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改革

2024-09-22

党报改革(精选12篇)

党报改革 篇1

言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 或者说是党委最直接的“喉舌”。作为党报“旗帜”、“灵魂”和党委“喉舌”的言论, 在新闻改革中, 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贯彻、体现“三贴近”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要求呢?本文联系所在单位的实践, 就新形势下党报言论改革问题, 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1 新形势对党报言论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党报言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本文主要指党报的社论、评论、署名言论 (包括今日谈、时评、随笔等) 文体。长期以来, 党报言论都以“代言人”自居, 代表一级党委“立言”, 即使是署名言论也基本上是把自己定位于“间接发言人”。所以, 从总的印象看, 党报言论给人的感觉是居高临下, 板着面孔, 官腔官调, 大话套话, 惯于说教, 空泛号召。不是与读者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交流, 而是官方的“传声筒”和“直接喉舌”。党报的社论、评论更是“独享殊荣”, 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晴雨表”, 在读者中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导向性, 一个社论、一篇评论的发表本身就是一条新闻, 就是一个“号召”。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媒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尤其是第四、第五、第六媒体的诞生, 对传统媒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 五彩缤纷的生活, 使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的资源, 对媒体的选择自主性更大, 党报言论原有的地位受到冲击, 那种“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文风逐步受到冷落。而相比之下, 不断崛起的晚报、晨报特别是网络、手机却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参与传媒竞争, 其言论聚焦热点, 新闻性强, 立意较新, 文笔鲜活, 短小精悍, 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受到读者青睐。网言网语流行, 就是一个证明。这使党报言论面临着一个不改就可能失掉大批读者的困境, 而作为党报也必然会面临着重要特征、重要阵地的丧失, 也将意味着党报性质的变异。一成不变、几十年一贯制的党报言论老面孔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但是如何改?却是党报正在苦苦探索的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央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 提出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 不仅对新闻报道本身具有根本意义, 而且对党报言论的写作、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使我们深入反思党报言论的定位、性质、内容、形式等问题。或者说, 既从政治导向角度思考, 又从市场运作角度思考党报言论的发展态势、改革方向, 努力使二者能够有机统一、紧密结合。由于历史的原因, 党报言论历来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 为同级党组织所高度重视, 不少领导同志亲自撰写社论、评论。然而, 也正因为重视, 人们对党报言论的改革讳莫如深。笔者认为, “三贴近”原则, 使党报言论改革适逢其时, 也找到了新的“定位”, 也就是始终把对党负责与对读者负责统一起来, 当好党和人民的“代言人”, 而不是有意无意地把二者割裂开来, 只“对上”负责, 而不屑于“对下”负责。这一定位的明确, 决定了党报言论的方向、性质、方式和实现途径。

2 党报言论改革的新探索

党报言论改革不能笼统进行, 而是要加以分类, 根据各自特点、规律、方式进行。通过这些年的实践, 我们探索出以下方法:

(1) 降低视角、平等立场。我们认为, 党报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表现为政治远见和政治高度。但是, “居高”不能自傲, “居高”不能“清高”, “居高”不能脱离读者, 让读者远离党报言论。“居高”是指站在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的高度, 放眼长远, 通观全局, 把握方向, 而不是自视地位高人一等、学识高人一筹, 享有某种特权, 可以发号施令、趾高气昂、教训群众。否则, 党报言论就会把自已孤立起来, 钻进“象牙塔”中, 脱离读者, 自我陶醉, 而广大读者并不买帐。读者不看, 就是最好的“抵制”, 就谈不上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何谈“三贴近”?所以, 应当在降低视角上下功夫。降低视角, 就是尽量把“高视”降为“平视”, 走下高高在上的“圣坛”, 以平等的身分、平等的立场、平等的眼光、平等的语气与读者对话, 尽量少用号召性、批判性、训斥性语言, 多用说理式、交流式、谈心式语言, 增强感染力、亲和力。例如,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 一篇号召全市市民讲卫生除陋习的评论员文章, 按老规矩写必然要有以下三要素:开头大讲党中央的号召、抗击非典的重要性;接着, 痛陈种种陋习, 勾画其丑态, 剖析其实质, 极尽讽刺、批判之能;最后, 大力号召在某某的领导下, 高举什么旗帜, 朝着什么方向, 万众一心, 共同奋斗, 夺取伟大的胜利。这篇评论, 用过去的标准看也不失为一篇“战斗力较强”的“好文章”。然而, 在今天看来, 它不合格。主要原因在于, 它与读者的距离太远、太高, 容易在读者的心里造成“不平等感”, 产生“逆反心理”。今天的读者与计划经济、阶段斗争年代的读者在构成上、兴趣上、阅读心理上有很大不同, 他们独立思维能力强, 凡是居高临下的说教, 都会受到本能的抵制。这次, 我们在重庆日报社领导的亲自指导下, 把抗非典言论的写作作为改革的契机, 力求把高题目做“矮”、大题目做“小”、远题目做“近”。这些年来, 无论是抗击非典, 还是抗震救灾;无论是解放思想, 还是改善民生;无论是执政为民, 还是服务发展;无论是职业教育, 还是发展微企;无论是文化传承, 还是文明创建……, 我们都力求切口小、重说理、讲实话, 如《保护自已关爱他人》、《修炼健康的心态》、《“木桶理论”与个体责任》、《小餐桌大文明》、《筑牢农民的精神粮仓》、《化臭腐为神奇》等文章, 虽然还是以评论员文章见报, 但视角大大降低, 语言鲜活生动, 发表后受到读者欢迎, “目击率”明显提高, 有几篇获得重庆日报当月、当年好稿, 《小餐桌大文明》获2011年重庆市好新闻言论一等奖。

(2) 软化语言、寓理于情。语言问题反映文体、文风, 也反映作者本人的思想作风。“文如其人”, 就是这个意思。党报言论的语言历来不好把握, 给人的印象是大话空话套话正确而不新的话多, 僵硬呆板, 枯燥无味, 缺乏鲜活的群众语言。而现在网上评论的语言却倍受关注, 它们个性鲜明, 生动活泼, 敏锐犀利, 纵横自如, 冲击力特强。在这种情况下, 党报言论的语言显然缺乏竞争力。其实, 改革党报言论的语言早有呼声, 只是成了顽症改起困难。当年毛泽东就尖锐地批评过“党八股”, 疾呼: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 软些软些再软些。这对党报言论的改革尤其重要。它要求党报言论的语言不仅要言之有物, 而且要大众化、通俗化、生动化, 有条件时还可适当借助杂文语言、文学语言, 使党报言论情理交融、议论风生, 实话实说, 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入脑入心。尽量少用大话套话不新的话;不用吓唬人的话、没有实际意义的话、不关痛痒的话、说了等于白说的话。这实际上是党报是否有诚信和公信力的表现, 是党报赢得读者、赢得市场的重要环节。这方面, 党报要放下架子向晚报、晨报、网络言论学习, 使我们的语言亲切一些、随和一些、实在一些, 少些硬腔调, 多些知心话, 让语言多点“磁性”, 多点亲和力。同样一个意思, 由于语言表达不一样, 效果就大不同。例如, 党报言论中经常出现“必须”、“要什么”、“不要什么”的使动句式, 能不能少用或尽量不用呢?其实, 多些笼统性的要求, 还不如多些说理性语言, 多些冷冰冰的话, 还不如多些人情味的话, 因为后者更容量让读者自觉接受。

(3) 关注民生, 贴近群众。党报言论要做到“三贴近”, 就应当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维护民利, 这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党报言论写作中的最集中的体现。首先, 从事理论评论工作的同志要腾出时间、精力,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经常了解群众生活有什么困难, 群众究竟在想什么、盼什么、希望党和政府办什么等问题, 做到与群众同患难、共忧乐, 把握群众思想脉搏, 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 继而确定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 进行评述、议论。那种不问群众是否关心、是否需要, 一味强调传达上级意图、教育群众的作法, 是不可能调动群众阅读党报言论的兴趣的, 成了无的放矢, 更谈不上引导群众。其次, 把群众作为党报言论的主要读者对象。过去, 有同志认为, 党报的言论特别是社论、评论, 其读者对象是特定的, 主要是各级领导者尤其是基层干部, 甚至有人说主要是写给上级领导看的, 把上级领导“满意不满意、同意不同意、高兴不高兴”作为社会效果好不好的惟一标准。这就人为地划小了党报言论的阅读范围, 将会导致逐步放弃群众读者这一大“市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如果照此下去, 势必使许多群众渐渐淡忘党报的存在, 动摇党的群众基础。所以, 党报言论作者应当毫无疑问地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同意不同意、高兴不高兴”作为社会效果好不好的重要标准, 努力做到领导和群众“两个满意”。党报言论作者每当提笔之前, 就要问一问自已:本文读者对象是谁, 我要怎样吸引读者、说服读者、留住读者。从而在紧扣读者心弦、吸引读者读完全文上下功夫。事实证明, 凡是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的言论, 就容易打动人心, 引起共鸣, 博得群众的好评。2003年2月, 笔者随市领导黄镇东一行到江北城采访旧城折迁, 目睹当地群众的困难处境, 深为市里的重大举措而振奋。当即奋笔疾书, 一气呵成评论《办好民心工程》一文, 文章打破常规写法, 采用对比法, 把一江之隔的两个“城” (江北旧城与渝中半岛) 的鲜明反差以简省的笔墨勾画出来, 顺其自然地牵出论题。然后, 以说理的方法, 论述江北旧城改造的意义以及对各方的要求。文章切入角度新颖, 充满深切感情, 现场气氛浓郁, 受到报社表扬。事后当地群众反映:这样的党报言论, 言了我们想言的心声。

(4) 言论链接, 打造“快餐”。21世纪是信息社会, 有人称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时空距离缩小, 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而生活节奏的加快, 市场竞争的加剧, 又使得人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来阅读长篇巨著、“学习领会”冗长无物的言论。于是, 一种类似于“言论快餐”的体裁应世了, 它最早见于北京日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等报, 如“新思维”、“观点”、“时评”、“锐评”等栏目, 现已如雨后春笋在各地报纸中产生。这种言论本质上是一种新闻时评, 但较传统的时评, 又有所提升。它的特点在于:一是时效快捷。几乎与新闻报道同步, 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思想, 以“链接”方式见报, 又以“轻骑兵”自称。二是写法灵巧。往往以小角度切入、妙语连珠、思想新颖取胜。三是短小精悍。五、六百字, 一事一议, 不事铺陈, 以小见大, 画龙点睛。这种言论, 就像集成块那样面积虽小功能不小, 往往成为一个地区社会舆论的亮点, 聚焦人们的注意力。这些年来, 重庆日报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压缩长稿, 提倡短文, 开辟了“言论链接”栏目, 扩容了“今日谈” (由过去三、五百字扩为六、七百字) , 转换了其功能。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 我们及时赶配了不少“链接式”评论, 仅用一两个小时, 就完成任务, 时效性特强, 特别受读者欢迎。

3 党报言论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党报言论改革是大势所趋, 是新时期新任务对党报的新要求, 也是党报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然而, 党报言论改革也是一个敏感的课题, 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笔者以为, 党报言论改革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处理好保持党报性质与找准新定位的关系。党报是同级党委的机关报, 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党报言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的共识。这一性质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党报及其言论的性质, 而应当全面理解这一含义。应当看到, 无论“旗帜、“灵魂”, 还是“喉舌”, 都是建立在人民大众的根基上的, 它具有双向性、互动性、依存性, 也即是说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 是一个统一体, 它们相互交融、缺一不可。我们既不能固守党报及其言论“只代表党中央、省市委声音”的观点, 又不能认为党报言论改革就是放弃原有属性, 是不受约束的“自由之声”, 把它等同于“网络论坛”, 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言, 甚至发不负责任的言。党报言论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神圣职责, 无论怎样改革, 其主流媒体的“主旋律”、“主题词”不能变, 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不能变。这是由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所决定的。关键是要提高我们的把握水平, 掌握适度, 有机结合, 更好地发挥党报言论的特殊功能。

