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的互联网保险

2024-06-17

水土不服的互联网保险(共9篇)

水土不服的互联网保险 篇1

一、我国现阶段互联网保险概况综述

根据《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①披露的相关数据, 我国的互联网保险规模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如表1 所示, 近三年都保持在增速100% 以上, 2014 年互联网保险经营家数也达到85 家, 如表2 所示, 同比增长41. 67% 。

在互联网保险中, 车险占据最大规模, 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近年来汽车销售行业的火热带动了车险的销售; 二是车险相较于条款复杂的长期寿险而言, 条款易于理解, 且保险产品同质化程度高, 易于选择; 三是车辆交强险的强制性保证了车险保费收入的持续增长。位列互联网保费收入第二、第三位的则分别是理财险和分红型寿险, 这反映了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消费者对于保险功能的认识更偏重于增长保值的理财特点。

除此以外, 互联网保险也开始涉足于货物运输险、信用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险等费率和条款都相对复杂的险种;诸如淘宝推出的网购运费险和京东推出的手机碎屏险等创新型险种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就销售渠道而言, 一类是各大保险公司官网推出的互联网保险超市外, 例如自从2000 年开始起, 中国平安、中国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就相继推出并不断完善官方网站, 消费者可以自主登录官网挑选保险产品; 另一类是专营的网络保险公司, 例如在2013 年10 月16 日, 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复由阿里巴巴、中国平安、腾讯共同发起设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成立, 这也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网络保险牌照获得批复; 此外, 第三方网络保险销售平台也占据着越来越大的销售份额, 这类的销售平台一方面是与各大保险公司有着战略合作的淘宝保险和京东保险等电商平台; 另一方主要是慧择保险网和向日葵保险网等第三方网络保险咨询平台。

二、互联网保险背景下创新型保险概述

近年来, 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出现很多创新险种, 这主要是得益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险企看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例如, 近年来网购的火热带动了淘宝网的运退险, 智能手机的火爆也带动了京东商城的碎屏险②的热销。还有两家外卖公司饿了么和美团推出的“外卖险”, 购买该种保险的消费者一旦因为吃了该平台定的外卖而导致身体不适, 保险公司将进行理赔。

但另一方面这些创新险种中也有不少险种缺乏保险利益而遭到保监会的紧急叫停, 这其中就包括由雪球网在2015 年推出的首支互联网保险产品“跌停险”③, 官方说明显示, 凡是拥有A股账户并且年满18 周岁就可以购买, 单只股票的最低投保金额为100 元, 投保期内, 投保标的股票出现跌停便可获得最高1 万元的赔付, 然而, 上线仅8 天, 这款保险产品就遭到保监会的点名违法, 保监会提醒消费者, 称其“误导消费者对保险的认识, 开发或销售带有赌博或博彩性质的产品”, 因类似原因遭到保监会点名要求下架的保险产品还包括此前的“世界杯遗憾险”和“贴条险”, 这些保险产品虽然由保险的名称, 但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成为争议的热点。

三、关于互联网创新型保险现有的法律规制

2015 年7 月23 日保监会印发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落地, 《办法》就经营险种、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等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具体经营事项作出了具体规定, 将于2015 年10 月1 日起施行, 施行期限为3 年。《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了互联网保险的险种范围, 即 ( 一)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寿险和普通型终身寿险; ( 二) 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为个人的家庭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 ( 三) 能够独立、完整地通过互联网实现销售、承保和理赔全流程服务的财产保险业务; ( 四) 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险种。较之此前互联网保险较为单一的险种, 《办法》大大拓宽了险种范围, 产品的增多或许将迎来互联网保险的爆发式发展。特别提及的是, 《办法》第十二条保险公司应加强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管理, 选择适合互联网特性的保险产品开展经营, 并应用互联网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开发适应互联网经济需求的新产品, 不得违反社会公德、保险基本原理及相关监管规定。

关于经营主体, 早在2014 年, 保监会曾就《互联网保险业务暂行管理办法 ( 征求意见稿)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比《征求意见稿》, 《办法》明确了保险中介机构的定义, 厘清了自建平台、第三方平台以及与第三方合作平台的关系。《管理暂行办法》称保险机构是指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 并依法登记注册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是指经营区域不限于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保险专业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机构。自营网络平台是指保险机构依法设立的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是指除自营网络平台外在互联网保险业务活动中, 为保险消费者和保险机构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辅助服务的网络平台。需要指出是, 《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第三方网络平台经营开展保险销售、承保、理赔等保险经营行为的, 应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资格, 且需要进行备案。这意味着互联网保险经营有了门槛限制, 并非任何人设立了平台就可以开展保险经营行为, 否则将面临行政处罚。

四、互联网创新型保险保险利益的判定标准

( 一) 保险与赌博行为的区别

保险利益的意义之一在于将保险与赌博行为做区分,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一种射幸行为, 就是说某种利益的获得依赖于偶然事故的发生。但是, 保险与赌博之间又有很明显的差异, 两者的差异在于:

首先, 保险是来分担风险的, 而赌博却可以创造风险。其次, 在赌博行为中, 当事人与赌博的标的之间并不需要具有任何的利害关系, 纯属依赖于偶然事故的发生的射幸行为; 而保险虽然具有射幸性, 但保险合同的订立是以存在保险利益为前提的, 即当事人与保险标的之间具有经济利益, 所以与赌博不同。例如, 投保人就与自己无关的他人的房屋投保火灾险, 那么保险事故发生后, 其依保险合同所获得的保险金就没有法律上的依据, 这种行为就是赌博而非保险。所以, 通过对财产保险利益法律制度的设计, 要求被保险人必须对保险标的具有某种经济上的利益, 这样当保险事故发生时, 被保险人就会遭受实际的经济损失, 且被保险人只能就保险利益的损失及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获得保险赔偿, 如此被保险人就不会因为保险而获得额外的收益。学者De Casaregis认为“保险行为和赌博行为是不同的, 只有在赌博行为下, 才可能发生即使没有产生损失, 也就是说按照之间的约定金额, 由保险人支付全部保险金。在保险行为下, 保险人是可以就被保险人有无保险利益予以抗辩的。因此以保险利益来决定财产保险上赔偿金额的标准, 而且只有在被保险人能证明其存在保险利益的情况下, 才对保险人具有保险金请求权。”④

( 二) 保险利益在互联网创新型保险中的应用

在保监会《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答记者问中⑤, 针对《办法》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监管要求是如何规定的这一问题, 保监会负责人回答到《办法》未对互联网保险产品做出特殊规定。尽管互联网保险产品种类繁多, 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但与传统保险产品并没有本质上差别。因此, 《办法》未提出单独报备“互联网专用产品”要求, 而是采取与线下产品一致的监管要求, 由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管控水平、信息化水平及产品特点, 自主选择符合互联网特性的产品开展经营。保险监管机构主要通过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督等措施, 实施退出管理以加强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监管。由此可见, 判定保险产品是否具有保险利益的标准从理论上讲不应因互联网销售模式而有所变化, 传统保险和互联网保险的保险利益判定标准应当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 对于互联网保险而言, 由于法律的滞后性特点, 在社会经济尤其是社会关系不断变化和保险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肯定会存在或不断产生一些新的未被法律认可的利益, 如果无法将这些实际存在着的财产及相关利益吸纳到财产保险利益的范围之内, 而笼统地一概认为这些“新”利益不属于财产保险利益的范围, 就会显得过于片面, 而且会限制许多潜在的投保人进行投保, 束缚保险业务的拓展, 更会抑制保险法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分散商业风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保险法12 条规定“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 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 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 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但这仅仅是规定了一般原则, 而没有做列举性的描述, 这就给对保险利益的解读留下了许多空间。

在互联网保险的领域, 保险利益是否应当扩展还是要回归到保险利益的实质和目的上来。《保险法》第12 条是有关保险利益的条款, 保险利益被解释为“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利益”一词常被解释为“精神上或物质上所得到的好处”。在这个解释中, 利益被分成了两种: 一种是物质上的利益, 这种利益不仅是有形存在的, 而且是可以用金钱或其他物质进行替代或衡量的, 因此物质上的利益当然属于财产保险利益的范围; 另一种是精神上的利益, 因为精神上的东西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的, 是无形的, 所以很难用金钱或物质来替代或衡量, 因此精神上的利益不属于保险利益的范围。如人的名誉权、荣誉权, 它们是法律明文规定的, 是受法律保护的, 属于“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但它们却不属于财产保险利益的范围, 人们也不能以它们为标的对其进行投保。再比如民法中采光权, 它也不能具有保险利益, 因为使它具有保险利益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可以看出:并非“法律上承认的利益”都属于保险利益的范围。

