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教学

2025-02-01

归纳教学(通用12篇)

归纳教学 篇1

摘要:归纳推理教学对于建构小学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表征技能,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着显著影响.本文试图在对归纳推理教学的理论分析基础上, 提出有一般性的教学设计范式, 立足案例与小学生年段认知规律的结合下, 构建相对完整的小学数学归纳教学概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简析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以活动经验为基础, 逻辑思维为核心的认知过程.归纳推理教学, 是指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 以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为基础, 由教师组织适当活动, 激发兴趣, 启发思考, 引导自主探索, 使学生在归纳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表征技能,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二、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的理念

归纳推理教学存在于整个小学阶段, 是有计划, 有系统, 分层次, 遵循小学思维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安排.其理论依据主要为认知心理理论, 在归纳的开始和持续过程中, 只有主体处于唤醒状态, 才能提供注意的特定方向.唤醒程度与思维发展和认知心理规律有关, 代表理论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朱智贤 (1998) 的研究, 得出在小学教学中, 初入学的儿童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常常不能抓住本质联系, 不能从许多特殊中概括出一般.通过教学, 可以使小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伴随知识经验而发展.总的来说, 归纳推理教学通过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 考察部分的地位、作用, 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以整体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二) 教学过程设计

1. 认知唤醒, 引起注意

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价值的注意.教师必须明确观察目的、内容和方法, 即学生观察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注意主体内容的选择;给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观察方式的选择.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认知唤醒引起注意, 开启归纳推理教学.

2. 联系新旧, 统和整体

在唤醒学生认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 以分析与比较的方法, 归纳整理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从区分具体事物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的异同, 从区分个别逐步发展到整体, 最终将直接的感知转化到抽象的整体, 提高逻辑判断水平.

3. 发散思维, 应用解决

通过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表征技能, 锻炼发散思维, 真正领悟归纳的方法, 能够通过独立的推理解决问题, 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三) 教学案例探讨

归纳推理的教学设计, 根据小学儿童思维认知发展理论, 结合新课程标准学段划分, 选取三个代表案例.

归纳推理的初级阶段 (低学段) 依据感官知觉到的数学对象表面, 通过枚举法归纳推理获得结论.所获结论的过程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文字或加以逻辑说明, 处于缄默认知状态.教学阶段可分为阶段一 (以大量较明显规律的例子, 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 , 阶段二 (以实物为载体, 让学生进行分类、排序, 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养成观察的习惯) .

案例1观察表格, 列举与表格有相同规律的5个数.

归纳推理的完善阶段 (中学段)

通过低学段积累的活动经验, 进行简单系统的归纳推理学习.内容上安排侧重于数量性质特征 (之前积累的数学经验) 和图形性质特征 (之前多以实物为载体) .

案例2将以下算式计算结果, 设计两类划分方法归类.

如.依据:奇数 (1) (2) (5) (6)

偶数 (3) (4) (7) (8)

归纳推理的前演绎阶段 (高学段)

结合小学生数、形知识的扩展, 归纳能力的提高, 设计足够多的、有典型性的特例, 让学生深化分析、比较、推理规律, 能对获得的猜想进行正误检验.

案例3填空:

说明:6=4×2-2, 10=4×3-2, 14=4×4-2, 18=4×5-2, 22=4×6-2, 每个数都是序号的4倍减2.经检验第一个数:4×1-2=2, 得出猜想正确的结论.

案例4“如果两个数都不是5的倍数, 那么它们的和也不是5的倍数.”你认为这个规律对吗?如7与9都不是5的倍数, 它们的和16也不是5的倍数.

说明:做任何推理时都要有根据作为支撑, 证明理论错误时也需要有反例支持.如:7和8都不是5的倍数, 但它们的和15是5的倍数.

三、结语

对于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需要长期且不断的探索, 才能找寻到适合学生发展数学逻辑推理的方法, 应遵循学校、教师及其学生本身的特点、规律, 选择合理的归纳推理教学内容, 不失创新和改进的尝试, 让学生欣然接受的同时达到归纳推理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天孝.数学教学教例与教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3]王瑾.小学数学课程中归纳推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03) .

归纳教学 篇2

第一章 对外汉语研究的四个层面

① 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② 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③ 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cc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

④ 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

教学大纲的类型及定义(结果式大纲)P28~31::::

① 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所谓结果式大纲主要是对语言项目和言语技能的归纳,重点是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所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侧重语言教学的最终结果;所谓过程式大纲主要是对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的程序的描述,重点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活动本身,侧重语言教学的过程。结果式大纲又可以分为组合型(传统的语法大纲)和分解型(意念—功能大纲);过程式大纲又可分为任务型(学习的角度)和程序型(教学的角度)。② 语法大纲是传统的大纲类型;功能-意念大纲(主要内容是功能<即使用语言的目的>和意念<即语言表达的概念意义>项目)是另一个主要的大纲类型;任务大纲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新的大纲类型。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制的具体原则

综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限定性原则,系列性原则,导向性原则。P34~35 《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主要特点

① 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则,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②重视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重结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③对语法规则的说明简明、通俗、具体、实用。④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选取和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⑤根据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学习需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需求,对理论语法的内容和结构作相应的繁简处理,选取和确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语法项目和语法点。⑥不要求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活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①汉语言专业教育,指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学历教育。②汉语进修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非学历教育。③汉语短期教学,属非学历教育。④汉语速成教学,属非学历教育。P4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

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范式。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类型①综合课(把语言要素、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等各项内容综合起来,一般作为基础课或主干课);②专项技能课(如口语课、听力课等);③专项目标课(一般作为教学中的补充课程,如新闻听力课、报刊阅读课、应用文写作等);④语言知识课(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内容);⑤翻译课(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和对译,重在培养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⑥其他课程(包括文化知识课、文学课、语言实践活动等,一般作为选择性课程设置)。现行课程规范所包括的具体内容P63:①对课程性质及课程特点的规范(主要是为课程定性、定位,阐述课程的一些基本的或主要的特点);②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的规范(主要是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的具体任务,明确课程在知识、技能、能力等各个项目上的具体目标和教学要求);③对课程内容的规范(主要是从语言要素、语用规则、技能、话题、知识等不同角度确定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的重点);④对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规范(主要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的或主要的环节提出具体的建议,并对每个环节的教学提出具有典型意义和广泛适应性的方法);⑤对测试进行规范(主要是对测试原则、测试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进行规范)。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的范围P74~78:主要包括哲学(最深厚的理论基础)、语言学(核心性的理论基础)、教育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心理学(重要理论基础)和文化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P91~108::::

<1>学科语言理论:①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理论的研究;②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言学研究。

<2>语言教学理论:①学科性质理论;②教学原则理论;③中国传统教学观。

<3>跨文化教学理论:①文化教学的地位(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文化教学的内容(指语言教学本身的、不应该也不能脱离的文化因素的 教学);③文化教学的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性质理论的主要内容P95~96::::

