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员之家”(共12篇)
高校“党员之家” 篇1
摘要:“党员之家”是新形势下党建的新载体, 在高校成立“学生党员之家”, 通过多种途径的发挥, 可以使其作为广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精神家园, 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实现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本文在学生“党员之家”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探索“党员之家”发挥作用的途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党员之家,实践探索
近年来, 根据江浙某些高校的实践试行, 在高校成立学生“党员之家”, 是高校党建工作方式的创新, 为广大党员提供了固定的学习活动场所, 增强了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 创新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教育活动方式。
一、“党员之家”发挥作用的途径
“党员之家”主要从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实践服务和展示党员风采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党员教育培养工作, 将教育培养工作与学习、生活、科研、服务相结合。
1、理论学习
围绕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知识, 开展读书沙龙活动, 结合学院二级党校培训班, 提高学生党员思想理论认识。学习的形式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依托“党员之家”开展的读书沙龙等活动, 有利于营造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有入党意愿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全面提高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水平。
2、实践服务
开展党员服务日、党员助学、党员助困、党员科技“三下乡”等活动, 理论联系实践, 让广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成长, 在成长中为人民服务。组织学生党员骨干深入社会实践、深入社区、农村实践服务、志愿者, 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服务群众。
3、党员风采
通过支部博客、学院宣传栏、先进事迹报告, 宣传在“学习、实践、服务、创新”等岗位涌现出的先进党员典型, 弘扬先进, 同时接受群众监督, 在党员和学生中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党员之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党员之家”在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方面已经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本课题根据“党员之家”运行的实践和学习, 提出了目前“党员之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有待加强
“党员之家”围绕党的基本知识, 开展读书沙龙、读书月活动, 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在“党员之家”的组织下, 接受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是思维活跃的群体, 相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言, 被动的、灌输式的学习方式, 效果不明显。因此“党员之家”应着手从丰富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形式入手, 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例如, 开展“四个一活动”, 提高入党积极分在的理论修养, 即学习一部党建论著、完成一个党建调研课题、开展一次主题活动、每月举办一次学习会, 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贴近生活的事例, 增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另外, “党员之家”理论学习的管理机制也需要创新。理论学习如果只注重面上的开展, 而不注重监督与督促, 学员的学习效果也不够理想。党建工作者可以尝试引入学分制、考核制, 规定学员在“党员之家”的必修课时, 纳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考核, 加强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督促与管理。
2、党员角色意识有待增强
“党员之家”的各项活动的开展, 依靠的是党员骨干, 即学习成绩优异、社会活动能力强、群众基础扎实的党员。他们大多同时是校、院学生会、分团委、社团的骨干, 多重角色交织。学生党员中的积极分子绝大部分时间是以校园活动舞台提供的角色出现, 这些角色或多或少的弱化了党员角色意识。甚至要少部分党员角色意识不强的党员, 刻意淡化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员之家”要在缤纷的校园文体活动当中凸显地位, 除了提升活动内涵以外, 还需要积极开展“亮牌示范”活动, 例如党员挂牌、“党员寝室”、党员示范岗挂牌, 在全体党员当中形成党员第一身份意识。
3、“党员之家”的辐射面有待扩大。
在建设党员之家的过程中, 学员们认识到“党员之家”面积不大, 除了书本借阅、宣誓、集体辅导、讨论交流等活动外, 要切实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辐射作用, 还必须在“党员之家”有限的场地之外, 不断拓展党的宣传阵地、实践阵地, 深入普通同学, 深入普通群众。为此, “党员之家”的作用要拓展到学生公寓、学生社团、网络、社会实践等多种领域。通过学生“党员之家”的建设, 突破班级、专业的界限,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号召力, 发挥党组织引导人、团结人的作用, 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让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检验。
参考文献
[1]叶莉、王荣德:《对高校“党员之家”假设的探索与创新》, 《高教高职研究》, 2009 (5) 。
[2]黎小华、沈成林、田宗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党员之家”的建设思考》, 《高教高职研究》, 2008 (46) 。
[3]楼仁功、陈君芳:《大学生“党员之家”的建设与探索》, 《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 。
[4]傅亚挺:《高校“党员之家”建设的理论思考》, 《长江大学学报》, 2010 (2) 。
高校“党员之家” 篇2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召开以及湖经十年校庆,特别的年份应该有特别的成绩为献礼、为校庆增光添彩,为此工商管理学院特召开了以“喜迎,争创新业绩”的学生动员大会。
各位领导强调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等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传承经院精神,共谋跨越发展。其主要目标是“思想领先、工作争先、业绩创先、作风率先”,一方面要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的学习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展开,积极探索大学生党员发展的新途径;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主题教育,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着手建设学习型学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习实行有效管理,争创新业绩。
其中我最有兴趣的是打造“学习型组织”这一块,其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相信有领导们的精心策划再加上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一定可以圆满完成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学习内容包括:学政策、学理论;意识文化,例如雷锋精神的时代传承;学习校纪校规;学习经典名著,这里包括一百部(30部文学作品+50部社科作品+20部科技作品);开展社会实践;开展大学生;开展创新争优活动等。
作为我个人来讲,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第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各种活动,积极参与。就如王书记所说,院里面再重视各种活动,如果学生不愿意参与、不重视,那么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大家都积极加入进来,有竞争、有伙伴,做起事情来才会热火朝天。第二,联系实际,注重效果。口号不是光喊喊就够了,重要的是把思想付诸实践。就如,读书工程,每天如果只是翻翻一些书籍,今天看一页,明天看两页,看完了就把书扔到一边,也不想想读书后的收获,那么我觉得那些书就等于白读了。等过一段时间,相信能记得的东西寥寥无几了,那么就没有达到读书的目的了。读一本好书,要做读书笔记,要与人交流,与人分享,甚至动手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才会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才会挖掘我们读书的欲望。第三,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没有计划什么都会是一团乱麻的,制定计划的同时可随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动态调整。然后每个句话执行完成以后做个总结,回顾一下自己这段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然后列下阶段的详细计划。
作为支部书记,我会积极向本支部的同志们传达院领导的讲话内容,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各项活动的开展,并在活动中努力创新组织方法,保证效率和效果。同时,我也要多和老师和其他支部的同志交流,吸收他们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检讨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我希望在我的带领下第一支部可以朝着优秀党支部更迈进一步。
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机制初探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10-03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输送高质量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使命。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特殊时期,尤其需要重视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在高级知识分子的党员中发展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认真选拔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高校今后党的事业发展方向。探索高校加快推进学生党员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这一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社会因素影响,管理机制缺失
高校学生党员管理作为高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类高等院校不断调整思维模式,积极对本校的党建工作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同国际社会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虽然一方面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西方各种不良思想的大量涌入,加上本土的封建残余、落后思想的影响,严重侵蚀着高校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正。近些年来高校扩招不断推进,大学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学生党员的数量也快速上升,为党员队伍注入了新生力量。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党员的心态不正确,将自身的利益同入党结合起来,试图凭借党员身份为自己将来的发展谋得更多的利益,入党的动机不纯正。他们入党不是为了信仰共产主义,也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仅仅是把入党作为将来找工作和提干的政治筹码,功利心理非常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很多在校大学生将目光转移到入党上来,试图通过拥有党员身份来提升将来就业或者择业的竞争力。
