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设计

2024-10-17

文化内涵设计(共12篇)

文化内涵设计 篇1

摘要:本文以机床造型设计为主要对象,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重点研究如何应用造型设计原则和法则, 研究机床造型的形态设计、色彩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分析所传达的设计文化内涵, 注重将艺术、人文等文化元素融入到机床造型设计当中, 以简洁的形态、醒目的色彩和良好的宜人性表现高技术机床产品, 使其达到实用与美观、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和统一。

关键词:机床,造型设计,设计文化

一、设计文化浅析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 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而“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其实, 从人类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原始的工具和装饰品开始, 人类的设计文化便开始萌芽了。可以说, 设计文化是由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复合整体, 它包括设计的物质层、设计文化的组织制度层以及设计文化的观念层。这三个层面彼此相关, 形成一个系统, 构成设计文化的有机整体。而设计文化的价值又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既有物质价值, 又有精神价值;既有实用价值, 又有审美价值;既有技术价值, 又有艺术价值;既有社会伦理价值, 又有经济附加价值。就其本质而言, 产品设计既不是艺术设计, 也不是技术设计, 是产品的一种设计文化创造, 即产品设计本质上是物的文化设计。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人, 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机床造型设计作为现代产品设计的范畴当然也体现着一种设计文化, 而设计文化的核心就是“人”, 整体造型设计的每个方面都是与人相联系的, 如何给人一种审美体验, 使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觉舒适、方便、快捷,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设计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引导人们的审美情趣, 让使用者在工作的过程中有一种美的享受, 这便是机床造型设计所体现的一种设计文化内涵。

二、形态设计与设计文化

机床在形态设计中主要采取的造型手法是在变化中求统一, 在统一中有变化, 具体可运用调和、韵律、节奏、对比等处理方法。如机床, 无论它是单元部件本身, 还是多个单元形体的组合, 总以外在的一定的机能形态示人, 不同的外在形态感受注定了它的风格特点基础。在形态环节上, 不但要考虑它的形态在比例与尺度上给人心理上的感受和生理上的适应等问题, 而且还应当考虑形态组织的合理性、宜人性、安全性, 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均衡、稳定、轻巧、秩序、节奏等效果, 并注意形态整体上感受要统一、协调。这样, 不同的形态就会诠释一种不同的情感, 从而传达一种设计文化。

三、色彩设计与设计文化

在工业产品设计中, 色彩离不开产品的造型。色彩是为造型服务的。它的目的就是突出或加强造型, 使造型更美观, 更具有表现力。比如, 采用明度较高、纯度较低的中性或偏暖的色彩为主色调。像淡雅的绿色、浅蓝色、奶白色、淡黄色等, 能使人感到精致、亲切、心情舒畅, 采用两色或三色配合。色彩配置通常为上明下暗, 上轻下重, 以增强机床的稳定感。避免过多色彩, 使人注意力不集中;机床色彩设计不仅要突出主色调, 还要强调重点部位配色以及警戒用色, 以引起操作者的注意。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 一切生产工具、交通工具、日用品等等, 都是人去使用、操纵, 所以, 说到底, 对于机床的色彩造型一是要充分考虑到使工人感到丰富、欢快, 二是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三是美化环境。因此, 机床的色彩造型必须对人的心理、生理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传达一种情感, 一种价值, 一种精神, 即机床造型色彩设计的设计文化内涵体现。

四、人机工程学分析与设计文化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是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机床造型设计与人机工程的关系主要从这三方面考虑:首先, 科技与美学的融合。随着技术含量不断增加, 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机床产品的美学价值。而这正是设计文化的价值体现。其次, 科技以人为本。而“人”正是设计文化的主体与核心。第三, 注入情感。通过设计形式使操作者能读懂产品的设计理念, 引起操作者在使用方式和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机床产品的高情感性。在机床造型设计中, 研究和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目的, 就是在遵循造型美学法则的前提下, 使机床产品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达到最大程度上的人机协调, 好用的设备也会得到使用者精心地呵护和使用, 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达到人与机器的情感交流。

五、结语

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所使用, 而设计文化的主体与核心也是“人”, 对于工业产品范畴的机床类产品更加强调机器与人的互动关系, 使人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操作方便、舒适, 给人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慰藉, 在工作或工作之余能够处处感受到关心与体贴, 符合个人情感和功能需要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傅黎明.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2]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1995.

[3]陈雪清.设计与设计文化的内涵与外沿[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2月, 第1期.

文化内涵设计 篇2

一、对于当前央行廉政文化现状的初步分析

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包括总行机关和各分支机构,下大力气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制作廉政先进典型宣传片、征集廉政警言警句、廉文荐读、唱响廉政歌、廉政书画展、廉政漫画征集以及编写廉政“三句半”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宣传了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弘扬了正气,鞭笞了腐败行为,营造了清正廉洁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分析当前的现状,由于没有对廉政文化内涵的深入探讨和权威概括,我们不可否认中央银行廉政文化建设在系统性、特色性、创新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央行廉政文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当前,相当一部分人民银行干部职工对什么是廉政文化,其作用和地位缺乏基本、系统的了解和认识,片面地认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廉政方面的读书、书画、摄影、电教、娱乐等活动,没有把央行廉政文化建设与业务建设、内部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缺乏对廉政文化的提炼、升华,没有概括出真正具有中央银行特色的廉政文化内涵。

第二,央行廉政文化时代性和创新性不够。随着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民银行职能的转变,其行业职能、行业理念、行业目标、行业道德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央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任务、环境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央行担负着经济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等重大责任,反腐倡廉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央行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立足长远,高瞻远瞩,体现时代性。

第三,廉政文化建设尚未形成合力。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必须落实党政齐抓共管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党委(党组)必须把廉政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尚没有完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一些基层领导往往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情,在组织开展过程中未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了纪检监察部门孤军奋战,难以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

二、央行廉政文化内涵设计研究

针对当前央行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为了不断适应WTO过渡期结束金融业面临的新挑战,不断适应中央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形势,不断适应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新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加紧的廉政文化内涵的研究,总结、概括、设计出符合中央银行特点的廉政文化。下面,笔者从文化、廉政文化、央行廉政文化逐步深入地探讨央行廉政文化的内涵。

第一,文化、廉政文化、央行廉政文化的含义。“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在反腐倡廉实践中是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总结完善,凝结于执政行为中的廉洁方面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相应地,央行廉政文化是指在中央银行反腐倡廉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总结完善,以文化为表现形式、以制度为基础、以理论为统领,凝结于履行央行职责过程中的反腐倡廉方面的共同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第二,央行廉政文化的基本组成。作为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央银行廉政文

海淀区保洁公司 dtq 化应当与中华民族美德相传承,与党的优良作风和时代精神相统一,反映中央银行先进文化价值取向。一是廉政理念文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民、务实、清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廉洁从政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央行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二是廉政教育文化。在中央银行反腐倡廉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出为广大干部职工所认可、具有良好效果的廉政教育思想、方式方法,并在廉政教育实践中不断升华。三是廉政制度文化。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反腐倡廉工作制度,使“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理念得到大多数干部职工的认可,并自觉执行。四是廉政履职文化。央行各级机构和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依法行政,公正透明。五是廉政节俭文化。“廉以修身、俭以养性”成为央行员工自觉遵守的道德标准,从自身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积极投身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六是廉政形象文化。央行各级机构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在金融服务工作中坚持“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十字行风,在服务中体现廉洁,在廉洁中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树立人民银行干部职工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第三,央行廉政文化的内涵的设计原则。央行廉政文化的内涵应当既有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一般特征,又要体现中央银行的特色。具体来说,廉政文化的内涵设计要重点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廉政文化建设是央行对全体干部职工成长过程和人生发展最大的关心、关爱和关怀,应运用文化的表现形式,充分发挥人文感召力,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如何廉洁、怎样做人,起到保护和熏陶作用。

先进性原则。央行廉政文化,必须适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实际、新需要、新任务,必须致力于党员干部进一步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

体现特色原则。央行廉政文化应充分体现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特点,体现“总行―分行―中心支行―支行”四级条条管理的体制,在表现手法和信息内容上具有独创性,通过用新颖而独特的方式来传达,吸引干部职工的注意力,并在头脑中形成持久的印象。

服务中心原则。央行廉政文化是央行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理所当然应当成为中央银行更好地履行职责这一中心任务服务的有效工具,必须具有实用性,真正在央行发展进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第四,央行廉政文化内涵的概括。基于以上三个原则,按照基本涵盖四个组成部门的要求,央行廉政文化的内涵可概括为“崇廉尚能、风清气正,民主科学、秉公执政,真抓实干、服务金融,见利思义、俭以养性”三十二个字。

“崇廉尚能,风清气正”,体现央行廉政文化的宗旨和目标,即形成既要干事、又要干净的清风正气。

“民主科学、秉公执政”,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通过构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执政的和谐央行,体现科学的执政观、正确的政绩观和民主的监督观。

“真抓实干、服务金融”,体现中央银行履行职责的特点,旨在弘扬求真务实、务求实效,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为金融服务,为大众服务。

“见利思义、俭以养性”,反映“两个务必”、社会主义荣辱观、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形成不求功名利禄,只求快乐工作,不比奢侈享受,只比健康指数的廉洁从俭观和生活志趣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与文化内涵 篇3

