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业经济

2024-09-02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精选12篇)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 篇1

1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 但是农业经济基础较薄弱。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农业发展步伐。其中很多农业设施都已超出使用年限, 不能够适应恶劣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 这些都导致出现自然灾害时抗灾能力有限, 阻碍农业发展。

1.2 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条件是生产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不足等问题渐渐被显现出来, 这导致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发展无法顺利进行。另外, 大多的农业企业都传承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的传统方式, 导致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1.3 农业资源态势不利

农业资源态势也是一个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我国的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走传统向粗放型增长的道路, 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快, 导致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增长, 进而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有必要用创新技术和科技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1.4 农业投入不足

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 资金供给短缺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 各部门对农业投入有很大随意性, 农业投入资金主要靠合作组成员筹措, 外部资金和资本积累很少, 这些都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1.5 农民收入低

农民收入低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多种因素的影响, 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虽然收入提高, 但是是在与妻子孩子分离的基础上的, 不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收入低的可怜。农村劳动力近年处于递减的状态, 而且外出的都是青年和中年有能力的人, 这样也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少了最基本的人力支持。

1.6 农民文化水平低

人才是往城市涌进的, 农村的人才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成反比例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要依靠人才来创造和带动的。而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的问题, 由于没有接受良好教育, 使得他们没有发展的长远眼光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上的贫困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2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需要对现有的农业体制进行改革, 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农业设施研发中心, 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同时要建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相关技术投资环境, 让更多企业投资到农业科技研究中来,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2.2 改变农业发展方式

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不再是传统向粗放型转变, 而应该是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主要把握好4个转变:由以前的农业发展目标单一化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 传统农业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 比较单一, 向多元化转变后就可以丰富种类, 主要是可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向经济、生态和社会统一转变, 在利用地方特色的资源时, 打造出品牌效应, 规模和质量就是品牌的保证, 主要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向农业多功能转变, 主要可以加快农业转变的方式;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 主要是发展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2.3 改善农业资源缺乏

改善农业资源缺乏是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改善我国目前农业资源缺乏的情况就要利用自身优势, 用有限的资源来支撑更大规模的农业发展, 使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发展, 从而改善资源缺乏的态势。

2.4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主要是靠政府做好定位, 把惠民政策作为自己服务农民的基本要求, 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 建立政府支持的巨大灾难风险分散机制等。同时还可以把求助的制度完善, 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以保证农业经济正常发展。

2.5 提高农民素质

知识能带动农民走向富裕, 只有农民摆脱思想上的贫困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主要是让农民具备最基本的判断能力, 对农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观察和判断力, 以达到最低投入获得最高经济利益。农民要培养集体协作的能力, 多学习同行业先进经验和技术, 以调整自己生产中的需要, 达到适应市场的需要。

3 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发展起来的, 只有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 解决了农业资源缺乏问题, 不断研究农业发展技术, 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暴振山, 刘彦春, 于金华.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思考与分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 (6) .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 篇2

2018年01月03日 13:2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张文强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中美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节奏不同,给中国国内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外贸政策等提出了难题。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需要理清当前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政策脉络,同时准确把握新经济形势下的新动能。

判断经济形势的基本出发点

十年前,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危机,此后美国经济陷入了严重衰退的经济周期,之后美联储通过一系列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美国经济逐步回升,三大股指连创新高,目前房地产价格已经超越了危机前的水平,整个经济在增长和就业方面实际上已经接近繁荣。而其货币政策也从2015年12月开始以每次25基点缓慢加息了5次,再加上即将推出的缩表措施,可以说货币政策正在逐渐回归正常。其金融周期从2008年见顶、2013年触底,目前正在上升途中。其金融风险,内部通过企业和家庭部门去杠杆,外部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已经有效释放和摊薄。

我国经济在危机发生后迅速采取了4万亿财政外加9.6万亿信贷的强刺激。这种刺激在带领全球经济率先反弹的同时,也给自身制造了大量落后产能和宏观经济的高杠杆。宏观经济进入了中速增长的新常态,相应的金融周期逐渐接近顶部。

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研究显示,以GDP增长和通胀为代表的经济周期一般持续1-8年,而一个金融周期可持续至15-20年,可包含多个经济周期。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叠加时,经济扩张或收缩的幅度都会放大。金融周期下行时的经济衰退比金融周期扩张时的经济衰退幅度更大、时间更长。

中美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错步,给中国国内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外贸政策等提出了巨大难题。如特朗普在圣诞节前刚刚签署的税改法案,将加快美国的再工业化,如果再加上美元加息、美国资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将加剧国际资本向美国回流,加大对我国外汇储备和汇率形成的考验。

经济发展四个关键理念

第一,“三去一降一补”。为化解上述落后产能和宏观经济的高杠杆,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制造业投资过度导致产能过剩,需要去产能;房地产投资过度,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高企,占用太多资源,需要去库存;经济整体债务过高,长期性和系统性风险突出,需要去杠杆;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平衡供需关系,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需要补短板。正是在这种强劲的政策作用下,PPI结束了连续54个月的同比负增长,带动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实现约24%的同比增长和名义GDP约12%的超预期增长。