所谓学科性质理论,即关于第二语言教学性质和特点的理论。基本内容包括:①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在于,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②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基本的教学观是,要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教,而不能当做知识体系来教;最基本的目的观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的原则P108::::

文化教学的根本原则是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的是所谓的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教学原则是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具体的培养目标来决定的。即使是交际文化因素的教学也还要考虑到文化因素教学的适时性、适度性、针对性以及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如何?文化因素教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文化也自然成为第二语言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民族的文化。理想的第二语言教学是使学生既习得目的语,同时也掌握目的语的文化。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理文化因素应体现:

1.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语言教学就是教语言,但是为了使学生能

正确理解和使用所学的语言,必须结合言语要素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

2.在针对在跨文化交际中易出现的交际困难和障碍进行文化教学,要有 针对性。

3.教学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牢记文化是在发展的风俗习惯也是会改变的。

4.在教学方法上,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学应当从属于语言要素的教学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5.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把文化内容直接以课文内容的方式介绍,也可以通过注释说明等。【论述】对外汉语教学的总教学原则P100~103::::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首先,从教学过程上看,学生是教学这一认识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有目的的承担者;教材(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对象,是主体实现目的的必要条件和手段;教师则是作为主体实现目的过程中必要的设计者、引导者、解惑答疑者—也即助体—而存在的,本质上讲,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助主体(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第二,从教和学的关系上看,“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必然要由“学”体现出来。第三,从内外因上看,学生是内因,教师和其他条件都是外因,没有内因的能动作用或活动不符合主体的要求,再好的外因也起不了作用。第四,从教学原则体系上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精讲多练等;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平等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化的课堂;也才更有利于语言学习规律和习得理论的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应当是整个教学工作应立足学生、满足学生、适合于学生的需要;全部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依托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这是教学原则对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最高体现,该原则要求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起点、过程和归宿来看待,并得到应有的实施。

<3>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框架的原则。“三结合”尤其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教学的性质,这一性质决定了揭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因素的必要性。“三结合”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条总原则,不仅体现了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总要求,同时也昭示了对外汉语教学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的走势;不仅反映了学科研究和发展的现状,也体现了在学科发展方向的理论追求。“三结合”的意思是:结构是基础,功能是目的,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但是,“三结合”目前还只是一种框架原则,更多地体现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种追求,有待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完善。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虽然也有受教育目的、学术目的、职业工具等各种不同的目的,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能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语言课是技能课、工具课。虽然语言教学中也要教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但这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进行的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如果我们在语言课上过多地讲解语言知识,例如讲词语的种种义项,讲语法知识,而忽视了语言技能的训练,这就是混淆了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目的,违背了语言教学的规律。

第四章

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实践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原理,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自觉的实践来掌握汉语,以培养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或:实践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针对学生的交际需要选择语言内容和语言材料;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原理,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自觉的语言实践来掌握语言;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快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趋势P118~121::::①理论研究的并进化;②教学法形态的模式化;③语言材料的语篇化;④语法教学的强势化;⑤教学的活动化和任务化;⑥教学的立体化。音素(音系)教学的定义和内容P124:所谓音系教学,是从汉语语音体系出发进行的语音教学,也就是从单音教学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声、韵、调和拼音等各单项的专门练习,直到基本掌握汉语语音系统。这种教学方法把语音教学和会话教学分开进行,专门安排语音教学阶段并首先安排语音教学,以便形成良好的语音习惯,为以后阶段的学习打下牢固的语音基础。

语流教学的定义和内容P124::::所谓语流教学,是从汉语实际语言运用出发进行的语音教学,也就是把语音教学融入会话中,从会话入手,从会话中分解语音要素,把语音练习与会话练习结合起来,最终再回归结到会话。这种教学方法不专门安排语音教学阶段,也不会完全依照固定的次序进行语音教学。

1、词汇教学的任务和选择所教词汇的原则。

词汇是语言中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要掌握一种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词汇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习者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并能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这些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选择所教词汇的原则主要有两条:

a)常用和构词能力强。常用涉及到使用范围的问题,在这个范围内常用的词,在另一个范围内则不一定常用,最常用的是在各个范围内都经常使用的词。汉语中有很多单音节词可以作为语素跟其他语素一起构成合成词,这样的构词能力强的词是选择的重点。b)另外,在选词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需要和教学的特殊需要。在编写教材时,选择常用词的最重要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是首先选择好话题。

语法教学的三种基本教学方法:①演绎法:从讲解基本的语法规则出发,通过具体实例和配套练习进行语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讲解规则、举例说明、造句、应用等几个步骤。②归纳法: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出发,在大量接触生词、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语法规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接触语言材料、进行相关练习、概括归纳语法规则等几个步骤。③句型法:把汉语语法规则归结到一定的典型范句,通过对句型的教学实现语法教学。这种教学法可以归纳为范句展示、句型讲解、句型操练、句型变换等几个步骤。汉字教学的方法:

先语后文:指让学习者在开始的学习阶段只接触拼音,不接触汉字,在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和一定数量的词汇、语法之后,再引入汉字教学。

语文并进:在学习语法、课文开始就兼顾听说训练和汉字识写训练,汉字基本笔画和常用字素的教学可以先期进行。

语文分开:指设置专门的听说读写课程,并把承担拼音教学和听说训练的听说课与承担汉字教学和读写训练的读写课分开设置,并行开设。

集中识字:指在初级教学阶段中的某个时间里安排专门的汉字教学阶段,集中进行汉字的识读和书写训练。

文章写作训练的训练方法:①侧重结果的写作训练。学生按照“教师出题-写作-教师讲评”的模式练习写作,训练的重点集中在写作的最终结果上。②侧重过程的写作训练。教师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汉语文章结构的特点,从写前准备、写作、修改、批改、讲评等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的重点在于让学习者从写作过程中掌握汉语应用的特点和写作技能。③侧重内容的写作训练。激发学习者自己寻找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综合和分析后,进行写作训练。④综合性的写作训练。把阅读、讨论、写作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进行写作训练。

怎样培养语言交际能力P144~148:语言交际能力是无法直接传授的,其形成要经过一个从语言知识向交际能力转化的过程,一般而言,一个外语学习者首先获得的是语言知识,其次,通过操练使这些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再次,通过操练或其他多种教学和非教学手段,语言技能才能转化为语言交际能力。谈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途径,在语言教学中并不存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交际教学法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的效果,但各种语言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综合运用、整体考虑才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正途。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途径,培养语言交际能力都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语法原则,注重语法教学;二是交际原则,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以交际为教学重心;三是文化原则,注重文化差异、文化对比;四是综合原则,注重教学的综合性、灵活性。在教学中,还应围绕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一要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多样性的把握;二要注重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和得体性表达;三要注重训练学生整体性地理解和表达;四要注重训练学生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课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五要注重训练对文化因素的兴趣和敏感,训练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六要注重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征及优缺点:语法翻译法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主要特征:①以培养读写书面语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②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③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决定;④用母语进行教学;⑤阅读领先,重视阅读能力。优点:①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阅读和翻译水平较高;②采用母语,便于学生理解。缺点:①忽视口语教学和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②过分地强调语法规则的教学,忽视语言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单调。

