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实施

2024-05-16

案例实施(共12篇)

案例实施 篇1

当前的教师发展, 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 强化教学效果。 教师要成为反思型教师, 首先必须对教学有客观、科学、正确的评价, 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自评, 还需要同行、专家、学生等的他评, 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教学评价的一部分。 可以说评价与教师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 正如埃布尔所指出的, 评价, 经常能帮助教师发挥教学才能, 同时, 教师发挥才能, 强化教学效果, 也就是学校评审教师的目的[1]。 但是本文所指的“评价”并不是为了作出最后的决断, 而是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教师的发展, 更重视评价的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 笔者将其称为教学评议。 实践证明, 教学评议是有利于教师的反思和成长的。 笔者现以教学评议的课堂实践谈谈教学评议在教师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学基本要素的限定

授课教师:某初中教学经验较丰富的W老师;

授课对象:第一次授课对象为九年级学生, 第二次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授课科目:语文;

授课内容:《安妮日记》;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教学评议过程

(一) 第一次教学过程及课后评议

1.教学过程

(1) 文章背景介绍。 从注释1开始进入文本, 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包括时间、地点和意义等。 在此过程中, 教师强调了作者跟学生的年龄相仿,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好课文的信心。

(2) 基本字词的掌握。 通过听写的方式促使学生把握生字词。 其特点在于让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奖励; 在听写的过程中, 教师会念出原文, 一方面激起学生的记忆, 另一方面, 给学生提供字词所使用的语言背景。

(3) 文体分析。 选择了 《安妮日记 》中的前6篇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确定课文的题材和作用, 得出“日记是写人、记事、抒发情感的”。

(4) 日记内容的概括。 这是W老师的授课重点。 六篇日记分别让六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大意, 其他学生在下面自行概括。 老师在6位同学所写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的基础出发, 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又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概括大意的方法。

(5) 诵读课文。 询问学生最欣赏的那一节, 并鼓励学生将其大声朗读出来。

(6) 布置课后作业。 鼓励学生向作者学习, 学习其写作手法, 仿写第六篇日记。

2.课后讨论与点评

(1) 授课老师的定位

W老师坦言自己对这堂课的基本定位: ①这是一堂普通的、原生态的课;②主要为了应考, 关注点在于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③注意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 (能读、能背、能写) ;④认为学生在进行概括时, 主要是以看懂为原则, 适当提炼词语。但是他坦诚在授课过程中, 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准确, 希望大家能够提供一些建议与指导。

(2) 教研组人员的评价与建议

同科教师指出: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即怎么概括。 认为概括大意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题目入手, 二是从内容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入手, 三是从情感入手。

作为小学校长的H校长与W老师讨论了小学与初中教学的差别。 她认为这堂课给予学生的读书时间并不充分, 认为概括文章的前提是学生要充分读透日记, 抓关键词, 明白句子间讲了什么意思, 用关联词加以联结, 同时认为对于课文的写作背景还可以深挖。

教研组成员指出W老师仅仅概括了每一节日记的大意, 并没有总的概括六篇日记的内容, 只是把每一小节串起来了, 这是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研组课题负责人建议W教师注意概括大意的标准是什么, 她认为概括大意是高度浓缩而又体现内容特点的, 并且尽量用一句话概括。 同时她指出:“既然是概括, 就只需找出最核心的意思。 ”

(3) 专家教师的点评与建议

专家教师Z老师认为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课, 他十分赞赏W老师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做法。 他对于这堂课的点评是比较全面的、深入的, 主要有以下两点:①初中语文教学要抓听写。 字词的教授在中小学不能放松, 要求学生学会并理解。 但是他认为至于听写哪些字词则有待商榷, 报听写要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②他指出概括大意要做到两点:准确、简洁。 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并尽量选择文中的词句。 概括时要研究文字, 即走进文本。 除每则日记进行一个小概括外, 还要就所授的六则日记进行大概括, 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就下次课的改进点, 大家给出了一致的看法, 认为由于上课时间有限, 授课的内容侧重于能力的培养, 因此不用求“完”, 不需要把教科书上的所有内容都上完, 只需要抓重点, 就几则日记进行能力培养。 同时指出教师应该赋予学生更大的权力, 允许学生犯错误, 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

(二) 第二次教学内容和程序及课后讨论与点评

由于教师的反思与改进需要一定的时间, 到第二次授课时, 九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已学完了本篇文章, 进行了借班教学, 选取了八年级的一个班作为授课对象。

1.授课内容和程序

(1) 导入。 向学生介绍这是九年级的文章, 激起学生学习的斗志, 调动积极性。

(2) 文章背景介绍。 依然从注释一切入, 要求学生回答从注释可以获得的信息:什么人, 在哪里, 写的什么。 最后在学生进行概括之后, 老师进行总结:“介绍了安妮日记的有关内容”。

(3) 基本字词的掌握。 检查学生所预习的生字词 (10个) 。

(4) 日记内容的概括。 重头戏依然是概括大意。 同样是请6位同学上台写, 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不同之处在于在学生进行概括之前, 先指出了概括大意的两个标准:准确、简洁, 并以简洁为先。 教师在对学生概括的修改过程中不断要求学生依据两个标准判断, 并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同学是否正确, 提出修改意见。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所贯彻的方针就是引导学生回到文本, 坚持概括大意的两个标准:简洁、准确, 一步一步获得每则日记的大意。

(5) 总结。 课前结束时, 教师再次重申概括大意就是要坚持两个标准:准确、简洁。 方法就是找关键词、关键句。 其中日记六找的就是关键词, 其他几则日记找的是关键句。

2.课后讨论与点评

(1) W老师自己的定位

①教学重点还是关于概括能力的训练; ②在课堂中要观察学生, 善于捕捉, 调节课堂气氛;③自我感觉这堂课的效果比上次要好得多, 思路比上次清晰。

(2) 参评老师的意见

在此, 主要谈谈专家教师Z老师的点评。Z老师明确指出这是一次很成功的课, 并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①教学模式清晰:A.充分预习 (读书、找生词、概括大意) ;B.讨论订正 (一段一段进行落实, 并坚持准确和简洁两个原则) ;C.交代规律 (标准:准确、简洁;方法:抓关键词、关键句) 。 ②课堂气氛很和谐, 学生充分参与:A.学生做较充分的准备;B.学生自己讨论修正, 老师辅助;C.在学生讨论修正中还有缺陷, 说明备课要充分;D.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 强调标准、方法, “授之以渔”。

大家一致认为W老师这堂课上得非常好, 可以称得上是一堂好课, 既抓住了基础, 又实现了教学目标, 还营造了较好的课堂氛围, 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但是这并不是说这堂课就没有改进之处。 参评人员指出, 对于大意的概括, 教师可以更重视文本一些, 利用文本概括。 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时, 就一定要进行比较, 得出比较好的。 课题组负责人就指出:“对于学生的概括, 要多尊重学生一些, 与学生相比, 教师的概括只是更有语文味一些, 更标准些, 但并不能因此而说学生是错误的,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

三、评析与思考

从这两次授课的比较,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W老师的进步, 相比较第一次教学而言, 他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教学重难点更加突出, 教学程序更加有条理。 不难看出上次的教学评议和这两次课之间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作用。

总的来说, 老师的第二次教学体现了叶澜教授所说的“扎实、充实、丰实、平实”[2], 所以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堂好课, 课后的点评和我们自身的感觉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本研究有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 老师的授课会不会太过注重基础, 注重应试, 失去了教学灵活性。 另外, 这堂课之所以成功与老师个人的授课风格是脱不了关系的, 这会不会掩盖了教学中的其他问题, 更重要的是, 此次教学评议忽视了学生的参与, 这不可不说是这次课题的“软肋”所在, 也是在后期研究中需要补足与改进的地方。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实践案例中, 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效果的强化及教师在两次授课中教学特点的比较, 说明了教学评议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指出了此次教学评议的特点与生长点, 以期对于教学评议的理论建构和具体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教学评议,案例评析,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詹姆士·奥汉伦, 林恩·莫尔斯坦森, 李荷珍, 译.关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 1981 (4) :72-76.

