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道阻塞

2024-09-25

泪道阻塞(共8篇)

泪道阻塞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泪道激光联合泪道插管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福州儿童医院收治的泪道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术后感染、泪道撕裂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泪道激光联合泪道插管治疗泪道阻塞临床疗效明显,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泪道激光,泪道插管,泪道阻塞

泪道阻塞是眼科的一种多发病, 其主要有上泪小管阻塞、下泪小管阻塞、泪总管阻塞、鼻泪管阻塞和慢性泪囊炎等, 长期炎性浸润可引起角膜溃疡、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1]。本研究通过对福州儿童医院收治的泪道阻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3月至2009年5月福州儿童医院收治的泪道阻塞患者90例(130眼)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5例(50眼),女性55例(80眼),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35.7±12.3)岁,病程3个月~25年,平均病程(10.5±4.6)年,其中上泪小管阻塞20例、下泪小管阻塞22例、泪总管阻塞26例、鼻泪管阻塞22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阻塞类别等临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表面麻醉后,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首先实施泪道激光治疗:通过表面麻醉,将带针蕊的探针探查泪道,到达阻塞位置后,拔出针蕊,用激光持续击射泪道阻塞处,通过探针冲洗,直至通畅为止,再实施对照组的泪道插管治疗。插管方法采用广州博视医疗保健研究所刘东光教授研究设计的鼻泪管逆行性硅胶管植入术;可根据泪道阻塞部位不同予植入不同的一次性无菌泪道引流管。对于有泪囊炎的患者首先通过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后进行手术。患者术后局部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4周,观察组6个月拔除导管,拔管后每周冲洗泪道。两组患者均口服抗生素3~5d消炎。

1.3 疗效标准

显效: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有效:偶有轻微溢泪,泪道冲洗通畅。无效:溢泪,泪道冲洗不通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泪道阻塞是一种以溢泪、溢脓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眼部疾病,同时患者有可能发生慢性泪囊炎还会有角膜溃疡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2]。其治疗方法主要有通常采用泪道冲冼、探通、插管、挂线及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等,其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出血明显,面部容易留下瘢痕。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优势也不断展现出来[3]。激光具有良好的穿透力,作用部位明确,能够使阻塞组织迅速汽化,从而将管腔内阻塞物清除掉,疏通管腔。其对管腔的组织损伤较小,利于恢复泪道本身管状结构及生理功能。另外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泪道插管治疗,植入一次性无菌泪道硅胶引流管,不仅可以扩张泪道,利于组织上皮细胞修复,防止泪道再次阻塞;同时还可以见减少激光治疗过程中泪道管壁塌陷及创面组织粘连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常规治疗与泪道激光联合泪道插管分别治疗泪道阻塞患者,通过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的术后感染、泪道撕裂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泪道激光联合泪道插管治疗泪道阻塞临床疗效明显,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娄启阳, 叶云宴, 杨家满, 等.泪道激光联合双路泪道插管治疗泪道阻塞[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 9 (4) :247.

[2]王勤, 郝萍, 崔继红.激光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5, 27 (7) :545-546.

[3]曾仁攀, 梁小琼, 夏徵, 等.泪道激光联合泪道插管治疗各型汨道阻塞的疗效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 2009, 17 (4) :358-359.

泪道阻塞 篇2

关键词鼻泪管支架逆行置入留置泪道阻塞及慢性泪囊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36

泪道阻塞及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病,目前对这两疾病治疗多以激光或手术为主,改用鼻泪道逆行置管治疗患者15例21只眼,疗效极佳,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1只眼中,泪道阻塞4只眼(男1例1眼,女2例3眼),慢性泪囊炎17只眼(男2例2眼,女10例15眼),年龄23~68岁。病程2个月~15年。

器械和材料:泪点扩张器,7号冲洗针头,泪道探通导引针,钩针,鼻泪管支架,剪刀,枪状镊,鼻镜,额镜。

手术方法:①患者取仰卧位,术前用含1%地卡因呋麻液的棉片置入下鼻道,留置5分钟后取出,重复1次,常规消毒铺单。②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作滑车、眶下神经节阻滞麻醉。③泪点扩张器充分扩张上泪小点。④用泪道探通导引针探通泪道,固定针体于9字朝前位置,下送导丝伸出鼻前孔,钩针勾出导丝(如勾不到可用枪状镊夹出),置入鼻泪管支架,修整支架。⑤从下泪点冲洗泪道通畅。术后用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冲洗泪道,1次/日,连冲3天后改为1周1次后渐停。3个月后拔管,拔管后继续用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冲洗泪道,1次/日,连冲3天。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泪溢、溢脓症状完全消失,泪道冲洗通畅,无水返流,拔管后半年随访未见异常;②有效:泪溢明显减轻、溢脓消失,泪道冲洗较通畅;③无效:拔管前后症状无缓解,泪道冲洗不通。

