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贸易状况

2024-05-19

汽车贸易状况(精选12篇)

汽车贸易状况 篇1

汽车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对自身具体性能以及外观参数值的综合测定就是汽车技术状况。在对汽车进行使用的过程中, 随着使用里程以及时间的增长, 汽车的技术状况逐渐产生变化, 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只有对汽车技术状况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针对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对正确的措施进行采用, 从而达到对汽车技术状况相关的变化进行延缓的目的。

1 汽车的使用对汽车技术状况的影响

在汽车的总体情况中, 其相关的使用情况对汽车技术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使用的过程中, 对汽车技术状况造成影响的主要的因素有, 行驶速度、行驶道路以及驾驶技术等几个方面。

1.1 从驾驶水平角度分析

在汽车使用的过程中, 相关驾驶人员在日常使用中对气场的养护程度, 针对故障的处理, 对汽车车型的相关装置以及车型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的遵守情况等方面的因素, 以及驾驶人员具体的技术素质等对汽车的技术状况的变化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 相关的驾驶人员要注意按照相关的驾驶规则对汽车进行严格操作。例如在起动的时候, 驾驶人员要注意对汽车进行预热以及平稳的起步和加速, 在行使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平稳车速的保持, 对适合的档位进行选择, 还要注意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及时换挡, 使汽车在行使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温度。另外, 汽车在不同道路上行驶的时候还要对驾驶的具体操纵进行重点关注, 在经过不平缓的路段是注意对车进行减速, 对汽车的制动以及油门的运用中要注意对自身力道的控制, 注意轻放离合器, 对汽车进行熟练准确的操作。在汽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以上所叙述的方法进行操作, 都可以对汽车中各个零件的冲击以及磨损情况进行降低和控制。

1.2 从行驶路面的情况进行分析

在汽车使用的过程中, 其行使的路面对汽车技术状况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其在行使过程中, 行使的路面条件好, 相应的汽车技术状况的影响不大, 相反, 如果行使的路面过于坎坷, 就会对汽车技术状况造成一定的损害。因为, 如果道路高低不平, 就会导致冲击和振动的情况出现, 造成超负荷的现象, 从而导致汽车故障产生的几率增加。

2 汽车的维修对汽车技术状况的影响

在汽车使用的过程中, 相对靠谱的保养制度以及维修技术对汽车技术状况都具有一定的有利影响, 促使汽车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其中, 以维护汽车完好技术状况为目的的技术工作的开展就是对汽车的维修, 其在进行的过程中对汽车的技术状况具有一定的恢复以及维持的作用。要想汽车技术状况得到一定的保证, 就需要对其相关的维修质量进行提高。

2.1 定期维护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 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保养以及维护。在汽车的行驶里程达到一定的里程之后, 就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维护。这个维护周期可以根据汽车实际使用的情况以及汽车自身的条件进行确定, 其在维护的过程中, 主要需要进行的项目有, 汽车所用润滑剂以及油的添加、汽车中各项零件之间配合间隙相关的调整以及相关零件的修复和更换等。在汽车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对汽车进行定期的维护可以对其相关的技术状况进行一定的改善, 促使其使用寿命的延长。

2.2 修理质量

在汽车使用的过程中, 相对良好的汽车修理质量能够对修理后的汽车的行驶里程进行保证, 其中, 汽车相关的修理质量主要包括润滑质量、零件加工质量、调整质量、配件以及总成相关的装配质量、汽车的总装配质量以及检测质量等。其在进行实际修理的过程中, 对相关的修理工艺以及工艺纪律进行严格要求, 对相关的质量检验制度以及修理技术标准进行严格遵守, 注重对相关质量的提高, 从而使汽车在维修后技术状况得到良好的恢复。

2.3 日常维护

在汽车使用的过程中, 汽车的日常维护是对汽车在正常行使中的重要基础, 对汽车在使用中的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对汽车进行正常维护的周期是在收车回场、出车前以及行车中等三个阶段, 其在维护的过程中注意就是对车辆进行全面的检查, 查看汽车相关的发动机润滑油的油量、泄露情况、各个零件之间的紧固情况以及冷却液量等。另外, 汽车驾驶人员在对汽车进行使用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对空气滤清器、蓄电池表面、机油滤清器以及燃油滤清器的表面清洁进行良好的保持。

2.4 视情修理

在汽车使用的过程中, 随着汽车检测技术以及高科技特征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在汽车维护中, 视情修理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其中, 根据车辆在检测后的实际情况, 结合相关的技术评定, 对汽车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理, 这个过程就是汽车的视情修理。在汽车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随着其使用时间的增加, 汽车中相关的零件损坏程度也会随之增长, 从而使零件的刚度以及强度减弱, 从而导致零件失效的情况出现。另外, 在汽车实际使用过程中, 各个配件之间的缝隙也会随着汽车行驶里程的增加而变大, 从而导致润滑不良、磨损情况加速以及动载负荷变大等情况的发生。因此, 在汽车的实际使用的过程在中, 要注意针对其相关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对汽车进行视情修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汽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相对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在汽车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其相关的使用情况对汽车技术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中, 对汽车技术状况造成影响的主要的因素有, 行驶速度以及驾驶技术等几个方面。另外, 相对靠谱的保养制度以及维修技术对汽车技术状况都具有一定的有利影响, 在对汽车进行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和日常维护, 在损坏的情况下进行视情修理, 并且对修理质量进行保证,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汽车的使用寿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邹亚强.汽车使用与维修对技术状况的影响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28 (4) :103-104.

[2]周少静.影响汽车技术状况的因素分析[J].考试周刊, 2011, 21 (15) :199-201.

[3]赵翔.汽车使用和维修对技术状况的影响[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0, 21 (14) :177-178.

[4]许承鸿.汽车使用与维修对汽车技术状况的影响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12, 25 (12) :189-192.

汽车贸易状况 篇2

摘要:本文阐述了香港回归中国后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揭示出其发展的一些特征,总结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些启示。同时,通过对香港对外贸易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的分析,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香港 对外贸易 影响因素 前景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对外贸易的比例占世界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提高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而地处中国南大门的香港,总面积1104平方公里,人口约690万,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经济体之一。香港不仅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深水港,货柜港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香港是世界第十四大银行中心、是世界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香港的股票市场是亚洲第二大市场。香港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可自由兑换兼且稳定的货币、稳健的财政储备,以及低税率的简单税制。所有这些优势使香港成为全球公认的最自由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二、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香港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奇特的例子。在殖民地的背景下,加上中港之密切联系,形成了香港特有的中西交融文化。因此,香港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亦同时受到内地的影响。

和亚洲其他国家比较,本地资金在香港的作用相对地较外来资金小,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香港的外资银行无论在数目或实力上都压倒性超越华资银行,而英资在电讯、航空及其他公共事业方面均有垄断地位,这和香港的殖民地历史不无关系。香港的工业是以“三头向外”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天然资源的贫乏、人力及租金成本之高涨和本土市场之细小并不足以支持工业完全依靠本土,于是香港被迫发展为极度依赖外地进口加工工业的地区。2005、2009、2010年香港总体商品贸易总额及比较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资料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统计局。

从上图可以看出,香港在2005年到2010年的五年间,总体的商品交易是逐步上升的,无论是进口、出口还是转口商品,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是,商品的贸易逆差额也在逐年增加,差额占进口百分比也同样在不断上升。大量的贸易逆差将使香港资源外流加剧,外债增加,影响国民经济正常有效运行。

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2011年首五个月的商品整体出口货值较2010年同期上升17.0%。其中转口货值上升17.2%,而港产品出口货值亦上升9.0%。同时,商品进口货值上升15.8%。2011年首五个月录得有形贸易逆差1,593亿元,相等于商品进口货值的10.7%。2011年首五个月与2010年同期比较,输往大部分主要目的地的整体出口货值均录得显着升幅,尤其是泰国(升46.4%)、印度(升34.6%)、台湾(升28.3%)、德国(升20.8%)、韩国(升20.8%)和内地(升16.8%)。同时,输往一些主要目的地的整体出口货值则录得跌幅,尤其是英国(跌3.7%)。

香港政府表示,商品出口明显回升,主要受亚洲区内贸易复苏所带动。欧美市场虽然略有相对改善,但复苏速度仍然颇为缓慢。环球经济持续复苏,尽管速度缓慢且步伐不一致,仍应在短期内继续有利环球以至香港的外贸表现。然而,发达国家能否持续增长仍存在不明朗因素,并继续对外贸环境构成风险。除了日本事故对供应链的干扰或会在未来数月继续影响贸易往来之外,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美国复苏进程不稳、亚洲区收紧政策,以及中东和北非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也是一些应该考虑的因素。

三、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

(一)主要有利因素

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世界贸易的进一步扩展,外部需求的增加有利于香港转口贸易的增长。香

港是具有高度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全球经济的表现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置身全球贸易增长放缓的大环

境中,香港的对外贸易也将减慢增速。

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经济融合度不断提高,内地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稳定增长将带动香港对外贸易量的增加。中央政府关心和支持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经济内部动力增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香港的贸易政策一直以来都是致力于推行自由、开放及稳健的多边贸易制度。香港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对经济事务尽量少干预。一些政府官员把这种政策称为“积极不干预”政策,以区别于什么也不管的“自由放任”政策。所谓“积极不干预”政策,意思是政府尽量不去干预经济事务和市场机制,为工商业提供最大便利。但实际上香港政府也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干预,而这种干预主要是基于国际协议的责任承担及出于健康、安全、和治安的考虑。

与世界上其它地区比较,香港对贸易的干预程度极低。例如它没有对任何出口提供补贴,它也没有为任何行业提供保护,以应付入口货品竞争。所以,香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落实自由贸易政策的地区。

中央政府为了帮助香港经济复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达成“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开放让更多旅客访港,而且促成香港与珠三角在未来的分工。香港专注金融与物流,而广东则专注制造。中央政府支持兴建“港珠澳大桥”,在巩固香港作为华南物流中心地位的努力上是重要的一步。

(二)不利和不确定因素

国际油价存在进一步走高的风险,油价高位震荡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影响香港对外贸易的增长。油价的高涨推动了通货膨胀,增加了生产成本,加重物流运输业的负担,减少世界最富裕国家的消费支出,一定程度对世界贸易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对香港的转口贸易及港产品出口造成负面影响。

美国经济放缓幅度一旦超过预期,实现硬着陆,将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不利于香港的整体出口。美国是香港转口贸易和港产品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地,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消费欲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香港的整体出口。

香港离岸贸易越来越普遍,国际买家采购网络北移,内地港口的竞争力不断提升,香港为内地产品提供转口的优势逐渐消失,一定程度上影响香港的贸易转口。

四、香港对外贸易前景分析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输美货品的配额限制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步取消,中国已将逐渐开放内地市场给海外包括香港出口商;出口商将可享受大大增加的市场空间和更简单的出入口程序。同时,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息息相关,香港的产业结构也将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进行调整,有利于香港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央政府支持香港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并为