2.信念缺失。当代大学生大部分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优越,普遍存在着个人意识强、思想独立性差和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很多学生党员无法真正理解党的先进性和党早期艰辛的发展历程,容易产生党性观念淡薄、散漫等现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网络上大量黄色、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的形成时期,并不具有足够的鉴别分析能力的新一代的大学生们,极易受到此类不良信息和观念的影响,使自身的共产主义信念产生动摇。
3.师资不足,功能弱化,管理不严。高校的辅导员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在发展和培养大学生党员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们承担着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考察、对新党员的选拔以及对学生党员的培养等重要工作,加之学校对其专业理论水平的要求一般也较高。因此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难以使政治理论教学更深入,思想工作更细致;二是辅导员综合理论水平不高,自身能力不够,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三是由于学校指派的兼职辅导员日常工作繁忙,无法做到认真负责,或者根本没有进行较完善的培训,因而出现水平不高难以服众的情况;四是管理制度不严格,管理人员不认真,对出现的错误现象听之任之,“和事佬”教师到处都是。有些高校无所作为,消极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工作责任心不强,因而使高校党建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党建核心事业,社会需求呼唤
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年轻具有活力,知识结构较为完整,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爱国热情,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党建工作深入高等院校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未来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切身福祉。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繁琐性和复杂性。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党员培养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需要严格依照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从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高校党建工作中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优秀的党员后备人才。尽管目前世界处于和平时期,但是国际形势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西方分裂势力从未放弃过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渗透和干涉。处于特殊战略地位的大学生群体无疑成为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的主要目标,而大学生由于自身判断能力的不足,可能更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进而做出有悖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当前拜金主义、唯我自私、个人主义、情感冷漠、享乐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流行,使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化,思想和文化的渗透正在动摇着广大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在这种严峻的新形势下,各个高校应当将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放到战略性高度上,认真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坚定其共产主义信念。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无疑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1.端正学生的入党态度刻不容缓。端正学生的入党态度首先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论何时何地,始终将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诚心诚意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一份力量。高校党组织应该定期举办座谈会、茶话会、优秀党员事迹报告等相关活动,为学生党员树立学习榜样,深入了解目前学生党员的真实生活状态。对某些思想有偏差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进行认真教育,使其重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严格审查学生的入党动机,严把入党审核的质量观,对一些思想存在严重偏差又拒绝改正的入党积极分子要坚决排斥在党外。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党组织要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通过考察,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正式党员。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使学生深刻理解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党建事业的开展离不开一支学历层次高、综合素养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为了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①高校可以对已有辅导员队伍进行系统培训,除了加强共产主义信念等政治素养的培训外,还要学习和提高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②高校还可以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力量薄弱的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从优秀的研究生或者高年级学生干部中选拔一批学生党员兼职辅导员工作,并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一方面,这些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较高,可以很好地完成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另一方面,这些学生辅导员同新发展的学生党员年龄相差不大,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为发展新党员创造有利条件。要将这两项作为制度每年定期、定人数地在每一届辅导员中开展。
3.做好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高校应当定期对各个年级的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和教育工作,制定严格的业务考核标准,有计划地对各个党建负责人进行业务考核,以制度的形式增强党支部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综合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建立健全奖励机制,积极帮助其解决现实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调动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创新学生党组织的建立模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积。建立以学生公寓为基点的学生基层党组织分部,加大党组织在学生党员生活中的渗透力。
4.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以往党组织开展活动一般以开会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但是却不能有效地使学生党员意识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党组织在组织党员活动方面应适当的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可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到附近社区进行义务劳动、宣传活动等,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并规范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流程,使基层组织的工作目的更加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党员在具体实践中深刻理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增强其作为党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可以经过实践活动的锻炼,提高学生党员自身的综合实践水平,还可以在广大学生中树立威信,为今后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5.制定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党员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纪律管理制度。其实各高校的这些制度都有,关键是这些制度的实施和监督,只有严格遵守制度规定,才能使它们不至于流于形式,才能见得到实效。在各种制度管理中,要注意锻炼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力,要求他们带头组织和参加学生会、学校和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学生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意识,发挥好学生好成绩的先进作用,要提倡工作上认真踏实,脚踏实地,不斤斤计较,不拈轻怕重,生活上严谨负责,节俭环保的优秀思想,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欧洪湛.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2]楼锡锦,周树红.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内涵及其发挥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如何保障高校学生党员质量 篇4
一、目前学生党员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在学生党员数量不断上升的情况下, 不让质量走下坡路, 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难题。本文对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普通学生和学生党员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 当前学生党员中存在一些问题:
1. 入党动机倾向功利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 功利主义思想较突出。调查发现, 有的学生党员在行为选择上采取利己主义的做法, 如做了些社会工作, 就想在评先、就业上牟取好处。还有个别大学生党员存有务实化的倾向, 他们以为入了党就是进了“保险箱”, 只埋头专业学习和应用技术的学习, 而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不高, 甚至把党员的责任视为负担。
2. 学生党员理论素养不高。
在入党过程中, 一般都是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党的理论培训, 强化他们对党的正确认识, 提高理论水平, 但在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 学生很难对理论化授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加上党员再教育机制缺乏长效性, 导致“入党前拼命干, 入党后松一半”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通过调查, 发现只有20%的学生党员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了科学发展观;只有29%的学生党员入党后还能继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学习党的理论知识, 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3. 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高