结果

本组患者21例,治愈19例(90.5%),有效2例(9.5%),没有无效病例。

讨论

泪道阻塞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治疗139例147眼, 其中, 男16例, 女123例, 病程2个月~30年, 平均4.5年。平均年龄38岁, 以30~42岁之间的妇女为多;占88%。将本组病例随机分两组, 术后留置支撑物76眼, 不留置支撑物71眼。其中, 慢性泪囊炎132例, 上段泪道阻塞6例, 术后复发1例。

1.2 仪器与设备

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激光泪道机, 波长532nm, 脉冲频率为3000~5000PPS, 输出功率1~15W可调, 0.3mm光纤传输, 特制9号空蕊泪道探针 (带针芯) ;泪道冲洗针头 (前段封, 针2端都小孔) ;常规冲洗物品;点必舒眼膏, 硬模外麻醉导管等。

1.3 治疗方法

(1) 对无脓性分泌物单纯阻塞在探通道阻塞的部位即可激光治疗。有脓性分泌物用稀释的碘伏液冲洗, 每天注入3联冲洗液 (洁霉素、庆大霉素、a-糜蛋白酶) , 3d后在进行治疗。泪囊大小不明者 (萎缩或过度扩张的) 应行泪囊造影。 (2) 仰卧位, 1%丁卡因棉片贴于泪小点处。自上泪小管治疗, 以免损伤下泪管插入探针, 一定将上脸向外上方拉紧, 使泪小管变直;如遇到阻塞, 发射激光及阻力消除, 重复3次。如疏通后可见鼻孔出烟雾。激光输出12~15W。将探针退到到阻塞以上部位冲洗, 无阻力进入鼻腔。留支撑物组, 插入两侧有小孔的硬模外麻醉导管前端。长约10cm。隔日自行用4联液冲洗。非支撑物组将点必舒眼膏1ml注入气化区及泪囊内。 (3) 术后处理。应用抗生素液滴眼和1%麻黄素液滴鼻。留置支撑物组隔日冲洗, 30d拔管, 非支撑物治疗组, 术后1周用4联液冲洗, 如反流, 再次注入油膏。

1.4 疗效判定

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至1年。治愈:无溢泪、溢脓、无自觉症状, 冲洗通畅。好转:仍有少量溢泪、无溢脓、冲洗可进入鼻腔。无效:症状无改善, 冲洗反流。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139例, 147眼, 治愈122眼;好转17眼, 无效8眼, 总有效率94.6%。非支撑物组76眼, 治愈67眼, 好转5眼, 无3眼, 有效率96.1%, 平均2.8次。支撑物组71眼, 治愈66眼, 好转9眼, 无效5眼, 有效率93%平均治疗1.2次。对上段泪道阻塞疗效差追其原因, 周围软组织多, 泪道易塌陷, 泪囊萎缩, 泪囊扩张, 及泪道功能不全的患者, 复杂的导泪功能不能建立而治疗失败。

2.2 并发症

支撑物组较多, 为21%, 非支撑物组为7.8%, 其中治疗后出现眼睑及面部水中12例, 经应用抗生素, 皮质类固醇, 消类痛1周后消退。插管组出现泪小管撕裂, 泪小管区息肉11眼, 经处理后不影响正常的导泪功能。引起注意是有4眼自上泪管插管后导致下泪管阻塞, 2眼在次行激光治疗, 自下泪小管插管后获痊愈, 另2眼症状轻拒绝再次治疗。

3 讨论

3.1 关于术后支撑物的置留问题

激光鼻泪管重建术后, 对留置支撑可起到支撑气化组织, 预防再次瘢痕愈合, 可自行从导管外口冲洗。使泪囊炎症消退, 清除分泌物和血块。不留置组中, 术后将点必舒眼膏注入气化区及泪囊部, 起到消炎、消肿、保护气创面。由于滞留时间长, 起到填充泪道, 防止你粘连的作用, 使新的官腔形成打到治疗的目的。滞留中对阻塞部侧重击射, 使2端上皮不损伤, 有利于愈合。冲洗液的选择我院采用4联冲洗液, 是根据泪道分泌物培养, 细菌大多是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庆大霉素、洁霉素对上述几种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a-糜蛋白酶有清除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及血块的作用, 地塞米松有抗炎消肿、减少瘢痕的作用, 利用恢复排泪功能。

