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精神

2024-09-21

历史精神(共12篇)

历史精神 篇1

一、历史反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

列宁认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因为中国109年的悲惨的近代历史,我们才明白国家落后于国于民都是巨大的灾难;因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我们才知道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1940年法国的亡国,我们才认识到绥靖政策只能使恶霸在世界为非作歹;因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才发现原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可以相互促进。

历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试想如果我们仅仅有历史事实的罗列,没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那么历史只会成为积尘飞舞的藏书阁中的几张废纸。然而当反思与思辨走进历史的世界里时,历史就成为能够映射我们当下所处的世界的镜子,是我们清楚认识应该所走道路的有力工具。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当今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历史经验对于我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如何从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吸取腐败与脱离群众的教训,如何从我国近七十年的新中国历史中学习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成与失,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历史哲学的思考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历史反思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于整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问题的实践;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来源于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不断反思。我们以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故乡德国为例。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臭名昭著的纳粹的诞生地,在20世纪有着并不光辉的历史。然而德国不断反思自己的民族历史,追寻这段不光彩历史的起源和影响,并不断对德国自身当代发展做出约束:联邦德国首先通过立法形式采取了禁止纳粹活动的严厉措施。 1953年8月颁布、1998年11月修订的德国刑法第86条规定,任何人在国内外传播、生产和使用与民族社会主义党意识形态直接有关的宣传材料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任何人传播或在公开场合使用包括纳粹在内的非法组织的标记将被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第130条规定,任何人公开或在聚会中赞成和否认纳粹统治时期行为或者认为其无害将被处以不超过一年的监禁或罚款。

对于纳粹的受害者和受害国,联邦德国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道歉。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前往波兰华沙参加纪念1943年华沙犹太区起义牺牲者的活动。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勃兰特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异常举动。他突然双膝下跪,沉默凝视, 神情肃穆,以此代表德国向战争年代遭到纳粹屠杀的波兰犹太人表示真诚的忏悔,让世人看到了战后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悔罪和认罪。30年以后,2000年12月6日,德国总理格哈特· 施罗德在华沙勃兰特广场致辞时称赞了当年勃兰特的英勇举动。他说:“在这里德国政治领导人、代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人民的政府领导人怀着同情和勇气以表达不管多么精心的措辞都无法表达的事情:我们犯过罪行,我们承认这些罪行。”又是10年之后,2010年12月7日,德国总统武尔夫也来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敬献花环。他回忆说,当年勃兰特做出这一非凡举动时他只是一个11岁男孩,但他知道并且一直记着它。他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凡的人道姿态。在面对德国人给东欧制造的悲伤和暴行时的一种谦卑和伤心。”他还保证说,虽然他是在战后出生的,但他对德国历史负有责任。

总体上看,二战结束以来,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纳粹时期历史的反省是深刻的,反思也给德国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大, 德国已与英国法国共为欧洲的“三驾马车”,欧洲事务无论是欧债危机还是欧洲反恐都少不了德国的身影,德国虽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是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大,德国在国际政治的话语权也逐渐增强,成为了促进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大家对于历史哲学的论述,通过对历史经济数据的考察,对民族文化思想的反思,从民族历史中取得经验,巩固我们务实的民族精神,同时吸取西方民族擅长反思的特点,在历史中总结经验,以促进我们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伟大复兴。

历史精神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工商管理学院连锁1401班的庞奕晖。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长律长征》时,我眼前都会浮现出红军战士那竖毅执着的脚步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因其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而流传至今。伟大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历史变革和物质产生的强大动力,鼓舞和激励千百万群众投身于伟大的事业中。因此,长征精神一直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也会“永不过时”。

今天,我们沉浸在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的喜悦之中,做为成长在新世纪的一代,做为成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我们更要用新的意志来弘扬长征精神、用新的行动来继承新的长征!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现在不用爬雪山、过草地,也没有机枪的威胁,匪徒的追赶,我们没有必要重走长征路、学长征精神。

是啊,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呀!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有家长的关心,老师的教导,社会的关爱,艰苦的环境似乎已离我们悠然远去。但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室上课的时候,有的同学听课不到半节课就开始翻看手机,聊天、看电影;在制定学习计划后,有的同学因为受到各种游戏的诱惑,计划还没坚持一半就抛之脑后;在学习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开始怨天尤人,不是我不努力克服,是因为上天的安排。这些情景在我们身边不乏少数,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了红军战士那种面对困难英勇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应该能够想到,现在我们平静安稳的生活,正是红军老前辈们穿着草鞋在雪地、在沼泽中一步步走来的,是战士们用血和汗水换来的,扪心自问,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来辜负现在美好的生活?

我们今天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是让我们始终满怀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理想信念,是始终弘扬不怕艰险,敢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是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到底的奋斗精神。

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最亟需的正是这种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对待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向上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动力,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作为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党员,我们应该时刻把革命先烈的长征精神作为自己修身磨炼的镜子,要严格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切实提高党性修养,立足岗位,以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放下架子、仆下身子、挑起担子,认认真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实现自我升华,努力争做合格党员。

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青年学生,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然后实际行动起来,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塑历史的现代精神 篇3

说起来,我对这路小说的创作是和这些年对文学的历史意识的思考分不开的。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强调通过对中国地方性和阶层性的细分,在“移情”基础上,形成观察思考中国历史的新方法论。这种“以中国为中心”的内观态度,是对二战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冲击反应模式”、“帝国主义模式”、“传统—近代模式”的反思。这无疑丰富了西方观察历史的视角、观点和材料。除此之外,随着以海登·怀特为代表人物的后现代历史学的兴起,特别是法国年鉴派的布罗代尔、勒华拉杜里等骁将的出现,历史学界对历史细节性、偶然性和复杂性的关注,对多种研究方法和视野的综合(特别是文学性的引入),也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孔飞力的《叫魂》,史景迁的《王氏之死》,裴宜理的《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等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海外汉学著作,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然而,中国历史学界在这方面却是被动的,柯文的“以中国为中心”仍有着西方主体论的坚实哲学基础,而中国学者研究自己的历史,其根基又何在呢?国内史学界,存在马克思史观、西方启蒙史观、后现代史观等几种观念冲突,也出现了很多不错作品,但总体而言,思路不清晰,观念也不明朗,特别是“见微知著”的能力和“文学性”的敏感捕捉能力,仍比较欠缺。

同样,从史学界说到文学界,其问题更是尴尬。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有活力的学术思想,更直接影响文学创作。很多西方作家的历史小说,其实也受到了上述史学思潮的影响,如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但我们很多所谓具有后现代意味的,颠覆性的“新历史小说”,如果考察其精神内核,除了虚无之外,更靠近古代传奇和演义。新时期以来,我们有过很多优秀历史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领域,如《少年天子》《白鹿原》《曾国藩》《胡雪岩》《大秦帝国》等。但当下中国的历史小说创作是匮乏的,尤其是抗战历史小说。在我看来,好的历史小说,应具有以下几个标准。

首先,好的历史小说应体现出一种历史理性精神,不能太过于拘泥于意识形态。很多好的现代史学家,都体现出了良好的现代历史精神,即尊重史实,尊重人性,在尊重生命个体的基础上凸显历史伟力,同时,在历史波澜壮阔或平静如水的岁月之中,寻找伟大的历史叙事精神。这种叙事精神,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图解,而表现着历史庄严的辩证法,表现着历史的神秘复杂与历史的严峻与温情。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迦太基与罗马的殊死搏斗,罗马统帅小西庇阿的痛哭,迦太基主帅哈士多路巴的妻子的决绝死亡,令人血脉贲张。而凯撒的《高卢战记》记述的白雪皑皑的高卢大地上,两个种族的生存斗争,修昔底德的《历史》中对波澜壮阔的希波战争的描述,都令我们感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辉煌、创伤、贪婪和反思。不客气地说,中国当下很多历史小说,我们很少看到这些东西,我们的历史小说缺乏“力量感”,我们有的,或是随意变形夸张、虚构模拟、戏仿戏说、嬉笑怒骂、虚无改写,或严肃呆板,是某种意识形态观念的生硬反映(革命化或种族化的)。

其次,好的历史小说,应有一种独特地域主体特质。布洛赫说,历史的事实,乃是心理学上的事实,黑格尔将普鲁士国家当作历史发展的顶峰,麦考莱把宪法体制下的英国当作历史的最优秀典范,都是历史学家心理主体在起作用。比如,法国的尤瑟纳尔,在历史小说中,总能将对人类命运的抽象哲思,大历史中的悲剧个人,与宏大西方历史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神秘博大,具有欧洲血脉的“星空”气质。而同样是历史小说家,日本井上靖的《敦煌》 《苍狼》《孔子》等历史小说,则擅长表现历史的雄奇残忍与荒诞可悲之中人类的抗争意识。这无疑带有日本岛国文化中的死亡意识和幽微独特的生命体验。而同样是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则擅长宏阔的历史场景描述,在这种宏大的描述中,展现不同历史人物“命定”的选择,这类小说无疑具有所谓“大河小说”的气质。

