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教学

2024-10-23

小学生数学教学(精选12篇)

小学生数学教学 篇1

数学是有着严密逻辑的一门学科, 虽然小学数学内容可说是基础的基础, 但其学科特征已经显现无遗, 尽显理性逻辑的完整性与严密性, 于活泼可爱的小学生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对于数学老师而言,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小学阶段各年级, 学生虽然年龄跨度较大, 但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记忆以无意识记、具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思维具有跳跃性等等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因此,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不仅要备课, 更要备人。明确教学口标, 逐个攻破, 坚持循序渐进的逻辑思维, 利用习题资源做到不知不觉中时刻复习, 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

一、明确目标, 把握维度

新内容的讲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是学生认识新知识的起, 点, 也是对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检验, 是双方门主意识相互交流的平台, 因此,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正确理解, 认真思考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并对学生明确。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普遍的现象, 明确学习目标, 便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 对于学习目标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目标的建构与培养。新型教育理念认为, 要对三维课程目标不断加以整合并付诸实践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数学课程的口标阐述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部分, 而一般情况下,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会进一步被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目标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 学生学到什么, 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以及如何培养, 这都是课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关注三维课程目标, 要把握学科属性, 始终围绕着数学教学活动来进行, 防止“非数学化”倾向导致的教学目标偏离。毕竟数学是一门学科性很强的课程,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但一定要在数学环境的前提下, 不能漫无目的, 数学的核心始终在于逻辑思维。小学亦概莫能外。我们既要把小学数学上成数学, 又要超越数学, 既要重其科学性, 又要考虑其趣味性。

二、循序渐进, 逻辑思维

当前, 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误区是:以教授学生知识为目的, 而忽略了思维能力的训练。很多数学教师没有认识到, 正是小学数学的基础性存在, 成为学生认知体系当中建立起逻辑思维能力的初始构型。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应该考虑到比显性学习目标更深层次上的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 鉴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 对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具象思维为起点。因此, 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教学来说, 其起点不能过于抽象, 而适合于以活动性和直观性的体验为切入点, 一步步深入到抽象逻辑思考的道路上来。鲁迅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成功的小学数学老师会想尽办法让玩具尽显它天使的特性, 给学生带来知识和能力的果实。应用题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最佳场地, 很多应用题的计算需要分几步来完成, 而小学生很喜欢一步到位的跨越式操作, 对此他们很有成就感, 但同时在这种跳跃中义很容易出错。因此, 在教学中一定要反复明确应用题的做题步骤, 强调其完整性。

小学生的跳跃式思维与数学科目严密的逻辑思维之间存在着认知上的冲突。认知冲突这个专业术语由美同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 指的是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所学新知识之间存在的无法包容的矛盾, 这一理论可以典型的体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等积极的学习情绪, 义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冲击, 从而使数学课堂显得有生机和活力, 给学生一个快乐而知性的课堂, 而不是像逻辑程序那样刻板。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 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 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活跃的思维是生产生好奇心的契机, 而利用这种好奇心去吸收知识的过程便是逻辑思维能力悄悄萌生和发展的过程。

三、习题资源, 时刻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必然会涉及到题目的演练。由于数学这一学科是环环相扣的, 此一课程的学习往往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 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 提点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F1已去理解新知识的含义, 就成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一个很好的环节。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而且对他们理性思维也是很好的锻炼。

课后的练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它对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发展理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他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不能一次就得到准确的答案, 时常要经过不断的错误, 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 这种实践型的认知过程也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具有很深的印象。在教学时, 老师要透过现象找出学生错误的原因, 在习题的设置上要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再次出现, 并加以应用, 以期让学生牢固的把握所学的知识。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习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可以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好所学的知识, 学以致用才是硬道理。