此采取一系列措施,都为香港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种种利好香港经济发展的因素将继续发挥作用,香港的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尽管普遍看好香港对外贸易的前景,但也应看到香港贸易业仍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比如:欧盟制订反倾销的贸易法规;海外买家对健康和环保等方面的日益关注,令出口商为满足有关要求而增加成本;中国对加工贸易的新政策;中国内地以及亚洲其它地区出口商的激烈竞争等。

面对竞争,香港商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灵活性。为扩展业务和持续发展,出口商更需要重视对“买家组合”的监管和风险管理。中小型企业要通过科技的手段,在中介贸易中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运用电子商贸等技术,减少成本。港商在采购、设计、服务、对客户的快速反应方面互相配合,建立中小型企业的策略联盟。

五、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贸易相互依存,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只是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一个缩影,对外贸易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还是好的,前景也比较乐观,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香港的对外贸易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靠创新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要在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都加入创新和科技的要素,留意世界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状况 篇3

关键词:服务业 产业内贸易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研究产业内贸易以来,至今已有大半个世纪,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服务贸易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向前迈进,其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货物贸易,在一些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但目前有关服务贸易的理论尚缺乏系统性,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更是不多。

一、我国服务业状况

(一)我国服务业贸易进出口状况

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至2009年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服务贸易出口额从1982年的24.76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290亿美元(见表1),而进口额也从18.65亿美元增加到1580亿美元(见表1)。从进口额和出口额的比较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从1995年开始出现逆差一直到现在。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上还比较薄弱; 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逆差正在逐渐缩小。由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相互制约的,如果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发展不平衡,那么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将受到极大制约。所以总体来讲,我国服务贸易虽正在稳步发展,但发展形势还依然严峻。

(二)我国服务业贸易产业内贸易状况

1、测算产业内贸易的指标

本文选取我国1982—2009 年的服务业贸易数据作为分析对象,主要运用Grubel-Lloyd公式和Brulhart(1994)提出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MIIT),揭示了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静态指标——G-L指数。G-L指数(Grubel和Lloyd,1975)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测算产业内贸易的方式,这种计算方法目的在于衡量产业内贸易在全部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本文将运用G-L指数来衡量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静态水平。其指数公式为

B=1.0-|X-M|/(X+M) (1)

式中: B——产业内贸易指数;X——服务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M——服务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额。

由式(1)可以看出,B在0~1之间取值,越接近于1,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因为这时服务业的进出口相等;越接近于0,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因为这时服务业只有进口或者只有出口。G-L指數是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静态指标,不同时期的G-L 指数并不能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化给出指示。因此,只是简单地运用G-L指数来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是不全面的,是有可能隐含严重错误的,因为如果一国产业进出口同比例增长,则G-L 指数就会失效。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还要同时引入另外一个测算指标,即作为动态指标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

(2)动态指标——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该指数跟G-L 指数不同,G-L 指数是对一定时期的存量进行测算,而这种方法是基于贸易流量来衡量产业内贸易变化的。其公式为

MIIT=(ΔX-ΔM)/(|ΔX|+|ΔM|)(2)

在式(2)中,假设Xt、Mt分别表示t时期的出口和进口,则相应的Xt-n和Mt-n分别表示t-n时期的出口和进口,于是ΔX=Xt-Xt-n,ΔM=Mt-Mt-n。该指数的取值为[-1,1],若ΔX>ΔM,则MIIT>0,反之亦然。Brulhart指出,若某行业的MIIT<0.5,表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表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即MIIT越接近于0,表示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服务贸易所提供的我国服务业各项数据,并通过以上指标对1982—2009年我国服务业整体及各个部门的进出口数据进行了趋势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2.测量结果

(1)静态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服务贸易指数在1991年处于最低点,为0.729,其他年份基本都在0.8以上,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在0.9以上。总体来讲,我国的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很高,也即,我国的整个服务行业的产业内贸易部门数量是在增加的,即我国服务行业正在向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转变。

(2)动态结果

上面的分析是基于G-L 指数对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静态分析,但其不能准确反映服务业整体及各部门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动态变化,所以需要再引入动态贸易指数(MIIT)来衡量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变化,除了1995年为0.62>0.5,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以外,其它的各个年份均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三、结论

通过运用GL指数和MIIT指数对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进行测算得出中国服务业均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尤其是GL指数,在样本年度最高达到0.99,最低也在0.71以上。说明中国服务业整体上来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M].世界经济,2002年第9期

[2]任靓,崔日明.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3]曾国平,胡新华,王晋.对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状况的测算与分析[M].统计与决策,2005年11月

汽车贸易状况 篇4

1 影响汽车技术状况的因素

影响汽车技术情况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总得来说可分为两大方面: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1.1 内在因素

零件是汽车组成的基本单元, 汽车在运行过程中, 零件的结构、材料和表面性质以及零件的加工和装配质量等均会直接影响汽车的技术状况。

1) 零件的结构。我们知道, 零件是影响汽车技术状况的关键因素。汽车零件的结构必须设计合理, 否则在汽车运行过程中, 会导致零件受力不均匀, 产生如零件的磨损、变形、老化、失效和高温损坏等现象, 逐渐丧失零件原有的性能, 这必然会导致汽车的技术状况发生变化, 并且逐渐变坏。

2) 零件的材料和表面性质。在汽车零件的材料和表面性质的选择上, 除了要求零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 还应特别注意其工作表面要具有耐磨、耐高温、耐疲劳和抗腐蚀等性能。但是, 同时具备上述所有功能的汽车零件是不存在的, 我们只能根据零件的实际工作要求来选择某些主要性能。零件的材料和表面性质对汽车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在选择上, 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来选用相适应的零件材料和处理工艺, 如热处理、表面强化和电镀等。

3) 零件的加工和装配质量。零件及尺寸的变坏、零件相互装配位置及配合间隙的改变都与汽车的技术状况有关。零件的加工若不满足精度要求, 则会破坏零件表面的性能、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 造成零件的非正常磨损和配合关系的破坏, 产生冲击、润滑和散热不良等现象。另外, 零件的装配质量尤为重要。即使零件质量全部合格, 但不经过严格的装配工艺装配出的产品并不一定合格。因此, 没有合格的装配工艺, 就没有合格的产品质量。装配并不是简单的组合零件, 而是将优化组合、控制、检查三方面完美结合在一起。汽车零件应根据规定的工艺要求进行组装。

1.2 外在因素

在汽车的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如气候和季节条件、道路状况、运行条件和燃料品质等等。

1) 气候和季节条件。气候条件 (包括环境温度、温度, 风力、风向和太阳光辐射强度) 通过影响汽车总成的工作温度状态, 从而改变他们的技术性能及工作的可靠性。汽车上的每一个总成都有适合于他们工作的温度范围。汽车在低温条件下, 启动发动机较为困难, 容易磨损零件, 气缸和排气管易腐蚀, 总成热状况不良, 燃料消耗增大。在高温条件下, 易产生气阻和爆燃现象, 发动机油温度高, 粘度下降, 油性变差, 发动机油易变质, 种种现象都会加剧有关零件的失效。此外, 季节的交替也会引起温度和道路情况的变化, 因此, 季节的变换也会影响汽车的技术状况。

2) 道路状况。道路条件是影响汽车技术状况的重要因素。道路条件好, 汽车运用条件就好;反之, 道路条件差汽车的运用条件也就差。汽车的行驶速度、发动机工作情况、操纵装置的工作频度、汽车道路阻力和受力性质等都受道路条件的制约, 汽车在坑洼不平的道路行驶时, 因振动和冲击而产生较大的负载荷, 导致各零件和机构的磨损进程加速, 故障率显著增加。

3) 运输条件。行驶车速、装载运输行程的距离、行程利用系数、装载质量、装载重量利用系数、挂车利用系数、运输货物的种类以及运输货物装载情况等汽车运输条件, 都是汽车技术状况发生变化的因素。

4) 燃料和润滑剂的品质。随着汽车性能的不断提高, 对汽车燃料和润滑剂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石油和柴油作为汽车的主要燃料, 应科学地选用。在选择汽油牌号除了要根据发动机的压缩比进行选择, 还要关注与汽车技术状况有较直接关联的汽油性能指标:蒸发性、馏分温度、辛烷值和含硫量。汽油应具有良好的蒸发性, 若蒸发性不好会加快气缸壁、活塞和活塞环的磨损。馏分温度也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油耗率和磨损速度, 汽油90%的馏分温度和终馏点表示汽油中重质馏分含量的多少, 若这两个温度过高, 汽油燃烧不完全。另外, 汽油的辛烷值低, 抗爆性差, 易产生爆燃。而汽油中的含硫量超标时, 会对零件产生腐蚀作用。因此, 汽油应具有良好的蒸发性、抗爆性, 适当的馏分温度和辛烷值。柴油中重馏分过多, 会因不完全燃烧而形成碳粒, 导致气缸磨损增加, 还容易堵塞喷油器的喷孔, 使发动机不能正常运行。柴油应粘度适宜, 具有良好的蒸发性、较低的自然性和凝点, 对柴油的适用牌号可主要依据气温来进行选择。

润滑剂的粘度过大、过小都会造成零件润滑不良, 加速零件磨损, 因此, 在对润滑剂进行选择时, 应注意其要具有适当的粘度, 不含水分和机械杂质。

2 汽车使用对技术状况的影响

汽车的使用情况对技术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使用条件对汽车技术状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货物装载况、行驶速度和驾驶技术方面。

2.1 货物装载情况

汽车装载的重量和装载是否均匀都会影响汽车技术状况, 若汽车超载或装载不均匀, 相关零件的损坏速度会加速。

2.2 驾驶水平

驾驶人员的技术素质、对汽车的日常护理、故障处理, 对汽车车型和装置使用注意事项的掌握直接影响车辆技术状况的变化。驾驶员在使用汽车时应严格按照驾驶规则进行操纵。如起动时要预热、平稳起步加速、行驶中要保持中速平稳、选择合理的档位, 及时换挡, 控制好行车温度、正确滑行。在不同的道路条件要注意驾驶的操纵, 坑洼路面行驶速度要减慢, 油门、制动要轻踏轻放, 离合器要轻放, 操纵要准确熟练, 这一系列合理正确的操纵方法都可以降低汽车各零件的磨损和冲击。

3 汽车的维修质量对汽车技术状况的影响

可靠的维修技术和合理的保养制度可对汽车技术状况加以保持和完善, 延长汽车使用寿命。汽车维护是指为维持汽车完好技术状况而进行的作业;汽车修理与维护不同, 是指为恢复汽车完好的技术状况而进行的作业。因此, 汽车维修具有维持和恢复汽车技术状况的作用。提高汽车的维修质量, 是维持和恢复汽车技术状况的重要技术手段。

3.1 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是保持汽车正常运作的基础工作, 对行车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日常维护的周期是出车前、行车中和收车回场, 主要内容包括每天减持对车辆进行泄露检查, 对车辆的发动机润滑油量, 冷却液量和各部件连接的紧固情况进行检视;此外, 驾驶员在汽车使用过程中, 要保持机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燃油滤清器和蓄电池表面的清洁。