直接法的主要特征及优缺点:主要特征:①教学中尽量不用母语、不用翻译、不用形式语法;②主张口语为基础,模仿多练;③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认为句子是口头交际的基本单位;④主张以当代“活用语言”为教学内容。优点:重口语、语音教学,重语言实践、多说多练。缺点:忽视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排斥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听说法的主要特征及优缺点:主要特征:①听说领先;②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去反复实践,形成自动化的习惯;③以句型为中心;④限制使用母语和翻译;⑤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把外语教学的主要力量放在攻克难点上;⑥及时、严格地纠正学习者出现的错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优点:①以口语为中心,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②强调句型的训练;③限制使用母语,但不排斥母语。缺点:①强调听说,忽视读写;②听说是枯燥的机械性操作,句型操练脱离语境。第六章

学习: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练等环节 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去获得语言,通常称为“学习”或“学得”。

习得:没有非常明确的语言学习意识的获得,通常称为“习得”,它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 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语言。以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最为典型。语言潜能:第二语言习得需要一些特殊的素质,这些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1>相同点:①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的联系。②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③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几个阶段。④语法习得有一定的顺序。⑤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2>不同点:①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②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不同。③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④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

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儿童,而第二语言学习的主体大都是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两者在生理、心理、智力上都有差异。2)学习的起点不同。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前,没有任何语言,他是通过所谓

“语言习得机制”来接触和使用第一语言,从而认识它的。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他是通过对第一语言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来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从而认识它的。

3)学习的条件、环境、方式不同。儿童总是处于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中,不受时间限制,大量地接触自然的语言;语言环境比较单纯,没有第二语言的干扰。第二语言学习一般在正式场合(课堂)里进行,时间有限。课堂以外,一般没有使用外语的环境,或者说,总处在一种双语的环境之中,在课堂上学外语,课下使用母语。外语在生活中没有占有跟母语相当的地位。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儿童习得母语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跟社团的成员交往,因而动力强。他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力各异:考试、求职、专业、喜欢、加入另一社团等等。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儿童的第一语言基本上是不用“教”的,而是自然习得的。输入的和习得的是同一种语言。父母输入的语言是“照顾式语言”:简单、清楚、有重复、速度慢、伴随着丰富的体势语、有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二语言输入的情况各异。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语言学能(语言潜能)测验主要考查哪四种能力:根据卡罗尔的观点,主要考查四种能力: ①语音编码解码能力。主要指识别语音成分并保持记忆的能力,常采用对一种新的语言从声音辨认符号或从符号辨别声音的试题。②语法敏感性。指识别母语句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的能力,如在试题的句子中找出与例句中某一成分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词。③强记能力。在较短时间里能迅速记住大量语言材料的能力,特别是强记大量新语言生词的能力,通过与之意义相配的母语单词来检查记忆是否正确。④归纳能力。从不熟悉的新语言的素材中归纳句型和其他语言规则的能力。

迁移 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也叫干扰。对比分析假说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一旦习惯形成,当学习者处于某一语言情境时就会自动地做出反应。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已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因此就存在第一语言(常常是母语)习惯的迁移问题。

主要内容: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相似的语言成分容易学,不同的成分则难学。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

对比分析的步骤:①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②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③对比:对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④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分析是应用性的对比研究,特指外语教学中对语言难点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即运用语言对比的方法来预测哪些语言现象会在外语学习中对学生造成困难,困难的程度如何;对学生已经出现的理论加以分析和解释。因此,它是一种以语言对比分析为基础的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这种理论是60年代以前在欧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从一种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转移的过程。当时人们认为,只要知道了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就可以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出现什么偏误,而一旦产生偏误,也可以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作出分析和解释。)对比分析理论在外语教学上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的规律,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偏误。但是母语干扰只能预测和解释一部分偏误,许多偏误还需用中介语来解释。

中介语:中介语也有人译成“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特点:①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②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③塞林克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④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中介语不是直线式地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曲折地发展。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可能有规律地重现。⑤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的现象,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

中介语假说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它不但把第二语言的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步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失误和偏误: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显性偏误是明显的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隐性偏误是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

偏误分析: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偏误分析的步骤:①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或听力理解中选择供分析用的语料。②鉴别偏误。首先要区分是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同时还要区分是结构形式的偏误还是语用的偏误。③对偏误进行分类。④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⑤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偏误分析的局限性:①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人们一般都是以目的语国家说本族语音规范的语言为标准,但用来作为鉴别交际中使用语言正误的标淮,则会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复杂情况。②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对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规则研究较充分,偏误也易于辨认,这方面的偏误分析较多。而对语用和文化方面规则的研究则远远不够,这方面的偏误分析也做得很少。对语言表达的偏误分析研究较多,对语言理解的偏误则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学习者,由于采取一定的交际策略而造成的偏误则研究更少。③对偏误来源的分析本是偏误分析的一大特点,但这方面的研究并未深入下去,陷于公式化,硬套上述五个来源,对指导教学与学习实践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偏误来源的问题本身也较复杂,有时是多方面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难于定为某一种来源;有的则是来源本来就很模糊难于说清。而且像人们习惯使用的迁移、泛化、简化等概念都有交叉,很难明确区分。④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其结果,只能了解学习者未掌握的部分,而不能了解学习者已掌握的部分。

词语偏误的主要原因::::①母语和目的语的对应词之间在词义上互有交叉而造成偏误(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多义词中,比如英语的 know有“知道”、“会”的意思,但反过来,汉语的“知道”和“会”却是两个词);②母语和目的语的对应词因各自的附加色彩不同而造成偏误(比如fat在汉语中可以对应“胖”和“肥”,但“胖”一般指人,为中性色彩,而“肥”可指衣物、动物和人,而指人时明显含贬义色彩);③母语和目的语的对应词因各自的搭配关系不同而造成偏误(比如英语中wear可搭配各种衣物鞋帽等,但汉语中“穿衣服”和“戴帽子”不能颠倒);④母语和目的语的对应词因各自的用法不同而造成偏误(英语中marry是及物动词,但汉语中“结婚”是不及物动词)。

输入假说的主要内容:克拉申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但同时也是引起很多争议的理论。总结以上五个假说,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可缺少的,但仅仅有它还不够,还需要降低屏蔽效应。可理解的输入加上低屏蔽效应、低焦虑环境,就一定能习得第二语言。这是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

信度: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测验条件下,使用同一测验(或者使用同一测验的不同版本),对同一组被试实施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

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或准确性,即测量对它所要测的东西准确测量的程度。

语言测试的基本类别:从用途或者功能的角度,主要可以划分为成绩测验、水平测验、能力倾向测验、诊断性测验和安置性测验P283~288;根据评分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主观性测验和客观性测验P289~292;分立式测验和综合式测验P292~294;标准化测验和非标准化测验P294~296。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①测验信度是测验效度的必要前提,效度受到信度的制约。(具体见P344)②信度高的测验不一定效度高。(具体见P345)