“三去一降一补”是理解中国经济这几年变化的核心因素。结合十九大报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基调来看,“三去一降一补”仍是接下来数年的工作重点。但相比过去两年来已经实施的供给侧改革,在方向上和力度上会有所不同,未来的重点可能会侧重于“补短板”,即解决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二,房地产不再作为支柱性产业。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这是对房地产业调控的重大转向,更是在于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房地产泡沫是“灰犀牛”,是看得见的风险,而刺破这个泡沫则会引发房贷抵押品不足,从而招致更大的连锁式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这个前提下,防止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是很重要的调控目标。从长远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完成,房地产很可能不再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成为一个保增长的防御性产业。

第三,金融开启收缩周期和强监管时期。从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至今,我国GDP增长1.5倍到80万亿元左右的规模,而同期我国总负债却增加了3.8倍至196万亿元左右,宏观杠杆率达244%,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且首次把去杠杆、控总量放在核心位置。这意味着去杠杆从实体经济层面转向金融,控货币必然紧信用,信用泛滥的时代已经结束,靠货币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尾声。

伴随金融收缩的是强监管。面对金融乱象,周小川行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部分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突出,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迟缓。一些地方政府也以各类名股实债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加杠杆,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监管空白或缺陷打擦边球,套利行为严重。理财业务多层嵌套,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存在隐性刚性兑付,责权利扭曲等问题”。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不难推断,2018年防范金融风险将会有三条主线:一是国企去杠杆,二是强化地方债监管,三是严格执行资管新规。三条主线下“破刚兑、去通道、去资金池、压同业”将是必选动作。

第四,环保延续,资产估值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反映到宏观经济上,直接相关的工业原材料价格可能继续在高位盘整,上游涨价因素可能会部分传导至中下游,拉动CPI上行。CPI上行将促使国内货币政策的转向,而货币政策的转向或将引发新一轮资产估值调整。

新经济形势下的新动能

一是增长动力从投资转向消费。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2016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由5940美元提高到8260美元,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意愿和能力较强,这将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从以基建和房地产的投资转向更多地依靠消费拉动。

二是产业升级带动新经济。美国经济过去20年的发展和当前中国类似。美国在2001年出现了科技和网络股泡沫,随后美联储大幅放水,进入居民举债模式,带来了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接着也破灭了,现在崛起的还是以Google、Facebook等为代表的新经济。

新形势下的地方农业立法 篇3

一、农业法制建设现状与农业地方立法任务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立法努力,尤其是近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领域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说,我国农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一是以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中心,制定了农业法。二是以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制定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行政法规。三是以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四是以减少农业自然灾难,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为核心,制定了防洪法、气象法、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行政法规。五是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防治病虫害为内容,制定了种子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六是以规范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为导向,制定了乡镇企业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七是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宗旨,制定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从总体上看,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对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自成立以来的30多年时间,紧密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农业地方立法活动,截至2010年底共制定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和《甘肃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36部涉农地方性法规,内容涉及农产品质量、土地管理、森林保护、植物检疫、水利资源、渔政管理、畜禽防疫检疫、种子管理、农机监理和农业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地方农业立法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依法治农、依法兴农的进程,为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我们也必须看到,农业立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相比,尤其是同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客观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仍有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甘肃省地方农业立法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在立法反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协调把握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利益阶层关系,体现农业发展主体诉求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二是部门利益倾向还有待进一步克服;三是地方特色还有待于进一步突出;四是法规立项的论证工作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五是立法后评估机制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和研究。

随着面临的形势和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地方立法要更加自觉地找准发展定位,拓展发展空间,站在提高立法质量的高度,加强法律规范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避免原则性、笼统性、概括性的立法,告别数量扩张、急迫立法的粗放型发展时代,开启一个以良法善治为追求,更加注重立法质量的“精耕”立法时代,力争多出“精品”,为促进法律体系的丰富完善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农业地方立法几个重点

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农业与农村仍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挑战。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的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受国际市场影响,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农村土地利用率低成为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大问题;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增大;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等。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尤其对于农业来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传统等方面原因,各地都有自己特定的情况和问题,对于以农业为主的甘肃省来说,今后一个时期地方农业立法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

第一,针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研究制定规范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设施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第二,针对工业和城市建设滥占耕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等问题,研究制定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第三,针对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农民负担沉重和贫困人口增多等问题,研究制定规范农业投资、农村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护、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第四,针对自然条件严酷、农业灾害频发和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研究制定规范农业灾害救济、农业投入、农业保险、金融支农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第五,针对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管理法规较少等问题,研究制定规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保护和合理配置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作者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篇4

一、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

我们可以根据农业企业化经营组织的不同性质划分为三种模式农户的企业化经营模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企业化经营模式、农业公司模式。