小学生数学教学 篇2

一、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回忆:从儿童伊呀学语开始扳着手指数1、2、3、4……;身边一共有几个亲人?桌上一共有几碗菜?告诉阿姨你今年几岁?你算一算今天一共用了多少钱,一共吃了几个冰激糕。就连买一瓶酱油3元钱,买一包盐巴2元钱,用10元钱,还应该找回几元钱,这样至少要在一年级才学到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可能有不少儿童在上幼儿园以前就会接触并且就会正确地计算了。教师从幼儿园或至少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结合教材所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客观事实。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获取数学信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所学内容长期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生活中寻找并获取数学信息。例如,学习了:“24时记时法”以后,让学生观察营业牌8:00——18:00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算一算一天在学校学习多少个小时。又如,学习“确定位置”后,不但要求学生知道自己在班上的所在位置,还要求学生了解班上在全校的位置,学校在当地乡镇所在的位置,学生家庭居住位置。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就必须从生活中寻找并且获取数学信息,会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应用无处不在。以后一看到某种生活现象,学生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是否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答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思考能否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著名数学教授严士健先生指出:“数学界要大力宣传数学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同样要主要对学生宣传这一思想:学数学不是为了升学,要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本身是有用的,让他们碰到问题能想一想,能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即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生活中熟悉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启发学生善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而是要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教师有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和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创设一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比如在六年级学习了“利率”这部分知识后,有一次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回家向家长了解一下,家里有没有存款和贷款,如果有,帮助家长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下一年或者三年到期后的利息是多少?税后利息是多少?贷款利息是多少?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四、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课堂不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唯一途径。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去实践,去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作用,才能算真正地使用到数学,其数学应用能力才能得以体现。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提倡“数学生活化”,由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将数学课堂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应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应用数学技能。

小学生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计算能力    培养策略

由于时代的进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知识并且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而且计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意义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核心的。计算能力对小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尤其是今后的數学学习。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意义在于:1)因为计算在小学教学中所占的比率非常大,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最基础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2)计算能力间接影响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发展,因为计算能力是一种基础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认识到计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培养计算能力。

二、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起来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1)大多数小学生因为贪玩没有耐心,在遇到复杂的计算题,就会失去耐心,导致计算屡屡出错;2)大多数小学生依赖于计算工具,导致计算能力弱化;3)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扎实,只要一遇到难题,就不会做,头脑一片空白;4)没有好的思维模式,不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题目,解题思路也不够清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建议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在教学中不断加以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刺激学生思维,培养计算耐心

相比其他学科来说,小学数学对思维逻辑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如:失去自信,缺乏耐心,烦躁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度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开展多重教学,丰富教学模式,从而刺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耐心。例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帮小朋友回家”的教学。在小朋友回家的路线上设置关卡,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小朋友回家,解决回家路线上的问题。从而刺激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计算耐心。因此,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耐心,刺激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逐步丰富教学手段。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让学生能够通过审题、做题独自思考,独自演算。例如:为了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某教师首先让学生在课本上抄题目,并要求学生抄题时必须认真、仔细,看清楚运算的先后顺序,然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利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再对自己所得结果进行验算。在验算不正确时,及时与同学进行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并能够在其中总结经验,回顾错题,以便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3.学生口算能力的养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仅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还必须注重口算能力的养成。因为口算能力的养成能够帮助学生活跃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计算方法。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养成,并将口算技巧教授给学生,同时也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比赛。例如:某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经常在班级上举办口算比赛,由简单到复杂,其中还有需要学生简化的算式。像这样经常在班级举办口算比赛,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方式,运用计算技巧更灵活,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及准确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口算能力。

四、结语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在教学中不断加以培养。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激活学生思维,培养计算能力,逐步丰富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胜明.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08).

[2]侯凤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14).

小学生数学教学 篇4

一、故事是小学生的兴奋剂, 用数学故事来引领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他们对故事情有独钟。针对这一灵感, 面对一个新的班级, 我尝试着每天给他们讲一个数学故事。他们慢慢地明白, 原来我们数学世界里还有这么多神奇的故事。兴趣自然就来了, 抓住这一契机, 我就向学生推荐数学方面有关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书籍。如《数学故事》《数学大侦探》《小学生趣味数学》等, 这样就变老师讲为学生自己看书, 与同学交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我欣喜地感受到:每位学生手里都有一本不同版本、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外书, 学生的视野逐渐开阔了, 课堂上交流讨论的声音多了, 思维也活跃了许多, 笑声也多了。这些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数学故事, 不但有趣, 而且有很多先进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乃至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刻苦求学的历程和顽强的精神也融入在其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数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二、生活即数学, 用鲜活的、充满激情的生活实例来启迪和激发学生的欲望, 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延续

在人们的观念里, 数学之所以显得单调、枯燥,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认识、方法和材料远离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之后, 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其实, 数学都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我们的学习材料只要与生活密切相关, 或是直接选用鲜活、充满激情的生活实例, 是没有学生不感兴趣的。例如, 在教学求百分率的时候, 选取运动之后, 要适当补充能量和盐, 通常采取喝糖开水、盐开水的办法, 通过做实验让学生明白求百分率的意义和方法;学了《圆的认识》后, 请学生解释为什么下水道盖是圆形的, 而不是长方形或正六边形?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学习效果非常棒!

