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监测分析(精选12篇)
评价监测分析 篇1
当下,由于我国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推进,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人们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也热切关注着环境质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出,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重点之一。基于这一条件,“环境监测”成为了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策略,与环境影响评析有着紧密的联系。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指数,也让不利于环境发展的因素受到了限制,使得环境质量在逐渐上升状态。“环境影响评析”作为社会项目构建与发展的有效前提,其需要对环境的相关破坏提出了一些应对解决方法,并采纳相关举措来预防其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
(一)环境监测的涵义
所谓的环境监测,就是指将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相关测定,并以这个为依据来确定环境的污染度。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等相关特点,从其检测内容来看,其检测对象主要是是“人为、自然”等相关组分。环境监测具有相对规范的步骤,去现场进行“调查”与“资产收集”,并根据其资料设置监测计划并去采集样品。然后将搜集到的样品要通过“保存”和“运输”,至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总之,环境监测需要精准快速地对环境质量的现况及相关变化情况作出及时的反映,并为“环境污染、环境规划设置”等相关方面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环境影响评析
一般情况下,环境影响评析是指对拟建项目在实行可能会造成的环境印影响及破坏方面进行“系统”的预测及评析。所以,环境影响评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使得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事实上,环境影响评析与环境监测是一样的,其也是需要按照相关的步骤及规范来进行的。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每个地域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其环境影响评析的实行过程是具有“灵巧性”。总的来说,环境影响的评析对于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显示现实价值,这不仅是对项目建设者的“环境保护责任”进行了明文规定,与此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途径,为项目的建造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依据。
二、探析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在环境影响评析中,环境监测作为其有效的前提为环境影响评析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证据。一般情况下,根据环境质量的相关规范,并配置合理的技术手段,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以此来确定拟建项目的“环境容量”。此外,环境影响评析还需要对拟建项目项目中的环境保护给出相关有效的治理方法,并利用环境监测的分析数据,显得评价更具有说服力。所以,环境影响评析用来取决建造是否可行性,而“环境监测”可以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条件。
(二)环境监测贯穿整个环境影响评析体系
项目建设单位在委托环境质量监测单位对项目施工环境进行评析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对拟建地的环境监测,并对其监测出来的数据机械探析和评价。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所需要拟建地的可行性。根据有关规定,在项目试运行一个季度后,需要验收其项目,并且对其影响环境的要素进行“监督”和“评价”,并且对其建设前后的环境进行比较,倘若项目在完工之后对环境的影响超出了其之前的估计范畴,就需要继续对环境保持监测。也就是说,在项目建设中关于环境影响的评价可分为4个阶段,“初期阶段、建设阶段、运行阶段、建设后阶段”。在对这四个阶段的评析中,始终都离不开其环境监测数据的参考。
(三)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析具有监管作用
在环境影响评析方法体系中,其评析方式有很多种,但在“环境监测”是属于环境影响评析中的策略之一,其为环境影响评析的科学提供了有效的监管作用。特别是对环境监测中的监管作用在项目建成之后的环境影响评析中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对建成之后的项目作出有力的环境影响评析,还需要借助环境监测去获取一些相关数据。换而言之,就是在项目建成之后无论环境是好还是不好,其都离不开检测数据的说明。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指数,也让不利于环境发展的因素受到了限制,使得环境质量在逐渐上升状态。“环境影响评析”作为社会项目构建与发展的有效前提,其需要对环境的相关破坏提出了一些应对解决方法,并采纳相关举措来预防其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是维持环境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随着当下我国目前法律的日趋完善,对环境保护方面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在环境与其评析的过程中,相关监测人员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达成优良的职业操守,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去做好监测工作,为环境环境提供“真实、科学、合理”的评析,使得环境影响评析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从而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
评价监测分析 篇2
基本药物监测评价制度
一、目的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证基本药物足量供应和合理使用,转变“以药养医”机制,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负担。
二、依据
《药品管理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湖北省第二批基层补充药物目录》、《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以及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及文件。
三、适用范围
汉川市第三人民医院/沉湖镇卫生院
四、内容
(一)备药品种、基数审核、采购程序。
建立合适药品存储基数,由药库负责人提交备药计划经分管院长审批后网上采购。备药既要保证临床用药需要,又要避免积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要求规范基药采购程序,编制采购计划报办公室,经审批后采购。
(二)使用登记管理
医药公司将药品送到后,药房管理人员实行电脑录入清楚地记载药品的名称、批号、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基本情况及使用后补充药品的名称、生产厂家、批号等内容。
(三)药品的检查
建立《药品检查记录表》,检查者对检查情况如实记录。院长不定期抽查药房药品管理情况,对于存在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检查内容包括:药品数量、药物有无变质、变色等质量问题及有效期,任何药品储存盒上都标有有效期限,便于检查者核对。对于效期<6个月且科内使用量少的药品,及时提醒更换。
(四)药品零差价销售
严格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实施规定,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不得二次议价。
(五)药品的清查
由分管院长带头,每月定期对药房进行清查。重点检查药品有效期及是否基本药物目录内药物。每季度对电脑库存和实际库存进行核对是否一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追究相应责任人。
(六)对医务人员进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及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处方集的培训。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 篇3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影响分析
0 引言
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而构成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部分环境监测、环境答理、环境监察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答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部门,负责为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正确处理好环境监测、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的关系,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答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明确提出了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答理提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的检测数据由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完成。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和技术鉴定机构;建设项日“三同时”及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必须有法定的监测机构(环境监测站)负责实施。因此,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2 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测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3.1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3.2 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3.3 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4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关系
在现行的环境答理体制上,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两者相互配合。一方面,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职能。另一方面,环境监察对监测数据快、准、好的要求已成为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5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5.1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5.2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问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5.3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噪声环境达标等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6 小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环境科学文摘.2008.01.20.
