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表真实性分析

2024-09-26

会计报表真实性分析(精选7篇)

会计报表真实性分析 篇1

会计报表是企业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内容, 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一份有价值的会计报表分析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在错综复杂的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现问题, 从而对做出正确的财务政策和经营决策起到重要作用, 并且使企业财务工作真正融合进企业管理之中, 而不仅仅局限于记账核算。

一、会计报表真实性的内涵

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它既要求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 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又要求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 以核实其是否正确。我国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企业会计准则》提出了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 包括真实性 (客观性) 、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和明晰性, 并将真实性置于相关性之前, 作为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特征。

二、会计报表真实性的分析方法

1. 会计报表项目间勾稽关系分析。

通过分析会计报表项目间勾稽关系是否恰当来辨别会计报表的真伪, 是投资者鉴别会计报表真实性的主要方法。 (1) 会计报表项目之间基本勾稽关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分别与其附表、附注、补充资料等相互勾稽关系是否恰当, 以及相关信息在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其补充资料中的披露是否充分。 (2) 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间勾稽关系。根据资产负债表中长期投资, 复核、匡算利润表中“投资收益”的合理性;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项目期末与期初的差额, 与固定资产平均原始价值比较, 匡算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与企业往年以及行业平均水平比较, 复核折旧费用计提的总体合理性;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平均余额以及借款利息率, 复核、匡算利润表中“财务费用”的合理性; (合并)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与 (合并) 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数据勾稽关系是否恰当。 (3) 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间勾稽关系。关注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项目期末与期初差额, 与现金流量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勾稽关系是否合理。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的增加 (减少) , 一般对应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或流出量的减少 (增加) ;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增加或减少, 一般对应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的增加或减少;根据资产负债表中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项目的增减变动金额, 复核现金流量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合理性等。 (4)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项目的勾稽关系。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 (1+17%) +预收账款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应收票据增加额;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 (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存货增加额) × (1+17%) +预付账款增加额-应付账款增加额-应付票据增加额;支付的各项税费≈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发生额+管理费用中税金发生额-应交税金增加值-其他应交款增加值;本期实际解缴的增值税≈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存货的增加) ×17%。 (5) 分析税金与利润、收入之间关系。流转税和所得税是企业的基本税种, 一般, 流转税占收入比例应相对稳定, 且同业之间不会存在太大差异。如公司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突然下降, 或者显著低于同业水平, 则公司虚增收入或者偷漏税款的风险加大。由于会计和税法在目标、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两者对收入、费用、资产、负债等的确认时间和范围也不尽相同, 因而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是, 如果账面税率 (利润表中“所得税”与“利润总额”之比) 显著小于法定税率, 则说明大部分税前会计利润在税法中不能确认为应税所得, 这种显著差异无疑折射出公司存有虚假利润或偷逃税款之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 若企业年度内发生了购并、债务重组、对外投资或收回存货 (应收账款) 以及非货币性交易等特殊业务时, 应集合会计报表附注相关内容将此类业务的影响扣除, 否则上述勾稽关系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会计报表财务比率分析。

投资者在分析财务报表时, 可以将企业相关财务比率作纵向以及横向的比较, 以期发现重大的或异常的波动来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可靠。如将本期的财务比率与前期、计划或预算的数据比较, 以及将其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行业平均水平比较等。

3. 会计调整分析。

(1) “追溯调整法”与“利润操纵”为了便于分析会计“追溯调整法”是否涉嫌公司“利润操纵”, 笔者将“追溯调整法”的账务处理分为调减和调增期初留存收益两种类型。第一, 调减期初留存收益。此种会计处理一般为借记“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递延税款”等, 贷记“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等。第二, 调增期初留存收益。如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的追溯调整, 其会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 (损益调整) ”等, 贷记“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递延税款”等。对于调减期初留存收益的做法, 如果数额非常“巨大”或性质非常“重要”而导致原会计报表严重失真的情形, 应引起关注。 (2) 滥用会计估计进行“巨额冲销”一些公司往往利用会计制度 (准则) 变化、高管及控股股东更换、公司重组、经营困境等作为契机, 滥用会计估计以及谨慎原则进行巨额冲销。巨额冲销蕴涵的可能信号包括:上市公司以前年度报告的利润严重不实, 由此形成的“资产泡沫”或“隐性负债”使高管人员不堪重负。为了释放风险, 减轻负担, 高管人员不惜诉诸于巨额冲销, 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确认或有损失等形式, 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清洗”和“消毒”。为了摆脱股票交易要被“披星戴帽”甚至有被证券交易所摘牌的风险, 上市公司往往选择“会计调整”, 玩弄会计“数字游戏”。

4. 资产及盈利质量分析。

投资人对企业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质量分析应着重关注几点:存货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与往年相比是否大幅增长或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是否过高;是否存在委托理财、抵押担保等潜在损失;是否存在关联方长期占用巨额资金情况等。对利润表盈利质量分析应重点关注:经常项目或核心收益 (主营业务利润) 占利润总额的比例, 分析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主营业务收入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以及“净利润”与“现金净流量”的同步程度, 分析企业的收入以及盈利的现金保障程度;关联交易作价是否公允及其对利润总额的贡献程度, 分析企业市场环境下生存以及发展能力等。

判别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除了以上分析方法外, 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控制环境、管理当局的诚信程度、非公允的关联交易等诸多方面来识别。“辨析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是投资者在经营决策时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

会计报表真实性分析 篇2

(要真正能够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企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好。)