3.2 对激光疏通泪道的疗效评价

KTP激光治疗泪道阻塞临床应用以来, 气化率高, 穿透性强, 对周围组织不造成热损伤等优点, 有利于恢复泪道本身的管状结构[1,2]。对鼻泪管阻塞的疗各家报告在92.3%~98%之间。我们的病例为94.6%, 支撑物与非支撑组非别是93%、96.1%, 可根据患者需要选择。本治疗方法由于开展时间短,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与手术相比安全性好, 不留瘢痕。操作简便、痛苦小、可多次治疗。但对上段泪道阻塞疗效差。由于本组病例少, 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虽然鼻泪管阻塞治愈率同手术相比大致相同, 但术后需要多次复诊和重复治疗。进一步推广此项技术还需研究与改进本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激光泪道疏通术后处理的方法, 以提高本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将139例泪道阻塞患者随机分两组, 术后随访6个月~1年, 观察疗效。结果 非支撑物76眼, 治愈67眼, 好转6眼, 无效4眼, 有效率96.1%;插管71眼, 治愈66眼, 无效5眼, 有效率为93%。上段泪道阻塞及泪道功能不全者疗效较差。结论 应用KTP激光治疗泪道阻塞是国内外正在开展的新疗法, 治疗后关于是否留置支撑物的问题各持己见。

关键词:泪道阻塞,激光泪道疏通术

参考文献

[1]孙叙清, 戴青, 黄薇, 等.泪道阻塞性病的激光治疗[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1996, 4:142.

泪道阻塞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4月—2011年5月门诊主诉溢泪, 伴或不伴溢脓, 并经泪道冲洗证实泪总管阻塞、鼻泪管阻塞和慢性泪囊炎患者576例 (696只眼) , 男206例 (296只眼) , 女370例 (400只眼) , 年龄26岁~87岁, 平均年龄68.33岁。

1.2 手术方法

1.2.1 泪道冲洗、探通

用0.5%的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常规眼部消毒, 铺无菌洞布, 先冲洗泪道, 以庆大霉素注射液加地塞米松注射液冲洗泪道, 根据反流情况判断泪道阻塞部位[1]。泪囊无脓性分泌物即可行泪道探通挂线术。

1.2.2 泪道挂线、换线

手术过程:患者取坐位, 行患眼泪道冲洗, 常规消毒皮肤, 取坐位, 经下泪小点注入爱尔卡因表麻, 患侧鼻腔填塞 (1∶1地卡因+肾上腺素) 纱条;行水中穿线, 将0号线放在水中用带有自制穿刺针头 (将7号长针头尖端磨平, 或将12号腰麻针尖剪断磨平剩下3.5 cm长) 的5 m L注射器吸入, 线头下端与穿刺针头平齐, 线头上端 (即是注射器内一端的) 打个蝴蝶结 (防止推注时线脱出注射器) 。取出患侧鼻腔填塞纱条, 将带线的注射器穿刺针沿下泪小点水平穿入直达泪囊下壁, 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5°, 将注射器竖起穿过泪薄骨后, 直接进入下鼻道。轻推注射器, 鼻腔咽喉部有冲洗液溢出后, 加大力度将线下端直接注入鼻腔, 用枪状镊将挂线下端从鼻腔内取出, 绑在一根4号线中央端, 与穿刺针逆行退出, 4号线呈双股线留在泪道中。0号线解开, 在下泪小点处线头打结, 鼻腔口处线头套一个线圈防止挂线滑脱, 经下泪小点冲洗泪道通畅。

1.3 术后处理

术后泪道挂线期间每天以氯霉素眼液消毒清洗挂线, 并将红霉素眼膏涂在挂线上, 并于术后24 h开始上下牵拉挂线, 达到扩大滤过通道作用。待上下牵拉松弛时, 将下泪小点处线结打开, 用2根4号线从原有挂线套进, 变成4股, 从鼻腔拉出, 以此类推, 可换到6股甚至8股线, 待最后一次挂线松弛时, 将挂线拆除。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自觉无溢泪症状, 泪道冲洗通畅;有效:溢泪症状减轻, 泪道冲洗液有小量反流, 无流脓;无效:溢泪或流脓症状未消失, 冲洗不通畅。

2 结果

经过泪道探通挂线术治疗, 529例 (628只眼) 溢泪流脓症状消失, 冲洗泪道通畅, 治愈率为90.23%.有27例 (36只眼) 以前曾行过泪道激光手术, 4例 (4只眼) 行过鼻泪管义管植入术, 8例 (13只眼) 在外院多次行泪道探通术后再阻塞, 经过泪道挂线后, 溢泪或流脓症状消失, 但冲洗泪道有少量冲洗液反流, 为治疗有效。8例 (15只眼) 无效。