再次,好的历史小说,能善于处理历史的偶然性,细节性和总体性的关系,善于赋予历史文学的光芒与魅力。中国历史小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正史”味太重,太过拘泥史实,缺乏想像力和独创性,比如《大秦帝国》《曾国藩》等小说,虽然历史精神很充足,但历史的想象性,趣味性和文学性,表现的还是有欠缺的。这尤其表现为历史小说的中短篇领域的不发达,文学过于迁就历史,也就没了自己的力量。井上靖、司马辽太郎、陈舜臣、浅田次郎等一大批日本历史小说家,可以成为中国作家学习的示范。他们既有非常严肃的历史精神,又在历史小说中充分表现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张力结构关系。可以说,在文学虚构与史实之间,这些日本作家,找到了各自独特的言说方式,井上靖对敦煌大历史下小人物的虚构想象,司马辽太郎的楚汉相争的小说推演,陈舜臣对甲午之战的反思,浅田次郎对于晚清历史人物的微妙把握,都令我们叹为观止。然而,我们的很多历史小说,或过于拘泥史实,或过于天马行空,很少能找到一条平衡之路。

正是基于这些不满与思考,我开始进行抗战系列中短篇小说创作。我的笔下,有汪精卫这样的大人物,也有八路军战士,国军士兵,还有日本军官,随军僧侣,也有伪军军官,维持会的灰色人物,更有大历史下的普通中日民众。这里有英雄、汉奸,也有战俘、逃亡者和普通人。我试图展示一些战争横截面,有的是决定历史的时刻,有的则是普通人的生命瞬间,进而表现战争给民族国家、生命个体带来的创痛,揭示战争背后复杂的人性冲突,探究历史幽微深处的种种可能性,并在历史的文学想象中,发现历史的歧路性。这个小辑中的两篇小说,《幽灵军》取材于南京大屠杀后失踪的川军部队的故事,而《肃魂》取材于肃托事件,历史的幽魂无处不在,它们不知何时就会从历史的深处冒出,成为人世的潮水中飘荡无定的塞壬的歌声。

世界历史精神文明 篇4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包括世界科技的重大发明,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论,达尔文进化论及三 次工业(科技)革命的重大发明如瓦特改良蒸汽机、发电机与电动机、互联网等,要重点关注这些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分析文艺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意理解文学艺术的时代性,认识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

考题类型: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都有涉及,以选择题为主。

考查特点:所考试题多以文字、图片或表格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角度新颖。复习时,我们要把握人文主义的起源、复兴、发展、成熟这一主线,特别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对亚、欧、北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深远影响。试题侧重于考查不同历史知识的对比与鉴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难度不大;注重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及特点。

复习建议:

1.把握人文主义思 想的发展 演变这条 主线。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希腊先哲时期是萌芽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是兴起时期,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是发展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是进一步发展时期。要从人 类探索社会、追求理想、追求和谐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人文主义的发展。

2.对于近现代科技,要弄清三组关系。一是伽利略的成就与牛顿力学。前者是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后者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二是科技与思想文化。人类在科技上的重大突破,离不开文化更新和思想解放的推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同时,科技进步又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其中,物理学领域的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对哲学发展的影响尤其显著。三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牛顿力学。前者是对后者的概括,而不是否定。前者只是否定了后者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理论概念,至今仍指导着物理学的发展。

3.对于世界文学艺术方面,要突出三个“重点”、理清两条“线索”、树立一种“精神”。

(1)三个“重点”:一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二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三是影视艺 术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两条“线索”:一是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深刻反映了社会历史现实。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和艺术的 发展,科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影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世界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珍宝,入室探宝,可以给人以美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可以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观念。

【金题点睛】

示例1(2014年高考海南卷第11题)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 的主张中,与卢梭的 主张不同的是

A.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洛克主张“国王及其政府应该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权力”体现的是议会君主制,故A项正确;“国家源于社会契约”属于社会契约论,是二人的共同主张,故B项错误;“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也是二人的共同主张,故C项错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不符合题干中“国家政治”的限定,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L.汉金斯在《科学与启蒙运动》一书中说:“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该材料主要强调

A.科学革命启发理性的出现

B.理性主义思想成为科学革命的根源

C.启蒙运动破坏了天主教规

D.科学革命冲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答案:A

解析:由“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可知,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学革命与理性思想的关系,科学革命的发生促进了理性的出现,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拔高了理性主义思想的作用,C、D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强调的角度。

示例2(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17题)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皆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者科学)与技术联系不够紧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故A、B、C三项错误;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故D项正确。

变式练习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表1),下列对材 料信息解 读正确的是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果 转化为生 产力的周 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就 都以科学 理论重大 突破为基础

D.科学发展 对人类社 会生活影 响越来越大

答案:B

解析:材料列举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一些重要发明成果的研究年限、生产推广年限,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说法较绝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成果主要是生产经验的积累,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无关,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示例3(2014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哥白尼日心说主要探究宇宙,与人无关,故A项错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的是牛顿经典力学,故B项错误;哥白尼日心说反对之前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反对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都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故C项正确;“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的是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马克思在1861年向朋友介绍某本书时这样写道:“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合理的意义。”下列对“这本书”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为《共产党 宣言》的诞生 提供了理 论依据

B.使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之上

C.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该书的作者在认识宏观世界方面存在着不足

答案:C

解析:《共产党宣 言》的诞生时 间是184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之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与题干意 思不符,故C项错误;“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说明马克思肯定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力地打击了目的论,故C项正确;“认识宏观世界方面存在着不足”属于经典力学,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示例4(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母亲》

D.《老人与海》

答案:A

解析:由“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 领域内的 秩序”可知该作品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相同,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注重人类感情世界的挖掘的特点。《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 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B项错误;《母亲》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作品,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这里有贵族的沙龙,战场的格杀,莫斯科大 火,法军溃逃,地主的庄 园生活……构成了光怪陆离的社会万花筒,体现了作家的广博,使得作品气象万千。”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A.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B.拜伦的《唐璜》

C.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D.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从材料描述的内容来看,该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内容主要描述了战争的场景,故D项正确;A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故A项错误;《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故B项错误;《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作品,但反映的是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是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故C项错误。

【重点突破】

1.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3.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延续与弘扬

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一样,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开启了这场运动。

(1)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强调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核心来观察世界。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它同样强调人的作用与价值,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科学的办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这与人文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2)在反封建层面上,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带有更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它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并对未来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做了较完备的设想。

(3)总体看来,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做了全面的发展:

1从批判对象看,文艺复兴的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则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特别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而启蒙运动扩展到了哲学、史学、经济、政治等各方面。

3从批判形式看,启蒙运动脱掉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以理性为唯一判断标准。

综上所述,可以说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延续与弘扬。

4.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比较

5.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在发生的条件和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相同点

(1)条件: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内外市场扩大的结果。第一次是因17世纪资本主义统治在英国确立,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18世纪中期英国国外市场扩大所致。第二次是因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的确立和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及自然科学取得了迅速发展所致。第三次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科学理论有重大突破、科技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及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迫切要求的结果。

(2)影响:三次工业(科技)革命都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是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都推动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次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没结束,但已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使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增强。

6.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积极影响。

1对经济增长方式:信息化的发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靠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2对教育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3对生活方式:信息化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网络通信系统,从而使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 的生活方式。

4对国际竞争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竞争方式,以政治军事为主的竞争逐渐让位于科技竞争,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技作为提高民族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决策。

5对国际经济格局: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2)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2全球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3一些人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腐朽落后的文化和信息容易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7.“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比较

8.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

9.17世纪到20世纪,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发展引起技术上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需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故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当时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 古典主义 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促进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端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4)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人类却付出了巨大代价:两次世界大战、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人类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格拉底曾指出:“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

B.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

D.雅典城邦推崇法律至上原则

2.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突出表明了

A.古希腊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

B.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C.古希腊哲学家主要研究“神”的本质

D.古希腊城邦制度的高度发达

3.“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总体特征并不是所有意大利人的特征,而主要是富裕的上层阶级所独有的,他们只占全部人口的一小部分。”这种评价

A.否定了文艺复兴的重大作用

B.较客观地指出了文艺复兴的局限性

C.忽略了文艺复兴的阶级属性

D.片面地夸大了文艺复兴的消极影响

4.1878年,雨果以76岁高龄发表了震撼人心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枢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微光”意指

A.波旁王朝正处于法国的极盛时代

B.法国开始 迸发出资 产阶级大 革命的火光

C.伏尔泰葬于思想圣殿巴黎先贤祠

D.冲击法国 封建统治 的伏尔泰 等人的思想

5.现代学者周有光说:“启蒙运动不是简单地继承文艺复 兴,而是发展 和提高了 文艺复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次运动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B.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拓展了人文精神

