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表分析报告

2024-08-09

会计报表分析报告(精选8篇)

会计报表分析报告 篇1

会计报表分析报告

(一)一、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企业目前财务状况并且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利益集团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将大量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比较、分析并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着重对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全、经营成果是否优良等进行解释和评价,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二、财务报表本身存在局限性

1.财务报表所反映信息资源具有不完全性。

财务报表没有披露公司的全部信息。列入企业财务报表的仅是可以利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来源。而在现实中,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或者因为客观条件制约,或者因会计惯例制约,并未在报表中体现。比如某些企业账外大量资产不能在报表中反映。因而,报表仅仅反映了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

2.财务报表对未来决策价值的不适应性。

由于会计报表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编制,很多数据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通货膨胀时期,有些数据会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由于假设币值不变,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数据简单相加,使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时难以对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

3.财务报表缺少反映长期信息的数据。

由于财务报表按分期报告,只报告了短期信息,不能提供反映长期潜力的信息。

4.财务报表数据受到会计估计的影响。

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的,有些项目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的。比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等。

5.财务报表数据受到管理层对各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种选择,使不同企业同类的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完全相同,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的结论也可能有差异。

三、客观因素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

1.财务报表可靠性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

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向外界展示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旦实际经营状况难以达到目标,企业会主动选择有利于提高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或者采取其他手段来粉饰会计报表。比如有的企业为提高利润水平,往往采用高估期末在产品成本,低估入库产成品的成本的方法。人为操纵的结果,使信息使用者得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距甚远,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也使得财务报表分析失去意义。

2.财务报表分析者的业务素质水平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

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与评价通常是由报表分析者来完成的。然而,不同的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报表的认识度、对财务报表的解读与判断能力、以及掌握财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往往理解财务分析计算指标的结果就有所不同。如果分析人员没有全面了解各项指标的计算过程和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仅仅看计算结果,是很难全面把握各项指标所说明的经济涵义的。

四、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

1.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

比率指标的计算一般都是建立在以历史成本、历史数据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之上的,这使比率指标提供的信息与决策之间的相关性大打折扣。弱化了其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而且,比率分析是针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综合程度较低。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2.趋势分析的局限性。

趋势分析法是指与本企业不同时期指标相比,给分析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变动趋势方面的信息,为财务预测、决策提供依据。但是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资M etallureical FinanciaZ Accountin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通货膨胀或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换算方法的改变。使得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3.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确定指标间差异与趋势的方法。但由于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存在差异,各企业业务关系在区域上又不尽相同,其必然导致不同企业指标水平的差异,从而使之缺乏可比性。

五、常用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这一比率值越高,表明流动资产超出流动负债的程度越高,即企业短期负债的安全程度越高。但这种有效性是很有局限性的。首先。流动资产中有相当部分是不具有清偿能力的,比如存货的变现能力较弱。其次,流动资产中还有一些项目是不能变现的,比如预付账款、预付费用,虽然从性质上来说将其视作一种流动资产,但事实上它并不具备变现支付的能力。再者,财务比率指标自身结构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有效性的局限。例如,很高的流动比率本身就意味着企业对资产的利用率低,资产闲置,收益低下,管理松懈;同时也说明企业经营观念的保守。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目前的短期融资能力。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率,是流动比率的辅助性指标。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当速动资产中含有大量的不良应收账款时。企业就必然无法准确判断其短期负债偿还能力,许多企业正是抓住了此弱点进行报表粉饰误导信息使用者。

3.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本年净利润/年末普通股份总数,它表明普通股在本所获的利润,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比率指标。在计算这个比率时,分子是本的净利润,分母是年末普通股份总数,一个是时期指标,一个是时点指标,那么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不完全一致。同时,在计算每股盈余时,普通股股数是一个“份额”概念,不同的公司股票每一股份在经济上不等量,它们所含有的净资产和市价不同。即换取每股收益的投入量不相同,限制了每股收益不同公司之间的横向比较。

4.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期末净资产/期末普通股数,表示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每一股份所代表的股东权益或账面权益。在进行投资分析时,只能有限地使用这个指标,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

5.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一种投资报酬率,理应由企业一定时期内取得的净收益与企业在该时期用于经营的净资产相对比。但企业在一定时期用于经营的净资产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从简化计算的角度考虑,分母用期初和期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期净利润相比较似乎较为合理。另一方面,“期末净资产”项目由于已经剔除向股东派发的现金股利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政策的公司,其“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将产生差异。

6.现金流量比率指标。

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和债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但比率太高,可能是因为企业拥有过多的现金。未能很好地在经营中运用的缘故。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用的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但是公司的任何一种现金来源无论是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还是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都可以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所以。若将分子所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改为三项现金净流量的总和。来计算现金流量比率会更好些。

六、改善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建议

1加强对财务报表附注信息的运用。

财务报表附注是对财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与详细解释。在对企业财务进行分析时。应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的信息,联系其他相关信息。仔细深入地分析、研究,才能提高对企业整体情况的理解,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2.提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不管采用哪种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的判断力对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尤为重要。平时要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会计、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分析理念,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所分析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数据的收集能力和掌握运用能力,极大地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现代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有时很难定量,但会对企业财务报表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需要做出定性的判断,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和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使报表分析达到最优化。

4.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注意进行动态分析,在弄清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企业未来有一定帮助。

