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细胞

2025-01-03

急性淋巴细胞(精选10篇)

急性淋巴细胞 篇1

急性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本文是我们发现的首例急性白细胞患者发生左下肢静脉血栓, 目前国内未见相同报道。我们通过对本病例的报道, 以提高对高白细胞白血病的认识, 便于及早诊断、正确治疗、预防并发症、减少病死率。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 42岁, 农民, 因以"左下肢肿胀疼痛1月"入院。入院查体:T 36.5℃, P 90次/min, R 20次/min, BP 90/60mm Hg, 神志清, 贫血貌, 精神差, 全身皮肤黏膜苍白, 未见明显的出血点及瘀斑, 颌下、锁骨上及腋窝、腹股沟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无压痛。胸骨压痛明显。心肺听诊阴性, 腹部平软, 右肋下3cm可触及肿大的肝脏, 有压痛, 脾于肋下2cm处可触及, 压痛不明显。左下肢肿胀明显, 皮温稍高, 直腿伸踝实验阳性。入院诊断:左下肢静脉血栓。入院后检查:血常规:WBC 112×109/L, RBC 2.49×1012/L, HBG 85g/L, PLT 82×109/L。左下肢静脉彩超: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腹部彩超:肝脏弥散性肿大, 脾大、肝门处肿大淋巴结。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增生活跃, 细胞大小不一, 多数体积增大, 核浆比例增大, 细胞形态不规则, 常有异形, 核染色质粗糙, 分布不均, 核分裂象多见, 幼红和巨核细胞明显受抑。院内会诊考虑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 建议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后转入上级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白细胞血症并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 讨论

高白细胞白血病占白细胞总数的10~20%, 可见于各型白血病: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发生率为10~30%,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为5~13%, 此外亦多见于先天性白血病及小婴儿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理生理基础为白细胞瘀滞。传统观点认为白血病细胞数目过多, 聚集于毛细血管是造成白细胞瘀滞的原因。然而,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白细胞淤滞更多的与白血病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多对黏附分子受体-配体共同参与有关。同时, 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 易化了白血病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的过程。临床表现除白血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外还可表现为白细胞瘀滞综合征及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其他表现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阴茎勃起异常、周围血管阻塞等, 但这些并非高白细胞白血病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及呼吸衰竭为引起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降低肿瘤负荷、预防并发症以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目前临床上普遍根据凝血象以及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选择白细胞清除术, 根据疾病的分型给予化疗短期预处理, 并予以碱化尿液、水化等对症支持治疗, 将白细胞迅速降至安全范围, 以降低病死率, 为其后的化疗及长期生存争取机会。

摘要:白血病患者周围血象中白细胞计数超过100×109/L时称为高白细胞白血病, 发生率约占白血病的10﹪-20﹪。HLL属高危型白血病, 病理生理基础是白细胞瘀滞, 临床可发生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早期病死率高达30﹪-54﹪治疗上需迅速降低白细胞数目,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进一步行正规化疗。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白细胞血症,下肢静脉血栓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 主编.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63.[1]叶任高, 陆再英, 主编.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63.

[2]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44~2445.[2]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44~2445.

急性淋巴细胞 篇2

[关键词] Hyper-CVAD;ALL;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65-0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成人患者其早期的治疗缓解率可以达到80%以上[1],但预后大多较差,而目前也尚不具备标准化的治疗方案[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5例ALL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部患者应用Hyper-CVAD方案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55例ALL成人患者,其中22例系L1型,28例系L2型,5例系L3型。全部患者均依据FAB以及WHO的标准(淋巴系统的肿瘤分型)进行确诊;其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19~38岁,平均(28.00±8.55)岁。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应用Hyper-CVAD方案进行治疗。本方案由A、B两组方案所构成。A方案:第1~3天,300 mg/m2 CTX(环磷酰胺,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32020857),每12小时应用1次,并以等量的美司钠进行解救,需持续的静脉滴注,并于CTX其开始之前的1 h,直至其CTX的结束之后12 h;VCR(长春新碱,浙江海正药业有限公司,H20043326)2 mg,在第4天与第11天进行静脉推注;50 mg/m2 THP(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H10930105),于第4天进行持续的静脉滴注;DXM(地塞米松)40 mg 第1~4天,第11~14天静脉滴注。B方案:第1天静脉滴注200 mg/m2 MTX(甲氨蝶呤,浙江海正药业有限公司,H20044282)2 h,再予以静脉滴注800 mg/m2 MTX 22 h;于第2~3天,每12小时应用1次Ara-C(阿糖胞苷,哈尔滨莱博通药业有限公司,H23021805)3 g/m2。MTX结束12 h开始每6小时静脉推注1次亚叶酸钙(亚叶酸钙总量为甲氨碟呤总量的10%,分6~8次,q6 h)。同时于每个疗程中第2天、第8天予以预防性的鞘内化疗(5 mg DXM,50 mg Ara-C,10 mg MTX)。上述A、B方案交替进行,疗程28 d,每1个A或者B方案即为1个疗程,全部患者均接受至少2个疗程的治疗,如患者其外周血的白细胞下降,需予以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皮下注射,患者如血小板出现严重下降或者出血倾向则需予以单采血小板输注。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进行判定[3],患者不良反应依据WHO标准进行判定。

2 结果

42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例未缓解,3例死亡。33例出现胃肠道的不良反应,26例感染,22例黏膜炎,21例肝功能损害,8例心脏毒性,患者造血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见表1。随访36个月,30例死亡,20例于CR状态下维持生存,5例复发患者正予治疗。

表1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n百分比(%)

胃肠道反应33 60.0

感染26 47.3

黏膜炎22 40.0

肝功能损害21 38.2

心脏毒性 8 14.5

造血功能55100.0

3 讨论

本研究所用Hyper-CVAD化疗方案系由美国癌症中心(MD Anderson)的Murphy所设计。此设计中的A方案不具有交叉耐药性,多个药物互相交替使用,不仅达到短程治疗的目的,而且还能缩短患者的治疗间期,同时强化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预防[4]。而B方案其高剂量的MTX与Ara-C为中枢预防以及治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再结合予以预防性的鞘内注射,能够提高患者其临床治愈率[5]。此外,A、B两方案进行交替使用,能够避免患者早期出现耐药相框。美国癌症中心以方案Hyper-CVAD 对Burkitt样的ALL成人患者进行治疗时,其CR率可达到80%以上。据文献报道,以此方案进行治疗的成人ALL患者288例,其中位年龄是40岁,而有59例(占20%)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其Ph染色体呈阳性的ALL患者占到17%,而T细胞ALL患者占到13%;其随访的中位时间是63个月;患者CR率是92%,患者病死率是5%,患者5年的生存率是38%,而5年的持续CR率是38%;经多变量分析后,能够影响患者持续CR率其预后的不利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上;患者白细胞增多达到50×109/L;患者个人的体质状态;Ph染色体呈阳性等。同过去VAD方案进行比较,本方案能够明显提高患者CR率以及持续的CR率和生存率。

本方案短期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本组全部患者造血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据文献报道,对125例患者以本方案化疗的ALL患者进行观察,其中50%以上出现持续性的血细胞减少,患者中位恢复的正常时间,其中贫血为9个月左右,而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则为6个月左右,其血小板的减少则是9个月左右。其中4例患者于化疗后的第4、21、24、37个月均诊断为AML或MDS,其4年后继发性AML或MDS的发生率是4.43%。而在本组患者中,均未有继发性AML或者MDS发生,很可能与患者选取数少相关。另据文献报道,对57例ALL患者采集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并分别于其1B与2A以及2B和3A不同的时间点采集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其结果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需要应用移植自体的造血干细胞,则需尽早采集干细胞,才能满足移植的需要。

综上所述,对ALL成人患者应用Hyper-CVAD方案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方案可行,但对患者骨髓抑制较为明显,需加强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 徐卫,李建勇,钱思轩,等.Hyper-CVAD方案治疗35例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1):938-939.

