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动因

2024-07-07

发展动因(通用12篇)

发展动因 篇1

1 国外成功典例的冲击:美国个人征信系统的发展

1.1 美国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环境

1.1.1 美国民众的强烈诉求和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交易双方信息的缺失是制约金融信贷和社会交易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人们希望通过信用中介机构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一些个人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损失。社会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需求催生了美国专业的社会征信机构———信用局的建立。

1.1.2 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信用经济和信用文化也十分发达,讲究信用也是美国民众的自觉行动。在美国,人们会关注自身的信用状况,主动及时的向拥有一条龙服务的信用中介机构提供信息。两者精准的合作为美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 信用立法体系的健全

法律环境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美国完善的信用立法能够明确界定信用中介机构对个人信用数据和国家机密等信息的收集、公开、使用、披露等具体举动,避免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危害国家利益,使美国民众更放心的提供个人信用信息。另一方面,信用立法在限制信用中介机构权利和职能的同时也对美国民众所提供信用信息的真实性等方面做出了规定,督促民众提供真实有效的信用信息。健全的执法机构是个人信用体系最重要的保障。美国执法机构在对法律法规的起草和合理解释的基础上,运用美国法律这把利剑,通过失信惩戒机制,维护美国整个个人信用体系的高效运行。

1.1.4 信用中介的快速发展

美国发达的信用中介是其能建立个人征信系统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美国,除Equifax、Experian和Trans Union美国个三家最主要的征信局,全国还有1000多家区域行征信局。这些征信局组成了覆盖全国、涵盖个人信用信息的信用网。可以从这张网中获得美国任何一个人完整的信用信息。

1.1.5 世界领先的信息网络技术

处于信息时代,个人征信体系也必须和网络相连。美国作为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发源地,近半个世纪以来,主导着全球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进程,明显的先发优势。这种优势会使得美国在互联网科技及其服务技术领域内会维持下去。尤其是其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材料技术领域等层出不穷的发明,和对传统技术的渗透与改造,为美国个人征信体系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1.2 美国个人征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上消费信贷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信用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法律完善时期、整合期和成熟扩张期的四个发展阶段,逐步成长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信用体系。它的整个信用体系分为机构和个人信用信息,信贷机构又分为资本市场信用和一般企业信用。资本市场信用机构包括Moody’s、Standard&Poor’s、Fitch Rating等,普通企业信用机构包括Dun&Bradstreet等,而个人征信机构包括Experian、Equifax、Trans Union等。此外,美国拥有超过400个区域信用体系或专业信用机构。目前美国个人信用体系逐步进入成熟稳定的时期,主要任务是拓展海外市场,开拓更多的信用申请,信贷市场逐渐呈现专业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2 国内芝麻信用的发展动因

2.1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在当今中国内需疲软,出口乏力的大环境下,芝麻信用的发展可以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具体来说就是提供资金满足那些资信程度高、具有偿还能力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从而进一步扩大整个社会的消费量,促进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国内经济面临转型困境时,助力国内各行业在转型之路的华丽升级。比如,芝麻信用可以扩大消费征信的服务领域,当用户的芝麻分达到一定数值,租车、住酒店时将不用再交押金,网购时可以先试后买,办理签证时不用再办存款证明等等。信用服务将涉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它还可以提供基本的信用数据和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服务。

2.2 国家政策的支持

在2015年3月召开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并被正式作为下一年度的重点行动计划。目前,互联网已与医疗、社保等更多公共领域相结合,征信行业也开始引入“互联网+”计划。而在此之前,2015年1月5日,央行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包括阿里“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在内的8家民营机构入围首批商业征信机构名单,此举意味着中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开始由“国营”向“私营”转型,个人征信开始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2.3 巨大的国内信用市场

首先,在个人信用方面,据方正证券预测,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未来中国将有更大的个人信用产品需求,为整个信用市场的规模提供“广袤而肥沃的土壤”。其次,电子商务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交易对象的信用信息,有着巨大的信用需求。而且一些有信用信息需求的成熟或创业公司可以通过芝麻信用的数据对接得到资信验证类的服务。

2.4 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信用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要实现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经历征信体系的构建和进步,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芝麻信用在生活各个方面满足不同消费模式需求,提高办事效率,增加综合效益的同时,个人信用也会被及时准确记录,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使得中国民众提高对信用的重视,讲究诚信,营造和谐社会风气。

3 芝麻信用的优势分析

芝麻信用以美国通用的FICO个人信用评分模型为基础,融合了我国的银行信用评估方法,是互联网与传统征信方式的有机结合。相比传统的征信模式,芝麻信用有以下突出优势。

3.1 数据来源更广泛

我国的信用评估工作过去主要由银行完成,征信体系属于“公共模式”。个人数据主要来源于个人的银行业务记录、公安部违法违规数据、水电缴费情况等方面;公司数据主要源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的银行业务记录。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崛起,网上消费逐渐成为主流的今天,未考虑到用户网上消费、借贷行为的传统数据源显得十分有限。而基于阿里巴巴平台的芝麻信用所采用的数据来源相比传统数据来源更为广泛,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电商平台部分、互联网金融部分、云业务部分、泛娱乐业务部分。

电商平台的用户覆盖率极高,从中积累的大量用户交易行为数据是芝麻信用最重要、最广泛的数据来源。互联网金融部分包括余额宝、阿里金融等,为个人、电商平台卖家和小微企业提供借贷服务,从而留下大量金融数据。阿里云是阿里巴巴的智能信息数据库,目前海南、贵州等省已相继与阿里云合作共建智慧城市等业务,为阿里巴巴积累了用户行为数据。可以看出,芝麻信用可参考的数据来源覆盖了绝大多数的用户互联网行为,且这些数据相比传统数据更具有说服力。

3.2 评估维度更全面

芝麻信用的评估维度分为:身份特质、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人脉关系五个维度,每个维度中又包含多个考量因素。

传统信用评估因数据来源的单一,而导致评估维度的单一,以用户的财务状况为主要的考察对象,评估用户的还款能力和经济能力,不仅缺乏合理性,且信用造假的风险更高。而在芝麻信用的评估维度中,用户财务状况仅是身份特质维度包含的内容之一,其他用户经济业务也被更合理地分散到其他维度中。芝麻信用更综合考量用户的行为偏好、信用历史、甚至是社交圈的财务及信用状况。不仅仅评估用户的还款能力,还有综合的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

3.3 应用场景更丰富

传统信用评估体系根据用户财务状况和借贷行为得出的评估结果最后又将运用于贷款、信用卡额度等银行业务的使用,是一个小范围的循环,未能渗透到用户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相比之下,芝麻信用在应用通过和互联网的结合,从用户生活行为的多个角度出发评估,得到的信用结果可用于网上购物、餐饮住宿、租房租车、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领域,形成一个大循环网络,深入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芝麻信用还将接入婚恋、交友、招聘、签证、二手交易等更多生活服务领域,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3.4 评分体系更灵活

芝麻信用是以美国FICO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传统的FICO模型以“5C”为评分标准,即“品质、资本、能力、条件、社交”。芝麻信用在“5C”的基础上做了改进,设立了“身份特质、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人脉关系”五个维度,每个维度中的评估因素又包含“5C”中的若干项。

这一优化,使原本静态的评估体系变为动态。原因在于芝麻信用除了基本信息类的指标外,还包含了诸多行为动态指标,如“人脉关系”指标,这使得信用分数将随着用户的每一次行为变化而更新。芝麻信用通过对用户互联网行为的即时检测,以及对芝麻信用在不同场景下使用的数据反馈,不断调整用户的信用评分,大大增强了评分体系更为灵活。

参考文献

[1]叶文辉.大数据征信机构的运作模式及监管对策——以阿里巴巴芝麻信用为例[J].武汉金融,2016,(2).

[2]刘新海,丁伟.大数据征信应用与启示——以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ZestFinance为例[J].清华金融评论,2014,(10):93-98.

发展动因 篇2

内容提要:电子商务在经历了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之后,开始面临线上用户数量增速放缓、流量红利渐趋萎缩等现实问题与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购物过程的体验而非商品价格的高低,线上电子商务在满足消费者体验方面的短板也日益突显。因此,以阿里巴巴集团为先导的电商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新零售”模式的构建,期望通过对线上、线下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寻找到零售业新的增长点。当然,如果从商业实践层面出发,对于“新零售”模式而言,全渠道平台的搭建程度和新兴技术的支撑力度将成为影响其最终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新零售电子商务全渠道新兴技术

2016 年11 月11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国办发〔2016〕78 号),明确了推动我国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同时,在调整商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跨界融合、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意见》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的问题上强调:“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标准规范、竞争规则,引导实体零售企业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将线下物流、服务、体验等优势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网络化的全渠道布局。”而在此之前,2016 年10 月13 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杭州云栖大会的开幕式上发表演讲并指出,“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无独有偶,就在阿里巴巴谋求以融合线下实体零售为路径开始变革之际,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于2016 年12月也雄心勃勃地推出了Amazon Go 线下便利店计划,其战略意图直指在零售业中占据庞大份额的美国便利店市场。那么,以推动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为导向的“新零售”究竟新在何处?“新零售”的发展在国内有着怎样的现实需求?阿里巴巴“新零售”战略在未来逐渐落地是否会给中国实体零售行业和电子商务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与影响?理论界围绕“新零售”问题开展一定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且有价值。

一、“新零售”的内涵与理论支撑

“新零售”如今还处在一个新的理念刚刚被正式提出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的阶段。作为商业领域中的一个新提法,与“新零售”相关的理论研究自然少之又少,业内对其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我们根据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国美等企业在“新零售”被正式提出后的一系列商业举动以及媒体宣传等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所谓“新零售”,可以看作是“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应该说,“新零售”的核心要义在于推动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进程,其关键在于使线上的互联网力量和线下的实体店终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从而完成电商平台和实体零售店面在商业维度上的优化升级。同时,促成价格消费时代向价值消费时代的全面转型。与其他一些已经或者即将被付诸于实践的商业理念与模式相似,“新零售”同样也有着自身的理论沿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尔科尔姆.P.麦克奈尔于1958 年提出了“零售之轮”理论假说,用来解释零售业态的变化问题,该理论指出,新兴零售商往往都会以“三低”(低成本、低价格、低毛利)作为基本策略进入到市场之中,与原来的零售商展开竞争并占据优势。但是,在取得成功之后通常又会不断改善软硬件设施,以提高经营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渐渐变成与其所替代的传统零售商一样也具有“三高”(高成本、高价格、高毛利)的特征,结果就会成为新一批 同样采取“三低”策略的革新者进行攻击的对象(余惠军,2008)。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淘宝”和“天猫”的发展历程就是现实生活中对上述理论假说的极好印证。如果仅仅从麦克奈尔的“零售之轮”理论分析,即使电商这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新兴零售形式也会由于流量成本的不断抬高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使线上、线下的成本达到均衡,最终仍然摆脱不了零售业的“轮转之宿命”。不过,日本学者中西正雄于上世纪90 年代针对麦克奈尔的“零售之轮”理论,提出了一套“新零售之轮”理论。他在对零售业态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后认为,零售业内的竞争可以摆脱价格表象的影响,强调以技术革新为先导,使 企业在物流配送、成本控制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获得提升才是零售业态发展前进的原生动力(杨慧,2002)。可以说,中西正雄的“新零售之轮”理论正是阿里巴巴等企业以理念更新和技术革新为主线,努力推进“新零售”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

