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2024-09-15

培养与激发的方法(共12篇)

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篇1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人都会有一种情绪色彩, 这种情绪会指引人的意向, 影响人的活动, 我们将其称之为兴趣。对于学生来说, 兴趣是他们渴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心理表现, 是他们不断探究真理的心理催化剂。在学习的动机中, 兴趣是最实际的一部分, 它会促使学生对一些事物有很大的注意, 并积极地对其进行研究、探索, 逐步掌握事物的规律。这种浓厚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也是科学家、发明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 是教学的重点。怎样做才能有效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新奇事物, 吸引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 对事物的猎奇心很强烈。因此, 他们很容易被一些新鲜、奇异的事物吸引。针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新奇的事物, 或者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 让他们敞开心扉, 接受知识, 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以我教学“能被三整除的数”这一知识点为例, 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任意写下一个数, 然后我给他们写的数后再加上一个数。给所有学生的数都加完后, 我让他们用3去除这个数, 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这种新奇的方式让学生觉得很“好玩”, 他们都认真地去计算。当得知两个数相加得到的数都能被3整除时, 学生的好奇心就更强烈了, 他们很想知道其中的诀窍, 觉得教师一定有自己的秘诀, 也很想让教师告诉他们这个秘诀。他们带着迫切的求知心, 认真地听教师讲解知识点, 很轻松地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也完成了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 再到无疑的认知过程的转化。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要注意方式方法, 尽量选取一些新颖的问题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 并用新鲜、独特的方式来进行讲解, 以能够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为目的, 让课堂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如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特征”时, 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不做老师了, 要做一回学生, 让你们考考老师。”学生一听就觉得很新鲜, 问道:“怎么考?”我说:“你们任意说一个最简分数, 我就能在五秒钟之内告诉你这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都很兴奋, 都争着要让教师回应自己说的分数, 整节课都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我画了两个大圆圈, 分成两个集合, 分别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 并把学生说出来的分数分别填到两个圆圈内。开始时, 学生都不相信, 但是, 经过他们自己检验, 我这个“学生”的答案准确无误。这样做, 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检验问题, 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真是一举多得。

二、生活实例,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开始新课时引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 通过一些身边的问题和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来吸引他们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让他们能够快乐学习。如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 我提问:“你们都见过什么形状的车轮?为什么没有三角形的车轮?椭圆形没有棱角, 能做车轮吗?”经过讨论, 学生都对这些生活中忽视了的问题进行思考。我又顺势推进, 把圆的特征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之中。这样, 在问题中融入生活中的实际事物, 能够让学生产生熟悉感, 让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能够很轻松地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数学知识变成学生探索的对象, 让静态的知识学习变成动态的探索, 并帮助学生组织材料, 让学生求知的过程变得更顺畅, 能够更轻松地获得新知识。这样做, 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为他们打开思路, 让他们更好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我教学“数学反比例”一课为例, 这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从两种变量的变化规律中发现“隐蔽”的其“积”一定。为了突出这一本质, 我为学生进行了情境创设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演示:在箱子里放入一把铅笔, 我每次拿10个出来, 3次就拿完了;每次拿5个出来, 6次能拿完;如果每次拿3个, 要拿几次才能拿完呢?此时, 我的演示戛然而止, 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个演示成功地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探索, 把本质“隐蔽”的定量 (铅笔的个数30个) 变得很明显, 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去领悟“橡皮擦”的总数一定, 也就是“每次拿的个数”与“需要拿的次数”的“积”一定, 为抽象反比例的意义创造了条件, 也为学生的问答打开了思路。

四、创设悬念, 巧设疑问, 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情绪, 唤起学生的心里共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6、8、12、17、24、26、39、42、53、66。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由于这些数都是一位数或者两位数, 学生当然很快就能判断出来。教师再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上一些四位数、五位数等, 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由于数目较大, 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教师抓紧时机说:“我能很快就知道哪个数能被3整除。”一一指出后, 教师紧接着又说:“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 我都能很快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 课堂气氛立刻就活跃了, 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听了, 也争着写出数字, 想考考教师, 当教师一一说出正确答案时学生觉得新奇:数目这么大, 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答对呢?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起来。教师接着又说:“我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就能判断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这样, 有目的性地创设悬念性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及时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五、适当表演, 提高兴趣

对学生的表演越适当越及时, 效果就越好, 激励作用也就越大, 就越能提高学习兴趣, 因此, 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时机。如每当完成一项哪怕是很少很浅的知识传授以后, 就及时进行目标明确的学习检测:对于答对的学生, 应该及时表扬;对于答错的学生, 也应捕捉其“闪光点”, 给予肯定或奖赏, 并想方设法启发他们答对;对比较好的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 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赞扬, 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学习, 越学兴趣越浓。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 同时要注意及时而且恰当地给予表扬。除此之外, 组织一些小型的学习评比活动, 也能达到表扬激励的目的。比如, 对课堂提问积极的学生进行评比等, 将评出的优胜者及时地在表扬栏里升上不同的小红旗。这些活动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又能照顾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要, 因而引发出人人争先进、个个受表扬的氛围, 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 并且越学劲头越足。

总之, 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方法, 只要使学生对数学课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能获得学习的成功。

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篇2

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它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人们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学习兴趣则是指对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倾向性追求。它是学生内心需要学习、向往学习的一种积极肯定的认识与表现,它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那么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有待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的意义

兴趣是一种倾向性的探究反射,而学习则是一种探究活动,体育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认知模仿练习,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及其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影响的情景。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势必是因为学习活动能满足学生学习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拥有轻松、快乐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从内心建立对学习活动认识上的积极肯定和乐意参加的愿望与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好感与积极向往。

从兴趣心理生理机制上来看,由兴趣引起的如何探索知识技能的大脑皮层兴奋中心与注意力所形成的兴奋中心同属大脑警觉中枢。因此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倾注很高的注意力。有学习性需求的学生必然对学习活动保持高度的注意。它的意义就在于它能有效地启动有关认知学习器官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促使学生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学习,促进学生凝思、凝想,想练结合;加快学生思维连接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不可缺少的一个心理条件与前提,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实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可忽视或放弃的重要教学原则,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保证来抓。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体育教学与锻炼中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体育只不过跑跑跳跳、玩玩而已,没有什么可学的;认为身体锻炼和不锻炼效果都差不多。有了这种想法,体育课堂上对自己就不会严格要求,难以产生浓厚的体育学习兴趣。

2.2 教学内容简单、陈旧,组织教法单调呆板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简单,陈旧,组织教法单调呆板,教师讲课质量保证不了,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索然无味,不感兴趣。

2.3 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性

在体育教学中的任何一个教学班里,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及能力各不相同,差异较大;尤其是刚入校的新生,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而各个学校对体育重视的程度,授课环境、条件、场地、器材、设备等都不同,差异就更大。例如,不知道“蹲踞式起步”,不知道“三大球”的大有人在……。那就更谈不上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了。