第八章

国俗词语:是反映本民族文化特有概念而在别的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语,也就是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非等值词语”。

对应词语:指不同的语言中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基本相同或相当的词语。

“洋腔洋调”产生的主要原因:①学习者母语语音系统的干扰和影响是产生“洋腔洋调”的最主要原因(eg.英美学生往往把汉语的送气音发成不送气音)。②把汉语声调与母语语调相混淆是外国学生产生“洋腔洋调”的最主要根源之一。由于外国学生把握不住汉语声调与语调之间的关系,把握不住汉语语调与其母语语调之间的关系,便会产生“洋腔洋调”。③学习者由于掌握目的语知识的不足,把所学的不充分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上,结果也会产生“洋腔洋调”(eg.把半三声变成全三声、把连续的几个三声一律读成全三声就是对三声变调规则泛化使用的结果)。

语音教学的基本规则:①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的原则P365;②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进行教学的原则P366;③不同的教学阶段与不同的教学目标相互适应的原则P366。

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①语法形态比较少P392;②词序对语义表达具有重要作用P393;③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P393;④词法和句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P393、394;⑤主题比主语更为突出P394。

现代汉语语法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影响:自己发挥P407~413 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汉字认知的特点:<1>由听觉感知转变为视觉感知(①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文字与语音的关系密切而直接,拼音文字的字形为单向线性排列的视觉单位,构造简单;②使用拼音文字的读者在对文字的识记中较多地使用声音通道,汉字的识记则完全不同,汉字的识记更多地依靠视觉通道);<2>汉字处理的脑机制尚未形成(①性质不同的文字,人脑加工的方式和部位不同;②对文字信息进行编码时的工作程序也不同);<3>汉字的积淀不足。P422~425 第九章

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特点P453~454: <1>优越性:①直观性②个别化特性③保护性④自由性⑤公平性;<2>局限性:①软件设计的局限性②学生对电子教学的不适应性③缺少竞争和约束机制④缺乏人格化品质⑤周期长、制作成本高。

CCIA的基本类型P457:①操练与练习型②个别指导型③对话与咨询型④游戏型⑤模拟型.语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语法是语言音义结合的各结构单位之间的组织规则的总汇。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语言本身的结构法则,另一种是指研究语言结构法则的学问或著作。我们一般所说的语法用的是第一种含义,把第二种含义称为语法学。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它具有以下特点:

1、抽象性(概括性)。语法是对各语法单位之间的聚合、组合规则和共同格式的概括,所以具有抽象性。

2、生成性。用有限的语法规则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很像数学上的“递归性”(recursive),同样的语法规则可以重复使用。

3、稳定性。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结构因素,它的变化比基本词汇还要慢。

4、民族性。各民族语言都有语法,各种语法既有共同性,又有民族性。

从以上语法的特点可以清楚看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法是关系全局的。语法的影响是系统的、持久的。如果学生把某一条语法规则理解错了,那么他所造的所有跟这条规则有关系的句子都是错的。语法教学不但不能减弱,而且应该加强语法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理解语法规则进而理解目的语本身,并运用语法规则在交际中进行正确的表达,也就是遣词造句。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符号系统。无论习得母语还是学习外语,都要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则。所以对外汉语教学要重视汉语语法教学,让学习者掌握汉语的结构规则。人们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和掌握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的过程,即学习和掌握目的语中的一种形式所表示的意思,相当于第一语言中什么形式所表示的意思;第一语言中的某个意思,在目的语中用什么形式表示。这里所说的“意思”也就是语义关系。如果说不同的语言有大量的共性,这种共性首先表现在语义关系方面,只是同一种语义关系的表达方式不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语义关系并掌握相应的表达方式.抓住了语义关系及其表达方式的教学.就是抓住了语法教学的关键。语法是语言使用的规则,对语言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对获得言语能力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语言,尤其是学习第二语言,不学习语法是根本不行的。语法教学就是在语法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从理性上认识、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律,并用以有效地指导语言实践。但是,在强调语法教学重要性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语法教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语法教学要为培养学生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服务。也就是说,语法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正确运用语言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语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表达思想感情,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尽可能的少出偏差,少走弯路,从整体上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效率。

2、衡量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是什么? 课堂教学的总的目标,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掌握必须掌握的内容;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教材中相应的具体内容,全面完成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掌握这一阶段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全面完成教师事先计划好的任务,使学生全面掌握这一堂课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

教师是否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全面掌握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可以用下面的标准来衡量:(1)教师是否全面展示和传授计划内的教学内容。(2)是否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内容。(3)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模仿。(4)学生是否记住了所学的内容。(5)学生是否能正确地运用所受的语言进行交际。使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是语言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

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请举例说明。

复合趋向补语(“V进来”、“V进去”、“V出来”、“V出去”、“V回 来”等)

关于复合趋向补语的课堂教学,在吕必松先生的《华语教学讲习》(北京语 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和崔永华先生的《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提到语法教学时都以此为例。

其实课堂教学非常灵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适合就好。不过,基本的方法还是有的,我把这些常用方法罗列出来,也许都是你们早就掌握的。

就汉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语法教学仍是精度课教学课堂的可信。语法教学是与其他技能的教学相辅相成的,这里只是从语法教学的角度讨论语法教学的课堂技巧。

(1)展示语法点的技巧

展示语法点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出”或“引入”语法点,展示语法点是语法教学的第一步。展示语法点的方法有许多,可以根据不同条件灵活选择。常用的展示语法点的方法有:听写、提问、对话、实物、道具、地图、图片、利用动作演示等。

复合趋向补语就可以利用动作演示出语法点。老师可以通过动作来演示,边做动作边说出带复合趋向补语的句子:

我进来了。

我出去了。

我回来了。

进一步,可以老师边做动作,边让学生说出下面的句子:

老师进来了。

老师出去了。

老师回来了。(2)解释语法点的技巧

解释语法点就是对语法点的形式、意义、功能三个方面加以解释。对语法点 的形式加以解释,一般包括结构本身、相关结构(如一个结构的肯定式、否定式、疑问式)、必要成分(如“被”字句的补语)、语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如时量补语)和虚词的位置等。对意义的解释是告诉学生语法点的语义特点。在功能上主要是告诉学生所教语法点的功能和使用环境。常见的解释语法点的技巧有:列出公式、使用符号、借助图片、简笔画、道具、情景、表演、以旧释新、内部对比、汉语与学生母语对比、翻译、由学生自己解释等。

(3)练习语法点的技巧

所谓练习语法点,即在学生对所学习的语法点已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练习最终学会所学语法点。练习语法点是语法教学的最主要环节,大体可分为三类:机械练习、有意义的练习、交际练习。

机械练习是指模仿、重复、替换、扩展等不大需要理解参加的练习项目。

有意义的练习包括交换练习、句型变换练习、复述练习、翻译练习等。

交际练习似乎指南上说得很清楚。

(4)语法点的归纳。

所谓归纳语法点,就是把前面零散出现的对语法点的说明集中起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归纳语法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形式特点、语义特点、语用特点、与学过的相关、相近的易混淆语法点的对比、与学生母语中相同语法点的对比、指出常见错误和避免方法。

归纳方法有:系统归纳、对比归纳、提问归纳、实例归纳

2.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交际性练习?