二、“ 新零售”发展的动因分析

无论是商业理论还是社会实践,都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即某个时期内的新型商业形态最终都会逐渐成为被革新的对象。未来,线上线下缠绕相融的“新零售”不论是对单纯的电商平台还是对单纯的实体零售商店都将带来巨大冲击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作为掌握着中国最具规模的“电子商务”平台的阿里巴巴集团,在其成绩斐然之时却宣称将逐步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线上电子商务模式,转而全力投入到对“新零售”模式的探索之中,必然存在着其现实层面的内外部动因。

一方面,经过近年来的全速前行,传统电商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终端大范围普及所带来的用户增长以及流量红利正逐渐萎缩,传统电商所面临的增长“瓶颈”开始显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网上零售额的增速已经连续三年下滑,2014 年1-9 月份的全国网上零售额为18238 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9.9%;2015 年1-9 月份的全国网上零售额为25914 亿元,同比增长降到36.2%,而在2016 年的1-9 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是34651 亿元,增速仅为26.1%。此外,从2016 年“天猫”、“淘宝”的“双11”总成交额1207 亿元来看,GMV①增速也从2013 年超过60%下降到了2016 年的24%。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国内网购增速的放缓仍将以每年下降8-10 个百分点的趋势延续。传统电商发展的“天花板”已经依稀可见,对于电商企业而言,唯有变革才有出路。

另一方面,传统的线上电商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难以补平的明显短板,线上购物的体验始终不及线下购物是不争的事实。相对于线下实体店给顾客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所具备的可视性、可听性、可触性、可感性、可用性等直观属性,线上电商始终没有找到能够提供真实场景和良好购物体验的现实路径②。因此,在用户的消费过程体验方面要远逊于实体店面。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异质化、体验式消费的需求将成为阻碍传统线上电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硬伤”。特别是在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购物的关注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价格低廉等线上电商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方面,而是愈发注重对消费过程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探索运用“新零售”模式来启动消费购物体验的升级,推进消费购物方式的变革,构建零售业的全渠道生态格局,必将成为传统电子商务企业实现自我创新发展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三、“ 新零售”发展涉及的两个关键问题

(一)全渠道平台的搭建

“全渠道”是诞生于美国的一种新兴零售策略,让“全渠道”策略在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则是美国贝恩公司资深合伙人达雷尔·里格比(Darrell Rigby)在2011 年《Harvard Business Review》(哈佛商业评论)第12 期发表的“The Future of Shopping”《购物的未来》文章。Rigby 在文中认为:“传统零售商为了生存,必须寻求一种‘全渠道零售(omnichannel retailing)’的战略,即一种将实体店的优势与网上购物信息丰富的好处进行全面融合的销售实践。”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全渠道零售”场景进行了描述,即“零售商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与客户进行互动,包括网站、实体店、售货亭、直接邮件与商品目录、呼叫中心、社交媒体、移动设备、游戏机、电视机、联网电器、家庭服务,以及更多的其他可能渠道。”Rigby 还特别强调,“传统零售商应该设法将购物变成一种有趣的、令人兴奋的、能让人投入情感的体验,而这恰好也是线上零售商难以企及的一个方面”。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全渠道零售的核心要义就是零售商通过渠道间(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跨渠道),为顾客提供全天候且多维度的集购物、娱乐、社交于一体的服务(齐永智、张梦霞,2014),而且消费者的购买过程往往会同时利用到多种不同的渠道③。从这个层面而言,“全渠道零售”与现在所提的“新零售”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新零售”模式的初衷之一,正是设法利用线下实体零售的先天优势,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现代零售企业搭建全渠道平台,实质上就是要构筑一个以满足消费者需求,进而解决消费者购物痛点为导向的零售生态圈。现在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往往既需要合理的价格,也追求可靠的品质,同时还注重购物的过程体验。但在现实中,不论是独立的线上商家还是线下商家,都很难同时满足人们上述的购物需求。因此,零售商需要打通线上线下的利益链条,通过搭建有形店铺、无形店铺与信息媒介深度融通的全零售平台,最大限度地使客户在购买商品时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和形式的约束,以自由而又轻松的愉悦体验完成整个消费的过程(李飞,2013)。总之,若想让消费者既能获得线下购物的愉悦体验,又能享受线上购物的方便快捷,全渠道零售平台的搭建就必然成为极其重要的一环。

(二)新兴技术的支撑

“新零售”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零售模式,涉及到线上平台、线下实体、仓储物流以及工作系统等诸多方面的深度融合,而这就一定需要有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高精度定位等在内的一系列新兴技术为其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撑。可以说,新兴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对于现代零售业能否顺利实现变革将发挥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事实上,零售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业态都必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各种技术升级。例如,电商的腾飞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移动电商的崛起则得益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范围普及。那么,即将到来的“新零售”时代,又会在技术方面提出哪些要求呢?我们认为,“新零售”在现实层面应用新技术的主要作用在于提升消费体验和提高管理效率。具体来说,提升消费体验的技术主要面向自助结算、智能试装、无人物流、AR/VR 体验、室内定位导航等场景;而提高管理效率的技术则主要关注移动办公、无人值守、智能决策、精准调度等方面。

此外,在未来的“新零售”模式下,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零售企业经营中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企业对数据以及相关技术的理解、利用乃至创新能力都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可以根据顾客的历史行为和现实需求,动态地把握消费者行为和需求的发展变化,为其提供个性化甚至定制化的商品或者服务。同时,也有助于制定出更为切实可靠的市场战略,全面提升经营管理的效率。企业拥有新技术的强有力支撑,数字化的服务就能顺利推进,消费者的购物过程就会更加的人性、便捷、高效、简易和流畅,与商家之间的互动也将随之增多,购物体验自然就能得到实质上的提升。因此,“新零售”对整个商业零售系统的改造,目标是推动线上线下实现真正的同质化和统一化,而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则是达成上述目标的必备条件。

四、“新零售”发展的展望

本世纪的初期,当传统零售企业还未能觉察到电子商务对整个商业生态圈所可能产生的颠覆性作用之时,以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却开始破土而出,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已经占据中国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也印证了比尔·盖茨曾经的所言:“人们常常将未来两年可能出现的改变看得过高,但同时又把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改变看得过低。”同样,在“新零售”这个零售业发展的下一个趋势到来之前,企业不仅需要做好资源与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同时更应该从思想上去认识、理解和接受新的业态模式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商业零售领域内的一系列重要变化。随着“新零售”模式的逐步落地,线上和线下将从原来的相对独立、相互冲突逐渐转化为互为促进、彼此融合,电子商务的表现形式和商业路径必定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当所有实体零售都具有明显的“电商”基因特征之时,传统意义上的“电商”将不复存在,而人们现在经常抱怨的电子商务给实体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也将成为历史。

如今,中国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相比以前变得更加的理性,商家的低价早已不是最大卖点,消费者不仅希望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品质可靠的商品。同时,还希望获得真实的购物感官体验。因此,高品质的购物体验正越来越成为购买者为之买单的重要理由,并且逐渐成为零售商手中极具力量的杀手锏,而人们对购物体验不断提高的要求也是促使线下价值不断回归的重要推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越发个性化、自主化、差异化的今天,企业推进以顾客为中心的“新零售”模式将会更好地契合消费者心理,为其带来更具吸引力的价值体验,也必将能最终赢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和喜爱。毫无疑问,所有的消费者都会希望在选购商品时获得合理的价格、可靠的品质以及方便快捷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零售企业未来践行“新零售”模式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出发点。在新零售时代,商家必须实现以经营“货”为核心向以经营“人”为主轴的转变(许丽萍,2016),企业惟有通过升级购物环境、再造消费流程、丰富服务内容,进而满足顾客需求、改善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文献来源:

发展动因 篇3

关键词:现金管理产品发展动因现金管理

现金管理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欧美银行面向优质企业支柱型的中间业务之一,是目前国际银行界一项成熟的金融服务。企业现金管理产品是1999年被花期银行引入中国的,截止目前为止,国内几乎全部的全国性商业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现金管理服务。

1 基本概念

现金管理来源于英文中的“Cash Management”。现金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现金管理是指管理账户、收付款以及流动性管理,即现金以及流动性的管理;而广义的现金管理除了狭义管理的内容外还包括风险控制、外汇管理、电子系统管理、中长期的投资融资、衍生品交易以及银行管理等内容。由于广义的现金管理满足了不同类型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得客户能够更加合理的管理流动资金,更容易实现财务监控,并且有效地提高了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1]。所谓现金管理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重新整合已有的账户、收付款以及投资、融资等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一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为客户打造专属现金管理方案,帮助客户重新规划和分配资金,降低客户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提高流动资金的收益率和使用率,平稳资金流量。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的核心服务主要就是解决企业的流动性。细分起来,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①日常结算。包括日常收、付款、账户服务、资金划拨;

②以账户和供应链为核心的收付款交易管理。包括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融资、催收;批量/单笔支付、限额付款等;

③以现金资源共享和集中化控制为核心的流动性管理。包括同一企业内部多个账户之间的资金归集和流动性管理,同一法人主体总分公司之间的资金归集和流动性管理;不同法人主题母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归集和流动性管理;

