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材料

2024-08-10

食品材料(精选12篇)

食品材料 篇1

生产“安全、安心”的食品, 需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品质管理, 而作为品质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食品在包装后的异物检测自然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在对成品进行检测时往往会导致包装材料的破损, 因此, 为了帮助客户节省成本, 最大限度减少对包装材料的影响, 食品企业可根据生产线和产品的特征, 在食品原材料阶段对其中的异物进行检测。本文便以花生、豆类等为例, 为广大读者介绍如何在生产线上, 对散状流入的食品进行异物检测。

利用X射线异物检测机检测散状流入产品

近年来, 很多食品企业都非常关注如何利用X射线异物检测机对散状产品进行检测。通常印象中, X射线机的异物检测是指对排列有序的产品进行检测, 如图1所示。相对于此, 散状流入检测就是对散状状态下流入的产品进行检测, 如图2所示。具体来讲, 即对散落不集中、流向参差不齐、商品之间的间隔不均一的产品进行检测, 主要对于豆类、生肉、干燥蔬菜等需要在包装前处于原材料状态的食品进行异物检测。

散状流入专用X射线异物检测机与常规机型的区别

图3和图4分别为常规X射线异物检测机和散装专用X射线异物检测机的两款典型机型, 二者在结构上有很大不同。

首先, 因为X射线对人体会产生影响, 所以散状流入专用X射线异物检测机通常需要在常规机型 (图3) 的基础之上, 将防泄漏门帘装在入口和出口处, 用以防止X射线的泄漏, 如图5所示。

其次, 由于散状流入的一般都是小、轻的产品, 而这类产品很容易受到防泄漏门帘的影响, 容易造成生产线停滞、误动作等现象, 而且防泄漏门帘一般都含铅制品, 对人体容易造成危害。在检测过程中, 如果直接接触未包装的食品的话, 就不能够应用在生产线上, 因此散状流入检测专用的X射线异物检测机, 在构造上还采用了防泄漏盖板和遮蔽挡板, 如图6所示。

在原材料阶段进行散状流入检测的优点

散状流入检测有以下两个优点:一是灵敏度更高, 二是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通常情况下, 待检产品的厚度越薄则越容易检测。由于包装前的散状状态 (如图8所示) 明显比盒装或袋装 (如图7所示) 薄, 因此更容易提高灵敏度。包装有单层和多层之分, 材质有塑料袋、铝箔或镀铝膜等, 由于包装形式及包装材质都会对检测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这些因素越少检测灵敏度会越高。

还有, 如果对产品进行粉碎处理、加热处理之后, 异物会进一步变细、变小, 或者改变性质, 那么可能会使检测变得更困难。所以预先在原材料阶段进行检测, 效果会更好。

更重要的是, 如果是在生产线后段进行异物检测的话, 不合格商品越多出现, 处理和包装成本的浪费就越多, 并且还有可能发生因异物造成的加工机器故障。

因此, 在裙带菜等脱水蔬菜的原材料阶段对其进行异物检测, 明显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此外, 在原材料阶段对于花生等炒货食品以及葡萄干等蜜饯类食品的检测也具有明显优势。

食品材料 篇2

食品、药品工作是维护开发区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本着“以人为本,科学监管”的原则,我村为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展开工作。结合我村实际,以下就我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汇报,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食品安全目标责任

为全面落实区、镇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我村于2月份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总结了2011年食品安全工作,全面安排部署了今年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成立了食品和药品安全工作委员会,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强化领导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根据办事处文件精神,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加强宣传教育,大力营造重视食品安全良好社会氛围

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宣传教育是前提。我村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深入餐饮单位、农户、医务室、药店,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同时,在重要节假日期间,集中力量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活动。利用召开动员会、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印发宣传资料等手段,使加强食品安全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共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张贴横幅6条。

三、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我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按照“保安全、强监管、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疏堵结合、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为重点,以推进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信用体系建设为保障,着力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努力开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新局面。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坚决打击无证非法生产(加工)经营食品行为。依法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的食品药品生产(加工)经营小作坊、流动食品摊点,严厉查处非法批发、超范围经营等坑害群众的违法行为。二是严肃查处制售假劣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整治,不断加强对滥用食品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等行为的监管,有效打击在食品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行为。切实加大对餐饮行业食品卫生和餐具消毒的监管,严格落实餐具消毒管理制度,有效改善食品卫生状况,严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三是加大行业整治力度。对全村的餐饮单位、医务室定期进行专项检查,突击检查证件齐全、台帐健全、环境卫生等状况,与业主责任人签订了《食品、药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承诺书》。对没有证照的单位,加强说服教育,督促他们办理了各类证件。

截至目前,我村开展专项整治活动4次,定期抽查20余次,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整治工作取得了实效。在整治活动中,对全村餐饮店、医务室、药店进行了集中督查整治,重点对各类食品、药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渠道、进货台帐等进行了查验,对销售过期食品的餐饮单位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并对过期食品实行了销毁处理,对卫生管理不达标的餐馆责令限期整改。

四、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研究 篇3

摘 要: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的卫生安全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它们的存在能够相互影响,根据调查,对消费者影响深刻就是食品的外观,那么食品美观,精致的包装就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食品的卫生安全更是重点中的重点,只有抓住食品安全才可以使消费者放心。只有拥有一个合格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才可以确保食品的健康,才符合国家的卫生安全要求。文章从食品包装材料来进行分析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并且还提出了保障食品包装卫生安全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6-0075-02

近年来,我国的出口食品常常因为受到技术的限制而出现了包装质量的问题,从而遭到国外海关的封杀,进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这说明了我国的包装技术还有待改进。我国的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和使用量都十分巨大,尽管我国对包装材料的生产和使用都有很多的规定,但是我国的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厂家仍采用有毒有害物质,尤其还用废旧材料进行食品包装,容器的生产。本文是对食品包装卫生和安全隐患有效的进行了叙述,希望对国内食品界有所帮助。

1 食品包装卫生安全研究现状

近年来,食品因为食品包装而出现了食物中毒的事件高幅度的出现,使社会的建设有失和谐。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食品包装膜的抽查结果说明了专用食品包装袋不合格率高达15%,近年来各地包装袋的合格率仅50%。

食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食品包装,就是说将食品用包装材料,容器利用包装技术密封起来,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使食品能够在运输和贮藏中将原始成分和营养保存,如此食品就有了保护,在接下来的贮藏销售,以及自身价值上就都可以有好的运用。食品包装包括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两个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指出,食品包装材料包括“包装、盛放食品采用的纸、木、竹、金属、陶瓷、搪瓷、橡胶、塑料、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接触食品的涂料等等。”而我国当前食品包装行业却是不容乐观的。包装材料作为食品的外衣在原材料,辅料工艺等的安全性对食品的质量影响很大。而如今塑料制品是当今食品包装的主流,它们在受到一定的环境和温度,就会发生物理反应,从而使其中的物质渗入食物中,从而影响人的健康。

2 食品材料包装中的安全隐患

2.1 包装材料自身缺陷

食品包装采用的最普遍的材料就是塑料,塑料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而塑料制品中残留的有毒单体,裂解物就会对食品产生危害,为了改变塑料制品的使用性能,在塑料生产中加入了相应的添加剂例如润滑剂,稳定剂等,这些添加剂在一定条件下会从聚合物中脱离进入食品,对食品造成污染。