交际性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组织好交际性练习的要点是:

1.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适当的语境和话题是

引导学生开口进行表达的基础。

2.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常用的方式有:问答式、陈

述式、描写式、讨论式、辩论式。

3.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纠正错误的基本点是:

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和带有普遍性的错误。对话题练习中需要进行解释的部分,则应分主次和难易,做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解释。

1.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1)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2.你认为“这是书,那是报”这样的句子有无必要编进对外汉语教材,为什么?

可能有两种看法:

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要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就要尽量使课堂教学交际化,学习的材料要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要有实用价值,要有信息差。“这是书,那是报”这样的句子在实际交际中极少使用,在学习中也不提供什么新的信息。因此,这样的句子没有必要编进对外汉语教材。

2)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基础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句型操练是培养语言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书,那是报”这样的句子,虽然在实际交际中很少使用,也不提供什么新的信息,但可以作为汉语的典型句子用来进行句型操练和替换练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句子结构。进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类推创造出有实际价值的句子。另外,从课堂教学的组织方面来看,这样的句子简短而又易于理解和掌握,也最接近课堂教学的情境。用这样的句子,便于组织教学。再从理论上看,任何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中,都可以表达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选用这样的句子。

3.简要说明60年代以后,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趋势和外语教学法研究内容的变化。

1)60年代以后,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趋势是:各种教学法流派趋向综合。2)60年代以后,外语教学法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 从重在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转向重在研究总体设计、大纲制订和课 程设计等。

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研究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研究的重点由“教”转向“学”。 注意研究交际性教学的途径。

4.对于学生外语表达中的错误,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和做法:一种是主张 “有错必纠”,一种主张对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不同意“有错必纠”。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可能有两种看法:

1)同意“有错必纠”。认为:

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语言是一种习惯,学习一种外语就是养成一种新的习惯。习惯通过反复的“刺激-反应”的过程而得到强化和巩固。习惯一旦得到巩固,就很难改变。跟其他技能学习一样,外语学习要及时得到反馈,及时纠正错误,不能让错误得到强化,以避免形成错误的习惯。

2)不要“有错必纠”。认为: 外语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在外语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有效但有缺陷的错误是可以容忍的。对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但不是什么错误都不纠正。在纠正错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首先要分清失误和偏误。失误是偶然现象,学生可以自行纠正。偏误反映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缺陷,有其系统性和规律性,需要教师帮助纠正。B对偏误也要分清轻重缓急,分清是全局性错误还是局部性错误,一般性错误还是严重性错误。C要注意纠正偏误的方式方法,要注意不要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不影响学习者的交际,不要制造紧张心理。5.50年代后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谈谈你对这个教学原则的理解。

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符号系统。无论习得母语还是学习外语,都要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则。所以对外汉语教学要重视汉语语法教学,让学习者掌握汉语的结构规则。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汉语语法知识,而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因此要十分重视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一种外语也即掌握另一种文化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结构、功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一不可。因此,《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考试大纲》提出“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认为“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语言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重视把语言作为‘载体’的文化知识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是符合语言教学普遍规律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的英语、日语等外语教学有何异同? 同:

(1)教学目的相同:都是培养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2)教学性质相同:均属于第二语言教学。

(3)基本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及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等相同。

(4)学科理论基础相同: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异:

(1)教学环境不同:对外汉语教学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我国的英语外语教学等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

(2)教学内容不同:汉语(包括书写符号——汉字)和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字)及英美文化等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测试的方式方法等也应有所不同。

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教学策略初探 篇3

1.归纳推理之概念。归纳与推理不仅是数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思想过程,而且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会常常使用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归纳与推理一般指,由个体或者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2.归纳推理之分类。归纳推理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及不完全归纳推理,划分依据为归纳对象是否完备。第一类完全归纳推理,是指,以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对象,作为得出该类事物普遍性结论的依据。它能够作为数学中的一种严格推理的方法来使用。例如,在学习圆周率定理证明时,就是利用完全推理法,对圆心在角的内部、外部、边上三种情况进行证明之后,得出结论。第二类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指以某类事物中的一部分对象作为推理对象,得出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完全推理只是列举了事物对象中的一小部分,因此,结论与前提之间的联系并非必然存在。正因为如此,不完全归纳推理所得的结论不一定可靠,其不可作为数学的一种证明方法。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却是一种较为有用的发现方法。因此,其也在初中数学中被较为广泛的运用。例如,在探究数列的规律性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此方法。

二、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教学之意义

1.促进初中生思维的发展。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也就是说其思维还较难脱离具体的某种或者某个事物,较难离开事物的表象。一旦需要其解决的问题超出了他们现有的心理水平,思维就会无法继续,形成思维障碍。例如,在初中几何学习中,有对多边形对角线特性探索这一内容,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多边形,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就脱离了具体的图像,学生普遍较难理解。此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进行归纳推理教学,就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达成教学目标。

2.使得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任务不仅仅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而更应当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会数学家在探求知识时摸索的过程,尝试进行归纳、推算、演绎,探索数学规律,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教授有理数乘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模拟拉面师傅做拉面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白色的长毛线当作拉面,自己亲自动手模拟做拉面的过程,并且在每次将面条对这之后的根数进行记录。最后将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互相交流。教师引导,由学生将乘方的定义归纳出来。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不仅能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而且能够通过一种较为真实的场景进行归纳推理,从而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归纳推理的过程,不仅仅是阐述和体验数学思想的过程,也是进行和证明数学猜想的过程。通过大量的时间可以看到,归纳法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方法,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大胆地去操作、观察、归纳及猜想。也正因为如此,归纳推理法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方面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三、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教学之策略

通过对实际教学工作的总结,主要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实现初中数学归类推理教学:

1.合理设计归纳推理教学思路。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教学思路的设计都十分重要。在运用归纳推理教学策略前,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运用归纳推理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在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就要注意如何将学生由已有的知识引入到新的知识学习中来。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先复习原有知识,并且从新知识点中最为简单的部分开始讲起。接着,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实验模型。例如,足球比赛中赢球与输球的模型、教室中同学性别男与女的模型等,以此将抽象的有理数假发法则等概念由抽象化为具体。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就以上模型进行讨论,并且对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归纳推理。