[2]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福建论坛, 2005 (11) :4-6.

案例实施 篇2

一家制药公司,决定在整个公司内实施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实施和完成情况,一年进行一次绩效评估。事实上他们之前在为销售部门制定奖金系统时已经用了这种方法。公司通过对比实际销售额与目标销售额,支付给销售人员相应的奖金。这样销售人员的实际薪资就包括基本工资和一定比例的个人销售奖金两部分。

销售大幅度提上去了,但是却苦了生产部门,他们很难完成交货计划。销售部抱怨生产部不能按时交货。总经理和高级管理层决定为所有部门和个人经理以及关键员工建立一个目标设定流程。为了实施这个新的方法他们需要用到绩效评估系统。生产部门的目标包括按时交货和库存成本两个部分。

他们请了一家咨询公司指导管理人员设计新的绩效评估系统,并就现有的薪资结构提出改变的建议。他们付给咨询顾问高昂的费用修改基本薪资结构,包括岗位分析和工作描述。还请咨询顾问参与制定奖金系统,该系统与目标的实现程度密切相连。他们指导经理们如何组织目标设定的讨论和绩效回顾流程。总经理期待着很快能够提高业绩。

然而不幸的是,业绩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滑了。部门间的矛盾加剧,尤其是销售部和生产部。生产部埋怨销售部销售预测准确性太差,而销售部埋怨生产部无法按时交货。每个部门都指责其他部门的问题。客户满意度下降,利润也在下滑。

[思考题]

1、本案例的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2、为什么设定目标(并与工资挂钩)反而导致了矛盾加剧和利润下降?

参考答案:

1.设定的目标不全面。每个部门只专注于对自己非常重要的几个目标。

2.因为这家公司的传统是一年进行一次绩效评估,目标一旦定下来就不能再改变。所以即使他们发觉有些目标有问题,他们也不会进行及时的修改。

3.各部门的目标互相之间没有联系,只是和组织内上下级之间有联系。

探究式教学实施案例 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数学学习;实践;创新

自古以来,人类的学习活动有两种类型——“接受型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接受型学习”是传统式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在短暂的时间内收集大量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接受的都是经过教师加工消化后的知识,并未经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探索,所以学生很容易遗忘。“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相应的教师要进行探究式教学。

下面给出一个关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数学教学案例。

1.回顾知识

首先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快速地让学生积极回忆有理数的分类、数轴及绝对值的相关概念,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

2.创设情境

通过一个足球循环赛的实际例子,提出疑问,再通过学生模拟直线运动来导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开始积极思考,积极探索。

师:对于正数的加法运算我们已经熟悉了,但在实际生活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出现负数。例如,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三场比赛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黄队共进2球,失4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黄队净胜球数为(+2)+(-4)。这里出现了正数与负数的加法。比如,如何计算4+(-2)呢?

师:下面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请学习委员小明同学到讲台上来,做左右方向的直线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以讲台课桌上粉笔盒为起点。

师:①如果小明从起点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小明在哪里呢?(留1分钟学生思考)

生:小明在起点的右边8 m处。

师:好的,为了验证结果。我们请小明同学来实际运动一下吧。(小明运动)

师:我们发现,小明确实在起点的右边8 m处!

事实上,两次运动后,小明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 m,写成算式就是:5+3=8。

师:②如果小明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小明在哪里呢?(留1分钟学生思考)

生:小明在起点的左边8 m处。

师:好的,为了验证结果,我们再次请小明同学来实际运动一下吧。(小明运动)

师:我们发现,小明确实在起点的左边8 m处!

两次运动后小明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 m。写成算式就是(-5)+(-3)=-8。

师:③如果小明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小明又在哪里呢?(留1分钟学生思考)

生:小明在起点的右边2 m处。

师:好的,为了验证结果。我们再次请小明同学来实际运动一下吧。(小明运动)

师:我们发现,小明确实在起点的右边2米处!两次运动后小明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 m。写成算式就是5+(-3)=2。

师:这也就是说5+(-3)等于多少呢?

生:等于2。

师:我们知道5+3=8,5和3都是正数,现在我们学了负数,那么有没有学生知道为什么5+(-3)等于2呢?大家积极思考,请说出你的理由,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相互讨论一下!

生1:我们组认为它之所以等于2,是因为“+”可以省略,那么5+(-3)就是5-3,故等于2。

生2:我们组认为减号“-”有减少的意思,所以5+(-3)可以理解为在5的基础上减少3,因此它等于2。

生3:我们组把“5”看作得到5元钱,把“-3”看作用去3元钱,则还剩2元钱,所以5+(-3)=2。

师:不错,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3.讨论思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寻找有理数加法规律。拿出事先制作准备好的蜡笔小新和坐标轴的模型,通过演示蜡笔小新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更直观地使学生在蜡笔小新的移动过程中探索两个数相加的规律。

师:现在就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析这3个算式,认真思考,看是否能自己归纳出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所求和的符号如何确定?绝对值又如何计算呢?(这里,先留2~3分钟给学生思考,然后再请学生发表小组成员的想法。此处教师应对学生朴素的语言给予肯定,对有独特见解和概括得全面、数学语言精炼的学生给予特别表彰。最后师生一起用比较规范准确的数学用语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师:在之前的足球循环赛例子中,利用刚学的有理数加法法则,我们就可算出各球队的净胜球数:

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

(+4)+(-2)=+(4-2)=2;(异号两数相加,法则第2条)

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

(+2)+(-4)=-(4-2)=-2;(异号两数相加,法则第2条)

蓝队共进1球,失1球,净胜球数为:

1+(-1)=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开放练习,巩固提高

把全班分为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通过做课堂练习题来比赛,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问题。

(1)土星表面的夜间平均温度为-150度,白天比夜间高27度,那么白天的平均温度是多少度?

(2)老师昨天逛商场,身上带了300元钱,买了一件280元的外套,还想买一双皮鞋,但发现身上钱不够了,于是去银行取出了150元钱,再去鞋店买了一双100元的皮鞋,那么老师身上还剩多少钱?

5.总结归纳

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由学生完成对本节知识的归纳总结,老师做适当的补充。最后老师再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概括说明。

6.课后探究,拓展时空

最后给学生留一道课外思考以挑战老师:同学们,学习了有理数加法法则后,老师认为“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其中一个加数”,老师的说法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如果正确请说出理由,如果错误举出反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式教学中,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教学的组织、课堂练习的设置,以及在课堂上提问的技巧和师生互动等方面,都应多做些研究与策划。

参考文献:

[1]宁连华.数学探究学习研究的特点及其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5(04).

[2]吴剑锋.中学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心得[J].中学教研,2004(6).

[3]刘淼.探究式教学的一个案例[J].数学通讯,2005(09).

[4]王立军.新教材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通讯,2004(01).