[2]雪抱尘.结合环境监测实际 传授环境监测技术.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12-25.
[3]孙燕.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 环境管理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0.10.01.
评价监测分析 篇4
太湖流域目前是我国国内投资增长最快,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农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规模频繁的蓝藻爆发已经危及地区居民的生存。作为无锡、苏州、上海主要供水源地,如何解决太湖水质富营养化问题,使太湖水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而这些工作的展开,需要流域水文水质监测部门的水文测验、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及水质水量同步巡测。
水资源质量监测工作是水利部门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工作在站网布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建立了一些自动监测站,为江苏省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信息支撑。
1 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情况
为保障太湖流域重要水源地供水安全,2008年,“引江济太”调度从1月10日启动,至6月30日结束引水,共调引长江水20亿m3,入太湖9亿m3。本文主要分析常熟、望亭立交、贡湖、太浦闸、金泽5个自动监测站处水质。
这5个监测站全部实现遥测,在线实时监测水位、流量和水质等6~10个项目。5个测站主要水质指标的监测均采用符合国家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的分析仪器,其中高锰酸盐指数分析仪是严格按照国标研制,实现检测过程的完全自动化,具有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维护方便、监测结果精确、数据重复精度高等优点;另外,总磷、总氮和氨氮均采用先进的进口在线分析仪。这些精密的自动化监测仪器的使用为测站取得水质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同时配合远程控制设备、实时通信设备实现了数据交流的快捷性和预报预警的及时性。
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水资源监测局《2008年望亭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站维护记录》,2008年度望亭站、常熟自动站整体运行状况良好,系统未发生严重故障和安全事故。望亭站数据捕获率96.7%,可信任数据率96.4%;常熟站数据捕获率98.6%,可信任数据率97.7%。两站均达到年初制定的可信任数据率大于90%的目标。
2“引江济太”期间5个自动监测站水质分析
2.1 常熟、望亭及望虞河沿线水质分析
2.1.1 常熟水质分析
太湖地区实施“引江济太”工程,由常熟水利枢纽调长江水通过望虞河经望亭立交水利枢纽入湖。由常熟自动监测站所提供的水质数据整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常熟监测点水质较好,即所引长江水水质较好,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都保持在II类水平。
2.1.2 望亭水质分析
望亭位于望虞河进入贡湖的尾部,此处水质代表了长江水流经望虞河后即将进入太湖的水质。2008年引江济太期间,望亭监测点水质变化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2008年引江济太期间,望亭的高锰酸盐指数和TP相对稳定,高锰酸盐指数为II类水平,TP为III类水平;TN呈逐渐下降趋势。经过对水文资料的分析,望亭监测点高锰酸盐指数出现短期突然跳高的原因是由望虞河沿线排污口附近工厂集中排污所致。
2.1.3 望虞河沿线污染状况
望虞河位于太湖东北,河长60.8 km。望虞河东岸已全面建闸控制,西岸仍以敞流为主。西岸的支流主要有张家港、伯渎港、九里河与锡北运河等污水河道。望虞河在排洪期间,宣泄太湖洪水并排放望虞河沿线污水;在引水期间,由于干流水位抬高,顶托西岸支流来水,减缓了排污河道对望虞河干流的污染,但不可避免仍须接纳沿途支流污水,支流污水进入望虞河后,污染物质得到降解,浓度有所降低[1]。具体水质状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由于沿线排污口排污,2007和2008年常熟-望亭之间沿程污染物都有所增加。但在2008年,常熟-望亭沿线的TP和TN是呈减少趋势的。另外,对比2007和2008两年的水质数据可以看出,常熟-望亭沿线2008年水质要好于2007年,说明2008年较长的引水期对沿线水质改善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总体水质的改善,也体现在减少了沿程污染增加率上,这些都可以更好地保证进入太湖的水质。
2.2 贡湖水质分析
贡湖长约19 km,宽约7~8 km,水域面积147 km2。望虞河入贡湖河口设有自动监测站和18#人工监测点,南西向距离18#点约l0 km处为大贡山人工监测点。引江后的望虞河水流先后经自动监测站和18#监测点、大贡山再流入大太湖,在进入大太湖前,必然受贡湖水质的影响。
2.2.1 自动监测站所测贡湖水质数据分析
2008年引江济太引水入湖共9亿m3,引水期间由贡湖自动监测站提供的贡湖水质变化如图3、4、5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望亭枢纽从2 0 0 8年1月22日14时开闸到6月30日闭闸,贡湖水的高锰酸盐指数相对稳定,TN和TP有缓慢下降的趋势。据现有资料分析,由于引江济太带入贡湖的悬移质有利于吸附营养物质并在水流流速减缓的过程中逐步沉降,且贡湖里水草等水生生物对水体亦有净化作用,引江济太对贡湖水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2.2.2 人工监测站所测贡湖水质数据分析
分析贡湖18#人工监测点和大贡山人工监测点,引水期贡湖水质状况及其净化能力的评价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在引水期贡湖水质保持了较好的水平,并且贡湖对NH3-N和TP的净化作用十分明显,NH3-N的净化率为68.89%,TP的净化率为60.80%。长江水的高锰酸盐指数很低,虽经望虞河沿途污染,其入湖浓度仍低于太湖平均浓度,导致入湖时高锰酸盐指数虽有所升高,但仍处于II类水平。
引水水流净化后,NH3-N浓度大为降低,净化后浓度从0.720 mg/L降低为0.224 mg/L,即从III类水平改善至II类水平;其次TP净化后从0.125 mg/L降低为0.049 mg/L,即从III类水平改善为II类水平。所有指标经贡湖净化后都低于相应年份全湖区年平均值。因此,引水水流经贡湖自然净化后,进入大太湖的水质是优良的,为改善大太湖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证[2]。
2.2.3 自动站与人工站监测数据比较