2.鼓励并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探索。长期以来,学生固有思维是教师教自己听,在与同学相互交流和合作探索学习方面存在着不足。而归纳推理教学法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就同一知识点进行探讨,发表不同的看法,最终得出结论,并进行验证。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索进行充分的引导与鼓励。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归纳推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是较为实用的一项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对这一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有所了解,并且注意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反思,力求领悟其精髓。

参考文献:

[1]侯庆盛.归纳推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

[2]何云仙.归纳推理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初中数学教与学,2004

医学教学中归纳法的应用 篇4

医学内容复杂、抽象, 相似内容多, 记忆和理解较难。“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教师着重研究探讨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确立相应的培养策略, 寻找并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高效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运用归纳法, 注重把握要点与关键词, 可强化知识体系结构, 提高学习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归纳法的方法颇多, 形式多样, 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医学学科特点, 总结出9种常见的归纳法。

1 简要文字归纳法

顾名思义, 此法就是从大篇幅的段落中提炼简单、关键的文字将内容描述出来, 使复杂、繁琐的内容简便易懂、灵活明了。例如:血栓的形成。即:血小板分离析出—血管内膜黏集— (轴流) 血小板小丘—白色血栓— (涡流) 血小板小梁—混合血栓—继续增大, 完全阻塞管腔—血液凝固—红色血栓。

这种方式较为抽象, 细节难辨, 需要有较强的文字概括能力, 否则容易出现赘述、重点不突出及生搬硬套等现象。

2 简图归纳法

通过简单的绘图将文字内容形象、简洁、明了地表述出来, 使复杂关系一目了然。例如在讲授水肿形成机制时, 可通过简图归纳法明确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组织间液流体静压) 、有效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 之间的关系[1] (见图1) 。

简图归纳法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真实感强, 易于理解, 但画图有一定难度, 需有一定绘画基础, 且内容受限。

3 表格归纳法

用表格的形式对所学内容加以总结归纳, 可大大增加学习兴趣, 使复杂内容简单、系统, 更有利于理解、记忆[2]。在医学中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内容, 通过表格把可能混淆的因素罗列出来, 形成鲜明、直观的印象, 大大降低了学生记忆难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此法最为广泛, 同时也最为受益。例如: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的区别见表1.

4 箭头归纳法

可把零散的内容穿成串, 使之系统化, 多用于具体方向性内容的总结[2]。例如:急性肾缺血。即:严重持续血压下降, 肾出球小动脉强烈收缩→肾血流灌注下降→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缺氧→上皮细胞损伤甚至坏死。

5 括号归纳法

应用灵活, 易于掌握, 多用于大概念中有许多小概念, 小概念中又包含更小概念等内容的总结[2]。例如:乳腺癌病理分类 (见图2) 。

6 总结归纳法

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检查和分析研究, 从中获得经验, 找出规律, 进行概括性整理, 总结出一套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结论, 使令人眼花缭乱的内容变得言简意赅, 条理清晰。例如:腹痛部位与相对应病变所在部位[3]。

中下腹痛: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性胰腺炎;

右上腹痛: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

右下腹痛:急性阑尾炎;

下腹痛或左下腹痛:结肠疾病;

下腹痛:膀胱炎、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

脐部或脐周痛:小肠疾病。

7 诗谣归纳法

用琅琅上口、富于韵味的诗、谣、口诀等归纳知识。例如:心电图正常波形顺口溜[4]。

a VR各波均朝下, L、F多变化。

Ⅰ、Ⅲ波峰定电轴, 上下为左, 下上为右。

胸导R波逐渐高, 小q限于左胸导。

T波主波同方向, q波不过四分R.

8 谐音归纳法

就是不同的字, 音节相同或相近, 组合起来字义 (形) 不一样, 连在一起形成一句语音相近而易于记忆的话。比如必需氨基酸有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8种, 可以用谐音归纳法记成“写一两本淡色书

9 综合归纳法

即把以上8种归纳法综合运用, 扬长避短, 结合自己个人习惯、经验, 根据内容需要, 使多种方式相互搭配, 融汇贯通, 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归纳方法。此法建议广泛使用。

“教无定法, 但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运用合适的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掌握和应用归纳法, 就可提高学习兴趣, 拓展思路, 启迪创新思维,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翠贞.病理生理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50.

[2]刘学政.总结归纳法在医学教学中的运用[J].锦州医学院学报, 1997, 18 (2) :77-78.

[3]贺银成.2008年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M].原子能出版社, 2007:378.

归纳教学 篇5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补充: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过程。

(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补充: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补充: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二)小学教师的特点

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

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三个方面。

示范性:

杨雄《法言•学行》中言:“师者,人之模范。”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 系统性

2、小学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2)教师的知识修养(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4)教师的心理素养

四、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

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其中六三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制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2、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二、学校的运行机制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规章制度,其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机制的核心和灵魂。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 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的功能 职能部门:

1、校办

2、教务处

3、政教处

4、总务处 基层教学实践机构

5、教研室

6、年级组

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重点)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将教和育结合起来用的人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具有广义和侠义之分(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2)侠义: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性质(重点)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 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四)教育的功能

1、根据教育功能的作用: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重点)

(一)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无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教育内容以生活经验为主,内容贫乏; 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 教育权力平等,男女教育有别的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水平低,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场所以及组织形式; 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有着紧密联系。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1)奴隶社会教育

中国,专门的施教机构产生,如我国夏、商、西周“庠”“序”“校” 西方:古希腊:雅典(显著特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和斯巴达(显著特点:军事教育)

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所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宗教教育盛行

古埃及:设置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其中儒墨为显学 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隋唐:科举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宗教性

3、近现代教育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1)新特点:

终生化: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补充: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发展

1、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相传作者为乐正克。对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阐发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以对教育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西方: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产婆术(包含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歩)。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或翻译为《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

(2)特点:

尚未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和经验上总结。

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有关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2、创立阶段

(1)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主要思想:

关于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关于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关于教学思想: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 “泛智教育”

关于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具体的教学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

法国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著名的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康德: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首次进入大学课堂。

裴斯泰诺齐: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其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主要观点: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

提出白板说 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

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要观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其学生齐勒修改为“五段教学法”

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杜威: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新三中心论:学生、活动、经验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学校即社会 提出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陶行知:

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3、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代表人物:

克鲁普斯卡娅: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新编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编写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皮亚杰: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布罗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重点)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重点)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着教育的一切。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着受教育权

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可以促进民主

(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 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制度(规范)文化。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如家长的期待等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教师的 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等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代表人物:奥古斯汀、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论:从个人本位的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主要依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扥方面全面发展(3)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五、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的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也是一种实体化的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主体的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的教育: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标志: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制度化教育的特征: ①对入学资格有严格的要求; ②明确的修业年限: ③规范的教学组织; ④整体一贯的课程设置; ⑤严格的管理制度: ⑥专业化的教育人员: ⑦具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3、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

构建学习化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我国当前的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动力)

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二、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二)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三、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

社会改造主义:布拉梅尔德 批判理论:金蒂斯、布迪厄

四、课程内容(需重点把握)

