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内涵

2024-10-22

传统文化内涵(共12篇)

传统文化内涵 篇1

我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 在石羊河流域下游, 是著名的“沙井文化”发祥地。历史上曾是多民族、多文化融合汇聚之地, 文化事业历来繁荣活跃, 被誉为“人在长城之外, 文居诸夏之先”, 崇文尚武, 蔚然成风。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充分挖掘本地地域传统历史文化等育人资源, 把本地传统历史文化及民勤精神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改过去德育内容“远”“大”“空”“旧”, 德育方式传统单一的弊端, 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 不断创新丰富德育方式, 寓德育于鲜活生动的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之中, 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书法打造特色, 用墨香浸润童心

我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几千年来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书法遗产, 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我县是文化教育名县, 历来重视教育, 崇尚文化。我县书法名家众多, 文化积淀深厚, 具有优良的崇尚书画的传统。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和需要, 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 在各年级开设了书法艺术校本课程, 基本内容为:了解书法风格流派, 介绍书法历史名人, 欣赏名人大家作品, 参观书法绘画展览, 讲解书法艺术教程, 进行软硬笔书法临帖训练, 并定期举办作品展评, 组织学生坚持参加书法考级竞赛。书法艺术课程激发了学生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 使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提高了初步欣赏书法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增强了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也弘扬了书法艺术,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多年来, 书法艺术教育已成为北街小学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诵读国学经典, 打造书香校园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 而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 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可传承中华文化, 陶冶性情, 提高语文素养, 发掘发展潜能, 推进素质教育。

我校在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的活动过程中, 牢牢把握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诵读与展示、评比与激励、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使诵读活动如润物无声的“春雨”, 悄然熏陶着学生的心灵。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一是认真精选国学经典内容创编低中高各年段诵读教材;二是积极营造诵读经典的文化氛围;三是努力创设国乐飘香的人文环境;四是大胆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五是丰富各类活动, 激发诵读兴趣;六是实施家校合作提高诵读质量;七是实践经典诵读与语文及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营造了浓厚的儒学文化氛围, 打造了浓郁的书香校园, 成为我校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又一个亮点。

三、整合地域传统文化, 丰富德育资源

苏武牧羊的故事流传久远, 深入人心。西北边陲民勤留下了苏武山、苏武庙、羊路、苏子岩等苏武牧羊相关的遗迹与传说, 形成的文学、戏剧、音乐、建筑、绘画及民俗风情等, 成为独特的“苏武文化”, 也是“勤朴、坚韧、尚学、求真”的民勤精神的历史渊源, 激励着勤劳质朴的民勤人民, 世世代代治理风沙危害, 建设家园。

学校充分结合民勤苏武山牧羊遗迹传说, 围绕民勤独特的“苏武文化”, 以及民勤精神的历史渊源, 结合师生实际, 论证确立了“传承苏武文化, 弘扬民勤精神”的德育主题, 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开展“七个一”活动:一是组织师生探寻苏武牧羊历史足迹;二是全面了解苏武牧羊考证进展与结果;三是人人都能讲述苏武牧羊民间故事;四是坚持诵读苏武牧羊经典诗文;五是积极教授苏武牧羊传统歌曲;六是学会欣赏苏武牧羊古今名画;七是自觉观赏苏武牧羊影视戏剧。学校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本地传统历史文化知识与民勤精神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之中, 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了解生态县情, 共建绿色家园

民勤绿洲, 因严重缺水, 正渐渐失去生命的颜色。全县2385万亩土地面积中, 各类荒漠和荒漠化面积达到2228万亩, 境内年均降水量只有110毫米, 而蒸发量高达2644毫米。以耐旱著称的沙枣林因此而枯萎衰败, 数万亩白茨、红柳等天然植物呈死亡或半死亡状态, 历来被视为农田保护屏障的柴湾植被日渐萎缩……

面对当今所处环境的不断恶化, 对学生开展生态县情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新形势下实现民勤绿洲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小学生是明天的希望, 是未来的主人。学校立足于“从孩子抓起”, 让环保意识注入每个学生的心灵, 设立“生态县情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生态县情文化长廊, 内容包括家乡民勤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条件、农业特色、矿产资源、经济概况、特色文物、教育名片、旅游优势、清洁能源、民俗文化、生态现情、建设前景等15个板块, 文化长廊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学校定期组织班级学生阅览观赏, 课余课间学生徜徉在生动形象的画廊中, 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熏陶感染, 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就种下了“共建绿色家园, 同创美好未来”的希望。

五、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明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人类文化的宝库。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培养一代新人, 全面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我校结合养成教育和书香校园活动, 深入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系列活动, 经常组织收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节目, 坚持做到诗词诵读与日常教学结合, 与传统节日纪念日相结合, 与班队活动相结合, 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 意在把学生引入古诗文海洋, 让他们与高尚对话, 与智慧碰撞,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热情和兴趣, 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进而达到陶冶情操, 提高人文素养, 扩大语文知识面的目标, 为进一步鉴赏古代诗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内涵 篇2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种种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我们需要增强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在这个黄金时代整合建筑文化、让中国创造的中国房子能够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房地产行业已经取得了壮观的物质成果,但和***中央最近提出的建立创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距离尚远。在建筑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异现象,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不顾民情、建筑文化传统面临断裂的严重问题。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贡献。反思是总结的前奏,总结是前进的基础。在反思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追根寻源的同时,研讨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本质及其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误区 反思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多难。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约束、皇权政治的主宰,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很低;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强权经济、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中,尽管产生过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命运一样,是多难的、落后的。建国后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959年通过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发扬;但此后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受俄罗斯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多年紧缩和调整建筑标准,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筑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本来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严重的“青黄不接”使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反思之二,对中国建筑文化业内至今定位不清,误区重重。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第三,就是体系的对立。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这种观念在房地产业界颇有普遍性,在建筑师中间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看问题的。虽然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受现代建筑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旧,缺乏建筑文化修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师”的左右,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外国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的问题,现在,应该是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误区的时候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哪? 反思自身,我们缺乏建筑

文化的自强意识和保护的政策。21世纪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希望直接借鉴西方现成的发展经验,加快自身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尽管我们意识到WTO打开大门以后,西方建筑文化的“狼”来了,但是,如何应对,如何与“狼”共舞,我们缺少思想上、组织上以及政策上的准备,没有适时提出建设方针和行政指导,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这是造成我们现在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日本早在30年代就开始众多的设计大赛,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有日本特色”。战后复兴时,主管部门和建筑师取得共识,要求新建筑物一定要传承日本的文化。即使科技和材料已经发生变革了,还要通过混凝土体现日本传统建筑的本质特点。80年代,在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他们转为全方位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提升到从空间把握传统文化,通过内部构造的研究,对日本建筑文化做出了积极的传承。至今,日本众多新建筑开发仍在积极寻求保持深厚的日本建筑文化特色。不能不说,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政策指引和保护措施是其建筑文化得以传承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不同,现代化的进程不同,但如果我们在“狼”来了之前对本土的文化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强的精神,一旦西方建筑文化随着外资投入与技术引进进入市场,我们也不会丧失文化的竞争力,不会出现崇洋的攀比,也会在新一轮的建筑开发中让中国建筑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究竟哪些是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其精髓在哪里?传统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呢?我认为,其中包括: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园林景观的构成原则。中国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并不落后,反而与西方文化的追求很相像。比方说我们许多古城的规划很有文化性和地方性,注意了环境的有效利用,成为了今日的风景名胜。而现在我们一般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区大多只注意道路的宽阔,缺乏个性化。还有,我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展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德,这种美德就是现代西方建筑所探讨的生态性和共生论;而现在很多开发项目受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忽视了这些美德,在豪华的小区、宏大的会所中,大多都在延续同一个模式,重复同一个思路,违背了因地制宜、因环境而宜的原则。现在流行的造园艺术也大多停留在公园式的建筑上,既没有发掘中国园林的生态平衡措施,也很少塑造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造成了园林与文化的断裂。假使我们摆脱崇洋的迷信,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中国建筑文化将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意在寻根,志在崛起 当然,我们现在不是主张复古、倒退,也不是针对现有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提倡大家搞义和团式的行为,而是意在寻根,在广采博收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从而启动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积淀民族的自信,提升自己的平台,真正变与“狼”共舞为引“狼”共舞。创造中国的建筑文化一定要引进西方的建筑文化。他们沉淀出的建筑文化有不少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但西方19世纪、20世纪的文化成就不可能是解决中国今日建筑大潮所遇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建筑文化。我们要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用中西建筑文化激发我们的创新。上海的金贸大厦因为启动了中国传统古塔的神韵而在投标中获胜。最近一批有胆识的开发商开辟了像“观唐”、“九间堂”这样一系列的中式住宅,融合中西文化,创新别墅市场,引领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潮流。在北京的长安街上也出现了演绎新的中国建筑文化的楼群。我自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创作过蓝海酒店和中国文化中心等项目,也有一个体会:吸引、引进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需要民族化、当地化;同时,继承建筑文化传统,需要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和科技发展对其加以现代化;两者不可偏废。当然,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内涵 篇3

