 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主体选择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难度和成本, 降低了就业信息的利用效率和利用质量。遵循方便、快捷、高效的原则, 选择更加符合招聘者 (用人单位) 、服务者 (政府、高校等部门) 与求职者使用偏好的传播渠道, 构建覆盖更为广泛、传播更为有效、全国性一体化的就业信息平台, 将有利于克服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利用不充分和主体选择偏好不一致带来的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难题, 进而推动大学生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婉婷.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采集与利用[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2 (6) :46-49.

[2]许文杰, 金天星, 郑曼.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J].河北大学学报, 2011 (2) :139-141.

[3]廖祥.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 2008 (5) :121-125.

[4]周海英.新媒体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7) :84-85.

旅游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篇10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指出,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 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和创新的原则, 加快发展旅游经济, 支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到2015年, 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 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

《意见》提出了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六项主要任务和四条主要措施。

六项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旅游产业, 扩大旅游就业规模;拓展旅游产业链条, 优化旅游就业结构;培育规范的旅游市场, 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旅游就业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改善旅游就业环境;实施就业行动计划, 开展旅游就业试点。

四条主要措施: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积极研究、完善旅游业的相关税收政策, 就业专项资金可按规定用于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贴息等。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就业信息网络、培训基地、服务场所以及旅游景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就业潜力大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三是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或项目, 提供信贷支持, 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拓宽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 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四是积极提供旅游就业援助。除采取措施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从事旅游业外, 对因资源枯竭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较集中的地区或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 有关部门应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把发展旅游业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 既是就业工作的创新, 也是旅游工作的突破, 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

多渠道就业 篇11

关键词: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渠道;关系型渠道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1-0085-04

在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日益发展的城市中,涌现出一批来自农村的奋斗大军——农民工。他们渴望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获得满意的工资报酬,尽快融入城市。但是很多农民工受限于文化、身份和经验不足,难以获得满意的工作,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隐患。因此,农民工就业不仅仅是人口和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他们进入城市后如何获取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变得尤为重要,正如十八大报告中给出的方向: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

选择合理的就业渠道对在城市更好地就业至关重要。农民工初次进城时,强大的就业信息需求,政府的弱势以及中介机构管理的不到位,使得人生地不熟的农民工常被欺骗,不得不依靠关系网络渠道,求职渠道单一。当他们熟悉工作环境、获得工作经验、想进一步提升时,通过市场途径寻找工作的效率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务工经历会使工作搜寻渠道发生转变,迁移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使农民工获得知识和技能。此外职业转换使农民工在生活中建立起了全新的社会关系,再构的社会网络一般以业缘、趣缘、友缘等弱关系为主,网络成员不再以同乡、亲戚为主,而是扩展到同乡之外的人群,因为要找到较高社会地位、较高收入、较好福利待遇的工作,不能一直利用有限的社会关系。分析农民工务工经历对就业渠道的影响,有助于农民工找到高质量工作,实现市民化的基本目标。

1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分析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9位硕博研究生于2013年7—8月对沈阳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根据调研问卷中的定义,调研对象为年龄在16—60岁之间、在农村长大、未受过高等教育、迁移到城市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工作并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在劳务市场、工厂企业、饭店及小商铺选取不同行业农民工样本进行一对一的访谈。最终回收问卷417份,其中有效问卷406份,有效率为97.36%。

1.2 样本统计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资本的匹配具有自愿性和灵活性。市场允许劳动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工作搜寻,使劳动力找到最适合的岗位,从而使劳动力达到最佳配置状态。本次问卷中设计农民工搜寻渠道有以下几种:1) 靠农村亲友找工作;2) 靠城市新结识的农民工找工作;3) 靠新结识的本地人找工作;4) 靠报纸、街头广告的招聘信息找工作;5) 靠上网找工作;6) 靠劳务市场找工作;7) 用人单位直接到农村招工;8) 通过政府机构和本村组织的劳务输出;9) 随工作调动;10) 创业;11) 社区介绍;12) 中介;13) 分配;14) 单位招考;15) 自己寻找。

从首份工作寻找途径的统计(表1)来看:约61.32%的农民工依赖关系渠道,其余38.68%是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工作;其中,26.89%的农民工依靠市场途径寻找,通过政府安置的占8.02%,自主创业的占3.77%。

从目前工作寻找途径的统计来看:约59.85%的农民工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找到目前工作的,其余40.15%的农民工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工作;这其中有31.03%的农民工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工作信息,并直接到劳动力市场寻找;通过政府单位安置渠道找到工作的农民工仅占4.43%,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也仅占4.68%。可见相比首份工作渠道,农民工对社会关系的依赖性有所下降,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后搜寻工作能力的增强。

2 外出务工对就业渠道选择的实证分析

2.1 变量说明和模型构建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农民工就业渠道选择Y(1=通过亲友介绍找到目前的工作;2=通过招聘会、中介公司等其他途径找到目前的工作)作为因变量,选取务工状况、搜寻特征及个人特征作为自变量(见表2)。