关键词:机械设备产品设计;文化;文化策略;文化内涵

1引言

研究文化与机械设备产品设计的关系就是研究文化、设计师、产品、设计过程、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文化受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审美需求、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等等众多因素影响;设计师了解了文化,了解了消费者,传承传统文化,根据意识传造、设计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产品经过长期积累就会沉淀成新的文化。

2文化

设计文化是一种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等。根据现代学科门类的划分,可以归纳出产品设计涉及到的文化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知识。

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有以下4个特点:

2.1文化的普遍性。指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和群体的纽带,具有极强的共性。正是基于这种特征,才是企业了解和把握消费成为可能。

2.2文化的差异性。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往往是构成文化差异的最直接因素,这种差异表现为人们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宗教信仰、消费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构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这种差异性也就是成为企业在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等国际化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产品设计本土化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只有产品设计本土化,企业的产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3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一种文化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并且对大多数在其环境中的人,都有着普遍的影响力,不因为某些伟人或者外来力量的加入而起明显的变化。也正是这种稳定性,使企业把握消费群的消费特点,制定相应的产品战略和营销战略具有实际意义。

2.4文化的可变性。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但文化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表现就是人们的新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生活态度、消费观念等,这种变化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把握预测和把握这种未来变化方向,制定产品战略和长期的规划,设计出有市场的机械设备产品,并且是有一定超前性的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也正是这种可变性,使设计者把握潮流,甚至引导潮流成为可能。

3、机械设备产品设计

3.1机械设备产品其本质。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使通过对产品材料、结构和形态的确定来实现一定的功能,从而实用环境和满足人的需要。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它是多样具A体的。它作为一种策划活动,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进步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新产品的开拓,这是一种在知识综合基础上的文化整合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机械设备产品设计既不是艺术设计,也不是技术设计,是产品的一种文化创造,即产品设计本质上是物的文化设计。

3.2机械设备产品的文化承载。机械设备产品的文化承载,通俗地讲就是文化讯息是如何呈现在产品上。机械设备产品的文化是通过产品的功能性、便利性、可愉悦性、视觉传达、所蕴含的深刻理念以及设计是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来体现的。

4文化与机械设备产品设计的关系

机械设备产品设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化、艺术精神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从设计理念到物质结构形式,都表现出设计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中审美意识的创新和发展,给社会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因此机械产品设计与文化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机械设备产品设计只有与社会文化融合起来,才能是产品永具生命力,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已经充分领悟到,文化是现代设计的灵魂,凡是优秀的设计,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现代设计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体现着现代文化精神,反映了现代文化的面貌和民族、时代、地域等文化特色。设计作品不仅是一幅广告、一件产品这样的物化形态,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化。它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文化功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因此,现代设计就其本质意义来说,是一种文化创造行为,设计师则承担了文化传播者的作用。

5、机械产品设计与文化策略

5.1在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中注入文化情调。当代社会,人们消费观念已从简单的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和情感的需要,即在满足产品方便使用的物质享受的同时,更主要是追求产品高雅文明的文化情调和审美魅力。国内外一些著名产品不仅在其科技、品质、功能、价值等方面领先其它产品,是将人类情感的精神需要和人们对审美方面的文化需要,融入了产品设计中。如林肯汽车机械设备生产线生产的汽车的贵族文化、由机械产品设备生产出的“阿迪达斯”运动产品的运动文化、由酿酒机械设备生产的“孔府家酒”的家文化等,都在产品中注入了贵族、吉祥、浪漫、亲切等众多的人类情感,使人产生联想、回味、感慨等许多美好的感觉,使机械设备产品接近消费者的情感,征服消费者的心灵,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5.2在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中加强文化风格的体现。由于地域环境、社会经济、民族习惯的不同,每个民族有其自身的风俗人情、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这种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设计机械设备产品中体现出不同的文化风格。比如:德国人严谨和理性,使他们的设计风格体现出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而日本的设计注重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他们的设计风格体现出精致、新颖、轻薄的强烈时代感;法国人追求艺术和情调,使他们的设计风格体现出的浪漫和时尚。而中华民族稳重、含蓄、和谐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在设计中体现出的使深沉、储蓄、平稳、圆满的文化风格。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强烈的民族风格,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语言,在中国艺术设计中流行了数千年。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精神寄托的需要。如: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它代表着英勇、神圣和威严。 “龙文化”成为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

品牌中所蕴涵的文化是深刻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不仅可以让消费者体验到附着在产品身上的民族文化,更能使人们感受品牌产品的精神魅力。例如:美国生

产的高性能的数控机床设备,更能使人们感受到美国的现代与先进;由机械设备生产的SONY电子能使人感受到日本产品的高端和精良;西门子生产的机械设备能使人感受到德国人的严谨和一丝不 的民族传统;中国机械设备能使人感受到中国企业真诚、优质、竞争的精神,透过这些品牌的个性、文化及传播可以感受到品牌文化的内涵精神。

我们在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中注重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品牌文化和品牌形象的整体设计,在产品的造型、包装、广告等方面加强文化创意。吸收国外先进的品牌文化设计理念及品牌文化设计技巧,实施民族品牌文化战略,创建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造就优势民族文化企业,树立品牌内在的人文意义和外在完美形象,提升品牌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推动品牌的发展壮大,设计开发出既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又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优质品牌产品,给企业带来直接和长远的经济效益。

6、结束语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机械设备产品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了国内市场,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必将带来各自企业文化的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气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机械设备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地设计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有位经济学家说过:“文化也是商品”,“产品的一半是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决定着机械设备产品的市场远景。企业带来直接和长远的经济效益。

6、结束语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机械设备产品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了国内市场,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必将带来各自企业文化的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气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佛教文化和设计的文化内涵 篇4

佛教文化历2000多年在我国的发展、演化,与儒、道并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方艺术与思维观念的典型代表。探讨佛教文化,是探讨我们的民族特色、设计特色的途径之一。感悟思辨的禅理、挖掘艺术表现的手段、提炼传统文化的符号,用以升华设计的价值,是设计对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1 佛教文化的意义内涵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含意,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而变化发展的。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学者,对之也有不近相同的看法。当代我国哲学界和文化学界学者一般认为,“文化是一定的民族根据其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反映其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及流变。”[1]这一观点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文化属于人的精神成果;其次,这种精神成果的精神内容是主要从“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第三,这种精神成果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凝结下来的成果的“总和”,另一类是正在形成之中的“流变”;第四,精神成果的形成是有条件的,最根本的两个条件即是“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

当然,“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张岱年先生指出: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最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广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我们一般把生活分作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二是政治,三是文化。[2]

按照上述关于文化的理解,我们可以给“佛教文化”作出这样的定义:

广义:佛教文化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反映佛教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精神财富(凝聚的、流变的)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狭义:佛教文化即作为文化具体形式的佛教。从狭义上所谓佛教文化,按其具体表现形态大致可分为教义、佛教活动、佛教设施三个部分。教义包括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体系和名目繁多的戒律仪轨内容;佛教活动包括佛教界一切代表宗教的活动;佛教设施不仅包括佛教的建筑和门庭设施,还包括法物、法器、佛教典籍等。

从设计意义上来说,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不仅要从狭义上来把握,也要从广义上来认识。因为佛教的存在与发展,其价值在于对民族精神、气质的影响,并取决于它对于佛教文化(狭义)以外的文化的影响。唯其如此,佛教才显示出其广度和深度,才能为设计提供更深意义内涵上的指导作用。如佛教文化特质的本体论思想、思维模式等对我国传统诗歌、书画、工艺品,直至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无不对设计从思想到形式上进行引导。设计正是要探讨这种东方文化独具魅力的根源所在。

2 佛教文化的美学特征

由历代的演变、发展,佛教文化已渗入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佛教最初是由汉代传入中国,历隋唐直至当代,中国无论哪个学派、哪位学者,无论是否信仰佛教,都程度不同地受其影响。在建筑、雕塑、书法、绘画、图饰、工艺木板印刷、音乐等领域中,佛教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它启迪人的智慧,净化人的心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代表性遗迹如法门寺、龙门石窟等,概括其文化的艺术形式特征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1)宗教性。佛教文化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无不充斥宗教感情,如造像,“画家在画佛、菩萨时,没有表现个性的欲望,只有对画象的崇敬、景仰”,我国著名雕塑家李新民在创作渡海观音像时说:“从事佛教的画家、雕塑家,都以虔诚的宗教信念,观照佛教中的理想,塑造崇高的佛像”。这种创作的信念是设计的主导因素和目的所在。正是在这一坚定信念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创作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出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等不拘泥于原有形式的独特造像。(2)思辩性。佛教思想体系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先后盛行有小乘、大乘等,它们各自又形成多种派别与体系,传入中国后,更与儒、道等传统学派相结合,使其博大精深。它的经文、偈语、典故,无不充盈思考的辩证性,一般可称为“禅意”。如禅宗思想在二十世纪传入欧美后,就对后现代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启迪。佛教的艺术利用了多种抽象或具象的形式去表达深刻的禅理,让人明心见性、扬善除恶,具有深奥的思辩性。(3)融合性。佛教从十二世纪起,在其原来的发源地印度,已逐渐消亡。而中国尤其是唐代以来,佛教发展走向鼎盛,并演化成中国以禅宗为代表的汉化佛教。这种汉化佛教与其原型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是同中国原有的正统的儒家、道教相斗争、相融合的结果。佛教本身发展有两重性:一方面佛教思想及艺术形式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发展,如天台宗、禅宗等,而另一方面由于教义同中国传统结合过程中,产生与原意的偏离,而通过译经、求证又回到原有教义上去的趋势与过程。