三、与经典同行, 用数学经典名题把学生引入数学王国, 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巩固发展

数学毕竟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在数学上持久地保持兴趣, 不仅要在前两项下功夫, 还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王国,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的真正魅力, 体味到数学的快乐。通过实践, 我感受到经典题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经典题目是通过很多年的实践而提炼总结出来的, 甚至有些题目是上千年的历史, 每一题都汇集了无数人的智慧, 而且通常都是以情景化的形式呈现, 学生在练习中开阔了解题视野, 又不觉枯燥, 反而有一种成就感。久而久之, 就由喜欢数学转变为数学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样兴趣就得以巩固发展。

四、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数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演示、示范、呈现一些具体的形式。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 将以上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 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之前, 认真做好教学设计。首先, 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并预想好给予学生帮助的形式和内容;其次, 还要预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要, 并预想好在什么时候是提供满足这种需要的各种条件的最佳时机;此外, 还应精心设计好学习的评价的目标和方式, 使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在自主型教学方法的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做好以上准备工作, 老师在教学中能才能达到系统化的教学, 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满足儿童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 作为老师充分的教学准备并预计各种可能发生的学习问题及解决办法, 将显著改善教学环境, 开展对话式教学, 是老师和学生形成相互平等、信任学生也需要预先知道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目标和任务, 也需要预先规划自己的活动方式和过程, 也需要预先收集相关的信息和问题。只有这样, 课堂中的质疑才是可信的, 表述才是合理的, 冲突才是真实的, 交流才是有效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我潜能发展, 才能构成完整人格的发展, 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 便于形成良好学好数学方法。

五、实践就能创造, 探索就能创新, 交流就能迸撞智慧的火花, 兴趣就在其中得以升华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与学习过程没多大关系, 但实际上兴趣都是蕴含在我们学习生活之中。最近, 我发现,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内容的丰富, 他们对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特感兴趣。只要老师引导得法, 营造氛围恰当, 学生就能积极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是难以估量的, 而且还能发现知识本身以外的东西。与此同时, 学生的兴趣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升华。

小学生数学教学 篇5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计算乃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要想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在我教学中的方法运用:

一、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这个演绎人生的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就不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吗?如《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片断:

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

“还有4只。”有一个学生说道。(其中有2、3个也附和着)“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其中有94%的学生赞同的点着头)

“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嘈杂声响起。“怎么会是3只呢?不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老师用温柔的语调鼓励着。

“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老师和全班同学禁不住为他鼓起掌来。亲爱的老师,当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请轻轻地问声“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悄悄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的呀?”。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我们才能听到“1001”与《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才能看到“7”与“北斗七星”连缀出的斑斓夜空。也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孩子们才会深刻地铭记住:3只可怜的鸟宝宝,以及它们那被打死的鸟爸爸和被吓走的鸟妈妈。

二、心理方面的因素,对症下药

(一)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抄错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将竹篮打水一场

空了。

(三)多做导致排斥

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性爱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几十个,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很多,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因此“,成功是成功之母”说的不无道理。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计算错误也就多了。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对于一次完成盼整面口算来说,学生也是虎头蛇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教育学生应认真、仔细做每—道题;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是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的特点,在实践中,我观察过多次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都是后面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做口算时,如果时间允许,在第二遍口算验算时,从后往前算,这样找出的错题就多,正确率明显提高。

二、理解算理上多下功夫

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掌握好计算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础,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

三、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在“抄错”这个问题上,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教低年级的老前辈,就低年级抄错问题上谈谈怎样预防。她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说在平时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要读出来,当然就得认真看清楚数字了,而由眼睛看到了数字经过大脑分析后说出,就错不了。如果他能读出来后再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抄错数字。当学生计算时错误很多,老师就急于求成,每次要求学生做很多题来达到练习的目的,而这恰恰相反,导致学生心理上有排斥反应。如果要让学生做20道题,把这20题分二到三次做,每次只有6-10题,少而精地练,细水长流地练,而且采取一定的表扬或鼓励措施,学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努力去完成每一道题,以这种“短频快”的步子去练,错误明显减少。