二是处理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关系。为便于理解和表述, 可以把党报言论从性质上划分为“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两大类。所谓“规定动作”就是根据上级党委 (如中央、省委、市委) 的意图, 撰写社论、评论, 它不允许作者随意发表个人意见, 而代表一级党委、政府发言。所谓“自选动作”, 则是作者自已“立项”, 可以有个人观点, 可以有独特文风, 写作自由度的空间较大, 它的文体通常是署名言论, 如新闻时评、经济杂谈、思想随笔等。相比之下, “规定动作类”改革的难度很大, 主要体现在:一是社论、评论代表的是一级组织, 它需要“说正话”, 即正面宣传,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表现为正气凛然、严肃庄重;二是社论、评论的内容往往是直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同级党委、政府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部署, 具有很强的“灌输”性, 其内容的可读性不够强;三是社论、评论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 态度鲜明, 不允许隐晦、含蓄, 不允许花里胡哨, 绕来绕去, 在常人看来未免平铺直述, 缺乏波澜起伏, 这对“贴近群众”显然构成制约瓶颈。笔者认为, “规定动作”应当按“规定”办, 就是要遵循它的基本要求、基本规律, 反映其基本形式, 但不等于“照葫芦画瓢”, 在此前提下也可以有所创新, 突破它的老套路, 如在序言的写作上去“帽”摘“套”, 把“在什么领导下”, “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之类取掉, 采用“开门见山法”、“提问法”、“解读法”等开头, 使之自然切入, 诱人欲读。又如, 在文章主体内容上, 一些重要社论、评论文章, 往往为“安全”、省力起见, 根椐资料采取“整体收缩法”, 基本上是浓缩、照搬,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缺乏活力, 显得拘谨、呆板。应当在对资料反复阅读、吃透精神的前提下, 确立一个主题, 然后根椐主题的要求实现“资源重组”。这样, 文章就可能跳出程序化、模式化框框, 有一定可读性。再如,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应尽量避免“号召式”、“展望式”的写法, 使其干脆利落。而“自选动作”则有充分的想像、发挥空间, 写作手法也无“定法”, 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 本文不再赘述。

三是处理好“思想性”与“新闻性”的关系。从本质上说, 党报言论的基本功能是宣传一种思想、观点,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积累思想甚于积累素材。然而, 这种宣传又不是像政论文那样, 提出论点、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要求要素齐全、结构完整。通常情况下, 一篇党报言论, 只有一千来字, 没有大量的篇幅任意发挥, 面面俱到, 它必须借助新闻事实来展开议论。所以处理好“思想性”与“新闻性”的关系, 对于写好党报言论很重要。我们既不能空发议论, 又不能就事论事。对于社论、评论来说, 还是要以当前进行的主要工作或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为“新闻由头”, 来展开论述, 以增强其现实针对性、工作指导性。对于新闻时评来说, 则应以最新新闻为“由头”, 以事论理, 以理服人。后者, 较受欢迎, 也值得提倡。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 就是这种体裁。它的作者大多并非重量级的专家学者, 而是普普通通的人, 生存在各行业、各层面、各岗位, 他们就自已所见所闻所感撰写言论, 都是自已身边的事, 群众自己的语言, 三四百字, 以小见大, 见报后影响并不小。这种形式, 群众性非常强, 吸引大量读者参与, 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看点、亮点。如果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它就是党报言论最好的载体之一。

四是处理好改革话语体系与创新理论体系的关系。近两年来, 重庆日报领导层在全国党报系统中率先提出改革话语体系的命题, 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在庆祝重庆日报创刊六十周年前夕,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牟丰京同志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 对改革话语体系作了高度概括, 指出“我曾经提出, 要想实现党报‘更权威、更专业、更创新、更有效’的目标, 就必须继承传统, 解决痼疾, 实现一大一小两个“三贴近”。所谓大“三贴近”, 就是“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这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原则, 是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 老一辈党报工作者有着优良的传统, 我们要好好继承, 通过实践“三贴近”, 下决心转变采编作风。但是针对党报从内容到文风、到形式, 都存在不够贴近读者的痼疾, 同时还要开展小‘三贴近’。……运用更加贴近群众的文本, 说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 尽最大努力摒弃官腔官调、空话套话, 彻底解决办报中的‘党八股’问题。但是, 对于言论写作而言, 改革话语体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它与改革思想理论体系有重要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自觉摒弃“文革思维”, 挤掉“泡沫思维”,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研究问题从实际出发, 表述思想准确客观, 尽量少用不用那些大话套话正确的空话, 讲真话实话有价值的话, 使党报言论言之有物、生动精彩, 增强党报言论的准确性、鲜明性、可读性。而更为重要的是, 随着形势的发展, 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神, 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新变化、新挑战, 对改革开放中的新现象、新问题, 进行深刻分析, 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程, 实现理论大众化, 把高深的理论转变为老百姓能听懂的道理, 把抽象的语言转变成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话语体系, 把枯燥的说教转化成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 开创党报言论“三贴近”的新路径。

总之, 党报言论改革事关党报的性质、定位和发展, 是大势所趋, 也是贯彻“三贴近”原则, 增强党报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需要。这项改革既有难度, 又大有希望。改革得好, 党报就能办活、办新, 更加富有生命力。

摘要:言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 或者说是党委最直接的“喉舌”。党报言论改革不能笼统进行, 而是要加以分类, 根据各自特点、规律、方式进行。如, 降低视角、平等立场;软化语言、寓理于情;关注民生, 贴近群众;言论链接, 打造“快餐”。党报言论改革需要注意处理好保持党报性质与找准新定位的关系;处理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关系;处理好“思想性”与“新闻性”的关系;处理好改革话语体系与创新理论体系的关系。

党报改革 篇2

今年以来,我努力学习,积极工作,追求进步,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思想上坚决和党保持一致,现向组织作如下汇报: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组织上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思想上也坚决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我深刻地认识到,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就拿我们高校招生来说,针对某些特殊人才实行特招,这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科学发展教育。我坚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的国家将更加富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实现全民小康的愿望。

加强法制学习,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我们国家是个法制国家,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法律还很不健全,以权代法,以权谋私,将人民赋予的权利随意糟蹋,这完全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做法。所以我们的党需要人民的拥护同时也需要人民的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现今,我们的党十分重视党的建设,依法治党,依法治国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虽然在校的时间不是很多了,但是不管是在学校还是今后工作了,我将努力的持续的学习,学习党的建设及廉政建设。我时常想到,我们的师兄师姐们有去做村官的也有专升本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真正用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

党报改革 篇3

一、通过最大限度占领市场,最大程度占领舆论阵地,正确处理事业与产业的辩证关系

集团化过程常见的一种误区是主报(党委机关报)守阵地、管导向,履行政治任务,发挥党的新闻事业功能,不注重广告与发行;子报子刊片面追求市场占有,忽视导向,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发展产业。这样的结果,主报日弱、子报日强,依靠子报养主报。集团产业因为子报市场占有率提高似乎是发展了,但党报因为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使事业功能萎缩。殊不知,对党报集团而言,占领阵地与占领市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发展事业与发展产业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能割离的。

我们知道,集团化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党的新闻事业,巩固与扩大舆论阵地,加强党的声音和主流文化的舆论引导力量。我国已改革开放多年,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文化与价值观的多样化取代了舆论一律,传播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旧的媒体格局,受众的行为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媒体选择更为多样,主动权从媒体转到受众手里。当今社会,党报丧失了市场就等于丧失了阵地。因此,不可能再依靠计划经济手段或行政指令发展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媒体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必要的选择。集团化正是从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出发,促进媒体产业发展,以壮大党的新闻事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与媒体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首先,必须承认新闻事业的发展要走产业化的路子,媒体产业发展是新闻事业的重要基础。所谓事业,以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为特征,不以赢利为目的。就党的新闻事业而言,其社会公益性首先表现在舆论引导,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教化受众,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和政治、文化的舆论氛围等等。由于是公益性,一般应由国家财政承担费用,改革开放前的党报也的确如此,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也一度主要依靠电视机执照费和国家财政拨款筹集经费。但是,这带来了机构官僚化、财源短缺、竞争力与效益低下等问题。而媒体本身,不仅有公益性服务功能,也存在准公益性(半公益性)和商业性服务的功能,譬如,提供信息服务和广告服务等等,这些是媒体进行产业经营,获取经济收益的依据。实行产业经营,推动报社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利润,则可以有效克服纯事业单位的上述弊端。上世纪80年代党报开始推行企业化管理,利用媒体的信息与服务功能展开经营性活动,激活党报竞争力,减轻了财政负担,增加了党报收入壮大了党报经济实力。20年来我国党报事业的发展,正是建立在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我国党报集团媒体产业的发展以发挥新闻事业功能为灵魂。尽管媒体产业的价值、意义和作用越来越重大,但始终不可离开新闻事业的公益性而独自发展。媒体产品与其他物质产品不同,媒体作为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内容才有传播价值。而不论在哪一个社会或国家,其主流媒体的精神内容都应当和必须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即是说,它必须符合那一个社会、国家公认的政治、道德行为标准;对于具体受众而言,它应具有升华人的思想、丰富人的知识、健全人的品格、温暖人的情怀的价值,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公众的青睐,才能开拓市场,获取经济利益。这些公益性价值也正是新闻事业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因此,媒体产业的发展也依赖其事业性功能。当然,媒体产业的公益性在不同的国度、社会制度有具体的不同要求。在我国独特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把握导向、品位健康,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等独特要求是我国媒体事业性功能的具体体现。我们注意到,进入新世纪,不少都市类报纸经过一段快速发展,由于格调低下和同质化等等原因,面临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提出办主流媒体或向高级报纸挺进的口号。这反映受众在解决简单获取信息需求之后,对媒体提出更高的精神要求,而媒体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发展产业与发展事业并不矛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把发展事业与发展产业分离开来,实际上是把市场与阵地分离开来。党委机关报管导向而打不开市场,没有读者哪来党报的舆论阵地?党报的导向作用也就落空。子报子刊开拓了市场,但却发挥不了导向作用,甚至在商业利益诱惑和庸俗文化影响下,制造“黄色新闻”、虚假新闻,渲染“性腥星”,发布虚假甚至违法广告等,以商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放弃了报纸的社会责任。这不仅发挥不了导向作用占领舆论阵地,而且与党报的导向和所倡导的价值观相背离,以杂音干扰主旋律。这种子报子刊占领多少市场,党报就失去多少舆论阵地,与我们办党报集团的初衷背道而驰。

深圳报业集团坚持以事业与产业相统一,市场与阵地相统一的原则,推进党报集团的建设。我们认为,既然是党报集团,它的各个媒体就都是党的舆论工具,都有责任以正确的舆论去占领市场、占领阵地。党报集团应当是一个“交响乐团”,主报奏主调,子报奏和声,围绕一个主旋律奏出昂扬向上、丰富多彩的乐章。深圳报业集团有四大报,除了党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还有《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我们提出四大报虽然市场定位不同,但都是党报,都是党的新闻事业一部分,子报子刊实质上是党报舆论导向功能在不同市场的延伸和补充,都应按党报的政治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来办报,都应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从不同角度定位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同时,四大报都应根据不同的定位积极占领和开拓市场,通过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大程度地占领舆论阵地。

在集团发展战略中,我们坚持做大做强党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的方针。《深圳特区报》把满足读者需要与引导读者结合起来,积极改进政务报道,从公共利益高度做强民生新闻,加强舆论监督,创新传播方式,发展报网联动,引导市民参与传播和公共事务,既服务中心工作,又满足主流受众的要求,是深圳地区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的报纸,集团的大半利润来源于该报。《深圳商报》是集团的第二大报,以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大报为定位,着重从经济报道角度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深圳晚报》和《晶报》是都市生活类报纸,但始终坚持健康的文化品位,集团成立以来,两报从未在政治导向和文化品位方面受到主管部门批评,发行和广告稳步上升,都成为深圳市发行量较大的盈利报纸,走出晚报和都市报健康发展的新路子。集团各报刊各展特色,打造系列品牌,形成政治导向鲜明正确,价值导向进步合理,生活导向健康有益,审美导向优雅高尚的宣传格局。

2002年深圳报业集团组建以来,每年利税超4亿元人民币,现有总资产达5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集团各报刊网发挥了党的新闻事业功能,为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推进深圳三个文明的建设,促进深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和谐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多次受到中宣部和省市委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中宣部领导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深圳特区报》创造两个效益俱佳的经验值得重视和学习”,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称赞“《深圳特区报》是中国党报的一面旗帜”。