佛教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如造像,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可以看出,从早期的印度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风格转向修长秀丽、衣带飘逸的中国传统风格特色;本土化的佛教造像表情自然活泼,富有生活气息。所以说佛教艺术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一种融合,儒、释、道的统一融合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

以上分析佛教文化中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由特征可以探讨对设计而言,有三个方面的美感体现可供借鉴:(1)象征美。所谓象征美,简而言之,即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造中,借用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符号,传达表现一种概括的思想、情感、意境或抽象的概念、哲理时产生的一种审美属性。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如观音像“慈悲、雍荣”蕴含着救世的宗教情感,四大天王所持法器喻义“风调雨顺”等。合理的象征性造成设计的深层语义,增加了创作的意味。(2)意境美。佛教寺院香烟缭绕、佛相庄严,本身构成了一种宗教的信仰意境。木鱼、梆子、晨钟暮鼓,更增加了悠远静谧的神奇美感。密宗的宗教仪规,禅宗的“顿悟”、“不可言”都蕴涵着这种神秘的深邃意境。意境“这个范畴源出于佛学,乃是无庸讳言的”[3]。宗白华认为意境是以万物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4]意境引导人生的感悟。象诗词一样,佛教的意境营造也具有净化心灵、激发情感思绪的作用。对设计而言,象征美可界定为“物境”的较低层次的美的感受方式,而意境美强调的是“心境”的更深层次的美。(3)融摄美。这种美表现在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调和性方面,即儒道释“三教合一”。佛教的文学艺术、书画艺术、造像艺术并非独树一帜,而是与其他文化形式相融合,如王维等人的禅味山水诗、怀素的草书,八大山人的画等等。融摄美是文化的和谐美观,也是突破文化定势的一种美学思路。借鉴传统,设计要从佛教文化的融摄美中,兼修并蓄传统文化的精神涵义,寻求人们共通的情感需要。

3 设计中的佛教文化要素

“设计”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作为一门要探求生活中“美”的存在的艺术,设计不仅要从构成、法则等手段上寻求,同时对文化、对其它艺术形式的理解与认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心之所在。作为设计师,不仅要有在专业技术方面的权威,同样也要有人类社会学的理解力。按梁思成“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艺术的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5]。我们提炼文化的质素,通过人文研究不断生发对美的新感知,并用以驾驭技术方法,而创造特殊的富于风格情趣的产品、动漫或环境,是设计创作的根本途径。

3.1 佛教人文思想对设计的引导性

佛教文化作为文化的精神财富部分,体现在它的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方面。如《百喻经》以故事譬喻经理,“在智、愚的较量中体会人生的况味,读罢使人于心领神会的顿悟之间,不由得作拈花一笑”[6]。佛教文化的哲理思想对设计有着重要的引导性。以下扼要的作一些分析:

3.1.1 赵朴初认为“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缘起论…

…人类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7]。佛教华严宗思想则对此做了详细阐释。这些正说明了人-物,物-人相依的整体,符合设计系统观的整体性理论。进而言之,佛教的“同体大悲”思想,即认为别人的病痛、别人的沉沦与自己是不二的,更提出设计的道德所在与目的所在。设计要解除人的认识困惑,并启迪心灵,设计者必须要先体会设计对象的困境。

3.1.2 佛教文化讲求的是“明心见性”,即去恶、扬善、净化心灵,认为认识最大难度在于了解“名相”背后隐含的实相。

所谓“名相”,指用耳朵能听到的为“名”,用眼睛能见到的是“相”,概指一切事物给人留下的印象以及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感性认识。可以比拟为认识的观念层次,规范化而言就是“概念”。当然这种“名相”所表现的不仅是听觉和视觉的,它也包括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所能感知的对象,用佛学概括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方面统称“六境”。

佛学认为“概念”是不确切的。如“人参”,我们的思想里会联想到一种滋补物品,但人参同样也是毒药,如它同中药五灵脂相混时。所以概念随情况变化有其不可靠的一面,认识事物不能被表面的、有条件的情态所迷惑。设计过程中,从调查到构思,所接触与考察的都是这“六境”,如何不为这“六境”所惑,探讨设计的根本所在,就是设计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就象座椅的设计,各人的座姿不同,很难去定义什么是“舒适”与“不舒适”,设计就只能以规范人的特定行为来进行。设计中有很多的调查结论与思考结果是很吸引人的,但如果与设计的本意及目的性无关都是不能采用的,就是说不能为其所惑。更重要的,是一般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固定、机械的方面,如钢铁就是冷冰冰的、坚硬的,塑料就是有易碎、易折的缺陷。但对设计师而言,正是要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事物。钢铁可以做成柔软的东西吗?塑料能耐压吗?回答是肯定的。设计工作是一创造性活动,决不能被事物表面的“名相”所惑,导致思维僵化、呆板。

3.1.3

佛教的人生态度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也就是与世间保持“不即不离”的中道思想,将“出世”与“入世”相结合,单纯“出世”的思想,本身是不可取的。从设计而言,作为大众艺术的一种,不仅要“媚俗”,也要“出俗”,在多数人可欣赏、可接受的条件下,营造美的境界,引导人的精神状态、思想认识及观念形态。

佛教中的人文思想充满思辨性,历史上对文学、艺术都有深刻的影响,如意境、顿悟的美学理论。在当代条件下,设计的应用艺术形式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发展理论。

3.2 佛教符号化的形式语言对设计的借鉴性佛教的物质文化形式包括佛教的建筑和门庭设施,及法物、法器等。

通过解构其中象征性的符号语言,在具体设计中可作为基本造型元素进行重构。这一类的形式符号非常丰富,其中有代表性的如:

3.2.1 七宝与八吉祥七宝,是梵语sapta ratnani的意译。

在佛经中,“七”喻多。七宝涵义一般指: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等七种珍贵的珠宝金玉(《无量寿经》)。在设计中,这七宝可以看作佛教所尊崇的七种材料。

举例说明其中两种宝的质地及象征意义:琉璃,据说是一种天然生成的猫眼石一类的玉石,以青色居多,相传,天空的青色(中国人称为“空青”)就是由须弥山南方的琉璃宝反映出来的。因此,设计中,青色具有了佛光普照的象征含义。玛瑙,被当为辟邪物、护身符使用,象征友善的爱心和希望,有助于消除压力、疲劳、浊气等。

“八吉祥”则是八种表示吉庆祥瑞之物,也被称为“八宝”或“八宝吉祥”:轮,全称“法轮”,用来“破碎一切的不正确的见解和不善的法”;螺,全称“法螺”,据说能吹出“妙音吉祥”;伞,全称“宝伞”,据说能“张弛自如覆盖众生”;盖,全称“白盖”、“天盖”,据说能“覆三千界”;花,全称“莲花”,取“出浊世而无所染着”之义;瓶,全称“宝瓶”,即插花净瓶,取“圆满无漏”之义;鱼,全称“金鱼”,又因其常以一对的造型出现,又名“双鱼”、“对鱼”,取“活泼解脱”之义;长(肠),全称“盘长”,是一种回环的菱形绳索图案,藏传佛教称之为“结”,全称应是“金刚结”,汉传佛教则取其“佛说四环贯彻一切通明”之义。每一种都有深刻的象征含义。

八吉祥常作为供具,列于佛前;或作为图案,铸、刻、画在多种器物上,如大型香炉。明清之际,八吉祥已经作为吉祥物融入民间,许多民间瓷器、景泰蓝、饰物、织物的上面就常有出现,并与汉族其他吉祥图案,如“寿”字,相匹配运用。

3.2.2 佛教器物

佛教仪礼中的器物很多,如木鱼、钟、磬、蒲团、香炉等等,难以尽述,只能以木鱼为代表进行探讨。

木鱼是僧尼诵经化缘时敲击的法器,中间镂空,刻木为鱼形。木鱼为什么要刻成鱼形呢?这是因为“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百丈清规·法器章》),所以从中可以看出,佛教的器物造型都有其象征意味,设计不一定要如此直接了当地表述意味,但如何在设计中融合意味则是设计的重要内容,如动漫的场景设计。

佛教建筑、造像、器物,从材料、器用与装饰上透露出丰富的文化符号。在形式借鉴上,设计无外从材料或典型样式去分析和继承传统,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与发挥。

4 设计对佛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目前我国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运用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可以说更多地是僵化、机械地继承。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寺庙建筑,但是无一不是千篇一律的翻版。尤其是利用现代混凝土、钢筋、玻璃制成的仿古建筑,粗糙简陋,不仅不能起到增加景观的作用,更是对环境的破坏。相比西方教堂形制,从科隆大教堂到朗香教堂,外在形式从哥特式、巴洛克到现代主义的形式感,变化丰富,既不抄袭传统,又不断有新的发展。看到这一点,设计人员实在是应有所汗颜。