C.两次运动都把矛头指向封建王权

D.启蒙运动 比文艺复 兴具有更 大的广泛性

6.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中世纪后期神学和基督教会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受到当时由个人探究得出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的挑战,并最终为后者所取代。”这里所说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是指

A.天赋人权和理性主义思潮

B.无神论和依法治国理念

C.重商主义和主权在民思想

D.人文主义和宗教信仰自由

7.约翰·麦考曾经说:“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的、乡村的。和这些相异的一个新阶层的出现,导致了一场社会革命,这个新阶层就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约翰·麦克所说的社会革命指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

8.1703年,牛顿(1642-172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任职期间,牛顿曾说:“我愿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证明神的存在,以便更好地侍奉神。”该现象表明

A.18世纪的科学发展还十分有限

B.宗教改革对牛顿产生深刻影响

C.启蒙运动在英国没有出现高潮

D.工业革命没有深刻冲击思想界

9.德国物理学家玻恩曾说:“普朗克做出伟大发现的1900年,标志着物理学新纪元的真正到来。”材料中所说的“伟大发现”

A.推动了人类对生物界的新认识

B.加速了人类对宏观世界的新探索

C.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促进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新认识

10.1949年11月,伦敦《泰晤士报》的标题极为醒目:“科学革命、新时空论、牛顿引力论的颠覆。”该报道的主题可能是

A.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B.普朗克与量子论

C.达尔文与进化论

D.瓦特与万能蒸汽机

11.“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关于“这一发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它揭示了时空的属性,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

B.它打开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C.它解决了热辐射理论的疑点,有助于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D.它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12.《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1从亚里士多德学 说到自由 落体定律2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3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4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123B.134

C.124 D.234

13.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与巴雷特的主张不符的是

A.因特网推动全球化进程

B.因特网应受法律控制

C.因特网应立足部族化

D.因特网应受政府管控

14.北京时间2014年7月15日凌晨,《科学》杂志在线发文,宣布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团队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让研究新的量子系统成为可能,或将对信息技术进步产生重大影响。下列科学家与这一发现无关的是

A.普朗克B.达尔文

C.玻尔D.爱因斯坦

15.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形成B.交通工具革新

C.信息技术应用D.美苏冷战结束

16.文艺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风格。下列创作风格与其对应的文艺作品,不匹配的有

1斯达尔夫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巴黎圣母院》2车尔尼雪夫斯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苹果车》3沃塞尔“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向日葵》4莫奈“光是画中的主角”———《格尔尼卡》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7.下列对图3所示作品 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它是浪漫主义作品

B.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对思想观念的冲击

C.它体现了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它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18.南朝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原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下列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可与《风》《骚》对应的是

A.14、23 B.12、34

C.23、14 D.24、13

19.总之(画家关注的)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与上述评价最符合的绘画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D.现代主义

20.人们评论一个艺术流派:“(他们)拥抱现实生活———但是以不同的方式。别具一格的是,他们对色彩、光线和光学的新理解融入他们的画作中。”下列画家属于这一流派的是

A.德拉克洛瓦B.凡高

C.列宾D.毕加索

21.美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过:“(它)之所以引起哗然与骚动,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新奇,而因为它所显示出的扭曲和张力。”作者评论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理性主义

22.20世纪初,某学者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印刷术。”该艺术是

A.电影艺术B.雕刻艺术

C.绘画艺术D.电视艺术

23.刘海粟在《西洋风景画史略》中介绍道:“由其罗列之色点,描写其真现象,故能形态与光线俱臻善美,且深远处亦无不显豁呈露。”这介绍的是

A.浪漫主义美术

B.现实主义美术

C.印象派美术

D.现代主义美术

24.有位美学家指出:“绘画应是从最单纯的事物中抽离出最简单的形式,让画布上出现的是符号般的造型,经由视觉慢慢被组合在一起以代表一个实物。他不是具象世界,而是画家心中的意象。”下列美术作品中,创作风格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向日葵》B.《睡莲》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格尔尼卡》

25.图6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某 电影的海 报,若要从电影史角度给该片配上一个标 题,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是

A.电影时代的处女作

B.默片时代的经典

C.有声黑白时代的开山之作

D.有声有色电影的代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追求人的自由是众多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

———陈乐民《康德论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康德认为启蒙的前 提是什么?(2分)概括指出康德对“自由也是一种责任”观点的理解。(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卢梭和康德“自由观”的历史作用。(3分)

27.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部分重要发明从定型到投产的时间示意图。

———根据《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的数据编制

材料二1990年4月,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了提高教育水平的七点计划。重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人力资本是美国立足21世纪的关键问题,其后明确宣布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自1965年以来的历次移民法的修改,均向有一技之长的科研人员倾斜。80年代末,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中的非美国出生者占到59%,美国工程系科的研究生一半以上是外国人,35%以下的主讲教师中有60%是外国出生的。

———黄安年《美国的发展与科学技术革命》

材料三表7是中国1989年至1995年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讲话或重要决定。

———《新中国档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片反映的主要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领导人和党中央自20世纪80年代末对科技、教育关系的认识。(4分)对此,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启示?(4分)

28.阅读下面表格:

请回答:

(1)根据表格,概括世界近代现代电视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电视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B4.D5.B6.D7.C8.A9.D10.A11.A12.C13.C14.B15.C16.B17.D18.D19.C20.B21.C22.A23.C24.D25.C

二、非选择题

26.(1)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4分)

背景: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上,法国深受封建专制统治 和教会压 迫。(2分)

(2)前提:公开运用自己理 性的自由。(2分)

理解: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自由应该由法律或宪法来保证,要按照自由的理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3分)

(3)历史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民族民主政治运动;影响了公民法治社会的构建。(3分)

27.(1)主要趋势:科技发明用于生产的时间越来越短,科技促进生产的作用 越来越大。(2分)

主要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多数国家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教育的发展,民众素质的提高。(4分)

(2)主要因素:重视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人力资源;修改移民法,加大外国科技人员引进的力度。(4分)

(3)认识: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经济效益的提高取决于科技的发展;振兴科技,又必须首先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4分)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把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当作头等大事予以重视;近代现代以来,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水平;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国家的综合国力。(4分)

28.(1)主要特点:前期发明进程缓慢,成果集中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技术从发明至运用十分迅速,电视技术不断改进,从无声至图像和声音同时播出;从二战前的黑白时代发展至二战后的彩色时代;二战使电视业陷于停滞状态,二战后美国在电视业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12分)

历史精神 篇5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的人群之中。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只需要我们都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

视角1 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视角2 国共关系: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视角3 战后世界的经济合作

(1)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2)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5)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区域性经济集团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往往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与世界性经济集团相比,在规模上有明显区别。世界性经济集团是面向世界各国,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视角4 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合作精神

(1)政党间的合作: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2)民族间的合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

(3)两岸合作:“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4)国际合作: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宣告诞生。

针对训练

1.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B

解析 关键信息:“1949年4月”“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由此分析可知是解放战争之后,团结各民主党派,准备召开新政协,筹备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工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恢复民主党派的组织,只是提到要团结民主党派,故A项不正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1956年才提出来的,与材料1949年时间不符,故C项不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是在1953年,与材料1949年时间不符,故D项不正确。

2.《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这里的“脱胎换骨”是指( )

A.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C.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D.彻底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答案 C

解析 着重理解“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

3.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 ②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③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④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③

答案 C

解析 “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说明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故①正确;蒋介石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主要依靠政府和军队,全面抗战路线是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故②错误;个人的回忆录或者个人的口述史,有个人的情感参与其中,主观色彩较强,故③正确;张发奎将军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他的言论对研究国民党抗战具有一定的价值,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4.诞生于20世纪代的黄埔军校,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向前(共和国开国元帅之一)听说广州的国民政府要办军官学校,就去了广州。有一天,徐向前跑去听孙中山的演说,他回忆道:“记得大意是讲三民主义……孙中山明确表示以俄为师,使我更坚定了报考黄埔军校的决心……后来,蒋介石嫡系部队里的许多将领,都是黄埔生……共产党员蒋先云同志北伐战争时当团长,负了伤,坐着担架指挥冲锋,牺牲时年仅28岁。”——据《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

(1921~1949)》

材料二 徐向前、许光达……等百余名黄埔同学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延安黄埔同学分会,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八路军参谋长——摘者)和重庆会友陈宏模莅临大会……大会致电校长蒋介石表示要加强黄埔同学团结,促进全国团结抗战。——陈伙成、王建强《中国共产党与黄埔军校》

材料三 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成立,由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徐向前元帅担任会长……在台湾,1991年,邓文仪等在台黄埔同学成立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两岸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二十多年来,发扬黄埔精神……架起了一座海峡两岸及海内外黄埔同学沟通联系的桥梁,成为黄埔同学的精神家园。——王国举《论黄埔精神对祖国统一的贡献和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判断,徐向前报考黄埔军校和组建延安黄埔同学分会时的时代背景分别是什么?据材料概括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2)据材料三,“两岸黄埔军校同学会”为什么能成为黄埔同学的精神家园?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它们成立的政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黄埔精神的主要内涵。

答案 (1)背景:国共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合作抗日。

贡献: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高级军事将领;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2)精神家园:沟通同学联系的桥梁;共同致力于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意愿。

因素: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当局放宽两岸交流的限制。

(3)民主进步;不怕牺牲;团结合作;民族复兴。

中国农业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关键提示:

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跟踪思考: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

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关键提示:

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跟踪思考: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

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

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也严重打击了中国农业。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跟踪思考:中国近代农业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

三、新中国农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农业的恢复

(1)1950~1952年,我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到1952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跟踪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农业合作化道路

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一五”计划时的农业

1957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4.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关键提示:

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6.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关键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跃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这就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跟踪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四、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1.西周的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均田制

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唐时期,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跟踪思考:井田制与均田制在实质上有何不同?