[2] 李妍.Hyper-CVAD/MA方案治疗22例淋巴系统肿瘤的临床观察[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5-10.

[3]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6-121.

[4] 陈泽,刘惠杰,王莹,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缓解后用Hyper-CVAD方案治疗的疗效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3(2):112-113.

[5] 吴光启,刘红,戚玉杨,等.Hyper-CVAD/MA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326-327.

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治探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至2010年来我院门诊检查并经骨髓常规检查及细胞化学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3例60岁以上患者, 其中男2例, 女1例, 年龄分别为62、71、77岁。患者就诊时多有肿瘤病史, 体质减轻, 仅有1例出现周围淋巴结肿。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外周血象骨髓象检查, 并采用PCR技术检测患者的基因重排。患者DNA提取和扩增方法以及引物序列参见文献[1]。

2 结果

对本组报告的3例患者外周血象检测:白细胞 (92.3~123.6) ×109/L, 血红蛋白 (67~80) g/L, 血小板 (29~66) ×109/L, 原始细胞达16%~99%。3例患者的形态学, 基因重排等检测结果, 见表1。

3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年纪偏大考虑到家庭经济问题, 拒绝接受治疗出院, 1例患者在诱导缓解治疗期间死亡, 未得到远期疗效的观察。

3 讨论

3.1 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探讨

老年患者与儿童及青壮年患者的血象差异不大, 最主要的不同是免疫表型及核型, 老年患者B-ALL占89%, 年轻患者多为66%;而T-ALL则刚好相反, 老年患者为8%, 而年轻患者为29%;69%的老年ALL表达CD34, 提示老年ALL病变水平更接近多能干细胞阶段。

对于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转归, 传统对年轻人的一些预后不良因素同样适用于老年ALL, 如高白细胞, T细胞表型、费城染色体阳性 (Ph+) 等。而其中t (9;22) 易位导致的Ph+是ALL最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 随年龄增长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目前虽可通过强化治疗克服部分风险, 但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常常难以耐受, 使得老年患者的初始治疗反应较差, 且早期治疗往往是整个治疗过程中关系到预后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因此预后较成人ALL差。在对患者基因重排进行分析, IgHRA常见于B-ALL, TCRγRA常见于T-ALL患者, 而IgHRA和TCRγRA均未出现, 常提示为B-ALL, 常出现在老年患者中, 预示患者有很短的生存期。

3.2 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探讨

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进展有限, 缺乏适合的诱导方案, 现常用减低剂量化疗, 但完全缓解率低于进行强化治疗的患者, 且生存期也较有限, 本组报告唯一一个接受治疗的患者, 也在诱导期间死亡。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常用化疗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 长春碱类, 蒽环类药物, 抗代谢类药物等。有报道表明[2], 患者在诱导期及巩固期给予伊马替尼可显著提高老年Ph+ALL患者的疗效, 提示伊马替尼在诱导期和缓解后均应作为首选药物使用。此外,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老年ALL患者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使长期生存成为可能。达沙替尼和尼罗替尼是第2代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已有报道用于治疗Ph+ALL[3]。在对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时, 常进行联合化疗, 完全缓解后进行序贯强化巩固化疗, 并进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输注血小板的支持治疗。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异质性比较强, 治疗应尽量遵循个体化原则, 依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是否采用姑息治疗, 或采取常规剂量联合化疗[4]。对于身体情况良好的患者可采用干细胞移植, 或更为安全有效的新药, 达到完全缓解的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的重要手段, 但老年患者难以耐受常规异基因, 治疗风险偏大。

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虽然报道较儿童患者少, 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老年患者具有高Ph+, 高甲基化等特点, 与儿童患者存在一定差异,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ieu TA, Garlery RJ, Lundstrom RJ, et al.Primary angioplasty and thrombolysi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n evidence summary[J].J Am Coll Cardiol, 1966, 6 (27) :735.

[2]张艾萍, 杨文, 钟丽华.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J].医学信息, 2010, 6 (5) :1467.

[3]许家仁, 朱广荣.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子生物学改变的初步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 2003, 6 (17) :315~316.

急性淋巴细胞 篇4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急性胆囊炎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26-02

1 相关资料

1.1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

M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淋巴瘤患者在发现淋巴结肿大前或同时可出现发热、盗汗、消瘦、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

检查手段:血常规及其涂片,骨髓活检及其涂片,血液生化检查,脑脊液穿刺检验,组织病理检验,TCR/lg基因重排。

诊断:ML临床表现多样,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现,其他系统受累或全身症状也可见。目前行之有效的筛查手段尚无,提高防癌意识是重要手段。临床疑似淋巴瘤患者,淋巴结或受侵组织/器官的穿刺或切取进行活检,病理学诊断。条件允许,还应做细胞遗传学检验,尽可能地明确病理类型。

治疗:放疗、化疗、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仅限组织活检或并发症)。

1.2 急性胆囊炎(cholecystitis):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发生的急性化学性和(或)细菌性急性感染。大概95%的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即结石性胆囊炎;5%的患者未合并胆囊结石,即非结石性胆囊炎。

诊断:1.阵发性腹绞痛发作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征。

2.血常规白细胞数剧增,中性粒细胞增多。

3.B超,胆囊增大,囊壁增厚,可能见结石影像。

治疗:卧床、禁食,严重者胃肠减压;中药治疗;解痉挛、镇痛治疗;抗菌(血培养和药敏实验为用药指导);如病情不能控制,行外科手术治疗(切除胆囊)。

预防:饮食清淡,大便通畅,多走多运动,避免久坐,心情保持舒畅。

23例恶性淋巴瘤并发急性胆囊炎患者病历

2.1病历1:56岁男性,反复右上腹痛7天伴发热入院。查体:皮肤及黏膜无瘀点瘀斑,浅表肿大淋巴结未扪及,心肺听诊无异常。右上腹压痛,阳性莫菲征,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肋下未扪及,脾肋 下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血常规:WBC(6.03×109/L,Hb(128g/L),N(0.837 ,PLT(78×109/L,嗜酸细胞(0.01×109/L。肝肾功能正常,腹部B型超声:肝区回声改变,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腹部平片:不全性肠梗阻。腹部增强 CT和MRI提示门静脉周边低密度,胆囊壁水肿,两下肺炎症感染,胸腔积液双侧,腹盆腔积液,后腹膜、盆腔多枚淋巴结显示。入院诊断:(1)急性胆囊炎;(2)两下肺感染;(3)双侧胸腔积液。

