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虫苯甲酰胺

2024-09-24

氯虫苯甲酰胺(精选6篇)

氯虫苯甲酰胺 篇1

氯虫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是杜邦公司开发的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广谱杀虫剂。其作用机制是诱导昆虫鱼尼丁受体活化,致使细胞内钙离子外流而耗竭,导致昆虫因肌肉瘫痪而死亡,属鱼尼丁受体活化剂类杀虫剂[1,2]。氯虫酰胺具有结构新颖、作用机理独特、高效低毒、以及环境友好等特点,已于2007年上市[3]。

目前报道的氯虫酰胺合成方法有多种[4],主要是集中在两种关键中间体的合成步骤以及最后汇聚合成目标产物的合成方法上。本文对文献报导的合成方法进行了路线调整和工艺优化[5,6],以2,3-二氯吡啶(1)为原料经肼解、合环、溴代、芳构化、水解得到关键中间体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6);另外以2-氨基-3-甲基苯甲酸(7)为原料经氯代得到另一关键中间体2-氨基-3-甲基-5-氯苯甲酸(8),将其和前述中间体(6)在甲胺水溶液中与甲磺酰氯进行“一锅煮”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9)。该方法在中间体(8)的合成上,由原先的四步反应简化为一步反应,在最后汇聚合成目标物上由原先的两步反应简化一瓶反应,并且对应步骤的条件进行了优化,从而降低了成本,操作更简便,适合工业化生产,合成路线见图1。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WRS-1B型数字熔点仪(温度计未校正);Mercury型600 Mz核磁共振仪(CDCl3或DMSO-d6为溶剂,TMS为内标),VARIAN公司;所用试剂为分析纯或化学纯,市售。

1.2 合成

1.2.1 2-肼基-3-氯吡啶(2)的合成[6]

于500mL三颈瓶中依次加入273mL 50%水合肼、100 g (143 mmol)2,3-二氯吡啶和150mL乙醇,磁力搅拌加热回流30 h,冷却至室温,过滤、干燥得白色固体96 g,收率 99%, m.p. 168℃。

1.2.2 2-(3-氯吡啶-2-基)-5-羟基吡唑-3-甲酸乙酯(3)的合成[6]

于配有机械搅拌的1 L三颈瓶中加入250mL乙醇,慢慢加入15.5 g (0.676 mol)金属钠,加热回流反应制成乙醇钠溶液。在回流状态下加入96 g (0.676 mol)3-氯-2-肼基吡啶(2),随后滴加116.3 g (0.676 mol)马来酸二乙酯,继续回流5 h,冷却后,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加入200mL水,于冰水浴中充分搅拌下加入40.5 g (0.676 mol)冰醋酸,水相用乙酸乙酯(300mL×3)提取,合并有机相,水洗,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并减压浓缩得72.8 g黄色固体,收率40%, m.p. 133℃。1H NMR (DMSO-d6, 600 MHz),δ: 1.20 (t, J=7.2 Hz, 3H, CH3 ), 2.40 (dd, J1 =8.4 Hz, J2 =1.8 Hz, 1H, CH2), 2.90 (dd, J1 =8.4 Hz, J=7.8 Hz, 1H, CH2), 4.18 (q, J =7.2 Hz, 2H, CH2CH3), 4.81 (dd, J1 =7.8 Hz, J2 =1.8 Hz, 1H, CH), 7.18 (dd, J1=4.8 Hz, J2=1.2 Hz, 1H, Pyridin-5-H), 7.91 (dd, J1 =6.0 Hz, J2 =1.2 Hz, 1H, Pyridin-4-H), 8.25 (dd, J1 =6.0 Hz, J2 =4.8 Hz, 1H, Pyridin-6-H), 10.15 (brs, 1H, OH)。

1.2.3 3-溴-1-(3-氯吡啶-2-基)-4,5-二氢-1H-吡唑-5-甲酸乙酯(4)的合成[6]