3.更名田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4.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行。

关键提示:

太平天国的分田方案从本质上是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特点是绝对平均主义。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6.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关键提示:

减租减息并没有改变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8.《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这次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通过这次土改,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跟踪思考:近代以来,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提出过哪些土地方案?

五、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

1.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内容

(1)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1)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跟踪思考:“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相同作用是什么?

(2)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及无爵位的地主、小官吏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朝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关键提示

编户制度既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又是一种赋役制度。

(3)租庸调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4)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跟踪思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5)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6)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关键提示

一条鞭法让田亩分担了户、丁的役银,并没有免除丁银。

(7)摊丁入亩: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跟踪思考: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方案中,哪些有利于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六、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1.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已不适应。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但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了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的配套措施。

2.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目前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目前出现的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低迷不是一个长期现象,而是一个阶段性问题。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中国应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以适应“人世”的新形势。

3.农民问题

可以分为素质、减负和增收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农民收入问题是近几年来“三农”问题的突出焦点。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突出的原因是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人口分配不合理,城市消费群体比重较低。解决这个问题,特别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思维拓展

拓展1: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

出现。

(2)土地兼并的影响:政治上,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普遍贫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3)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及作用: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两者的矛盾在于争夺财源,因而历代王朝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如王莽的王田制、隋唐的均田制、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虽能暂时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不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阶级通过起义的方式,进行均田免粮,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也不能成功。

拓展2: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与发展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了求得生存,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尤其注重改良土壤和施肥,使地力长期保持而不必休耕,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与市场相联系的农民家庭手工业,如棉纺、丝织、制茶等也得到发展。

拓展3: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

(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田租减为十五税一,景帝时定田租为三十税一。

(2)东汉初,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

(3)唐朝时,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4)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5)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募役法,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6)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7)清初,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拓展4: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及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如隋唐以来的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①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②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③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④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拓展5:建国后农业经济体制的调整

(1)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原因;一些领导入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高考链接

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在当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本专题的内容在专题复习阶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农业和农民问题在近年的高考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这部分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都是很高的。广东卷出了一道材料解析题;年全国文综卷出了一道综合大题,同年广东、河南卷出了一道问答题;,全国卷及江苏、上海卷中共有10余道选择题出自这一内容;高考中,全国卷和上海、江苏、广东等卷中,涉及到“三农”问题的选择题有10余道,非选择题有3道。高考有多题属于农业内容。全国文综卷二从水利的角度出了4道选择题。

农业问题既是一个历史学科内的问题,也是一个跨学科的热点问题。复习时应以历史学科为主线,附带将我国当代重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增加农民的收入、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等现实问题进行联系。就历史学科而言,复习时应注意如下视角:

(1)历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对发展农业所采取的政策。

(2)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注意掌握历代统治阶级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采取的是何种土地政策。可适当联系世界史上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采取的土地政策,加强横向联系和学科内综合。

(3)农民的负担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又一主要内容。要注意纵向把握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负担(在古代主要是赋役负担)的情况,以及对农民负担的减轻和调整情况。

(4)重农政策是中国历代经济政策的重心。要注意理解中国历代推行重农政策的原因。

(5)要注意从中外联系的角度全方位聚焦“三农”问题。年高考就指向苏联的农业政策这一内容。要关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解决土地问题的相关内容。

释疑解惑

1.如何掌握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1)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的兴修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和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与技术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朝代都全部具备这些条件,往往只具备其中的某些条件。在分析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时,要注意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2)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

①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新品种的引进;粮食产量的提高等。②手工业方面;手工业部门的扩展,中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冶铁业、纺织业、造纸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花色品种增多等。③商业方面:商品种类的增多;集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货币的发展变化;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在归纳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时,可从上述诸方面去思考。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及原因

(1)六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那时,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①北方大量人口南移。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蛮、俚等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④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

(2)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时,北方人口部分南迁,主要迁到长江中下游。他们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3)五代时,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局势相对稳定,战争较少,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人为了躲避战祸,大量南移,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方许多政权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在这种条件下,南方经济获得比较大的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4)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3.几种赋税制度的比较

(1)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比较

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它的征收标准是以人丁为主,征收的赋税是以实物为主。两税法是唐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虽然也以征收实物为主,但却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主要按照土地和财产的多少进行征收,且征税时间也固定为两次。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征税标准的不同。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反映出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

(2)编户制度和摊丁入亩比较

编户制度实行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政府把农民编人户籍,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摊丁人亩实行于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政府把丁税平均摊人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的实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

编户制度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而税收征收的是实物。摊丁入亩实行后,不仅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而且税收也不再征收实物,而是征收银两。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封建国家对人身的控制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4.封建统治者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原因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它出现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农民的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国家占有小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而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国家争夺财源。因此历代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长久统治都曾实行过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例如西汉末年王莽实行王田制、北魏和隋唐实行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对于抑制土地兼并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王莽的王田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均田制是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荒田的基础上,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损害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最后也走向失败。土地兼并之所以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抵制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自由购买土地,而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购买土地,又是由于封建时代只有土地才是“不忧水火,不忧盗贼”的财富之本,只有土地才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后归宿。而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弘扬英烈精神 传承历史使命 篇6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纪念馆保存着这样两封遗书,一封是陈觉烈士就义前写给妻子赵云霄的诀别信,信中表达了一个丈夫对妻子、对家人深深的爱意与眷恋,更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憧憬与希望!另一封是赵云霄烈士给襁褓中女儿的遗书,信中更是声泪俱下地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刚出生就要成为孤儿的不舍与愧疚,尤其是当已经做了母亲的人读到这封信,无不为之落泪!

在陵园像这样的历史档案还有很多,看到这些资料带给我们的除了悲痛更多的应该是力量!

一、英烈精神的基本内涵

英烈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鲜血和生命为我党铸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英烈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不怕牺牲。其本质是共产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和勇敢奉献精神。英烈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实事求是、立国兴邦的创造精神,严守纪律、军民一致的团结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自律精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党的三代领导人先后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挥笔题词,对英烈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革命精神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题词是:“为国牺牲,永垂不朽!”邓小平同志题词是:“继承英烈遗志,为中华民族彻底解放而奋斗!”江泽民同志题词是:“学英烈精神,创中华伟业!”省委、省政府也撰写碑文:“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保卫世界和平英勇牺牲的革命英烈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牺牲的革命英烈永垂不朽!”英烈精神作为一种穿越时空、穿越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弘扬英烈精神,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西方敌对势力也千方百计用他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来腐蚀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干部。这必然会影响到党内,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面临新的严峻考验,需要作出新的艰苦努力。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要不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坚定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怎样坚定理想信念?英烈们用事实做出了坚定回答。

英烈们在生死关头,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充分发扬“共产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和勇敢奉献精神”,抛头颅,洒热血,成为铭刻千古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革命英烈的鲜血浇灌了革命胜利之花,革命英烈的身躯铺就了革命胜利之路。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英烈们,理想如火,信念如钢,视死如归。革命先驱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发出了“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辉的胜利”的豪迈誓言。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夏明翰烈士临刑前,挥笔写就了成为千古绝唱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安葬在我园的著名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毛泽东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共产党员是一个崇高的称号。这个称号凝聚了无数革命英烈作出巨大牺牲所赋予的理想。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铸就了这些永远的丰碑。

一个英烈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英烈人物,能够带动一批人,影响一大片;一个英烈典型,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十几代人。英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精神,永远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多少事实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就会最终走向垮台;一个党员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迟早会发生问题;一个党员公职人员,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全党同志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

三、弘扬英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就是按照党性的要求(坚持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等),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良好的党性修养是引领潮流的星火,是一支内化于心的不灭的航标。良好的党性修养,既是一种品质,又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行为,是品质、能力、行为三者的统一。党章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英烈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党章规定的入党誓言,“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英烈们的事迹为广大党员进行自我教育、增强党的意识和党性修养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烈士陵园等英烈纪念机构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是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资源;对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生动形象、内涵丰富、教育深刻的党性培育基地。

无论是战争年代革命烈士的遗书还是和平时代普通生命的遗书,它们向我们传递着爱的温情与力量,除了鲜花、掌声和眼泪,我们给他们送上的,也许还有铭记。陈觉、赵云霄的女儿在5岁时不幸夭折了。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聆听着他们用生命书写的永恒的爱情与亲情。

这就是一种英烈精神,英烈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鲜血和生命为我党铸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英烈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不怕牺牲。其本质是共产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和勇敢奉献精神。英烈精神作为一种穿越时空、穿越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历史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篇7

一、虔诚“洗脑”, 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德育是首位。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 我们的教育是“育人”, 不是“制器”。爱因斯坦在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著作中也谈到,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谆谆告诫, 发人深省。为了不让历史教育在某些教师的手中沦落成传播知识, 技能培训的悲剧重演。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的观念, 使学生成为和谐、健康,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 挖掘人文精神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优化历史教学内容, 挖掘人文精神素材, 为培养人文精神打下坚定的基础?