小学生数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 ; 数学 ;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11-0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载也曾经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由此可知,要想学好一门学科,就要重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需要进行大量计算,不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都有一种畏惧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不仅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还会影响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更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间的紧密联系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向学生讲授“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向学生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如照相机三脚架、三角形屋顶、自行车的几个梁形成三角支撑等。这样将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进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可以牢固记忆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来创设情境,设置不同的问题,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积极动脑,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例如,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拿出一张纸折出它的1/2、2/4、4/8,然后让学生比比它们的大小,在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三个数是相等的,由此学生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分子、分母不同的三个数会相等呢?”在学生产生疑问时,笔者又向学生提问:“既然这三个数是相等的,那么这三个数之间有没有联系呢?”这样就会又在学生的大脑里打下一个问号,学生也会因为这个疑问产生好奇心,产生求知欲,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动机,这样就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向学生讲授“圆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先通过向学生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对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有正确的认识。然后,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问学生如果不借助圆规或者其他圆形物体,还可以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都会跃跃欲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积极探索、积极动手探究,通过反复进行动手操作,学生会发现利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出一个标准的圆。这样在动手操作中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充分参与其中,使学生热情高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适时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以往数学教师经常采用傳统的教学模式生硬地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不仅授课过程枯燥乏味,消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教师的这种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向学生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也无法有效吸收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知识,这样就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也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应用多媒体技术,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形、声、色于一体等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加以刺激,为学生努力创设一个逼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获得直观的感知,减少数学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其更多的赏识和鼓励,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给予学生更多的赏识与鼓励,要肯定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行为,要对学生积极动脑加以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使学生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不断提高数学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尽情游弋,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不断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数学学习中真正有所得、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丽琴.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08)81.

[2]滕俊凤.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102.

[3]蔡广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1)123-124.

[4]劳素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问”[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02)52-54.

小学生数学教学 篇7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要想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要前提和必要的基础就是建立情境式的教学模式。数学中的知识不全是一个类型的, 而对于不同的学习版块, 老师切不可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 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尽相同的教学情境, 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所学知识, 更好地吸收并理解数学教学内容。情境式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不要总是在学生没有自主思考之前就进行讲解, 一定要认真听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看法, 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创新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培养和强化。除此之外, 由于小学生对语言和词汇的理解能力有限, 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教学言语不可过于深刻, 要在小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学习中。

举例来说,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 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 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 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是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有求知欲望、有学习热情, 学习数学是最鲜明的案例。作为最博学的老师“兴趣”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把学生引导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习思路, 所以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和热情。反之, 一旦老师的教学不够生动有趣, 加之数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学习和理解,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厌学情绪, 无论对学生自己, 还是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 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此外,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依靠讲解理论知识, 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就会使学生贴近数学并走近数学这门课程。

例如, 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 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进行练习, 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团结就是力量。这同样适用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如若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开展密切的协作, 不仅会强化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 更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候, 学生就可以开展交互式的合作,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 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发表各自的看法与观点, 会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扩展, 更容易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笔者以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进行说明:当我进行“圆锥”这一章节教学的时候, 我“放开手中的大权”, 拿来一个圆锥模型, 让学生观察、摸索与发言, 在这堂课上几乎所有学生都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其中一个学生说:“把圆锥展开就得到一个三角形。”另一个学生说自己根据圆柱的体积计算方式分析出圆锥的体积计算方式, 不同的学生都发表了自己对圆锥的理解和认识, 创新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才是真理。没有实践, 任何理论知识都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 老师要特意设置一些数学实践课程,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依靠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意识。例如, “100 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下, 在对小学数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条件和基础上, 学生掌握并理解数学知识会变得更容易, 综合素质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不仅是数学知识, 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大大增强, 符合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探究性和创新型人才。

摘要:结合以往的实例和自身经验, 探讨和研究了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希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借鉴意义, 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高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数学教学与研究, 2011 (01) .

小学生数学教学 篇8

一、激发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兴趣,脱离了兴趣就不能做好这件事情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尤为重要,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孩子们粗心大意,算题马虎,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和社会工作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孩子们计算的兴趣,让他们非常喜欢做题,认真能够做题。我利用口算和笔算以及计算工具等来引诱他们的计算兴趣。利用多种训练方式诱导他们的计算兴趣。比如,用游戏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了,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利用一些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小卡片、小黑板等等,当然也给孩子们讲讲那些古今中外的一些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通过名人轶事激发孩子们认真学习数学的思想意识,他们于是就重视了数学的知识,也更加重视计算了,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就养成了一种喜欢计算,计算也有速度,非常准确,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重视基础知识

我们说计算能力的提高是重要的内容,而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概念、定理、定律和运算法则及公式等,也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内容,因为当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得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离开了它就谈不上计算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首先把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好,要牢牢地记住这些知识,在理解的前提下达到记得滚瓜烂熟。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内容,才能为后面的计算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训练,通过对学生的计算进行训练,才能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的规律性,正确率也就自然会得到提高。否则只能是以错误出现。比如,在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教学时,学生算出来的结果往往好错,而所应用的计算法则则是正确的,什么原因所致呢?细研究一下,就是约分、通分弄错了,当然有出现互化的错误,也有百分以内的口算错误。我们应该在计算中有目标地进行训练,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养成,这就需要我们要坚持持久战。要想使学生能够拥有较高的计算水平,就要使学生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中要有很多习惯的培养,下面就此谈谈几个方面的养成。

