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泪道阻塞

2024-09-15

鼻泪道阻塞(共7篇)

鼻泪道阻塞 篇1

摘要:目的:探讨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联合泪道干预治疗鼻泪管阻塞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月收治、诊断并行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的62例(共71眼)鼻泪管阻塞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共41眼),采用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联合泪道干预治疗,对照组26例(共30眼),采用常规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治疗。两组均术后3个月拔管,随访至拔管后6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拔管后泪道阻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联合泪道干预治疗鼻泪管阻塞能降低拔管后泪道阻塞发生率,总体获效较常规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治疗有优势。

关键词:鼻泪管阻塞,泪道置管术,环形泪道硅胶引流管,泪道干预,疗效

泪道阻塞是常见眼病,其中鼻泪管阻塞最常见[1,2,3,4],溢泪为其主要症状。若行常规的鼻腔泪囊粘膜吻合术,不但面部切口导致术后疤痕影响外观,而且手术创伤较大。近年来使用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取了一定的效果,但术后由于炎症、分泌物引流不畅、粘连和瘢痕形成,容易导致泪道再次阻塞[5]。2013年5月以来,本院采用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联合泪道干预治疗鼻泪管阻塞,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并随访的鼻泪管阻塞患者62例(共71眼),其中男性15例,女性47例,年龄36~74(51.6±7.8)岁,病程6个月~11年。将采用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联合泪道干预治疗的36例(41眼)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用常规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治疗的26例(30眼)患者作为对照组。

1.2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患者经泪道常规冲洗,判定泪道阻塞的类型为单纯鼻泪管阻塞,排除泪点外翻、泪点阻塞、泪小管阻塞、泪总管阻塞患者,排除合并慢性泪囊炎患者,排除泪道冲洗伴有粘性分泌物者,排除具有泪道探通或泪道激光史患者,排除具有鼻外伤及鼻腔手术患者,排除术中不慎造成假道者,排除对α—糜蛋白酶过敏及有使用禁忌者,排除术后随访少于9个月者。

1.3 手术方法

对照组(常规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治疗)术前采用爱尔凯因眼液滴眼表面麻醉,1%丁卡因及呋嘛滴鼻液行鼻黏膜麻醉。麻醉成功后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常规泪道冲洗,确认为单纯鼻泪管阻塞,无伴有分泌物反流,泪小点扩张后,使用泪道探针自泪小点探通鼻泪管,从泪道探针注水,确认泪道已探通后再留套管5~10min,边退套管边注射生理盐水冲洗泪道。用泪道引流管的两探针分别从上下泪管插管至鼻腔,再分别从鼻腔勾出,此时在内眦形成“C”型管套,调整好引流管位置,剪除过长引流管,两端打结于鼻腔下鼻道内,最后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液冲洗泪道,结束手术。术后患侧眼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滴眼,每天4次,1周后减为每天3次,持续滴眼1个月,术后第2、3周每周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液冲洗泪道,3个月后拔管,术眼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滴眼,每天3次持续1周。

观察组(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联合泪道干预治疗)(1)与对照组手术方法相同植入环形泪道引流管,术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使用方法相同。(2)泪道干预a,泪道探通并予生理盐水冲洗泪道后,再用α一糜蛋白酶冲洗泪道(通常一次4000U,用前将α一糜蛋白酶以氯化钠注射液5ml溶解),并通过套管将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典必殊)均匀注入泪道,再植入泪道引流管;b,手术结束时二次将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典必殊)注入泪道;c,术后每3天先松动泪道留置管,后依次用生理盐水、α一糜蛋白酶冲洗泪道,再将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典必殊)注入泪道,共5次;d,术后第3、4周松动泪道留置管后每周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液冲洗泪道;e,3个月拔、管后每日用α一糜蛋白酶冲洗泪道,共3次。

1.4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两组拔管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泪道阻塞发生率,患者拔管后评价疗效治愈:泪道冲洗通畅,无明显流泪症状;好转:泪道冲洗基本通畅,但患者仍然有益泪,较术前有好转;无效:泪道冲洗不通伴反流,症状无改善。观察期为随访至拔管后6个月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处理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泪道阻塞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拔管后1个月、2个月泪道阻塞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泪道阻塞总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41例中获有效率87.80%,对照组30例中获有效率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鼻泪道阻塞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泪囊鼻腔粘膜吻合术,该手术出血多、手术时间较长、创伤大,而且术后面部易留瘢痕。为减少手术创伤,近年来国内外开展各种鼻泪道微创治疗手术,且有逐渐替代传统手术的趋势。但研究认为发现具有泪道激光或多次泪道探通史、具有鼻部手术或外伤史、具有慢性泪囊炎或泪道冲洗伴有粘性分泌物的病例微创手术效果相对不理想[4,5,6],可能与此类患者正常组织受损、炎症、粘连、结痂、瘢痕形成、骨化、存在假道有关,故此研究排除以上患者。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术是在疏通鼻泪管后支撑、引流、防止泪道粘连的方法,此手术所需器械简单,操作简便,术程短,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无面部瘢痕,已经临床广泛使用。但以往治疗用泪道引流管植入后无联合泪道干预治疗,官腔易因术后炎症、分泌物引流不畅、粘连和瘢痕形成,导致泪道再次阻塞。