其一, 经济史中, 突出人与自然相和谐。我国古代素重人文精神, 主张“天人合一”, 人与人之间和睦, 人与自然相和谐。以此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保护生态平衡,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文物等。

其二, 科技史中, 突出革故创新, 改变世界。如瓦特、李四光、侯德榜、邓稼先、袁隆平, 以至于现实中的比尔盖茨等, 启迪学生沿着他们走过的足迹,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不断进取, 开拓创新。

其三, 政治文化史中, 突出华夏民族主义精神。梁启超说:“史学者, 国民之明镜也, 爱国心之源泉也”。可见, 以此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明确个人对民族、社会、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真正体会“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体会正是这种人文精神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内在凝聚力。

其四, 强调历史人物的嘉言义行。名言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裴多菲的“纵然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等等。这些语句, 读起来令人激动、振奋, 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甚至指导一个人的一生。轶事方面, 侧重名人、名臣、名相、科学家、史学家等的故事, 以此催人奋进、给人启迪。如:邓小平同志经历三起三落, 始终以大局为重, 为振兴中华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并且他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多么伟大的中华魂, 多么深的民族根!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结晶!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在其道德品质方面, 也许比单纯是才智成就方面还更大”。可见,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通过这样介绍历史名人轶事和运用教师人格魅力, 教化学生, 定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热情、高尚的做人品德, 建立科学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用多媒体技术, 给人文插上腾飞的翅膀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历史的最大特点是过去性,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就可最大限度地再现或还原昔日辉煌的文明, 如播放《上下五千年》的VCD, 近代史影剧, 文物荟萃, 书画集锦, 民情风俗等, 让学生置身活生生的人文环境, 浸没于人文氛围中, 耳孺目染。达到既“知道”, 又“体道”, 知行合一的境界, 避免了空洞说教。

四、运用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第斯多惠说:“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应大量采用发现--探索式等教法,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大胆发言。如让学生扮演墨、儒、道、法四家代表人物, 进行“百家争鸣”的辩论。在活动中, 学生就切身感受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以及相互尊重, 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

五、积极开展课外人文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人文精神

肩负历史使命,弘扬民族精神 篇8

所谓使命, 古时指使者奉命出行, 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中生活, 不仅要走过自己的人生历程, 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 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而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 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 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329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历史使命的含义。苏武牧羊, 几十年忠心不改, 勇敢地肩负起了君王交给他的使命。岳飞背起母亲“精忠报国”的嘱托征战沙场, 不仅将孝心和忠心统一得完美无瑕, 而且担负起了历史交给他的使命。1919年5月4日, 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使历史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自此, 年轻人站在了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 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所以历史使命还可以概括为“一定社会给社会本阶级及其政治集团和社会成员提出的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

在不同时代, 人们的历史使命是不同的。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年代, 党和国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未来的建设者就是青年朋友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就在中华少年。梁启超说:“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1]故当代大学生应该勇于承担责任, 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 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个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科学内涵。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我国民族精神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古有愚公移山的故事, 体现了勤劳勇敢的精神;红旗渠的建造体现了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在中国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中, 炎黄子孙团结、勇敢、爱国、敢为人先的精神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些精神支撑着无数中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承担起历史使命, 拯中华于危难, 救国民于水火, 巍巍百年历史, 泱泱中华精神, 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一直在升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增强综合国力, 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新态势的需要;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它是解答经济全球化推进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的需要; 它是坚持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作风的要求。无论在什么时候, 我们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丢掉民族精神就是忘本忘根, 就是丢掉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三、肩负历史生命, 弘扬民族精神

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 全球化使我们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开放和商业的发展, 还有人们思想的开放和先进意识的大发展。很多人认为在如今时代我们没有历史使命, 没必要弘扬民族精神。因为人生活富足, 无忧无虑;或者一直注视着生活得比自己好的人, 总觉得社会对不起自己, 很多人对不起自己, 太注重个人幸福;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力量太小, 没能力担当起历史使命;或者自己年龄太小, 历史使命应该由年长的人担任。总之, 他们可以找到千千万万条理由推脱责任。

梁启超说:“老年人如夕照, 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 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 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 老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 少年人如白兰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 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 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 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 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1]自古英雄出少年, 国家、民族是少年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如果少年人不担起历史使命, 谁来担呢? 老年人如夕阳, 他们已经没有多少能量照耀这个世界了, 能照亮这个世界的只有少年人。

在当今时代, 肩负历史使命, 弘扬民族精神有以下必要性。

(一) 这是重拾中国道德良心的需要。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 人们的精神食粮却严重匮乏, 人们渐渐忘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道德沦丧, 正义缺失, 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行尸走肉”, 在这个世界上游荡。冷漠、麻木、背叛、诈骗……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 从“我爸是李刚”到“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 从拿刀刺向自己的妈妈到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我想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人民怎么了?我们的心灵怎么了?种种事件都在说着人们道德良心的丧失。我们有责任重拾中国的良心, 小悦悦最后被一个拾荒者拾起送到医院, 这个拾荒者在拾起小悦悦的同时也拾起了中华民族的良心, 而这个良心本不应该丢掉。每一个炎黄子孙有责任、有使命重建我们的道德体系, 有责任、有使命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二)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现在的经济是知识经济, 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让我们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 勇于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 商品在全世界销售, 资本跨国界流动, 信息得以共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定地捍卫国家的利益, 这更需要我们明白我们的历史使命, 坚持爱国主义精神。

(三) 这是建立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 遵循的行为准则。现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民为主体, 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 在全社会实现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多少人遵循, 或者说我们正在丢失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民族没有对事物的判断标准, 这个民族就会乱成一团糟, 这个民族就不能长久存在。现阶段, 在社会转型期间,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考虑怎样重新建立起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只有具备强大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强大。

最后, 用一段《少年中国说》里的话与大家共勉: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河出伏流, 一泻汪洋。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鹰隼试翼, 风尘吸张。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干将发硎, 有作其芒。天戴其苍, 地履其黄。纵有千古, 横有八荒。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1900.

专题七世界历史精神文明 篇9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 本专题是考查的重点, 题型涵盖选择题和主观题。

命题的角度侧重于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并以此为中心线索展开两个方向的比较考查。第一, 依据时间, 考查苏格拉底与孔子、老子, 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 启蒙运动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等;第二, 围绕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这条主线, 比较分析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关于人文主义的异同。

命题的模式, 以材料情境为主, 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 答案的呈现多注重结合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复习方法】

复习时, 要抓住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这一主线, 对所及知识进行比较分析。要以理解为主, 不仅要注重知识点主题式的纵向理解, 也要注重知识点时间式的横向理解。

所谓主题式的纵向复习, 即理解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不仅要知道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的阐述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是人文精神的复兴时期, 启蒙运动时期是人文精神的发展成熟时期, 而且要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把人从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从基督教神权之下解放出来, 启蒙运动把人从封建王权专制下解放出来。

所谓时间式的横向理解, 即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内与人文主义相关的思想和事件, 从不同方面横向、立体地理解人文主义。例如, 抓住智者运动兴起的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联系教材必修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可以看出古希腊民主政治成为智者运动兴起的重要背景;联系教材必修三“百家争鸣”, 比较诸子百家和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 可以看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与这一时期西方的思想相比, 都存在对人的关注。总之, 不论是主题式的纵向理解, 还是时间式的横向理解, 都要以人文主义为圆心。

【综合解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要做到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 就必须从主题式的纵向和时间式的横向作进一步的解读。

一、主题式的纵向解读

1.概述

智者运动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的同时, 片面强调人的主观性, 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否定真理的客观性。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强调人的理想, 成为启蒙思想的源头。

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人的欲望和对现世幸福生活的追求, 主张追求物质生活和感官上的满足。从思想渊源上看, 它是古典文化和基督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此时的人文主义并不具有反宗教的性质, 一些人文主义者本身也是虔诚的基督徒, 其主要反对的是具有禁欲色彩的封建宗教神权。

宗教改革建立了人在信仰方面的自主和自由。它打破了持续五百多年的思想信仰大一统的局面, 形成了不同宗教信仰体系并列的局面, 使信徒拥有了独立信仰的自由, 极大地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新教代表着主权意识萌生的国王和诸侯的利益, 具有民族教会的性质。经过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 逐渐形成了宗教宽容的局面。

