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分析方法(共12篇)
会计分析方法 篇1
会计核算方法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系统的关键环节, 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 我们要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深入了解。
一、关于会计核算基本内容的分析及其内容的深化
1. 会计核算包括以下内容, 它对存货、进货费用有了以下明
确规定,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 企业的进货过程中的保险费、运输费都不属于进货成本的范畴, 它划分给了经营费用环节, 这是工业企业与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成本核算模式的不同之处。备用金环节属于会计现金核算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 我们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 进行相关独立科目的有效核算, 确保备用金环节、其他应收款环节的单独设立。取消目前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长期债权投资与委托贷款的科目、报表项目, 确保持有至到期投资环节的有效应用。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余成本计量的账面价值的有效调整, 将此费用划入本期的财务费用。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取消短期投资项目, 确保交易性金融资产环节的有效运行。积极做好坏账收回环节的具体工作, 确保该环节的稳定运行, 突破传统坏账收回环节的局限性。
2. 我们也要确保资产减值准备环节进行, 按照企业的相关会
计规范, 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环节的优化。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 一些新会计准则中的减值准备已经被取消, 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项目。在固定资产清理环节中, 其应用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 比如对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环节等的应用。
随着会计核算方法的更新, 股权投资差额环节逐步被取消, 确保了借差环节与贷差环节有效运行。在此环节中, 无形资产核算方法是不能改变的, 目前来说, 直接冲销无形资产账面余额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无形资产的摊销环节。为了促进无形资产抵减科目环节的有效运行, 我们要进行累计摊销科目的单独设置。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系统的深化, 我们也要进行商誉科目的单独设置, 实现对资产负债表的单独列示。新会计准则的出台, 实现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系统的健全。
3.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 也出现无法支付债务计入营业外收入
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积极更新, 按照该行业制度规范, 进行福利费环节、应付职工工资环节的取消, 通过对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有效确立, 满足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系统相关环节的需要。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包括福利费环节、核算工资环节、职工教育经费环节、公会经费环节、社会保险环节、住房公积金环节等。我们也要促进应交税金环节与其他应交款环节的有效合并, 促进应交税费环节等的发展, 实现代理业务负债项目、代理业务资产项目的单独设置。
在预计负债环节中, 经常出现一系列的核算超额投资亏损现象, 因此我们要实现对预计负债环节的有效核算, 确保预计负债环节、投资收益环节的稳定运行, 明确预计负债过程中的核算重组义务。确保职工劳动补偿支出环节的取消, 确保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核算方法的更新。
在此环节中, 我们要实现发出商品环节的一次确认收入模式的更新, 按照收入现值计量模式, 进行下序环节的操作。确保未实现融资收益项目的健全, 实现对分期摊入财务费用环节的有效控制, 取消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科目。
4. 我们要根据资本公积核算内容的改变, 进行会计核算模式
的更新, 以往的七个子科目现在削减为两个, 包括其他资本供给环节、资本溢价环节, 其他资本公积项目逐渐得到健全。其他诸如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等如何核算尚没有明确, 但按照新准则的精神, 接受捐赠应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因而也就没有资本公积的问题了。对应地, 核算接受捐赠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在应用指南中也取消了。
随着投资处置核算方法的改变, 我们要进行核算过程相关环节的协调, 实现长期股权环节的有效设置, 确保资金公积到其他资金公积环节的健全。将其一次性转出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这一改变相当于把处置时账面留存股权投资准备从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未分配利润, 对当期期末权益没有影响, 但对当期损益有影响。
5. 为了实现企业内部经济环节之间的协调性, 补贴收入科目
也逐渐被取消。为此我们要进行相关环节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深化, 确保增值税返还环节的有效核算, 确保营业外收入项目的有效应用。由于销售原材料产生的税金及附加, 现行制度规定通过“其他业务支出”核算, 应用指南规定其他业务税金和主营业务税金一样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 相应地, 取消“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取消营业费用科目。按费用性质法编制利润表补充资料。研发费用核算方法改变。
二、关于现行会计处理措施的分析
为了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的健全, 我们要进行会计核算模式的更新, 我们要实现出售无形资产环节与营业外收入环节的协调, 前者包含于后者。在短期投资核算环节中, 投资成本的冲减离不开对现金股利及其股利的有效利用。通过相应措施, 实现对已收到的消费税、营业税及其附加税的合理返还。
只是按现行制度冲减的是“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 而按新准则冲减“营业税金及附加”。不满足风险和报酬转移条件的应收债权和应收票据的贴现, 视同抵押融资, 贴现款项计入短期借款, 同时账面保留应收债权和应收票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相关规定, 如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装修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等。
三、结语
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离不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 在此过程中, 作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系统关键环节的会计核算模式, 应该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 通过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更新深化, 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摘要:企业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对其内部会计管理模式有效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系统也随之发生改变, 为了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更新, 这需要我们对目前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系统剖析, 以明确目前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 采取相应措施, 确保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案分析,管理深化
会计分析方法 篇2
会计报表的分析,按其使用者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报表分析与服务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报表分析。这种分类对于明确报表分析的目的、要求与依据具有一定的作用。
2.2 按分析所涉及的报表种类划分
会计报表分析按其所涉及的报表种类,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和综合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只涉及资产负债表项目,利润表分析只涉及利润表项目,而综合分析则同时涉及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项目。
2.3 按分析所涉及的会计期间划分
会计报表分析按其所涉及的会计期间,可以分为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横向分析又称趋势分析,它是根据连续几期的会计报表,比较各项的增减方向和幅度,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趋势。纵向分析只涉及单一会计期间的会计报表,通过同一期会计报表上相关数据的比较,揭示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作出解释与评价。
表1是京都公司简明的3年期比较利润表:
2.4 按分析所揭示的关系的性质划分
现代会计记账方法分析 篇3
关键词:计算机 记帐 特点 分析
0 引言
从宏观的视野来审视会计学的发展,记账方法可以称为会计学发展脉络的中心线,从单式记账法到复式记账法再到三式记账法,会计学的发展首先表现为记账方法的进步和突破,许多人讲到会计学的发展问题,却忽略了记账方法这个关键问题,最终会计学的发展问题也解决不了。事实上会计学的核心问题是记账方法问题,只有研究记账方法,才能将会计环境和会计的内容联系和统一起来,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会计学。
记账方法是会计依据记账凭证的记录,运用一定的记账符号和记账规则,将会计业务登记在账户上的技术方法,它实现的功能,是把一定的原始凭证上粗糙的记录转化成账簿上有序的有用的记录。具体包括记账方式、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记账内容和试算平衡方法等要素。按照登记经济业务记账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可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但是由于会计计量手段和计算技术的局限,目前世界上仍然使用复式记账法。
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是指应用会计软件输入会计数据,在计算机内进行处理,并打印输出会计帐簿、报表的过程。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可能问题,要求单位加强对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后的管理,以提高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效率和效果,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种手段、便利,从而为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服务。会计电算化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系统软件、会计软件、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的组织工作和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和使用的财务会计部门,在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时,必需充分考虑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特点。下面简单介绍会计电算化系统各个方面的特点。
1 对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管理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各单位用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电子计算机设备,一般都是由财务会计部门管理的,硬件设备比较多的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还单独设立了计算机室。因此,会计部门还必须对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制定对用于会计工作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有关操作,管理和维护的制度。
计算机硬件设备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所有机械、电、磁、光设备,硬件设备都是精密的机械电子设备,计算机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一般微型计算机)、显示器、键盘、打印机、网络设备、UPS不间断电源等。计算机硬件设备可以构建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机环境和网络环境,供会计软件运行,满足不同会计软件对不同的计算机环境的要求。如单用户会计软件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生成的会计数据存储在这台计算机中,网络会计软件在用通讯线连接的多台微机上运行,会计人员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可以共享网络服务器上的软硬件资源,共同使用同一个会计软件,对同一套会计账进行操作而互不影响。