对于“法律上承认的利益”这个定性是否适宜, 有很多争论。“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实则指明保险利益须具有合法性, 即保险利益只能以民商法上规定的法定权利为基础, 这会使得保险制度失去其独立价值而仅仅成为民商事实体法中损害赔偿制度的替代品。如果将保险利益局限在“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可能会产生以下两种需要保险保障而无法获得保障的情况: 一是因立法者的疏忽而未能在法律中予以规定的利益; 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出现原立法尚未规定的利益。毕竟, 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人们的各种利益都有因此遭受损害的风险, 保险的基本职能在于分担风险和补偿损失, 既然如此, 保险利益的界定就应当力求全面, 以期保险制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在保险实践中存在某种利益, 对该利益进行保险并不会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权利, 冰球能够避免或减轻风险的不利影响, 那么这种利益就应当被认定为法律承认的保险利益, 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当然, 在对保险利益的界定力求内容全面的同时, 也不能过于宽泛以致于流于形式而不能发挥避免赌博和防止道德风险的功能。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雾霾险”这种新型险种, 如果该险种的着眼点完全在于天气状况, 却有赌博之嫌疑, 但如果该险种更多的转眼于雾霾这一现在社会重要的污染来源对人体身体的侵害, 那么个人对自己的健康当然具有保险利益, “雾霾险”也就符合保险法规定。再比如中国人寿刚刚推出的“恋爱险”, 在校大学生仅仅需要投入199 元在保单生效后的3 年到10 年内任意一天, 投保人与指定心上人登记结婚, 即可获得1 万朵玫瑰花。虽然恋爱有时看似是一场赌博, 因为恋爱的对象是否彼此适合, 是否能最终走到一起, 需要机遇和缘份, 然而恋爱不是赌博, 因为恋情能否最终开花结果不是靠运气, 二是要靠彼此理解, 彼此付出, 以及双方的苦心经营。至于道德风险, 大概在此也不必担心, 因为通常来讲没有人会为了一两百的保费去道德绑架对方, 促成一段并不情愿的姻缘。从正面来看, 个人的感情生活对于自身而言当然具有利益, 虽然这种利益没有对应民法上具体哪一项的规定, 但是这种利益却是合法的, 应当受到法律所保护的。

五、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 出现了许多创新型保险, 对这些保险品种不能一棍子打死, 也不能听之任之, 是其成为对冲风险的利器或是赌博工具。鉴于《保险法》第12 条对保险利益的规定较为笼统, 因此在具体评判哪些保险品种具有保险利益而哪些不具有保险利益时, 应当从保险产品的实质内涵出发来具体判定。但是总体而言, 鉴于互联网保险经济刚刚起步, 对保险产品的规制不宜过于严苛, 而要鼓励创新。保险利益标准的要求也不宜局限在过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的传统分类上, 而应当从实质内涵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在鼓励创新同时时刻警惕赌博行为的发生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温世扬.给付性保险中保险利益的制度构造——基于比较法的视角[J].中国法学, 2010, 02:81-90.

[2]李新天.论保险标的与保险利益——从物之保险到保险利益之保险[J].法商研究, 2005, 03:37-42.

[3]孙积禄.保险利益原则及其应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5, 01:75-82.

[5]寇建轶.论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J].保险研究, 2003, 12:46-48.

[6]曾非非.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

[7]费宏.财产保险利益的判定及我国立法的反思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 2014.

水土不服的互联网保险 篇2

“我摇,我摇,我再摇”、“我的收益我做主”……最近,一位叫做“摇钱术”的保险产品在微信朋友圈里广为转发,吸引大家点击并购买它,与其他保险产品最大的不同是其收益的获取方式―――不是你谈出来的,也不是保险公司设定好的,而是自己摇动手机摇出来的,收益多少全靠“摇”。自从搭上了互联网之后,各种奇趣的保险产品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各家公司在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营销上开始大做文章,纷纷为传统产品戴上互联网的帽子。这样的互联网保险产品,让消费者知道保险产品同样可以好玩、有乐趣、充满活泼和青春亮丽的一面。

要挖掘用户需求,做好用户体验

特约点评嘉宾①:崔洪波 上海正见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阳光保险这个案例,确实对保险行业很有启发性,第一,迎合了微信用户的喜好,设计了容易传播性的方案,可以说是利用互联网用户的话题性进行了病毒式的营销;第二,为了提高转化率,针对性地做了产品的改良性设计,以此来促进客户快速下单,从而获取客户信息,某种意义上,具有很强的“入口思维”,

很符合互联网公司先有用户,后做生意的思维。但问题是,保险理财产品是个严肃性产品,而且也不容得“诈骗”,这个案例以高收益率为刺激点,并不是保险公司能够长期满足的,你的产品组合特性决定了你不可能永保高收益,所以长久来看,还是研究微信活跃用户特征、需求,分层次设计产品和进行营销更好,否则自己也无法消化你转化而来的客户,简单来说,保险公司不应该把自己的产品或品牌体验完全寄托于收益率一项上。

特约点评嘉宾②:徐元庆 中山市风驰厨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互联网对保险的影响分析 篇3

一、互联网保险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2014年《互联网保险发展报告》显示, 2011-2013年互联网保险总体发展迅猛。业务主体方面, 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主体由28家, 增长到2013年的60家, 在133家产寿险公司中, 45%的险企涉足互联网保险业务。保费收入方面, 2011-2013年间规模保费从32亿元增长至291亿元。在互联网保险投保客户方面, 参保人数由815.73万人增长至5436.66万人, 增幅达到666.48%。

互联网保险虽然保持着令业界兴奋的发展速度, 但这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差距。在中国, 互联网保险在整个保险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4%, 低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 也不远及2011年美国网上直销占总保险市场8%的份额。且在互联网平台运用方面, 国内保险公司多数还局促在线下产品线上展示的层面, 根据网络用户体验开发的创新型案例还比较少, 互联网保险扮演的更多是新渠道而不是新业态角色。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则预测, 今后10年内, 全球保险业务中将有近30%的商业险种和40%的个人险种交易通过互联网进行。

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仍处于发展初期, 各保险主体都处于触网试水阶段, 互联网新渠道有待进一步运用, 更多贴合互联网行为环境的险种还有待开发。

二、互联网对保险业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涉足互联网保险领域, 更有众安在线这类完全根植于互联网环境的在线保险公司。携带海量用户数据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强势进入, 线上与线下销售的渠道冲突, 以及互联网上带有去机构化特点的互助组织的易形成性, 都使得传统保险业压力倍增。

(一) 互联网公司对保险业务的虎视眈眈

2013年11月在大型保险公司纷纷布局线上渠道的同时, 众安在线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 成为行业里第一个没有线下团队的保险公司。抛开其完全根植于网络这一特点不谈, 众安大量联合互联网公司也使其独具特色。

互联网公司涉足保险行业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安在线由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中国平安创始人马明哲、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联合入股成立, 其中阿里巴巴持股19.9%, 中国平安、腾讯分别持股15%, 携程网占股5%。此三家互联网公司不仅为众安在线提供测试模型的数据支持, 还为保险提供运作潜入场景和销售渠道。阿里巴巴和众安在线联合推出众乐保、参聚险、退运险等保险产品, 都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应。众乐保作为国内首款网络保证金保险, 满足了淘宝卖家释放积压占用的资金的需求;退运险具有海量、小额、碎片化的特点, 符合互联网业务对保险的新要求, 在2014年“双十一”当天保费规模过亿元。携程网联合众安在线, 利用航班时时动态信息, 推出航班延误险, 可自动赔付航班延误2小时以上的被保险人, 流程缩减优化。互联网环境具有保险运作的场景, 而互联网公司具有开发创新型保险的潜能和量化保险需求及风险的数据支持。

(二) 保险行业的传统营销团队将倍受冲击

保险销售团队早在2012年互联网保险发展初见成效时就受到不小的冲击, 在2012年的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显示, 该年财险公司通过营销人员实现保费同比下降3.9%, 互联网保险直销渠道的发展是导致产险公司营销员业务有所收缩的原因之一, 随着互联网保险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约300万保险营销人员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所受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互联网平台为传统保险去中介化提供渠道, 尤其是对于汽车、家庭和旅游保险等等这些简单、重复性高且保费相对较低的险种, 被保险人可以自行上网选择购买, 不用与保险展业人员直接会面, 更符合人们的自主投保意愿。据IBM预测, 到2020年, 保险业电子自助渠道将从2005年的0.16%上升到10%。

此外, 互联网保险正在积极寻求完全电子商务化的保险经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投保、核保、承保、理赔都在线上进行。众安就是此模式的先驱, 它不设线下分支机构, 能实现在线管理和自动赔付功能。比如航班延误险, 众安与携程网这一第三方平台后台实现数据对接, 即可获取航班延误信息, 无需用户任何操作, 赔付金额自动通过微信钱包汇入用户帐户。虽然众安在线的经营业务为创新型业务, 并未与传统保险展业产生渠道冲突, 但完全电子商务模式的继续推进, 影响将逐渐扩大。