于500mL反应瓶中加入33.0 g (122 mmol)化合物(3),100mL乙腈和15.0 g (52.3 mmol)三溴氧磷,加热回流2 h,减压蒸馏除去乙腈,加入100mL乙酸乙酯溶解,水洗至中性,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并减压浓缩得40.0 g棕色油状物,收率99%。1H NMR (CDCl3, 600 MHz), δ: 1.19 (t, J =7.2 Hz, 3H, CH3 ), 3.23 (dd, J1 =18.0 Hz, J2 =9.0 Hz, 1H, CH2), 3.44 (dd, J1 =18.0 Hz, J2 =11.2 Hz, 1H, CH2 ), 4.17 (q, J =7.2 Hz, 2H, CH2CH3), 5.25 (dd, J1 =11.2 Hz, J2 =9.0 Hz, 1H, CH), 6.86 (dd, J1 =7.8 Hz, J2 =4.8 Hz, 1H, Pyridin-5-H), 7.66 (d, 1H, J =7.8 Hz, Pyridin-4-H), 8.07 (d, 1H, J =4.8 Hz, Pyridin-6-H)。

1.2.4 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甲酸乙酯(5)的合成[6]

于500mL反应瓶中加入6.0 g (18 mmol)化合物(4),80mL乙腈,3.6 g (36 mmol)浓硫酸和7.3 g (36 mmol)过硫酸钾,加热回流反应6 h,冷却,减压蒸馏除去乙腈,加入50mL水,室温下搅拌,过滤得橙黄色固体6.0 g,收率99%,m.p. 161℃。1H NMR (CDCl3, 600 MHz), δ: 1.21(t, J =7.2 Hz, 3H, CH3), 4.22(q, J =7.2 Hz, 2H, CH2), 7.03(s, 1H, Pyrazole), 7.45(dd, J1 =7.8 Hz, J2 =3.6 Hz, 1H, Pyridin-5-H), 7.91(d, J =7.8 Hz, 1H, Pyridin-4-H), 8.50(d, J =3.6 Hz, 1H, Pyridin-6-H)。

1.2.5 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6)的合成[6]

于500mL反应瓶中加入35.1 g (106 mmol)化合物(5),8.49 g (212 mmol)氢氧化钠和200mL水,加热回流反应3.5 h,自然冷却至室温,于冰水浴下用浓盐酸调至pH =5,析出固体,室温搅拌30 min,过滤,干燥得黄色固体29.5 g,收率93%。1H NMR (DMSO-d6, 600 MHz), δ: 7.24 (s, 1H, Pyrazole ),7.66 (dd, J1 =7.8 Hz, J2 =4.8 Hz, 1H, Pyridin-5-H), 8.24 (dd, J1=7.8 Hz, J2 =1.8 Hz, 1H, Pyridin-4-H), 8.54 (dd, J1=4.8 Hz, J2=1.8 Hz, 1H, Pyridin-6-H),13.94 (brs, 1H, COOH)。

1.2.6 2-氨基-3-甲基-5-氯苯甲酸(8)的合成[6]

于250mL三颈瓶中加入15.0 g (99.2 mmol)2-氨基-3-甲基苯甲酸、60mL DMF和13.3 g (99.2 mmol)NCS,于100℃反应6 h,冷至室温,将反应液倾倒至180mL 冰水中,过滤,干燥,乙酸乙酯重结晶,得17.0 g灰白色固体,收率93%。1H NMR (DMSO-d6, 600 MHz), δ: 2.09 (s, 3H, CH3), 7.21 (d, J=2.4 Hz, 1H, ArH), 7.53 (d, J= 2.4 Hz, 1H, ArH)。

1.2.7 目标化合物氯虫酰胺(9)的合成[5]