3.2 定期维护

汽车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汽车在行驶一定的里程之后, 应定期对其进行维护。汽车的定期维护周期应根据汽车使用条件的不同, 结合汽车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来确定。维护作业的主要项目包括各项配合间隙的调整、汽车所用油和润滑剂的添加或更换以及各种零部件的选择和修复等。定期维护可以延长机件的寿命, 改善汽车的技术状况。

3.3 视情修理

随着现代汽车高科技特征和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 视情修理被提出并受重视。视情修理即根据车辆诊断检测后的技术评定, 按不同的作业范围和深度对汽车进行修理。在汽车投入使用后, 随着其使用时间的增加, 汽车零件磨损程度也会跟着增大, 从而使零件的强度和刚度下降, 造成失效;副的配合间隙也会随着汽车里程的增加而变大, 致使动载荷加大、润滑不良, 加快磨损速度。因此, 为了保持汽车完好的技术状况, 在汽车各零件、总成达到允许的阈限值时, 对汽车视情按需及时进行修理必不可少。

3.4 修理质量

良好的汽车修理质量能保证汽车在修后保持足够的行驶里程, 并且无发生故障。零件加工质量, 总成、部件的装配质量, 检测质量, 调整质量, 润滑质量, 汽车总装配质量等均属汽车修理质量内容。在汽车修理过程中, 必须严格工艺要求和工艺纪律, 严格修理技术标准, 严格质量检验制度, 提高质检质量, 才能使修后的汽车恢复良好的技术状况。

4 结语

综上所述, 汽车技术状况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并且各因素间是交互综合影响的。其中汽车的使用和维修情况对其技术状况有着重大影响。在汽车使用时, 要对货物装载情况和驾驶水平加以注意;在对汽车进行维护中, 日常维护必不可缺, 此外, 定期维护以及视情维护的工作也是必须的, 同时还应对修理质量进行严格地监控和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汽车良好的技术状况, 同时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以及有力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孙秀萍.浅谈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9 (4) :93-84.

[2]郑爱珍.影响汽车技术状况的因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14 (11) :313-314.

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篇5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不仅面临机遇,也遭遇巨大挑战。本文从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历史数据出发,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从农产品贸易总额上看,加入WTO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都处于徘徊状态年贸易总额为249亿美元,到1999年降为216亿美元, 2001年缓慢回升至279亿美元。2002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出现了显著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达1208亿美元,2011年前8个月的农产品贸易额已达965.5亿美元。2001年底至2010年底9年间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了三倍多,年均增速达17.7%。2011年前8个月农产品出口38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7%;进口584.4亿美元,同比增长30.1%。不过,农产品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1997年的7.65%下降到2007年的3.56%,2009年有所回升,为

4.14%。其中,农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下降趋势较明显,由1997年的8.17%下降到2010年的3.26%;进口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5.93%下降到2006年的4.04%,2010年又回升至5.19%(见图1)。可见,农产品进口占我国总进口的比重变化不大。

图1 1997 ~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及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单位:亿美元;%)

注:2011年数据为前8个月的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1997年至2009年的数据来自《农村经济绿皮书》(2001 ~2010);

2010年和2011年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月刊》2010年第12期和2011年第8期.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在中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急剧下降。

从1980年的28.5%下降到2004年的4.5%,2008年更下降到3.9%。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加速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中国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工厂。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中国贸易政策的重心必然转移到工业产品上。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必须服从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贸易政策,服务于大局,以保证中国工业品的出口。根据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协议,中国在加入WTO减让表中所包含的977种农产品的平均关税2004年已降低到15%,而世界农产品的关税平均水平为62%。如果按照中国农产品实际进口的情况加权平均,则中国的实际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仅为7.7%。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贸易产品与世界各国贸易进行博弈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博弈进程中,中国的农民和农业为中国贸易的大政方针的顺利实施作出了牺牲。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严重

近年来,我国农产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增长迅速,但二者增长速度不一致,这导致我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逆差。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改变了长达20年中国农产品外贸顺差的格局。此后4年一直是贸易逆差,2008年逆差高达181.1亿美元,2010年逆差更升至230.4亿美元。中国农产品已经进入逆差时代。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容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较大比重的产品是水、海产品及其制品和食用蔬菜、水果、坚果及其制品。这几种农产品均是容易受到国外技术性检测的产品。一旦这些产品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不但会对我国农产品总体出口产生重大打击,而且会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声誉,甚至会对我国整体出口商品的声誉造成不利影响。

(四)政策和体制障碍

与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和税费政策的方面的政策相比,我国给予农民的支持较少。如在农产品出口补贴方面,2000年欧盟(欧盟15国为一个成员)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超过20亿美元,这一补贴额占到世界出口补贴总额的85%以上。而我国则较少。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体制性障碍也十分突出。地区封锁和地区垄断现象严重;垄断定价和垄断性收费长期存在于交通领域;我国的垄断性货运航空运费也比其他国家高出很多,高昂的运输成本对花卉等鲜活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在粮食生产和销售方面,我国各生产区目前仍在实行的计很强的划性流通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粮食国际竞争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一)加快对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农产品生产的投资力度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及覆盖率对加强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及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增高;各国对进口农产品实行的各种检验检疫政策也越加严格。然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及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等都离不开更大程度上对农业的投资。

(二)加强农业吸收对外直接投资(FDI)

一方面,引进 FDI 对农业具有生产率增长、技术外溢、资本形成、制度变迁等多重效应。要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确保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与外商对接的企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外资投向与布局;加快农村专业知识的普及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对农产品产生“出口诱发效应”,即扩大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同时通过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东道国对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从而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与美国、巴西等农产品出口强国相比,我国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规模、出口的产业集中度、产业集群等方面与这些国家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为此,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和优良农产品,依据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构筑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扶植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强农业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使科技进步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中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龙头企业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政府要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企业间建立学习交流机制,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环境;政府加强制度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和政策支持。

(四)在 WTO《农业协定》的框架内加强对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是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最直接的途径。农产品出口补贴能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WTO 农业补贴政策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规范“绿箱”、削减“黄箱”、取消“蓝箱”。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农业的高额补贴相比,我国对于农业的补贴在加入 WTO后的近几年才真正起步,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还不够系统和完善,补贴力度小,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增强。为争取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地位和环境,确保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经验,在 WTO 农业补贴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将农业补贴政策目标长远化,补贴结构合理化,强化财政补贴管理。

(五)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

加快扩大农产品出口是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农业和农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竞争力较弱,通过扩大出口可以更好地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出口农产品,从而巩固农业的发展基础,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就要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产品出口品种、增强品牌意识、拓宽出口渠道;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和进口替代作用的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

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出口农产品的行业组织建设,推动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行业协会,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陈小红:《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国际商贸,2012(1)。

[2]张晓山:《“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习与探索,2012(1)。

[3]李二敏:《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经济纵横,2011(11)。

[4]解小平:《论我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国际商贸,2011(11)。

[5]张阿娟:《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改变及影响》,国际商贸,2011(12)。

汽车贸易状况 篇6

关键词 中韩 文化贸易 贸易逆差 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贸易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将其视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一些发达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出口产业的主力,为国家创造了丰厚的产值。在亚洲,韩国、日本等国家也先后成立专业的文化发展机构,并在政策以及财政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大力支持。可以说文化也决定着一国的综合国力。

从1994年起,中国已经连续18年保持对外贸易顺差,但是贸易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在文化贸易方面,尽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水平有限等原因,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始终处于严重逆差形势。近年来,中国和反差较大的韩国之间的文化贸易活动就很能说明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对中韩文化贸易进行研究和思考。

一、中韩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状况对比

韩国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韩国在文化贸易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已经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强国第五位,尤其是在文化产品输出领域具备了绝对优势,在亚洲以及全世界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韩国的文化贸易的主要包括影视、游戏、动漫、漫画出版、图书期刊等十个领域。近几年来,中国的市场中随处可见韩国的商品,韩国文化正大肆涌入中国市场,“韩货”受到中国市场追捧,这主要是由于韩剧的流行,从而将韩国文化带入中国,如《大长今》、《宫》等韩剧在中国引起了“韩货”的热销,从韩国轿车到韩品牌的手机、美容产品、游戏产品等等。

2004年韩国文化产业市场总销售额为50亿万韩元,约占韩国当年GDP的6%,出口的文化产品总额为9.39亿美元,这其中游戏产品的出口额最大,为2.614亿美元,在文化产业比重中占28%,出口的影视作品为194部,贸易额为5848万美元,出口到亚洲的为4532万美元。2003年,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上有75%的产品是韩国引进,而2005-2007韩剧也占据了中国各省台黄金播放时间的25%。另外韩国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涉及到其他制造业及服务业的产值,创造了4.5亿韩元的间接就业岗位效果,收益巨大。

反观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是文化硬件产品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生产、储存、传播文化的工具以及物态载体都属于文化硬件贸易产品的范畴。但在文化“软件贸易”领域,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漫、印刷出版物、视听表演艺术、音像制品等,还非常薄弱,我国的文化贸易逆差主要发生在这一领域。中国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可以从表1、表2明显的看出来:

表1.2005年中国主要文化贸易产品逆差统计(以进出口现金为标准)

表2.2005年中国主要文化贸易产品逆差统计(以进出口版权种类为标准)

出口种类进口种类

图书期刊143610131

音像制品3234

电子出版物78155

软件0401

电视节目03

我国大部分的文化产品都需要进口,进口与出口额倍数差距从几倍到几十倍,报纸和图书期刊的贸易逆差情况最为严重,而在版权贸易中软件以及电视节目完全依赖进口,出口量为零。由此可见,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

二、中韩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

(1)政府措施

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鼓励并帮助制作单位低成本将文化产品出口海外,这不仅促进更多韩国文化流入国际市场,也极大地激发了制作公司出口文化产品的积极性。同时韩国政府实施资金支持时有明确的目标和重点,设立多项专用基金,如文艺振兴基金、促进信息化基金、影视振兴基金等;另外韩国文化产业部门还利用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支持文化贸易产业的发展需要。这一系列行为使“韩流”像一阵飓风,席卷了国外市场。

在中国,政府没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资本想进入文化产业难度大,市场准入门槛高,融资渠道窄,文化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提高。此外,通关程序复杂使文化产品失去时效性,价值降低。

(2)产业结构

中国在文化“软件贸易”领域,包括电影动漫、影视剧、电视节目、音像制品、会展活动等方面的发展十分薄弱。中国的文化产业结构普遍存在分布不合理,产业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不明显等问题。高附加值文化产品的出口和国家总体外贸出口水平差距甚远。

文化产品的出口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出口的不足说明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小,感召力弱。2006年,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比例约为1:10,而韩国的文化贸易顺差约为1:20 。