2.4 部分学生体质较弱,体育基础较差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一些体质较弱、体育基础及其能力较差,或因身体肥胖等的特殊体型的学生,学习感到困难,跟不上教学进度,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使这部分学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失去自信心。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便会丧失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和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不断认识,逐渐培养起来的。同时,学习兴趣有浓厚的情绪色彩,易受干扰,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诱因成份。因此,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之健康发展,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就针对上述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主要因素谈谈在体育教学中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1 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体育教学中,加强教育、诱导、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讲授教育,如采用报告、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教育学生真正了解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体育的目的、功能及锻炼价值等,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3.2 不断丰富课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增加趣味性和实效性

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否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习活动中教学内容更新的程度和组织的趣味有效性。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要注意选择一些趣味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使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多样有趣、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新颖多变,不能总是老一套。如准备活动老是“慢跑+徒手定位操”,学生便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如果能结合基本部分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运用一些“花样”跑、活动性游戏以及双人操等练习手段,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效果也就大不一样。还可以将以往已掌握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自编一套操在上课前的准备活动上轮流带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组织教法的严密紧凑、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做完上一练习,就盼着做下一练习。

3.3 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人因材施教,做到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素质水平、心理品质、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为照顾学生这些特点和差异,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多数学生提出学会、掌握某一技术动作,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的要求;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由于怕自己的成绩差被别人看不起,怕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等。所以这部分学生信心不足,以致缺乏体育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对他们降低难度要求,帮助鼓励和耐心辅导之外,还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他们的练习内容,选择好突破口,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就拿“支撑跳跃”教学来说,教师可采用分层次水平的方式组织教学,以越过山羊为层次水平一,以越过中跳箱为层次水平二,以越过高跳箱为水平三。同时,在学习前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自由选择某一层次水平的练习方式进行学习,掌握并有效的完成后便可进入高一层次水平进行学习。这样,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逐一实现并达到了“支撑跳跃”的学习目标,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以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形成。

3.4 适时准备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予以鼓励,增加趣味性和针对性予以激发兴趣

体育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渴望学会,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因此“学的会”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诱因。如果学不会,便会丧失信心,也就无兴趣而言。所以在体育课教学中要注意选择一些趣味性和针对性较强、易学易练的技术动作或运动项目,并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步骤的合理运用。例如:在篮球课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有趣的球操,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玩球”的过程中使 双手特别是左手的功能得到加强。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进步,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3.5 充分发挥兴趣的迁移作用,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某一个项目具有相对稳定的兴趣之后,通常不会使兴趣很快消失,而会使兴趣改变、扩大和巩固,从而产生与高水平的认识活动相适应的兴趣。如在羽毛球教学中,学生对技术技能学习的兴趣较浓,而对素质不感兴趣,为此,在必要的时候可让他们进行教学比赛,当他们在球场上感到移动迟缓、跳起扣杀高度不够、力量不足,打满全场体力不支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受到技术技能掌握虽好,素质、体能不好也是不行的。于是他们就会去练力量、练速度、练弹跳、练耐力等,从而不知不觉的把兴趣转移到素质、体能练习上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迁移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有些兴趣的迁移是很困难的,如喜欢打篮球的人很难把兴趣迁移到打棒球上(如乔丹)。因此兴趣的迁移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3.6 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和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增强感染力与成就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美的东西能激发起人们的遐想和情趣。而体育教学中的美不仅反映在动作上,也反映在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做到场地干净,画线清晰,器材放置井然有序、艺术雅致。必要时可设计多种图案和标记,使其符合审美要求。这样可使学生赏心悦目,受到美的陶冶,增强美的感染力;使学生见景生情,达到跃跃欲试,主动积极锻炼的效果。同时为了巩固已形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在课外得以施展与运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十分明智有效的。实践也证明,为了学习更多、更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学生也就会信赖组织安排的各种体育学习及练习活动,更喜欢参加这些活动。如奥运会、世界杯等体育比赛,尤其是有中华健儿参加的比赛,应积极引导学生观赏比赛的电视实况和录像,关心比赛的进程和结果。同时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和比赛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情操、道德、组织纪律和意志品质的教育,给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品质等方面以良好的熏陶。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因此,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对体育的学习产生兴趣,体育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较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兴趣 激发和培养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它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人们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学习兴趣则是指对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倾向性追求。它是学生内心需要学习、向往学习的一种积极肯定的认识与表现,它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那么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有待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1 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的意义

兴趣是一种倾向性的探究反射,而学习则是一种探究活动,体育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认知模仿练习,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及其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影响的情景。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势必是因为学习活动能满足学生学习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拥有轻松、快乐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从内心建立对学习活动认识上的积极肯定和乐意参加的愿望与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好感与积极向往。

从兴趣心理生理机制上来看,由兴趣引起的如何探索知识技能的大脑皮层兴奋中心与注意力所形成的兴奋中心同属大脑警觉中枢。因此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倾注很高的注意力。有学习性需求的学生必然对学习活动保持高度的注意。它的意义就在于它能有效地启动有关认知学习器官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促使学生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学习,促进学生凝思、凝想,想练结合;加快学生思维连接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不可缺少的一个心理条件与前提,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实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可忽视或放弃的重要教学原则,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保证来抓。

2 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体育教学与锻炼中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体育只不过跑跑跳跳、玩玩而已,没有什么可学的;认为身体锻炼和不锻炼效果都差不多。有了这种想法,体育课堂上对自己就不会严格要求,难以产生浓厚的体育学习兴趣。

2.2 教学内容简单、陈旧,组织教法单调呆板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简单,陈旧,组织教法单调呆板,教师讲课质量保证不了,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索然无味,不感兴趣。

2.3 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性

在体育教学中的任何一个教学班里,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及能力各不相同,差异较大;尤其是刚入校的新生,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而各个学校对体育重视的程度,授课环境、条件、场地、器材、设备等都不同,差异就更大。例如,不知道“蹲踞式起步”,不知道“三大球”的大有人在……。那就更谈不上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了。

2.4 部分学生体质较弱,体育基础较差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一些体质较弱、体育基础及其能力较差,或因身体肥胖等的特殊体型的学生,学习感到困难,跟不上教学进度,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使这部分学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失去自信心。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便会丧失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3 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和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不断认识,逐渐培养起来的。同时,学习兴趣有浓厚的情绪色彩,易受干扰,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诱因成份。因此,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之健康发展,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就针对上述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主要因素谈谈在体育教学中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1 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体育教学中,加强教育、诱导、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讲授教育,如采用报告、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教育学生真正了解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体育的目的、功能及锻炼价值等,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3.2 不断丰富课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增加趣味性和实效性

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否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习活动中教学内容更新的程度和组织的趣味有效性。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要注意选择一些趣味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使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多样有趣、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新颖多变,不能总是老一套。如准备活动老是“慢跑+徒手定位操”,学生便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如果能结合基本部分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运用一些“花样”跑、活动性游戏以及双人操等练习手段,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效果也就大不一样。还可以将以往已掌握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自编一套操在上课前的准备活动上轮流带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组织教法的严密紧凑、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做完上一练习,就盼着做下一练习。