【摘要】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已成为辅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构建本门课程的内涵,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特色文化校园,成为我们课程教学内涵建设探讨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 传统文化 课程 内涵 建设

【基金项目】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2014 年度云南省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立项项目《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序号20,课题编号14YNYB2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2-02

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

——汤一介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洪流中,国家和人民显示出从未有过的文化自信。对于这一伟大历程中的未来主力军,当代大学生们来讲,回到传统,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深嵌于生命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高等教育者的重要使命。

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学院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程,经过五年的课程建设,已完成了教学内容的筛选整合,教学团队的建设以及校本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与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编写,并由中国铁道出版社于2015年3月正式出版,本学期已在教学中使用。笔者认为,本门课程内涵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构建。

一、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5000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广袤的土地上经过继承发展以及与世界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在自然与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以及各地各民族不同的风俗行为等等方面表现出浩如烟海的大气象。然而如贾平凹先生2014年8月3日在“华山论剑·中国精神”陕港澳台两岸四地学者论坛系列活动揭幕式讲坛上的发言指出:严格讲,毛笔、红灯笼、吃饺子、拿筷子这些仅仅是有了一些中华文化的元素,而不是中华文化的原典和精髓。我们认为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才能提纲挈领地厘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准确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按照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说法,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一个原典文明破土而出的时代,这个时期世界各地几大文明的经典思想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多次飞跃。中国历史称之为春秋战国的这一时期,作为影响中华民族甚至世界多个民族几千年的“轴心时代”,出现了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兵家等“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璀璨的星空至今依然照耀着人类的思想。

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还首推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思想核心,思想家们严肃认真地探讨了人性、社会、政治,提出自我修养、社会教育、国家治理的途径,表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追求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固的统治之术。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儒家思想在个人修身方面有其独特之处,一是立足中国最深厚的农耕文化拥有无限的亲和力以及广大的受众;二是人人可以参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内外兼修,从而达成有礼有序的和谐社会,使“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方式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华民族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代代相传的生命基因。经历了宋代理学的复兴之后,儒学随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逐步走向衰落。今天,随着中华民族重新找回了文化的自信,儒家思想也焕发了新的活力,通过“孔子学院”等形式走出国门,中国人以儒家的进取、和谐文化赢得世界的尊敬。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只是一头暂时沉睡的雄狮,中华文明也主要因儒家思想得到永久传续,所以汤因比赞叹世界十几个古代文明只有中国古代文明才得到延续。

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今天我们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坚定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通过继承传统,深挖传统资源,构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此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永久基因。

在世界十数个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只有中华古代文明跨越5000年延续至今,这说明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比如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以自己强大的生产力养育着一代代的生命,实现自身的繁衍和更新;以坦然、内敛、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世界各文化的融入甚至侵夺,实现自身的强大;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不间断地创造出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百折不挠、薪火相传、接续创造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文化感到自豪!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彼此相认的标志,是中华儿女认祖归宗的道路,是游子出门在外归家的牵引,是傲立世界的定海神针。应该向广大青年学生发出庄严的倡议: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到,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12个词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让我们豁然明白,继承传扬中华传统文化,正是今天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之路。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可以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扬弃的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清醒看到传统文化中不能适应今天时代发展的内容。比如封建社会受时代局限对国家富强的狭隘理解;比如儒家思想对“民主”、“法治”具有美好的向往而实际带来的却是统治者借“民主”做人民的主子,假“法治”以驭民夺民维护阶级特权的真实。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发展的眼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向世界学习,补自身的不足,科学地理解引入“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能够引导人们充分的融入社会创造“平等”和“公正”,而不是采取道家消极躲避的小国寡民思想。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开放的胸怀,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勇气以恒久的定力,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丰富5000年一直传承的中国文明,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里得到更持久的继承,更广泛的认可,更璀璨的成果,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三、借鉴传统构建当代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生动实践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想,正在健康成长的青年大学生是重要的生力军。大学作为文化圣地,应当承担起传递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的实践平台,成为积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力量的主阵地。

(一)从身边做起,建设有文化的大学校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正如专家所言:“文化,对外是国家的名片,对内是民族的灵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身边做起,在建设自己所处大学文化校园的丰富实践中真切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

大学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思想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它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对学校师生员工起到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约束作用,使他们自觉地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明辨是非界限。它的形成、传播和发展,充满着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能激励学生探索奥秘、增加求知的自觉性和解惑的主动性,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今天,建设大学文化校园的首要任务,就是放眼世界学习各所优秀大学的先进文化,立足现实打牢自身所处大学的文化基础,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把国家对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与自身大学校园的愿景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学校追求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中引领人;把自身的大学校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教育人;把自身的校园文化氛围融入民族社会的和谐中感染人。真正建设起既有自身特色又与祖国共命运的大学文化校园,建设起与社会同步发展又承担文化使命影响社会进步的大学文化校园。

(二)从我做起,在高校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特别叙写了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10年悠久的历史。这所光荣的学校起源自她的前身——云南蚕桑学堂,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见证了晚清的新学建立,民国时期农业职业教育的兴盛;参与了伟大的民主革命、民族独立斗争;经历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文革的磨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各个时期的烈火锻造了沉甸甸的文化传承,凝聚成了丰厚的文化精神。百年沧桑,风雨兼程,110年来,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已任,高举科学和真理的大旗,恪守使命,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老校将以“耕道、养德、理想、开拓”的校训为精神指引,为广大人民的幸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在新的百年焕发青春,展现出新的风采。牢记她的光荣历史,继承发展她的精神传承,是每位师生的历史责任。

社会主义的高校教育要使人人有成才的机会,人人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广大教师应增强使命感,教育青年学生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走好自身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传递本民族、本校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大学生,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大学校园,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毕生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汤一介.《我们要有文化上“反本开新”的自觉》N.《北京日报》.2014.5.12

[2]习近平.《青年人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3]崔金赋,冯志宏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与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3

[4]云南农职学院《百年诞辰纪念册》G.2004年.内部交流

作者简介:

1.冯志宏(1966-),男,云南呈贡人,云南农职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院刊主编。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传统文化、校史及校园文化。

传统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 篇4

关键词:传统武术套路,传统文化,时代性,地域性,特色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养育了传统武术这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再现。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传统武术和大多数西洋体育单个项目有很大的不同:内容、结构和运动方式不同,竞技意识和竞技形式不同,文化含蕴和价值取向也不同。传统武术还有许多体育以外的东西,有很多非西方体育价值系统所能涵纳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传统武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其文化精蕴所在。因而,可以说传统武术是一个以武术套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1 武术套路的产生和流传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是各种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互适应的结果

武术不是不变的文化遗迹,如青铜器、古建筑、长城等,而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传统,其中必然蕴含着不同时代所受到的各个层面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包括自身对各种文化现象的选择、保存和创造性的诠释。这也正是武术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动因。中国武术发展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文化史,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需求,不同时代的武术变化,从一个层面可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而套路练习是中国武术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在古代,武术套路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攻防技击价值,套路是实战技术的概括和精炼,套路训练是手段,是过程,而“临敌实用”才是目的。

