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腹缺损(精选5篇)
指腹缺损 篇1
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手指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急诊修复14 例18指指腹指端缺损,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 例, 男性10 例, 女性4 例;年龄17~52 岁, 平均24.5 岁。受伤部位:右食指5指, 右中指4指, 右环指2指, 左食指4指, 左中指2指, 左环指1指;其中4 例2指 (食、中两指2 例, 中、环两指2 例) 。致伤原因:机器切割伤8 例, 机器绞轧伤4 例, 车祸伤2 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指固有动静脉及指神经背侧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
1.2.1 皮瓣的设计
根据受伤指体中、远节有无挫伤及创面部位是否超关节, 在同指指根部或邻指中节侧方以指动脉为轴线, 画出创面形状。设计的皮瓣应稍大于受区创面, 以使皮瓣能无张力覆盖。切取范围的宽度以不超过指背侧和掌侧的中线为度, 长度应根据保留血管蒂通过皮下遂道不影响血供为限。
1.2.2 皮瓣的切取
a) 结扎指总动脉的邻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距指璞缘近侧1.2 cm处作一纵形小切口显露出指总动脉, 沿血管走行方向行手指侧方“Z”形切口达皮瓣近侧缘, 分离皮瓣, 显露出血管神经束。将指神经从皮瓣中游离出来, 结扎皮瓣远端指动脉, 掀起皮瓣, 向近端分离血管达指总动脉, 此时可看到指神经背侧支, 并在其进入皮瓣前1.0 cm左右切断并标记。向患指远侧作指侧方“Z”形切口达创面, 显露神经血管束, 将指神经从血管束中锐性分离出来, 达近节中段平面, 以此为旋转点, 在距指总动脉分叉外1 cm处结扎指总动脉并将其切断, 将皮瓣转移至创面, 外膜吻合指神经与指神经背侧支, 供区全层植皮, 打包。b) 同指指根部岛状皮瓣:在同指近节侧方设计皮瓣, 在皮瓣近侧缘解剖出指背神经约1 cm左右, 切断并标记, 结扎皮瓣近端指动脉, 余法同上述 (见图1~2) 。c) 手指、掌背面浅静脉的游离:患指侧方“Z”形切开后, 紧贴皮下分离, 将皮肤向掌 (或背) 面掀起, 露出离指动脉最近的掌 (或背) 面浅静脉一支, 该静脉同其他浅静脉形成丰富的网状结构。游离出该静脉, 注意在旋转点以远的静脉交通支不能损伤。在游离皮瓣时将该静脉包含在皮瓣内, 皮瓣静脉的回流可通过交通支充分回流。
1.3 结果
本组切取皮瓣1.5 cm×2.0 cm~2.5 cm×3.0 cm, 术后除1指皮瓣边缘有少量坏死外, 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经术后6~12个月随访, 皮瓣外形、质地及弹性均满意, 皮瓣感觉恢复, 两点分辨觉为7~9 mm, 2个月后关节活动均已恢复, 无一指出现瘢痕过度生长及挛缩。
2 讨 论
2.1 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成活的机理
根据手指的解剖特点[1], 手指的动脉血供主要来自腱鞘两侧的指固有动脉, 两侧指固有动脉在末节指腹形成丰富的血管网状吻合支, 中节掌侧也有较多的吻合支。因此, 以一侧指固有动脉为蒂形成逆血流的岛状皮瓣, 不但皮瓣血运可靠, 且手指也不会有明显的缺血现象。手指的浅静脉是手指静脉血的主要回流途径, 在手指远、中、近节处以网状形式存在, 因此岛状皮瓣的静脉血回流可通过手指背、掌面的浅静脉回流。指根部侧腹皮肤区域感觉支来源于由尺神经手背支或桡神经浅支的末梢分支构成的指背神经和指固有神经近节背侧支, 由于双重支配, 在指根侧腹切断其中任何一支, 不但可制成该部位带感觉的皮瓣, 而且对切取后该区域的感觉不造成任何损伤。
2.2 使用此皮瓣的优点
手指部损伤的修复, 不仅是要消灭创面, 同时也必须保证其长度感觉以及美观的形态。手指末节指腹为主要感觉功能区, 对于手部精细动作的完成有较大影响。临床上该部位缺损的病例并不少见, 而指腹指端组织创伤性缺损后, 修复方法较多[2], 如传统的鱼际皮瓣、交臂皮瓣、V-Y推进皮瓣等, 均需长时间固定及二次手术, 不利于早期功能康复, 且具有无感觉、血运差、不耐磨、不耐寒冷等特点。游离皮瓣由于手术复杂, 需吻合血管, 风险大以及麻醉问题而不适合急诊修复此类创面。以指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 具有与供受区皮肤质地相近, 外形美观, 血管蒂解剖恒定, 不需吻合血管, 操作简便易行, 可一期修复多个手指指腹或指端缺损, 避免缩短指骨影响手指长度, 通过吻合神经可解决指腹组织对感觉功能的要求, 术后不需外固定, 可防止肌腱黏连, 早期活动关节等优点。因此, 此皮瓣适用于修复指腹指端各种深度的软组织损伤。