二、走出对主流文化的认识误区,坚持以主流文化服务主流群体,占领主流市场与舆论阵地

把事业与产业、阵地与市场相分离,其更深的思想认识根源是对主流文化缺乏信心,怀疑主流意识形态能够为受众接受,以为坚持主旋律就无法占领市场,丧失党报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代表去拓展市场的自信,将党报局限在依靠行政指令生存的怀抱里,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勇气,子报子刊也不敢和不善于以主流文化去占领市场,服务受众。这一认识误区可追溯到极左路线与理论留下的历史阴影,产生于信仰缺失和思想混乱。

这里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评价我国现有的主流文化与制度。如果现有的主流文化与制度符合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符合人民利益,则意味着现有主流文化及制度为主流受众所接受,党报集团对现有的主流价值观和制度应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这既符合受众需要,也与作为主流文化内核的执政党政治价值观相一致,换句话说,报纸的市场与导向相一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权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和发展,国家综合实力迅速提高。这证明现有主流文化、制度与人民的利益、要求相一致,因此,报纸反映现有主流文化与制度必为读者所接受,也就是说,导向与市场的统一有坚实的客观基础。

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不断地吸取新的文化元素作为营养,不断地推陈出新,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生机勃勃的文化体系。譬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尊重与保护人权、保护私有财产等等观念写入宪法或党章、党的文献,说明主流文化自身有能力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完善,能够更符合人民利益和历史发展需要。我们也看到,这个文化系统充满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现有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主导与推动下进行的,改革创新精神已融入主流文化,成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改革,意味我国的主流文化与制度在基本适合现有经济发展和人民利益要求的同时,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同时也意味着主流文化具有积极的自身批判精神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而不是保守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现有主流文化充满信心,一张报纸如果能够在导向上正确体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体现主流文化的精神,必然为读者欢迎。

但是,仍有些同志以一成不变的观点看待主流文化,办报中缺乏创新与改革精神,唯上唯书不唯实,未能积极主动为党为人民排忧解难,未能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这样的报纸如何能体现主流文化的精神与时代风貌?他们把腐朽的官场文化误当为主流文化,不断在党报的版面上以官腔官调教训受众,以官员的排场和夸张的政绩挤占版面,当然不为读者欢迎,不能占领市场。因此,个别党报在市场上节节萎缩,并不是因为其导向“正确”,恰恰相反,是其消极的导向意识与主流文化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格格不入,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作为。

这些同志一方面对主流文化认识不足和缺乏信心,另一方面又低估了受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程度,低估受众的政治文化素质,低估受众的智慧,将主流文化与主流受众分离,以黄色新闻、虚假新闻、广告新闻或低俗情调招徕或欺瞒受众。其结果是以什么眼光看受众,受众也以什么眼光反观媒体。这样的媒体往往只能得到“低俗小报”的评价,读者不堪带回家庭,担心荼毒孩子;广告主不屑于去刊发广告,担心影响企业或产品形象。有的小报小刊刻意偏离主流文化,甚至以有别于或反主流文化的观念和报道招徕读者,俨然成为一种亚文化,形成与主报主旋律不相协调的杂音。

显然,党报集团要解决某种程度上存在的主报与子报子刊两种声音的问题,首先应与时俱进,正确认识主流文化,理解主流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在办报过程中体现主流文化的改革与创新精神。这样,报纸体现的文化精神才能与主流文化相一致,与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相一致,从而达到坚持正确导向与市场观念相统一,占领市场与占领舆论阵地相统一的目的。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引导受众需求。受众需求是多层次、多元的、无限的,在此基础上产生多种文化需求。主流文化是建立在受众健康、合理的需求基础之上,主流媒体应积极开发和满足受众健康、合理的需求,传播主流文化,而不应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制造低俗的文化产品。

主流文化产生于社会主流群体的实践与需求,反映主流群体的价值观与利益,又是为主流群体服务的。我国社会主流人群是多层次的,各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占人口的多数,因此,反映主流文化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单一的。

有论者照搬西方社会中产阶级和主流社会的概念,依据中国社科院2001年的中国社会阶层的调查,在10个社会阶层中,将占14.1%的前5个阶层定位为主流社会阶层,并把党报定位为服务这少数高端人群的“主流报纸”。我们认为,中国是处于急剧变化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社会中产阶级占80%以上劳动人口不同,我国尚未形成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完整意义的中产阶级。所谓主流社会阶层,并不是占人口少数的“上流社会”,而是指决定着社会性质和发展水平,并积极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阶层。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有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业,有处于工业化阶段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也有处于自然经济阶段的手工业和家庭工业,农业生产多数未能实现机械化,有的仍处于原始的牛耕时代。我国的生产关系也是多元的,形成复杂的多个利益阶层、多个生产力水平及多种文化背景的劳动群体。正是这种复杂的经济技术结构及劳动人群,决定我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可见,这个社会性质不是仅占就业人口14.1%上流阶层所决定的。这个社会性质的认定,是我国经济、文化、政治及社会制度的基础,并决定我国的社会发展方向,正从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与此相伴随的是城市化进程。这一过程,工业社会所赖于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群体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群体,这包括产业工人及以上各阶层的群体。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产业工人不是在消亡,而是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等群体一样正在迅速扩大,这些阶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代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一起,构成社会的主流群体。与这个主流社会阶层相对应,我们的主流文化,正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说的,是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高级文化”,作为主流报纸的党报也不仅仅是服务于少数人的“高端报纸”。主流报纸以多种形态传播主流文化,其本质就是坚持与弘扬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内核的主旋律。

基于上述认识,深圳报业集团将四大报都定位为主流大报,都以主流文化服务社会的主流群体,都根据自己的功能、特色,把主流新闻作为重要报道内容。通过主流新闻的报道,从不同角度弘扬主旋律,以主流价值观引导受众,贯彻主旋律与多样化统一的原则。我们用形象一点的话来这样表述:《深圳特区报》穿的是干部装,《深圳商报》穿的是西装,《深圳晚报》穿的是休闲装,《晶报》穿的是牛仔服。他们操不同口音,有不同形象,但同样在宣传主流意识,同样在弘扬主旋律。各报虽然都把主流新闻作为重要报道内容,但由于各有定位与特色,选稿标准不同,用稿角度不同,写作风格不同,侧重点不同,形成丰富多彩的以主流文化服务不同主流群体的传播格局。

深圳报业集团坚持传播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不仅为各级领导肯定和表扬,更重要的是普遍得到读者的欢迎与支持,广大读者还踊跃参与到党报集团组织的相关传播活动与爱心活动。特别是本集团近年着力报道推出的先进典型爱心大使丛飞、苍生大医郭春园、当代孝媳李传梅,都成为深圳市民热议的话题,成为广大市民学习的榜样,成为影响中国的典型。青年歌手丛飞10年捐款累计约200多万元,资助贵州、四川、湖南、山东等贫困地区140余名贫困儿童上学,还收养了六十多个孤儿,负责他们读书的学费、生活费,被人们称之为“爱心大使”。自己却因家贫交不起医疗费用,还欠17万元的外债。胃癌住院期间,仍有电话及陌生人追踪到医院要求资助,甚至一些以前受其资助大学毕业后已有工作者,竟羞于承认受资助或电话问候。2004年4月12日,《深圳特区报》刊出《有点伤心,但不后悔》的长篇通讯,报道丛飞的事迹与遭遇,舆论一片哗然。网民在深圳新闻网发帖展开热烈讨论,谴责忘恩负义者,更多的网民赞许丛飞的义举,自发捐款支持丛飞和继续完成丛飞的助学行动,丛飞病房的慰问者每天都列队等候,络绎不绝。集团各报以大量版面跟踪报道,深圳特区报记者奔赴丛飞助学的地方采访,深入报道丛飞事迹,公布“丛飞助学”爱心账号,动员广大市民参与“丛飞助学”活动。丛飞事迹感动了深圳,感动了中国,成了深圳人的骄傲、深圳人的英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媒体纷纷跟进报道。2005年,丛飞高票当选“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06年4月20日丛飞病逝。当天,有33万人次浏览了深圳新闻网有关纪念丛飞的专题;在《晶报》与深圳新闻网设立的网上灵堂,2天内有22万人次点烛、献花、扫墓,留言帖数4622个,纪念页面达463页;深圳新闻网的深圳论坛有关纪念帖(含回帖)达8000多条。

深圳报业集团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改进和创新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方法,以爱心、真情、事实打开读者心扉,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既弘扬了时代主旋律,牢牢占领了舆论阵地,又广泛覆盖了文化市场;既发展了媒体产业,又壮大了党的新闻事业,达到占领市场与占领舆论阵地的统一。

三、走出将党报集团定位为企业的误区,坚持事业属性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深化党报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

党报集团发展过程的另一个误区,是夸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中的企业因素,将党报集团划入企业,力图完全按企业的标准规范党报集团行为,有的甚至主张划归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这一误区,与前面两个误区本质相同,有着共同的思维逻辑和价值观。前两个误区,放弃了党报集团以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占领舆论阵地的责任,也就是放弃了事业性功能,在党报集团追求的两个效益中,只剩下“经济效益”。既如此,理所当然将党报集团划归企业。如果按照这一逻辑推进党报集团改革,那么,党报集团将成为纯商业机构,并独立于党委政府自行依靠法律和职业道德把握舆论导向。这超出目前我国政治现实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限度,将使党报集团陷入单兵突进的困境,或者集团及员工的经济利益诉求与党委政府的导向要求产生强烈矛盾而削弱竞争力,或者因为媒体企业追求市场效益而使党委政府失去对媒体的控制,引发系列社会政治问题,偏离改革的正确方向。

党报或党报集团多年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其前提就是肯定党报或党报集团的事业单位性质,给予党报集团市场竞争活力的同时,在现有政治制度设计的框架内保证党委政府对党报集团的掌控,保证党报队伍的稳定性。事实证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尽管存在缺陷,但已经有效支撑党报和党报集团在20年时间里的快速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增长率。而且,这一框架仍有足够空间推进党报集团进一步做强做大。

媒体管理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媒体改革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保持一致。从中央多次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阐述可以看出,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民主,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因此,西式的媒体管理体制也不可能移植到中国,直言之,纯商业的报纸模式不可能取代党报模式。执政党和政府需要超越政治主张号召力以外的行政力量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党报及党报集团的事业单位体制是维系对党报行政影响力的必要保证。

在过分强调党报集团企业属性同时,有的地方国资委要求将党报集团纳入其管辖范围。我们认为,国资委的职能主要是代表国家对大型国有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并不适宜监管事业性质的党报集团。

首先,党报集团不是单纯的国有企业,资产也不单纯是经营性资产。国有资产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自然资源性国有资产。国资委主要负责对大型国有企业及其经营性资产的监管。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规则》第二章《职责任务》明确规定,国资委“根据国务院授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对国资委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还包括向部分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考核任免企业负责人,等等,但并未列明国资委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自然资源性国有资产负有监管责任。事实上,国资委成立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法规也都是针对国有企业。我国国有资产庞大复杂,包括党政部门、军队、公安、武警等等机构的资产,都属国有资产,但都不是国资委所能管辖的。各个系统的资产运用服务于各自的工作职能与目标,有各自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包括财政审计、行政监督以及纪律检查部门等等。党报集团作为事业单位以及所拥有的事业性资产并不属于国资委监管范围。

必须特别指出,党报集团资产虽然被用于经营,但不能据此将党报集团的资产等同国有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党报集团资产最初原始于事业性财政划拨,在经营过程产生利润,部分以税收形式上缴,部分留在集团自身滚动发展,弥补本应政府财政划拨的资金缺口,发展壮大党的新闻事业,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的公益性服务。经营性资产与事业性资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后者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性服务或公共产品为最终目的。因此,地方国有资产部门不应以党报集团资产具有经营和增值功能而将其列入经营性资产,就如不能将党政部门的经费因为存放银行产生利息而把它视为经营性资产一样,党报集团的资产本质上仍是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其次,党报集团首要任务是引导舆论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历来是党委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部门,不能等同于一般国有企业而作为单纯的盈利机构来看待。各级党委直接领导党报工作是党的一贯传统,地方国资委作为政府一个经济管理部门,不适宜借口监管国有资产干预意识形态领域的党报工作,就如国资委不适宜干预军队、武警、公安的工作一样。