从应用视角而言,设计继承与发展佛教文化,应遵循几个规律与法则:

4.1在当代条件下,重新思考和表现佛教的精神、思想或灵性理解和运用佛教文化到设计中去,需要实现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努力将其思想、精神实现与现代人生、人世重新结合。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生产技术手段提高了,而且大众的人生态度、认识观念也有了变化。而设计则是与时代最紧密相关的,对佛教文化理解与运用不仅要从物质上、技术手段上去把握,更要以新的精神态度去认识。

4.2要以意会去体现佛教的精神王安石说:“丹青难写是精神”。探讨佛教艺术,不能机械地按量度、照程式去理解、把握。如观音像,可以是庄严,也可以是秀丽,可以是多面多臂,也可以是千手千眼。形式不拘一格,而体现的精神只有一个,就是“慈悲为怀”。材料、图案有其传统的沿续性,但运用更应注重精神气质的体现。

4.3灵活地溶合与发展佛教文化传统的造型要素。佛教传统的材料与图案丰富,如何运用和发展这些宝贵的财富是设计人员的重要责任。在作者的某广场图腾柱设计中,立柱材料选用了汉白玉,体现纯净无暇、洁白如玉的内涵,在精神气质上引导人们从繁嚣的尘世生活中获得解脱,净化功名利禄之心;地面拼花图案为一佛教莲花造型,鼎身采用莲花瓣丰富意味,既简单明了,又切合佛教理念。

总结佛教文化传统,是设计的重任,也是设计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的即国际的,不论什么理念、什么潮流,民族的总是永恒的。

摘要: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具有宗教性、思辩性和融合性的文化精神内涵,及丰富的象征性形式语言。“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对于动漫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学科,需要对深厚积淀的传统佛教文化要素进行发掘,感悟其思辨的禅理、挖掘艺术表现的手段、提炼传统文化的符号。文化研究有利于促进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佛教文化,设计,象征,符号

参考文献

[1]吕希晨主编.中国现代文化哲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2]张岱年,姜广辉著.中国文化传统简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车永强.试论佛教文化对意境理论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7,(5):140.

[4]林同华编.宗白华全集.2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李牧童.百喻经菩提无树众生有情[M].合肥:黄山书舍,2010.

服饰形象设计系统文化内涵论文 篇5

按照符号学理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组合,而服饰符号的单元,是由其意指关系的唯一性,而不是由其能指或所指的唯一性决定的。罗兰·巴特认为服饰符号包括能指(母体和母体要素组合)和所指(语义单元组合)。能指由对象物、支撑物和变项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对象物和支撑物为物质性试题,变项代表某种文化或品质。因此,能指的某一特定断片不一定要与所指的某一特定断片保持一致。比如开领的开襟羊毛衫≡随意中,领子的敞开状态与随意性有某种紧密关系,而造成随意的.,不只是“敞开状态”。领子作为服装整体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能指中的支撑物,包含在服装这一对象物之中。由于流行对支撑物和变项有着不同的支配,因此流行在能指组件上的操作变项是丰富多变的。支撑变项作用的原型并没有改变,比如裙子的基本形式是固定的,但其外形特征中的平滑和弯曲是可以变化的,褶裥作为弯曲状态的一种,通常与“成熟”联系在一起,其褶皱量大小是有相对较大的变换空间的,这就使得流行趋势机构可以不断地发布新趋势。但是,裙子这一原型并未变化,即使褶皱量变化了,也能被大众识别出来。因此,在服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服饰的符号既指款式、面料、色彩这三种服装要素在特定文化中的组合方法,也指它们组合后在特定文化中如何被解读的方法,更指这类符号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流行趋势和社会意义。

3.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服饰文化传播媒介

在信息传播领域中,人类不断地进行着有关可以同时作用于视觉、听觉等其他感官的多功能媒介,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样的多功能媒介使用效率不断提高,而且鉴于此,降低了媒介运行成本,从而实现了整体上降低传播活动的各项投入。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服饰形象设计系统的结构,基于这样的系统结构,无论是服装品牌公司,还是消费者用户,在整个系统的运作过程中的投入都相应减少,对于消费者用户最直接最明显的体验就是线上的单件服饰品有时候比在实体店的便宜。这与追求个性化消费的理念并不矛盾,因为在线上,完成的可以是一整套服饰形象设计效果,或者是售卖服务,就像是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可能性不止一种。从消费者用户的角度,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可供普通人使用的,突破国界、社会制度和技术等界限,可在全球范围内购买任何品牌公司服饰品,随时随地随意进行对等交流的媒介。夸张一点地说,一个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很好地生活。但是,弊端就是当把一切交给网络以后,“人-人”的关系实质上演变成为“人-机-人”或“人-网-人”的模式,所以会掩盖一些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问题。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只能把人从那些可以由媒介替代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不能完全取代“人-人”交流的存在。

3.3面向用户的交互式服饰形象设计系统的文化释义

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服饰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其具有的符号性特征,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有关服饰起源说中,有关服饰的标识意义,一直为人们所认可。人类文化媒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建筑、文字、语言、多媒体……。麦克卢汉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现代信息技术,会将这种与形象有关的信息,读取的更加完整和及时,基于用户操作方便的设计考虑,消费者用户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取有关产品的各方面信息。在本文所研究的服饰形象设计系统中,要用到三维试衣技术,简单地说,这是一个模拟的过程和效果。按照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学说,三维试衣得到的图片结果,并不是人眼看到的人体着装的现场照片,而是一个对现实的拟仿,虽然它可以根据消费者用户的实际尺寸进行着装效果的显示。但是,我们依旧会参照这种模拟的试衣结果,产生实际的购买行为,这就表明,我们认可这种“超现实”的现象。而交互式设计理念的存在,使得文化的传递不是单向的,二是双向甚至是多方向的。互联网的存在,模糊了国家和地理的界限,使得服装的售卖和购入也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行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就意味着我们处理一件事情时,不能仅从本地的语境出发思考,而是从与自己缺乏直接联系的更大的语境出发进行判别。而对于个人行为的选择,不仅会受到本地条件的制约,还会受到其他语境地方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而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超乎我们想象的,波及到各种地方。

4结论

中国圆形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篇6

[关键词] 中国 圆形建筑 建筑设计 文化内涵

圆形对于建筑师而言,是最常见的几何形体,是极具诱惑力的形状。它既具有极强的内向性,也具有极佳的外向性,向内聚于中心点,向外可以均匀发散,充满循环运动之美。在方形为主的建筑世界里,优美的圓形的建筑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人最早是从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得到圆的概念,石器时代人们在兽牙、砾石和石珠上钻孔,孔为虚圓,而有了虚实的概念萌芽;到了陶器时代,古人把许多陶器制造成圆形,半坡人把自己的居所建成简陋的圆形,成为我国最早房屋建筑的雏形:古代人发现圆的木头滚着走比较省劲,可以把几段圓木垫在大树、大石头下面进行运输;两千多年前的墨子认为圆乃“一中同长也”。说明古人对圆的认识已经由直观认知变为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古人往往将圆形和方形结合在一起来理解,最能说明这一思想的是出土的商周时期的玉琮。玉琮为圆筒形,而外呈方形,是祭地的玉器,《周礼》注:“琮之言宗也,八方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随着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圆的概念逐渐成为表示宇宙基本原理的图形。而宇宙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所谓的“天道日圆”——古人将圓视作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宇宙精气,把宇宙看作是一千“气场”,圆的“气场”如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万物得以生生不息之根。

在中国,圆形建筑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从半坡氏族的半穴居的圓锥形草屋到闽南的客家土楼民居,再有皇家礼制建筑的天坛,甚至还包括2008年奥运会的主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都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中国文化中圆的精神内涵。

一、圆形在闽南民居建筑——土楼中的运用

闽南民居建筑——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形体,并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各种样式,体态不一。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最多、最引人注目还是圆形土楼,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这是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圓楼土楼。闽西山区夏秋之交常有台风侵袭,较高或较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易于招置风灾,为了分散风力,增加刚硬度,多采用圓形的平面布置。但据当地人说,圆形平面的选择认为只有建圆楼才能人丁兴旺。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圆楼结构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圓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

最典型的圆楼建筑是被称为“土楼之王”的承启楼。此楼为四环圆楼,占地5376平方米,四百间房。外环高四层,直径62.6米,周长229米。每层72间房共288房,均匀分布四套上下楼梯。主环的屋顶向外伸延二米余,防止雨水损坏外墙。二至四层走马廊有瓦屋檐挡雨。二环两层高,共80间房,每层40间。第三环一层高,32间房,用作图书馆。第四环是一道围绕祖堂的回廊。

客家土楼的设计与建造并不仅仅是功能性的防御,是功能与精神密不可分的整体。尤其是客家圆楼,闪烁客家人深厚的中原文化传承和因地制宜的建筑智慧。土楼民居中圓形的运用充分显现了客家人对于传统文化中圆的精神性格的高度认同。正是源于这种精神内涵的认同。才使得客家的民俗风格与建筑形式交相辉映。而这种精神特质也造就了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

二、圆形在皇家札制建筑——天坛中的运用

皇家礼制建筑——天坛位于北京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圆形风格。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祭天之地。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其中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为“九五”之尊的隐喻。坛面用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顶层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着的回音。