(三) 互助保险模式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进一步显现

互助保险是由群众自发兴办, 自筹资金互济互助的组织, 这是个独立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外的模式, 带有保险去机构化的特点。泛华保险2014年七月推出首家全公开、全透明、预防未来风险的网络互助平台——e互助平台, 就是一个保险互助组织。该互助组织的成员一旦发生癌症或意外死亡, 将获得其他成员的义务均摊式助捐资金。e互助不同之处即其所有互助信息公开透明, 成员可以了解到互助金去处及资金池余额情况。保费收取砍掉全部中间环节, 直接是互助会员之间抱团取暖, 加之保费收取按不同成员年龄划分捐款上限, 使保费厘定更科学合理, 也更能体现“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保险学思想。

三、互联网给保险行业带来的机遇

2013年被业界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 互联网保险在这一年也取得跨越式发展。一方面, 各大保险公司争相构建互联网销售渠道, 另一方面, 互联网巨头奋力涉足保险业务。互联网的发展日益模糊了商业界限, 给保险的跨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海量数据为保险费率的厘定提供更为科学精确的依据, 新渠道新业态更是让互联网保险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一) 享受大数据带来的饕餮盛宴

保险遵循大数法则, 核心在于预测, 此前保险精算数据采用样本研究, 而在大数据时代下将有可能获得全量的数据, 分析思路也将从因果范畴延伸至关联范畴, 数据处理格局更大, 保险预测将会更加精准, 风险控制也将更为得当, 保费厘定也会更为科学。平安保险携手阿里巴巴、腾讯、携程成立中安在线, 便是运用互联网公司的海量数据资源, 积极获取外部数据, 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用户行为数据, 为保险精算模型预测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在海量数据基础上, 众安进入保险行业得心应手顺风顺水, 在挂牌4个月以来单纯依靠互联网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8个亿。

同时,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全息数据也为被保险人的信用评价提供依据。保险公司会根据保险风险不同情况, 设置不同的保险费率, 但是最大诚信原则受主观影响, 标的物的风险情况仍是不能准确确定。然而, 在大数据时代, 个人行为会被量化采集, 成为个人信用水平的评价参考, 比如滴滴打车时的失约数据就可以成为信用评价指标。信用评价是对信用保障保险冲击较大的指标, 以往保险公司难以获得准确的估计, 便以简单粗暴的高价承保的方式解决, 在加入大数据分析后, 个人在社交平台、电商平台以及搜索引擎上的情绪、爱好、人际关系和购物习惯等信息都会被一网打尽仔细考量, 可以对人群进行精准的分级管理, 提供科学的差别化费率。

另外, 大数据汇聚海量信息, 能捕捉到人们购买保险的过程信息, 掌握从前期曝光, 中期转化, 到后期购买的数据, 有利于公司把握顾客购买所处的阶段, 适当地加以引导, 并通过相关分析, 推荐相关产品, 实现精准营销。

(二) 网销渠道带来的低成本运营

保险网销可以省去保险销售中间环节的成本, 比如分支机构代理网点的花费和保险代理人及经纪人的佣金。在寿险方面, 据2014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投资报告》显示, 我国目前90%的寿险通过代理人渠道或者银行代理保险渠道销售, 银保渠道手续费率为4-5%, 而网销渠道仅为0.5%。据统计, 通过网销模式销售保单所需要的费用, 比通过传统营销模式要少58%—71%。因此渠道的运用可以降低保障型产品保费, 提高理财型产品收益率。

众安便是充分利用线上渠道的例子, 它没有线下团队也不开设分支机构, 其在上海的总部仅有200多名员工, 注册资本为10亿却在八个月内把保费做到八个亿。摆脱销售渠道的冗余, 使机构趋于扁平化, 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面向客户, 是众安低成本高收益运营的关键。马云曾说, 那些被大型保险公司当作本钱的全球分支机构和几十万的员工, 也将会成为公司成本。

(三) 社交体验带来动态保险

截止2014年底,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5.57亿, 占比达到中国网民85.8%, 预计2015年占比将达到90%。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 与传统互联网相比, 移动互联网更强调社交化, 在这个相互链接的网状立体结构里, 一个触点引起的反应迅速而广泛。

投身到移动互联网浪潮中, 开发符合社交关系的保险产品是当下许多保险公司选择的触网路径。2014年2月泰康人寿推出的“求关爱”保险, 是朋友圈里的创新型保险鼻祖, 用户投保1元即获得1000元防癌保障, 可分享“求关爱”保单页面至朋友圈, 好友为其每增加支付1元可使保额增加1000元。内测四天内就有近6000人购买该产品, 覆盖微信用户数达3万人。之后阳光人寿推出的“爱升级”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是“爱升级”带有团购特点, 一条连接最多有21人参保, 随着人数的增多保额会逐渐走高。朋友圈的保险产品都将社交、传播、互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将保险创新推到新的高度。

四、保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浪潮的袭来给大多数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没落的风险, 但更多的则是发展的机会, 保险与互联网结合, 无疑能产生绝妙的化学反应。互联网给保险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它不仅给保险提供了网销新渠道, 还形成了互联网保险新业态, 许多互联网保险产品在设计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不断创新, 互联网将会带给拥有互联网思维的公司以弯道反超的机会。

(一) 积极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软硬件设施的完善, 网站支付安全性的提高和群众电子商务消费习惯的养成, 互联网生态环境日趋繁荣, 越来越多保险公司试水互联网保险业务, 这时抓准时机开展互联网业务, 才能在新一轮的革新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拥抱大数据时代

保险与大数据天生具有良缘, 无论是在产品开发、风险预测、信用评价和精准营销上, 大数据都能带给保险难以比拟的优势。在Web2.0时代, 所有互联网用户都能参与其中, 每天都有海量数据充斥在互联网之中, 保险公司可以积极与各大互联网公司, 比如电商公司、搜索引擎公司和社交平台合作, 各取所需, 各扬所长。

(三) 协调线上线下渠道冲突

协调保险销售线上线下渠道冲突的关键在于实现产品差异化。网销保险具有条款简单易懂, 产品标准化的特点, 一般为产险和短期寿险, 这类产品网销具有节约成本的优势, 适合在网上销售;而复杂且长期的产品, 比如长期寿险, 适合通过保险中介代理销售。此外, 开发全新的互联网保险也非常有必要, 比如众安推出的针对电商卖家的众乐保和参聚险就很贴合互联网用户需求。互联网保险在未来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渠道的优化, 还应该是业态的创新。

(四) 运用社交化、移动化的动态模式

社交平台的流量与交互性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传播范围更广, 受众获取信息更为主动。利用社交圈开展游戏型、互动型保险产品推广, 不仅能迅速捕获投保人群, 还能提高保险公司知名度。

摘要:互联网在带给保险业去中介化、去机构化以及互联网公司优势进驻冲击的同时, 也给予保险大数据的饕餮与低成本运营的渠道, 与互联网公司战略合作开发新型保险, 迎合移动互联网社交化趋势是互联网保险的新业态。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影响,大数据,社交化

参考文献

[1]海通证券研究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投资报告[J].资本市场.2014年8月1日

[2]三川.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5年2月28日

水土不服的互联网保险 篇4

4月初,专注于互联网保险研究的投资机构——曲速资本发布了《2016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下面小编将根据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对2015年互联网保险市场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解读。【中国保险报记者 苏洁】2015年,互联网保险整体保费规模达到了2234亿元,开通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已超过100家。2015年全年互联网保费增长率为160.1%,渗透率也从2013年的1.7%到2014年的4.2%再到 2015年的9.2%。可以说,目前互联网保险正处于爆发前夜,互联网保险经过近2年的快速增长,即将迎来全面爆发。2015年互联网人身险市场发展概况互联网人身险:保费规模高速增长 中小公司异军突起1.保费规模飞速增长,占比提升2013年到2015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规模从54.46亿元增长到1465.60亿元,增长了近27倍,互联网人身险占比由0.05%提升到了 9.2%,开展互联网业务的人身险保险公司也从44家增长到了61家。2.理财型保险占比高2015年,寿险占互联网人身保费收入的96.6%,其中,万能险和投连险在内的理财型业务保费占互联网人身险保费的比例高达83.2%。2014年,寿险占互联网人身保费收入的 93.4%,其中,万能险和投连险在内的理财型业务保费占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比例为74%。2013年,万能险和投连险在内的理财型保费占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比例为54%。

3.中小保险公司异军突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人身险中,中小保险公司异军突起,对这些公司来说,互联网渠道成为其突破传统渠道瓶颈制约、借助理财型产品实现保费规模跨越式发展的一大助力,从未也为中小寿险公司发展开辟了新机遇。

2015年互联网财产险市场发展概况互联网财产险:业务结构单一 寡头效应明显1.保费规模稳步上升2013年到2015年,互联网财产险保费规模从236.69亿元增长到768.36亿元,增长了225%,互联网财产险占比由3.7%提升到了 9.1%,开展互联网业务的财产险保险公司也从16家增长到了49家。2014年互联网财产险业务结构