首先, 我国小规模农户是农业微观经营基本主体, 虽然农户的企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全面推动, 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农户在法律上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这制约了农户的投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而且农业大户的规模经营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他们需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不能得到及时满足, 虽然投资规模较大、产品产量较大, 但是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大部分是初级或者经过一定粗加工的农产品, 在市场上并不占优势。

其次,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供销合作社等。特点是合作经济组织分析和发布信息, 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供求情况和价格走势, 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并且向农户提供统一的运销服务, 避免农产品集中上市销售。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在于地域跨度小, 以乡村范围为主, 不能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的优化配置, 并且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小经济实力有限, 很难进行大规模的科技投资, 限制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发展。

最后, 关于农业公司模式, 强调具有法人资格农业企业化的经营主体, 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在农业与农村之间的变革, 实施公司制的农业。这种模式虽然可以更好的抵御风险但是忽略农户的作用。而以土地入股这种方式导致公司的产权关系不明确, 可能存在着政策上的问题。

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农业保险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为有生命的动植物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的作用是多样的, 可以降低农业风险防范和处理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并提供一种激励机制促进农业参与国际竞争, 最重要的是可以为经济增长带来正乘数效应。

农业保险有不同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从总体来看, 农业保险模式有一些特点: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内容, 与实施农业保险的国家性质、经济制度、经济的发达程度、财政收入状况等方面紧密联系, 随着国家、地区、时间、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我们保险经营主体和保险费收入不断减少;第二, 费率偏高导致参保率和保险密度都很低;第三, 从农业保险功能的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

三、农业信贷业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目前农村政策性信贷运行的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政策性信贷支农的功能定位不明, 以及政策性信贷资金来源非常有限, 并且政策性风险向信贷风险转移加剧政策性信贷风险。加强农业政策性信贷加与之相关的商业性业务共同运作的模式, 能保持相对专业性的农业政策性信贷主体与农业政策性信贷相关的商业性业务的现行农发行的运作模式, 也就是将原来按机构划定业务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按机构划定业务与业务招投标并存的发展模式, 以改善政策性金融的运作方式和效率。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竞标成功的信贷主体, 需要运用财政直接补贴和招投标两种贴息贷款运作方式发展业务, 采取补偿率招投标的方法形成农业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相对分工和适度竞争的局面, 以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财政贴息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国家要通过其它方式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比如由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财政对农业保险实行补贴等。

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 无一例外地实行了一体化经营的战略, 但西方农业经营高度市场化, 不同于我国规模小且分散的小农经营, 但从长远看农业经营模式转向企业化经营这是一个必然过程, 但需要许多相应的制度上的改革。因此实践中需要结合我国特有的情况选择农业经营企业化道路。在我国过去二十多年的农业经济发展中, 各方都在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其经营模式是商业化经营为主, 同时对其他经营模式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研究美国的农业保险政府支持下私营模式的确立, 有这样一些经验可以让我们参照: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 政府给予强力的经济支持, 政府提供再保险支持, 自愿保险和利益诱导相结合确立了由私营公司经营, 政府退出了农业保险直接业务的经营领域的经营模式。这些方法可以提高了农业保险的吸引力和参与率。为更好地运用好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应该有针对性的完善政策性制度, 按照循序渐的原则采取逐步实施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是较为切合实际的模式。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政策的制定和实行, 在新形势下加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力度, 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不仅要从基层农业政策进行调整, 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结构上也要不断完善,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以及农业信贷业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论述, 从而深入探析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发展,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振宗.我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实践模式分析与评价[J].理论学刊, 2006, (01) .

新经济形势下会计问题分析 篇5

1.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建立全新的会计管理理念

要想使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得到重视,使企业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全新的会计管理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会计管理的职责不再是简单的算账、管钱的问题,而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 。”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建立了全新的会计管理理念,才能正确地看待会计管理问题,才能认真对待会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管理工作发挥正常的管理功能,做好成本预算、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管理决策,为企业的发展指引方向。

2.加大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⑴大力加强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法制建设

首先要明确法制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不断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为深化依法治理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加强会计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要从时间上、经费上加以保证,要严格学习制度、考试制度和结业制度,要将法律法规是否过关当成会计管理人员上岗的主要依据。再次,要定期举办重大案件研讨会,通过最近时间发生的贪污、腐败以及其他和会计管理相关的违法乱纪行为为重点研讨对象,借以告诫会计管理人员从现实的事例当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⑵加强会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

首先对会计管理人员进行爱岗敬业教育,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引导他们树立事业观,并将会计管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抓。其次要引导会计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学习会计业务相关的会计基础知识以及会计原则等知识,同时还应该对经济、金融、贸易、外汇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再次,要加大对会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企业要制定培训原则和培训方法,并制定相关处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加大培训的力度,才能保证会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加强法制建设,保证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坚强法制建设,除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知识以外,监督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经济形势下会计管理的良性发展,才能保证企业按照正常的轨道发展,才能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作为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只有这样才能将会计管理工作做得更好,才能更好地履行会计管理的职责。

参考文献:

[1]赵艳.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创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19).