3 讨论

泪道阻塞的常见病因为慢性结膜炎、沙眼, 阻塞部位常发生在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以及泪总管下口, 主要症状是溢泪。泪道阻塞使泪囊内容物储留, 易于细菌滋生, 重者可引起急、慢性化脓性泪囊炎。本病尤其在农村、海岛多发。传统的治疗方法如鼻腔泪囊吻合术有一定的效果, 但组织损伤大, 操作复杂, 面部留瘢痕, 费用高, 且对高龄患者风险较大。目前有关鼻泪管阻塞治疗的方法屡见报道, 但多因费用高, 损伤大, 操作复杂, 面部留瘢痕而难于推广。泪道激光手术复发率高且创伤大。鼻泪管义管 (有的医院用纯黄金制造) 植入术, 费用高且大多数患者术后出现义管下陷, 上端入口埋入, 造成堵塞[2], 对于收入不高的边远山区农村或海岛农民来说, 大多难以承受。我院开展的泪道挂线术, 方法简易、安全、疗效佳, 且能保持泪道的正常生理结构, 也无需复杂的技术和昂贵的医疗材料, 费用低, 患者痛苦小, 易于接受, 便于广大基层眼科同仁借鉴。其优点: (1) 费用低, 取材简单, 基层医院就能开展, 手术操作简单, 患者痛苦小, 易于接受; (2) 术后可建立正常解剖结构; (3) 治愈率高, 复发率低。

本术式的局限性是:行激光手术或多次行泪道探通术后再阻塞者及鼻甲肥大或慢性鼻炎患者效果较差。

自2003年以来, 我科经临床实践及观察, 应用泪道探通挂线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或泪道阻塞, 总有效率达98.61%, 治疗效果明显, 方法简单, 患者易于接受, 值得在基层医疗单位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春霞, 陈玲.泪囊鼻腔吻合术231例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5, 27 (3) :224-225.

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该院治疗的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0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一组为观察组,对观察组的患者配置10名经过正规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一组为对照组,也配置10名护理人员,这10名护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护理培训。这2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29~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男性患者的年龄在2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岁[2]。女性患者的年龄在29~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5岁。其中单眼患者15例,双眼患者5例。其中有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流泪,占总临床人数的20%。有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流脓,占总临床人数的25%。有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压迫泪囊有黏液,占总临床人数的25%。有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溢出,占总临床人数的40%。

1.2 观察方法

对2组护理人员进行跟踪观察,观察其在为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患者护理中的护理方法,并做好记录。

1.3 护理方法

术前护理主要是冲洗的护理和心理的护理。护理人员在进行冲洗操作时,护理人员需要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患者的上下眼睑打开,使其的泪点暴露出来,采用泪点扩张器对泪点进行扩张,然后进行泪道的冲洗。如果冲洗不畅通的,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泪道探针,将泪道探针头插入到患者的下泪小管内,向内眦的方向推进,当推到骨壁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将探针的尾部向上旋转90°然后垂直向下,当有突破感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缓慢的推注针管的冲洗液[3]。上述的这个操作观察组有一名护理人员的操作不规范,而对照组的护理人员有3名操作不规范。术后点眼。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手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进行点眼,3次/d,并且告知患者和家属正确的点眼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眼压情况,以防止发生激素性青光眼。二是,引流管的护理。在患者的引流管留置的期间,需要每周进行复查一次,并且采用妥布霉素和地塞米松注射液对泪道进行冲洗和对引流管进行清洗[4]。在这个阶段,观察组有1名护理人员的操作不规范,而对照组的护理人员有2名操作不规范。另外,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球头管植入术是一种新技术,很多患者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介绍,从而缓解患者和家属的担忧的情绪,让患者了解此手术是一个高效和微创的手术,能够使患者心情放松,以便达到最好的手术效果。而在这个过程中,观察组有一名护理人员的操作不规范,而对照组的护理人员有2名操作不规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根据对20名护理人员对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患者护理过程中具体的护理方法的跟踪观察。观察组的护理人员有1名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泪道的清洗中操作不规范,有时用力过猛。而对照组出现上述这种情况有3名护理人员。观察组有1名,对照组有2名护理人员在术前没有为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护理,从而导致患者在手术中比较紧张,给手术增加的困难。观察组有1名,对照组有2名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术后点眼的时候,操作不是很规范。见表1。

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自我的护理能力。对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在术后观察30 min,在这30 min内不让患者进食过热食物, 还应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嘱咐患者按时用药。并且给患者说明鼻腔用药能够收缩下鼻甲,从而保证鼻泪管下口持续的开放,能够有利于泪道分泌物及时的排出。对于一些先天性泪囊炎的患者,在出院后需要继续的按摩,护理人员应该教会患者家属有关按摩的正确的方法,特别要交代患者的家属在按摩的时候应该由眦鼻骨处下方泪囊区由上至下进行挤压,力度要适中,以免损伤患者的皮肤[6]。在对患者按摩前,应该将双手洗净,以免发生感染。对于插管或者置管的患者,一般需要留管3~6个月,需要特别的交待患者和家属不可自行拔管,以防止管道滑脱的情况发生。

该次临床实验结果标明,观察组的护理人员有1名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泪道的清洗中操作不规范,有时用力过猛。而对照组出现上述这种情况有3名护理人员。观察组有1名,对照组有2名护理人员在术前没有为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护理,从而导致患者在手术中比较紧张,给手术增加的困难。观察组有1名,对照组有2名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术后点眼的时候,操作不是很规范。由此可见,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韩梅, 李凤英, 王礼欣.激光泪道治疗机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体会[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1, 25 (2) :116-117.