2.业务结构单一,车险占大头从业务结构来看,互联网财产险产品品类呈现单一化特征,财产保险以互联网车险为主。从保单数量结构来看,2014年由于退运费险等大量的互联网财险产品的出现,互联网财险保单占据了98.17%的份额,远高于传统业务60.49%的份额。2015年互联网财产险业务结构

3.寡头效应明显大型财险公司,如人保、平安,分别占据近40%和30%的市场份额,寡头垄断地位正在强化,与人身保险不同,互联网财险并没有给中小财险超越的机会。也就是说,如果小公司的产品没有鲜明的创新特色,经营模式没有与互联网融合的独到之处,将很难经营,而大公司的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未来互联网保险行业几大变化目前,涉足互联网保险研究的机构和个人很多,但对于互联网保险未来的发展没有特别明确的所谓正确方向,但是有一些趋势还是可以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做一个预测。曲速资本对于未来互联网保险发展作出了如下预测:

1.保险公司市场集中度下降(除车险以外)互联网保险为中小保险公司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一方面,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等可在减少其初期固定资产成本投入的同时保障运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中小保险公司触网意愿强烈,在产品开发上贴近用户需求,积极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此外,互联网保险牌照也有望放开,互联网企业也将参与进来,可能出现一批深耕细分险种的保险公司。2.车险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车险相对来讲非常标准化,有点类似服务行业,获取市场份额更侧重品牌和价格,大公司的网络和经营、服务能力往往都非常占优势,像人保、平安等有更多线下的门店和理赔点,对客户来讲能享受更好的服务,且人保、平安等本身就有很大的客户基数,掌握的数据也更多,再车险费改、UBI等新模式出现后,能依靠数据做出更精确的定价,因此,车险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3.互联网保险渗透率提高据艾瑞咨询统计,2011年美国寿险网上直接销售的占比在8%左右,网络触发的份额在35%左右,网络影响的份额在85%左右;车险总保费收入中,网上直接销售的占比在30%左右,网络触发约占40%,网络影响约占25%。而英国早在2010年车险和家财险的网络销售保费比例就达到了47%和32%。目前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重为4.2%,其中财产险网销占比7.02%,人身险网销占比2.71%。可见,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比重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4.产销分离从国际成熟的保险市场发展来看,发达国家的保险销售基本上是靠保险中介来实现的。如英国劳合社只接受保险经纪人安排的业务,日本市场上90%以上的财险业务是由保险代理店获得。在我国,尽管早在几年前保险业就提出了产销分离,但由于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保险龙头企业现有的分配机制和现有销售队伍利益格局,使得我国保险业的产销分离进展很慢。不过,接下来产销分离一定会实现。原因是:一方面,保监会对中介公司审核门槛的提高,以及独立代理人制度的推出,有利于消化和分流现有营销队伍,有利于优化销售层,促进行业的产销分离;另一方面,互联网对保险行业的效率提升,有更多专注销售、售后服务的公司,相比于保险公司,他们能更高效的、更低成本的接触用户,这也会促使保险业的产销分离,使中国保险业更专业化、精细化、市场化。

5.销售渠道入口进一步向场景化方向发展与一般消费品不同,保险产品属于被动需求型的产品,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需要场景搭载,如购买机票会同时购买航空意外险、航空延误险,购买手机的同时购买手机碎屏险等等。场景化的渠道入口本质上是精准定位潜在消费者。中国平安通过平安好车、平安好房等场景搭建,进行保险产品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未来场景化平台将成为互联网保险的重要渠道入口。6.代理人升级代理人是保险销售一个重要渠道。保险,尤其是寿险,产品比较复杂,非标,且寿险产品一般来讲客单价都比较高,因此,购买寿险相对来讲是一项重度决策行为,直接放到网上销售的效果可能有限。代理人在寿险交易环节有其存在的价值,而接下来的互联网保险发展过程中,代理人会更专业,他们的交易流程也会更高效。

7.保险产品向个性化和定制化方向发展互联网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大数据、社交网络等将凸显更多的作用。基于车联网数据的 UBI 保险、基于健康数据的个性化健康险、基于社交网络的 C2B 定制化保险等,将普及应用。

8.相互保险能占有一席之地互联网时代,使保险回归保险本质的互助保险也能占据一席之地。互助保险能够聚集同质风险的人,能够聚集一个一个的社群,衍生出更大的价值。9.互联网保险公司中诞生一个真正的保险经纪公司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包括之后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过程中,会诞生很多很多的保险需求,而保险公司对此的反映一般都是比较慢的,如果有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有很强的产品创新能力,能发现新诞生行业的新保险需求,可以由他们联系保险公司去定制险种,这一块也是很好的一个方向。而且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快速发展。这其实就是经纪公司角色,帮客户定制保险方案。

论互联网金融下的保险行业 篇5

1 互联网保险的现状

保险行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已经在国外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截止到2010年,美国保险的网上交易额已经超过了交易额的30% ,并逐年呈上升趋势,互联网销售渠道已经成为个人保险的一个重要交易渠道。

2013年我国互联网保险出现了逆袭式的增长趋势,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4年2月25日发布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中记录了这样的数据: 在2011年至2013年这三年间,我国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自28家增长到60家,平均年增长率为46. 38% ; 保费规模从32亿元增长至291亿元,总增幅达到了810. 67% ,平均每年的增幅超过了200% ; 投保人数从800万人增长到了5400万人,增幅达到了566. 96% 。

2 互联网金融对于保险行业的冲击

2. 1 互联网公司对于保险业务的威胁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壮大,现代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型的事物,如余额宝,P2P网贷等,如果保险行业的限制条件进一步放开,会有许多保险行业的公司采用大数据进行未来的风险分析,评定出更精确的保费,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另外电商企业如果利用原有的客户基础和平台的技术支持,一旦涉及保险业,其边际成本会降低,较之传统的保险行业更有竞争力。传统的保险行业是通过间接和客户接触,不能准确地收集到客户的信息,需求和反馈等,如果放开对保险行业的牌照审批的限制,传统保险行业的优势就荡然无存,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人才的匮乏,必然会失去互联网保险的市场份额。

2.2 全面爆发式增长的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在如今的数据大爆发的时代,往往掌握动态数据资源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目前保险行业的数据是建立在全行业的公开信息和自身积累上的,往往在准确性上差强人意。

保险公司以往只是着重收集结构性的数据,如保单号、金额、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但是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的不断应用,但对于各种形式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的数据采集,传统的保险行业完全跟不上潮流,在数据段采集上处于下风。

在数据应用方面,互联网行业具有先天的优势,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他们更懂得怎样分析、评价和使用数据。如果某互联网公司建立了全部医疗系统的数据库,就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个人预期的寿命,如果将此数据运用到保险业务中,就会收获很大的经济利益。互联网时代信息为王,如果谁拥有的大量的客户数据,就意味着有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3 传统保险公司中营销团队将受到冲击

国家的相关统计表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保险营销行业的销售人员的数量将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号称三百万的保险代理人大军将逐渐缩小,成为过去。

以后可能会出现的保险销售状态是这样的,销售人员进行了介绍,并且客户也认同了某项目的保险,但是客户并没有马上投保,签订保单,而是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在网上下单,这就像现在的服装店变成了电商的“试衣间”一样。因为人们都知道网上消费的价格要远远低于实体消费。“人海战术”在之后将不再适用,保险销售人员不定会随之减少。

3 互联网金融将会为保险行业带来机遇

3. 1 共享大数据的饕餮盛宴

如果能精准地掌握一个人过去的数据,就可以预测出它的未来。过去保险公司为了节省人力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模拟总量,但这样并不能精准地得到答案。在大数据时代,采集数据的总量成为一种可能,大大加强了预测的精准度。大数据时代将颠覆保险公司过去作为被动的赔付方的地位,将预测作为核心,利用大量的数据可以精准地预测出未来,提醒投保人采取行动规避风险,而不是出了事故后进行赔付。

3.2 利用互动式体验带来的动态保险

社会的平台化将会导致社会经济平等和信息民主。互联网给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带来变革,保险公司的模式要走向“服务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成为主旋律。以后保险公司通过网络可以及时地接受客户的反馈意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拉近客户与保险公司的距离,客户不再是被动接受,可以自己提议,选择自己适合的产品。

3.3 网络渠道降低了运营成本

以往的销售渠道不论是代理还是银行渠道每完成一笔订单都要支付大量的佣金,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成本。网络销售渠道,使保险公司直接面对客户,减少了佣金的成本。并且网络平台使保险公司可以直接面对数以万计的客户,可以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降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

4 保险公司对于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应对措施

4. 1 联合互联网企业打造网销平台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决定竞争胜负的核心因素是信息。首先网销方式减少了中间的环节,降低成本,并且可以大规模的收集数据信息; 其次互联网的二十四小时在线的模式,可以满足不同作息时间的客户,确保服务的连续性,通过互动的方式增加客户的黏性。