多年来,党报集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大框架下,不断深化改革,解决了一系列发展过程的问题。这个过程也是在不断地寻找事业性质与企业化管理的平衡点,这既是矛盾的两面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其矛盾双方的运动不断推进党报集团改革的深化。这一对矛盾规定了党报集团的性质、作用与发展途径,如果党报集团放弃其事业性质与使命,党报集团将不再是党报集团,矛盾将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我们不应因事业性质与企业化管理之间的矛盾而轻言放弃党报集团的事业性质,轻率地将党报集团归入企业,而应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坚持党报集团的政治功能第一和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坚持其事业性质,这是党报集团改革的底线与方向。

党报改革 篇4

自媒体时代, 是每一个人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就可以方便地使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媒体的时代。相应的条件是指:拥有电脑或智能手机, 能上网, 会操作。而具备这些条件绝非难事, 因此可以说, 自媒体已经将人们拥有媒体和使用媒体的门槛降到低得不能再低。

请看以下一组数据: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的统计, 截至2012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达到5.64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达到4.2亿, 较2011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的比例由上年底的69.3%提高到74.5%;我国微博用户达3.09亿, 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 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较上年底增加了6个百分点, 达到54.7%。其中, 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 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 即有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1]我们知道, 微博正是自媒体最主要的传播样态之一。自媒体虽然属于社交类媒体, 但它事实上常常参与新闻传播, 往往被使用者用来披露新闻信息和就社会现象发表意见, 由此而引发舆论或助推舆论。迄今已不乏因自媒体、微博而掀起舆论狂潮的个案。说自媒体改变了社会舆论格局, 并不为过。

那么, 自媒体给党报及其发展带来了什么呢?笔者认为, 一方面, 是使受众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更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之中, 党报由此而获得了更多的消息源;另一方面, 使党报在许多方面面临更大、更严峻的挑战。

党报受到的来自自媒体的挑战主要有:

第一, 党报在留住读者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比自媒体更早显现出巨大威力的网络媒体, 使受众接收信息比从传统媒体上接收信息更方便。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多, 且接收习惯已经发生改变。相当一部分受众现在通过网络获取新闻信息, 已很少接触纸媒, 更不用说阅读党报了。

从历史上看, 党报读者先后三次被大规模分流。一次是:报业之外, 电视媒体强劲崛起以后。电视媒体以它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将党报的读者转变为自己的经常性的观众。另一次是:报业内部, 晚报、都市报盛行。此类报纸以与受众的贴近和对民生的关注, 夺走了相当一部分党报的读者。又一次是:网络媒体的发威。此类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 可谓优点多多:快捷方便, 海量储存, 可通过点击链接进行扩展式、发散式阅读, 文字与图片、音频、视频兼容。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自媒体, 不仅可让使用者更便捷地接收信息, 而且可让他们以传播主体的身份、用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方式, 进行面向广大公众的传播。网络吸引了党报的更多读者包括潜在读者, 在情理之中。其实, 党报与以上各种媒体相比仍有优势, 而且有些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并非全是劣势。关于这一点, 后文将有所论述, 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 党报在被边缘化方面面临相当严重的危机。

毫无疑问, 党报历来都是主流媒体。但党报能否确保自身主流媒体的地位, 现在已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看到:党报的读者在不断流失, 读者的绝对数在减少。这是党报影响力在缩小因而被边缘化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再则, 党报在社会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也在缩减。以前是包括党报在内的主流媒体, 说话有分量、话语有“市场”。而党报现在的境况是:在一般情况下的一般性话语, 不受关注、无人喝彩。因为在公众关心的诸多问题上, 相当一部分党报并没有作出应有的灵敏反应, 只管正面报道, 只管成就报道, 只管典型报道, 遇到负面题材和热点问题、敏感问题, 往往绕道走, 表现令人失望。正如一篇人民网评所说:“在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上, 网络舆论‘愈战愈勇’, 搅动社会人心;而官方媒体屡屡‘失明’‘失语’, 容易陷入新的一轮思想僵滞。‘自为’的民间舆论场, 时现乱象, 网上谣言满天飞, 哀伤太多, 戾气太重;‘自律’的官方舆论场, 则趋于自我边缘化, 而政府的公信力持续流失而致贫血。”[2]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传播呈多点化、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特点的社会舆论格局中, 某些党报被边缘化, 其实是它们自甘被边缘化。

第三, 党报在对某些题材是否发声的问题上经受考验。

应该说, 原本为社交类媒体的自媒体, 在现实生活中, 常常扮演着传播新闻信息的角色, 且往往被人们用来针对社会现象广泛而持续地发表意见, 或跟进和围观。在披露信息的环节上, 自媒体使用者可以直接报道新闻事实。“全民皆记者”的说法由此而来。一些不可能见诸新闻传媒的新闻信息和公共信息, 常由自媒体首发, 然后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跟进。这就相当于是草根就某一事件或某种现象率先设置了议题和议程, 而后转化为新闻传媒及政府机构的议题和议程。在发表意见的环节上, 草根不仅获得了让自己发出的声音传得很广、传得很远的现实可能性, 而且在发声方面获得了相对而言更大的自由度。这是“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的深层次含义。

有人通过自媒体揭露了关于刘铁男、雷政富、杨达才、周久耕等的鲜为人知的有关事实, 网上很快达到了沸沸扬扬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 党报怎么办?如果是以往, 可能会保持沉默:你即使天翻地覆, 我自岿然不动;你揭你的事实, 我来我的“不闻” (“三闻”即“新闻、旧闻、不闻”中有一闻就是“不闻”) 。然而在今天, “闻”还是“不闻”, 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新闻传媒手里。倘若事实或事件已经被爆料、被曝光了, 党报还三缄其口, 这只能是下下策。

第四, 一些党报的不良文风受到更多诟病。

自媒体使用者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所体现的文风, 与党报的文风差别甚大。当然不能说自媒体语境中的文风就没有任何问题、就一概值得提倡。事实上, 网上存在着另类不良文风。关于这一问题, 笔者已经作过论析。[3]但必须承认, 网文中不乏文风生动活泼、语言幽默诙谐者。更重要的是, 自媒体使用者所发的新闻和评论, 接地气, 表现了草根的诉求, 关注民生问题, 体现百姓视角。相比之下, 不少党报经常为官样文章所充斥, 官腔官调的味儿很浓, 令一般读者难以接受。话语系统的不同, 造成了党报与一般读者之间的鸿沟。要消除这样的鸿沟, 不可能要求一般读者向党报靠拢, 而只能是党报向一般读者靠拢。

那么, 在自媒体时代, 党报还能有所作为吗?又该如何有所作为呢?

答案是肯定的:党报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党报宜花大力气探索有所作为的路径和方法。具体而言———

首先, 理念上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

2013年新年第一天, 《人民日报》宣布改版, 宣称:“新一年, 我们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 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更具亲和力感染力, 更有可读性可视性, 实实在在服务读者。”在短短的文字中, 蕴含着亲民尊民、放下身段、服务读者的理念。正如《北京青年报》就此事载文所指出的那样:“改版不仅是为了版面的变化, 改版更是一种理念的传递。这种理念反过来影响着公众对媒体的印象和认知, 一家媒体在未来有着怎样的品格和品质, 一家媒体在新的一年有着怎样的追求与方向, 看看他们的改版, 看看他们改版的趋向, 就可以清楚把握。此时, 理念是一面旗帜, 理念是一种高度。改版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4]笔者之所以强调党报的理念与时代相适应, 是因为理念对于实践和行动有着支配和制约作用。任何有着良好效果的党报改革举措, 都离不开与时代相适应的正确理念的引领和指导。

省级党报《新华日报》在以前多次进行改革的基础上, 自2007年3月起再次进行力度很大的改版。其时, 自媒体尚未成气候。但《新华日报》的此次改版, 不失为是对新媒体的主动应对。指导此次改版的理念是“高度”“贴近”“开放”。“高度”, 在A1版即要闻版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在改版中致力于将头版做好做活, 努力实现突破。“贴近”, 被表述为四个“再近些”:在坚持“离中心再近些”的同时, 大力倡导“离基层再近些, 离热点再近些, 离民生再近些”。后面三个“再近些”, 是党报立足之本。“开放”, 使党报的“高度”为更多读者所认同。而在今年5月所进行的再次改版中, 《新华日报》的理念是“离大地越近、看天空更远”, 在紧接地气中体现高度, 在坚持高度时紧接地气。

其次, 策略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党报在与自媒体共存的现实境况中, 仍然有其自身的一定优势。党报应设法继续发挥这些优势。

地市级党报江苏《盐阜大众报》, 是一份有着70年历史的报纸。社长、总编辑周爱群曾经这样论述“一场一网” (“场”即市场, “网”即互联网) 对纸媒包括党报构成的冲击:市场导致竞争的出现, 报纸功能被多元化开发;互联网带来了海量信息, 抓走了众多“眼球”, 但公信力、深度、专业化水平不够, 这就为报纸发展找到了出路。未来媒体不会消失, 但能从中胜出的必然是体现了专业水平的媒体, 而报纸在这方面就最具优势, 所以我们要找准突破口, 要对自己充满信心。[5]报纸特别是其中的党报, 在公信力、深度和专业化方面, 有着无可否认的优势。在一次对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学生所作的讲座中, 该报副总编辑徐素军将党报可以与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新媒体抗衡的优势概括为“三个度”:高度、深度和信度。他提出, 要在将为宣传而新闻转变为为新闻而宣传的过程中, 体现以上“三个度”。[6]党报具有毋庸置疑的公信力。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 网络媒体包括自媒体体现出极强的时效性, 党报无法与之匹敌;但党报应当也可以高扬公信力的大旗, 应当也可以在报道中体现较多呈碎片化趋势的自媒体难以达到的深度, 应当也可以站到观察事物和报道事实所具有的相应的高度, 争取在以上三个方面胜出。

再次, 内容上回应公众热切关注的问题。

这是党报改革的根本之道。

一些党报以前给人的印象是:在许多应该发声的事情上失声, 与人民群众存在着一定的隔膜甚至是相当严重的隔膜。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 只要领导不关注, 或者领导不发话, 一些党报就可以不关心、不关注, 就可以视若无睹;即使人民群众呼声很高, 也可以用三缄其口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来对付。笔者多年前就曾经提出过:应该努力改变有些地方存在的公众的兴奋点党报兴奋不起来, 党报的兴奋点公众兴奋不起来的状况;改变只看重领导的眼色, 不在乎群众的脸色的状况。[7]在自媒体时代, 如果党报继续这种状况, 那么离人民群众就会越来越远。

我们欣喜地看到, 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 《人民日报》在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方面已经作出了很大改进。近期以来, 它能经常就公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及时发声, 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表达公众的心声, 真正成了人民群众的代言者。

请看《人民日报》近半年来的三个案例———

案例一:对采访民政部的过程进行报道包含尖锐的批评之意。

2013年1月4日, 兰考的一场大火使袁厉害收养的7名弃婴死于非命。一时之间, 这一事件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记者就此事采访民政部, 一上午连拨15通电话, 最终未获结果。1月8日《人民日报》载文晒了记者的采访纪录, 批评民政部采访难, 批评的尖锐程度是多年来所罕见的。它说出了人民群众想说的话, 人民群众当然就把它视为知己。此事以及类似之事, 树立了《人民日报》敢于为民代言和仗义执言的良好形象。

案例二:就北京警方对朱令案的表态所作评论说了大实话。

在人们对19年来一直未结的朱令案提出种种质疑的情况下, 有关方面终于有了回应。北京警方法人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 对该案件“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 并坦承“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 此案最终无法侦破”。《人民日报》旋即发表题为《朱令案, 公开是一剂解毒良药》的评论, 指出:“不透明是‘阴谋论’的温床,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 信息沟通的不畅更容易引发人们的集体负面揣测。具体到朱令案, 因为缺乏权威信息, 围绕着扑朔迷离的案情, 真假难辨的种种内幕, 各种罪行的严厉质控, ‘舆论审判’的偏激情绪, ‘权大于法’的揣测推断, 让社会付出了高昂成本, 也透支了人们对司法的信心。”[8]此篇评论肯定了北京警方坦诚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所言极是。它又一次道出了人民群众心中真正想说和最想说的话, 给人的感觉是它越来越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了。