[2]韦美荣.早期泪道冲洗加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 2011, 25 (12) :2484-2485.

[3]潘健, 吴素虹, 胡淑英, 等.婴幼儿泪道冲洗探通的方法探讨[J].黑龙江护理杂志, 2011, 5 (2) :19-20.

[4]马耀光, 石玉中, 马小红, 等.泪道冲洗针头坠入口腔咽下1例报告[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1, 20 (6) :552.

[5]王平, 陈瑜.泪道探通术后行泪道冲洗致眼-心反射1例[J].眼科研究, 2011, 19 (4) :314.

泪道阻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门诊住院共收治泪道阻塞66眼, 把所有病例作为实验组。其中泪小管阻塞者2眼, 泪总管阻塞者6眼, 鼻泪管阻塞58眼。66眼中未经治疗者51眼, 激光泪道成形术后再阻塞者5眼, 泪道探通术后再阻塞者10眼。上述病例选取标准: (1) 术前检查所有患者眼睑无红肿、无倒睫、无睑内翻、无睑外翻, 结膜无明显充血, 眼前段正常; (2) 泪道冲洗均为原泪管反流或另一泪管反流, 无脓性分泌物溢出, 排除慢性泪囊炎; (3) 无严重的鼻部疾病, 如鼻息肉、鼻甲肥大、严重鼻中隔偏曲等。对照组为我院2008年2月之前采用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的泪道阻塞46眼。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眼滴妥布霉素眼药水3~5d, 术前3d冲洗泪道和结膜囊。KTP-N d:YA G激光泪道治疗机 (激光波长5 3 2 n m, 功率8~1 4 W, 脉宽100~150ns, 脉冲频率3000~5000Hz, 光纤芯径0.3~0.6mm) 。硅胶伞形泪道支架。泪道冲洗针头、9号带芯泪道探针和眼科显微平镊。

1.2.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用1%丁卡因棉球放泪点处3min作表面麻醉或泪道注入适量丁卡因, 鼻腔内喷1%丁卡因表面麻醉, 对疼痛敏感患者用2%利多卡因行患眼眶下神经及滑车神经作阻滞麻醉, 用泪点扩张器扩张泪小点, 将带针芯的9号泪道探针, 按常规泪道探通方法, 缓慢插至泪道阻塞处, 对阻塞处作激光连续射击, 至阻力消除并有落空感后停止击射, 直达鼻腔, 抽出光纤, 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加入10mL生理盐水冲洗泪道。仰卧位时感觉咽部有水, 坐位时鼻腔有水流出, 说明泪道通畅。将导丝插入空心探针内, 从鼻腔内勾出导丝, 下端系上锥形泪道扩张条引线, 上拉引线至扩张条头端于泪小点处露出。停留5min左右, 用扩张条引线带出支架引线于泪小点外。抽去扩张条及引线, 上拉支架引线至引线标志点于泪小点处露出。此时标志支架位于鼻泪管中, 伞形头端已抵达泪囊, 支架置入完毕。

1.3 术后处理

告之患者不用手挖鼻, 不用手触摸导管, 用毛巾擦脸注意勿将导管挤动。术后口服抗菌素3d, 妥布霉素眼药水点术眼每天4次, 连续点眼2周。术后第3天以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冲洗泪道留置的硅胶泪道支架, 以后每周冲洗1次, 连续4周, 4周后改庆大霉素溶液每2周冲洗1次。根据症状改善的时间、患者的耐受程度等于术后3~6个月内从鼻腔取出硅胶泪道支架。取出后行泪道冲洗并注入典必殊眼膏, 继续应用抗生素眼液点眼, 每3d冲洗1次泪道, 共3次, 以后2周左右1次冲洗泪道并复查至半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1]

治愈:泪道冲洗通畅, 泪道阻塞的症状和体征均消失;好转:泪道冲洗部分回流, 泪道阻塞的症状和体征好转但未完全消失;无效:泪道冲洗不通, 泪道阻塞的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2.2 结果