系统软件是管理计算机资源和支持应用程序运行的程序。会计软件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它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不同的会计软件适用于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会计软件在不同的应用情况下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软件要不断地进行升级更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必需通过会计软件进行管理,会计软件还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数据处理和软件操作方法要求严格的特点。
计算机中的各种信息和软件是存储在磁介质中,看不见摸不着,磁场、电场、潮湿、灰尘、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容易造成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的损害。而会计数据具有真实性、准确性、连续性、可造性和安全要求高,数据要有可验证性,要有充分的安全可靠性保证等特征。
2 会计工作流程和工作重点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不再需要手工记账,算账和编制报表,输入记账凭证后,凭证通过计算机进行传递并自动进行核算和编制报表工作,凭证的输入和审核成为主要任务,操作计算机成为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存贷采用实际成本计价、对大量的固定资产进行个别计提折旧、进行详细的部门核算等,在手工方式下工作量非常大,使用计算机便使之方便快捷企业要求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
3 会计人员更强调协作性
会计软件通常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每个功能模块处理特定部分的会计信息,各功能模块之间通过信息传递相互联系,能够完成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包括账务处理、工资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产成品销售核算、应收应付款核算(往来核算)、存货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等进一步完成会计管理和控制工作,如资金筹集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成本控制、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等,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和预测。尤其是在网络情况下,会计人员在不同的工作站共同使用同一个会计软件,彼此的凭证传递、交接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相互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一个人出现问题,会影响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求各岗位的会计人员之间必须加强协作,才能顺利进行会计工作。
4 内部控制的内容各重点也有所变化
由于计算机自动进行总账和明细账的核对工作,手工条件下的总账明细账的核对工作可以取消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和关键计算机软开发人员对软件结构和设计的熟悉程度,使得他们有能力进行非正常的数据修改,因此还必须限制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操作会计软件进行会计记账工作,尤其是不能兼任出纳工作。
5 会计人员分工和职责发生了变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必须人人操作会计软件才能够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会计人员必须改变原来的自己的工作习惯,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必需增设一些新的工作岗位,同时需要减掉一些不适应电算化工作台的岗位。会计人员的分工、工作职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6 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提高了
一是因为会计软件的许多种自定义功能,要求会计人员定义各种转账公式、数据来源公式、费用分配公式等;二是因为解脱了会计人员繁杂的计算和抄写工作后,要求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
7 会计档案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方法分析 篇4
1.1 是改善会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
近段时间以来,电子及信息技术的“应用面”在会计领域中愈发广泛。 作为会计工作,其发展必然在此过程中更加深化和多元化。 会计电算化可以对先前的错漏或不规范等传统手工记账的问题加以有效避免,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数据、会计工作等的质量。 同时,会计电算化又“倒逼”了开发及利用更加精密、高级的财务软件的进程,进而明显地将会计工作加以简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一方面对会计工作的快捷性、便利性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极大改善了会计数据、信息的质量。
1.2 是规范会计工作流程的根本途径
分析传统会计工作后可见,中国大陆的会计工作信息质量问题之所以突出,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其流程规范性。 同时其从业人员在很多层面上都良莠不齐。 如此就使得现存的会计信息会出现“因人而异”的状况,并进一步加剧了会计工作流程中的问题。 而会计电算化则既可对会计数据、信息规范性加以严格强化,又能使得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不受人工影响,从而保证了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客观性。
1.3 是加快会计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步伐的关键环节
会计电算化一方面能够对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加以转变,另一方面又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流程、内容、范围之类,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企业会计工作管理层面的新课题。 故而会计电算化的背后新挑战也自然不会少。
1.4 是促进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内在要求
作为“信息化转变”整个企业管理系统“基础环节”的会计电算化,同时更是最本质的企业管理 “信息化”的内在促进因素。 在其过程中,会计电算化还是最新、最前沿的变革、管理企业的要求,可以说是“信息化”这一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的表现。其一方面可以对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予以提升,另一方面既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约束,又会将实际的企业与会计工作情况加以真实、客观反映,从而将目前的企业信息化需求加以最大程度满足。
2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
2.1 会计电算化使数据存储方式发生转变
在原有的会计工作中,多依仗手工开展数据存储。 第一,借助于手工来记录企业的会计信息和账目;第二,借助于财会部门归档并保存纸质的账目资料、会计信息之类。 其一方面会消耗很多人力劳动,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很多不规范或错漏之处。而会计电算化则造成了众多的数据存储方式和办法,既可以保留纸质的存储办法,也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文档存储的办法逐步上升为最重要、最主要的会计信息存储办法。 采取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加以处理,不仅准确度较高且速度快捷,还可以对作业加以排序,提升会计数据的处理效率。 同时, 会计电算化还可以将人工操作导致的疲劳加以有效克服,并对长期连续作业造成的人工反应不足加以弥补。
2.2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发生变化
首先,对工作对象及范围有所扩大。 虽然和传统做法相比,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和本质并无变化;然而,其却很大程度上对存储数据与信息的方式加以丰富,对会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所推广。 故而,扩大了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范围及工作对象。 除了传统活动之外,还会增加储存会计数据。 并且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产生更高的要求,其在具备实践经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计算机操作。
其次,转移了会计工作重心。 普及会计电算化后,尽管依旧仍以核算、监督为主要的会计工作,结果却将其工作重心倾斜于各种记账凭证的审核之类活动,甚至可以说,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监督职能基本忽略。 然而,在其间也产生了会计控制、预测等很多新会计职能,其在当代会计工作中也获得了愈发重要的地位。
2.3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成本与流程的影响
2.3.1 让企业会计账务的处理流程更标准、更规范
为了能够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会计工作处理流程,第一会使得会计账务获得更具连续性的处理过程。 在开展账务处理活动时,每一个中间环节都会尽量无间断地借助于电算化系统处理之。 就算是对一些“中性”材料,也应以电算化系统尽可能地加以查询,从而使得企业会计账务处理“连续化”。 第二是简化处理特殊账务的流程。 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进一步简化特殊账目处理的流程———如: 需要更正会计记账过程中的错误时,系统就能够以“错账更正”的直接输入来更正之,以此来将更正流程加以最大限度缩减,极大地便利会计工作。 除此之外,实现会计电算化既可以对数据、 会计信息的规范性加以严格强化,对会计信息质量加以提升;同时还可以尽量减少受人工影响的情况,将人为失误加以尽可能降低,保证其规范性、客观性。
2.3.2 让企业会计账务的处理实现自动化和一体化
凭证、账簿、报表是传统会计操作流程的三大主要环节,而操作和干预后两个环节则是会计从业人员的最主要活动。 普及会计电算化这一做法,能够将输入、处理、输出变为会计业务的主要流程,使得会计工作进一步一体化、自动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收集一系列环节数据和信息, 并将之列入电脑之后,再以财务软件自动后续运算这些数据,从而大大提升处理会计数据的能力。 借助于这样的处理流程,可以将会计数据的同一性很好地加以实现,并以此共享会计数据资源。 以此来一体化和自动化会计账务处理过程, 可以同时简化各种成本和会计工作,称得上会计事业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主流方向。
2.4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信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提高
借助于会计电算化,可以大大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和传统方法相比,会计电算化既可以对人为因素的干扰加以有效排除,有效提升数据、会计信息精确度,同时还可以将各项经营活动中企业的会计信息(包括很多细枝末节)都加以尽可能精确、详细地加以记录和保存。 在此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也同样会获得来自会计电算化的提升。 由于在对相应的系统加以使用时,其可以设置相应从业人员的权限,从而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加以保障,防止恶意或违规删改会计信息的情况。 此外,其还可以提炼会计信息,排除其间干扰,将会计信息的精准度加以进一步便捷化和高效化。
3结语
总之,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企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开展与不断深入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将会计工作加以有效的标准化、流程化、规模化,给会计工作方法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 第一,其转变了数据存储方式,让计算机网络存储的电子文档演变成为当代会计信息存储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方式。 第二,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发生变化:扩大了会计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使会计工作的重心发生转移,并改变了会计工作的检查形势与方法。 第三,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工作的投入成本降低, 让企业会计账务的处理流程更标准、更规范,并促进了会计账务处理自动化和一体化的实现。 第四,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信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提高。
摘要:作为会计发展“重大进步”的会计电算化,使得会计领域中信息技术在的应用显得比先前进一步广泛。在会计电算化逐步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工作开始显得日趋标准化、流程化、规模化,以至于会计工作方法受到了颇为深远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工作方法,会计学
参考文献
[1]刘洋.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影响[J].知识经济,2015(16).