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探析 篇6

摘 要 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保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有着重大意义。新形势下,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但就我国当前农业来看,农业发展缺乏技术指导,不仅造成农业发展速度缓慢,也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进而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1 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加大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由此可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十分重要。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保障,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依靠,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可以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激发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另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资源占有量少,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提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格外重要,而在农业种植中,农业技术则是农业产量的保障,提高农业产量,以技术为指导,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含量,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2 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在农业重视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重视方法和经验,对农业技术带有一定的抵触性,认为没有自己靠经验总结的方法可靠,以至于农业技术的得不到合理、科学运用。

2.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待于完善和改进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依然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方法进行推广,主要是由上级下达名下,下级执行;同时,在我国许多地方,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没有形成。在贫困落后的地区,甚至根本不存在农业技术服务,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3 专业的人才不足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专业的技术人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专业农业推广技术人才明显不足。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在推广工作中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3 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3.1 加大宣传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可以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为农民带来更好的收入。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宣传工作,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如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向农民宣传农业科技,提高广大劳动人民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同时,可以举办“三下乡”活动、讲座等,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现场技术服务,让群众交接到更多的农业技术。

3.2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产量,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为了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不仅要建立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要建立城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相应的推广机构,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农民气功全方位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2]。

3.3 加大财政支出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技技术推广相关设施不够完善。而农业技术作为提高农业产量,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为了更好地推广农业技术,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农业技术推广设施,配备先进的设备,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站,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3]。

3.4 重视专业推广人才的培养

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专业的推广人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为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相关部门必须重视推广队伍的建设,要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养与教育,提高他们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更好地为农民解疑答惑[4]。

3.5 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门户网站,将农业技术罗列在门户网站,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互动平台,实现在线服务,为农民进行农业技术解答。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业也越来越重视。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基础,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有着重大意义。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不仅要加大宣传,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的认识,还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注重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国.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思考[J].农业经济,2004(1):4-6.

[2]胡鲁平,王广东,刘德甫,等.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J].农业科技通讯,2011(1):28-29.

[3]张维.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4(23):135.

[4]吕友国.谈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J].农业与技术,2015(8):232.

浅谈新形势下农业项目的管理 篇7

1 眉山市农业项目成效明显

1.1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2014年, 眉山市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良田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补助资金项目、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23个项目资金1.1亿元, 新建高标准农田0.91万hm2, 修建沟渠214.5 km, 田间道路98.97 km, 实现喷灌229.33 hm2。做到“四网” (田网、渠网、路网、管网) 配套、“四化” (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 联动、“三力” (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 提升。

1.2 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通过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现代农业重点县项目等, 2014年, 眉山市开展水果高接换种571.92 hm2, 新发展葡萄210.53 hm2, 改造老果园66.67 hm2, 新植白茶33.33 hm2。全市泡菜原料基地达到2.79万hm2, 全市泡菜加工量142.17万t。

1.3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落实蔬菜标准化创建项目、合作社奖扶项目等, 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新建标准化合作社56个, 新注册家庭农场115个, 新增耕地流转面积0.67万hm2,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超20%。

2 新形势下农业项目管理的问题

2.1 项目争取主观意识不够

个别区县在项目争取上持观望态度, 项目争取意识淡薄, 编制的方案可行性、可操作性低。

2.2 项目布局不集中

在项目布局上, 项目整合力度小, 集约化实施程度不够高。个别区县没有将项目安排在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实施, 项目整合力度小, 项目实施分散。

2.3 项目实施机制不健全

区县之间、部门之间缺乏协同配合, 日常工作拖泥带水, 没有养成良好的资料收集习惯, 项目档案资料未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收集、整理、装订和归档。

3 对策建议

3.1 主动作为, 抢抓机遇, 积极争取落实好项目

一是深刻认识当前形势。要按照有关规定, 杜绝畏难情绪, 杜绝“多一事, 不如少一事”思想, 抓好项目各阶段工作。二是准确把握发展趋势。项目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国家投资农业的方向和趋势, 做到“政策范围内项目, 无一漏网;政策导向性项目, 提前谋划”。要向主导优势产业基地倾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产业配套, 形成产业集群, 提升特色产业基地带动功能。三是增强业务联系沟通。各项目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部省沟通协调, 敏锐捕捉项目信息, 及时抓好项目申报工作。

3.2 创新工作方法, 建立项目推进机制, 规范好项目实施

一是加强项目领导。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区县工作制度》, 每位领导干部负责联系1个区县农业局, 指导项目储备、申报和实施, 督促核心目标任务推进、亮点打造、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对重大农业项目, 实行全程指导。二是强化制度落实。市区县业务科站和财务部门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项目实施单位报账时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内容和资金使用范围提供发票及合同等材料, 财务部门严格把关。三是注重痕迹资料整理。要确定专人对项目资料进行同步收集、整理、装订和归档, 特别是要收集基础设施建设前、中、后的对比照片, 经得起专项检查、绩效评价等考验。四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 及时发布有关重大农业项目建设动态信息, 接受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监督。