(一)课程计划

1、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2、课程计划的组成

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3、课程计划的作用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补充: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 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3、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教材

又称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的编排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形式。

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四、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二)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情境模式: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

五、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

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的效应。

3、CIPP评价模式 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

4、CSE评价模式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甑别和选拨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一)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3、教师观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学行为方面: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四)课程管理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五)课程评价

在教师评价方面,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32 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补充: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

补充: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除了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一般权利和义务,教师还具有其职业特有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享有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是指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教师享有的与其职务相关的权益。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薪资休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

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承担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依法承担的与其职业职务相关联的责任。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承担以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由一名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包括两方面:

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通过自身反省和反思在专业

知识与技能态度上实现个人成长。

二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外力促使教师提升的过程。答案二: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人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到在职教师阶段,直到离开教职为止,在整个教职生涯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学习与研究,不断地发展专业内涵,以逐渐迈向专业成熟的境界。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漫长性

2、生长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

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

(二)专业知识 包括: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等。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三)专业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语言能力

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教育研究能力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模式。

6、创新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

2、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

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的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示:经验+反思=成长 科顿等人:教师反思框架

布鲁巴奇:四种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以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合作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用以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是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代表人物:库尔勒 ·勒温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2)注重对教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4)鼓励教师身体力行,知行统一;(5)促进科研,发展教师的批判思维;(6)加强自我教育,形成反思意识。

第六节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1、研究的功能可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

2、按研究的目的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歩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调查法

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三)教育实验法

自然情境中的实验和实验室中的实验等

前实验:是指实验中缺乏清晰的假设,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一般不设对照组,干扰因素较多,内外效度较差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的假设,没有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误差的来源,只能尽量减少误差的实验。

真实验:指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子,内外效度都很高的实验。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

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

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他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凯米斯提出教育行动研究由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基本步骤组成。

(五)教育叙事法

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类型: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六)个案法

(七)历史法

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八)比较法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全世界心理学学生的“圣地”,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桑代克: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智商

的计算公式如下:IQ=MA÷C.A×100,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聪明。生理年龄指的是儿童出生后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量测出的年龄。

通常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以上者称为天才,智商120-140为最优秀,100、110、120为优秀,90-100为常才,80-90为次正常,70-80为临界正常,60-70为轻度智力落后,50-60为愚鲁,20-25为痴鲁,25以下为白痴。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小学生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二、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

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别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从光照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等。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

象。

(2)感觉对比

①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②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如,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更甜

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

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 声音停止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的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

(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2、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3)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懂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

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

(4)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

情况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3、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③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3)知觉的整体性

是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三)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也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

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通过它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任务。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的参与。

(3)有意后注意

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转移与分散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特点: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超过4-5秒。容量较大:9-20个比特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像。

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

(2)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贮存时间不超过1分钟

特点: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容量有限:一般7±2个组块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3)长时记忆

又叫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

特点: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贮内容的不同: ①陈述性记忆 ②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

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识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②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2)保持与遗忘 ①遗忘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②遗忘的曲线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开始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④遗忘的原因

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归纳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读后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44-05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后活动的设计至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在2014年底“第十届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展示了16节阅读课,读后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现总结归纳并分析如下。

一、阅读后活动记录

二、活动形式归纳

(一)文本理解活动

阅读后对于文本的理解侧重于对文本的概括和总结,而非简单的事实和细节上的捕捉。参赛选手设计了以下活动。

1.提出问题。贵州老师在执教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 一课时,阅读后活动给出3项任务;

活动一:阅读文章填空。Read the passage and fill the blanks.

活动二:小组活动。阅读文章,尝试提出更多问题,并请组内同学回答。Group work .Read the passage and ask more questions and invite your classmate to answer. Write the Ss own sentences using the phrases in the text.

该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小组之间问与答的形式。把提问和回答的权利给了学生,无论是问方还是回答方都只有在理解整体文本的基础上才可以作答。

2.复述文章。授课教师中3位教师要求学生读后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复述课文既考查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考查语言基础知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阅读后的复述过程是对课文进行感知、消化、理解、概括的过程。授课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及难易度分别采用了提示性复述和整体复述的方法。提示性复述采用了给关键词、涂片、表格等形式来降低任务的难度,而整体性复述用于较为简单的文本。

3.最佳题目。两位授课教师采用了此活动。学生在对文本理解之后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的主旨大意,培养学生精准的语言提炼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应用拓展活动

在学生了解文本大意后,设计一些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活动,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1.比较思考。山东临沂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执教的History and Geography 的阅读后活动,设计了三项活动。

活动一,带领学生穿越到1578年的Stratford ,让学生想想作为同龄人的莎士比亚当时的日常生活,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课后关注文艺复兴,了解这个重要的时期的相关知识。

活动二:让学生带着莎士比亚穿越来到1578年的中国,思考当时有哪些著名的作家,激发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兴趣以及探索16世纪中国和欧洲的生活及文学的好奇心。

活动三:让学生带着莎士比亚来到今天的中国,谈论当代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成为一名作家,该怎么做? 课余时间如果感兴趣,学生可以思考和了解莎士比亚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以上活动的设计基于文本,又超出文本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思考,是对阅读材料的延伸和挑战。

2.思维提升。四川成都人教新目标八年级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授课教师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Oral practice: Compare with people in the passage.

活动二:Further thinking about the passage:Find out their opinions about friends.

活动三:Work in groups and understand some of the sayings in the passage.

活动四:Share their opinions about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授课教师设计的四个活动,内容从课本延伸到课外,首先比较文中几个人物及他们对于朋友的观点,到学生自身对朋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丰富了其精神内涵。

3.角色扮演。两位授课教师在读后设计了role play活动。该话动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文章的内涵后才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输出。这是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输出,这种活动形式让学生更能置身于文本之中,多角度地体验文本,学生在模拟的真实语境中,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三)写作活动

写作活动是读后活动的一种很重要的语言输出形式。8位教师都采用了读后写的教学方式,从文章的结构、语言、话题等方面进行文本的拓展和语言的输出。读后活动的设计既可以是基于文本内容的写作,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作进一步探讨和思考。写作训练形式多为仿写、改写。

1.仿写。初中阶段,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可以从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模仿,经过反复模仿,建立写作认知,最后形成写作能力,为学生独立写作打下基础。

天津和平区教师设计了如下写作活动:My School Day,文章学习结束后,根据10个短语在4分钟内完成A Weekday in My Dream 文章。

play table tennis play basketball

go camping go shopping

watch a movie have a picnic

sing karaoke act in a dream

go fishing have fun in Disneyland

写作前教师列出的10个短语为学生后续的写作提供了语言支持,这可培养学生用地道的语言表达,优化句子的结构,提高写作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案例二:江西老师执教的If I become an athlete, will I be happy? 一课,阅读中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全文的脉络结构,同时,设计了给句子排序的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衔接词的能力。阅读后活动分两个步骤引导学生写作。

步骤一:口头输出练习。班级分为两个小组,对成为一名歌手的利与弊进行陈述。要求在1分钟内,说出的正确句子多且不重复的小组为胜。这个环节对文本语言材料以竞赛形式进行有效的巩固。

步骤二:书面输出练习。完成文章Do you want to be a singer? Whats your dream job? Why?