实战是当时武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武术的开始,也是人们认识武术的目的和终结。将实战中的技击技术进行筛选、加工、提高,然后再运用于实战,是中国古代武术技术发展的基本线索。最早的武技的出现一方面和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另一方面还和原始人类的自卫活动(在此仅指人与人之间搏斗的自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商周时期的“射”除了作战、狩猎外,也成了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建立了“射宫”(即学宫)。“射”还有了比赛的形式。而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的目的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及驭马驾车技术,是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武舞是将用于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程式来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武术套路的雏形。《诗经·齐风》歌颂鲁庄公说:“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秦、汉、三国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角抵、手搏、相扑、击剑等各种兵器的表演竞技项目都很盛行。用于攻防格斗的武术与适于表演的套路并行发展。《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6篇,《剑道》38篇。还有不少武术项目被吸收到当时兴盛的“百戏”中去,使得武术朝着表演的方向发展。汉代宣武舞“自成体系,结构完整,攻防含义突出,而且较为成熟,奠定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武术套路运动的基础。”

唐代长安二年,开始实行武举制。刀成了唐代阵战的重要武器,剑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得到发展。武术被借鉴到舞蹈中,武舞更甚,剑器舞是该时期的代表作品,如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描述的是公孙大娘与其弟子李十二娘舞剑的境况。除了剑器舞,还有矛舞、破阵舞、步兵舞、大面舞、狮舞等;裴曰文将军的剑术、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唐代三绝。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社”的形成,为民间武术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大量以习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在一些专门性的群众游艺场所如“瓦社”、“勾栏”中表演的单练和对练,极大地促进了套子武艺向表演化方向的发展。

武术集军事技术、健身活动及表演技艺三大功能,形成套路技术、技术流派,明确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则是在五六百年前的明代。明人程宗猷所著《耕余剩技》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对武术套路的记录。明清是武术集大成的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在清代,一大批文人加入到习拳练武的行列中来,他们自觉地运用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来指导练武实践,使得武术理论不断丰富,并创立了许多新的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由于健身、娱乐或自卫保家等社会需求也使武术产生质的、结构性变化。武术从原来的单一拼杀动作发展到有健身、防卫功效的武术套路,武术从本质、内容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武术有套路这样一种非常独特的运动形式,这样的套路在古代武术中就相当普遍,今天的武术套路只不过是古代武术套路的延续和发展。就技术而言,武术的套路是为了便于传授、记忆和训练的需要而产生的;但从武术的运动形式上看,中国武术的套路运动形式则充分地体现了它的民族特点,因为世界各国的武技都没有套路的运动形式流传,或即使有也远不及中国武术套路丰富和完整。这一现象必然和中国武术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有关。武术套路是将许多武术动作按一定顺序编排起来进行演练的运动形式。它并不是简单的动作堆砌,而是遵循一定的编排原则进行编排的,每个动作都有其严格的规格要求,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运动形式。重视程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武术套路练习这种程式化的运动形式,只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程式化在武术中的一种表现而已。可见武术套路这种程式化的运动形式的产生、发展和流传并非偶然,它是和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互适应,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的程式性特征决定了武术套路的产生。

2 不同地域特点导致的差异性文化特色造就了传统武术套路的拳种繁多、流派纷呈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繁衍环境,导致了中国民族固有的本性,是派生武术套路运动形式的源头。中国武术是一种涵盖了太多广博内涵的民族传统文化类型,不同习武人群从自身的客观状况出发而产生的对于武术的不同理解,恰恰是从另一个侧面反证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王会昌先生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其组成要素——民族、语言、宗教、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特征等——的简单拼合,而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制约下,由各要素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综合体或文化系统。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互不相关的文化要素杂乱地混合而成的。”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一个空间展开的维度。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之间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中国的民族众多,多民族性也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民俗和文化等方面有许多各自不同的特征,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存在着巨大的地域和文化的差异。

而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往往有各自的特性,当一种外来文化进入,就会引起文化体系的不同反应,要么是容纳,要么是反对,要么是围剿,冲突是一种必然存在。中国武术的主要拳种套路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则以自身的个性风格与特殊内容,使武术拳种套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和汲取了诸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同地域特点导致的差异性文化特色造就了传统武术套路的丰富多彩,使得神州大地上的地域武术文化风格迥异而又五光十色,流派纷呈,拳种繁多。

据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习云太先生的《中国武术史》,拳种部分有46节计75种、器械部分有27节,可见其众多纷繁。1979年,根据国家体委《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精神,经过几年的努力,查明了目前中国武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达129种(加上木兰拳、少北拳,现已有131种)。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产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拳种套路。中国武术按山川、地域分为少林、武当、峨嵋等门派。郭志禹在对传统武术历史与文化信息内容构架的研究时,根据中国地域文化的特征,结合中国武术的分布特点,初步勾勒了中国武术的地域分布:燕赵、中原、齐鲁、吴越、荆楚、闽粤、秦晋、巴蜀、黔贵、西北、关东、西域、西南边疆、赣皖、广西地方、海南地方、港澳、台湾及其他区域武术。不同地域、类别、门派的武术套路,其练功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都不尽相同。

吴越之地,水网交错,桃红柳绿,拳种轻灵秀美细腻;塞外高原,劲风呼啸,飞沙走石,拳种豪放剽悍,大开大合。“北方民族”好气任侠“、“民风恫票悍”,山东之地“怯于众斗,勇于持刺”。因此有“拳兴于齐”之说。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蹦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流行于南北的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东西武术也各有所长,如西部民族多善于棍术,像单头母子棍、双头条子棍、天齐棍、阴把棍、疯魔棍等优秀棍术在西部流传广泛。而早期诞生的优秀枪法则多流行于东部地区,像宋代的“杨氏梨花枪”、“李家短枪”就流传于山东一带。因此,“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反映了武术文化形成的地域性差异,体现了武术套路的地域性特征。

以齐鲁地域的武术套路为例:门类繁多的拳种在齐鲁地域得到发展和流传,有螳螂拳、燕青拳、查拳、连五掌、八方掌、虎燕掌、回马掌、文圣拳、八卦掌、花拳、少林大花拳、少林大滑拳、关公落地梅花拳、少林俞门拳等。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山东胶东各地,八极拳在宁津一带流传,长拳在文登流传,红拳流行于鲁西南,子午梅花拳、内功八极经传入临沂,龙形太极拳由天津传入利津,小虎雁拳在广饶流传,二郎拳、燕青锤在惠民流传,岳家大枪、摔跤二十手在益都、沂水流传,太祖拳在苍山流传,潭腿、埋伏捶等在郯城流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齐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了源远流长的、自然奔放的、富于英勇实战的中华武术套路。

泱泱武林,体系庞杂。正是百家并进,家中分类,类中分种,种内含派……形式各异的套路动作能够反映出不同流派的动作技术特点、技击特点和文化内涵。正是在不同空间维度内发生、展开的众多类型的地域武术文化共同形成了光彩夺目的中华武术文化有机整体。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重建和输出。中国也不例外。传统武术套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以武术套路形式出现的传统体育被公认为是中国独有的,它可以最大程度地体现中国武术的丰富内容,在表现武术搏击技术的同时也表现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术套路的这个特点是其他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所不具有的。人们练习武术的过程,也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这对世人了解中国文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使武术文化走向世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传统武术套路,对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岗.保护:武术发展的正途吗?[J].搏击·武术科学,2005(6).

[2]颜辉萍.从文化冲突与变迁看武术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3]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李朝旭,张继生.试论中国武术套路运动形式形成的渊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5]毛景广,王跃.体育锻炼与欣赏——武术.柔道.摔跤.散打[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6]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7]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10).