另外,还有些企业生产塑料包装,为了赚取大量的钱财回收废旧塑料垃圾,医院废弃物和农用薄膜然后对其进行加工,有的还不进行消毒处理,就直接变成了食品包装材料,这些再生塑料虽然在加工中经过高温处理,但是使用这样的塑料会引起食品遭受巨大的污染,从而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而塑料包装中的稳定剂,增塑剂等有害物质并没有完全消除,长期使用,会导致消费者慢性中毒甚至致癌。

2.2 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各种加工助剂

本文就介绍一次性塑料快餐盒包装材料,如今许多生产厂家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牟取暴利,在生产中大肆的使用工业碳酸钙,石蜡,滑石粉等被禁用的添加剂,这些物质在高温中就会进入到食物中,食品遭受到巨大的污染,长期使用就会使消费者消化不良,肝系统病变,还会导致胆结石,对身体产生巨大的危害。

2.3 食品包装材料或容器生产的不规范

严重包装被我国绝大多数食品厂运用中然后在包装产品上打上自己的标志,食品企业通常选择成本低廉的食品包装的加工助剂,从而使消费者没有办法对包装进行识别,没有消费者的监督,食品安全隐患变得越来越多。

2.4 包装印刷带来的污染

树脂型和溶剂型是传统的包装印刷油墨,作为食品包装印刷不可少的基本材料,成为了污染食品的源头,所以采用这两种油墨会带来大量的有机挥发物,重金属以及溶剂残物,消费者吸食后不易排出,长时间食用会引发癌症等疾病,而日本政府明文规定,食品包装材料禁用含苯物质,而欧美国家也做出了在食品包装中严禁使用含苯和重金属的原料。苯等残留量如果超标就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另外,苯具有积蓄性,在人体内不断的积累直接使人体的健康受到迫害。

3 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控制措施

3.1 开发新型包装塑料

加大注重食品的卫生安全要求,开发新型、绿色、可食性的包装材料。随着国际环境标准的开展和实施,人们的高度关注已经陆续落到新研发的可降解塑料。英国一家公司已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塑料食品包装,具有被动和主动屏障两种功能,有效的抑制了氧气的渗入,食品袋在遇到高温蒸煮时,作用仍然很强大。新包装袋能够延长食品的储存期,可以用微波炉对食品进行加温,尤其是对方便食品效果更好。

化学成分稳定的物质是该包装袋的主要成分,它可以使包装袋内的蒸汽消除;一种有抗菌作用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在德国出现,它能够抑制细菌的滋生。它采用了最新的表面涂层技术,涂一层防腐抗菌材料在包装袋的薄膜上,从而替代用防腐剂,如此食品的卫生安全得到了提高。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新型包装塑料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建立健全食品包装法规和检测方法

到目前为止关于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管理基本法律框架已经在我国初具雏形,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检测的方法还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有部分食品包装的卫生安全标准是在上个世纪制定的,因为时间期限太过久远,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指标的高低、检验项目和当前食品卫生安全的要求都不相符。当前,伴随着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的层出不穷给一些不法企业赢得了机会,而现有的食品卫生安全老标准和新材料的检测不相符,所以相关部门应尽快的完善新材料的卫生安全性评价机制,并且还要加快现有标准的修订和更新。

4 结 语

在当今世界提倡绿色环保、低碳、健康的大环境下,只有开发低污染、无毒无害、环境友好的食品食品包装材料才符合现代的需要,这些新型健康、安全的食品包装材料不断具有抗震、抗压、防潮的作用,又具有回收再利用的作用,且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长远来看,这种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有更大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阳,甘平胜.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性研究概况[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9).

[2] 黄巍,孙靓.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控制的现状研究[J].塑料包装,2012,(3).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分析 篇4

1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解析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接触食品过程中, 包装材料中还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而这些物质是否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主要是考虑这些化学物质的迁移是否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目前对这个问题的验证主要是对有害物质进行测试, 并且在食物包装的测试过程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测试方法, 例如, 色谱质谱连用方法和食品包装表面等离子共振等方法。

2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分析

塑料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的过程中还包括对有害物质的分析, 这个分析过程中要对食品接触的材料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食品包装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甲苯”“油墨”以及溶解剂, 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是在生产的过程中被添加到事物包装物中的, 并且这些物质涉及到包装材料也很多, 例如, 塑料包装、纸质包装、金属包装以及复合材料包装等等。

纸质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纸质包装是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出现的, 虽然它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多, 但是人们喜欢用纸质包装因为它较为环保。并且和塑料包装相比它还具有回收容易、价格低廉等优点, 但是这并意味着它没有对人有害的物质, 例如, 它也会包含油墨、荧光增白剂、增强剂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的存在让人担忧。

金属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众所周知金属包装的材料主要是以金属及其合金和箔材料为主, 这些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耐低温和高温、回收方便, 因此金属包装被广泛的应用到食物中。但是我们知道一些金属容易发生腐蚀, 在腐蚀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金属离子转移的情况, 在转移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如, 一些铁制品容器它的转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引起食物中毒的物质, 铝制品中会含有铝, 铅, 锌等物质这些物质在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为了避免发生腐蚀或者发生金属离子转移都会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清漆来防止腐蚀, 虽然这些物质可以防止食物制品发生腐蚀, 但是这些物质确实是对人体有害的。

3 有害物质迁移分析

有害物质迁移, 无非就是食物包装中添加的添加剂、印刷用的油墨以及一些金属制品中自带的重金属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迁移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添加剂引起的有害迁移

添加剂引起的有害物质迁移主要是因为一些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如邻苯二甲酸酯类, 这种添加剂挥发性较强且常常被应用到食品包装中, 经过试验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在PVC等材料中会发生迁移, 只是这个迁移的过程时间较长。科学家已经对接触大豆油的PVC材料进行了试验, 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会发生一定量的迁移。如果与食品接触材料在一定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必定会引起有害物质的迁移到食物当中, 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纸质包装中添加剂引起的有害物质迁移

纸质包装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主要是因为纸制包装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的隐患, 纸制品在加工的过程中会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 例如后续加工处理, 其中会选用各种添加剂如脱墨剂、湿强剂以及油墨等物质。它们在添加的过程中因为添加量较多, 所以和食物接触的面积也很多, 另外很多食物的表面主要的成分是脂肪, 所以这就加速了有害物质的迁移速度。还有一些有害物质是由自功能型助剂引起的, 通过对快餐的包装进行研究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等有害物质会迁移到食物中, 这些包装包括披萨、炸薯条以及炸鸡翅等包装纸盒, 这些食物制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污染。另外这些包装中的添加剂还会转移到食物中, 经过科学的证明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DNA产生破坏。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严重影响到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 所以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投资改变原有包装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情况, 不仅如此还要将纳米技术应用到现代包装中, 以此来保证食品材料的安全性。

4 结语

食品经营许可申请材料 篇5

一、食品经营许可申请材料

1、食品经营许可申请书;

2、营业执照或者其他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复印件;

3、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4、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主要设备设施布局、操作流程等文件;

5、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6、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健康体检合格证明;

7、符合相关规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证明资料;

8、配备专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证明资料(大型以上餐馆、学校食堂、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提供);

9、生活饮用水安全证明(餐饮类提供);

10、禁止使用亚硝酸盐承诺书(餐饮类提供);

11、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署的保证声明;

12、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备注:

1、利用自动售货设备从事食品销售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自动售货设备的产品合格证明、具体放置地点,经营者名称、住所、联系方式、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公示方法等材料。

2、申请销售散装熟食的,应当提交与挂钩生产单位的合作协议(合同),提交生产单位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证明材料复印件。

3、无实体门店的网络食品经营者不得申请食品制售项目以及散装熟食销售项目。

4、普通中等学校、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托幼机构食堂不得申请生(冷)食类食品制售和裱花糕点制售项目。