会计报表分析报告

(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及最终成果,是财政部门、上级主管单位、事业单位内部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事业发展情况、制定政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的重要会计信息资料,也是单位编制下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财务分析的目的是在于解释各项目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一些问题,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为对管理者决策有用的信息。真实、客观的财务分析报告,不但能够对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堵塞日常工作中的漏洞、防止腐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也能为今后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一、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事业单位所需经费一般由国家财政全部或部分补助,造成了事业单位重视会计核算、忽视财务分析的现状,这种现象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尤其严重。事业单位普遍缺乏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往往用季度会计报表或年终决算报表的缩报说明来替代财务分析报告。而有些单位季度会计报表的编报说明也只有寥寥几百字,不能客观、深入地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使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未能得以有效发挥,导致财政部门及上级主管单位不能全面了解基层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

(二)财务分析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不强,对本单位业务流程和发展趋势了解不足,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不高。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往往是被动地报账、做报表,参与单位管理的机会少、意识不强,对单位业务的现状、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缺乏全面了解,这种问题在基层预算单位尤为突出。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只能根据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被动地进行财务收支的判断,难以找准问题的要害,难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依据,使得财务分析报告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的功能被大大地削弱。

(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备,与财政体制改革的趋势不相适应。按照《事业单位会计通则》规定,目前事业单位运用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包括以下项目:1.经费自给率:衡量事业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2.资产负债率:衡量事业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的指标。3.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衡量事业单位支出结构的指标。

事业单位按照财政拨款占总经费的一定比例分为全额拨款单位、差额拨款单位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虽然同属事业单位,但这些分析指标体系对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的作用是不同的。笔者认为,“经费自给率”、“资产负债率”这两个财务分析指标更适合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及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而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来说,分析的重点应在预算的执行情况、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及支出项目是否正确等方面,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对这部分没有体现。

(四)财务分析报告形式单一,分析方法运用不够灵活。事业单位现在普遍存在着“一篇财务分析报告走天下”的状况,即不管报告的阅读对象是谁,也不了解阅读对象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只提供一种模式的财务分析报告,使报告阅读者往往得不到他们真正想了解的财务信息。另外,不能灵活使用财务分析的各种方法,对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做好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措施方法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管理制度。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各单位都要建立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分析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会计分析的具体方法,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负责人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主管财务分析工作的执行部门、工作程序、财务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以及格式、财务报告报送的时间等;并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用健全的制度来保证财务分析报告的主题,做到有的放矢,写出具有针对性的财务分析报告。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门分管领导的分析报告可以专业化一些,提供给其他部门非财务主管领导的分析报告则要通俗易懂。其次,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有关资料,如各类政策、法规性文件,历年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统计资料或财务预算等,丰富财务分析报告信息内容。再次,认真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二)灵活运用财务分析的方法。在做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时应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常用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差额分析法等。()一般情况下应对单位的收支情况、支出结构等实际指标与其各项计划指标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并与上年同期各项指标采用绝对数与相对数指标结合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可结合相关图表进行分析,简明扼要地表达资料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示出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变动趋势,分析必须有数据、有比较。

(三)条理清晰,建议有针对性。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涉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相关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分析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分析资产、负债的构成及资产使用情况,分析收入、支出情况及经费自给水平,分析定员定额情况及分析财务管理情况等。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和结构应有条理、有层次。用于分析的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分析评价意见应客观、中肯,总结应全面、有重点,财务分析建议应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四)提供收支执行情况与预算之间的比较信息。按照我国的立法体制,各级人民政府在每年初必须将财政收支的安排情况编成预算草案,报送代表立法机关的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并批准,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财政收支文件,政府必须按照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执行。这样,为了便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及其他各类使用者了解和评价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控制业绩,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不仅应报告预算收支执行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报告财政收支的决算数与经批准的预算数之间的具体比较信息。

会计报表分析报告 篇2

1.1明确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会计报表的使用者, 无论时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外部有关方面, 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 他们都希望从报表中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报表的分析资料, 有的是通用的, 有的则只适用于特定的使用者。为了充分发挥报表信息的作用, 报表分析人员应当深入了解报表使用者的具体要求, 尽可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1.2搜集必要的分析材料

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依据当然是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但是, 为了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 满足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报表分析人员可能搜集其他有关资料。资料的来源渠道不外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取得这些分析资料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与报表使用者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外界有关方面。

1.3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

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 各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用途。这就要求在明确报表使用者的目的这一前提条件下, 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1.4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报表分析, 都必须确定某种评价标准, 以判断报表分析所揭示的关系是否对报表使用者有利。 (1) 企业过去的绩效。将当期所分析的数据同前期按同样方法所求得的数据进行比较, 可以评价企业某方面情况的变化趋势, 有时还可据以预测未来。但采用这种评价标准, 将将现在的数据与过去的数据相比较, 仍然缺少一个评价的绝对基础。 (2) 同行业先进水平。将企业的某方面数据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某种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 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现状。

2会计报表分析的种类

2.1按会计分析的服务对象划分

会计报表的分析, 按其使用者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不同, 可以将其划分为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报表分析与服务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报表分析。这种分类对于明确报表分析的目的、要求与依据具有一定的作用。

2.2按分析所涉及的报表种类划分

会计报表分析按其所涉及的报表种类, 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和综合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只涉及资产负债表项目, 利润表分析只涉及利润表项目, 而综合分析则同时涉及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项目。