3.3 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人因材施教,做到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素质水平、心理品质、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为照顾学生这些特点和差异,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多数学生提出学会、掌握某一技术动作,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的要求;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由于怕自己的成绩差被别人看不起,怕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等。所以这部分学生信心不足,以致缺乏体育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对他们降低难度要求,帮助鼓励和耐心辅导之外,还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他们的练习内容,选择好突破口,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就拿“支撑跳跃”教学来说,教师可采用分层次水平的方式组织教学,以越过山羊为层次水平一,以越过中跳箱为层次水平二,以越过高跳箱为水平三。同时,在学习前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自由选择某一层次水平的练习方式进行学习,掌握并有效的完成后便可进入高一层次水平进行学习。这样,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逐一实现并达到了“支撑跳跃”的学习目标,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以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形成。

3.4 适时准备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予以鼓励,增加趣味性和针对性予以激发兴趣

体育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渴望学会,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因此“学的会”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诱因。如果学不会,便会丧失信心,也就无兴趣而言。所以在体育课教学中要注意选择一些趣味性和针对性较强、易学易练的技术动作或运动项目,并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步骤的合理运用。例如:在篮球课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有趣的球操,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玩球”的过程中使 双手特别是左手的功能得到加强。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进步,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3.5 充分发挥兴趣的迁移作用,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某一个项目具有相对稳定的兴趣之后,通常不会使兴趣很快消失,而会使兴趣改变、扩大和巩固,从而产生与高水平的认识活动相适应的兴趣。如在羽毛球教学中,学生对技术技能学习的兴趣较浓,而对素质不感兴趣,为此,在必要的时候可让他们进行教学比赛,当他们在球场上感到移动迟缓、跳起扣杀高度不够、力量不足,打满全场体力不支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受到技术技能掌握虽好,素质、体能不好也是不行的。于是他们就会去练力量、练速度、练弹跳、练耐力等,从而不知不觉的把兴趣转移到素质、体能练习上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迁移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有些兴趣的迁移是很困难的,如喜欢打篮球的人很难把兴趣迁移到打棒球上(如乔丹)。因此兴趣的迁移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3.6 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和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增强感染力与成就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美的东西能激发起人们的遐想和情趣。而体育教学中的美不仅反映在动作上,也反映在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做到场地干净,画线清晰,器材放置井然有序、艺术雅致。必要时可设计多种图案和标记,使其符合审美要求。这样可使学生赏心悦目,受到美的陶冶,增强美的感染力;使学生见景生情,达到跃跃欲试,主动积极锻炼的效果。同时为了巩固已形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在课外得以施展与运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十分明智有效的。实践也证明,为了学习更多、更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学生也就会信赖组织安排的各种体育学习及练习活动,更喜欢参加这些活动。如奥运会、世界杯等体育比赛,尤其是有中华健儿参加的比赛,应积极引导学生观赏比赛的电视实况和录像,关心比赛的进程和结果。同时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和比赛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情操、道德、组织纪律和意志品质的教育,给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品质等方面以良好的熏陶。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因此,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对体育的学习产生兴趣,体育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较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6.

[2] 曾红卒.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1.2.

[3] 黄欣加,等.高校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J].体育与科学,2004.3.

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篇4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智力之母。”对某件事情和事物有兴趣, 就会注意并体味其中的哲理或含义, 否则, 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自觉性, 就没有内在的动力, 就缺乏发现新事物的愿望。因而在平日生活中, 教师应积极关注化学应用的具体事例, 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贯穿一些生动鲜活的事例, 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爱护学生, 融洽师生感情, 在和谐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而且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指导者, 热爱学生是进行教学的前提, 只有当老师的情感倾注于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时, 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不仅在学习上要对学生关心和帮助, 更应该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 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 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这对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3 把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 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 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讲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

例如在进行乙酸的性质教学时, 可以让大家讨论烧水的壶中常常积聚一层土黄色的水垢, 它的成分是什么?怎么去除掉它?通过讨论得知原来自来水在煮沸时, 溶解在水中的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会发生水解反应, 生成碳酸钙和碳酸镁的沉淀, 日积月累就形成水垢。水垢会影响热量的传递, 而且会把其他离子共同沉淀下来, 对人体造成伤害。洗水垢的方法是将少量热醋酸放到壶中摇一会儿, 沉淀就会溶解。通过这个生活小事例, 同学们即明白了醋酸具有酸性, 且酸性比碳酸强的原理, 又掌握了生活小常识[1]。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升学习兴趣

例如,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用传统的手段给学生讲述抽象概念时, 学生理解起来困难, 教师在讲授时也力不从心。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动态演示, 就会使学生有鲜明的感性认识, 从而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手段还可用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上, 有些化学反应, 实验现象稍纵即逝, 有些化学反应会产生有毒物质或实验本身有危险性。此时如果进行多媒体演示, 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注重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动, 鲜明的实验过程, 绚丽多彩的化学反应现象,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思维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6 成功教学, 保护学习兴趣[2,3]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 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更能表现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时, 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 及时给予表扬。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活动获得成功, 引导学生经过紧张的智力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 取得成功, 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 就可以使他们深信自己的力量, 就会对化学更感兴趣。

7 课外活动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 课外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又一种教育形式, 是学生知识形成与深化的另类主阵地。课外活动的开展与否, 开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的培养与发展。适当而及时, 且有组织、有计划的化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7.1 组建活动小组

处于长知识、长身体阶段的初中学生精力充沛, 兴趣广泛, 活泼好动, 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特别是对于很重要、必须学好而又害怕学不好的化学来讲, 他们更是迫切希望有一些小的集体组织提供交流探讨, 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智力发展状况及知识水平情况, 建立化学兴趣培养小组及化学能力提高小组, 分别对不同化学能力的学生进行基本的化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及拓宽加深的高能力、高素质的化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激起他们将来学好化学, 进而从事化学研究的热情。

7.2 开展竞赛评比活动

没有竞争, 就没有活力, 在化学学习中, 充分利用好中学生求知欲望、好胜心强特点, 引入竞争机制, 适当适时地开展一些化学竞赛评比活动, 将激发学生们的上进心及探求欲, 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开发他们的智力, 从而激发并形成学生们对化学的兴趣。

7.3 开辟化学专题讲座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到今天, 其间经历了自身发展的曲折变化, 充满了化学家们孜孜钻研的艰辛与快乐, 结合化学发展的历史及历史上化学家们的趣闻轶事, 以专题讲座形式给学生们介绍说明,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取到很好的作用。

8 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刺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 才会知道得更多, 掌握得更牢。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的过程中, 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化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 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 初步学会从化学角度去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激发对化学的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

总之, 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思考,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总结。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到实质性的东西,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做”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 转变思维方式, 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思维分析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能力, 实践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4]。

参考文献

[1]阴永彬.初中化学学困生兴趣的激发[J].教学论坛, 2011, 1-2.