本文分析介绍如何识别借款企业的风险信号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为信贷人员及尽职调查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企业可能提供虚假财务报表,制造企业经营假象的动机,这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识别企业会计信息的真相。因为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企业股东、企业债权人银行或债券持有者、企业的管理层、税收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有着重要意义。虚假的会计信息必然会损害部分当事人,而使操纵会计报表的当事人得益。例如,通过虚假的盈利水平,可以使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管理者的收入水平、逃避税收或国家管制等等;在财务信息之间进行调整,可以提高企业信用等级、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转移企业资产进行逃废债等等。当然,我们必须把一种情况区别开来,那就是因为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人员素质有限,导致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有重大缺陷;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与企业沟通而进行纠正。

其次,我们必须观察理解并掌握企业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这有助于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识别。一般说来,企业为了获取银行信贷支持,向银行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和制造经营假象有如下手段:

1、虚增收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通常采取的手段有:①违反会计准则,提前确认收入,比如在货物发出前确认收入、在代销商没有售出货物前确认收入、在销售很不确定时确认收入、在服务过程没有完成时确认收入、用长期合同的收入代替部分完工收入等,将下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在本期报告;②直接制造虚假收入,如直接通过虚开销售发票来虚增收入、在没有收到定单时通过发送货物来虚加收入;③安排销售活动,如通过安排关联方销售来增加收入、通过放宽信用条件加速销售来增加收入、通过与买方协商提前安排销售活动来增加收入等等。

2、虚减成本费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取的手段有:①费用资本化,例如将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降低管理费用、将广告费用资本化降低营业费用、将利息费用资本化降低财务费用等;②减少折旧和摊销,例如选择直线折旧法而不是加速折旧法、高估使用期限和预计残值来降低固定资产折旧并由此降低制造费用和销售成本、高估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来降低管理费用;③减少销售成本,例如在成本上升时选用先进先出法代替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进行计价、虚减应付帐款和虚增预付帐款来降低进货成本;④减少计提,例如减少甚至不提坏帐准备以及存货跌价准备来降低管理费用、减少预提费用来降低财务费用;⑤安排支出活动,例如推迟研发活动来降低管理费用、推迟广告活动来降低营业费用、安排关联交易让关联方转移部分费用等等。

3、虚增非营业收益。这一目的主要采取如下手段:①获得投资收益,例如通过出售增值的短期投资、按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等方式增加投资收益;在增值时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核算改变为权益法核算,从而确认投资收益。②获得营业外收入,例如通过出售帐面价值被低估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获得营业外收入。

4、虚减损失。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通常有:①虚减投资损失,例如通过减少短期和长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来减少投资损失,在减值时通过将长期股权投资从权益法核算改变为成本法核算,隐瞒投资损失;②虚减营业外支出,例如通过减少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计提来减少营业外损失,通过虚减或隐瞒应该在资产负债表确认的或有负债来减少营业外损失。

下面,介绍对财务报表真实性进行分析及企业的其他潜在风险信号进行识别的方法。我们并不是在提倡对所有企业的财务报表持有怀疑态度,而是从提高对企业财务信息质量警惕性的角度出发,通过掌握企业可能提供虚假会计报表的动因及其手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识别和防范,保护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1、识别可能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公司客户。这类客户通常熟悉银行信贷融资的流程及方法,为了改善自身的信用等级或降低融资的难度,会制造一套专门的报表提供给银行,因此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这类客户一般包括:①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的企业,尤其是财务报表没有经过审计的企业;②有大规模信贷融资计划,在许多银行之间来回活动的企业;③正处于困境中的企业,通常不仅资金周转,而且经营管理都出现困难的企业;④管理层发生重要变动,股权结构和资本规模发生重大变化的企业。

2、通过三张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分析进行识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之间关系非常紧密,通过三张表的对应项目及科目进行识别。其中,利润表是资产负债表在期初和期末之间的过渡性报表;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包括现金等价物)为编制基础,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引起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它是企业偿债能力更为直观的表示。因此,利用三张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识别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程度。其间关系非几言能详尽,这里举几例:①虚增销售收入,常会虚增应收帐款,此时通过考察应收帐款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找到销售收入是否被虚增的线索;②通过考察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是否被虚增可以发现成本和费用是否被虚增的线索;③假如利润表反映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态,但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性现金流却持续为负,那么便可以判断利润的真实性有问题;④从现金流分析中,考察企业的一些现金流出,例如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税收、支付股东现金股利等,可以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真实程度。

3、引入常用的财务指标分析方法,识别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常用的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对判断企业报表的真实性也很有用,这些分析方法包括静态分析(如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等)和动态趋势分析(如利润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也包括同业比较分析、敏感性分析等等。分析指标也不一而足,例如:①销售收入增长率为负,但企业利润增长率却很高,可以判断企业的会计政策、经营方向存在着重大的变化,或者有虚假操作的可能;②若销售收入大幅度增加,而利润大幅度减少,则企业的母子公司之间或关联企业之间可能存在不正常的情况;③结合现金流量表补充材料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数额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率,可以考察企业是否有可能通过少提固定资产折旧来虚增利润;④结合现金流量表补充材料中财务费用数额计算财务费用提取率,可以考察企业是否通过少提财务费用来虚增利润。