④以创造现金流价值为核心的投、融资管理。主要指资金升值管理业务。

2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产品发展现状

根据已披露的10家上市银行2012年年报数据计算,非息收入占比最高的银行是中国银行,为29.8%。其次分别为:民生银行25.17%、建设银行23.34%、工商银行22.18%、招商银行22.05%、农业银行18.98%、交通银行18.47%、平安银行16.89%、中信银行15.6%、浦发银行11.56%。据了解,中国银行主要是利用其国际化优势,依托海外市场设立多元化综合经营平台,开展了投行业务、保险业务、资产管理、租赁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接近30%的非息收入占比使得中行已经接近国外先进银行水平。现金管理产品隶属于“资产管理”综合金融服务,创造的收入属于非利息收入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国外现金管理业务突出的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非利息收入的贡献度多在40%以上。[2]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水平依托本土优势覆盖了全国的网络,并且通过不断强大的技术以及高校的结算服务等硬件优势以及日渐成熟的软件和优势的服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银行:金融服务产品有资金汇划、委托贷款、网上银行、授信额度等;建设银行:为一汽集团、中国石化、春兰集团等企业组建了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销售结算网络或资金结算网络。2005年7月,与美国银行签署GTS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农业银行:ABC-CMP主要提供资金调拨、票据买卖、资金归集、电子支付、到账通知、通存通兑、对公结算账户透支、授信额度管理、支出限额管理和查询对账等功能;中国工商银行:2007年推出临时融资、集中支付、账户管理、资金池、风险管理、短期投资、供应链金融、收款、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和电子银行等10项现金管理解决方案后,2008 年又推出11项现金管理行业解决方案;招商银行:网上信用证、网上票据、网上企业银行、本外币现金池、集团财资管理平台系统;中信银行:产品涵盖账户管理、收款管理、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投融资管理和风险管理。交通银行:蕴通账户集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票据管理于一体,通过组合账户、现金池、票据池等特色功能。

3 商行现金管理业务发展动因

3.1 现金管理业务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稳定的收益

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伴随今年央行短期内的连续降息,以及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被进一步放宽,被市场预期已久的利率市场化真正迈出实质性步伐。围绕利率的价格竞争基本趋于稳定之后,以整合化的产品服务为代表的非价格竞争将成为主要的、长期的竞争形式。在新形势下,以现金管理为代表的围绕结算和支付交易的基础性、战略性业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在满足客户流动性管理的需要时,可以在银行内部沉淀大量的“闲置存款”,有助于降低存款成本。

3.2 有利于加强和开拓客户关系

现金管理业务的目标客户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集团、优质中小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他们构成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主体。通过为大型企业集团提供资金集中化管理实现银企账务系统互联,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资金占用成本,通过为优质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综合化服务,使企业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和效益,商业银行也收获多方面的成果,包括存款、贷款、手续费收入、价差收入等等。根据国外银行的发展经验,客户认为的主办银行就是能够提供现金管理服务的银行,银行在为某个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的同时也相当于获得了向客户提供了投资金融服务以及获得了综合收益的权利。

3.3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风险分散性

现金管理并非没有风险,如资金池中所涉及的结算账户透支,实际上都是一种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又如网上银行,如信息、指令传递不安全,导致信息泄露,均可能造成银行的经济损失。但相对而言,现金管理业务主要是凭借银行的信誉来接受客户委托,以中介人的身份进行代理业务,其风险主要由委托人来承担。同时通过现金产品管理有助于可靠的认识企业的流动性状况和信用风险情况。

现金管理产品不仅有益银行,且有益企业。向企业提供资金服务和信息服务的现金管理产品实际上“外包”了企业自身的流动性管理业务,顺应了科斯教授的交易成本理论,即一旦外部交易成本大于内部交易成本时,企业应该采用“用市场代替企业”的方法来降低交易成本。

我国的现金管理产品市场远未发展成熟,市场前景广阔,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外银行的实践经验,在技术、人力、营销、制度建设等方面完善,为目标客户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同时获得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博.中资银行现金管理业务发展战略研究[J].华南金融电脑,2007,15(2).

[2]银行信息网.2012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排行榜[EB/OL].http://

www.yinhang123.net/zixun/zuixindongtai/13028.html 2013-4-4.

[3]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中国银行业公司业务创新与营销研究报告[EB/OL].http://www.unbank.info.

浅谈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动因 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环境的变革, 计算机网络在会计上的应用以及信息需求者向个性化需求的转变, 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模型的构建, 突破了传统的会计信息生产模式, 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会计发展的内在的根本的动因, 经济发展水平是会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会计的历史演进

会计史是研究会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历史运行规律的科学, 它既是会计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部分。会计史学界有以下几种会计史分期法:一是按会计发展的历史时间顺序与重要标志性成果相结合的方法。二是按世界历史时间顺序将会计发展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阶段。三是按重大会计发展事件的重要性将会计发展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阶段。

对于会计产生, 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认识, 于玉林教授曾指出“会计是一定环境下的会计, 会计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客观需要才产生会计并发展会计, 客观环境就是会计所处客观环境的需要。”即会计是客观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或者说有了人类的生产行为, 便产生了人类的原始会计思想。

我国从公元前475年, 封建制度在战国时代确立, 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顽固、保守的封建社会制度在中国经历了数个朝代的更替, 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根本性质是以自然经济为主, 商品经济仅仅停留在流通过程中, 商品经济的发展更是停留在封建经济的底层。中国会计的发展也仅仅停留在了对单式簿记发展完善中。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来, 可称现代会计时期。70年代以前, 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 从20世纪70年代后, 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电子计算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使得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确认与计量、记录、报告和信息传输的手段也产生了飞跃, 出现了会计电算化趋势。至今会计牵系着时代经济的发展, 是经济发展的见证。

会计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科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它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随之改变, 使会计活动逐步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而信息需求的扩张必然推动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

二、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

1、经济水平是会计发展的制约因素

经济离不开会计, 会计离不开经济, 会计与经济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发展。会计发展史告诉我们, 会计科学是同社会经济变革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经济发展, 会计发展;经济落后, 会计落后。社会经济越是发展, 社会经济关系便越是复杂, 会计不仅越来越显得必要, 而且其表现越来越进步, 其发展水平也便越来越高。在信息经济发展的今天, 网络会计、三维会计等新的会计理念与方法的出现, 预示着会计理论与实践将面临一次新的变革。

2、信息的需求是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因

会计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动因, 指动力和原因。会计发展的动因开始于会计产生的动因。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会计信息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它与会计的基本职能和本质有很大联系。会计职能指会计系统在特定环境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是会计行为的概括, 它联结会计系统与环境, 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会计职能主要有、记录职能、反映职能、监督职能、控制职能、分析职能、决策职能、规划职能、制度职能等, 客观必然性是所有职能产生的动因。

3、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其他因素

会计的发展取决于信息需求者需求的推动, 同时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于一个国家抑或地区来说, 会计发展并不均衡, 这除了生产力因素外, 还有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

经济体制。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会对会计产生重大影响, 以中国为例, 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的探索与逐步实施, 中国会计也走进了振兴与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中国会计实践也开始向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靠拢。中国颁布了《会计法》、《税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以此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以及约束会计行为。

政治法律因素。政治体制对会计的影响是明显与巨大的。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官厅会计的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民间会计。在许多国家, 商法、税法、公司法是会计实务的依据。我国《会计法》、《税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不仅约束了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 而且也规范了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行为。

教育文化、科技等因素。教育同会计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水平影响人们对会计的认识, 从而影响会计的社会地位;文化教育水平也影响会计教育工作, 并影响会计的社会作用, 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科技因素对会计的影响是直接的, 强有力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进而推动会计的发展。

三、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构成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稳定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经济交往中的增多, 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 它同各种经济现象息息相关, 同人们的经济活动, 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企业之间横向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往来账目、财政收支势必复杂化。要更好的进行经济管理, 就必须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同时会计工作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因此, 会计信息化发展不仅是会计领域的事情, 而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它有利于会计发展的文化氛围, 有利于会计发展的精神环境。

参考文献

[1]郑惠芳:《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动因探讨——会计信息处理社会化》, 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2008, 4。

竞争上岗之动因 篇5

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竞争延续了上万年,大自然、人类社会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有的有序、有的无序,有的公平公正,有的狡诈阴险。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发明了“竞争上岗”,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总统竞选。生在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分析一下我们的“竞争上岗”。

用凡人之境界分析一下“竞争上岗之”动因。一是为个人,晋升职位在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自己是有所成就,即使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晋升,这参与本身也是能够展示、证明、验证自己的能力素质。所以要参与。二是为家人,职位晋升伴随着的是薪水的提高,薪水多了,能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创造更美的生活环境。三是为世人(社会),职位晋升,自己有了更大的发言权,自己的思想意识可以更充分的体现到工作中,用更大的展示舞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总之,为个人、为家人、为世人,也就是世俗所讲的为名、为利、为社会,其实这是正常的,也是普遍的。为名为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更好的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当然,常人的为名为利,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有公有私,公私分明、公私有道、公私守法。进而,为社会有所贡献。

用猥琐奸诈人之境界分析,“竞争上岗之”动因,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自私自利,假公济私,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时刻想的是为一己之利,甚至因此玷污道德、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不仅不会促进和推进社会的进不和发展,还会阻碍社会发展进步。不多讲了,想想就有些恶心。

用高尚人之境界分析“竞争上岗”之动因,那可以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纯粹是为了世人、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以一种忘我的、舍我其谁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态度,参与进来,为了做出更大的纯粹的奉献。高尚之人,高于神。因为神还要人为之上贡、祷告、膜拜。

其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是凡人、常人居多。所以,在“竞争上岗”之活动中,不必讲的太高尚、太无私,不可信。

当然,成与不成,并不是参与竞争之人能够自我决定的。有大众的选票,有自己的能力,还要有领导的认可,缺一不可。有句“行与不行”的俗语,大家应该很熟悉。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首先自己行,然后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还行,你才能行。

发展动因 篇6

摘要: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效应不仅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加速发展,更促进了所在区域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更能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动因;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总部经济指某区域由于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业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的空间耦合,并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而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效应不仅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加速发展,更促进了所在城市的发展。对跨国公司而言,实施总部与生产基地的空间分离,客观上是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寻求全球经营成本最小化的必然结果;对迁入城市而言,跨国公司总部的入驻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就业和消费,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最终提高城市对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全球总部迁移也呈现出加快的趋势。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境外企业纷纷将其境外总部迁到我国或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调整国际市场战略。因此,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总部入驻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入驻,以促进我国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一、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

总部经济的概念是随着跨国公司将其研发、设计、采购、物流等中心机构移入我国城市的过程中,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的。现阶段,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存在着以下两个主要动因。

1.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发展服务业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我国而言,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发展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企业不断壮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

(1)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40%左右,明显偏低,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粗放、资源消耗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

(2)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亟需提高。2002-2006年,我国服务业中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金额不涨反降,从140.11亿美元降至116.79亿美元。事实上,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偏低,一直不到3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外资流入则一直以服务业为主,甚至超过了60%。[2]

(3)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亟需大力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中,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超过三分之一,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和信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占26.4%,而美国在20世纪末,总部经济、金融、保险及各种现代服务业就已占到50%以上。[3]

