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实践

2024-10-08

系统实践(共12篇)

系统实践 篇1

1 前言

济钢炼铁厂有120 ㎡烧结机3 台, 其中1#2# 烧结机在2002 年由90 ㎡烧结机扩容改造成120 ㎡烧结机, 采用的是双线集中润滑系统, 油泵开启后, 采用分配器对各润滑点进行供油, 一个分配器带4 个润滑点, 这种润滑系统在自身原理和结构上具有一定的限制, 常常因润滑不到位, 造成台车爬坡、掉滑板、电流过载等故障, 同时加快了滑道磨损, 增大了烧结机的漏风率, 给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烧结机生产环境恶劣、温度高、润滑点多且分散, 烧结机头尾部润滑点多为重载轴承, 滑道及尾部润滑点温度都在100℃以上, 济钢120 ㎡烧结机润滑点中部滑道有108个, 头部轴承座有16个, 尾部轴承座有10个, 在生产运行中, 双线集中润滑系统主要存在以下这些方面的问题:

(1) 系统泵站压力比较低, 由于各点是同时供油, 管线比较长, 系统压力升不上去, 在距离泵站近的地方压力高能够得到充分的润滑, 远的地方压力低而得不到供油; (2) 各点的润滑油量无法控制, 在134 个润滑点中包括滑道、轴承座、齿轮箱等, 各点对润滑油量需求和润滑时间不一样, 造成润滑油的浪费, 同时由于管道长、压力损失的原因, 导致中、后部滑道润滑点油量过少, 容易造成设备故障; (3) 润滑油路由于无过滤装置, 容易造成分配器卡阻, 并且没有检测及报警功能, 排查很不方便, 一旦某个分配器卡死, 将有4 个点无法供油。烧结机本身工作环境比较恶劣, 属于高温、粉尘区域, 分配器在这种环境下工作, 极易出现卡阻, 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 很容易造成滑道缺油, 发生设备事故; (4) 故障率比较高, 并且检修不方便, 如果系统压力出现问题, 不容易查出问题的所在, 将会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需停止供油, 方能检修; (5) 自动化程度低, 不能进行远程监控, 油量、时间的调节都需要到泵站手动操作, 经常由于操作的原因带来一些设备事故。

2 润滑系统改造

2.1 润滑系统改造必要性

济钢120 ㎡烧结机在使用双线集中润滑系统过程中, 故障率较高, 经常因润滑不到位使得电流过载, 造成停机, 同时也影响烧结机机速调节, 制约着烧结机的产量和烧结机的作业率, 针对这些问题, 在2014 年5 月份我厂对120 ㎡烧结机进行大修时, 引进了ZDRH-2000智能润滑系统, 该系统可根据设备工作状态、现场环境温度等不同条件及设备润滑部位的不同要求, 准确、定量、可靠的满足各种润滑要求, 它具体有以下技术特点:

(1) 润滑泵一用一备, 工作压力高, 能够在其中一台出现故障的时候自动启用备用泵, 稳定可靠, 最高工作压力能达到30MPa, 保证所有供油点都得到充足的润滑, 采用压力传感器, 实时监控系统压力。 (2) PLC可编程控制器现场控制各润滑点润滑状态;能够控制定时、定量供油, 并能依据润滑状态调整供油参数, 提高润滑系统可靠性。 (3) 给油系统采用的是新型电磁给油器集成, 避免了分配器所带来的一些缺点, 各润滑点都是单对单, 提高了润滑可靠性。 (4) 先进的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控润滑点的真实运行状态, 如果某个点出现故障, 能够及时从监控中发现并得到解决, 不用停止整个系统, 维护方便。 (5) 网络挂接与微机通讯实行远程监控, 方便工人操作, 并且能够从微机上及时掌握润滑信息, 出现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并解决。

2.2 润滑系统工作原理

该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主控系统、润滑泵站、执行检测部件、监控系统。采用PLC控制, 通过流量传感器进行流量信号检测, 通过主管路供油, 在主管路和润滑点之间皆有电磁给油器和流量传感器, 电磁给油器初始是常闭的, 当某个电磁给油器接到指令时打开给油, 因此每个润滑点的供油量都是可以根据需要控制, 且某一点有故障不影响其他各点供油。

工作流程, 首先启动电动高压润滑泵, 待主给油管道压力升至设定值后, 依次逐个打开各电磁给油器开关, 按照设定的参数给各润滑点供油, 同时流量传感器进行检测, 如有故障及时报警, 并且继续给下一个润滑点供油, 直到所有润滑点给油结束, 系统进入循环等待时间, 循环等待时间结束, 开始下一个给油过程。

3 自动润滑系统应用效果

2014 年5 月济钢120 ㎡烧结机投入使用ZDRH-2000 智能润滑系统后, 已经安全稳定运行快一年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可以看出, 改造是非常成功的。

(1) 设备故障率为零, 系统运行稳定。定期每月打开阀前过滤网检查, 及时更换损坏件, 运行期间未出现过堵塞和卡阀现象。 (2) 备件费用和维护费用大大降低。新系统上线后, 系统润滑良好, 烧结机滑道寿命提高了1 倍, 年节约备件费用30 万元;通过控制打油量和打油时间, 用油量也大大减少, 由单台机月消耗2000kg降到了1500kg;施工费用也明显降低, 以前安排了一个维修承包队伍, 平时处理分配器堵塞, 检修处理滑道堵塞等问题, 每月施工费用大概在1.5万元, 现在我们自己检修班就能维护所有的活, 节约了维修成本。 (3) 烧结机运行稳定, 机速能够得到稳定的调节, 滑道漏风率也降低了1.5%, 每台机年产量提高近4000 吨。可以从表1 中看出。

4 结语

实践证明, 济钢炼铁厂120 ㎡烧结机润滑系统改造后, 网络挂接与微机通讯实行远程监控, 可以使润滑状态一目了然, 让工人能更好、更快、更便捷地操作, 整套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未出现因润滑不到位而造成的设备事故, 同时提高了烧结产量, 降低了备件、材料费用, 年创效益200 万元, 为济钢降本增效做出了贡献。

系统实践 篇2

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报告

一、关于实习科目

关于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它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并为企业的管理、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有一种会计理论把会计理解为信息系统,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这样的信息系统无疑就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收集、记录、存储、处理与输出,并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向使用者提供所需会计信息,辅助他们管理、预测和决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财务会计系统管理、总账系统、报表和报表分析、资产管理系统、应收应付款管理、工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会计信息系统》既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又是一门专业理论、方法、实践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对账务处理子系统处理流程、数据文件、总体结构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如何被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并实现购销存及资金管理过程中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和输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是运用金蝶k/3ERP软件实现的。

二 实习目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信息化关键是企业的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大部分的信息来源于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的会计信息绝大多数是由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会计工作经历了从手工会计电算化再到会计信息化这一发展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的我们在学习工业时代会计的种种沿革的同时,更需要获得信息时代会计人员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熟悉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还要掌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并且要了解组织中管理者的需要。

此次实习的内容就是熟练掌握好会计应用软件,我们所用的是金蝶ERP系统适用于资本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及运营管控型的集团企业。金蝶ERP为资本管控型的多元化企业集团提供财务、预算、资金和高级人才的管控体系,为战略管控型的集团企业提供集团财务、企业绩效管理、战略人力资源、内控与风险的全面战略管控,为运营管控型的集团提供战略采购、集中库存、集中销售与分销、协同计划及其复杂的内部交易和协同供应链的集成管理。

此实习旨在通过对金蝶k/3ERP软件的操作,达到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操作方法的试验目的。了解会计信息系统各项模块,能够熟练操作财务会计系统管理、总账系统、报表和报表分析、资产管理系统、应收应付款管理、工资系统各个系统的基本操作。

二、实习内容

(1)实习基本概况:实习单位是广东非凡工业有限公司,主要通过运用金蝶k/3ERP软件的操作,对该公司的基本事项进行操作。其实就是自己上机操作。

(2)实习内容:包括总账系统练习、报表系统练习、现金管理系统练习、工资管理系统练习、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练习及应收款管理系统练习。

(3)实习流程:

1.总账系统练习:首先建立账套并对其进行系统设置,启用账套;之后进行账套初始化,包括完成账套系统基础资料的维护及初始数据录入并结束初始化工作;日常账务处理的练习就是根据资料录入记账凭证,对其进行审核、过账,进行业务往来核销,利用自动转账功能结转有关费用。进行期末调汇、结转损益等业务处理并进行期末结账。

2.报表系统练习:利用金蝶k/3ERP软件制作常用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自定义报表)并掌握其报表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现金管理系统练习:录入现金管理系统的初始数据,并进行系统设置;录入现金日记账,进行库存现金盘点、现金对账;录入银行存款日记账、银行对账单记录,进行银行存款对账、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现金管理系统期末扎账。

4.工资管理系统练习:对工资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添加基础资料;设置工资项目、定义工资计算方法、录入工资数据进行工资计算;计算个人所得税、分批工资费用;查看各种工资报表、结账。

5.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练习:对固定资产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完成固定资产新增、减少及其他变动等的日常操作,查看各种报表;期末计提折旧,进行固定资产自系统与总账系统的对账并结账。

6.应收款管理系统练习:对应收款系统进行正确的初始化设置,录入初始数据;对日常发生的各种赊销等各种欠款业务、收款业务进行处理;对发生坏账、坏账收回等特殊业务进行处理;进行往来业务核销,查看各种账表,并且进行期末结账。

(4)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每次各式各样的实习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是自己能解决的,有些是自己不能解决的。例如在进行期末结账时,往往没注意本期的相关业务是否已处理完毕并数据准确无误,而直接进行期末结账,使我不得不回头再做!有一些虽然在以前上课的时候,同学教过我做,但是现在来又忘了,不得不在找同学帮忙。有些问题时自己粗心造成的,有一些是由于自己的知识积累的还不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更加注意知识的积累!