(3)观念落后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文化的性质单一,只作为理论和交流用,很少人会想到文化也能成为商品来进行贸易活动。没有“文化经济化”意识,文化产品发展的营销思维上也很局限,使得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出现特别吸引人,可以引领世界文化的产品。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何其丰富,但是文化怎样推广、何时推广、如何转化成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问题。

对于文化产业经济化的不重视也导致我国的文化资源的流失,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却被韩国抢先注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三国历史人物曹操竟也被认为是韩国人。近几年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我国文化财富被他人占有和利用。这说明我国对于文化的观念还停留在交流、架空的层面上,将文化贸易单纯的看做宏扬国家传统或是简单的国际交流的方式,缺乏“文化经济化”意识及营销理念,所以效益非常低下。

(4)缺乏品牌

韩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如夜心万万、人气歌谣、情书等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非常高,又如韩国的电子游戏如泡泡堂、跑跑卡丁车、永恒之塔等也是我国对韩进口的主要文化产品,但中国却缺乏能够引领国际文化市场的品牌。

目前,我国文化贸易缺少的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竞争力强并且符合国际市场审美的原创文化品牌。我国的文化产品只能在低附加值领域进行恶性竞争,丰富的文化元素不能转化成可以占领贸易市场的文化产品,难以引起国际文化市场的共鸣。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国际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接受度是我国文化贸易发展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改善中韩文化贸易逆差的对策

(1)政府政策推动,加快法律建设

政府应该根据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需求,改善我国文化贸易方面的政策及法律体系,积极鼓励文化产品的出口。将文化的振兴提高到完善综合国力的高度,把文化的传播与民族命运的未来相结合,给予宏观调控和市场指导帮助。对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尤其是在财政支持、投资渠道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简化文化产品出口的繁琐手续,提高贸易效率。不断壮大企业自身实力的同时借鉴韩国在文化贸易出口方面的政策,比如对文化产品的出口进行补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成立文化贸易产业专门机构,了解产品进出口情况,协助处理文化产品出口的相关事务;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设置文化产业基金,为企业造就多元的资金局面;及时出台文化贸易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保障企业权益,规范产品进出口秩序。

(2)树立“文化经济化”的意识,提升文化内涵

文化不仅是一种思想交流,它还蕴含了强大的经济价值潜力。我们应该摒弃无视文化经济价值的观念,积极融入世界文化市场。

在文化内容方面,应以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深化文化内涵,近一段时间,汉服等中国富有内涵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国内外的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大部分还没有转变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许多文化遗产并没有成为中国的社会财富。所以,要切合国际文化市场的要求,深化中国特色文化,进行文化的再创造,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又能迎合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产品,将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

(3)利用货物贸易的优势,宣传我国文化产品

利用我国货物贸易的优势以及渠道带动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第一,积极利用我国在商品贸易方面的优势经验来制定文化产品的国际发展战略;第二,利用我国货物贸易已经开拓的销售渠道来推动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进行文化搭台、造势等活动;第三,利用相关产品来推广文化,比如韩国通过韩剧、综艺电视节目等途径来宣传其本地文化特色如“韩医”、韩国饮食文化等;第四,利用已经建立起知名度的商品品牌或是容易被公众所接受的文化元素进行新的文化品牌的塑造;

在文化产品的宣传上应该注重产品的营销和包装力度,借鉴韩国文化产品宣传方式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媒体,积极与境外传媒合作,利用如电视、植入广告、广播等宣传和推广我国文化。

(4)培养国际知名的名族文化品牌

商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品牌的竞争,知名品牌对于提升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文化产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品牌,比如一提到KBS,大家都知道许多在中国大热的韩国电视剧都是出自这个公司的产品;又如许多中国观众爱看的韩国综艺电视节目都是出自SM公司的作品。

一些社会影响力大、公众效益好的文化企业可以进行产业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然后扩大生产规模,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并且吸收了国外优秀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品牌。

(5)培养专业人才,组建人才队伍

我国的文化产品急需“走出去”。中国现在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熟悉国际文化贸易市场运行规则、行业融资及海外营销渠道和方式,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文化经济化”意识的人才。为了拥有这样的文化贸易人才,一方面可以在各大高校开设国际营销、国际文化贸易等课程;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力引进国外经营管理人才,既为企业输送了新鲜文化血液,又能优化人才结构。除了丰富人才队伍之外,企业还应该制定一些优秀文化创意奖励措施,在更大程度上鼓励文化贸易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书华,王华强.中韩文化贸易发展的比较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8.4:87-89.

[2]詹小琦.中韩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探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8:36-39.

[3]姜锡一. 韩国文化产业[.韩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

[4]韩骏伟,胡晓明.国际文化贸易.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

[5]成林.中韩文化产品贸易研究.北京.商业经济.2009.6.

[6]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深圳)基地.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5.

[7]李雪威.韩流汉风:中韩文化交流之因由与深化.求索.2011.6:73-75.

中法贸易投资发展状况研究 篇7

关键词:中法贸易,投资

一、中法贸易发展现状

中法贸易的开展历史悠久。在中法建交前, 两国就有着约3000万美元的年均双边贸易额。1964年中法建交后, 两国的双边贸易更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中法的双边贸易额从1.1亿美元, 持续增至40亿美元。在进入21世纪之后, 中法双边贸易迅猛增长, 突破了百亿美元大关, 并保持较高的年增长率, 2007年中法双边贸易额达到371.1亿美元, 同比增长23.5%, 远远高于法国货物贸易的平均增幅。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2009年, 中法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8年中法双边贸易额为584.8亿美元, 较上年仅增长12.9%, 而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加深, 中法双边贸易额为525.5亿美元, 同比下降10.5%。

2010年, 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 中法双边贸易得到了恢复性发展, 达到452.1亿美元, 同比增长27.4%其中, 法国对中国出口144.9亿美元, 同比增长36.1%;自中国进口307.2亿美元, 同比增长23.7%。而法国对中国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 达到162.3亿美元, 同比增长14.4%。中国已成为法国的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

一直以来, 法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为机电产品, 2010年出口额为44.1亿美元, 占法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30.4%, 增长19%。运输设备是法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 2010年占法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7.8%, 为40.3亿美元, 且贸易额增长迅速, 同比增长71.4%。化工产品是法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三大类商品, 占法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1.2%, 为16.3亿美元, 同比增长29.6%。前三大类产品占法国对中国总出口额的约70%。法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有食品、饮料、烟草, 塑料、橡胶, 皮革制品、箱包等出口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其增长幅度分别为57.9%、49.6%、62.9%。而其他商品如纤维素浆、纸张, 纺织品及原料的增长幅度也超过35%。同时, 在法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构成中, 机电产品, 运输设备, 化工产品, 塑料、橡胶制品,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五大类商品占到了法国对中国出口商品总额的77%。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法国对我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上占主导地位的为技术密集型产品。2010年法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不到10%, 但对中国出口增长36.1%, 中国也是法国出口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

中国对法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 分别占中国对法国出口总额的36.2%、19.1%、10.9%。2010年上述产品累计对法国出口203.1亿美元, 占中国对法国出口总额的66.1%。此外, 贱金属及制品也是中国对法国出口的主要大类商品, 占出口总额的5.5%。从总体来看, 中国对法国出口的大部分商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尤其是2009年同期出口下降的化工产品, 在2010年也取得了29.6%的恢复性增长, 并且法国自中国进口商品的增长幅度也在其主要进口市场中居于前列。从中国对法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构成的前十类商品中, 机电产品, 化工产品, 塑料、橡胶,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运输设备, 这五大类商品总额占我国出口法国商品总额的49.9%。这表明, 我国对法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上技术密集型商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所占比例大约持平。但就增长率来看, 技术密集型商品呈高速增长的态势。

二、中法投资发展现状

(一) 中国对法国投资现状

1.中国对法国投资规模

自2008年起,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法国吸引外资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但中国对法国的投资却有着大幅增长的趋势。2008年中方在法投资项目仅为11个, 2009年增至18个, 2010年, 中方企业继续在法保持高速增长活跃态势, 在法投资项目增至30个, 新增就业岗位537个, 比2009年增加67%。截至2010年底, 中国 (大陆) 对法投资企业总数为80个, 对法投资企业雇员总数为5000名。从法国吸引外资来源国别分布情况变化来看, 2010年, 中国在法国投资项目数量超过日本, 成为法国第九大吸引外资来源国。

2.中国对法国投资领域

近些年, 中国对法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逐渐得到扩展。2000—2008年, 中国对法投资主要集中在化工、塑料, 电器、电子和信息设备, 运输和后勤服务三大领域, 占同期项目总数的35%。2009年, 中国对法投资的主要领域为能源及其他服务, 玻璃、陶瓷, 贸易和金融, 机械设备, 电信等几大领域, 占同期项目总数的67%。2010年, 中国在法投资领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新能源项目比重的增加, 由2008年的1个增加至4个, 占中国对法投资项目比重的13%。此外, 食品、农业、渔业, 香水化妆品、电子、电力和信息设备领域的投资项目比重分别达到13%、13%、10%。

3.中国对法投资方式

资料来源:中国驻法国使馆经商处。

近些年来, 中国对法投资方式有所变化, 主要体现为向制造业领域的渗透及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展, 一些企业已建设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与此同时决策中心类型投资项目也由2007年的2个增加到2010年的9个。占中国对法投资项目总数的30%。总部型投资项目也明显增加, 2010年也达到9个, 占中国对法投资项目总数的30%, 占法国吸收该项目比重的23%。此外, 为企业提供服务型和生产、施工型投资项目也得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 并出现了为个人提供服务的投资项目。

(二) 法国对中国投资现状

1.法国对中国投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受欢迎的对外投资地, 法国是传统经济强国, 对外投资活跃, 并占有全球FDI输出总量的5.2%。2009年, 法方在华投资新设企业200家, 合同金额19.1亿美元, 同比增长77.4%。截至2011年2月底, 法在华投资项目4147个, 合同外资169.8亿美元, 实际投资109.5亿美元。在欧盟国家列第三位、世界第九位。2010年, 法国成为欧盟国家中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法国企业在华雇佣工人已达20万人。总体来看, 法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较大, 且大多数中法合资企业的资金也大多按期到位。如2001年, 法国著名电信企业阿尔卡特收购上海贝尔股份成立的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是外国通讯行业第一家外商投资的股份制企业, 成为了环球领先的交流社区NGN研发核心、宽带接入研发核心、SDH/CWDM杰出核心及无线开拓核心。

2.法国对中国投资领域

法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航空航天、环保、汽车、化工、通信、金融等诸多法国的优势产业领域, 且主要为生产性企业。在航空航天领域, 中国与法国空客已建立了重要的工业合作伙伴关系。在核能领域, 2010年, 阿海珐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继2008年合作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后, 又签订30亿美元协议, 未来十年向广东核电供应2万吨铀。在金融领域, 法国开发署于2007年在中国开展了总额为6000万欧元的第一期绿色中间信贷项目。