2.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愈来愈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早在200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就公布了以“转向服务业”(Shift Towards the Service)为题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显示:近年来,FDI的结构已转向服务业。20世纪70年代初期,服务部门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1/4,1990年这一比例不到一半,而2001年和2002年,服务业平均占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入量的2/3。1990-2002年的12年间,第一产业和制造业在全球跨国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9%和44%,下降到4%和29%, 而同期服务业的比重则由47%上升到67%;《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进一步显示,FDI的重点也转向服务业。[4]随着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已在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和物流等多个领域有了飞速拓展,这些现代服务业新兴领域构成了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跨国公司总部的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出发,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使总部经济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跨国公司是全球直接投资的主体,在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加速进入我国。此外,为了更好的服务在华跨国公司,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的生产环节转移来中国,我国政府也努力为跨国公司发展总部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模式

我国具有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而通过模式的推动,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在华的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区域特色鲜明的国情以及吸引FDI多年来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的现实,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采用生产性总部经济模式、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模式进入我国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契机。

1.生产性总部经济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吸引了大量制造业跨国公司来华进行投资。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发展很不充分。由于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小;产品研发设计和关键技术依赖于进口,对我国本地研发设计或技术服务需求少。这种状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外资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还很有限,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尚没有扎根在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土壤里,可以说,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同时也为在华制造业跨国公司发展生产性总部经济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所谓生产性总部经济就是为制造业进行服务的总部经济。事实上,随着我国从传统制造业转向先进制造业,在华跨国公司的投资空间,早已跳出了制造业领域,总部经济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因为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总部经济的投资空间。例如,部分在华跨国公司率先建立了创意产业中心和设计创意中心,建立了包括模具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平台。这些跨国公司所建立的设计总部聚集了研发与设计,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服务在华制造业跨国公司,取得了巨大成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在华制造业跨国公司将总部与生产基地分离,将极大地促进在华跨国公司生产性总部经济的发展。可见,跨国公司依托我国转向先进制造业的契机,发展生产性总部经济潜力巨大。

2.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区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总部经济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CBD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很好地适应了总部经济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可见,总部经济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集聚区为载体、将相关的总部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总部经济集聚能力的区域。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形成产业集聚是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的特点。尽管总部经济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但其产业特色的形成则取决于所在区域的特定功能。总部经济的发展依托由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总部经济产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增强服务业的辐射效应。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而通过品牌效应,服务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又提高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

在总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利用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我国区域特色鲜明,为建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上海为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建设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海力图在2010年前打造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5]。自2002年《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出台至今,上海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178家,这些跨国公司总部呈现集聚之势。例如,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核心区域,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93家,占上海总量的1/2,并且还有一批总部再建或拟建。[6]此外,上海鼓励在各区符合条件的专业产业园区或服务业集聚区内建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基地,各有侧重发展总部经济。例如,南桥总部商务区凭借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交通便利,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重点吸引中小型跨国公司,成为奉贤区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抓手;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充分发挥杨浦区大学强势学科的优势,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形成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区;金融要素市场本来就已经集聚的外滩和陆家嘴地区集中发展金融贸易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区等。这些点状的集聚区通过产业链或创新链彼此相通、有机相连,使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整体辐射能级进一步提升和放大。目前,这些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对上海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已经显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集聚功能效应得到拓展提升,更好的体现了微型CBD作用。(2)空间形态布局上,由上海市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3)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初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我国应借鉴上海建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我国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能级和品位。

3.外资拉动模式。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在外资构成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导致总部经济发展滞后。我国虽然引进了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但却把很多为跨国公司服务的总部经济拒之门外。2000年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104.6亿美元,2006年为173.8亿美元,分别只占当年实际吸引外资额的25.7%和27.6%。至2006年底,我国服务业共有外商投资企业7.5万户,占整个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27.2%。[7]我国吸引FDI已经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加之全球FDI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已经转向服务业[8],这些都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以我国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进入我国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所谓外资拉动模式就是将更多的外资引导到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上来。

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具备了承接跨国公司总部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例如,2007年世界最大的IT服务外包企业美国EDS将在武汉建立其在华的首个全球服务总部; 惠普全球软件服务总部重庆分中心正式入驻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Intel)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落户黄浦江畔等。更多的国际机构已经将我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总部转移的新兴市场和重要目的地。就当前而言,我国采用外资拉动模式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应积极承接计算中心、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财会核算、售后服务等跨国公司总部的转移,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件的高端业务;二是要继续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不断提高吸引FDI的质量和层次。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国际行业协会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积极引进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服务业提高水平。

三、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建议

通过模式的推动,必将极大地促进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在华的发展。但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如合作机制、综合环境优势、现代服务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等等。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暂时吸引了一些总部入驻,也不意味着就形成了总部经济,所以我国必须找出相应的对策,完善上述条件。

1.形成总部经济合作机制。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形成合作机制。以我国目前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最多的长三角区域为例,其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发展较快正是与长三角区域的合作机制较为完善密切相关。

长三角区域土地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约为全国陆地面积的1%,但是其间吸纳的跨国公司总部却数量惊人。依托长三角区域优势,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的总部经济合作机制已经初步形成。[9]上海是全球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截至2007年1月,落户上海总部经济的外资企业总数达到50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4家、外资投资性公司150家、外资研发中心196家。上海成为中国内地总部经济数量最多的城市。[10]而杭州也是较早提出总部经济的城市之一,企业总部效应已逐步显现出推动作用。杭州老城区已引入150多家公司总部,涉及商贸、旅游、制造等各个行业;南京更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的战略。至今,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00多家在南京投资,南京已具备了一定的总部经济发展优势[11]。

事实上,长三角区域之所以能成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最集中的受益区,有许多先天因素,如城市化水平较高,具有海洋、长江、陆地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雄厚等。此外,长三角区域更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上海作为总部资源密集的中心城市和江苏、浙江一带的昆山、苏州、无锡、嘉兴、宁波和台州等作为加工制造资源密集的腹地之间的“总部-加工基地”区域功能分工与合作的机制。这样的机制也决定了未来长三角区域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发展走势:以上海为核心,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国内大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省内本地企业总部;而宁波、无锡、嘉兴等城市则可重点挖掘自身特色优势,主要是留住本地企业总部,并适当吸引省内大企业总部,从而使区域合作的分工更加明确,规避同质竞争的劣势,以形成长远的竞争力。

2.创造良好的综合环境。除了形成总部经济的合作机制之外,我国还应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综合环境优势。综合环境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均衡,门类配套齐全;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政府职能的转变,办事效率的提高;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良好的社会安全稳定体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法制建设的推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拥有一批高端人才等。

此外,我国在改善硬环境的同时,也注重软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因为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紧密联系。政府从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三个方面来进行努力,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综合环境优势的具体体现。我国政府结合我国的国情,注意从优惠政策逐渐向发挥综合环境优势来吸引国内外总部入驻,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另外,为注重政府的信息公开,我国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由发言人代表政府对外发布新闻,发布各种政务信息,发布和解释政府的政策,并就国内外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作出回答。在信息化的时代,搞好政府的信息公开既是一种投资环境,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信息公开以外,我国政府正朝着办事公开和规范,提高办事效率的方向努力,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综合环境的改善以加快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

3.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城市的总部集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跨国公司总部成为现代服务企业的重要客户和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驱动力。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总部密集的地区则会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为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赖以形成的重要条件。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生存环境要求必须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的配套。

为加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效应,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包括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及新型服务业等。这些无疑都增添了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砝码。虽然我国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和细化。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很广,涉及银行、证券、租赁、通信、网络、咨询、策划、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几十个行业,我国要做的努力显然还有很多。

4.集聚总部经济人才。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端专业人才,如高级信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培训师、金融咨询师、高级语言人才、高级物流人才和数字通信工程师等等。而对所需的人才只能通过加快培养和引进来解决。从全球总部经济发达的城市经验来看,一方面,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应该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设计并实施人才培训课程和培养计划,加大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在吸引人才时要考虑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各地在吸引人才时不仅要吸引国内人才,还应打开国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并给人才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平台。近年来,我国招聘市场持续火爆,招聘市场岗位规模继续扩大。在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人才方面,以IT业为主的信息服务业人才需求最大,IT专业人才岗位需求量一直名列前茅。另外,会展、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务等其它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量也呈快速上升的趋势。通过培养和引进海内外总部经济人才是解决我国人才缺口的唯一途径,同时也促进了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人才在华的集聚。

参考文献

[1] 何骏.现代服务业多重模式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8,(5):25-28.

[2] 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动因、优势与重点[J].财经科学,2008,(5):15-18.

[3] 何骏.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5):12-16.

[4] 联合国.2004、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EB/OL]. http://www.untcad.org,(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网站),2006-9-1.

[5] 何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J].经济纵横,2008,(4):15-18.

[6] 张晓鸣.浦东总部经济独具魅力[N].文汇报,2008-3-21(12).

[7] 翟宏伟.五大因素主导外资加快进入我国服务业[N].中国信息报,2007-6-20(5).

[8] 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07[EB/OL].http://www.unctad.org,(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2007-9-12.

[9] 何骏.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竞争力来源[J].经济问题,2008,(6):20-23.

[10] 何骏.上海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投资,2007,(5):12-16.

[11] 谢卫群.长三角成总部经济高地[N].人民日报,2006-07-24(15).