2.3按分析所涉及的会计期间划分

会计报表分析按其所涉及的会计期间, 可以分为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横向分析又称趋势分析, 它是根据连续几期的会计报表, 比较各项的增减方向和幅度, 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趋势。纵向分析只涉及单一会计期间的会计报表, 通过同一期会计报表上相关数据的比较, 揭示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作出解释与评价。

表1是京都公司简明的3年期比较利润表:

2.4按分析所揭示的关系的性质划分

会计报表分析按其所揭示关系的性质或分析的目的, 可以分为偿债能力分析与获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是要揭示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 获利能力分析则主要是揭示企业净利润变动趋势及其原因, 评价企业运用现有资源获取利润的效率。

3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

3.1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法

计算有关报表数据每年的金额变化, 可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再同时计算金额变动的百分比, 使分析更有意义。所谓金额的变化, 是指比较年度与基准年度某一数据的金额差异。利用上述比较利润表的数字, 以销售收入与净利润两项指标为例, 下面将说明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法的基本原理。

(1) 计算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

(2) 对金额变动百分比进行评价。

从上述表的计算可知, 该公司的销售收入逐年增长, 但净利润却逐年下降。计算一个公司某年至次年的销售收入、毛利及净利润的变动百分比, 可得知该公司的成长率。但是, 要确定该公司的经济实力是否真正在增长, 还要看其利润的增长率是否高于通货膨胀率。例如, 假设某公司的销售收入在通货膨胀率为10%的时期增加了6%, 则其销售收入的增加可能完全来自通货膨胀的影响。事实上, 该公司当年所销售的商品可能比以前年度还少。

3.2趋势比例法

趋势比例是以基期的数据为100%, 分别将以后各期的数据换算为基期的百分比。其大致步骤是:首先确定一个基期, 然后将各期会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换算为基期相同项目百分比。

3.3结构比例法

结构比例或结构百分比, 是指总额内每一项目的相对大小。例如, 资产负债表上的每一个项目都可表示为总资产的百分比。利用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很快地反映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相对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反映企业从长期债权人、短期债权人和所有者处获得资金的相对大小。通过计算连续各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比例, 可以发现企业的哪些项目变得重要, 而哪些项目变得不重要。

3.4比率分析法

比率是某一项目与另一项目间关系的简单数学表示法。比率有许多不同的表示方式。例如, 流动比率这个指标, 用来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关系, 如果流动资产为100 000元, 流动负债为50 000元, 则可以说流动比率是2:1, 也可以说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200%。

在计算两项目之间的比率指标时, 必须要求两个数值之间确实具有一定的关系。当然, 要充分说明一项比率, 还必须深入了解所有资料。比率只是用来帮助分析与说明的工具, 它不能也不应当取代适当的思考。

总之, 在许多情况下, 如果独立地去看报表上所列示的各类项目的金额, 可能对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没有多大的意义。对于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来说, 比较重要、有意义的资料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 以及这些数字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动趋势与金额。并指出它们的变动趋势和金额, 从而提高报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摘要:编辑会计报表的目的, 在于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现金流动方面的信息, 以便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界有关方面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然而, 会计报表提供的是一些历史性数据, 而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是面向未来的, 历史信息本身并不能直接用于决策。所以, 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还必须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历史数据进一步加工, 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解释。

关键词:会计报表,作用,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文琪等.财务与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张翠荷.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理论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会计报表分析方法 篇3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报表分析

一、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

1.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被称为会计报表第一表,提供了编制单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全貌。一般来说,资产负债表分析可以从结构性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资产负债变动情况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力求全面、系统地利用好这一张财务报表所提供的相关财务信息。

2.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对利润表的分析,一般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对企业获利能力和资产的营运管理能力进行分析。通过不同行业企业盈利情况的横向比较,可以分析评价企业的价值。对利润表的分析,还应注意利润表的纵向比较;通过分析企业不同时期的利润增减变动和费用的支出情况,来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对利润分配表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的股利分配和盈余情况,主要是通过计算有关股利分派的比率、企业盈余构成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风格,有助于股票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分析、评价企业股票在市场上的价值定位。

3.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的流入与流出,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企业本期以及前期的现金流入、流出及节余情况,正确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发现企业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正确评价企业利润的质量,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多份报表的相互结合,要观察同一企业相同时期的多份报表,不同企业同一时期的同类报表,还要分析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同类报表,提供尽可能详实的财务资料。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会计政策必将与国际接轨,将会有更多新的东西要求我们去学习掌握,作为经济通用语言的会计报表分析也不例外,将会产生出更多新的、先进的科学方法,其重要性也将愈来愈高。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特征

财务报表分析是就是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适用的分析方法、遵循规范的分析程序,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重要指标的比较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及效绩做出判断、评价和预测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1.财务报表分析是在财务报表所披露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和采用财务信息。财务报表分析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进行的、从提供财务信息的角度看、它是在财务报表所披露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和利用财务信息,是财务报表编制工作的延续和发展。

2.财务报表分析是一个判断过程,通过报表信息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判断:在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再做出评价和预测。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也就是比较分析、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效绩做出判断、评价和预测的过程。

3.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适用的分析方法是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手段。财务报表分析要清楚地反映出影响企业情况,以及效绩方面的分析与整体分析相结合。由此可知、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适用的分析方法在财务报表分析中