案例实施 篇4

为了实现案例的生活化, 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师平时要注意关注社会生活, 注意案例的积累和选择

德育课教师要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 德育课与时事联系很紧。一次重要会议结束, 有些提法就会发生改变;一部法律的出台, 有的说法可能废止;教材的改变会慢一些,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改变, 所以教师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传媒很发达, 报纸、电视、网络海量资讯, 教师要注意资讯的积累, 看到与知识有关的案例要分门别类保存好。如把中职四门课建成四个文件夹, 把这些案例放进去, 到时好找。因为知识具有融通性, 还可以再建一个综合文件夹, 把涉及几门课的案例放进去。平时做一个有心人, 注重积累, 用起来得心应手。

案例很多, 教师要学会选择。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这三个原则:一是案例要符合教学内容, 和教材紧密联系。引发学生兴趣的案例有时与教材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 不能让学生听故事而用案例, 社会新闻中吸引人眼球的多是负面新闻, 德育课变成故事会或时事报告会都是不足取的。如果一学期后问学生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只有案例, 即使每一节课上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的德育课还是失败的。二是案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学生能够对案例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社会现象很多, 纷繁复杂, 对于中职生而言, 不是所有的现象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超越了他们的能力, 案例的使用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不是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 教师灌输的东西, 即使是正确的, 总不如学生得出了结论对自己的帮助大。中职生正处于逆反期, 直接告诉他们是什么, 不如启发他们思考, 引导得出结论。三是案例如果是一种两难情境, 选择时要慎重。两难情境好处在于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从多个角度思考发生什么, 应如何去做, 学生考虑问题会更全面。其不足之处在于道理有时不是越辩越明, 给了太多的选择, 甚至是相反的选择, 这样做行, 不这样做也行, 这种教育是让学生糊涂, 到底怎样做, 不知道还是不知道, 最后还是要听从自己的内心, 教育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这就是一个疑问, 教育效果无疑会打折扣。学校和课堂是对学生的教育主战场, 是要传道授业解惑的, 要体现教育的作用, 必须给学生指出一个方向或做法, 所以在使用两难情境时教师一定要通盘考虑清楚。

二、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 通过案例的不断演变把知识串起来

德育课基本上一周要上一章节的内容, 量大, 需要学生了解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很多。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 不能面面俱到, 教师要学会取舍。特别对学生初中已经接触的知识, 虽然目标依然把它列为重点难点, 理论讲授要略讲。如我国的各种制度, 中职生要学会通过各种现象分析其与我国各种制度的联系。中职生多作为一线员工, 能够参与企业管理的可能性较低, 在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时候, 多讲劳动者对企业应尽的义务, 自己可以享有的权利, 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等知识都要进行整合, 使知识的传授符合学生的认知。

书本上的案例加上教师为了讲清知识点积累的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 可以参考用一个案例的不断演变把知识讲清楚, 这种方法又称为一案多变。案例多了, 上课的效果不一定好。学生上完课之后很可能只记得案例, 而不知对应知识点。用一个案例可以把知识串起来, 可以减少案例多对知识的干扰。在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知识学习时, 可以通过南京修建的地铁把经济开发区连起来, 介绍重点企业发展, 他们的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就像一部宣传片。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中, 通过员工在实习、毕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把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知识加载在这个员工身上, 达到一案多变。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 通过一个人不加悔改, 在违法道路上越走越远, 可以把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在这些知识的传授上, 案例不在多, 一个足矣。当然, 不会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在案例教学时, 可以对案例进行修正, 在保证案例情节真实性的前提下, 可以把这人的故事移花接木安排在另一人身上, 这样情节更集中, 对比更显著, 达到的效果会更好。为了达到更好传授知识的目的, 对案例进行某些方面的处理, 也是一种善意, 这与闭门造车的案例有本质的不同。

作业本身是教学内容在课外的延续, 通过作业完成的质量检验上课的效果。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也可以用案例, 使案例教学法成为一个整体, 比如学习消费观知识的时候, 可以通过学生对同学消费的调查, 完成调查报告, 形成结论, 对学生的结论再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比如投资理财知识, 可以让学生写出一份具体投资理财中的值得肯定和不足的地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学生既理解了理论知识, 也学会了运用, 达成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学生看来, 作业如果只是抄写书本上的知识点, 不仅浪费时间, 而且无法追求成就感, 在最后就有这种可能, 作业的好坏评价实际上是字写的好坏, 有时学生不愿意做作业, 也是因为作业没有意思。当教师用案例做作业时, 每个人写的内容可能不一样, 抄袭会很容易被发现, 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写, 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代表这种开放性的作业完成不好, 容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让学生具有成就感。当学生都愿意做作业, 都期待作业的时候, 学生上课的面貌是可以想象的。通过作业设计是使用案例, 可以促进课堂上案例教学, 它们是一个整体。

三、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创造氛围, 师生互动, 达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符合学生的认知, 案例具有情节性等只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案例使用的过程中, 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教学手段要多样, 讨论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很好的作用, 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讲授法也是基本方法,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系在一起, 可以快速掌握知识, 进而可能转化为行动。对于一节课来说, 还可以采用一分钟演讲、辩论、情景剧等方式进行教学, 把一节课当成一幕剧, 有开端、高潮和落幕等环节, 在跌宕起伏中进行教学, 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内容充分的情况下, 采用的形式也很重要。德育课为了完成目标, 课件的制作要精美, 有文字、图、音频和视频等, 对于重点知识, 还可以采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信息, 比单一教师的讲授效果好。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现代化科技知识的学习, 对新事物的掌握, 给学生树立一个活到老, 学到老的榜样。在现在知识不断放大的今天, 新事物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是教学的一方面, 也是学生评价教师能力的一方面, 如果教师的知识还不如学生, 引发学生的佩服和崇拜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被学生的接受度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的时候, 一定要不断学习。

案例教学法在使用时对师生关系的要求也高。师生互动,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需要师生平时的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在课堂之外要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的现状, 学生的关心的事情, 教学时才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教学有的放矢。课堂上要创造出民主和宽松的氛围, 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讲, 这样才能知道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 知识在师生辩论中越发清晰。教师要走进学生, 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去, 教师说的多了, 学生讲的就少了。教师全讲了, 学生就不讲了。教师要允许学生说, 甚至说错, 在教学过程中才有针对性。所以一个好的课堂一定不是学生在静静地听, 教师在充满激情地讲的状态。课堂纪律要维护, 也要维护学生讲的权利。教师要做到课堂上收放自如, 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高, 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一个好的教师, 与学生的关系会比较紧密, 课堂上是师生, 课堂外是朋友, 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案例 篇5

学校:...中学

所在班级:1104班

时间

2月13日

实践主题

为治理湘江河水污染献出一份力量。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实践目标

经过在湘江流域捡垃圾,捡瓶子认识到保护湘江水不受污染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职责感与实践本事。

实践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的迅速发展,游人随意扔垃圾造成严重污染。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同样也在日益受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水质情景让人担忧。

于是我们自发带好塑料袋来到湘江风光带。在沙滩上,有许多游客随手丢下的垃圾。我们弯下腰,捡起一个又一个被扔弃的塑料瓶。不到一小时,塑料袋就满了。但沿岸的垃圾还是存在着许多,我们没有立即离开,而是之后捡垃圾。

尽管很脏很累,可是我们没有放弃。有一些瓶子落入浅水,给我们的打捞行动带来了不便。我们只能沿岸捡起一些垃圾。同时在我们身体力行之下,更多的路人也参与到我们保护环境的实践中。

实践结果及反思评价

经过我们午时的努力,湘江沿岸变得整洁了,垃圾少了。

经过此次实践,我认为保护湘江,人人有责。不仅仅是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养成不乱丢垃圾的意识。另外政府应督促附近工厂净化污水,以保障湘江水质。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4.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2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案例教学逐步应用于各科教学中。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完善和教学能力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1 案例教学的应用概述