[2]樊恺, 王兴宇等.中学化学教学导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3]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初中生作文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篇5

南京市高淳县第三中学芮建华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研究了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着力探讨了学生写作的心理,认为提高初中生作文水平的前提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基于此,文章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写作信心;二,观察体验生活,触发敏感心灵;三,感受成功喜悦,燃起写作热情。

关键词:心理障碍兴趣体验生活感受成功

鲁迅先生说:“文章之于人生,其作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作文之重要,可想而知。然而,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如何呢?教师为考而“教文”,学生为分而“做文”。结果到毕业,学生往往还是辞不达意,文不表旨。作文几乎成了学生学习的沙漠、语文教学的沼泽,甚至到了谈“文”色变的地步了。

是什么原因使得作文教学陷入了如此糟糕的泥潭?去调查一下就不难发现:学生十有八九对作文不感兴趣,开口便怕,提笔就烦。这种心态中,学生怎能提高写作能力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学生写作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兴趣的激发与自信心的培养上,要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这完全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与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应是训练的开始和成功的前提。吕叔湘也曾经说过:“作文也要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要想办法引起学生作文的动机,并且指导他们收集材料和加以剪裁组织。”这为我们明确了作文教学的思路,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写作信心。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活面与阅读面的狭窄所致,与另一方面与我们不当的作文教学也有关。我们的作文布置往往脱离学生实际,陈旧的话题丝毫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我们的作文评改往往流于形式,我们凭着简单的印象简单地给学生的作文以领导批阅式的终极评价。因此学生写作时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

一、对自己作文能力的悲观与失望,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写文章的料。因此每次作文练习生搬硬套,甚至抄袭。

二、对自己作文过程的厌烦与封闭,害怕和羞于与外界交流。于是胡编乱造,应付了事。

三、对自己作文思维的掩饰与做作,不敢说真话,不会说真话,故作深沉“假大空”。

四、对自己作文成绩的自卑与否定,1

被老师的“印象主义”左右,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诸如此类,这应当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兴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应有足够的宽容度,切不可满眼看到的是错别字、病句,是主次不分,是详略不当……(当然并不是说可以放任不管)因为某些缺陷而一棍子将学生打入作文的“冷宫”,只会加重学生业已形成的心理障碍。为此,我们只能采取正面引导、耐心消解的策略,运用成功教育的手段,晓之以理,导之以法,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多年来,我一直借助于批阅学生日记、周记和作文的机会,用简短而肯定的话语与学生笔谈,或肯定其内容的真实,或欣赏其语言的真切,或表扬其感情的真挚……这不仅密切了师生关系,平和了学生的心态,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懂得该写什么和怎样写。

第二,观察体验生活,触发敏感心灵。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对于生活中的好素材,学生往往因熟视无睹而失之交臂;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又往往只能“舞里看花,镜中望月”,难以受到感染。因此,他们经常有“这样的事我也好像碰到过,我怎么就没想到写”的遗憾,也有“这样的人我也写过,我怎么就写得那么糟”的自卑。所以练就学生的一双慧眼,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个“真真切切”,触发学生敏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瘠的土壤中是结不出丰硕的果实的。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自己找米下锅。指导他们阅读中重感悟和思考,明白阅读就是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生活中重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体验人生。我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以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观察生活和阅读经典。如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中感受自我心潮的起伏;写《焦点访谈》观后记,从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佳作欣赏”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名言佳句摘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班级风云录”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的情感神经被触发了,当感性生活与理性思考产生共鸣了,表达也就成为一种内心的需要了,甚至不吐不快了。这时,作文不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第三,感受成功喜悦,燃起写作热情。正如上文所说,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着种种心理障碍,而其中的重要因素是他们看不到自己作文“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成功教育的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努力去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或者是开头好,或者是结尾妙,或者是词句美,或者是过渡巧等,让他们尝尝成功的喜悦而兴趣大增远比任他们在黑暗中挣扎强得多。即使是明显的缺点,我们也应委婉地点评,要知道有时候就是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褒奖,却燃起了学生心中的写作热情,甚至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因此,教师在班级中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展示舞台和交流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出版《班级佳作集》,开辟《精品芳草地》(墙报),评选“班级小作家”等。只有源头活水不断,才会有溪水的清清如镜。只要坚持,学生就会发现:好的素材就在身边,写作能力我也具备。

当然,一时的热情并不是真正的兴趣。因此,我们还必须着力于作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想写而又知道如何写,不断地浇灌培养兴趣之苗。我们的指导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初一初二学生天真活跃,富于想象,但观察事物往往不精确,容易忽略主要东西,加上遗忘的影响,印象往往模糊,如果只凭自己的感知印象写,可能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斧子”。因此,可以先组织他们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初三学生不喜欢轻易发表看法,而是长于深思,其观察力、思维能力较之初一都加强了,讨论对写作的作用减弱了,作文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上,指导他们辨证地看待事物,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当兴趣随着训练的深入而不断得到强化,作文能力也就提高有望了。

总之,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形式是多样的,方法是灵活的,但耐心细致地呵护兴趣的嫩芽却是一致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作文教学一定会走出山穷水尽的沙漠,步入柳暗花明的绿洲。

主要参考文献:

《成功教育》刘京海福建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论文集》吕叔湘商务印书馆

《初中生作文指导与练习》谢嗣极江苏古籍出版社

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篇6

(一)小学生心存畏惧,欠缺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幼稚,知识水平与表达能力不足,而作文要求小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与较高的组织、表达能力。小学生大多觉得写作困难,一时间学不会,且短时期内成效较小。很容易失去写作信心,很难引起兴趣与热情,甚至每次作文练习或者考试时会感到畏惧。

(二)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差,缺少写作素材

小学生还在成长发展中,想象与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不能很好的理解作文题目,也不能将作文题目与自己曾经看到的、读过的、听说的以及经历的事情适当地联系起来。在写作文时经常不知如何下笔,即使写,经常是既没有足够的语言知识,也不一定能够符合题意。

(三)小学生未能对作文引起足够重视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断提高其理解、分析、运用与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其为学好别的科目奠定良好基础。但小学生因年龄小,仅看到眼前作文难写,存在厌烦情绪,不能对作文引起重视,忽视作文的长远意义,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教师引导、鼓励作用不到位

由于小学生写作困难,所以需要教师给予鼓励与引导。实际中存在不少教师没能帮助小学生认真分析每个题,缺乏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也没能激发其写作兴趣。尤其对于基础较差、能力不高的小学生没有引起特别关注,平时缺少与小学生进行交流,不能及时发现与解决其写作问题。

二、提高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小学生观念,激发其写作兴趣

针对现阶段小学生对写作心存畏惧与厌烦的现状,教师应注重引导小学生认识到作文写作的重要性与写作意义,转变其传统思想,使其不再将写作当做是一种负担与任务,而是努力培养其自主写作的积极性与兴趣。因为写作兴趣是小学生能够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与保证,小学生年纪小,容易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小学生好玩的实际,创造情境,开展与作文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轻松、和谐与欢快的氛围中激发写作兴趣。此外,教师还设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热情,给予其写作信心,进行合理的指导与适当的评价,从而激发其能写好的信心。