5、申请人委托他人办理食品经营许可申请的,代理人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以及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二、食品经营许可变更申请材料

1、变更经营者名称

(1)食品经营许可变更申请书;

(2)变更后的营业执照或其他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原件及复印件 ;

(3)食品经营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4)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

(5)与变更食品经营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2、变更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个体工商户除外)

(1)食品经营许可变更申请书;

(2)变更后的营业执照或其他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复印件;

(3)食品经营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4)变更后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

(5)与变更食品经营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3、变更主体业态、经营项目

(1)食品经营许可变更申请书

(2)变更后的营业执照或其他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复印件(3)食品经营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4)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主要设备设施布局、操作流程等文件;

(6)与变更食品经营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4、变更住所(住所与经营场所不一致的情况)(1)食品经营许可变更申请书

(2)变更后的营业执照或其他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复印件(3)食品经营许可证正副本(原件)(4)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5)与变更食品经营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备注:

1、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许可事项发生变化的,递交变更申请

2、经营场所发生变化的,应重新申请食品经营许可

3、外设仓库地址发生变化的,应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4、申请人委托他人办理食品经营许可变更申请的,代理人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以及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三、食品经营许可延续申请材料

1、食品经营许可延续申请书

2、食品经营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3、营业执照或其他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原件及复印件

4、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5、从业人员健康检查证明复印件

6、食品经营条件、经营场所、设施设备布局、操作流程等有无变化的说明材料

7、与延续食品经营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委托他人办理食品经营许可申请的,代理人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以及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四、食品经营许可补办申请材料

1、食品经营许可补办申请书;

2、营业执照或其他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复印件;

3、食品经营许可证遗失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在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或者其他县级以上主要媒体上刊登遗失公告的材料;食品经营许可证损坏的,应当提交损坏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原件;

4、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

5、与补办食品经营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委托他人办理食品经营许可申请的,代理人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以及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五、食品经营许可注销申请

1、食品经营许可注销申请书

2、营业执照或其他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复印件

3、食品经营许可证正、副本原件(原件遗失的,须提交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或者其他县级以上主要媒体上刊登遗失公告的材料)

4、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5、与注销食品经营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食品材料 篇6

【关键词】食品包装 安全 重要性 现状 对策

日常生活中,食品包装与食品的密切关系早已被千家万户所认知。无论是商店、超市,还是每个家庭,处处可见设计精美、实用方便的食品包装。食品包装就像食品的贴身衣物一样,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最后一道工序,它不但起着保护、宣传食品的作用,而且便于食品的储藏、运输和销售。在很大程度上,食品包装已经成为食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食品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我国食品包装目前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

1 我国食品包装安全现状

1.1 包装材料使用不当

包装材料的卫生级别分为工业级、食品级和药品级。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应达到食品级要求。但目前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食品包装制品,因其使用量大、流通快,所以很多不具备生产食品包装制品条件的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也在生产,不仅生产环境差,而且为了牟取私利,甚至使用工业环境级原料或有毒有害的再生废料进行生产。特别是塑料制品,利用垃圾站收拣的废旧塑料垃圾、农用薄膜、医院废弃物等进行加工,未经消毒处理,就作为食品包装原料再次用于食品包装的生产并投入市场。这些再生塑料虽然在加工过程中经高温加热,但其中的增塑剂、稳定剂和甲醛等种种有害物质却不能完全去除掉,用这种塑料制品包装直接入口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长期使用将引起慢性中毒甚至致癌。

1.2 违规添加禁用助剂

以一次性塑料快餐盒为例,很多不法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产品中大量添加工业级的碳酸钙、滑石粉、石蜡等禁止用于食品包装生产的添加剂。更有些黑心企业,将主要原料的添加剂的比例对调,工业碳酸钙、石蜡等添加剂的使用量超过了50%,有的高达80%。这种高填充的快餐盒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乙酸蒸发残渣以及正己烷蒸发残渣检测,指标超标严重,甚至超过国家标准上百倍(国家标准为30毫克/升)。食品温度较高或微波炉加热时,有害物质就会溶解在食物中,长期摄入会导致消化不良、肝系统病变等,甚至患上胆结石等疾病,对身体健康有着重大危害。

1.3 印刷中大量使用含苯油墨

食品包装发生卫生质量问题,印刷油墨是关键因素之一。油墨中苯类溶剂及重金属残留严重。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使用的油墨系统中油墨本身就是含苯的,所以工业上常用苯类溶剂加到油墨中以达到稀释的目的,且甲苯价格低廉,不少企业都把它作为调配混合溶剂的主要原料。苯的残留量如果超标,对人体危害极大。

同时,苯具有蓄积性,人一旦吸入很难排出,日积月累会引发癌症等疾病。现在,欧美国家已不允许在食品包装中使用含苯及重金属的原料,日本政府在几年前也规定食品包装材料中不得含有苯。我国也在推广环保的水性油墨,用于解决含苯油墨对包装及食品造成的危害。

2 食品包装市场准入制度及相关标准

2009年,强制性国家标准 《食品容器 、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开始正式实施,标准中规定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及其他限制性要求,对食品接触用塑料、纸制品、橡胶等材料中用到的增塑剂、增韧剂、固化剂、引发剂、促进剂、防老剂、阻燃剂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2013年,国家广泛征求各方面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意见,进一步开展标准的修订工作。紧接着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布 2013中国食品包装安全消费警示,涉及吸管、瓶盖瓶身、不锈钢制品、纸质餐饮具等12项内容。其中,烧烤时铝箔、锡箔使用不当会危害健康一条,尤为值得关注。目前,市场上用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添加剂种类繁多,既使新修订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已增至959种,但与实际相比,仍显不足(国外允许使用的食品包装用添加剂有2000多种)。

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因市场需求量大,且一直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造成生产混乱,质量参差不齐。自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后,产品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

2009年12月1日实施的《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GB18006.1-2009),首次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承认了不可降解餐具的合法身份,结束了一次性塑料餐饮具没有国家标准可依的混乱状态,减少了每个企业必须制定企业标准的麻烦,明确界定了一次性塑料餐饮具的范围是指预期用餐或类似用途的器具,包括一次性使用的餐盒、盘、碟、刀、叉、勺、筷子、碗、杯、罐、壶、吸管等,也包括有外托的一次性内衬餐具,但不包括无预期用餐目的或类似用途的食品包装物,如生鲜托盘、酸奶杯、果冻杯以及方便面碗等。

3 对策及建议

现代食品包装既要着眼于新的包装材料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添加更高的科技含量,利用新材料的细腻、光滑、柔韧等特性达到包装食品的最佳效果服务,又要不断地推动包装工艺的发展,将工艺流程自动化、系统化、电脑一体化,降低废品率,充分利用资源。

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更是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食品包装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既要低碳排放,又要注意以下几点。

安全化:由于材料不同,使用环境不同,盛装的食品不同,食品包装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渗入到食品中。因此,生产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与食品实现双QS),还要注重标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指导消费者使用食品包装制品。

透明化:开发和生产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制品,既可以展示所包装的食品,又便于回收利用,提高产品废弃后的价值。另外企业应在产品上标注原料的名称和代号,便于回收利用。

减量化:通过对包装的设计改进,在达到同等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包装制品的使用量。

资源化:对所有有较高价值的包装制品进行回收和利用;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必须延伸生产者责任;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生产—消费—再循环”这一循环经济新理念。

无害化:对于确难回收的废弃物如塑料袋等进行无害化处理;鼓励使用更环保的可重复使用的布袋,减少浪费。

产业化:回收利用是各种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共同的责任,只有把各种包装物纳入循环经济的链条中并进行产业化的回收利用,才能解决食品包装行业的持续发展问题。

我们在关注食品安全的同时,也要对食品的包装安全加以重视,树立“食品包装等同食品”的安全观念,为食品安全多加一把锁。

参考文献

[1]敖金霞,高学军,权东升等.转基因水稻深加工产品两种荧光定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1):34-39.