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只有优秀的学生才能被吸收发展为学生党员, 因此学生党员总体素质较高, 他们大部分都是学习先进分子。但由于学生党员年龄较轻, 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部分党员入党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学习成绩下滑, 工作积极性不高, 组织给予的工作不能及时完成, 在错误的舆论前听之任之, 在错误的行为前明哲保身,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出现了“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干, 预备党员松一半, 正式党员成懒汉”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 有20%的学生不能说出自己入党介绍人的名字;只有67%的学生能时刻牢记自身学生党员的身份;只有71%的学生党员为身为党员感到自豪;只有49%的学生党员认为自己很好地行使了权力和履行了义务。
4. 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不突出。
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 不仅在学习、工作上是他人的学习榜样, 平时的一言一行也都要负起榜样的责任。在对普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有57%的学生反映身边的党员有上课迟到现象, 有42%的学生反映学生党员有旷课记录;有66%的学生反映学生党员有过上课不听课发短信现象, 有54%的学生认为学生党员寝室卫生情况一般, 43%的学生认为他们所接触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很少, 甚至有8%的学生认为部分学生党员不如普通群众。
二、注重过程管理, 以“四员把关”保障党员发展质量
学生党员的质量是党员发展工作的核心, 是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保障。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 不仅要始终坚持党员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更要探索新形势下, 管理发展过程的新方法, 构建科学的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 以切实保证基层党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
1. 跟踪管理入党申请人, “发展指导员”把好发展考察关。
学生提出入党申请, 一般都是在初入大学之时, 此时, 他们的入党愿望特别强烈, 上进心强, 都希望能及时被发现、培养, 在最短的时间内入党。因此, 在这个环节上, 我们要及时做好引导, “趁热打铁”, 动员学生积极汇报思想, 及时建立学生入党档案, 做好登记工作, 科学管理学生入党信息, 以便组织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并安排学生党员作为“发展指导员”进行跟踪培养和分组考察。
2. 严格筛选入党积极分子, “督察员”把好发展推优关。
从入党申请人到入党积极分子, 对党员发展来说是比较关键的一步, 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及时被推选为入党积极分子而放弃了对自身的高要求, 动摇了入党的信念, 失去了入党的信心。因此, 抓好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工作, 保证推优工作的及时有效性, 不仅要做到“早发现、早培养”, 还要保证推优过程的公开、公平、合理, 安排学生党员担任“督察员”, 列席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大会。根据团员推优细则, 坚持团支部推优大会制度化, 防止出现拉票、票数过少的情况, 从而从源头上保证了入党积极分子的质量, 保证了党组织推优工作的严肃性和公开性, 并赢得了群众对党组织工作的认可。
3. 全面考察发展对象, “守门员”把好发展入口关。
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考察后, 党支部要及时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表现进行全面鉴定, 并及时确定能否推荐为发展对象。主要通过召开支部大会, 要求“发展指导员”, 即入党联系人在支部大会上详细汇报考察对象的学习成绩、工作情况、思想进步情况、奖惩情况、群众认可度, 并分析其优缺点, 最后由大会上所有党员根据指导员的汇报和培养考察工作的书面记录情况进行检查审核,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投票决定能否推荐其为重点发展对象。在确定为发展对象后, “守门员”们还不能松一口气, 要继续认真做好发展对象的群众基础调查、发展材料审查, 并通过“入党前一次谈话”, 明确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 严格按照党员标准, 最终决定是否可以推荐发展。在这个环节上, 让学生党员们切实发挥好“守门员”角色, 严格把好入口关, 以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先进性, 防止学生投诉发展对象等情况的发生。
4. 推行预备党员答辩制, “裁判员”把好转正关。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 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从调查结果发现, “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干, 预备党员松一半, 正式党员成懒汉”的现象还存在, 而共产党员的称号不仅是一种荣誉, 更是一种责任。学生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只是按程序在组织上入了党, 因此需要加强对预备党员的考察和教育, 帮助预备党员真正解决思想上的入党问题。由党组织按照预备党员转正条件对预备党员考察期间的思想进步情况、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履行义务情况等进行全面考察, 并推行“预备党员答辩制”, 由党员和部分群众组成“裁判员”队伍, 把“裁判员”对预备党员的现实表现评价作为能否让预备党员按期转正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充分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
三、注重继续教育, 以“四个机制”保障党员再教育质量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是社会主义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的中坚力量。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不仅要严格按照党员标准, 科学规范发展程序, 更要认清形势, 研究新情况, 不断探索、完善新的机制, 注重党员再教育, 以四个长效机制全面保障学生党员质量。
1. 落实长效学习机制保障党员理论水平。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从理论上说学习动机应是他们的主导动机, 即学生学习需要程度应保持在最高水平, 学习需要是主导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入党理论知识培训时, 改进党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激发起学生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 使学生始终处在自觉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状态, 并能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 采取理论联系实际、政策结合社会热点、听课结合影视欣赏、讲授结合讨论、作业结合演讲等使党课培训内容生动丰富, 以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在学生入党后, 要通过先进事迹报告团、学生党员讲师团等形式开展党员再教育。另外, 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 把握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 通过以党课作业和博客大赛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网络教育, 全面占领网络阵地, 宣传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地位, 真正做到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 保证党组织建设全面有效地铺开。
2. 落实长效保先机制保障党员纯正的入党动机。
坚持长效的党员保先活动机制, 党支部定期召开每月党员大会或季度党员大会, 专门讨论近期党员入党动机问题、党员综合素质问题、培养发展工作问题, 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党员腐败等问题。在会上通过汇报、讨论等形式交流成果, 研讨问题, 分析问题, 内化为党性自我提高的要求和动力。同时, 也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理论、文化和智力优势, 把党的组织生活、党员的教育延伸到社会, 特别是农村、工厂、企业中去, 参与新农村、经济建设, 增强对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 提高学生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实践中端正入党动机, 真正在思想上入党。
3. 落实长效社会实践机制保障党员的先进性。
“实践出真知”, 大量的实事说明, 要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 不仅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更要为他们创造投身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组织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周末、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机会, 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 从实践中检验自身的理论水平、认知能力, 不断提高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提高思想觉悟;从实践中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精神;从实践中探索自身科学发展的道路。具体可以通过开展“党员带入党积极分子”等组织形式, 如参加义务劳动, 调研农村发展现状, 去贫困地区做志愿者, 校企合作深入企业锻炼, 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等途径, 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使其在实践体验中不断端正入党动机, 保障先进性。
4. 落实长效党务工作机制保障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学生成为正式党员后, 党支部还要继续对学生党员进行再管理和再教育, 监督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和良好形象的树立, 给学生党员下任务, 下指标, 建立“党员先锋责任岗”、“党员发展指导员”, 指导学生党员以自己所在班级和寝室为基本责任区, 做好班级入党申请人的发展指导工作。要求党员完善自我, 起好模范作用, 还要在同学和老师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指导各班各寝室开展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及开展争创一流的党日活动。同时, 建立“党员日报表”制度, 要求党员同志及时反映班级动态, 反馈问题及意见, 做好沟通工作, 以全面提高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 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摘要:在新形势下, 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 积极主动、保质保量地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为例, 调查分析当前学生党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四员把关”、“四个机制”, 积极保障学生党员质量。
关键词:学生党员,高校,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飞.关于发展学生党员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2]孙静.正确把握党员标准, 确保学生党员质量[J].北京教育 (高教) , 2007, (5) .