由于因变量是二分类离散型变量,因此建立二元选择模型对农民工的就业渠道选择进行实证分析。模型表达式如下:

Y=α0+α1X1+α2X2+···+αXn+ε

式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β为X的系数,是待估计参数;ε表示残差项,ε对变量X的条件分布假设为标准正态分布。

2.2 回归结果分析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经Stata12.0运算,回归结果见表3。根据估计方程,对计量模型中回归结果予以进一步说明。

关于外出务工对就业渠道选择的影响,模型1是基础模型,模型2着重考察务工经历变量。对比2个模型发现,加入务工经历变量后,伪R2提高了0.025 3,父亲职业声望变量由显著变为不显著,说明在研究样本中,农民工务工经历变量对其就业渠道选择具有显著的作用。2个模型的卡方值为47.20和61.06,均高度显著,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从变量的显著性来看,农民工进城后工作转换个数、务工过程中是否接受培训在10%的水平上显著,虽然显著水平较低,但对农民工选择非关系型渠道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从变量的系数符号来看:工作转换个数和是否接受培训都对农民工选择非关系型渠道有正向影响。优势比表明:工作转换个数每上升一个单位,与选择关系渠道相比,选择其他渠道的概率会上升6.18%,因为农民工在城市频繁流动不利于其社会资本的积累,因此对朋友关系的依赖性会下降;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选择非关系型渠道的概率要高于未接受培训者,概率升高了56.31%。通过培训,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得以提升,其工作搜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增强,选择关系渠道的概率降低,符合已有研究得出的“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农民工倾向于采取市场化的途径获取工作”这一结论。从务工动机来看,以农村没有发展做为基础组,与家人相聚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正,说明与家人相聚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选择非关系型渠道的概率是关系渠道的3.32倍。因为这部分人进入城市后大部分不会回流,希望在城市找到稳定长期的工作,若没有可靠的人际关系,他们更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工作。

nlc202309012108

搜寻特征中搜寻花费通过了5%的正向显著性检验,搜寻工作花费越少,选择关系型渠道的概率越大。在农民工看来,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这种途径是进城就业成本最低的选择,表明成本低、成功率高且有依靠感是关系型渠道的独特优势。想换工作时可提供帮助人数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负影响。想换工作时可以寻求帮助的亲友数量每上升一个单位,农民工选择关系型渠道的概率会上升6.29%,表明搜寻网络规模的扩大可以帮助农民工充分调动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和信息。

个人特征中,母亲的职业声望通过了5%的负向显著性检验。表明母亲职业声望越高,选择关系渠道的概率越大。可见女性寻求安全感的天性使母亲更希望子女利用这一便利找到可靠的工作。性别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符号为负,表明男性选择非关系型渠道的概率反而低于女性。这可能因为在男女平等的当今社会,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相当一部分女性经营小店铺,选择自主创业。是否党员通过了5%的负向显著性检验,表明党员选择关系型渠道的概率高于非党员农民工,符合已有研究中“党员身份带来对于关系网络型就业的偏爱”的结论。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农民工当前工作渠道与首份工作渠道选择中关系网络弱化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 城市务工经历降低了农民工对关系型渠道的依赖;2) 搜寻成本低及可调配的社会资源丰富,是农民工选择关系渠道就业的主要原因;3) 性别及母亲职业声望对农民工就业渠道选择的影响显著。女性农民工对关系型渠道的依赖弱化,母亲职业声望高使农民工倾向选择关系型渠道。

基于以上结论,鼓励农民工弱化关系型渠道,实现多渠道就业刻不容缓。一是加强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为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民工群体提供公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加快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的步伐。二是关系型渠道成本低,壁垒少的特点解释了农民工鲜少选择中介组织的原因。因此,规范城市就业中介机构,加强城市的诚信建设,慢慢打消农民工对所获得信息可靠性的低认知度和信任度是弱化关系型渠道的关键。三是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使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就业渠道具有不公平性。市场应该公平对待农民工,在他们应聘时真正考量其能力,并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为建设美好城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樊欣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79-83.

[2] 林善浪,张丽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就业搜寻时间的关系——基于福建省农村地区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0

(6):101-104.

[3] 石智雷,杨云彦.外出务工对农村劳动力能力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11(12):40-54.