[2]周霞.广东省转基因大豆和豆制品的监测[D].中山:中山大学,2006.

[3]李慧,杨冬燕,杨永存等.深圳市场4种国产农产品转基因成分监测结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52-1153.

[4]肖唐华,周德翼.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监测中心现状及特点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72-75.

[5]郑海松,李刚,杨小娇等.安徽省转基因大米情况普查评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35-16436.

食品材料 篇7

1.1 快速溶剂萃取法

快速溶剂萃取法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快速提取包装材料中成分, 进行进一步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需要在较高压力和温度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自动化的固液萃取。在进行萃取时, 由于萃取室的压力较高, 导致室内的溶剂沸点会高于正常情况下的萃取沸点, 由此就提高了萃取的温度, 包装材料样品就会加速从基体上解析并溶解。在高室压的作用下, 溶剂同样会加速向基体内渗透,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包装材料在溶剂中的萃取能力。在使用该种萃取方法时要注意提取溶剂中聚合物溶胀剂的比例, 而这是直接影响快速萃取方法萃取效率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其次就是萃取中温度的影响。通过实际中的多次实验比较和回归分析, 得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压力为14MPa、温度为100oC, 另外要注意静态提取时间为90min和动态提取时间为3min。在一般情况下采用异丙醇作为抗氧剂溶解剂, 异丙醇—环己烷作为提取溶剂, 环己烷作为集合物溶胀剂。关于这个最佳实验条件还得再在实际实验中进行充分的实践探索, 并努力的分析出最为适合的快速溶剂萃取方法的环境条件。可以看出在该种包装材料样品的前期快速萃取中, 效率非常高, 重现性极好, 并且同传统的萃取方法相比, 极大缩短了萃取的时间, 其中消耗的溶剂量也极大程度的减少。不过该方法的唯一弊端就是在萃取装置安装时所消耗的资金巨大, 建设工程也是相当浩瀚的。

1.2 传统的回流萃取方法

传统的回流萃取方法主要采取溶解—沉淀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先将聚合物进行粉碎, 然后将聚合颗粒物置于聚合物溶胀剂中进行高温加热回流, 最后进行萃取, 在萃取物中加入适量的聚合沉淀剂形成集合物沉淀, 此后在离心机上进行高速离心并对离心液进行过滤使抗氧化剂与聚合物分离开来, 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抗氧化剂检测。在该方法中, 回流萃取时间很长, 但是萃取的效果较好, 并且设备较快速萃取法简单, 在一般的实验检测中, 都可以通过该种方法进行萃取。

1.3 溶剂浸泡萃取

该方法是结合包装材料的大分子特性, 多聚物的本质特点来进行萃取的, 在多聚物中分子间由于存在多种分子间作用力, 相互作用力极强, 所以行成了分子链间堆砌紧密的结构, 而这又导致多聚物的内部不容易被相应溶解剂溶解。在对包装材料进行抗氧化剂的提取时, 要充分的结合大分子的结构特点和溶解剂的溶解能力, 同时在提取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溶胀高分子材料的溶胀剂。结合这些需要考虑的因素, 我们可以选择混合溶解剂来解离大分子材料。最近几年来, 相关研究部门提出使用异丙醇和环己烷作为混合提取液, 采用37℃磁力加热同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而后过夜后, 用适合于包装材料中抗氧化剂的对应提取液进行抗氧化剂的提取。从而提高包装材料的抗氧化剂的提取效率。

1.4 微波辅助萃取法

该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微波差异吸收, 当待测样品置于微波装置所设置的微波场中时, 由于材料中不同组分对于不同的微波的吸收存在差异, 导致萃取物质中的部分区域被选择性的进行加热, 从而将基体中的萃取物质与萃取体系逐渐分离而进入到所设置的介电系数较小和微波吸收能较低的萃取剂中。微波萃取室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密闭, 同时要根据所要提取的抗氧化剂进行合适的温度设定, 保证在溶剂的沸点之上。在提取溶剂的配置中, 按照研究, 一般的采用非极性化合物和极性化合物两种溶剂的混合。

在对食品和药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抗氧化剂进行提取中, 除了上述所详细讲述的方法之外还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声提取法、液液分散微萃取法、索氏萃取法、中空纤维溶剂交换萃取法和固相萃取法等。下面笔者将简要对其中几种重要的提取方法进行探讨。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近年来在非溶剂萃取领域讨论较为热点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是采用超临界流体的性质进行抗氧化剂的萃取。其中超临界流体是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一种物态, 兼有两种态的性质特点, 在萃取中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作为萃取剂, 萃取方法简单,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萃取方法。在索氏萃取中, 采用正己烷作为溶剂进行材料的抗氧化剂的提取, 提取时间较短。在进行萃取方法的选择时, 要严格的结合包装材料的性质和抗氧化剂的种类并按照实际工作中各种方法的优劣进行选择, 并且要注意抗氧化剂的提取剂的选择, 这是在每种方法中决定萃取效率高低的关键所在。下图为大多数提取法综合比较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每一种提取方法都各有优劣, 检测人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从成本控制以及检测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选择最为合适的提取方案。

2 食品和药品包装材料抗氧化剂的检测方法

2.1在使用气相色谱法进行食品以及药品抗氧化剂检测的过程中, 要利用待测物不同组分在载气和固定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进行分离, 主要是用来检测分子量低及对热不敏感的抗氧剂, 如BHT、BHA和THBQ。

色谱条件:色谱柱:DB-5HT毛细柱 (15m×0.25mm, 0.10μm) ;升温程序为:初温80℃保持1min, 以10℃/min速率升至250℃, 保持l min。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此法测定BHT有较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 而且可获得较高的精密度。李浩峰等采用GC-FID法测定了聚烯烃包装材料BHT、BHA和TB-HQ抗氧化剂, 色谱柱:Rtx-5毛细柱 (30m×0.25mm, 0.25μm) ;升温程序为:初温60℃保持1min, 以20℃/min速率升至180℃, 保持lmin, 以5℃/min速率升至200℃/min, 保持3min。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其线性关系在5.0-100.0mg/L的范围内较为适宜。

2.2高效液色谱法在化合物抗氧化剂的检测上也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其主要是通过液体流动的方式来应用色谱技术。在检测过程中, 首先要建立检测体系, 通常以聚丙烯输液瓶中抗氧剂1010、抗氧剂330、抗氧剂1076、抗氧剂168的含量作为检测标准, 然后利用色谱柱来进行流动相的分析。其二要对化合物进行取样分析。色谱条件:色谱柱:Venusil MPC18色谱柱 (250mm×4.6mm, 5μm) ;流动相:甲醇 (100%) ;流速1.0 m L/min;柱温25℃;检测波长为274nm。结果表明, 抗氧剂1010、抗氧剂330、抗氧剂1076、抗氧剂168分别在0.1029 mg/m L-5.145mg/m L、0.1065 mg/m L-5.325mg/m L、0.1034mg/m L-5.147mg/m L和0.1040mg/m L-5.200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相关系数均为0.999。聚丙烯输液瓶提取方法中的抗氧剂1010、抗氧剂330、抗氧剂1076、抗氧剂168的平均回收率 (n=9) 分别为101.8% (RSD=1.6%) , 99.4% (RSD=1.5%) 、88.5% (RSD=4.5%) 及86.5% (RSD=5.3%) 。其三:使用HPLC该种方法进行各种有机成分的分析, 大多数的包装材料都有显示出存在以下几种有机成分:聚乙烯, 聚丙烯, 聚氯乙烯包装材料中BHA、BHT、抗氧剂1010、抗氧剂1076。应当将该样品进行相应的水模拟以及脂肪食品模拟, 这样才能检测出其流动相系数的波动变化, 以及波长变化比值。结果检验数据表明, 抗氧剂1010、抗氧剂1076在大多数样品中有检出。