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分析的论文 篇5
[摘要]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一直在会计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成本会计理论方法及应用范畴,又有别于其他会计学课程。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
[关键词]成本会计;会计学;理论方法
在多年的会计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到,虽然学生有一定的财务会计的功底,但要想很好地掌握成本会计这门课还是很困难的。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学会成本会计、学懂成本会计,良好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一、高职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材中公式繁多,学生难以理解
成本会计相对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计算量大、计算方法多。而且存在一个事项就有多个方法的特点,而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相对应的计算公式和操作流程,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处理方法的多个公式。当学生在看到这些繁多的公式时,往往缺乏学习兴趣。而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也只基本集中于公式、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不注重公式推导和其原理分析。由于没有理解公式的涵义,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学生学习起来事倍功半,经常会把各种方法和各个公式乱搭配。
(二)教学中知识点“分割”,学生学习
“只看局部,心无大局”成本会计的章节设置一般是按照费用的核算与分配、成本的计算这样的顺序安排的。在学习前面费用的核算与分配部分时,学生虽然对计算方法或者计算公式不甚理解,但照着例题套公式,照猫画虎做题;再经过反复练习,似乎也能掌握得比较好。但在后面的章节讲到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时,面对一整套的计算流程,他们经常找不到对应的数据。根本不知道前面所学是要为现在所用。
(三)成本会计教学脱离账务实际
计算量大以及图表运用多是成本会计相对于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而言的一大特点。产品成本的构成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而因其承担的对象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归集、分配、结转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来完成繁多的数据处理。目前,教师在进行成本会计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作为纯粹的计算方法教授的情形。
二、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一)改公式记忆方法教学
对于教师而言,成本会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方法都熟记于心,运用起来驾轻就熟。但作为第一次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来说,当面对大量的分配方法和计算公式时,肯定会觉得难学,实在不理解就死记硬背。其实,教师在最初刚刚接触成本会计的时候,一定也经历过这一过程,但随着认识的加深,慢慢地总结出了规律方法,从而熟记公式也不再是难事。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掌握计算的`原理及根本方法,那对于学生来讲是莫大的帮助和引导。比如,在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中有大量的公式,作为教师来讲这些很简单,其中有规律可循。但学生一时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帮助学生去总结“核心公式”,以便巧妙记忆。
(二)教学中注意点面结合,联系账务实际
在成本会计教材中,前面几章都是按费用的分类来讲的。接下来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最后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这些都相当于一个一个的知识“点”。但关键是将这些点串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面”,因此在前期费用进行模块讲解时不应该和后面的章节脱离。这可以借助于成本会计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在课件开发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的需要,针对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收集不同类型企业的工艺流程,拍摄相关照片或录像并编制成本核算的流程图。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成本会计中抽象的流程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三)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成本会计教材中虽然有大量的例题,但那都是虚构的例题,与实际有一定差距。学生往往会做例题和练习,但不会解决实际的业务。其实这就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当然,案例教学不能离开书本,去搞纯粹的案例教学,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所以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需注意两点:一要真实。成本会计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基本情节和数据要真实可信。成本核算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在实际的成本会计业务中各种费用的分配、成本的计算等都涉及一系列的原始凭证(各种费用分配表)、记账凭证、各种成本、费用账簿及成本报表。这就需要教师以某一有代表性的企业为案例,取得详细的实际资料,通过加工整理,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模拟设计。以上是笔者在《成本会计》这门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浅见。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与困惑,例如,怎样在教学中将单纯的成本计算逐步上升到成本预算、成本控制等管理层次;采用何种考核方式更加合理等等。所以说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会计分析企业操纵利润的常见方法 篇6
介绍了检查的方法,提出了防止发生操作利润建议,为单位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利润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既是一个单位盈利能力反映,也是企业集团对所属单位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企业应当通过会计报表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逃避管理责任、完成考核任务,甚至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隐瞒支出、形成潜亏,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试图对企业常见的利润操纵方法予以简单的会计分析,从而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有一个更加清醒、正确的认识,加强监管,促进单位经营健康发展。
一、企业常见操纵利润方法的会计分析
通过应收款项进行。应收款项在会计核算中一般对应的是企业的收入,因此常用来进行利润操作。一是企业为了虚增销售收入的需要而虚列应收账款登记,该项应收账款往往缺少必要的合同、发货单等资料。二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按规定应当清理,转入坏帐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对收回的可能性已极小应收账款,提出各样理由,不处理,不申报坏账损失,从而操作利润。
通过库存材料操纵利润。材料成本是构成生产成本的主要要素,按照会计核算原则,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已使用材料不列账核算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
通过预收账款操纵利润。 按照会计核算的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对于存在大量预收账款的施工经营形式非常好的单位,预收账款就成为单位的“蓄水池”,豐蓄欠补,成为调节收入、利润的常用工具。在能够完成年度经营收入、利润目标时,对该计收入的不结转,甚至还将相应的成本结转当期损益,使预留的预收账款成为“净利润”。等到收入下降、可能出现亏损的时候,又将预收账款不管是否该计入收入,均计入当年收入,出现提前确认收入的问题。通过预收账款,可以操纵连续几年的利润。
通过折旧变更操纵利润。 对于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重较大的单位,固定资产折旧金额占企业成本比重也较大,计提折旧也就会对企业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和损益产生重大影响。企业通过调整折旧年限、变换资产分类、调整逾龄资产和非逾龄资产金额结构等方式,少计提折旧,从而虚增利润。
部分资产长期挂账不清理。 一是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这种损失是由于当期某种原因造成的,应在当期处理,但若有意不在当期处理,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达到虚增利润之效果。二是该摊费用不摊。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实质上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应在规定期限内摊入有关科目,计入当期损益。但一些企业则为了某种目的少摊、甚至不摊。三是人为延长在建工程交付使用。这主要发生在企业融入资金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因借款利息可以在建工程为交付使用之前应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在建工程拖延在建工程交付使用,那么利息就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费用减少(财务费用减少),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旧,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达到操作利润。在利润表中,“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反映的是企业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事项而对本年利润的影响的事项,成为乱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高发地”。因此,一些公司也因此而“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是将虚增的应收款项、推迟记账的材料支出,利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将以前年度的潜亏处理掉,既不纳入以前年度考核,潜亏支出也未影响当期考核,逃避监管处罚。另外不合理利用文件规定,将以前年度已列账的费用冲减当期费用,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当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的合理性、核算的合规性。
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其他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确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有的企业将冲减成本的事项,登记为其他业务收入,虚增其他业务收入、利润,虽不影响单位总体利润总额,但对于有其他业务考核单位而言,仍然有利可图。