2.2 病历2:上腹疼痛 9天 ,以“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入院。患者体健。体检: 体温36.8℃, 心率85次/min, 呼吸频率20次/min, 血压150/90 mm Hg( 20. 0—12. 0 kPa)。皮肤及巩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腹平软,右上腹及剑突下压痛明显, 阳性莫菲征, 肌紧张征无,肝区叩痛,移动浊音阴性 ,肠鸣音3次/min。检验结果: CEA 4. 6ng /ml, AFP< 25 ng /ml,转氨酶 207 U /L。B超:胆囊6. 0cm×2. 1cm,壁厚0.6 cm,且不光滑,腔内可见回声团 ,最大直径约2.2cm。2001年 6月29日全麻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且顺利。胆囊壁约厚0.3cm,取出大小结石数十枚。

病理诊断: ( 1) 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 (大无裂细胞为主型 ); ( 2)胆囊结石。

本例胆囊颈旁标本未见肿瘤组织 ,应考虑早期 ,术后配合化疗效果好[1]。

2.3 病历3:68岁男性, 右上腹胀、不适伴肝区痛、乏力、食欲消退、消瘦半月,入院查体 :肝区叩痛, CT显示肝占位性病变 ,胆囊癌。全麻行胆囊切除术, 肝中叶切除术,胆总管探测。术中见胆囊大网膜包裹,囊壁增厚,质硬,并向肝脏浸润成4cm×4cm×4cm包块,胰头质硬,胆总管呈条索状。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胆囊及肝脏 MALT-ML(CCL 细胞型), 外科建议出院休息一段时间后化疗。术后失访,病历丢失[2]。

3 探讨

这三例患者都是因疑似急性胆囊炎入院(右上腹绞痛,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征)。急性胆囊炎和恶性淋巴瘤,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如果患者因急性胆囊炎入院,医护人员忽略了可能提示恶性淋巴瘤的指征,就会造成病情延误。同时在外科手术中,对于切除物,务必活检,避免漏诊。

病历1入院初,浅表肿大淋巴结未扪及,以急性胆囊炎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说明诊断不明确。进一步检查才发现左颈部、腹股沟多枚浅表淋巴结肿大,按照恶性淋巴瘤治疗,病情基本控制。

病历2 术后活检,发现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且未见肿瘤组织,术后配合化疗效果明显,外科手术取活检相当重要,发现HL于早期,争取到了治疗的时间。

病历3最终诊断为MALT-ML(CCL 细胞型),较罕见。

以急性胆囊炎入院的患者,不论是行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均应排除胆囊原发或继发淋巴瘤,手术后活检以及病情的密切观察,都很重要。一旦确诊淋巴瘤,及时做相应处理(体质和安全评估,放疗化疗,以及毒副反应的处理),医护人员对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液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刘少逵,李义鹏,金健,陈玉山,胆囊恶性淋巴瘤 1例报告[J],Journal of Practical Oncology Vol. 17 No. 3 2002:172;

急性淋巴细胞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确诊治疗的4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在所有患者中, 男30例, 女18例;年龄17~60岁, 平均年龄 (41.3±6.1) 岁。

1.2 方法

1.2.1 采用形态学方法进行检测

在实施瑞氏染色分类前, 先对骨髓与血液样本进行收集, 再经过糖原染色细胞学、髓过氧化酶以及非特异性酯酶+氟化钠抑制试验检查后, 对4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根据L1型、L2型以及L3型方式进行分类, 此分类标准为FAB标准。

1.2.2 采用免疫表型标志方法进行检测

对所有患者的外周血液样本 (2~3 ml) 或骨髓进行收集, 使用活细胞荧光法直接标志, 而后使用细胞仪检测, 并对抗原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流式细胞仪 (Millipore流式细胞仪Easy Cyte, 型号660000) 。单克隆抗体可分为:髓系T淋巴细胞系以及B淋巴细胞系等。在T淋巴细胞系中都包括CD7和CD5以及CD3;在B淋巴细胞系中都包括CD22和CD20、CD19和CD10;髓系单克隆抗体都包括:CD117和CD33、CD14与CD15以及CD13;干细胞或造血祖细胞克隆抗体是CD34。依照检测结果, 白血病细胞群表面标记在CD45/SSC设计中呈阳性, 即阳性率≥20%。

2 结果

2.1 ALL分型情况分析

2.1.1 FAB分型L1型26例 (54.2%) 、L2型17例 (35.4%) 、L3型5例 (10.4%) , L1型所占比较最高。

2.1.2 免疫表型

B-ALL 37例 (77.1%) 、T-ALL 8例 (16.7%) 、B-ALL和T-ALL双表型3例 (6.3%) , B-ALL所占比例最高。

2.2免疫表型和FAB分型的相关性分析37例B-ALL型患者中, 22例患者是L1型、13例患者是L2型、2例患者是L3型;8例T-ALL型患者中, 4例患者是L1型、3例患者是L2型、1例患者是L3型;3例B-ALL和T-ALL双表型患者中, 1例患者是L2型、2例患者是L3型。在T-ALL型和B-ALL型患者中, L3型所占比例要明显低于B-ALL和T-ALL双表型;L2型与L1型患者在T-ALL型和B-ALL型中较多。

2.3 采用免疫方式分析标志表达情况

37例B-ALL型患者中, HLA-DR和CD19表达阳性率最高, 为100.0% (37例) , 其次是CD20和CD10表达阳性率, 分别为75.7% (28例) 、64.9% (24例) , 最低是CD22表达阳性率, 为40.5% (15例) ;8例T-ALL型患者中, CD7和CD3表达阳性率最高, 为100.0% (8例) , 其次是CD5表达阳性率, 为50.0% (4例) ;3例B-ALL和T-ALL双表型患者中, 均有CD7和CD3、CD19以及CD10等阳性表达。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 像细胞遗传学以及免疫表型等方法, 都在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得到广泛应用, 所获得的效果也是较为明显[2]。本次研究发现, CD19表达阳性率在B-ALL型患者中最高, CD7和CD3表达阳性率在T-ALL型患者中最高, CD7和CD3、CD19以及CD10等在B-ALL和T-ALL双表型患者中均为阳性表达。在对各免疫分型患者的微小病变进行判断时, 医护人员可按照不同标记物给予推断, 能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诊断时提供有效治疗依据, 让患者在疾病早期发现并确诊病情, 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有效治疗, 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改善预后[3,4]。通过研究显示, 不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其免疫分型也是不同的, 对于患者的免疫分型, 医护人员要准确掌握, 能够对预后、治疗以及诊断等产生至关重要的意义。

总之, 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 所以患者间免疫分型也是不同的, 根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的特点, 医护人员可对病情进行准确诊断,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既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也能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免疫表型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 4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均进行免疫表型检测, 同时对所记录出的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FAB分型中, L1型所占比例最高 (54.2%) , L2型所占比例次之 (35.4%) , L3型所占比例最低 (10.4%) ;在免疫表型中, B淋巴细胞性ALL (B-ALL) 所占比例最高 (77.1%) , T淋巴细胞性ALL (T-ALL) 所占比例次之 (16.7%) 、B-ALL和T-ALL双表型所占比例最低 (6.3%) 。结论 根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特点, 医护人员能对病情做出准确诊断, 还能及时有效的做出防御措施, 既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也能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保障。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琦, 朱雄鹏, 黄远玲, 等.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意义.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5, 28 (3) :226-228.

[2]王晓雪, 王萍萍, 梁颖, 等.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的特点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5, 44 (10) :904-908.

[3]白观臣, 于杰, 孙兆刚, 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5 (8) :1058-1059.