(二)启迪小学生思维,引导其积累写作素材,

写好一篇作文往往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导其对事物进行思考与分析,使其将记忆与联想的资料转化为作文术语。但实际生活中,小学生还不善于发现与观察,也不会积累与运用作文素材。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学生素材的积累,可以通过要求小学生多读书、看报,扩大其知识面,使其在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注重丰富小学生的课堂与课外生活,开展比赛、辩论与访问等活动,鼓励其积极参加,体验语言的运用;引导小学生用眼睛、用心体验生活,观察与思考其感悟,并以日记或随笔形式记录写作灵感,以积累写作素材;鼓励小学生在平时阅读过程中将优美的词句或段落做好摘抄笔记,并指导其多读、多记,以利于在写作时备选。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指导其写作方法

良好的写作习惯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写作习惯。首先,教导小学生多练字。一方面小学生字迹幼稚,而卷面上字迹的好坏、清楚与否直接影响作文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小学生可以通过练字静下心进行思考。其次,教导小学生合理借鉴课本与优秀作文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小学课本与优秀作文等素材,增强教学丰富性,正确引导小学生发挥其潜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此外,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仍不够高,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其进行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提高其处理与运用素材的能力,并通过使其记日记、写感悟,对课文或优秀作文进行续写、仿写等训练,锻炼其写作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其作文水平。

(四)加强教师指导,做好作文评改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批改时,应善于发现小学生的可取点,尊重其劳动成果,不要全盘否定,更不要以成人的思路批判孩子的原意。而是应该恰当地指出小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耐心、准确地对其進行指导与纠正,尽量写评语,表扬其进步、可取之处,以增强其写作信心。也可以在给小学生进行指导与点评后使其进行二次修改,在批改过程中面对全体小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与水平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以逐步培养并提高其写作能力与作文水平。

总之,作文教学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知识,提高其分析、思考、总结与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其阅读与写作水平,并提高其全面素质。对此,教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生作文教学的质量水平。

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篇7

一、巧用数学史料,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用好相关素材,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显著。比如:(1)在讲解《圆》的相关知识时,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的“割圆术”:依据无限—极限的思想,把关于圆内接多边形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研究上;有关圆周率的研究,比西方相关成果早一千多年。为了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无限、极限的思想,我常对学生作这样的引导与描述:若把圆周平分成二、三、四、五、六、八、十二等分,弦与弧,差别大吗?显然,笔直的线段与弯曲的弧线,形状有差异,长短也有差异。但当我们把圆平分成一百八十或三百六十、三千六百等分时,情况如何?当把圆周等分成三万六千等分时,弦与弧、扇形与三角形,差别如何?当把圆周等分成三十六万等分、三百六十万等分呢?……这种把圆无限等分,用三角形代替扇形、用弦长代替弧长的“近似”“逼近”的做法,正是无限逼近的思想,即极限的思想。这样的描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讲授勾股定理的相关材料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的相关成果比西方相关成果早了一千多年。(3)关于“贾宪—杨辉三角”的研究,我国的成果比西方的相应成果早了一千多年。

教学实践表明,经常有目的、有计划、适当地引用相关史料,适当穿插一些数学家经过艰苦努力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史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持久性,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二、借助数学美感,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处处充满了美的特性、美的表现。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选用数学美的素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美,培养其数学素养。比如:(1)圆锥曲线的方程,表达方法的简洁、对称,是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对称美、抽象美的典型。(2)最基本的二次曲线,图形的对称美、流畅美,具有仅用语言、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图形由运动、变化逐渐形成,图形的对称与方程式的对称,是中小学生认识数学表达的对称美的最好的素材,这些美的特征很抽象,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也较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我与其他老师商量,主要采用逐步渗透、适当点拨的方法。比如,我们对于“黄金分割点”、“黄金分割数”的教学与引导,先后选用了以下素材: (1) 正常健康的人体,肚脐位置是人体正常身高的黄金分割点; (2) 人的上肢、肘窝是肢长的黄金分割点; (3) 人的头面部,鼻尖部位是头部总高度的黄金分割点; (4) 当外界的气温在人的体温的黄金分割数附近(23℃)时,人觉得最舒适; (5) 舞台上,报幕员站在舞台边缘的黄金分割点位置,最等称; (6) 有关医学研究表明,人正常吃饭达六七成饱,最有益于健康; (7) 经艺术家研究发现,绘画时,某些最重要、最需要突出的内容,宜画在画面高度的黄金分割点附近;……经过这番引导,学生无不感叹:数学———奇异!数学———美!

在数学活动课上,我曾不止一次、不止一处借用现代教育资源网(如学生科技网、中国教育信息网、K12学生频道)中提供的相关素材,引导学生欣赏:比如:(1)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无一不体现出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流畅美;(2)当今世界上最流行、最时尚的车型,其外形,无一不借助于几何形体的美(学生对此类话题极感兴趣);(3)今日都市的夜景中,闪烁的霓虹灯的变幻规律,由数控技术操作;(4)医疗用的心电图,体现了人体正常规律的匀称美与动感美;(5)用三角函数的图像近似地表示(如钟摆、弹簧)简谐运动的特性或交流电的变化规律,也是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认识数学美的有效素材;(6)借用现代数学教育技术中的函数拟合软件,近似地描述诸如财经、股市、人口增减、资源测算问题中的数量规律,正是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美的极好机会,自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与方式。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就不难发现,表现数学美的素材十分丰富、感染力强,自然有助于我们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依托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或技术,当学习者深知其广泛应用范围及价值时,其学习积极性常常会呈现出极好的状态,并且其持恒性也会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

在传统观念中,数学主要用于计算、测量、建筑等方面。随着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及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的认识,已日趋全面与深刻。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引用这类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1)在现行小学到初中教材中,借助于学生对学籍号、考试号的了解,对于数字编码常识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借助于高中排列、组合知识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反复讨论: (1) 一个保险柜,密码是6位数字,那么这个号码锁最多可设置多少个不同的号码? (2) 一个保险柜,号码为8位数字,那么不知密码的人,想一次打开这个锁,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3) 某城市现有约800万人口,若该市规划局与电信部门计划设置六位电话号码,那么最多可设置多少部固定电话?若设置七位电话号码,最多可以安装多少部固定电话? (4) 国家的军队、财经、公安等部门,为了确保信息交换、传输的安全,在电子信息的传输时,常常要加设密码,凭我们的生活经验,若用数字代码,至少要多少位? (5) 为便于公民的信息管理,把我国十三亿多人口每个人的住址(省、市、县、乡镇)、出生时间、性别等主要信息用代码表示,那么,至少要在身份证号代码上设置多少位数字?经过这番引导,学生对于数字排列的基础知识及应用价值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2)乘车、购物、医疗、购房、买车、旅游等各项活动,均离不开数学的计算与筹划。(3)股市、物流、财经、贸易、税务、金融,无论哪一行都离不开数学中的很多的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幂函数等);在相关内容的教学时,不妨进行相应的渗透;又比如,放射性物质的衰减、人口增长、资源的开发(或退化),又紧密联系着指数函数模型;再比如,金属等固体物质的延展、收缩等变化,工厂生产成本的核算,物理学中的热的传递、温度的变化……均离不开函数模型。(4)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出租车计费,电话费计费,家庭用电费水费,汽车油箱中适量存油及消耗、行驶、剩余油量等很多问题中,均依托了一次函数模型。(5)在生产、生活计算中,优化思想———最值问题,又常常离不开二次函数的理论基础与指导。(6)关于洪水、地震、干旱、沙尘暴、森林火警、泥石流等水文、地质、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均紧密联系着统计学及概率论中的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事实上,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在每个相关素材及适当时机,适当地向学生做些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其应用价值,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文化素质,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运用悖论与陷阱,激发学习兴趣