3.3 实行项目同步管理, 前移纪检关口, 监管好项目过程

新形势下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探究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管理,管理模式

循环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 以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为核心, 以低排放、低消耗为基本特征, 以再利用、减量化为原则, 是对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根本变革。

1 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下:

1) 得到了政府多项政策的激励

我国政府为了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推行了多项激励性的经济政策, 包括财政、信贷和税收等刺激, 也包括对节能设备的购置和节能技术的改造实行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差别利率、信贷贴息并减免企业所得税等。另外, 还对城市生活垃圾发电、农村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实行税收优惠, 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节约利用,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2) 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给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等, 促进了企业形成节能、节材、节水, 合理利用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3) 在管理机制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来说,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函待改进的地方:一方面, 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 也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和总体策划, 协调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 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导小组在欲行效率低、监管不得力, 造成企业管理理念没有跟上来。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循环经济优势的发挥, 需要我国在构建过程中予以解决。

2 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 政府应在此初步阶段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我国经济目前总体上还是政府主导型经济, 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推动甚至直接的投入;另一方面, 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意识约束。因此, 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属于政府的自觉行为, 而不是自发的市场行为, 因此必须以法制为保障来实现自身的稳定有序发展, 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企业和公民的行为。我国政府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通过立法、宣传和监督3个步骤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2.2 提高公民的消费信心

我国当前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市场透明度不高, 影响人们对未来收支预期的计划。政府应通过制定并实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 增强人们对未来循环经济发展的信心, 刺激消费;同时还要, 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引导消费者对循环经济的关心和支持。

2.3 大力扶持技术研发和推广平台

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有赖于资源再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技术, 而企业和个人的能力又不足以对相关技术的研发进行大力投入。因此, 政府需要予以扶助, 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相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平台, 如出资引进或与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技术研发攻关、宣传、推广相关技术等。这样一来, 不但可以减少企业自主开展技术研发的成本, 还可以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构建循环经济的管理机制

有效地循环经济的管理机制, 应采用目标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方法, 贯彻全面管理和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 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结构化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机制。

3.1 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核算体系息息相关。因此, 更好地发挥其优势需要建立一套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改变传统国民经济总值 (GDP) 统计方法, 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纳入统计范围内。目前, 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开展和建立环境污染物实物量核算以及环境损失价值量核算等活动, 目标是建立一个综合环境与经济的核算理论体系。

3.2 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相关部门的职责的明确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应对各组织部门的职责、权限和作用作出明文规定, 建立部门间的合作协商制度, 保障各部门之间合作关系的和谐, 以此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工作的绩效,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条件。

3.3 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

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降低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成本, 使相关的理论、技术和观念意识得到广泛地的传播。因此, 可以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信息网络、废弃物资源供求信息网络、咨询服务网络以及信息发布制度等, 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发布、咨询、统计、交易等功能。另外, 还要将内部信息交流公开化 (尤其是循环经济进展情况) , 以便能及时协调和监控。

3.4 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

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到各行各业、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需要循环经济的各级管理者和实践者以及百姓共同的参与和推广。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 如专题讲座、研讨会、中小学基础教育、大学高等教育、在职教育、经验交流等, 进行循环经济的能力培养。同时, 还可以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 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引导全社会选择正确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4 结论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构建循环经济的管理模式, 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循环经济的实践不仅需要政府的提倡, 企业的自律, 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李苗苗.论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9) .

[2]陈小洁.日本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对中国的启示[J].蚌埠党校学报, 2008 (4) .

论新形势下南通都市农业发展 篇9

1 都市农业的概念

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 发达国家一般都界定在城市范围内, 如德国的都市农业限定为城市市民的庭院农业;日本学者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分布在都市范围内的特殊形态的农业, 主要经营鲜、活农产品。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形式主要有:市民庭院、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民宿农庄、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

国内关于都市农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靠近都市, 在城乡边界结合部发展起来的, 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集约化、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 是一种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旅游观光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职能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都市农业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城郊农业的发展目标, 是发达的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

2 南通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缘由

南通市市区面积约349 km2, 人口约83万 (未包括新划入的通州区) , 市区以工业见长, 且人多地少, 农户人均土地面积一直在266.67 m2以下, 南通市区农业的发展只能与市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为城市建设更好的服务。南通都市农业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沿袭过去执行的农业经济附于工业和服务业经济、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发展的战略, 相反, 是伴随经济发展整合城乡资源的必然选择。换言之, 南通都市农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 发展不仅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考察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南通是一个二级城市, 在苏中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 现代化步伐正在加速, 开放度不断提高, 可以肯定未来南通都市农业不是作为一般的农业种植和畜牧水产等养殖场形式。未来南通都市农业空间布局必须超越传统的经济观念, 自觉地与城市发展的环境生态要求等全方位地融合起来, 并从这种融合中更有效地增强竞争力, 获取农业的长期成长性。南通发展都市农业在功能方面必须重视生活、生态功能及科教示范、社会与文化功能, 同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的生产功能。要将有限的农业资源, 作为吸纳农业高科技的载体。