科学革命形成了科学精神和思维模式, 使人们理性科学地认识世界拥有了系统的方法。文艺复兴时期, 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被否定, 实践之风兴起。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领域, 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 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传统和模式, 彰显了理性的价值, 破除迷信和盲从, 激发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 启蒙运动逐渐兴起。

启蒙运动激发了人们运用理性的勇气和信念。它是在科学革命和英国革命这“双元革命”推动下形成的, 是对自己理性的公开运用。其核心价值取向是理性和科学, 理性是自然法则在人脑中的反映。在社会领域, 启蒙学者认为,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相应的法则, 这就是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自由平等、法治和分权的原则, 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3.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二、时间式的横向解读

1.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比较

(1) 相同点:都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

(2) 不同点: (1)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 各种知识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 主张知德合一。 (2) 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 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 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

2.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异同

纵观中西哲学史, 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 表现出重伦理的倾向;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 表现出重认识的倾向。这种“重人”和“重知”的基本分歧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二者的比较如下:

(1) 从他们所处的时代看。孔子所处时代, 诸侯争霸,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 井田制瓦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苏格拉底所处时代, 雅典民主制度获得全胜, 奴隶制经济繁荣 (或工商业繁荣) , 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2) 从思想观点上看。孔子的主要观点有“仁”, “仁者爱人”;“礼”, “克己复礼”;“敬鬼神而远之”。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有“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3) 从评价上看。孔子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他也因博大的思想而被称为圣人。苏格拉底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 相同点:

(1) 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孔子倡导“仁者爱人”, 孟子的“人性善”, 荀子的“人性恶”,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 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2) 都认为道德是政治的基础。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 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 主张“克己复礼”。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 要治理好城邦政治, 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 培植好公民, 以德教人。

(2) 不同点:

(1) 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 提倡人伦价值, 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而古希腊思想家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2)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 高度重视伦理纲常, 如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 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显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 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这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 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合而为一, 讲究天人合一, 但儒家在人与自然的研究方面, 则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关注的则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 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世界的人文精神。

4.中国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关于东西方这两种思想, 要从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分析启蒙思想与中国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不同。

(1) 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有较大的不同。欧洲的启蒙思想产生时, 各国重商主义的推行以及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已使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中国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得十分缓慢, 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2) 两种思想的体系有较大的不同。欧洲启蒙思想以理性主义为核心, 提倡政治上的民主, 反对专制王权和封建神权, 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中国的反封建民主思想虽然也反对专制王权, 但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却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性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3) 两种思想所反对的封建力量有较大的不同。17、18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腐朽已暴露无遗。而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因清入关而被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中国的封建统治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热点链接】

1.关注人、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的理念

材料: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 建设和谐社会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头等大事。然而, 当前在我国加速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问题之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发展不均。

问题之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渐突出。

问题之三:人口就业矛盾突出, 社会保障缺口多多。

问题之四:分配不公矛盾凸显, 贫富差距持续拉大。

……

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中外历史上哪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应该用怎样的指导思想来解决我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2.中共十八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历史的抉择

材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 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可以说,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抉择。经过十年的探索前行,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形成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二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主要是政事、政企、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问题:为什么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历史的抉择?

3.全国各地各级单位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材料:新华社北京 (2011年) 9月20日电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20日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 并为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他强调, 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 广泛开展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活动, 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 让他们的崇高精神深入人心, 转化为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共同行动, 努力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问题:列举东西方历史上各一位重视道德的思想家, 分析对比两者有何异同点。

道德模范的评选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何意义?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 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 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 但依然自由如初, 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2.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 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 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

A.教随国定

B.信仰自由

C.信仰得救

D.因信称义

3.观察下图, 图一所示文学作品《十日谈》的内容与图二所示《红楼梦》的内容相比,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A.反专制王权

B.反教会压迫

C.反殖民侵略

D.反封建礼教

4.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 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统治者重视对外传播文化

B.儒家的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推崇

C.该译本是研究中西文化交往的珍贵文物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5.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 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 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 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6.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 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体现了

A.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B.重视物质享受、追求贵重金属的时代特征

C.批判宗教信仰、追求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

D.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

7.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 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8.伏尔泰不同意欧洲一些传教士以及孟德斯鸠对中国专制制度的看法, 指出:“传教士们都认为 (在中国) 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 便认为他们是奴隶, 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 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而这正是我们将要讨论的。”由此说明伏尔泰

A.赞成君主专制

B.主张君主立宪

C.与孟德斯鸠根本对立

D.深谙中国国情

9.昆曲《牡丹亭》描写了进入阴间的杜丽娘毫无顾忌地与阴间判官据理力争, 终于使自己还魂人间。杜丽娘还一鼓作气, 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与杜丽娘的这种追求相似的西方精神文化是

A.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C.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D.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

10.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 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 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1)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2) 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3)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4) 拜伦的《唐璜》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11.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 (下图) , 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12.“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13.“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 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 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 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 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14.伏尔泰死后, 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 以致他的遗体不得不秘密地运到香槟省, 安放在一个小礼拜堂内。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 人民把他的遗体运到首都, 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出现材料所述史实的原因是伏尔泰

(1) 从根本上否定天主教 (2) 批判现存制度, 热情歌颂理性 (3) 强烈主张在法国废除君主制 (4) 倡导人人生而平等, 提出人民主权, 创立民主共和国

A. (1) (2)

B. (2) (3)

C. (3) (4)

D. (1) (4)

15.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 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 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B.议会至上, 以法治国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其中第16题25分、第17题15分, 共40分)

16. (25分) 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 要知道, 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 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 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 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1) 据材料一, 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 (3分) 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 (2分)

材料二

(2) 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 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 (4分) 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 (2分) 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 (4分)

材料三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3) 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6分) 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4分)

1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5分)

16至17世纪的中国, 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 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 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选取材料中的一种主要观点进行评析。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均可, 要做到观点明确, 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 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4.A 5.D 6.A 7.A8.B 9.B 10.A 11.D 12.A 13.C 14.A15.B

二、非选择题

16. (1) 内涵的拓展: (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 关注人的美德, 注重改善人的心灵;重视对人的教育。 (3分) 目的: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观, 拯救城邦 (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 (2分)

(2) 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人文主义。 (4分)

手段: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2分)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弱小;旧的势力 (封建教会、封建专制君主势力) 强大。 (4分)

(3) 相同点:都反对专制;都主张民主与法治;都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6分)

潮流:民主主义潮流 (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 ;科学与理性主义潮流。 (4分)

17.材料中体现的两种观点是: (1) 明清时期中国的启蒙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2)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评分标准:

一等 (15~10分) : (1) 紧扣评论对象, 观点明确; (2) 合理引用史实, 进行多角度评论; (3) 论证充分,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二等 (9~5分) : (1)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观点较明确; (2) 引用史实, 评论角度单一; (3) 论证较完整, 表述清楚。

三等 (4~0分) : (1) 偏离评论对象, 观点不明确; (2) 未引用史实; (3) 论证缺乏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专题七世界历史精神文明 篇10

一、古希腊人文精神兴起的原因

1.经济上:古希腊发达的工商业及城邦经济的繁荣, 为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奠定了基础。

2.政治上: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重视公民的个人价值, 强调培养公民的责任感, 是人文主义精神兴起的政治保证。

3.文化上:形成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文化传统精神。

4.社会环境:开放、冒险的海洋文明, 造就了希腊思想家 追求平等、诚 信、不断探究 的品质。

二、智者学派的观点

1.探究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和人自身。

2.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 追求思想自由。

3.提倡怀疑精神, 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4.要求尊重人的习俗和法律, 主张建立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

5.主张“平等”推广到所有人的思想。

三、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的比较

1.相同点。

(1) 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两者看作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 都否定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 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 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 内容:在普罗泰格拉那里, 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 而在苏格拉底那里, 人则成了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而在苏格拉底的理论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 影响: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与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特点极为相似, 因此可以把他看成是启蒙思想的先驱和战友。而普罗泰格拉则被看作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导。

四、正确理解人文主义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2.影响。

(1) 积极性。

1思想方面, 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 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 赞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 为后来启 蒙思想的 出现打下 了基础。

2政治方面,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3文学艺术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 类艺术史 上的绚烂 篇章, 永放光芒。

4自然科学方 面, 提倡科学 实验、注 重 实践, 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 消极性。

1对它的过分推崇, 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 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五、正确认识理性主义

1.“理性”是启蒙 运动的核 心。所谓“理性”, 是指人自己思考, 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2.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 要求获得人本 身的解放, 进一步发 展了人文主义。

3.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4.启蒙思想家的号召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构建一个更加符合人性和理性的社会。