将图3、4、5和表2比较可知,自动监测站和人工监测点的数据趋势一致,说明自动站的数据可信度很高。另外,自动站具有数据精确度高,稳定性好,能实现水质水量实时动态监测,极高的信息时效性、准确性等优点,并在监测范围、时效性、信息指标方面比人工监测站有优势。因此建议加强今后的自动站建设和设备优化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对太湖水质的监控力度和改善作用。
2.3 太浦闸水质分析
太浦河是太湖向下游地区供水的主干道,太浦闸位于东太湖与太浦河的交汇处。在此处设自动监测站,可起重点监控和预警作用,实时监测东太湖的出湖水质水量,可起重点监控和预警作用,以便及时采取调度处置措施。引水期间太浦闸水质状况如表4所示。
由表4得出,太浦闸处水质总体上较好。除了TN之外,其它指标都符合饮用水水源地标准,甚至在2007年氨氮指标保持在I类水平上。比较太浦闸监测点2年的水质变化,发现2007年4个指标之间所达到的水质类别差异较大;而2008年则基本保持了II类水平,并且4个水质指标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平衡,有3个指标都达到了II类水平,所以总体说来2008年太浦闸处水质好于2007年。
同时也发现太浦闸附近水质不稳定,虽然2008年的高锰酸盐指数下降,但是氨氮和总氮都高于2007年。太浦河~黄浦江一线是下游地区尤其是上海的主要水源地。太浦河水质受沿岸大小河流影响,水质不稳定,部分时段有恶化趋向,危及供水安全。因此,需要加强太浦河~黄浦江河流沿线排污口的水量水质的实时监测,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
2.4 金泽水质分析
2008年引水期间金泽水质状况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金泽监测点的水质水平较好,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都在III类水平,而TP则为II类水平,虽然TN为劣V类,但是只高出V类水平线17.5%。但是比较金泽和太浦闸2个监测点的水质情况,沿程污染增加状况不容乐观,高锰酸盐指数升高了18.47%,氨氮升高了117.50%,TP升高了66.67%,TN升高了71.53%。建议在太浦闸和金泽之间加强水质监控和预报,并与水利部门形成实时联动机制,使今后两地之间的沿程污染增加降低,更好地保证黄浦江水源地的水质。
3 结语
由本文数据分析得知,2008年常熟、望亭立交、贡湖、太浦闸、金泽等5个水质监测站的水质有所改善,总体好于2007年;2008年较长的引水期对常熟-望亭沿线水质的改善起到明显的作用,改善了总体水质,减少了沿程污染增加率。贡湖水的高锰酸盐指数相对稳定,TN和TP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比较金泽和太浦闸2个监测点的水质情况,沿程污染增加较大,建议在太浦闸和金泽之间加强水质监测和预报,使得水利控制部门更好地控制沿程流量,以达到减少沿程污染增加的目的。
常熟等5个监测站地理位置重要,且均建在太湖流域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对整个太湖流域环境问题起着全面的监控作用,并且为这些地区的水源地提供了全面的水质数据。由2007和2008年2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得知,5个监测站很好地反映了2年间太湖水质的变化,突显了5个监测站分布上的合理性和数据的代表性。
由数据资料可以看出,5个监测站可以完整、准确地实时动态记录太湖水质的变化情况,对于太湖水质的改善起到了监督预警作用。随着长三角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太湖流域的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监测站作为太湖流域水质监测的第一手资料来源,发挥的作用也在日渐突出,今后一定要加强监测站方面的建设。
要保证太湖流域的水质安全,进一步优化引水期时间和水量,建议太湖流域5个监测站形成联动机制,实时准确地监测水质指标,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率,给出监测数据和预报,互相协调,指导水利部门进行流域内的水质水量控制,以保证整个太湖流域水质的持续改善和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参考文献
[1]贾锁宝,钮锋敏.浅析运用望虞河水利枢纽调水改善水环境[A].黄真理.中国环境水力学(2002)[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243-248.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 篇5
第一条 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
第三条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指测试人员采用规范的技术、方式和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确定的测试项目及有关内容的实际测评,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教育、评价和反馈手段,重点监测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教育部根据中国青少年学生成长发育特征、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和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政策,动态调整和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和测试内容。
第四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为基础,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第五条 实行全体学生测试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将测试数据(含学生基本情况、单项指标分值、测试成绩、评定等级以及实施测试的时间、地点、方式和人员等信息)进行汇总整理,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方法,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因病或残疾学生可依申请准予暂缓或免于体质健康测试。
第六条 完善上报数据审查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本行政区域内下级教育部门及所属学校全面开展测试工作和及时上报测试数据,并组织有关方面登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按照管理系统设置的用户管理权限,逐级对测试上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经核准后确认提交。
第七条 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教育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在各地上报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类型、学生性别、年级学段、区域布局等因素,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作为考查样本,进行测试工作和测试数据的现场抽查复核,并将现场抽查测试数据与学校上报测试数据进行一致性比对、综合分析和反馈各地。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按要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工作机制。