旅游经济发展动因与模式研究 篇7

1旅游经济概述

1. 1旅游经济含义

所谓旅游经济,就是基于旅游人员产生的旅游行为,旅游人员和旅游公司之间或旅游公司和别的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经济关系。在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旅游经济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

旅游经济的基础是商品经济,前提是产生旅游行为或旅游活动,依靠现代比较发达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旅游人员与旅游公司在旅游过程中,由于有着某种经济关系而形成的经济活动充分反映出来了。推进我国地方旅游经济有效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依赖地方实际旅游资源,利用一定手段来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有效推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 进而带动本地经济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1. 2旅游经济所具有的特点

( 1) 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相关调查以及统计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总共涉及108种不同行业以及29个不同部门, 所以,地方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关联性[3]。

( 2)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以及依赖性。地方旅游经济不仅具有自己的独立性,还比较依靠别的相关产业以及企业。 除此之外,在发展地方旅游的过程中,还会受到本地政策的干预以及制约。

( 3) 地方特征比较明显。我们想要去某个地方旅游, 一定是因为这个地方所独有的地方特征,而地方旅游资源可以充分显示出本地的地方特色,所以,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比较依赖地方旅游资源的有效发展,这和当地风土人情、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系。

1. 3研究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步骤

( 1) 首先应该查询有关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别的资料文本以及相关研究报告,然后整理这些资料。当整理完具体文献之后,就应该搜索理论知识,同时进行不断的补充以及推广。

( 2) 研究整理我国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 3) 研究以及比较搜集而来的具体资料,分析和评价不同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案例,发现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影响的不同原因,这样就可以找到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以及动力。

( 4) 按照第三步骤所找到的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以及动力,来归纳总结旅游经济具体发展模式,对不同原因之间存在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

( 5) 将得出的具体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给我国各地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具体理论以及实际案例作为参考。

2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

2. 1旅游资源

所谓旅游资源,就是那些可以吸引游客注意力的事物, 依据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可以将其分成: 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地区气候、生活环境以及地理景观等;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本地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文化等。

2. 2资金资源

在开发地方旅游的时候,特别是在开发的初级阶段,如果当地不具有比较完善的旅游活动基础设施,就应该投入非常多的资金来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当具有旅游设施基本条件后,才可以发展当地旅游业。若缺乏资金实力,就算当地具有很多旅游资源可以开发,也不能够将旅游业有效发展起来。所以,在发展旅游经济的时候,资金资源是一种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不能缺少的一种资源。

2. 3人力资源

旅游行业属于一种关联性非常强的行业,和旅游业有关联的部门以及行业十分多,同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因此,想要有效发展地方旅游经济,同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旅游部门就应该聘请更多专业人才, 而这些专业人才中,除了旅游专业方面的人才,还有其他专业的人才。

2. 4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资源可以确保旅游公司建设旅游活动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应该规划以及建设好旅游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才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有效推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3旅游经济发展具体模式

3. 1资源驱动型

所谓资源驱动型,就是指那些依靠地方独有旅游资源来促进地方旅游事业有效发展的旅游经济发展类型。采用这种发展模式,要求地方旅游资源具有非常高的质量,需要当地可以对其旅游资源种类以及特点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以及把握,依据地方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来开发地方旅游经济。根据旅游资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 自然风光型、乡村型以及文化内涵型。这三种旅游资源分别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是: 资源集中型、乡村推动型以及文化主题型。

3. 2需求推动型

所谓需求推动型,就是指地方依据本地人民实际生活水平、闲暇时间具体利用情况以及经济收入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找到适合地方实际需求的一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然后建设相应的旅游活动基础设施以及合理配置别的相关资源。

3. 3政府驱动型

在建设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处于一种无法撼动的主导地位,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影响非常大, 此外,当地政府还属于旅游业管理者以及服务者。如果本地政府扮演角色不同,那么地方旅游经济具体发展模式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按照地方政府扮演角色,可以将政府驱动型分成两种: 一种是政府主导型,另一种是政企合作型。

3. 4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这一发展模式的特征主要是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是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在确保旅游发展以及服务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利用改变能源结构、增加碳汇以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手段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同时游客应该尽量自带洗漱用品,观赏风景的过程中尽量徒步或者选用环保型交通工具,旅游公司应该采取绿色旅游方式来组织游客的旅行。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旅游经济的有效发展,还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相符,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4结论

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旅游经济具体发展模式,对理论以及实践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及指导价值。我国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地域辽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多样的优势,让不同地区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旅游资源,同时通过不同手段以及途径找到和地方实际发展相符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旅游是人们获得精神愉悦以及开阔自己眼界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具有旅游价值的,中国政治体系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些地区,就具有非常多的旅游开发资源以及潜力。本文主要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动因以及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笔者的思考和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动因,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把多勋,王艳.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57-859.

[2]周格旭.农家乐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96-97.

发展动因 篇8

“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 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1]信息论领域有关于信息质、量及二者辩证关系的探讨。本文也尝试着从质和量的范畴切入, 来考量网络广告内容。质和量, 是网络广告内容自身的一对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特殊矛盾, 两者的关系充分体现在度中。质, 是对网络广告内容价值性的规定;量, 是对网络广告内容规模、结构和发展程度等的规定;度, 是网络广告内容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哲学里度的极限叫关节点, 即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或最低界限。[2]本文将网络广告内容度的最高极限称为饱和, 如图1。对网络广告内容不饱和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 在网络广告内容质一定的情况下, 其量超过饱和所需的最大量, 从而造成网络广告内容不饱和, 如图2;另一方面, 在网络广告内容量一定的情况下, 其质没有达到饱和所需的质, 从而造成网络广告内容不饱和, 如图3。在我国, 网络广告内容不饱和主要指后者。

网络广告内容饱和是网络广告内容在质和量之间保持的一种最和谐状态。目前, 我国网络广告内容在量上的爆炸式增长已成定局, 而网络广告内容在质上的相对匮乏, 会破坏质和量最和谐的关系, 形成网络广告内容不饱和问题。

(一) 网络广告内容量过剩

互联网超链接技术可以使网络上任意离散的内容单元相互联系, 符合人的非线性思维。用辩证的眼光来看, 一定情况下, 网络媒体的这一特性可以由网络广告的优势转化成其劣势。因为网络用户往往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点击网页, 从感兴趣的内容点进入, 继而跳转到其它网页的相关内容点, 随意性大, 网络用户的这一行为特点会使网络广告内容被扩散化。所谓的网络广告内容量过剩, 就是指网络广告内容被无限扩散。它造成了网络广告内容的超载和冲突, 具体表现为:

第一, 内容超载。即网络广告提供的内容量大大超过受众所能承受和所需要的内容量。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高速的媒体融合促使新的网络广告形式层出不穷, 但内容却千人一面。空洞冗余的网络广告内容铺天盖地, 不仅会严重干扰受众对所需内容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 还会使受众在满足其最主要内容需求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产生反感情绪。

第二, 内容冲突。未经整合的网络广告杂糅在一起, 会使受众在海量的网络广告内容中面临这样的不和谐:首先, 网络广告内容与网站上其他资讯互相冲突, 即由于版面、时间的安排不合理, 内容相冲突的网站资讯与网络广告被编排在同一网页或者可以相互链接的临近网页、网络视频中相邻或相近的时间段;其次, 同质广告互相干扰, 是指同类产品的网络广告被不加区别地排列在一起, 连续地传达给受众;再者, 异质网络广告互相干扰, 是指内容相悖的网络广告被安排在一起。网络广告内容的这些不和谐容易引起受众的记忆混淆, 带来审美疲劳, 降低受众对网络广告内容的接受效果, 导致受众对网络广告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

(二) 网络广告内容质匮乏

真、善、美是网络广告内容在质上应具备的属性。由于我国当前的部分网络广告内容缺少这些属性, 给网络广告受众的精神世界带来污染, 因而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网络广告内容质匮乏是指我国网络广告所提供的大量内容中缺乏真、善、美的内容。一定程度上, 这也是网络广告内容量过剩所引起的负面效应。

第一, 真实内容匮乏。现象按其表现本质的不同方式, 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3]其中, 真象和本质具有真实的属性, 而假象具有虚假的属性。为了争取更多的广告主, 一些网络广告传播者不断缩短网络广告内容的生产周期, 导致所采集和传播的网络广告内容仅局限于假象, 比如背离事实、虚假夸大等内容, 并且多集中在医疗、房地产、加工承揽、致富信息、招工招生等门类。2009年2月, 重庆市渝中区电子商务监管所查处了一例网络广播广告虚假宣传案。该广告称:“CMD浓缩均衡矿物滴对胃炎、便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具有疗效……”, 并在广告播出过程中让患者以热线的形式讲述服用CMD浓缩均衡矿物滴后对疾病的疗效。而其事实是:该产品内外包装并无“国药准字号”标识, 不能提供我国任何卫生部门和药监部门的药准批准文书。[4]失实的网络广告内容往往具有欺骗性, 会使受众判断失误, 信以为真, 产生错误印象和误解。其严重后果在于:一则损害了网络广告业的整体形象, 降低了网络广告内容的可信度;二则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使消费者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有时甚至会对消费者身心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三则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如果某些网络广告传播者以传播虚假内容赢得优势而又没有受到相应制裁, 那么迫于竞争压力, 一些原来传播真实内容的网络广告传播者也会竞相模仿, 最终形成恶性竞争。

第二, 公益性内容稀缺。这类网络广告内容要求向受众传播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方向一致的价值观。一些传播者无视网络广告的社会影响, 在宣传产品、服务或观念时, 过分强调商业性而非公益性、教育性内容。根据传播学中“传播环境”相关理论可知, 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感染、暗示、模仿和遵从四种机制对社会环境中的人构成潜在性和渗透性的影响。因此, 网络广告中公益性内容的稀缺会导致受众价值观和道德水平的日益下降, 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从而给社会和谐发展埋下隐患。比如, 与社会教育功能相悖的、带有暴力性的网络广告内容, 会使受众产生恐惧心理, 会使受众对暴力产生麻痹的感受, 会使受众产生模仿性的攻击行为, 会使受众以为通过暴力手段能解决问题……带有暴力倾向的网络广告内容会使现实社会中的暴力和犯罪不断上升, 给受众带来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第三, 缺少符合审美的情色内容。“‘情色广告’和‘色情广告’虽然只是语序颠倒, 但其内涵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情色广告, 又可称为性诉求广告或性感广告, 是一种以性特征、性心理为诉求、创意和表现手段的, 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广告形式。……如果传递的广告信息过于低俗、直白, 存在淫秽内容的过火暗示和挑逗性, 就会令人反感, 成为色情广告了。”[5]色情网络广告, 通过对“性”进行肆意描绘与渲染, 滥用性形象、性刺激、性挑逗和色情暗示等, 极力向受众兜售强奸、卖淫、嫖娼、淫乱等与审美相左的不健康内容, 力求迎合网络广告受众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在中国, “性”历来被视为禁区。过度情色化的网络广告内容, 不仅对社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 还是对女性人格的污辱, 对女性权利的践踏, 对女性伦常的破坏, 因此必然引起大众的反感和愤慨, 遭受舆论的谴责和唾弃。目前, 国内一些门户网站没有承担起反映女性良好形象和展示女性美好品质的社会责任, 而成为“准色情”泛滥的重灾区, 露骨的色情网络广告在屏幕上反复跳出, 让人眼花缭乱。

第四, 体验性元素开发较少。随着消费观念的越来越理性化,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消费服务前, 希望有更多机会能切身体验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并从中获益。但是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 由于在网络媒体上投放广告的大多数传播者仅仅看重网络媒体上特殊有效的接触点, 没有从受众聚合于网络媒体的动机——互动上深入思考, 因而注重用户感受和体验的内容元素没有得到深度开发和广泛运用, 这是对网络媒体资源的“浪费”。比如网络游戏内置广告覆盖了一类传统媒体难以到达的媒体接触点——年龄在18-25岁间的年轻人 (这类群体花费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会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上) 。网络游戏所聚合的这些受众资源, 成为网络广告传播者投放广告考虑的首要因素, 他们对网络广告内容覆盖面的片面追求, 导致不注重互动性的强制植入式广告在网络游戏里蔓延开来。有朝一日, 网游用户总会对这类广告司空见惯, 随着新鲜感的消逝, 网络游戏内置广告的效果会因边际效应递减而蜕变成一种干扰。[6]