[4] 徐丙奎.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人际传播[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

多渠道就业 篇12

为了帮助毕业生搜集就业信息和联系就业单位,并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我们走访了长三角地区的八家集团公司和一个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杭州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浙大中控科技集团、杭州铁三角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浙大中控教仪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东方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亚陆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华硕电脑公司、无锡村田电子有限公司、无锡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经调查,杭州民营企业较为兴旺,苏州外资企业较发达,无锡新区汇集了世界500强企业当中的60多家著名企业。我们与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沟通,共同探讨了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环境,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在这种形势下,对于教师和院系应该如何应对。

1 就业环境

从地理位置上讲,西安文理学院位于古城西安。就西安地区的就业市场而言,首先,西安是科研院校云集的特大型城市,每年从各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数以万计,这些学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业,因此对于就业岗位的竞争就非常激烈。其次,西安属于内陆城市,从物流运输方面讲,是比较单一的,并且成本高,因此许多外资大型企业不会将自己的制造基地放在西安,否则会增加企业的产品成本,反而会把自己的设计研发基地放在西安,这样可以很好的利用西安的科技人才资源,这样在西安就形成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然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在这点上看,我们处于劣势。再次,西安国有企业居多,用人机制呆板,新陈代谢慢,人才需求不够旺盛。最后,由于刚升为本科院校,在各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在西安众多高校中,知名度还不高,因此学校毕业生在西安的就业市场上并不占优势。由于这四方面的原因,毕业生将自身的就业方向仅仅局限在西安或是陕西,那显然是不行的。

而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物流运输方面更加多元化,许多外资大型企业愿意将自己的制造基地放在那里,以形成制造产业链,企业星罗棋布,用人观念新,理智务实,人才流动活跃,需求量大,比如无锡村田公司每月进人多达数百人,一线需求占75%,技术研发占25%。显然这些城市的工业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人才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再加上我校地处西部,毕业生相对于东部地区的毕业生比较质朴,也是企业喜欢的优势所在。如果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工作,一方面薪水较高,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更多的晋升和发展机会。从另一个角度讲,优秀毕业生的良好表现,也将增加企业的效益和学校的知名度,因此毕业生眼光应该放远一些,积极、主动、科学的就业,踏踏实实工作,为企业、学校和自己争得更多的荣誉。

2 企业需要的人才

各个企业都有着自身的企业文化,有着自身的人才标准。而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都是外资企业,而以日资和台资居多,这些企业的管理非常严格,并且表示企业愿意用有责任感,有团队精神,善于沟通,乐于奉献的人,其次考察的是学习成绩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是不是出身名校,学历层次高低并不是很重要。譬如:在苏州华硕电脑公司,公司把员工的责任感是摆在第一位的,不管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员工对本职工作必须负责,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在无锡村田电子有限公司在人才招聘时,更注重的是毕业生的情商,而不是智商,能考上大学智商都不会有问题,但忍耐力、责任心、控制情绪的能力就不尽相同了。企业需要的首先是有强烈的责任感,有集体观念,乐于奉献,能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其次会考虑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无锡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主管说:“我们这里的企业大都以制造业为主,一线的用人量很大,往往大中专毕业生刚开始都是从一线干起,因此企业在招聘大中专毕业生时,首要看这个人是不是有责任心、踏实做事的人,与东部的大学生相比,西部的大学生是比较纯朴的,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是很高,我们这里的企业往往喜欢用西部的学生。”总结一下,对于企业用人“态度决定一切”。

3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

“学生的本分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要学习好,便是好学生”这样的观点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无可厚非,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只要学习好,专业能力强就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们走访的企业中,所有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是把品德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专业素质,如果说对于好学生的标准是品学兼优,那么对于优秀毕业生的标准则应是学优品更优。对于广大毕业生,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品德的修练。这里的“品德”包含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大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的条件就是具备以下方面的素质:诚实正直、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承担风险、团结合作、积极创新和专业技能。用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周孟奎的话讲,那就是:就业力是核心竞争力,一个大学生的就业力,至少要包括4个职业素养与4种能力,即勤劳、勇敢、诚信和协作素养,人格人品力、学习创新力、职业技能力和社会活动力。大学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以上的各种素质外,还要转变就业观念,消除“等、靠、要”等消极思想,要积极主动地进入就业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4 结束语

此次调查与走访,我们接触到了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了解了现代企业生产过程及新的工艺流程等情况。这些对工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及时更新自身知识,能够经常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情况等,为教学提供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其次是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自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及时更新知识,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总而言之,毕业生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要有“向下看”和“沉下去”的勇气,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拿出从底层做起的魄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学校的角度讲,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教学、管理和学生活动等各方面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校风。有些企业在用人上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原因是有些学生的表现不尽令人满意,复杂难度大的工作做不了,简单的工作不愿意踏实的去做,学生素质让用人单位感到担忧,招来的学生不安心工作或不能胜任工作,让企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放心,这又直接影响到后面学生的就业,所以要在大力推动学生就业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二是更新观念。正确引导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使其树立自由就业和多元化就业的意识,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思想。三是在培养模式上,人才培养计划应根据市场调研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经常性的进行结构调整,使培养的学生适口对路。通过这些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就业率,就业率的提高也会促进学校生源质量的提高,使学校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然而,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全校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办出特色,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刘曙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2]赵国刚.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

[3]张宏如.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02).

[4]赵剑波.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5]谢奎龙,董守斌.实施“互助就业”拓宽就业渠道[J].中国大学生就业.

[6]牟晓鸣.优化知识结构拓宽就业渠道[J].辽宁教育研究,2005,(04).

上一篇:写作契机下一篇:如何上好每一节物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