第八条 建立体质健康研判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监测评价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及时分析测试结果,深度查找影响因素,科学预测变动走向,开展体质健康预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措施,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决策水平。
第九条 实行监测结果公示制度。学校要按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中小学校要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分析和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基本情况;按生源所在地统计,并以省(区、市)或地(市、州)为单位公布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并反馈至生源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各地在公示体质健康信息时不得泄露学生个体的信息和侵犯其个人隐私。
第十条 有效应用监测评价结果。学校要制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十一条 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纳入本级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积极开展监测评价工作并成绩显著的单位以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 教育部设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监督电话和相关网络信息平台,接收社会咨询和反映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设立和公布监督电话。鼓励第三方机构及公民个人以适当的方式监督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支持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研究或服务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测试、服务和研究人员队伍。教育部依托第三方机构设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研究机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的政策咨询、技术研究、质量监测、结果公示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第十四条 各地和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环境、设备、场地等条件。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技术培训。妥善处理雾霾、阴雨、冰雪等恶劣天气或特殊自然条件下的测试工作。合理安排测试前、测试中和测试后的医疗防护和质量保障措施。加强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依法处置测试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的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
创新学业质量监测评价机制 篇6
实现监测数据的科学应用。行政部门利用学业质量监测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现实依据与数据支撑。教科研机构基于大数据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指导和服务,避免盲目性。学校对照监测报告,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现状,诊断出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思和改进工作。新闻媒体利用监测报告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实施背景
武汉市充分发挥质量监测的导向作用,创建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评价机制,改变用分数评价学生、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
创新内容
创建监测体系。学业质量监测体系是建立在大样本测试与调查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由监测系统、报告系统、干预系统、支持系统等四大系统组成。
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建立《武汉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学科认知水平、身心发展水平、个性特长培养、学习素养、学业负担以及学习环境6个层面,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首创学科质量标准。在全国率先研制并出版27个学科的《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具体规定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学生应学习的知识、技能和培养的素质、能力,让教师清楚“教什么、怎样教”,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开发工具积累经验。一是学科测试卷,按照各学科质量标准,建构了内容目标和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编制了27套学科测试卷。二是调查问卷,基于对学习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针对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开发了四种问卷。三是学科调查,针对各学科的学习态度、兴趣、教学、设备及课程开设等因素开发了学科背景问卷和座谈提纲。四是个别访谈,编制了学生、教师、校长、家长访谈提纲,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式、校长的教学管理等。此外,还开发了现场测试手册,根据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科学测量学生的学科素养、技能和能力。
评价监测分析 篇7