案例三:发微博批评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沦为“家奴”。

媒体人罗昌平通过微博实名举报时任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刘铁男以后, 该局新闻发言人根据刘的授意, 表示罗昌平举报内容纯属诬蔑造谣, 正在报案、报警, 并称刘铁男本人已知晓此事。而5个月后, 刘铁男被证实正在接受调查并被撤职。《人民日报》微博就此事评论说:“从被实名举报, 到新闻办负责人否认严斥, 再到今天证实接受调查, 刘铁男的‘剧情’跌宕起伏。实名举报在先, 组织调查在后, 这再次说明, 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 是反腐制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同时也要警醒: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 怎会沦为‘家奴’, 为个人背书?”[9]这篇微评论, 引人注目之处有二:一是用了“家奴”“背书”两词, 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说话到位、精准而又很有分量;二是用微博发声, 把自媒体拿在手里, 更方便与读者的对话与互动。

在以上三例中, 既有对正例的肯定和褒扬, 也有对反例的批评和抨击 (舆论监督自然而然寓于其中) , 表达的是人民群众真实的心声。这就从根本上体现了民意, 赢得了民心。看来, 党报改革应更注重以心换心。

最后, 文风上体现切实改进和明显进步。

不少党报的文风曾经是比较差的, 充斥无生趣的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 充斥官腔官调和八股气, 充斥模式化的报道和文章。多年来, 公众久已形成党报枯燥乏味、难以卒读的刻板印象;虽然大多数党报不断改版、时有进步, 但公众改变对党报的刻板印象, 尚须假以时日。越是这样, 党报就越是要在改文风方面加倍努力。

党报改文风, 核心的问题是:要确立以受众为本位的观念, 以受众乐意接受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受众是否乐意接受, 来考虑报道内容、报道方式、语言风格和版面呈现等一系列问题。受众厌烦的、抵制的, 不应当是党报所坚持的、乐此不疲的。

改文风, 很大程度上须改进话语系统, 从人民群众富于表现力的、生动活泼的语言中汲取营养。《人民日报》自2009年7月1日启动的该报历史上的第13次改版, 致力于从三个方面切实改进文风, 很有成效:一是将刻板的公文语言转换成鲜活的新闻语言;二是将枯燥乏味的话语转换成生动有趣的话语;三是将四平八稳的官员语言转换成富于表现力的群众语言。而网络热词“给力”上了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而且进了标题 (《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 此举的深层次含义在于:表明了中央党报对于群众语言的尊重, 对于改进自身文风的积极态度。

《北京日报》在改文风方面呈现出诸多亮点:时政新闻变短, 版面信息容量变大;短评接地气, 更有看头;小词短句增多, 新闻更鲜活;“透气稿”有阵地, 自主策划变得更多。[10]这一案例及其他成功案例说明:党报改文风, 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目标是吸引读者阅读, 以让他们喜欢看为旨归, 而要义则是心诚, 从心底里毫不含糊地将读者置于衣食父母的地位。

*在此文之前, 笔者探讨党报改革的系列论文有:《论党报改革》 (载《新闻界》2004年第4期) 、《再论党报改革》 (载《新闻界》2006年第5期) 、《三论党报改革》 (载《新闻界》2008年第1期) 。此外还有《春风拂大地兰芷芬芳长———党报改革十年回眸》 (《编辑之友》2012年第1期) 等。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年1月) [R/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119932.html.

[3]丁柏铨.论新闻的另类不良文风[J].新闻记者, 2011 (11) .

[4]乾羽.期待媒体改版传递更多正能量[N].北京青年报, 2013-01-03.

[5]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社长周爱群思考当代报纸发展为我社“传经送宝”[EB/OL].http://www.lfcmw.com/content/2013-06/20/con-tent_278437.htm?node=1434.

[6]徐素军.党报必须实行“三大转变” (2013年5月10日下午, 盐阜大众报社大会议室) .

[7]丁柏铨.党报的现实境况和对策[EB/OL].http://news.jschina.com.cn/gb/jschina/news/xzzj/node1316/userobject1ai4919.html.

[8]陆侠.朱令案, 公开是一剂解毒良药[N].人民日报, 2013-05-09.

[9]人民日报微博:新闻发言人怎会沦为“家奴”[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jcgc/20130513/091815439417.shtml.

党报党刊晚报投稿地址 篇5

泰安日报 271000 山东省泰娄市合山东路33号淄博日报 255006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柳泉路枣庄日报 277102 山东省枣庄市文化中路61号聊城日报 252051 山东省聊城市古楼北街

滨州日报 256617 山东省滨州市黄三路553号临沂大众报 276001 山东省临沂地委院内济宁日报 272100 山东省济宁市红星东路荷泽日报 274000 山东省荷泽市青年路威海报 264200 山东省威海市新威路52号德州日报 253000 山东省德州市东方红112号平渡大众 262800 山东省平渡县城人民路兖州报 272000 山东省兖州县委院内

邹县大众 273500 东省邹县城内

曲阜报 273100 山东省曲阜市东门大街青州报 225200 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西路日照报 276800 山东省日照市日照路

莱芜市报 271100 山东省莱芜市城关西路新泰报 271200 山东省新泰市府前路

东营报 257092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报社

泉城周报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一路14号 现代摄影报 276003 山东省临沂市开路西段

山东工人报 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黄台北路20号 齐鲁晚报 250014 东省济南市经十路8号 大众日报 250014 济南市经十路8号

党报改革 篇6

在版式风格上,注重现代大气,庄重挺拔,简洁明快,重而不“大”,迎合主流读者的需求;在立报理念上,追求大报气象,赋予时代气质,传播主流观念,影响社会走向、政策走向、经济走向;在办报方针上,坚持新闻党性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效回应民众关切,更好服务中心工作;在读者定位上,以自身的话语权和权威性,占据主流读者市场,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在报道内容上,既追求党报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又按照“三贴近”的原则,着力体现亲民性、亲和力。经过近十个月的实践,读者满意度大大提高,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明显增加。

一、模块化设计,注重留白,体现“易读性”

为照顾读者的视觉习惯和阅读习惯,将原来每个版面的八栏变为六栏。同时,稿件之间上下空两行,左右空三个字,并采用静态式编排的办法,保持同类稿件的位置相对稳定,保持同一个版面的风格相对固定,尽量幫助读者减少读报时间并得到精神和信息的双重满足,以“尺寸之间论万里”的大手笔规划,追求新闻的张力和传播效应。

二、简约式编排,体现“便捷性”、“悦读性”

标题字体除头条用超黑外,其余一律用粗黑,使读者一眼就能分清主次;文章分栏上下统一、贯通,整齐划一;标题不铺网;文章间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加线,用留白代替,使整个版面显得简洁、大气,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习惯。

三、集约化处理,注重信息量

除重大活动和重要报道外,尽量压缩每个稿件的字数,做到短而精,并采取集约化处理的办法,增加上稿量,使每个版上少则发八九篇稿件,多则发十四五篇稿件,以满足读者从报纸上获得有用信息的愿望。

四、改变“硬新闻”的报道方式,体现可读性

由于党报的特点所致,经常需要刊登党和政府的通知、意见、决定、决议以及政策法规等通常被称为“硬新闻”的东西,为使读者易于接受,我们将原稿编成消息,把其中最具新闻性和读者最关心的东西拿出来放在标题上,既完成了报道任务,又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五、注重运用新闻图片,为版面增色,让版面活起来

用图片反映重大主题和重要事件;重要消息和通讯配发照片;突出处理主照片,根据照片的内容和拍摄效果放三栏或四栏,夺人眼球,增强报道效果;注重大图与小图、横图与竖图、组照与单照的合理搭配,使照片之间的变化做到和谐统一。

六、开设品牌栏目,增强报纸的厚重感和内涵

党报改革 篇7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竞争市场化的形势下, 报业尤其是党报发展无疑受到了新媒体的强烈冲击, 说报业是“夕阳产业”不无道理。

然而, 报业尤其是党报仍然拥有其独特的优势, 即使在英美那样的发达国家, 信息网络化程度高、新媒体发展迅猛, 许多竞争力较弱的传统媒体确实适应不了竞争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报纸中的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仍然凭借其固有的优势占有一席之地。这说明传统媒体有其优于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历练, 造就了一批忠诚于新闻事业, 在新闻操作能力和经验方面强于其他媒体的新闻队伍, 这是我们的队伍优势;那些不喜欢从网络上获知新闻的中老年读者, 成就了较为固定的读者优势;平面媒体的新闻是原创的, 而网络等媒体受准入等政策限制,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记者, 新闻作者是“人人都有话语权”中的“人人”, 而非职业新闻人;平面媒体还有着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真实性、公信力和深度解读性新闻的优势, 以上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受众仍然钟情于平面媒体的关键因素。

当然, 并非传统媒体拥有了这些优势, 就能拥有挺立不败而永不衰竭的竞争能力。在当前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 充分应对市场化竞争的挑战, 要求党报不断进行新闻改革, 提升传播能力。

努力实现新闻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三统一”, 党报创新“三统一”新闻改革的载体和路径何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曾以《宁夏日报“走转改”带动党报新闻改革》为题报道过党报将新闻改革与“三统一”活动有机结合, 努力探索引领主流舆论的内容改革, 主动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习惯, 从而提升党报核心竞争力的成功经验。宁夏日报主要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说过一句话:“‘三统一’是新闻改革第一引擎”。《宁夏日报》就是以“三统一”为契机, 倡导切实改变党报的话语体系, 主动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习惯, 用新闻语言做好“翻译”工作、用群众语言做好“贴近”工作、用个性化语言做好“感染”工作, 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新闻事实、传播新闻观点。新闻改革和“三统一”是合二为一的, “三统一改”是解决新闻队伍业务技能不强、政治素质不高、新闻作风漂浮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二、党报新闻改革的目标定位和路径

1.“三统一”指明了新闻改革的方向、核心、灵魂和路径, 《宁夏日报》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尤其在提高新闻效果上取得新突破, 进一步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 从而进一步提升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2.牢牢坚守主流舆论阵地, 努力拓展话语空间, 不断创新话语元素, 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和议题设置力, 进一步彰显品质、品牌、品格效应, 努力使《宁夏日报》向全国一流党报行列迈进。

3.持之以恒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通过“比信仰信念, 看政治立场;比学习提高, 看融会贯通;比廉洁自律, 看遵纪守法;比团结奋进, 看协调配合;比敬业奉献, 看工作实绩”, 扎扎实实地回答和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进一步实现“三贴近”,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4.进一步提高新闻和信息的承载力, 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不断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对新闻和信息的需求。每周一, 版数由8块扩至12块;周二至周五, 均由12块扩至16块;双休日均为4块。这样《宁夏日报》每周总版数由64块扩至84块, 全年总版数由3336块扩至4380块, 在西北五省区党报中居第一。其中周二至周五, 在西北五省区党报中率先基本实现工作日每天16块版。

5.以一版封面改革为发端, 对各版内容、版式进行全方位改革:版式大气、立体、空灵, 彰显出党报独特的气质;增强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对重大事件及重大时政、经济、民生、文化、体育新闻及时进行权威报道和解读, 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场;更加关注中心、关注基层、关注热点、关注民生、关注市场、关注时尚、关注休闲, 面目可亲、可敬、可信。扩大新闻版块, 使之集群化, 重点解决体育、文娱等新闻长期没有固定版面的问题, 打造品种丰富的新闻超市;调整专版专刊, 使之人文化、时尚化、休闲化。

6.调整打分机制, 进一步压缩根据材料改写的新闻, 提高采自基层的新闻、现场感强的新闻、舆论监督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分值, 改变党报亲和力不够和在舆论监督新闻、社会新闻上的竞争劣势, 实现新闻策划的常态化、大众化。

7.坚定不移地走党报发行的市场化道路, 下大力气解决党报被零售市场边缘化的问题, 提高零售市场占有率, 在西北五省区党报中率先实现每天零售量突破2000份, 争取达到5000份。

三、党报新闻改革必须解决好时政报道难点

现在报纸尤其是党报时政报道篇幅有冗长的趋势, 呈现出时政会见报道的篇幅越来越长, 标题字号越放越大, 空话套话连篇累牍等问题。如何解决好党报时政报道问题?