2.3在线分析技术是近年来一种创新型的检测方法。其主要是使用提取以及净化的方式来进行连续性的检测。该种技术具有较好的自动检验前景, 能够逐步实现智能化的检测, 从而有效地避免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给检测精度带来影响。与传统的离线分析法相比其具有更加显著的优势, 在线检测技术主要利用先进的接口, 实现设备智能的串联。从而实现样品的在线检测。例如:SPME-GC-MS在线检测技术以及GPC-HPLC-MS在线检测技术都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3 食品和药品包装材料中抗氧化剂的危害及防控

3.1 食品以及药品在包装运输的过程中, 其材料的抗氧化剂很容易渗透到食品以及药品中。

虽然已经使用了多重防护手段进行防护, 但是其化学分子的有机渗透还是难以避免。一旦这些抗氧化剂渗透到食品以及药品当中, 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二食品以及药品中的抗氧化剂极易与人体的内容物进行反应。从而降低了药品的疗效, 也影响了食品营养素的良好吸收。尤其是酚类抗氧化剂容易导致人体的雌激素分泌不平衡, 造成内分泌系统失调, 干扰激素的合成以及代谢, 提升了各种疾病的发病率。

3.2 为了较好的防控食品和药品包装材料抗氧化剂带来的危害, 首先要做好监测工作。

要对食品以及药品的包装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 提取样品进行详细的检验, 将一些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机化合成分要尽量提取出来。不断降低抗氧化剂对人体的危害性。其二对于食品以及药品可以采用真空保存的方法来尽量减少抗氧化剂与物品接触的机率, 这样即使有所渗透, 在无空气的传递下, 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其三:要加强对抗氧化剂取代品的研究, 利用科学技术将抗氧化剂进行取代, 新物品应当具有经济、环保、无毒无害这三个特性。利用新物品来彻底解决抗氧化剂的危害问题。

摘要:本文将从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抗氧化剂的检测方法详细的进行分析, 减少抗氧化剂对人体生命健康危害。

关键词:食品和药品包装材料,抗氧化剂,检测方法,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熊中强, 王利兵, 李宁涛, 等.气相色谱法测定高分子食品包装材料中抗氧化剂的残留[J].色谱, 2011, 29 (3) :273-276.

食品材料 篇8

食品纸包装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吸引了大众广泛的目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关注已不止于食品本身,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也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能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利润最大化不惜使用废弃回收料,甚至在在生产、加工食品纸包装材料时添加各种非法助剂来达到节省成本、改变外观的目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于2010年10月对外公布了市售、市场使用的多种方便面桶、奶茶杯、一次性纸杯和纸碗的抽检结果,结果显示,多款知名品牌所用的双层纸制品外层纸的荧光性物质含量超标。

荧光增白剂概述

荧光增白剂(FWAs)是一种光学增白剂,它的增白原理不同于化学氧化增白,而是通过吸收环境中的紫外线,放出蓝紫色荧光,再与需要增白的底物放出的黄色光叠加形成白色光,给人以产品洁白的感觉,同时也可以增加产品的亮度。FWAs的这一优良特点使它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纸张、合成洗涤剂等生产领域,但由于FWAs是一种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一旦与人体中的某些蛋白结合就很难通过正常的代谢排出体外,同时荧光增白剂会削弱人体抵抗力,造成伤口难以愈合,一旦FWAs在人体内富集到一定浓度,可能会诱发癌变。目前,世界上生产的FWAs有约15大类(不包括其有荧光性质的相关衍生产物),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吡唑啉类、萘二甲酰亚胺类、苯并恶唑类和香豆素类等,目前国内外不少文献报道了食品包装纸存在FWAs滥用的问题。

食品包装材料中荧光增白剂的检测

食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品种繁多,主要包括塑料、纸质和复合膜袋包装。由于纸质包装材料生产成本较高但易回收,现下利用废纸、回收纸的现象较多,而不法企业为了掩盖纸张缺陷,提高白度,改善产品外观,就会在使用或纸浆的生产过程中添加荧光增白剂,我国强制卫生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明确规定FWAs87在纸中最大使用量为0.30%,而国内的检测标准GB/T 5009.78-2003、DB51/T 907-2009和NY/T1257-2006等多是单纯的定性方法,无法精确检测样品中荧光增白剂的含量,欧盟的EN64-2006标准则是一种定性半定量的检测方法,综上所述,目前检测荧光增白剂的方法大都是定性方法,在国家及行业标准层面尚无定量检测的方法。

结语

浅谈国内外食品包装材料法规现状 篇9

食品包装材料是指包装、盛放食品或食品添加剂用的纸、金属、塑料、橡胶、纤维、搪瓷、陶瓷、玻璃等制品以及直接接触食品或者施加于各类材料表面的有机或无机涂层。食品包装材料对于食品安全有着双重意义:一是保护食品不受外界污染,保持食品本身的特性不发生改变;二是防止材料中的化学成分迁移至食品中影响食品的卫生安全。随着食品包装行业的迅速发展,由食品包装材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如PC奶瓶双酚A事件、雀巢婴幼儿牛奶ITX(异丙基噻唑酮)污染事件、塑料制品及薄膜中的邻苯类塑化剂事件等,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安全。目前,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已对食品安全建立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起步较晚,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体系虽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强对国外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了解和研究,对于加强我国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监管,改进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对外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欧盟食品包装材料法律法规与标准

欧盟食品接触材料法规包括框架法规、专项指令和单独指令3个层次。其中,框架法规规定了对食品接触材料管理的一般原则,专项指令规定了框架法规中列举的每一类材料的系列要求,单独指令是针对单独的某一具体有害物质所做的特殊规定。法规体系如图1所示。

2004年底欧盟发布了(EC)No 1935/2004法规—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关于拟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制品暨废除80/590/EEC和89/109/EEC指令,是欧盟现行的关于与食品接触材料和制品的基本框架法规,其对食品接触材料管理的范围、一般要求、评估机构等进行了规定。该框架法规适用于预期与食品接触的、可以接触到食品的以及可合理地预料会与食品接触或在正常或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会将其成分转移至食品中的材料和制品,包括活性和智能的食品接触材料和制品。本法规不适用于固定的公共或私人供水设备、形成食品的一部分且可与食品一起食用的背膜或涂布材料(如肉制品或水果上的背膜材料)及作为古董供应的材料和制品。其中对食品包装材料的通用要求是:材料和制品的生产应符合良好生产规范(GMP,EC No2023/2006法规—关于预期接触食品的材料和制品的良好生产规范),同时其成分向食品的迁移量不可危害人类健康,不可导致食品成分发生不可接受的变化或导致食品感官特性的劣变。另外,材料和制品的标签广告以及说明不得误导消费者。法规附录1给出了特定措施所涵盖的各类材料和制品清单,共17类,包括软包装常用的塑料、粘合剂、纸和纸板、印刷油墨等。