但是建立网络平台,及后期的运营管理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对于大公司可以投入成本建立自己的网销平台,但是对于相对规模小一些的公司,很难支付这方面的投入。相比之下,网络公司合作事业很好选择,利用双方的优势得到双赢。目前由“三马” ( 马明哲,马化腾,马云) 联合创造的“众安在线”首家互联保险公司的成立就是这种模式。

4.2 要与第三平台处于竞合关系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第三方平台层出不穷。第三方平台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梳理品牌形象,培养销售理念,改变人们对保险的认识,主动在互联网上购买保险。但第三方平台帮助拓展销售渠道的时候,也要提防渠道被剥夺,实践证明,这些年大量的客户资源仍然掌握在中介机构的手里。

保险公司一方面要加强和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要研发专属自己的保险产品,使产品多样化,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构建自主服务的平台,推送公司的文化理念,也可以普及一些有关保险的知识和新规定,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少宣传成本,增加品牌知名度,增加了客户黏性。更多的客户需要的是保险公司的服务而不是渠道。

4.3 培养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保险公司部分产品的复杂性说明它不可能全部使用互联网进行推销,一些复杂的险种简单的放在网络平台上是不会收到明显的效果的,但是在相关平台的基础上配备大量的销售人员,则又回到了原始的模式中,打造网络平台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而对于那些市场需求明确,实际简单的险种,网络渠道是比较有优势的,比如家庭保险,个人旅游保险等。而对于那些需求量不足的,有待进一步开发的险种,最好的渠道还是人工销售。

但是目前的市场现状,营销队伍良莠不齐,未来保险公司想要走上高端路线,以客户需求和客户服务出发,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服务团队,而高素质的人才是这支团队组建的基础。

5 结 论

对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问题的研究 篇6

互联网保险一方面是指保险人和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保险信息的咨询、投保、交费、核保、保单信息的更改、保险合同的续约、以及保险的索赔和理赔等相关业务;另一方面是指保险中介机构基于互联网实现内外部的网络化管理。

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在近几年发展的极为迅速, 以2011~2013年的相关数据指标来看, 第一个数据指标是互联网保险公司数量, 2011、2012、2013这三年保险市场上经营互联网保险的公司数量分别是28家、34家、60家, 年均增长率为46%。2013年在60家经营互联网保险的公司中有44家寿险公司, 占比为73%, 有16家产险公司, 占比为27%。同时, 在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60家公司中, 有中资公司39家, 占比为65%, 外资公司21家, 占比为35%。第二个数据指标是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 2011~2013年, 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依次是31.99亿元、106.24亿元、291.15亿元, 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1.68%, 其中人身保险的保费由10.31亿元增长到54.46亿元, 增幅达到了428.23%, 而财产保险的保费由21.68亿元上升到了236.69亿元, 增幅为991.74%。截止到2013年, 在60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中, 保费规模排名前三甲的公司是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第三个数据指标是互联网保险投保客户数, 2011年为815.73万人, 2012年为2251.57万人, 2013年为5436.66万人。通过以上三个数据指标可知我国的互联网保险无论是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来看都呈现出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 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二、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互联网保险的法律体系存在漏洞

互联网保险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大环境下展开的, 而在互联网领域内存在错综复杂的风险, 这些风险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可是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发展至今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与其相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也明显滞后。我国在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保险法虽然对我国的保险业的发展做出了有关规定, 但是在有些方面并没有涉及到互联网保险领域, 比如互联网保险的电子签单和电子支付方面。2004年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 2007年国家有关部委提出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的意见》, 这些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为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但是比较粗略, 缺乏针对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具体内容。另外, 我国的保险法律规范同其他法律规范的衔接与配套也存在问题。

(二) 互联网保险的经营模式有待改进

现阶段我国有官方网站模式、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网络兼业代理模式、专业中介代理模式、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模式等五种基本的互联网经营模式。通过官方网站的模式进行保险产品的营销需要在网站上进行产品的宣传, 为了产品的宣传需要大量的广告资金的投入, 以便吸引客户, 而且官网需具备丰富的产品体系。同时, 官方网站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及后期的维修调整。因而, 官方网站模式对资金的要求程度较高。我国互联网保险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存在明显的监管漏洞, 很多销售保险产品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都没有取得保监会认可的保险中介资格, 不再保监会的监管范围之内。网络兼业代理模式是保险产品网络营销极为受欢迎的一种模式, 比如说一些旅行网站、铁路和航空售票网站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但是这种模式存在市场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的问题, 这些兼业的代理人只是附带的销售保险产品, 缺少相关的促销手段。2012年保监会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包括中民保险网等19家企业在内的获得网上保险销售资格的网站, 专业中介代理模式开始形成。专业中介代理模式也存在明显问题, 如产品单一, 各互联网保险中介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乏有自身特色的保险产品。另外大部分公司在互联网保险中介方面的投入都有所顾忌, 担心投入之后线上的销售状况不加, 使得成本大于收入。现阶段我国的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经营规模较小, 而且运营模式仍然处于探索时期, 为了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 我国的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 我国的互联网与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问题

互联网保险正常、稳定的开展保险业务的前提就是要具备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和可靠的信息系统。然而, 我国的网络领域面临着四大安全隐患, 一是我国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落后, 软件创新能力差, 在系统的设计、开发、安装与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人为问题。二是“黑客”通过使用病毒等非法手段恶意攻击保险公司的网站。三是由于保险公司的一些员工为了个人利益, 私自泄露客户的信息, 侵害客户的权益。四是保险公司的互联网系统自身存在缺陷。互联网与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必然会影响到互联网保险营销过程中的安全认证问题、在线核保问题及网上支付安全问题。而这三个过程是互联网保险营销中必不可缺的环节, 所以互联网与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是各互联网保险公司都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 加快有关互联网保险的法律规范建设

互联网保险的外部环境的构建需要相关的信息化法律法规的约束。国家立法部门应该要明确我国互联网保险在那些方面处于法律管束的“真空”地带。有关互联网保险的法律规范应该涉及到电子签名、网上支付、网上信息安全、网上购买保险环节等方面, 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法律条文, 弥补保险法对互联网保险这些方面的监管不足。有关互联网保险的信息化法律法规和保险法以及其他法律的衔接问题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模式, 再结合我国的法律体系和互联网保险发展状况加以摸索, 使得法律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

(二) 改善现有的互联网保险经营模式

官方网站模式应该要整合成一种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能对保单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操作的综合平台, 从以前的单纯的介绍公司和产品、发布新闻的网站, 扩展到一个具有营销和客服功能的平台, 提供咨询、对产品在线自助投保、自动审核、付费、自主客服和理赔等。对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应该要增强它的规范化、合理化, 提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入互联网保险领域的门槛, 需要取得保险中介资格。网络兼业代理模式则要做到提高互联网保险营销的市场效率, 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保险产品的营销。专业中介代理最主要的是进行产品的创新, 丰富产品的多样性, 比如可以进行长期险的销售、尝试设计符合目标人群的产品, 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要逐渐扩大对互联网保险的投资, 转变对互联网保险的认识, 探索新的运营模式。

(三) 加快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维护互联网与信息系统的安全

互联网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可以以互联网的硬件设施为入口, 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了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软件、Web Server、数据库等方面, 对这些硬件设施的管理与升级可以有效的维护互联网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另外, 互联网保险公司对信息传输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技术等安全技术要定期进行检查与升级, 及时更新操作方案, 可以减少网络风险, 确保互联网保险在线业务的安全。

摘要:互联网保险是保险业和网络信息技术相互结合的时代产物, 代表了保险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我国的保险业也在逐步与互联网相结合, 开展互联网保险。我国的互联网保险的发展速度较快, 未来的发展前景较好, 但是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我国现阶段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状况概述、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建议三个方面对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发展问题进行简要的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发展状况,发展问题,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

[2]易珊梅.互联网保险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4 (10) .

[3]邱峰.对互联网保险发展路径的思考[J].金融论坛, 2014 (09) .