实验组66眼, 治愈48眼 (72.73%) , 好转15眼 (22.72%) , 无效3眼 (4.55%) , 总有效率95.45%%。术后无眼部刺激症状、无假道形成、无泪道急性炎症发生, 未发生过敏及排斥反应。对照组:治愈20眼 (43.48%) , 好转19眼 (41.3%) , 无效7眼 (15.22%) , 总有效率84.78%。术后出现内眦血肿、假道形成、泪道急性炎症等并发症。经统计学分析, 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10.406, P<0.01) , 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1。

3 讨论

泪道阻塞是由于从泪小点至鼻泪管整个泪道的部分或全部的狭窄、阻塞引起。泪道管腔细小狭长, 大多因沙眼等局部慢性炎症而导致狭窄或阻塞, 也有因发育异常、外伤、异物等所致[2]。泪道阻塞的治疗目标为重建或恢复通畅的泪液引流, 恢复泪道的生理功能。泪道探通术、泪道插管术、鼻腔泪囊吻合术等是传统的治疗法。泪道探通术易造成黏膜损伤、泪点裂开、泪小管损伤及假道, 对成人泪道阻塞很少有长期效果, 鼻腔泪囊吻合术需要切开皮肤、凿除鼻骨, 手术复杂, 创伤大, 遗留皮肤瘢痕, 而且不能用于上泪道阻塞[3]。激光泪道成形术是以KTP-Nd:YAG激光汽化软组织, 清除泪道中的局部阻塞物, 恢复泪道管状结构[4], 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一种新技术。由于激光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的优点, 能够在泪道管腔内切除和气化阻塞泪道的异常组织, 恢复泪道的通畅。手术操作简单, 不做皮肤切口, 不影响面部外观和美容, 但激光术后泪道创面反应性水肿、创面粘连, 导致再次阻塞而使手术失败。如何防止创面粘连是手术成败关键, 在激光术后放置支撑物支撑泪道, 防止创面粘连愈合, 保持泪道管道化, 可以提高远期疗效[5]。本组采用Nd:YAG激光治疗泪道阻塞, 同时应用硅胶泪道支架来支撑泪道, 以防止创面粘连, 创意新颖、方法独特。治疗泪道阻塞使用的硅胶泪道支架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弹性、可塑性、柔韧性和安全性等优点。支架的顶端为伞形, 进入有空腔的泪道后可张开, 起到固定支架及加大引流空间的作用。由于支架不易被压迫, 使管壁的瘢痕收缩有一定的限度, 管壁的上皮细胞可以沿义管支架形成完整的上皮管道, 为预防管道二次阻塞奠定了组织学基础, 防止了探通管道的狭窄, 产生的虹吸作用强, 就能充分显现导泪功能和引流作用。在泪囊、鼻泪管与支架间存在间隙, 抗生素、激素眼药水及泪液中的溶菌酶能进入泪道, 起到较好的抗菌作用。观察实验组的疗效结果充分表明, 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胶泪道支架植入术手术时间短, 安全性高, 效果理想, 能较好地防止泪道再阻塞。

注:χ2=10.406, P<0.01

手术前后应特别注意:其一泪道有明显炎症及脓性分泌物时要避免激光治疗, 防止炎症扩散。其二要掌握好激光治疗时输出的能量、时间及方向, 控制激光切除范围及深度, 防止能量过强或方向错误而导致假道形成。逆行植入支架时, 支架顶端为伞形, 通过鼻泪管时会遇到较大阻力, 必须用力牵引, 当有“突破感”, 且引线标志点已在泪小点露出时, 标志着支架的伞形顶端已进入泪囊, 应及时停止牵拉。其三术后定期冲洗泪道, 坚持用抗菌消炎药物, 彻底控制泪道炎症, 是保疗效的关键, 也是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胶泪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 实验组泪道阻塞66眼, 应用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胶泪道支架植入术治疗, 定期冲洗。对照组46眼, 应用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 定期冲洗。结果 实验组治愈48眼, 好转15眼, 无效3眼, 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治愈20眼, 好转19眼, 无效7眼, 总有效率84.78%。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10.406P, <0.01) ,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胶泪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泪道阻塞安全性高, 疗效好, 能实现泪道的功能重建。

关键词:泪道阻塞,激光,泪道成形术,硅胶管支架

参考文献

[1]王凌华, 陈冬, 王智崇.泪道浚通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治疗上泪道阻塞的疗效观察[J].眼科研究, 2006, 24 (10) :415-417.

[2]赵勇洁.泪道激光术后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观察和体会[J].国际眼科杂志2006, 6 (3) :720-721.

[3]王智崇, 陈家琪.鼻泪管阻塞的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1, 19 (1) :2-6.

[4]周炜, 郭希让.眼科激光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315-317.