4、阅读会计报表附注及审计报告,深入探究财务信息的来源真实性。完整的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告附注两部分,其中会计报表附注提供了关于企业更为全面的会计信息,并结合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可以进一步探究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这一点很重要。例如,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①仔细阅读会计政策,在会计政策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即使这种变化符合会计准则),需要分析这种变化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并与同业的其他公司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这种变化的合理性;在有的企业故意不披露会计政策的变更时,这尤其需要关注。②考虑一些特殊的交易,包括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行为,这些交易时佛公允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是否可能存在虚假信息;③比较重要和巨额的或有负债,应考虑这些或有负债实现的可能性,是否需要反映在会计报表中,以及可能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

5、其他值得注意的可能引起关注的风险信号。在识别企业财务虚假信息,避免信用风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一些相关的其他风险信号,这些信号对判断企业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①如果企业连续2个月以上不能按期提供会计报表,则可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好或财务管理混乱;②企业财务报表中应收帐款余额和存货的期初期末余额有明显变化(上升或下降),则说明企业的销售发生了重大的事项或存在问题;③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财务主管频繁变动,可以考虑企业持续经营是否受到了影响;④考察企业会计人员的反映和表现情况,他们应该对企业资金了若指掌,若随意的盘问便讳莫如深、支支吾吾,则可以判断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存在问题;⑤若银行长期无法与企业取得联系,或者企业频繁增资转制或注册变更,则可以考虑企业是否有逃废债倾向和嫌疑;⑥若企业发生经济诉讼案件,则可以判断企业诚信或财产出了问题,需要对其财务信息加倍关注。

浅析地勘单位会计报表分析 篇3

关键词:地勘单位;会计报表;分析

一、会计报表的概念与作用

会计报表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作用: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所编制的会计报表,能够为企业及其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决策的财务信息。

二、地勘单位会计报表的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1)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一般认为,流动比率若达到2倍时,是最令人满意的。若流动比率过低,企业可能面临着到期偿还债务的困难。若流动比率过高,这又意味着企业持有较多的不能赢利的闲置流动资产。(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反映企业短期内可变现资产偿还短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速动资产是企业在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等于流动资产减去流动速度较慢的存货的余额,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和应收账款等。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3)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这项比率可显示企业立即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这里说的现金,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4)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此比率用来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资产负债率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在

50%左右,这说明企业有较好的偿债能力,又充分利用了负债经营能力。有的企业为了筹措资金,有意在会计期末采用推迟购货、抓紧收回应收账款及尽可能在偿还债务后再商借等办法,提高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人为地粉饰其财务状况,从而给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以错误的信息。而且,这些指标衡量的是企业在发生财务危机时的偿债能力,即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断,不再有新的现金流入,因而只能依靠现有现金以及其他流动资产来偿还。而现金流量指标则不同,它反映的是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实际收到和支出的现金量和结存量,因而能更真实、直观地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5)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该指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一般该指标大于1,表示企业流动负债的偿还有可靠保证。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也并不是越大越好,该指标过大则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盈利能力不强。

(二)营运能力分析。(1)应收账款周转率:这是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有两种表示方法:1)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反映年度内应收账款平均变现的次数。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销售收入净额。反映年度内应收账款平均变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地勘单位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在3以上较合适。(2)存货周转率:是反映存货周转速度的比率,有两种表示方法:1)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反映年度内存货平均周转的次数。2)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平均存货×360/销售成本;反映年度存货平均周转的一次所需要的天数。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地勘单位的存货周转率一般需在4以上较合适。(3)流动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拥有全部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的指标,有两种表示方法:1)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总额/(期初全部流动资产+期末全部流动资产)/2;反映年度内全部流动资产平均周转的次数。2)流动资产周转天数

=360/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平均全部流动资产*×360/销售收入总额;反映年度全部流动资产平均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用越好。在较快的周转速度下,流动资产会相对节约,相当于流动资产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周转速度慢,则需要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会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4)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旨在考评企业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该比值越大越好。比值越大说明资产利用效果越好,利用资产创造的现金流入越多,整个企业获取现金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把上述公式求倒数,则可以分析,全部资产用经营活动现金回收,需要的期间长短。因此,这个指标体现了企业资产回收的含义。回收期越短,说明资产获现能力越强。

(三)获利能力分析。(1)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其中: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反映了企业自有资金的投资收益水平。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越高。地勘单位的净资产收益率一般需在15%以上比较好。(2)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是衡量企业收入的收益水平的指标,收入利润率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这项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营业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3)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是反映企业成本费用与利润的关系的指标。地勘单位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一般需在80%以下比较合适。(4)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收益的质量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实际收益能力进行再次修正。一般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0时,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

(四)综合分析。(1)杜邦分析法的财务指标关系:1)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权益乘数 (总资产/总权益资本)。2)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营业净利率(净利润/总收入)×资产周转率(总收入/总资产)。3)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2)在杜邦体系中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的指标关系:1)净资产收益率是整个分析系统的起点和核心。该指标的高低反映了投资者的净资产获利能力的大小。净资产收益率是由营业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决定的。2)权益系数表明了企业的负债程度。该指标越大,企业的负债程度越高,企业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3)资产净利率是营业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企业营业成果和资产运营的综合反映,要提高资产净利率,必须增加营业收入,降低成本费用,而增加收入,也是提高资产周转率的必要条件。4)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资产实现营业收入的综合能力。分析时,必须综合营业收入分析企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即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结构比率关系。同时还要分析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有关资产使用效率指标,找出总资产周转率高低变化的确切原因。

结束语: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是综合反映会计主体信息的主要形式与手段,也是为单位管理部门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支持。因此,我们只有在深入了解会计报表正确分析方式的前提下,注意建立健全财务报表分析管理制度,灵活应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依据单位的经营特点、发展需求展开综合的科学编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海新.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研究[J].企业研究,2012,(12)