1. 养成认真看的习惯。

学生计算出现问题,往往都是不认真看题,走马观花似的粗略过目,就会看错一些数字,如123看成321,还要弄错符号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千万不要着忙,草草率率地去做题要养成认真地看,稳稳地观,不能急于求成,要训练整体习惯,要看整体去记忆,更不要犯看一眼写一个数的坏习惯,并且写完之后再对照地看一遍,这样就会减少错误,对计算起到重要的帮助。

2. 书写要工整干净。

很多学生犯一个重要的毛病,算的都对,也很认真,可惜就是书写的很乱,字迹不清楚,对那些易混的数字好弄错,像8和3、6和0、1和7等,有的数位在计算的时候不对齐,容易错位,导致还是算错的结果。所以,一定要告诉学生书写认真、正确。减少错误。

3. 让学生仔细计算。

学生的错误有时候是因为不仔细计算导致。他们马虎地把2×3算成了5,或进位忘了加,或退位忘了减,等等。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强调不能让学生去追求速度,稳稳当当地好好计算,才能走向成功。

4. 要认真检查和验算。

复查是非常重要的,小孩不知道这一点,只想着做完了题就轻松了,并且嫌费事验算也不做。我们不单使学生计算能力提高,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他们认真去检查和验算,一定不要让学生去估算、大约差不多的想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由于认真检查和验算所带来的成功,自觉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

小学生数学教学 篇9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 求知欲旺盛, 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 这颗种子能否萌芽,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尊重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 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 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的选择, 学生的个性, 关心每一位学生, 而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 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 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比如, 摸摸头、拉拉手等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去捕捉“问”的契机, 放心大胆地去问。

(二)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要“少一些不准, 多一些允许”, 应积极地看, 认真地听,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允许出错, 允许重答, 允许补充, 允许提出一些奇思异想的问题。总之, 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 敢想、敢说、敢做,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行。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 有一道习题“把文具盒放在桌面上,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很多学生发现最多看到三个面, 我肯定了这个结论。正准备做下一题时, 有个学生大声说最多能看到四个面, 话音一落, 引起了很多学生的一阵哄笑, 那个同学一脸通红, 低下了头。我感觉这位学生提出他的观点, 肯定有自己的理由, 如果就这样放过, 不给他说明的机会, 他下次还敢提出问题吗?还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吗?我就批评了嘲笑他的同学, 我向同学们说:“他很勇敢, 敢于提出与大家不同的意见, 这很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想法很独特, 我们请他说说理由, 好吗?”这位同学露出了笑容, 随即演示, 把文具盒竖放在了他的两眼之间靠鼻子的地方, 说这样可以看到四个面。同学们也跟着做, 也都发现是四个面, 个个都一脸疑惑, 盯着我看。我们随后一起进行了分析, 其实这个位置, 我们两眼分别是从两个不同方向看的。如果从一个方向看, 我们就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 还保住了这位同学质疑的勇气和积极性。

(三) 进行适时的激励评价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小学生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好问, 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这种好问和冲动往往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隔。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 形成有疑不问的被动学习,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也有碍个性发展。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 激发学生敢问、敢为的内在动力。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有位学生问:“为什么2+2与2×2相等, 而4+4与4×4却不相等呢?”教师表扬了他善于思考, 并启发学生画图理解两个算式的意思, 当学生们画出示意图并理解时, 热情高涨,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这些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 激发学生敢问、敢为的内在动力:

1. 期望激励。

我根据皮格马列翁效应, 以满腔的热情关心每一个学生, 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我们时常走下讲台倾听学生们的讨论, 并与他们进行交谈, 以“你能够……”, “我相信你们……”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 学生受到极大鼓舞信心大增。

2. 表扬激励。

教学中, 我注意多表扬, 少批评。口头表扬时尽量运用诸如“问得好”, “了不起”, “真聪明”等赏识性语言表扬学生。同时还采取奖章的形式表扬那些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或敢于向别人挑战的学生。

3. 成功激励。

我努力创设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不断激发学生提问的激情。比如, 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比赛, 有小组竞赛, 比一比哪组学生提问最大胆, 提的次数最多, 哪组提的问题有价值, 进步快。有个人比赛, 根据一段时间内提问、解决问题时表现好的学生, 由他当小老师组织2分钟口算……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问题从哪儿来?特级教师张新华指出:要形成一个好的问题或要让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教师必须创造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的问题, 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 即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确实感受到有问题要问呢?