[9]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

地税文化内涵 篇5

一、地税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品行、一种责任、一种资源、一种动力。

二、意义: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地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主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税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实现地税部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立足于对人的管理,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统一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地税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增强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我县地税经过多年的创业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提速,构筑了科学、严密的管理平台。但同时在管理中也存在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缺陷。加强地税文化建设,能使各项管理更具人性化、科学化,使地税部门的管理工作实现由生硬化管理到情感化管理,控制式管理到支持式管理,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转变。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提高干部素质的必要手段。高素质的地税干部队伍是做好地税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当前社会文化交融、思想碰撞、信息庞杂的现状,对地税干部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少数干部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中迷失了方向。有的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在工作中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有的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还有的一味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盲目攀比,只讲待遇不比奉献。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应通过先进地税文化的导向、约束和凝聚作用,引导广大地税干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就一支思想作风硬、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地税干部队伍。

三、目标: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引导地税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地税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教育地税干部牢记地税工作宗旨,不断激发他们献身地税、富民兴赣的豪情壮志。

以表率引领人。在地税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发挥地税部门各级领导的组织、推动和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决策过程中,能始终贯彻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在品德修养、处世行事、个性风格、管理作风、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蕴含先进文化气息,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带动干部职工。

以教育塑造人。教育干部职工恪守“文明执法、诚信服务、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同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干部职工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在学习中立德、培智、陶情、修身。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构建多层次、大规模、规范化、高效益的教育培训格局,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以榜样激励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地税文化建设中,应当注重挖掘、培养和树立系统内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把抽象的文化理念变成生动形象的案例与事迹,把精神的感召变成共同的行动。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扬,在干部职工中形成弘扬正气、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以制度约束人。制度管理既是文化管理的必要前提,也是其重要的组成内容。地税文化建设也包括制度建设,且应当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注重对干部职工心理状况的研究,使制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干部职工,更加人性化,让干部职工感情上易于接受,在自觉遵守制度中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以机制奖惩人。文化建设的核心应当定位在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上,通过公正的目标管理、公正的绩效考核、公正的选人用人,构建“有为才有位”的竞争激励机制,让干事者海阔天空,让败事者寸步难行,使地税这个团队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四、创建主题与过程:

(一)物质文化,扎实基础。①物质文化首先体现在地税工作 的产品上,体现在地税收入,“两个比重”不断提高,地税总量不断做大上,通过深化征管改革,堵塞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②物质文化与基层建设相结合,建设美丽、舒适的工作环境,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③物质文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把纳税税有关信息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化运用水平,促进地税各项工作上新台阶。④物质文化与征管改革相结合,只有不断创新,形成与税收征收管理相适应的征收管理方式。⑤物质文化与职工培训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地税队伍。

(二)行为文化,体现满意。行为文化要规范三个方面的行为,地税部门自身的行为,地税部门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地税部门与外界打交道时的行为。①规范仪表,统一着装,注意自身形象。②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防止推诿扯皮,等、靠、拖现象,要让自已满意,领导满意,社会满意。③优化服务,改进办税服务流程,让纳税人满意。也就是说通过三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使执法行为服务化、服务行为规范化、管理行为人性化,以重塑地税新形象。

(三)制度文化、规范有序。①制度文化与规范化相结合,继续完善税收征管、办税服务、勤政廉政、人事管理、教育管理、内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程序化、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制度,建立一套运转协调、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②制度文化与科学化、精细化相结合。建立科学化、精细 化的管理制度,制定标准化操作性强的税收管理及监督制度,有利于改变“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加强税收征管和责任追究,强化责任意识。③建立激励制度,使人工作劳有所获,劳有所成。

(四)精神文化,不断升华。精神文化是地税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能统一思想树立地税良好形象。①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把税收事业的发展与税务干部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激发税务干部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②改造地税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美好、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纳税人服务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③诠释地税精神,唱晌“和谐聚力,诚信服务,争做第一”的主旋律,让地税精神深入人心。④树立典型的人和事,让地税文化核心理念生动化,具体化。⑤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适时举办歌咏、演讲、摄影、书法、写作比赛,精心组织文娱活动,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提高干部文化素养,丰富干部业余文化生活,陶冶地税人情操。

五、创建基本方法:

地税文化,不仅仅是地税机关的文化,更是每一位地税干职的文化。开展地税文化建设就是为了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激发广大地税干部情趣健康的精神追求和地税长足发展的原动力,逐步由文化育人、品质塑造、道德示范,走向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轨道,推动地税事业的全面 建设。

1、营造心灵文化

以开展一个课题调研为先导,“兼爱”、“尚贤”、“节俭”等积极思想;为人学儒,力求将儒家为人的优秀价值原则转化为时代精神为地税干部所继承。在此基础上,开展“全员通读一本国学书”活动。还可邀请国学教授以“国学经典与和谐地税”为主题,开展一次结合实际、旨在普及、深入浅出的国学知识辅导讲座,借助国学加深地税干部对构建和谐地税的文化自觉。为巩固学习成果,结合各自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就个人学习重温国学的感悟和收获,开展一次面对面现场书面交流,深化学习效果。以此来提升地税干部应对工作生活学习压力的人生智慧,形成全局共同价值理念和组织共同愿景的全员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

2、点亮内部文化

可进行运动会、地税干部书画摄影作品展,也可进行地税征文比赛、地税建设大家谈、局长授课、专家讲座、分局长、股长论坛、标兵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多方面反映地税文化发展的喜人景象。

点亮内部文化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人人参与”满足归宿感、激发凝聚力。“人人参与”不仅可以拉近干群距离,融洽职工感情,增进相互友谊,而且可以激发内在活力,培养团队精神,展示地税文化。以“人人展示”满足荣誉感、激发向心力。以各种活动为干部职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竞技中展示健壮体能;在征文中展示写作技能;在摄影中展示艺术天赋;在演讲和歌咏中展示表演才华;在“人才特长”中展示个人才能。“人人展示”在激发职工荣誉感和团队向心力的同时,以“人人实现”满足成就感、激发创造力。“人人参与”既满足了干部职工的成就感,又激发全员自觉融入和谐地税建设。

3、融入家庭文化

突出家庭文化氛围建设,每家设有书房、书橱,有藏书,宽带网线铺进家,励志楹联贴上墙。干部家中不设酒场、麻局。注重子女教育、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和家属在其就职单位的争先创优,定期举办的家庭才艺展示,每月设创新学习“红花奖”,悬挂了学习成语典故画匾,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健康书报进家庭、知识信息进家庭、法律法规进家庭“四进”活动,把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有机的融入地税“大文化”建设中。

4、温暖征纳文化

把文化建设向纳税户延伸,向企业拓展。可举行税企篮球友谊赛,将税收宣传带进赛场,在紧张刺激的竞技氛围中,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加深税企友谊,增进征纳互信。还可以举办税收管理员知识竞赛,邀请辖区纳税人代表参加。通过各队税收管理员娴熟的业务技能 PK,让台下纳税人了解税收管理流程,熟悉纳税申报知识。竞赛还可特设纳税人观众题,通过现场抢答形式实现征纳互动,使纳税人在妙趣横生的比赛中汲 取税法知识。

5、延伸社会文化

通过税收宣传队巡回宣传,增进地税与社会和谐。可组织由地税干部和社会文艺工作者组成的“地税之星青年志愿者艺术团”,艺术团可不定期开展下工厂、赴村组、进社区巡回演出活动,用大合唱、舞蹈、小品、诗朗诵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税收政策,传播地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还可开展地税干部情系社会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纳税人,帮扶弱势群体。

六、征求地税文化的基本理念:

地税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公正执法、廉洁奉公

地税宣言:无私地为共和国聚财,真诚地为纳税人服务

地税誓言:忠于国家、恪守法纪、献身地税、服务人民

治税理念: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兴税、科学管理

人才理念:尊重个性、开发潜能、倡导竞争、崇尚创新

管理理念:人本、民主、科学、质量、效率

服务理念:为经济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纳税人服务

职业理念: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勤征细管、精通业务、诚实守信、文明服务

修养理念:自省、慎独、谦和、诚信

“荆楚文化”十大内涵 篇6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

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以及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名人,深刻影响着后人。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

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特别是湖北境内是魏、蜀、吴三国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惊心动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七十二回的故事发生在湖北或与湖北密切相关,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水镜庄、徐庶庙、荆州江陵、惠阳城、古樊城、夷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景区,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所谓“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就是生动写照。

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几百年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都有较高知名度和丰富文化内涵。

地方戏曲文化

汉剧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感染力强;潜江花鼓戏,雅俗共赏。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

民间艺术文化

宜昌夷陵区的民间版画、安陆的民间漫画、丹江口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黄梅的桃花和木版年画、阳新的布贴、通山的木雕等,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这些地方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特色鲜明的三峡文化。

江城文化

武汉地处长江、汉水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三千五百年的建城史使武汉市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

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地打响了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

两千余年前楚国人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似乎随着秦汉以来的文化统一而消融了。尽管如此,楚文化的精神气质和风格特色却始终浸染着历代的文人学士,明显地反映出南北文化的差异。因此自魏晋以来,文化别以南北已成为传统的区分方式。至近代,刘师培、王国维、梁启超等一代国学大师,都曾致力于阐述先秦南北文化性质的差异及南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但他们的阐述主要只能征诸文献古籍、囿于精神文化,而不可能广参楚国文物、印证物质文化,所以也因未能窥见全豹而没有形成楚文化的整体概念。

