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能力导向

2024-11-07

工作能力导向(精选12篇)

工作能力导向 篇1

摘要:依据岗位职业能力不断地开展专业建设,寻求最佳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永恒的研究课题。本文作者通过对高职工程造价学生就业定位及任职要求分析,提出了基于工作室平台,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方案,经过四年的实施,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作室平台,职业能力,工程造价,专业建设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高职高专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中可以看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广厦”)是一所由广厦集团投资创办的高职院校,开设的工程造价专业为浙江省特色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工程管理咨询公司、工程代建机构、工程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业主主体单位等等,主要从事的是企业第一线具体的造价事务性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依据工程造价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与解剖,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是工程识图能力,工程计量计价能力,工程招投标能力,工程造价控制能力等,同时,应具备吃苦耐劳、严谨细致、团队协作、遵纪守法等职业素质。

近几年来,浙广厦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浙广厦特有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之路。

1 开展课程整合,重构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浙江省工程造价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工程造价人才岗位群的实际分布情况,结合高职生的生源素质实际,本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按照“一个核心,三大课程模块,自主拓展”方案进行,即,以土建造价员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安装工程造价、市政园林工程造价为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拓展模块,构建了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工程造价技能模块、工程造价管理技能模块,围绕土建造价员、安装造价员、市政园林造价员的基本岗位技能安排教学内容,并把造价员等岗位证书资格考试内容融入专业课中,实现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多方位就业的目标。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思路,根据工程造价领域和造价员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造价员的执业资格标准,由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合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改革原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同时,对专业核心能力之外的通用能力进行梳理,系统设计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基础、文化、素质拓展课程;重视学生的诚信品质、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德育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纳入到培养方案中。

1.1 理论教学体系的组成

根据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课程模块设计,设置理论课程(体系),突破了原有的专业学科体系,理论教学知识由五部分组成,包括公共素质教育知识、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工程造价技能模块、工程造价管理技能模块、专业素质拓展知识。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园林工程造价技能培养三个方向进行设置,以建筑工程造价类课程为核心,安装工程和市政园林工程造价为二选一自选,确定了五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预决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程造价电算化》。课程体系内容包含了建设工程造价人员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内容,体现了建设工程造价员技能要求,融合了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使理论教学内容与现行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完全自然衔接和合理过渡。理论课程内容的构建是建立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执业岗位技能,使学校学习与岗位上岗的融合度大大提高。

根据工程造价专业实际岗位群,将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根据个体兴趣、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选择,以选修或专题讲座的方式增设有关工程安全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工程资料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知识内容,增设职业素养拓展训练、测量技能实训、鲁班LQAC培训认证等基本技能强化,为学生就业面的拓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准备。

1.2 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

按照专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构建有利于提高造价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教学情景,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实现工学结合,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单项技能操作、综合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确保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得到实际技能的训练。

(1)专业技术基础实训:开设了工程认识实习、建筑识图技能实训、CAD强化培训、结构识图及钢筋计量实训课程,依托校内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工程管理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对各种类型的工程现场进行认识获取第一感性认识,通过识图、测绘、构造模型制作、结构识图及钢筋计量实训,培养学生综合识图能力、构造工艺解读分析能力、钢筋计量能力等,为后续造价类实训奠定良好基础。(2)工程造价技能实训:建筑工程造价技能实训、安装工程造价技能实训、市政工程造价技能实训、招投标综合实训等实训教学,利用真实工程资料对学生进行工程造价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实训中,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采用真题真做(拿工程单位的实际图纸编制预算并与专业人事所编制的预算造价对比)、真题假做(模拟电子招投标流程,拿工程单位的实际图纸、招标文件,要求不同小组分别编制投标文件,组织开标、评标、定标)、假题真做(教师结合工程实际、新规范、新技术、新材料等,精心设计实训任务,小组成员间模拟实际审计岗位进行对账等等)三种方式相结合。(3)毕业综合实践: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过在校两年的学习,第三年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零距离接触工程造价实际工作,参与工程全过程造价的确定及控制工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搜集来自顶岗实习单位的真实项目,真题真做(拿工程单位的实际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编制预算、结算、投标文件、工程量清单等),在企业师傅和校内指导老师“双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在调研中发现,近60%的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直接被企业采纳,用人单位也一致反映我们的学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

2 依托企业办学优势,引企入校,构建工作室平台,不断强化特色专业内涵建设

依托浙江建筑大省的行业优势、东阳建筑之乡的区位优势和广厦集团的优势,建立和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按照“依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针对岗位能力开发课程,围绕工作任务训练技能,瞄准岗位标准实施考核”的改革思路,校企联动,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室—造价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内涵建设,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校企“双师”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1 按照“贴近生产、贴近岗位、贴近项目,贴近学生”要求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2.1.1 课程内容改造

致力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必备的职业技能,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

借助工作室平台,在为企业提供各类工程咨询服务的同时,建立工程资源库,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项目化改造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并在第一时间将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引入课堂。真正做到实际岗位做什么,就教什么,将实际工程项目整合内化为教学项目,按照项目实施程序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并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内。

2.1.2 教学法设计

根据高职生的实际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学习,针对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确定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如:在《建筑工程预决算》课程教学中,采取了双项目并行设计,根据预算编制程序及编制内容开展教学,其中一个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设计了若干工作任务,另一个项目在课外同步进行迁移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掌握预算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能结合现行计价规则、地区和工程实际,完成实际造价员岗位的工作任务-编制预算造价文件,解决了学以致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学,在操作中不断遇到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循序渐进地培养岗位必须的技能。

2.1.3 实施“驾证式”考核,引入企业考核元素

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改革考试方式,实施“驾证式”考核。所谓“驾证式”考核,即每一门课程均采取知识考核+技能考核,学生只有两部分考核均达到合格标准,该课程考核才算通过。在技能考核中,考核项目设计与课程能力目标直接对接;考核实施突出过程考核、淡化期末考核,阶段考核阶段通过;考核标准设计参照岗位任职要求结合高职生实际基础,由校企双师共同制订;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形式,积极推行口试、综合答辩、情景模拟、实际项目操作等开放式考核形式。

高职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特别不喜欢死记硬背,通过实施“驾证式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考促学,以考促练,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项目操作考核,不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一步一步,循环递进,不断夯实基础。

同时,在技能考核中引入企业考核元素,对学生工作的独立性、完成工作的质量、团队协作性、责任意识、严谨性等进行同步考察,专项评分。实践证明,通过此考核,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对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1.4 教材建设

教材编写中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模式,根据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及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需要,按照项目任务进行专业课程的整合改革,改变教材滞后于实际的状况,按照“项目引领、教培融合、强调技能、依托实例”的原则,引入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核内容,在编写中引入实际工程、引入企业、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校企结合积极开展项目化教材建设,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管理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紧密结合浙江省地域特色,以浙江省工程造价地域特色的案例为主,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3本项目化教材,其中2本为浙江省重点教材,开发5本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工学结合特色的校内自编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建成工学结合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2.2 教师团队建设

2.2.1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注重学历、职称建设的同时,“双师”素质专任教师的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浙广厦以工作室为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施企业工程实践锻炼制度、工作室轮岗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授课轮岗制度等,在此基础上,打通课程模块间的界限,实施教师授课轮岗制度,以更好地把握所授课程的定位,加强课程模块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打造课程合力,紧密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各种措施,不断推进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双师素质,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还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的管理、培养、考核和评估制度,形成激励机制,采用引进、培养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开发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双师教师比例达到85%,建立起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以适应新教学模式,确保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2.2.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与校外十余家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从造价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建设一支由行业专家、建设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构成的兼职教师库。建立兼职教师动态管理模式,根据学生评教等,实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兼职教师选拔、培训、聘用等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实践技能课程均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承担,同时保证每学期的兼职教师有一定的任课比例。通过几年的建设,遴选构建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合作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中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构建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场所,浙广厦紧紧围绕“校企共建、产学合作、开放式教学、精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基地运行规范管理,构建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全员全过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2.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室的新建和扩建以基本技能训练型和系统知识模拟仿真型为主。采取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手段,通过整合、新建、扩建,逐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形成系统性强、仿真度高、环境真实、能充分满足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

浙广厦紧密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地功能,现已建成完全能满足工程造价专业实训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建成了施工技术、测量放样、质量检测等专项技能实训室,建成了大型的1:1建筑构造模型实训室,建成了能实现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数字化造价实训中心,能满足工程造价电算化、招投标模拟、工程管理等综合实训教学的开展,学生在基地能仿真模拟或全真训练岗位工作任务,在实训中练习独立工作程序,养成职业素养,循序渐进形成职业能力。

2.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校外合作企业的基础上,依托工作室平台,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投入师资到企业建设“融入式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基地教学,互惠互助,积极推广企业先进技术,为企业提供工程咨询服务,校企联动,将原有松散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建设成为深度合作、具有教学功能,产学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保证学生校外实践的培养要求,使职业能力得以提升。

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积极地促进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教学的改革。同时,以工作室为窗口,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共享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为地方或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的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工程造价专业的建设。