三、实习心得

通过此次实习,是我受益匪浅。在实习中,我大体上掌握了金蝶k/3ERP软件的基本操作,并且能够运用金蝶k/3ERP软件进行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操作。并且基本完成了实习的内容,当然,在实习资料中仍然有一些我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两天的时间虽然有些紧,实习也有些累,我依然学到了一些知识。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目,学习会计的过程是枯燥和乏味的。只有融入其中才能知道会计的趣味。在这次实习中使以前学到的知识得到了更好的巩固。也弄懂了好多以前在上课时似懂非懂的问题,当然,在实习中也也到了许多的问题,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都解决了。在此,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

同时说明了我掌握的知识还不够踏实,这次实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我还有好多知识需要我去刻苦的学习和掌握。学海无涯,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才可能会胜任以后的工作。在这次的实习过程中,让我深深的明白:会计是一种专业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行业,胜任会计工作需要很结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让我在会计这个行业立足。

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报告

一.实验的必要性以及实验目的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经济的信息化关键是企业的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90%的信息来源于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的会计信息绝大多数是由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会计工作经历了从手工会计电算化再到会计信息化这一发展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此实验旨在通过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达到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操作方法的试验目的。

二.各系统功能描述以及分工合作的情况

1.固定资产系统

(1)核算和监督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管理好固定资产卡片;

(2)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汇总和分配折旧费用;

(3)分析固定资产利用效果;

(4)实现与相关系统的数据传递。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在完成固定资产核算后自动生成转账凭证,并传递到账务处理系统中。

2.出纳

出纳在整个系统看似微不足道,但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纳主要负责现金日记账,出纳签字,银行对账单,ufo报表等。

3.总账系统

账务处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完成账务处理工作的系统,无论是企业内部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还是企业外部有关决策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都必须由账务处理系统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加工处理后才能取得。

主要可以有以下用途:系统设置;凭证管理;出纳管理;帐表管理;期末处理。

4.应收应付系统

应收应付系统,主要是当企业发生购货与销货业务时,进行销售发票与购货发票的开出,与业务凭证的生成。以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收回与冲销,票据贴现等业务的处理。

5.工资管理系统

(1)收集、记录和存储有关人员和工资数据;

(2)计算汇总工资、分摊工资费用、完成工资核算处理;

(3)生成工资发放表、处理银行代发工资业务;

(4)产生各种所需的工资报表并进行分析;

(5)实现与相关系统的数据传递。工资管理系统应在完成工资核算的账务处理后自动生成凭证,并把有关转账凭证数据传递到账务系统中,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传递。

三.实验的收获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实验收获

1.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验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平台。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增强了动手能力,对会计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会计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此实验是四个人分工合作,在此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自己做单个实验的时候,除了工资系统出现了问题我们不能自己解决,其他都可以自己解决。但在做综合试验的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大部分自己解决不了。

我们总结了一下几点:

1.四个人对软件的不熟悉,造成我们的配合不是很默契,有时候我们感到很盲目,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2.应收应付系统在做业务题时,有时候不知到在哪操作,结果反反复复,制了很多张单,造成很多麻烦。

3.就是根据所给资料录入公司相关数据,要注意的就是要保证数据录入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还有各项目的公式定义必须在完成了各项数据完整录入之后才能进行,不然会成灰色。

4.记账后发现有些凭证有问题,以至于无法结账,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5.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以至于实验为能按时完成,出纳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我们知道这是个人对软件的不熟练造成的,以后应该加强练习,争取能够熟练应用用友软件。

四.对软件运行环境及软件功能的改进建议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软件之中,用友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普遍及通用的,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

用过用友的朋友都知道,安装用友先得安装数据库,接着安装u8,然后重启,才能安装成功。这其中就存在很大的不便之处,如果你电脑安装了还原功能,特别是网吧的电脑,就安装不上了,还得先卸载还原精灵,如果上次你安装过用友,卸载不完全,也会导致安装的不成功。

用友的卸载不管你在控制面板里面卸载还是用它自带的程序进行卸载都卸载不干净,这就导致下次的安装不成功,还有增加文件的堆积。不过可以在网上找到专门的卸载软件进行卸载

软件运行速度有点慢,而且容易出现异常任务,然后软件的序时性太强,这对业务出现错误时再进行修改造成很大的不便,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善。

五.结束语

通过会计实验课的学习,我们全方位地了解了企业会计的工作程序及会计体系,将过去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进行了有机地结合,对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次实验由于时间紧迫,再加上每个成员的熟练度不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最终经过沟通和交流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实验的机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知识。

信息系统规划理念与实践分析 篇3

关键词:信息系统概念;系统有效性;系统开发人员

引言

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科学,由人通过计算机和其它设备渠道组成的可以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加工,维护使用的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最大限度的完善企业和相关部门的信息管理。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支持业务的自动化,还可以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实现其战略目标,获得竞争优势,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一、信息系统的规划定义和发展

信息系统是规划组织目标所必需的有效信息,它是为了支持决策和组织控制而收集(或获取)、处理、存储、分配信息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组件。为了面向组织中信息系统发展远景的系统开发更长远。

1、信息系统的结构

(1)基础设施层是由支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硬件、系统的软件和网络组成。

(2)资源管理层包括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以及实现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存取和管理的各种资源管理的系统。

(3)业务逻辑层由实现各种业务功能、流程、规则、策略等应用业务的一组信息处理代码构成。

(4)应用表现层是通过人机交互等方式,将业务逻辑和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以多媒体等丰富的形式向用户展现信息处理的结果。

2、信息系统的决策者

信息系统是由管理人员决策服务于系统用户的,只有使用户方便满意的系统才是好的系统,为满足用户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成功的信息系统,是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从最初的总体规划制定,到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最后系统的实施全过程,都离不开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的真诚合作。信息系统开发的用户不仅是使用信息系统的主人,也是开发信息系统的主人。只有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真诚合作,才是系统成功的关键。

3、信息系统的战略管理步骤

(1)绘出组织关联集团,识别关联集团的要求,解释和验证组织的战略集,定义组织相对于每一个关联集团的任务和战略。信息系统规划过程通常是由组织中的有关人员提出规划的需求,发起规划;然后进入分析阶段,对组织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最后产生规划方案。

(2)战略集转化成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信息系统战略应包括系统目标、约束以及设计原则等。这个转化的过程对应组织战略集的每个元素识别对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约束,然后提出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战略集的转化过程还不能形成算法的形式,因为对于不同的组织,其战略集的内容相差很大。不过确定和评价组织的战略集的过程,还是有系统化的方法,即用关联集团要求的概念。一旦确定了组成的战略元素,要由组织的最高负责人审查,这一过程可以采取结构性的提问法。

二、信息系统规划实践的不足

信息系统规划的理论是要提供给整个信息系统规划。依据可靠有效的信息系统规划理论,建立一个基础的信息规划流程,这种系统规划可以服务于各个领域,为帮助高层管理者去建议计划和优先建设信息系统规划,提高效益,带来了保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信息系统规划开发的复杂性

信息系统规划理论出现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各个领域的投资强度不断的加大,所获得的投资效益也难以量化了。市场的多样化,对信息的需求样式也多样化,信息内容也会相应的多元化和复杂。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通过多种手段获得,着也决定了信息的不完整和虚拟度。

2、缺少对信息技术架构的支持

信息构架是指一套确定IT原则、标准、方针和促进提升设计和购买能够共同使用的系统的指导,而这些都是信息系统规划的理论所忽略的;信息系统规划的理论忽略了与信息构架相关的实施问题。

3、信息结构面临的生命周期

面向不同的用户,不同观点的转变,很难实现信息资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不同领域的分工也要严格划分。

三、信息系统规划分析

信息系统规划是一个识别支持企业规划(战略)和目标的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的过程,系统规划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迅速构建出一个初始系统模型。用户和开发人员在此原型的基础上共同探讨、改善和完善设计方案,开发人员根据改进后的方案,对原型进行修改,再去征求用户意见,反复多次直至取得满意的结果为止。

1、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

(1)时间区段:方向是持久的,无终止的,无时限的。而目标是有时限的,可以为子目标所替代的。

(2)特殊性:方向指的内容较广,较通用,是涉及印象、风格以及认识上的东西;目标则较专一,是在某一时刻可以达到的东西。

(3)聚焦点:方向常根据外部环境叙述,而目标则是内向的,隐含如何利用企业的资源。

(4)度量:方向和目标均是可量化的,但方向是以相关项叙述的。

2、信息系统规划的特点

(1)可以使系统开发的周期缩短、成本降低、速度加快,可执行性良好,得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

(2)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系统的,并且组织人事落实,战略计划要求一级级落实,直到个人,这样一级级的细化,做到深入人心,人人皆知,战略计划也就个人化了。

(3)由于用户参与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使得系统的移交工作比较顺利,更加灵活,现在所制定的战略计划只是一个暂时的文件,只适用于现在,应当进行周期性的校核和评审,灵活性强使之容易适应变革的需要。

3、信息系统规划的使用前提

(1)并非所有的需求在系统开发以前都能准确地说明

(2)有快速的系统开发工具

(3)项目参加者之间存在通信上的障碍

(4)需要实际的、可供用户参与的系统模型

(5)需求一旦确定,就可以遵从严格的方法

(6)大量的反复是不可避免的和必要的,应该加以鼓励

结束语

总之,在系统建设中缺乏科学的、有效的系统规划信息系统规划概念信息系统规划是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制定的,面向企业信息化.在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前,应该结合企业内外部的实际情况,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出清晰准确的目标,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之列,进行优化和改造。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可能将导致原有的利益分配关系的打破,变职能导向为流程导向,人员的裁减、控制更趋于风险最低化等等。只有目标制定了,才可以决定项目的范围大小,才可以决定项目成本预算和实施周期等等。

参考文献:

[1]《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教程》左美云,邝孔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萍.企业信息系统项目中用户参与有效性实证研究[fJl.科技管理研究,2013C03):185-186.