通过投资收益或关联关系进行利润操作。投资通常是企业的让渡部分资产使用权,通过取得分配效益获取利益,或者通过投资改善贸易关系等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当然,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实际上是对购入证券的投资者投入的所有现金的再次分配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价差收入,以使资本增值。但企业往往利用投资收益使之成为掩盖企业亏损的重要手段。通过出售法人股、大量进行证券交易,获取收益,使其当年扭亏为盈。与关联关系单位,不按独立市场及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引致的营业外收支净额。或者在合并报表时,不按规定进行抵销冲减当期收入成本利润,从而操纵利润。关联交易是指存在关联关系的经济实体之间的购销业务。倘若关联交易以市价作为交易的定价原则,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而事实上,有些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关联公司之间转移。
综上所述,操纵利润是管理层为了获取不当利益人为的违反会计核算原则、方法的行为,管理层逃避了管理责任和处罚,或者获取了非法利益。粉饰后的利润,对企业而言,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能尽早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企业陷入更大的经营风险中,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对此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加强监管、加大惩戒力度等措施,避免发生操纵利润的问题
二、可以采取的措施
加强财经法规教育。操纵利润,均是当事人的故意行为。会计法中对于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人员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此,要加强管理层、财务人员的才进法规学习和教育,明了该项行为处理力度,促使其自觉遵守财经法规,不去人为操纵利润。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因此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内部牵制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防止发生操作利润问题。
加强监督检查。针对上述操纵利润的会计核算,要注意分析与其他正常核算的区别,通过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审计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发生更大损失。
加大对操纵利润的处理力度。通过操纵利润,管理层往往会获得一定利益,或是逃避考核,或是获取非法收益。因此,对发现的操纵利润行为,要加大处理力度,加大操纵利润成本,促使管理层正确履责,真实准确反映单位经营成果,为企业健康发展而努力。
会计核算新方法分析 篇7
一、明细表核算形式
目前手工一般采用会计核算形式有五种, 即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无论是适用于业务简单, 使用科目很少的小型企业的日记总账核算形式, 还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科目汇总表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乃至只能在大规模、经济业务多、分工较细的工业企业使用的凭单日记账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设置账簿的种类都是日记账、明细账、总账, 采用的格式以三栏式为主。在会计电算化中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 而是手工处理的局限所致。计算机处理和手工处理相比, 不仅仅在处理速度上有几何数量级的提高, 而且不存在因为工作时间过长或疲劳而引起的计算错误和抄写错误。这样完全可以从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 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 在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电算化会计的会计核算形式应采用科目汇总表和明细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会计电算化下的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基于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提出的。这种核算形式的处理程序一般描述为6个步骤: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 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三栏式总帐;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
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数据处理程序来看, 和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相比, 增加了明细表, 会计报表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明细表, 总账采用三栏式账页, 而账簿的设置也不必严格分类。
明细表核算形式该程序是根据明细账来登记总帐, 提供会计报表的数据。具体的处理步骤为: (1) 、 (2) 步同科目汇总表; (3) 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 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 (4) 期末由明细账产生总账; (5) 期末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明细表核算方式中明细表是整个处理程序的核心, 它包含了每一个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和年累计金额, 科目的内容为企业所有发生的会计明细科目, 其内部关系为:一级科目的数额等于下属二级科目数额之和, 二级科目数额为下属三级科目数额之和, 依此类推。明细账处理上包含两个过程:登记明细账和累计明细表。记账时根据不同的科目登入相应的明细账 (现金和银行存款不再登记明细账, 只需累计明细表) , 同时将金额累计到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 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相应科目的余额。计算明细表是根据明细表的内部结构及关系, 分别累计出各级的发生额, 直接修改原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金额。一般先从一级开始, 逐级累计到最后一级为止。
二、明细表核算形式的特点
明细表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主要是:
1、不管是现金科目还是银行科目, 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 都可以在明细表或明细账中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 按日期进行排列, 形成日记账, 即在电算化下所有科目都有日记账、所有科目都有明细账, 各种账簿也无严格的分类。
2、可形成动态的总账数据, 企业可以及时了解资金的运动信息。明细表中按一级科目取出, 就形成科目试算平衡表, 期末的试算平衡就可代替总帐。
3、可以在明细表中设置每一时刻, 每一科目的资金运动信息, 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由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前或事中的动态核算成为可能。
4、在会计电算化中, 各个单位可以采用同一会计核算形式, 所不同的只是科目内容上的变化, 这为实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提供了前提。
三、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从理论上说, 科目汇总表和明细表核算形式是一种在电算化下有效的会计核算形式, 但由于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例如FoxBASE、VisualFoxPro等是PC机上的数据库系统, 它在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安全方面还存在问题, 因此, 事实上, 科目汇总表和明细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 在实现时基本都是采用集中处理 (批处理) 的方式, 即记账凭证的一次输入, 多次调用, 多次记账, 得到的账表数据只能是相对的动态数据, 只有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采用记账凭证的实时处理会计核算形式, 才能获得真正的每一时刻的动态会计信息, 实现在线管理, 在线计算, 实现真正的网络财务, 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
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处理过程非常简单。整个核算的起点仍然是从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开始, 所不同的是, 记账是即时进行的, 记帐凭证形成的同时各种帐簿也已产生, 即记帐凭证文件既是记账凭证又是账簿。记账凭证文件包含了本会计期间所有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年累计金额, 其内部关系同明细表, 科目是按业务发生日期的顺序排列的, 只要有新的科目记入, 就会在记账凭证文件中逐笔登记该科目的发生额, 同时将金额累计到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 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响应科目的余额, 这样, 就可以据会计人员的要求在凭证文件中得到每一科目任一时刻的动态信息, 形成所谓的账簿, 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均能很便捷的即时产生, 如果与网上银行连接, 可以随时查询企业最新的银行资金信息, 从而实现从桌面财务迈向网络财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会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 篇8
1.1明确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会计报表的使用者, 无论时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外部有关方面, 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 他们都希望从报表中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报表的分析资料, 有的是通用的, 有的则只适用于特定的使用者。为了充分发挥报表信息的作用, 报表分析人员应当深入了解报表使用者的具体要求, 尽可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1.2搜集必要的分析材料
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依据当然是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但是, 为了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 满足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报表分析人员可能搜集其他有关资料。资料的来源渠道不外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取得这些分析资料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与报表使用者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外界有关方面。
1.3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