本研究用环形泪道引流管植人联合泪道干预治疗单纯鼻泪管阻塞,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8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9个月患者泪道阻塞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观察组的干预方法对术后所获临床疗效有直接的影响。观察组重视泪道干预,为尽可能减轻炎症反应、分泌物滞留,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术中及术后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及α一糜蛋白酶抑制炎症反应,防止组织水肿、出血,液化分泌物,并注意适当松动泪道留置管、冲洗泪道,重视随访用药。

总之,本研究利用环形泪道引流管植入联合泪道干预治疗单纯鼻泪管阻塞患者,有效率87.80%,且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所需器械简单等优点。临床选择好适合病例并做好泪道干预等处理,是使患者获得较佳效果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Williiams B,Johnson D,Hurst J,Kratky V.Patterns and causes of epiphora referrals to a tertiary oculoplastic practice[J].Can J Ophthalmol,2014,49(2):180-182.

[2]Savino G,Battendieri R,Traina S.External vs.endo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has the current view changed[J]?Acta Otorhinolarryngol Ital,2014,34(1):29-35.

[3]胥利平,周明,邵亚菲.鼻泪管阻塞治疗新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1,31(2):190-195.

[4]孙一洲,杨凯博,原哲.系统评价Nd:YAG激光泪道成形手术治疗泪道阻塞疾病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展,2014,14(9):1612-1614.

[5]贾秋菊,石萍.人工鼻泪管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34):77-78.

[6]张新霞,杨玉新,张海涛等.球头硅胶管逆行泪道植管术治疗鼻泪道阻塞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4,34(9):882-884.

鼻泪道阻塞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眼科门诊2008年—2012年收治173例 (200眼) 婴幼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 (经泪囊区按摩治疗无效) 。男89例, 女84例, 年龄4个月~10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眼, 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采用7号圆钝实心泪道探针垂直进入泪小点后向下进1 mm有落空感后, 将探针转向内眦与睑缘平行, 顺泪小管缓慢进针;当有骨性触及感时, 抵住鼻骨后紧压鼻骨扭转针头90°, 平行于鼻中线略低于水平面并与之呈15°~25°向下滑行, 进针深度为25 mm~30 mm;当探针再次出现落空感, 探针下端已插入鼻泪管下端的膜性阻塞而进入鼻腔, 拔出泪道探针。常规泪道冲洗后见患儿出现吞咽或鼻腔有水流出, 证明泪道探通成功, 否则泪道探通失败;若出现泪道周围肿胀, 提示术中形成假道, 若出现假道、泪道探通失败, 则半个月后重新探通。术后用抗生素眼水滴眼, 随诊观察1个月。

试验组采用空心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7号圆钝侧孔空心注射针头式泪道探针, 与5 m L注射器 (已吸入生理盐水) 连接, 探针垂直进入泪小点后向下进1 mm有落空感, 将探针转向内眦与睑缘平行, 顺泪小管缓慢进针, 边进针边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当有骨性触及感时, 抵住鼻骨后紧压鼻骨扭转针头90°, 平行于鼻中线略低于水平面并与之呈15°~25°向下滑行, 进针深度为25 mm~30 mm, 同时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当探针再次出现落空感, 泪道探针下端已插入鼻泪管下端的膜性阻塞而进入鼻腔。注入水后患儿出现吞咽或鼻腔有水流出, 泪道探通成功, 否则泪道探通失败;若出现泪道周围肿胀, 提示术中形成假道, 若术中出现假道、泪道探通失败, 则半个月后重新探通。术后用抗生素眼水滴眼, 随诊观察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术中并发症, 患儿术后1个月复诊记录治愈病例, 比较2组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泪溢及眼分泌物消失, 冲洗泪道通畅。无效:泪溢及眼分泌物多, 泪道冲洗不通畅。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并发症

试验组术中出现2例假道, 发生率2%;对照组术中出现7例假道, 发生率7%, 试验组假道明显少于对照组, 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33, P<0.01) 。