3 南通的都市农业体系建设

3.1 信息服务体系

根据都市农业区域内农民和领导决策层的不同信息需求, 都市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主要围绕农业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农业市场信息支持系统、农业科技教育支持系统等3个子系统进行[2]。一是为各级领导提供农业决策咨询管理信息, 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和经营者提供农业实用技术、市场信息、投资指南;二是为农业重点工程和农业科技人员提供相关的国内外市场动态、技术情报、最新科研成果和课题信息;三是为农业生产基层单位提供农业文献保障。

3.2 都市农业中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1世纪将是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应用的世纪, 必须大力推动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 并迅速融合于都市农业生产结构体系之中[3]。主要工作包括:重新构架都市农业生产结构体系, 重点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含量高的生产项目;加强都市农业区域内社会资源优化组合和重新配置, 尽快完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配套体系, 尤其从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3 都市农业中城市建设功能

要发展都市农业的产业优势, 为南通市城镇建设做好后勤, 特别是其中园艺业的发展, 如生产的蔬菜迅速供应市场, 新型苗木产业更好地溶入城市绿化建设。发挥都市农业中的现代农庄、现代观光农业园的建设功能, 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休闲的场所[4]。

3.4 完善的都市农业市场体系

培育完善的都市农业市场体系, 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一是建立多层次的农业市场体系。二是建立“都市型涉农产业”的市场体系, “都市型涉农产业”主要指“健康产业”和“外食产业”。

4 南通都市农业应具备的功能

4.1 经济服务功能

都市农业是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的经济, 是城市人民主要的菜园子、重要的休闲基地。

4.2 生态功能

植物具有光合作用, 即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中大量农作物的存在是提供城市生态资源的主力军, 是城市最重要的生态屏障。

4.3 景观功能

都市农业是久居城市人士接触大自然最重要的场所, 是城市最重要的平面背景。南通市区在发展生态农业、景观农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可以依山 (五山) 靠江 (长江) 。新形势下的都市农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中心, 注重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合理分工, 着力发展集生产、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与观光、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农业。

5 南通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现代都市农业不同于一般的农业, 而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方向, 应以节能、节水、节约土地资源为基本目标, 着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与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现代都市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 现代南通都市农业的发展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生态功能方向。坚持执行都市近郊农田不可侵占的制度, 使包括市区及近郊的农田、菜园、果园、林地、草坪、花园及其他绿地成为城市之“肺”, 净化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缓和热岛效应,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为城市居民创造健康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空间;二是后勤生产保障方向。充分利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生物技术及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等, 为城市生活提供清洁无污染的新鲜农副产品;三是旅游休闲方向。在南通发展几处有其特殊的旅游休闲与生态观光功能的都市农业旅游点, 以其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短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及休闲场所, 从事旅游休闲与农业生态观光活动, 如陈桥久发农庄、开发区世外桃园等;四是示范辐射方向。都市农业应作为高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区, 对一般农业的发展具有样板、示范功能, 是都市农业的动力区, 其分布地域灵活, 如外环东路南通蔬菜所的智能温室可具有此项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杰, 李秋丽, 卫江峰, 等.都市农业在城市中的发展方向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2) :207-209.

[2]吴轶韵, 俞菊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都市农业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 2010, 26 (1) :16-19.

[3]张汀汀.浅谈郑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J].北方经贸, 2010 (1) :56-57.

论新形势下强化医院经济管理 篇10

1.1 医院对经济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医院的运营过程中, 很多医院领导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 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 认为经济管理就是简单的记录医院中的各项开支花销。还有一部分医院的领导者虽然看到了经济管理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增加医院的收入中, 没有对医院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进行有效的控制, 认为只要增加了投资, 就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

1.2 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

虽然很多医院在管理过程中加强了经济管理, 但是经济管理成果不是很明显, 主要是因为医院中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对经济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没有全面的管理, 尤其是对经济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没有重视, 在经济管理中没有相关的制度作保障, 也缺乏相关的经济管理监督机制。例如, 在医院的经济管理中医院缺乏相关的管理计划, 有些医院即使制定了相关的计划也只是对一些业务收入、住院人数等进行的计划, 没有详细的关于每天的收入、支出情况的计划制定, 在具体的运行中也不能对这些小的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医院的经济管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导致经济管理水平较低。

1.3 医院经济管理模式落后

在当前的医院经济管理中, 都是采用绩效考核制, 这样医务人员的薪酬就与绩效挂钩,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工作者的积极性, 但是在医院的绩效考核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例如绩效考核标准不合理会造成医院工作人员心理的不平衡感, 很难实现公平的利益分配。所以, 在医院的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1.4 经济管理素质不高

目前在很多医院的经济管理中, 使用的人员都是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 或者是懂一点皮毛的, 对当前新的经济管理知识没有认识, 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就束手无策, 极大的降低医院经济管理的水平。