2.4 构建基地———专业———教研室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切实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了实训基地、专业和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质量监控工作程序。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实施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训实施前,抓好实训方案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顶层设计,建立实训交底培训制度;实训开展中,加强过程管理和督查,建立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及时通报实践教学过程中导学双方存在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实训结束后,通过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实训教师的评价、征求学生的建议,并在第一时间向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反馈。

通过实施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实践教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螺旋上升。

2.5 启动特长生培养工程

以造价工作室为平台,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启动特长生培养工程,通过组织职业素养拓展训练,技能大比武,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组织校际比赛,选拔尖子生参加各类各级竞赛等,课内课外双线并行,目的是建设一支造价精英队伍,不断引领全体学生向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

同时,依托校外合作企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带项目走进工作室,校内教师进入企业技术服务,校企“双师双岗”互通,实现了“老师师傅化、学生工人化”,学生在工作室边做、边学,提前体验社会公司严格管理模式,感受随时面临淘汰的竞争氛围,师生共同为企业技术服务,学生提前达到顶岗实习效果。学生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均获得了优异成绩,学生进入企业也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脱颖而出,给企业带来效益,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3 结语

浙广厦基于工作室平台,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化,接近高职生实际,实施课内、课外双线并行的“理论一实践交叉融合”的学习模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保证了工学结合的实现。自2008年开始至今,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顶岗实习岗位对口率逐年提升,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及学校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好评率为85%,学生继续学习能力强,有大批学生在工作一年以后就成为单位的骨干。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及今后永恒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姜爱贤,孟亮,刘桂英.我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制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8).

[2]陈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长三角职教,2007(10).

[3]田颖.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与对策思考[J].成人教育,2008,(4).

[4]孙翰,英庞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J].成人教育,2008(4).

工作能力导向 篇2

更为重要的是,笔者通过对业内优秀企业的研究发现,未来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面临重大转型,由机会导向型,向战略导向型和能力导向型转变,最高层次是文化导向型的竞争。

中国目前的很多企业还都处于机会导向型的阶段,就是寄希望于市场出现的机会,对手出现的失误,自身出现的奇迹。但现实的情况是,客户需求变化越来越快,等你感觉那是个机会的时候,已经人满为患,充满了恶性竞争,不再是机会;对手也跟你一样在苦苦寻找机会,甚至不惜运用各种手段来蚕食你的市场、客户和你的员工,连国美的老总都感慨,“如果可以重来,再也不愿意做电器行业”;你希望自己的研发、技术人员为你创造奇迹,但不幸的是,也许你们的研发条件有限,也许你的薪水不高,也许由于各种原因,你无法留住他们,你寄希望于你的销售精英们,可他们是那么的不让你放心,集体跳槽、高薪挖角的事好像并不少见。

机会导向的观念使企业每天都疲于奔命,因为他们没有核心,没有专长,结果总是在价格竞争的边缘徘徊,每天都去学“海尔”,但越学越失望;每天都盯着销售数字,却发现增长越来越缓慢,前景越来越黯淡,

我们研究发现,中国的一批企业已经开始了由机会导向型向战略与能力导向型的企业转型,这无疑是一场企业界的革命。TCL最初依靠抓住市场机遇在彩电行业获得了突破,后来是手机,再后来是开发东南亚等海外电视市场,这是机会导向型的表现,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我们,但不幸的是,彩电行业遭遇持续的低温,高端产品无力推出;手机产品持续下滑,高管集体跳槽到长虹,风云人物万明坚被迫离职。机会导向型让TCL象当年的蒙古大军,打下了市场,却守不住,后来TCL并购汤姆逊、施耐德,都是一种战略的转型,即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但这条路并不平坦,以技术为核心能力能让TCL一路高歌吗?还需要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进行审视。

我们发现联想也在走同样一条路,自己无力发展核心技术,于是采取了并购的方法,希望能够通过并购获得IBM的核心技术,狮子能否吞了大象,我们并不乐观;乐凯与柯达的合资,也是希望获得核心技术,但股价大跌、业绩乏力似乎又说明了核心竞争力不等于核心技术那么简单;海尔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技术还是文化?为什么海尔依靠自己的品牌能够打入国际市场?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深刻理解企业发展思想的转型。

那些优秀的企业已经进入了能力导向和文化导向的阶段。

苹果公司当年由于过分注重技术忽略了消费者需求而导致了在个人电脑方面的失败,但是不要忘记,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这样的一种技术导向型,让苹果公司的标志产品苹果机广泛应用于设计等领域,成为那个细分市场的老大;同样的,创新的苹果文化让他们与时代同步,紧紧抓住了互联网经济的脉搏,他们的网络数字播放器让SONY公司黯然失色,而SONY公司也是一家以注重核心技术闻名的企业,但他们在创新方面输给了苹果,他们落后了,但是SONY公司高层集体辞职,并由一个外国的CEO空降下来以改组SONY,这样的文化企业怎么能不成功呢?反观我们国内的企业,业绩不好,往往总是归咎于人、埋怨外界,涉及到内部变革,总是望而却步,又怎么能培育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呢?

工作能力导向 篇3

1.整体初读,了解新知。

首先引导学生用浏览的形式初读本节课要学习的所有内容,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哪些新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下“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浏览教材中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有: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等。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将对后续更有序、更深入地探究起到铺垫作用。

2.分块精读,深度思考。

数学阅读要达到深刻理解的境界,首先要真正读懂每一个概念的涵义。所以,除了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还可以把阅读材料分块指导精读,从而更深入地进行探究。

例如,“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可以将原内容分成“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这三大块内容逐一组织精读。分块式地精读,学生提的问题就不会太零乱,跨度不会太大,也可能更加细小且更有深度,学生思考、交流时就能更加有序且深入。

3.整体串读,理清学法。

数学阅读要达到深刻理解的境界,还要理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所以,分块精读后,还要再组织学生串读学过的所有知识,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再次质疑,看看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另一方面理清学法,想想刚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新知的。

例如,“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首先,由学生串读“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等所有知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各部分内容整体串起来看看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理一理学法,理清学法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理清学法时,师生一起回忆,刚才是借助青藏铁路的实例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再从加法的意义推导出减法的意义。让学生不但感受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还感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思想。接着,组织学生梳理各部分间的关系。从加减法的意义分别推导出加法各部分间的两个关系式,再从这两个关系式分别推导出减法各部分间的两个关系式。这一过程把呈零散碎片状的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框架体系,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感悟推导思想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串读,一方面使新知得到巩固;另一方面理清了学法,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引导深度思考,培养思考能力

笔者在承担“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的实践过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1.大胆猜想,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还需要教给学生使用“如果”一词质疑问难。

例如,在“平行与垂直”一课中,针对“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个概念,学生就提出不少问题:①如果把“同一平面内”这个词去掉行吗?②如果把“不相交”更改为“永远不相交”是不是更准确?③如果把“两条直线”更改为“几条直线”行吗?④如果把“互相”这个词去掉行不?

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学生在猜想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学生的思维便能螺旋上升,研究就能不断深入。

2.不断追问,刨根深挖。

在实践过程中常会遇到以下情况,当教师提出一个较抽象或较难的问题时,如果被提问到的第一个学生能很流利、完整地回答出来,教师便不再继续追问。可如果不再继续追问,就可能会有学生对这一问题似懂非懂,甚至完全不理解。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問:“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第一个学生就流利地回答:“百分数只能表示倍比关系,而分数不但可以表示倍比关系,还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如此抽象的问题,如果就这样一带而过,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此时,教师应该进一步追问:“你能具体说一说吗?”或者转问其他学生:“你们理解这位同学的回答吗?”“谁来举例说一说?”等。只有不断地追问,刨根深挖,问题才能更加深入,思考也才会有深度。

3.多维思考,加强验证。

多维思考,就是要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在学习新知时,笔者总是鼓励学生多维思考,想出更多的方法来验证新知。

例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中的“平行”相关知识时,鼓励学生想出各种方法验证“一张纸上的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学生们积极思考,从多种角度想出了验证方法:①看一看,用目测的方式观察两条直线会不会平行;②想一想,想象无限延长这两条直线会不会相交;③画一画,画出这两条直线的延长线,看一看会不会相交;④移一移,用尺子的一条边和其中一条直线重叠,靠紧这把尺子,慢慢地移动到另一条直线,看一看尺子的对边会不会和第二条直线重合;⑤折一折,竖着对折,看一看每条直线的两半会不会都重合在一起;⑥量一量,量出两条直线之间的垂直线段看看是否都相等。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验证,多角度进行分析对比,不断优化验证方法,从而达到深度思考的境界。

三、引导准确表达,培养表达能力

1.交流探讨,规范阐述。

课堂中,学生交流探讨的过程,需要学生积极表达、准确表达。但在实际教学中,时常会遇到事实说不清道不明,语言不准确,表达意思不完整等现象。例如,读“96÷12+4×2”这个算式,有的学生读成“96除以12加4乘2”,顺序表达不清。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准确、规范地加以表达:“96除以12的商加4乘2的积。”让人明确运算顺序的最后一步应是求和。所以,当学生表达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发现问题,鼓励用规范的数学语言阐述事实。