直到20世纪30年代,深藏地下的楚国文物初见天日,人们才开始产生楚文化的概念。其后,随着楚文物络绎不绝地出土,人们对楚文化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论平面广告设计的传统文化内涵 篇7

平面广告设计, 作为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 大到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 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囊括在内。可以说, 还是传统文化, 它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 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 或直接, 或间接, 对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1、平面广告设计与传统文化

1.1 平面广告设计的定义

平面广告设计是以加强销售为目的所做的设计。用一些特殊的操作来处理一些已经数字化的图像的过程;它是集电脑技术、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意于一体的综合内容。是一种工作或职业, 是一种具有美感、使用与纪念功能的造形活动。

1.2 传统文化定义

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 ‘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 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

2、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 其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 一定回收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如设计者的思想或者是周围文化氛围的影响。而在那么多的影响因素中, 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化影响因素进行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平面广告设计的人员会在不经意或者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平面广告的设计和创作中去, 不仅增加了平面广告的设计形式, 还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平面广告的内涵。

平面广告的设计要以广大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特征为根本的出发点, 其设计的核心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要设计出与大众人民心理追求向契合的平面广告, 这样才能确保广告被人认同, 并得到广泛传播, 平面广告的设计要渗透这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精神, 作为广告的设计者也要时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并结合优秀的外来文化, 达到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好的平面广告就是能够抓住认得眼球, 吸引人的目光,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进行能够取得价值观上的认同。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运用到平面广告设计中刻意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度进行完美的诠释, 使得人们能够从品面广告设计中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 作为平面广告的设计人员只有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认同, 才能在进行平面广告设计时, 利用传统文化, 将广告后面的商品的价值进行完美的体现, 另外, 对传统文化进行利用, 不光能对广告的内涵进行不断地丰富, 还能从一定意义上将平面广告的商业因素进行有效的消除, 带给观赏者一种文化和民族中的认同感, 使得人们的心灵受到洗礼。

3、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3.1 传统图形的运用魅力

我国传统的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沉淀, 其身上包含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其原有的含义, 不仅对图形的艺术形态的社会意义以及审美意义进行深刻的反应, 还增加了自身的艺术内涵, 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传统图形的造型方法, 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相比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点, 它的重点是形的装饰性和完整性, 着重对形与形之间的穿插关系以及呼应礼让进行关注, 并且对虚实的运用也比较讲究, 传统图形元素衍生后, 再运用到现代的广告设计中, 制作的图形是否完善, 并不仅仅表现在对生产工艺熟悉的程度以及画图的技巧上, 更重要的是面向生活, 让图形来源于生活的同时高于生活, 使得图形艺术审美性和图形的实用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2 传统书法的运用魅力

书法以形写意, 韵求神, 无论在结构、章法、力量, 还是在情绪上都与现代广告设计息息相关。书法, 作为抽象的造型艺术, 之所以给人们美的享受, 就是因为其客观存在着的多种美的构成规律被创造者成功地运用, 从而创造了实用目的同时具有的形式感的完美, 给人以引发思想兴趣、生活情趣, 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依据。因此, 设计日趋突出醒目, 而文字的变化突出在设计上, 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字书写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 由于书法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艺术价值, 在设计中应用中国书法作元素, 则更能显示中国的民族风格和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

4、案例分析

4.1 海宝设计如图1:

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 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吉祥物设计中率先使用文字作为吉祥物设计的创意, 是一次创新, “海宝”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涵义。

4.2 北京奥运会标志, 如图2:

“舞动的北京”是一方中国之印。借中国书法之灵感, 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体, 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的理念。手书“北京2008”借汉字形态之神韵, 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画中。

4.3 中国结的运用, 如图3:

这个平面用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结文化。他外观对称精致, 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

结语

随着平面广告设计的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收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是在受到忠实的额同时, 也不断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只有增加自身的胸怀, 在努力保护盒维护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 吸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思想, 不断地进行创新, 才能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得到越来越好的利用。

摘要: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流传, 经过岁月的熏陶形成的, 是对古代文化的演化和洗礼而得到的, 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以及民族特有气息的传统文化, 是将民族岁月长河中的所有一切艺术形态以及思想进行结合形成的。而平面广告设计是一种夹渣着诸多文化和诸多学科的一种艺术形式, 传统文化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运用是指将民族传统文化带入到广告设计中, 使得平面广告散发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中国广告平面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单江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体现[J].电影评介.2011年12期.23-24

[2]、张秀丽.论现代广告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市场.2011年14期.56-57

品牌的“老大文化”内涵 篇8

但是对于做品牌而言, 是做老大幸福还是做老二幸运呢?在以品牌竞争为主的21世纪, 产品竞争和技术竞争, 已经被品牌营销竞争取而代之,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做品牌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 怎么做品牌更轻松、更容易成功呢?传统的品牌运作观念里, 似乎做品牌就要做标杆, 做品牌就要做老大, 做品牌就要做第一, 这样的品牌才算成功的品牌, 这样的品牌才是理想的品牌。

一般人都认为, 做老大好, 老大就意味着有领导权和号召力, 所以很多品牌经营者总是想方设法创造第一, 总是挖空心思树立标杆, 总是喜欢夸大其词, 总之, 要想尽一切办法突出自己的优势, 树立自己的老大地位, 以此图谋市场的号召力。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老大都好当, 尤其在错综复杂的市场营销中, 老大往往是众人攻击的对象, 一不小心就会掉入别人的陷阱中;老大往往是各方监督的对象, 稍有不慎就会被人陷害;老大往往要承担市场引导的工作, 一个错误就可能成为死在沙滩上的前浪, 成为别人的案例。

老大并不好当, 因为后面有一群老二在追赶着, 所以做老大并不是那么舒坦, 看起来光彩照人, 其实苦不堪言。

就拿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来说吧, 百事可乐这个百年老二, 只要紧紧地跟随着可口可乐, 见招拆招,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可口可乐就很难应付。可口可乐不仅要承担市场教育的工作, 而且还要时刻盯防着紧跟在其后的老二——百事可乐。百事可乐则往往以逸待劳地跟着老大一起走世界, 你去哪里我就跟去哪里, 你做什么我就跟你做什么, 要么对着和你干, 要么跟着和你干, 让你始终觉得喘不过气来, 就这样我就能够和你始终平分秋色, 在市场上不分高下, 而且一不小心就可能超过你。

炎黄文化内涵刍议 篇9

经过学界30 余年的努力, 炎黄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在炎黄文化学术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 人们对炎黄文化的认同没有得到同步发展。

炎黄文化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 研究、弘扬炎黄文化有助于塑造中国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有助于凝聚人心, 振奋民族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正能量。 然而, 在弘扬炎黄文化的过程中, 总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一种观点认为, 在正式场合可以用“中华民族”“中华儿女”指代中国和中国人, 不能提“炎黄子孙”。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少数民族从血缘上和炎黄没有关系;二是认为炎黄是汉族人传说中的祖先, 少数民族各有自己的传说和祖先。 他们认为用“炎黄子孙”指代中国人, 在学术上不够科学, 在实践上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在学术界, 炎黄文化的认同本来就不是个问题。 学界主流观点均认可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 是维系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 而反对使用“炎黄子孙”这一称谓的人, 基本不是专门研究炎黄文化的学者, 他们对炎黄文化研究的学理并不感兴趣, 只是从情感上不认同炎黄文化。 也就是说, 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发生在文化认同层面, 而不是学术、学理层面, 文化认同本质上是个历史观、文化观问题。 所以, 在推进炎黄文化学理研究的同时, 不能忽视炎黄文化认同层面的研究。

炎黄文化的认同问题很重要, 必须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并得到妥善解决。 可能有人会觉得, 部分人不认同炎黄文化无所谓, 他们只要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就可以了, 何必搞无谓的争论。 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认同中华民族、中华儿女而不认同炎黄文化、炎黄子孙, 等于认同中国的今天却不认同中国的历史。 然而现实与历史是不能割断的, 不认同中华文化的历史是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最终必然导致否定现实的合法性。