2.2 2组疗效见表1。

3 讨论

泪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最后发育形成的是鼻泪管段, 出生时其末端是膜状封闭, 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周内泪液分泌前此膜自然穿破[3], 使泪道能正常导泪。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其发病原因正是此膜先天性封闭, 不能自行破裂, 鼻泪管阻塞使大量细菌蓄积在结膜囊泪液中及泪囊中, 生长繁殖, 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眼内炎、急性泪囊炎, 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因此必须及早治疗。治疗的目的是使鼻泪管末端膜状封闭破裂, 泪道能正常导泪。治疗方法以泪囊按摩、泪道探通为主, 泪囊按摩法也是一种常用方法, 简单易操作, 不形成假道[4], 是早期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法。若保守治疗无效, 则4个月在后方行泪道探通术, 但此方法仅对泪道残屑、残膜阻塞效果好, 对鼻泪管末端膜状封闭引起的阻塞成功率极低 (治愈率约为15.7%) 。传统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治愈率为83.0%, 并发症多 (7%) , 而改良泪道探通术治愈率为98%, 并发症极少 (2.0%) 。用空心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的关键点是当探针进入泪道后, 边注水加压边向鼻泪管方向推进, 注水加压使泪道的粘连分开、泪道扩大、鼻泪管扩大, 为探针推进提供足够大的空间, 不易损伤泪道, 避免损伤泪道黏膜或形成假道, 因为任何创伤都将增加瘢痕组织加重阻塞。边拔针边注水可将泪道蓄积的细菌、脓液、残屑、残膜冲进鼻腔, 提高首次治疗成功率。

空心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是一种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简便、安全、经济实用、治愈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的方法, 一次性治疗成功率高, 大大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患儿家长的负担, 可在基层医院诊所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空心泪道探针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年龄4个月10个月的173例 (200眼)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随机分为2组, 分别用空心泪道探针和传统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 观察术后2组患儿的疗效、并发症。结果 术后2组疗效、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空心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疗效好、并发症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空心泪道探针,疗效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钟越雄, 吴梁江, 卢燕萍.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49例[J].现代医院, 2008, 5 (5) :10-11.

[2]李风鸣.中华眼科学 (上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27-930.

[3]Huber spiti koler, Hase berger.The pathogen spectru-min neonataldacryoc ystitis[J].Kin Monatsbl Augen Beilkd, 1987, 190 (5) :445-446.

鼻泪道阻塞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 00 8年3月至2 01 1年8月来我院眼科就诊的年龄为6周至6个月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125例 (132眼) 。诊断依据: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持续性的溢泪, 或伴有黏脓性分泌物, 压迫泪囊区可自泪点排出黏液或脓性分泌物。除外急性泪囊炎、泪囊周围炎及因呼吸道疾病引发咳嗽、发热等。单眼118例, 双眼7例;男58例, 女67例;发病时间出生后6天至6个月, 多数为出生后6~20天。单纯溢泪51例, 伴黏脓性分泌物74例, 伴发结膜炎23例, 睑、面部湿疹性皮炎7例。72例 (57.6%) 曾予抗菌眼液加泪囊区按摩治疗1周至2个月;56例 (44.8%) 在他院行泪道冲洗治疗;42例 (33.6%) 为初诊者。全部患儿此前均未实行过泪道探通术。

1.2 治疗方法

用0.5%丁卡因棉片放于患眼内眦部进行内眦结膜及泪小点表面麻醉3~5分钟, 患儿取仰卧位, 家长固定其躯干和四肢, 助手固定患儿头部, 用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先行泪道冲洗。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冲洗液自上、下两泪小点反流, 大部分伴黏脓性分泌物流出 (经泪道冲洗再次证实为鼻泪管阻塞) 。洗净分泌物后将下睑向外下方牵拉, 用泪小点扩张器扩大下泪小点, 再选用已接上5 ml注射器 (内有3 m l生理盐水) 的7号冲洗式泪道探针垂直插入下泪小点1.5~2m m, 然后向鼻侧水平推进直到触及骨壁后将探针转动90°再垂直向下推进, 有突破感时推注少量生理盐水。此时如泪点已无液体反流且患儿有吞咽动作, 或同侧鼻孔有液体流出, 说明探通成功, 再反复抽动探针数次后, 边注液边退针。术后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4次/日, 4~5日, 仍有症状者复诊, 随访3个月。

1.3 效果

治愈 (泪道探通治疗后, 无溢泪、无分泌物, 泪道冲洗通畅, 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 123例 (98.4%) 129眼, 1次探通成功112例117眼, 2次探通成功11例12眼;未愈 (经上述治疗后仍有溢泪和分泌物, 泪道冲洗不通畅) 2例 (1.6%) 3眼, 因探通时下探阻力很大, 考虑可能为骨性阻塞而未强行下探放弃治疗。5例 (4.0%) 探通后冲洗液中有少量血丝物, 全部病例术中无泪小点、泪小管撕裂, 未出现误吸、窒息现象和眼球损伤, 术后无感染加重或眼周水肿发生。