2.运用知识,思路清晰。

数学学科除了要注重口头表达,还要重视用算式或用文字清晰地表达思路。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只写答案不写过程的现象,这样就看不出学生的解答思路。因此,平时要引导学生养成把自己的思考方法或思路一步步地详细写出来的习惯,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3.评析作业,有理有据。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学生互查互评的方式,开展“当啄木鸟捉小虫子”的比赛活动。活动中,学生发现同桌或小组同学的作业有不规范或错误的地方,要说清楚不规范或错误的原因,做到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长此以往,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工作能力导向 篇4

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基于以上考虑, 本研究在对珠三角地区房地产行业和企业职业岗位, 以及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 对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 最后基于职业行动领域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

(一) 职业岗位群分析

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课程体系的设计, 应首先建立在社会和企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调查显示, 目前市场上房地产企业可以提供给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 营销策划类:销售人员、策划助理、策划专员、市场调查专员等岗位; (2) 评估咨询类:估价员、估价助理、行政文员、市场业务员等岗位; (3) 经纪代理类:二手房经纪、产权代理登记过户员、按揭专员、投资咨询师等岗位; (4) 物业服务类:物业管理员、客户服务代表等岗位。

由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涉及面广, 就单个高职院校而言, 很难全面涵盖该行业的专业知识内容, 现实的做法是根据所在地方的社会需求及学院自身优势, 选择其中一些方向进行重点培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珠三角发达地区和穗港澳经济区的心脏地带, 该区房地产业起步早、发展成熟, 成为广州地区房地产开发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随着广州“南拓”步伐的不断加快, 整个番禺地区的房地产业仍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课题组通过对我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近五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 发现大约60%的毕业生进入房地产开发企业或房地产中介代理企业, 从事销售、策划或者估价方面的工作, 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房地产业发展蓬勃, 以及房地产交易十分活跃密不可分。再考虑到我校该专业发展的基础及师资资源优势,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着重于营销策划类、评估咨询类两大职业岗位群人才的培养。

(二)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如下页表1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能力本位的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一) 工作过程分析, 提炼出岗位具体工作任务

房地产销售岗位的工作过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即接受委托 (包括业务接洽、签订合同等) 、销售准备 (包括资料准备、楼市采盘等) 、销售实施 (包括客户接待、楼盘介绍、实地看房、洽谈与促交、签订购房合同等) 和售后服务管理 (包括客户跟踪、协助交房、权证办理等) 。这四个阶段的过程主要集中在销售实施阶段。将房地产销售工作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归纳总结为工作任务, 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房地产策划咨询岗位的工作过程同样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即接受委托 (包括业务接洽、签订合同等) 、策划准备 (包括团队组建、资料收集等) 、策划运作 (包括主题策划、市场策划、投资策划、产品策划、销售策划、广告策划、形象策划) 和策划方案执行监测。这四个阶段的主要过程集中在策划运作阶段。将房地产策划工作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归纳总结工作任务, 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房地产估价岗位的工作过程同样可以归纳为五个阶段, 即受理业务 (包括接受委托、业务洽谈等) 、现场查勘 (包括拍照、记录、搜集资料等) 、实施评估 (包括测算价格、撰写初评报告) 、审核沟通 (包括送估价师审核、与委托方沟通评估结果等) 和考核归档 (出具报告、资料归档等) 。这五个阶段的主要过程集中在现场查勘和实施评估阶段。将房地产估价工作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归纳总结工作任务,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考虑到销售岗位和策划岗位的工作任务有许多相互渗透之处, 我们决定将销售岗位和策划岗位合并为营销策划类专业方向。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的独立性, 估价专业单独成为房地产评估类专业方向。

(二) 转换职业行动领域为学习领域

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 所谓“学习领域”, 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我们根据房地产估价职业情境和销售情况, 策划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分别确定两个专业方向的多项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行动领域) , 分别对其进行“通用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在学习领域,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和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序化, 形成专业课程方向的模块体系, 具体如图1所示。当然除了专门化方向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模块课程之外, 专业学习领域, 课程体系还设置有一系列通用能力课程, 具体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法规、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识图与Auto CAD、建筑材料与建筑装饰装修、房屋建筑构造等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

(一) 以学生为中心,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高职房地产类专业相关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 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方面, 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 还要拥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 要熟悉房地产行业相对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点, 并且能够进行示范教学;另一方面, 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引导为途径、以多元考核为手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 隐含在典型的工作项目和学习型工作任务之中,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对多项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 大体明确基本的工作思路, 然后由教师“引导”和“驱动”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任务”,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运用学习资源, 进行自主探索, 并且做到互动协作。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 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进取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以我校房地产专业教学团队开发精品课程《房地产项目策划》为例, 课程以房地产策划人员的岗位为中心, 按照实际工作过程, 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环节。将房地产策划工作任务分为10个项目, 并确定23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重点突出策划人员的工作。任务教学活动的安排如下页表3所示。

团队合作法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同样也是每个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往往是针对学生个人进行的, 缺乏对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的训练和考核。团队合作教学法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 因为任何一个学习型工作项目的完成, 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成果。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房地产项目策划》为例, 课程一共设计了12个实训项目。因此, 学生会有多次团队合作的机会。比如市场定位策划这一实训项目, 在项目洽谈阶段, 先由策划团队负责人 (学生组长扮演) 跟开发商 (教师扮演) 进行沟通, 了解客户对产品的策划要求和策划目标。在策划研讨阶段, 团队每一工作成员 (学生小组成员扮演) 通过开会进行头脑风暴, 来确定整体的策划思路。在市场调研收集资料阶段, 每名工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例如:有的负责问卷设计工作, 有的负责现场查勘收集项目信息, 有的负责资料的整理工作等。在方案撰写阶段, 大家又分工负责撰写其中的某一模块, 最终由策划团队负责人将各位同事的文案进行汇总和完善, 最后将策划方案提交给开发商。教师对各策划团队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和科学性评价, 并决定是否采纳这一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提前得到岗位工作经验, 使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得到综合锻炼。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房地产专业教学的创新方法之一, 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以互动教学、仿真模拟为特点,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组织过程如下:由教师给出一定的仿真情境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团队合作完成。各小组成员分别从所扮演角色出发, 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独立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图2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房地产项目策划》中的角色扮演教学环节。

(二) 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方案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工作过程导向和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 必须改革传统的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的单一手段, 而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手段。以本院房地产专业教学团队开发的网络课程《房地产销售实务》为例, 课程考核包括“技能考核、基础知识考核、职业素养考核”三个方面, 分值比例分别为50%、30%、20% (见表4) 。 (1) 技能考核是课程考核的核心内容, 包括过程考核、结果性考核。过程考核是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考核, 它是对学生完成各个工作项目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完成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根据各项目地位和作用的不同, 分别设置不同的权重值, 将各项目成绩累加起来得到过程考核的总成绩。结果性考核是对学期末综合实训项目———房地产项目销售策划方案的质量和成果完成过程的汇报答辩情况进行考核。 (2) 基础知识考核和职业素养考核的具体考核内容及分值详见表4。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和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开发, 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课题。文章以工作过程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理念为指导, 分析当前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因素, 然后结合珠三角地区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和学校自身优势, 以营销策划、房地产估价方向的工作过程为主线, 确定了基于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最后对课程体系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潘意志, 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8) .

[3]郑晓俐, 张国伟.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思路[J].地产经济, 2011 (10) .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朱璟.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6) .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篇5

摘要:算法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教授学生算法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目前算法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的现象,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组以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为目标,所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尝试及其实施效果,并总结出若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算法课程;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096-03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IT行业早已走出之前的低谷,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巨大。南京作为国家级软件名城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确定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急需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高素质、高层次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企业需要的软件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需要根据不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具体需求具备突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而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虽然理论知识较为全面,但由于受到课堂教学和考核形式的种种限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相对单一。教师偏爱讲授被公认为成熟和系统的算法理论知识,采用纯课堂授课的“一言堂”上课形式,却容易忽略了算法这门课应带给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以及对算法领域实际问题和研究热点的关注和学习。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考试成绩,所有学习活动均围绕考试而展开,大多数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和内容都被排斥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之外,主动性和创造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很难支持个性化的能力发展。

显然,传统教学方式下的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急需的软件人才之间是存在明显差距的。如何弥补这种差距?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对那些进入研究所和大学继续深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也可培养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兴趣。因此,在算法课程教学中有必要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分析现有算法课程的教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为课程导向,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方案和思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有用人才。