[4]苏棋.基于网络化环境下的学术交流[fJl.学会,2009C08):34-35.

制药企业系统节水工程实践 篇4

1 节水系统规划

合理用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对水系统进行系统的规划, 找出节水的方法和措施, 减少自来水消耗将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对节水工作做了规划:

1.1 落实组织机构, 健全管理制度

企业之前用水管理工作由设备工程部门负责,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突出的问题是公司层面对整个节水目标不清晰, 指标分解困难, 监督、促进力度弱。根据此情况, 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负责的环境保护委员会, 作为公司级节水管理组织机构。环境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整个公司节水工作的统筹、规划, 并监督分解目标执行情况。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成立使整个公司节水工作更有针对性, 有力提升了执行力。在此基础上, 我们系统梳理、完善了公司的能源管理制度, 明确了环境保护委员会、车间及部门、专职能源管理部门、能源管理员等各级机构和人员的职责。相关管理制度的健全细化了各层级在节水工作中的工作内容, 加强了制度的可操作性。

1.2 制定节水目标, 明确节水责任

根据国家“十一五”节能规划, 制定了公司的总体节水目标。根据年度节水目标, 综合考虑各用水单元实际情况对节水目标进行逐级分解, 并与车间、部门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采取超额节约奖励、超标用水处罚的办法, 最大限度完成节水目标。

1.3 完善计量体系, 加强定额管理

计量是节能的“眼睛”,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计量仪表的不健全、损坏是水损耗的一个重要因素。规划要求对整个公司的计量网络进行核实, 系统分析计量仪表的合理安装位置及数量, 然后在工作中分步完善。在规划中重点突出先实施单线品种用水定额管理, 针对多线品种在积累统计各品种产量与能耗数据的基础上, 经过系统分析, 确定品种能耗定额比例, 依此比例指导考核。

1.4 优化用水配置, 高效分质用水

药品生产过程中涉及自来水、纯化水、注射用水、污水等各种水, 水质差异较大。在前期规划中做好各个车间、部门用水水质的标准调查, 根据标准做好各点用水的调配, 特别强调分质梯度用水, 以优化水资源在各点的配置, 提高使用效率。

1.5 重视科技节水, 突出阶段重点

污水处理量增加不仅是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 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制造成本。在规划中明确利用新技术处理污水, 加大中水回用量。在“十一五”期间主要做好污水回用、蒸汽冷凝水回用、循环冷却水系统优化三项工作。

2 节水管理

围绕节水规划, 我们在节水管理上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2.1 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我们先后起草和完善了《能源管理》、《用水管理》、《能源消耗定额的制定》、《能源消耗的统计与考核》、《合理用能检查评定标准》等管理制度。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明确了能源从购入到使用到排放全过程, 各个环节合理用量, 明确了目标管理方法及考核措施, 有效保证了节水工作的实效。

2.2 设置能源管理专人

在公司内部专门设置了能源管理员, 负责对公司能源从外购到消耗全过程的监控管理。能源管理专人每日对公司一、二级能源使用数据进行抄录, 对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通过计量、检测、整合、分析等过程, 评价公司能耗状况, 提出节能建议和方案, 对计量网络的合理性提出有效建议。能源管理员的设置提升了公司能源管理水平, 加快了不合理用能情况纠偏的响应速度。

2.3 实施不合理用能稽查

能源稽查的目的是通过突击式检查, 以发现车间、部门能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使不合理用能现象得到及时纠正, 增强全员节能习惯、塑造节能行为。具体实施是针对各种用能情况制定检查评定标准, 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自行临时组成3~4人小组突袭检查, 根据评定标准进行奖惩。例如, 规定年度连续3次稽查无违规的单位奖励2 000元, 出现严重违规条款2次直接取消该单位年末评比先进的资格等。严格的稽查措施培养了员工良好的合理用能习惯, 不合理用能现象逐渐减少。

2.4 定额与统计平均结合确定用量目标值

小容量注射剂生产车间属于单线生产一个品种, 能源消耗只需统计某一段时间生产的产品总量, 此期间消耗的水量与产品总量比值即单位产品能耗, 如每万支注射剂耗水量, 该种情况我们就在几个统计期后确定出产品能耗定额。口服固体制剂车间情况比较复杂一些,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同时在线的产品数量较多, 同一个产品的产量也随时在变化, 用能设备分产品单独用的也有多品种共用的。该种情况要细分能源消耗到每个品种的十分复杂, 不但要增设很多计量仪表, 而且人员投入区分品种能耗的工作也十分大, 管理成本投入巨大。根据生产特点, 我们使用剂型 (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三大剂型) 能耗结合正常生产周期平均能耗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合理消耗, 剂型能耗从一个生产年度产品与能耗关系推算得出。经过几年的实践, 用量的确定越来越合理, 对节水管理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

3 节水措施与方法

3.1 冷却循环水使用大系统与小系统结合

在原料药的提取浓缩过程中, 因热交换的需要, 冷却水的耗量非常大, 把经过热交换的冷却水回收并冷却后, 经过降温的冷却水再循环利用可以节约大量的自来水。此过程重点关注两点, 一是冷却水有效冷却问题, 二是节电问题。考虑到产量波动较大, 冷却负荷变化大, 在冷却塔设计上我们采用了两级冷却, 热负荷小时开1台, 大的时候开2台。在恒转速供水系统中, 电能消耗比较大, 考虑到电能的节约, 我们在设计中采用变频恒压进行冷却水供水, 泵的开动数量及运转频率由冷却水回水温度进行反馈调控。小容量注射剂、口服固体制剂与原料药提取冷却水用量差异较大, 两车间冷却水用量较小, 往往厂房单独设置, 生产时间与原料药车间有一定差异, 使用原料药车间的大冷却水循环系统因供水设备功率较大、管线投资、管道阻力问题, 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针对该情况, 在两个车间分别设置了2套小型冷却水循环系统, 实际使用中管理方便、运行成本低。在小容量注射水冷却系统中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冷却水量大, 冷却设备材质好, 为316L, 通过对水质和使用条件分析后发现水质很稳定, 冷却过程无污染, 无新成分混入, 完全可以回到自来水储水池循环使用。

3.2 蒸汽冷凝水全面回用为锅炉用水

在药品生产环节中, 植物提取、浓缩过程, 小容量车间注射用水制备、灭菌过程, 口服固体制剂车间物料干燥等过程均使用大量蒸汽, 锅炉房水消耗主要就是生产蒸汽用水, 占了生产用水量的近1/6。根据3个车间的分散性, 建立了2套蒸汽冷凝水回收系统, 把所有用汽点冷凝水进行了回收, 因所使用设备材质绝大多数为不锈钢, 冷凝水除供汽、回收系统的无缝碳钢管带入部分金属离子外, 其余污染物很少, 对回用水质进行跟踪检测, 水质完全符合锅炉冷凝水回水水质标准。冷凝水全面回收后, 锅炉自来水消耗减少近3/4, 因冷凝水含有较高的潜热, 可减少近1/6的燃料用量。

3.3 人员洗澡水定额使用

制药企业因行业的特殊性, 对进入生产现场的人员卫生有特别要求, 生产现场分为洁净区和一般生产区、辅助生产区, 洁净区对人员卫生要求高于其他区域。基于这种状况, 把整个公司的人员根据岗位进行了洗澡分类划分, 例如洁净区等要求高的地方每班必须洗澡, 部门管理人员每周洗澡2次等, 根据国家相关定额结合行业特性, 规定每人每次洗澡用水定额定量。实际操作中, 车间、部门根据人数、洗澡频次和用水定额申报用量, 监督部门做审核和使用监督。该方案实施后企业日均洗澡用水量由36 m3降到16 m3。

3.4 洗瓶水回用为锅炉补水

洗瓶是制药企业小容量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关键工序, 清洗安瓿瓶使用的水完全为注射用水。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法制备后相关指标符合药典规定的制药用水, 因洗瓶要求预洗用水为注射用水循环水, 最后的清洗必须是新鲜注射用水, 所以注射用水消耗量非常大, 按原来设计的系统, 该部分水清洗后直接排至污水管道进入污水站。我们对水质进行检测分析后发现, 除有少量固形物外, 其余指标均优于锅炉用水要求, 于是我们用管道对该股水进行了分流, 经沉淀、过滤等物理法处理达到锅炉用水标准后进入锅炉用水补水池供锅炉使用。

3.5 排放污水用膜法处理后的回用

排放污水用膜法处理后的回用做冷却循环水系统补水、绿化用水、冲厕水及其他杂用水。按环保部门的要求, 笔者所在公司2010年上半年污水排放必须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 一级A标准。结合原有污水处理系统, 对多种污水提标方案进行比较论证后, 认为膜法处理更有保障, 更经济。2010年年初, 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了膜法处理小试, 试验结果完全符合预期。小试工艺放大后投入生产实际运用, 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 并分别符合工业用冷却水、绿化用水、冲厕用水及其他杂用水水质标准, 按照上述用途使用后, 企业基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膜法处理污水回用在大幅削减外排污染物的同时, 给企业带来良好的节水经济效益。