在框架法规(EC)No 1935/2004中列举的必须制定专门管理要求的17类材料中,目前仅有陶瓷、再生纤维素薄膜和塑料3类材料颁布了专项指令。这些指令及其修正指令对不同材料或制品规定了有害物质的不同限量要求以及加工中允许使用的物质清单。

欧盟2011年1月15日颁布实施了新的塑料专项法规(EU)No 10/2011,并于5月1日生效。新法规将有关塑料材料和制品的一般要求、授权物质清单、特殊迁移限量和测试方法等内容整合,同时对受控塑料制品的范围、某些特殊迁移限量及测试方法等进行了修订。

欧盟已颁布的针对某种物质的单独指令目前有3个:78/142/EEC有关氯乙烯单体且拟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制品;93/11/EEC关于弹性体或橡胶奶嘴和安抚奶嘴中释放的N-亚硝胺和可转化为N-亚硝胺的物质;(EC)No1895/2005关于在预期接触食品的材料和制品中使用某些环氧衍生物的限制。

美国食品包装材料法律法规与标准

美国以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FFDCA)为法律依据,以联邦法规第21卷(CFR)为技术标准,通过食品接触材料通告(FCN)公布新的产品和要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进口食品、药品以及食品包装进行管理。根据美国FFDCA,食品包装材料属于食品添加剂管理的范畴,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统一管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包括了具有明确的或有理由认为合理的预期用到的,直接或间接地添加,或者成为食品的一种成分,或者会影响到食品特征的所有物质。

美国对食品包装材料的管理主要通过联邦法规CFR来进行规范。美国联邦法规CFR第21部分主要规范食品和药品的管理,其中第170-186节规范了食品包装材料的管理要求。21 CFR 174(间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总论)规定了食品包装材料的通用要求和用于与食品接触的物质的法定限量。其中对与食品接触材料的通用要求为:材料需要按照GMP要求生产;材料需要使用符合21 CFR 170-189法规中批准的物质;新材料必须经过FDA审核和认可才可进入市场。

21 CFR 170-189对于食品接触材料有非常详尽的管控要求。除通用要求之外,针对纸张、木材、塑料、涂层、橡胶、胶黏剂等均有相应规定,如图2所示。在不同材料的相应要求章节,既包含该材料生产所允许使用的单体、添加剂、助剂,同时涵盖其纯度、用量等要求,也有对成品的溶出物、特定物质的溶出等测试要求,某些塑料材料还有物理性能(如密度、熔点、分子量、溶解度等)的要求。关于许可使用物质清单和总溶出物测试,美国和欧盟法规体系类似,仅在模拟物和条件选择方面有差异。对于成型品,美国通过控制作为原料的聚合物或单体的安全性来保证终产品的安全。

中国食品包装材料法律法规与标准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食品包装材料管理上开展了大量工作,但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标准缺失、交叉重复、卫生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矛盾等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给予了高度关注,学习和借鉴国外标准,并加强了对食品包装材料的监管,使得塑料包装材料安全性的管理步入更加科学合理的轨道。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我国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标准体系正在逐步构建和完善中。卫生部、食药局等于2009年11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拉开了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标准清理、修订和完善的序幕。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标准的清理、修订和完善大致分为3个阶段:2010~2013年,对现有标准进行归类和清理;2014~2015年,新标准的拟定和编写;2016年,新标准的发布和执行。按照要求,我国将建立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检测方法、生产规范在内的较为完善的食品接触材料法规和标准体系,如图3所示。其中,基础标准包括包装材料的通用安全要求和食品接触材料添加剂标准(GB 9685),生产规范包括通用卫生规范和各类产品生产规范,产品标准包括食品接触用金属、纸、塑料、涂料、橡胶、陶瓷等,检测方法包括迁移实验预处理方法通则。

截至目前已经发布的标准有两个:GB31603-2015《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以及GB 31603.1-2015《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已发布征求意见稿的标准有39个。其中,GB 31603-2015《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规定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包括原辅材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卫生要求和管理准则。GB 31603.1-2015《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规定了食品模拟物、特殊迁移及总迁移测试条件的选择。食品接触材料添加剂标准(GB 9685-XXXX)与GB 9685-2008相比更为合理,主要变化是调整了附录化学物质清单的结构(对塑料、涂料涂层、橡胶、油墨、粘合剂、纸、硅橡胶中的添加剂分别说明),将添加剂名单及其使用要求按照使用范围进行分类,同时添加剂品种由959种扩充到1297种。

对比分析及建议

通过对比以上欧盟、美国和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的法规要求和管理体制,可以发现,欧美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食品包装材料具有明确的范围和定位;设置有公开、透明、高效的评价审核机制;同时,充分引入了危险性评估的原则。我国虽然制定了很多食品包装标准,但仍旧存在不全面、不规范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正在不断完善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已初步构建了符合我国现状的食品接触材料标准框架体系。我国在借鉴和学习国外法规标准和理念模式的同时,应充分引入危险性评估的原则;积极发挥包装企业的技术力量,在了解法规要求的基础上,从产品设计层面重视原材料的安全及质量控制;同时,建立权威的安全性评估实验室和机构,科学、高效地评价食品接触用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总结

产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是食品安全领域不容忽视的一个重点,也是长期以来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科学的食品接触材料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关系到整个食品产业链(包括包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发布了多项法律法规和市场准入制度,并且利用其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不断提出日益严格复杂的技术规范和评定要求,成为阻碍其他经济体对其出口的重要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一。无论从国际接轨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有效保证食品包装安全质量的立场出发,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包装材料管理经验,对我国食品包装材料进行有效的监管检测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包括食品接触材料在内的一切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扎实推进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水平的提升,这对于加强我国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监管,改进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对外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

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已对食品安全建立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欧盟2011年1月15日颁布实施了新的塑料专项法规(EU)No10/2011,并于5月1日生效。

美国以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FFDCA)为法律依据,以联邦法规第21卷(CFR)为技术标准,通过食品接触材料通告(FCN)公布新的产品和要求。

尽管我国在食品包装材料管理上开展了大量工作,但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标准缺失、交叉重复、卫生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矛盾等问题。

食品材料 篇10

目前我国的食品包装安全现状

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从原材料上来分有:食品用纸质包装材料;玻璃、陶瓷包装材料;铁、铝等金属包装材料;塑料包装材料;橡胶类制品包装材料等。

塑料类

塑料被用于包装材料成为当代包装发展的一个重要象征, 它的原料来源广泛, 成本价格较低, 性能良好。它已经成为了这40年以来在国际上发展得最迅速、用量极大的一种包装材料。具有质量轻、使用方便, 阻隔性、耐蚀性、耐热性、耐寒性、渗透性好的特点。但是塑料包装的材料容易转移或溶解出内部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 会导致食品污染。

塑料包装制品所添加的助剂的毒性

为了包装材料的外观更加持久, 加入了稳定、润滑、增塑、着色剂而等产生的毒性。

塑料包装表面的污染

塑料容易带电, 会吸附微生物以及微尘杂质, 从而导致食品污染。

油墨污染

油墨中主要物质有颜料、树脂、溶剂以及助剂, 其中颜料和溶剂对食品安全会造成间接危害。

塑料包装材料本身有毒残留物的污染

塑料材料它本身就会残留有一部分的有毒物质, 其中主要包括有毒的添加剂、有毒的单体以及聚合物中的低聚物和老化所产生的那些有毒物质, 它们将会迁移到食品中, 从而导致食品污染。