2 讨论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异常, 多为单眼, 双眼少见。阻塞多在下口, 有的是因管道化不完全而形成皱褶、瓣膜或黏膜憩室, 有的为上皮残屑堵塞, 极少数可由骨性狭窄或鼻部畸形造成。而鼻泪管下口被薄膜阻塞最常发生, 是大部分鼻泪管阻塞的主要原因。此瓣膜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第1周泪液分泌前自行突破, 也易被探针刺破, 如未穿破, 因分泌物潴留常形成黏液囊肿或慢性泪囊炎。由于鼻泪管不通, 临床表现为婴儿生后不久即流泪, 并逐步伴发黏脓性分泌物, 而持续溢泪、溢脓, 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瘘、皮肤湿疹、下睑外翻等并发症。因此, 此病常令患儿及其家属饱受身心痛苦。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治疗已有很多报道, 治疗方法也基本相同。本病有自愈趋势, 加上婴儿组织稚嫩容易损伤, 所以以往一般多主张先予保守疗法, 即采用反复泪囊区按摩促进其管道化和加压泪道冲洗冲破残膜的方法, 同时辅以局部抗生素滴眼液治疗, 泪道探通术多在生后6个月至1岁以后选择进行。但是自愈率尚无人统计, 能自愈的年龄为多大亦无定论。由于抗生素滴眼液只具防治感染之作用而无治疗溢泪之功效, 泪囊区按摩则多由家长施行, 往往因为手法不到位而流于形式。本组患儿在就诊我院眼科前多数曾施行过泪囊区按摩和泪道冲洗治疗, 效果不确切, 疗程较长。目前, 泪道探通术已被认为是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最为常用、有效的治本之方, 但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各家观点不一[3,4]。张淑红等[5]认为婴儿出生1个月后即可进行, 杨新怀等[6]主张最佳年龄为3~6个月, 于刚等[3]认为患儿在生后2~4个月行泪道探通效果最好, 4个月以后治愈率减小。因为随着年龄增加, 阻塞残膜会伴随着炎症、瘢痕使泪道出现广泛的狭窄, 泪道阻塞越来越重, 手术难度增加, 一次冲探成功率下降, 而且年龄大者术中也更不易体位固定。

分析本组125例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行冲洗式泪道探通术的资料, 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1)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早期行泪道探通术见效快、一次性治愈率高, 且操作简单、风险小, 早期施行可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滴眼液, 同时也减少泪囊区反复按摩和多次的泪道冲洗可能造成的医源性伤害。我们以6周作为探通开始时间, 是基于婴儿出生6周之后, 呼吸、吸吮与吞咽反射三者开始能较好的相互协调, 避免探通术中因呛咳误吸而致窒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 冲洗式泪道探针融探通与冲洗于一体, 使用方便, 减少了探针反复进出泪道的次数, 只要术中操作轻柔、准确, 对头部进行良好的固定, 完全可以避免发生泪点、泪小管撕裂以及形成假道。注意冲洗压力不宜太大, 冲洗量不宜太多, 以免引起吞咽和呼吸的不协调而使液体误吸;同时患儿头部应由医务人员固定, 以免家属不清楚要领或因心疼而配合不良造成损伤。 (3) 在进行冲洗及探通术前, 要向患儿家属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和心理护理, 陈述利弊消除其顾虑, 使手术能顺利进行。

总之, 笔者认为早期施行泪道探通术疗效满意, 见效快, 一次性成功率高, 且损伤小, 只要操作熟练, 对年龄满6周以上且无明显手术禁忌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 均可将冲洗式泪道探通术作为首选治疗。

参考文献

[1]郭向明, 关天芹, 张清烔, 等.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综合治疗[J].眼科新进展, 2002, 22 (1) :40-41.

[2]吴珠英.新生儿泪囊炎泪道探通时机研究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14) :40-41.

[3]于刚, 吴倩, 蔺琪, 等.新生儿泪囊炎泪道探通时机评估[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12) :1335-1337.

[4]何晓平, 张清秀.泪道探通术对先天性泪囊炎早期干预的临床评价[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6, 14 (3) :129-131.

[5]张淑红, 吴竞竞, 王宏伟.先天性泪囊炎探通时机的选择[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2, 12 (2) :101.

鼻泪道阻塞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科收治的泪道阻塞患者86例 (107眼) , 男31例 (39眼) , 女55例 (68眼) , 年龄在31~78岁。

1.2 治疗方法

本组86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行内窥镜下行人工泪道再通+人工鼻泪管植入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做好术前各项常规检查, 尤其需请耳鼻喉科会诊确认无鼻部疾病, 术前还需要做头颅核磁水成像, 以明确泪道阻塞的部位, 对术前交代及术后预期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1]。

2.1.2

给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3~4次/d, 及羟甲唑啉喷鼻3次/d, 连续3 d起到消炎、收缩血管、减少术中出血的作用。