如何解决炎黄文化的认同问题呢? 首先必须明确, 文化的认同不能靠强制, 只能靠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 一百年来的近代史, 反传统文化是主流, 所以人们对传统文化有很多偏见和误解。 要把这种偏见和误解消除掉, 为传统文化“去污名化”, 需要热爱传统文化人士长期的、 不懈的努力。 具体到炎黄文化, 尽管研究成果出了很多, 但大多属于形而下层面、学理层面的研究, 对于炎黄文化的超越层面、信仰层面, 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探讨。笔者愿就此问题谈一点看法, 不当之处, 请大家批评指正。

据史籍记载, 炎黄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 所谓中华5000 年文明史, 是从炎黄时代开始的, 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很多发明创造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炎帝的发明主要表现在农业发明, 黄帝时期的发明就更多、更全面了, 包括天文、历法、律吕、算数、乐器、图书、冕服、杵臼、弓矢、驾牛、舟船等。 那么炎黄文化最根本的特点是什么呢? 总体上说, 炎黄文化的核心特征是血缘、 政治和信仰三者相统一。 炎黄二帝有三种形象, 一是祖宗形象, 二是天子形象, 三是圣人形象。 炎黄都是部落首领, 对于各自的部落来说, 炎黄是祖宗。 同时, 炎黄又都是部落联盟的盟主, 是天下诸侯的共主, 是天子、帝王。 并且, 炎黄不仅是政治上的帝王, 又是拥有最高道德的人, 是以德治天下的圣王。 在这三种形象中, 天子形象与圣人形象是最核心、最重要的。 天子承担政治功能, 圣人承担信仰功能。 所谓文明有两个重要标志, 一是政治上国家的出现, 二是信仰上宗教的出现。 在西方这二者是分离的, 而在中国之二者是统一的。 内圣外王指的就是远古圣王, 而不是一般的人。

先说炎黄的天子形象。 人们都说,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中断? 原因固然很多, 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很成功, 中国始终追求政治上的大一统, 追求一个圣王来统一天下。 所以, 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分裂, 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人们认为分裂是乱世, 是不正常的, 是暂时的。 在分裂时期, 人们向往统一, 追求统一, 一旦时机成熟, 总能重建大一统王朝。 统一的国家是文明的载体, 政治上的成功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中断的主要原因。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 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以征不享, 诸侯咸来宾从。 ”“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代神农氏, 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 黄帝从而征之。 ”天子是国家秩序的维护者, 当炎帝神农氏衰落, 不能维持国家的秩序时, 轩辕氏讨伐作乱的诸侯, 重建秩序, 让天下百姓享受太平盛世。 炎黄是中国政治大一统的开创者。 炎黄时中国处于“万国”时期, 周武王伐纣之时有八百诸侯追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中国也始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中国虽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但是总能保持国家的统一, 避免国家的分裂, 原因在于中国有一个坚强的政治核心———王权。 炎黄时期, 已经有了王权的萌芽。 中国正是以王权为核心, 以炎黄部落为核心, 凝聚华夏大地上的不同族群, 逐步成为拥有960 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泱泱大国。 后世尊炎黄为人文始祖, 主要原因在于炎黄是帝王, 属于政治认同、国家认同。 至于后世各民族都向炎黄认祖归宗, 那是以血缘认同强化政治认同。

再看炎黄的圣人形象。 为什么中国能够保持政治上的大一统? 仅靠武力是不行的。 武力可以取得天下, 只有道德才能长久地维持政治统一。 帝王必须同时是圣人, 才能得人心、得天下。 这也是后世称皇帝为圣人, 皇帝的命令为圣旨的原因。 不是说现实中的皇帝真有圣人之德, 而是说皇帝应该是圣人, 皇帝应该以圣人为标准要求自己。 在中华先民的记忆中, 炎黄、五帝就是圣人。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置左右大监, 监于万国, 万国和”“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时播百谷草木, 淳化鸟兽虫蛾, 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 劳勤心力耳目, 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 故号黄帝”。 能达到协和万邦、发展生产、风调雨顺的境界, 可见黄帝治国水平之高。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 也是一位有德之圣王, “普施利物, 不于其身。 聪以知远, 明以察微。 顺天之义, 知民之急。 仁而威, 惠而信, 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节用之, 抚教万民而利诲之。 ”“日月所照, 风雨所至, 莫不从服。 ”帝喾的儿子是帝尧, “其仁如天, 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 望之如云。 富而不骄, 贵而不舒。 ”“能明驯德, 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 便章百姓。 百姓昭明, 合和万国。 ”中华民族最高的治国理念比如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 都是从炎黄时期开始形成的。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保持多元一体的民族和文化格局, 正是因为中国追求并实践这样的核心价值观。 后世尊炎黄为人文始祖, 是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对炎黄血缘的认同, 目的也是以血缘认同强化文化认同。

总之, 炎黄文化的内涵包括血缘、政治、信仰 (价值观) 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 血缘亲情讲的是小家, 政治讲的是国家、是大家, 信仰则是对普世价值的追求。 “亲亲、尊尊、贤贤”, 小家、大家、普天之下, 道理都是相通的。 把炎黄文化的内涵局限到血缘上, 是对炎黄文化的误解与偏见。

为什么会出现对炎黄文化的误解与偏见? 根本原因在于以西方的理论来解读中国文化。 在西方, 政治与宗教是分开的, 知识与价值也是分开的, 而在中国这些都是统一的, 传统文化不仅是知识, 更承载着中国人的信仰。 五四以来, 西方现代科学被引进中国并成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 承载着中国人信仰的传统文化被当作科学知识来解读。 于是, 出现了疑古派, 三皇五帝被当作神话迷信来批判。 疑古派在学术上有其贡献, 但是其致命缺陷在于带来了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 中国古人对五帝的神圣化, 是为了给中国传统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对五帝传说的解构必然带来传统价值观的倒塌。

传统民族精神的内涵 篇10

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 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笔者择善而从, 结合自己的理解, 对传统精神拟作几点概括:

一、“天人合一”思想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中, “天人合一”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内涵非常丰富。“天人合一”说由来已久, 夏商时的“天人合一”有很强的神话色彩, 认为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到春秋时期, 诸子百家都论述到天人合一, 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强调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和道家无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 秦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 魏晋的“天人合一”带有玄学的色彩, 到宋代以儒家有道义的“天人合一”观为基础, 吸收道、佛的天人观, 形成了以道德为基础的超道德的精神境界, 具有辨证的哲学意义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趋于完善。

综观“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其内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朴素的辨证的世界观, 强调天、地、人三者和谐发展。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阳货》) , 认为天是自然存在, 荀子曰:“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天论》) , “大地以合, 日月以明, 四时以序, 星辰以行, 江河以流, 万物以兴” (《礼论》) .二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黄帝内经》记:“天覆地载, 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管氏地理指蒙》说, “人与天地并列为三, 奉天地无以见生成, 天地非人无以赞育化”, “天道必赖于人道”, 《礼记·礼运》中记载, “天地之际人为贵”, “人者, 天地之心”, 强调天地之间以人为贵的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合于天, 而不是天合于人, 以自然存在的规律为终极, 人应融入自然中, 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来达到人的发展。二是强调人的中心地位, 也就是人的能动性。自然存在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来转移, 但是,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可以谋求人的发展, 所谓“人谋胜天”, 人并非一味地崇尚“天”的威力。三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框架下, 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生存法则。在现实社会中, 通过人的自律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样, 有机地将人、自然、社会融为一体, 来谋求共同和谐发展。

二、“中和”精神

“中和”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其基本内涵是指“尚中”与“贵和”。

“尚中”具体来说, 包括两个方面:执中和时中。“执中”强调任何事物要做到“恰到好处”, 反对“过”和“不及”。而“时中”强调“中”随“时”变, 要随“时”而“中”。《中庸》第四章中孔子说:“君子之中庸, 君子而时中”。“执中”要求把握好事物的度, 而“时中”强调认识事物的变化。两者相辅相成, 告诉人们凡事要顺时而行、待机而动, 要遵循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顺大势而为, 以求“恰到好处”。

“贵和”具体来说, 也包括两个方面: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国语·郑语》中史伯曰:“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认为“和实生物”, 事物都是处于“和”的状态, 也即是多种不同因素、不同成分以一定的关系和谐结合而构成的状态, 而不是单个因素、单一成分孤立地存在或简单地相加, “和”是一切事物存在、转化和发展的基础。

三、“君子”人格观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君子”人格作为一种理想人格, 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诸如“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坦荡荡”等言语。可以说, “君子”之于中国, 犹于“绅士”之于英国, “武士道”之于日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石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在《尚书》、《诗经》、《左传》、《论语》、《管子》、《孟子》、《墨子》、《荀子》、《周易》等经典著作中, 反复出现“君子”, 从多个层面、不同角度来阐述君子。综观诸子百家, 我们认为, 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君子”人格,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阔胸怀。二是“内圣外王”的品德修养和“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三是好学的求知精神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在《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中, 多次提到君子好学, 君子重义轻利。四是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浴血、而奋斗。

君子人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 对于我们塑造现代人的人格精神,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中和”精神和“君子”人格观三者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其中, “天人合一”思想是根本, 是基础;”中和”精神是社会立足之源, 是处世的基本原则, 而“君子”人格是人们在社会中的精神塑造, 充分体现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内涵, 认为“天人合一”思想、“中和”精神, “君子”人格观是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精髓。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和,君子,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2003, 53.