《广雅》释“坛”中认为:“圜丘大坛,祭天也;方泽大坛,祭地也。”祭天是一切祭祀中最高的一级。古制,郊天须柴燎告天,坛而不屋,所以它是一座三层汉白玉圆坛,坐落在外方内圓的两重围墙中。正因为是祭天的,所以把它砌成圆形;因天是凌空的,所以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这组露天建筑的造型构成了一个绝妙精巧而完整的圓形图案。

天坛以象征“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圓形在一公里长的轴线上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作为圜丘坛,另一次作为皇穹宇,第三次是祈年殿。其他的组成部分,路、步阶、斜坡、花园和服务性建筑,择优严谨的矩形组成,这使得圆形的建筑处在一个标志性和特别显赫的位置上。因此,天坛圆形的建筑造型充分显示了“天”的内涵,从极具宗教精神的层面出发,对中国文化中的圆形与“天”(拟人化的)的神秘联系做了极为详尽宏大的铺陈。

三、圆形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中的运用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

奧运会主体育场。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形成了建筑的自然外观。

鸟巢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鸟巢”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000个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因为圓的造型,有更好的视觉、更好的听觉、更好的散热效果。

圆形的桁梁结构的国家体育场因为非常近似于“巢”的结构,而被称为“鸟巢”,当“鸟巢”的称呼被提出之后,立即获得了中国民众的一致认同,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对圆形的高度精神认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形的精神个性也充分包含了人性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特质,与“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谐奥运”的精神目标相吻合。

独特的圆形精神内涵已经完美体现在国家体育场上,它不仅符合了奥运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色。“鸟巢”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在建筑设计民族化方面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影响,它将为未来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圆形的美学

中国圆形建筑有着更独特的艺术造型、更强烈的视觉美感、更完善的技术功能、更理想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哪一类建筑,都是功能性与精神性的完美统一,这些精神性被包含在“有与无”、“虚与实”、“阴与阳”、“天与地”、“动与静”、“方与圆”等等一系列非概念、非逻辑的语词中。精神与功能融合为一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迷人的部分,中国古典美学更多凭借直觉、感悟和测度,把大量体验、审美、内省的成分,在建筑形体中显现出来。美国学者F,卡普拉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觉领悟往往是短暂的。但在东方的神秘主义中就不同了。他们把它延长并最终成为一种持久的意识。”中国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等等,无一不反映了这一直接的直觉的神秘主义精神倾向。在中国的建筑中形式与其精神内涵密不可分。人们对圆形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特色一旦被应用于建筑当中,其实用性与精神性质的融合将会为建筑带了无穷的生命力,循环往复的精神倾向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而这种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将对圆形的领悟转变为一种民族集体的持久意识。

文化内涵设计 篇7

在近三十年来的中国设计发展历程中,人们对设计的认知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的视角,设计常被视为一种经营资源,一种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促销策略,并被有效地组织到经济发展过程之中。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中国设计成为奥运盛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北京奥运从筹划到召开的全过程,并以展示与传播奥运理念和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形象深入人心。可以说,中国设计通过奥运会这一平台彰显了设计在经济领域之外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并通过一系列具有闪亮视觉形象的设计作品,以最吸引人的方式践行着奥运会所倡导的文化传播理念。

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承现象。作为全世界最高水平的体育盛会,作为在体育范畴之外又广泛影响着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重大社会文化活动,奥运会也是一个文化的盛会,它不仅推广与传递着奥林匹克运动体系自身包含的体育文化观念,还充分展现着主办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看到,中国设计举起了“文化”这面大旗,将传播奥运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奉为设计创作的圭皋,将与奥运和中国相关的各种文化资源、文化信息在“2008北京”这一时空中进行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自觉担负起了对内的文化宣扬与对外的文化沟通。这种对文化资源、文化信息进行传播的意识与能力就是设计的文化传播力。

在北京奥运的时空环境中,设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以大众传播为途径,通过形状、色彩、材质等成为传播文化信息的载体,所以不论是奥运会的宗旨与目标,还是主办国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精神风貌,都得以通过设计这一公共产品向世界传播。而在此传播过程中,设计表现出了独特的沟通力、整合力和表现力。

一、设计以其文化沟通力传递着奥运文化的全球性共识

奥林匹克运动最初源自于古希腊,是西方竞技运动文化的典型代表,但在当代,随着西方文明的全球性传播进程,它已演变为一种世界语言,具有了全球性文化传播的特性。奥林匹克运动使世界各国的人们能在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事件,既促成了国际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增进了国内不同文化类型的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意味着奥运文化的传播是需要开放性思维和全球性理念的。

当代设计恰恰极具开放的全球性思维与沟通精神。纵观整个现代设计发展史,思维的开放性始终贯穿其中,是推动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全球化打破了各国文化之间的隔离,使世界因文化的多元性而努力达成理性共识时,最具时代精神的设计更是将全球意识纳入自身的开放思维体系之中,形成了全球共享的设计理念。开放、共享的意识会促进良好的沟通力,开放性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沟通形式,标准化的设计更具有世界通用语言的信息交流功能。同时,设计还善于将文化信息功能物质化和造型象征化,这有助于唤起公众乃至全人类的共同需要、欲望、兴趣、感情和生活体验,从而促成人们在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鉴赏力等方面的沟通。奥运文化通过设计向世界传播时,能依托各种具有形象感知力的奥运设计作品,增长人们在共享这些公共产品时的平等意识,使全球范围内围绕奥运这一主题而进行的广泛密切的社会交流成为可能。

作为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媒介之一的奥运设计作品是包含着大量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将承载、表现与传播北京奥运文化集于一身。从平面设计中以“中国印”图形转化成打太极拳人的动态形象的奥运标志设计,到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整体造型前后错落有致的奥运颁奖台设计,再到建筑设计中抽象化地再现了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鸟巢形态的国家体育场,都以生动形象、简练流畅的艺术形式承载着百年奥运的历史风云,传送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并将“参与、竞争、公正、和平、奋斗”的奥运精神本质予以集中展现;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也是以节能代表作太阳能遮阳亭、膜结构技术、方型建筑形态及摹仿水泡组合的全新结构形式等充分展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北京奥运理念……北京奥运设计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到抽象,形成了包括标志、海报、产品、景观等在内的奥运设计系统,建立了一整套奥运文化的设计传播体系,力求通过律动的艺术设计审美形式与世界沟通,向世界传播。

二、设计以其文化整合力展现了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奥运设计必然要为传播主办国的文化服务,所以,在北京奥运中,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结合起来,就成为奥运设计的首先课题。由于设计文化价值的高低与影响力的大小相应地取决于其对多元复杂信息的综合与创造能力,也取决于其对信息的清晰性与有序性的表达能力,为更好地承担起奥运文化的传播使命,奥运设计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提炼和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来融合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

北京奥运设计的文化整合首先表现为将中国文化元素“嵌入”奥运文化,奥林匹克精神以独特的中国风格被予以表现传达。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符号化提炼与运用是北京奥运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论是北京奥运会徽“舞动的北京”中“中国印”的表现手法,还是奥运会奖牌“金镶玉”中中国古代龙纹玉璧的设计运用,抑或是奥运“祥云”火炬纸卷轴的创意造型,都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之间的完美统一。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多元文化信息通过设计的流变、转接与重组和谐相融于奥运设计物品的方寸之间,并使两者既具有了形式方面的协调,也实现了内容方面的统一。北京奥运设计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这条主线,奥林匹克精神因独特的中国设计的文化诠释而更显韵味,而中国文化的深厚与丰富也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得以生动展现和广泛传播。设计使两者相得益彰。

北京奥运设计的文化整合还表现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明相结合来传播奥运理念。中国设计一面将目光投向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一面又将目光投向崭新的现代文明,特别注重将传统的文化符号与现代的科技成果实现新整合。如北京奥运火炬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纸文化与卷轴艺术形式,而在工艺方面使用的是先进的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燃料与火炬外形制作材料又都采用了符合现代生态文明要求的环保材料;再如“水立方”的方形结构设计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方”的思维理念——寓意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一定规则界定后具有的稳定感,而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水立方”又将现代科技视为设计建设奥运场馆必由之路,攻克了钢结构关键技术、ETFE膜结构装配系统关键技术、室内环境卫生系统关键技术等科研难题,集中体现了现代科技文明成果。因此,民族性和时代性是北京奥运设计人文内涵的主旋律,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精神与当代文明成果之间的和谐互动。

三、设计以其文化表现力塑造与传播着中国的国家形象

设计常被视为一个国家的面孔,透过设计作品,人们可以了解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各国的历史文化观念、审美意识、价值取向、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民众意愿等文化要素。北京奥运中的设计就是中国情感的文化载体,一件件富含中国文化意蕴的奥运设计物品通过大量的传播与流通,成为具体反映中国国家形象的有形文化符号,为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形成国际认同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民众对一个国家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北京奥运设计充分利用了奥运会使主办国获得极大全球关注度的“焦点效应”,通过形、材、色的丰富表现,以相对于其他传播媒介来说较容易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审美方式,努力塑造与提升着中国的国家形象,不仅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质和独特民族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面向未来的理想与追求。