随着电子通信、电力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日益方便的同时,人类生存环境中的电磁辐射强度也在不断增大,产生的危害也日益严重[1]。对于户外的环境质量而言,噪音问题、空气指数问题以及电磁辐射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三个问题,特别是电磁辐射问题。由于电磁辐射摸不着,看不见,人们对它又不太了解,所以住在高压线、变电站、电台、雷达站、基站周边的许多居民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2]。除此之外,电磁波干扰危害电子设备、医疗器件的现象也非常严重[3],近年来由电磁干扰引起事故的事例也屡见不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电磁辐射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公众暴露电磁辐射水平的调查和监测。
由于延安受到山区地理条件的限制,为提高通信质量,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电磁辐射源不断增加,部分区域已经接近辐射极限。为了了解延安市区目前的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消除部分居民的恐惧心理,为延安市的新城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数据,延安大学信息学院课题组就延安市区最新的公众暴露电磁辐射水平及其分布进行了测量与分析。
1 测量方法
环境电磁辐射场可分为两类: 一类称为“一般电磁环境”,是指在较大范围内电磁辐射的背景,由各种电磁辐射源,通过传播途径在某一节点形成的电磁辐射环境本底;另一类称为“特殊电磁环境”,是一些典型的辐射源( 如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等) 在其周围局部小范围内产生的较强的电磁辐射环境[5]。本次测量是对市区公众暴露电磁辐射水平的测量,故依据“一般电磁环境”进行布点,测量场强值作为划分的若干方格区域电磁辐射的背景综合场强值。
1.1 布点
延安市区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全境狭长,市区大致呈“Y”字形,城区居民主要居住在公路两旁。基于此特殊地理环境,本次测量沿四条主干公路,每间隔1km将市区划分成若干小方格,取方格中心点进行布点,根据主干公路的长度每条测量线路取点个数亦不同,其中A线从烈士陵园到财校取12点,B线从枣园到崖里坪取16点,C线从嘉岭桥到火车站取6点,D线从西沟到市场沟取4点。同时考虑城市环境电磁辐射源主要是移动通信基站和广播电视发射塔[6],以及市中心区域公众人口密度大, 受关注程度高, 本次测量在延安师范门口和亚圣商贸大楼12楼各多设一个测量点,依次划入A线测量点A4、A8。
在实际测量时,测量点应选择空旷处,尽量避开高层建筑物、高压线、金属结构等,若规定的测量点不满足要求可作适当调整[7]。
1.2 监测仪器
本次对延安市区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测量,使用的仪器是德国EMR-300电磁辐射分析仪。该分析仪有多种无方向性探头可选,频率范围为3kHz~60GHz,可根据不同标准选择不同的探头进行测量。该分析仪的电场探头选型表如表1所示。其中探头18C型测量频率覆盖广播、电视、电台、手机机站、微波炉、电磁炉等信号,测量精度为0.2V/m,满足延安市区环境现状调查要求。
1.3 监测方法
测量时,严格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6》(HJ/T10.2-1996) 及《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 H J/T10.3-1996)。取测量点辐射源正常工作时间段进行,即8:00~18:00,电磁辐射分析仪EMR-300距离地面1.6m测量电场场强。对每个测量点,每隔5s读数一次,连续读取10个数据,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点的综合场强测量值。
2 测量结果
按照上述测量方法,在布点处使用18C型探头对延安市区100kHz~3GHz频段电磁波进行综合场强的测量,其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
3 测量分析
从表2的综合场强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延安市区划分的40个测量点的综合场强范围在(0.188~6.982)V/m,其中有5个测量点的综合场强超过1V/m,其余均在1V/m以内。综合场强比较大的两个测量点是A4和A8,其中A4是延安师范门口,其综合场强达6.982V/m,原因是其背后的山顶有基站和广播电视转播站;而A8点是市中心亚圣商贸大楼12楼,其综合场强达2.802V/m,原因是其地处市中心,人口密度大,而且附近有基站。根据《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 9175-88) 公众暴露导出限值标准规定,一级(安全区)电场强度<5V/m,二级(中间区)电场强度<12V/m[8],延安市区的40个测量点除A4点,综合场强值均小于一级(安全区)的限值,属于一级安全区,而A8点虽然较高,但仍低于二级(中间区)限值。本次测量结果表明,现阶段延安市区电磁辐射环境总体上是比较安全的,但是A4点甚至A8点附近的电磁辐射监控仍需进行,对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威胁值得有关部门的重视。
4 结束语
为了解延安市区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结合有关研究项目,以延安市区四条公路为主干线,对延安市区划分40个测量点,采用德国EMR-300电磁辐射分析仪进行了综合场强测试。结合国家有关导则标准,测量结果表明,延安市区划分的40个测量点基本符合标准要求,仅个别区域的测量点超出一级安全区限制,对附近人群的潜在健康威胁值得关注。为构建和谐、健康生活环境,政府需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同时加强电磁辐射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所居住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斐.区域电磁环境自动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系统工程,2011(3):28-29.
[2]黄春锋,吴建平.环境电磁辐射的监测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61-62.
[3]张彦文,张广斌,田伟,等.某市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的分布[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22(2):93-95.
[4]谢咏梅,庄振明,宋永忠.南京市郊区县环境电磁辐射水平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9,18(4):461-462.
[5]刘生春,葛德彪,王清斌,等.公众暴露环境电磁辐射综合场强分布图绘制[J].延安大学学报,2005,24(4):45-47.
[6]高彦伟,王笑晗,张静,等.吉林省三所城市电磁辐射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与评价[J].世界地质,2011,30(3):435-438.
[7]李娣娜,刘生春,刘丽丽.延安市区公众暴露环境电磁辐射测量及其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7(21):171-174.