[3]王光坊.高校发展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高校党员在线学习 篇5
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推进以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随着各高校教师队伍规模的迅速扩大,不少教师由于未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都较为缺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学工作的多样化需求,如何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成为目前各高校正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41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要求,结合教育部及相关司局工作要点,为着力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切实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特别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管理与评价”、“职业规划与发展”录制成专题,供广大高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高校提升学生党员质量途径研究 篇6
一、高校提升学生党员质量问题
高校学生党员质量主要从学生入党前的质量审核以及入党后的质量培养方面来看,就高校当前的入党途径以及模式可以发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管理党员质量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问题。入党动机关系到学生党员今后进入党组织的行为以及对党的建设性作用。作为政治语境上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能够给党员带来各种无形的价值红利,学生只要进入这个党组织就能够获得未能进入的学生得不到的待遇,而也正是这种搭便车的行为造成部分党员素质不高,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强,这也是影响党员质量的观念性问题。
其次,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未能践行党的理念。学生由个体融入到组织中,接受组织的领导就需要践行组织的理念,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党的事业中。然而学生党员在对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划分中很难清晰地界定。学生党员入党后在质量考核中也存在对于党员质量的忽视,党员的考核特别是在高校中主要是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指标。对于这两项指标的认定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局限在这两项指标上就很容易造成对学生党员质量上的评估不全面。
党员质量教育上也存在着一些表面文章。高校学生党员要接受先进性教育,教育主观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从思想上来改造党员,提高党员的精神品质。这种教育在党的日常组织生活中呈现给学生的却是另外一种形式,先进性教育从价值灌输开始,真正地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的价值教育很少。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这些事迹之间所形成的距离差也让教育的本质淡化。
二、高校提升学生党员质量途径
高校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学生党员的主要质量标准却有待探讨,只有在确定学生党员的质量标准后才能够确定学生党员发展的目标,进而才能根据现实中党员发展的问题探讨改善学生党员的质量路径。高校发展学生党员是为了将新生中优秀的人物融入到党组织中,充实党组织的力量,同时也可以最大化地表达群体的利益,实现党执政能力的提高。质量标准的评估必然要和党的价值体系相一致,能够认同党的纲领和目标,能够全心全意地投身于为人民服务之中,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抽象化的名词背后是对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统筹,暗合这些标准的党员才真正地符合学生党员质量要求。
就学生入党动机评估上要严格控制学生党员的准入,只有保证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进入党组织中,才能使党的成员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入党动机是一个很难从规范化的角度判断的标准,如果单纯以人为的观点来判断入党动机就会造成主观化,从侧面来看需要忽略入党动机的功利性因素,转而借用教育的手段来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剔除功利性因素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能够为自己带来价值的搭便车行为,但是可以从思想上曲线改变或者弱化学生过强的功利性动机。同时也需要在学生入党后根据入党的档案跟踪进行督导,严格监督学生的工作是否和党的价值要求相符合。
从监督环节上保证党员质量把握了外界对党员的规范性约束这一维度,但是要保证对于党员质量的改善还需要在学生入党的各种程序性审查上下足功夫。学生入党的程序需要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主体对其态度以及行为的认可,这种多角度的审查能最大化地过滤掉劣质的党员。学生党员在入党时要有各种培训以及组织推荐和入党介绍人等环节,同时有各种会议投票讨论,也有上级的审查,要说这种严格的程序应该能够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但是这些程序并不是学生党员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这些环节在人情社会中是很容易受到熟络关系的影响,因此只有将其制度化、公开化、透明化,才能够减少环节对党员的庇护,发现真正合格的党员。
三、结语
高校发展学生党员能够为党注入新鲜的血液,在为党引进新的党员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质量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党组织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优化奠定基础。党员质量的把关最难的在于党员的审核,因为党组织规模和影响力已经形成,而党员随代际更替。面对单个的学生主体,很难全方位地判断学生是否符合党的价值规范,一些指标也只是数字的量化,对入党动机等的考察也是纯粹心理化的形式。真正提高党员质量需要制度化的手段,建立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同时跨越党员入党前后时间的监督体系,以教育为软性的手段来培育优秀党员。
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初探 篇7
一、传统高校党员培养教育模式
在我们探讨高校党员培养教育模式之前, 我们首先对高校党员这个群体作出一个界定。高校一般是指大学、专门学院、高职高专院校, 其培养层次和学历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专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生产技术能力, 本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则是更高层次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因培养层次和目标的不同, 决定了本科学生在高校学生总数中的较大比重, 因此学生党员也多为本科生, 下面我们仅就本科学生党员群体作出探讨。
在长期的党建实践中, 我们形成了完整的培养教育模式。传统的党员培养模式较为固定, 一般为入党前定期的党课教育, 入党后的“三会一课”, 不定期组织的教育学习、参观教育、座谈会等。培养教育的内容为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最新思想、方针路线以及党章党纪教育等。这对树立学生党员先进的思想, 保持党的先进性, 密切当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着十分积极重要的作用。 (2)
二、深刻认识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发展迅速, 经济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大学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自99年高校扩招后, 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 学生党员数量也不断增加。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 是我党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 在我国目前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 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遇到了各种困境。
首先, 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停留于表面, 不够深刻。有调查报告显示, 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党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及制度缺乏认识, 且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不明确。 (3) 更有甚者, 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都不甚了解。学生党员作为党的接班人, 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 如果对党的基本思想理论、方针政策都不能做到了如指掌, 那么很难说是一名新时期的合格党员。
其次, 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目前, 对学生党员的培养虽然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体系, 但是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 既形式传统, 多为听报告, 做笔记, 写思想汇报等, 不能贴近时代发展的脚步。学生党员思想开放,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较为传统的培养方式影响了学生党员的学习热情。
最后, 部分学生党员存在消极懈怠, 入党动机不够端正的问题。实践中, 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后言行不一, 在入党前积极主动, 在入党后消极懈怠。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 动机不纯的党员不仅影响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也影响了党员群体的形象。
三、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路径探析