水土不服的互联网保险 篇7

长期以来,保险中介在我国保险营销渠道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据保监会统计,截至2014年末,我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 546家,兼业代理机构210 108家。全国商业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为16 144.2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9.8%。通过保险中介建立销售渠道已成为我国保险公司最常见的做法。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这一传统销售渠道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以互联网保险开展以来,最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的财产保险为例,2014年度财产保险互联网业务累计保费收入505.7亿元,尽管在整个财产险保费中的占比仅有6.7%,但同比长率达到113.66%,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由此可见一斑。互联网时代下什么样的保险营销模式更适合我国的保险市场,成为目前保险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我国的保险营销模式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 保险代理人营销模式。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商业保险公司并没有广泛使用保险中介这一渠道,大量的保单都是保险公司直接向客户发售。1992年,友邦保险率先在国内引入保险代理人制度,大量的保险代理人走上街头向公众介绍和推销保险。此时,恰逢国内部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上实际已存在大量的具有一定保险消费能力的客户。保险代理人营销模式一改以往保险公司坐等客户上门的传统,开始积极主动地接触潜在客户并对其介绍保险产品,不仅满足了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也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保险的了解。

2. 银行保险营销模式。

我国的银保代理行为产生于1995年。一直以来,受传统观念以及投资渠道有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1996年以来,我国多次下调了银行存贷基准利率,以引导一部分资金流向保险市场。在当时来说,人们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非常有限,保险既能满足人们的风险转移的需求,又能提供高于当时存款利率水平的收益,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可。在银保渠道,人们主要选择的是分红保险,因为没有本金损失的风险,人们将其视作理想的投资渠道之一。

3. 互联网营销模式。

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既可以销售传统保险产品,如旅游意外伤害保险、机动车辆保险等,又可以根据互联网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对传统险种加以创新以进行场景营销。

二、目前保险营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保险营销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但由于现行保险营销体制准入门槛低、法律身份不明晰等弊端,易引发一些低素质的保险兼业代理人和营销员为了追求高额的代理手续费和佣金,而对顾客进行欺骗和误导。现行的保险营销模式也导致保险代理人流动性大,营销队伍稳定性差,整体素质偏低。

1. 缺乏正确的营销理念。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在营销中将险种的推广和销售放在首位,在营销中重视的是险种和利润,不重视投保方的利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保险的社会形象。以寿险为例,目前保险公司对代理人所采取的是一种短期激励制度,保险公司发放的佣金包含了首期业务佣金和续期业务佣金两类,其中续期业务佣金并不是保单存续期间终身发放的。很多代理人在展业时积极地推销高保费的产品,忽略了被保险人的实际需求,最后拉低了整个行业的社会形象。

2. 缺乏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企业决策的基本前提就是顾客需求。保险行业产生于风险处置的需要,发展到今天,早已不仅仅是通过风险分散来转移风险的工具。发达的保险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近几年,随着我国整个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大电商也联合保险公司推出了运费损失险、手机碎屏险、中秋赏月险、自驾旅游意外险等险种。但相对我国庞大的保险市场,保险公司仍然有必要挖掘保险供给的空白地带,不仅要积极按照市场需求来开发产品,还应加大宣传,拉动保险消费。

3. 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

任何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都需要首先对目标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形成准确的产品开发、销售策略等一系列经营定位。近些年来,我国保险市场上新兴的保险公司层出不穷,例如中邮人寿、百年人寿等。但新兴保险公司往往存在着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这些保险公司更应该发挥灵活性好的优势,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

三、互联网时代保险营销模式创新的主要策略

1. 在产品营销方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以投保方的需求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在互联网时代,保险公司应该加强以下两点:首先,积极进行险种开发。保险公司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结合国内的市场需求,设计满足人们风险管理需要的保险产品。以科技保险为例,其中的知识产权保险就是美国首创的,引入国内后,对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积极创造保险需求。由于保险产品属于一种契约型商品,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只有在约定的风险事故发生并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之后才感受到保险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在营销过程中有必要强化消费者对保险商品价值的认可,只有这样,社会公众才会在经济能力范围内去积极投保,既实现保险的商品价值,也实现保险的社会价值。

2. 在服务营销方面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和创新。

保险行业产生于风险处置的需要,发展到今天,早已不仅仅是通过风险分散来转移风险的工具。在商品竞争中,服务竞争占据重要地位。保险的服务营销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保险单售前服务。在签订保险合同之前,展业人员有必要注重保险产品的宣传,务必要求投保方对保险责任、费率、保险赔偿限额等容易产生争议和纠纷的内容清晰了解,也避免了在保险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这对提升保险公司的社会影响力非常有必要。第二,保单售后服务。当正式保险合同签订后,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及时发现风险,保险公司应该定期向被保险人进行回访,了解被保险人的各项情况变化。另外,保险公司也可以在保单外提供种类繁多的附加服务,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目前,绝大多数机动车辆保险都提供一定范围内的免费拖车服务或紧急救援服务,很多寿险公司也对客户提供免费体检等等。但保险公司可以做得更好,例如与医院合作为客户提供护理或养老服务、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为客户财产提供紧急维修等等。

3. 在营销渠道上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

随着人们的消费渠道从电脑终端转向移动终端,保险的主力消费人群将来更倾向于在移动网络上比较和购买保险。在这个大环境下,保险公司应当积极发挥保险营销中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一方面,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和客户的双向沟通,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可以采用微信、微博推送等方式将保险公司想宣传的产品信息输送给消费者,并通过各种奖励来获得消费者的反馈。这种双向互联可以促使保险公司迅速对目的消费者调整营销策略和服务手段。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搜集整理消费者对现有保险产品的反馈,找出产品的空白地带和薄弱环节并迅速进行调整。移动互联网作用的充分发挥能促使保险公司向市场提供更透明、更迅速的产品,信息流通速度加快也能使被保险人及时得到赔付。

参考文献

[1]廖丽达.中国保险营销渠道发展探析[J].中国商贸,2012,(11).

[2]孙永静.保险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0).

[3]智研咨询集团.2016—2022年中国保险中介行业专项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R].2015.

[4]罗军华.浅议保险互联网营销渠道发展[J].金融经济,2015,(9).

水土不服的互联网保险 篇8

1 从保险合同制度适用角度来看

互联网保险使得保险业传统营销格局发生了彻底改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保险开发模式正在不断蔓延,由此使得实际的保险服务质量也得到不断的提升。在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会以电子保单的方式来进行销售,这是保险公司将会去采用的基本模式,由此使得新型保险营销服务得以诞生,可以以网上业务的方式来进行,可以以网络对接的方式来进行,还可以以卡式业务的方式来进行。在互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不仅仅能够提供保险产品销售方案,还可以以保险业运营的视角入手去实现保险业的不断拓展,由此迎来全新的互联网保险发展格局。互联网保险在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市场经济为适用领域的,其服务对象是互联网经济活动的团体或者个人,其面对的风险因素是独具特色的,需要依靠信息安全技术来进行稳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保险服务模式也是更加个性化的。从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保险业拓展在互联网市场中的空间,使得互联网保险领域的竞争程度得到增大,此时无疑需要对于《保险法》进行全面调整和改善,当然也涉及到《保险法》适用方面的内容,此时保险立法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做好反馈,由此使得对应法律法规能够跟上互联网保险的需求,继而才能够迎来互联网保险稳定有序的发展格局。

2 从保险合同缔结阶段角度来看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会对于保险合同缔结阶段造成影响,其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会对于认定保险人条件说明义务的履行标准造成影响。《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需要在保险合同签订阶段承担格式条款的说明义务,这是缔结动作完成必须要做好的工作,并且适用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保险合同缔结。但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保险合同的便捷性和虚拟性,又不能依照书面协商订立保险合同的方式来进行,需要纳入保险条款,保险人免责条款,条款说明内容,投保程序等内容。但是在此过程中保险人已经适当的履行条款说明义务如何去界定,指定条款说明义务的履行标准如何?这些都成为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此时就需要由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来进行验证,对于其说明内容的合理性,对于其说明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分析,由此给出结论,并且要求保险公司在保险人出现疑问的时候,还需要给予对应充分的说明或者解答,由此才能够保证实际的履行效果。另外一方面,会对于保险合同成立和生效的法律标准认定造成影响。无纸化的数据电文形式作为互联网保险的基本运行模式,其在提高缔约效率的同时,也给予司法实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能不能使用一般性标准来界定保险合同的成立或者生效?实际上,其实践操作是不可能实现的,由此多数人认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保险合同成立和生效不能适用于《合同法》,由此需要在此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善,保证电子商务运作特点与互联网保险之间的契合性,这样才能够保证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3 从保险合同履行阶段角度来看

互联网金融也会对于保险合同履行过程造成影响。详细来讲,可以将其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对于投标人身份认定造成的影响。互联网保险背景下的数据电文是以非面对面的方式签订的,在终端操作的人或者缴纳保险费用的人可能不是同一行为主体,再加上被保险人与投保人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行为主体界定的难题。也就是说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网上投保行为人不能简单的界定为实际操作的人,应该强调是在投保过程中独立表达真实投标意思的人,此时可以将网络操作的人界定为代理人或者协助人,在满足上述条件基础上,依照规定缴纳了保险费义务的人。依照这样的认定方式,可以保证对于互联网保险下的投标人身份进行界定;其二,对于保险责任开始时间认定造成的影响。依照理论来看,保险责任是保险合同的核心所在,投保人购买保险合同的目标在于:支付保险费获得对应保险保障。那么保险责任开始时间就成为保险合同体系的重要节点,因为事关双方的利益。对于各自电子保单纠纷案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是很多纠纷出现的根本原因,也是互联网金融对于保险合同履行造成影响的具体体现。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依照以下原则来进行处理:坚持保险合同有效期限与保险责任期限之间的科学关系;保险合同条款的约定应该优先于法律的规定,由此妥善的处理好保险责任开始时间的确定方案,而这对于引导实际工作的快速开展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在给予保险行业创造全新发展契机的同时,其也存在很多与当前保险合同制度适用不吻合的地方,要想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迎来全新的保险行业发展格局,就需要懂得在这两者之间做好权衡。立法部门要对于当前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应法律的调整和改善,从法律适用,法律内容和法律执行方式等角度入手,实现全新的互联网保险法律体系的构建,由此引导互联网金融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水土不服的互联网保险 篇9