评价监测分析 篇8
本实验目的: 掌握校园周边环境噪声情况, 通过仪器监测, 对所处高校的声环境质量做出一定的分析。
监测点的布设: 本实验选取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校园内选取4 个不同功能要求的位置作为测点:测点1 选择南门临街处, 测点2 选择操场中心, 测点3 选择图书馆广场中心处, 测点4 选择9 号楼中心处。
2 监测方法
(1) 采用定点移动测量法。
(2) 每个测点每20 秒读取一个瞬时A声级, 共计读数100组。
(3) 保持声级计距地面1.2 米高度, 保持每次测量的位置和高度保持不变。
3 测量仪器和数据处理
仪器型号为HS5671A型噪声频谱分析仪
对原始数据并加以分析, 计算等效连续A声级;整理累积分布声级L10、L50、L90。 结合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对噪声进行分析和评价。
4 测量结果: (单位:d B)
监测地点:测点1 (南门临街处)
监测时间:2015年11月8日14时00分至15时06分
Leq=63.00, L10=67.1, L50=56.6, L90=47.5
主要噪声源:建筑施工, 交通噪声 (公交、高铁) 、行人
监测地点:测点3 (图书馆广场)
监测时间:2015年11月8日15时38分至16时11分
Leq=52.75, L10=59.7, L50=49.1, L90=44.9
主要噪声源:施工噪声 (辅) , 人流 (主)
监测地点:测点4 (9# 宿舍楼后公共绿地处)
监测时间:2015年11月8日16时15分至16时49分
Leq=53.14, L10=57.7, L50=51.6, L90=48.1
主要噪声源:来往人流、学生活动发出的噪声监测地点:测试点2 (东区操场中心处)
监测时间:2015年11月8日17时0分至17时33分
Leq=53.83, L10=56.1, L50=53.4, L90=51.0
主要噪声源:飞机、运动的同学、周围施工噪声、校外车辆
5 数据分析
(1) 南门临街处, 其起伏噪声的峰值为67.1 分贝, 背景噪声值为47.5 分贝, 该地的环境噪声波动大, 在测量时, 不时有泥头车、公交车从路边经过, 导致数据的峰值监测值非常高。该地区的连续等效A声级为56.6 分贝, 超出文教区域的噪声规范标准1.6 个分贝, 已经属于轻度声污染区域。
(2) 图书馆前广场中心处, 其起伏噪声的峰值为59.7 分贝, 背景噪声值为44.9 分贝.实际测量时 (连续等效A声级为49.1 分贝可看出) , 图书馆前广场的整体环境比较安静舒适的, 由于图书馆周围在施工, 导致偶尔产生一些较大的噪声。
(3) 9# 宿舍楼后公共绿地处, 其起伏噪声的峰值为57.7分贝, 背景噪声值为48.1 分贝, 从数据上看到, 该地的噪声波动并不大。 由于处于宿舍楼之间, 同学们的居住场所, 此时的主要噪声源仅来自于过路的同学们所发出的言语交谈声。
(4) 东区操场中心处, 其起伏噪声的峰值为56.1 分贝, 背景噪声值为50.0 分贝, 从数据上看出, 作为一个发噪单体的运动场噪声的波动值和峰值似乎偏低, 可能与测量时间为周末傍晚, 运动场内的人数不多有关。 且整个体育场是开放式露天体育场, 聚声效果强。
6 声环境评价总结
从整体角度上来看,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的整体声环境还是符合规范标准的, 但是连续等效声压级对偶发噪声不明感, 所以单单从数据上看是感觉不出那种存在的短频却经常出现的噪声。 由于位于西安的北郊三环, 为工业经济开发区, 不难解释, 学校的南门有高铁穿过, 偶发噪声对正常教学干扰大, 且学校的周边尚在施工中, 噪声大。
以下为一些对周围声环境的改善措施的建议, 希望能够奏效:
(1) 可在学校的外围墙处 (紧挨教学楼这一区域) 设立声屏障 (有条件设混凝土墙) 。 也可考虑构筑绿化带 (例如德文式堤)
(2) 适当考虑将教学楼与宿舍楼的窗玻璃改为双层中空玻璃, 防噪降噪。 同时也满足保温要求。
(3) 建议在宿舍楼与宿舍楼之间多种灌木以及一些乔木, 除了起到声屏障的作用以外, 还可以达到调节局部环境气候和改善居住舒适度的作用。
(4) 建议在体育场的内部做一些吸声处理 (例如在雨篷部分的张拉膜上使用吸声材料, 在体育场看台的下边的石材表面做吸声处理) 从而从噪声源处减少噪声。
参考文献
评价监测分析 篇9
一、开发项目及水土保持监测研究进展
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是定量调查与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的重要基础,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监、侵蚀监测:监测侵蚀类型,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功能以及效益的动态监测。随着全国监测网络的建成和完善, 网络化是水土保持监测的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土壤侵蚀特点, 西部开发的推进, 地球信息技术的进步, 开展区域水土流失监测评价和分析预报成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开展开发建设项目使原有的地形地貌、地面物质、植被等遭到破坏, 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它造成水土流失有以下特点:流失发生的时空不均衡性, 开发建设项目类型多种多样, 水土流失量大。流失的突发性与高危害性,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分布则较为零散,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我国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有所发展。工程建设破坏了原坡面系统, 尤其是铁路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空间上呈离散型点、线状分布。因此, 要求我们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 采用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 确保监测成果科学性和实用性的重要保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地表扰动类型监测法、巡查监测法、测钎法、侵蚀沟体积量测法、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成为水土保持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项目区概况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
某发电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建设两台670MW燃煤机组。厂区地势平坦开阔, 地形较为平坦, 为倾斜平地, 由于厂址地势较高, 地面坡度大, 暴雨坡排水通畅。项目区地处北温带, 处在东亚季风区域内, 厂址地区主要河流为潍河、渭水河、汶河, 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棕壤土和褐土。项目区域气候温和湿润, 植物资源丰富。
研究内容。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过程的水土流失监测是重点时段, 具体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及实施效果研究, 项目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 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区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以及项目区堆积土侵蚀特征研究。
研究方法。监测点布设, 范围包括厂区、施工生产区、输水管线区和贮灰场区。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包括气象因子、地面因素、复核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以及复核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及效果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通过实地调查核实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采用抽样调查和现场测量等方法进行监测, 具体方法为:草本植物的调查研究采用样方法、厂区总的林草覆盖度的监测采用实地测量的方法、植物的生长状况采用每木检尺法;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区土壤侵蚀特征研究包括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侵蚀沟测量法。
三、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结果与分析
根据本开发项目中电厂建设特点及水土保持目标的要求, 确定项目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降雨侵蚀因子, 包括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地表扰动状况。包括项目占地及扰动地表面积、开挖方及弃土弃渣量、其他影响因素。
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集中在厂区、施工生产区和输水管线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包括植物措施总体配置、植物养护管理措施、实施计划与进度和植物措施的实施数量, 以及林木与草本植物成活率, 林草植被生长状况。
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改良效应。土壤密度是最基本的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监测项目区原地貌及施工开始时的土壤物理性状, 项目区周围主要为农田, 监测开始时厂区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在植物措施基本完成后, 分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作用。结果表明土壤密度的大小反映了植被对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土壤渗透性的重要指标, 我们可以采用机械筛分法测定土壤粒径质量分布, 采取措施利于植物生长。
水土保持治理效果评价。经过分析实验得知, 项目建设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质量完好, 厂区内草树种配置得当, 管理细致, 但土壤物理性状的各项指标提高的程度很小, 植物长势不良。
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区土壤侵蚀特征。采取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后径流量的平均值, 不同措施类型区土壤侵蚀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自然降雨下三叶草植被区土壤侵蚀特征, 计算各侵蚀沟的体积, 推算水土流失量。
项目区堆积土侵蚀特征研究。, 厂区建筑物已基本落成, 对土壤的扰动基本停止。经实验表明, 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径流体积和含沙量不同, 降雨强度相同时, 坡度越大水土流失总量的值也远远小于预测值。