《宁夏日报》结合工作实际, 创新制定实施办法, 有其借鉴意义。这些规定包括:

自治区领导出席会议活动的报道及版面安排是, 自治区领导出席会议活动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相关办公厅商定是否报道, 进一步压缩报道版面篇幅, 在《宁夏日报》一版的总体篇幅一般不超过半个版, 将更多的版面和镜头面向生产一线、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自治区党代会和两会的开幕会文字稿不超过1800字, 闭幕会文字稿不超过1400字, 均发一版头条, 配社论, 配大会会场及正省级领导 (或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 作报告、主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的照片, 会前分别发一篇新闻综述。自治区党委全会、经济工作会议等全区性重要会议, 文字稿不超过1200字;以自治区党委、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区性会议、举办的重大活动, 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出席讲话的, 原则上只发一条新闻稿, 不超过1000字, 发一版头条或一版显著位置;其他领导出席讲话的, 文字稿不超过800字, 视情况发一版或二版……

自治区主要领导调研活动的报道及版面安排是, 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府主席到基层调研, 文字稿不超过800字, 一般不配照片, 对陪同的其他自治区领导列名报道, 发一版头条或一版显著位置;自治区政协主席、党委副书记到基层调研, 文字稿不超过600字, 对陪同的其他自治区领导列名报道, 发一版。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率团外出考察, 一般一省一报, 文字稿不超过1000字, 发一版头条或一版其他位置……

副省级领导调研会见活动的报道及版面安排是, 自治区党委常委下基层调研, 文字稿不超过400字;其他副省级领导到基层的调研不报道, 确需报道的, 须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审批, 文字稿不超过300字。自治区人大、政协统一组织的由副省级领导带队的代表、委员视察、执法检查和调研活动, 只作一次性综合报道, 不超过300字;副省级领导 (党委副书记除外) 出席的会见活动, 文字稿不超过300字

……

党报应该努力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 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 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 更好地担负起服务人民群众的媒体责任, 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时政报道也就是领导人活动的报道这块硬骨头。在推进新闻改革创新方面, 党报应该优化调整版面设置, 提高党报媒体的传播力, 具体表现在切实改变话语体系, 进一步改进领导人会议和活动报道,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若干规定, 在领导人会议和活动报道上进行改革创新。对党政主要领导的调研活动, 应该探索个性化、故事化、细节化、有人情味的报道方式, 以塑造他们亲民、爱民的形象。腾出版面刊发了大量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来自生活的鲜活报道, 大量“草根”新闻在一版上亮相, 赢得社会好评。同时, 把“开门办报”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 在一版位置上开通群众在党报上发声的热线渠道, 在版面上开设通讯员特区, 建立注册通讯员队伍。

参考文献

[1]任仲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M],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4年1月1日

[2]蔡国英.中国梦我的梦[M], 阳光出版社, 2014-02

新媒体时代党报改革的路径与方向 篇8

随着我国传媒市场化的持续深入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如今的传媒生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社会公众信息需求个性化、新闻传播过程互动化、媒介类型分众化、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成为中国传媒市场的新特征。新时期, 党报正面临着怎样的问题与挑战?如何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未来党报又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谈及党报改革时绕不开的三个问题, 本文将对其依次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新时期党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改革开放之前, 党报在我国的报业格局中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权威性高、公信力强、受众量大。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党报逐步实行“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 作为信息产业一部分的党报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媒介市场竞争。新时期, 除《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少数党报通过市场化运作取得成功以外, 大多数党报日益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来自都市类报纸和新媒体的竞争与冲击日益剧烈;另一方面, 自身沿袭多年的体制性弊端也日益凸显, 使得党报的发行量不断下滑, 社会影响力不断降低。

(一) 内部问题

1. 宣传与新闻的两难。

党报作为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宣传机关, 过去一直依赖行政扶持, 人、财、物均由国家统一调配, 即“国家出钱、报社办报”, 只管政治宣传, 没有经济压力。1978年底, 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7家党报率先实行“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 随后多数党报逐步与行政“断奶”, 我国党报开始兼具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一方面, 党报作为政治宣传机关, 肩负着宣传党的主张、弘扬主流价值和引领社会舆论的重任;另一方面, 党报作为企业法人, 需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党报想要在报业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就必须考虑市场需求, 就必须多做新闻。新时期, 党报面对的是一种尴尬的境地:保证自己在完成沉重的硬性宣传任务的同时还要能够从容地面对残酷的报业市场竞争,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宣传与新闻的两难。

2. 信息传播观念落后。

党报由于长期专于宣传, “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观念根深蒂固, 党和国家的政策纲领、领导人的会议活动、典型人物的事迹及典型单位的工作经验往往是党报主要的报道内容。不可否认, 这种传播观念在信息资源匮乏、思想近乎一元化的计划经济时代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 公众的社会主体意识和民主权利意识越来越强, 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意见信息表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新媒体的普及式发展更是让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新时期, 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简单的“你传我受”, 他们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贴近性、多样性以及传播过程的可参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报如果继续板着面孔说教, 一味地高唱赞歌而忽略群众呼声, 只会进一步增加自身与公众的距离感, 最终导致读者群的流失。

(二) 外部挑战

1. 都市报的竞争。

都市报是指“立足城市, 面向市场, 贴近读者, 具有强烈的市民化、城市化的报纸”。自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以来, 都市报作为一个新型的报纸群落发展迅速,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 都市报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发行量和广告额节节攀升, 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 迅速改变了党报在中国报业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 许多党报在与都市报的竞争中逐步败下阵来。

以《河南日报》和《大河报》为例, 1995年创刊的《大河报》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发行量就达到了40万份, 同期《河南日报》的发行量是30万份, 时至2008年, 《大河报》的发行量增至70万份, 而《河南日报》则减少到20多万份。“这些不是一个报纸的情况, 全国都是这样。”开元研究2010年的数据显示, 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四个一线城市中, 除广州以《广州日报》占据49%的主流份额以外, 其余三个城市均是都市报占据90%以上的报业市场份额, 而武汉、南京、深圳、成都、重庆和沈阳六个二线城市则是清一色的都市报牢牢占据市场主体地位, 党报的市场占有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 新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通信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为基础, 为用户提供资讯、内容和服务的新型媒体。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征, 迅速地改变着信息传播的形态。传统媒体环境中信息由传者向受者单向流动的模式逐步被打破, 新媒体环境下传受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信息在双方之间平等、自由流动开始成为新的趋势。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业已成为新的信息高地和观点交汇地带, 并不断被赋予社会“减压阀”、舆论“晴雨表”等称号, 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的统计数据, 截止到2012年底, 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64亿, 其中微博用户3.09亿, 网民的微博使用率达到54.7%。短短三年多时间的发展, “微博正在重塑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 无论是普通用户, 还是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 其获取新闻、传播新闻、发表意见、制造舆论的途径都不同程度地转向微博平台。”这对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引领社会舆论排头兵位置的党报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怎样在新媒体环境下重新赢得话语权、提升舆论引导力成为党报的当务之急。

二、新时期党报提升影响力的路径选择

党报影响力的大小, “不仅直接关系到自己的生存地位, 而且关系到其使命、任务、作用完成落实的好坏”。新时期, 面对内部压力与外部挑战, 党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社会影响力。而借助微博, 重新争夺话语权;持续改版, 按新闻规律办事;加强舆论监督, 发挥批评报道核心优势则不失为党报提升影响力的可选路径。

1.借助微博, 重新争夺话语权。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迅捷的传播速度让微博成为当下中国的主流舆论场, 从组织到个人, 从普通公众到社会精英, 均能通过微博传播自己的声音并形成互动, 彻底崩解了原先以党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把持话语权的局面。然而, 矛盾总是相对的, 微博对党报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微博作为一个相对自由、平等和开放的舆论场, 不以“出身论英雄”, 能不能赢得公众信任, 主要看你的观点是不是实事求是、是不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取向, 而这也正是党报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另外, 微博上的意见信息往往也存在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情况, 此时就需要权威性观点以正视听, 而权威性正是党报的优势所在。所以党报完全可以借助微博, 科学有效地“上传下达”, 重新争夺话语权, 而事实也证明这确实是一条可行之道, 《人民日报》就是成功案例之一。

“@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于2012年7月22日凌晨4点58分正式上线, 截止到2013年3月17日16点, 共计发布微博7178条, 日均发布微博30条且以原创为主, 粉丝数已经达到4817680万, 比《人民日报》280万的发行量多出200多万。@人民日报微博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宗旨, 以平视亲民的姿态和理性权威的言辞, 就公众关心的话题和事件持续发声, 积极打通两个舆论场。2012年, @人民日报在北京“7·21”特大暴雨、河南开封千亿“重建汴京”以及湖南永州唐慧事件中, 恪守媒体职责, 在正确引导了网络舆论的同时还推动了政府部门的正确决策, 最终使得事件往良性方向发展, 成功赢得了人们对党报的再次肯定和信任, 被评为CCTV“2012年度致敬媒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新浪网联合发布的《2012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显示, @人民日报2012年的舆论影响指数达到了0.0959, 在所有被统计的媒体微博中排名第一。成绩和荣誉的背后不仅预示着《人民日报》话语权的强势回归, 而且预示着新时期党报的改革路径。

2.持续改版, 按新闻规律办事。马克思曾说:“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 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所谓报刊的“内在规律”即我们今天所讲的“新闻规律”, 新闻要真实、迅速;新闻要有新闻价值, 新闻报道要客观是新闻规律的三项基本内容。我国的党报由于因袭的宣传包袱较重, 只能通过持续的改版逐步走上按新闻规律办事的道路;而且新闻规律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只有从实际出发, 不断地改版创新, 才能做到真正按新闻规律办事。

胡锦涛同志2008年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也曾提出:“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新时期, 党报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 必须进行改版创新, 不仅要在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 (主要涉及其版面结构、文字风格、内容选择等方面的局部调整) , 而且要创新办报观念 (主要涉及编辑方针、经营模式、组织结构等深层次的变革) 。改版是党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动力再生机制, 它贯穿于党报的整个生命周期。只有通过持续的改版, 真正地按新闻规律办事, 少说空话套话, 少发关系稿, 多做新闻, 重视调查, 才能有效增强党报在“两个舆论场”中的舆论引导能力。

《南方日报》就是我国党报按新闻规律办事, 通过持续改版获得成功的典型代表, 截止到2012年底, 其年广告额已突破3亿元, 品牌价值超百亿元, 发行量95万份, 居全国省级党报之首。2002年8月《南方日报》初次改版, 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口号并推出720mm“瘦报”, 解决了现代党报改版的核心理念和报型问题;为了激活党报走向市场, 它分别于2003年8月创办六大专业周刊、2003年12月增加珠三角新闻版和地方观察、2006年扩展评论版, 每天推出半个版的评论版;为了填补周末版块的空白和弥补突发新闻缺少的短板, 2005年《南方日报》开始在周末增加文化周刊和生活周刊并成立专门的呼叫中心;而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 南方日报又分别于2007年10月启用680mm报型, 推出深度版、网视版和政务版并创办南方报网, 2009年10月开设封面版并将评论版扩至整版;2011年8月开设市局版块、深读周刊和在线版, 改版南方报网, 推出南方播报, 开始向全媒体转型;2012年10月成立全媒体编辑部主攻报网协作和网络问政。“十年九改”, 一次改革解决一个问题, 发现新闻再继续改革, 《南方日报》成功破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如何“主流主导”、“可读悦读”、“做大做强”的三大难题, 为新时期我国党报改革树立了标杆。

3.舆论监督, 发挥批评报道核心优势。舆论监督, 一般意义上是指新闻媒体代表社会公众监督党和国家的权力运作尤其是由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行为, 本质上是通过代行“公民所享有的法律权利中表达权利和政治权利中的反对权利”以维护全体公民的权利。海量的日常报道、新闻评论和调查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三种主要形式。马克思曾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 是社会的捍卫者, 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 是无处不在的耳目, 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新时期, 党报必须加强舆论监督, 从而在切实履行自身“使命”的同时为树立正面形象寻找突破口。当前我国, 媒介竞争激烈, 利益诉求多元, 社会矛盾突出, 新闻媒体加强针砭时弊、反映群众呼声的舆论监督是社会和市场的共同期待。而党报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的机关报, 其舆论监督又天然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这就使得舆论监督不仅是党报的核心优势之一, 而且是其面迎压力与挑战的重要利器。