(一) 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好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 创设于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中, 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 使他们想问。例如, 在教学“可能性”时, 我先让学生做一个“摸球”的游戏, 分别出示三个纸盒, A纸盒内装的全是红球;B纸盒内装着红球和黄球;C纸盒内装着黄球和蓝球, 并让学生猜一猜从每个纸盒内摸球的情况。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 提出:“为什么从三个纸盒内摸球的情况都不一样呢?为什么从A纸盒内摸出的球都是红球, 而从C纸盒内却摸不出红球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很想知道答案, 这一下兴趣盎然, 探索的欲望特别高。

(二) 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矛盾中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 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 打破学生原有认知基础, 引发认知冲突。如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 教师先从学生已学过的整数工程问题入手引入: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 甲工程队单独修要10天修完, 乙工程队单独修要12天修完, 两队合作, 几天完成?在学生解答后, 教师再让学生将题中的1200米这一条件, 改成任意的长度 (由学生自己确定) , 再次进行解答并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后, 马上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为什么要修的路的总长度变了, 可是所需时间始终不变呢?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要学习的知识结构产生了矛盾, 促使学生去思考, 去探索, 从而发现:在解决工程问题时, 工作总量具体是多少并非起决定作用的条件, 决定最终结果的是工作效率 (相应的就是工作时间) , 解题时只要将工作总量看作“1”就行了。

(三) 创设操作式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动手中问

学生动手操作既能引起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 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学生会在动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 在让学生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面积, 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体大小不一, 而小正方形的数量却是有限的, 因此不少学生在摆的过程中, 发现自己手中的小方块不够摆, 纷纷提出问题:“老师, 小方块不够摆, 怎么办?”老师没有正面作答, 而是启发学生:“你自己想想办法, 好吗?”促使学生进一步思维:怎样才能解决小方块不够的问题?从而发现:只要长摆一行小方块, 宽摆一行小方块, 再将长与宽所含的小方块块数乘一乘, 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从而较好地使学生理解了长与宽所含小方块的块数与长与宽的长度的关系, 进而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四) 创设实践式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应用中问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 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炼成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如我在教学《野餐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时, 根据野餐活动的这一具体生活情境, 问学生:关于野餐,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这次野餐有多少人参加?去的地方有多远?步行去要多少时间?乘车要多少时间?中餐怎样安排, 要花费多少钱?整个活动要多少时间?”等等。然后再组织学生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一份合理的野餐活动方案, 使学生得到了一次实践应用的锻炼, 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厚了。

三、拓展空间使学生能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 还要让学生能问。

(一) 营造提问的空间

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传统教学中, 一般老师讲到哪里, 学生听到哪里, 没有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问, 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营造萌发问题的机会, 产生问题的空间, 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也要有“度”,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 给予提问的时间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足够大的自由度, 安排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细细地读书, 静静地思考, 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你一言, 我一语, 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 把质疑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三) 指导提问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除了拓展提问的空间和时间, 还要教会学生提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 如模仿法、反问法、比较法、辩论法等, 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让小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 篇10

一、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进行课前预习, 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理解教学内容, 掌握教材的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学生在平时进行预习时, 往往无从下手, 不知要怎样预习。要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教师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如教学“圆的认识”, 上课时, 我班一个贪玩的男同学抱着篮球从外面跑了进来, 不好意思地说:“老师, 对不起, 我贪玩了。”望着他那满脸是汗的样子, 又看了看他手中的篮球, 我便笑着对同学们说:“收拾好书包, 我们到外面一起去玩篮球。”同学们惊喜之极, 接着是一片欢呼。

来到篮球场, 我对大家说:“为了使这场篮球赛能比出点水平, 我建议通过一次传球活动来选拔比赛队员。传球的规则是:老师先把球传给一个同学, 该同学接到球后, 再把球传给老师, 这样依次地传下去。那么, 接球准、传球好的同学就是这次比赛的队员。”同学们非常同意这个建议。我马上转入主题说:明白了传球的规则, 想一想, 我们怎样站, 站成什么样的队形来传球, 才能比较公平合理呢?我的话音刚落, 体育委员抢先说:“我们站成一个圆形, 老师您站在圆的中心。”我还没来得及表态, 同学们就已经围成一个圆站好了, 我也就自然地站到了圆的中心。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同学们, 我问道:“你们站成了一个圆形, 那么, 你们知道什么叫圆吗?为什么我们站成这样的队形, 传球就会比较公平合理了呢?”顿时, 同学们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小声议论起来。我看时机已经成熟, 故作神秘地说:“想知道答案吗?今天回家后, 认真预习‘圆的认识’, 老师相信你们不仅能找到答案, 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新的发现。”