通过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必要水土保持措施后, 在既定时间内迅速获得试验所需数据, 分析了坡度、降雨强度和水土保持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并发现秸秆覆盖有增加入渗和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粉煤灰有利于增强耕作土壤入渗, 最大限度地防治工程建设造成地水土流失。
总之, 项目建设过程中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很多, 通过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区土壤侵蚀特征、项目区堆积土侵蚀特征研究得知, 水土保中持措施具有较好的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具体可以通过增加厂区植物种, 达到更好的绿化美化效果, 积极采取措施能够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曹成、夏小林:《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江淮水利科技》, 2007, 3。
[2]丛沛桐、王瑞兰、张玉红等:《中国西部水土流失动态监控体系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10。
[3]曹梅盛、晋锐:《遥感技术监测海冰密集度》,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6, 6。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 篇10
1 环境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 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 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答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 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明确提出了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 为环境答理提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的检测数据由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完成。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和技术鉴定机构;建设项日“三同时”及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必须有法定的监测机构 (环境监测站) 负责实施。因此, 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2 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 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 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 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 互相渗透, 又互相结合的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 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 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 背景浓度, 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 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3.1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
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 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 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 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 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 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3.2 环境预测与评价。
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 并做出评价。
3.3 跟踪评价。
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 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 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 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4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关系
在现行的环境答理体制上, 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 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 两者相互配合。一方面, 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 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 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职能。另一方面, 环境监察对监测数据快、准、好的要求已成为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只有在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 环境监测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5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 二者关系如下:
5.1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 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 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 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 ;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 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 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 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 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 方可建设。
5.2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 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 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 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 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 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 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问和空间变更, 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5.3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 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 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 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 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 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 必须进行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 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 因此,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6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 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 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 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 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J].环境科学文摘, 2008, 1.20.[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J].环境科学文摘, 2008, 1.20.
[2]雪抱尘.结合环境监测实际.传授环境监测技术[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12-25.[2]雪抱尘.结合环境监测实际.传授环境监测技术[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12-25.
[3]孙燕.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环境管理依靠环境监测[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1990, 10, 1.[3]孙燕.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环境管理依靠环境监测[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1990, 10, 1.