以《人民日报》为例, 新改版后的一个月时间里, 各类调查性报道形式的舆论监督文章不仅破天荒地登上了头版, 而且数量激增, 达到了12篇之多 (去年同期的数量为零) , 对山西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武汉赫山“毒地”、陕西“房姐”、郑州“房妹”、陕西柞水县小岭工业区污染严重以及秦皇岛某项目评估失实等问题发出了一连串的强力追问,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有网友感叹《人民日报》终于“为人民”了。而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等为代表的地方党报之所以能够取得不错的发展, 也是与它们多年来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坚持、突破与创新分不开的。面对转型期众多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焦点和敏感问题, 党报必须积极进行舆论监督, 充分发挥自身批评报道的核心优势, 才能在新的舆论格局中重夺话语权、重拾影响力。

三、党报未来发展方向判断

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和舆论格局变化的加快, 党报在努力争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的同时还应考虑未来到底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的问题, 许多眼前问题确实亟待解决, 但是长远战略也更需兼顾。党报自创办以来就一直在寻求变革之道, 经过多年的改革, 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 但是依旧没有形成一套可以推广的成功范本, 尤其是在近年来汹涌澎湃的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 党报革兴之路变得更加崎岖了。可是道路再崎岖, 发展方向也不能迷失, 党报必须找到适合自己脚的“鞋子”。未来, 充分发挥权威优势、不走纯市场化转型之路、积极面向全媒体转型变革, 是党报可以努力的方向。

1.必须充分发挥权威性优势。党报的权威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党报是党委的直属机关, 与把控重要信息源的党政部门有着天然的接近性, 党和国家关乎民生的重大方针政策信息通常都是由党报第一时间获取并独家发布, 其他媒体往往只能转发;其次, 党报作为党的喉舌, 其观点与立场就是官方的观点与立场, 是公众了解党和政府政策走向和行政态度的首选渠道, 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比的政治优势。在重大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这种含有“正本清源”功能的权威性优势体现得最为明显, 由于政治公信力而带来的权威性能够让党报在重大或突发事件中迅速而有效地引领公共舆论。

然而, 近年来, 一方面, 面对行政扶持力度的减弱和市场化媒体的竞争, 以“意见主导”和“舆论引导”为安身立命的核心价值的党报为谋生计而被迫向既不擅长又非自身志趣所在的软新闻提供商的角色拓展, 但是党报囿于自身的政治特性, 又不能完全地放开手脚, 最终只能陷于一种“两不像”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信息爆炸的时代特性愈发明显, 表面上人们信息获取渠道和数量不断增多, 可现实呈现出来的往往是“到处是水, 却没有一滴水可喝”的尴尬信息景观, 网络信息失范屡见不鲜, 人们身处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很容易迷失, 急需主流意见的引导。

所以, 身处新媒体环境中的党报未来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威性优势, 凸显自身强大“意见主导”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充分发挥权威性优势不仅是党报永远的核心使命, 也是党报在新时期赢得市场的重要筹码。值得注意的是, 新时期党报要想充分发挥权威性优势, 必须增强报道的贴近性和亲和力, 只有你报道的是人民群众实际关心的问题且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出来, 才能产生最优的传播效果, 以往那种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报道习惯必须彻底纠正。

2.不要走纯市场化转型之路。党报的市场化转型意味着其资源配置方式、价值补偿方式和价值增值方式从以政府为基础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 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供需机制成为左右党报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学界关于党报在新时期应不应该走市场化转型之路一直有争议:有学者认为, 党报走市场化转型之路不可行, 因为党报不仅姓“党”, 而且还要管“党”, 它有自己特殊的功能、受众、内容和风格定位, 作为高级报的党报只有做到内容严肃, 格调高雅, 以硬新闻唱主调, 才能有效覆盖社会决策层并产生影响力, 如若舍此都是“逐末之举, 无异于取消党报特性”。有的学者则认为党报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 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想要在竞争中取胜, 则必须软化党报的内容, 走大众化道路, 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发行量, 有效占领读者和广告市场。双方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党报在时下中国想要发展壮大不可能完全依赖政策扶持或者市场角逐, 一味依赖政策扶持, 只会让党报不思进取;而完全依赖市场角逐, 用纯市场化的方式去操作党报的采编和发行, 也只会让党报唯经济利益是图而不顾自身的政治使命。

新时期, 中国的媒体格局日趋多元, 传媒市场日益细分, 党报不可能再像开放以前那样大包大揽, 如今的市场竞争已经是细分市场的竞争, 发挥自身的优势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而党报的真正优势来源于其背后强大的行政力量, 怎样在报业市场化过程中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又不被市场所淘汰, 这就要求党报不能走纯粹的市场化转型之路, 党报市场化虽是时代所需, 但是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市场化转型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党报过程中, 必须把行政力量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竞争这只“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

3.必须走全媒体的转型变革。全媒体 (Omnimedia) 至今并无统一的明确定义, 一般认为全媒体是指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观念, 综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生态、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媒介运营模式以及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全媒体, 对个体来说是多样的信息传播工具, 对媒体单位来说是多元的信息传播载体, 对媒体产业来说是复合开放的信息传播形态。

新媒体环境下, 数字化、多样化和国际化正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趋势, 党报想要有效实现信息传播效果、舆论引导和市场竞争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就必须积极构建新老媒体并举、官民声音呼应的现代化的信息传播体系, 坚持“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并重, 走全媒体的转型变革, 最终实现党报与网媒、读者与网民、内容与技术的有机有效融合。党报走全媒体的转型变革, 核心是“以受众为中心、以内容为主导、以平台为基础、以技术和产品为驱动, 通过追求多样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渠道, 用多元化、立体化的内容产品扩大受众覆盖面, 以获得新的发展优势和空间”。而其精髓是以渠道和终端为手段, 将党报自身的资源优势 (包括权威性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等) 有效地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最终实现党报影响力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共同增长。

党报改革 篇9

1 研究的背景

信息传播方式可谓层出不穷, 传统媒体, 如党报, 靠纸媒发行已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寻求新的出路, 借助新的媒介以求更好的发展已成党报持续发展的必然。有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上半年, 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亿, 其中手机网民的数量达到4.64亿, 占比78.5%。在新媒体的强势夹击之下, 党报需要积极推进与新媒体优势互补, 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 只有为党报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下扩展党生存与发展空间。当今, 党报面临着新闻资源被瓜分, 广告市场大量失守, 报业人才大量流失的种种窘境, 以上对传统纸媒来说都是重大的打击, 只有正确认识党报的传媒角色和优势, 并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才能进一步把握党报发展规律, 有的放矢地进行战略性调整。

2 新背景下党报的发展现状

受到互联网、移动媒体的巨大冲击, 纸媒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令人担忧。有数据显示, 2014年以来, 国内许多报业集团陆续经历裁员与合并重组, 甚至有些报纸媒体因无力支撑而停刊。担负着政治传播重任的党报, 发展前景同样不容乐观。

2.1 党报的广告收入明显下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党报的冲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占据了党报的广告份额。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 广告主对纸媒广告的需求越来越弱。

2.2 党报的发行量锐减

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人性化的阅读方式, 再加上近年来许多单位不再强制订阅党报, 造成党报的订阅量直线下降, 发行量锐减。

2.3 党报读者迅速流失

随着新媒体的强势推进与发展, 追求时尚、快捷的年轻人更多地选择用网络来浏览资讯与新闻, 而不再选择传统纸媒, 这加剧了党报的读者流失速度。

3 新时代背景下党报的创新思路

3.1 党报要坚持独家深入报道, 增加内容的真实性

新媒体时代下, 同样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人人都可以是新闻人, 但普通的信息发出者有很多只是事件暂时的目击者, 且很多时候会掺杂强烈的个人感情。他们发出的信息有效时间短, 信息量少, 特别是对大事件, 他们无法对事件进行后续的跟踪, 无法深入、详细地报道整个事件, 因而也就不能使读者了解事件的全部面貌。而党报的记者及编辑本身是专业的新闻人, 对新闻时间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追踪事件, 并深度解读与报道, 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最后的结果, 让读者了解全面、真实的信息。打破非新闻人发出的信息量大, 真实性少的特点, 从事件发生的本身, 客观地报道事件, 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性。

3.2 巧用政策和资源优势, 并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优质吸引更多读者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 然而, 党报依然是政府高度重视的行业, 拥有其他新媒体所没有的网络新闻“采写权”。而党报就拥有这样的优质资源, 可以独家代言和发行,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应学会利用网络生态的多样性, 通过搭建丰富多样的互动与交流平台, 满足读者阅读多样化与个性的需求, 达到宣传的效果, 吸引更多读者。

3.3 推进多媒体整合传播, 拓展党报的发行量

互联网时代, 党报的发行量直线下降, 为此, 党报可以选择与移动运营商合作, 充分利用移动运营商的用户资源优势及平台优势, 通过内容植入、专题推送、今日要闻等形式进行传播信息, 帮助党报在新媒体冲击之下, 走出读者流失、阅读量锐减的窘境, 同时可以促进与合作方的双赢局面。

3.4 创新报道模式, 做好主题报道

各种新兴媒体迅速发展, 各种信息也接踵而至, 党报要围绕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重大的社会热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 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报道, 对当下发生的国内国际重要新闻也要跟踪报道。主题报道是党报的优势所在, 也是党报权威性的体现, 尤其是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的报道, 是党报的强项。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 传统纸媒所面临的媒体格局与舆论格局更加复杂, 转型已经成为纸媒谋求发展的不二之选。党报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我国整个报业的发展, 因此, 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党报的发展与创新进行研究, 对整个报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党报, 从发展现状出发, 探讨党报在新媒体强烈冲击的生存环境下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党报,发展现状,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8次) [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6.

[2]周红霞.浅析党刊如何适应媒体融合新常态[J].前进, 2015 (12) .

党报改革 篇10

首先, 体制方面

保证事业单位, 企业化经营的办报理念不变, 从而保证了河北日报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权威地位不变。只要我们从源头上牢牢把握住了改革过程中“不变”的因素, 从而可以对报纸改革中的“可变”因素放开手脚大胆进行创新变革, 力争达到党报权威性与亲民性的高度统一。

其次, 运营机制方面

(1) 人事管理:现阶段, 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行聘任制的精神下达, 在我们报社也采用了“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的合理机制。尤其是在“报纸面向市场化”这一办报定位明晰化的情况下, 用人机制上更要面向市场, 形成一个竞争有序、奖惩分明、能进能出和谐宽松的用人环境, 从而既能给报社留住优秀人才, 使其成长为一批精练的业务骨干;也能不断给报社输入新鲜血液, 使报社持续创新保持活力。我想这次报社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实习人员就是广开门路培养新人, 更是一个贯彻落实良好用人机制的生动诠释。

(2) 广告经营:党报要充分利用其在企业及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公益性, 权威性, 高端性的优势地位, 多出广告精品形成报纸的“完美”二次销售, 既提高了收益又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另外报纸可以外联多个有实力的广告公司, 对大手笔广告的从策划到投放全程进行招标, 以达到报社少投入大收益, 广告传播效果最佳客户满意的双赢目的。

(3) 发行模式: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党报的“行政性”订阅还是主要的发行模式。党报要走出这一发行怪圈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全面面向市场”, 把报纸的经营方面彻底转换思路, 切实实行企业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主动与市场最前沿接轨。党报实质上是有着很大的发行空间, 报纸为扩大发行可以像其他行业企业一样,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 公关或是“优惠促销”活动, 完成党报从机关到社区, 从城市到乡村的转型, 从而大幅度提高党报的覆盖面, 让党报的权威性与亲民性真正统一起来。

(4) 报纸编采与策划:很久以来党报在人民心目中有着刻板印象, 认为党报都是长篇大论为会议精神, 政策文件解读, 大多数认为其不亲民, 不通俗, 但我翻阅了近几年几份党报, 发现其编采内容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不少报纸不再仅仅是上级文件会议的解读, 更是了解前沿市场的好帮手, 更是有些报纸注入了“时尚因子”, 有生活小常识、情感天地、时尚咨询等这类的小版块, 小栏目。这些都是党报改变人们“刻板印象”, 走向平民大众生活的重要举措。