无论是数学中的悖论还是一般逻辑学中的悖论,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均有其独特的效果。比如, 为了帮助学生搞清某些概念 (或原理、法则) 的本质, 不妨组织学生讨论来自他们自身的错误, 从而达到澄清是非的目的。比如, 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与性质, 我曾借用一个同学作业中的典型错误, 组织了讨论“1=100吗?”。大致思路为:。借此素材, 发挥之, 可以推得1=1000, 1=10n (n为整数) 。请问:错误的根源在哪里?

在此讨论过程中,总体而言,学生的思想活跃,情绪高涨;后继调查发现,即使学习成绩很差的同学,收获也是很大的。其根源就是来自于浓厚的兴趣。

在高一年级同学系统学习“集合”、“对应”的知识时,我曾引导同学讨论过一个问题:ΔABC中,与BC边平行的中位线为MN,问:MN上的点与BC上的点,哪个多?为什么?

经过这次专项讨论,学生不仅逐步深化了对集合、对应概念的认识,而且了解了关于“有限量”的性质及研究方法,自然也强化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从我们自身的观念、习惯与教学行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同时,深入反思,积极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比如,我们应时刻对学生和工作充满爱心与热情;我们应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最新的专业、前沿科研成果,真正做到经常更新我们的知识、观念、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自身高尚的人格,丰富的想象,精炼、规范、幽默的语言,高度的概括能力,娴熟的演算技巧,高超的解题方法,恰当运用的现代教育媒体,也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保证,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了准备。这均是我们做好数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仅要从以上五条途径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深入挖掘教材、巧用现代媒体等各个相关环节上多动脑、多花气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镜流.教育心理学新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 4, (1) :86.

[2]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2) :94.

[3]唐明干.初中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北京中小学教材教学 (中学理科) , 2001, (4) :22.

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艺术,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前提, 也是重要手段, 在从事中职教育工作时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中职学生由于其自身成长的内在因素决定了接受能力, 对未来择业的设想也直接影响到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要切实激发学生对英语专业的学习兴趣, 不能单凭简单的说教和空洞的理论形式, 必须要不断创新英语教学方法, 在施教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不断完善教学艺术, 不断活化教学形式, 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入英语教学课堂, 全身心沉浸在英语知识学习的乐趣中, 不断提高学习成绩。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因材施教;英语教学的灵活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确定科学的施教形式;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教授学生能够真正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内容。只有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出发点, 才能够引发学生对英语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完善英语教学艺术

由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完全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同时由于接受能力不同而造成了个体上的差异性, 教育条件和教学历程的不同也直接会导致不同的年级组之间同样存在着素质的差别, 这一现实状况在所有中职教学实践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 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采用教学方法上不能一概而论,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英语教学艺术。

一是要充分了解学生接受能力

要充分熟悉不同年级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对同一年级组的学生个体差异也要有个准确把握, 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制定施教计划。一方面要避免施教方法过于粗略导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能够完全理解知识点, 感觉所学的知识太难而产生畏惧心理,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施教方法过于详细面面俱到, 没有为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创造思考机会, 长期下来养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 同时就会觉得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挑战性和新鲜感, 同样也会逐渐消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说在施教过程中, 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准确考量是极其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只有全面准确了解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后才能合理制定繁简相宜的教学计划, 才能使学生在思考和掌握的不断交替中产生求知兴趣。

二是要全面掌握学生接受状况

在每一章节或课时结束后, 应把所有的知识点归纳总结起来, 对学生进行知识接受状况的测试, 包括单词、句式、语法等方面。通过测试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状况, 以便于对薄弱环节进行巩固, 对熟知环节进一步加深记忆。并将测试出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好教学记录, 在新课时施教过程中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和加深, 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训练, 做到让学生灵活把握、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同时要将容易混淆或判断失误的知识点在组织各类考试时变通形式作为考点, 通过反复应用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对学生知识接受状况的及时准确掌握, 这是随时对自身教学质量进行自查自评的直接办法, 同时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因落下课程而导致的学习兴趣降低。

二、活化形式, 有灵活性地完善英语教学艺术

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平面教学方式为主, 这也是英语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英语教学中, 大胆创新教学方式,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活化英语教学形式:

一是要改变程序化

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大都是教师读, 学生模仿, 然后再经过反复练习达到应用这样一个固定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势必导致学生积极性的减退。要不断提高学生对英语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就必须要使教学方法常变常新。要改变英语教学的程序化, 最主要的是改变教学思维方式, 教师要从寓教于乐的角度出发, 尽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教单词的时候, 利用猜游戏的方式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 尤其要注意教师由于口语、方言、发音习惯等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所以说要将一些电教设备如投影仪、幻灯机和电脑等教学手段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这些辅助设施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感官, 形成平面教学和立体教学、面授教学和远程教学完善统一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涉及故事类课文教学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电教形式图像结合、声情并茂地加深学生印象, 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单一枯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要应用趣味化

学习气氛对英语教学质量来说是不容忽视的, 营造愉悦的适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气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说要将营造适宜的学习气氛, 提高施教的趣味性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是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学唱英语歌曲、组织互动对话训练、进行情景表演等, 同时要经常性适时开展一些英语趣味竞赛活动, 例如英语故事演讲、英语书法比赛、英语朗诵比赛等, 通过这些竞赛和适当的奖励激励制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学用结合, 有实效性地完善英语教学艺术

无论是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应用, 失去利用效力的学习就失去了动力支撑, 英语教学更不例外。将学习和应用结合起来这是实现英语教学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要实现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切实把握这样两点:

一是搭建交流平台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 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充分展示出来, 通过自身展示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好奇心。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讨论、发言, 在过程中适时给予鼓励和认同, 来增强学生的信心。也可以通过布置译文作业或翻译名人名言、谚语等方式, 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表达方式的认知和理解, 拿到课堂上来集体讨论, 通过这些交流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启示。