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 各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用途。这就要求在明确报表使用者的目的这一前提条件下, 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1.4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报表分析, 都必须确定某种评价标准, 以判断报表分析所揭示的关系是否对报表使用者有利。 (1) 企业过去的绩效。将当期所分析的数据同前期按同样方法所求得的数据进行比较, 可以评价企业某方面情况的变化趋势, 有时还可据以预测未来。但采用这种评价标准, 将将现在的数据与过去的数据相比较, 仍然缺少一个评价的绝对基础。 (2) 同行业先进水平。将企业的某方面数据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某种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 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现状。
2会计报表分析的种类
2.1按会计分析的服务对象划分
会计报表的分析, 按其使用者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不同, 可以将其划分为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报表分析与服务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报表分析。这种分类对于明确报表分析的目的、要求与依据具有一定的作用。
2.2按分析所涉及的报表种类划分
会计报表分析按其所涉及的报表种类, 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和综合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只涉及资产负债表项目, 利润表分析只涉及利润表项目, 而综合分析则同时涉及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项目。
2.3按分析所涉及的会计期间划分
会计报表分析按其所涉及的会计期间, 可以分为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横向分析又称趋势分析, 它是根据连续几期的会计报表, 比较各项的增减方向和幅度, 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趋势。纵向分析只涉及单一会计期间的会计报表, 通过同一期会计报表上相关数据的比较, 揭示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作出解释与评价。
表1是京都公司简明的3年期比较利润表:
2.4按分析所揭示的关系的性质划分
会计报表分析按其所揭示关系的性质或分析的目的, 可以分为偿债能力分析与获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是要揭示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 获利能力分析则主要是揭示企业净利润变动趋势及其原因, 评价企业运用现有资源获取利润的效率。
3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
3.1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法
计算有关报表数据每年的金额变化, 可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再同时计算金额变动的百分比, 使分析更有意义。所谓金额的变化, 是指比较年度与基准年度某一数据的金额差异。利用上述比较利润表的数字, 以销售收入与净利润两项指标为例, 下面将说明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法的基本原理。
(1) 计算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
(2) 对金额变动百分比进行评价。
从上述表的计算可知, 该公司的销售收入逐年增长, 但净利润却逐年下降。计算一个公司某年至次年的销售收入、毛利及净利润的变动百分比, 可得知该公司的成长率。但是, 要确定该公司的经济实力是否真正在增长, 还要看其利润的增长率是否高于通货膨胀率。例如, 假设某公司的销售收入在通货膨胀率为10%的时期增加了6%, 则其销售收入的增加可能完全来自通货膨胀的影响。事实上, 该公司当年所销售的商品可能比以前年度还少。
3.2趋势比例法
趋势比例是以基期的数据为100%, 分别将以后各期的数据换算为基期的百分比。其大致步骤是:首先确定一个基期, 然后将各期会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换算为基期相同项目百分比。
3.3结构比例法
结构比例或结构百分比, 是指总额内每一项目的相对大小。例如, 资产负债表上的每一个项目都可表示为总资产的百分比。利用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很快地反映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相对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反映企业从长期债权人、短期债权人和所有者处获得资金的相对大小。通过计算连续各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比例, 可以发现企业的哪些项目变得重要, 而哪些项目变得不重要。
3.4比率分析法
比率是某一项目与另一项目间关系的简单数学表示法。比率有许多不同的表示方式。例如, 流动比率这个指标, 用来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关系, 如果流动资产为100 000元, 流动负债为50 000元, 则可以说流动比率是2:1, 也可以说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200%。
在计算两项目之间的比率指标时, 必须要求两个数值之间确实具有一定的关系。当然, 要充分说明一项比率, 还必须深入了解所有资料。比率只是用来帮助分析与说明的工具, 它不能也不应当取代适当的思考。
总之, 在许多情况下, 如果独立地去看报表上所列示的各类项目的金额, 可能对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没有多大的意义。对于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来说, 比较重要、有意义的资料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 以及这些数字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动趋势与金额。并指出它们的变动趋势和金额, 从而提高报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摘要:编辑会计报表的目的, 在于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现金流动方面的信息, 以便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界有关方面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然而, 会计报表提供的是一些历史性数据, 而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是面向未来的, 历史信息本身并不能直接用于决策。所以, 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还必须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历史数据进一步加工, 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解释。
关键词:会计报表,作用,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文琪等.财务与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张翠荷.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理论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医保医疗款会计核算方法分析 篇9
一、医保医疗款会计核算的缺陷
目前医院会计制度在核算医保医疗款时, 都是单一的方式, 一般由医保统筹支付款、医保个人基金支付款和个人支付款组成。其中的医保统筹支付款是根据医疗保险管理处的政策, 按一定比例核算出的由医保中心承担的医疗费用;医保个人基金支付款则是经病人的医保卡进行的费用扣除金额;个人支付款则是由病人自行支付的医疗费用。在病人出院进行医疗费用结算时, 只需要支付“个人支付款”, 其他两部分会进入“医疗应收款”进行核算, 最后由医院垫付, 再与各医保管理中心进行费用结算。
这样的医疗结算方式, 给病人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但是在医院同医保管理中心结算时, 往往不能收回所有的垫付款, 给医院会计带来难题。而其不能全部收回的原因在于, 医保管理中心对于“医保统筹支付款”, 一般要先扣除不合理费用部分, 再从剩下的垫付款中扣留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最后才将剩余款项支付给医院。同时在医院的三部分应收款项中, 根据医院会计制度, 缺少“应收医疗款”中病人门诊、住院的账务明细, 无法反映医保应收款的往来和具体内容, 这样的结果不利于进行医保医疗款的会计核算。
通过这样的医保医疗款会计核算方法, 会出现坏账、虚增医疗收入等情况, 难以真实的反映医保的具体内容, 大大的降低医院的“医疗应收款”, 影响医院的管理。如:某医院在2001年应收医疗款, 达5387356.73元, 占医院全年总收入的10%;到2010年应收医疗款为57552884元, 占40%, 2011年更是占总收入的45%。由此可见, 在医保医疗款的会计核算上出现问题, 将大大的影响医院的应收医疗款增加, 给医院整体管理带来不便。
二、医保医疗款会计核算具体方法应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应收款的增加, 解决好医保医疗款费用, 必须从医院会计核算方法上进行改善, 为医院的管理做出一定贡献。根据某一定点医院在2013年2月的月末医疗费用结算为根据, 进行会计核算方法具体应用, 其计算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 该医院将医保医疗款进行了科目明细划分, 包括“统筹基金支付”、“公务员补助”、“大病支付”和“个人帐户支付”, 作为医保机构的支付款, 而“自付现金”则为个人支付项目, 共同用于支付结算医院的各个不同项目。同时可见医院在2月同医保机构间的往来账务处理如下:
在医院的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 医院同医保机构结算日期存在差异, 会导致结算金额不一致的情况。上面的表格为医保机构出具的医院月末结算汇总表, 与医院的医保收入也有一定差距, 这样就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医院的医保收入, 而由于结算时间点的不同也会金额的差异, 因此应该进行每日医保发生额的逐笔记录, 到月末再进行调整, 才能保证医院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根据每日记录的医保费用, 医院制定出了2013年2月的全月汇总医疗费用表, 从两个表格中, 可以发现“应付医疗费用合计”金额差异为:287454.8277051.61=10403.19元, 即医院结算的金额比医保机构的少10403.19元。而面对这一差异的金额, 可以通过“其他应付款”来进行账务处理。
首先, 将每日医院受到的医保类费用, 进行个人、医保机构支付区分, 分别计入“现金”、“其他应付款——医保收入”科目中。如:2013年2月1日该医院收到医保类费用, 其中个人支付现金为400元, 医保机构支付3400元, 账务反映如下:
按照这样的账务每日记录, 在进行全月汇总医疗费用汇总表时, 记录出的账务结算数表示如下:
其次在进行定点医院月末医疗费用结算表时, 将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付款进行核算, 就能将医保机构与医院医保费用差额反映出来, 即:
将两笔“其他应付款——医保收入”进行对冲, 就会显示出贷方余额为10403.19元, 就能单独、清晰的将医保收入差额反映在“其他应付款——医保收入”账务上。
最后医院收到医保机构的月末医疗费用结算表时, 对于会计做账就能呈现出下列的分项记录数据:
将医保机构结算的金额直接转入医疗欠费款项中, 多出的部分则为贷方余额10403.19元, 表示医院会计核算的医保费用比医保机构结算的少, 且单独的呈现在该科目数据中。一般将其在月末进行差异原因核查, 当下个月的金额归集后用于费用资金冲转, 保持两项结算医保医疗款费用金额的一致。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采用“应付医疗款——医保结算款”作为医院和医保机构费用差异的过渡科目, 能够清晰明了的反映出应收医疗款科目内容。这种医保医疗款的核算方法, 既有利于对账的便捷, 又利于医院会计的核算, 能够在“医保结算款”中直接进行错误账务明细的更正, 简单快捷。当然为了进一步核算被医保机构扣除的不合理费用, 医院在进行账务记录时, 还可以设置“应收医疗款一医保扣款”项目, 并向医保机构索要相关文件, 用于医院医保医疗款费用的会计核算, 确保医院医保医疗款账务的准确。
参考文献
[1].李婷.应收医疗款中有关医保业务的核算与管理.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0) .