一、面向学生能力提高的算法教学改革目标

“算法分析与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多年的建设和探索改进,目前已具有较好的前期教学与研究基础,并形成了完整的与课本相配套的课件、实验指导书和课程体系。但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内教师能够传递给学生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算法素养和开阔的知识眼界,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教学的本意和最终目标,实现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能“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算法课程在长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已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法、[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模式[2]等。但这些方法虽然有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首要目的却还是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对比当前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素养的期望,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算法课程的教学模式继续进行改革,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和手段,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协作、实践、创新等各项能力为目标,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另外,算法课程具有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等特点,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程序设计基础,对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较高要求,难度较大。[3]随着课程内容的逐步深入,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来不及消化课堂知识、难点内容无法理解等各种问题,而产生厌学甚至放弃的念头。因此算法课程要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不抛弃”、“不放弃”,必须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多项措施来共同作用,才能保证自始至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绝不是一两项单纯的方法就可以达到或解决的。

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算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下面着重从课程内容的拓展、专题教学环节的设置、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等几个方面,介绍南京邮电大学算法课程组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改革措施和效果。

二、教学内容选择和专题环节设置

1.教学内容拓展

算法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在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对授课内容进行选择和提炼。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尽量精选课程教材中必须讲授的知识点,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当本着“设计与分析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原则进行。只有课程的知识点和应用举例均选取恰当,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适应课程体系,尽快掌握各个知识点并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合理构建的脉络体系中领会到算法思想的精髓和妙用,最终深入掌握算法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另一个方面是将教材中没有包括却有必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延展课程的宽度和内涵。这部分内容不能选择得过于宽泛,也不应与课堂教学内容完全脱节,而应扎根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展更深层次的应用,甚至与计算机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发生联系。

补充知识可通过课堂上采取更加多样的手段实现,一部分由教师对补充的算法案例加以介绍,另一部分则通过分组讨论、撰写学习报告、课堂交流等种种方式,将一些由多个逐步深入的算法问题所构成的专题布置给学生自学,并在此过程中克服其坐等老师讲授的惰性,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养成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的习惯。

2.教学手段改革

学生要真正做到将课堂讲授的算法思想学以致用,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用已经掌握的算法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老师积极思考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创造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其主动投身于课本知识以外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认真思考和追踪把握学术研究动态,笔者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以外主要增加了分组讨论、算法专题学习、研究报告撰写等环节。并且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编程能力和兴趣方向都存在差异,分别设计了不同层次和要求的课题题目,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涉猎课本之外的知识领域,了解和追踪学术研究动态,深入学习算法专题。

专题讨论题目主要分为专题学习和专题研究两大类,专题学习内容较为集中,重在实现和全面讨论,而专题研究背景较为宽泛,重在了解和学习总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加以选择。

3.专题学习内容

专题学习题目一般均选择算法领域中具有较高代表性,且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算法问题,重点加强学生对算法领域优秀成果的掌握和算法理论基础。如:

(1)二分图匹配问题。其中的最大二分匹配问题还可以用网络流相关算法来求解。完美匹配问题可引申出诸多的具体应用,如稳定婚姻问题等有趣问题。

(2)网络流算法。该问题很经典,可考验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尤以最大流算法最为重要,应用非常广泛。

(3)贝叶斯公式与贝叶斯网络。要求将马尔可夫链和贝叶斯理论用于实际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并学习贝叶斯网络[4]解决非链式结构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模型建立和优化、机器学习、参数训练等基本概念。

4.专题研究内容

专题研究则将算法教学与科研中的热点领域和发展方向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算法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学术研究的动态和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和把握,并体会算法思想在科研领域运用的重要性。如:

(1)社区发现算法。社会网络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方向,其中的社区发现问题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个核心任务,与算法中的图论和聚类问题紧密相关。通过该问题,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该领域的小世界特性、中心性等基本概念,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和回顾已有的相关知识,并体会不同聚类算法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特点。

(2)MapReduce算法。云计算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一个热点,而其中的核心算法MapReduce其实就用到朴素的分治法思想,将一个非常大的计算任务自动分解成小的子任务,分别在一些计算能力不是很强的计算机上求解,最后将子任务的解合并得到最终结果。学生通过学习MapReduce算法的实现机制,能体会到其实看似简单的分治法思想在学术前沿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更重视对经典算法的学习。

5.实施效果

专题学习和专题研究环节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问题的资料和解决办法,以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共同分析和求解问题,完成相关的编程实现、结论分析、报告撰写等相关工作,并对学习所得加以整理,制作成ppt文件在课堂上介绍给其他同学分享。

通过该环节的设置,学生除了对这些算法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还领会到算法课程中所学的思维方式其实无处不在且互有关联,知识是死的而应用是灵活的,只有各项能力共同发展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贯穿了整个环节的始终,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组内同学团队合作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锻炼,而结论分析和报告撰写部分则需要逻辑分析能力和文档写作能力,最后课堂分享环节还提升了表达能力。

为了评价专题环节设置后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任课教师特地安排了匿名评教环节收集学生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学习专题环节特别欢迎,效果普遍满意,学生留言“老师组织的学习研究很好,是新的教学尝试,能很好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新的东西”。学生在完成专题的过程中,编程实现部分也自发的学习和使用了很多课堂上未曾教过的技术,如Flash、MFC编程甚至Matlab仿真软件等,完成情况超出预期。但总体来说,专题学习的完成质量要好于专题研究,主要是因为专题学习的内容较为具体且成熟,可供参照的资料较多且实践性较强,专题研究涉及到的知识点则相对较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消化、吃透甚至实现,但总的来说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在此过程中获得了锻炼和提高。

三、考核方式改进

1.考核方式占分比

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笔者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和调节杠杆,通过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方式,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让学生主动去学去练,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算法课程的总分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约占30%~40%,而期末考试约占60%~70%。为了与前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相适应,平时成绩占分比取上限40%,以适当加大实践环节和专题环节的考核力度。具体成绩比例分配比例如表1所示:

2.实践环节考核

课程的上机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拷贝、抄袭的现象总是屡禁不止。但是算法课程作为与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紧密结合的计算机专业重要基础课程,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实现,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相对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均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查范围。

笔者在实践中采取了多种考核手段,尽量避免在上机实践考核中拷贝和抄袭现象的出现,以获得相对公正的考核结果,并将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如:上机实验时要求学生进行在线点到,要求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内提交可以运行的程序代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整体查重等,在上机实验过程中不定期的安排随堂测试,时刻提醒学生做好日常复习工作,对每阶段的学习成果检验结果被纳入平时成绩等。

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学生对上机实验的到课率和投入程度均得到明显提升。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这些非常严格的要求和考核手段并不反感,在体会到自身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之后,匿名评教环节中纷纷表示了欢迎和赞同。

3.专题环节考核

专题环节的考核主要由学生的课堂讲述、书面报告和代码几部分构成。课堂讲述环节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算法讲解是否条理清晰、幻灯片制作水平等。书面报告和代码主要考查对相关知识的涵盖是否全面,算法是否讲解清楚透彻,应用场合和应用方法是否了解,代码实现和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对结果的分析是否正确等。

四、结语

在南京邮电大学算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组老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改进和完善课程配套,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和鼓励,将能力培养目标想方设法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新习惯,培养他们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致力于培养计算机专业新型人才的改革和创新。

今后课程改革的方向仍将坚持脚踏实地从课程的每个环节出发,培养能力发展全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通过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引入新的手段和媒介,进一步拓展课程广度,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高。下一步计划主要有:

第一,进一步拓展算法课程介绍的内容,增加对概率算法、线性规划、遗传算法等的简单介绍,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算法的相关知识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第二,录制讲课视频。正因为无法保证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自始至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并对所有知识点做到当堂消化理解,课后复习就变得至关重要。仅仅通过形式精简的课件难以让学生回忆起上课的具体内容,复习时往往费时费力效果得不到保证。视频资料作为辅助可以方便的实现课堂和网络学习的结合,提升课外学习效率。

第三,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考虑采用一门课程、多种考核路线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擅长,选择采用统一命题试卷的理论形式考核,还是采用撰写学习报告并提交程序代码的实践形式考核,又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参加两种考试方式并计分。若考试中包含上机测试,可要求学生从一组上机考试题目中随机抽取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代码调试能力,又通过题目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考试的难度,进一步检验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

参考文献:

[1]姜枫.“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74-75.[2]韩军,许可.本科算法课程建设的一些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7):66-69.[3]张怡婷,付雄,陈蕾.算法课程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4):86-90.[4]吴军.数学之美[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49-256.(责任编辑:王意琴)

基于能力导向的有效问题教学 篇6

关键词:能力导向;有效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17-02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强调“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获得地理知识的结果,强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的精神,这种地理学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一、能力导向与问题教学

能力一是指向能力的有效(长效),内容表象在能力的变化、提升和发展上;二是指凭借能力获得的有效(包括知识的获得),是真效、实效而不是虚假、表层的。总之:能力可以培养的;只有在需要该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提高、发展;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学习力即阅读力(含观察力---读图、读物、读人)、思考力(想象力是思考力的特殊表现)、表达力(含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写作能力)展示。