置管治疗泪道阻塞疗效观察 篇7

1 对象

54例置管患者均为2006年~2012年5月我院诊治病例, 7人为双眼置管, 共61眼。最大年龄68岁, 最小年龄16岁, 平均年龄44.5岁。男13人, 女41人, 男女比为1:3。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病程24年。其中泪小管阻塞11眼, 泪总管阻塞15眼, 鼻泪管阻塞35眼 (采用泪道冲洗判定) 。鼻泪管阻塞病例中干型阻塞17眼 (挤压及冲洗泪囊为少量泪液或极少粘液物流出) , 分泌型18眼 (挤压及冲洗泪囊有大量粘液分泌物或粘液浓性物) 。均随访2~6年。

2 材料

长约20cm, 外径1mm硬脊膜外麻醉导管, 将中段加温牵拉使管径变细, 两端之断端剪齐, 用细砂纸或细砂轻打磨光滑。1号探针2根, 将其中一根针头用砂轮磨尖。针炙针刺针1支。

3 方法

泪点扩张, 作泪道探通, 若有阻塞普通探针无法通过者, 可用尖头探针捻转用力探通阻塞部分, 要注意保持泪道平直, 否则会形成假道。遇落空感后继续探通 (有条件者可用激光打通) 。然后持备好消毒导管, 将针刺针沿管壁刺入管腔, 使针尖与管端平齐, 按探通方法先自下泪点探通至鼻腔, 拨出针刺针, 用拉勾将导管拉出, 同法将另一端由上泪点送入鼻腔及鼻孔外, 牵拉双导管, 使拉细部中央为上下泪点外露处。自鼻外3~5cm处剪断导管, 藏于鼻前庭中, 术毕肌注抗生素3~5天, 滴用抗生素眼药水, 每天活动导管1~2次, 3月至半年后拨管, 开始每周冲洗泪道1次, 后逐渐减少为每年冲洗1~2次。

4 疗效标准

(1) 治愈:无流泪, 泪道冲洗通畅, 2年无复发。 (2) 有效:冷风刺激仍有轻微流泪, 泪道冲洗有阻力, 分泌物返流, 但有部分药液进入鼻腔。 (3) 无效:症状无改善, 泪道冲洗无药液进入鼻腔。

5 治疗效果

见表1-3。

61眼泪道阻塞病例治疗结果中, 男性16眼治愈率63%, 女性45眼治愈率60%, 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61眼总治愈率61%, 有效率16%, 无效率23%。表2中鼻泪管置管治愈率为74%, 与泪小管36%、泪总管47%经统计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鼻泪管阻塞置管效果明显优于泪小管与泪总管阻塞置管效果。表三中干型治愈率为94%, 分泌型治愈率56%, 经检验干性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分泌型 (P<0.001) 。

6 讨论

54例病例中, 男女比约为1:3, 在基层医院患者主要来源为农村, 扫地、拾柴、烧火、做饭主要为女性, 因此接触烟雾、灰尘机会较多。另外女性有孕产、月经等特殊生理过程, 致使抵抗力一时下降, 且因农村条件必须接触冷水、受寒、风刺激, 易诱发结膜及泪道感染, 可能为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的主要原因。

鼻泪管阻塞治愈率明显高于泪小管、泪总管治愈率, 可能是因为泪小管及泪总管较鼻泪管内径细, 且整段常受泪囊返流炎症脓性物刺激, 致使其管内壁炎性浸润广泛, 急性炎症感染机会也较鼻泪管多, 所以其粘连阻塞往往较鼻泪管广, 且因急生炎症可瘢痕挛缩, 使阻塞更重, 而鼻泪管在泪囊炎症时, 鼻泪管上段在受炎症浸润时即阻塞, 而下段炎性浸润并不很重, 所以在作泪道探通时往往觉泪小管及泪总管探通较难, 而鼻泪管的阻塞探通相对较易, 因此, 鼻泪管在置管后因损伤范围小, 瘢痕化轻, 较易上皮化, 而治愈率明显为高。