会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 篇4

1.1明确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会计报表的使用者, 无论时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外部有关方面, 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 他们都希望从报表中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报表的分析资料, 有的是通用的, 有的则只适用于特定的使用者。为了充分发挥报表信息的作用, 报表分析人员应当深入了解报表使用者的具体要求, 尽可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1.2搜集必要的分析材料

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依据当然是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但是, 为了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 满足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报表分析人员可能搜集其他有关资料。资料的来源渠道不外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取得这些分析资料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与报表使用者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外界有关方面。

1.3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

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 各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用途。这就要求在明确报表使用者的目的这一前提条件下, 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1.4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报表分析, 都必须确定某种评价标准, 以判断报表分析所揭示的关系是否对报表使用者有利。 (1) 企业过去的绩效。将当期所分析的数据同前期按同样方法所求得的数据进行比较, 可以评价企业某方面情况的变化趋势, 有时还可据以预测未来。但采用这种评价标准, 将将现在的数据与过去的数据相比较, 仍然缺少一个评价的绝对基础。 (2) 同行业先进水平。将企业的某方面数据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某种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 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现状。

2会计报表分析的种类

2.1按会计分析的服务对象划分

会计报表的分析, 按其使用者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不同, 可以将其划分为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报表分析与服务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报表分析。这种分类对于明确报表分析的目的、要求与依据具有一定的作用。

2.2按分析所涉及的报表种类划分

会计报表分析按其所涉及的报表种类, 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和综合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只涉及资产负债表项目, 利润表分析只涉及利润表项目, 而综合分析则同时涉及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项目。

2.3按分析所涉及的会计期间划分

会计报表分析按其所涉及的会计期间, 可以分为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横向分析又称趋势分析, 它是根据连续几期的会计报表, 比较各项的增减方向和幅度, 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趋势。纵向分析只涉及单一会计期间的会计报表, 通过同一期会计报表上相关数据的比较, 揭示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作出解释与评价。

表1是京都公司简明的3年期比较利润表:

2.4按分析所揭示的关系的性质划分

会计报表分析按其所揭示关系的性质或分析的目的, 可以分为偿债能力分析与获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是要揭示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 获利能力分析则主要是揭示企业净利润变动趋势及其原因, 评价企业运用现有资源获取利润的效率。

3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

3.1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法

计算有关报表数据每年的金额变化, 可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再同时计算金额变动的百分比, 使分析更有意义。所谓金额的变化, 是指比较年度与基准年度某一数据的金额差异。利用上述比较利润表的数字, 以销售收入与净利润两项指标为例, 下面将说明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法的基本原理。

(1) 计算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

(2) 对金额变动百分比进行评价。

从上述表的计算可知, 该公司的销售收入逐年增长, 但净利润却逐年下降。计算一个公司某年至次年的销售收入、毛利及净利润的变动百分比, 可得知该公司的成长率。但是, 要确定该公司的经济实力是否真正在增长, 还要看其利润的增长率是否高于通货膨胀率。例如, 假设某公司的销售收入在通货膨胀率为10%的时期增加了6%, 则其销售收入的增加可能完全来自通货膨胀的影响。事实上, 该公司当年所销售的商品可能比以前年度还少。

3.2趋势比例法

趋势比例是以基期的数据为100%, 分别将以后各期的数据换算为基期的百分比。其大致步骤是:首先确定一个基期, 然后将各期会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换算为基期相同项目百分比。

3.3结构比例法

结构比例或结构百分比, 是指总额内每一项目的相对大小。例如, 资产负债表上的每一个项目都可表示为总资产的百分比。利用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很快地反映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相对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反映企业从长期债权人、短期债权人和所有者处获得资金的相对大小。通过计算连续各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比例, 可以发现企业的哪些项目变得重要, 而哪些项目变得不重要。

3.4比率分析法

比率是某一项目与另一项目间关系的简单数学表示法。比率有许多不同的表示方式。例如, 流动比率这个指标, 用来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关系, 如果流动资产为100 000元, 流动负债为50 000元, 则可以说流动比率是2:1, 也可以说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200%。

在计算两项目之间的比率指标时, 必须要求两个数值之间确实具有一定的关系。当然, 要充分说明一项比率, 还必须深入了解所有资料。比率只是用来帮助分析与说明的工具, 它不能也不应当取代适当的思考。

总之, 在许多情况下, 如果独立地去看报表上所列示的各类项目的金额, 可能对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没有多大的意义。对于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来说, 比较重要、有意义的资料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 以及这些数字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动趋势与金额。并指出它们的变动趋势和金额, 从而提高报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摘要:编辑会计报表的目的, 在于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现金流动方面的信息, 以便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界有关方面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然而, 会计报表提供的是一些历史性数据, 而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是面向未来的, 历史信息本身并不能直接用于决策。所以, 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还必须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历史数据进一步加工, 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解释。

关键词:会计报表,作用,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文琪等.财务与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张翠荷.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理论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论会计报表分析的视角 篇5

1999年6月1日, 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部联合发布《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自发布之日起试行。2006年4月7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4号令《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公布, 自2006年5月7日起施行。2006年9月12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 自2006年10月12日起施行。

(一) 企业绩效评价的定义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2006年4月发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 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本方法,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照相应行业评价标准, 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的综合评判。