二、我国网络广告内容不饱和的原因

我国网络广告内容不饱和是由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从客观方面看, 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高速的媒体融合使网络广告内容巨量生产和快速传播;从主观方面看, 网络广告内容传播的起点是广告主, 终点是消费者, 广告公司和网络媒体则是为传播网络广告内容而建立起来的中间环节, 是他们的需求和行为决定着网络广告内容产出的质。本文主要探讨我国网络广告不饱和的主观原因。

(一) 业务素质不高

网络广告传播者是网络广告内容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网络广告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和操作的规范与否, 对网络广告内容的研发和制作都会造成重要的影响。

第一, 网络广告传播者必须是职业的传播者, 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或培训, 拥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但是我国网络广告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业界或学界对网络广告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都仍处于摸索时期, 高等教育对网络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未能形成成熟的教育体系。从事网络广告业的大都是“半路出家”, 或是网络技术人员, 或是传统广告从业人员。他们在网络广告专业领域的素质不是很高, 技术或广告观念相对滞后, 这使得网络广告内容不能通过有效的表现元素展现给受众。

第二, 网络广告传播者应该通过调查, 尽可能多地收集那些能满足受众需求的、较有市场价值的网络广告内容, 然后运用“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抽象思维, 对网络广告内容加工。这需要网络广告传播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付出很大代价。一些网络广告传播者急于求成, 贪图省时省力, 往往跳跃了其中的某个运作环节。他们或者没有仔细观察产品是如何融入消费者生活的, 没能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作创造性思考, 描述产品对消费者的作用和价值使网络广告内容得到提升;或者没有从产品与市场沿革入手去真正了解一家企业, 没能掌握体现在产品中的企业竞争力, 没能理解好广告主的传播目的:这些都不利于网络广告内容在质上的突破。

(二) 评估审核欠缺

网络广告内容不是有形的实体, 而是以无形的知识产权形式存在的, 具有创造力属性。网络广告内容是否具有创造性, 需要由权威机构来评判。然而目前, 我国政府方面没有成立专门针对网络广告的监管机构, 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优质的网络广告内容没能获得社会具有公信力的肯定, 会大大挫伤网络广告传播者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 网络广告内容在质的创新上就会江河日下。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互联网上, 不合规的网络广告内容屡见不鲜, 甚至在传统广告中严格受控的色情和暴力等内容也能在网络广告上找到滋生的土壤。很大程度上, 不健康的网络广告内容对网络环境所造成的严重“污染”, 都在于政府方面没能制定出对网络广告内容严格审核的标准。

(三) 传、受双方失衡

传播者要将网络广告内容传播给尽可能多的网络用户, 就必须使编码尽可能的明白易懂, 符合多数受众的解码水平, 让受众能够轻松快捷地解码, 从而实现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但是现在一些网络广告传播者却过于追求形式, 刻意使用生僻的或过于专业化的符号传播网络广告内容。相比编码日益专业化的网络广告传播者, 广大网络广告受众的解码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面。因此, 如果受众受制于自己的解码水平, 不能对真正有价值的网络广告内容进行准确读取, 即使传播者认为所编制的网络广告内容对受众很有价值, 那也只是纸上谈兵。

(四) 受众动机牵制

网络广告受众是网络广告内容的传播对象, 也是网络广告主产品或服务的现实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根据“使用与满足论”[7]可知, 受众面对网络广告不是被动的, 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去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网络广告内容。因此, 网络广告受众的动机是网络广告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指挥棒。

受众的动机分成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表层动机往往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公众能够认同的、个体在明确承认后不会引来非议的接受信息的念头和意愿。深层动机是一种深藏不露、秘而不宣的或者是连受众本人也不清楚的接受倾向和意念。深层动机中的一些东西往往有损阅听者的形象和为正统的社会观念与道德规范所不容。[8]

对受众动机的分析, 可以为传播者提供网络广告内容的创作线索和思路, 以便在传播活动中设计或传播与受众动机相符的网络广告内容。网络广告内容正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 以受众动机为导向, 通过对动机的发现、迎合和满足, 从而形成往复循环。在网络这个具有匿名特性的媒介环境里, 受众会放纵自己的深层情欲, 根据偏好点击网络上林林总总、良莠不齐的广告内容。传播者在掌握了受众一些不健康的深层动机后, 就会创作出相应的网络广告内容, 有针对性地去刺激和满足受众。因此, 受众不健康的深层动机会造成网络广告内容的恶性循环。

三、改善我国网络广告内容不饱和的对策

围绕着网络广告内容的研发、制作、审核和传播, 网络广告主、网络广告公司、政府网络监管部门、网络媒体运营商和网络广告受众构成了我国网络广告产业链。各主体成员在产业链中的行为会受各自利益、风险和职责的影响。因此, 要改善我国网络广告内容不饱和的状态, 就必须从我国网络广告产业链上各主体入手, 妥善处理产业链、各主体成员及其相互关系, 调和各主体成员分散的决策或行为, 设计促使产业链和谐发展的机制, 使各主体成员的目标和产业链的系统目标实现有效统一。

(一) 整合我国网络广告产业链上各主体行为

“系统是事物由于客观的普遍联系而形成的存在形态, 它具有一系列的重要特征。首先是整体性, 它是系统的最根本的特性。整体性是指, 系统作为整体, 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这样才能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其次是结构的有序性,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有组织的, 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 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最后是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征, 即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趋向于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9]

我国网络广告产业链是以网络广告内容为核心而构成的一个系统, 产业链上各成员主体是其构成要素。因此, 网络广告内容高效高质的产出依赖于网络广告产业链系统和各成员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首先, 应遵循整体性原则, 就是网络广告产业链上各主体成员要把生产优质的网络广告内容作为自己的运作目标, 策略和行为需要服从于该运作目标。其次, 应遵循有序性原则, 就是政府网络监管部门要通过建立健全网络广告传播法律和市场规范进行宏观调控以使各主体成员在对网络广告内容进行具体运作时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另外, 各主体成员还应该自觉增强行业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再者, 应遵循结构最优化原则, 就是产业链上各主体成员在网络广告内容运作的各环节要相互沟通, 相互交流, 只有不断加强相互间的联系,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才能提高各主体成员在网络广告内容运作上的效率, 生产和传播更多符合法律规定、符合受众需求的网络广告内容。

(二) 科学构建网络广告内容评估指标

为了在大量的网络广告中更好地甄别哪些是优质的网络广告内容, 需要科学构建网络广告内容评估指标。对网络广告内容评估指标的构建, 首先, 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内容是网络广告传播诸要素之一, 因此, 要对网络广告内容作全面而系统的评估, 就必须看到网络广告内容与网络广告整体、网络广告内容与网络广告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而不能割裂它们, 将其孤立开来;其次,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网络广告内容会与时俱进, 因此, 网络广告内容评估指标也应适时有新元素加入, 从而取代旧的不合适的元素;再者, 坚持全面的观点, 对网络广告内容进行评估要尽可能的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面, 以防止片面性。

网络广告内容评估指标系统应当具有立体感, 可以从三个维度和四个层面加以考虑和分析, 如图4。第一维度是网络广告内容的主体, 其四个层面为:产品、服务、观念和企业;第二维度是网络广告内容的构成, 其四个层面为:资讯、教育、娱乐和艺术;第三个维度是网络广告内容的品质, 其四个层面为:真实性、公益性、悦目性和交互性。在这个立体构成图中, 网络广告内容的各要素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第一维度中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包括了第二维度和第三维度的各个层面, 第二维度中的各个层面也包括了另两个维度的各个层面。比如, 在有关产品的网络广告内容中, 就可能既有关于资讯、娱乐的内容又有关于教育、艺术的内容, 既有真实性、公益性的内容又有悦目性、交互性的内容。总而言之, 通过三个维度、四个层面对网络广告内容进行立体的考察和分析, 可以对网络广告内容评估指标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

(三) 坚持体现社会主流文化

从传播学“受众的心理效应”[10]来看, 首先, 社会主流文化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 符合“威信效应”;其次, 社会主流文化承载着大众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和思想, 符合“名片效应”;再者, 社会主流文化是从大众生活中产生的, 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符合“自己人效应”。因此在网络广告内容中融入社会主流文化, 容易引起受众共鸣, 便于受众接受, 还可以有效抑制受众深层的、不健康的视听倾向和低级趣味。

坚持体现社会主流文化, 就要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态度, 既继承传统, 弘扬传统, 又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让社会主流文化渗入网络广告内容的创作中:第一, 把握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指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11]因此, 我国网络广告内容要坚持以社会先进文化科学、健康和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指导;第二, 把握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雄厚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东方特色, 中国网络广告内容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应该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 发掘能够为中国受众喜闻乐见的网络广告内容;第三, 不仅重视精英文化, 还要关注大众文化。在文化上只有做到雅俗兼顾, 才能满足不同网络受众的内容需求。只有依靠网络广告产业链各方力量的协同努力和共同开发, 这些文化资源才能为我所用, 才能为网络广告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内容。

(四) 培养受众的健康情趣

网络广告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艺术品, 它确实需要刺激、适应并满足受众的心理接受需求, 从而吸引、娱悦和迎合受众, 但又不能因为盲目地去讨好部分受众低级庸俗的要求而屈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倾向和落后风习。因此, 一方面社会需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武装广大网络广告受众的头脑;另一方面网络媒体需要加强对那些有庸俗需求的网络用户加以思想疏导, 转移其不良嗜好, 并且通过有效传播以增强网络用户对不健康网络广告内容的辨别力和免疫力, 使他们自觉抵御不良网络广告内容的干扰。

摘要:关于网络广告内容的研究, 学者们的视角大多集中在网络广告内容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上。本文试图从质和量的矛盾关系入手, 分析我国网络广告内容不饱和的现状, 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探讨如何才能生产和传播优秀的网络广告内容, 促进网络广告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广告,内容管理,发展动因

参考文献

[1][2][3][9]王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7, 130, 173, 85-86.

[4]郭立.重庆查获首例网络广播广告虚假连环案[EB/OL].2009-2-9.http://news.qq.com/a/20090209/001559.htm.

[5]卢小雁, 谢金余.情色广告突破色情禁区[J].和谐与冲突, 2006:125.

[6]刘东明.游戏内置广告的今天与明天[J].中国广告, 2008 (7) :22-23.

[7][8][10]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06, 211-212, 212-213.