急性淋巴细胞 篇6

镰刀菌 (Fusarium sp.) 种类较多, 分布较广, 多为腐生菌。镰刀菌是种条件致病菌, 可导致动物或人角膜、皮肤、甲板等部位感染。常见有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等[1]。而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儿中, 真菌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但镰刀菌感染仍较为少见, 我们报道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合并镰刀菌感染患儿,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性, 4岁。系“反复发热3个月余”入我科, 入院后行骨髓全套检查, 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1年7月11日行VDLP诱导化疗。VDLP化疗第18d。2011年7月28日当天下午出现高热, 查体时发处发红并伴有脓点。血常规示WBC:0.37×109/L。N:0.01×109/L。HB:88g/L.PLT:44×109/L.HS-CRP:36mg/L, 血培养结果未出。2011年7月30日查体:四肢肢体大量红色斑丘疹, 多分布于身侧, 部分中心坏死。触痛明显。血培养示:镰刀菌感染。经治疗于9月13日病情好转办理出院。感染期情况见图1。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住患儿卧床休息, 单间病房隔离, 与其他患儿分开防交叉感染, 定时开窗通风2次, 每次30min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新新鲜。室内温度18~22℃。适度为50%~60%。病房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每日消毒液擦拭地面, 病床, 家具两次。严格做好垃圾分类装置, 做好标识。晨晚间护理严格按照一人一床一刷一湿扫。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专人专用每日消毒1次, 严格限制探视人。防治交叉感染。

2.2 皮肤的护理

护士长严格培训消毒隔离知识, 严格无菌操作, 皮肤穿刺前消毒两次方可穿刺,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输液时间较长我们选用留置针进行输液, 每天更换留置针, 拔针后也要消毒穿刺点, 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消毒,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勿搔抓皮肤, 根据情况每周更换病员服, 被套, 床单, 枕套2~3次。被褥每周太阳照射1~2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皮疹处用0.05%安多福消毒1次/班。

2.3 用药的护理

严格准确执行医嘱;严格按时真确用药, 两性霉素B剂量递增疗法。两性霉素B1.5mg×1d。两性霉素B7.5mg×5d。两性霉B10mg用至9月13日出院。另外两性霉素B需避光治疗。输液器为避光输液器。此药滴数要慢要求10h以上。通过输液泵匀速泵入。

2.4 饮食护理

鼓励患儿多饮水并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水果销皮后食用。增加患儿抵抗力。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饭前后碳酸氢钠液漱口。

2.5 心理护理

化疗后患儿骨髓处于抑制期易并发感染。患儿易出现紧张, 焦虑, 恐惧等心理。单间病房隔离患儿易产生孤独感。护士应于家属共同配合给患儿创造积极轻松的气氛已达到分散患儿注意力。如给患儿看电视, 听音乐, 讲故事, 给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适当给予解释与安慰, 同时与患儿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儿及家属的配合。以便但到最佳治疗效果。

2.6 注意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

(1) 恶心呕吐—护理:a.遵医嘱给予止吐药。b.可口的食物。 (2) 血压下降—护理:严密监测血压变化。 (3) 低钾血症—护理:a.遵医嘱予补钾。b.多吃含钾的食物如桔子, 香蕉, 新鲜蔬菜等。 (4) 肝肾功能损害—护理:a.遵医嘱予保护肝脏治疗, 同时应用水化增加药物排泄减少对肾功能损害。b.监测肝肾功能。

3 讨论

镰刀菌为土壤中较为常见的腐生菌, 可以导致局限性或者侵袭性的感染。镰刀菌是种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由于镰刀菌导致的骨髓移植、恶性血液病、实体器官移植感染逐渐增多, 从而得到高度的关注[2]。而在白血病患儿中, 镰刀菌在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的概率逐年增多, 镰刀菌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下降的患者当中[3], 杨蒙等人[4]曾报道了1例由茄病镰刀菌所导致的6岁女童发生口周镰刀菌病。谭俊峰等[5]报道了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后合并镰刀菌感染的患者, 患者年龄54岁, 化疗后出现发热, 全身红色丘疹, 组织培养见大量菌丝, 涂片见大量孢子, 经两性霉素B及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 病情一度稳定, 但最终突发脑出血, 抢救无效死亡。表明镰刀菌感染并发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本组研究中患儿也是白血病化疗后并发镰刀菌, 白血病患儿化疗后骨髓抑制, 且食欲差进食少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容易合并感染, 应加强防护。我院及时治疗了白血病化疗后合并皮肤镰刀菌感染的患儿。规范的消毒隔离为给患儿造成深部镰刀菌感染。且无院内感染。整个护理工作严格无菌操作井然有序, 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继续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参考文献

[1]陈腊梅, 李春阳.小儿面部镰刀菌感染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 37 (4) :243.

[2]Day S, Lalitha P, Haug S, et al.Activity of antibiotics against Fusar-ium and Aspergillus[J].Br JOphthalmol, 2009, 93 (1) :116-119.

[3]Rodriguez CA, Luján-Zilbermann J, Woodard P, et al.Successfultreatment of disseminated fusariosis[J].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3, 31 (5) :411-412.

[4]杨蒙, 徐莉, 张晓冬.茄病镰刀菌感染角膜、口周、生殖器3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 21 (11) :907-908.

急性淋巴细胞 篇7

关键词:CD3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达,预后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是由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特别是骨髓、脾和淋巴结异常增殖并浸润全身各组织脏器的一种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应用单克隆抗体可精细地鉴定细胞表面或胞浆中免疫标志, 分析细胞的分化阶段, 指导临床分型, 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CD38作为一种免疫标志, 在胸腺细胞、活化T细胞、活化B细胞、浆细胞、滤泡间细胞等诸多细胞上都有表达, 在ALL[1]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2]骨髓细胞也有表达。为了研究CD38在ALL患儿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 我们对30例ALL患儿的CD38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间收治的30例ALL初诊患儿作为研究组, 男15例, 女15例, 年龄 2~ 12岁, 平均3.7岁。按FAB分型[这是1976年法国 (Franch) 、美国 (AInerican) 和英国 (Britain) 等三国血细胞形态学专家讨论、制订的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 简称FAB型]:L1型8例, L2型19例, L3型 1例, 未明确分型2例。免疫表型:B细胞表型18例, T细胞表型9例, B- T细胞表型3例。所有患儿早期诊断时无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CNSL) , 均未发生睾丸白血病。治疗按照病情分为标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分别进行化疗和相应治疗。另从体检科选取15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 正常组与研究组性别、年龄分布具有可比性 (P> 0.05) 。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CD38检测方法[3]

单克隆抗体[包括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 /藻红蛋白 (PE) /多甲藻叶绿素蛋白 (Pre- CP) 标记的抗体]均购自美国Becton Dickison 公司。治疗前抽取患儿骨髓常规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 以FACS- calibur 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判断标准:淋系抗原阳性细胞≥30%, 髓系抗原及干祖细胞抗原阳性细胞≥20%。

1.3 患者初次化疗后疗效的判断[4]

1.3.1 完全缓解 (CR)

(1) 临床上无白血病浸润所致的症状和体征, 生活正常或接近正常; (2) 血象:男性血红蛋白 (Hb) ≥100 g·L-1, 女性及儿童Hb≥90 g·L-1, 中性粒细胞≥1.5×109 L-1, 血小板≥100×109 L-1, 外周血分型中无白血病细胞; (3) 原粒细胞Ⅰ型+Ⅱ型 (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或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 ≤5%, 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正常。