在新课程中,案例教学独具特色。有学者这样定义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别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1]。重庆师范学院的李晴定义地理案例教学为:“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2]。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一般分为三部分:介绍材料背景,确定讨论题目;激活学生思维,逐层研究分析;注意点评总结,把握评价模式[3]。

1.1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种主动的建构又必须是学生自己对自己已掌握的现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感受、深思反省的基础上实现的。

认知-发现理论主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的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认知-发现理论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学科本身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潜力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人本主义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的。马斯洛认为驱动人所有行为的不是人的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人的需要分成两大类七个层次,第一类属于缺失需要,第二类属于生长需要。

1.2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理论方面,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利于从理论高度上厘清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为实际实施地理案例教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其次,案例教学的研究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方面,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二,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育现实的关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第三,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保证新一轮基础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 案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基本概念区分不清

教师对案例和案例教学的真正意义并不能够深刻理解,大部分教师是一般的了解。甚至有一些教师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师对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没有真正体会到,教学效果没有显著表现,对于地理案例分析与理论分析没有清楚地认识。教师的认识不足不是偶然的,地理新课改在教授理念和学习理念上确实有了重大突破,但是就实际的新课程实施情况来讲,一线教学人员参与度不足,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人员都对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充分理解,那么在实施的时候就不能做到知根知底,与教学目标的距离也就不清不楚,这样的情况下师生有这样的认识也是情有可原。

2.2教师使用案例的方法不妥

首先,师生间互动不充分。与学生相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起到方向性的作用。一次成功的地理课堂肯定是积极活跃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保持不间断的交流,使得地理课堂成为一个循环系统,地理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双向过程。[5]然而,教师没能适应案例教学,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等各项活动没有做好。其次,师生没能熟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教学程序。案例教学的实施程序:介绍材料背景,确定讨论题目;激活学生思维,逐层研究分析;注意点评总结,把握评价模式。教师们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没有加以强化。

2.3地理案例素材少

地理教科书的更新速度有限,教材中的地理案例会产生“过时”问题,地理案例又具有区域特性,地理案例的这种特点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具有搜集案例和编写案例的能力。然而,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教材上的案例,对本区域的地理案例的使用程度不高,这说明教师们的地理案例搜集和编写能力有待提高。

2.4地理案例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显著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没有完全明显的提高,只是“有帮助”“有提高”。这与新课改没被完全适应有关,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新课改的适应是一步步的前进的,这也不能一蹴而就,一日见效。一线的教师要加强理论和方法的培训,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若是正确使用地理案例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学生会收获更大。不仅仅对学习理论知识有帮助,加深理论了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的学习重难点。更加会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案例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

3.1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的培训

高中地理教师没有熟练掌握案例教学,对其意义和作用还没有真正领会,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希望能在理论培训之后,教师们能够对地理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辨别清楚。可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进行地理教师专业培训,区内各个高中定时进行地理教学交流、研讨[6]。教师们在经过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后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思想和原理这样才能在方向上领导好学生。

3.2加强案例的使用方法指导

教师们有了专业的理论基础还是不能熟练运用案例教学的。可以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这主要是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借鉴,不是一个必须遵循的过程。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节进行增加或减少程序。一般来说,地理案例教学的步骤主要有:案例展示,引出问题,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总结评价。此外,为了增强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效果,教师们要照顾到案例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观点,引导学生的思维。

3.3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采取学生们熟悉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讨论的欲望。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案例的讨论,教学效果才会有明显提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案例教学做好最基本的概念识别和理解问题,传递当前教育理念的变化之处,让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念同时进步。告诉学生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和实施意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思想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要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案例教学的实施。

3.4扩大案例来源

在使用案例时,由于教科书上的案例更新速度有限[7],案例又具有区域特性,这就需要教师增强搜集案例和编写案例的能力,找出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地理教学,积极收集本区域的生产生活案例,结合乡土地理,做到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连,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区域概况、工业、农业、旅游等各个方面的案例都可经过地理教师的收集和编写运用到地理课堂中。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定时安排优秀地理教师进行本区域的案例编写,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提供案例来源。

案例教学是中学地理新课程的特色之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地理案例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将地理学中各种原理、概念与生产生活结合使之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抽象知识还能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体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峥嵘.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16-19.

[2]李晴.试论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9):4-5.

[3]焦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8,06:9-10.

[4]周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策略[J].高中地理,2006,(06):18-19.

[5]赫兴无.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20):145.

[6]傅永儿.高中地理教学所遇瓶颈及建议[J].教研,2011,(08):47-48.

HY公司平衡计分卡实施案例 篇7

战术制胜的时代已经远去, 战略制胜的时代正在到来。研究显示, 美国约70%的企业的败因在于战略没有被有效执行。据统计, 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 而具有20年寿命的中国企业已经剩下不多了。从中国民营企业来看, 2004年的平均寿命是5年, 2005年的平均寿命是3.8年, 2006年下降到2.9年。中国民营企业何以如此“短命”?缺乏战略和战略执行不力是两大重要原因。战略执行不仅成为投资者研判企业价值中的最重要的非财务因素, 同时也成为困扰中外企业管理者的疑难问题。由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戴维·诺顿博士首创的平衡计分卡 (简称BSC) 正是一种帮助企业有效执行或校正战略的绩效管理工具。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层面建立公司的战略目标, 并将战略目标落实成考核指标和具体的行动计划, 从而实现企业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的有效匹配。

HY公司推行平衡计分卡的背景

HY公司是一家由三家公司于2003年合并而成的国有企业, 公司定位是集科、工、贸一体化的高科技公司, 总部位于湖北襄樊, 共有职工6000余名, 旗下有10个分、子公司, 营业收入为25亿元。该公司发展迅猛, 其战略目标是到2017年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公司成立以来, 遵循航空为本、多元发展的原则, 在航空防护救生/空降空投/环控制冷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并拥有70多项专利和技术, 最近还通过资本运作战略, 涉足了矿业、原材料加工等行业。伴随公司的快速成长, 管理滑坡的现象开始出现, 并引起了高层的警觉。他们发现:第一, 内部管理出现混乱, 各种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及管理无法与外部扩张配套, 导致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控制难度加大, 矛盾日益突出;第二, 公司决策的意图和目标得不到有效执行。为了实现百亿目标, 公司的高层领导团队时时绷紧神经, 如履薄冰, 而普通员工表现得比较散漫, 缺乏责任心和危机意识, 干劲不足。为此, 经公司领导层慎重考虑, 决定引入平衡计分卡。

HY公司导入BSC的步骤与要领

1. 实施步骤

2007年9月, 由14位副总和外部顾问团队组成BSC项目小组, 着手开展BSC在HY公司的导入工作。项目小组结合公司管理现状与问题, 结合长期咨询服务的经验制定了导入计划, 并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总部推进阶段 (2007年9月至10月)

(1) 公司战略明晰和公司级BSC的制定。首先, 明确公司的使命、愿景和战略。项目组运用各种战略分析工具 (包括SWOT分析法、波特的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法等) 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了审视, 梳理和制定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业务经营战略和职能配套战略, 并确定远期和近期的战略目标。该规划与公司的高层领导进行了反复沟通, 达成一致意见后, 在各职能部门和各分子公司层面进行了深入宣传贯彻。然后, 按照战略规划, 将各年度的战略重点和工作目标形成一系列的KPI指标, 对应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 各项指标都有相应的责任部门和责任公司, 这样就形成了公司级平衡计分卡。