此外, 我们还根据清场及清洁场合的不同, 采取清洗用水分质使用, 车间纯化水根据不同工序规定用途、核定用量, 车间灭菌色水用树脂处理后回用等措施减少自来水用量。

4 实施效果

自2004年到2010年企业用水量从每年11.97万m3降低到5.9万m3 (注:2010年全年数据根据上半年实际消耗折算得出) , 污染物COD总量从每年18 t削减到2 t, 年节约费用45万元以上, 此期间企业工业总产值从3 912万元增加到12 280万元, 如图1所示。

5 结语

综合分析企业节水问题的方式方法, 在系统分析、统筹安排的前提下, 管理与技术相结合是有效的节水方式。企业在选择节水方式方法的同时, 要综合考虑行业的特点、企业生产车间布置、生产组织特点等因素进行规划实施。深入的节水工作取决于工艺的变革, 故应将重点放在探索工艺节水的方式方法上, 使企业的节水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魏群.城市节水工程.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1

[2]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节水新技术与示范工程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2

铁路货运系统实践总结 篇5

实践人:刘立伟 2016年6月20日

一、实践地点

包头货运中心

二、实践时间

2016年6月1日至6月11日

三、实践目标

1.审核货物运输订单、运单及附属资料等装车作业。2.确定卸车计划等卸车作业。

3.按规定拍发货运事故速报等事故处理。4.识别起重吊运指挥信号等装卸知识。5.现代物流相关知识。

四、实践过程

根据局职教处《关于职工培训基地专职教师到基层站段现场实践的通知》精神,同时为了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实作技能,加快知识更新,积极适应现场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对职教工作的要求,我按照文件要求前往包头货运中心进行了10天的现场实践,现将实践流程简要总结如下:

包头货运中心是在整合原包头华通物流集团公司的5家物流企业和包头地区的3个车务站段的货运业务以及呼铁环

概论》、《库存与仓储》两本书拿出来进行了简单的复习,以确保自己对现代物流的定义、基本功能、各个作业流程有了一个简单的理论基础认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能能够发现自身问题,并有着重的进行学习。那么这次我也带着对现代铁路货运物流的诸多疑问来到了包东货场。1.服务意识转变

曾经由于我国铁路长期实行政企合一的体制和“大一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加上自身具有的行业特点,所以对待货主的服务态度略显滞后;但是随着运输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原有的价值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市场竞争的需要,货运中心也实施“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求发展”的经营策略,全面掌握、分析客户对运输业务的需求情况,及时对市场变化和需求做出反应。这一点从我在货票大厅窗口实习的几天当中也有着深刻的体验,以前也听说过,铁路发车皮难、批计划难、找关系更难,但是现在货运中心积极的掌握不同类型客户特征,也不断的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运输产品,为客户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服务,优化了客户关系,同时增强竞争优势,在这几天当中,不管是什么样的客户,要发送什么样的货物,营业员首先都是笑脸相迎,同时也积极的根据客户发送的货物为客户制定最经济、最便捷的方案,以使更多的客户认同企业提供的运输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

面向一个的崭新课题。那么我虽然不是在货运系统工作,但铁路货运系统所产生的价值与我与铁路局的每一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作为职教系统的一员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对铁路运输系统的职工制定怎么的培训需求才能应对当前传统的运输系统向现代物流系统转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引进现代物流理念,使企业领导及员工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刻认识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确确定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铁路运输企业才能根据所在地区的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科学的制定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长远战略规划与实施对策。

运用大司库系统的实践及探讨 篇6

【关键词】司库;建设实践;探讨

西部钻探公司隶属集团公司,是2007年底集团公司将新疆、吐哈、青海三大油田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重组整合后,组建的第一家跨油田的专业化公司,主营业务:油气田钻井、测井、地质录井及配套钻井工艺技术研究。国内市场重点为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等国内五省八大油田;国际市场涉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伊朗、沙特、埃及等10多个国家。服务区域遍布五个省、八个油田、十个国家,规模庞大。

一、大司库系统的构建模式及特点

大司库系统是指集团公司实行大司库管理,以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为资金结算平台,通过总分联运账户方式,对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理财管理和决策支持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全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结算集中和信息集中,构建“全面、集中、统一、规范”的全球资金管理体系。

大司库系统的构建模式是,以财务公司作为中国石油的统一结算平台,担当所有企业对外收支的通道,通过将企业原有收支两条线银行账户与财务公司账户直联,将企业收支全部纳入集团统一资金池管理,实现了从日终归集到实时归集,银行逐级归集到财务公司内部逐级归集的转变。另外,中国石油大司库体系建设中的信息系统也是一个必不可缺的要素。它将中国石油司库信息系统集成为一个大的资金管理平台,采用司库信息系统与内外部系统数据对接的方式,实现司库信息系统与FMIS、ERP、预算系统、投资计划系统、合同管理系统以及网上报销等系统的集成对接,实现信息共享。

集团公司大司库系统的特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有机融合,在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等方面不断创新,灵活适应性强,适合我单位点多面广的资金结算。

二、搭建大司库系统的实践

按照公司的整体部署,西部钻探公司大司库系统建设大体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1.培训阶段

根据公司的实际,组织专业人员确定二级单位组织框架和资金单位,确定资金管理中心组织框架及业务流程,完成公司资金营运子系统上线实施方案并搭建完成营运资金子系统测试环境。完成大司库系统中资金单位、业务部门、账户等字典的初始化。完成财务资产处、资金管理中心及各单位的业务流程、凭证模板定义和权限分配,并在测试账套中对定义完成的流程进行验证。

2.并行阶段

在账户初始化配置完成、业务流程测试无误、人员基本掌握系统操作后,公司进入了大司库系统与融合FMIS系统并行阶段。为做好系统并行工作,公司财务处信息科人员搭建并行账套,各二级单位财务人员办理日常业务时,须在融合FMIS系统和大司库系统并行环境中同时完成数据录入及凭证生成工作。

3.单轨运行阶段

公司在大司库系统运行正常、业务流程顺畅后,向集团大司库项目组提交单轨申请,经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审查批复后进行了单轨切换。单轨切换后,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付票据四个会计科目将设置为统驭科目。

三、对大司库系统的几点体会

大司库系统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公司资金管理水平。公司资金计划管理由过去相对粗放式总额控制,上升为营运资金系统下的精细化管理,极大地提升了我公司资金管理整体水平,进一步强化了资金收支动态管理,规范了资金运作。同时,大司库系统的实施也大幅地减少了公司银行账户数量。

1.大司库系统的优越性:

(1)账户分设,实现收支控制和资金集中。地区公司的收入专用账户唯一上划路径指向总部账户,相当于总部的口袋户,支出专用账户资金来源唯一,仅由总部拨付。

(2)采取透支支付,实现地区公司支出账户零余额。地区公司可以在透支额度内先行对外付款,每日终了由总部将本日地区公司的透支金额补平,即“日间透支、日终清算”;这样使得地区公司账户无资金沉淀,真正实现“零余额管理”。

(3)应用网上银行,保证资金快速收付。资金收付实行电子汇划,网上操作,并与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实现了银企直联,对外付款保证在一分钟之内到帐,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集中带来的调度问题。

(4)覆盖面广。我公司点多面广,资金收付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大司库银企直联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结算的困难。

2.大司库系统的局限性:

(1)搭建成本高。需要搭建一个类似财务公司的资金结算平台,系统支持的要求也比较多,不适合中小企业采用。

(2)使用成本高。由于大司库系统是建立在总部和地区公司高度集中的资金工作平台,大司库系统实现不同企业间流程的规范统一。即针对相同的业务,制定标准的流程,各地区公司共同遵照执行。资金管理延伸到业务源头,实现“财务”和“业务”相互支撑、协同控制。对流程整合,人员要求较高。

(3)增加了风险,高度集成,编制凭证与提交付款,对内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流程多,流水线作业,对单位定员定岗提出了较高要求。

参考书目:

[1]吕连浮.中国石油资金管理与司库建设

微课《信号与系统》改革实践 篇7

在大数据时代的崭新背景下, 如何使教学更加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微课提供了一种凸显未来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张一春教授认为,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 目的是最佳效果, 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形式是流媒体, 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时间是简短的, 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笔者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 打破章节的限制, 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整合, 建立理论知识点与实际问题的联系;结合微课教学形式, 以问题趋动式作为教学方法, 旨在锻炼学生, 提高其综合素质。

1 总体设计

课程的总体设计为:将微课作为载体, 以解决一个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为主线, 融合其他多种教学手段。每段视频15 ~ 20分钟, 如此学生也可利用课后时间自学, 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解决问题为导向

课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淡化理论推导, 强调从常识讲起。用信号与系统的知识去解释、解决问题, 使学生深刻体会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问题的提出可以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 如提出问题:利用Matlab等软件在一段音乐中人为的加入噪声, 对比加入噪声前后音乐的效果, 并提出如何去除该音乐当中的噪声?对应的知识点:信号的频谱以及滤波。又如提出问题:如何将一段音乐放慢 (加快) 播放、延迟播放?对应的知识点即f (t) →f (at-b) 。这些问题比较贴近学生实际, 易于被他们接受,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问题的另一个来源是从后续专业课程如“通信原理”“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中提炼出的相关问题。如讲解频谱搬移的知识点的时候, 提出问题:广播系统中如何区分各个不同电台?在介绍抽样定理的时候可以融合PAM、PCM等概念。

1.2 微课的制作

微课的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要从学生而非教师本身的角度去制作微课, 力求直观、易懂。微课可以融合其他很多教学手段, 如:Flash动画、音视频、结合Matlab、Multisim等软件仿真等。