2.3 注意事项
a) 皮瓣的切取面积应稍大于缺损创面, 以免缝合张力过大而影响血供;b) 皮瓣切取时前后不宜超过指背侧和掌侧中线, 否则指间关节活动将受到限制;c) 血管蒂要足够长, 以蒂部无张力为限。血管蒂过长, 血管保留段则相对减少, 易损伤交通支而影响供血;血管蒂过短, 则皮瓣及蒂部张力大, 也易影响供血;d) 术时宜锐性解剖神经, 注意勿损伤腱系膜, 保持指血管束与皮瓣周围皮下组织的完整性, 以免脱落而致缺血;e) 若发现皮瓣表面出现张力性水泡, 可作剪开减压, 如仍不消肿, 应查清原因, 进行处理。当皮瓣手术反应性肿胀消退后, 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关节活动锻练。
参考文献
[1]丁自海, 裴国献.手外科解剖与临床[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3:144-147.
[2]祝伟, 徐雷, 李向荣, 等.不同术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及术后感觉功能评价[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5, 11 (4) :233-235.
指腹缺损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均属于机器挤压伤, 致手指皮肤缺损或皮肤撕脱伤坏死, 平均缺损面积2.0cm×1.5cm。男6例, 女4例。年龄18~45岁。所有病例均为二期手术, 受伤至手术时间3~5天。
1.2 术前准备
使用肥皂水清创周围皮肤, 过氧化氢溶液 (双氧水) 、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 消毒, 创面彻底清创, 用聚维酮碘液浸泡10分钟。于显微镜下清创, 并标出准备吻合的动脉和神经, 计算皮肤缺损形状及大小。
1.3 手术方法
根据皮肤缺损大小, 在同侧第二足趾胫侧设计皮瓣, 以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走行在体表的投影线 (趾侧方与趾底分界线) 为轴线。皮瓣切取范围上界达趾端, 前后不超过趾中线, 最大可取4cm×6cm[1]。根据需要切取皮瓣, 以胫侧趾底动脉为血管蒂, 蒂长4cm, 带趾神经及足背浅静脉一根, 游离移植于指腹缺损, 动脉、神经直接吻合, 静脉通过指背隧道吻合于指背静脉。同时, 足二趾游离植皮, 打包加压。步骤如图1-4。
2 结果
10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 供区植皮均成活。术后随访4个月, 皮瓣质地、弹性外形良好, 患者感觉较好, 足部活动不受影响。
3讨论
手指腹皮肤缺损是常见损伤, 传统的腹部带蒂皮瓣、邻指皮瓣、鱼际皮瓣为修复的常用方法。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无感觉, 外形臃肿, 经多次修整也不尽满意;邻指皮瓣及鱼际皮瓣对手的其他部位有破坏, 影响手指功能, 恢复时间也较长;而游离足趾皮瓣质地、外观与手指差别较小, 可满足外观及功能恢复的需要。
足二趾皮瓣移植的优势在于血管移植, 要求术者须掌握显微技术及血管解剖、变异, 因足二趾趾底固有动脉的位置与走向较为恒定, 分胫侧和腓侧, 分别由属于足底内外侧动脉组成的足底弓发出的第一、二趾底动脉的分支, 胫侧较腓侧粗。目前, 临床多采用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足二趾静脉分浅深两组, 浅静脉较发达, 分布于趾背、趾底、趾蹼等, 一般利用趾背浅静脉, 手术时从远端解剖至趾背静脉干。该皮瓣的感觉由胫侧趾底神经支配, 为足底神经的分支, 与趾底动脉伴行。
足二趾皮瓣的并发症及处理: (1) 血液循环障碍。皮瓣的设计、形成、转移和血管吻合技术, 以及供血血管与回流血管的通畅与否, 会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因此, 要提高吻合技术, 应用抗凝、解痉药物。如术后发生血管危象, 应及时予抗凝、解痉处理, 必要时手术探查重建血供。 (2) 皮瓣的血肿形成及感染。它是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 术中创面止血要仔细, 结扎游离皮瓣的细小分支, 术后皮下引流, 可预防血肿形成[2]。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 预防感染。
参考文献
[1]周孝艇, 姚建民, 马亮, 等.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7, 23 (4) :27-28.