2.1.3 术前处置

消毒术眼, 剪鼻毛, 冲洗泪道动作轻柔, 以免损伤黏膜及泪小管, 1次/d, 直到无脓液反流。

2.1.4 心理护理

泪道阻塞患者长期流泪甚至流脓,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加之对手术的不了解, 易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 责任护士要多与患者交谈, 讲解手术过程, 配合手术的方法和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 告知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使之愿意配合手术[2]。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认真观察人工鼻泪管的位置, 患者术区局部常有轻微肿胀, 有时可出现鼻黏膜少量渗血, 嘱其不要紧张, 属于正常现象。

2.2.2

术后每日冲泪道, 连续7 d, 根据泪道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冲洗针头, 冲洗者是必须熟悉泪道的生理解剖位置, 手法轻柔, 针头应紧贴硅胶管与泪道黏膜之间。如果进针时遇到阻力, 同时患者主诉疼痛加剧, 说明形成假道, 应立即停止操作, 及时给予局部压迫及冷敷, 酌情使用抗生素, 待肿胀消退后次日在做冲洗。

2.2.3

泪道手术后患者正确的点眼药方法也十分重要, 正确的点眼药水的方法是:一洗二按三拔四点, 一洗即洗手;二按即用棉签或手指按压泪囊区, 目的是使存留在泪道内的脓性分泌物流出;三拔即拔开下眼睑;四点即将眼药水点入下眼睑结膜囊内, 以便药液能顺利流到泪道病变部位, 起到治疗的作用。

2.2.4

泪道患者手术后擤鼻时要用手指按住泪囊区, 防止泪液、气体和鼻腔分泌物上窜, 而且不能过分用力擤鼻。为了促进泪液通过泪道引流向鼻腔, 应让患者“闭嘴-捏鼻-轻吸气”动作, 可以达到较好的促进引流泪液的效果[3]。

2.3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短期内勿剧烈运动及弯腰、低头等, 进食不要过热, 严格遵医嘱用药, 在生活中注意避免用力揉眼, 以免硅胶管从泪点拔出或使管结进入泪囊给治疗带来困难;避免挖鼻, 不要自行拔管, 若遇鼻腔内管结滑脱及时就诊, 不要擅自处理。出院后要定期复诊且至少1周1次泪道冲洗, 保证泪道通畅。

3 讨论

本科86例泪道阻塞患者在内窥镜下行泪道再通+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 能在内窥镜直视下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手术, 保证精确的手术操作和置管, 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正确的泪道冲洗和正确的点眼药方法及健康宣教, 保证了人工泪管的长期留置, 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 促进疾病的更好康复。

摘要:总结86例泪道阻塞患者在内窥镜下行泪道再通+人工鼻泪管植入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 , 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正确的进行泪道冲洗和正确的点眼药及健康宣教, 保证了人工鼻泪管的长期留置。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 促进疾病的更好康复。

关键词:泪道阻塞,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护理

参考文献

[1]肖传玲.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围手术期护理.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2) :46-47.

[2]丰艳群.球头硅胶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10 (17) :211.

鼻泪道阻塞 篇5

关键词:泪囊,造影,鼻泪管阻塞,诊断

泪囊系统疾病中以慢性泪囊炎为多见, 主要由于鼻泪管阻塞泪液滞留于泪囊内引起感染而产生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肿瘤少见, 主要为恶性肿瘤, 常见于老年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自2004年2月至2009年6月间共44例 (44只眼) 资料完整的鼻泪管阻塞病例, 其中男性9例, 女性35例。年龄最大76岁, 最小20岁, 平均44.07岁。病程1个月~8年不等。每例均行X线鼻泪管造影, 均经手术后反馈信息。

1.2 造影方法

造影器材:普通2m L针筒及自制鼻泪管穿刺针 (相当于7号针) 。造影剂及其剂量:优维显1m L。进针部位:下泪点。摄片时间及体位:推入造影剂后立即拍摄患侧眼眶正侧位片。

2 结果

临床诊断有43例 (43只眼) 为原发性慢性泪囊炎, 1例 (1只眼) 为外伤后鼻泪管阻塞。38例 (38只眼) X线鼻泪管造影表现为不同部位鼻泪管阻塞, 泪囊不同程度的扩张, 伴或不伴鼻泪管不同程度的扩张, 6例 (6只眼) X线鼻泪管造影泪道未见显影。

38例泪道显影病例中, 泪囊均显影, 并均可见扩张。33例发生在高位, 占86.84%, 其中23例鼻泪管未显影, 10例鼻泪管显影且扩张;5例发生在低位, 占13.16%, 其中仅有1例鼻泪管扩张, 4例鼻泪管无扩张。6例由于推注造影剂时受到阻力过大, 造影剂未进入泪道。44例具体造影表现见表1。

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眼溢泪, 可有流脓液或粘液, 挤压内眦时可有液体流出。冲洗泪道均不通, 并有液体返流。具体表现及其与造影表现之间对比见表2。