于100mL三颈瓶中加入3.5 g (11.6 mmol)化合物(8)、30mL乙腈、1.17 g (23.2 mmol)三乙胺和1.33 g (23.2 mmol)甲磺酰氯,室温搅拌0.5h。再向上述反应液中加入2.16 g(11.6 mmol)化合物7,室温反应0.5 h,加入1.17 g (23.2 mmol)三乙胺和1.33 g (23.2 mmol)甲磺酰氯,室温反应2 h,加入10mL 甲胺水溶液,室温反应2 h,减压蒸馏除去乙腈,加入40mL乙酸乙酯,水洗,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并减压浓缩得白色固体2.74 g,收率48%。1H NMR (CDCl3, 600 MHz) δ:2.17 (s, 3H, ArCH3), 2.95 (d, J =6.6 Hz, 3H, NHCH3), 6.17 (d, J =4.2 Hz, 1H, NH), 7.09 (s, 1H, Pyrazole ), 7.21 (s, 1H, ArH), 7.24 (s, 1H, ArH), 7.38 (dd, J1 =8.4 Hz, J2 =4.8 Hz, 1H, Pyridin-5-H), 7.85 (dd, J1 =8.4 Hz, J2 =1.8 Hz, 1H, Pyridin-4-H), 8.46 (dd, J1 =4.8 Hz, J2 =1.8 Hz, 1H, Pyridin-6-H), 10.08 (s, 1H, ArNH)。

2 结果与讨论

在化合物2的合成中,主要考察了反应时间以及原料水合肼和溶剂比例两方面的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由于减少体系中的乙醇比例可增加回流时体系的温度,TLC跟踪显示2-位肼解反应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没有副产物的产生,但是,继续延长反应时间,对收率影响不大,所以控制V (50%水合肼):V (乙醇) 为8:1以及回流时间在30 h时,收率可达99% (如图1、表1)。

在目标物9的合成中,文献[5]采用的方法是中间体8酯化成环,再开环胺解得到胺解中间体后再与中间体6合成目标物,步骤较多,操作也比较繁琐,收率也相对较低。本文直接用中间体8在分步加入甲胺和甲磺酰氯和缚酸剂三乙胺与中间体6作用,最后加入甲胺的一瓶反应,获得了较好的收率。

综上所述,通过对相关文献方法的改进,特别是对化合物2和目标物合成方法步骤的改进,提高了总收率 (以2,3-二氯吡啶为原料计算总收率16.4%,文献总收率8.6%[6])。

摘要:氯虫酰胺是鱼尼丁受体活化剂类广谱杀虫剂。本文以2,3-二氯吡啶和2-氨基-3-甲基苯甲酸为原料,经肼解、合环、溴代、芳构化、水解、氯代、酰胺化等七步反应合成了氯虫酰胺,总收率为16.4%,目标物和所有中间体的结构均经1H NMR表征。

关键词:氯虫酰胺,杀虫剂,工艺改进,一瓶反应

参考文献

[1]Lahm G P,Stevenson TM,Selby TP,et al.RynaxypyreTM:A newinsecticidal anthranilic diamide that acts as a potent and selective ryano-dine receptor activator[J].Bioorg Med Chem Lett,2007,17(22):6274-6279.

[2]Clark D A,Lahm G P,Smith,B K,et al.Synthesis of insecticidalfluorinated anthranilic diamides[J].Bioorg Med Chem.,2008,16(6):3163-3170.

[3]柴宝山,林丹,刘远雄,等.新型邻甲酰胺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J].农药,2007,46(3):148-153.

[4]徐尚成,俞幼芬,王晓军,等.新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及其研究开发进展[J].现代农药,2007,7(5):8-11.

[5]Lahm G P,Selby TP,Thomas P,et al.Preparation of anthranilamidederivatives for controlling invertebrate pests:WO,2004033468[P],2004-4-22.

[6]李斌,相东,柴宝山,等.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WO,2008134969A1[P].2008-11-13.

氯虫苯甲酰胺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和作物品种

供试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 (美国杜邦公司生产, 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分装) ;2%阿维菌素EC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48%毒死蜱EC[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 上海嘉禾 (集团) 有限公司分装]。供试水稻品种为丰源优299, 早稻生育为120 d。

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设在梧州市万秀区旺铺镇龙洞村的早稻田中。田面平整, 排灌方便, 肥力均匀, 土质为沙壤土, 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水平。小区间筑埂相隔, 以0.5 m操作行隔离, 实行单灌, 按常规方法种植和管理。3月15日播种, 4月5日抛秧, 禾苗长势均匀良好。