另外注重 完整性, 每段微课 视频还必 须配套有PPT、教学设计等相关资料, 学生学习完本知识点后, 可选择习题解答、设计性实验等, 从而获得本知识点的学分。

2 具体案例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周期矩形脉冲的频谱特点以及信号带宽这个知识点的微课设计。该知识内容比较枯燥, 如只依赖课堂理论推导与讲解,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只会做简单的记忆, 达不到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从实际问题出发, 首先提出:如今是信息社会, 速度也成为通信中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那么数字通信当中速率能否不断提高?这里也可以结合Flash动画, 不断压缩矩形脉冲的周期, 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印象。

提问上节课的重点内容, 帮助学生巩固两种形式的傅氏级数及两种频谱之间的关系, 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 (提问形式)

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提示重点及难点所在 (PPT展示) ;

讲解周期矩形脉冲的频谱结构 (PPT展示) , 重点讨论其频谱特点 (板书结合PPT, 图形展示) ;

与提出的问题相呼应, 讨论周期矩形脉冲的频谱结构随参数的变化:矩形脉冲的T (周期) 一定, τ (脉宽) 减小时, 其频谱结构如何变化?引入Multisim仿真, 现场搭电路进行演示, 通过频谱仪观测频谱, 使抽象的频谱概念形象化;回到PPT, 对比三种情况脉宽分别为500μs、250μs、200μs时的频谱图, 总结规律; (软件仿真结合PPT, 图形对比得出结论) ;

本次课重点难点总结 (口述结合板书) ;

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 。

频谱的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微课授课时, 引入仿真软件帮助学生理解。授课过程中, 以周期为1ms (频率为1KHz) 的周期矩形脉冲为例, 讨论脉宽取不同值时其频谱的变化。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 利用其带的频谱分析仪, 分别演示了脉宽为500μs (占空比为50%) 、250μs (占空比为25%) 、200μs (占空比为20%) 时的频谱图, 如图1所示, 占空比不同的周期矩形脉冲频谱, 可以分别看出第一零点内的谱线数分别2根 , 4根和5根, 从而比较得出结论:第一个零点内的谱线数目随着τ/T (占空比) 减小而增多, 为τ/T (占空比) 的倒数。可进一步扩展得出信号带宽的概念。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 讲课的过程中现场演示, 将实验与理论有机结合, 使抽象的频谱概念形象化, 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 大大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效果。

课后设计性实验设如下:要求学生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讨论周期矩形脉冲在τ (脉宽) 一定, T (周期) 增大的情况下其频谱结构的变化, 自己设计电路, 比较分析, 对比不同情况下的频谱图, 总结规律, 得出结论。

3 结语

结合微课的教学形式, 以问题趋动式作为教学方法, 打破章节的限制, 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整合,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 注重挖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后续研究重点是:第一, 对课程内容进行更加合理化的整合, 以便更好解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同时进一步规划出每个知识模块对应的学分数;第二, 进一步与实际工程应用以及后续课程的联系, 发掘更多更合适的问题, 与信号与系统的知识点建立对应关系;第三, 建立《信号与系统》在线课堂, 将微课视频及配套的资源、习题等都上传, 同时做好配套资源的整理, 特别是设计性实验的设计, 便于学生自学以及选做习题等获得相关学分, 从而为后续改进课程的考核方式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降低烧结系统电耗的实践 篇8

随着钢铁市场利润空间的缩小, 公司不断降低烧结矿成本, 2012年一季度由于原料变化、脱硫项目运行等, 烧结矿电耗增加, 为降低烧结矿生产成本, 2012年将“降低烧结系统电消耗”作为攻关课题, 确定课题后, 小组首先排查烧结矿电耗组成, 针对烧结机主抽风机、环冷鼓风机耗电量大, 实施环冷机密封改造、烧结机机头机尾密封装置改造等降低烧结机漏风率, 从而降低烧结机电耗, 利用同步电机工作原理, 降低主抽风机电机电流;推行“避峰填谷”、“工完机停”节电措施;有效利用余热资源, 降低动力能源消耗;制定本生产区域消耗报表及管理规定, 促使职工转变操作理念, 杜绝烧结矿“红矿”, 实施常规节电措施, 规定长明灯开停时间。通过一年的攻关, 取得了良好效益。

2 原因分析

2.1 制定烧结矿能源动力消耗成本控制框架结构, 明晰攻关目标 (见图1)

2.2 制作烧结矿成本构成饼图, 界定电耗在成本控制中比重 (见图2)

2.3 分解烧结系统耗电因子

265 m2烧结机主抽风机和鼓风机总功率达1.1万千瓦, 平均日耗电26.6万千瓦时, 占烧结电耗的76%以上, 因此降低烧结电耗必须从降低主抽风电机定子电流和控制鼓风机开启台数入手。烧结机烧结区域非连续生产线较多, 总功率达742 KW, 占烧结电耗的5%左右。如果加以优化, 合理使用, 对降低电耗起到重要作用。

3 采取措施

3.1 进行技术改造, 对烧结机、环冷机进行堵漏风改造, 有效地降低了烧结机、环冷机漏风量

3.1.1 265 m2烧结机环冷机台车密封采用风箱皮与台车密封板之间密封, 由于环冷机轨道变形, 致使密封间隙增大, 造成环冷鼓风机风量向两侧扩散, 环冷机漏风严重, 影响周围环境, 导致电耗指标上升和烧结矿质量降低 (见图3) 。

为此将环冷机密封装置进行改进:根据鼓风机风量风向, 在环冷机风箱两侧焊接一块挡风板, 改变环冷鼓风机风量风向, 减少风量向两侧扩散, 减少对密封皮的磨损, 达到密封效果 (见图4) 。2012年利用检修厂里组织组织60名职工制作环冷机挡风板进行了安装, 挡风板安装后有效地降低了漏风量, 提高了环冷机的冷却能力和保证烧结矿的质量, 环冷鼓风机使用量比原来同期减少1~2台。

3.1.2 265 m2烧结机使用的机头、机尾密封装置的密封板均为一个整体 (见图5) , 由于台车梁中间下绕, 导致密封板与台车间隙不好控制。当台车与密封板两侧间隙合适时, 台车梁中间将刮蹭密封板中部, 严重时要停烧结机, 更换塌腰的台车, 换台车后再开机, 影响烧结矿生产稳定;当密封板中部与台车间隙合适时, 台车两侧间隙又会过大, 漏风严重, 严重影响到烧结生产。

针对密封装置易刮蹭台车引起烧结机停机, 及机头机尾漏风, 炼铁厂制定改造方案并进行了实施, 保留密封装置其他部位不变, 将密封板由整体改为三段 (见图6) , 每段间隙单独控制, 改造后, 烧结机实际运行中台车刮蹭密封板现象消除, 避免了因此引起的烧结机停机, 烧结机机头机尾间隙漏风的情况改善, 密封效果较好。

由于漏风是动态变化不断发展的。因此厂里在平时积极查找漏点, 逢修必堵, 加强堵风工作, 向风要产量, 达到高产节电的目的。

3.2 利用同步电机工作原理, 降低主抽风机电机电流

利用同步电动机功率因数, 电磁转矩, 电驱电流效率和输出功率的工作特性, 调整励磁来实现节能的目的。

2011年主抽风机电机电流258A左右, 功率因数0.99左右, 2012年炼铁厂试探性调整励磁电流, 来降低主抽风机电机电流, 降低电机功率因数, 通过不断探索, 目前电机电流下降到240 A左右, 功率因数降到0.95左右, 目前电网电压维持在9800V左右, 电机功率维持在3 870 KW, 措施实施前后, 烧结机主抽风机电流、功率因数、日电耗数据对比分别见表1、表2。

3.3 推行“避峰填谷”、“工完机停”节电措施

燃料破碎、成品线外供料等阶段性生产线, 设备空转耗电, 炼铁厂推行“避峰填谷”、“工完机停”节电措施。对燃料破碎规定《四辊破碎时间规定》, 对机尾除尘系统, 制定《烧结系统除尘灰使用管理制度》中放灰时间表, 执行“工完机停”节电措施。对不连续生产线包括铺底料供料线、外加烧结矿供料线等实施“工完机停”。

3.4 有效利用余热资源, 降低动力能源消耗

余热锅炉设计能力为蒸发量10 t/h, 压力1.3Mpa, 通过控制烧结矿出矿温度和蒸发器入口烟气温度, 可实现夏季压力0.4 Mpa, 冬季压力0.6 Mp的生产、生活需求。余热蒸汽的利用, 在生产中, 提高混合料温能达到60℃以上, 改善烧结料层透气性, 有利于烧结过程控制, 一方面烧结性能改善, 减轻主抽风机负荷, 降低定子电流。另一方面降低烧结矿出矿温度, 减少环冷鼓风机开启台数。以及其热量能代替部分燃料燃烧热, 降低燃耗量。在生活中, 由于蒸汽的自产自足, 岗位取暖根据需求随时开启, 使烧结区域岗位空调和电暖设施得以停用, 每年取暖季节可节电约65万k Wh左右。

另外厂里实施常规节电措施, 规定长明灯开停时间。

4 实施效果

1) 通过对烧结机、环冷机漏风治理, 烧结机漏风率降低。

2) 烧结矿电耗指标大大降低, 2012年一季度由于原料变化、脱硫项目运行等, 烧结矿电耗增加, 为了降低电耗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取得了较好效果, 措施时前后电耗数据对比见表3。

2012年、2013年莱钢先后到首钢京唐 (曹妃甸) 、首秦 (秦皇岛) 、首钢矿业 (迁安) 、宣钢、东阿鑫华特钢考察, 所考察钢厂烧结机与我厂265 m2烧结机电耗数据对比见表4。