对于学生党员, 要抓好理论教育工作。要充分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使之不再流于表面。同目前高校课程设置较为科学, 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充足, 对此可以开设专门的党课, 以周或月为周期, 对学生党员进行长期的培养。
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 不能仅仅停留于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的集体学习、教育活动。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形式, 还要符合大学生活和学生身心特征。 (4) 有证据表明高校学生95%以上有上网的习惯, (5) 所以应充分利用眼下发展迅速的网络技术, 做好日常的培养教育活动。在2015年12月份推行的学生党员订阅微信、易信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笔者认为, 可以利用学生群体中流行的各类社交软件, 建立党建工作的公众平台, 宣传我党的最新思想理论、方针路线。同时, 扩大信息接受群体, 鼓励学生群众订阅党建信息。
最后, 针对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问题, 要加强监督制度。一方面, 党员群体内部, 即学生党员相互之间要做好监督。笔者所在党组织每年都会进行党员互评, 这是督促学生党员发展进步有效方式之一。另一方面, 鼓励非党员学生对学生党员进行监督, 发现问题, 及时上报, 及时解决。
摘要:高校学生党员以其较高的文化素质, 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敏锐灵活的思维, 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党员队伍的生力军。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精英群体, 高校学生党员的良好言行举止, 对于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我党的先进形象, 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的做用。但是当前高校中出现了部分学生党员存在功利性思想, 消极懈怠, 不够理性等问题, 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从多个方面入手, 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学校社区、公共活动等途径, 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 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网络平台,志愿服务
注释
11《教育部曝光高校学生党员人数:个别入党动机不纯》, 网易财经新闻频道, 2013年7月15日, 资料来源:http://money.163.com/13/0715/19/93RL6TFR00254TI5.html, 最后查询日期:2016年3月30日
22凌新龙, 唐忠峰, 梁红瑜, 林海涛:《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问题刍议》,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6月人文社会科学专辑, 第260页。
33王莲华:《创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基于对全国1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9月, 第73页。
44邹斌, 金文斌:《大学生党员教育现实生活化的转变-基于大学生公寓党支部建设与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2期。
浅析高校党员导生制 篇8
(一) 支部建设的需要
其一, 党员导生制度能够加强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 主要不在于党员的数量, 而在于党员的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必须体现时代的先进性, 党的成员必须是群体范围之内的优秀分子。在高校学生党员中, 从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那一刻起, 就应当体现其在该群体中的先进性特点。而党员导生应当是学生党员中更为优秀的群体, 其言行举止直接关乎着党的形象, 其思想觉悟直接影响着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党员导生的遴选、培养、委派工作, 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加强对党的思想建设工作, 提升学生党员的个人素质, 树立党在其他学生群体中的良好形象, 促进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工作。其二, 党员导生制能够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在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党支部中, 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都由辅导员或学生工作主管领导兼任, 由于其他工作的繁重性和复杂性, 致使学生党支部书记没有过多精力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党员导生制度在一定程度生能够解决学生党支部组织不健全的困难, 协助学生党支部书记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
(二) 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
同龄人之间更容易进行思想沟通, 接受同龄人之间的思想。在党员导生制度下, 遴选优秀的学生党员对非党员进行考察、培养和思想教育, 相比学院领导或者辅导员来说, 能够更加容易让非党员学生接受, 利于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非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
(三) 党员导生自我提升的需要
在党员导生制度下, 要求党员导生指导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同学政治生命的成长, 在此党员导生则扮演了非党员同学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角色。正如教育一样“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应当先有一碗水”。党员导生在培养非党员的过程中, 遇到个人难以回答或者解决的问题时不得不主动请教或者学习, 在指导非党员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得不注意个人的言行示范作用, 在向学生党支部书记负责的汇报中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如此, 党员导生的个人素质便在扮演导生角色中得到稳步提升。
二、党员导生制度的基本模式
(一) 严格准入程序
其一, 学生党员自我推荐。党员导生制要求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 由正式学生党员主动向学生党支部提出申请, 特别是要让党员导生就该项工作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转变心态, 为此感到光荣而不是以为负担。其二, 学生民主测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以人民群众为本》强调的那样:“作为共产党员, 一切事情都要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去做, 才能取信于民, 我们的工作才能步步主动、节节胜利。”一个优秀共产党员, 应当能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班级民主测评方式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党员的群众工作能力, 考察其是否有能力担任党员导生。其三, 院系团委协助考察。院系团委主要负责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活动, 院系团委可以有针对性地为拟申请党员导生的学生安排任务, 协助考察其个人能力。其四, 院党委 (总支) 领导重点谈话。院党委 (总支) 领导与拟担任党员导生的学生党员进行谈话, 不但可以起到对党员导生的激励作用, 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党员导生的党务工作能力。其五, 目标责任制模式。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 没有责任就没有动力。在遴选党员导生的过程中, 应当就培养目标、培养效果、培养方式等方面以学生党支部的名义与党员导生签订目标责任书, 以督促党员导生履行职责。
(二) 分层级分重点培养
在学生成长为中共正式党员的过程中, 分层次分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是完全必要的, 有利于更好地节省资源提高培养效率。其一, 以党的基本知识为重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对于刚刚被确立为党员发展对象的学生来说, 党员导生应当更注重其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特别是端正入党动机的问题。其二, 以道德品质践行为重点培养预备党员。经过党课培训、党课考试、初步考察后的入党积极分子应当更加注重其在党员承诺方面的践行情况, 用实际行动来考察培养对象。其三, 以政治觉悟为依据重点培养转正党员。政治觉悟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正式党员是否合格, 要不断努力提升正式党员的思想觉悟,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进而培养共产党员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高尚品质。
(三) 优化入党答辩程序
其一, 将入党答辩程序贯穿于入党程序的始终。入党答辩程序旨在通过发展对象的个人答辩考察其对党务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入党的思想觉悟。将入党答辩程序贯穿于积极分子、预备期、转正后的各个阶段, 有利于更好地端正入党人员的入党动机, 进而提升党员质量和个人能力,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本领。其二, 实行承包责任制答辩方式。在党员导生制模式中, 将党员导生所联系培养的学生答辩效果作为对党员导生考核的重要依据, 促使党员导生积极履行培养义务, 提高责任意识。其三, 完善答辩效果的评估机制。入党答辩程序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汇报、现场提问等方式进行, 应当以书面考试等方式对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党的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考察, 在充分征求党员导生意见的基础上参照发展对象平常的日常表现对发展对象是否合格予以全面评估, 最终讨论决定是否接受该生入党。
(四) 加强党员导生的激励与监管措施