包装材料回收或处理不当引起的污染

一些包装材料, 由于不正规的回收和处理欠妥, 将污染物带进包装材料中, 不符合卫生要求, 再利用材料时导致了食品的污染。

纸类

纸是一种古老的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中, 纸和纸板在占据了主导地位。造纸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木浆、棉浆、草浆和废纸, 硫酸铝、纯碱、亚硫酸钠、次氯酸钠、松香和滑石粉等是其使用的化学辅料。在一些发达国家, 纸、纸板及其制品类的包装材料约占据整个包装材料总量的40%至50%, 而其在中国约占比为40%左右。食品包装用纸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如下几点:荧光增白剂处理后, 导致含有化学污染物;对纸进行涂蜡, 使之含有过高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农药、挥发性物质及重金属化学的残留物;彩色颜料的污染, 彩色包装纸或彩色涂层接触糖果造成污染;纸原料本身的污染, 如因霉变导致染上大量的霉菌等。

金属类

金属材料除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外, 同时还具有牢固、耐压、不碎、可延展、可焊接、可咬合、可粘接, 优良的阻湿性和气密性等优点。金属作为包装材料已有较长历史, 各国金属包装材料所占比例不同。欧美发达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占总量的28%, 仅次于纸质包装材料。日版占15%, 德国20%, 英国20.7%, 法国14.2%, 中国20%。铁和铝是目前主要的两种金属包装材料, 其中, 最常用的是马口铁、无锡钢板、铝和铝箔等。

金属包装材料的最大缺点就是化学稳定性较差。铁制容器镀锌层中的锌, 在与食品接触之后会迁移到食品中而引起食物中毒;铝制材料含有锌、铅等金属元素, 长期摄入会造成慢性中毒;不锈钢制品往往会加入大量的镍元素, 高温条件下易产生致癌物质, 一旦与乙醇接触, 镍就会溶解, 使人慢性中毒。

玻璃类

玻璃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外表美观、卫生、抗腐蚀、成本低是它的主要特点。玻璃是一种惰性材料, 但同样也存在安全问题:熔炼不好的玻璃制品可能在熔炼过程中会溶出有毒物质;为了防止光线对食品的损害, 添加金属盐着色剂也会使有害物质从玻璃种溶出, 进入食品中。

发展趋势

食品材料 篇11

关键词:食品包装安全性安全隐患安全控制现状及质量控制措施

随着“PVC保鲜膜”、“毒奶瓶”、“废塑料饮用水桶”、“一次性发泡饭盒”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的焦点已不再仅限于食品本身,我们更多地开始关注食品的其他方面,食品包装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存在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危害。食品安全危害除了来自于食品本身和食品链全过程之外,在原材料、辅料、工艺方面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食品质量,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迁移并渗入至食品中,如铅、镉、铬等重金属,甲醛、苯、多氯联苯等,会影响人体健康,材料的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的出口,它是当前食品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1 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食品包装的安全要求主要有几个方面,是为了在流通过程中保持食品新鲜并安全卫生地提供给消费者:

1.1 油墨性能:为保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不会发生油墨脱落、凝结等现象,食品包装膜要具有耐冻性、耐热性、耐磨性,还要符合能够耐杀菌和水煮处理要求,对油墨的要求,是要具有一般的和基材结合力。

1.2 热封性能:生产过程中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漏封、虚封、封漏、粘封头、拉丝、封口破裂、热封强度差等。对热粘强度(高温下的封口强度)的预知对于整个灌装过程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封口温度尚未降到室温,强度较低,大多数灌装生产线从封口到实现灌装整个过程时间较短,极易发生泄漏。

1.3 拉伸性能:包装过程中薄膜受到机械拉力,对于复合膜来说应保证膜层间不分层,这就要求薄膜必须具有足够的拉伸强度,运输过程中又会受到挤压等外力,这就要求复合膜有较高的剥离强度,以免材料分层。

1.4 阻隔性能:阻隔性包括对气体的阻隔和对水份的阻隔,材料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食品变质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所选材料的阻隔性能不合适,我们需要考虑被包物材质、保质期、存储条件等选择合适的阻隔材料。

1.5 重金属含量:铅、镉、汞、六价铬等重金属,由于它们及它们的化合物毒性较强,而且是一类生物积累的非降解物质,具有可以在大自然(水、土、食物链)中累积下来的特性,一旦被人类吸收,人类就无法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它们排出体外,当累积到一定的量时就会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引起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等严重后果。

1.6 溶剂残留:包装成型一般需经过吹塑、印刷、复合等步骤,国家标准规定溶剂残留要小于10mg/m2,为提高适印性提高速度,一般都会加入一些溶剂。

2 食品包装的安全隐患

2.1 包装材料自身缺陷。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比较多,不同类型的材料所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各不相同。

塑料是使用最广泛的食品包装材料。塑料属于高分子聚合物,其危害主要来源于制品中残留的有毒单体、裂解物等。为了改善塑料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剂(如稳定剂、润滑剂、着色剂、抗静电剂、可塑剂等加工助剂)。上述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从聚合物材料向接触的食品中迁移而污染食品。另外,有些食品包装企业为了牟取私利,利用垃圾站收拣的废旧塑料垃圾、农用薄膜、医院废弃物等回收加工,未经消毒处理,就作为食品包装原料再次用于食品包装的生产并投入市场。这些再生塑料虽然在加工过程中经高温加热,用这种塑料制品包装直接入口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其中的增塑剂、稳定剂和甲醛等种种有害物质不能完全去除掉,长期使用将引起慢性中毒甚至致癌。

常作为食品包装材料的衬垫使用的橡胶制品就存在合成橡胶单体或加工助剂渗出的潜在危害。生产食品包装纸的原材料本身可能不清洁,纸制品也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包装材料,使用回收废纸作为原料,造成化学物质残留以及微生物污染,有时会存在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问题。

陶瓷包装的瓷釉中可能溶出金属氧化物,玻璃材料可能溶出二氧化硅,金属包装材料可能出现有毒金属离子析出。

2.2 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各种加工助剂。以一次性塑料快餐盒为例,许多不法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产品中大量添加工业级的碳酸钙、滑石粉、石蜡等禁止用于食品包装生产的添加剂。食品温度较高或微波炉加热时,有害物质就会溶解在食物中,长期摄入会导致消化不良、肝系统病变等,甚至患上胆结石等疾病,对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2.3 包装材料或容器生产的不规范。现在绝大多数食品不允许包装企业在产品上打上自己的标志,食品企业多以成本是否低廉来决定购买各种加工助剂,这使消费者无法辨识包装的出身,因为消费者无法监督,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2.4 包装印刷带来的污染。传统的包装印刷油墨主要有树脂型和溶剂型两种,油墨是包装印刷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也是食品污染的源头,用这两种油墨进行印刷存在重金属、有机挥发物和溶剂残留等,人一旦吸入很难排出,日积月累会引发癌症等疾病,日本政府在几年前也规定,食品包装材料中不得含有苯,欧美国家已不允许在食品包装中使用含苯及重金属的原料,苯的残留量如果超标对人体危害极大,同时,苯具有蓄积性。

3 食品包装安全控制现状

3.1 食品包装领域卫生标准的内容不够完善。目前国内没有对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性能制定统一规范,只是在少数产品标准中进行了相关规定,如软包装类的GB/T10004-

1998《耐蒸煮复合膜袋》和GB/T10005-1998《双向拉伸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复合膜袋》中对溶剂残留量的指标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目前食品包装的种类越来越多,大多数的食品包装材料还没有适用的卫生标准。