指腹缺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指端指腹皮肤缺损患者7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 对照组男22例, 女17例;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 (42.2±1.6) 岁;手指皮肤损伤时间1~26 h, 平均损伤时间 (4.7±0.8) h;治疗组男23例, 女16例;患者年龄19~75岁, 平均年龄 (42.4±1.5) 岁;手指皮肤损伤时间1~27 h, 平均损伤时间 (4.6±0.9) h。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式
实施常规修复方式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式
实施改良Moberg推进皮瓣修复方式治疗, 主要操作步骤包括:①皮瓣设计;②皮瓣的游离处理;③皮瓣的缝合处理;④术后抗感染治疗;⑤术后功能锻炼[6,7]。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指端指腹皮肤缺损病情控制效果、修复治疗操作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手指功能和外观恢复时间、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对治疗效果满意度等情况。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彻底消失, 手指缺损皮肤完全得到修复, 外观和功能恢复正常, 没有对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有效:症状表现明显好转, 手指缺损皮肤基本得到修复, 外观和功能明显改善, 生活和工作略受到影响;无效:症状表现没有好转, 手指缺损皮肤没有得到修复, 外观和功能没有任何变化, 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8]。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指端指腹皮肤缺损病情控制效果
经常规修复方式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的指端指腹皮肤缺损病情临床治愈10例, 治疗有效17例, 治疗无效12例, 指端指腹皮肤缺损治疗有效率69.2%;经改良Moberg推进皮瓣修复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指端指腹皮肤缺损病情临床治愈14例, 治疗有效22例, 治疗无效3例, 指端指腹皮肤缺损治疗有效率92.3%。两组患者指端指腹皮肤缺损病情治疗效果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修复治疗操作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手指功能和外观恢复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 (115.74±21.18) min操作后修复治疗结束, 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11.16±3.34) d, 术后 (93.35±15.62) d手指功能和外观恢复正常;治疗组患者经 (93.26±10.42) min操作后修复治疗结束, 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7.93±2.05) d, 术后 (61.46±11.18) d手指功能和外观恢复正常。两组患者修复治疗操作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手指功能和外观恢复时间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和对治疗效果满意度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和对治疗效果满意度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指腹缺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7~45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切割伤17例,挤压伤5例,绞扎伤1例。致伤部位均为拇指指腹和拇指末端。损伤面积2cm×3cm~4cm×4.5cm不等,合并指骨末节骨折5例。损伤时间2~7h。