[2].陈芍.浅谈改进医院医保费用核算管理的一些体会.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7) .
[3].白映瑞.“医疗应收款”会计核算的必要性及核算方法.中国经贸, 2010 (8) .
[4].吴敏敏.医保医疗款会计核算方法探讨.财务与金融, 2013 (3) .
研发支出会计核算方法的分析 篇10
1.投资者
研发项目目前在一些企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因为一个成功的研发项目可以为企业创造较为丰厚的收益, 由此可知, 研发项目亦是投资者。相关学者已经证实, 研发支出的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2.企业管理者
企业目前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家研发投资的主要对象, 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因此, 企业中用于项目研发的投资额度和研发支出的强度也逐渐扩大。项目研发的费用是一类非常稀有的资源,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也越来越重视研发支出的效果问题以及效率问题。所以, 让企业的管理者掌握所有项目的总体研发支出和细化支出, 这样便可恰当的安排研发支出强度和费用, 以至于最终使项目研发支出的效率显著提高。
3.税务部门
依照当前最新的税法, 所有国内企业、外资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 只要其财务制度健全并且实行查账征税, 那么这些企业或部门所研发的产品、专利、工艺或技术所需要的投资金额, 在百分之一百扣除的基础上, 还可以按照当年实际发生额的百分之五十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所以, 相关的税务部门必须给企业或科研部门提供恰当的研发支出费用的范围或者非常准确的研发支出会计信息。
►►二、目前研发支出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目前最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规定, 所有企业内部的各个研发项目在研发过程中产生的支出, 应该在发生当期归集以后计入损益, 当费用产生的时候, 记为:“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贷:原材料、应付职工工资等相关科目”;期末记为“借:管理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在某特定条件下确认为无形资产, 即资本化。支出产生时, 记为“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贷: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相关科目”;研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后, 记为“借:无形资产——XXX,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此规定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 根本就区分不开哪个是研究阶段, 哪个是开发阶段;
(2) 未对会计核算范畴和揭露作出明确和详细的规定。
►►三、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改进思路和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 可以清晰的看出, 对于项目研发支出的大大刀阔斧的改革, 所利用的方法是将资本化和费用化同时进行, 但是费用化和资本化要有明确的界限。以下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1.研发费用的费用化与资本化界线应明确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的第7条有着这样的条款, 任何科研部门或者企业自身内部的研究项目的支出, 必须和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进行严格的区分。
项目在研究阶段, 其研发支出需要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在会计上需要计到研发支出, 到最后再费用化的支出费用转入“管理费用”科目, 在最新一期的损益中列出开支。研发项目在开发阶段的所有费用支出, 满足条件的, 作为无形资产。即前期将这部分研发费用确认为一项费用挂帐, 而当期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
但区别于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并不明确, 而且依照税收规定, 不管是科研部门或企业产生的在项目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还是在项目设计阶段产生的费用都可以收到优惠政策的惠泽, 对于没有变为无形资产的, 根据法规, 在扣除实际的基础上, 在根据项目研发费用的百分之五十扣除;对于变为无形资产的, 根据无形资产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摊销。这两种处理方法企业最终享受的优惠总额相同, 但每年的税前纳税调减金额存在时间性差异。
目前许多企业出于税收筹划的考虑, 无论是项目研究费用, 还是项目的开发费用, 均纳入项目管理费用中的项目技术开发费用项目下, 而且在当年一次性按费用的百分之一百五来扣除, 并不是按照项目开发阶段和项目研究阶段来进行合适的区分。从企业发生的研究阶段费用和开发阶段费用分析来看, 开发阶段费用占的比重较大, 尤其是在原材料的试用过程中, 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样机、样品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 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费用。这里许多费用应该形成无形资产, 按照规定应按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百分之一百五摊销。假如无形资产摊销期限十年, 则每年可摊销的仅为百分之十五。所以税收政策上应进一步明确两个阶段的划分原则, 减少企业随意操作的空间。
2.确定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范畴
笔者建议根据成本会计核算的规则, 将研发支出设置成“工、料、费”三类核算范畴。 “工”主要包括研发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料”主要囊括了项目研发过程中消耗的燃料、材料与动力费用;“费”包括了新研发的产品的新工艺规程制定费、设计费和与研发关的技术资料翻译费、图书资料费;各种其他费用等。在以上的费用实际产生时, 记“借:研发支出——XXX项目——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费用贷: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研发职工工资等”;与此同时, 采取特定的计量标准进行分配多个研发项目收益的一些相同的研发支出, 例如, 可以采用研发人员当前的研究工时或各个不同研发项目的工时等标准来进行合理分配。
3.研发支出信息的揭露
就当前研发支出信息揭露缺失和不规范的现状, 笔者建议在会计报表的注释中, 单独列举每个研发项目的进展和总括费用等情况。
►►四、总结
研发在企业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 因此对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需要也逐渐增加。目前的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本文中, 采用成本会计核算的思想,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但却提高了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含量, 从而满足信息需要者的需要。
摘要:项目研发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项目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改进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法,分析,研发支出
参考文献
[1]李月娥, 刘磊.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构想[J].会计之友, 2010 (12)
会计分析方法 篇1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对高管人员实施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而股票期权会计处理则是该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其有效实施,也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为规范和统一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解决了无章可循的问题。
一、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观念
目前,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存在两种观点:即费用观和利润分配观。
费用观认为,将股票期权确认为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项目,将其对应项目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费用——报酬成本计入利润表。APB(1972)和FASB(1995、2000、2004)、IASB(2004)等已达成一致意见,支持该观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也使用该观点。在费用观下,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内在价值法和公允价值法。
利润分配观认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是经理人对企业剩余索取权、进而企业剩余的分享。对于“利润分配观”,经理人在行权后使市场上的流通股增加,稀释原有股东权益,摊薄每股收益。企业界倾向使用该观点。