1.3.2 部分缓解 (PR)

原粒细胞Ⅰ型+Ⅱ型>5%, 但≤20%;临床症状、外周血象中有1项指标未完全缓解者。

1.3.3 未缓解 (NR)

骨髓象、血象、临床症状3项均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D38表达情况

研究组30例患儿共检出8例CD38表达阳性, 对照组未检出CD38表达阳性,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按FAB分型, 研究组CD38未分型者检出率最高, 为100% (2/2) , L1型为62.5% (5/8) , L2型为5.26% (1/19) , L3型为0;按免疫表型, 研究组B- T细胞表型检出率最高, 为66.7% (2/3) , B细胞为27.8% (5/18) , T细胞为11.1% (1/9) 。

2.2 CD38与核型异常

研究组30例中, 核型异常12例, 检出率为40%。其中CD38阳性的8例中核型异常者仅2例, 而CD38阴性的22例中核型异常者有10例, 可见CD38阳性患儿核型未必异常。

2.3 首次治疗后CD38阳性与阴性患儿的预后

30例患儿首次治疗后死亡7例, 均归于NR组。CD38阳性的8例中, CR 1例 (CR率12.5%) , PR 4例 (PR率50%) , NR 3例 (NR率37.5%) ;CD38阴性的22例中, CR 11例 (CR率50%) , PR 3例 (NR率13.6%) , NR 8例 (NR率36.4%) ;CD38阳性与阴性患儿预后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37, P=0.00) 。

3 讨 论

ALL是由未分化或分化很差的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无限增殖所致的恶性血液病, 是一种与基因多态性有关的疾病[5,6]。免疫学检测在ALL病情的判断和疗效的预测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7]。国际上公认的通用的方法是流式细胞术 (FCM) 。FCM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 (McAb) 作分子探针, 多参数分析白血病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或细胞核的免疫表型, 由此了解被测白血病细胞所属细胞系列及其分化程度。免疫学检测的结果被证明是准确而可靠的。

CD38 是一个45 kD的单链跨膜糖蛋白, 整体结构分为N末端短的胞质尾, 单次跨膜域和C端长的胞外区[8]。CD38基因包括了8个外显子, 5′UTR无TATA盒或CAAT盒[8]。CD38除了锚钉在细胞膜上外, 还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CD38的表达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新生婴儿中90%的循环淋巴细胞为阳性;6~10岁时只有50%~60%的淋巴细胞呈阳性表达。正常儿童中, CD38在大多数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B细胞[9]、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 但是在骨髓细胞没有表达。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1) ALL患儿CD38的阳性率为26.7%, 这和其他文献报道[10]较为一致。 (2) 从 FAB分型来看, 未分型的患者CD38的阳性检出率最高, 其次是L1型。从免疫表型来看, B- T细胞检出率最高, 其次为B细胞。 (3) ALL的预后与CD38表达有关, CD38阳性者CR率较低而PR率较高。 (4) CD38阳性患儿核型未必异常。有报道说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与基因多态性有关的疾病[5,6], 因此CD38并不能体现患儿核型异常这一点。上述2、3、4点迄今未见相关研究, 本研究例数尚少, 有待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核实。

急性淋巴细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2007年收住的ALL病人, 男13例, 女17例, 年龄14岁~50岁;均以VDCP/CDLP/VMCP/VMCP方案 (VCR:长春新碱, DNR:柔红霉素/MIT米托蒽醌, CTX环磷酰胺/左旋门冬酰氨酶, Pred:强的松) 诱导治疗达缓解。30例病人共接受56个疗程HD-MTX-CF-R同时联合其他化疗药物及鞘内注射作为巩固和中枢预防治疗[2]。

1.2 治疗方法

化疗前1 d~3 d口服碳酸氢钠, 或静脉输注5%碳酸氢钠150 mL, 口服别嘌醇。化疗前1 d补液2 500 mL以上, 化疗第1天双静脉通道, 先将MTX 2 g /m2 ~3 g /m2总量的1/5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 1 h内滴完, 余下部分加入5% GNS 1 000 mL在23.5 h内均匀滴注 (输液泵) 控制, 全天入液量2 500 mL~3 000 mL, 5%碳酸氢钠250 mL~400 mL。MTX结束后12 h (即开始用药后36 h) , CF 12 mg/ m2, 静脉注射共8次, 同时每2 h用CF3 mg/mL水含漱。第2天、第3天继续静脉补液2 500 mL~3 000 mL, 静脉补碱、补钾, 口服别嘌醇。

2 结果

30例ALL病人均完成化疗计划, 其中1 例死亡。本组ALL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 其中26例出现骨髓抑制, 主要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和感染;20例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10例病人出现皮肤黏膜损害;有4 例肝功能、肾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3例病人出现心率失常及ST-T段的改变, 部分出现心肌酶谱的升高。

3 毒副反应的观察护理

3.1 化疗心理护理

心理支持是完成化疗计划必要的前提, 由于HDMTX-CF-R疗法用药量大, 持续时间长, 据报道化疗死亡率达4%~8%。30例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和不安, 对化疗计划的实施缺乏了解, 担心剂量大、毒性反应重、时间长、不能够耐受、治疗效果如何以及何时复发等高度紧张心理, 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免疫功能, 可使机体免疫监视作用减弱[4]。因此治疗前要根据病人不同文化水平、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及心理状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护理。耐心向其讲解化疗的目的和意义, 如联合化疗获得长期缓解者日渐增多, 强调疾病的治疗前景,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解决措施。治疗中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态度和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倾听病人的一切主诉, 帮助病人正确认识治疗中的毒性反应是可控制的。消除恐惧心理,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取得病人积极配合。激发潜在生存意识, 提高抗病能力。本组30例病人均能严格服从并坚持全程治疗[3]。

3.2 化疗毒副反应的护理

甲氨蝶呤是细胞毒抗叶酸代谢药物, 该药毒副反应较大, 可导致胃肠、骨髓、皮肤黏膜、心、肝、肾及肺等脏器损害, 医护人员首先对化疗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有明确认识, 对化疗过程可能发生的反应及不良反应有充分的准备并加以预防, 化疗过程密切观察, 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加以处理, 采取有效的措施, 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3.2.1 保护肾功能

水化:即给病人足量的液体, 如鼓励病人饮水及输液, 以矫正由于呕吐等胃肠反应所致的脱水, 同时增加尿量, 使24 h尿量维持在3 000 mL以上, 促使MTX排出。尿液碱化:即给予口服及静脉输入碳酸氢钠, 使其pH保持在7.0以上。如果不碱化尿液及增加尿量, 则大量MTX经肾脏排出时在肾小管内沉积, 使肾小管阻塞, 引起急性肾功能损伤, 甚至肾衰竭而危及生命。另一方面, 在肾功能损伤后反过来又可以使MTX排出延缓, 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蓄, 引起更严重的毒性反应。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是观察肾功能最直接指标之一, 在化疗过程中, 及时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利尿剂, 保证每日尿量在2 500 mL以上, 每日测尿常规, 每次测尿pH, 并详细记录至护理记录单上, 保证尿pH>7.0, 若<7.0应及时通知医生行碱化尿液处理, 并密切监测肾功能。