1.2 手术方法及皮瓣设计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或全麻下行患肢外展位,手术常规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彻底清创,有末节指骨外露,给予轻度短缩并磨平,根据创面剪取布样。取同手中指尺侧远端指间关节近侧,不超过远侧指间关节,掌、背侧一般不超过中线,将中指尺侧血管神经束皮瓣分离至拇指掌指关节近端平面,注意防止蒂根部在掌心处转弯时过急,以免影响蒂部皮瓣血运。在皮瓣底部保留0.5~0.8cm的筋膜。如有指动脉并连做第四指桡侧指动脉结扎。拇指掌指关节处切口,做皮下隧道。保留掌背侧屈伸肌腱腱膜(以便植皮)。5例末节指骨骨折患者均采用1~1.5mm克氏针给予内固定。供区采用前臂掌侧取皮,给予打孔,油纱条加压包扎。1.3术后处理术后患指功能位固定,给予保暖7d,常规应用抗菌素、抗凝血、血管解痉挛等药物及时对症治疗。有皮瓣血运差表现,如青紫、毛细血管反应慢等情况,及时处理,一般调整拇指位置及在皮瓣远端拆除部分缝合线并拨血(给予1∶60肝素液局部拨血),都能得到缓解。皮瓣有水疱的患者抽取水疱内的液体。以上处理效果不满意,及时行切开探查皮瓣蒂部血管束有无卡压及扭曲。
1.4 术后评价
皮瓣外观:颜色、质地、耐磨性;供区外观有无瘢痕;皮瓣及供区指侧恢复情况:用顿针、温度及刻度尺分别测量痛觉、触觉及两点分辨觉;手指活动情况:有无受限及受限程度;患者主观感觉:有无麻木、畏寒等不适。
2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手指皮瓣颜色、皮瓣质地、耐磨性及满意度良好;供区明显线形瘢痕及凹陷瘢痕;受区皮瓣感觉良好,供区两点辨识觉差;23指屈伸功能均正常,
3 例极度外展活动受限。
典型病例为一26岁男性患者,右手拇指切割伤后2h,急诊清创后行右手中指尺侧带蒂血管神经岛状皮瓣转移术(见图1~3)。
3 讨论
随着我国机械化生产率提高,机械对手部损伤逐渐增加。对于手拇指功能所占比例最大,拇指软组织缺损对拇指的功能影响也较大。因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对拇指功能至关重要,特别是精细感觉的恢复,需要医护人员仔细检查患者受伤情况,正确诊断,认真治疗,减少残疾,是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目前针对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多采用:a)随意皮瓣(腹部、交臂、交胸随意皮瓣,女性患者不主张使用交胸随意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随意皮瓣血供可靠,外形一般臃肿,特别是腹部随意皮瓣,痛觉、温度觉、触觉、两点辨别觉均差,甚至消失,受区颜色多较正常颜色发暗,影响外观。b)应用中指尺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多样[1,2,3]。本组采用中指尺侧指动、静脉及神经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端软组织缺损,具有修复面积大、功能满意、血供丰富、效果好、操作简单易行、成活率高等优点,应用广泛。但手术中需注意血管神经蒂的扭转角度及通行隧道的宽松程度,可能直接影响皮瓣成活概率。本组23例拇指指腹缺损患者,均采用中指尺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总结其临床特点。优点:手部皮瓣血供丰富,质地良好,痛觉、温度觉、触觉、两点辨别觉良好,选择中指尺侧面隐蔽性较好;缺点:手术切口长,线性瘢痕及供区凹陷瘢痕耐磨性差。因此,临床观察可见中指尺侧岛状皮瓣是理想的皮瓣,血供可靠,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良好,痛觉、温度觉感觉好,供区与受区颜色接近正常,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德,李宗宝,王业本,等.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长期回访报告[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2,28(3):142-143.
[2]朱弢,任建峰,陈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指腹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6,22(1):36-37.