二、让学生参与“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 我常采用做小游戏的方法或结合学习内容给学生讲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导入。既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又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在风景秀丽的花果山上, 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猴王要给一群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跟小猴说:“我给8个桃, 平均分给4只小猴, 行吗?”小猴子听后连忙摇头, 嫌分得太少了, 大声喊道:“不行!不行!”猴王说:“好吧!我给80个桃, 平均分给4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贪婪地说:“大王, 请您高抬贵手, 多给点行吗?”猴王立即拍着胸脯, 慷慨地说:“我给你们800个桃, 平均分给400只小猴, 这下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 猴王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笑呢?为什么?学生听后, 求知欲望很强烈, 积极投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三、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1. 创设问题, 让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心理, 创设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在疑中生奇, 在奇中生趣, 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让学生随意报一个数, 我都能迅速、准确地说出能否被2或5整除, 学生感到惊讶和神奇。我就问学生:“你想有这种本领吗?”由此,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2. 动手操作, 让学生积极参与。

动手操作是学生直接感知的重要手段, 教学中的“摆”“拼”“画”“制作”“演示”“实验”“练习”等活动都是学生动手的机会, 是学生理解、构建知识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认识”时, 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延棱展开,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有什么有关, 再让学生通过测量, 比较“上下、前后、左右”的面有什么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 又培养了学生探索意识。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动手动脑, 提高兴趣, 激发思维, 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 小组合作, 让学生解决参与。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团结精神、交往能力,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一节时, 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表面积概念的基础上, 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 长5厘米, 宽4厘米, 高3厘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对如何计算发表自己的意见, 最后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1) 5×4+5×3+4×3+5×4+5×3+4×3=94 (平方厘米)

(2) 5×4×2+5×3×2+4×3×2=94 (平方厘米)

(3) (5×4+5×3+4×3) ×2=94 (平方厘米)

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达到了使学生既增长知识, 又增长技能的目的。

四、让学生参与“课堂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 课堂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新知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效果的重要形式。在编写课堂练习时, 我注意以基础为主, 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注重能力的培养。提问时, 我注意根据题目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通过练习, 全体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效果明显。

五、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

“及时复习”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 对学生牢固掌握本节课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

(1) 学生汇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什么?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总结的欲望, 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空间观念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直观形象

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中被明确指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下面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努力让学生去睁开慧眼观察实物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都赖于形象思维,形成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学生借助于一定的实物。因此,在平时形成学生空间观念的诸多过程中,我们一般都引领学生去进行观察,以实物和图形为载体,以观察为基础。但一些比较严峻的现实让我们感到不少学生是不会观察的,不会观察主要体现在没有抓住特征去观察,也没有选准角度去进行观察,总之是学生在观察中的眼睛不慧。我们怎样给学生观察中的慧眼?必须力求引动学生去专注观察,专注观察应当属于意义学习的范围,小学生从一定角度说来其观察一般比较不够形象的实物和图形是不够耐心和耐性的,有必要促其耐性和耐心观察;必须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小学生的观察方法不对,则影响学生正确结果的获取,当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比较完美的空间观念;必须加强多维观察的训练,也就是说我们在让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时,必须充分意识到,不能仅以标准图形去让学生进行观察,因为标准图形不可能去让学生区分图形的多种或者就是各种元素,当然也就不可能区分多种元素的主次了。譬如让学生去认识梯形,如果我们仅以一个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对学生领悟梯形本质建立表象是有一定影响的。在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将梯形进行变化,这变化不是违背其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是在位置上的变化,而是在大小上的变化,更是在形状的变化。学生在比较多地观察到本质不变的梯形基础上,对梯形的认识才算得上是比较完美的,建立起来的表象才算得上是高度清晰的。