(2) 部门级平衡计分卡设计。由于将公司战略目标和计分卡分解到部门的目标和计分卡难度相当大, 尤其是横行协同问题难以操作, 在实际操作中分为五个环节:一是部门职能战略定位。操作方法是, 在部门职能基础上, 对准和承接公司战略和愿景, 规划部门的发展, 并确定远期 (5年) 和近期 (年度) 的工作任务与目标;同时要保证公司战略目标合理分解至各部门。二是战略示意图设计。操作方法是, 组织各部门员工放飞思想, 运用头脑风暴法和关键成功因素法进行部门职能贡献价值定位 (显性与隐性) 、客户定位、流程定位和学习与成长定位, 确定平衡计分卡四个构面的工作目标。此步操作以客户分析为中心, 确定各类客户的需求 (客户构面) :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 (流程层面) 需要哪些能力来执行、建立与优化流程? (学习成长层面) ;同时要做到全员参与进行四个构面目标的充分讨论。三是战略地图设计。操作方法是, 在战略示意图的基础上依据“20/80原则”进行行动聚焦, 筛选掉非关键的、与目标实现关联度不强的部门。运用的方法是SWOT分析法和鱼骨头分析法。对于精选出的每个目标寻找前因和后果, 将所有目标形成因果关系链条, 并用箭头标识。不要忘记, 战略地图是部门工作的备忘录, 同时要与公司战略地图相对应。四是部门平衡计分卡设计。操作方法是, 将战略地图四个层面中的指标作为KPI指标。再对每一项KPI指标进行考核定义确定考核的方式和维度, 再确定四个构面间及各构面内部的权重, 确定各指标的目标值和警戒值;同时要突出量化, 特别是对公司KPI指标的承接。五是部门行动方案。操作方法是, 针对每一项KPI指标的目标值都要指定责任人和行动方案, 同时要做到责任到人。

第二阶段:分公司试点阶段 (2007年11月至12月)

项目组和领导进行了深入沟通, 确定汽车零部件分公司作为试点单位。该分公司是一个自主经营的利润中心, 每年需要完成总部下达的经济指标, 试点时期尚处于亏损状态, 分公司领导也把改善经营的希望寄托于该项目上。项目组对试点作了周密的安排。借鉴总部的做法, 先梳理和明确分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 然后依次设计分公司级、分公司部门级的平衡计分卡。在部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 将部门的四个构面的KPI指标按照岗位职责分解到部门内的各个岗位, 由岗位上的员工担任责任人。这样就形成了分公司的目标体系、KPI指标体系和责任体系, 将分公司的战略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工作行动中。其余的9个分子公司都按照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做法, 设计好子公司内部的三个层级的平衡计分卡。

第三阶段:全公司推进阶段 (2008年1月至2月)

为了防止公司战略与各分、子公司和各部门的链接出现纵向战略脱节,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步, 总公司高层领导和项目组把各分、子公司领导以及47个部门召集到一起, 宣讲集团的发展战略重点和战略目标, 并反复研讨。以此提高子公司对集团战略的理解、支持和承接。第二步, 建立平衡计分卡战略实施管理架构, 以达到公司战略横向和纵向的平衡与协同。第三步, 每个子公司以总公司的平衡计分卡为指导方针, 明确子公司的战略重点, 在项目组的指导下修正各自的平衡计分卡。第四步, 集团收到所有子公司提交的平衡计分卡后, 再次完善集团层面的平衡计分卡, 使集团战略和子公司战略真正达到协调统一。

第四阶段:跟踪辅导阶段 (2008年3月至6月)

平衡计分卡需要在推行中不断改进, 外部专家顾问团队对HY公司进行了跟踪辅导, 对包括KPI指标及其目标值、警戒值的修订、员工的观念培训、BSC项目推行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

2.实施要领

第一, 成功实施BSC的最重要的一条是高层领导的决心、支持和推动。第二, 培训与宣传贯彻。首先在项目伊始, 要在全公司宣传改革的意图和平衡计分卡的相关知识, 包括采用各种媒体、标语, 宣传册方式营造BSC项目的氛围;其次, 根据项目的推进阶段要对各个层次的员工进行沟通、演练和培训。第三, 采取BSC项目考核制度。依据47个部门和9个分、子公司在BSC项目参与的积极性、责任心及成果对其进行奖惩。第四, 二级部门要签署协议BSC项目协议, 协议中包括目标和KPI指标的合理性和实行考核的意见等要项。第五, 保证纵向的目标战略协同和横向的部门、个人协同。

HY导入BSC的配套措施

1.建立浮动薪酬的绩效激励系统

部门和个人形成的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 最终必须通过绩效考核体系加以实施落实, 才能实现其蕴藏的价值。HY公司目前实行的是岗位薪酬, 不利于激发员工积极性。而按照权责利一致的管理原则, 在明确了职权和职责之后, 还需要建立绩效薪酬制度, 将工作绩效与员工的薪酬挂钩。经过公司内部员工调研和充分沟通, 最终确定了员工的实得薪酬由岗位基本薪酬、岗位职级薪酬和绩效考核薪酬三部分构成, 其中岗位基本薪酬, 参照当地的基本生活标准, 占比30%;岗位职级薪酬, 依各年度考核调整, 占比30%;绩效考核薪酬, 实行月度持续考核, 依据月度考核, 占比40%。通过绩效激励系统的实施, 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 在公司、部门和个人层面建立能力发展模型

依据公司战略目标制定各个层面的能力模型, 为员工学习和成长计划提供依据, 从而为财务、客户和流程层面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为公司后备人才培养和员工的招聘与引进提供依据。这是导入平衡计分卡之后需要做的重要工作。

3. 建立绩效和薪酬管理的IT系统

BSC本质上是一种量化考核工具, 其目标值和指标值的来源既可以是经验值也可以是行业标准, 数据采集和处理比较繁琐, 为了减少行政性事务和降低推行的难度, 需要有效的IT系统来及时跟踪公司、部门和员工三个层面的绩效, 让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适时对平衡计分卡作适当调整以实现既定业绩目标。

高职教育案例教学组织和实施研究 篇8

高等职业教育, 也简称高职教育, 其培养的对象是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符合生产生活和服务实践等岗位所需要的高级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 明确将高职教育定位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既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又有别于一般职业技术教育, 其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 更有自己的特色。高职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 包含有: (1) 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2)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4) “双师型” (既是教师, 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5) 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与其它教育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相比, 高职教育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 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总结有以下方面。

(1) 对象的较大差异性。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起点不一、差别较大, 其教学对象呈现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

(2) 目标的明确导向性。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等特点。

(3) 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 有针对地教授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按需施教。同时也尽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相适应、实行弹性课程组合。

(4) 方法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互动性, 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比例;紧密结合学业、就业、创业。

(5) 组织的灵活多样性。教学组织机动灵活,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最大限度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和谐发展、实现专业与就业创业的贯通。如, 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组合方式, 课程设置形式, 等。

(6) 考核的技术技能性。以能力为本位, 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重点, 注重培养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 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显著特点, 也是其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7) 队伍的双师型。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导向、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这也是其有别其它高校之处。

(8) 教学产研的统一协调性。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产研的统一协调, 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 案例教学概述

2.1 案例教学的含义

教学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有关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案例法等。其中, 案例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 是以事实为依据, 以案例作为基本的教学素材, 让学习者在积极参与案例的阅读、分析、思考和讨论过程, 能够有效提高受教者的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最早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 (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于1870年首次提出。

案例一词源于医学。所谓案例, 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 以备查询和再现。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选择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实践性和针对性。

案例教学以对具体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为前提, 主张透彻地观察个别事物, 深入剖析事实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因此, 案例教学所关注的不是教育的共性和一般性, 而是特殊性和多样性。

2.2 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 广泛应用于法学、医学、工商管理、教育等领域, 具有如下特点。