指腹缺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来本院进行指腹缺损组织修复的患者32例, 其中男12例, 女20例, 年龄17~62岁, 平均 (32.54±2.83) 岁。合并其他部位缺损修复的24例, 合并骨折等其他手术的12例。经过患者同意, 将以上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 其中男6例, 女10例, 年龄18~62岁, 平均 (33.24±2.63) 岁, 合并其他部位缺损修复的12例, 合并骨折等其他手术的7例。B组患者16例, 其中男6例, 女10例, 年龄17~61岁, 平均 (31.83±2.55) 岁, 合并其他部位缺损修复的12例, 合并骨折等其他手术的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A组
(1) 患者局部麻醉下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碘伏对缺损部位进行充分消毒, 清除污染物, 及坏死组织。对出血较严重的创面, 可以使用电凝刀进行初步止血。 (2) 切除因外伤血运无法恢复的组织。 (3) 沿指背神经和尺侧指动脉设计皮瓣, 皮瓣大小四周外扩10%。切取皮瓣时预留好指背神经、指动脉、静脉长度, 以备吻合之需。 (4) 皮瓣在受区调整好位置后先吻合动脉, 再根据静脉位置吻合指背或者指腹静脉及神经。 (5) 术中常规放引流, 术后按显微外科术后常规治疗、护理, 密切观察血供, 及时处理血管危险。
1.2.2 B组
B组手术采用其他皮瓣修复术进行修复 (如同指体的指动脉皮瓣、筋膜皮瓣、或者临指皮瓣) 修复术进行修复。
1.3 满意度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后7 d, 医政单位负责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 要求患者对移植效果做出纯感性评价, 最高分为5分, 为完全满意, 最低分为0分, 为完全不满意。
1.4 观察指标
(1) 观察皮瓣成活率。皮瓣成活不能单纯以皮瓣未坏死为标准, 而应该充分考察皮瓣成活后的血运状态和感觉恢复状态。 (2) 观察术后淤血及其他适应证情况。皮瓣部分因为手术创面较小, 无法进行埋管引流, 但血运较为复杂, 所以应该在术后适当放血治疗, 防止出现血渍造成移植失败的情况。 (3) 统计患者对皮瓣移植后的外形及功能满意度。 (4) 观察患者感觉恢复时间和两点感觉距离恢复情况。
1.5 疗效评价
因为整型医学的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疗效评价中以患者对皮瓣植活后的满意率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不但要求皮瓣的功能达到医学的要求, 还要求患者对皮瓣植活后的外形完全满意。当患者对皮瓣外形不满意时, 认为无效。总有效率按照显效与有效之和与总例数的比值进行计算。显效:皮瓣成功植活, 患者对皮瓣移植后的外形和功能完全满意 (>4分) 。患者感觉恢复时间小于90 d。患者两点感觉距离小于11 mm。有效:皮瓣成功植活, 患者对皮瓣移植后的外形和功能基本满意。患者感觉恢复时间小于120 d。患者两点感觉距离大于11 mm。无效:皮瓣移植失败, 或者患者对皮瓣移植后的外形和功能完全不满意 (<2分) 。患者重建组织感觉未恢复。随访患者半年, 感觉未恢复。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对本文研究数据进行检验, 其中计数资料进行字2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成功植活13例, 占81.25%, B组患者成功植活11例, 占68.75%, A组患者植活率略高于B组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A组患者的对移植效果的满意度远优于B组。实际访问过程中, 没有出现患者打分为0分的情况, 但个别患者给出了少于3分的打分。A组患者给出2例2分, 患者认为皮瓣修复的外形不尽如人意, 颜色存在较明显的差异。B组患者给出5例2分, 其中3例患者特别指出护理工作没有达到其期望, 2例患者对移植后的感觉恢复并不满意。A组3例无效患者和B组5例无效患者中, 分别有1例和2例给出了2分的评分。A组14例患者给出>4分的分数, B组11例。A组和B组平均分分别为 (4.13±0.36) 分、 (3.46±0.29) 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63, P<0.05) 。
A组3例无效病例中, 2例来自患者对植活后外形的不满意, 仅1例出现了移植后感觉迟钝现象。B组5例无效病例中, 2例来自患者对外形的不满意, 2例为患者对整体满意度评价的不满意 (<3分) , 1例为功能性无效病例。