3.法国对中国的投资方式

法国对中国的投资主要采取合资新建、合作开发和股权并购等方式。如2011年法国科蒂集团已与中国防晒品销量第一的护肤品公司丁家宜达成股份购买协议, 将获得丁家宜的大多数股份;欧莱雅集团成功收购了小护士和羽西 (中国) 公司, 同时也将其自有品牌推广到中国。

三、中法贸易与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双边贸易规模较小

2010年, 中法双边贸易额为452.1亿美元, 增长27.4%。而2010年,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9727.6亿美元, 中法双边贸易额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左右, 贸易规模偏小。目前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次于德国、荷兰和英国。2010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548.4亿美元, 同比增长34.4%。2010年中国和法国之间的贸易额仅相当于中国和德国之间的贸易额1/3左右。

(二) 贸易发展不平衡

自2007年起, 法方对中方贸易逆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欧盟统计局统计显示, 2007年, 法方逆差122.7亿美元, 比2006年的97.5亿美元增长25.3%。2008年法方逆差319.4亿美元, 比2007年增长19.3%, 尽管2009年法方逆差305.4亿美元, 比2008年减少5.2%, 但主要是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 法国从中国进口额减少所致。2010年, 中国已成为法国第四大贸易逆差来源国, 法方逆差162.3亿美元, 占法国总贸易逆差的19.03%, 与2009年相比增加14.4%。造成法方贸易逆差扩大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 法国参加欧盟对华军售禁运并禁止向中国出口高技术和尖端设备等诸多贸易保护倾向, 导致法中双边贸易逆差规模一直维持着不断扩大的趋势。其次, 目前世界各国消费的电脑、电子和光学等产品已基本上由中国制造, 而法国进口此类产品的数量又呈快速增长态势。最后, 造成这种巨大逆差也与中法双方对双边贸易额统计方法的差异有关。

(三) 中国对法国投资总量较少

2010年, 中国对法国直接投资存量只有3.75亿欧元左右, 这与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590亿美元相差甚远。2010年, 德国吸收的中国投资项目数量占中国在欧洲投资项目总数的43%, 居欧洲各国之首, 其次是英国, 占项目总数的19%。法国吸收的中国投资项目仅占当年中国在欧洲投资项目总数的9%。

(四) 法国对华贸易壁垒日益加剧

法国是欧盟的主要成员国, 由欧盟委员会的贸易事务专员统一负责制定贸易政策。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减少逆差, 欧盟及法国对华商品所设置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日益增多。自1993年以来, 欧盟先后颁布了至少15个涉及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的法规;目前还在对约600种农药进行重新的评估和审定;最近又出台了若干关于修订标准的法规和指令, 以后将有一系列标准被修订。

四、发展中法经贸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 继续加强双边传统重点领域的合作

中法两国应不断深化和巩固两国在核能、航空、铁路等法国传统重点领域的合作。中法核能合作前后历经30年, 合作时间长, 双边人员交流密切频繁, 合作范围广泛, 通过多年的合作, 中法双方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建立信任。并取得了成功建造大亚湾核电站、广东台山核电站等成就。但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 世界对核电的未来发展产生疑问。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中法作为世界上两个核工业大国, 在核能发展遇到疑问时, 不应影响双方合作, 而是应通过更加紧密和全面的合作, 进一步加强双方核电安全。此外, 欧洲空客A320飞机在中国天津总装交付, 中法联合研制的Z15直升机也在法国马赛成功首飞。深化两国在传统重点领域的合作, 有利于密切双方联系, 巩固和保证中法双边贸易顺利发展。

(二) 展开新领域的合作, 寻求中法经贸新增长点

中法两国目前在绿色经济、可再生能源、高新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以及金融及服务业等新领域的合作刚刚起步,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上, 如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法国将此作为经济政策的重点, 并希望与中方企业合作, 而中国西北地区则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 这为两国在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合作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此外, 中法在金融业领域的合作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法越来越重视关于金融监管和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加强与合作。

(三) 深入开展两国中小企业间合作

目前中国和法国小企业数量众多,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的中小企业甚至被看作“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 也是最能反映其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 中法中小企业不断加强和扩展合作的新机制和新途径,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联系和交流日益紧密。2009年12月29日, 中法共同签署了《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法国经济、工业和就业部合作谅解备忘录》, 提出“双方2005年签署《中法中小企业合作协议》涉及的相关事项, 纳入工业信息化部与法国经济、工业和就业部的职责范围”。双方将在新的政府职能部门框架下加大对中小企业合作的支持力度, 拟成立联合委员会, 并筹组中法中小企业基金以推进相关工作。金融危机过后, 中国和法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就需要两国抓住机遇, 积极引导和深化两国中小企业的合作、投资, 扩大投资和交流规模, 以适应两国经贸发展新要求。

(四) 加强沟通和健全对话机制, 妥善处理贸易摩擦问题

近年来, 中法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猛。虽然中法贸易呈高增长的态势, 但发展中也存在不和谐之音。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法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在其经济低迷, 国内失业率较高, 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国际市场流失的情况下, 中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会对法国的一些传统领域如纺织品和服装造成较大的冲击。随着法国对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法方对中方的贸易壁垒有所抬头, 中法贸易摩擦增加, 影响了两国关系和经贸发展。此时, 健全磋商机制, 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 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在出现贸易摩擦的情况下, 应该针对贸易摩擦的具体情况制定稳妥的应对措施, 甚至是反制措施。中国并不追求贸易顺差, 在处理法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上, 中国应积极展开合作对话, 以求得法国向中国开放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 实现双边贸易平衡很有益处。

(五) 不断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对法国出口的商品中, 接近1/2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价格低廉, 自相当一部分缺乏科技含量, 有些产品的质量也不过关, 经常遭到法方的质疑和反倾销诉讼, 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和中法的经贸关系。中方企业应将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设备的改进和工艺的提高中, 尽快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 加快设备的更新和技术进步, 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 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 提升自己的水平, 由此进一步扩大自身劳动力密集产业的竞争优势, 形成国际市场上无可替代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旭.法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法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09.

影响汽车技术状况的因素分析 篇8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 其技术状况会逐渐变差。只有正确掌握影响汽车技术状况的因素, 才能采取相应措施来延缓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影响汽车技术状况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诸方面。

一、汽车的零件质量

1. 零件的结构。

随着汽车结构的不断改进, 汽车的技术性能和使用寿命在不断提高。但若零件的结构设计不合理, 则必将导致零件受力不均, 产生动载荷, 引起冲击, 以及润滑、散热不良等现象发生。这就必然会加速零件的磨损、变形和失效。

2. 零件的材料及零件表面性质。

根据零件不同的工作条件来选用相适应的材料及处理工艺 (如热处理、表面强化、电镀等) , 使零件除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外, 还使其工作表面具有抗腐蚀、耐磨、耐高温、耐疲劳等性能。但汽车上任何一个零件都不可能同时具备上述各种功能, 实际上只能是依据零件的工作要求来选择某些主要性能。例如, 曲轴主要应考虑其具有一定的刚度、耐磨、耐疲劳等性能。因此除应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合理的结构外, 还应在轴颈表面采取适当的处理工艺 (如表面高频感应加热淬火、滚压、喷丸等表面强化处理) 。又如, 曲轴轴瓦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耐磨、耐疲劳性能, 且有利于磨合, 因此应采用在由薄钢制的轴瓦内圆面上浇铸减摩合金层 (如巴氏合金、铜铅合金、高锡铝合金等) 而成的轴瓦。减摩合金具有保持油膜、减小摩擦阻力和加速磨合的作用。

3. 零件的加工质量。

零件的加工应满足精度 (主要是指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 要求, 否则零件表面的物理力学性能、外形的几何关系、形位公差将遭致破坏, 造成配合副非正常磨损、配合关系被破坏, 产生冲击、润滑不良等现象。例如, 全浮式的活塞销与活塞销孔间为过渡配合, 如果销、孔表面质量差, 会使磨合期剥落的金属屑很多, 形成严重的磨料磨损, 使配合间隙迅速扩大, 变成间隙配合, 产生冲击, 破坏油膜。如果销与孔的尺寸公差不满足加工精度要求, 可能使过渡配合变为过盈配艺基础》课程所要求的实践技能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在实践课上反复示范动作要领, 然后指导学练习, 及时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不规范动作, 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 并再次指导学生练习正确动作。

比如我十分重视生产实习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一般安排两到四周的实习时期, 改变以往学生轮岗的做法, 在实习布置阶段向每组学生发给零件制造图纸。首先要求他们在实习过程中识得图纸, 自主对所需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 我在一旁引导、答疑和纠错。我认为, 实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一次综合性的动手锻炼机会, 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专业工人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

四、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内容庞杂、琐碎, 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可能都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和适用范围, 要根据该课合, 致使活塞销与孔因热变形而卡死。又如, 曲轴突缘平面若与曲轴轴心线垂直度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使飞轮端面全跳动量超过允许值, 则将会导致离合器不能正确分离和接合。

4. 零件的装配质量。

汽车零件应按规定的工艺要求进行组装。例如气门间隙过大会发响, 过小会关闭不严。又如, 曲轴轴颈与轴瓦间接触不良或轴瓦安装过紧、过松都会造成不正常磨损, 甚至烧瓦。

此外, 零件的装配尺寸链, 静、动平衡, 零件的清洁情况等, 都会影响汽车的技术状况。

二、汽车的运行条件

1.气候条件。

气温过高会使润滑油变稀, 润滑不良, 发动机过热, 润滑油氧化变质, 甚至使发动机爆燃, 这些现象都会加剧有关零件的失效。但若气温过低, 则会因润滑油粘度太大、流动性差而造成零件润滑不良, 甚至使发动机起动困难, 起动次数增加, 加快有关零件的磨损。

2.道路状况。

道路坑洼不平, 汽车因冲击、振动而产生很大的动载荷, 会致使有关零件 (尤其是悬架及行驶系统零件) 快速损坏。道路坡度大、弯道多, 汽车需频繁换档, 离合器多次分离和接合, 汽车经常转向、制动, 会造成变速器、离合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差速器及轮胎等快速损坏。

3.燃料、润滑材料质量。

汽油及柴油为汽车用主要燃料, 均为石油产品。汽油应具有良好的蒸发性、抗爆性和较高热值, 以及较小的腐蚀性, 不含机械杂质。主要根据发动机的压缩比选择适用牌号的汽油。若汽油牌号选用不当, 将会造成爆燃而导致曲柄连杆机构加剧损坏;若汽油蒸发性不好, 则会造成没有蒸发的汽油冲刷汽缸壁上的润滑油膜, 加快汽缸壁、活塞、活塞环的磨损;汽油中的腐蚀性物质及机械杂质也会加剧有关零件的损坏。柴油应有较低的自燃点、较好的蒸发性、适当的粘度和较低的凝点, 主要应依据气温来选择适用牌号的柴油。柴油牌号选择不当, 将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造成发动机机件的快速损坏。

润滑油应具有适当的粘度, 不含水分和机械杂质。粘度过大, 流动性差, 零件得不到足够的润滑油;粘度过小, 油膜过薄易破坏。因此, 粘度过大、过小都会造成零件润滑不良, 加快磨损。

4.货物装载情况。

超载或货物装载不均匀都会加快汽车有关零件的损坏。程不同的部分而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 我着重探讨了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三个在教学的任何部分都应当注意的方面, 以求对促进《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周德检等.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广西高教研究, 2000, (4) .