1.3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4个处理。各处理所用药剂和用量:处理 (1) 为20%氯虫苯甲酰胺SC 10 ml/667 m2;处理 (2) 为2%阿维菌素EC 100 ml/667 m2;处理 (3) 为48%毒死蜱EC 100 ml/667 m2;处理 (4) 为空白对照 (CK) , 喷清水。每处理3次重复, 共12个小区,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为66.7 m2。

1.4 施药时间和方法

于2010年6月15日上午施药1次。当时水稻正处于孕穗期, 第3代稻纵卷叶螟处于低龄幼虫高峰期 (以2、3龄幼虫为主、且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 。用桂农—16型手动背包式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后田间保持浅水层3 d以上。施药当天晴, 施药后24 h内无雨, 药后第3~5 d有短时阵雨。试验期间 (2010年6月15日至6月29日) 平均温度26.02℃, 雨日7 d, 降雨量119 mm, 相对湿度67%~93%。

1.5 调查及药效计算方法

安全性调查:药后第1 d、第3 d及第7 d目测观察各处理区水稻生长是否正常。

施药者安全调查:了解施药人员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在施药过程中的不适感。

防治效果调查:每小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施药后第3 d、第7 d和第15 d每小区调查100丛稻株 (20点×5丛/点) 的叶片数和卷叶数, 分别计算卷叶率和防治效果, 并对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 (DMRT) 检验法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试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表1) :药后第3 d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效达82.85%, 2%阿维菌素EC防效为62.97%, 48%毒死蜱EC防效为60.21%;药后第7 d 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效达92.78%, 2%阿维菌素EC防效为73.82%, 48%毒死蜱EC防效为70.69%;药后第15 d 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效高达95.69%, 2%阿维菌素EC防效仅为76.23%, 48%毒死蜱EC防效仅为72.56%。药后第3 d、第7 d和第15 d 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效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

根据施药后第1 d、第3 d及第7 d观察各药剂处理的水稻生长情况, 试验期间各小区水稻生长状况良好, 供试药剂在推荐使用剂量范围内对水稻生长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没有产生药害。整个试验阶段, 施药者无中毒现象, 施药过程中施药者无不适感, 说明药剂对施药人员比较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20%氯虫苯甲酰胺SC在药后第3 d、第7 d和第15 d的防治效果均极显著高于另外2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于适期用药1次, 药后第15 d防治效果可达到95.69%以上。说明这种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速效性好, 持效期长, 对作物和施药人员安全, 在今后农业生产上推广前景广阔。因此, 推广应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既能有效地阻止稻纵卷叶螟的猖獗为害、减轻高毒高残农药对水稻和环境污染、延缓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的产生速度, 又能减少田间用药量, 降低防治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对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四氯虫酰胺防治苹小卷叶蛾试验 篇3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作物为23年生苹果树, 品种为乔纳金。试验地点在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大卢村, 壤土, 土壤p H值为6.9, 有机质含量为1.2%, 株行距5米×6米。每亩施农家肥2500公斤、果树专用肥60公斤。供试药剂为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20%四氯虫酰胺 (SYP-9080) 悬浮剂, 试验喷雾浓度分别为2000倍液、1000倍液、666.7倍液;对照药剂为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喷药浓度为5000倍液;设空白对照喷清水, 每个小区2株树,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总计15个小区, 30株树。用奇勇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处理, 喷药时间在苹小卷叶蛾出蜇盛期, 即5月3日喷药1次, 每亩用药量为100升, 喷药时没有使用其他杀虫剂。

每小区调查2棵树, 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定点各调查10个枝条, 每个小区共调查100个枝条, 喷药前基数调查时, 在整个试验区内另剥查100个虫苞的有虫率, 以校正虫苞基数。分别在喷药后1、3、7、14天进行调查, 记录虫苞数和空苞数, 计算虫口减退率, 计算防效;对喷药后14天的防效进行统计分析。施药后观察苹果树的生长发育状况及有无药害产生。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2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可有效的防治苹小卷叶蛾, 喷药后14天3个浓度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3.1%、96.55%、96.55%, 对照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防效为82.07%, 防效差异显著。推荐用量为2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1500~2000倍液。整个试验期间, 各处理药剂对苹果树均无药害, 对果树生长及产量均无不良影响。