六、启蒙运动的四大特点

1.从批判的对象看, 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伏尔泰倡导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其共同的本质就是反对专制主义。孟德斯鸠以“天赋人权”反对教会作为第一等级的封建等级制度;卢梭用“社会契约”论对抗“君 权神授”, 都是对教 权主义的批判。

2.从批判的方式上看, 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诉诸理性。

启蒙思想家宣传理性, 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 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强大的反映。

3.从批判的领域来看, 集中于政 治、思 想领域。

即使是百科全书派, 宣扬科学和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4.从历史作用上看, 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作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 说明了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 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启蒙运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七、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主要侧重于使人获得或满足基本的生理欲望, 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一种批判。

2.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一种延续, 宗教改革的内容也蕴涵着人文主义思想, 只不过它侧重宗教领域的思想。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 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3.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继承表现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上, 要求从教会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 对人文主义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是指启蒙运动把矛头集中指向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 并且启蒙思想家为未来的“理性”社会设计了一幅蓝图, 提出了整体改造社会的方案, 直接为欧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八、启蒙思想与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比较

九、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等运动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 形成面向现实、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 催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3.生产经验的积累, 技术能力的提高, 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科学家大无畏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成为重要的因素。

十、从经典力学到量子论

1.经典力学的特征:一是注重实验, 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得出重要的结论;二是数学化, 自然的数学结构是科学家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三是注重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宏观世界。

2.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

1把自然界的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力学体系中, 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2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并且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3促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4牛顿力学体系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打击了宗教神学思想, 促进了人类思想不断解放。

十一、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理解科技革命“双刃剑”的特点

十二、西方不同时期美术流派兴起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1.新古典主义美术: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 资产阶级反对旧制度下的陈腐艺术风格, 用艺术宣传革命, 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用艺术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 树立英雄主义的气概。

2.浪漫主义美术: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失望, 一些知识分子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 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3.现实主义美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 社会的黑暗使得人们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他们要求真实地表现现实, 并且对现实加以揭露和批判。

4.印象画派:19世纪后半期, 一些青年画家对统治欧洲艺术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在科学证明“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启发下, 主张户外写生, 他们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

5.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 可以感觉到时代的快节奏;感觉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感觉到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十三、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的三大阶段

1.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浪漫主义兴起。

2.19世纪30年代以后,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现实主义兴起;随着科技的进步, 印象画派形成。

3.20世纪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现代主义兴起, 流露出艺术家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1.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 智慧, 向善, 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美德即知识

D.信奉圣经, 献身上帝

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 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3.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 的事, 就不看、不听、不 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手段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 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

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

C.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指导个人行为

D.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5.美术界但丁式的人物乔托, 尽管他的绘画还带有近似中世纪蛮族美术的稚气, 却潜藏着与宗教文化相对独立的世俗精神和与蛮族美术相对独立的客观精神。据此可以判 断乔托应是

A.文艺复兴时期人物

B.宗教改革人物

C.启蒙运动时期人物

D.近代科学人员

6.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 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

A.违背传统宗教观念

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

C.危及封建君主统治

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7.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我愿意再年轻几岁, 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体现了

A.批判宗教信 仰、追求个性 自由的强 烈愿望

B.重视物质享 受、追求贵重 金属的时 代特征

C.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D.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

8.“当定格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中时, 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 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1新航路的开辟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3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4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A.134B.12

C.34D.234

9.德国作家托马斯 ·曼评价 马丁·路 德“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 从而促进了民主。这种“直接关系”体现在

A.天赋人权B.人皆僧侣

C.人皆上帝D.理性至上

10.马丁·路德主张“君权神授” (君权直接来自于上帝) , 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 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这体现了马丁·路德

A.否定教皇的权威

B.思想出现了倒退

C.主张教会高于国家

D.与其因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

11.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 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 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 选举产生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的教士

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开展研究性学习, 搜集到下列观点, 其中符合宗教改革的是

1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2信徒皆为祭司3用理性的武器扫荡一切权威4回到《圣经》来

A.13B.23

C.24D.14

13.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 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 (神职人员) 变成了俗人, 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 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 只要虔诚 信仰, 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 沟通的惯例, 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14.“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 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 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文中“这些哲人”与以往近代思想家的突出不同之处是

A.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B.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推动了早 期资产阶 级革命的 进一步发展

D.给天主教会以摧毁性打击

15.“我考虑我 自己”是法国 思想家蒙 田 (1533-1592) 说过的一句名言。它之所以能在欧洲广泛流传, 主要是因为它

A.是人类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表现

B.体现了自我意识和极端个人主义

C.表现了对意志和个性的向往

D.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16.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 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揭露批判天主教会

B.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以理性主义为核心

D.提出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的主张

17.孟德斯鸠说:“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下列观点中与材 料一致的是

A.“人君之于天下, 不能以独治也”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 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哪里没有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

D.“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

18.关注时代特征, 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 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19.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 佳观赏期, 潮起潮落, 美丽壮观。苏 东坡有千古 名句“八月 十八潮, 壮观天下 无”。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查德·奥维瑞列举人类历史上50个最重要的日期,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 里查德·奥维瑞如此选择是因为

A.达尔文的论著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达尔文的著作深化了人类对生命 本质的认识, 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C.达尔文最早提出生物是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D.达尔文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 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21.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 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 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 取便发挥”

22.斯达尔夫人猛烈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妨碍创作自由的法则, 她提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以下哪一作品体现了她的文学艺术思想

23.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 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 (在他们认为) 的庸俗, 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 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24.法国著名作家左拉非常推崇美术的一个流派, 他认为:“绘画所给予人 们的是感 觉, 而不是思想。”这一流派的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 醉心于光和色的 研究。其代表作是

25.某学校举办一次介绍欧洲文化的活动, 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讲题包括“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和“雨果的小说艺术”等。为配合这项活动, 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 主题为“舒伯特之夜”。这次活动的主题可定为

A.启蒙运动时期的学术

B.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

C.现实主义的文化风格

D.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 爱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未 受考验的 生活是不 值得过的。”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 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三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 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 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 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 并说明其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借鉴价值。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苏格拉底 的核心思想。他的思想与智者学派相比, 有何异同?

(3) 根据材料一、二, 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4) 根据上述材料, 从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27.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 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 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 那么, 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 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 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 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 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 不可侵犯, 不得转让, 不受限制, 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 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1) 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是什么?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 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 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 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2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希腊社会……这个时期有科学研究活动, 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这些科学研究活动及其发现是在没有固定的社会角色 (即专职的科学家) 的情况下进行和取得的, 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是由当时的“哲学家”和“技术人员” (包括医生) 兼职的……亚里士多德虽然是古典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创始人, 但是他公开的社会身份是哲学家, 研究科学是兼职的。

———王顺义《西方科技十二讲》

材料二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不仅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顶点, 而且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的革命, 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围。

———王顺义《西方科技十二讲》

材料三所谓科学革命一般说来指的就是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 急剧转变 ……迄今为止, 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 分别以亚里士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但真正的科学革命, 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简要分析古希腊社会科学研究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牛顿确立的“新规范”及其确立的标志, 并简要分析新规范“远远超出物理学范围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两次“真正的科学革命”中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突出成就, 并简要说明它与前一次科学革命成就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解析】“求知”、“智 慧”、“向善”与“德行”可谓同义词, C项“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主张。A项是智者学派普罗泰 格拉的名言, B项是启蒙 思想之一, D项是基督 教的说法。

2.C【解析】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 体现了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本质, 故丙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甲观点有误, 雅典民主只属于少数成年公民;乙观点不够严谨, “陶片”不能全面反映论点;丁观点错误,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 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而不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排除A、B、D三项。

3.D【解析】孔子兴办私学, 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 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理解。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的主张是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 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5.A【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美术界” (说明是画家) 、“但丁式” (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人, 新世纪第一人) 、“中世纪”、“相对独立”等, 可以判断乔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 故选A项。

6.A【解析】关键信息:1497年、主要原因。结合文艺复兴相关知识点, 题干所罗列的物品应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宗教神权的象征, 表达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A项正确;D项迷惑性较大, 易错选。

7.C【解析】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只是反对天主 教神学, 并不反对 宗教信仰, A项不正确;B项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时人们的愿望, 不符合题意;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是 启蒙运动 者们的要 求, 排除D项。从材料“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中可以看出人文主义者乐观进取的精神。

8.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西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解和文艺复兴的影响。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依据时间 来判断。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 之一, 排除2。新航路的开辟、伽利略 (生活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之间) 、莎士比亚, 均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或影响, 都符合题目要求。

9.B【解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取得自己的信仰, 并直接与上帝打交道, 根本不需要教士或教会作为人和上帝的中介。

10.A【解析】马丁· 路德主张 “因信称义”, 否定教皇的权威, 故选A项。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项说法错 误;C项说法与 题干材料 相悖, 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 排除。

11.D【解析】从材 料看, 马丁·路 德认为, 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同, 但他们都可以是“神甫和主教”, 即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 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 与上帝直接对话。也就是说,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故选D项。A、C项逻辑错 误, B项与材料 信息不符。