(1) 目的性。在案例教学中, 无论是案例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都紧紧地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让学生通过独特的典型事件的情景再现和角色体验, 建立一套适合他们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维体系, 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启发性。任何一个案例中都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寻的许多问题。案例教学的实施, 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透过可能表象不是直接关联的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去观察、分析、体验, 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 并以此为起点进一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3) 客观性。案例是对已经发生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学生基于这些真实素材和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不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下对其进行客观分析, 结果必然也客观真实。

(4) 实践性。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的是, 如何在已经实践了的真实事件中扮演角色, 进行实践体验, 尽快完成从理论向实际的转化。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又能在模拟实际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 以弥补实践经验不足甚至空白。

(5) 综合性。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社会组织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形势, 管理的成败更多地取决于是否具有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让其在角色的扮演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巧来处理各种问题, 弥补理论学习中知识片面的弊端。

2.3 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教材。传统教学使用的是固定教科书;而案例教学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案例。

(2) 授课方式。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和学生听,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实际案例, 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

(3) 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传道授业;而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是指导者和推动者, 需要课前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课堂上领导案例讨论过程、更新案例使之与时俱进。

(4) 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 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 是教学的主角。例如, 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案例材料, 课堂上积极发言, 在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争辩中, 全方面多角度地体验实践问题。

教与学是一对充满了矛盾的辩证统一体。在案例教学中, 从主体即教师的角度来看, 其一般程序主要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案例、设计问题、归纳综合评价、检测反馈等。从客体即学习者的角度来看, 其一般程序主要又包括知识准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思考。只有主体、客体及案例之间达到了深度融合, 该教学法才算是成功实施。

3 高职院校案例教学组织和实施

案例教学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研究, 使参与者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 从个别扩展到一般, 从而掌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因而, 案例教学形式比较适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在其组织和实施过程中, 一般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环节。

(1) 根据需要选择典型案例。案例教学的效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案例, 其选择应是与教学内容和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或者反面典型者, 寓所学理论于案例之中。精选出的案例应能深刻揭示或者体现相应的基本理论。如果案例缺乏典型性, 就难以起到对学生的联系、启发和引导, 更不利于总结、升华、概括出具有普适的一般准则。这必然要求教师必须不仅要完全理解教材 (甚至每个细节) , 而且还要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 依据案例创设情景。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与融合。老师根据来自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案例创设情境, 学生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案例的介绍应做到言简意赅, 还应选择合适的方式。例如, 可根据案例特点和实际条件采用口述、音频、视频、图片等, 尽量做到生动形象,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3) 基于案例分析提炼理论。这是案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切身体会, 学生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性规律的理论。要达到这些效果, 一方面必须挖掘教材和案例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问题, 以及采用各种各样的讨论交流形式;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分析过程中的作用, 如引导提示学生如何进行思考, 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评价, 以保证分析沿着预定目标进行。案例教学始于“实践”。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具体的、个体的、独立的, 要上升到普适的、一般的、相联系的, 必须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归纳, 相当于画龙点睛。这可由教师完成或引导学生完成, 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 以便于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摘要:首先分析了高职教育和教学特点, 然后阐述案例教学的含义、特点以及与其他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 最后给出高职院校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应包括根据需要选择典型案例、依据案例创设情景、基于案例分析提炼理论三个基本环节。

关键词:高职教育,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慧.高职案例教学探析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4, (28) :26-28.

[2]王玉芬.案例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7, (15) :118-119.

[3]朱瑞华.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19 (2) :69-70.

高中写作过程化指导案例与实施 篇9

一、写作过程化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始终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教师没有一个规范严谨、有螺旋式上升的写作体例来指导学生。现行高中写作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师布置一学生写作一教师批改一教师评讲一交流展示”。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写作这一最需要指导的关键点上,教师是“无为”的,或者说在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写作行为缺乏指导和干预,从而形成学生写了不少、收获甚少的局面,导致写作教学基本处于放任学生自然习得和生长的状态。

首先,对学生而言,基本都是靠长期阅读大量的文章来感悟优秀范文的精妙之处,这些范文在作文训练点上显得零碎,学生获得的写作经验很难成一个体系。其次,学生通过反反复复的作文习作,自发摸索和积累写作的门道和经验,这些经验没有规律性。长期如此,写作教学的低效不言而喻。要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我认为,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有所作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实施写作教学的过程化指导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写作过程化指导的实践

要实现写作教学的过程化,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这三个环节上要有所作为。

首先,教学理念要更新。在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基本是放任学生写作,而要实施写作教学过程化,教师要主动更新理念,确立“有为”的理念,主动研究考纲,主动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在写作上的困难点和障碍点,从而实现教师干预、指导、引导学生的写作过程,实现“无所为”到“有所为”的跨越。

其次,教学策略要变革。在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基本是在批改作文的基础上组织讲评作文(阅读优秀作文和分析问题症结),主要策略就是评讲。而要实现写作教学过程化指导,教学策略是基于研究考纲和学情的基础上,教师敏锐筛选出对于高中学生作文可能最具实际影响的一系列关键点(知识点),组成写作教学的基本要素,并将这些关键点按照语文学科逻辑、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排列,从而构成相对有序的教学知识体系,体现一定的系统性、有效性、针对性。我们会发现,在过程化指导中,教学策略显得更为专业化,它不是传统意义上就学生单篇文章好与不好的分析和讲评,而是宏观上把握考纲和学情,微观上讲究选择和编排,这样的指导能使作文教学形成一定的系统性,教师不再是就一篇论一篇,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作的规律。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紧紧围绕影响学生作文的关键点,尝试开发了多堂写作过程化指导课,例如“学会审题”“学会议论”“视角选择”“如何拟题”“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作文专项指导课。

再次,教学设计要精细。在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是缺乏设计的,充其量就是上一节讲评学生作文的课。而要实现过程化指导,教师就要确立设计的意识,在教学设计上从学生原有的写作基础出发,尽可能放大关键点,紧紧围绕这些关键点,相应设计出步骤清楚、环环相扣、有一定逻辑推进的教学流程,从而适合学生的学,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下面我以自己开设的几节作文专项指导课为例,来谈写作过程化指导中的教学设计。

[案例1]议论是高中生最需要掌握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衡量高考作文立意深刻的重要保障,同时考虑到高一学生普遍不会议论,难以深刻议论的学情,我确定了“学会议论”这个知识点,在高一学段进行定点的过程化指导设计。

教学流程:(1)导入——明确议论在高中生作文中的重要性;(2)组织修改学生作文——结合高一(上)第三单元课文《邂逅霍金》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前以《邂逅》为作文题目进行写作,教师从学生习作中选择一篇有问题的文章,在课堂上集中组织学生学习修改(这篇问题作文中事件本身很有价值,叙事也很精当,但就是缺少议论来点睛),课堂上学生通过个别修改、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终明确修改方案;(3)展示教师写的修改例文;(4)依据学生修改方案和教师修改例文,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议论要则和方法,即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方法,使议论更加深刻;(5)布置作业——通过强化训练,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方法,提高议论的能力。

[课例说明]环节(1)力图使学生明白议论这一训练点在原有的作文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零碎的训练点与作文综合能力提高的关联度。环节(2)旨在从学生原有的写作基础出发,引导学生从不会议论到会议论。环节(3)旨在展示教师下水作文,引导学生从会议论到议论深刻。环节(4)强调议论的要则与方法,强化学生归纳学法意识。环节(5)激发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实践能力,提升对于议论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我在议论这个知识点上尝试做过程化指导设计。首先,我改变以往教学中笼统地提出“议论要深刻”这一要求的做法,而是针对议论这个训练点,设计一步步台阶,引导学生参与一系列具体明确的活动,使学生对于议论的认识,循序渐进地由不会议论到会议论,从会议论到议论深刻。其次,我不仅让学生知道议论要深刻,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做到深刻,强调方法的归纳。再次,过程化指导设计避免了纯粹的相关议论知识的介绍和灌输,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写作基础出发,通过参与真实的活动,来悟出议论的规律。