[2]徐玉花.技工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9) .

[3]薛凤燕.技校《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经验交流, 2010, (11) .

[4]俞万里.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的几点浅见, 中等职业教育, 2005, (6) .

捷达轿车发动机工作温度过高故障检修

刘云鹏

捷达轿车配备1.6L FSL发动机, 在汽车运行过程中若发现发动机水温表指示水温升高过快并且升高到120℃以上, 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检查发动机系统。

一、检查发动机冷却系统

1.水箱外部脏污或空调冷凝器和水箱之间堵塞等, 造成水箱散热不良, 引起水温偏高。必要时需进行清理。散热器的清洗应拆下, 用发动机外部清洗剂对表面多喷几次, 几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 用高压风枪吹干。冷凝器外表随即也用外部清洗剂清洗干净。

2.节温器损坏造成打不开, 使冷却液不能顺畅进入水箱形成大循环, 使水温很快升高造成开锅。节温器是决定走“冷车循环”还是“正常循环”的。节温器在水温升高时开启, 温度越高时开度越大。节温器不能关闭, 会使循环从开始就进入“正常循环”, 这样就造成发动机不能尽快达到或无法达到正常温度。节温器不能开启或开启不灵活, 会使冷却液无法经过散热器循环, 造成温度过高, 或时高时正常。因节温器不能开启而引起过热时, 散热器上下两水管的温度和压力会有所不同。

3.水泵损坏而不能将冷却液送至水箱, 造成冷却液循环不良, 也使水温过高一直到开锅。需检修或换一只新水泵。对于水泵, 捷达车8万千米换正时皮带时, 一定要检查水泵是否有渗漏迹象, 若渗漏一定要更换。仔细检查正时皮带一侧, 是否有漏水迹象。对于行驶里程12万千米以上的捷达车辆, 在更换正时皮带时, 建议车主更换水泵。长里程的捷达车辆, 轴与叶片容易分离, 维修时一定要注意。

4.水箱及发动机水套水垢太多, 也会造成散热不良, 水温升高。必要时要清洗水道。水道的清洗要拆下节温器、法兰, 并检查气缸盖上回水管—节流阀体—膨胀水箱部位的细水管是否畅通, 不畅通要想办法处理。

5. 缺少防冻液。

防冻液过少也会造成水温过高, 必须及时添加或更换。防冻液添加和更换不规范, 会造成发动机水道和水箱提前堵塞, 出现水温高的现象。防冻液两年更换一次, 在更换和添加时必须使用原厂配件。如果浓度过高, 将会造成散热效果不好, 发动机过热。这种危害在发动机中小负荷运转时不太明显, 大负荷高速运转时会造成冷却液温度过高。故不可随意添加防冻液原液, 一定要先检测浓度。不同型号的防冻液

5.驾驶水平。

驾驶员应严格按驾驶规则操作。起动时需注意预热升温, 行驶中要保持中速平稳、及时换档、合理滑行, 坑洼路面要减速行驶;油门、制动要轻踏轻放, 离合器要轻放, 应随时控制发动机温度和机油压力, 操作要熟练准确, 这些均可减少零件的损坏。

三、汽车的维修质量

对汽车正确地实施维修, 是延缓其技术状况变化、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运输成本、确保安全运输的重要技术手段。

1.日常维护。

每日出车前、行驶中、收车回场, 及时检查发动机润滑油量、冷却夜量, 清洁汽车表面, 不但可以防止因缺机油而出现干摩擦, 因缺冷却液而出现发动机过热, 造成机件的不正常损坏, 而且能提高汽车的美观程度。

2.定期维护。

汽车行驶一定里程后应定期进行一、二级维护。维护作业不能混合使用, 以免引起化学反应, 生成沉淀或气泡, 降低使用效果。在更换防冻液时, 应先起动发动机, 然后使发动机停止转动, 放出清洗液。将冷却系用净水充满, 怠速10分钟后, 放水, 重复几次, 直到水道流出清水为止, 然后再加入新的配合好的防冻液和水。

6. 冷却系统内部有空气, 造成冷却水不能正常循环。

7. 气缸垫损坏, 导致气缸中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却系统而使水温很快升高至开锅。

必须更换新缸垫。新两阀的气缸垫由钢片做成, 一般性的短时水温高不会烧坏缸垫, 但长时间行驶, 在没有冷却的环境下也会损坏。

8. 对于发动机水温高, 一定是在保证冷却系各部件没有渗漏条件下检查。

渗漏部位多位气缸盖后部三通水管、水泵、各水管接头处、散热器、节温器、气缸垫、储液管盖。对于有渗漏的情况, 做完后一定要用检测仪加压, 观察各部件有无渗漏。

二、检查电控散热系统

捷达车的散热风扇是电控的, 一般水温在100℃以内, 电子扇以低速挡转动;当水温在100℃以上时, 电子扇以高速挡运转。打开空调开关同时, 电子扇也将以低速挡运转。电控系统造成水温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检查散热电子扇转不转, 或者没有高速挡或低速挡, 使电子扇的强制风冷不起作用, 造成水温过高。必要时要更换电子扇。

2.双温开关故障。双温开关内部设有两个开关:一是在90℃左右接通使风扇低速挡运转, 低于84℃风扇停止;二是在100℃左右接通使风扇高速挡运转, 增强风扇散热能力, 水温降至90℃时, 风扇低速档运行。在检测时, 可在相应温度下用万用表测两挡开关是否闭合或拔下双温开关, 短接两插头, 观察风扇是否运转, 如果运转, 而接上插头风扇不运转, 则开关有问题, 必须更换新的。

3.电子扇是继电器控制的, 继电器损坏, 造成电子扇不运转, 没有强制风冷而使水温高。

4.空调继电器损坏。打开空调开关, 电子扇必须以低速挡运转, 与冷却水温高低无关;当空调系统压力超过一定值时, 电子扇应以高速挡运转。如不正常, 应检查空调控制系统。空调中的雪种要适量, 空调系统中高压端压力过高, 制冷剂或制的主要项目包括间隙的调整、螺栓的紧固、润滑剂的添加或更换等。定期维护可以延长机件的寿命, 保持汽车的技术状况。

3.视情修理。

随着汽车行驶里程的增加, 汽车零件磨损程度及配合副的配合间隙都会增大。零件磨损过量会使强度、刚度下降, 造成失效;配合副的配合间隙过大会使动载荷加大、润滑不良, 进而加速磨损。因此, 为保持汽车良好的技术状况, 在汽车各总成、合件、零件使用到允许的极限值时, 一定要视情按需及时进行修理。

4.修理质量。

汽车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实证分析 篇9

一、文献回顾

目前, 我国学者对上市汽车公司财务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营绩效和竞争力方面。王泽平与孙世敏 (2010) 指出, 国内上市汽车公司的经营绩效不高, 并建议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视角进行改进;胡彦蓉与刘洪久 (2012) 以上市汽车公司的财务指标为出发点, 分析了国内上市汽车公司的竞争力水平。分析结果为, 国内上市汽车公司的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运营能力的评价值与它们各自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不一致。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为汽车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了相关借鉴, 但现有研究在指标选取方面反应问题不尽全面, 且指标间相互影响较大, 只能为股东的选择和上市公司的诊断提供思路。为此, 本文依据当前我国上市汽车公司的特点, 建立具有现阶段特色的财务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23家汽车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在处理多维相关变量空间时可以消除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影响, 并且根据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数, 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 为相关决策者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分析数据。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23家上市汽车制造类企业为分析的样本, 这些样本的数据来源均为各自的年报总结。

(二) 指标选取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国情, 以及现阶段汽车公司发展的特点, 本文选取评价财务状况四个方面的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作为评价体系的框架。这四方面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从9项指标出发的, 如表1所示:

(三) 研究方法

为反映结果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消除变量间的相关性, 本文选取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汽车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因子分析在充分考虑到各指标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利用降维原理将较多的变量指标用较少的几个线性无关的综合变量指标表示, 在减少变量指标的同时, 也减少了原指标信息的损失, 可以对收集的指标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消除各财务指标不同量纲影响, 本文对收集的23家汽车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 m为指标个数, n为样本数,

(二) 因子分析

具体为:

(1) 确定因子个数。

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后, 利用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运行结果如表2所示:

结合表2, 根据Kaiser在1959年提出一项保留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的原则, 应从9个评价指标中提取3个因子反映财务状况, 此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782%, 涵盖了样本的大部分信息, 达到了在降维的同时, 损失信息量较少, 可较好反映我国汽车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2) 公共因子命名及解释。

评价指标在因子上的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从表3中相应特征向量可知, 在第一个因子中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资本保值增值率具有较大相关系数, 主要概括我国汽车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反映了公司的获利现状和潜在获利能力, 因此可称为“效益因子”;在第二个因子中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权比率具有较大相关系数, 主要概括公司偿债、偿息的能力, 因此可称为“偿债因子”;第三个因子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这两项的相关性很强, 它们主要反映了汽车在其自身的资产各项管理、使用及资产流动能力。因此可成为“管理因子”。

(3) 因子得分计算。

由软件SPSS16.0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后,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如表4所示。

令F1、F2、F3分别表示效益因子、偿债因子、管理因子的得分, 根据每个因子的得分系数以及原是指标变量的标准化值, 便可得到各因子的得分数, 公式如下:

利用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总贡献率的比值作为权重, 得到各样本公司的综合得分F为:

经过计算, 所得各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数如表5所示:

(三) 结果分析

通过对我国23家上市汽车公司综合财务状况分析可以得出:金龙汽车、江铃汽车、广汽长丰的综合得分名列前三名, 体现了这三家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较好。从单因子得分的角度来分析可知, 金龙汽车的管理因子得分排名为22, 江铃汽车的偿债因子得分排名为19, 广汽长丰的管理因子得分排名为17, 它们的排名相对来说是靠后的。也就是说, 即使三家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较好, 但局部仍存在不足, 致使它们的财务状况存在不稳定性, 若运营和管理不当, 将拖垮公司整体实力。此外, 从各因子的权重来看, 效益因子为0.5275, 偿债因子为0.2819, 管理因子为0.1906, 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明显高于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 说明上市汽车公司的竞争力的提高主要在于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这也反映了我国上市汽车公司偿债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差的现状。