3. 结论

氯虫苯甲酰胺 篇4

关键词:枣树,氯虫苯甲酰胺,桃小食心虫,防治效果

桃小食心虫 (Carposina sasakii Matsmura) 属鳞翅目蛀果蛾科, 又名桃蛀果蛾, 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果区, 其食性杂, 可危害苹果、枣、梨等10多种果树的果实[1]。

枣树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树之一。桃小食心虫是我国各大枣区主要害虫, 为害严重的主产区枣虫果率一般为30%~40%, 严重时达70%~90%[2,3]。该虫以幼虫蛀果为害, 在果肉内绕核串食, 将虫粪堆积在枣果内, 造成枣核与果肉脱离, 形成豆沙馅状。枣果被害后, 前期被害果早落, 后期被害果内充满虫粪, 枣果提前变红、脱落, 严重影响枣果产量和品质[4,5]。

枣树在生产过程中与苹果等果树生产不同, 没有套袋的习惯, 这样在生产过程中只有通过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 来防治枣树害虫, 同时降低农药残毒。为此, 2009年7月在田间进行了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品种的筛选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设在山西省交城县枣园, 行株距为2 m×3 m, 试验区枣树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1.2 供试药剂及处理

实验共设7个处理, 每处理3次重复, 每重复10株树, 随机区组排列。供试药剂详见表1.

1.3 施药时间

2009年7月1日和7月17日施药, 常规喷雾。

1.4 调查时间和方法

9月果树成熟期, 每小区调查3株树, 每处理共计调查9株树。每株树摘取500个枣果带回实验室, 剖果检查虫果, 记录虫果数。

1.5 防效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经对不同处理虫果数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药剂防治枣树桃小食心虫后虫果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F6, 56=9.439;p<0.01) (见图1) 。相比对照虫果率 (8.54±1.66) %, 处理A虫果率 (7.23±1.27) %最高, 处理B虫果率 (5.21±0.99) %次之, 处理A、B及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C虫果率 (0.98±0.32) %最低, 与处理D, E, F差异不显著。处理A, B与处理D, C, E, F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等4种药剂处理, 枣树桃小食心虫防效比较表明, 不同药剂防治枣树桃小食心虫效果差异极显著 (F6, 14=9.105;p<0.01) (见图2) 。处理C防效 (86.02±2.22) %最高, 与处理D (62.67±7.69) %和处理F (81.75±3.21) %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质量分数8%的阿维菌素和质量分数40%的毒死蜱均是防治枣树桃小食心虫常用药剂, 但在本实验中其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质量分数30%的氰·马乳油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型杀虫剂, 它的2 000倍液防治枣树桃小食心虫效果很好, 虫果率仅为 (1.44±0.42) %, 防效高达 (81.75±3.21) %, 生产上可推荐使用。

质量分数35%的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的3个浓度对枣树桃小食心虫均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虫果率均在5%以下, 其中5 000倍液喷雾效果最好, 虫果率仅为 (0.98±0.32) %, 防效高达 (86.02±2.22) %.在生产上使用时, 可根据具体生产要求及防治费用决定稀释倍数。

参考文献

[1].刘玉升, 程家安, 牟吉元.桃小食心虫的研究概括[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8 (2) :207-214.

[2].杨占才, 李研学, 吕阳春.朝阳枣区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J].中国果树, 1992, (4) :14-16.

[3].花蕾, 沈宝, 成高峰.陕北红枣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的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1991 (, 5) :26-28.

[4].马学军.枣树桃小食心虫的发生与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 2003, (2) :49-50.