[2]刘惊铎.中华美德教育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2003, 165.

[3]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1998, 173.

传统文化内涵 篇11

关键词:理解正确 翻译准确 文化内涵

一、对语言内涵的理解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一般讲它有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过程。从我国近代翻译家严复倡导“信、达、雅”到鲁迅先生提出“信与顺”的翻译标准,“信”都是第一位的。当然,对原文的理解,除了要注意英语中诸多的语言现象,还要注意理解英语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

如英语中level(水平)一词,“生活水平”和“理论水平”我们常译作living level和theoretical level。但“他的英语水平比我高”我们却译作:He knows more English than I。这里“level”一词尽管没有译出,但其意已暗含句子之中,因此就不言而喻了,若照汉语逐字硬译成:The level of hisEnglis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ine,很显然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领导水平”这句话,我们则译成:Cadres of all levels should improve their art ofleadership。这里的all levels指“阶层、层次”;而“领导水平”实际是指领导能力和艺术,故译作:art of leadership。

看到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这句话,你恐怕会误认为是英语里强调结构而把它译虚为:“只有聪明人才不会犯错误”那就大错特错了,其意正好相反,应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人也难免要犯错误”,这是一个较特殊的“it is a+'adj.+n.+that--”的让步型“暗否定”结构,真正的句子含义与字面意思正相反,其让步意义又较为含蓄,大多译为“无论怎样……都不免……”像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ming(无论怎样长的巷子也会有转弯的地方),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再好的马也会失蹄)都属于此结构。

二、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语言。英语语言与文化大师王佐良曾指出:在翻译中,虽然译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但面对的却是两种文化”。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不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看似相近而实际隐含着不同社会文化内涵的东西,所以对原文化内涵的理解主要是指对原文所涉及到的一些歷史背景。典故、寓言以及一些特有事物的理解。如不去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风俗、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知识,往往会造成错译现象。

同一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Dragon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中文通常译为“龙”。但在许多情况下,dragon与中文的“龙”并不对等。中国人对“龙”情有独钟。自称“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享有至高无尚的地位,是智慧、王权及中华民族的象征;而dragon在西方国家则被人视为怪物、恶魔。在英语中dragon意为fierce man(凶狠的人)。大写:“Dragon”则指“撒旦、魔鬼”。所以在英语翻译时如不谙中西之别,简单地将汉语的“龙”译为英语“dragon”就会引起误解。

尤其在表达颜色的词、动植物的词和数词中,两种语言所赋予的联想意义不同,感情色彩也各异,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含义。颜色词“white”(白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涵义是相近的:“白”象征纯洁无瑕,如a white spirit(纯洁的心灵)、purity(洁白)、1nnocence(清白无辜)等。但是,在汉语里“白”有“丧事”的意思,如“白事”( funeral),英语民族还以“白”象征“幸运”、“吉利”,如a white day(吉日),white hope是“被寄于厚望的人和事物”。“red”(红色)无论在英语或汉语中往往都与庆祝活动或喜庆的日子有关,如red - 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但也有不同,如to see red是“使人生气”,be in the red是“赔本经营”。汉语中“红娘”英语表达应是match - maker,如果两方人不熟悉文化信息,想当然地以为是一位红衣女郎-a girl in red,就会出现笑话。汉语中的“红眼病”具有嫉妒的含义,英语的“green - eyed”才是对应的词语。

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黄袍”译成英语purple robe。而不译成yellow robe。这是由于在西方历史上,国王和红衣主教所穿的长袍都近于紫红色。因此,长期以来,purple成了王权,显贵的象征。然而,在中国古代“黄颜色”是皇家的专用色彩,民间禁用。这种文化风俗表现在语言中,“黄”令人联想到王权,“黄袍加身”则比喻通过阴谋政变当皇帝。

此外,英语中还有许多成语、典故,例如:有一句常在送行或祝福时说的话:“111 keep my fingers crossed”,其表面意思为“我将双指重叠”,而真正的含义“祝你走运”。其实在祝愿时,双指重叠的习俗已有几百年历史了,这是从古代基督教徒关于十字架有驱妖魔和带来上帝慈悲的能力的信仰演变而成的,多数学习者不知道这一典故,导致理解上的错误。再如:eat one§words,人们常误译为“食言”,其实朗读成语词典的解释是:admit that sth. one has said was wrong;take back humbly sth. one has said(承认某事说错了,灰溜溜的收回说过的话)。He said that no one could beat him at tennis,but he had to eat his words after los-ing several games(他扬言网球场上无人与他匹敌,但连输几场后,他只得灰溜溜地承认自己说了大话)。汉语中“食言”有说话不算数、毁约,不按诺言办的意思,译成英语应是go back on ones word。

综上所述:要想译文通顺、贴切,必须要对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有着透彻的理解,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翻译技巧,还要有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这样译出的文字才 能达到传神和完美的标准,忠实无误的传播原文化。

《图像处理-phtoshop CS5》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刘耀庚(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 佛山 528000)

摘 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最大功能在于“教是为了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自古至今“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教师授业、解惑之前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也尤为重要。本文提出在《图像处理---phtoshop CS5》的教学渗透德育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敬业爱岗 8S管理 团队合作 创造精神

一、创设情境,培养敬业爱岗精神。

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将成为企业一线的工人,企业员工的敬业爱岗是企业财富的源泉,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要培养出具有敬业爱岗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情境进行渗透教育。《图像处理——phtoshop CS5》的实践课大多数在电脑室进行,可把图形图像室设计成企业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各种设计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室进行布置,并把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和文化引进实验场室,让学生一进入电脑室就感受到自己就在企业的工作室上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自己是的企业员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真实体会到敬业爱岗的重要性。此外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严格实行企业的8S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执行8S管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情感互动,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加重要。在《图像处理——phtoshop CS5》操作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学生讨论、评价,形成共识,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欢乐,成功的愉悦。例如,在运用《图像处理——phtoshop CS5》进行《化装品广告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过重依赖课本的步骤,一旦离开教材或教师给定的操作步骤,就无法完成任务。我采用项目任务教学法,把全班分以下几个小组:市场调查小组;材料收集小组;任务可行性分析小组;创意设计小组;板面设计与布局小组;绘制与润色小組和后期修饰输出小组。我把不同水平的学生穿插到不同的学习小组,实现以好带差,互助互学,培养团队合作,自主独立完成项目,并且让各小组展开竞赛。这样就可以点带面,充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团结,学会合作,学会竞争,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寓情于教”,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一般都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思维、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通过讲授专业、高深的心理知识、道德意识使学生获得认识,而只能采用“寓情于教”的方法,以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获得真正的认知,并且能够把自己的认识,充分运用到自我实践中去,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古人曰:“贵有恒,何必三晚睡五更起”,要在学习、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做事三分钟热度是一事无成的。在《图像处理——phtoshop CS5》的路径应用的教学中,用钢笔工具绘制图形图案和LOG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修改,这正是对学生细心、细致和耐性的考验,这恰恰也是用来培养学生坚持性品质的的典型的案例。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指导,多让学生了解努力付出后成功案例,要给学生反复惯输成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成功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只有吃得苦中苦,才为人上人的道理。

四、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郭沫若曾说过:“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创造精神是一个人个性的综合表现,它渗透于一个人的认知、情感、需要、行为等各个方面。教学中应该以各种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像科学家创造知识一样去经历、体验一下发现的过程。从而学到发现、发明的方法,培养探究能力。在用《图像处理——phtoshop CS5》进行作品创作中,一幅作品如果没有独到之处和好的创意,就不可能成为成功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选择一些有创意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题材。例如:在《图像处理——phtoshop CS5》的综合实例操作中,可多选用使用滤镜功能较多的实例,让学生去独立创作。因为滤镜功

能是《图像处理——phtoshop CS5》的精髓,也是最能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天地,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果然,在一次电影院海报作品创作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从不同层次的学生创作的作品中收到了十几种不同创意而且效果很好的作品,体现了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较好的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的目。

参考文献:

[1]龚春燕. 龚春燕与创新学习[W].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著,2011-08.