有着重要作用,既是分析的重要手段、也就是做出判断、评价和预测的基础。

三、会计报表分析方法

1.比率分析法。是根据会计报表有关项目之间的内在关系 ,计算其数值,借以衡量和评价企业财务各主要方面能力的一种方法。根据反映财务信息的不同,比率分析可分为偿债能力分析、资金运营能力分析和获利能力分析。

2.比较趋势分析法。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若干期间的财务报表按时间序列做出分析,以便找出其发展趋势,为规划未来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若干期的财务报表以第一期(或另选某一期)为基期,计算每一期间各项目对基期同一项目的变动绝对数或相对数,使之成为一系列具有可比性的数值,以显示其在各期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3.结构分析法。是以会计报表上某一关键项目为基础,将其金额作为100%,其他有关项目的金额均按关键项目换算为百分比,以发现报表上的重要项目,并分析其变化的一种方法。资产负债表常以资产总额为100%,损益表常将销售收入作为100%,现金流量表常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作为100%。

4.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和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常用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如世界闻名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采用“杜邦图”,将企业权益报酬率与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四大财务比率按内在联系排列,以体现企业权益报酬受后三者乘积影响的程度,从企业销售、资产利用和举债经营三方面综合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

四、用“比率分析法”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1.偿债能力比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偿付债权人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1)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是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其公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 存货)÷流动负债。

(3)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它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其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资产管理比率。是用来衡量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的财务比率。包括应收帐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

(1)应收帐款周转率。是年度内应收帐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它说明应收帐款流动的速度。用时间表示的周转速度是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其公式为:应收帐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应收帐款周转天数=360÷应收帐款周转率。一般来说,应收帐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帐期越短,说明应收帐款的收回越快。否则,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帐款上,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

(2)流动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值。它反映全部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其公式为: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3.盈利能力比率。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它关系到所有者能否获得股利,债权人的债务能否清偿,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主要有资产净利率,净值报酬率等。

(1)资产净利率。是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收节支和节约资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公式为: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2)净值报酬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的百分比。它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其公式为:净值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100%。

参考文献

[1]崔也光.《会计报表实用编制与分析方法》.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9)

开题报告 会计报表附注 篇4

题 目

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专 业

财务管理

班 级

0304-2

学生姓名

吕萍

承担指导任务单位

导师

姓名

齐荣光

导师

职称

一、设计(论文)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 会计报表附注的内涵,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要求,披露内容,会计报表附注分析的重要意义,会计报表附注分析的主要方法,如完整性,规范性分析,重要项目分析等.

二、基本要求

论文写作要求层次清楚、语句通顺、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所引用的实证资料翔实可靠。字数不少于15000字。查阅参考资料不少于15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3篇。

三、主要技术指标(或研究方向)

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查阅参考资料不少于15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3篇。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参考文献

五、进度计划

时段 工作内容

第1 周 - 第 1周 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审

第2 周 - 第3 周 毕业论文大纲,交指导教师审阅

第 4周 - 第 9周 论文撰写,指导教师指导

第 10周 - 第 10周 打印装订、答辩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 间

年 月 日

注:可根据内容加页。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会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研究

专 业

财务管理

班 级

0304-2

学生姓名

吕萍

一、选题依据: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旨在向各有关利益集团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报表是这一系统的主要“输出”,也是财务信息披露的核心。会计报表根据公认会计原则,概括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情况,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报表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就会计报表主表本身来说,其格式的固定性和以数字反映为主的特点,决定它所表述的企业财务信息势必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使用者日益增长的决策信息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会计报表主表信息的局限性与日益增长的使用者信息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了会计报表附注的发展。为此,会计报表附注作为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倍受关注,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对附注的研究来了解企业的真实利润、实际生产规模水平、表外筹资等在主表中无法反映的信息。随着上市公司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化、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和人们对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客观要求,文字辅以数字表达的会计报表附注将会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会计报表附注信息量大、内容复杂,披露上的灵活性较大,对于附注信息的规范和分析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讨论。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基本报表信息的进一步说明、补充或解释,在保持基本报表正文简练的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获得充分的了解,做出正确的判断。本文拟从完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制度的角度出发,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进行探讨。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作为信息披露的一部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产品是一种相当专业性的商品,不具备专业技术的一般消费者难以判断其质量;其次,报表附注信息产品的质量在技术上也难以检验。因此导致报表附注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吴联生,),其中规则性失真与行为性失真分别与报表附注信息系统本身的缺陷和人类的有限性有关,因此是难以逾越的。此外,根据证券市场上的结果来判断报表附注信息的质量也具有局限性,因为结果还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环境、投资者能力等的影响,任何对结果的检验都是对报表附注信息质量和其他影响因素的联合检验。

(二)现实意义

随着上市公司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化,会计报表附注在整个财务报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会计信息披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三张基本报表一起共同组成会计报表的整体。然而,由于附注信息量大,内容复杂,披露上的灵活性较大,对于附注信息的规范也显得日益重要。而且,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日益增加,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信息披露程度以及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所以信息披露仍然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薄弱环节,信息披露不规范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发展。目前对我国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加以统一和完善成为当务之急。

三、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

当前,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披露已经进入了附注时代,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报表附注的长度已超过了会计报表本身的长度(朱元午,)。而且,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日益增加,也形成了鱼目混珠之势,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信息披露程度以及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据林舒、魏明海的研究表明,截至,公司上市前都存在过度“包装”现象。黄志忠、刘峰()的研究发现,公司自上市起,利润率逐年下降。可见信息披露仍然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薄弱环节,报表附注披露制度才刚刚起步,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公平、成熟的证券市场仍有很大的差距。