其一, 优化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机制及奖学金、就业推荐评选机制。党员导生作为学生党员中较为优秀的一部分, 在协助学生党支部书记培养发展对象的过程中付出了较多的努力, 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奖励机制以便激励和鞭策党员导生更好地为党工作, 同时对非党员导生起到正确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其二, 帮助党员导生人生出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保证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学生党支部应当在党员导生在培养党员的过程中, 创造条件和机会为党员导生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帮助党员导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总之, 在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 党员导生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学社工党员的积极性, 弥补培养资源不足的缺陷, 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造新的活力, 更好地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推向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 为实现中国梦铸就合格的栋梁之才。
摘要:当前高校面临着学生党务工作者严重不足, 党员培养粗放化、教育模式单一化等困境, 通过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党员导生协助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 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更利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导生,培养,制度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高校学生党员动员能力现状探究 篇9
现代民主国家政权组织方式大多是政党政治, 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 当它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 其政治功能的重心会发生一定的调整。 政党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动员和感召能力, 这一功能贯穿着政党的存在过程, 而当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其政权分配与对国家的领导重合, 蕴藏在政党属性中的感召动员能力渐渐演变成国家的动员能力, 这就对政党使用的感召性工具以获得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防止其功能过度倾向于资源整合, 而忽略社会动员。
中共党员是我党进行政治组织工作的最基本的单位, 党员贯彻党的政治目标, 传播政治信仰, 建立政治认同, 从而在我国各类组织、阶层、行业中体现我党的先进性和领导力, 保证中国各方面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方向有序前进。
一、从动员能力的视角看当代中共学生党员的特点
在我国的高校中, 党委对高校工作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宣传和组织工作上, 而这两个功能最终指向的是党组织及其成员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动员。 学生党员既是学校党组织开展组织工作的基础, 又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1.角色不稳定性和稳定性的交叉。
高校学生党员, 一方面是学生, 具有社会角色的不稳定性, 毕业后重新建立社会中稳定的角色, 求学阶段不属于特定阶层, 不完全社会化, 他们受到学校组织化管理。 在政治性的活动中, 学生很少成为独立的政治参与主体, 即不是实质性的利益集团。 学生大多数的政治参与带有社会公益性, 没有实质群体的代表性。 另一方面, 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员, 要以党内相关规章和准则要求自己, 不分长幼;在政治立场上要明确而坚定, 遵守党的领导, 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参与党组织生活, 要进入同志式的话语体系, 这种角色不论是学生阶段还是走入社会后开展社会建设, 都具有稳定的一致性。
2.党员身份日渐符号化。
学生党员的产生基本来自于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较为优秀的分子。 党员身份在高校的认同就等于精英或者某项社会工作出类拔萃的代表。 学生用党员作为评价字眼时往往和德才兼备的社会普遍评价挂钩, 容易忽略党员的政治属性。 学生在认可学生的党员身份的同时往往和党员党性的割裂, 这也导致学生的入党动机难以测量和证实, 最后只能通过学习成绩和学生工作, 甚至特长体现入党积极分子的独特性, 学生党员更在乎这种身份的标签作用。
3.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任职相重合。
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威信较多来源于其具体学生的工作, 而学生工作也能更直观地考察一个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学生党员在学生工作中更能显现出党员的先进性, 这也成了考察党员素质是否过硬的一项指标。 我们从工作性质可以看出, 学生干部的“行政性”明显, 也有很多“责无旁贷”完成的工作, 因此, 学生党员若不具有学生干部身份, 就不易观察到他在学生群体中的主动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也不容易看到他作为党员在宣传和践行党的宗旨的时候的感召力。 另外, 基层党组织本应在群众中普遍发扬的动员、宣教、说服功能, 不能很好地在学生党员角色中体现, 甚至党员动员的合法性、力度、深度更多来源于组织“命令—服从”职能关系而非政党权威。
4. 党内竞争机制在学生党员的产生及其干部选举中体现较弱。
多数情况下, 党内民主的理念在学生组织中没有明显的概念, 民主集中制并没有在学生党员及各类学生组织中充分地体现, 甚至学生党组织内部的学生党员也会习惯依靠思想政治老师的把关和安排。
当高校在不断增强学生基层党组织渗透力的同时, 学生基层党组织也面临着有效渗透的问题。 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分子, 有一定的学生群体领导者的属性。 这一属性最主要的体现应该回归一个政党本来功能, 即通过动员对社会资源进行汇聚, 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 学生党员目前的角色和实现其本身应该擅长的动员能力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二、高校学生党员的主要动员内容
1.实现价值认同。
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动员过程主要是实现政治认同。政党认同包括三个过程, 认同现代国家是政党政治的国家这一主流;认同我国的政党制度, 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认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法性。 学生党员要有能力通过灵活的思想工作, 渗透到学生群体中实现并强化这些共识。 高校学生工作中思想宣传动员效果, 应该体现在职能部门的有效贯彻和学生的积极响应中。
2.实现政策响应。
党委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的组织体制, 从学校层面到学院层面, 无不例外地坚持这样的原则。 因此, 学校、院系等正式行政组织作出的管理决策需要学生党员的积极响应, 首先是理解和接受, 再进一步通过畅通的渠道吸引相关的学生参与, 同时还有学生参与的政策实施的反馈, 行政组织进而对政策进行修正。 这才算基本实现了一次有效的政策认同。 在提倡学术自由的高校组织中, 个体自由的过分声张会抵消集体参与的热情, 最后也容易消解学校政策服务学生的初衷, 导致管理不良, 沟通不畅。 如果仅靠刚性约束, 高校各项工作的辐射面就会变窄, 政策不适应的反弹明显。 这个时候, 学生党员朋辈间的软性动员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让决策的响应成为更好的循环。
3.实现资源汇聚。
任何时候资源都是具有稀缺性的, 动员的初衷即是能够为了某种政治或者组织目的有效地聚集资源。 我们常把宣传和动员放在一起使用, 说明当今意义的动员, 不止限于在强制力之下利用法律、政策、制度规则实现资源配置, 更多的资源需要通过运用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说服, 以吸引动员对象“心甘情愿”参与到组织目标实现上, 让人、才、物、力、信念、舆论、意志等通过非刚性手段聚合, 达到对统一资源的认同, 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完整的目标, 是动员的最高水准。
三、高校学生党员动员能力培养的意义
“长期以来, 社会动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 是我们党的工作法宝, 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成就的主要经验之一。 ”[1]在高校学生党员作为中共源源不断的年轻而优质的成员, 在学生党员中将动员这一功能强化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1.促进学生工作, 以软实力促进制度性功能的发挥。
当学生党员同时又是学生干部时, 其具有的双重身份可以被更高效地利用起来。 在学生的动员行为中, 学生党员既是组织工作的主力, 又是被动员说服的对象。 学生党员对学校政策和学生工作有较好的理解, 并会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主流价值观和学生工作理念。 学生党员个人身份的这种双面性, 也就能帮助更多学生干部和学生工作对象了解和习得学生党员干部传递的思想和政策。
2.占领更广阔的主流舆论阵地, 实现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和培育的重要方式, 学生党员动员能力的提升也是思政工作的创新, 进而推进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学生党员的动员工作和示范作用, 是建构党员完整而成熟的价值观的过程;同时, 学生党员生活在学生群体之中, 面对日渐多元的学生思想, 学生党员可以在学生中影响主流舆论, 其朋辈示范能够将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组织行为方式体现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学生党员的引导传播, 能较好促进学生群体对中共指导思想的认同和习得, 优化政治动员形式, 促进政党执政合法性根基的建设。
3.有助于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能力, 推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领导水平。
党员队伍的素质能力, 对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决定性作用, 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极具可塑性的年轻力量, 从学生党员就开始培养动员能力, 是提升党员队伍素质能力的重要举措。 动员能力的培养将在思想政治领域提高党员的自觉性、纪律性、政治性, 提升其理想信念、大局意识。 良好的政治动员, 可以保持党组织的活力, 调和人民群众的不同矛盾, 提高社会共识度, 继而能提高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领导能力。