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篇11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三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第五,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比较好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评价监测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来自宾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AFP监测系统报表,包括15岁以下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旬报表和主动监测记录表。
1.2 人口资料 宾阳县统计局提供。
1.3 实验室资料 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 室提供的检验报告书。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 χ2 检验的统计方法对有关资 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AFP 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2.1.1 AFP病例报告情况宾阳县2004—2013年共报告AFP病例55例 ,报告发病 率在1.37/10万~4.84/10万之间。55例病例经自治区脊灰实验室检测确诊脊灰野病毒0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病例0例。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各1例,占3.64%,无失访病例。
2.1.2 AFP病例年龄和性别分布55例AFP病例中, 男性33例,女性22例,男女之比为1.5∶1。男性发病率为36.36/10万(33/90 765),女性发病率为31.02/10万 (22/70 914),男女发病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4 7,P>0.05)。报告的AFP病例中发病年龄最大14岁,最小年龄为3月龄。0~7岁组45例,占81.82% ;其中发病人数最多的为2岁组13例,其次1岁组11例,3岁组9例,8~14岁10例,两年龄组别发病率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28 5,P<0.01)。见表1。
2.1.3 AFP病例地区分布55例AFP病例分布在宾阳县辖区内的15个乡镇,占16个乡镇的93.75%。10年累计报告病例最多的是芦圩镇,共19例,占34.55%;其次大桥5例 ,占5.05% ;外地2例 ;甘棠镇无 病例报告。
2.1.4 AFP病例时间分布2004—2013年各年度均有病例报告,最多的为2008年10例,占18.18%;其次是2006年8例,占14.55%;最少是2004和2013年,各为3例。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性。
2.1.5 AFP病例免疫史55例病例中,有免疫史的53例,占96.36%;无免疫史的1例(外来流动人口,3月龄大),免疫史不详1例(14岁),各占1.82%;全程免疫51例,占92.73%;1例年龄>1岁只有1次免疫史,1例年龄8岁只有3次免疫史。
2.1.6 AFP病例标本采集情况55例病例中采集到双份粪便标本的为54例,其中双份合格粪便标本的为50例,双份合格标本采集率为90.91%;2004年1例2006和2010年各2例采集双份粪便标本的时间超过麻痹后14 d。2009年1例病例采集第1份粪便标本后死亡,后在该死亡病例周围采集5份5岁以下儿童接触者的合格粪便标本一起送自治区实验室检测。
2.1.7实验室病毒分离结果55例病例共采集到114份粪便标本,52例108份的AFP病例粪便标本均在7 d内送到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标本7 d内送达及时率为94.55%;55例病例均未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全部排除脊髓灰质炎。
2.2 AFP 监测系统质量评价
2.2.1监测系统的敏感性评价监测系统敏感性的重要指标是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是否≥1/10万。宾阳县2004—2013年的各年度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1/10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质控指标[1]。从病例报告的医院级别来看,55例病例中市级占30.90% ,县级占54.55% ,镇级占12.73% ,村级占1.82%,各级医院均有病例报告;由哨点监测医院报告的病例为50例,占90.91%;非哨点监测医院报告的病例为5例,占9.09%。见表2。
2.2.2监测系统的及时性评价监测系统及时性的指标包括报告及时率、48 h内个案调查率、标本采集和送达及时率等。宾阳县2004—2013年AFP监测系统的各项及时性指标均达到国家监测方案要求。见表2。
2.2.2.1 AFP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在就诊后48 h内报告的有45例,占81.82%;各年度中有2004、2006、2008和2012年的报告及时率不达标。
2.2.2.2 AFP病例调查的及时性55例病例均在接到报告后48 h内开展并完成个案调查,个案调查及时率为100%。
2.2.2.3 AFP病例粪便标本采集和送达及时率各年度中,除2004、2006和2010年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及时率未达到80%的要求外,其他年度均达到要求; 2004和2006年的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后7 d内送达自治区实验室及时率未达到80%的要求,其他年度均达到要求。在出现麻痹后14 d内采集到双份合格粪便标本的为50例,双份粪便标本采集后7 d内送达自治区实验室的为52例。
2.2.3监测系统的完整性除2004和2005年外,其他各年度的零病例报告率均为100%,55例病例的个案调查表资料填写完整率为100%,主动监测完成率也在逐年提高,从2011年开始主动监测覆盖辖区内25家医疗卫生单位,监测覆盖率达到100%。见表3。
3 讨 论
快速、灵敏的AFP病例监测系统是消灭脊髓灰质炎、维持无脊灰状态的重要策略之一,是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的重要途径,对继续维持无脊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宾阳县自1994年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以来,系统一直正常运转,2004—2013年宾阳县AFP病例监测系统继续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报告发病率等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WHO的要求, 并实现了从1993年至今已经连续21年无脊灰野毒株病例发生的目标。
2004—2013年宾阳县报告的55例AFP病例中, 从发病年龄组别来看,0~7岁的占81.82%,说明0~7岁的小年龄组高发,这与庞秀然[3]和曹丽等[4]的报道结果一致,提示0~7岁的小年龄组儿童是AFP病例监测工作的重点人群[5,6]。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报告病例最多的为县城中心所在地芦圩镇,个别乡镇10年无病例报告。从免疫史的情况分析,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和未全程免疫共4例占7.27%,低于晋江市17.39%[7],其中3例为本地儿童,说明无论本地和流动儿童,均需要加强常规免疫服苗工作[8],提高接种率。从病例首诊到报告及时情况来年看,报告及时率相对较低,影响到合格标本采集和送达及时率[2],个别病例就诊达4次才报告,说明监测敏感性仍有待提高[9]。
鉴于上述问题,为继续实现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生的目标,在今后监测工作中要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AFP病例监测工作的责任心,进一步提高监测敏感性和病例首诊报告的及时率[10],提高合格标本采集率;二是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要加强对各单位监测工作的督导检查[11],尤其是多年来无病例报告的乡镇,以提高主动监测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按时、认真地开展主动监测工作,继续保持AFP病例监测系统的高质量运转[12,13];三是继续加强常规免疫[10]和认真做好强化免疫工作[14],同时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2,12],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的有关记录资料要注意保存到15年以上。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进一步做好宾阳县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巩固无脊髓灰质炎成果。方法 运用χ2检验的统计方法对宾阳县2004—2013年AFP监测病例有关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并对监测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宾阳县2004—2013年共报告AFP病例55例,报告发病率在1.37/10万4.84/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2.59/10万。0~7岁组45例,占81.82%;8~14岁10例,占18.18%;两年龄组别发病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28 5,P<0.01),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国家监测方案的要求,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0.91%(50/55)。55例病例中均未分离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结论 宾阳县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良好。做好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AFP病例合格大便标本的采集工作,提高首诊报告率,继续保持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是有效维持无脊灰状态的重要措施。
【评价监测分析】推荐阅读:
监测与评价模式07-02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06-04
基本药物监测评价制度11-18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08-22
地下水资源监测与评价08-26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论文05-21
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11-09
第八讲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