氯虫苯甲酰胺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美国杜邦公司) , 15%茚虫威乳油 (美国杜邦公司) , 5%氟虫腈悬浮剂 (市售) 。供试水稻品种为晚粳稻武运粳7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 分别为:15%茚虫威乳油180m L/hm2 (A) ,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m L/hm2 (B) , 对照药剂5%氟虫腈悬浮剂750m L/hm2 (C) , 清水对照 (CK) 。3次重复, 小区面积66.7m2, 随机排列[1,2,3,4,5,6], 小区间做埂相隔, 以防药剂相互干扰。

1.3 试验实施

试验田前茬为油菜, 施药时间为四 (2) 代稻纵卷叶螟孵化高峰期 (7月24日) , 田间灌寸水。用卫士牌手动喷雾机喷施, 喷施药液量675kg/hm2。施药前后无明显降雨, 气温30℃左右。

1.4 调查方法

用药后7d (7月31日) 、14d (8月7日) 进行药效调查。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 每点10丛, 调查虫苞数和活虫数。保苗效果及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后7d防效

四 (2) 代稻纵卷叶螟孵化高峰期喷药 (7月24日) , 药后7d (7月31日) 调查, 空白对照处理的虫苞数和活虫数平均分别为641.3个/百丛和285.3头/百丛, 对照药剂5%氟虫腈悬浮剂750m L/hm2的保苗效果和防治效果分别为93.26%和89.50%;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m L/hm2和15%茚虫威乳油180m L/hm2处理的保苗效果分别为98.65%、95.31%, 防治效果分别为97.69%、92.97%, 防治效果均高于对照药剂 (表1) 。

2.2 药后14d防效

药后14d (8月7日) 调查, 空白对照处理的虫苞数和活虫数平均分别为642.0个/百丛和278.7头/百丛, 对照药剂5%氟虫腈悬浮剂750m L/hm2的保苗效果和防治效果分别为77.51%和78.73%;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m L/hm2和15%茚虫威乳油180m L/hm2处理的保苗效果分别为82.16%、75.37%, 防治效果分别为83.78%、81.76%, 防治效果均高于对照药剂 (表1) 。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m L/hm2和15%茚虫威乳油180m L/hm2对水稻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 药效相对较长, 药后14d防效在80%以上。这2种药剂对水稻植株均未见不良影响。建议在孵化高峰期使用, 使用剂量为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 L/hm2, 15%茚虫威乳油180m L/hm2。

参考文献

[1]顾爱萍, 程详, 季敬东, 等.80%氟虫腈水分散粒剂等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 :75, 80.

[2]李保同, 裴春梅, 葛洪滨, 等.5种复配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 2008, 47 (6) :450-451.

[3]陈跃兴, 程玉, 徐炜, 等.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筛选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5) :145-146.

[4]蔡晓祥.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及其药效试验[J].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9 (1) :52-54.

[5]穆兰芳, 周海英, 陆长缨, 等.若干药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的比较研究[J].现代农药, 2009, 8 (1) :52-54.

氯虫苯甲酰胺 篇6

随着锐劲特的禁用和毒死蜱、阿维菌素等药剂防治效果的下降, 生产上亟需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高效药剂[4]。为此进行了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悬浮剂、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宝剑) 、40%甲氧·茚虫威悬浮剂、6%阿维·茚虫威微乳剂这5 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试验, 现将试验情况陈述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句容市后白镇五星村进行, 供试水稻品种为镇稻18 号, 试验田水稻于6 月20 号移栽, 土壤肥力中等偏上, 水稻长势较好。

1.2 供试药剂

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悬浮剂, 美国杜邦公司;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宝剑) ,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0%甲氧·茚虫威悬浮剂, 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6%阿维·茚虫威微乳剂, 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 个处理, 分别为处理 (1) 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0 g/667 m2;处理 (2) 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30 g/667 m2;处理 (3)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悬浮剂20 m L/667 m2;处理 (4) 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 m L/667 m2;处理 (5) 40%甲氧·茚虫威悬浮剂10 m L/667 m2、处理 (6) 40%甲氧·茚虫威悬浮剂15 m L/667 m2, 处理 (7) 6%阿维·茚虫威微乳剂50m L/667 m2, 处理 (8) 空白对照 (CK) 。