3.2.2 减轻胃肠道反应

甲氨蝶呤可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等。在化疗前后给予止吐药, 以减轻胃肠道反应, 同时鼓励病人进食, 少食多餐, 多食高热量, 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 容易消化的食物, 化疗前予格雷司琼止吐及保护胃黏膜药物, 化疗后呕吐者继续给予止吐及保护胃黏膜药物, 使其顺利度过化疗期。

3.2.3 口腔护理可预防和减少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白血病病人在化疗中极易发生口腔并发症, 不仅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甚至导致全身感染而危及生命。故化疗前向病人耐心讲解口腔护理的重要性,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指导病人餐后及入睡前进行口腔护理, 以4%苏打水漱口, 每日4次~6次。自理能力差者由护士帮助, 嘱病人用软牙刷刷牙, 防止黏膜受损。本组中有27个疗程在MTX后72 h出现口腔黏膜毒性, 追加CF 4次~6次, 每2 h用CF 3 mg/mL水含漱, 2 d后症状缓解。

3.2.4 骨髓抑制期感染及出血的预防

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 主要表现为全血细胞的减少, 以粒细胞和 (或) 血小板减少为著。预防感染主要是对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 限制陪护人数, 谢绝探视, 保持病房通风良好, 加强病房消毒隔离, 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2次, 每次30 min以上, 房间、地面、墙壁、用具用消毒液擦洗, 注意口腔、肛周及会阴部护理, 便后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条件允许者可入住层流洁净病房;预防出血主要是每日检查血常规, 了解骨髓抑制及恢复情况, 以指导护理及用药。血小板低于40×109/L的病人, 应减少活动量, 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 禁止用手搔抓皮肤、黏膜, 同时保持大便通畅, 进行各项护理动作要轻柔, 注射后应延长注射部位按压时间。进食清淡、易消化、少刺激、无渣食物, 由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本组病人均能度过感染及出血关。

3.2.5 心脏毒性护理

本组病例经该化疗后心电图检查发现3例有异常改变, 主要是ST-T改变及心动过速, 1例有心肌酶谱的升高, 但无心功能的改变。及时报告医生, 给予保护心脏药物, 均能在1周以后恢复正常。

4 讨论

HD-MTX-CF-R疗法可以取得较一般常规用药为高的疗效[1], 由于剂量大, 持续时间长, 不但对机体的正常细胞, 特别是对增殖旺盛的上皮细胞损伤尤为严重, 甚至产生致命的毒性反应, 如肾衰竭、骨髓抑制、肝损害、胃肠道反应、皮肤黏膜反应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感染、出血等, 对病人心理影响也较大, 要求护理人员有必要掌握药物毒性反应及治疗护理方法。对病人进行充分的化疗前评估, 掌握病史, 了解病人各系统的功能状态, 如造血系统功能、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了解病人是否同时患有其他全身疾病, 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准确执行医嘱, 严密观察毒性反应程度, 在化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 毒副反应出现时间及程度, 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对初次化疗病人应作好病人及家属教育, 使其了解具体化疗计划, 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 并运用所提供的防治方法加强自我护理以减少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综上所述, HD-MTX 2 g/m2 ~3 g/m2连续24 h静脉输注, 第36 h CF解救方案配合正确积极的护理措施是治疗ALL的有效手段, 化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毒副反应, 提前干预和护理, 减少化疗毒副反应的发生, 可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化疗期, 延长生存期, 改善生活质量, 安全可行。

参考文献

[1]秘营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07, 30 (5) :385-390.

[2]Reni M, Mazza E, Foppoli M, et al.Pri 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Salvage treatment after failure to high-dose methotrex-ate[J].Cancer Lett, 2007, 258 (2) :165-70.

急性淋巴细胞 篇9

关键词 螺虫乙酯 ;斑马鱼 ;急性毒理 ;基因组DNA ;细胞凋亡 ;微核

分类号 S767

Abstract Spirotetramat is a insecticide matricide which has a novel structure and uniqu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also has broad spectrum keto derivatives. It is widely us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ch may cause some affected on aquatic organisms with the increasing amount of spirotetramat.We adopted the method of 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set 5 concentrationgradients of spirotetramat like 2.5,2.97,3.54,4.20,5.00 mg/L to study its acute toxicity on zebra fishes. To preliminarily explore its toxic mechanism, we used phenol-chloroform extraction method to extract DNA which had been optimized, observed the phenomenon of apoptosis by DNA Ladder method and used Giemsa staining micronucleus frequency in peripheral blood cells. Spirotetramated zebra fish 72 h LC50 value is 5.898 mg/L and 96 h LC50 value is 3.642 mg/L.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irotetramat is moderately toxic and occured apoptosis phenomenon to some extent on the zebra fish. After each zebrafish DNA concentration gradient Spirotetramat pharmaceutical treatment appeared ladder. Treated micronuclei was (7.250±1.893)~(5.500±0.577).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nd solv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s.

Keywords spirotetramat ; zebra fish ; acute toxicity ; genomic DNA ; apoptosis ; micronucleus

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是2008年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一种季酮酸类衍生物杀虫杀螨剂,原药属低毒,原药大鼠急性经口LD50>2 000 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2 000 mg/kg。大鼠吸入LC50>4 183 mg/m3[1],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双向性内吸性杀虫剂[2]。2008年在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新西兰、摩洛哥、土耳其和突尼斯登记,2009年在巴西、南非、荷兰、墨西哥获得登记,2011年3月在中国登记[2]。螺虫乙酯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昆虫体内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活性,从而干扰脂肪的生物合成。目前国内对螺虫乙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成工艺、开发[2-3]、药效及毒性效应等方面。研究显示,螺虫乙酯对介壳虫[4]、烟粉虱[5]和蚜虫[6]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研究发现螺虫乙酯能使非洲鲶鱼胚胎发育迟缓,并且干扰幼鱼的游动平衡以及对雌性斑马鱼有一定的毒性和氧化应激反应[7]。氧化应激反应可导致细胞凋亡,因此本文研究螺虫乙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旨在探索螺虫乙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文中细胞凋亡采用了DNA ladering 的方法,关于斑马鱼DNA提取方法的相关研究有刘臻等[8]利用试剂盒法和酚一氯仿法提取鲫鱼基因组DNA,并对比分析了2种方法的提取效果。S.Roques等[9]利用酚-氯仿法提取北大西洋深水雄鲑肌肉组织基因组DNA,并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目前,尚未见针对螺虫乙酯对斑马鱼细胞凋亡研究的相关研究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生物

野生AB型斑马鱼(AB-Line)由国家斑马鱼中心引进,为实验室条件封闭体系中自行繁殖的F2代。试验用幼鱼体长(2±1)㎝、体重(0.4±0.1)g的;驯养条件为水温(25±1)℃,光照与黑暗周期为14 h/10 h,每天早9:00,晚19:00各喂食1次,自然死亡率<1%。试验前24 h停止喂食,试验期间不喂食。在成鱼中挑选鱼鳍完整、体色光亮、行动活泼、逆水性强、大小无太大悬殊且无任何疾病的鱼作为试验用鱼。以免除了药物以外其他外在因素对试验造成影响。