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以行业评价标准为依据, 运用科学的评价计分方法, 计量企业经营绩效水平, 充分体现行业之间的差异性, 客观反映企业所在行业的盈利水平和经营环境, 准确评判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按照产权管理关系进行组织, 国资委负责其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工作, 企业集团 (总) 公司负责其控股子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工作。

(二) 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

1. 按国资委规定进行五种内容的评价。即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

2. 按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大纲规定的四大内容评价。 (1) 财务效益状况评价。它相当于国资委的“盈利能力”状况评价。 (2) 资产运营状况评价。它相当于国资委的“资产质量”状况评价。 (3) 偿债能力状况评价。它相当于国资委的“债务风险”状况评价。 (4) 发展能力状况评价。它相当于国资委的“经营增长”状况的评价。

二、从企业生存发展视角进行分析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 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要不断牟取自己独特的经济利益。但企业又是一个社会组织, 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活动, 要受到社会环境的约束和限制。企业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整个外部世界, 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和政治环境等。

自然环境对企业的影响首要的是表现为企业生产条件的优越与否。经济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最重要, 也最为直接。因为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条件是在经济环境中获取的;同时, 利用这些转换得到的物品, 其价值也需在经济环境中实现。没有经济环境, 企业经营变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连续循环变无法保证。企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等要素。技术环境是指与本企业有关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发展趋向, 主要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等状况。与其它环境相比, 技术环境变化较快, 对企业的冲击十分激烈。一项新技术的出现, 会给某些企业形成新的市场机会, 形成新的行业;同时也会给某些企业造成威胁, 使老的行业或产品被淘汰。社会人文环境是指企业经营所涉及地区或国家的居民的语言、文学、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消费习惯、工作态度、价值观念等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在产品销售、员工行为以及企业的管理方式等各个层面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政治环境包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策方针、政治性社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等, 是通过影响政府政策而作用于企业经营的, 而政策是执政党所代表的政治力量或政治集团的意志表达, 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今世界, 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科技迅猛发展、市场激烈竞争、企业兼并重组等行为都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财务角度, 分析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首要的是看企业能否正常还债, 能否化解财务风险, 其次要看企业的经济效益、资金运营状况和发展的潜力等。因此, 从企业生存和发展视角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分析, 就是要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分析、筹资能力等。笔者认为, 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分析时应突出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分析。

三、从投资者保值增值视角进行分析

(一) 从会计账面价值考核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

1994年12月31日,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劳动部以国资企发 (1994) 98号文件的形式颁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 规定:“国有资产保值, 是指企业在考核期内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等于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国有资产增值, 是指企业在考核期内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大于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 以考核期企业财务报告中的所有者权益价值为依据, 暂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计算公式如下: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 (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 ×100%

“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于100%, 为国有资产保值;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大于100%为国有资产增值。”

(二) 依据主观因素考核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

上述从会计账面价值考核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缺陷是没有考虑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主客观因素。2000年4月26日, 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财统字[2000]2号文件的形式颁发《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 规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了企业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 其计算公式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年末国家所有者权益/年初国家所有者权益) ×100%”。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完成值的确定, 需剔除考核期内客观及非正常经营因素 (包括增值因素和减值因素) 对企业年末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其中, 增值因素为:国家直接或追加投资增加的国有资本;政府无偿划入增加的国有资本;按国家规定进行资产重估 (评估) 增加的国有资本;按国家规定进行清产核资增加的国有资本;住房周转金转入增加的国有资本;接受捐赠增加的国有资本;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债权转股权”增加的国有资本;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的其他客观因素增加的国有资本。减值因素为:经专项批准核减的国有资本;政府无偿划出或分立核减的国有资本;按国家规定进行资产重估 (评估) 核减的国有资本;按国家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核减的国有资本;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而核减的国有资本;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的其他客观因素减少的国有资本。

根据以上规定,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公式应该调整为: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企业主观因素形成的年末国家所有者权益/年初国家所有者权益) ×100%

2004年8月30日, 国务院国资委颁发《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 提出, 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主要通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反映, 并设置相应修正指标和参考指标, 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增减因素[财统字 (2000) ]2号文对客观因素进行了调整], 以全面、公正、客观地评判经营期内企业国有资本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

1.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的确认

《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所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经营期内扣除客观增减因素后的期末国有资本与期初国有资本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扣除客观因素影响后的期末国有资本÷期初国有资本) ×100%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分为年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任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2.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修正指标的确认

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修正指标为不良资产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不良资产”, 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 (资金) 挂帐, 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

因经营期内不良资产额增加造成企业不良资产比率上升, 应当在核算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时进行扣减修正。

国有控股企业修正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应当按股权份额进行核算。

3. 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参考指标的确认

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参考指标为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

(1) 净资产收益率:指企业经营期内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2) 利润增长率:指企业经营期内利润增长额与上期利润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3)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企业经营期内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4) 资产负债率:指本经营期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三) 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实际完成指标的核实确认

根据出资人财务监督工作需要,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及保值增值材料进行核查, 并对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进行核实确认。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核实确认工作, 应当根据核批后的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数据, 剔除影响国有资本变动的客观增减因素, 并在对企业不良资产变动因素分析核实的基础上, 认定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实际状况, 即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 国有资本实现增值;等于100%, 国有资本为保值;小于100%, 国有资本为减值。