二、美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先后颁布了大量股票期权会计准则相关公告,其中APB25(1972)和FASB发布的SFAS123(1995)以及后来修订的SFAS123是最核心的内容,这些规定对股票期权会计处理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使会计工作有章可循。
APB25意见书采用“内在价值法”计量并确认股票期权的成本。所谓内在价值就是指授予日或其他计量日的股票市价超过行权价的差额。根据计量目的不同,股票期权可分为确定性的和不确定性的。由于绝大数期权计划的行权价一般都等于或高于授予日或其他计量日的股票市价,公司无须确认任何费用。但是期权肯定是有价值的,因为期权还具有时间价值,所以,内在价值法虽操作简单,但忽略了期权的时间价值,即股票价格在未来波动的可能性,不能真实地反映期权成本,而且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股票期权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缺乏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且当股票价格变化较大时,会计调整有操纵利润之嫌等。
为避免内在价值法的缺陷,安然事件等发生后,FASB发布了SFAS123,主张采用“公允价值法”确认股票期权报酬成本。但若采用公允价值法往往需确认一大笔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的利润造成不利影响。结果,后来遭到许多大型高科技公司的强烈反对,也遭到政府及有关组织和团体的反对,所以改为鼓励而不是强制所有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法。但规定若采用内在价值法,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采用公允价值法对公司净收益和每股盈余的影响。2004年FASB发布了修订的SFAS123,决定2005年年初开始强制要求所有公司进行股票期权费用化,所有企业都须采用“修订的未来适用法”来处理股票期权费用化这一会计政策变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于2004年正式发布了IFRS2“基于股票的支付”,要求所有公司于2005年初实行公允价值法。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且自愿的交易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SFAS123要求采用期权定价模型确定股票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最常用的期权定价模型是Black-Scholes模型(简称B-S模型)和二叉树模型。本文采用修订的B-S模型:C=Se-q (T-t)N(d1)-Pe-r (T-t)N(d2),其中,
说明:C:看涨期权的价值,因为若股票下跌激励对象一般不会行权,故本文未考虑看跌期权的价值;S:授予日股价;P:行权价格;q:预期股息率;σ:股票价格的波动性;N(d1)、N(d2):累积的正态分布的概率;r:无风险利率;T-t:期望期权寿命,其中T为期权的有效期,t为期权的
等待期。
公允价值法的操作步骤:首先,用B-S模型计算单个期权的公允价值;然后,用单个期权的公允价值乘以期权数量计算出总薪酬成本,并将总薪酬成本在等待期内摊销。
例1:设某公司于2006年1月1日授予其经理10000股股票期权,有效期8年,等待期2年,授予日股价3.80元,行权价3.90元,预期股票价格波动率为30%,无风险利率为5.5%,预期股息率为2.8%。
首先,将上述数据代入B-S模型,得每股期权价值=1.08073(元)
然后,确定期权总薪酬成本:
10 000×1.08073=10 807.30(元)
因为等待期2年,所以将期权总薪酬成本在2年内摊销。会计分录如下:
1.对2006年财务报告的影响:
借:递延酬劳成本10 807.30
贷:股票期权 10 807.30
在2006年分摊的费用=10 807.30/2=5 403.65(元):
借:管理费用5 403.65
贷:递延酬劳成本 5 403.65
2.在2007年财务报告中的费用分摊:与2006年相同。
3.如果该经理于2008年1月1日全部一次性现金行权,则2008年的会计分录为:
借:现金39 000
股票期权 10 807.30
贷:股本 10 000
资本公积 39 807.30
4.若该经理于2007年1月1日离职,因未满待权期该期权失效,则相应的会计处理为:
对2006年财务报告的影响:同上(1)
因该经理于2007年1月1日离职:
借:股票期权 10 807.30
贷:递延酬劳成本5 403.65
贷:管理费用5 403.65
上例是经过简化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涉及的会计问题也很多,如行权人分批行权、期权计划对税收和每股盈余的影响等。
三、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
由于我国期权计划起步较晚,缺乏统一和规范的会计处理规定。试点单位各行其是,有的采用或有事项法、有的模仿内在价值法等,严重扭曲了期权的激励效果。我国借鉴美国经验并根据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于2006年2月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股票期权会计处理采用费用观和公允价值法。
准则明确规定对股票期权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区分不同时点和时期的不同特点,区分授予日、等待期、可行权日、行权日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授予日:如果授予后立即可行权,应当在授予日按照期权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相应增加资本公积。在实务中,为激励和约束经理人,通常股票期权在授予后不可立即行权,即有一定的等待期。如果授予后不能立即行权,即须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才能行权的,在授予日通常均不进行会计处理,而在授予日所在的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日,以期权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授予日期权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支出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并增加资本公积,但不确认相应的期权后续出现的公允价值的变动。此后,如发现期权的数量与以前估计不同,应当进行调整,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及资本公积。
在可行权日,将资本公积中的期权数量调整至实际可行权的期权数量。在可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相关成本或费用及所有者权益总额进行调整。
在行权日,企业根据实际行权的期权数量,计算确定应转入股本的金额,确认股本和股本溢价,同时结转等待期内确认的资本公积。
例2:某上市公司于2003年1月1日向其20名高管人员授予股票期权,每人1000股,当日股价5元/股,授予条件是要求职工必须自授予之日起在公司工作2年。
(1)2003年1月1日,由于在授予日该项期权不能立即行权,故不进行会计处理。
(2)2003年12月31日,与该公司签订该项期权协议的2人辞职,公司估计剩余的18名均会继续在本公司工作至2004年底,则该公司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预计可能支付的股票期权=18×1000=18 000(股)
应计入2003年的股票期权支付成本=18 000×5/2=45 000(元)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5 000
(3)2004年12月31日,若剩余的18名高管人员继续在本公司工作,则该公司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45 000
2004年底,该公司股价发生变动,与2003年1月1日的股价有所不同,但确认各项应负担的期权成本或费用时,均以授予日(即2003年1月1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基础,不考虑之后公允价值的变化。
(4)假设2005年1月1日,18名高管人员行权购买了股票,则该公司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四、比较分析
(一)相同点
1.中美两国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都采用费用观和公允价值法,这也是国际趋势
两国都将期权成本作为管理费用在等待期内平均摊销,将其费用反映在利润表中。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可较准确地衡量期权成本,使会计报表能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而且只有用公允价值法才可使任何类型的股票期权在计量日都有补偿成本。同时,将期权成本作为管理费用反映在利润表中,可降低公司的利润,起到减税的作用。
2.中美两国会计准则均对股票期权的信息披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公司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信息:(1)期权的基本情况:期权费用、行权期、有效期、等待期、行权价、授予数量等;期末发行在外的期权数量、当期行权数量、失效数量和加权平均行权价格;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重要假设。(2)期权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等等。
(二)差异
1.两国在股票期权授予日的会计处理有所不同
我国准则规定:除立即可行权的股票期权外,企业在授予日不确认期权费用,不进行会计处理。而在授予日所在的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日,以股票期权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授予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将当期取得的服务支出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并增加资本公积,但不确认相应的股票期权后续出现的公允价值的变动。此后,如发现股票期权的数量与以前估计的不同,应当进行调整,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
而美国的SFAS123规定:在授予日应确认期权费用并进行会计处理。
2.账户设置有所不同