亚星客车、金杯汽车、华域汽车的综合得分排名分别倒数前三, 可以得出这三家公司在获利、发展、偿债以及管理方面的能力都相对不足。但从单个因子看, 他们的管理因子得分排名分别为12、9和8。排名中等偏上, 而作为主要提高竞争力的效益因子得分却比较靠后, 排名分别为22、19和18。因此, 若这三家公司在保持管理能力不变情况下, 适当提高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将会大大改善其现有财务状况。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 目前我国汽车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大致如下:整体差强人意、单因子 (获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 发展不协调、后续发展动力匮乏。本文对现阶段我国上市汽车公司财务状况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大研发投入, 增强产学研相结合

加大研发投入就是为企业的创新培育“种子”。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瓶颈就是车型的设计、发动机技术的突破。应通过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 积极创新, 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产品的研发可以与高校合作, 或进行企业间研发合作, 同担风险同受益。

(二) 优化资本结构, 合理选择筹资方式

一方面企业要合理优化短期债务资本与长期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 科学的偿还债务先后顺序。另一方面充分考虑融资成本与风险的关系, 选择财务风险较低的筹资方式。通过资本优化和筹资方式的统筹发展来不断提高公司偿债能力。

(三) 调整公司人才结构, 引进先进技术人才

公司结构是否合理, 工作人员技术是否先进, 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运营管理能力,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先进技术人才的引进, 可提高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从而加强企业的运营与成长能力。

(四) 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各汽车上市公司通过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可获得丰富的异质资源, 对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技术保障, 极大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财务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孙世敏、王泽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汽车行业业绩评价研究》, 《财会通讯 (下) 》2010年第2期。

[2]府亚军、黄海南:《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 《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24期。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状况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竞争力

自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2004年,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生显著变化, 首次实现贸易顺差41亿美元, 我国逐渐从高新技术产品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回顾,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状况的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增长源泉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且极具现实意义。

1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状况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一直保持增长 (见表1) , 2002-2008年间, 进出口总额从1507亿美元增加到7575亿美元, 增长了5.03倍。2002年我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贸易逆差额达149亿美元, 2004年以后, 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和幅度大于进口贸易额增长速度与增长幅度, 顺差额不断提高。

1.1 出口状况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取得了突出成绩, 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2-2008年,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679亿美元增至4156亿美元, 增长6.12倍, 保持平均每年37.49%的增长速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逐渐上升, 但增长缓慢, 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平均为27.03%, 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9.09%, 比2002年提高8.24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2005年的30.60%上升到2008年的30.77%, 表明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 高新技术产品占据了重要的份额。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 这3个高新技术行业的出口占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7.54% (2008年)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2005-2008年分别为81.15%、79.90%、80.39%、74.20%, 其次是电子技术, 所占比重为分别为11.22%、12.79%、13.13%、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

1.2 进口状况

在进口贸易方面,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快速增长, 从828亿美元增长到3419亿美元, 增长4.13倍。2002年、2003年我国是高新技术产品净进口国, 出口量所占比重很低, 进口额占外贸进口总额比重为28.05%, 出口仅占外贸出口的20.85%, 2004年进出口贸易状况发生变化, 由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 且贸易差额不断扩大, 由2002年-149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737亿美元, 增加了886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占外贸进口比重逐渐上升, 进口额占外贸进口比重平均为28.01%, 且进口额占外贸进口额的比重每年均高于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比重。

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表明一国的某种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 从而反映该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其他供应该产品的国家来说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或劣势。其计算公式为:TCI= (Xij-Mij) / (Xij+Mij) 。其中TCI表示贸易竞争力指数, Xij和Mij分别表示i国j种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I大于零, 表示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I小于零, 则表明竞争力较弱;其取值范围为-1≤TCI≤1。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

从表2分析看出, 2005-2008年, 我国工业制成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总产品的指数均大于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明较强的竞争力, 工业制成品TCI指数平均值为0.22, 从0.164上升到0.274, 增幅为67.07%, 高新技术产品平均值为0.077, 增幅为97.96%, 总产品平均值为0.102, 增幅为59.72%, 尽管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比例提高, 但TCI指数低于工业制成品和总产品, 竞争力不强。初级产品的TCI指数小于零, 呈逐年下降趋势, 竞争力较弱。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

由表3可见, 2002-2008年,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TCI指数一直为正, 从2002年的0.323上升到2008年0.589, 增幅为82.35%, 保持较强的竞争力。生物技术2002-2007年为正值, 平均值为0.243, 显示一定的竞争力, 2008年出现负值。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四类产品的TCI指数始终以负值出现, 但TCI指数在不断提高, 其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TCI指数处于-0.59~-0.852之间, 接近-1, 国际竞争力较弱。生命科学的TCI指数从2005年开始为正值, 并持续上升, 光电技术的TCI指数处于波动状态。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来看, 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TCI指数首次出现正值, 并在以后几年里持续上升, 至2008年TCI指数已达最高值0.097, 小于1, 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从整体上出现了实质性改变, 但距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强国还有很大差距。

3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存在的贸易状况原因分析

尽管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正稳定高速地发展, 但出口产品整体水平较低, 国际竞争力不强, 以下因素制约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1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外资企业为主体, 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业处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生产加工环节, 创汇能力低, 企业普遍缺乏高研发、高投入的自主创新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弱。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自主品牌, 关键技术来自国外技术投资或技术引进, 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研发水平低, 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技术水平, 难以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3.2 出口结构不均衡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过于集中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2005-2008年,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平均达78.91%, 电子技术所占比重平均达12.62%, 生物技术、光电技术、生命科学、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6个行业仅占很小的比重。由于自主技术、自主品牌开发设计的产品少, 且集中在资金、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品上, 更加速这一趋势的发展。

3.3 企业成长环境不利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外部成长环境不通畅, 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速度。外资企业控制技术、融资、销售渠道, 掌握竞争中的主动权, 抑制本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多数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弱、信用能力低等原因, 缺乏稳定可靠的融资渠道。由于缺乏健全的信息和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难以收集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市场信息, 难以顺利实现从科研成果到实际产品的转化过程。

4 对策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但产品出口规模依然偏低, 出口商品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鼓励政策, 政府在税收优惠、金融、奖励等政策上给予支持, 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二是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技术水平, 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加强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效应强的生产环节的投资, 完善高新技术的配套产业体系的建立;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节约生产成本, 有利于相互合作和协作, 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拓宽融资渠道, 不断完善现有中介机构运行机制, 为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供有效服务。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 加强对出口企业的专利和专有技术的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孙志慧.近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现的新特点与发展策略选择[J].现代财经, 2008, (5) .

[2]于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10) .

[3]李磊.200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 2007, (5) .

[4]许倩.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 (1) .

浅谈国内外天然气汽车发展状况 篇11

关键词:天然气汽车;发展现状;推广

随着汽车保有量突飞猛进的增加,我国汽车工业受到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困扰。国内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相继采取了多种措施,特别是加快了对新能源的研发。天然气汽车是以天然气为燃料的一种气体燃料汽车,目前,天然气被世界公认为是最为现实和技术上比较成熟的车用汽油、柴油的代用燃料。

一、国外天然气汽车发展状况

国外最早出现的天然气汽车是在19世纪末,由于技术较为落后,将天然气以普通大气压的形式填充在大气包中,这种原始的方法仅仅适用于贫油地区的小规模使用,由于受到储存装置的限制,很快被淘汰使用[1]。

上世纪30年代,意大利人最先采用了天然气作为燃料,追溯到1939年时,仅意大利国内的新能源车辆已经突破了1.3万辆。前苏联于1938年开始研制出了压缩天然气汽车,从1947年开始批量生产吉斯-156和嘎斯-51B型压缩煤气瓶汽车。其他各国虽然都有研究天然气汽车,但进展比较缓慢[1]。

1.日本天然气汽车的发展

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石油与天然气都非常匮乏,日本发展天然气汽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环境保护。日本的天然气汽车研究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在1961年时已经突破了500辆,而进入70年代则进入了发展缓慢阶段。1996年日本的7家汽车制造商被告上法庭,原因是大气污染公害,从此日本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其扶植政策主要有为天然气加气站提供高达53万美元的补助,为天然气汽车改装和安装天然气设备提供一半的费用,为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和车辆设定专用的折旧率和免税额,优惠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日本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

2.美国天然气汽车的发展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天然气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美国的天然气汽车发展开始于70年代,截止到1986年,美国的天然气汽车已达到3万多辆,其中专用车占了大部分,如警车、工程车、校用大客车、公共汽车等。进入90年代后,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天然气汽车计划和扶持政策,美国的天然气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1991年到1996年,美国的天然气汽车保有量达到了5.8万辆,现在,美国的天然气汽车改装技术已日益成熟,比如微电脑多点喷射系统、家用小型充气机等多种高质量产品。

3.意大利天然气汽车的发展

意大利对环保问题高度重视,在国内率先推广使用了改装天然气汽车。在上世纪20年代末,意大利就已开发了第一辆压缩天然气汽车。到1940年,意大利已有1万辆压缩天然气汽车。目前意大利天然气改装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这得益于意大利国家健全的法律和超前的环保意识,意大利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2]。

二、国内天然气汽车发展状况

我国天然气汽车研究最早开始于19世纪初,上海均和安机器厂制造的首台内燃机汽车以煤气作为燃料。进入1960年,由于世界能源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石油出现严重的匮乏。四川自贡等地利用丰富的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后来在重庆、成都、泸州等地先后模仿使用气包车。这种气包车,是在公共汽车的顶部安装一个框式的气包支架,气包充满后,用绳子约束住,这种气包车克服了汽油短缺时的汽车运输问题。

1961-1965年,中科院学部委员、长春汽车研究所所长、我国CNG汽车的先驱——张德清,主持天然气作汽车燃料的研究工作。1962年,长春汽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委的重点科研项目——压缩天然气汽车,该试验站利用天然气井向两辆解放牌汽车的氧气瓶充气,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和2.5万公里的压缩天然气汽车道路试验,并在1966年通过了四川省科委和省交通厅的成果鉴定,并录入了《全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表》,开创了中国乃至亚洲CNG汽车研究先河。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产业飞速发展。随着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危机的出现,我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截止到2015年3月份,我国天然气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已经达到了461万辆(其中LNG汽车保有量为18.6万辆),加气站的数量突破了8000座(其中LNG加注站占到了总数的1/3左右)。我国天然气汽车发展十分迅猛,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根据2014年底数据统计,我国天然气汽车的燃气年消费量约为369亿立方米,约占当年天然气总消费量的20%,这为治理大气污染、节能减排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天然气车辆和加气站的建设过程中,四川、新疆和山东三省发展较快,三省区CNG汽车保有量约占全国保有量的55%。一直雄踞首位的是四川省,该省CNG汽车保有量占全国保有量的五分之一[3]。新疆由于气足价廉,乌鲁木齐市一个城市的CNG汽车的保有量领先于国内其余27个省、市、自治区。山东省全面推进CNG汽车的发展,目前全省CNG汽车的保有量名列全国第三位。

三、推广天然气汽车

天然气汽车是指以天然气为驱动燃料的汽车。根据选用燃料的不同,天然气汽车可分为压缩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和液化天然气汽车。

天然气汽车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它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1.天然气储量较丰富。

2015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我国最新的油气资源总量评估,我国天然气的储备量较多,远胜于化石燃料的储备。根据相关信息统计,我国目前约有298亿吨的石油储存量已被勘探,而可供开采的天然气储备量约为53万亿立方米,因此未来我国要进入天然气储存量和开采量迅猛发展的阶段。

2.接近于零污染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其成分是碳原子和氢原子,燃烧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对环境没有污染;再者天然气具有热值高、效率高、污染小等优点,燃料燃烧过程比较充分,不会在气缸内形成积碳,燃烧产物中的微粒排放量均低于传统的化石燃料,排气污染明显降低。

3.经济效益较高。

目前,国内汽油价格波动较大,价格稳中上升,增加了车辆的运营成本;而天然气的储量高、价格低、使用方便,在成本上要低于汽油机或柴油机费用的45%左右。

4.安全系数较高

天然气的燃点是645℃,比汽油燃点高218℃。相比而言,天然气的安全性比汽油要高,高压储存的天然气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一旦泄漏,天然气会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大量的热,甚至会产生结冰现象,从而降低了燃烧的几率。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已探明的天然气预计可开采使用到2200年,与传统燃料相比较,天然气对环境的污染最低,是一种绿色的汽车发动机代用燃料,而且天然气具有污染小、安全系数高、价格低、储量高、能够较好的缓解能源供求矛盾的特点。目前汽车行业有关专家认为天然气汽车是最具有推广价值的汽车,尤其是在出租汽车和城市公共汽车中推广使用,不仅缓解交通压力,还能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 王海涛,徐博.世界天然气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和主要地区特性分析[J].国际石油与经济,2010,2:5~9.