其中首钢秦皇岛、曹妃甸无原料场, 原料场电耗为7 kwh/t计算, 265 m2烧结机电耗低于京唐、宣钢、东阿鑫华特钢, 与首钢秦皇岛持平, 高于首钢矿业, 电单耗指标已到达国内领先水平。

3) 因烧结系统漏风率降低, 烧结机无效风减少, 烧结机主抽风机的风得以有效利用, 减少烧结矿电消耗, 降低了烧结矿电耗, 生产实践已经证明, 漏风率每增加1%, 烧结矿电耗就增加0.12~0.15k Wh, 因此降低漏风率是节电的有效措施。

4) 通过采取调整主抽风机励磁来实现节能, 烧结机停机两小时以上停开主抽风机, 降低了主抽风机电消耗。

5) 对阶段性生产线, 推行“避峰填谷”、“工完机停”节电措施等, 减少了空转设备电消耗。

6) 有效利用余热资源, 提高料温服务生活, 减轻主抽风机负荷, 降低定子电流。取代空调取暖, 降低了电耗。每年取暖季节可节电约65万k Wh左右。

5 结论

炼铁厂265 m2烧结机通过应用同步电动机工作特性, 调整励磁来实现节能, 改造环冷机鼓风系统, 改造烧结机机头机尾密封装置, 推行“避峰填谷”、“工完机停”杜绝设备空转等措施, 有效的降低了新二区烧结机漏风率, 烧结机电耗由原来的52.1kwh/h, 降低为目前的49 kwh/h, 电耗降低3.1k Wh/t, 最好达到45 kwh/t, 电单耗指标已到达国内领先水平, 但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偏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攻关, 目前, 我们正在研究减少滑道密封漏风的技术措施, 降低漏风率, 提高烧结台车有效风量, 进一步降低烧结矿电耗。

参考文献

智能抄表系统设计与实践 篇9

1 智能抄表系统

1.1 系统结构设计

1.1.1 开发平台

在当前, 人们对于产品不仅注重实用性, 还注重产品使用的稳定性。因此, 对于抄表系统的软件产品的开发平台, 应十分重视。因为对于智能抄表系统的设计, 其目的是为了使电力企业及时采集用户的用电情况, 降低人工抄表的时间成本, 使企业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 进而使用电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本系统采用先进的NET技术, 并且借用统一的Internet标准, 使不同的系统进行对接。NET技术作为一个高度分布式的应用服务架构, 是Internet发展史上首个高度分布式的架构体系。这种技术的最主要优点是支持开放式的协议和相关标准。

1.1.2 系统构架设计

在智能抄表系统中, 软件开发的重要工作就是做好整体的结构设计, 因为整体结构设计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因此, 其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指导地位。

在智能抄表管理系统中, 软件的结构设计主要有两种方式的结构:一种是C/S结构, 即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另一种是B/S结构, 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在C/S结构中, 客户机借助专用的客户端软件, 能够实现对数据进行一定的计算与存储。服务器采用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或者工作站, 并且要拥有大型数据库系统, 如SQL Server, oracle等。在B/S结构中, 用户通过浏览器进入工作界面,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事务需要在逻辑关系的前端实现, 主要的事务全部在服务器端实现, 形成了三层式结构。B/S是一种全新的软件架构体系。由于B/S架构体系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进行数据的查看分析, 而且不需要安装任何其他软件, 客户端在网页上直接操作, 不需要进行维护。是目前软件系统开发中重点采用的系统架构。本文介绍的就是基于B/S架构体系的智能抄表管理信息系统。

1.2 智能抄表系统实现的功能

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水平的飞跃发展, 人工抄表的方式必将很快退出我国电力管理的舞台。由于现在社会的发展, 人们技术水平和手段的日趋多样化, 加强对于电表的管理和抄表工作的管理, 是电力企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由于传统的抄表方式存在滞后性和人为性, 对于操作的目标、原则和依据都是以手工纸质记录为核心, 不便于企业对于抄表工作的有效管理, 更不利于电力企业对于后期的数据分析和用户用电行为异常的判断。因此, 采取智能化抄表系统, 必须解决以上人工抄表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B/S架构开发出的智能抄表系统, 由于在开发之前, 对于抄表情况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调研, 做了很多有益于系统设计的分析与调研论证, 因此, 本套系统很好的解决了以往人工抄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具体而言, 本套系统主要借鉴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在系统中, 首先用户端安装具有自动载波工通信功能的电能表并利用GPRS终端和卫星定位系统实现对于数据的采集, 操作软件端实现对于电力抄表工作、电力数据存储、电力数据分析的基本功能, 最重要的是拥有多个先进的模块, 能够实现系统的后台登陆、对任务进行创建与执行等管理功能、抄表数据的维护、权限管理、操作日志管理和异常管理等功能。

2 智能抄表系统的实践

在智能系统被设计好之后, 进行了抄表系统的应用性实践工作。具体而言, 主要是做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在功能测试部分, 对系统的页面功能、内容功能和数据库功能进行测试, 各项测试指标表现正常。在性能测试部分, 对系统的负载和系统的连接速度进行了测试。系统的负载测试中, 登陆、搜索和注销等功能运行正常, 系统响应时间达标;系统的连接速度测试中, 上传速度能够达到92.32kb/s、下载速度能够达到182.52kb/s。从以上的系统实践测试中, 系统操作正常和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缺陷率和出错率均较小, 验证了开发的系统能够达到设计的使用要求。

3 结语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 大力实施智能抄表, 是企业取得成功, 获得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当前的智能抄表的方式较多, 本文基于WEB系统研发的智能抄表系统能够实现智能抄表功能, 但是, 软件部分的界面、操作舒适度等均有待进一步增强, 这也是日后发展的重点。希望本文的论述, 能够促进相关人士的研究, 多角度开发智能抄表系统, 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摘要:对于电力企业的抄表工作而言, 采取智能抄表能够显著降低工人劳动程度, 提升抄表工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本文首先介绍基于WEB技术研发的智能抄表系统, 然后对其实践过程进行简要论述。希望相关研究能够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智能抄表系统,WEB技术,电力企业,三层构架

参考文献

[1]郭建甲, 范新南, 苏丽媛, 张卓, 陈俊风, 刘燕.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高校公寓智能抄表系统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6 (11) :24-25.

[2]严诚幸.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2.

[3]邱和平.基于无线自组网技术的智能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系统工程实践引发创新发展 篇10

来自中航工业、中国航发、中国商飞、航天、船舶、电子等各工业领域, 以及清华大学、赛迪研究院等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150余人共聚一堂, 分享全球系统工程知识体系与应用实践。

面对更加复杂的系统

中航工业副总经理/CIO、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INCOSE北京分会主席张新国作大会主旨报告, 阐述复杂航空系统和复杂系统工程协同演进, 指出航空系统的复杂性呈指数增长, 传统的基于文档的系统工程难以应对系统复杂性的严峻挑战, 其“分而治之”的方法论也不再适用, 应以系统视角审视系统的涌现性, 建立从面向运行的需求域到面向功能和实现的解决方案域的创新通道, 在从传统的基于文档的系统工程向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范式转移中, 基于统一建模和联合仿真的虚拟集成环境将彻底解决方法、流程、工具碎片化的弊端, 其“先治后分”的新方法使早期就开始持续的验证成为可能, 并能在日渐复杂的系统工程流程甚至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确保需求的可追溯性;指出未来系统工程方法将向支持赛博-物理系统 (CPS) 开发、基于知识建模的具有智能特征的方向迈进, 以架构为中心、模型为驱动将成为复杂系统数字线索的核心。同时, 详细介绍了中航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的基本方法论, 以及在与国际学术组织、全球先进工业方案提供商的多层次、多维度合作中, 建立知识共享、能力转移的开放技术支持体系, 通过方法导航、示范验证和工程推广的成熟路径带动工业知识内生链路的形成;指出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有序、持续推进将成为中航工业研制模式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飞跃在“系统工程5.0:基于ACP和CSP的平行智能系统工程体系”的报告中提出, ACP方法的核心是人工系统建模、计算实验分析、平行执行控制;人工系统以虚拟资源换取实际效益, 是软件定义的系统 (Software-Defined Systems, SDS) ;系统软件化将是系统工程5.0时代的核心技术, 可方便地将人与社会的因素纳入系统流程的建模与行为分析之中, 灵活处理各类物理社会网络系统 (Cyber-Social-Physical, CSP) 问题。系统工程5.0就是以CSP为基础, 以平行系统为方法, 以软件定义的系统为手段, 综合集成解决复杂系统的时代, 即:SE 5.0=ACP+CSP+SDS。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系统集成总师、国际航空科学委员会 (ICAS) 主席嬴淑娴带来国际航空科学理事研讨会的综合报告:“航空复杂系统集成”, 这是一个源自国际航空科学理事研讨会上关于航空复杂系统集成的综合报告, 阐述了研讨会上针对架构和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两大公共问题的背景、见解、新方向和建议及所讨论的结果, 提出应对航空复杂系统集成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系统工程师应对未来挑战