在国外,研究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大多是从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阐释支持会计信息的强制性披露的观点,分析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方式。有关强制进行信息披露方面的经济学文献较多,主要是在美国。也有部分人主张,是否公开、充分披露有关信息应该由公司自

行选择,不应该通过法律强制。

四、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典型案例来揭示上市公司报表附注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摈弃了以往单纯依靠理论分析、或是通过国内与国外的准则对比的方法,来谈我国报表附注存在问题的方法。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有其独特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单纯以国外成型的信息披露理论或是准则的对比来评价我国报表附注披露中发生的问题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发生的典型附注披露问题,来揭示我国目前报表附注编制要求中存在的弊端,以为未来准则的制定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五、预期目标:

本文在借鉴中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制度,探讨能够让报表使用者获得最真实的财务信息的方法。

六、进度计划

时段 工作内容

第1 周 - 第 1周 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审

第2 周 - 第3 周 毕业论文大纲,交指导教师审阅

第 4周 - 第 9周 论文撰写,指导教师指导

第 10周 - 第 10周 打印装订、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

时 间

年 月 日

注:可根据报告的内容加页。

大纲

第一章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国内文献

二、 国外文献

第三章 我国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理论分析

一、 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的内涵特征

二、 我国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制度的发展

三、 会计报表附注内容的规范要求

四、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现状分析

一、 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非关联化趋势

二、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中存在的问题

三、 债务重组事项中存在的漏洞

四、 报表附注其他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完善我国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财务报表飞鹿制度应尊的几条原则

二、 对现行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制度的完善

(一)防止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二)规范报表主要项目的注释

(三)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与国际惯例接轨

(四)报表附注中其他项目的改进

三、 扩展会计报表附注披露范围

(一)应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

(二)应当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

(三)应重视企业全面收集信息的披露

(四)应重视对公司未来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的披露

(五)应编制增值表,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及其贡献额的分配

(六)应重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信息披露

(七)应解释企业消耗自然资源的情况

(八)应注重对人力资源信息和高层管理者素质的披露

结 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会计继续教育:财务报表分析 篇5

单选

1、各项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均为该项资产的((期初数+期末数)/2)。

2、资产营运的效率主要是指资产的(周转速度)。

3、分析企业资产营运的效率和效益,即分析资产的(营运能力)。

4、从资产流动性方面反映总资产效率的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

5、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是影响(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变动的重要因素。

6、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分析中的应收账款一般应包括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两个科目。判断

1、存货周转速度偏快意味着企业的经营出色。(错误)

2、从一定意义上讲,流动性比收益性更重要。(正确)

3、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其推动流动资产运行的有效规模越大。(正确)

4、资产周转次数越多,周转天数越多,表明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错误)

5、分析应收账款其周转速度主要通过计算和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和应收账款周转期(天数)两个指标。(正确

会计报表分析报告 篇6

一、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二、实习内容

在事务所实习的十多天时间里,我主要接触了事务所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工作。下面就会计报表审计工作展开讨论:(一)会计报表审计工作概述

会计报表审计,是指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及相关附表所进行的审计,是最常规的审计业务。这种审计的目的在于查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是否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准则,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这主要是对公司的一个监督,是对股东,对投资者的一个报告,也是现在一些公司年检必须要的材料。

(二)实践过程

我主要是在注册会计师老师的指导下做会计报表比率分析和一些测试工作,协助完成工作底稿。报表比率分析工作主要是计算各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率等比率,然后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周转能力进行分析。

后来又做了测试工作,主要是抽查凭证,开始由老师写出需要抽查的内容和项目凭证号,我只负责查找凭证是否相符,尤其是涉及大额支出项目,计提折旧项目以及涉及税金项目。抽查凭证工作是审计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程序,很多问题都是在抽凭时发现和暴露出来的。在此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凭证号不相符合,原始凭证不完整等等,在经过老师确认知道后写下自己的意见建议。在完成这一工作中,虽然抽凭并不难,但查找对照比较繁琐,而且责任重大,让我有比较深刻的体会。这些都是在事务所里协助老师做的比较零散的工作,但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有时自己都会遇到麻烦,在此解决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三)会计报表审计内容

由于我所学专业为会计,还没有接触过审计学,所以对审计工作的内容与程序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只能学习了解,并做一些简单的报表核查工作。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首先要检查各类报表是否编报齐全,仔细阅读报表说明,注意报表反映的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变动情况与其他会计期间的分析对比,有关重大影

响因素是否予以揭示,并要结合报表内容的审计,验证报表附注说明是否真实。审计要点如下:

1、资产负债表审计

审计人员应注重检查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的正确性、报表项目的完整性以及报表所反映项目和内容的一贯性。

(1)检查资产负债表是否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及格式编制,复算报表各项之间的勾稽关系。

(2)将本期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数字与前一期或各期相比,查明有无变动较大或异常情况;同时,检查资产负债表与其他报表的勾稽关系,并进行复算核对。

(3)全面核对资产负债表项目与总帐科目或有关明细帐数字是否相符,以总帐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与其所属明细帐各分类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之和相核对,检查帐与帐之间的记录是否相符。