农机标准化作业动因及其发展建议 篇9

一、实施农机标准化作业的动因

农机标准化不仅是农业生产增加产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 而且对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加强农机标准化, 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农机标准化将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 加快了农机化技术成果的转化, 有利于农业生产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有序进行。实施农机标准化, 将有力推动作物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 加快农业机械化、精准化、集约化进程, 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 加强农机标准化, 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农机标准化作业, 特别是高性能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有利于加快农机技术的推广, 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 加强农机标准化, 是保护环境、实现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农业机械在农田作业中广泛使用, 其性能、质量和使用方法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高标准、高性能作业机械的规范使用, 将有效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同时, 秸秆还田机械的推广应用, 有利于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农田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四) 加强农机标准化, 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 我国大宗农产品在成本、质量和价格等方面丧失了优势, 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行农机标准化作业, 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一片领域。

二、发展建议

(一) 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

在保证农机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 重视农机具更新标准的制订工作, 以实施标准化来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和升级。建立从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到加工等全程机械化技术标准体系, 加快不符合环保标准要求的植保机械更新换代步伐, 积极配套完善畜牧、园林、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 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 搞好土地流转的组织化工作。

因地制宜搞好耕作制度改革, 在推广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上, 大力推动土地流转, 推广统种、统管、统收等生产形式, 推行连片种植、连片作业, 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增加经济效益。同时, 拓宽农机作业领域, 支持鼓励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跨村、跨乡、跨县乃至跨省作业。

(三) 抓好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

通过建设示范基地, 培育示范样板, 让农民看得见, 摸得着, 调动他们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机化新技术宣传活动:利用农村集市, 组织农机大棚车下乡搞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媒体传播普及农机化新技术知识和信息;结合农机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 举办灵活多样的培训班。

(四) 加强农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方式, 对标准化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稳定和充实农机标准化人员队伍。建立激励机制, 对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农机标准化作业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以全面推进农机标准化。

(五) 培育、扶持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发展动因 篇10

一、家电企业跨区域发展背景及趋势演变

(一) 我国家电企业跨区域发展的趋势演变

1、企业特有因素及内部发展因素:

依照以上家电企业的发展背景来看, 家电企业从最开始的本地发展慢慢演化为跨区域发展。最初区域结构扁平化, 传统层级的制造商区域发展凭借着其辐射能力, 为其自身的市场开拓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产品的流通, 典型的有家电企业自建的区域分销商、区域专营店、入住大型家电超市和百货商场。

2、市场发展因素及行业发展因素:

当代家电市场的竞争如火如荼, 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家电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的提高, 也有可能将海外出口的某些路径堵住, 导致我国的家电企业集中在狭窄的国内市场中相互拼杀, 行业内部的各种竞争, 如技术、产品特色性能、售后服务等十分激烈。由此引发了家电行业内部的价格大战, 无论是从制造商、分销商还是代理商, 企业的利润几乎都在下降。使企业不得不尽可能多地去挖掘新市场, 开拓更广的新市场变成了家电企业首当其冲的任务。

3、家电企业跨区域发展模式多元化:

20世纪70-80年代, 我国家电分销渠道是单一渠道。如今, 家电批发领域越来越多元化, 家电零售领域也表现为专卖店、连锁企业、百货商场、综合超市等多业态并存的格局。而其中区域代理商强大的融资和辐射能力, 及品牌专卖店灵活性好、品牌知名度高及服务好的优势, 有效满足了制造商对跨区域发展渠道提出的服务和融资要求, 因而在激烈的发展渠道竞争中均能占一席之地。

二、我国家电企业跨区域发展动因分析

就目前我国家电企业的发展形势来看, 家电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动因成多样化趋势, 家电企业形成跨区域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实现外部规模经济、节约交易费用、技术以及创新要求、获取企业外部资源能力、市场竞争价格体制、资源和信息等。

(一) 规模经济方面

家电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目的是壮大自己的规模, 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以此保证在价格大战中能赢得利益。如“家电大王”国美、苏宁两大家电巨头的发展在家电连锁行业中是极具代表性的规模经济发展。家电企业上游链的发展实践来看, 集聚在一定区域中家电企业在数量上占优势, 但由于在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发展只有通过其外部与家电企业下游经销商、代销商、家电连锁超市、百货商场的结合才能充分实现整个家电行业的规模经济。

(二) 节约成本方面

从成本的观点看, 家电企业之所以通过联盟合作, 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首先, 家电制造商先在一个区域成长起来, 由于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生产过盛、供大于求时, 竞争中利润下降, 生产商必须考虑跨区域发展来保证利润, 形成规模生产节省成本, 并且有了一定的规模生产后极有可能建成自己的品牌, 以及强大的经销网络, 例如, 格力敢对国美说“不”, 这不是源于董明珠的匹夫之勇, 而在于格力为自己构建起了一个可控的庞大的经销网络, 从而将对大卖场的依赖降到了最低限度, 最终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三) 技术及创新要求

技术是家电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发展因素。现代家电企业已经进入知识销售和技术时代, 所有的家电产品都不过是技术的外包。技术是家电制造商之间跨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技术能力提升与技术创新产出的主要途径是学习, 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学习。所以实施跨区域发展, 与比自身优越的企业达成在技术上的合作协议, 是家电企业发展、壮大的聪明之举。

(四) 获取企业外部资源能力

家电企业形成跨区域发展是企业的空间组织形式, 为企业技术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区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信息、和知识, 大市场有利于企业增加经济收入, 同时获取企业外部新鲜血液, 为企业增加活力与寿命。企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区域发展中形成了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五) 市场竞争价格体制

高科技生产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由于家电企业是高技术密集型企业, 所以产品生产过剩, 家电制造企业利润在迅速下降, 导致家电企业价格竞争并引导企业成长。

(六) 资金、信息要求

无论是家电制造商还是家电经销商, 资金和信息几乎是永恒的话题。成长初期家电企业创业资金较少, 给成长初阶段的家电企业开拓市场和持续管理创新带来困难。信息是企业创新的重要资源, 成长初期家电企业由于资金、人才不足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首先, 跨区域发展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与学习的加强;其次, 跨区域发展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最后, 跨区域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创新及管理风险。

三、我国家电企业区域发展模式分析

(一) 家电企业城镇发展模式

上面的区域发展路径总结得到, 城乡发展路径比较适合小家电企业的发展。而因为小家电本身的资金缺乏, 技术跟随、效仿等竞争不足之处。促使其发展朝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 走城乡发展路径,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关键,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郊区化, 以此带动区域逐步均衡发展。我们可以把郊区化改为“辐射型城市化”或是“扩散型城市”。就类似同心圆, 向周边辐射发展。 (见图4)

(二) 家电企业全国发展模式

国美在全国范围类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地盘, 壮大其规模。该公司主席黄光裕表示, 国美在全国有830间分店, 计划今年内增加100间分店, 并会把20间盈利较差的分店结束, 预期今年纯利增长会跑赢营业额增长。国美电器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立足北京, 走全国性家电连锁之路。”就是在几年时间内将国美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

(三) 家电企业跨国发展模式

90年代末期适应全球经营的发展, 以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 以海外市场为突破点, 打造中国的世界级企业, 为中国家电企业跨国发展主打策略。对于海尔, 在世界主要经济贸易区域里都将有海尔的工厂与贸易中心, 使海尔产品的生产、贸易都实现本土化, 不仅有美国海尔, 还有欧洲海尔, 中东海尔等。成为真正的国际化海尔, 中国海尔也将成为整个国际化的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海尔跨国发展模式的形象图示: (图5)

[资料来源:海尔网站关于海尔-海尔简介-发展战略-名牌战略阶段.htm]

五、结束语

从总体来看, 家电企业跨区域发展, 等同于家电企业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该从多方面的发展模式中去思考这个问题。制造商应与大型家电连锁企业建立“共生”关系, 积极探索厂商之间合作共赢的良性模式。家电连锁企业也应积极提升自身功能。区域代理制、区域性销售公司及自建网络等模式, 尤其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 仍具有较大的生存空间。促进区域发展的主要策略和途径主要有:一是, 尽可能地扩展资金来源的渠道, 多方筹集资金, 如城乡区域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应当多采用的方式;二是, 地区区域发展扩展企业规模, 如家电连锁国美等的做法, 尽多地占有市场份额, 控制销售终端。三是, 以核心竞争力发展贸易。如跨国发展模式中, 长虹和海尔建立海外的生产基地, 设立公司。总之:产品技术, 品牌形象, 企业形象等应作为跨国发展模式的主要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强, 郭本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形象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孔欣欣, 中国电子工业成长动力因素分析[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3]、周权雄, 我国家电分销渠道演变与发展[J].商业经济, 2007 (11)

[4]、李建军, 大型代理商盈利模式分析[J], 现代家电, 2007 (2)

[5]、黄敏, 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和发展的模式_访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霍杜芳

发展动因 篇11

[摘要]文章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国际走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理性选择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发展取向四个层面,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现实动因。文章还指出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大众化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支撑,必须重视和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 高等教育强国 特色发展

[作者简介]程远志(1967- ),男,湖北天门人,荆楚理工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刘欣(1962- ),男,湖北荆州人,荆楚理工学院高教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湖北荆门44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AIA080001)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08JZD0029)的子课题“做强地方本科院校”(课题编号:AGA08034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13-03

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应用型本科教育起源于工业发展初期以工程应用教育为主的高等专业教育。这类教育一般指针对工业生产的设计、制造、安装、加工、运行、维护、检测等方面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高等专业教育主要是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适应社会对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而兴起的。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高等专业教育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我国高等专业教育从洋务运动时的中西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等算起,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①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高等专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有限,主要是学习和引进欧美办学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国家兴办了一批高级专门学校和工科院校,主要是学习借鉴前苏联的教育经验,着力为工业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部委或省、厅局创办了一大批具有行业特点的单科类高等工科院校或专业学院,如冶金、地质、煤炭、石油、化工、交通、电力、机械等工科院校,促进了高等专业教育的发展,为当时的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本着“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实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高等专业教育呈现两极分流,一部分专业性学院通过调整、合并,转向多科性研究型大学;一部分部委所属专业性院校转由省级政府管理,或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原有行业办学的专业优势正逐步淡化,办学模式也趋于向学术型本科看齐,导致本科层次专业应用型教育弱化,专业培养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高层次专业应用型人才出现断层。因此,从满足建立工业化大国的需求出发,探索位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中间层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路径,确立与我国现代化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应用型教育结构,成为推进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性动因。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国际走势