2如何强化医院经济管理

2.1 加强对医院经济管理的全面认识

医院的经济管理是贯穿于医院整个运作过程中的, 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医院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而且能够有效保证医院的医疗质量。医院的领导要对经济管理有足够的重视, 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 而且要不断提高医院工作者的经济管理意识。领导者要改变以往工作中不重视经济管理的做法, 加强对经济管理知识, 并且加强经济管理理论的实践性。对医院工作者要进行宣传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经济管理工作对医院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促使他们日常的工作能为提高医院的经济管理贡献力量。

2.2 加强医院预算管理

作为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预算管理对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医院的预算管理, 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医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预算定额, 各科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证不超出预算, 对于超出预算的部分要进行严格的审查, 然后确定是否增加预算。在医院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加强监督, 保证预算计划的有效执行, 在整个规范化的预算管理过程中, 尽可能加强对医院资金的控制, 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2.3 加强成本管理

医院要加强经济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首要的就需要降低医院的成本, 所以加强成本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在医院运行中对各科室的费用进行及时、准确的反映, 可以帮助医院管理者发现医院运行中的问题, 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改正。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 在医院中由医院领导带头各业务部门和科室组成成本管理小组, 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 对于医院在当期内发生的各种费用要及时进行核算。在医院成本管理中需要全体医院员工的经济参与, 尤其是在各科室成员, 要对本科室的成本进行真实的统计, 从而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准确度, 有效降低医院成本。

2.4 加强医疗药品管理, 保证医院资金正常周转

在医院的运行中, 医疗药品和设备在总的成本中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 很多时候医院在药品和设备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导致医院资金周转出现问题, 不利于医院的经济管理。所以在医院的运行中要加强对药品、设备的管理, 对药品和设备的总数量和使用数量要严格统计, 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在药品库存保管中, 要按照医院的实际消耗水平采购适量的药品, 不要过多存放, 避免占用医院大部分的资金。在药品设备的采购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对进货渠道进行规范, 这样不仅保证药品和设备的质量, 而且能有效降低医院采购成本。

2.5 提高医院经济管理人员素质

医院经济管理的直接执行者是人, 所以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医院要重点使用专业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 对医院中与经济管理有重要关系的人进行重点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对医院中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 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财务知识, 而且要有一定的管理才能。对医院中的普通工作者要重点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 在科室的财务管理中要做好记账、报账等工作。

3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院也逐渐融入了这个大环境中, 在市场中面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医院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就需要降低成本、提高自己的经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文.浅谈新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加强措施[J].财会通讯, 2011, (29) .

[2]刘东明, 汪文新, 卢祖洵.新形势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12) .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 篇11

关键词: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一、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在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管理是整合内部资源和优化管理的手段,也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企业自身在长期发展中根据自身经验已经发展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管理模式。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不断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变革,企业自身形成的内部管理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新经济时代下信息网络化和科学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受到互联网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影响较大。所以,各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经营管理模式,让企业生存和不断的发展。

不同的企业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内部的管理体系和内部结构上也大有不同。当下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都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新的经济模式在知识经济核心的发展下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和帮助发展的作用。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也对企业的自身发展和开放程度有新要求,这是企业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市场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不断发展和强大的今天,互联网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给予了新的含义。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经济管理的创新和科学性。而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创新和改革主要是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指导思想上不断的改变,从经济管理的方面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率不断提高,有效的控制企业成本,加速企业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思想指导。当下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发展理念上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尽管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都认识到了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也不断对企业发展做着创新改变,但在实际的内部管理工作中却很难实行。这是因为管理思想上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使得创新的经济管理缺乏实效性。此外,仍有一部分的企业还缺乏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经营理念的科学指导思想,使得企业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发展方向随意从而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复杂环境下应该加强科学化和层次深度化,使得企业的管理体制改善的更加全面和科学,避免企业经济管理的不良发展。但在当下企业经济管理深度和广度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因素,使创新的企业管理制度不适合企业实际的发展需要,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力不足。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意识比较薄弱也是当下大部分企业存在的重要问题。这是因为部分企业没有合理的考虑经济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力不足。加之在执行方式和执行效果上的形势化,所以无法形成系统化的执行方式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从各方面限制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展。所以企业的创新管理必须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环境的现状,发展切实可行的执行手段和方法,从企业成本控制和财务方面有效的控制企业经济发展,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同时,突破传统的管理局限,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和科学管理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落实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是通过指导思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的基础。指导思想是对企业人员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指导,这对企业人员执行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进行企业管理创新要以转变企业内部管的思想观念,把握和创新优秀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需要结合实际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的情况不断的落实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树立起属于企业的科学先进经济管理理念。这是因为企业需要不断发展,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下需要及时的创新企业内部指导思想,提高企业对实际的市场经济变化有很好的应对能力。

就企业组织管理而言,需要及时规范实用经济管理体系,让经济管理体系呈现出灵活性,转变传统的管理组织模式,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这样才能及时获取市场经济的反馈,对企业自身各方面及时的改善,完善好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体系,提高企业管理的组织能力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

结束语: 就市场经济环境和国内外的竞争情况来看,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制定和及时创新相应的内部经济管理。也只有创新管理理念,才能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过烨.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J]. 经营管理者. 2013(18)