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发扬壮大的重要一环, 在培养合格的系统工程师方面, INCOSE主席Alan Harding作为国际系统工程领域卓越的领导者, 专程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培养未来的系统工程师”的大会报告, 基于INCOSE系统工程2025发展愿景, 阐明在一个更加关联的世界中复杂系统持续面临的挑战和系统工程所面临的挑战;指出系统工程师在成功交付满足所有利益攸关者需要的系统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就系统工程的要求、未来的系统工程师所必需的能力框架、INCOSE在专业化人才开发和教育方面开展的计划 (特别是系统工程师认证) 、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应对未来的挑战等方面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系主任助理、博士生导师、运筹学与服务科学研究室主任李乐飞介绍了INCOSE北京与中国系统工程教育、国际系统工程教育现状以及北京分会在新的阶段将发挥的引领作用。分享了清华大学与中航工业携手推进系统工程教育的举措, 包括在INCOSE北京分会的支持下, 逐渐建立系统工程培训体系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创新方法专项支持下, 联合开展系统工程教育体系设计, 初步完成多模式的全生涯系统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框架设计, 部分课程已投入实践。并结合INCOSE新的愿景和使命, 提出对系统工程教育的发展设想。

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共识

对于中国来说, 航天领域的系统工程一直在持续发展、成长之中。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郭宝柱分享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方法, 指出尽管中国航天管理体制历经调整变化, 型号任务不断更新换代, 而以强调总体为核心的系统工程方法一直是中国航天型号研制与管理实践不变的主旋律, 是航天领域弹、箭、星、船研制成功的保证, 中国航天系统工程是系统观点和方法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 强调工程专业的总体集成, 以及在系统生命周期反复迭代使用的分析-设计-试验过程;总体设计负责任务和需求分析, 顶层系统方案设计, 功能、性能分配, 接口协调以及系统集成和试验。

昂际航电工程部副总裁Dale Miller和工具架构师Benjamin Lawler在题为“下一代航空电子系统架构设计——利用MBSE优化基于IMA的航电”的报告中指出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对IMA开发的重要性。并结合工程实践进行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经验分享, 提出要充分发挥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MBSE) 的效能, 克服其带来的挑战。

IBM大中华区Watson物联网事业部资深专家Victor Yee分享了IBM在中国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应用与最佳实践, 指出模型在系统工程中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价值, 但需要复杂系统的开发人员通过流程规划、培训、咨询指导方能得以有效应用, 如何将行业标准融入到最佳实践中并树立符合行业标准和规约的治理目标尤为重要。并回顾了IBM与中航工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中航工业系统工程信息化推进卓越中心 (Co E) 、双方通过提升Co E能力建设共同推进MBSE应用的探索历程, 分享了在此过程中IBM和中航工业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系统实践 篇11

关键词:平板电脑;外业调绘;内业解译;系统开发

0 引言

外业调绘是目前测绘生产中重要的工作之一。随着当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地表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更新越来越快,同时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地理相关数据量陡增。外业调查工作量增加,作业人员待遇提高,原材料成本和差旅开销的上涨,这些迫切需要提高外业数据携带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物资消耗。同时,完成野外调绘后,如何将调绘成果与内业处理进行快速衔接,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地理国情外业调查为研究实例,以装有安卓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为智能终端,通过信息化数据处理方式,研发轻量级外业调绘系统框架;依据地理国情普查标准体系,建立了流程化、智能化的外业调绘系统,实现外业数据的快速处理,缩短了数据采集周期,改变传统外业调绘的方式,提高系统的作业性能。

1 系统设计与实现

1.1系统设计目标

1.1.1快速的個性化需求响应

不同的外业调绘业务流程,需要个性化的软件定制开发工作,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因此,软件体系一方面要提供大量通用工具模块进行组装,另一方面需要一个清晰的软件架构便于功能快速扩充。本文分析了外业调绘工作流程之后,采用迭代开发的模式进行系统开发。

1.1.2优秀的用户体验

研究提高软件操作响应速度、减少软件崩溃出现几率,避免操作失误造成数据丢失;提供复杂环境下的思路和方法,优化用户体验的软件操作界面,实现稳定快速和各种传感器集成;重点强化常用功能的易用性和可靠性,提高外业数据的生产速度和质量。

1.1.3成本控制

研究现有资源的合理优化利用方案,减少软件平台采购的费用投入和使用限制,研制满足未来3~5年生产任务需要的,具有良好性价比和使用潜力的硬件平台,以及构建具有良好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的软件架构,实现软件升级维护成本低,代码复用性高的优良特性,达到降低开发和使用成本的目的。

1.2系统总体架构

主要包括两大子系统:外业调绘子系统和数据转换子系统。各子系统的建设框架自顶向下分为三层:应用层、功能层、数据层。数据层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是系统的支撑,主要存储调绘用的影像数据、电子地图数据、矢量数据等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主要以数据库或者文件夹的形式存储和管理;功能层是实现调绘数据转换、显示加载、GPS轨迹管理、要素编辑等调绘相关的功能;应用层主要是通过应用界面与平板电脑实现对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操作与分析。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 系统功能

2.1数据组织

在进行外业调绘之前,需要将内业解译的影像地图文件和辅助信息进行整理,导入到外业调绘平板中。为了便于数据的管理与处理,要求打包的文件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则进行归并和存储。在外业调绘工作中,其作业单位为“工程”,一个工程包含以该图幅号命名的db矢量数据库文件、影像地图、工程配置(sys.db)、多媒体数据(media文件夹)等文件信息。矢量数据库用于存储内业解译成果,系统采用了安卓原生支持的SQLite3数据库格式作为数据存储格式;工程配置文件是SQLite3数据库格式,存储该工程的配置信息;影像地图文件夹存储了影像地图和辅助数据。数据组织形式见图2。

2.2开发环境

外业调绘子系统采用Java+Arcgis Runtime SDK For Android进行二次开发。该体系是Arcgis新一代服务器+端应用形式的实现,是轻量级GIS应用开发工具体系的一员。通过在该轻量级的开发工具基础上构建系统,进行数据显示优化处理,合理控制程序规模、提升系统运行性能;在人机交互设计方面,根据移动设备的操作特点,研究智能化辅助工作,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和效率。数据转换子系统以ArcEngine+C#为开发平台,采用单机桌面应用程序形式完成软件研发。

2.3系统功能

外业调绘子系统:该系统以平板电脑为智能终端,采用服务器加客户端的运行模式进行开发,采用MVC设计思想,构建了由数据层、控制层和界面层组成的程序体系。主要实现外业调绘数据加载显示和常用的数据和基本地图操作。具体如下:

(1)数据显示优化

为了优化显示效果、突出重要要素、减少性能压力、提高显示流畅度,在地图显示内容发生变更时,以要素显示状态、地图显示范围和分辨率作为过滤条件进行显示优化。

(2)数据采集与定位

基于平板电脑实现了野外数据涂鸦、快速标记、节点编辑功能,同时接入板载GPS和蓝牙GPS信号,实现手动定位标记功能辅助野外数据的调查与标绘(见图3、4)。

(3)调查目标自动分析和地理围栏

调查目标自动分析是指根据内业解译成果,依据选择标准(Tag值、国情要素必填项、覆盖要素面积、数目等因子),结合作业人员采集任务计划线路,挑选需要采集的目标并标注任务内容,构建任务区段,并将结果保存到数据库中;地理围栏是指利用GPS或是射频识别(RFID)构筑虚拟的地理边界,当设备进入、离开或是停留于某个特定地理区域时,会自动接收推送、通知和提醒。结合自动分析的任务区段数据,当作业员进入任务区段时,通过语音合成和消息框向作业员推送区段工作重点和注意事项;离开区段时,统计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提示未完成的工作。

(4)数据加载和浏览

用户通过工程管理面板选择工程,在加载工程后,应用统一的分类面板控制作业数据,并且根据作业任务控制不同分类级别数据的加载状态(见图5);实现了矢量数据多种地图显示模式、方便不同环境下查看矢量和影像数据,包括数据的漫游、放大、缩小等功能(见图6)。

内业数据转换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是以PC机为载体,实现数据转换的软件。数据转换软件以数据标准为依据,确保外业数据导入导出过程中,不会存在数据丢失问题的出现。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1)内业数据导出功能

实现将内业解译的矢量地表覆盖和地理国情要素mdb数据文件转换为平板电脑所需的db文件格式,便于外业调绘工作的开展。

(2)外业数据导入功能

在外业调查技术人员根据内业解译的数据进行外业调绘之后,调绘数据要再次传回。此功能辅助外业调绘系统完成数据转回mdb文件格式,以利于后续的修改和核查。

(3)地图和资料打包功能

在数据处理和调绘时,需要影像地图和一些帮助识别处理的辅助信息。本系统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能够更好的辅助完成外业调绘工作,实现了地图和资料打包功能。

3 系统应用

自2014年2月起,基于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外业调绘系统正式开发完成,陆续为五个生产部门部署。为118台平板安装该套软件,共进行了250人次的集中培训。目前已完成了平江县、华容县、岳阳县、临湘市等多个县市的地理国情生产任务和成果检查。在测试和试运行期间,未出现因软件质量造成的严重问题,系统以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完善的技术支持得到了一致好评。

4 结论

通过基于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外业调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项目组优化了外业调绘的流程,研究掌握了整个安卓系统开发的技术流程。同时,该研究成果将进一步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有利于有关部门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项目成果在地理国情普查和省直属国有土地资产清查等典型项目上应用推广,将进一步提升地理信息产业的生产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Komatineni S, MacLean D, Hashimi S. 精通Android3[M]. 第一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年.

[2] 贾庆雷, 万庆, 邢超. ArcGIS Server开发指南——基于Flex和.Net[M]. 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 2011年.

[3] 王占全, 赵斯思, 徐慧.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工程案例精选[M]. 第一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年.

[4] 陈秀萍, 黄彦锋. 基于Andriod 智能手机的测绘软件开发应用探讨[J]. 价值工程, 2012年(27期).

[5] 徐柳华, 陈捷, 陈少勤. 基于iPad 的移動外业信息采集系统研究与试验[J]. 测绘通报, 2012年(12期).