在选题策划上, 党报可以充分利用其权威性形象, 每期可以策划1~2个当前最热点人们最关心的重磅选题 (个数不宜过多) , 并进行深度解读长期追踪报道, 这样既可以吸引长期读者, 又能形成本报的内容特色有利于报纸的持续发展。党报也可以适当开创一些评论与和读者互动的栏目, 让有思想有见解的读者对每期报纸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自由评论, 打造名牌栏目, 以增加人们对报纸的关注度。 (这一点《南方周末》的时评版与自由谈做得就很成功)

再次, 数字化报纸方面

面对手机报互联网信息等新媒体的强大冲击, 报纸实行数字化是必然的趋势。在这方面河北日报不失时机着手了数字报纸的开办, 但在创办初期效果并不是太理想, 是纯粹的“报纸数字化”。就是把纸质媒体的信息“搬到”互联网上, 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报纸跨媒体运作的理想效果, 而实现内涵更为丰富的的”数字报纸”才是纸质媒体挑战新媒体的革命性举措, 这要求我们从数字技术、内容设计等方面都要更科技化、前沿化潮流化。数字报纸可以弥补平面报纸更新率较低, 时效性差等一些弱点, 突出其前沿性, 鲜活性特点与平面报纸形成互动各自发挥长处, 力争让两者整合出最好的效益。

另外, 品牌经营与形象公关方面

现今报纸等媒体已经从“内容为王”的时代跨越到“品牌为王”的时代, 报纸在做好内容精品的同时, 更要注重报纸的品牌经营。品牌经营内涵很丰富重点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1) 产品方面积极创造名牌版面或栏目。

(2) 版面LOGO要特色化, 生动化, 醒目容易记忆。

(3) 形成自己的办报文化, 如口号、理念等。

报社还可以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宣传展览、开展联谊等公关活动, 在社会上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品牌影响力。

最后, 资本运作与多元化经营方面

科学发展与党报创新 篇11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思维创新

随着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翻新的技术变革创造着日新月异的媒体形态和经营模式,给报刊等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就党报来说,笔者认为,思维创新是党报创新的前提。党报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运营机制以及操作手法都形成了一套既有的模式,这个模式的背后潜藏着报人对报纸发展的固有的一套思维认识。要想变革,就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认识,实现创新。第一,认识创新。以新的视角来看待报纸市场的机遇和挑战,重新审视现有的市场格局与营销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的运营模式。第二,方法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就要大胆地尝试新的机制,使用新的方法,逐步改变传统的管理框架。第三,理念创新。以科学的心态看待报业变迁,以市场规律权衡进退,以读者需求衡量得失,以精确数据辅助决策。只有拥有创新的思维,才能在改变原有办报体制和模式的过程中获得灵感。

比如,现在大部分党报的观念是趋同,而读者受众的心理是求异。针对这种情况,党报可以在层级管理上鼓励创新,突破惯性思维和趋同思维,尊重员工的个性化和独创性,鼓励思想碰撞和自由创造,营造创新氛围。

再比如,网络对党报的冲击不言而喻,大多数的报纸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目前的措施是报社也建立自己的网站,把平面资源转移到网上,以形成报网互动。可许多报人还没有形成思维的转变,对网络的认识还不充分。其实网站与报纸之间的差别除了技术、成本以外,最大的差别在于网站以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资源的价值分配,建立全新的劳动分配制度。如果党报仅仅建立网站,而仍然用原有的制度来套用管理,那么新建网站也只是报纸的一个附属延伸,并不能起到真正的创新作用。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产品创新

办好党报第一要务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的创新。笔者认为,党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产品创新:一是讲深度,有内涵。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在深度和内涵上深挖、细挖,提升版面价值,给读者带来信息、娱乐、教育、审美等诸多方面的满足。还可以通过扩版来调整现有的版面构成,增加一些更吸引读者、更具竞争力的栏目内容,打造报纸的整体风格与形象。二是美化优化版式设计。版式设计是影响报纸形象的主要因素,编辑既要使内容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感官要求,对文字、标题、图片、线条、色彩等进行合理搭配,以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三是提高印刷质量。印刷质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购买意向和报纸的美誉度,它需要我们认真查找影响报纸印刷质量的问题,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党报形象。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改进和改造,有效推动新闻转型,以适应新情况下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人才、制度和文化。

一是改革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一方面要形成立体化的人才格局,改变人才结构单一、经营人才奇缺的局面,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使人才能快速成长。新形势下,选拔和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是不少新闻单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从战略上制定培养新闻人才的对策:增强树人意识,抓好基础教育;强化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技能;任人唯贤,合理使用人才。要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批面向新时期的新闻人才,以改善新闻队伍结构,提高其整体素质,为新闻竞争奠定基础,进而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生机。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发展提供保证。党报应通过制度创新,引入利益调节机制,健全分配、奖惩、考评、人才选拔及聘用等管理制度,把每个岗位上的每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建立具有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监督奖惩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报人的潜能,树立质量效益观念,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服务。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环境。文化建设是报纸发展的催化剂,更是报纸健康发展的基础。党报的领导都应该自觉地做文化建设的第一倡导者、第一力行者,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氛围,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品牌创新

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党报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实行品牌创新,持续增强党报的竞争力,是一项长期的建设过程。一是重视品牌宣传。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科学的品牌推广计划,探索品牌建设的新思路。比如,策划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与多种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做好新闻宣传的同时注重自我宣传,提升品牌价值,扩大知名度。二是培养与读者之间的亲和力,这是党报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公益活动,树立起良好的媒体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加强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三是建立专有网站。党报应该以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网站的价值。有了专有网站,方便读者,吸引讀者,留住读者。报纸还可以通过网站展示产品、服务和媒体报道,展示自己的综合实力。

(作者单位:阿拉善日报社)

党报改革 篇12

近年来, 忻州日报社从地市党报的特点出发, 本着既反映党委意图, 又遵循新闻规律的原则, 从满足读者需求的角度出发, 大力改革会议新闻报道,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读者普遍反映, 这几年报纸上会议报道数量减少了, 质量提高了, 报纸明显好看了。总结近些年的经验, 其主要做法是: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报道方式、加强考核奖惩、提升报道水平。

首先, 强化思想认识, 建立健全改进会议报道的环境机制。多年的实践证明, 要想搞好会议新闻报道改革, 光靠新闻单位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 更需要的是一种新闻单位与社会各界相互理解支持的互动机制, 以机制促改革。在这方面, 忻州日报社这几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多年来雷打不动, 每年都要组织召开由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分管新闻领导和报社编辑记者以及基层骨干通讯员共同参加的以“搞好会议报道, 提升宣传水平”为主题的座谈会, 群策群力, 共商会议改革。二是非常重视与社会各界的沟通, 逐步建立起了改革会议报道的环境机制。如制定了《忻州日报社关于改进会议报道的实施意见》, 此意见要求编辑记者在进行会议报道时, 利用各种机会与渠道, 向地方党政领导和群众最大限度地传达报社在改革会议报道方面的意图, 以求得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认同。同时, 稿件写作与编排时, 也要以此要求为标准, 根据对此意见的执行情况, 给以严格考核, 并与年终绩效工资挂钩。从这几年忻州日报社进行会议报道的情况来看, 官话、套话长篇大论几近绝迹;新闻性、实用性、指导性越来越强。会议报道基本上做到了既尊重新闻规律, 又很好地体现党委政府意图, 取得了比较的宣传效果。

其次, 强化刚性约束, 建立改进会议报道的制度规范。在这方面, 忻州日报社按照中央和省市党委有关要求, 参照上级党报的做法, 对有关会议报道的各个环节作了刚性约束和规范。规定开展新闻报道必须要遵循新闻规律, 按照工作需要, 注重社会效果。具体规定是:领导出席一般性会议和活动不作报道, 要按照精简务实、注重效果的原则, 压缩报道数量和字数, 有的可刊发简短消息, 有的只报标题新闻。新闻报道中的职务称谓根据会议内容主题确定;优化领导会议报道的内容和结构, 调整刊发顺序。除涉及重大会议活动和重大事件外, 一般不发头条。考察调研报道要多反映群众关心的实质性内容, 更好地贴近群众生活。市委书记文字稿不超过1500字, 市长不超过1200字, 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出席会议不超过700字, 市委常委、副市长出席会议不超过500字, 考察调研活动不超过300字。

第三, 强化新闻意识, 建立遵循新闻规律、尊重读者感受的考核机制。要求记者在写作会议新闻报道时, 要跳出会议, 重在采写会议中的新闻和报道实质性的新闻。编辑人员在编排相关稿件时, 也要秉持相同的理念和做法。在这方面忻州日报社的主要做法是:首先, 采编会议新闻时要注重其指导性和实用性。开设专栏尽量将会议新闻纳入专栏。如开设“适应新常态谋划新发展”专栏, 将新一年市委、市政府有关本年度总体工作安排部署方面的会议报道纳入。开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栏, 将市委、市政府及其领导有关全年重点工作安排、督促、落实的相关活动纳入。这一做法清晰地反映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脉络以及编辑部的报道意图, 增强了会议报道的指导性, 体现了稿件的实用性, 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其次, 注重寻找会议中读者最为关注的亮点。会议是获取新闻咨讯的源泉, 这是业界公认的一个事实。能否从会议中发现新闻、写出新闻, 一是要求记者要有“新闻眼”善于从会议中发现新闻;二是要求记者要有“真功夫”, 需要记者对会议内容进行分析、提炼, 把会议中最有新闻价值、读者最为关注的“闪光点”发掘出来, 并用读者喜欢的方式加以阐释与引导, 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会议的实质性内容。多年来, 由于忻州日报社一以贯之对从事会议报道作出这样明确的规定, 所以相关记者在进行报道时都能自觉地按这种要求开展业务工作。因此产生了许多好的作品。如近些年忻州市以铁矿、煤炭、旅游为主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出现了一大批颇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这些企业家致富不忘家乡建设, 修路搭桥、扶危助困推动忻州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2008年忻州市总结表彰动员大会上, 一位记者就从市委书记的讲话中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中挖掘出了《老板文化熠熠生辉》这样的新闻稿, 文章只在导语中提了会议的召开和市委书记的相关讲话, 由于这篇稿件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先进性和指导性, 因而被评为当年的山西好新闻一等奖。第三、捕捉特写镜头体现会议意图。用会议中出现一些精彩的、为读者所关注的场景来体现会议意图、升华会议主题、提升宣传效果。2011年, 一位记者参加了市法学会年会, 本来这样的会议是一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会议。当进正值忻州市“大干城建”之年, 拆迁、修路触动了多方利益, 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出现。各行业各部门如何围绕市委市政府这一中心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成为当务之急。市法学会的这次年会, 与会人员先到城建工地实地考察调研, 然且结合本职工作, 围绕如何服务城建进行讨论, 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年会。记者据此写出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年会》的稿件, 虽然是一则会议新闻, 但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第四、用调查报告、述评、问题研究及配发典型的办法突出会议的主旨, 跳出会议报新闻。即在报道中一字不提会议, 而是在会上捕捉与会议相关的新闻事件。比如:每年“五一”忻州市都要对劳模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 2009年忻州市总工会挤出一定的经费, 将当年受到表彰的劳模的照片和事迹文字资料制成挂历, 赠送给群众。前去采访的记者没有写会议, 而是从侧面入手选择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写出《咱们的劳模也上了挂历》的特写, 让劳模的事迹和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宣传,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 忻州日报社为保证会议报道按既定机制运行, 以达到预定的改革效果, 特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办法, 建立了相关的考核机构, 规定编采人员在相关业务工作中必须严格按规定办事, 并视执行情况给予奖惩,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会议报道的规范化运作。

可以说,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 改革会议报道永远在路上。要做好会议报道, 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更需要新闻单位不断更新理念, 苦练内功。但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用规章制度来保证会议报道改革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以求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无疑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摘要:会议新闻报道改革对于当代新闻媒体来说, 没有完成时, 只有进行时。建立长效机制, 创新报道方式, 可以有效保证会议新闻报道常改常新, 有利于提高媒体报道水平, 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本文结合工作实际着重从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报道方式角度出发对会议新闻改革作了探讨。

关键词:会议新闻改革,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报道方式,加强考核奖惩,提升报道水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自动性能诊断技术下一篇:行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