12.C【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1强调人的作用和伟大, 是文艺复兴的思想;3强调理性, 是启蒙运 动思想。2 4属于宗教 改革的内容。

13.D【解析】宗教改革并未也不可能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D 项表述不正确。

14.B【解析】由题 干中的关 键信息“理性”来判断“这些哲人”是启蒙思想家, 他们与以往近代思想家 (主要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代表人物) 突出不同之处是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故选B项。

15.C【解析】注意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判断。材料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表达了对意志和个性的向往。A、B两项属于智者学派, 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16.A【解析】由“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 的超越。”得知“超越”的主要表现是B、C、D三项。

17.C【解析】“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阐释的是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法律以保障自由为宗旨, 自由以法律许可为前提, 没有法律作为保障也就没有真 正的自由“人君之于天下, 不能以独治也”, 是倡导民主法治, 反对专制独裁, 是从决策方式的角度谈的“上帝是宇宙的主宰, 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宣扬君权神授, 维护君主专制;“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 谈的是自然法, 不是揭示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哪里没有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与孟德斯鸠的话一致。

18.B【解析】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有: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所有这一切都反映着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的影响,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推动着西欧社会 由封建社 会向资本 主义社会 的转变。

19.B【解析】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 使海洋水面发生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对潮汐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0.D【解析】本题考查进化论。进化论的意义不仅仅是在生物学领域有所突破,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上帝造人说, 对当时欧洲的思想解放起了推动作用, 故选D项。

21.D【解析】康有为、严复、陈独秀等人都利用进化论来研究中国问题, 与此吻合的是D项。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 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排除;B项的“创新”没有体现, 排除题干中体现的是陈独秀等人利用西学, 而没有提到“西学中源”, 排除C项。

22.A【解析】“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属于现代主义作品, 故选A。

23.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准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必须根据材料信息和题目要求来思考。材料的大意是批判工业革命中发财的工业资本家庸俗丑恶, 题目的要求是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 故C项符合题意要求。题中材料无法直接体现“追寻理想世界”, 故排除A项。D项体现了该流派的主张, 但不符合“兴盛的原因”, 因此D项错误。

24.A【解析】“绘画 所给予人 们的是感觉”“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 由此推断为印象画派的特征, A项《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杰出代表作。

25.D【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拜伦、雨果、舒伯特等人 均是浪漫 主义文学 艺术的代 表人物。

二、非选择题

26. (1) 仁。互相爱护, 融洽相处;待人宽容, 立人达人。

(2) 理性;知识即美德。都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苏格拉底弥补了智者学 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弊端;反对智者学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3)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4)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27. (1) 内涵:强调人的 价值, 树立人的 尊严。背景: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2) 观点:因信称义 (或信仰上 帝即可得救) 。意义:否定教皇权威,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3) 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以法律保障人民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28. (1) 成果:在《物理学》一书中, 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在生物学领域, 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和解剖研究。原因:古希腊工商业经济发展繁荣;民主政治的形成并且不断发展;智者运动的思想解放;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等。

(2) 新规范: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确立标志:1687年,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影响: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给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3) 成就:20世纪初的 相对论和 量子论。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发展了牛顿力学。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体现创新精神 篇11

求,要求构建能体现中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教学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学校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历史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才能在历史课教学中贯彻创新教育呢,我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思想认识基础,创新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创新意识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等说教式的弊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低下身来”,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创设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我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历史教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讲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善于创新的民族。教师用好、用足教材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其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可以巧设方法。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法:(1)图示讲解法。图示法具有直观、简明、清晰的特点,用它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理论形象化、条理化。(2)创设问题情境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只有回归到历史情境之中才能有效地感触历史的生动。(3)开展民主教学法。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师生互相激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心情舒畅、轻松,做到敢想、能想、敢问,想学、会学、要学。(4)激励教学法。俗话说:行行出状元。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点,我尽量从多个方面去找、去发现学生(尤其是差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值得骄傲的闪光点,让他们自信,树立起再一次、更多次地取得成功并得到大家认同的欲望。

三、参与学生的创新实践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道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探究”与“活动课”的特点,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历史。“探究”与“活动课”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如“访谈”“调查”“搜集材料”等,可以自由分组或个人单独活动,也可通过“采访”“讨论”等多种形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系。鼓励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互相争论,最后达成共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不同的提高,萌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和激情。让历史知识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使创新实践充分体现其现实价值。可见,创新实践是创新精神的归宿和升华,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四、总结学生的创新成果

创新成果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创新实践中所产生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或科学价值的独到见解或小创作、小发明。创新成果是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成果的产生既是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的体现和结晶,反过来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强化其创新意识、激励其创新动议、完善其创新能力、推进其创新实践,可充分展示五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学生创新成果是学生、教师汗水与智慧的共同结晶。既有学生的创新劳动,又少不了教师的积极指导、支持与帮助。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在创新教育上下大工夫、下真功夫,才能使历史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具有真正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南张羌镇一中)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篇12

一、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整合关系

首先, 高校再进行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渗透前, 必须要搞清“民族性”这个问题。作为民族精神发展的根基, 如果单纯的把它理解为“团结”、“和平”、“自由”最终导致的结果都将会由于缺少民族特点, 而泛滥成整个人类进程的特点。所以说, 我们所提到的民族性应当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整合。这种民族精神虽然再表达形式上种类繁多, 但最终都是一种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所区分的, 并且这种精神层面并不是一种舶来文化, 它必须是一个神圣而又坚定的内心情感, 不仅需要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还需要全体民族有所认同。可以说民族精神起源于乡土精神, 而民族精神还是乡土精神再实际的历史演变中慢慢积累最终的一种放大体现。

其次, 民族精神作为历史教育的前提, 对历史的认知就要首先从认知民族精神入手, 历史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本质载体与体现, “灭人之国, 必先去其史”讲得就是这样的道理。特别是日本对我国台湾和东北伸出侵略之手的时候就是采取了“亡人之史”的手段。我们高校历史教师在实践的授课中必须强调这点, 利用历史书本内外的知识来让学生来对任何一种有意隔断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破坏都应有所谨慎和警惕。

最后, 民族精神的培养必须根植于对历史教育认同这个基石, 如果这个基石做的不牢固或者不稳定, 那么任何一种民族精神都不会得到稳定的发展, 同时也无法落到实处。国学大家钱穆先生曾经提出想要了解国民对祖国的热爱, 只需要先通过他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便可得出结论。通过这个观点我们不难理解, 只有对历史有过深入了解的人才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 通过历史的穿越来理性看待问题、理性解决问题。同时也是只有充分的接受过历史教育, 才能够对自己所在民族、文化产生高度认同。

二、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根源

对民族精神提升的前提是人民对这种精神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认知感, 形成这种高度的认同感首要因素就是全民的共同记忆, 然而这种共同记忆则是通过对历史教育的学习实现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 华夏文明是整个人类历史唯一没被终端的持续文明。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以政治实体形式得到了延续, 而且还被各个时期的有志之士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予以记录, 这不但是人类历史的一份瑰宝, 同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依据和起点, 更是我们后人进行历史教育的依据和标榜。

白寿彝教授说过, 研究历史是为了观察未来, 人类的发展需要这个过程来延续。我们只有通过对历史教育的学习来认清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优势, 通过对他民族的取长补短来增强本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最终充分发扬历史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 历史教育在强化民族精神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以北魏发展历史为例, 由于北魏政权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对汉人文化、历史、思想进行学习, 最终完成了政权的高度统一, 这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魏书》中《序记》来进行研究。

三、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

历史教育作为民族精神反应的最佳舞台, 它不仅是一部上等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高校学生在对五千年绚丽文化和中华民族百年耻辱进行学习的同时, 能够深刻的领会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重要性。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只有通过对悠久历史的不断陶冶、提升, 在塑造健品行的同时实现社会主义道德化树立。

另外, 历史教育的成败还直接关系到民族精神发展的进程和前途。高校历史专业教师必须通过加强历史教育来唤起学生们爱国情怀, 并将这种积极的民族精神发扬至整个的社会变革当中, 中华民族的明天才能够越来越好。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一个对历史教育置之不理的高校学生不可能担负起的历史发展使命, 历史教育必须依托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为根基, 通过历史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来让全体高校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只有注重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融会贯通, 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够得以发扬光大, 历史教育也将再上一个新高度。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依旧是每一名高校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本文站在高校历史教学的高度来对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进行推广, 而现阶段的教育将民族精神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政治层面上的, 它包括自由、民主、平等、法制, 另一方面则是精神层面的, 它包括传统的儒家之道, 具有华夏特色的伦理精神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所开展的高校历史教育过程, 便需要教师加强对教材的认知、对课堂实践的设计以及历史专业教师本身对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感知和认知进行融合教育。下面就结合实践教学来谈一谈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希望能够为广大高校的历史专业教育从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和教学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关系,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陆晓敏.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7) .

上一篇:隧道自动化下一篇:应激性高血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