A组虽然成功植活率略高于B组, 但本文研究的评价方法中, 患者对移植效果的评价决定了治疗有效率的评价。B组患者植活病例中出现了较多的效果不满意的用户, 其主要原因在于移植后的肢体感觉问题。所以, 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A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21, P<0.05) 。A组平均感觉恢复时间和两点感觉距离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指腹组织缺损伤是常见外伤, 急诊门诊遇到指腹组织缺损伤的概率远大于其他手外伤。而指腹缺损伤面临的问题较为明显, 因为末节指腹部分血管较为细小, 直径一般在0.5 mm左右, 所以, 其血管吻合难度大。同时, 指腹是人体中感觉最灵敏的位置, 正常人的指腹两点感觉距离在3 mm以下, 但指腹没有大型神经的直接进入, 所以, 采用游离皮瓣进行修复时, 指腹感觉的恢复是最困难的部分。指腹是人体最敏感的部位之一, 但指腹神经分布也较为细小, 部分患者指腹部分具有对3~4条小神经提供感觉, 而采用其他皮瓣移植, 很难找到对应的指腹神经相互对应。特别是指腹神经的敏感度较高, 经过皮瓣移植后, 患者很难得到与以往相似的感觉。同时, 使用带蒂皮瓣移植后, 患者可能因为指背血管链易损伤或者解剖差异等因素, 常有发生皮瓣坏死的情况。指腹移植需要在兼顾到成活率的同时, 兼顾指腹移植后的感觉恢复情况, 所以, 游离皮瓣比带蒂皮瓣应用更加广泛。有研究不同方法的指腹皮瓣移植术的手术成果, 成果显示, 不同方法下的指腹皮瓣移植术的成活率相似, 植活率成果均在80%以上, 指背游离皮瓣的植活率并不是最高的。但是, 指背游离皮瓣的植皮方法, 其植活后的感觉恢复最好[1,2,3,4]。
带蒂皮瓣的移植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1) 切取皮瓣时应该注意蒂部要尽可能的多带些周围组织, 但也不能太宽, 否则旋转时蒂部扭转及压迫, 影响血运, 而且若是蒂部过于臃肿, 会影响手术修复后的外观, 容易留下瘢痕。对女性患者来说, 有可能要进行第二次的整形修复, 所以一般以3~5 cm最为适合。 (2) 切取皮瓣时要注意将皮瓣与深筋膜进行简单的缝合固定以免皮瓣和深筋膜分离。 (3) 解剖分离时注意保护指固有神经, 在切取指背神经时注意保护指固有神经避免损伤。 (4) 在手术前要对患者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血管位置。而指腹部分的带蒂皮瓣一般从第二指节选取 (近节或者中节) 。第二指节的软组织本身较少, 其蒂部需要穿过关节, 且关节固定较难, 所以造成带蒂皮瓣在指腹组织缺损中的实际功效并不理想。朱克文[5]研究了带蒂皮瓣的实际移植方法, 虽然在其手术中带蒂皮瓣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但其实际移植过程较为复杂, 手术后的护理难度和康复难度较大。朱金强[6]综述了4种不同的皮瓣移植方法, 其中带蒂皮瓣移植术的手术过程最为复杂。但植活率稍高于其他移植方案。周佳鑫[7]综述了2003-2013年的20篇指腹皮瓣修复术的相关文献, 发现带蒂皮瓣虽然在身体其他部分的皮瓣移植中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但在指腹部分的移植中, 大部分研究更加倾向于游离皮瓣的使用。
本文研究的游离带指背神经环指尺侧指动脉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手术方法, 此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指背神经支的支持, 充分吻合指腹部分的神经网络, 最大限度的还原患者敏感的指腹神经功能。虽然此种方式仅能吻合1~2条指腹神经的功能, 但其对指腹神经的恢复效果是当前所有可用皮瓣中最好的。其他皮瓣的利用形式仅可以恢复指腹皮瓣的血运, 难以恢复指腹的全部功能。江起庭[8]研究了较复杂的皮瓣修复术, 其修复术中就使用了游离皮瓣的修复方法, 最终结果使1例患者的指腹功能完全恢复, 患者对手术结果完全满意。黄一雄[9]使用了手背皮下软组织建立游离皮瓣对指腹的缺损进行了修复, 虽然手术方案与本文研究有出入, 手术因为麻醉区的不同也略有差异, 但其实际手术效果与本文类似。此研究充分证明了游离皮瓣在指腹修复手术中的临床意义。巨积辉[10]研究了带蒂皮瓣的指腹感觉保障方法, 虽然其严重中通过与本文不同的评价方法达到了让人满意的总有效率, 但其仍然在患者满意度方面没有达到与本文研究媲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