互联网保险是将网络(电子商务)应用于保险、赋予保险业的一种全新形式。到目前为止,并无关于互联网保险的统一概念。从前人们狭义地将互联网保险局限于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保险的营销,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对保险业的深刻改变不仅仅是营销方式,还包括商业模式、产品结构、组织方式等。

参考保监会2014年发布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及保险行业协会2014年发布的《互联网保险行业报告》,并结合专业人士观点,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来支持保险销售的经营管理活动。具体行为包括,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信息,实现保险信息咨询、保险计划书设计、投保、缴费、核保、承保、保单信息查询、保权变更、续期缴费、理赔和给付等保险全过程,通过第三方机构实现保险相关费用的电子支付等经营管理活动。互联网保险的概念贯穿于从保险产品的最初设计到合同的终止这一整体过程。

二、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历程及商业模式

我国互联网保险始于1997年由中国保险学会和北京维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的第一个面向保险市场和保险公司内部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中文网站———中国保险信息网(china-insurance.com)。当年该网为新华人寿促成了国内第一份网上保单,标志着我国保险业迈入了电子商务的大门。

2000年,太保、平安、泰康官方网站相继成立,开始了企业门户的品牌展示及资讯传播。2003年3月,首次实现网上投保功能的电子商务保险网站———“网险网”诞生。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颁布,此后,中国人保财险实现了第一张全流程电子保单。2011年9月,保监会正式下发《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标志着互联网保险业务逐渐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互联网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保险作为一种消费和投资渠道进入人们视野。2012年12月,泰康人寿登陆京东商城开通保险频道,在线推出了综合意外险、旅游意外险、交通意外险、母婴险等近10款保险产品;同月,国华人寿通过淘宝聚划算网络销售平台推出3款万能险产品,仅3天便售出4 356件,销售额达到1.05亿元,成为业界利用网络平台团购模式销售保险产品的第一家。2012年8月,平安人寿发布首个应用于寿险保单服务的APP应用程序“平安人寿E服务APP”。2013年2月,由阿里巴巴的马云、中国平安的马明哲、腾讯的马化腾联手设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取得了保监会的批文,进入正式筹建期。同年9月,众安在线获得同意开业批复;10月16日,保监会批复,众安在线获得国内第一个也是全球第一个网络保险牌照。以“三马”众安为首,国寿、太平洋、新华、太平、安邦、阳光、生命、前海等已开办或筹办独立电商公司。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保险已经形成各保险企业官方网站、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官方借助第三方平台模式、网络兼业代理模式、专业中介代理模式、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模式等多种商业类型(见表一),并且逐步从PC端向移动通讯端拓展。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统计,2011—2013年,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8家增加到60家;2011年,行业28家公司的互联网保险规模保费为31.99亿元;2012年,行业34家公司的规模保费为106.24亿元,增长2.3倍;2013年,60家公司的规模保费增长到291.15亿元,比2012年增长1.74倍。3年间,行业互联网保险保费增幅总体达到810%,年均增长率达到201.68%;投保客户数从816万人增长到5437万人,增幅达566%。

三、互联网保险的优势

互联网保险的受众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消费者,核心是打造具有电商特点的保险产品与服务体系。互联网保险不论对保险企业或者保险消费人群都有着传统保险无法比拟的优势。

1.成本低廉、覆盖面广

保险天然适合网销,它无须生产、仓储、物流,用户有需求即立刻生成保单。互联网保险采用电子商务渠道直接接触客户,节省了交易中间环节和渠道费用,意味着消费者将买到更加优惠的保险产品。互联网连接了整个世界,消费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轻松快捷地购买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2.信息透明,便于互动

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直达消费者的信息通路,使得保险销售具有直销的特点。它的交互性使客户由传统营销方式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这有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销售思路,带来更贴近客户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是网销能够吸引客户、留住客户的根本,也是渠道生命力的根源。

3.网民众多,潜力巨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表的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网民数将从目前的4亿多人增加到7.5亿人;到2020年,保险业电子自助渠道将从2005年的0.16%上升到10%。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消费潜力的增大以及保险观念的进步,未来网络保险潜力巨大。

4.坚守诚信,营造品牌

得益于网络的透明度和传播度,任何保险公司都不敢轻易地拿商誉冒险,传统线下渠道中代理人的误导甚至欺诈在网上几乎无所遁形。相对地,保险公司的善举也会经由网络放大,形成良好的口碑,利于保险公司的品牌塑造。很多中小险企正是通过创新的网络保险扩大了规模,竖立了良好形象。

5.挖掘数据、精准定价

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提供了保险企业与消费者间的信息对称,可以显示公司与用户的诚信度与不良记录。保险企业通过对数据的深层挖掘还可以使得保险产品依据年龄、消费偏好等更加细分,提供更准确的保险定价服务。在混业背景之下,这些数据还可以使综合金融大后台建设得到深化。对于监管机构而言,也可以基于大数据进行高效、前瞻、主动性监管。

6.场景销售、产品创新

场景可以激发客户的需求。特定的场景会激发人们对生老病死残带来的风险担忧。传统的推销依靠营销员的话术激发客户的需求,而网络则是客户在自身的体验中自发地联想到未来的风险场景而激发需求,这种需求更加自然,也更加强烈。

比如,人们在网上购买机票的时候会担心飞机事故,那个场景激发了购买航意险的需求;人们在淘宝购物的时候会担心货不称心,于是激发了购买退运险的需求。互联网上的产品创新也往往和场景销售相结合,如在中秋卖赏月险、七夕卖爱情险,过年卖鞭炮险、夏季卖高温险等等,这些产品虽带有一定的争议,但是从产品与销售创新的角度来看不乏可肯定之处。

四、互联网保险的产品及特点

目前在网上销售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保险产品包括以下几类:

1.财险方面主要包括:(1)车险;(2)家财险;(3)退运险;(4)个人资金账户安全险;(5)账号及虚拟资产被盗险等。

这些产品具有保费低、简明易懂、审核简便、保险期限短、保险责任简单、投保易、理赔快等特点,但同样也造成了产品的同质性过强、易于复制,导致此类产品的网上销售易于陷入价格战的红海市场。

2.寿险方面主要包括:(1)意外险,包括综合意外险、交通工具意外险、境内外旅游险;(2)投资类保险,包括万能险、分红险、投连险;(3)两全保险,如重大疾病保险、防癌险等;(4)年金保险,如补充养老计划等。

从网上寿险的销售数量看,投资类险种的销售规模大于保障类险种,很多第三方平台上的主打的理财产品就是万能险或者投连险,并且由于风险相对较小,预期收益率较高往往刚上线就被抢购一空。

3.信用保证保险。这类保险虽然发展相对较晚,但是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扩大和互联网金融的井喷式发展,其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保险公司试图通过创新在于同业公司的竞争中形成优势,在这一崭新的领域获得先机,从而拉开拓展蓝海市场的序幕。

众安保险在淘宝平台推出的“众乐宝”以及聚划算平台推出的“参聚险”,都是对卖家收取相对较低的保费替代以往的保证金以提供信用风险保障。据称“众乐宝”是全球首款运用互联网数据作为精算依据的保险产品,为整个互联网交易活动提供了一整套风险管控体系。

此外,在P2P“去担保”的背景下,险企有望成为作为担保公司的良好替代者。众安保险除了为集团旗下招财宝平台的个人借贷提供担保外,还承保了新浪互联网房地产金融平台“房金所”的贷款业务。中国人寿财险与民安保险联手与P2P网贷平台“财路通”开展保险业务,浙商财险与P2P平台“黄河金融”开展合作,大地财险为“满满贷”的借款人提供人身意外保险和借款抵押物保险,国寿财险对“宜信”承保“金融机构贷款损失信用保险”。在这些保险业务中,若借款人未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还款日还款,则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向投资者赔偿保险金信,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4.另类创新险种层出不穷。从去年开始,赏月险、摇号险、防小三险、压力山大险……这些在电商平台销售的保险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也引发了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具有可保利益、是否带有博彩性质。此外,在移动互联网设备上出现了许多带有交互性的保险产品。比如,泰康人寿的“微互助”、中国太保的“救生圈”、阳光人寿的“摇钱术”等等。这类产品以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方式创造了良好的用户体验,赢得了销量,同时普及了保险知识。