问题教学即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力是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锻炼出来的;能否提出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是影响、决定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最核心的因素。从学生角度讲,提问能力表现为:第一层次为学生能提出自己不知道、不懂得、不明白的问题;第二层次为学生能提出为什么和反思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能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和意见,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就是质疑创新能力。从教师角度讲,要善于把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情境和设问),使学生產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有效的问题的设置要具备目的的能力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二、有效问题教学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新课程下的高考,地理科试题考查侧重于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检验地理学科能力。因此高三地理复习课中,教师设计切合学生实际、富有实效的课堂学习探究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积极的参与问题的探究,在释疑中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理原理的形成过程,推理地理事物的分布,既顺应新课改理念,又有效的提升高考的复习效果。而地理课堂中问题的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到学习目标完成的效果。

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要以能力为导向、设置有效性的问题。就应该

1、地理核心概念问题化

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考纲要求:①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师可把课标分解成若干问题:如(1)如何理解水资源的概念?(2)分别说明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3)从供求关系分析水资源出现短缺的原因有哪些?说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差异?(4)以水资源为例,说明不同历史时期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的影响。(5)如何实现自然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带着有目的地读,防止盲读;有思考地读,防止死读;并勤于动手-不断的注记和标出重点,防止“懒”读。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节课的水资源就是核心概念。水资源是指江河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平时课堂大多数也就一晃儿过。学生的文综选择题总是不理想,越到二轮,基本的概念错的越多,越好的学生表现的的越典型。探讨其原因,很有可能是我们平时授课没有对概念的本质、内涵和外延进行探究,导致失误。本课可采用设置情景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巴西、俄罗斯、新加坡的案例中,综合归纳影响水资源总量的因素。让学生体验到并不是降水多=水资源就丰富这种关系。 然后教师引领下,总结完善影响水资源总量的因素知识结构,完成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的深化。

2、地理问题有效梯度化

在充分考虑学生生情和学情,设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在综合难度大的问题下,创设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有效措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中设计的问题探究有:(1)如何理解水资源的概念?(概念、丰歉指标及影响因素)(2)为什么巴西与俄罗斯的水资源最丰富?(3)赤道附近的岛国新加坡年降水量达2000mm以上,但严重缺水,试分析其自然原因。(4)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差异

①我国华北地区的缺水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②上海位于长江口,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水量丰富。但我们知道上海也缺水,有时甚至很严重。这是什么原因?

(5)水资源出现短缺的原因有哪些?(从供求关系入手)

(6)水资源出现短缺的解决对策。

(7)缺水对晋江经济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如:1567问题是属于思维递进式结构,从什么是水资源到水资源出现短缺的原因到解决的对策及对经济的影响。问题因由的因到果,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逐渐提升。23问题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说明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有不同侧面,23问题和1之间的问题 ,逻辑关系是总分关系,通过23问题来归纳影响水资源的丰歉因素,加深概念的理,解这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归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建构体系。问题4由两小问组成,这两个小问之间也是并列的关系。为的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差异这个问题。是依托课本案例,对其他区域进行横向比较,培养学生知识的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及具体分析的能力。问题4(1)华北平原缺水的自然原因相对与问题2为什么巴西与俄罗斯的水资源最丰富?之后出现,则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逆向演绎的思维能力。作用是将已有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教学完善。此外通过感悟高考真题的演练,学生学会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区域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进而组织答题语言,提升表达能力。

问题7是充分开发乡土资源与课本案例的功能并及时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信息,以此为问题情景,探究其发生发展的状况,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错误,对错误呈现的原因,进行及时分析,构建问题教学。

三、有效的问题教学提升课堂质效

本节课的重点是主要以课堂为主阵地,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基础,以《教纲》和《考纲》为依据,对教材进行整合,为学生创设一连串能真正激起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与发现多种问题情境,问题设计能较好地体现符合学生实际,设置问题体现小坡度、将问题阶梯化、生活化;搭建层层而上的思维台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想,让他们在创造的活动中学地理,提出真正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总之,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地理视角,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自我完善、主动发展,极大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理论提升。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课题讲座材料

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外贸英语教学 篇7

一.外贸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1、教材

目前, 和外贸英语有关的教材很多,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共同问题。首先, 教材内容较为陈旧。部分教材仍然停留在要求学生去记忆相关的短语和文章, 这就明显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其次, 由于最初没有专业的外贸英语专业, 很多的教材都是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拼凑而成的, 这些教材的内容虽然没有错误, 但其实际的应用性和专业性很值得商榷。

2、教法

由于外贸英语对于英语以及经济专业的知识都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 当前的教学就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外贸业务功底的教师当作国际贸易导论课来教, 二是英语基本功扎实的教师当作英语写作课来教。这也真实地反应了我国当前外贸英语教学的一些现状。

丁波玲在对高职院校外贸英语课程改革问卷分析中指出, 教学模式老化, 大纲设置不合理, 书本知识与实际脱节严重, 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是当前外贸英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已经严重影响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外贸英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以能力为导向, 改进高职外贸英语教学

1、精选教学内容, 营造仿真教学氛围

教学内容的选取好坏直接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材内容的选择就必须和贸易实际密切相关, 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营造一种仿真的工作氛围, 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因此, 真实性、示范性和实操性是外贸英语教材必须具备的三大特征。真实的教材内容来自于国际贸易相关的真材实料, 可以选择一些外贸公司的真实业务信件和订单合同, 并且要对公司和客户信息做相应的保密处理。作为教材同样必须有一定的示范性, 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好的示范作用。实际操作性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只有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时有足够的信心和技巧完成工作任务。

2、引入案例教学法, 注重教学的务实性

(1) 案例法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案例为基本的教学素材,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外贸活动就愈发的频繁, 创新的外贸交易方式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这些因素都要求从业者必须有较强专业综合素质, 客观上要求外贸英语教学要与国际贸易业务相结合, 而案例教学模式便能较好地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2) 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得到了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大力推行, 这是由其自身的优势所决定的。传统的语言教学以模仿和记忆为主,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活动是被动接受的。而案例教学法则相反, 因为案例教学能大大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外贸情境的差距, 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成积极主动的分析讨论。另外, 案例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团队的分工与协作, 因此,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强化, 进一步提高了其对于表达方式的选择、讨论技巧的改进, 并且通过环境模拟还可以增强学生面对困境时候的自信心。因此, 案例教学法的引进对于任课教师和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但如果应用得当, 则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不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只是专注于学习书本的死板的知识而忽略实际能力的培养, 不仅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不利, 也影响今后的就业。而案例教学法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更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使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升学压力已不是其重点, 他们更多的是面临毕业后的就业择业问题。如果学生在毕业后, 既有扎实的外贸英语基础知识, 又具备实际的外贸操作能力, 他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 并且在工作中可以很快的适应工作环境, 得心应手。而相反则会在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 大大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知识的实用性和实际操作性, 让学生的日常所学可以很快地运用在工作中。同时更要注重专业实际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能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用技能来巩固知识。

(1) 在班级成立虚拟外贸公司

实践才能出真知。外贸公司之间的外贸函电以及商务谈判是外贸英语的主要学习内容, 所以成立虚拟外贸公司,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真实地业务联系和贸易往来当中, 达到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的目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 在德国就兴起了在金融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建立模拟公司。学生学到的知识在组建和运营公司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和印证, 并且可以了解公司经济往来的各个环节, 而模拟公司也不必承担任何的经济风险, 让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可以为自己的公司取名, 自由选择业务范围, 设立法人以及成立董事会等。在此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外贸实践活动, 熟悉外贸的整个环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 学生的外贸英语将会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 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也大有益处。

(2) 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实践

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毕竟是死板和有限的。即使课堂引入了案例教学和虚拟实践, 这也是理想化的。因此, 我们学习外贸英语的最终目的, 就是可以在今后的外贸活动中熟练掌握并应用自如。因此, 去外贸公司进行实习是外贸英语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补充和有效检验。所以,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和当地的大型外贸公司签订实习合同, 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进行实习, 通过真实环境的锻炼, 学生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发现平时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让以后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习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在毕业后留到公司工作, 这也相应地降低了学校就业率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

总之, 高职外贸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高职学生真正掌握到外贸的功能性语言, 用英语解决外贸业务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实施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课程, 改进外贸英语教学, 才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外贸英语的技巧和能力, 提高学生在外贸业务活动中正确使用英语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培育出高质量的高职应用型外贸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晓庆.如何提高外贸英语课堂教学效果[J].考试周刊, 2009 (37) .

[2]宋淑敏.试论外贸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2) .

[3]丁波玲.高职院校外贸英语课程改革问卷分析及教改对策[J].正德学院学报, 2008 (1) .