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分析 篇6

1 合并会计报表的主要理论

目前国际上合并会计报表理论主要有3种:所有权理论、主体理论、母公司理论。

1.1 所有权理论

依据所有权理论, 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整体, 所以它强调的是会计主体最终的所有权。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就是为了向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净资产。这部分净资产就是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拥有的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在这样的编制目的下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只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要求, 而子公司的少数股东信息需求则只有通过子公司的个别报表予以满足。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对于非全资子公司在纳入合并会计报表时, 母公司只按照实际持有的股权比例对子公司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净收益进行比例合并。这种按比例对子公司的各项科目进行合并的方法称为比例合并法。在所有权理论下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强调的是母公司所实际拥有的, 而不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实际资源。当母公司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子公司的全部资产, 而子公司又非全资子公司时, 在所有权理论中就没有对这种情况进行考虑。而比例合并法却将子公司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机械的分为母公司所持有和少数股东所持有的2部分, 使原有的经济意义消失。

1.2 主体理论

主体理论将母子公司的关系视为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关系不仅仅局限于母公司所拥有的子公司的资源, 还包括了母公司有权支配的子公司的其他全部资源。它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合并主体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 并将子公司的少数股东也包括在内。因此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就应将子公司的所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及净收益等都归入合并会计报表中, 这种方法称为完全合并法。采用完全合并法虽避免了将子公司进行人为的划分, 但也存在其它方面的缺陷。子公司的整体价值的确定是根据母公司购买价格与收购的股权比例相比而推算出来的, 而未考虑少数股东支付的股份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所计算的商誉具有了推定性, 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

1.3 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的发展其实是对所有权理论与主体理论的一个折衷。母公司理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与所有权理论相同, 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反映其所控制的资源。子公司的少数股东为合并主体提供了不可分割的经济资源, 所以少数股东对子公司净资产及净利润的相应权益也要在合并报表中明确体现。在母公司理论下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母公司采取了双重计价基础即市场价与成本价对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等项目进行计价。子公司的账面价值部分以100%合并, 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购买价格中为了获得控制权而支付的超过子公司账面价值的那部分溢价、资产和负债的增值 (包括贬值) 则按照持股比例进行合并。 (2) 合并会计报表上反映的少数股东权益也不再作为负债或所有者权益, 而是单独列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一个项目。由于母公司理论是对所有权理论和主体理论的一个折衷, 因此缺乏了理论应具有的独立性。采用的双重计价标准, 对少数股东权益性质的无法确定受到了学术界的争议。虽然在实际的运用中它克服了前两种理论存在的许多不足, 但其理论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还是受到了许多批评, 因此它在使用上也越来越缺乏科学性。

2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选择的影响因素

母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 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而合并范围具体划分则应由控制与被控制这种关系来确定。这种控制不是法定控制而应该是实质性的控制。

从合并会计报表的广泛使用者来看, 除了母公司的股东、企业管理者外, 还有零散的投资人及其债权人。每一使用者都有自身的目的。企业集团不可能根据使用者的不同, 编制不同的合并会计报表。因此从使用者的角度就要求通过合并会计报表能够客观的评价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情况, 使报表能够对各位使用者提供帮助。只有将债权人、股东、管理者视为同等地位的利益当事人, 才能保证报表的公平性。从我国目前对合并会计报表的需求者来看, 已呈现多元化趋势, 不仅仅是母公司的股东。随着公司制度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公司的外部债权人的利益也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合并会计报表不仅仅从母公司的角度出发, 而是从整个集团这一主体出发, 编制能整体反映集团财务情况的合并会计报表。债权者、所有者和其他利益当事人的信息需求都是要了解企业集团所控制的全部资源, 他们要求合并会计报表必须能如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控制权, 因此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就应该体现“控制”理念。故只有出于集团整体的利益的主体理论才更适合越来越广泛的合并会计报表的使用者。

3 采用主体理论下的具体做法

《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对合并价差的定义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时, 由于支付的价款低于子公司发行该股份、债权时的价格, 就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产生合并价差。”但《暂行规定》中并没有对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对合并价差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处理方法进行明确的规定。购买成本与被购买企业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则构成了真正的商誉, 形成了合并价差的一部分。

少数股东权益, 又称非控制权益, 是子公司中除母公司及其联属企业外的其他所有者应享权益。少数股东权益的问题只有在子公司非全资子公司的时候才出现。虽然少数股东不一定能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 但少数股东仍需要了解子公司的财务情况。这样少数股东就只有通过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来了解。以主体理论为基础的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将少数股东与母公司视为一体, 因此对他们就不能差别对待, 对少数股东权益也应该反映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 将少数股东视为集团公司的股东, 少数股东权益作为合并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项目。在主体理论中,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时候, 母公司采用了完全合并法将子公司的全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纳入合并范围。在这种情况下, 少数股东权益也将反映在合并会计报表中, 而且子公司净资产的升值或贬值将按股权比例分摊给少数股东。主体理论是将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进行了确认, 将它视为合并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项目, 应该列示于合并所有者权益的之内。这样不仅不会对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产生模糊定义, 也避免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而对合并会计报表恒等式提出的新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行会计准则的关键部分-合并财务报表的比较研究, 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在合并会计的理论和实务领域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提出了西方国家的企业的合并报表理论和实务有许多东西可以借鉴。应采纳世界各国合并报表表现方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和最新成果, 以重新优化和组合现有的合并报表理论和方法, 形成自己的合并报表理论体系。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帆.刍议合并财务报表的发展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 13:88-89.

[2]黄世忠, 孟平.合并会计报表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 2001, 5:18-22.

[3]徐春梅, 赵恒勤.企业财务报表与分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4]储一昀, 林起联.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探析[J].会计研究, 2004, 1:54-59.