美国在进行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时,增设了“股票期权”和“递延酬劳成本”两个账户。“股票期权”属股东权益账户;“递延酬劳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为“股票期权”的抵销账户,酬劳成本在等待期内逐期转为费用。而我国未增设这两个账户。
3.条件成熟与否有所不同
两国会计准则都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一般用期权定价模型计算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但期权定价模型需要一系列重要假设条件。美国资本市场已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市场规则已臻完善,股市对任何信息的反映几乎是瞬时的,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而我国资本市场初步达到弱式有效市场,股票价格仅仅反映所有历史的记录,内幕交易和投机行为盛行,股价与公司经营业绩背离较为严重。即使在资本市场非常发达的美国,采用公允价值法也曾遭到强烈反对。因此,我国目前采用公允价值法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以最常用的B-S模型为例,该模型规定了一些重要假设:股票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股票投资回报的波动性在期权有效期中是固定不变的;在期权有效内,股票无红利,或者有已知的红利;存在一个固定的无风险利率;投资者可以按照无风险利率任意地借入或贷出。这些假设在我国无一能够满足,也缺乏相应的市场参照,但这并不是说在我国不能采用公允价值法,而应尽快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使运用公允价值法进行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更加科学、完善。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篇12
(一)购买法的定义及基本理论
1. 购买法的定义
购买法以一家公司(收购方)取得另一家公司(被收购方)的形式对企业合并进行会计处理。收购方按公允价值记录所取得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取得成本超过所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记为商誉。收购方的报告收益包括被收购方自收购日后取得的经营成果,并且这些经营成果的计算要以收购方的取得成本为基础。
2. 会计处理的特点
购买企业按照公允价值记录取得的被购买企业的资产和债务。合并中发生的成本超过所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记为商誉,每年进行减值测试。但在控股合并方式下,商誉不在合并分录中记录,只是在合并报表中才会出现。合并时的相关费用分几种情况处理:若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支付手段,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应自权益性证券的溢价收入中扣除。溢价收入不足的,应当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法律、咨询费用和佣金等其他费用增加净资产或投资成本;合并过程发生的间接费用记入当期期间费用。购买企业的利润包括被购买企业合并日后所实现的利润及收购方当年实现的利润。购买企业的留存利润有可能因合并而减少但不能增加,合并时被购买企业的留存利润也不能并入购买企业。
(二)权益结合法的定义及基本理论
1. 权益结合法的定义
权益结合法处理企业合并是将其作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通过交换权益证券将所有者权益结合起来。由于这种企业合并并不要各参并企业支出任何资源,因此不能认为是购买。企业合并完成之后,原先的所有者权益仍继续,会计记录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保持。参与合并的各个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等要素按它们合并之前的账面金额记录。另外,合并前的收益应当记入合并后的利润表中。
2. 权益结合法会计处理的特点
股权联合不产生新的计价基础,参与合并的企业的净资产均按其账面价值计价。股权联合不是购买行为也没有购买价格,不存在合并成本超过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情况,即不反映原本就没有在参并企业账上反映的商誉。参与合并企业的整个年度的利润都要包括在合并后的企业报告中,无论合并发生在会计年度的哪一时点,参与合并企业以前年度的留存利润也应当转入合并后企业中。权益结合法下,购并时发生的直接费用计入当年损益。
二、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比较分析
(一)所适用理论基础不同
购买法将合并企业取得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视为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或几家企业的行为,与该企业购置普通资产的交易基本相同,其理论基础为实质性购买;权益结合法视企业合并为经济资源的联合,即合并企业与被并企业通过相互交换股票获得控制权,被合并企业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合并事项并未改变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是一种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未发生企业购买行为。
(二)所遵循会计计量方式不同
购买法下合并企业取得被合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记录在合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购买成本与取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或损益处理,合并中按公允价值计价;权益结合法合并企业取得被合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仍按其账面价值记录,合并方支付的对价与被合并方的净资产入账价值的差额,调整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合并中仍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
(三)对于直接合并费用处理不同
购买法下,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包括为进行合并发生的会计审计费用、法律服务费用、咨询费用等,应计入企业合并成本,以资本化;而权益结合法下,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的费用,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四)企业合并成本不同
一般来说,购买法要求评估其公允价值,权益结合法不要求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因而应用权益结合法的成本应该低于购买法。但由于权益结合法会增加主并企业以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分析成本,权益结合法下的合并成本还可能高于购买法。
三、运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利弊分析
(一)合并业绩表现不同
FASB前主席Jenkins在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指出“第141号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合并只采用购买法,将显著地提高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透明性。并且,购买法在价值交换基础上对企业合并进行记录,能够向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司购买另一个公司所支付价格的全部信息,从而让投资者对投资项目的后续业绩进行有意义的评价,而采用权益结合法则不能提供类似的信息”。购买法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对合并中产生的商誉进行确认和减值测试,显著地提高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透明性。而权益结合法由于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所提供的报表数据并不能提供类似的信息,合并业绩往往被夸大。购买法明显优于权益结合法。
(二)对并购决策优化影响不同
购买法有助于增强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感。因为,购买法要求企业对合并的全部初始成本(表现为全部购买价格)进行全面反映,如果企业管理层不惜代价进行非理性并购,在个别报表或合并报表中就会出现巨额的商誉,而对巨额商誉进行摊销或计提减值准备将大幅降低企业对外报告的利润。利润的下降不仅将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分红或股票期权价值,更可能引发股票价格大幅下跌,甚至导致股东逼迫管理层辞职。美国在线兼并时代华纳的案例就是前车之鉴。相比之下,由于权益结合法既不必反映全部购买价格,也无需确认商誉,股东难以对管理层并购决策进行有效监督,受托责任可能因此被弱化,容易诱发企业管理层做出不经济的合并决策。同样,企业管理层为了确保能够采用权益结合法从而对外报告较高的盈利,往往不惜牺牲股东的利益向参与合并的另一方支付额外的代价。
(三)收益操纵方式不同
利用购买法操纵收益主要表现为利用公允价值确定资产和负债固有的自由裁量权,蓄意低估被购买方的资产或高估其负债,以便为合并后创造较高的盈利空间。比如可以将低估后的存货在后期高价卖出,立即就可以实现经营收益。采用权益结合法时也容易操纵利润,由于无需对被合并方的净资产和相关资产进行重新计价,合并企业通过出售或处置被合并方的部分已经增值但未在账面上反映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即可获得利润。此外,换股合并后被并企业的整体性出售将可能为主并企业带来巨额的即时利润。同样,在合并后的企业运营过程中,被合并方的部分资产,尤其是其中流动资产的增值部分,更容易在合并后转为合并企业利润,这些暗藏着潜在的盈利或亏损,为合并企业日后的利润操纵提供了相当的空间。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均存在明显的缺陷。
(四)核算复杂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