[4]陈舒盈.基于能力导向的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

论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篇8

一、能力导向课堂教学概述

1.能力导向的内涵

罗杰斯认为,能力是个体通过内化的方式获得的整个知识和技能资源体系,可以运用这种能力来解决复杂情境下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这种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导向对于教学活动以及整个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不仅指培养出学生独立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指要让学生有质疑、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教学应该是以能力为导向而展开的师生、生生对话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知识情况,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来理解、掌握知识,发现问题,研究分析,最终真正掌握甚至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能力导向需要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锻炼出自己的能力,并且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和意见。[2]

2.有效课堂的评判标准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没有带动学生有所进步、有所发展。简而言之,有效教学课堂就是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其中有效果指:首先是学生学业成绩达到优良和及格,其次是学生懂得和学会,再次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改进、变得越来越爱学习。有效益指:第一,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第二,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第三,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做人。有效率就是教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达到教学目标。

3.能力导向的课堂教学释义

余文森教授指出,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宏观上能力的有效,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获得和掌握,还应该着重体现在学生能力的有效变化、提升和发展上。这种有效能力的形成是长时效的,可以长久地保留并发挥作用,并不是一时短效的能力获得。二是指学生凭借能力获得的有效性。也就是说,通过有效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依靠、发挥自身的能力来理解、掌握、建构、创新知识,使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的来说,能力导向的课堂教学主要指要建立起依靠和充分发挥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阅读、思考来不断探索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使知识和能力共同发展。

二、能力导向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1.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本”,一味地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总是在课堂中强硬地将各个科目的知识通过一板一眼的讲授,强制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几乎不管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这些知识,于是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能力导向课堂教学彻底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一种“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新的教学秩序,能够让教师真正将学生的成长与能力发展作为教学目标,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双手,挖掘和释放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能力导向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推行“以能力为基础”的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推动教学理念从知识到能力转化,为国家培养出勇于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2.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

长期以来,教师以传统的填鸭式或一言堂教学向学生灌输基础知识,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进行单纯的知识记忆和存储。同时,课堂教学活动长期存在教师单向知识输送的现象,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很少。能力导向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方面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思维互动和探究;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及其能力,营造出一种自主兴趣学习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展现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能力导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更多地是培养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主动了解和掌握自己未知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学会观察、思考和探索,敢于质疑老师、敢于质疑书本知识,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这种良好的互动课堂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与完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唤醒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换。[3]

3.从机械式评价到动态评价的转化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对教学课程的一个评价,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效果的有效评定手段。传统应试教育中,以学生知识、技能、能力为评价目标,其中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评价方式就是几乎以统一安排的考试为主,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个人水平。能力导向课堂教学着眼于评价体系的动态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目标的多样化,比如不仅考量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考察学生的兴趣、创造能力、表达和交际能力等;二是对学生的评价既可以通过考试,还可以通过平时课堂中的表现,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能力导向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评价来关注学生,着眼于提升学生整体能力,这样能够不断激励学生进步。[4]

三、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阵地,而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大量“一心只会跟着老师走”的“高分低能”学生,不会自己思考和分辨,导致了我国教育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因此,当前教育界以及全国开始关注并提倡“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呼吁我国基础教育进行改革,真正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目前,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不断地推进和深入。[5]

(2)当前我国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主动引导,被动听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可以说,教师“包办”了全部的课堂教学活动,突出了“教”的地位,强调以“师”为主,而不是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往往一节课中,几乎都是教师在不停地讲课赶教学进度。于是,学生只能被动地在讲台下面听课,一股脑地全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繁重的课程任务,使学生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思考,更谈不上质疑教师和书本了。

第二,缺乏互动与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师、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同时缺乏正确合理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此外,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少了,互动与合作的缺乏导致学生往往固步自封,不能相互学习和借鉴。

第三,评价标准单一。当前的评价体系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难以推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原则。对于教师教学活动而言,听课是我国长期沿用的一个定性评价方式,主观性极强,不利于教师课堂活动的改进和发展。同时,在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传统教育环境下,课堂教学评价一般都“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主导轻主体”,通常以某一场考试来评价学生。[6]

2.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性提升策略

(1)先学后教,独立先学

余文森教授认为,“先学后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先学后教”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方式的一大颠覆,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先于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当然,这种“先学后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先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学是核心、导是关键,因此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比如,在每节课下课之前布置下一堂课的预习任务,或者在每堂课中先给学生5~10 分钟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学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这样,可以通过提纲式的导学,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构架和认知结构,寻找新的知识点,自主有效地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先学后教”是实现能力导向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2)自主思考,主动提问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因此,教师需要导疑,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注意到问题,并鼓励他们质疑,主动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和矛盾,真正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其中,教师营造出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和谐平等进行交谈和交流的方式很容易使教师放下“架子”,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缩短师生距离,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提问和主动回答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学会反思、自省,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解决进行总结和反馈,真正完成自主学习的全部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内省能力。因为只有不断总结,才能真正消化知识,把知识内化融合为自己独有的方法和习惯,为下一次的质疑和提问积蓄力量和能力。

(3)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合作交流是能力导向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一个核心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准确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发展水平,善于与他们交流,促使知识的相互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重视,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通过启发和诱导,在学生自主面对和解决问题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和指导。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比如可以通过小组自由讨论的方式,让小组成员尽情讨论,讲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还可以集思广益,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思想碰撞,对于转变思维方式和互相学习大有裨益。

(4)科学评价,全面考量

科学全面的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评价主体,都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而评价应该做到全面考量。一方面,评价是一种教师了解和获得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教学活动中的偏差进行纠正的依据,也是建构学生新的知识网络的来源之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呈现出来的状态,准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表现,及时科学地评价学生,进行全面考量。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此外,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如对于一个问题的回答和思考,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评价,在思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和水平。

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师正在攻克的难题,也是一个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重要武器,而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更是促使课堂教学由“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化的重大举措,也是进一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的关键步骤。在能力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郭细梅.“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5(5).

[2]郑绍斐.语文课堂能力导向有效教学探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5(2).

[3]林大贤.立足主体能力导向自主学习——构建“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教学模式尝试[J].基础教育论坛,2015(2).

[4]肖石珍.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4).

[5]庄丽蓁.由内而外,从内容到形式——能力导向下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4(10).

工作能力导向 篇9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指人的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 是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情、意诸方面的力量, 包括个人的体能、实践能力、态度、动机、经验、知识、个人品质等方面的内容。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 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 也不是一个毫不相干的孤立能力机械的相加,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是各种能力的“综合”。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其他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具有一定差别。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因此,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有一定的特殊内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同样由基本能力、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构成。其中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 而专业能力是从事特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职业能力理解偏差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以往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将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同, 认为培养学生某一项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21世纪更需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其它能力。根据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程度以责任心为最高, 占34.5%, 其余依次为竞争意识与能力为33.5%, 适应能力为24.6%, 思想品德为12.1%, 实干精神为21.5%, 意志承受力为10.9%, 这表明, 企业在选用人才上、更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 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能力。

(二)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当

高职学校专业设置不当的两种表现。

一是专业设置速度不当。经济的发展方式的急剧转变产生了大量的新专业, 尤其是在新兴的服务、管理和高新技术行业, 比如物流师、电子商务师、酒店管理人员、调酒师、程序设计员等, 社会对新兴职业的从业人员有着大量需求。同时, 由于我国的很多地方己经出现了产业聚集, 即某一个或某几个产业大量聚集在某一地区, 并且行业内部的企业间有相互配套的趋势。这种现象导致了该类行业对某类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而当地的职业学校却没有设置相关专业或是设置较晚, 这样就不能满足行业发展时期的人才需求从而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是高职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的能力口径过于狭小。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 同时这种仿照苏联的专业划分方式具有高度的指向性, 这种专业细分本身也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化趋势背道而驰。

(三)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目前, 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师普遍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情况的了解。有资料表明, 我国高职院校中有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 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 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 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非常匮乏, 另一方面也没有采取应有的激励机制发挥现有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流动率, 仅为1.5%~3.5%, 这与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项目的内涵和标准》中要求的“各专业从企事业单位现任高级技术管理专家中聘请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业教师的比例不小于16%”相比较, 显然差距很大。

(四) 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实验是提高职业能力培养水平关键。但在高职办学过程中却难以保证这一点,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实习、实训和实验机会的不足。学生实践机会缺乏在深层次的现实原因在于实习、实训、实验经费的不足。职业教育需要学生参加较多的实践, 这些实践不但需要实习基地, 实习工具和机器等实习或实验用的仪器设备, 还需要专业的教师来进行现场指导, 这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如果经费分担和保障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很难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

三、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

(一) 合理设置专业

学校在设置专业过程中, 不仅要深入行业、企业调研, 而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 及其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 及时了解人才市场的文化动态, 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关注和把握人才市场走向。当然, 在专业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 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 宽口径专业与多方向专业, 变动性专业与稳定性专业的辩证关系。其次, 专业设置要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服务本地区的办学目标, 培养“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的技术人才。因此, 坚持市场导向设置专业, 就必须注重本地区、本行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按照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 并准确把握对未来的预测, 体现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前瞻性。

(二) 加强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实行的是高等职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 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既不同于普通院校的学者型教师队伍, 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即“双师型”教师队伍。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 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 既有专职教师, 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 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 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 从教师个体来说, 主要是指基本素质要求, 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 逐步向教师—工程师 (技师、会计师) 等复合方向发展;即使是专门从事文化基础理论课的教师, 也要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 完善实践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在一定的实践环境中, 通过实验 (试验) 、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顶岗实践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式。它是在课堂理论教学基础上, 通过课堂外的作业、实验、实习、社会调查 (课程设计) 、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毕业论文 (设计) 等形式,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的好坏, 不仅是衡量高职教育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可以说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