[2] 帅石金,唐韬,赵彦光,华伦.柴油车排放法规及后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3(3):200-217.

我国汽车工业总体发展状况与趋势 篇12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们生活明显改善, 为我国汽车工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虽然遇到了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我国汽车产业还是出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 产业规模、产品开发、结构调整、市场开拓、对外开放及法制化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产销量保持高速增长。5年间, 我国汽车产销从2005年的571万辆和576万辆增加到2010年的1826万辆和1806万辆, 年均增长均超过25%, 是我国汽车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的阶段。2009和2010年, 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排名世界第一, 摩托车产销量连续17年世界排名第一, 成为世界汽车产销大国。

汽车工业国际地位逐年提升, 成为世界汽车工业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产量比重由2005年8.59%上升到2010年23.5%, 摩托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汽车工业成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比例处于上升趋势, 2005~2010年, 完成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772亿元、3566亿元、5034亿元、5832亿元、7637亿元和10406亿元, 占GDP比重分别为1.50%、1.65%、1.89%、1.86%、2.27%和2.61%。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自主品牌产品取得长足发。“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最快和自主品牌发展最快的5年。企业普遍加大了研发投入, 全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的1.66%提高至2009年的1.93%, 一些重点企业的研发投入远高于行业水平。在自主创新较为薄弱的乘用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2010年末乘用车自主品牌数量达到208个, 较2005年末增长1.8倍;销量达到627万辆, 是2005年末的2.6倍, 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5.6%。其中轿车自主品牌数量达到100个, 较2005年末增长2.7倍, 销量为293万辆, 是2005年末的3倍, 占轿车总销量的30.9%。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乘用车和商用车比例, 2005年为68.9:31.1, 2010年为76.1:23.9。载货车重、中、轻、微比例, 2005年为15:13.1:56.3:15.6, 2010年为27:6.8:50.3:15.9。产品结构明显趋于合理, 1.6L及以下乘用车占乘用车比例较5年前提高4.4个百分点, 达到68.8%;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行业内联合重组取得新的进展, 上南合作、兵装和航空合作, 通过长安整合哈飞、昌河等联合重组, 大大提升了汽车企业的整体实力。

2010年, 整车前5家企业产量集中度比5年前提高5个百分点, 从65%提高到70%;私人购车已成为汽车消费主流。2009年私人汽车拥有量占总保有量的比重为72.8%, 比5年前增加10个百分点;汽车零部件工业已形成较大规模、较好水平、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为我国汽车生产配套及维修提供基本保证, 零部件产值及出口值居世界第四位。

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汽车工作有序推进。“十一五”期间,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汽车排放达到国Ⅲ标准, 乘用车整体油耗水平比2002年下降15%左右;新能源汽车被国家列为战略型新兴产业, 国家正在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动已经在全行业迅速展开。

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特点

汽车产销高开稳走, 持续增长。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平均每月突破150万辆, 全年累计生产和销售汽车1826万辆和1806万辆, 分别增长32.4%, 刷新全球历史纪录。摩托车产销分别为2669万辆和2659万辆, 增长5%和4.4%。

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稳步发展。2010年上半年, 受车辆购置税减征政策力度减弱影响, 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逐月回落。下半年, 在节能汽车推广政策推动下, 小排量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逐步回升, 全年共销售946万辆, 增长31.5%。

自主品牌汽车份额继续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车全年销售627万辆, 占乘用车市场的45.6%, 市场份额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93万辆, 占轿车市场的30.9%, 市场份额提高1个百分点。

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行业有4家整车企业产销超过200万辆;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合计销量占全行业的70%;排名前10位企业销量比重超过86%。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全面推进。2010年, 我国汽车产品燃料消耗量公示制度全面建立, 工业和信息化部“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系统发布通告12批, 累计发布152家企业、11124条数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政策6月起开始实施, 截至年底, 共发布4批节能汽车推广目录, 37家企业272个车型纳入节能汽车推广目录, 促进了纳入推广目录车型的销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由13个扩大到25个, 6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 共有54家汽车生产企业的190个车型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工程目录》。

汽车进出口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进口大幅增长。累计出口汽车整车56.6万辆, 增长53.2%;金额69.9亿美元, 增长34.7%;出口摩托车904万辆, 增长45.3%, 金额40亿美元, 增长41.4%;出口零部件218亿美元, 增长44%。累计进口汽车整车81.4万辆, 增长93.3%, 金额306.4亿美元, 增长99.7%;进口零部件213.2亿美元, 增长46%。进口总金额567亿美元, 增长71.2%;出口总金额518亿美元, 增长40.8%;进口总体大于出口, 逆差49亿美元。

汽车进出口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进口大幅增长

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汽车工业全年总产值43358亿元, 增长36.3%;销售总产值42646亿元, 增长36.7%。1~11月份汽车工业营业收入39351亿元, 增长38.8%;累计实现利税总额5119亿元, 增长54.8%;实现利润总额3314亿元, 增长66.8%。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汽车产量增幅。

“十二五”汽车工业总体发展趋势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 对于保持我国汽车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产业总体将延续平稳较快发展的走势

从宏观经济方面看, 尽管中央已将“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速目标定位在7%, 但各方预计2011年GDP还将保持9%左右的增速。同时2011年也有不利因素, 主要是通货膨胀压力大, 进一步扩大内需存在制约, 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突出。

从政策层面看, 虽然国家明确2011年仍然执行原来的车船税政策, 但振兴规划提出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已经全部退出, 政策的重点将转向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随着北京交通治堵政策的出台, 各地正在酝酿效仿北京治堵政策, 将对2011年的汽车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消费层面看, 维持我国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人们的收入将进一步提高, 二、三线城市乃至四、五线城市的汽车消费增长超过一线城市,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我国的汽车消费将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虽然还有如油价、停车费上涨等使用成本增加因素的存在, 还是挡不住人们的购车欲望。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和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 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对我国保持和拓展外需形成较大制约;同时, 国内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汽车产业发展中还存在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较低等矛盾和问题。

(1) 能源问题。由于我国石油储量有限, 2009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2%, 2010年达到55%, 10年后可能超过70%。一旦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有变, 我国能源安全确实堪忧。

(2) 零部件产业问题。我国要建成汽车强国, 零部件是最重要的基础。现在的整车企业发展较快, 但缺乏强大的零部件企业作为战略伙伴, 高端零部件企业几乎全为外资独资和控股。

(3) 我国需要走向汽车生产强国和汽车社会的国家战略。首先, 政府各部门要协调一致, 产业准入、财税体制、研究开发、市场体系、资源利用与回收等方面的政策导向要一致;其次, 各行业之间也要有一致的发展战略, 如汽车发展与城市规划、道路交通规划, 汽车产业发展与钢铁、石油、电子等产业发展, 汽车制造业与汽车装备、物流发展, 汽车使用与汽车销售、维修、改装以及回收利用再制造等都需要协调一致。

(4) 我国汽车生产企业需要清晰而全面的海外战略。企业应考虑产品出口与海外投资并重, 学习外国大公司进入中国的做法, 认真研究分析产品和资本输出目标市场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从双赢的角度制定战略。

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保持汽车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 我们要把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作为解决汽车产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着力点, 以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 突出抓好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质量品牌、中小企业发展, 保持汽车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目前, 行业要做好以下8个方面的工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我国汽车工业要努力完成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 完善各领域人才梯队建设, 建立合理的研发布局, 打破技术瓶颈, 基本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 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 树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对此, 汽车产业需要重点掌握整车技术、先进的自动变速器技术、智能电子控制技术、NVH控制及测评技术、轻量化设计与应用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加强零部件发展。零部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我们建设汽车强国的短板。零部件企业应加强自主开发, 提高电子化水平, 提高系统化、模块化供货能力, 与整车同步开发。整车企业应将扶助零部件发展作为主要战略, 扶持一批战略伙伴。

做大做强企业集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的形成是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针对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结构特点, 应按照“由专业化到规模化”的原则, 通过横向并购实现资源的整合。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汽车产业新一轮调整和转移带来的机遇, 推进与跨国公司合作, 培育我国的跨国汽车企业集团。

加快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巩固传统发展中国家整车中低端市场, 加快向中高端市场转变, 稳步进入发达国家整车中低端市场。拓展汽车零部件国外配套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中高端市场, 逐步提高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市场比例。增加出口汽车品种, 加大节能和新能源产业出口, 推动零部件出口从以机械类为主向机电类、电子类产品为主转变。推进企业向国际化发展, 构建境外自主营销体系和配套物流服务体系。

开拓二、三级市场及农村市场。开发适用产品, 完善农村市场销售服务网络, 推动我国农村汽车市场由以运输类车型为主的单一结构, 向乘用车、商用车并举的多元化结构转移。重点发展微型、轻型载货汽车、交叉型乘用车、轻型客车和低端SUV车型, 同时, 加快经济型轿车进入内地中小城镇的步伐。

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汽车工业应把握历史机遇, 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战略, 结合我国国情, 确定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重点。

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提高综合利用效率。提高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和标准要求, 加快交通能源战略转型。加快推进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在国内的应用, 并逐步实现国产化。开发电动汽车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关键零部件, 推广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应用。建立、完善我国汽车产业综合利用规范, 逐步完善汽车产品报废、回收、拆解、再利用、再制造的法规体系, 扩大试点范围, 提高再制造技术水平。

上一篇:制度与管理下一篇: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