北京奥运设计中使用的图形都力求表现中国博大精深、和谐奋进的文化形象与精神风貌。寓意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是北京奥运设计的核心图形,其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有着极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在奥运设计中,又被用来表达中国追求世界和平、渴望美好未来的国家主张。而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以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燕子为原型,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圣火、大地及天空的联系,将中国对世界人民的盛情与祝福,对友谊和平的热切渴望、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心愿都一一传递向五洲四海。

此次设计中运用的色彩也极具中国文化特色。浓重热烈的“中国红”、明净素雅“青花瓷”、自然葱郁的“国槐绿”以及内敛含蓄的“玉脂白”等颜色都是中国文化的色彩表征。这些色彩的丰富性与指向性能唤起世界各国民众的情感性审美体验,并将中国特有的审美趣味呈现给世界。

北京奥运设计中的材质更是精心选用了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事物。奥运火炬中的“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传递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奥运奖牌上的“玉”具有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常被作为“德”的文化比照,荣耀的金与高贵的玉的结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获奖证书采用的“帛”更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表达了中国“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理念。

四、结语

浅谈文化衫设计的文化现象 篇8

一、文化衫的起源

文化衫来自于美国的T恤, 所以在介绍文化衫之前, 应先了解下T恤的起源。

T恤实为"T-shirt"的音译名。在20世纪初叶它是欧美干重体力活的工人穿用的内衣。到1930年, 虽然仍为内衣但人们已经开始试着把它穿在外面, 这就是"水手衫"。随后1951年《欲望号街车》公映, 白兰度的白色T恤形象变得举国同名, 柔软体贴的T恤把男性从呆板单调的传统上流品位的着装中解放出来, 促成了T恤风潮的国际性蔓延, T恤与牛仔裤、皮夹克共同塑造了一种叛逆英雄的形象。之后T恤慢慢开始被男性采纳为日常装, 它的舒适、卫生也逐渐得到人们称许。

二、文化衫在我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T恤由美国传入我国, 在最开始的两三年的里, 虽然人们身着的前胸后背印着各种图案、文字、口号的各式T恤。但这个时期文化衫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并不为人们自觉地认知。有的人只是将T恤作为一种具有穿着功能的服饰而已。

上世纪80年代, 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 一些青年顿感思想迷惘, 心态浮躁, 玩世不恭, 这就可从文化衫的“文化”中得到注脚, 如:“我是流氓我怕谁”“别惹我, 烦着呢”“没劲”“真累”等。

90年代中后期, 市场经济不断深化, 文化衫被精明的商家看中成为他们宣传产品的阵地, 于是富于广告色彩的文化衫广为流行:诸如“一机在手, 漫游神州”、“××银行, 与你共创辉煌”等广告文化衫铺天盖地。但也有“风雨同舟, 情暖人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之类的公益宣传。

21世纪至今, 文化开始更大规模涌现, 从“别人设计什么我们穿什么”的被动态势逐渐转变为“自己要穿什么就设计什么”的主动局面。其最大的体现就是文化衫的DIY, 即将买来的T恤印上自行设计的图案或字句借以体现自身的个性和世界观;另外而且还出现了情侣衫、亲子装等多元的形态。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设计工作者注意到T恤的魅力, 力图把中国人的现代与传统融合起来造就独特的中国T恤文化。

三、现代文化衫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1. 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

源远流长深厚积淀的中华文化, 如:京戏脸谱、12生肖、中国武术等印上T恤外国游客同样爱不释“身”, 如曾经流行一时的“忍”字文化衫, 就体现着中日两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在最近我国举办的两届盛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 设计了系列性的奥运衫和世博衫, 销售火爆。

2. 商业文化

广告衫在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广告媒体。其成本低、不受场地限制的特点深受广告客户的欢迎, 同样也受大众喜爱。

3. 时尚文化

一切时尚都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到文化衫上:流行乐坛、青春偶像、文体明星、宠物卡通等都是最受花季少年们宠爱的主题。

4. 时事政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政治开放程度也体现在了T恤即文化衫上, 即给以最大的创作空间和宽容。在美国, 人们可以在T恤上对政治人物、公众人物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态, 也可以对某一政治事件提出不同的看法, 这没有一定的政治宽松环境是做不到的。在民主程度越来越高的中国, 如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时政题材文化衫, 如汶川地震时举国流行的I LOVE CHINA文化衫、还有总理两会经典智慧语录系列文化衫、两会十大雷提案文化衫等。

5. 个性标语

新世纪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 年轻人热衷于求新、求异, 喜欢“扮酷”, 追求“刺激”, 于是就把个性与另类的语言醒目直接地放到文化衫上, 尤其是80后和90后更把文化衫作为一个情绪宣泄的阵地, 从这些简单直接而又个性标语上面可以看到年轻人不同于以往时代人们的大胆、直率、幽默的个性。 (如图1)

6. Diy创意设计

今近年来文化衫更为热闹, 很多年轻人不仅是在穿文化衫更是在玩文化衫, 这是一种潮流和趋势。借助电脑图形设计和简单的丝网印刷工艺, 个人、小作坊都可以自己设计并Diy印制T恤, 这使得T恤设计制作变得更为普及, 也涌现出了各种主题的、设计感十足的创意T恤, 不但个性鲜明, 也不乏深层意义, 反映出年轻人的睿智与幽默 (如图2) 。

7. 网络流行与恶搞系列

作为80后与90后两代年轻人专利的“网语文化衫”和“恶搞文化衫”, 来源于他们熟悉且以作为主力的网络阵地, 是从网络向着文化衫的阵地的转移, 其典型特征为自信、角度独特、尖锐、幽默、群体性等, 如“打酱油”、“醉驾”、“躲猫猫”等。虽然这些作品很多不为70年代前的人们所理解, 但这也是他们寻找自我快乐的方式。

不管怎样, 一拨接一拨的青年成长起来, 对文化衫的热情却未消淡过, 文化衫上印花的创意性一点也不比往昔逊色。无论何时, 文化衫仍是人们, 尤其是青年人表达其愿望和诉求的工具之一, 它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多棱镜, 突出反映了青年流行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我们应该从青年文化理论的高度对“文化衫”现象进行研究, 作出客观评价。

参考文献

[1]焦润明.从“文化衫”现象探究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青年研究, 1992年第4期

文化内涵设计 篇9

长岛作为中国极少数的几个海岛型资源地之一,是妈祖文化、龙山文化的传承地,自第一届中华妈祖文化节开展以来,借助中国北方妈祖信仰中心的优势,打造了海岛文化品牌[3]。因此,随着长岛影响的日益增大,北长岛的开发建设也呼之欲出,其作为长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特色的设计被提上日程。

1 北长岛旅游文化特色设计思路

北长岛旅游文化特色设计将糅合“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相结合及功能需求”的城市设计方法与马林诺夫斯基文化理论成果,形成文化设计的新角度,提供物质设计与精神设计结合的思路(见图1)。

同时,在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对理论框架进行深化,通过文化剖切、提炼与整合,进行旅游文化主题和三个层次的特色设计(见图2)。

2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挖潜

北长岛是长岛商、游、住三位一体的服务基地,功能导向性较强,其文化特色挖潜建立在长岛整体岛屿文化特色梳理之上,由此,形成部分与整体在岛屿文化特色的一致性。

2.1 岛屿文化特色剖切分析

长岛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足迹,从史前文明到历史文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由此,按照文化类别的不同,长岛海岛文化可划分为地质、历史和水乡民俗三类,按其内涵、外延、所属层次类别进行归类(见表1),抽离出北长岛不同的文化特色主题。

在该三类文化之中,包含的人文内容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底蕴越深厚,其层次类别则越偏于抽象与综合,其外延也更为宽泛,可组织的素材也越丰富。

2.2 岛屿文化元素提炼与文化特色的梳理整合

在长岛海岛文化剖切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划分与层次划分,以及具体化各类文化中的文化典型、特色及文化元素加以提炼,通过进一步的细化、抽象,对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得到形态、色彩、意蕴三方面特色梳理(见表2),形成北长岛文化特色基调。

在此基础上,根据主要形、色、意的表达引申出不同的文化主题和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在旅游文化特色的设计中确立文化主题的意蕴旋律、色彩主调和形式方法,再进行元素的重新组合与再创造,实现由零到整的设计思路。

3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设计

在北长岛文化特色挖掘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设计功能的需要,将物质载体赋予文化内涵,进行文化的多层次设计,用以形成文化的自繁衍机制和文化与经济互动机制,以期在提升资源品质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影响放大效应。

3.1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设计原则

在北长岛旅游文化特色的设计中,不同文化层次之间应是互通的,即在主题基调一致、总体特色确立的条件下,分不同的文化主题予以设计,主题之间相互连通,并相对独立。每种实体层面的表达都将蕴含其他层面的表达,即讲究设计的文化共融性。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包括:

(1)地方特色性与场所精神:实体层设计应以某文化类型的形、色、意为基调进行设计,体现各文化类型的特点,取得设计的协调性、体现地方特色。

(2)元素的重构运用:实体层设计不应是各类要素的简单拼合,进行古文化元素的再创造运用,符号的抽象化处理等,讲究意趣与神似。

(3)现时性:实体层设计应体现现时性进行设计,一是体现满足现代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满足不同的功能配置要求;二是体现现代元素的融入,包括新材料的旧材质表现等,即以新代旧等。