3 讨论

3.1 泪道的解剖

泪道从上到下包括上下泪点、上下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泪囊位于鼻骨后外侧的泪囊窝内, 往下进入骨性鼻泪管, 继续向下、内、后行走, 开口于下鼻甲外侧壁。正常泪道管径细小, 边缘光滑, 泪囊管径与鼻泪管管径相近或略较粗。

泪囊窝前缘是泪前嵴, 属上颌骨额状突的一部分, 由眶下缘向下延续形成;后缘是泪骨的泪后嵴, 为眶内缘的延续;上界是额骨及泪骨的接合缝即额泪缝;下界是骨性鼻泪管口[1]。骨性鼻泪管外前内骨壁为密质骨, 较坚硬, 内骨壁厚度 (0.9±0.2) mm (0.4~1.4mm) ;后骨壁由下鼻甲泪突及泪骨构成, 较菲薄, 其厚度 (0.2±0.2) mm (0.1~0.8mm) [2]。骨性鼻泪管内包含膜性鼻泪管。泪液形成后经泪囊、鼻泪管下行。

泪囊窝长度平均18.6mm, 宽度平均7.92mm, 深度平均3.2mm[3]。鼻泪管的长度男性为 (16.73±2.22) mm, 女性为 (14.16±2.32) mm;鼻泪管的长轴在正中矢状位上的投影线与前鼻棘到额结节的连线在正中矢状面上的夹角为 (8.74±1.39) °[4]。

3.2 泪囊系统疾病X线鼻泪管造影表现

慢性泪囊炎:泪囊不同程度的扩张, 随病程发展泪囊萎缩或严重破坏形成纤维瘢痕后, 可见囊腔变小, 泪小管也可逆行显影甚至扩张;鼻泪管阻塞, 多发生于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 少数发生于中段或下段, 完全阻塞时造影剂不能下行而滞留于阻塞部位以上, 不完全阻塞时造影剂排空延迟, 管腔不规则狭窄和扩张[5]。

泪囊肿瘤:表现为泪囊内不同形态的充盈缺损, 泪囊窝及鼻泪管骨质可有破坏吸收。

3.3 X线鼻泪管造影的临床意义

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表现 (溢泪、挤压内眦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溢出) 与X线鼻泪管造影表现 (泪囊扩张及鼻泪管阻塞) 对应程度较高, 可将该造影表现作为诊断依据;X线鼻泪管造影作为一项成熟的方法, 具有简便、经济、直观的优点, 可作为临床诊断该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同时可以为临床提供明确的阻塞部位及泪囊和/或鼻泪管扩张程度, 为手术治疗该疾病提供帮助。泪囊肿瘤的临床早期表现与泪囊炎相似, 通过X线鼻泪管造影可为临床提供帮助 (如发现充盈缺损等) 。

有文献报道可在MR下行鼻泪管造影[6], 可为X线鼻泪管造影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充。但是该项检查费用相对昂贵, 不易被受检者接受。同时由于检查器械的限制, 难以在基层医疗单位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涛.泪囊窝的应用解剖研究[J].J Clin Otorhinolaryngol (China) , 2003, 17 (11) :652.

[2]王海青.鼻泪管的临床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1, 19 (4) :337~338.

[3]张涛.经鼻泪囊手术相关解剖学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30 (3) :427.

[4]鞠建宝, 刘玉欣.与鼻内镜鼻泪管手术相关的鼻泪管断层与影像解剖学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5, 41 (1) :14.

[5]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828~842.

鼻泪道阻塞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72例 (82眼) , 排除鼻甲肥大、鼻息肉等严重鼻部疾病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2例 (48眼) , 其中男12例 (14眼) , 女30例 (34眼) ;年龄33岁~64岁, 平均年龄 (47.8±16.3) 岁;病程2个月~14个月, 平均 (7.9±4.4) 个月;疾病类型包括慢性泪囊炎28例 (33眼) , 鼻泪管阻塞10例 (11眼) , 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再阻塞4例 (4眼) 。对照组30例 (34眼) , 其中男5例 (6眼) , 女25例 (28眼) ;年龄35岁~66岁, 平均年龄 (49.2±15.6) 岁;病程3个月~15个月, 平均 (8.2±4.2) 个月;疾病类型包括慢性泪囊炎20例 (23眼) , 鼻泪管阻塞8例 (9眼) , 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再阻塞2例 (2眼)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等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鼻泪管吻合术, 采用常规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 具体为:术前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神经阻滞麻醉, 中鼻道前部填塞浸有麻黄素与爱尔卡因的纱条。沿平行泪前嵴向下、距内眦角6 mm做一约15 mm的外弧形切口, 分离暴露泪前嵴、内眦韧带, 一般不切断内眦韧带。弯止血钳沿颌泪缝顶开骨壁, 乳突咬骨钳扩大骨扎至15 mm×12 mm。于鼻黏膜和泪囊分别做“I”形切口, 抽出纱条, 上唇缝合3针, 下唇缝合1针, 带深部皮下组织和骨膜, 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盐水冲洗泪道, 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观察组采用人工鼻泪管植入治疗, 具体为:术前3 d常规冲洗泪道, 冲洗液自泪小点反流, 术前手术侧下鼻甲处填塞浸有麻黄素和地卡因的棉片。X线泪道造影确定阻塞位置和程度, 利多卡因神经阻滞麻醉, 上、下泪点充分扩张后空心泪道探针探通至下鼻道;导丝的细端经空心泪道探针插入下鼻道, 导丝钩从前鼻孔到下鼻孔引出引导丝;将扩张器送入鼻腔内, 拉紧引导丝时注意保护泪囊, 泪道扩张器进行逆行扩张鼻泪管后退出扩张器芯杆;装载器送入人工鼻泪管, 确定位置合适后抽出引导丝, 术后1周用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冲洗泪道, 术眼滴抗生素眼药水。