1.1.2 稀释水

试验用水及水质条件:整个试验饲养用水为曝气24 h以上的去氯自来水,温度为(25±1)℃,pH为6.7~8.5。

1.1.3 供试药品

螺虫乙酯(含量98.12%,南京禾源化学有限公司);吉姆萨(Giemsa)(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Tris饱和酚(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蛋白酶K(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0 mg/mL)、DNA Loading Buffer(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NA Marker(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丙酮(西陇化工有限公司)、吐温80(西陇化工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斑马鱼急性实验参照《OECD, Guidelines for the testing of chemicals,Fish acute toxicity test》[10]进行。根据预实验的结果,正式实验设置螺虫乙酯的浓度梯度设置为2.5、2.97、3.54、4.20、5.00 mg/L(设置浓度方法如下:r=,r-相邻两组剂量的比值;b-最高致死量;a-最低致死量;n-设计的组数),并设曝气水作为空白对照和溶剂对照。每个容器中放入10尾斑马鱼。分别在24、48、72、96 h时检查受试斑马鱼的存活状况及行为。并记录斑马鱼的异常行为(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减弱等),而且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所用水的pH和温度,pH为6.7~8.5,温度为(26±1)℃。同时选取重铬酸钾(GR) 作为参比物,重铬酸钾浓度分别为100、150、225、338、506 mg/L,测定斑马鱼的敏感性24 h的LC50。

根据GB/T21281-2007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中鱼类96 h急性毒性的分级标准[14],进行毒性分级。

1.2.2 斑马鱼DNA提取

酚-氯仿法参照PaaboS[8]等方法。改进的酚-氯仿法:取平均体长(2±1)cm,平均体重(0.4±0.1)g的斑马鱼。试验前,斑马鱼样本在-80 ℃的超低温冷冻(1 h)。将斑马鱼分别放入300 μL组织提取液(Tris-C1 10 mmol/L,EDTA 0.1 mol/L,SDS 0.5%,pH=8.0)的1.5 mL离心管中,充分剪碎至匀浆状态,加入300 μL组织提取液、加入5 μL蛋白酶K(20 mg/mL)和 5 μL RNA酶(20 mg/mL),充分混匀,于55 ℃水浴锅消化至澄清。加入300 μL Tris饱和酚和300 μL氯仿抽提,充分混合10 min,13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清加600 μL氯仿抽提,充分混合10 min,13 000 r/min离心10 min,转移上清至新离心管中,加1 000 μL无水乙醇沉淀DNA,5 000 r/min离心3 min,弃上清液,用70%乙醇洗2次,室温下干燥,最后加40 μL 无菌水溶解DNA,-20℃贮存备用。

吸取所提取的斑马鱼的基因组DNA 1 μL,以灭菌的去离子水为对照,在NanoDrop 2000蛋白核酸仪(上海创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检测其浓度以及A260/A280的比值。

用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各浓度鱼的基因组DNA,电压130 V,室温下电泳30 min左右,用凝胶成像系统拍照保存,并对电泳结果进行分析,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1.2.3 微核实验

于染毒后96 h,随机选取各浓度及对照组的斑马鱼3条,滤纸拭去斑马鱼表面的水,用眼科剪刀剪尾,经过肝素钠湿润过10 μL移液枪枪头吸取外周血液,滴至洁净的载玻片上,推玻片以30°匀速推动血滴,形成均匀的血膜。每尾鱼制取2张片,晾干后用甲醇固定10 min左右。

将血涂片放置于染色架上,再用10%吉姆萨(Giemsa)溶液染色覆盖全部血膜,室温染色20 min。用蒸馏水从玻片的一头冲洗,晾干。

以30 μg/mL环磷酰胺溶液作阳性对照。使用显微镜OLYMPUS BX51 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 6.0观察并拍照。每张玻片统计3 000个细胞,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微核细胞的千分率[13]。

微核率=观察到的微核细胞数/观察的细胞总数×1 000‰

1.2.4 数据处理

用SPSS Statics17.0和Excel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求得螺虫乙酯对斑马鱼的细胞微核率及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急性毒性试验

重铬酸钾对斑马鱼24 h的LC50值为241 mg/L,满足参比物重铬酸钾24 h的LC50值在200~400 mg/L,满足OECD试验有效性要求。

螺虫乙酯对斑马鱼的毒性试验结果见表1。测得螺虫乙酯96 h的LC50值为3.642 mg/L,为中毒。

2.2 细胞凋亡检测

2.2.1 分光光度法检测

DNA质量的分光光度法检测纯净的DNA样品A260/A280的比值应为1.80,处于1.65~1.87,属于正常,若高于1.80,表明样品中可能含有RNA;若低于1.80,表明样品中可能含有蛋白质或苯酚。经试验检测,本试验A260/A280的比值在正常范畴内(表2)。

2.2.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

如若细胞出现凋亡现象,则会在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180~200 bp整数倍的DNA梯形带。由图1可见,螺虫乙酯处理组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出现180~200 bp整数倍的DNA梯形条带,空白对照和溶剂对照没有断代现象,随着螺虫乙酯浓度的提高,电泳图像尾部的梯形带现象逐渐明显。表明在较高浓度螺虫乙酯溶液中的斑马鱼出现细胞凋亡现象。

2.3 微核试验

阳性对照环磷酰胺的微核率为16.2‰,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较显著。螺虫乙酯处理组微核试验结果表明,浓度由低到高(2.50、2.97、3.54、4.20 mg/L)微核率依次升高。在p≤0.01水平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p≤0.05各处理与对照(溶剂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2.50、2.97 mg/L两个浓度差异不显著,3.54、4.20 mg/L两个浓度差异较显著。见表3。

3 讨论

本试验测得的螺虫乙酯对斑马鱼幼鱼96 h的LC50值为3.642 mg/L,该结果与毛晨蕾等的螺虫乙酯对雌性斑鱼的毒性和应激反应中所得到的7.21 mg/L(96 h)[7]有所不同,但同属中毒范围,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本试验采用的是幼鱼,而毛晨蕾等的试验采用的是成鱼,幼鱼较成鱼对药剂更为敏感;可能还与本试验用鱼为AB型野生品系,遗传背景比较清楚,毛晨蕾等试验采用的是从浙江省杭州市花鸟市场上购买的雌性斑马鱼有关。

根据目前的研究,提取动物基因组DNA 的方法较多,但总的来说,最为关键的有3点:(1)破碎细胞壁和细胞膜使DNA和蛋白质释放到提取液中;(2)消除蛋白质,RNA 等杂质的污染;(3)防止DNA的消解,利用常温方法提取基因组DNA 的步骤较为繁琐复杂,使用的试剂较多,且提取的DNA 质量不高,含蛋白,RNA 等杂质[14],本试验在传统的酚-氯仿提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直接将试样组织放入-80℃中冷冻1 h,使组织在低温下能充分破碎,加适量的提取液,保证提取液最大程度地破坏细胞壁,使白酶K和RNA酶达到最大的消化效率。采用55℃的恒温水浴锅温浴,直至离心管中澄清透明,在此期间,经常对离心管进行倒转混匀,以防止出现沉淀影响消化效率[15]且整个提取过程不需要低温离心,操作简单,提取的DNA质量明显高于传统常温的酚-氯仿法。

细胞凋亡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它是细胞接收死亡信号产生的一种受其自身基因调控的主动自杀的生物学过程。DNA ladder方法观察,其特征表现为凝胶电泳呈现DNA梯状带。在Caspase家族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凋亡中的关键作用发现以前,人们所认识到的细胞凋亡的最主要特征是DNA发生核小体间的断裂,结果产生含有不同数量核小体单位的片段,在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形成了特征性的梯状条带(DNA ladders)[15]其大小为180~200 bp的整数倍。目前,梯状条带仍然是鉴定细胞凋亡较可靠的方法[16]。使用改进后的酚-氯仿法,提取出斑马鱼基因组DNA纯度较高,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并且保证了试验数据的准确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像中DNA条带清晰,完整,拖带不明显,且随着染毒螺虫乙酯浓度的逐渐增加,电泳图片逐渐出现梯状条带,分析是细胞凋亡现象。

参考文献

[1] 张梅凤,吕秀亭,毛尚东,等. 2016~2020年专利到期的农药品种之螺虫乙酯[J]. 今日农药,2014(07):41-44.