3.2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主题设计

根据长岛海岛文化与文化元素的调查分析和文化特色的提炼,可以将北长岛的旅游文化特色主题分为海洋地质文化主题、海洋历史文化主题、海洋生活文化主题、海洋传说文化主题和海洋宗教文化主题五类。五类文化主题设计将囊括设计项目实体的设计和主题文化其他层次的设计(见表3):

(1)海洋地质文化主题:展现海洋地质的自然神秘,表现地质物峻、雄、险与彩石灵秀的特征。

(2)海洋历史文化主题:展现海洋历史文化的深厚积累,表现古人类生活面貌和古人类技艺的发展,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再认识、古技艺文化的发扬热情以及艺术创作的灵感。

(3)海洋生活文化主题:以海洋民俗生活为起点,进行渔家生活方式的体验设计,以人的活动为设计主题,获得渔家生活情趣。

(4)海洋传说文化主题:体现传说文化的幻想主义倾向,采用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不同的表现方法加以展现和描述。

(5)海洋宗教文化主题:展现宗教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神秘主义格调,增加宗教的渲染力,体现以妈祖文化为纽带的海外华人侨胞的爱国热情和道家文化的清幽深远。

4 结语

在当今这个城市设计日趋丰富的时代,设计取决于内涵与品质。设计者总是试图通过一种方式去发现和展示某种独特的东西,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任何一个设计都应当是对具体对象分析的结果,而不是空中楼阁,而这一过程又极其复杂,充满了曲折性和难以预料性,需要设计师们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或许这也便是设计的魅力之所在了,鼓动着设计者们采用新的视角、新的思想去发掘,一种文化、一个设计、一种品格,抑或一个奇迹……

摘要:借鉴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层次理论,结合城市设计零整互化和功能设计的一般方法,以北长岛为例,提出“文化主题—文化元素—抽离要素与文化意向—文化层次设计”岛屿旅游文化特色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岛屿,旅游,文化特色设计

参考文献

[1]付薇.旅游经济与文化生态的关联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52~53.

[2]刘康.海岛旅游模式及环境影响对策分析——以青岛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9):102~109.

文化内涵设计 篇10

1.竹材的自然生态属性

竹材成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装饰及绿色材料, “竹”已经贯穿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竹子分布范围广、再生能力强, 以及其本身的自然肌理和色彩, 绿色、环保的速生材质, 以及其作为装饰材料的经济性、耐久性和安全性, 存在着巨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又一次作为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当中。

2.竹材的文化内涵研究

竹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 通过对竹子的利用和研究, 概括出一种做人的精神品质。竹子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中国人民就开始利用和研究竹子。竹材的应用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以及历史文献的流传和保存做出巨大的贡献, 竹子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此外, 竹子越来越为人类认知和利用, 也反映了竹子对中国的文字发展、生产加工、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以及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积淀成为丰富内涵的竹文化。

二、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人文作用与创新价值探讨

(一) 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人文作用与功能

竹材在室内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竹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室内设计中营造浓厚的竹文化氛围。人们在使用竹材的过程当中, 发掘其中的文化而形成竹文化, 文化是以人为本, 设计也是以人为本, 设计的过程就伴随着文化的因素。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 竹的文化伴随着设计进行, 用其独特的元素符号为整个设计过程提供相应的设计素材, 设计本身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竹材应用到室内设计中, 必将让人们想起对乡土气息的回忆, 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竹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 代表着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在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二) 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性价值

1.竹材向地域性和民族性方向发展

竹材是中国最具特色的绿色装饰材料, 在室内设计中将竹材的应用与中华民族人民的生活, 历史及文化背景有效地结合起来, 创造出设计的新形式, 大力弘扬竹文化, 体现民族风格, 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方式。

2.竹材向生产创新与开发方向发展

探讨将竹材运用到室内家具制作、装饰装修中, 并且不用担心家具的腐烂、虫蛀, 开裂、吸湿等问题的存在, 客观分析竹材的材料、结构、工艺等特征, 将竹材应用到更广泛的一面, 需要设计师加强对竹子的研究和探索。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要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设计的方向发展。

3.竹材向低碳环保与健康保健方向发展

竹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充分发挥竹材加工技术, 使室内设计中竹材应用与周围环境协调, 满足当代人的绿色环保的设计观念。我们完全可以把竹子的优势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 打造一个环保健康的室内空间,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与健康。

三、室内设计中竹材的应用与文化内涵

(一) 竹材应用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1.竹材的色彩及表现

竹子色彩自然天成, 主要有绿色、黄色两种颜色的装饰材料, 不同的颜色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从竹材的原生性能出发, 天然竹材通常在人们眼中是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从竹材的加工性能出发, 竹材通过漂白处理, 表面光滑鲜艳, 色彩清新, 展现竹材清新优雅的色彩表现力。

2.竹材的肌理、质感及表现

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 是设计师通常会利用竹材本身的肌理、质感来表现不同的设计效果, 并且通过改变竹材的形态作为装饰纹样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来增强艺术感染力, 带给人们一种天然、和谐的空间氛围。

3.竹材的光影装饰效果

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 竹子在一定的照明条件下, 不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而且能增强室内空间的艺术氛围, 配合不同空间的要求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光影艺术效果。探索室内设计与照明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打造光影、色彩、质感统一和谐的室内环境。

4.竹材的使用形态及构成表现

根据竹材的固有性能和加工性能, 点元素是竹材第一个表现形式, 表现出传统的点结构和统一中寻求变化的点结构。竹材的线元素适合表现出稳定轻巧的线构成、轻盈小巧的线构成及重复渐变的线构成。通过线的排列和编织形成竹材的面元素表现形式, 根据美学法则组合各种面元素的构成。通过对竹材进行锯切和编织围合成竹材的体元素, 组合而成体的形态可塑性强, 多为不规则的几何形态。

(二) 竹材在室内空间中的文化内涵与表达

按照室内设计的要求, 协调竹材的开发与应用, 推广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的室内竹材装饰设计, 强调人们追求文化内涵, 回归大自然的意境, 是竹材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体现的重要举措。竹材作为精神文化的核心载体, 在室内设计中得到运用和发展, 来增强室内空间的文化内涵, 因而室内空间也就成为竹文化的核心载体, 用竹材装饰过的室内空间表现一种特色的竹文化, 并成为竹文化的一部分, 丰富竹文化的内容。室内设计是竹子材赖以生存的基石, 竹文化是竹材的精神内涵。我们要充分的理解和运用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内涵的表现, 强调协调性和整体性, 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室内空间。

竹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深受人类的青睐,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所渗透。竹材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可以理解为竹材审美的三个层次:美感, 人们通过感情器官感知到的对空间环境的形式美;气氛, 人们对环境在初步美感的前提下, 进一步形成的总体印象;意境, 通过感情激发而形成的意境美。通过感悟和理解竹材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室内空间。

四、结论

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 我们应该运用新的设计理念来充分挥这一传统材料的价值, 努力加强对竹材材料与现代加工工艺的探索, 将传统的材料、文化内涵与现代生产加工相互结合, 探索各种竹材在不同状态下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出更具文化内涵、人性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活空间, 让竹材这种元素引领我们整个吃穿住行。

参考文献

[1]缪同强.竹文化相关理论探索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陈留月.竹文化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 2008.

文化内涵设计 篇11

中国本土服装设计从上世纪70年代(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本土服装设计开始)起步,走到今天已经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开始的模仿阶段逐渐走上了具有本土文化意识的自主创新之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本土独立服装师品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度最高的就是“例外”(由设计师马可于1993年在广州创立)。近几年,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虽然这些独立设计师品牌的风格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但是他们大都个性鲜明,具有本土文化气质,与传统西方时尚服装品牌(指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知名度辨识度较高的,曾经被国内服装市场模仿的西方时装品牌,如路易威登、范思哲、华伦天奴、迪奥、香奈儿等)的设计风格有较大差异。如东华大学,荆馨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本土服装设计师品牌视觉风格研究》中写到的:“本土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是指在中国大陆成长起来的设计师个人出资、或者与投资者共同出资创建、设计师个人对品牌的视觉风格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服装品牌”,设计师对于独立品牌的视觉风格具有主导作用,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往往带有明显的设计师个人对于文化的解读和表达方式。正如批评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说的:服装师时尚的物质基础,然而时尚本身却是一个文化性质上的意义体系。本论文主要从受传统文化文脉影响的混沌之美和简素精神两个方面分析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文化内涵与设计风格。

混沌之美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又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无极”、“一”即“混沌”,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的前身是“混沌”,混沌状态蕴含着万事万物,孕育着无限可能。“例外”、“素然”和“JNBY”的品牌整体风格即带有这种哲学色彩的审美:造型方面,服装整体呈现包覆式非构筑式样,结构上采用宽松离体的平面直线造型,用标准化的尺寸单元使服装适合不同身材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同一件衣服20岁可以穿,30岁也可以穿,40岁也可以穿;女性可以穿,男性也可以穿;上班可以穿,家居也可以穿。这种服装设计理念如同器皿的多功能设计,其机能性在于模糊性与包容性,延伸着传统文脉中“混沌”的哲学理念,即以一种包容的、多变的态度来设计服装。