4.提高学生党员先进性, 更好地发挥党员在学生中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形式将执政党理念和组织原则有效传播, 是从某种程度上体现政党组织发展的实力和影响力的过程, 因此, 学生党员的动员能力的培养能够推动学生党员整体政治素养提高, 坚定其政治信仰, 使政党保持鲜明特色和执政路线; 执政党成员在时代角色的要求下重塑、恢复和完善其动员能力的过程, 能够帮助党员深入群众, 加深群众基础, 学生党员在群众中将提高个体的影响力和责任感, 动员这一实践能力也使党员的先锋和引领作用在群众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进而体现其执政理念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高校实施党员质量工程模式探析 篇10
一、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高等学校要围绕中心工作不断探索与实践, 积极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 把许多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 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也不断创新和丰富高校党的建设有效管理的方法, 增强了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但在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如在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方式、发展程序, 以及数量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
1.学生党员培训教育工作缺乏连续性。
现在学生党员的培养只重视发展前教育, 忽视了发展后的再教育工作。发展前教育形式多种多样, 发展后教育的短缺, 忽视了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会对学生党员的后续思想产生“供血不足”的现象。
2.教育培训工作吸引力不强。
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机构较少, 一般是党校内接受培训教育, 没有形成多级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培训内容大部分为理论教学, 脱离学生心理实际、利益实际, 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 教育方式和培训手段较呆板, 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较少, 不能达到教育效果。
3.发展程序缺乏严格监督机制。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问题。发展程序不规范, 思想汇报脱离党员实际, 组织发展监督不力, 重发展形式轻发展质量, 党员材料书写不及时不规范, 发展条件只重视学习成绩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是因为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
4.重数量轻质量。
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大学生党员数量不断增加, 党员的质量有所下降。党员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部分党员的入党动机不够端正;部分党员原则性不强, 抱着“管好自己就够”的思想, 不能发挥带头模范作用;部分党员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实践活动不如以前积极;有的党员存在“两面性”, 嘴上所说与实际所做不一样, 入党前与入党后不同;甚至有个别党员出现迟到、无故旷课、考试作弊等不同程度的违纪行为。
二、高校实施党员质量工程的意义
1.高校实施党员质量工程是坚持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精神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 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上简称《决定》) 指出, 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 创新活动内容方式, 找准开展活动, 创新党组织方式。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改善结构, 慎重发展”的方针, 加大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力度, 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 为党的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高校实施党员质量工程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创优争先活动的重要手段。高校实施党员质量工程是指在全面总结高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创优争先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于提高高校党员的素质和能力,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促进高等教育工作发展;对于促进高校“三风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对于纯洁和优化党员队伍质量, 发展和壮大高校党员队伍, 使高校党员队伍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对于在师生群体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开展创优争先活动, 不断增强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高校实施党员质量工程是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2010年8月, 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指出要创新党支部活动方式, 积极探索开展务实管用、吸引力强的活动方式, 探索立体化、互动式、信息化的工作平台, 拓展发挥作用的空间, 增强党支部活动的吸引力, 感召力。党员质量工程是在保持原有的党员活动基础上创新发展程序、教育方式, 建立有效的理论学习制度, 实施特色党支部活动的总称, 这些都是贯彻《条例》精神, 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
三、高校实施党员质量工程的途径和方法
1.建立和完善党员理论学习制度。
构建以综合学分制为基础, 建立起考评监督管理机制、系统教育培训提高和自主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理论学习体系。综合学分制分为基础性学分和发展性学分。基础性学分是指学生在学校或学院党校统一进行教育培训的基本学分;发展性学分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体现创造性、实践性方面的素质学分, 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这种方法不以学时为限, 而以修满规定的学分为准。修满后发放统一的《党员学习教育合格证书》并记入学生档案。不合格者采取延长预备期、劝其退党, 取消党员资格等措施进行约束。
2.建立健全党员发展后再教育体系。
学生党员再教育不应局限于理论学习, 应结合学生实际, 不断丰富党员再教育的形式。建立长效党员读书活动制度, 阅读经典图书, 上交读书体会并反馈信息;加强班级教育功能, 建立高年级党员或教职工党员导师联系班级制度, 充分发挥高年级党员的朋辈示范作用和教职工党员的教书育人作用;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教育功能, 实行党员学习信息化, 增强党员教育的广泛性和互动性;完善和创新党校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党员到爱国主义基地、革命烈士馆等地方去参观考察, 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结合时政热点, 以及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 开展主题特色生活会, 提升党员的分析问题能力。
3.实施入党答辩制。
入党答辩制是指党支部大会接受新党员入党时, 不减少原有入党程序的基础上, 借鉴大学生论文答辩的形式, 围绕入党动机及对党的认识等关键方面, 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与拟发展的入党对象之间展开答辩, 并进行综合测评。这种制度强化了入党的教育环节, 有利于加强对拟发展入党对象的党性教育;强化了考察环节, 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全面真实地考察拟入党对象;强化了监督环节, 有利于拟发展入党对象更好地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答辩, 可以了解发展对象的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情况, 从而提升党员的素质。
4.开展党支部特色申报工作, 创新党支部活力。
遵循“项目化申请、过程化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原则, 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实效和具有可推广价值的党支部 (小组) 活动, 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 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形成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相适应的生动活泼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5.完善党员发展程序的监督机制。
建立党委领导下的信息组织员制度, 完善各学院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建立党员评议制度;建立健全“一人一档”制度, 定期检查党员档案, 按时按质上交党员材料;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学生党员负责班级制度;入党积极分子结对一名学习后进同学制度;完善学生党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严格按程序办事。
学生党建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党员质量工程的开展, 是提高整个党员队伍素质的重要内容, 是对我们前期培养考察工作的检验及后续教育的再开展。借鉴科学理论和方法,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 保证大学生党员的纯洁性和示范性, 为党组织持续发展不断增添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陈彪.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与培训对策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7, (3) :69~72.