以上四类保险产品的共同特点是清晰明白、易于理解。期限大多在一年以内,保费大多数较为低廉,采用趸交方式,保险责任相对简单,以保险细分市场为主。

五、我国互联网保险存在的问题

1.网上核保的问题

核保是保险业务中最为重要的步骤,是保证保单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网上保险作为保险行业一个新的业务方式,其最大的弱点就是核保这方面,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风险很高,可能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

解决网络核保的问题在国内外都是难题。但是海外保险公司解决这个问题的意愿比国内更积极,更强烈,而且已经有很多成形系统,如慕尼黑再保险的网络智能核保系统,可以实现非标准件的实时核保功能。

虽然目前网上保险大多是一些分散型产品,对投保人和保险标的分类要求不高,但是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保险标的,可以通过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解决核保问题,即通过网络投保,然后线下预约核保方式解决。此外,众安保险开创的“没有核保部门、没有理赔队伍、甚至事故现场都委托第三方公司处理”的模式也许也是未来互联网形态的一种参考。

2.跨行业以及法规的问题

保险业与互联网结合,涉及信息产业与金融业,使得原本单一的风险复杂化,对人才、对监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专门针对互联网保险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都有所欠缺,复合型人才储备也相对不足。今年颁布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对于互联网保险跨区瓶颈有所突破,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陷入搁浅。全面涵盖人身险、财产险和中介领域的更高层面的规范性文件尚未出台,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很多真空和模糊地带。

3.风险控制问题

首先是道德风险。如果互联网技术足够发达、社会征信体系比较健全,道德风险发生的程度就会大幅降低,因为客户不诚信最终会影响其社会信用。比如,对购买网络车险的人,保险公司实际无法审核其汽车的适用性和完整程度,因此当事件发生后,很难对出险原因进行归类,尤其对是否存在故意行为很难确定。但是如果信用体系健全,一旦投保人意图败露,其承担的信用成本更大,这就能最大可能地解决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

其次是技术风险。保险公司需要在支付安全问题上增加风控流程。现在的电子支付无论是银行支付还是第三方支付,安全工作已经越来越好。但是保险公司还是需要完善在支付方面的管理。防止客户正常支付而不能正常出单的状况,从而损害网络销售的声誉。另外如何保障客户支付信息和隐私,也是保险公司需要完善的过程,尤其是有效保护服务器信息安全,是每家网络平台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4.产品创新与标准化的问题

网络保险产品与传统产品的开发理念有所不同。网络用户希望不同网站销售的保单价格、条款和责任具有可比性,而传统定价模式则是希望通过一张保单为客户提供更多保险责任,从而收取更多保费。基于这种差异,网络保险产品的条款和保险责任往往更简单,以此专门保险比较多,针对性更强,客户更容易理解和比较。更加出现了一些传统领域不会出现的另类保险。但是在新的产品出现之后,又很容易被模仿,造成产品的同质化。互联网保险产品为了脱颖而出,必须差异化;但是就保险本身的特点而言,是基于大数定律的损失精算,具有标准化特点。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又使用户满意的产品是对各保险公司的一大考验。

5.反洗钱的问题

保险洗钱在业内多被指洗钱者利用人寿及财产保险将资金“清洗”。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保险业目前遭遇的洗钱冲击相对较小,但保险产品和保险交易的固有特性,如投保自由、退保自愿、缴费方式灵活、可以保单贷款等,为洗钱者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平台,并且呈现手段多样化、隐蔽性的趋势。

常见洗钱形式有团险洗钱、地下保单洗钱、犹豫期退保洗钱等,手段分为长险短做、趸缴期领、提前退保等。

一般来说,平均保费金额较高的保险尤其投资类保险产品,理赔或给付条件容易满足或者退保损失小的保险产品,在相同保险期间内保单现金价值比率高、保单质押能力高的产品,在保险期间内可任意超额追加保费、资金可在风险保障账户和投资账户间自由调配的产品,其洗钱风险较高。

保监会在未来制定相关规则的时候,应该从产品属性、业务流程和系统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使得洗钱风险评估系统更加完善。

6.信息共享及大数据的利用问题

由于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时间较短,可供进行挖掘分析的样本数据并不充分,很多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研究无法进行,并且各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渠道不畅。

2014年1月15日,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保信)正式成立。主要业务是统一建设、运营和管理保险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保险经营管理数据,建立标准化、系统性的数据体系,为保险业发展和监管提供基础性的网络支持和信息服务。目前,该保险公司间及保险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信息共享平台已进入正常营运状态,全国车险平台接收工作已完成,其他险种的数据平台建设正在有序进行。未来,这样一个囊括寿险、财险、健康险等多险种承保理赔信息的大型保险信息平台的成形,不仅利于减少假赔案、提高承保质量,对于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也有战略性意义。

六、我国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发展方向

1.随着 4G 时代到来,移动互联网保险将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当前,手机和平板等移动互联设备日益普及,作为个人数据入口的移动互联网代表了互联网发展的核心趋势。移动设备以其便携性受到青睐,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应用占据年轻人的市场。根据互联网信息技术中心发布的数据,2013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占总人口的46%。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6亿,占全体网民的比率从74.5%提高到78.5%,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通过手机一键关注建立起日常联系,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新的保险信息和产品。“求关爱”、“救生圈”、“摇钱树”这些以交互性、趣味性为创新的险种给予手机端客户良好体验的同时,也为保险公司扩大了影响力。未来,以移动端推送的保险产品必然称为保险销售的新增长点。

2.“学习型营销”、“情境式营销”将替代“攻势型营销”

有别于保险从业人员向客户推销产品的“攻势型营销”手段,互联网保险是希望客户能在充分理解保险的基础上购买到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保险网站不仅是一个销售平台,还是一个为“理解保险”而设立的学习平台。客户可以在网站上学习到保险知识,也可以享受到即时咨询服务,让客户在充分了解和认可之后,主动购买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人身险产品。为了便于客户理解,保险公司可以制作视频、辅以动画和声音等手段来生动的展示产品,便于客户理解。同时,通过与电商平台的无缝对接,可以以情境模式引导客户选择与之相关的产品。

3.“按需定制、全产业链”模式将成为主导

大数据的应用使得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及私人定制成为可能,这将有助于解决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问题。互联网时代讲求与客户的互动,增加客户黏性,提升客户的体验感,并满足其需求,从而增加后续业务的可持续性。但是就目前而言,网络互动还停留在售前阶段,客户只能被动地选择产品。未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创新场景应用、带有趣味性的问题设计或小游戏等手段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设计针对细分人群的创新产品。未来,互联网保险将会从“大公司开荒、第三方平台浇水、电商助力”这种简单模式向“按需定制、全产业链”的方向进阶。

4.保险门槛降低,保险产品趋于“碎片化”

余额宝给货基带来的最大改变是降低了投资的门槛,1块钱起买,T+0赎回。之后的“宝宝类”产品纷纷效仿,更出现了1分钱起买的货币基金,使基金理财观念深入普罗大众。同样的,互联网保险领域也出现了很多“1分钱”保险,涉及交通意外险、厨房意外险、旅游险等多个险种,涵盖生命人寿、阳光保险、信泰人寿、中美联合大都会人寿、国华人寿、太平洋人寿等多家险企。碎片化已成为互联网保险新品的主旋律,主要体现在:价格低廉、保障时间缩短、保障范围收窄,条款简单、标准化。此类保险是对保险市场的进一步细分,比如由人身意外险细分出“鞭炮险”,由产品责任险细分出“奶粉召回保险”,由重大疾病险细分出“防癌险”等等。

这些保险产品即使短期不会盈利,但是培育了市场、积累了客户资料,有助于二次营销。如今,保监会正在酝酿启动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也将进一步降低保费门槛,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扩大险企的自主能力。

5.互联网保险不会完全取代线下保险,传统保险仍有生存空间

互联网保险产品与线下保险产品并非完全重合,相反有一定的差异度,这就决定了未来传统保险业仍然有生存空间。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也存在不利的一面。首先,互联网在减少某些风险的同时会增加另一些风险。其次,互联网在降低一些成本的同时会增加另一些成本,如通过信息技术设计复杂产品的成本,以及客户对信息的甄别成本,这些成本如果超过了传统渠道,保险公司可能宁愿选择线下。再次,互联网促进产业链融合,但是融合多了,可能会造成手忙脚乱,宽而不专。再加上核保、理赔等一些环节还需要线下的配合,所以互联网保险虽然会发展迅速,但是并不会令实体保险走向消亡。

摘要:回顾了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总结了六种突出的商业模式及代表企业,分析了互联网保险及其产品的特点、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预测。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电子商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唐金成,韦红鲜.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4,(5).

[3]张一然.略论互联网金融下的保险行业[J].经济师,2014,(4).

[4]王京京.互联网金融浪潮下传统保险行业何去何从[J],金融经济,2014,(6).

[5]于华.互联网保险是对险企商业模式的全面颠覆[J].中国保险报,2013,(12).

上一篇:读书指导策略下一篇:紧急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