二是创造应用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倡导学生将英语的日常用语、普遍性口语应用到课堂交流中, 并逐渐拓展应用范围, 例如推广到学生与英语教师的日常交流中。逐渐来鼓励学生应用英语对话, 祛除部分学生发音表达上存在的羞怯心理, 逐渐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习惯。也可以通过课前合唱英语歌曲等合理的方式来推广英语的应用, 在学生心目中确立学习英语的实用性。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是有用的, 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并对英语教学或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3]孙玉梅.现代英语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篇9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 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但当离目标太远而看不清楚,必会茫然。

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应试状况,通常是老师拟好题,略作提示,学生就开始审题、立意、选材、组织写作,其写作被动,写作动机指为应付教师的检查和考试的需要。所以学生写作的潜能发挥不出来,积极性蛰伏起来,平时又不知不愿自学收集材料,储存知识,总是仓促提笔, 东拼西凑草草完成,这种“应景式”作文效果如何,可想而知。说到底, 这皆因教师平常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情感,忽视调动他们学习探索的创造性、积极性,而造成学生写作时缺乏内在需要,对成功的漠然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消极心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与写作而言是为渴求。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对象的积极态度或意识倾向,爱好是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它们与能力彼此结合,共同发展。为了激发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应着力于改革,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探索开放式教学法,于是我第一步实施自由命题作文法。“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用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和写作的关系。教师要有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并不断扩大其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教师只作提示、启发或帮助提炼文意。这种形式的作文学生爱写,写得也好。在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初步提高基础上,实施第二步半自由命题作文法,即针对学生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打开其封闭式思维黑箱,注重其个性风格的开发和培养,每次作文同时提供一组或几组难易程度不同、内容相关的题目任学生选择,亦可自拟。这种命题作文题目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带有启发性,像用正确的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灵。学生们都能写成感情真挚、精彩纷呈的文章。又把学生视野引入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关注、分析、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增智广识、提高洞察力、判断、思维能力。

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知识面已经比较宽博,语言表达、各种思维能力大大加强,教会学生当堂互评互改,以考查和培养学生理解、观察能力、驾驭题材等语文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较广范围的竞争和较大范围内的扩散阅读。至此,经过勤学多练,学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会积极主动的自觉写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到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与学生写作而言则是水到自然成的惊喜。

学生作文水平渐渐提高,教师应进一步不断强化他们的成功欲望。叶圣陶老师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即“凡为 教 , 目的在达 到不需要 教”“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便是教师的成功。而达到这一点,我着力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上下功夫。“文不厌改”,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学生往往对此不以为然,或不会自我修改。为激起其修改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修改能力,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修改是其自我反馈的一种形式,可了解写作的实效和预期目的, 且可以养成学生认真的习惯。

体育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篇10

关键词:体育,学习,动机

体育学习作为学习的类型之一, 既有学习所共有的特征, 也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这些独特的方面就使得体育学习在动机诱发等方面与普通文化课的学习有很大不同, 而这些不同又反过来证明了体育之特殊, 即体育之所以为体育, 而不为德育、智育、美育。

一、体育学习的动机

所谓动机, 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它涉及三方面问题: (1) 引发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2) 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 (3) 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所谓学习动机, 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有人认为, 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对学习成绩的归因四个方面, 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体育学习的动机, 是指直接或间接促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学生渴望通过体育了解自己的身体、发展自己的身体、愉悦自己的精神需要的流露。

二、体育学习动机的理论

1. 强化理论

这是行为主义S-R理论的反应。该理论认为动机与学习无需区分, 人们之所以具有某种行为倾向, 是因为这种行为与刺激之间因为强化而建立起了牢固的联系。该理论特别强调强化在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按照这种理论, 体育学习的动机就是因为学生经常参加体育练习, 并在练习过程中因为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 而表现得更加积极、更热衷于, 也更乐于去参加体育练习。这种理论仅以外在的行为作为判断的标准, 因而往往忽视学生内心的心理体验;并且, 行为主义在强调强化时, 往往与惩罚、刺激等概念相联系, 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教师为中心, 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采取体罚、侮辱等处罚措施。因此, 强化论在解决学习动机方面并不完备。

2. 需要层次说

主要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 人有七种基本需要, 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成一个金字塔形。其中, 马斯洛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 认为是人类自下而上所必需的, 因而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但一旦得到满足, 由这些需要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后三种需要是生长需要, 虽不是人类生存所需的, 但对人类适应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也就是说, 缺失需要使人类得以生存, 而生长需要使人类生活得更好。

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 是人类这七种需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人类通过学习体育, 健壮自己的身体, 既保护自己的安全, 又借以确保种的繁衍;人们借助于体育所培养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从而更好地归属于社会;人们借体育展示自己身体上、精神上和意志上的优越性, 从而获得别人的尊重;人们由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领会体育, 并产生更进一步学习体育的动机;人们由于更深地理解了体育, 而发现了体育中的美;由于审美, 而重新认识了自我;又因为认清了自我, 所以促进了人的自我实现。可以说, 体育学习的动机根源于人们的需要。

3. 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些原因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能力和努力是内部的, 能力是稳定的, 但不可控;努力是不稳定的, 但可控;任务难度和运气是外部的, 任务难度是稳定的, 但不可控;运气是不稳定的, 但可控。

归因理论对动机的贡献就在于,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主要应该从内部原因入手, 注重激发学生的努力;而对努力程度的评价是建立在能力差异基础上。也就是, 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 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此外, 对不同能力的学习者, 应该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 给予不同难度的任务, 对学习结果则结合努力程度进行评价。

三、培养与激发体育学习的动机

1. 分阶段培养

要培养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热爱体育从而积极参与体育,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成就动机。因为成就动机往往导致人们在各个领域内取得成就, 所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定向作用。科尔布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 成就动机的训练明显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科尔布的训练分为6个阶段, 依次为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练习、迁移、内化。移植到体育学习中, 意思就是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不同身体能力的人在体育学习中取得的成就行为;然后让学生自己从事体育与游戏, 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以及与此相连的行为策略;并且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再让学生不断多次练习, 即重复体验化与概念化两个阶段, 以使成就行为习惯化, 从而最终导致内化。

2. 赋予学生一定角色

应使学生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在参与活动时, 要赋予每个学生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 并对角色行为提出要求。这样就使学生在完成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 从而更有信心去完成更高的角色行为, 结果增强了学习动机。

3. 注意归因倾向, 适当进行奖励与批评

因为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努力、能力) , 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任务难度、运气) 的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人。因为采用这种归因理论, 教师一方面可以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多批评少表扬, 另一方面可以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 多表扬少批评;而两种对象都能采取有利的归因, 不致因教师的表扬或批评产生不利于学习的情况。

4. 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

应该在学生的求知心理与教学内容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究,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过一个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是在体育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不宜持续采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一教学模式, 而更应尽量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形式;通过学生自评发现技术学习中的难题, 自己开动脑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 保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自主学习, 自主评价。

5. 进行一定的考试与适度的竞赛

在体育教学中, 要灵活运用测验和分数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 将其视为掌握知识程度的衡量标准, 而不是能力的衡量标准;视其为个人努力程度的标志, 而不是去和其他人比较的尺度。适当开展专项技术竞赛和团队间的比赛, 在比赛中应该注意, 为发挥竞赛的积极作用, 应尽可能做到:按能力分组;按项目分组, 使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鼓动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等。

四、结论

1. 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体育学习, 着重从内部动机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

2. 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与其学习动机密切相关, 可从多种理论角度解释。

3. 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激发, 应该多角度、逐步骤、多形式地进行, 不宜硬性统一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林格伦, 章志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3.