混沌理念不仅拓宽了服装尺寸和造型的包容性,同时也模糊了一般概念中的服装结构和服装使用范围。在一般服装结构中,衣片的裁剪分为前身、后身、袖子、领子、门襟、口袋等,不管是上衣、裤子、裙子还是内衣、外套,每种服装的结构都呈现功能划分明确,左右基本对称的特点。混沌理念则模糊了这种结构上的分离模式,在“例外”、“素然”和“JNBY”这些品牌中,常常见到前身与后身连裁(没有侧缝线,或者侧缝线分割不彻底,或者部分结构采取重叠扭转的手法形成错综复杂的造型),领子与衣片连裁,袖子与衣身连裁,口袋与衣片连裁,又或者衣片的延伸成为围巾;裤子则左右片分界不清,前后裤片连裁,裤子与裙子形态模糊,领口与下摆错穿互置的服装款式造型。例如“素然”品牌设计师王一扬的作品,常常出现服装正面如同未经裁剪的一块布,而服装背后则因面料自然下垂呈现出层叠的褶皱效果,完全模糊了传统服装结构中的前后左右概念。设计师马可在其独立设计师品牌“例外”中的作品,则经常采用整件衣服看上去结构并不十分明确的造型,上衣与下装界限的模糊,左右衣片的裁剪呈现非对称式,或者扭转穿插的手法,多层门襟则模糊了服装的内外,而这种模糊恰巧带来了视觉上混沌与神秘感。从“JNBY”2011年秋冬款,也能看出服装造型宽松错落造型的模糊处理,并且这些舒适柔软又造型别致的服装既可以作为居家休闲服装穿着又可以作为个性的通勤装穿着,连服装的使用范围都受到了混沌理念的影响。而王一扬为“素然”设计的另外一个系列的服装,使日常服装变得更加随意和松散,宽松的大A字廓形,精致的细节处理,富有设计感的色彩搭配,这些设计使得服装有了更多随性可变的态度,模糊了日常装还是休闲装的服装形式诠释着服装设计师对于服装的包容性和多变性的理解,表达了设计师对“混沌”美学,对于东方哲学的的独特理解。

简素精神

中国传统造物精神的集大成者——墨家学派认为“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这句话在现代设计中可以理解为设计要有合适的度,应该减少过分的贪欲和无节制的设计。传统设计文化中的节用理念在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中延伸成了“简素”的审美倾向,推崇天然质朴的设计。正如“例外”设计师马可认为的:“设计不应该以刺激消费为目的,而是应该用恰如其分的服装设计来表达丰富的内心实际和对生活最细腻的感受。”受简素精神的影响,“例外”、“素然”和“JNBY”都呈现出色彩上的清新淡雅,面料上推崇自然舒适,结构上简洁明快,装饰上简约素净的整体设计风格。

受传统简素精神影响的影响,以“例外”、“素然”和“JNBY”为代表的本土独立设计师品牌在色彩配置上崇尚清新淡雅,倾向于单一色相或者相近色相的色彩配置方案,比较尊重材质本身的色彩或者使用一片色面料(减少使用满地花纹),营造宁静质朴的色彩感觉。例如品牌“例外”2014年的时装宣传海报,在整个白色背景的映衬下,恬淡宁静的天然材质的面料肌理显得精致而充满灵性。同样,独立品牌“JNBY”2014秋冬发布会服装,淡青色、烟灰色、本白色共同构成了整个秀场简洁朴素的色彩基调,在或青或白或蓝或褐的单一色彩体系下,不经人工修饰的简素设计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营造出品牌洒脱恬淡飘逸的整体气质。

除了色彩方面,独立设计师品牌在服装结构设计上也表现出 “简素”的整体印象。与西方服装结构设计追求立体造型不同,带有简素审美精神的服装其结构并不追求塑造人体结构,而相反的是尽量减少功能性省道线的使用和对人体立体造型的塑造。尽量减少服装表面的装饰线、明线,多采用暗线缝合,从而减少人工痕迹。服装结构上更倾向于借助材料本身的特性适应人体的运动,而不是通过辅助材料及特殊手段使服装呈现某种固定的形状,正是这种随和开放的结构给穿着者带来舒适自然的穿着感受——服装形态不再被固定成特定的造型,而是对着穿着者的形体和身体的运动处在不变化中。例如“JNBY”2011年秋冬发布会作品,服装呈现结构简洁概括、工艺洗练、廓形自由多变的感觉,在清新淡雅空灵飘逸的整体氛围中,简素精神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简素精神塑造了本土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简洁素雅的审美取向,映射出“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即是有”的东方传统哲学理念。受简素精神影响,服装细节处理也多采用与服装面料材质相同或气质相近的材质进行装饰,工艺处理尽量表现材质本身的感觉,棉质服装商细节装饰仍采用麻棉质地,通过包裹木珠、棉花形成自然形态的突起形状,或者直接采用绗缝线装饰增加肌理感。在独立品牌“例外”的配饰设计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在这些首饰设计作品中,纯银材质被塑造成了模仿枯萎了的莲蓬形态,纹理细腻精致,保留了纯银材质温和的质地和光泽,营造出尚“简”尚“素”却不粗陋的审美情趣,看似简单的材质,实则色光明暗肌理变化细腻丰富,于静默中流淌出温润自然的心理触感。平平常常的材质与以巧取胜的精致工艺打造精、灵、透、妙的韵味,表现出设计师对于传统文脉中“简素”审美的理解和个性阐释。

结论

虽然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发展历史中经历过不断的被质疑被推翻,但是不能否认传统文化文脉依然留存在当代中国人潜在的审美意识之中。本土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正在自觉延续传统文化内涵,将中国本土文化内涵与世界潮流形式语言融合在一起。本土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呈现出来的混沌之美、简素精神都是传统文化文脉与当代时尚潮流结合的产物,透射出本土独立设计师对于传统文脉的理解,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新生代消费力量的心理状态和审美倾向。这些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受到新生代消费市场的最捧,也反映出中国新生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服装的文化内涵,注重服装产品的精神价值。新生代消费者希望通过衣着来实现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正如拉斯·史文德森所说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外观来表达我们是什么人。”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文化内涵设计 篇12

通过对两种文化和对接点的细致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 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路径的设计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规划、显个性, 打造系统型校园物质文化

一砖一瓦皆是史, 一草一木总关情。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 是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来陶冶和净化学生心灵的。学校物质环境对校园人虽不起决定性作用, 但从长久来看, 对师生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两个要求, 即:基本要求和个性化要求。基本要求是办学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 个性化要求则指学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校方必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整体规划, 使校园的山水、园林、道路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企业物质文化往往重视个性化建设, 依据培养目标、专业发展的方向和企业要求等方面进行设计。例如, 在艺术景点的设计上, 可以布置一些与专业、技能有关的建筑、雕塑等;在标语设计上, 可以多安排一些与企业文化类似的励志标语等。应该努力将教育理念、办学特色、职业精神、企业要求融入、渗透到校园的布局和设计之中, 打造出一个系统型的个性化校园物质文化, 实现物质文化隐性的教育功能。

二、重规范、强管理, 建立激励型校园制度文化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 包括校园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生活习惯等。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文化内涵, 更要体现职业化, 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 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要在完善、系统的制度下形成浓郁的制度文化来教育、感染和规范师生的言行。

在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校园制度文化过程中, 学校应像企业那样贯彻“重任治事”、“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制度的制定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在班级管理等制度中也应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 在严格的常规管理中不断彰显人文关怀, 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师生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健全人格, 具有不怕挫折、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团结协作意识等, 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个性健康发展的有用之才。

三、重技能、抓内涵, 形成创新型校园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开展的各种行为活动, 它具有广泛的娱乐和审美功能。与企业对接, 就要求学校的师生活动和学生的社团活动都要围绕重技能、抓内涵等方面开展, 等。比如, 举办一些“创新作品设计”、“技能比赛”、“社会服务”等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感。

学校可以考察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行为文化的精华, 结合实际, 扬长避短, 为我所用。从优秀企业行为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总结、提炼、创新, 为本校行为文化建设提供思路和对策。要结合专业与职业发展实际, 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学生锻炼、成长的社团组织, 并加强指导、积极扶持。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完善行为规范的细节,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从业心态, 认识到职场现实的严峻, 以及自己知识技能准备的不足, 如同在企业中工作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一样, 最大程度地驱动学生更积极地学习。

四、重导向、树典型, 构建价值型校园精神文化

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校园精神文化, 要求中职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成才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的培育。学校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 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要将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积极的引导, 学校文化就能与企业文化很好地衔接, 学生毕业后的角色转换才能更为直接, 更为迅速。

在构建精神文化过程中, 学校要学习企业文化, 重视树立典型。用典型引路是培育精神文化的有效途径, 它可增强校园精神的感召力和可信度, 使榜样的力量在师生心中潜移默化。学校应多创造机会, 及时树立各类企业、职业与技能典型, 营造舆论环境, 塑造专业与职业群体中的“领头羊”, 重导向、树榜样, 从而构建价值型校园精神文化。

总之, 中职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 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 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 才能真正培养出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人才。

参考文献

[1]庞少红.导入企业文化培育校园文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 (10) 。

[2]任锋、王平尧.试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渗与结合[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上一篇:建设工程下一篇:设计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