[2]张同敏. 中学英语教师德育意识与“寓德于教”[J].山东工会论坛,2014-1.

[3]黄蓉生.关于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个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03.

[4]朱孔军.关于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理念及机制的几点思考 [J]. 中国高等教育,2010-01.

[5] 赵洪.关于德育渗透研究的概述 [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涵 篇12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文化,时代内涵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品格、价值取向和历史积淀。许多学者和高校试图更加清晰详细地描述和剖析大学文化, 发展出了诸多概念体系, 常用的就是把大学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综观这些概念体系, 虽然分析思路不同, 但是却表达同一个意思:大学文化既包含和反映着学校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 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

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办学轨迹中, 我们不难发现, 文化对大学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效的影响堪称广泛而深远。麻省理工学院“理工人文相通, 博学与专精兼取, 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 耶鲁大学“教育不是求职, 而是为了生活”的办学宗旨, 清华因“厚德载物”涵养而成的严谨求实, 北大因“兼容并包”孕育而成的自由开放, 厦大以“南方之强”自勉自策的文化自觉。风格各异的大学文化在岁月的沥炼中形成了独特的品质, 实现了文化育人的殊途同归。

一、大学文化体现历史传承性

大学的办学历史是大学精神的基因, 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世界各国的大学无不在体现办学历史上大做文章。

哈佛大学把本科生宿舍作为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把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之一用作大一新生的宿舍。美国总统罗斯福曾住过的宿舍的门对面的墙上挂着罗斯福总统的画像。有的宿舍的墙壁上刻有曾经在此住过的学生姓名, 新生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获知本宿舍的“历史房客”, 宿舍已成为哈佛凝聚校友的一个重要纽带。

厦门大学对“爱国、革命、自强、科学”这四种精神的诠释和弘扬, 正是源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厦大以及后来者自强不息复兴厦大的那些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厦大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和陈景润校友为代表的科学精神等所体现的学校优良传统, 潜移默化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数以千计的著名的物理学教授;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所在的科学馆,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才辈出, 对于后学者来说, 这些地方决不仅是学校建筑或科学研究的场所, 更是引领人生的炬坛。

二、大学文化体现育人价值观

育人价值观是大学精神层面的文化类型, 是大学办学最具有影响力的标尺。正是对育人价值观的极致追求, 才使得世界名校成为产生和汇聚世界文化精英和精髓的圣坛。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育人价值观传承了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 主张培养“全才”和“通才”, 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追求知识的内在价值。这些思想不仅使两所大学形成了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注重学识深博与学术自由、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的传统, 长期以来也成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

南京大学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 培育具有创造力、领导力和全球视野的领军人才。探索实施以“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为目标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 把本科四年大致划分为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实现了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 再至学生多元发展的无缝对接, 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和发展的主动权。

复旦大学从2012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本科生住宿书院建设。学生按不同学科大类和专业分到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个书院, 并在书院中度过自己的四年学习生涯。住宿书院试行师生共建, 每个书院设一位由知名教授担任的院长, 并有专职的书院导师和院系的专业导师。每所书院如何建设、管理, 将由学生自主选择和决策。为了使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能够充分交流, 书院按照大类融合和学科交叉的原则安排住宿, 力求为学生提供除了课堂教育、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

三、大学文化体现办学时代性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大学文化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踏准时代节奏, 不断自我完善和更新, 才能保持充沛活力和创造力。

哈佛大学370余年发展历史是固守最初的办学理念和不断适应环境变迁的过程。哈佛最早是按照英国大学的模式办学。到19世纪后期, 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哈佛将英国大学的传统和德国大学的经验美国化, 创造出美国大学模式。

厦门大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网络生活中。开展“新青年说国学”传统文化网络沙龙等活动, 引导青年师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官方微信平台“故事忆厦吧”聚焦大学精神, 推出系列专题活动, 影响较为广泛。用“易班”等网络平台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寻访、优秀集体创建活动, 推进以“感动同辈”、“感念师恩”为主题的先进典型宣传活动, 引导师生见贤思齐。

暨南大学呼应国家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实施“宁静致远工程”, 摈弃急功近利的管理模式, 不盲目追求学术GDP, 从思想、制度、队伍、保障、协同创新等五大系统入手, 着力给专家学者创造潜心工作、静心问学、安心育人的氛围。

四、大学文化体现文化自信力

(一) 自觉弘扬传统文化。

大学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先进代表。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 保存、研究、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也是大学体现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史学研究上优势突出, 与此相应的是两校培养的人才体现出较好的人文学养, 很多人成为国家管理和教育领域翘楚。以多国籍生源为特色的暨南大学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 暨大十分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每年的新生训练营都是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熏染。每年新生开学, 召集所有新生朗诵《暨南大学学子铭》, 围绕武术、书法、民族音乐和舞蹈等传统文化项目,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二) 善于坚守特质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立足世界的标识。千校一面、面面俱到、面目模糊, 是大学的失败, 更是文化的灾难。哈佛大学的改革创新精神和耶鲁大学的求真务实精神, 使得两所高校能够在坚守学校传统中不断创新发展。两所学校的发展模式告诉我们, 大学文化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 又是在历史的传承中与时俱进的产物, 是文化基因和后天发展合力作用的结果。

五、大学文化体现文化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学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在政府决策咨询和社会文化引领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优势和责任。近年来, 党中央审议并通过了一系列的文件, 把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

复旦大学是全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先行者, 向国家和社会做了大量的文化输出, 展现了高校应有的文化影响力。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旗下的国际问题研究院拥有美国研究中心、亚太合作与治理研究中心等众多机构, 其推出的亚太问题专报, 为中央高层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2014年, 苏州大学成立苏州东吴智库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简称“东吴智库”) 。一方面, 东吴智库广泛聚集学校相关学科和优秀人才等优势资源, 召开“对话苏州发展”论坛, 努力做好政府决策方案的建言者, 提升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东吴智库也力求做好“顶天”与“立地”双向反哺的承载者, 在《成果要报》、《行政改革内参》等高端平台上发表研究报告近200篇, 促进了学术大繁荣, 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除此之外, 在苏州大学还有一个师生团体展现出了学校应有的文化魅力。2011年, 苏州大学成立艺术教育中心, 坚持以文化育人引领高校艺术教育。自成立以来, 中心在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组织文化艺术大讲堂等方面成绩斐然。其指导的艺术团多次登上央视舞台, 并受邀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柬埔寨王家孔子学院等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2015年, 艺术团更是受到国家汉办和中国孔子学院总部的委派, 赶赴美国进行为期14天的巡演, 为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作出了应有贡献。

行走在大学校园中, 亭台楼阁、鸟语花香、人文风貌, 你所能感受得到的都是这所学校的文化。近年来, 大学文化逐渐成为评判一所学校的重要内容。如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所说, 大学文化能够真正反映大学的价值, 是大学最重要的竞争力, 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办学资源。学校办学的各项数据和指标固然重要, 但唯有大学文化才能显现出一所学校的整体价值。

教书育人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文化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指引着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十三五”即将开篇, 新的历史时期, 大学文化也将表现出新的内涵和特质。这一切都植根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长于一代代师生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蔡劲松.大学文化的哲学视角及本质内涵[N].光明日报, 2008

[2]刘尧.感悟大学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

[3]谷贤林.校园文化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05

[4]谷贤林.校园观念文化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

[5]陈骏.三三制:培育领军人才成长的土壤[N].中国教育报, 2013

[6]吴春燕, 陈征, 罗发龙.暨南大学:浸润中国风盛载华夏情[N].光明日报, 2014

[7]宋旭红.哈佛与耶鲁:大学特色生成与发展的两种不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上一篇:目录生成下一篇:指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