[案例2]文章独特性,正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文章视角独特在高考评价标准中,是重中之重。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视角选择意识,很多学生随意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根本不顾写作视角有何价值,有何新意。基于高考评分标准与学情研究,我锁定“视角选择”这个有价值的知识点,在高三学段进行过程化指导设计。教学流程:(1)导入——明确写作视角是高考作文重要的评价标准;(2)交流学生成果——以2011年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为例,要求学生自选视角,列出学生所举的若干视角作为备选;(3)学生交流合作,明确视角选择的基本标准——从以上这些视角中挑选学生自己认为较好的视角,通过小组交流,最终选择出最适合的,并请学生阐述选择这些视角的理由,师生共同探讨视角选择的基本依据;(4)明确视角选择的关键点——教师推荐两篇高考一类卷作文(作文题目分别为《城市之音不会逝去》和《文化的印记》),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归纳视角选择的标准,并衡量前面的备选视角,再一次筛选视角备选内容,检验和修正视角选择标准;(5)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练习实践。

[课例说明]从上述教学流程可见,这节课是针对一道高考作文题目,按照实际写作文时选择视角的基本流程,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次把一篇作文视角选择流程解体给学生看的过程。通过这一流程,学生熟悉视角选择的过程,更真切地体验到视角选择的标准,也认识到视角选择中最容易犯的错误。这样的环节设计,就把视角选择这个知识点做细致、做实在了。记得钱梦龙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重要知识点一定要敲实,使得学生终身难忘。”在这节课上,我没有简单重复地设计教学环节,而是围绕视角选择这个知识点富有变化地推进设计教学流程。从环节(2)到环节(4)的设计,旨在从学生漫无边际的视角选择转变为师生探究视角选择的基本依据,再上升为赏析高考优秀范文,最终确立视角选择标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避免了抽象地指导学生视角选择,也使学生对于视角选择的认识逐层推进,对视角选择有了具体深刻的认识。

三、反思与展望

写作教学效率低下,推行写作过程化指导势在必行,这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从实践来看,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很重要,这里所说的专业自觉是指对于写作过程化指导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如果教师还是固守写作教学的传统模式,或许很难实现过程化指导。教师要主动成为研究学生的行动者,主动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眼光来判断和选择训练点,放大价值点,并进行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过程化指导,把写作教学落实到细处。

中职数学实施案例教学法探究 篇10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案例或者问题在教学中展开分析、审理和讨论, 基于案例展开新的教学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案例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 倡导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鼓励学生合作和小组探究模式的学习, 营造相对开放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是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和目标, 围绕数学知识和规律中的某一特定问题, 基于现实的基础, 进行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探索, 其精髓在于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理论知识化成生动、贴近生活实际的实例, 提高数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价值,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同时能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大的启发性,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 中职教育无论从学生人数还是教学设备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对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方向和新的要求。当前中职数学教育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 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律性较差, 尤其是对数学的厌学情绪较严重, 缺乏对数学的信心。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大多数数学教师停留于传统教学的阶段, 授课单调, 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守旧, 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缺乏创新, 课堂气氛显得较为沉闷, 教学效果不佳。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将数学案例引入数学课堂, 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学生现实接触的实际案例出发, 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 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案例教学也能够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

三、如何在中职数学课中实施案例教学

1. 选择适当的案例, 由浅入深精心设置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的搜集与编写, 教师平时应注意案例资料的搜集、整理。教学案例的合理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 选择数学案例时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整理相关案例资料。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其目的在于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 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并且围绕本身的知识进行扩展,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同时使得整堂课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指示性。选择的数学案例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应该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既要有吸引力, 又能要求他们深入思考, 分析案例。

2. 围绕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

分析讨论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以及思想碰撞的重要环节, 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 这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强调了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回归课堂, 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更好地将案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 允许学生自主发言、相互辩驳, 彼此分享对案例的见解和看法, 开拓思维。教师在整个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要扮演好引导启示者的角色, 及时正确引导和协调学生, 做好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当案例讨论陷入困境时, 及时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 启发学生, 活跃课堂氛围。

3. 总结归纳案例, 回归教材。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际教学内容的, 也就是说, 教师在最后扮演着“总结者”的角色。在案例讨论的最终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 共同总结出能够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的方法, 并给予评价。总结和评价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归纳。其一:合理评价学生的表现及讨论成果。对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问题进行合理评价, 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提高思维能力。其二:应该指出案例讨论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所蕴含道理及解决问题需要应用到的理论知识, 回归教材,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另外还需要适时进行案例演练, 尤其是在数学的方法上, 更加需要加强训练。在通过案例引入了数学知识点以后,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需要教师再次联系实际, 提出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给予数学方法, 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4. 加强案例整理, 组建案例库, 完善案例教学体系。

案例教学依赖于一个相对完善的案例体系。因此中职校可以根据实际数学教学情况, 设置专门的数学教学案例库, 教研组可按年级组建案例整编小组, 根据教学章节寻找案例资料, 教研时加以讨论如何设置疑问, 如何更有成效地与实际生活联系, 如何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等。一方面可以实现案例教学的资源共享, 一方面也能够为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整体系统化发展提供依据, 从而提高案例教学质量。数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通过多方面努力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完善数学案例教学体系, 组建案例库大大加强了数学案例教学的推进, 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效率,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综上所述, 实施案例教学, 选择案例是前提和基础, 对于发展现代化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 分析案例的过程教师也需要加强指导, 最后, 在回归教材时要做好与知识理论的衔接。案例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职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案例教学为中职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方式和思路, 是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综合体现,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对于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增进师生互动和交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倪小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2 (07)

[2]靳淑敏.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生成来源及现状反思[J].教育探索.2003 (07)

[3]李德林.案例教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4]冯文全、冷泽兵、卢清.教育学.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案例实施 篇11

针对“你是否经常去图书馆”这一问题,调查结果为:每天都去的占9.2%,每周1~2次的占18.9%,每學期1~2次的占53.8%,从没来过的占18.1%。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尝试发挥图书馆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即把读书的自愿性与强制性相结合,开展读书认证制度,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图书馆的作用。

【实施策略】

1.设置读书量。考虑到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制订此项制度的时候我们将起点放低,把参与作为第一要素。每生每学期至少阅读两本以上的馆藏图书,并写出两篇以上读书心得,每篇不少于600字。

2.确定读书范围。该活动要求学生阅读范围必须为馆藏图书。为了保障读书的质量,馆藏书都经过图书馆工作人员、部分老师以及学生代表亲自去书店挑选,避免低俗、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读物阻碍学生健康发展。

3.做好评价与督导。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周对每一位学生的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整理,反馈给各班班主任。图书馆实行包干制,即每一位工作人员负责10个左右班级,亲自到班级进行宣传,与未借阅过图书的学生进行谈心等。

4.举办读书讲座。邀请图书界专家为学生作读书讲座。

5.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在学生中开展全校性的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读书是一种快乐的事,是一种享受,同时达到同伴引领的作用。

6.开展有奖读书征文活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通过校报、海报大力宣传,以期使更多的学生拿起笔来,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条件保障】