[6] 彭振中, 陈焕然, 王大鹏, 等. 平板电脑在城市规划测量内外一体化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年(24期).

系统实践 篇12

浙江省电力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国家电网公司2008年国网版(以下简称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集成研究与实践,重点解决不同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同步、信息共享,自动控制规范可靠性数据填报流程,减轻用户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可靠性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规范、真实填报工作,达到提高输变电可靠性管理水平的目的。实现生产管理的多视角、多方式统计查询可靠性信息和指标,为电力企业生产专业管理的深化应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 系统应用情况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在全省上线运行以来,应用情况良好。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涵盖了浙江省电力公司管辖的输变电一次、二次、自动化、通信、线路等设备和输变电生产业务管理工作,是全省集中部署并集输变电配运行、检修、调度、技术监督等一体化的企业级生产管理系统。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主要进行电网66 kV及以上13类输变电一次设备的台账维护管理、可靠性运行事件填报和输变电可靠性指标分析统计等应用管理工作。但2套系统生产设备台账和业务管理内容相互独立,信息不交互共享,用户重复维护数据,增加数据填报工作量,难以确保生产信息和可靠性管理信息的准确、完整、规范、真实和一致性要求。另外,生产专业管理人员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输变电可靠性指标和整体运行情况,基于可靠性管理的深化应用扩展受限。

2 系统集成后实现的目标功能

1)实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的设备信息、业务信息的集成;实现设备数据交互、达到数据共享;自动计算分析指标并将可视化的指标图表集中展示;减少用户可靠性数据录入工作量满足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设备台账信息的一致性。

2)建立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的集成应用平台,实现业务层上浙电PMS设备台账、运行信息与可靠性指标信息间的双向自动贯通,专业层上专业管理对可靠性信息的信息集成,管理层面上可靠性指标与同业对标的多维度关联分析。

3)实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向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数据传送保证接口转换后的输变电可靠性基础台账数据、变动数据、运行事件满足可靠性统计规则和数据的完整、规范性。

4)将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指标运算结果逆传回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以多视觉、多方式快速展示可靠性指标结果,供各级用户查询分析调用。

3 集成应用范围

1)设备范围为66 kV及以上13类输变电设施,包括:变压器、电抗器、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含电容式电压互感器)、隔离开关、避雷器、耦合电容器、阻波器、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全封闭组合电器母线。

2)主要指标: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架空线路、母线设施计划停运率、非计划停运率、可用系数、重复计划停运率。

3)主要内容:输变电设备台账、输变电工作票、操作票、输变电设备停役申请。

4 系统设计

4.1 设计原则

1)可靠性评价规程:输变电可靠性指标数据是体现电网整体运行现状的依据,对数据质量、数据规范要求比较严格。数据整理工作需要完全按照国网可靠性数据填报要求,对注册数据中每类设备的资产参数、设备特性参数等相关信息进行规范化整理与填报。

2)数据唯一性原则:实现生产管理与输变电可靠性2系统设备台账属性参数、运行事件与生产业务数据对应一致。

3)准确性原则:按照上级相关规定,准确获取统计台账、停运信息和状态定性等内容。

4)完整性原则:集成数据符合可靠性的数据管理范围,确保不漏缺项。

5)专业性原则:可靠性指标数据的分析展示必须围绕可靠性和生产专业管理要求进行,满足各级用户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层次的查询、分析诊断、总结应用。

4.2 设计思路

建立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平台,完成系统的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深化应用功能。

1)数据集成:实现从生产管理与输变电可靠性2套系统不同规范下的数据交互、自动获取、同步对应、数据确认、整理入库等功能。

2)应用集成:实现输变电可靠性数据按专业管理要求形成统计分析应用功能。主要包括输变电设施基本情况、综合指标整体分析、同业对标指标分析、指标专项分析4部分。

3)深化应用:实现生产专业管理、可靠性专题分析、指标预测、专业工作总结、生产月报等高级应用管理。

集成建设基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输变电可靠性管理系统,主要是要实现2系统数据收集、传递、存储和处理功能,是多用户共享的集成平台,能直接为基层可靠性专责和各生产管理专业应用服务,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确保系统间数据无缝交换,确保生产及相关数据的及时准确采集、转换和传递;

2)应用错峰处理和缓存机制,提高系统响应率;

3)采取全省数据集中处理方式,降低成本,减少数据维护工作量,降低系统数据交互复杂程度;

4)方便易用,免安装。集成应用整合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输变电可靠性中,不需要另安装下载程序,易使用;

5)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数据自动获取,共享唯一,可以大大减轻可靠性专责人员数据填报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6)实现可靠性数据深度挖掘功能,进一步提升可靠性深化应用工作。

4.3 系统硬件结构

集成平台采用了生产管理系统和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原有的硬件系统架构,以减少额外的硬件投入。系统间的数据集成服务主要在省公司侧生产管理系统中实现,系统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4.4 软件系统结构

整个系统架构主要分为:地区局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省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3个层面。

1)地区局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层:作为设备数据和运行数据的数据源头,主要提供66 kV及以上13类设备台账(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架空线、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阻波器、全封闭组合电器、母线、避雷器、电缆线路、耦合电容、电抗器)和工作票的内容。地区生产数据库对存储相关运行实时数据,并每天向省公司生产数据库传送运行数据。

2)省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层:通过组建集成服务,建立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的数据交换通道,建立中间数据的管理平台,实现设备数据的同步和指标数据的获取。为数据交互服务的集成提供统一、规范、可靠的接口和数据。

3)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层面:作为设备数据的最终接受方和指标内容计算的提供方,实现生产管理系统设备数据与输变电可靠性设备数据的紧密关联,并根据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提供指标的计算结果,软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4.5 应用集成框架

应用集成框架主要分为数据层、应用模型层和应用展示层。

1)数据层主要包括变电设备数据、输电设备数据和运行业务数据、统计指标数据等。其中变电设备数据、输电设备数据和运行业务数据来源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指标数据来源于可靠性系统。

2)应用模型层主要包括设备主题模型、运行业务主题模型、可靠性指标主题模型等几个子模型,主要根据可靠性专业管理业务需求,对数据层数据进行整体建模。

3)应用展示层主要在应用模型层的基础上进行业务数据的展示。包括指标整体分析、综合指标按季度分析、综合指标分类分析、可用系数分析、停运分析、计划停运分析、非计划停运分析、强迫停运分析、线路跳闸停运分析等。

5 技术实现方式

1)采用层级自动对应和数据工程等方式,完成不同规范下的数据交互。根据《浙江省电力公司输变电设施可靠性编码规范》和《浙江省电力公司生产管理系统SAP编码规范》的规则,采用层级对应、自动对应和数据工程3种方式,建立2系统同一变电所、同一电压等级、同一设备设备属性的自动匹配对应,完成数据交互。

2)采用基于J2EE的多层应用结构,便于扩展和多系统互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也易于维护。

3)采用Struts应用开发架构。解决了系统代码重用度高,代码移植和“插拔”等问题。

4)可靠性专业管理化数据建模。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可靠性系统已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有价值的业务信息。但这些信息只能满足生产日常业务处理,而对可靠性专业管理决策却难以提供支持。因此,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引入OLAP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对生产和可靠性专业决策支持系统所需数据预先提取、转换、过滤并与其他数据源整合,按主题存放在中央数据库中,建立应用集成模型、深化应用模型进行数据建模,满足不同用户的可靠性数据深度挖掘加工和多重组合应用。

5)应用错峰处理、分包处理、缓存机制等技术,解决大容量信息处理和响应的性能要求。

6 集成应用主要功能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应用集成系统主要包括数据交互平台和应用集成2个部分。其中数据交换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同步、定时服务、日志管理模块;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成功能包括综合指标分析、同业对表指标分析、输变电基本设施、可用系数分析、停运分析、计划停运分析、非计划停运分析、强迫停运分析等功能模块。

7 集成应用创新点

1)集成应用平台建设基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国网输变电可靠性管理系统,它实现了业务层上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备台账、运行信息与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可靠性指标信息间的双向自动贯通;系统间数据无缝交换,确保了生产、可靠性的相关数据准确采集、唯一、规范的转换和传递。

2)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数据共享唯一,大大减轻了生产管理人员的数据填报压力和数据收集、整理的维护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3)专业层上生产专业管理与可靠性信息的信息集成。可靠性系统数据源直接自动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抽取,实现可靠性数据深度挖掘功能,进一步促进可靠性深化应用。管理层上可靠性指标与同业对标的多维度关联分析,是多用户共享的集成应用平台,能直接为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和可靠性专责提供决策依据和服务。

4)合理的设计架构,大大降低开发成本。集成管理平台设计架构采取全省数据集中处理方式,相比在11个地市局侧的分散布置方式,一是降低成本,二是减少系统维护工作量,三是降低系统数据交互的复杂程度。

5)方便易用,免安装。输变电可靠性数据的采集整理应用部分整合在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中,不需要另安装下载程序,功能操作界面直观简便,进行简单培训即可应用。可靠性集成应用模块在08国网版可靠性系统中“数据维护”页面下“输变电可靠性集成平台”,点击及进入数据采集页面。

8 结语

通过集成管理平台的建立和实施,确保生产及相关数据的及时准确采集、规范转换和传递,进一步规范了输变电可靠性数据采集、整理管理流程和数据填报规则,开创了自动收集、整理可靠性填报数据的先河。同时减少可靠性专责数据采集、整理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实时动态了解掌握可靠性指标情况,达到全员参与可靠性管理,共同提高输变电可靠性管理水平的目的。

上一篇:机械自适应下一篇:顶岗实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