3.2 目前国内的企业对现有卫生标准的执行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食品软包装行业中,有部分大型的食品企业对其包装卫生安全方面控制的很好,对各项卫生指标全部进行检测。但很多的中小型使用食品包装企业没有这方面的质量控制,只是在采购食品包装袋的时候进行感官的闻有无异味,只要没有浓重异味就可以采购作为食品包装使用,不需要提供任何包装卫生检验报告书,甚至有些企业就连异味很浓的包装也直接用来包装食品,致使很多食品安全纠纷也是因包装所引起。

4 食品包装安全的质量控制

4.1 建立健全食品包装法规和检测方法。我国已经具有了食品包装材料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律框架,部门的监管还要建立在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先进的检测手段上,有一些食品包装的卫生标准是上个世纪制定的,都需要进行完善和修改,指标的高低、检验项目都已无法适应现在产品的安全要求。目前,一些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也是层出不穷,可能给一些不法企业以可趁之机,现有的老标准对新材料的检测也不再合适,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新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机制,针对这些现状,加速现有标准的修订和更新。

4.2 加强政府监管。要想切实保证食品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要通过政府的监管让技术水平高、管理规范的企业占领市场,光靠企业自觉是不够的,必须有政府部门的监管,对于那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勒令停止生产销售,应逐步建立年审,定期检验和监督抽查等措施,食品包装工业作为食品加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对小企业、家庭作坊的监管力度和违规企业的惩处力度,严重者应予以取缔。

4.3 强化企业自律。要保证食品包装的质量安全,首先要从企业入手,产品质量归根结底是企业生产出来的,强化生产企业为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开展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和自律行为。要求企业从原材料的选购和确认,切不可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甚至使用廉价劣质的原辅料,生产过程的工艺、质量控制,必须形成不可漏缺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刘浩,赵笑虹.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分析.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

[3]黄大川.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探讨.食品工业科技,2007,4:188.

[4]郭恒斌,曾庆祝,王雅卿.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及其对策.现代食品科技,2006.

食品材料 篇12

欧盟预警通报中近年来已发生多起由于特定迁移量超出限量要求事件。初级芳香胺迁移超标、甲醛迁移量超标、瓶盖垫片中的增塑剂超标等。

1 总迁移量

1.1 总迁移量限值的规定

欧盟2002/72/EC指令对塑料材料和制品向食品中的总迁移限量(Overall Migration Limits,OML)进行了规定。即塑料材料和制品中的成分向食品的迁移量,不得超过60mg/kg食品或食品模拟物。在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制品为容器或相当于容器或可填充的制品,且其容积小于500ml或大于10L或者薄片、膜或其他不可填充的材料或制品,或无法估算其表面积与所接触食品质检关系的材料或制品,其OML不得超过10mg/dm2。

1.2 对我国的影响

总迁移量是欧盟对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高度关注的指标。近年来,我国有多起食品接触材料因总迁移量超标遭到欧盟预警通报。针对总迁移量这一食品接触材料的重要评价指标,欧盟在其法规中详细规定了模拟物的选择原则、迁移试验的接触条件。2008年10月31至2009年11月13日中国出口欧盟的食品接触材料类产品因为多种原因被通报,共计14项因为总迁移量超标被通报,通报国家有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波兰、意大利、德国等,被通报的产品包括儿童汤匙、瓷杯、不锈钢刀、汤匙、厨用打蛋器和不锈钢过滤网、密胺碗、蛋糕架、柠檬榨汁机、烤面包器、平锅套件、带塑料盖的铁罐、塑料厨用器具、带塑料盖的铁罐、保鲜盒等多种食品接触材料与制品。总迁移量超标已应引起我国政府和食品接触材料生产行业的高度重视。

1.3 欧盟总迁移量检测技术

欧盟总迁移量测试标准EN 1186-1~15 (见表1)。EN (欧盟标准)是CEN (欧洲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有效的正式文件。EN 1186选择合适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以测试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在食品模拟物和测试介质中的全面迁移。根据实际接触样品的条件,选择EN 1186-1~15中的某一部分,完成总迁移量试验。

其中,EN 1186-1-2002提供了本系列标准试验条件选择和试验方法的选择原则,是该系列标准的工作基础。该系列标准充分考虑食品接触材料与食品的实际接触条件,包括不同模拟物(如水、橄榄油等)、不同接触温度(高温、低温)、不同样品形状(袋装、充填物品)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形成了完整的总迁移量检测方法体系。

2 特定迁移量

2.1 特定迁移限量要求

欧盟对与食品接触的塑料材料中的特定化学物质的含量和迁移量的限制体现于2002/72/EC及其5次修订版中。

该指令包括《在制造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时可使用的单体和添加剂的临时清单》。该表汇集了所有经欧盟委员会批准的在制造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时允许使用的单体和添加剂等物质的名称,其中包括了已经通过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SCF)安全性评价的物质和那些目前仍在安全性评价过程中的物质。

该指令附录II《可用于生产塑料材料和制品的单体和其他起始物清单》分为A、B两部分。其中第A部分为允许使用的单体和其他起始物清单,共计305种。第B部分为未被列入第A部分中,可继续使用的单体和其他起始物清单共计11种。

附录III《可用于生产塑料材料及制品的添加剂不完全清单》分为A、B两部分。其中,第A部分为在共同体层面已充分协调的添加剂的不完全清单,共计385种;第B部分为第4 (2)条所述添加剂的不完全清单,共计130种。

经过5次修订,欧盟允许使用的单体已达332种,添加剂已达575种。

2.2 检测技术

根据欧盟2002/72/EC及其5次修订的结果统计,欧盟对特定迁移量的限制的物质种类在不断增加,因而对相应的检测技术要求也在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检测体系。其中,较为著名的是EN 13130系列标准。

EN 13130系列标准目前是欧盟特定迁移量检测中主要使用的技术法规。该系列的特点是选择合适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以测定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在食品模拟物和测试介质中的特定迁移。

总之,总迁移量和特定迁移量在欧盟与食品接触的塑料类材料管理法规中已经成为控制产品质量的两项重要指标体系。总迁移量反映了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在与不同食品接触时可能析出的物质的总量,而特定迁移量则反映了当食品接触材料与某类特定食品接触时可能迁移出的某种物质的情况,是欧盟判断某种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中是否符合其允许使用物质清单要求的重要手段。

因此,总迁移量和特定迁移量两项指标无论是对我国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进出口还是对提升我国食品接触材料产品质量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欧盟的总迁移量和特定迁移量管理及相应的严密的检测方法体系也对我国相应检测方法体系具有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 2002/72/EC.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2/72/EC of 6 August 2002 relating to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stuffs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OJ L 220, 15. 8. 2002, p. 18-58

[2]. 2004/1/EC.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4/1/EC of 6 January 2000 amending Directive 2002/72/EC as regards the suspension of the use of azodicarbonamide as blowing agent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OJ L 7, 13. 1. 2004, p.45-46

[3]. 2004/19/EC.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4/19/EC of 1 March 2000 amending Directive 2002/72/EC relating to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stuffs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OJ L 71, 10. 3. 2004, p.8-10

[4]. 2005/79/EC.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5/79/EC of 18 Novemeber 2005 amending Directive 2002/72/EC relating to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OJ L 302, 19. 11. 2005, p 35-36

[5]. 2007/19/EC.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7/19/EC of 30 March 2007 amending Directive 2002/72/EC relating to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 and Council Directive 85/572/EEC laying down the list of simulants to be used for testing migration of constituents of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stuffs. OJ L 91,31. 3. 2007, p 17-36

上一篇:中短波广播系统下一篇:护理操作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