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与科技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欧美国家迫切需要既区别于普通大学又与普通大学教育等值的专业性院校,以培养大量高层次专业应用型人才,弥补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分布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保证人才培养结构的均衡和增强国家竞争力。如德法的高等专业学院、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和技术科学大学等。德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工业技术学校和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简称FH;德国对外译成英文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译成中文时为“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过去常误译FH为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院校不同的是,德国教育界始终认为FH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普通大学具有同等价值的4年制专业性本科教育,毕业生授予高于学士学位的Diplom(主要授予理、工及多数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学生)和Magister(主要授予艺术、人文科学及部分社会科学的学生)。②德国高等专业学院与普通大学的差异在于,后者培养在科研部门从事研究工作的开发型工程师,而FH主要为行业第一线培养既具备宽厚理论又具有较强专业水准的应用型中高级工程师,这些专业性人才成为全德工程师、工业经济师的主要来源,支撑着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③

与德国FH不同的是,法国具有专业应用特色的ECOLE即“大学校”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专业精英教育。“大学校”重科技,强实践,与体现通识教育思想的综合大学有着明显的类型差异,在法国和欧洲都享有盛誉,位于法国高等教育象牙塔的顶端,其培养出的各种专业精英人才,与法国香水、服装一道并称为法国的三大品牌。④

英国政府于1966年发布《建立多科性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计划:继续教育中的高等教育》白皮书,陆续成立了一批多科性技术学院。多科技术学院作为英国国民教育双重制下教育体系的主体,开创了与传统精英大学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促成了英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日本高等专门学校以专业教育为主,主要开设工科性质的学科专业,具体包括机械、工业化学、土木工学、金属工学等优势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一直作为高等专门学校的强项被社会广泛认可。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日本于1976年设立技术科学大学,以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担负起现代科技教育与研究的高等专业教育的职能;1991年又设置了“专业本科制”,大力提倡植根于地域社会的特色化的高等专业教育,进一步促成高等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⑤

上述这些专业性院校,大多类属本科层次的专业应用型普通教育,人才培养强化专业教育,专业设置依托地方行业,课程设计注重专通结合,培养过程突出专业应用,与普通综合大学并存与互补,共同构成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两大支柱,体现了专业应用型教育的独特品位,呈现出高等教育专业性发展的基本走势。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社会需求

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角度看,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人才结构的需求重心逐步下移,既需要大量研究开发型科技精英人才,更急需大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专业应用型桥梁人才。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总结出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对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据美国劳工部统计,1950年美国就业人员中专业性人才占20%,技能性人才占20%,一般劳动者占60%;到2000年,专业性人才仍占20%,技能性人才则上升到65%,一般劳动者则下降到15%。可见,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日趋稳定和增强。⑥这种对专业性人才的稳定性需求具有较强代表性。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有3611人,占总人口的3.6%左右,而联合国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达到26%;另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而我国技师及高级技师仅占1.5%。⑦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并行阶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而且,随着现代产业专业化分工的日益深化,要求能更有效地提高专业知识的积累速度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能力,以增强产业集群的集聚力。而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如果一味承袭学术型高校非专业应用型的发展定位,就难以体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专业性特色,难以形成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专业集群模式,进而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迷失办学方向,丧失差异性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价值。

三、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理性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自2002年的15%,发展到2007年的23%,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衡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并不仅仅是量化增长指标,还应包括教育功能与质量、办学层次与类型、培养目标与规格多样化等一系列质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前提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教育类型的合理化,这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按功能分化,而不是趋同。虽然“大众高等教育机构也研究高深学问,但为研究高深学问准备人才不是这类机构的主要目标;大众高等教育也培养社会精英,但他们一般通过学术研究以外的途径走向社会精英”。⑧潘懋元先生认为,大众化阶段下的高等教育系统存在着两个并存的、不可替代的体系,即以研究高深学问为标志的精英高等教育体系、以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为标志的大众高等教育体系。⑨

我国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应兼顾提高和普及两个发展方向,两者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两翼,功能互补,缺一不可。研究型大学处在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顶端,它培养的是社会紧缺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提供的是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尖端技术;而专业应用型院校则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和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马陆亭进一步认为:“我国高校应从层次和类型两个分析框架来构建高校体系,即按层次‘教学型学院—研究型大学框架构建,关键是安于定位,办出水平;按类型‘学科主导—应用主导框架构建,关键是导向明确,办出特色。”⑩两个体系的划分,宏观上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分工合作与分类指导,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微观上有利于高等院校准确定位,错位发展。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支撑,必须重视和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这类教育不是沿着学术导向的传统本科教育的惯性运行,而是着眼于价值理性和特色创建的战略层面,以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办学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突出专门性、实践性和行业性,强调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人本位,探索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范式,形成关键性的持续竞争优势,以真正超越学术型本科的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引领学校“错位发展”,最终凸显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鲜明特色。

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发展取向

地方本科院校确立特色发展战略不仅是基于自身的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规避劣势、错位发展,获取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内在逻辑要求和重要战略抉择。通常意义上讲,办学特色是指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学校结合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学校优势和办学传统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类型和层次学校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建设、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办学历程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教育历史久远,行业办学背景厚实,其特色的形成具有应用型教育的传承基因,兴办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扬长避短。但传承的基因优势要凝练和提升为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就需要加强应用性学科专业建设,并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定位的延伸性,强调从扩大规模的线性发展,转向形成品位的立体发展。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应用研究、科技服务为两翼,切实依靠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实现由学校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由封闭发展转向开放融合,由单一模式转向多元拓展,通过创造性地优化和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多功能拓展、多元化延伸、互动式发展的综合实力,形成专业集约化和区域化办学的规模优势。培育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异能力和核心品牌,使办学效益和发展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特色内涵更加丰富,品牌优势日益彰显,最终形成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优选路径和运行模式,呈现出双生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这正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千帆竞发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获胜,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战略性选择。

[注释]

①黄金林,魏双燕,等.高等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9.

②马陆亭.德国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并行培养体系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3(3):70.

③戴继强.德国高等专业学院的情况介绍[J].世界教育信息,2004(3):54.

④张建同.法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65.

⑤张玉琴,等.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优势特征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l2):51.

⑥马陆亭.科学技术促进中的高等教育架构[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

⑦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

⑧邹晓平.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J].高等教育研究,2005(7):13.

⑨潘懋元.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16.

⑩马陆亭.科学技术促进中的高等学校架构[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3.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动因与模式分析 篇12

1 区域旅游经济

1.1 区域旅游经济的基本概述

区域旅游经济是区域经济和旅游经济的重合区域, 因此, 想要对区域旅游经济进行了解和探究, 就需要了解旅游经济的含义。

旅游经济的定义是以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为基础, 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或者相关的旅游企业与其相关的其他企业之间存在的一种经济关系。其中, 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者付给旅游企业一定的资金报酬, 然后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有关旅行中的吃、住、行等有关旅游方面的服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旅游企业要想为旅游者妥善的安排好相关的旅游活动, 就必须与相关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产生一定的经济联系, 这就构成了旅游经济的全部内容,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旅游行为或者活动是其前提, 以现代发达、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靠, 充分地反映出在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当中, 旅游者和旅游企业之间因为存在某种经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经济活动。

区域旅游经济是以行政区域的划分为基础, 既存在着相互之间的独立性也有很大的依赖性的一种区域经济形式。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要依靠各个区域的旅游资源的条件, 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从而促进和带动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1.2 区域旅游经济的特点

区域旅游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关联性强。据有关的调查和统计显示, 旅游业的发展牵连到29个部门108种行业, 由此, 可以看出区域旅游经济的高度关联性。因此, 大力发展区域旅游经济, 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强当地的经济活力。但是, 在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的同时, 还要注意区域旅游经济与其他相关行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妥善协调安排相关的活动, 保证区域旅游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

(2) 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综合。区域旅游经济既有自己特有的独立性, 同时也依赖其他相关产业和企业。不仅如此, 在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的同时, 还存在着当地政策方面的制约和干预问题。

(3) 地域特征明显。由于区域旅游经济是依赖于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的, 与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人文环境等方面都很大的关系。

1.3 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

通过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究, 不仅可以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区域旅游当中, 丰富了区域旅游经济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全面了解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还能够学习到国内外相关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1.4 进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步骤

第一, 寻找相关的文献资料, 了解国内外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及其他相关的资料文本, 对资料进行整理。整理完相关文献之后, 搜索理论知识进行补充, 并进行推广。

第二, 对其他地区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整理, 为进行当地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充足的实践经验。

第三, 通过对搜集出来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比较, 对各个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找出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各种原因, 得出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原因和动力。

第四, 根据第三步研究出来的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归类总结, 分析出各种原因之间的关联度, 总结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五, 把得出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 为当地或者其他地区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案例参考。

2 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

2.1 旅游资源

区域旅游经济主要是依靠旅游资源才能够得以发展和进步, 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区域旅游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切能够吸引旅游者注意力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根据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的不同, 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类。其中, 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区气候、地理景观、生物环境等方面;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

2.2 资金资源

在进行区域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尤其是在初级阶段, 对于旅游活动中需要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地区来说,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其他设施的保健或维修。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之后, 区域旅游才能够得以发展。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做后盾, 当地即使有无穷无尽的旅游资源需要开发, 当地的区域旅游行业也不能够发展起来。因此, 资金资源是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 也是必不可缺的资源。

2.3 人力资源

现代社会是一个处处存在竞争的时代, 要发展区域旅游行业, 就要进行一场知识、文化、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竞争, 参加这场竞争的过程中, 人才资源是区域旅游需要的最强大的根本动力和最重要的资源。由于区域旅游是一个关联性相当高的行业, 与其关联的行业和部门非常多并且关系十分复杂, 所以要想发展区域旅游并且增强其在市场的竞争力, 相关的旅游部门需要招揽更多专业的人才, 不能仅限于涉及旅游方面专业的人才。

2.4 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企业的资金资源是能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保证,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着当地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的重要方面。只有完成好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行业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更好地促进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

3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3.1 资源驱动型

资源驱动型主要指的是区域依靠当地独有的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的旅游事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的质量要求非常高, 要求当地能够准确把握和了解其所具有的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当地具有的资源优势进行区域旅游经济的开发。对于旅游资源的分类主要包括自然风光、文化内涵和乡村型, 其相对应的发展模式为资源集中型、文化主题型和乡村推动型。

3.2 需求推动型

需求推动型是指该地区根据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情况和其他闲暇时间的利用情况, 调查分析出适合当地需求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进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相关资源的配置。

3.3 政府驱动型

在进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的时候, 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除此之外, 政府还扮演着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当政府扮演的角色不一样的时候,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不一样的。根据政务扮演的角色不同, 政府驱动型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型和政企合作型。

4 结语

由于区域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活动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价值。各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 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寻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和道路, 为本地区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3 (20) .

[2]李宝吉.论我国政府主导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J].中国商贸, 2009, 16 (19) .

上一篇:改进形态学下一篇:组合砌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