会计报表的研究与分析 篇7

关键词:会计报表的内容,报表分析

会计报表分析是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以企业财务报表及其他经济资料为基础, 结合一定的标准, 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会计报表分析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作用与利害关系

1. 会计报表的局限性

在我国, 会计报表是所有企业都进行编写的。这就导致了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首先, 就是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会计报表能够顺利的通过检验, 会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伪造, 故意掩盖事实。例如:企业可以利用虚增利润来调节利润。其次就是, 财务报表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信息, 但不能看出企业的发展能力。企业发展的内涵是企业价值的增长, 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会计报表中的信息可以分析出企业近期的经营状况, 但不能看出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所以通过会计报表进行会计质量分析时, 要规避这两个风险, 这样才能科学的进行分析。

2. 对会计报表假设分析假设弊端的分析

以在建工程为例:企业建造相同的固定资产, 如果一种使用权益资金, 另一种使用债务资金, 那么后者的价值将大于前者, 但是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完全是由于融资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不会在未来使企业得到额外的补偿, 因此这部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价值在会计报表分析时应该去除出去。对会计报表的假设分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项, 企业要规避会计报表的假设弊端, 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会计报表假设方式, 企业要注意这个问题。

3. 会计报表分析在财务分析中的作用

首先,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有利于企业和报表使用者把握不同财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 更有效的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不同的财务指标有着自己的特点, 要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分析, 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展现各种指标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相互之间影响的方向, 程度和原因。另外, 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分析有利于正确的评判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报表包含着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反映了企业经营的各种信息,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有利于企业看出自己的问题, 从而为以后的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会计报表的分析过程中要关注到企业的偿债能力, 营运能力, 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等各个层面的内容。

二、我国现有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不足

纵观我国的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 我们不难看出, 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 便表现为在分析方法的分类不够明确, 会计主体对选用的会计信息方法没有一个明确的适用性分析。其次, 是对企业采用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没有一个全面的分析, 各类会计报表分析方法都有一个使用的范围, 如果企业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生硬地照搬照抄, 那么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最后, 便是没有对各种会计分析方法的缺点做到足够的认识, 从而致使企业利用信息的效率下降。接下来便分述之。

1. 我国对于会计报表进行的分析方法及其分类

我国的会计信息分析方法大致如下:

常见的分析手段包括: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趋势百分率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横向比较的前提是采用前后期对比的方式编制, 并增设“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两栏, 用来显示各个数据之间的变化幅度。纵向比较法是对一个时间内各个会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其前提是必须采用“百分率”或“可比性”形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才能更好的显示出各个会计信心的实在意义。另一种常见的分类是: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利用会计信息的差异来比较, 从而分析出其他的结论。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指标之间的比率, 来揭示其中相对数差异。因素分析法则是通过逐个替换因素, 计算相互联系的因素对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2. 各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特点

各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且相互配合,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方法体系。企业一般可先用比较分析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进行总体分析;进而运用比率分析法具体分析财务状况的结构、经营成果是否合理;最后运用因素分析法将在具体分析中找出的重点因素进行分析。

3. 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会计报表分析也有一些自己的不足。首先, 就是会计报表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的会计报表, 而会计报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众所周知, 我国的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的质量可谓是良莠不齐, 企业在会计报表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问题, 例如:利用会计报表进行各种形式的逃税漏税, 伪造虚假的财务信息, 这些情况导致了各类投资者丧失了投资信息, 从而导致了对会计报表分析的各种负面说法。其次, 会计报表的信息都是人来进行操作的, 这就导致了对财务报表分析的随意化。在当今的企业经营中, 各种行为都是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所操作的, 有时, 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分析时会受到上级部门的影响, 相关的会计主管单位可能出于各种目的对会计报表分析进行乐观化的估计, 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工作错误的对会计信息做出错误的分析和预测。总之, 在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时, 要考虑到会计报表存在的相关缺陷, 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的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

三、进行会计报表分析的流程

1. 确立分析目标, 明确分析内容。

要想科学的进行会计报表的分析, 就必须要建立企业分析的目标, 会计目标决定着以后进行会计报表分析内容。对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是不一样的, 因此报表分析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例如:信用分析目的, 经营决策目的。在信用分析目的下, 企业的会计人员要充分考虑的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的能力, 要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情况。

2. 收集相关分析资料

确定了分析目标和内容后, 财务分析人员应该按照准备实施的内容收集所需的资料。这些资料应该包含各方面的信息, 不论是会计信息还是非会计信息, 企业都应该进行收集。会计信息主要指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 企业财务预算, 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计算资料等;非会计信息主要是指审计报告, 企业产品的市场情况。

3. 确定分析基准

财务分析的评价基准包括四类。行业基准, 历史基准, 目标基准和经营基准。企业选择何种经济基准要随着自身的经济情况来进行确定。不同的基准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 在进行财务分析时, 应该结合分析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举例来说:对于垄断企业来讲, 由于没有其他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 所以就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历史基准或者目标基准。

4. 选择分析方法

企业进行分析方法是有很多种选择的, 而且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 各种先进的分析方法也层出不穷。在现代的财务分析中, 大量地使用分析数学模型。来增强方法的科学性。但是新出现的方法并不是适合所有企业的, 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小的不同, 再加上自身会计制度建设的不同, 一些原有的分析方法也不一定不适合企业使用。由于每种分析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所以财务人员应该按照分析目的和可能得到的分析资料进行分析方法的比较, 选择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以得出更为全面有效的结论, 从而促进企业的分析能力的进步。