1.4 施药方法

8 月7 日 (第五 (3) 代纵卷叶虫卵孵高峰) 用药, 对水30 kg/667 m2, 电动喷雾器喷细雾, 喷雾器为太仓市金港植保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3JWB-16A电动静电喷雾器, 上午用药, 田间有薄水层。

1.5 气象条件

施药当天无雨。试验前期以雷雨天气为主, 后期以多云天气为主。试验期间最高温度为34℃, 最低温度为22℃, 平均温度为26℃, 相对湿度最大为98%, 最小为49%, 平均为80%, 雨天6 d, 雨量95.8mm。

1.6 调查方法

1.6.1 防效调查

药后7、14 d分别调查卷叶数、活虫数, 每个处理3 点, 每点10 穴, 并计算卷叶率、有虫率及防效。

卷叶率 (%) = 调查卷叶数/ 调查总叶数×100;

卷叶防效 (%) = (CK区卷叶率-处理区卷叶率) /CK区卷叶率×100;

有虫率 (%) = 调查活虫数/ 调查总叶数×100;

虫口防效 (%) = (CK区有虫率-处理区有虫率) /CK区有虫率×100。

1.6.2 安全性观察

药后不定期观察各处理对水稻生长有无药害现象产生。

1.7 统计方法

试验数据应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处理, 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邓肯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药后7d (表1) , 处理 (3) 的卷叶率最高, 为15.27%, 其次是处理 (4) , 卷叶率为8.47%, 卷叶率最低的是处理 (7) , 仅为4.07%。卷叶防效最好的是处理 (7) , 为84.11%, 最差的是处理 (3) , 为40.36%。有虫率最高的是处理 (3) , 为2.27%, 处理 (2) 仅为0.13%。虫口防效最好的是处理 (1) 和 (2) 防效分别为96.70%和98.35%, 最差的是处理 (3) , 防效为71.91%。处理 (3) 的虫口防效与处理 (2) 有显著差异, 其余几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处理 (1) 、处理 (2) 、处理 (5) 、处理 (7) 、处理 (4) 这5 种药剂的虫口防效比卷叶防效好。

药后14 d (表2) , 卷叶率最高的是处理 (3) , 为20.33%, 最低的是处理 (2) , 为2%。卷叶防效最好的是处理 (2) , 防效为94.68%, 最低的是处理 (3) , 仅为45.92%, 两者间有显著差异。有虫率最高的是处理 (3) , 为1.93%, 最低的是处理 (1) 和处理 (7) , 卷叶上均没有发现虫, 虫口防效均为100%, 防效最差的是处理 (3) , 仅为17.16%, 与其他几个处理间有显著差异。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与40%甲氧·茚虫威悬浮剂、6%阿维·茚虫威微乳剂的虫口防效没有显著差异, 且这4 种药的卷叶防效与虫口防效相当。

2.2 安全性观察结果

药后观察, 各处理未对水稻产生明显药害。

3 结语

四氯虫酰胺、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是近年新研制开发的鱼尼丁受体激活剂, 对鳞翅目害虫很好的防效[5]。茚虫威可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不可逆阻断昆虫体内的神经冲动传递, 导致害虫运动失调、不能进食、麻痹并最终死亡[6]。

本试验中, 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较好, 持续期较长, 且短期内的虫口防效优于卷叶防效, 但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悬浮剂的防效不甚理想。潘志文等[7]的研究也表明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比溴氰虫酰胺好。6%阿维·茚虫威微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比40%甲氧·茚虫威悬浮剂的略好, 且两种药在短期内的虫口防效也比卷叶防效好。

在生产上, 建议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杀虫剂以延缓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蔡晓祥.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及其药效试验[J].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9 (1) :52-54.

[2]刁春友, 朱叶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9.

[3]黄兰兰, 高必达.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研究进展[J].农药研究与应用, 2006, 10 (6) :16-20.

[4]陈再廖, 朱洁, 莫小平, 等.20%氟虫双酰胺等新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及应用技术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2) , 113-115.

[5]张帅, 邵振润.双酰胺类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应用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6]邵振润, 张帅, 高希武.杀虫剂科学使用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上一篇:医保会计核算下一篇:画面中的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