1.3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治愈:泪道冲洗通畅, 轻微溢泪或无溢泪;好转:泪道冲洗通畅, 中度溢泪;无效:泪道冲洗不通畅, 重度溢泪。2手术时间。3并发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40例 (46眼) , 治愈率为95.24%;对照组治愈28例 (32眼) , 治愈率为93.33%, 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为 (18.8±6.4) min,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57.2±12.4) min,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374, P=0.000) 。

2.3 2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共出现4例 (4眼) 并发症, 发生率为9.52%;对照组共出现3例 (3眼) 并发症, 发生率为10.00%,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鼻泪管阻塞性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再阻塞等, 是常见的眼科泪道疾病, 患者以长期溢泪为主要症状, 极易发展为泪囊炎, 严重时可引起眼表局部甚至全身感染。此类疾病的治疗以重建或者恢复泪液引流通路为目的, 传统治疗方法如泪囊鼻腔吻合术、泪道探通术等,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手术改变了原来的解剖结构, 且操作复杂、创伤大。人工鼻泪管介入治疗术是一种无创手术, 是将高分子材料制作的人工鼻泪管植入泪囊和鼻泪管, 可以终生保留。人工鼻泪管介入治疗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主要原理是将阻塞、狭窄的泪囊和鼻泪管进行再通和逆行扩张, 充分扩张狭窄鼻泪管的同时植入人工管道代替阻塞泪道, 以保持泪道通畅[5]。人工鼻泪管介入治疗保持了原来的解剖结构, 人工管道采用医学高分子材料制作, 生物相容性好, 可长期甚至终生放置, 且手术创伤小, 操作简单[3,4,5]。本研究结果发现, 采用人工鼻泪管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治愈率为95.24%, 高于采用鼻泪管吻合术治疗对照组的93.33%,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 人工鼻泪管植入与鼻泪管吻合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相当, 但人工鼻泪管植入操作简单, 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我们认为, 人工鼻泪管植入术主要优点为:1创伤小:不做皮肤切口, 不留瘢痕, 不出血或少量出血。2可重复:手术保持了原来的解剖结构, 操作失败可重复手术, 或取出人工鼻泪管再行其他手术治疗。3安全:手术风险小, 无严重并发症, 患者无需住院治疗。4操作简单易推广:手术操作简单, 对设备要求低, 基层医院也可推广使用。主要缺点为:对手术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且人工鼻泪管费用较高, 另外远期疗效尚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 人工鼻泪管植入术具有严格的适应证, 对于一些不适宜行人工鼻泪管植入的疾病如:鼻甲肥大、泪总管阻塞、鼻息肉鼻中隔歪曲等, 不应盲目选择人工鼻泪管植入术。即使是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等鼻泪管阻塞性疾病, 如果患者泪囊萎缩严重, 造成人工鼻泪管的“蘑菇头”无法植入并张开, 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鼻泪管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72例 (82眼) ,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 (48眼) 采用人工鼻泪管植入治疗, 对照组30例 (34眼) 采用鼻泪管吻合术治疗。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为95.24%, 高于对照组的93.33%,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人工鼻泪管植入与鼻泪管吻合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相当, 但人工鼻泪管植入操作简单, 创伤小, 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关键词:鼻泪管阻塞,人工鼻泪管,植入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柯毅, 张园.鼻泪管阻塞人工管道植入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17) :55.

[2]赵剑峰, 李燕, 陈苗苗, 等.人工鼻泪管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 (10) :2030-2032.

[3]贾秋菊, 石萍.人工鼻泪管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10, 16 (34) :77-78.

[4]黄经河, 叶舒, 罗文玲, 等.人工鼻泪管植入与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对照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9 (5) :761-762.