(四) 实行创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所谓创业教育, 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 是一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能独立从事某项事业或商务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受教育者“愿创”、“敢创”、“会创”, 即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育, 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种类型的企业, 并开展社会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 提出或充实自己的创业计划, 从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对所有的高职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 这能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 改变他们的择业方向, 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 增强创业意识, 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 这也是增强高职教育生命力的客观要求。或者说, 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的辨析, 提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构成的基本框架, 并进一步阐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针对实际, 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解决策略。

能力培养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改革 篇10

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即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完成听、说、读、写、译等任务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设计的教学活动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作为出发点, 英语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要将语言知识和语言实践相结合, 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

英语是一门实践课,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听、说、读、写、译活动,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把自己置于与学生一样的语言学习地位, 参与他们的活动, 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 教师应了解每一位学生, 观察他们的表现, 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欣赏并赞扬学生。

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考虑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教学目标。英语不仅是一门知识课, 而且是一门实践课,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过程中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为学生设计活动, 开发他们潜能, 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预习, 预习环节主要是教师让学生准备讨论题, 拼读重点单词、短语,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等等。学生预习后, 能够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 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新知识, 教师授课内容含量大, 学生学习的知识量逐渐增多。预习过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积极活跃, 课堂气氛融洽, 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在课外复习, 为学生选定课后练习, 指导学生翻译、写作, 对学习内容作拓展性练习, 进一步消化教学内容。

三、以任务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精心设计各种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任务应该有一定难度, 有学习的价值;划分学习小组, 明确组员责任, 每个小组的整体成员素质相当, 小组内各成员形成性别、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为小组成员相互帮助提供可能, 每个小组的整体成员素质相当, 为班内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每位学生担任一个角色, 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汇报本组的学习结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 教师总结评价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

(一) 话题讨论

每次上课从话题讨论开始, 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一些问题, 和他们一起讨论, 例如:国际国内新闻、当地或学院新闻、英美节日、天气、学院迎新晚会、校园歌手比赛、体育比赛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讨论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英语语言 进行思考, 与他人交流, 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缩短师生距离, 便于检验学生学习英语的成效,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二) 口头陈述

让学生口头陈述难忘的经历或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例如: 自我介绍、我的家乡 (家庭、父亲、母亲、朋友) 、我喜爱的运动 (电影、小说、音乐、明星、歌手、格言、食物) , 等等。这些话题学生比较熟悉, 有切身体验, 有兴趣表述, 在碰到自己不懂的单词、句子时, 会向其他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

(三) 角色表演

教师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 创设情境, 安排任务,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进行角色表演, 要求学生把适合表演的听说交流或课文内容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在班上表演出来, 例如:问路、购物、推销、求职面试, 等等。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写出台词, 小组共同修改、表演, 最好达到脱稿表演的程度;各小组轮流表演, 角色扮演不仅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 把句子说正确, 而且要求他们运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比较好的班级, 教师可以挑选故事情节生动的课文, 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 经过课堂的学习讨论, 让学生改编成短剧, 在课上表演, 便于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直接建立起语言与形象之间的联系, 使英语学习更有趣味。

(四) 课文导入讨论

在学习课文之前, 教师根据课文的主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或社会热点的话题, 让学生课堂讨论, 话题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引起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提前安排任务, 尽可能提供与话题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各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要在讨论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 最后组织全班进行自评或互评。

(五) 概述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根据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核心句写出课文概要, 学生在小组口头交流时各自撰写概要, 小组合作写出一篇课文概要, 各小组在全班口头汇报交流。

(六) 复述课文

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讨论分析课文的大意和难点内容, 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大意表述出来。复述可以按照段落来做, 也可以针对整篇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复述课文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周密设计, 例如: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条线索, 提供相应的词汇和短语, 让学生复述;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几个问题, 让学生根据问题的提示复述课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系列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示的内容复述课文, 等等。在复述的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 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和学生一起参与复述。复述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 既要表扬学生做得好的方面, 又要指出他们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作拓展性学习, 了解课文中比较难的语句和语言现象, 培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 汉译英

教师给每个小组同样的一组汉语句子, 要求学生利用课文中的词、短语或句型将其译成英语;学生把自己翻译的内容在组内交流, 共同商议修改, 形成代表小组水平的译文;各个小组在班上汇报译文, 全班共同讨论;教师提供参考译文和评价标准;全班参与讨论并进行评估。

教师提供一段汉语, 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在课后翻译成英语;课堂上, 学生在小组内对译文进行讨论修改, 最终形成小组成员共同认可的译文;各个小组交换译文, 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和评价标准修改译文并打分; 教师收上各组译文;下次授课时, 教师对各组译文进行讲评并反馈成绩; 教师打分和学生打分, 构成各小组的总体成绩。

(八) 英译汉

教师从课文译文中挑选典型语句, 引导学生与英文原文进行比较, 并进行适当的翻译技巧方面的指导;教师给出一些与原文结构类似的英文句子, 让学生在小组内翻译成汉语;各个小组汇报译文, 全班共同讨论;教师提供参考译文和评价标准;全班参与讨论并进行评估。

(九) 命题作文

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写作愿望, 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相关或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题目, 要求他们写一篇与课文类型图式和叙事方式相同、有真实交际意义的作文。

(十) 课外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 像英语角、英语电影欣赏、英语书法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圣诞晚会、英语文化讲座, 等等, 这些课外活动可以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得到口头和书面表达的锻炼。

(十一) 强化对英美文化的认知

语言同文化密不可分, 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外语教学中, 文化认知不只停留在思维、理性等层面上, 它与语言的交际功能有关。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指导学生进行成功的外语交际。

学生要掌握英语, 必须对英美国家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生活细节, 像礼仪、禁忌、庆典、节日等有所了解。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英语语言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与英美文化有关的内容, 例如:英语词汇、英美节日具有文化意义, 基督教教义、英美文学名著包涵文化内容, 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强化对英美文化的认知, 引导学生进行成功的英语交际。

四、课程评价

实行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估, 就是根据教学目标, 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手段和形式, 跟踪教学全过程, 反馈教学信息,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上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估对英语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评估,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反馈教学信息, 改进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形成性评估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评估,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步骤及学习策略进行评估,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情感进行评估。形成性评估的形式包括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 形成性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上全面发展, 有利于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终结性评估一般在学期末进行, 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对象, 重视对学生全面语言技能的考核, 期末考试以大纲的要求为基本依据, 考核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多样化, 注重对能力与素质的考核。

摘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应该突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 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通过组织听、说、读、写、译活动,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应用所学知识,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肖建安.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4) .

[2]郝涂根.合作学习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0) .

[3]胡舟涛.“互动”英语教学与英语能力培养[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

基于能力导向的英语阅读有效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 能力导向 课堂有效教学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针对我校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较薄弱的现状,笔者基于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以人教版选修八第五单元阅读课为例,谈谈这方面的尝试。

一、“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力的有效,即有效的内容表现在能力的变化和发展上;二是指凭借能力获得的有效,教学要依靠、发挥学生的能力来理解和创新知识。余教授提出能力导向课堂要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要建立依靠和充分发挥学生能力的课堂体系。笔者认为,在能力导向的英语课堂中,可通过引导学生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让学生“读出作者”、“读出自己”和“读出问题”,即准确读出作者的本义,又把自己的经验融入阅读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通过指导学生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常规思考力”、“创新思考力”和“特殊思考力”;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进行表达,激活知识,将知识真正转化、生成为能力。鉴于我校学情,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要兼顾学生基础知识,以基础促能力,以能力促进有效教学。

二、以能力为导向, 兼顾基础知识

在高中英语人教版选修八模块中,第五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考古学,涉及到历史和人类学,内容是“周口店遗址的北京猿人”,通过一个考古学家和一组参观遗址的英国学生的问答呈现出史前文明。由于我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把握三个维度:课前的备与学、课中的教与学、课后的导与学。

1.课前的备与学。先秦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上阅读课,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读前准备。教师可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本节课前,布置学生复习上节课有关考古学和预习这节课的词汇,并进行以“考古学”为话题的口语练习。

2.课中的教与学。全国优秀外语教师葛文山说过,“教材里的课文是风平浪静的池塘;高中阅读中的文章是惊涛骇浪的大海。”如何帮助学生在这片大海中遨游?笔者认为,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教师需提出有效的阅读任务,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

(1)以获取处理信息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逻辑性创造性思维。在本节课中,教师提出以下任务:一是通过略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北京人的生活、他们使用过的骨针和制作的项链;二是通过扫读了解文章细节。在了解细节时,不仅要“读出作者”,还要“读出自己”,即填关于骨针、项链的来源、材质以及考古学家对北京人生活的猜测,还要根据常规思考力推测骨针的用途。随后教师邀请学生根据获取的信息画思维导图,来启发学生的逻辑性和创造性思维;部分学生将周口店遗址画出了动漫效果,将课堂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2)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这节课中,教师在读后提出两个开放性问题组织讨论——参观周口店遗址有何意义、如何保护周口店遗址。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对比古代与现代生活的差别,让学生增长考古学知识,培养对考古学的兴趣。第二个问题让学生通过了解周口店遗址的现状,讨论如何拯救周口店遗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保护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3)以英语表达能力为导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由于本节课阅读的文本是学生与考古学家之间的问答,学生可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先帮学生搭建好脚手架,即带学生找出考古学家引导学生猜测“北京人”生活的问答,再品读问答的特点,如“Now what do you think this tells us about the life of these early people?”,学生会找出一些考古学家的专业用语,如“we have found”。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师可提供,也可让学生创设。

3.课后的导与学。古人云:“温故而知新”;现代人讲究“温故才知新”,即温习已学的知识,才能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课后要重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本节课可以“考古学”为话题,整理词汇、句型并延伸;还可引导学生关注有关考古学的时事热点新闻,比如了解厦门城市遗址考古、厦门古墓葬考古等。

参考文献:

[1]罗之慧,扈华唯.高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10):14-17.