二、努力让学生去开动脑筋展开想象

小学生往往多具有其思维的惰性,即使是对相当形象直观的实物或者就是图形,也往往不去思考其实物和图形的特征,最为明显的是观察和思维的严重剥离,没有做到观察为思维进行服务,更没有做到利用思维对观察进行抽象性的提升。在建立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中,这样的观察是不具任何意义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展开想象,首先是时段上的开足脑筋,提倡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要求学生不要去做不思考之观察的无用功,就像阅读教学中所提倡的不动笔墨不看书一样。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电子白板进入课堂,给学生边看边思考带来了便捷。我们可以在白板上呈现完整的静态性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观察思考;我们也可以去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领略动态性的图形,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思考途径,进而从动态的角度研究这图形,这样学生的想象则会产生质的飞跃,建立起动态形成基础上的空间观念;我们也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回忆性的想象,像过电影一样。譬如教学相关圆的认识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去闭目想象钟面,思考思考秒针的滴滴答答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使你产生怎样的认识。在学生进行如此丰富而又深刻想象的基础上,空间想象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想象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出来,学生的思维得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那空间观念的形成则完全可能是水到渠成和事半功倍。如让学生去想象钟面秒针、分针、时针的运动过程和运动轨迹后,学生便对圆的本质特征有了比较深刻而又完满的认识。

三、努力让学生去抓住本质思考探索

小学生学习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比较多地看到的现象是学生缺失思考探索的习惯和精神,虽然有些学生也想获取思考探索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局面,但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又不敢或者就根本不去前行了,这应当是有悖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理念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必须让一个个学生形成勇于探索的精气神儿,让他们去超越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基础上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小学生虽然小,但成功的欲望也是比较强烈的,作为教师应当擅长于让小学生获取探究的成功。平时小学生在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上的探究成功令笔者意识到的是:我们必须让点点滴滴的成功成为学生探究意志和能力形成的铺路石,也必须努力让一个个学生都能获取点点滴滴的探索成功。在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获取成功中,笔者借助于真学课堂的打造,建立起互动学习小组,开展学生之间传帮带,促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潜能探索的余地。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要学会“因地制宜”对学生的提点也要找对“节骨眼”,让我们的教学与在思考与快乐中前行。

参考文献:

[1]邱永华.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2011年07期.

数学教学中发展小学生智力的方法 篇12

智力和智识,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一无所知, 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缺乏一定的知识,就会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把一些基本概念、定理、定律、法则、公式等反映事物本质的知识,讲深、讲透、讲明白,使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所谓“精讲”,就是画龙点睛地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讲清,为学生掌握知识起引导、解惑、总结的作用。而不是面面俱到、巨细不分、从头到尾地灌、 注入,它是多练的前提。所谓“多练”,就是要根据教学要求高质量地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各种练习作业,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巩固精讲效果的重要措施。只有真正做到精讲多练,才能落实“双基”。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创造有利条件

智力的发展与学习的知识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智力的发展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知识的学习,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是通过什么样地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最优化的教学法,不是什么特殊的教学法或教学手段, 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明确的选择,是最好的、最适合适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法。这种方案可在现有条件下,使工作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所以在选择具体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到选教法能落实思想教育任务,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打好基础,发展智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正常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只是让学生生吞活剥知识、机械地模仿练习技能,上课教师注入灌输,下课陷于茫茫题海之中,学生就只会死记硬背,智力就难以提高。就必须会导致“数学水平低下”或“高分低能”。教师应积极采用发现法、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探索来掌握发展新知识。在运用发现时,教师只做点指导工作。叶圣陶先生说: “所谓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领受”。布鲁纳认为: “发展法有四大有点,其中一点就是有利于激发智慧潜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掘知识的启发式因素,用启发式教学来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总是只有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法,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提高。多运用最优化教学法进行教学, 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学活动中要注意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进新课题,通过综合学习过的有关概念,比较他们的本质特点,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揭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为他们的智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开辟多种途径

智力既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又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训练和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平时教学中注意结合具体内容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观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推理,得出数学规律和思想,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或模型的训练。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改革考试方法,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供积极因素

考试这种手段用得恰当,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又促进,用得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学生智力的提高。学生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去取决于考试的改革,考试方法要围绕“落实双基,发展智力”这个重要的课题。使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改革考试,主要是抓好试卷命题,考试方法和答卷评分的三个环节。

考试内容要力求全面,不仅要考查知识,更重要考查能力。能力考查注意把数学的特殊能力与一般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考试方法要灵活、多样,形式要尽量生动活泼,重视笔试和集中考试的同时不忽视口试、实验操作和平时考查。要注意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紧张心理和恐惧心理。

评分标准不能框得太死,要允许学生在答案中有不同见解。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大胆独立思考。评分不仅要看答案的对错, 而且要十分重视学生每题的思维过程,要改变评分只看答案,不看运算过程的错误做法。

上一篇:古代女子下一篇:项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