新形势下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发展 篇12

1. 劳动经济成长的背景

国家虽然在农业这一块有大力投入, 农业现代化建设也一直都在加快, 但是基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和人均占地面积小的特点, 使得农业并不能为占全国人口总数一半以上的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收入。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的收入也在提高, 但是出于对通货膨胀的考虑, 生产成本也在增加。农民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 开始脱离农业, 向城市进军, 这就直接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具体原因, 如下几点:

1.1 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率低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而土地有限, 人均土地占有量低, 每户经营的土地量比较少, 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 相比而言, 像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土地面积广, 人口少, 机械化种植规模化、产量大、农副产业链其全。种植面积的限制, 使得即使在无任何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最终的农作物还是不可能带来相对较高的收入。

1.2 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产出效益却下降

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也是必然, 但是农产品价格的增长是以社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为基础的。虽然我国农业发展正逐步从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 到靠资金物质技术的转变, 综合产出能力得到提高, 但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消耗总量也跟着提高, 从种子到农药, 农业的投入与产出比例正逐渐变得不平衡, 结果使得农民收入并不高。

1.3 农产品价格趋于稳定, 无太大提升空间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 “民以食为天”,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粮食问题一直是一个关乎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农业产品价值是和市场价值挂钩的, 我国政府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 严格控制农产品价格, 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是太大, 以至于影响社会稳定。从我国近几年农产品商品价格走势来看, 均波动不是很大, 甚至有的超过了国家平均水平, 因此, 想依靠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显然不太现实。

1.4 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

乡镇企业发展跟农村是密不可分的, 大多数乡镇企业起步于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那么吸纳的剩余劳动力就多, 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吸纳的剩余劳动力就少。就近几年的乡镇企业发展状况上来看, 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促使剩余劳动力大批涌入城市。

2. 劳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了解劳动经济成长的背景以及促使劳动成长的几点原因后, 文章将介绍其他几点影响劳动力向城市和其他费农业领域转移的因素, 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设施仍然不完善等条件的存在, 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农村人口普遍教育程度不高,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48.9%, 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其学习各种专业技能的能力显得更为困难。文化程度低, 能够主动接受和吸收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也不高, 小农随遇而安、怕冒风险、投资理财观念和创业精神不高, 各种原因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2 宏观环境的不理想

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 高科技的应用, 使得生产更为机械化, 逐渐取代了以前的大批人工化生产, 使得城市就业岗位减少, 下岗的农民工无处可去, 只好回流了一部分, 最终造成劳动力闲置的发生。还有一种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习惯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 缺乏改良思维, 介于农村人均耕地少的特点, 故而农民只能靠着那仅有的“一亩三分地”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2.3 农村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化的发展在现在和将来都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价值, 但总体而言, 城乡差异的存在, 使得更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发展, 而不愿在农村发展, 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农村城镇化水平更低, 这就严重制约了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2.4 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制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 造成城乡在户籍、身份、权利、待遇、义务等方面的人为分割, 使得城乡劳动力不能够进行平等竞争。城乡二元化结构还致使农民工逢年过节的时候还需要城乡两头跑, 这样就增加了个人和社会在社会流动中的发生费用, 使得本来收入就不高的农民工手头更为拮据, 收入普遍性不高。有的地方为了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情况, 甚至出台了“清退农民工”的政策, 迫使外地农民工离开工作岗位, 重新变成待就业农民工, 这样一来就又增加了外出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发生。

2.5 社会保证制度没有落实到位

社会保证制度应该具有强制性、广泛性和公平性, 但是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落实不到位, 一项政策下来, 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就需要相关的监督部门把农村社会保障落实到位。

3.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活力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私营经济实体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大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活力, 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集体经济, 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工收入的问题。

3.2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比, 城镇化水平还处于滞后的状态, 两者之间差距明显, 城镇化的发展在安置农民工再就业、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是不容小觑的。国家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城镇化建设, 使农民工能够脱离一亩三分地的传统农业种植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移, 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3 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加大教育投入

我国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 应该加大农村的基础教育,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术技能, 让农民工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 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 地方政府也应该大力支持和扶持这些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也可以加强对外劳务的输出, 充分发挥国人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优点, 在国外赚取更高的收入。

3.4 加强制度改革与建设

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劳动经济的发展, 解决二元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 实现城乡良性互动, 改革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民工的卫生、医疗以及教育等社会性保障得到具体落实。

4. 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所以劳动经济对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劳动经济发展的背景开始着手, 探讨了制约劳动经济成长和发展的因素, 深化制度改革, 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引导和规范劳动经济的发展,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胡荣华, 刘光平.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以南京等市的分析例[J].南京社会科学, 2002 (3) :76

[2]崔艳艳, 杨秉鹭“.民工荒”现象劳动经济分析及对策[J].中国外资, 2012 (5) :34-41

[3]周勇.如何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J].中国经贸, 2012 (22) :12-13

上一篇:外延结构下一篇:金融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