自制冲洗探针治疗婴儿鼻泪管阻塞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所治疗的689例 (739眼) 中, 男390眼, 女349眼, 左410眼, 右329眼。年龄最小15d, 最大7岁。术前均用生理盐水冲洗泪道检查, 证实为鼻泪管阻塞及浓分泌物多少的情况, 是单纯性鼻泪管阻塞, 还是鼻泪管阻塞并发泪囊炎。

1.2 治疗方法

1.2.1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456例, 有135例治愈, 余有321例而后行泪道冲洗探通术, 局部按摩+滴抗菌素眼药水, 按摩内眦泪囊区, 上下挤压, 直到无分泌物可排除。一方面有利于滴眼液进入泪囊, 增加抗炎效果, 另一方面利用挤压分泌物冲破哈氏膜, 达到治疗效果。

1.2.2 手术方法:

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泪道冲洗探通术。 (1) 冲洗泪道:为了避免因头部晃动损伤泪囊, 用口腔科钻头先去尖而后磨钝再抛光的尼龙管头皮静脉针5号冲洗, 探针插入泪小管后将尼龙管用胶布固定于头部进行冲洗。 (2) 泪道探通:爱尔凯因2滴滴眼, 结膜及泪小点表面麻醉扩张泪小点, 用去尖磨钝的7号腰穿针做探针, 先插入下泪小点水平方向推进6mm, 达鼻骨转90°, 然后垂直向下, 后自上端注气无明显阻力说明探针已达鼻腔, 滞留1min后缓慢注入生理盐水, 注意有无吞咽动作, 边注水边拔针, 将鼻泪管中分泌物、细胞碎屑等冲洗干净, 次日再行一次泪道冲洗。术后教患儿家长局部按摩方法, 局部点眼药妥步霉素眼药水, 每日4次。如形成假道暂停冲洗, 口服抗菌素预防感染, 局部点抗菌素眼药水, 待1个月后再次探通。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1) 治愈:溢泪及眼部分泌物消失, 冲洗泪道畅通。 (2) 无效:泪道及眼部分泌物存在, 泪道不通。

2.2 治疗效果

1个月46眼, 全部治愈;1~12个月, 519眼治愈490眼;1~3岁104眼, 治愈94眼;4~7岁70眼, 治愈58眼 (见表1) 。可见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3 讨论

婴幼儿鼻泪管阻塞是由于鼻泪管管道化过程缺陷造成的。足月婴儿应有6%鼻泪管阻塞, 阻塞最多的在下口, 有的是上皮碎屑阻塞, 有的是因管道化不完全形成皱襞、瓣膜或黏膜阻隔, 使鼻泪管阻塞或狭窄, 泪液长期潴留所继发感染形成泪囊炎[2]。新生儿泪囊炎可以继发结膜炎、角膜炎、泪囊周围组织炎、湿疹性睑缘炎及皮疹, 危及患儿健康。婴幼儿鼻泪管阻塞治疗时机的选择[3], 曾云等报道:婴幼儿鼻泪管探通术最佳时机是6个月以内[4]。本组出生后1个月内治愈率为100%, 3岁以上仅为82.9%, 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 一次治愈率下降, 笔者体会治疗最佳时机为出生后3个月。因为3个月内婴儿易固定, 不易因惊吓而留后遗症, 3个月内婴儿病程短, 鼻泪管下口哈式膜较薄易于操作。

鼻泪管探通术在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动作轻柔, 避免产生副损伤及假道;冲洗时要缓慢, 冲洗时见婴儿有吞咽动作或见鼻孔有少量液体流出应立即停止;冲洗液不易过多, 避免吸入性肺炎产生, 故不能用全麻;要用小儿专用泪道探通冲洗器械[5]。

用尼龙管头皮静脉针进行冲洗, 避免了针头因注射器加水更换冲洗液而反复进入泪小管;注水时也不必担心婴儿头部摆动损伤泪小管;用腰穿针做的探针可注气和注水, 使探通冲洗一次完成, 充气可检验探针是否进入鼻腔, 且可减少注水量[6]。自制特别针头冲洗的优点有:针末端进入泪点后可直达泪囊部, 推出的冲洗液既在泪囊内对鼻泪管有较直接的压力, 而且针末端是直的推出的液体, 压力可以比一般弧形针的冲力较大, 同时选用7号腰麻针其管径稍粗, 送出的水柱也较大, 三者的协同作用, 可达到冲破鼻泪管阻塞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058.

[2]刘凤仪, 马玉华.240例新生儿泪囊炎治疗体会 (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0, 20 (1) :73.

[3]张秀芝, 牛贺, 等.自制冲洗泪道探针治疗婴幼儿鼻泪管阻塞416例 (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3, 25 (2) :125-126.

[4]曾云, 肖红霞, 等.冲洗式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 (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3, 25 (12) :857.

[5]唐奇志.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体会 (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病杂志, 1999, 7 (3) :114.

上一篇:紫外光治疗仪下一篇:培养与激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