(4)在上述检查中应特别注意,经分析比较,若出现某些项目的数额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相符的情况,就要对这些项目作重点检查,从总帐科目追查至原始凭证,必要时应结合对往来帐的函证、对存货和固定资产等项资产的盘点,核实报表数字的真实性。

2、损益表审计

(1)检查损益表内各项目填列是否完整,有无漏填、错填;核对各项目数字之间的勾稽关系。

(2)检查损益表与其他报表的勾稽关系,特别注意核对损益表所列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和销售税金及附加的本年发生数,是否与其附表数一致,损益表所列净利润是否与利润分配表数字一致。

(3)核对损益表各项目数字与相关的总帐、明细帐数字是否相符,同时通过分析核对,发现有关损益项目数字的变化是否异常,并对疑点作进一步检查。

(4)结合对成本费用、销售收入、利润分配等有关明细帐的检查,核实成本费用、各项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等项数字是否准确,必要时要检查有关原始凭证。

(5)结合对纳税调整的检查,核实所得税的计算是否正确,对各扣除项目进行详查,审查有关明细帐和原始凭证,注意有无多列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超过标准等问题。

3、现金流量表审计

(1)检查现金流量表是否按照有关企业会计具体准则的规定编制。(2)检查现金等价物的确定是否恰当。

(3)检查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现金流入流出量的计算是否完整、准确,与有关的会计资料和报表的记录是否相符。

(4)检查是否正确计算汇率变动对外币现金流量的影响。1(5)检查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但对企业财务状况或未来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的重大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如以长期投资、偿还债务等)是否在现金流量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公司虚增成本分析

在会计报表审计工作过程中,发现了事务所审计的很多企业都有瞒报会计科目金额,隐匿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行为。下面就公司在会计报表中虚增生产成本的会计行为展开讨论: 通过对该企业主要产品单位生产成本和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的分析性审核,发现企业2010年12月份的主要产品单位生产成本和主要材料领用数量存在异常波动,与当月完工产品数量呈正向变动且幅度较大。通过审阅、复核12月份发出材料汇总表及相关的领料凭证,发现月末有异常领料情况,经询问相关人员,证实存在月末虚假领料以虚增生产成本的情况。通过抽查复核主要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及其分摊,发现12月份存在少分配材料成本差异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查明了各主要产品12月份虚增的直接材料实际成本。12月共虚增材料成本798589.80元,其中计划成本7392843.40元,材料成本差异593053.40元。A型机床单位生产成本就被虚增了171763元,被虚增了10.41%。12月份A型机床完工产品成本被虚增2232919元。12月份共虚增完工产品成本9722608元。

审计中发现公司2010年12月份 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核算存在问题且重要,因此,要求该公司重新编制12月份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计算单,调整相关会计处理。

调整分录: 借:生产成本 7985896.80 贷:原材料 7392843.40 材料成本差异 593053.40 借:库存商品 9722608 贷:生产成本 9722608(二)对于企业会计报表舞弊行为的审计对策

企业通过在会计报表中虚增生产成本、少列收入的手段从而达到少交税款的目的。审计人员要查出舞弊行为的相关对策:

1、采用账实核对、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的方法,审查会计核算对象的真实性和计价的合理性;

2、采用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发现并关注异常项目;

3、审计人员通过审查投资业务,查阅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议记录或决议,查处相关的漏洞;

4、对重要的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审计师说这是查出虚假销售收入最重要的方法;

5、审核大额或非正常交易的会计记录,尤其是期末记录的交易。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

通过本次实习,我见到了真实的企业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体验了代理记账的全部过程,使课堂上学到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实现了有效对接,掌握了一些实际操作本领。没有学过审计的我通过参与审计的整个流程,了解了审计工作的基本程序,熟悉了会计报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审计中如何发现企业财务问题及找出审计对策。不仅如此,我还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让我在实践中了解了社会,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对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无疑是积累了一笔重要财富。

在本次实习中,我看到了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该有的职业品质,对会计岗位人员要求的细致、耐心有了切实的体会。我懂得了做会计工作需百倍用心、细心,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本次实习,让我看到了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我们所学的专业领域来讲,不仅会计实现了电算化,同时也可以利用审计软件和计算机来完成审计工作。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首先带来数据处理工具的改变,也带来了信息载体的变化。会计、审计电算化后对传统会计、审计方法,会计、审计理论都将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会计、审计制度,会计、审计工作管理制度的变革。会计、审计电算化促进着会计、审计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通用化,促进着管理的现代化。

通过本次实习,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专业知识的漏洞。会计报表等内容还需要重新巩固复习。我还发现会计和审计是不分家的,以后的审计专业课也需要认真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待提高,会计电算化还需认真学习。

总结

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分析 篇7

1 合并会计报表的主要理论

目前国际上合并会计报表理论主要有3种:所有权理论、主体理论、母公司理论。

1.1 所有权理论

依据所有权理论, 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整体, 所以它强调的是会计主体最终的所有权。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就是为了向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净资产。这部分净资产就是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拥有的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在这样的编制目的下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只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要求, 而子公司的少数股东信息需求则只有通过子公司的个别报表予以满足。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对于非全资子公司在纳入合并会计报表时, 母公司只按照实际持有的股权比例对子公司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净收益进行比例合并。这种按比例对子公司的各项科目进行合并的方法称为比例合并法。在所有权理论下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强调的是母公司所实际拥有的, 而不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实际资源。当母公司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子公司的全部资产, 而子公司又非全资子公司时, 在所有权理论中就没有对这种情况进行考虑。而比例合并法却将子公司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机械的分为母公司所持有和少数股东所持有的2部分, 使原有的经济意义消失。