5. 做出分析结论, 提出相关意见

在分析报表时, 尤其时进行财务分析时要根据财务分析目标, 选择合适的分析评价基准, 使用恰当的分析方法后, 将得出计算分析结果, 作为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分析结论应该综合客观, 找出分析对象的优点和缺点, 提出对应的决策建议。

四、会计报表信息使用的主体

1. 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

市场上的而投资者希望买入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公司股票, 以分享企业带来的红利, 但是对未来的预测只能建立在历史信息的基础上, 所以基于企业的相关的会计信息报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投资者可以利用会计报表来进行对企业将来盈利情况的分析, 还可以评估企业的价值。但是广大的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要对会计报表的质量做到精细的审验, 防止某些公司通过会计报表信息的造假来误导投资者。广大的股东和投资者要擦亮眼睛, 防止被粉饰的会计报表所欺骗。

2. 与企业相关的债权人

债券人关注的是企业的还债的能力, 企业只有健康的运营下去, 债权人的利益才会得到保障。与公司的股东不同, 债权人没有企业剩余利润的索取权, 如果企业获取较高的利润水平, 债权人只可以按照约定额利率来索取自己的利益, 企业一旦发生亏损, 债权人就会受到更大的经济损失, 债权人的收益和风险之间的不对称性, 导致债权人更加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以及企业的正常运行。因而与股东需要的财务信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他更加关注企业的会计报表。

3. 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

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存在这委托代理关系, 接受委托对股东的财产进行经营管理, 使其保值增值。但是管理人员也具有个人的利益, 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从而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 甚至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经营中要对已经拥有的会计报表进行合理的分析, 找出企业的劣势和缺点, 以便自己进行改进工作。同时, 从财务信息获取的内容上看, 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具有先天的优势, 因为他们既是企业会计报表信息的需求者, 优势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所以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的会计报表分析的结果应该要比其它部门更具有可靠性。

4. 政府等国家机关

政府以及国家相关的经济机关也是会计报表的需求者。首先,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部门, 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对企业的税费的征收, 企业作为纳税的首要主体, 需要接受政府以及国家相关的经济机关的监督, 要接受合理的征税, 此时, 政府以及国家相关的经济机关需要企业提供有关的财务信息, 以确定合理的税额;其次, 政府以及国家相关的经济机关还可能是企业的投资者, 例如:我国众多的国有企业就是这个情况,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政府以及国家相关的经济机关只能是国有股东的代理人, 而不是企业的直接所有者, 他也需要企业的相关的会计信息, 他的需求内容也与其他企业的股东大体相同。

5. 企业原料的供应商

企业原料的供应商也是企业相关的利益人, 它一方面希望向企业多多地卖出自己的产品, 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 因为赊销的存在, 使其面临这坏账的风险, 还可能因为三角债而使自身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企业原料的供应商也需要以企业的会计报表为基础来确定自身经营的风险, 并作出对应的对策分析, 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企业的情况, 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由以上会计信息的各个使用者可以看出, 不同的利益主体需要企业不同的财务信息, 同时它们使用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和手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次, 在进行会计报表分析时要注意各个主体分别适用哪些分析方法, 即使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得出的财务信息结论, 不同主体对其解读出的信息也是不同的。

五、注重会计报表分析的质量特征

1.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要以存在的经营事项作为信息来源的参考, 进行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报告, 要如实的反应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信息, 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可靠, 内容完整。违反可靠性就使得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这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一般都是故意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误导会计报表信息的使用者, 达到会计信息披露者自身的。如果出现此类会计造假情况, 除非是企业的内部知情人, 否则无法获取修正的信息, 基于此做出的任何会计报表都是无效的。

2.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信息应该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纵向可比, 即统一企业不同的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近的交易事项, 应该尽量采取一致的会计政策, 不能够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 应该在附注中说明;第二是横向可比, 即不同的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近的会计交易, 应该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 确保会计信息口径的一致, 相互可比。可比性的要求是为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企业之间和不同的时间上的信息比较, 因为单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无法判断其财务情况的。如果缺乏可比性, 就使得对相同的经济业务出现不同的会计信息结果, 这种信息比较也就失去了意义。

3.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该按照交易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 计量和报告, 不应该仅以交易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会计信息应该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但是何种情况应该会计法律法规规定的形式进行会计信息的记录, 哪些可以不用, 这是企业本身需要决定的。在进行会计报表分析时, 会计分析人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法律形式上, 而分析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是否有暂时性差异, 理解并把握这种差异。

六、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的意义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因此, 不断强化和完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生存和发展手段。

会计报表分析是企业进行良好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报表分析是对企业现有会计信息的有效的总结和利用, 利用这种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将来的经营情况进行一定的预测。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经营, 就必须要利用好这个关键的信息。观察会计报表分析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 它一直存在于企业的经营中。当然, 对它的利用也要合理的进行, 不能盲目地进行会计报表分析。应该避免会计报表分析的相关风险, 应该合理分析企业所拥有的会计信息, 进行科学有效的会计报表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对会计监督的几点看法[J].会计研究, 2005 (06) .

[2]罗平.浅谈会计监督中的问题及对策[M].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08) .

[3]段瑞芬, 郑美枝, 王科唯.论会计监督的挑战及对策[M].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

[4]刘永泽, 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5]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6]马海清, 朱光林.决策会计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7]王春峰.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期刊工作下一篇:直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