干型治愈率明显高于分泌型, 主要是因炎性分泌物刺激管内皮水肿浸润, 难以上皮化。

泪道阻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患有先天性泪道阻塞的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 女性18例;患儿年龄3~16个月, 平均年龄 (6.8±1.4) 个月;单眼患病人数31例, 双眼患病人数12例;治疗组中男性24例, 女性19例;患儿年龄2~18个月, 平均年龄 (6.6±1.3) 个月;单眼患病人数32例, 双眼患病人数11例。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患者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1) 患儿年龄<2岁; (2) 病情确诊为先天性泪道阻塞; (3)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眼科疾病的能力; (4) 以往没有接受过手术治疗; (5) 患儿家长同意接受手术治疗; (6) 患儿机体情况可以耐受手术和麻醉; (7) 家长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1) 患儿年龄>2岁; (2) 病情没有被确诊为先天性泪道阻塞; (3) 合并患有其他眼科疾病; (4) 以往有接受过手术治疗; (5) 患儿家长不同意接受手术治疗; (6) 患儿机体情况不能够耐受手术和麻醉; (7) 家长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4 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手术治疗;采用泪道探通术对治疗组患儿实施手术治疗, 具体措施为:保持口腔、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 患儿取仰卧位, 对其头部及四肢进行固定, 使用浓度为1%丁卡因实施表面麻醉, 应用已经被稀释的抗生素类药物作为泪道冲洗液体, 实施泪道冲洗和泪道挤压操作, 使泪道内脓液能够彻底排除, 以使感染的机会减少。术者用左手食指及大拇指对下睑进行牵引, 使下泪小点充分暴露, 右手用泪小点扩张器对下泪小点及下泪小管进行扩大处理30 s左右, 取6号泪道探针沿垂直方向插入到泪小点, 深度控制在1 mm左右, 然后成90°转向内眦方向沿睑缘的平行方向顺下泪小管向内进行推进, 同时用左手拇指向颞侧对下睑皮肤进行牵引, 当探针能够碰到骨壁的时候, 则提示进入泪囊并抵达骨壁, 此时可以将探针头向下旋转90°然后垂直向下, 并稍微偏向后外侧, 顺利进入到鼻泪管。如果不能够顺利的进入, 探针可以略向后退然后进行探查, 有突空感出现后就可以停止进针, 接5 m L注射器进行回抽, 抽进鼻腔内气体, 推注生理盐水, 有吞咽动作或有液体自鼻孔流出, 表示探通已经成功。探通时阻力相对较小即可立刻将探针拔出, 阻力相对较大时则采用胶布对探针尾部进行固定, 留针20 min左右将其拔出。术后采用妥布霉素眼水点眼1周。1周后对泪道进行冲洗并复查。如还是没有处于完全通畅状态可再次实施泪道探通术, 1个月后再次进行复查[1]。

1.5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儿的泪道功能复常时间、先天性泪道阻塞病情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治疗时间、疾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人数、治疗结束后泪道再次堵塞率等指标进行对比。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治愈:手术后没有泪溢现象出现, 没有任何异常分泌物出现, 泪道冲洗处于完全通畅状态;有效:手术后没有泪溢现象出现, 偶尔会出现少量的异常分泌物, 泪道冲洗处于基本通常状态;未愈:存在明显的泪溢现象, 有大量的异常分泌物存在, 泪道冲洗处于不通畅状态[2]。

1.7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 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泪道功能复常时间和术后恢复治疗时间:

对照组患儿经常规手术治疗 (7.94±1.48) d后泪道功能恢复正常, 术后共计接受恢复治疗 (10.82±1.96) d;治疗组患儿经泪道探通术治疗 (5.11±0.87) d后泪道功能恢复正常, 术后共计接受恢复治疗 (7.60±1.57) d。两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 围手术期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内有11例出现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儿在泪道探查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内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 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3 先天性泪道阻塞病情治疗效果:见表1。

2.4 泪道阻塞复发情况:

对照组患儿常规手术治疗结束后有13例泪道阻塞病情再次复发, 复发率为30.2%;治疗组患儿泪道探通术治疗结束后有2例泪道阻塞病情再次复发, 复发率为4.6%。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会对患儿眼部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眼球安全及视力水平的提高产生一定的阻碍, 所以对于该疾病应该在早期阶段实施积极治疗。如果长时间不给予有效治疗,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 阻塞的残膜的厚度也会不断的增加, 伴随的炎症瘢痕的出现会使泪道出现广泛狭窄, 通过泪道探通术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患者, 则需要采取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道中留置硅胶管的方式进行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手术主要具有造成损伤大、手术操作时间长、所需费用多等众多问题, 对患儿产生的危险较大, 并且会对其面部和鼻梁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熟练的探通技术和手感是决定泪道探通术治疗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1) 在实施泪道探通的过程中, 应将下眼睑固定好, 使泪小管始终处于一个拉紧变直的状态, 对探通泪道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否则可能会对泪小管造成损伤, 当探针尾旋转的过程中, 一定要紧贴骨壁进行操作, 探针头不能移动; (2) 行泪道探通的时候, 如果探针推进过程中遇到阻力, 必须把探针退出一些, 对方向进行略微的改变后再进行探查, 探通的时候必须保证动作轻柔, 避免对泪道黏膜造成损伤, 而形成假道[3]。

参考文献

[1]曾敏智, 沙翔垠, 方秋云, 等.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时机和方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9, 27 (16) :652-653.

[2]范真.332例先天性泪道阻塞治疗结果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1, 16 (12) :132-133.

上一篇:中学数学的教学创新下一篇:SMTP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