[2] 张庆宽. 双向内吸性新杀虫剂螺虫乙酯的开发[J]. 农药,2009(06):445-447.

[3] 叶 萱. 具新颖作用机制杀虫杀螨剂——螺虫乙酯[J]. 世界农药,2011(05):54-55.

[4] 薛照文. 日本龟蜡蚧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 林业科技开发,2013(05):126-127.

[5] 黄 俭,王连华,胡 伟,等. 螺虫乙酯悬浮剂防治番茄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J]. 上海蔬菜,2013(03):59-60.

[6] 姜春燕,宫亚军,石宝才,等. 螺虫乙酯对桃蚜的毒力及持效期[J]. 中国农业科学,2013(04):745-755.

[7] 毛晨蕾,王 珏,江盛菊,等. 螺虫乙酯对雌性斑马鱼的毒性及氧化应激效应[J]. 农药学学报,2014(03):300-306.

[8] 阎雷生. 国家环境保护局化学品测试准则[J]. 北京:化学工业版社,1990.

[9] 王泽华,宫亚军,石宝才,等. 杀虫剂螺虫乙酯的作用特点[A]//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青岛: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2013: 1.

[10] OECD. Guidelines for testing of Pharmaceuticals in aquatic organisms[Z]. Paris: OECD, 1992.

[11] OECD. Guidelines for the testing of chemicals, No.203 Fish acute toxicity test[Z]. Paris: OECD, 1992.

[12] GB/T21281—2007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S]. 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08.

[13] 高 越,张润祥,王 振,等. 不同农药单剂及混配微乳剂的环境毒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2):295-300.

[14] 李明云,张海琪. 大黄鱼高质量基因组DNA 的简便提取方法[J]. 海洋科学,2002,26(10):15.

[15] 公维华. 泰山螭霖鱼和微山湖鲤鱼、鲫鱼、红鳍鮊鱼、鯵条遗传多样性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4.

急性淋巴细胞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上述病例均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确诊, 且均为初发患者, 其中B淋巴细胞白血病109例, T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男68例, 女52例;年龄18~70岁, 平均 (41.3±5.6) 岁。依据ALL-XH-99方案将患者分为低危组34例 (28.33%) 、中危组60例 (50.00%) 、高危组26例 (21.67%)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6~32个月, 中位时间13.7个月。

1.2 MRD检测

采取流式细胞术 (FCM) 进行骨髓MRD检测, 实验仪器为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的FAC-Sort型流式细胞仪。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以及维持治疗第3个月MRD≥0.01%表示MRD阳性, <0.01%表示MRD阴性。

1.3 复发标准

于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以及维持治疗第3个月统计MRD阳性复发率及阴性复发率。出现下列标准之一的即可作为LAA复发标准: (1) 复查时骨髓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超过20%; (2) 骨髓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5%~20%, 经有效抗白血病治疗无法达到骨髓象CR; (3) 存在骨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疾病危险度与MRD关系

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以及维持治疗第3个月, 高危组患者的MRD阳性率分别为61.54%、69.23%, 均显著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 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不同治疗时期MRD与复发关系

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 MRD阳性复发率为27.91% (12例) , 显著高于MRD阴性复发率11.69% (9例)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03, P<0.05) ;维持治疗第3个月, MRD阳性复发率为42.22% (19例) , 显著高于MRD阴性复发率10.67% (8例)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6.06, P<0.01) 。

2.3 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MRD与骨髓缓解状况关系

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骨髓象达M1的患者MRD≥10-2比例显著低于M2与M3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骨髓象M3复发率为100% (1/1) , M2复发率为50.00% (9/18) , M1复发率为10.89% (11/101) , 不同骨髓缓解状况下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2.41, P<0.01) , 见表2。

3 讨论

MRD指的是白血病患者在诱导缓解治疗达临床缓解后, 患者体内残存的无法用形态学方法检出的一些微量白血病细胞, 而这些残存的微量白血病细胞正是白血病复发的根源所在, 而复发则是导致ALL患者治疗失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4,5]。近年来, 大量临床研究也都显示MRD水平与白血病复发风险存在高度相关性, MRD检测对ALL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6,7]。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上, 形态学方法占据重要地位,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敏感性较低, 主观性强, 经过治疗的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内残存的白血病难以做到精确计数, 在复发的预测上很难提供有效依据。而MRD的检测则能早期对预后进行判断, 便于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存在高度复发危险的患者可选取更强的化疗药物或及早转向骨髓移植治疗, 以减少复发。而对于复发危险度低的白血病患者则可使用强度较低的药物, 以减轻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在MRD的检测方法上, 以往的形态学检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异倍体细胞技术等均因有效覆盖范围及敏感性差而不适合用于MRD的检测中。临床对于MRD检测的要求是敏感性要至少能达到低于0.1%, 最好能低于0.01%, 以使其能有效覆盖几乎所有的白血病患者, 目前适合的检测方法仅有FCM以及聚合酶链反应 (PCR) [8,9]。PCR需要患者存在特异性基因标志, 然而大多数ALL患者缺乏可靠的基因标志以进行MRD检测。FCM是通过对白血病细胞上高表达但在正常骨髓内低表达或不表达的相关免疫表型来定量检测MRD, 故对ALL患者非常适用, 本研究即采取FCM进行检测[10,11,12]。

FCM检测MRD的临床报道很多, 在MRD检测时间点的选择上则各不相同, 包括诱导化疗后7 d, 诱导治疗开始后14、16 d, 诱导化疗与强化化疗末期等。但研究结果均发现, MRD阳性患者的复发率要显著高于MRD阴性组, 且无复发生存与总生存期更短。本研究中, 在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以及维持治疗第3个月对患者的MRD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 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以及维持治疗第3个月高危组患者的MRD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不同治疗时期MRD阳性复发率显著高于MRD阴性复发率,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MRD阳性组患者具有更好的复发率, 患者预后更差。

诱导治疗末期骨髓形态学反应是ALL患者重要的预后因子, 早期治疗骨髓缓解状态为M2或M3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M1[13,14,15]。本研究通过对比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不同骨髓缓解状况下MRD水平发现, 骨髓象达M1的患者MRD≥10-2比例显著低于M2与M3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即骨髓象达M1的患者MRD阳性率显著低于M2与M3组。骨髓象达M1的患者的复发率为10.89%, 显著低于M2与M3组, 可见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的骨髓缓解状况也与MRD密切相关。采取细胞形态学对早期治疗反应评估简便易行, 但因其很难对白血病细胞及正常淋巴造血祖细胞进行区分, 故易受检测者自身水平的影响, 进而导致检测敏感度下降, 而采取免疫学技术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MRD水平则具有高度敏感性, 与崔蕾等[10]研究具有相似性。

上一篇:管理价值的二重性下一篇:印度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