1.2 主体理论

主体理论将母子公司的关系视为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关系不仅仅局限于母公司所拥有的子公司的资源, 还包括了母公司有权支配的子公司的其他全部资源。它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合并主体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 并将子公司的少数股东也包括在内。因此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就应将子公司的所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及净收益等都归入合并会计报表中, 这种方法称为完全合并法。采用完全合并法虽避免了将子公司进行人为的划分, 但也存在其它方面的缺陷。子公司的整体价值的确定是根据母公司购买价格与收购的股权比例相比而推算出来的, 而未考虑少数股东支付的股份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所计算的商誉具有了推定性, 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

1.3 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的发展其实是对所有权理论与主体理论的一个折衷。母公司理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与所有权理论相同, 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反映其所控制的资源。子公司的少数股东为合并主体提供了不可分割的经济资源, 所以少数股东对子公司净资产及净利润的相应权益也要在合并报表中明确体现。在母公司理论下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母公司采取了双重计价基础即市场价与成本价对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等项目进行计价。子公司的账面价值部分以100%合并, 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购买价格中为了获得控制权而支付的超过子公司账面价值的那部分溢价、资产和负债的增值 (包括贬值) 则按照持股比例进行合并。 (2) 合并会计报表上反映的少数股东权益也不再作为负债或所有者权益, 而是单独列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一个项目。由于母公司理论是对所有权理论和主体理论的一个折衷, 因此缺乏了理论应具有的独立性。采用的双重计价标准, 对少数股东权益性质的无法确定受到了学术界的争议。虽然在实际的运用中它克服了前两种理论存在的许多不足, 但其理论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还是受到了许多批评, 因此它在使用上也越来越缺乏科学性。

2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选择的影响因素

母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 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而合并范围具体划分则应由控制与被控制这种关系来确定。这种控制不是法定控制而应该是实质性的控制。

从合并会计报表的广泛使用者来看, 除了母公司的股东、企业管理者外, 还有零散的投资人及其债权人。每一使用者都有自身的目的。企业集团不可能根据使用者的不同, 编制不同的合并会计报表。因此从使用者的角度就要求通过合并会计报表能够客观的评价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情况, 使报表能够对各位使用者提供帮助。只有将债权人、股东、管理者视为同等地位的利益当事人, 才能保证报表的公平性。从我国目前对合并会计报表的需求者来看, 已呈现多元化趋势, 不仅仅是母公司的股东。随着公司制度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公司的外部债权人的利益也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合并会计报表不仅仅从母公司的角度出发, 而是从整个集团这一主体出发, 编制能整体反映集团财务情况的合并会计报表。债权者、所有者和其他利益当事人的信息需求都是要了解企业集团所控制的全部资源, 他们要求合并会计报表必须能如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控制权, 因此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就应该体现“控制”理念。故只有出于集团整体的利益的主体理论才更适合越来越广泛的合并会计报表的使用者。

3 采用主体理论下的具体做法

《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对合并价差的定义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时, 由于支付的价款低于子公司发行该股份、债权时的价格, 就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产生合并价差。”但《暂行规定》中并没有对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对合并价差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处理方法进行明确的规定。购买成本与被购买企业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则构成了真正的商誉, 形成了合并价差的一部分。

少数股东权益, 又称非控制权益, 是子公司中除母公司及其联属企业外的其他所有者应享权益。少数股东权益的问题只有在子公司非全资子公司的时候才出现。虽然少数股东不一定能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 但少数股东仍需要了解子公司的财务情况。这样少数股东就只有通过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来了解。以主体理论为基础的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将少数股东与母公司视为一体, 因此对他们就不能差别对待, 对少数股东权益也应该反映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 将少数股东视为集团公司的股东, 少数股东权益作为合并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项目。在主体理论中,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时候, 母公司采用了完全合并法将子公司的全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纳入合并范围。在这种情况下, 少数股东权益也将反映在合并会计报表中, 而且子公司净资产的升值或贬值将按股权比例分摊给少数股东。主体理论是将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进行了确认, 将它视为合并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项目, 应该列示于合并所有者权益的之内。这样不仅不会对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产生模糊定义, 也避免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而对合并会计报表恒等式提出的新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行会计准则的关键部分-合并财务报表的比较研究, 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在合并会计的理论和实务领域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提出了西方国家的企业的合并报表理论和实务有许多东西可以借鉴。应采纳世界各国合并报表表现方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和最新成果, 以重新优化和组合现有的合并报表理论和方法, 形成自己的合并报表理论体系。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帆.刍议合并财务报表的发展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 13:88-89.

[2]黄世忠, 孟平.合并会计报表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 2001, 5:18-22.

[3]徐春梅, 赵恒勤.企业财务报表与分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4]储一昀, 林起联.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探析[J].会计研究, 2004, 1:54-59.