工作能力导向 篇12

(一) 当前职校语文教学改革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在当前全国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的导引下, 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重心放在了如何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上, 关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从学生自身角度看, 他们则希望能学一门技术在社会上立足, 认为学习语文对将来就业没有立竿见影的联系, 因而不重视, 甚至觉得可有可无。在当前这样的形势下, 文化课的改革进度大大落后, 更无从谈起语文的职教特征。

(二) 职校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脱离, 与职业能力脱钩

大多数学校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性关注不足, 所有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同一种语文教材, 所有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语文教学计划 (包括课时安排等) 都是一样的。简而言之, 在职业学校, 涉及到语文教学, 对各专业来说就是“一刀切”。这样的教学模式是违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不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展开有指向性的、有目的性的教学, 那是对学生的“视而不见”, 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 这样的教学“副作用”也是相当大的。

试想我们如果能把学生所学的专业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能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 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 目前的语文教学怪现状或许可以被打破。

(三) 职校语文教学偏重人文性, 忽视工具性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 职校语文教学也应不断向前发展, 教法、学法不断更新、完善, 但总体上来说, 目前的教学仍然重在品味、鉴赏、感悟, 操作性、应用性不强, 特别是很难体现专业特点。职校学生很快就会步入社会, 如何将语文知识指向就业, 使知识迅速转化为技能, 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语文教学者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二、动漫语文课程开发的思路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明确要求“对接职业岗位实际要求, 构建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根本、理论实践一体化、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动漫语文正是依照这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来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的。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 就是要将现行的语文教学从教材、教学目标到教学评价作一重新建构,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 以就业为导向, 语文学科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合, 促进学生专业成长

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一线的生产、服务、技术人员, 因此, 基础学科的教学也应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努力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在动漫语文的开发过程中, 我们尝试把动漫专业知识与语文学科知识融合, 利用语文学科的功能, 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学习活动, 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动漫专业学生语文素养和动漫专业知识的综合课程。由于该课程不同于一般的通用课程, 故建议在动漫专业二年级使用 (一年级可使用中职语文通用教材) 。

(二) 以能力为本位, 创设职业情景, 以做带学

在动漫语文的课程中, 加大了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教学时, 语文教师可以创设各种职业情景, 通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语文活动,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语文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三) 以兴趣为入口, 激发学习热情, 挖掘潜能

动漫语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终极关怀。该课程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及最终目的, 遵循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 以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为切入口,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基点, 激发出最大的学习热情, 抵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四) 以工作为目标, 产教融合, 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要与产业对接, 要为产业服务, 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 利用假期进行实习, 把工作中的问题带回课堂来研讨。有条件的学校可请企业知名人士、取得成功的毕业生回校介绍经验, 把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介绍给学生, 使课堂与社会接轨, 工学结合, 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三、动漫语文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

(一) 紧扣动漫行业的行业需求

伴随着动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市场的进一步成熟, 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必将更为广泛,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既精通职业技能, 又具有创意、策划能力, 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将会大受欢迎。我们对一些动漫专业的毕业生和动漫企业进行了调查, 反馈信息如表1所示。

1. 企业

第一层次要求:作为动漫专业的一线员工, 需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第二层次要求:除精通动漫软件制作外, 还需具备原创、策划能力;第三层次要求:动漫管理人员应有市场调研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 满足客户的制作需求。

2. 毕业生

进入动漫制作行业后, 发觉文化积淀很重要, 动漫作品的创意、策划都依赖制作者的文化素质。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知识储备, 无法创作高层次或大家喜闻乐见的动漫作品。

(二) 以工作岗位要求分解职业能力

动漫行业的经营范围为:制作、发行电视综艺、专题片、动画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电脑图文设计、制作。

行业的经营范围决定着该行业的员工工作内容和需要具备的能力。那么动漫行业的员工需具备哪些工作能力呢?

1. 语言交际能力

动漫行业属于文化行业, 要满足客户的产品要求, 需与客户展开大量的交流工作。文化产品从制作到成品, 期间需进行大量的修改工作, 因此要求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

2. 动画编剧能力

动漫行业员工的大多数工作时间要用在动漫制作上, 动漫制作不仅需要专业的制作技能, 更需要动漫作品的创意、构思、情节展开等剧本创作能力。一个好的动漫作品离不开一个好的题材、创意、构思等, 动画编剧能力决定着动漫作品的层次和水准。

3. 专题片解说词创作能力

动漫行业里一个很重要的业务就是制作电视综艺、专题片等, 其中片中的解说词是制片工作的灵魂。实际上, 解说词即为专题片的剧本, 故解说词的创作能力在制片工作中尤为关键。

4. 综合文化素质

动漫行业也是艺术文化行业, 动漫创作者其实也应该是文学创作者、文学爱好者。动漫艺术与文学艺术终究是分不开的。培养艺术气质, 积淀文化知识, 需要多多品读、感悟文学经典作品, 要善于挖掘中国文化,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感悟能力及应用文写作能力。

(三) 围绕职业能力, 以模块为结构, 编写《动漫语文》校本实验教材

为使职校学生更好地步入动漫职场并获得良好的发展, 课题组以动漫专业为试点, 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借助模块教学的理念, 编写了《动漫语文》校本实验教材。模块 (module) 是一个外来词, 也可以译为组件, 原指功能独立、组合灵活的部件。在职业教育课程中使用“模块”这个概念多指有特定目标、相对独立又便于组合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 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学习单元, 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掌握既定的学习目标。模块之间仍然存在着并列、组合、交叉等关系。模块相对独立, 目标指向明确, 通过每个模块的学习, 可以获得一项知识、技能或者能力;每个模块的内容以培养某种能力或技能为中心, 通过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加以强化。模块的组合是由职业活动目标的实现和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形成决定的。

在《动漫语文》校本实验教材中, 围绕该专业的职业能力, 我们拟设的模块如下:

(四) 动漫语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 运用模块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教学

动漫语文的每一个模块都指向一组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内容的编排与活动的展开方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每个模块学习之前, 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浏览该模块设置的活动, 将整个模块以“先行组织者”为先导 (这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重要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设计“组织者”的目的, 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 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以促进类属性学习。也就是说, 通过呈现“先行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 使其更有效地学习材料, 暗示学生调动过往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作好准备) ,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展开活动。每个模块配置了五个环节:

●导言: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简介, 创设学习情境。

●项目分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任务及要求,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子项目活动设计:依据子项目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多维度评价。

●结论:总结学到了什么。

学生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 使知识与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2. 评价体系

在教学当中“评价”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功能不在于筛选和甄别, 而在于发展与促进。在动漫语文的课程中, 我们采取量表评价与有效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量表评价法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指标, 并给出评价的等级, 在评价过程中, 评价者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有效教学的构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教学评价的激励性, 教学状态的自主性, 教学氛围的和谐性, 教学探究的科学性, 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教学特色的艺术性。量表评价与有效教学评价相结合的目的在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教育、促进功能。

动漫语文课堂评价表设计如下:

(1) 学习者评价表。

(2) 教学者评价表。

有效的学习是积极的学习、主动的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关键是活动聚集人心, 趣味激活欲望, 使学生全员参与, 全程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主动探究。评价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学生能否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能否全面达成。

四、几点补充说明

一是本实验教材只是一个尝试, 教师可以在理解和工学结合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通过对学习环境、学生态度等教学变量的控制, 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本课程的开发使用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它要时刻跟踪行业的需求, 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相应改进, 才能使学校与社会顺利衔接过渡。

三是职校文化课教师有必要下企业锻炼。职校文化课教师肩负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使命, 如果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 对职业发展毫不敏感, 职校文化课将失去生命力。因此, 职校文化课的教师也应多创造机会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培训、考察、调研、实践。

摘要:随着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 导致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职业学校动漫专业中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从课程开发的思路、过程、方法、实施、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研究动漫语文课程的改革方案, 力图为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改革探路。

关键词:职业能力,动漫,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余祖光, 荀莉, 苏敏.关于文化基础课设置的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4) .

[2]曹琼.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改革现状及对策探讨[J].江苏教育, 2012 (18) .

上一篇:党的思想作风下一篇:克服交际中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