[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篇1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但当离目标太远而看不清楚,必会茫然。

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应试状况,通常是老师拟好题,略作提示,学生就开始审题、立意、选材、组织写作,其写作被动,写作动机指为应付教师的检查和考试的需要。所以学生写作的潜能发挥不出来,积极性蛰伏起来,平时又不知不愿自学收集材料,储存知识,总是仓促提笔,东拼西凑草草完成,这种“应景式”作文效果如何,可想而知。说到底,这皆因教师平常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情感,忽视调动他们学习探索的创造性、积极性,而造成学生写作时缺乏内在需要,对成功的漠然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消极心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与写作而言是为渴求。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对象的积极态度或意识倾向,爱好是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它们与能力彼此结合,共同发展。为了激发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应着力于改革,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探索开放式教学法,于是我第一步实施自由命题作文法。“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用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和写作的关系。教师要有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并不断扩大其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教师只作提示、启发或帮助提炼文意。这种形式的作文学生爱写,写得也好。在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初步提高基础上,实施第二步半自由命题作文法,即针对学生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打开其封闭式思维黑箱,注重其个性风格的开发和培养,每次作文同时提供一组或几组难易程度不同、内容相关的题目任学生选择,亦可自拟。这种命题作文题目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带有启发性,像用正确的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灵。学生们都能写成感情真挚、精彩纷呈的文章。又把学生视野引入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关注、分析、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增智广识、提高洞察力、判断、思维能力。

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知识面已经比较宽博,语言表达、各种思维能力大大加强,教会学生当堂互评互改,以考查和培养学生理解、观察能力、驾驭题材等语文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较广范围的竞争和较大范围内的扩散阅读。至此,经过勤学多练,学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会积极主动的自觉写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到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与学生写作而言则是水到自然成的惊喜。

学生作文水平渐渐提高,教师应进一步不断强化他们的成功欲望。叶圣陶老师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即“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便是教师的成功。而达到这一点,我着力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上下功夫。“文不厌改”,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学生往往对此不以为然,或不会自我修改。为激起其修改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修改能力,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修改是其自我反馈的一种形式,可了解写作的实效和预期目的,且可以养成学生认真的习惯。

再者让每个学生出版个人作文选,自己编辑自己的插图和评议,并装订成册悬挂于班内学习园地里让全班同学阅读评议,评出最佳者给予适当的鼓励。其实这也是一种激励学生对自己写作总结、分析、修改、提高写作质量的方法。组办板报,每期设有“习作园地”刊载从学生个人手抄报、自选集、日记中选出的佳作;出版由教师任总编的班级优秀作文选,并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参赛,利用学生作文发表或获奖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成功欲的激发、强化。

体育学习内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篇12

运动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1]

运动动机根据动力的来源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一个人的发挥内在才能的需要,以及自我决定地对付环境的需要所激起的。为了获得外部奖励(包括金钱、奖品、表扬等)而激起的动机称为外部动机。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能使人积极地奔向目标,持续作用的时间更长。对于复杂性程度较高的活动而言,这种情况尤其明显。[2]

有关运动动机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动机愈强,学习效率就愈高,成绩就愈好;也有学者认为:动机强弱与运动成绩有着倒U型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但都一致表明:适当强度的动机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内在动机可以引发高质量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学习,内在动机是学习的源泉,所以教师需学会合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1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1.1 创设情境

新授课,较适宜采用情境教学法,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能够使他们融入其中;初中生和高中生则可以引发思考。比如小学低年级投掷课,可以模拟喜羊羊为了与灰太狼战斗;高中生在教授篮球投篮或排球扣杀球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同学按照自己印象中的方法做,然后体育教师根据同学们做出的这些动作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给出正确的示范动作,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1.2 竞争与合作

充满学习和竞争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场所,竞争和合作环境无疑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在合作中,学生要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而奋斗,互帮互助,相互依存,最终获得成功。

同时,竞赛历来被认为激发人们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在合作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带有竞争意识的体育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体育竞赛中练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要好的多,但若被刺激过分,却会失去信心,所以要合理掌握一个度。

1.3 合理运用动机迁移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利用已有的动机,使其转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上来,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集中在一些如球类、游戏、健美操等趣味性、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上,而对一些速度、力量和耐力练习等形式较单调、枯燥、运动负荷较大的教学内容则缺乏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调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将速度练习变成接力游戏、足球比赛扩大场地和时间来练习耐力,通过拔河等形式增加力量,通过带有趣味性的练习来达到素质练习的目的。

2 因材施教———层次教学

我们都知道在体育课堂中,要需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不可能做到一对一教学,这时候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分组练习。这里的分组可以试情况而定。如果是针对某一系列的练习,则可将已经掌握一部分的同学放在一组,练习下一组动作;而未掌握的则继续练习第一组动作;如果是针对某一单个动作或是进行分组竞赛时,则要考虑每组实力均等,这样不会产生学生当中自卑和过分自信的现象。

3 奖惩策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效果的种种反馈信息中,奖惩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1 及时提供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知道自己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可以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加努力的程度。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激起上进心,及时给予改正。但如果体育教师反馈不够及时或不恰当,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导致对学习产生压抑心理,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2 期待效应的灵活运用

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抱以期待,这种期待会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一些鼓励和鞭策,最终使学生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合理评价学生,给予适当的期望水平,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是受欢迎的,才能使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热情。

3.3 合理运用表扬和鼓励

对学生来说,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和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批评时肯定其进步的一面。这种评价方式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但奖励要突出个人能力,使学生觉得是因为自身的能力提高而高兴,并不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去努力,这样反而会削弱内部动机。

4 正确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按因果属性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原因的认识与评价。归因动机理论表明,不同的归因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反应。成功归因是学生对其学习成功的原因的认识和看法。把成功看作是自己能力和努力行为的结果,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加强努力的程度。因此良好的归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完成某一项或某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后,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承认他们的努力,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信心,才能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

5 给学生表现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

在体育课堂中,只有运动成绩好的学生经常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情感的满足会迁移到更加广泛的学习领域,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性学习动机。但运动能力差一点的同学更多体验的是失败和沮丧,从情感而言他们是排斥体育学习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辅助手段和语言提示,运用各种契机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尤其是克服困难之后的成功。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学生保护和帮助,或者降低难度、口头鼓励肯定等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友军.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体育世界,2006(2):39-41.

上一篇:鼻泪道阻塞下一篇:循环型服务业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