1.校内营造读书的氛围。在图书馆内外,教学楼前、走廊中、餐厅前,制作有关读书的名人展板,让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读书名言时刻鞭策学生。如“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等烘托读书氛围。

2.确保书目的数量和质量。学校每年都应该购买大批量新书,并确保其质量,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确保一定的资金。学校应每年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喜爱读书、在读书活动中获奖的学生进行奖励,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4.确保读书情况在学生学业成绩中的比重或认证。让学生意识到,没有达到一定的读书量,就会被确定为学业成绩不过关,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

【 主要成效】

1.学生借阅量和借阅率大幅增加,校园读书氛围形成。读书认证活动从开始试行到现在已经四年半的时间,九个学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共有916人、23个班级参与此项活动,参与率为85.71%,人均借阅量5.37册,好的班级人均为6.19册。如今共有1671人、43个班级参与此项活动,参与率为98.4%,人均借阅量达到7.24册,好的班级达到人均15.13册。图书馆从一个多年来冷清寂寞的场所变成如今生机勃勃的地方。由原来每天八小时盼着学生来借书到现在不断地为学生延长借阅时间。

2.评选读书标兵。学校每学期以读书的数量、读书心得的质量及班主任推荐作为评选依据,在所有在校生中选取前30名作为“读书标兵”入围选手,由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教师、班主任、图书管理员组成评选委员会,围绕所读书籍以答辩的方式进行提问,每人共5个问题分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每题所占分值为20分,根据所有评委打分,评出前10名给予奖励。并通过读书标兵带动周围的学生读书。

3.提升了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展活动前,由于到图书馆借阅的人太少,不仅门庭冷落,也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开展读书认证活动后,由于借阅量大幅度上升,不仅与之相伴的常规工作量随之增加,还由于读书认证活动所要求的借阅情况登记、统计、汇总分析,以及收取读书心得(读书笔记)并评定等级等工作程序的落实,使图书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为更好地解答学生有关读书的问题和评定心得体会,工作人员自身读书的自觉性也比以前高了很多。

作者单位 陕西银行学校

实施案例教学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篇12

关键词:案例教学,真实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案例教学是指选取、立足于一个或几个典型的事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典型案例, 可以“解剖麻雀”“见微知著”, 迁移和延展到对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笔者认为, 在实施案例教学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原则

教学案例是富有生动性的教学素材, 其功效在于烘托学习氛围,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基于历史学科的内容特征与学生的认知需要, 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就应是客观真实的, 而不是随意编造的, 否则这个虚拟、失真的学习氛围所烘托出的结论和历史认识也必然是虚构的。历史学科与自然学科和其他人文学科的显著区别, 就在于它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现性。历史研究要遵循严谨、规范的要求, 不能编造出一个个伪案例进行随意演绎、假设和模拟。真实的教学案例能够创设出生动的情境, 缩短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这一课的“服饰变迁”内容时, 设计了这样的案例:选取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三人不同时期的服饰照片和时人的记录, 这些资料的真实性较高, 其中既有梁思成、徐志摩二人的西装革履、长袍马褂和中山装, 也有林徽因的改良旗袍、高跟皮鞋打扮, 还有林徽因在私立女子学校接受教育并出国留学以及三人在婚恋问题上的纠葛和婚礼仪式等内容。通过这个案例来展示出当时男女服饰及婚姻观的悄然变化,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从他们的恋爱、婚姻中既反映出了时人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包办的特征, 也体现出旧式婚俗依旧存在, 社会正处于这样一个新旧杂陈的过渡时期。在中西文明的相互碰撞中, 看到了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中所体现出的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融合性相互杂糅的时代特征。这则案例的内容取材既是真实可信的, 也是中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所烘托出的情境也自然是真实有效的。以小见大, 通过这则案例的学习,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征, 引导他们的思维由表及里, 逐渐走向深入。这样的案例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引人入胜, 又真实严谨, 是值得提倡的。

在案例设计中, 我们要本着“求真”的原则, 对案例的内容 (“史料”) 进行甄别和考证, 保证其内容是真实可信的。同时还要本着“求实”的原则, 要用该案例作为一个“引子”, 引领学生深刻探求出该案例背后所折射出的历史, 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二、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原则

在设计和选择教学案例时, 应突出其典型性的特征。从案例的素材、内涵、结构到研究方法, 都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可迁移性。通过对案例的学习, 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个性到共性, 可以发现和总结出同类历史事件的规律, 起到举一反三之效。

如在教学 《交通和通讯的变化》 时, 有位教师以詹天佑的生平活动为案例, 以反衬和揭示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详细罗列出詹天佑一生的主要经历, 并与近代中国交通通讯的发展状况相对接, 现截取几例:由詹天佑开始留学的1872 年链接出上海轮船招商局, 由1881 年求学毕业链接出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由1894 年获选为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和以后的活动中链接出中国电话、电报的发展, 通过对詹天佑的缅怀链接出传统船夫、车夫这些弃民的命运, 等等。该案例是用詹天佑个人的一生活动将内容串联起来。表面看来, 线索清晰, 主线突出,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交通变化中的典型代表人物, 该案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较高, 但是经过仔细思考后就会发现, 该案例内容其实就是一张变相的大事年表, 这些内容并非都与詹天佑有着密切的关系, 甚至有的都没有什么联系, 詹天佑的活动也不能反映出当时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全貌。所以, 这种联系是牵强附会的, 该案例也是非典型的。用这样一个内容杂乱甚至有些画蛇添足的案例来演绎近代中国交通通讯的变化, 把没有普遍性的个别现象误认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显然是不合适的。该案例的设计初衷或许是好的, 希望以詹天佑的活动为线索, 串联所有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时序概念和历史认识, 但是这个案例不具有典型性。

同样是这个教学内容, 有位教师立足于当地 (江苏省) 的乡土资源, 选取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津浦铁路的相关史料, 设计了一个案例进行教学。贯穿着兴修津浦铁路的提议、争议、调整、修成、变化, 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津浦铁路兴修过程中所面临的思想观念、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巨大阻力和内外困境, 几经调整和各方力量相互妥协, 最终艰难起步以及铁路修成后给当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而认识到, 津浦铁路的修建就是当时全国筑路运动的一个缩影, 通过它而一窥近代前期铁路事业发展的全貌。教学过程中聚焦津浦铁路的修建这一案例,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此为典型, 管窥见豹, 可以折射出当时其他铁路修建的基本状况。这样的教学, 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升他们的探究水平, 厘清铁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特征, 也能够教给学生分析其他铁路修筑情况的一般性规律, 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这种做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同样可以迁移到对于当时航运、电报、电话事业等内容的学习, 最终实现了以一个典型案例的探究为契机, 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案例从内容到形式, 都具有典型性和分析问题的示范性, 值得肯定。

教学案例的典型性, 是基于实现深刻的理解和有效的迁移而考量的。所选取和设计的案例要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 一定要能够反映和衬托出共性的特征, 让学生以此案例为典型, 把从中学到的方法与技能广泛而有效地延展到对于其他同类内容的学习中。

三、案例要具有应用性原则

设计案例不是目的, 而有效利用案例, 实现学力的提升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里, 一方面要求所设计的案例承载着明确的教学主旨、高远的教学立意、崇高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要求能够有效地利用案例, 提升教学效率。这两个方面是统一在一起的, 所设计的案例不是一般性的举例, 而是教学探究的发力点;案例教学不是为了增添课堂的“笑点”, 也不是为了简单的“欣赏”, 而是为了以此为媒介, 激活学生的思维, 深化历史认识, 提升教学效益。在某种意义上说, 实施案例教学要比设计教学案例更重要。

上一篇:城市集中供热管网优化下一篇:城市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