关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思考 篇11
【关键字】学生党员 教育 党建
一、前言
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最具有激情与活力的群体,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做好学生党员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员教育日益普遍化的今天,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是党自身建设的需要,是新时期对党提出的要求,也是确保高校稳定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积极做好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增强党执政能力储备的重大举措。
二、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1、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功利性目的明显。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为了能够更好的找工作,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潮流不断侵蚀着学生们的心灵,学生们易受良莠具备信息的冲击,入党动机不纯正,趋于一定的功利性和虚荣性。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在心理上并没有把党员的义务和责任放在心上。入党前的培训,积极学习党的课程,向组织汇报动态报告,入党后就将党的章程、宗旨抛在脑后,失去了党员的真正意义。
2、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专职党务干部和学生工作党支部的党员数量少,对积极分子进行培训的老师,多是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担任,辅导员老师工作事务复杂,致使对党建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又疏于管理,很少时间去仔细考虑学生党建的详细部署。学生的思想汇报多是在网上搜索,复制打印出来,对自己实际行动的反思少之又少,党支部成员对于类似现象不管不问,只要有材料备存,就算是可以合格结业。
3、党性意识不高,服务理念缺乏。大部分学生党员是在步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申请入党的,从递交申请书到成为正式党员,一般不超过三年,入党后在学校接受的时间也比较短,对党的指导理论理解不够深刻。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奉献精神,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够站在集体的一边,在权力和义务问题上,往往把自己等同于普通同学,党性观念淡薄,忽略了被赋予的责任意识。
4、教育方式陈旧,效果不明显。许多高校在党员发展问题上都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情况,没有完善的长期的制度作为保障,学生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手段,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写心得、组织讨论等形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教育方法滞后。学生党员学习积极性低下,容易造成走形式、走过场的后果,学生在此过程中,无所收获。
三、改善学生党员教育现状的措施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深刻领悟党指导思想的深刻内涵,用党的理论去武装头脑,融入到实际行动中去,分析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开展党的知识竞赛以及举办思想讲座,专家访谈等活动,端正学生们的入党动机。注重时事的同时,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遗迹,回顾党的建立、发展以及成熟这一光辉历程。
2、完善党员考核制度,跟踪教育。学生党员队伍存在入黨前积极向上,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表现突出,入党结束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进取心退化的现象。严格执行党员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管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接受普通同学对党员的日常监督。开展民主生活会,党员之间可相互指出对方的优缺点,帮助党员学生改正错误,严肃党纪。
3、参与社会实践,树立先锋模范。鼓励学生深入到社区生活中,体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组织学生党员探望敬老院、义务献血等公益事业,深入农村和企业进行社会调研,转化自身觉悟,提高自身素养。在校园中,利用橱窗、板报等形式对先进个人事迹进行表彰,宣扬他们先进的个人形象,启示党员发挥大学生优势,努力践行为人名服务的宗旨。
4、评审党员标兵,促进学风建设。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无论担当何种角色,努力学好文化课是学生的本职工作,学风建设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学风建设是青年学生良好发展的基础。学生党员应配合好学校相关工作的同时,带头努力学习,认真对待学科内容,并取得好的成绩,从自身做起,为校园校风建设起到好的作用。
5、夯实党性教育,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党员党性教育是党建的永恒课题,构建高校党性教育长效机制,与时俱进,也是一个探索积累的过程,让党员在不断的教育中,活化党的思想内涵,融入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中。党员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能处处为别人着想,对普通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彰显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蔡晓颖,关于我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工作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1,10
[2]赵振伟,发展与培养高校学生党员干部的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赵贺怡,在校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问题探讨[J],延边党校学报,2011.05
高校党员践行先进性的方式 篇12
一、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表现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具有较高威望、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学生群体,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党员的形象,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引领其他同学,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以身作则、走在最前面,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带动周围其他同学共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对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1、理想信念坚定、价值观正确
理想信念宗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精神支柱。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思想上的先进性是党员保持其他方面先进性的根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党员先进性的保持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当前,我们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发生明显的变化,有的甚至出现思想困惑和信仰危机。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党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保证,只有信念坚定的学生党员,才能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先进模范作用,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才能更好体现党的先进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学生党员是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在思想上做到与党保持一致,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学习积极主动、工作态度认真
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任务。学生党员不仅积极主动的学习文化知识,还帮助辅导其他同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除了文化知识的吸收外,政治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党员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政治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我。
3、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每一个先进党员应具备的思想意识,学生党员在各项工作中不仅竭尽所能地为同学服务,还在青年学生中充分发挥先进性,引领其他同学,共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党的先进性,激发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自觉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争取早日入党。
二、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利用学生党员业余时间,为他人、社会提供援助。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展开服务活动,实现自身价值,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传承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志愿者精神践行于日常学习生活中,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助人精神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准则。
为永葆党员先进性、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坚持把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坚持增强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和制度建设,推动形成特色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青年党员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青年学生要笃实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行为准则,自觉奉行,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国家。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努力助推志愿服务从“搞活动”向制度化、常态化转变,让大学生志愿者心有所献,力有所使,情有所归。
我院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坚持“社会化”的运作方式。与天津市肿瘤医院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协助鹤童老人院举办老年运动会、举办“大学生预防艾滋病青春红丝带”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还与天津地铁运营公司合作开展志愿服务共建活动,体现了校企合作和社会资源共享。坚持“制度化”的组织管理,注重规范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活动登记备案,制定服务制度,建立服务档案。坚持“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在内容、时间以及空间的安排上尽量贴近群众的需求。群众得到了实惠,志愿服务团队受到了所到社区、地铁站等人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高校“党员之家”】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党员08-04
高校后勤党员干部09-25
高校党员自我评价08-20
高校研究生党员07-06
高校党员领导干部12-04
高校党员发展工作10-12
高校教师党员个人剖析12-08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06-07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09-15
高校毕业生党员论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