关于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分析 篇8

我国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会计准则》提出了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真实性(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和明晰性,并将真实性置于相关性之前,作为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特征。与真实性对应的是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包括“制度性会计信息失真”和“执行性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是制度缺陷使然;后者包括“错误性会计信息失真”和“舞弊性会计信息失真”。“错误性会计信息失真”由过失造成,包括由“普通过失”造成的“一般会计差错”和由重大过失造成的“重大会计差错”。广义的假账是指“执行性会计信息失真”,狭义的假账则是指“舞弊性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报表真实性的分析方法

现代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及委托代理基础上的对外报告会计。为了确保会计信息客观、公允,公司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由会计准则、制度加以约束、规范;公司管理当局对外编报的会计报表还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CPA)审计验证。除了关注CPA的审计意见外,还可以通过分析会计报表项目间勾稽关系、财务比率、会计调整、资产及盈利质量分析以及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是否存在重大不一致等方法,来鉴别公司管理当局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程度,主动规避投资风险。

(一)会计报表项目间勾稽关系分析

通过分析会计报表项目间勾稽关系是否恰当来辨别会计报表的真伪,是投资者鉴别会计报表真实性的主要方法。

(1)会计报表项目之间基本勾稽关系

会计报表项目之间基本勾稽关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分别与其附表、附注、补充资料等相互勾稽等。在会计报表基本勾稽关系中,前三项勾稽关系,分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的基本平衡关系,一般没有问题。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三张主表与其附表、附注、补充资料等勾稽关系是否恰当,以及相关信息在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其补充资料中的披露是否充分。

(2)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间勾稽关系

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复核、匡算利润表中“投资收益”的合理性。如关注是否存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投资项目而利润表中却列有投资收益,以及投资收益大大超过投资项目的本金等异常情况;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金额,复核、匡算利润表中“管理费用——折旧费”的合理性。注意(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本年累计数”栏的数额应等于“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年数”栏的数额,应等于(合并)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期初数。

(3)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间勾稽关系

关注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项目期末与期初差额,与现金流量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勾稽关系是否合理。一般企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所包括的内容大多与“货币资金”口径一致;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的增加(减少),一般对应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或流出量的减少(增加)。

(4)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项目的勾稽关系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1+17%)+预收账款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应收票据增加额;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存货增加额)×(1+17%)+预付账款增加额-应付账款增加额-应付票据增加额;支付的各项税费≈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发生额+管理费用中税金发生额-应交税金增加值-其他应交款增加值;本期实际解缴的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存货的增加)×17%。

(5)分析税金与利润、收入之间关系

流转税和所得税是企业的基本税种,一般,流转税占收入比例应相对稳定,且同业之间不会存在太大差异。如公司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突然下降,或者显著低于同业水平,则公司虚增收入或者偷漏税款的风险加大。

上述述及的会计报表相互之间数据勾稽关系,是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在联系及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规律,从总体上匡算其是否合理来鉴别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需要强调的是,若企业年度内发生了购并、债务重组、对外投资投出或收回存货(应收账款)以及非货币性交易等特殊业务时,应集合会计报表附注相关内容将此类业务的影响扣除,否则上述勾稽关系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二)会计报表财务比率分析投资者在分析

财务报表时,可以将企业相关财务比率作纵向以及横向的比较,以期发现重大的或异常的波动来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可靠。如将本期的财务比率与前期、计划或预算的数据比较,以及将其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行业平均水平比较等。财务比率的评判标准通常有经验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等。经验标准是在财务比率分析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标准,它的形成依据大量实践经验的检验。如流动比率为2∶1,速动比率为1∶1等。还有,资产负债率<70%、净资产收益率≥6%、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资金综合使用成本等。历史标准是以企业过去某一時间的实际业绩为标准。将企业本期财务比率与历史标准比较,可以发现相关会计报表项目重大的或异常的波动。行业标准是按行业制定的,它反映行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基本水平。

(三)会计调整分析

会计调整是指对企业原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发现的会计差错等所作的调整。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及以前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而对于会计估计变更则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对会计处理不同技术方法的选择及其变更,往往成为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手段。

(1)“追溯调整法”与“利润操纵”

为了便于分析会计“追溯调整法”是否涉嫌公司“利润操纵”,笔者将“追溯调整法”的账务处理分为调减和调增期初留存收益两种类型。

第一,调减期初留存收益。此种会计处理一般为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递延税款”等,贷记“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等。类似的还有如对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始计提减值准备,将无形资产研发(R&D)支出改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追溯调整等。

第二,调增期初留存收益。如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的追溯调整,其会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等,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递延税款”等。对于调减期初留存收益的做法,如果数额非常“巨大”或性质非常“重要”(如由盈利转为亏损或者影响重要契约条款的履行等)而导致原会计报表严重失真的情形,应引起关注。

(2)滥用会计估计进行“巨额冲销”

一些公司往往利用会计制度(准则)变化、高管及控股股东更换、公司重组、经营困境等作为契机,滥用会计估计以及谨慎原则进行巨额冲销。巨额冲销蕴涵的可能信号包括:上市公司以前年度报告的利润严重不实,由此形成的“资产泡沫”或“隐性负债”使高管人员不堪重负。为了释放风险,减轻负担,高管人员不惜诉诸于巨额冲销,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确认或有损失等形式,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清洗”和“消毒”。按照证券监管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亏损,其股票交易要被“披星戴帽”甚至有被证券交易所摘牌的风险。为了摆脱这样的窘境,上市公司往往选择“会计调整”,玩弄会计“数字游戏”:通过会计差错更正“巨额调减期初留存收益”,或者干脆选择“一次亏够”,“巨额冲销本期会计报表”。

三、结语

上一篇:长江三峡工程简介下一篇:文艺工作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