写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发现并总结写作规律。教师提出问题:Where are the topic sentences ? How about the link words ? 引导学生明确作文的标准,便于对本节课学习效果进行自评。

2.改写。根据文本特点,要求学生把短文改成对话。重庆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Full moon, Full feelings 所选阅读材料是篇说明文,但是里面包含了一个经典的故事,即中秋节的来历。故事中人物个性饱满丰富,为众人所熟知。那么把这段嫦娥奔月的故事改编成对话并进行表演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阅读后活动。学生只有在领悟了语篇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后才可以进行再创作。改写不仅能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活动要求学生阅读与本单元课文相类似的题材、体裁的文章,或要求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阅读不同的文章或进行适量的泛读等。新课标五级对于阅读量的要求是15万词以上,要达到这样的阅读量教材上的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在课上课下进行补充,选择与单元课文相似的文章,可以降低阅读的难度,也可以是同一话题下的篇章或表达形式,或内容组织相似等。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在执教I a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一课时,补充了三篇以“朋友”为主题的阅读材料,得出A true friend is always there to listen.

拓展的语篇与单元文章相关联、主题相同、语言表达相似、语法知识相似,是单元文本的拓展和延伸。

(五)话题讨论

话题讨论性语言输出,即指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基于文本主题的拓展性讨论话题或延续性讨论话题,引发思想内容的创新性。

云南省授课教师在教授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 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 三篇小文章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From the passage, what do you know about friends?

2.Look at Jessies gesture, what a true friend is?

3.What is your friend? How do you compare with your friend?

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第一个问题针对语篇内容让学生进行信息和语言的归纳和概括,第二个问题是强化对文章的理解和知识的内化。第三个问题是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方面的。

北京市授课教师在阅读后环节设计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的问题,并与大家分享:

The start of a/an great friendship.

We think the title is because…,discuss the meaning of the friendship.

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important, black and white, althelete等。

以上两位老师都采取了话题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收获友谊的含义。真正的友谊是无国界的,与利益、年龄无关。真正的朋友是相互关心、共同成长,而非利益之徒。这对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下转第64页)(上接第47页)的作用。

三、分析总结

(一)阅读后活动的设计应该紧扣阅读的话题,与阅读的内容相关

阅读后环节是学生完成对文本解读后,围绕文本的主题,进行巩固和拓展的环节。其目的源于对学生阅读理解问题、语言学习问题以及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问题的诊断和了解。教师可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弥补相关知识的缺陷,培养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二)阅读后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促进其他语言技能的融合

阅读与口头表达、写作和视听有机地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阅读后活动通过讨论、交流、总结、表演等输出形式发展学生的各项技能。

(三)阅读后活动的内容是对语篇的进一步深化

有效的读后活动应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与思维广度,挖掘和提炼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哲理、文化等方面的精髓。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感悟文本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思想情感和文化差异。

(四)阅读后活动的内容是对语篇材料中所学语言的巩固和运用

阅读后活动侧重于语言知识的运用,通过复述、角色表演等活动,学生运用目标语进行重新的构建和输出。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赖朝晖.例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版),2009,(4).

[3]王 媛.有效阅读教学设计实例解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版),2009,(8).

[4]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对舞蹈编创教学思维的步骤性归纳 篇7

舞蹈编创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神秘而深奥的,那么如何去理解其概念呢?

如果将舞蹈编创的行为比作是记日记,写文章,那就很好明白了。从方法和过程上,写文章和舞蹈编创,其性质都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只不过语言的呈现形式不一样。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功用是用来表情达意,用来沟通与交流,不管它是运用的是哪种语言,它的功能属性是一致的。绘画采用的是色彩语言,建筑采用的是设计语言,社会民族间有种族的发音语言等等,舞蹈的语言则是独特的肢体语言。舞蹈编创就是以人的肢体为特殊承载,以视觉感触过程为接受途径,创作出合乎艺术审美的肢体语言的过程。

二、编创教学的思维步骤

所谓的教学思维步骤,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合乎逻辑的途径方法。舞蹈的编创就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达到我们的创作目的。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的编创思维步骤:

第一步:确立表现的主题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一个它要表达的主题,哪怕这样的作品标题是“无题”,它也在讲述所要显示的主题。在舞蹈编创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确立舞蹈作品的表现主题,这样的主题可以来自任何的环境和要求,也许是突发的灵感,也许是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也许是某一活动过程的环节。围绕确立的舞蹈主题,我们才可以进行接下去的构思和运作。

第二步:选取有意味的姿态动作

确立好了主题,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要去挖掘和设计为主题形象服务的舞蹈语言。

选取表现舞蹈主题的动作语言的编创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找不出动作语言而烦恼,这和写文章无话可说道理相似。我们在编创之前,可以在以往的经验积累中汲取动作词汇,也可以进行创造,但这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住,在我们选取和创造的舞蹈动作语言中,力求每一个动作姿态都是一个具有主题象征意味的肢体状态,当这样的姿态动作在我们对它进行感觉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给每一个姿态动作贴上人文性的标签,并进行概念,使之成为渲染主题的动作语言的信息符号,这样的姿态动作语言就具有了鲜明的意味,就能很清楚的描绘出主题形象的点,再通过无数次的反复强调有意味点,钩织出整体性主题形象。当观赏者一看到这些呈现的形象,就会不知觉用感情经验来进行理解,解读出舞蹈所表现出的主题,两者形成相互作用。

第三步:造句式的连接

在选取好有意味的姿态动作词汇的工作之后,接下来便是用已选好的姿态动作词汇进行舞蹈的“造句”,正如写文章,语句可以用“得、地、的”,连接语气词,等等进行巧妙的衔接,舞蹈的肢体语句的衔接可以用“走”“跑”“跳”“转”“移”等多种方法,只要这样的“走”“跑”“跳”“转”“移”在统一舞种风格的范围之内任何的动作语汇都可以来用,这样的技术性的连接,在编创刚开始痕迹感会很重,或许会是生涩的,但通过反复的修饰这些不应该成为编创的障碍。

第四步:段落式的空间

从舞蹈的语句到段,是舞蹈作品在语言主题与视觉空间上量的体现。在文章中,段是用来表达一个段的整体意思,在舞蹈的段中,也是用来表达一个段的整体意思,而舞蹈的段在表达方面要显得为更为单纯些,这是舞蹈语言多于抒情而文学语言善于叙事的原因。鉴于舞蹈语言的特质,舞蹈作品在一段中会只呈现多画面,而体现出单一的情绪,在表现深层叙事纠葛方面上显得简单而纯粹。在舞蹈段落的区别划分上,常常体现在舞姿力度的前后对比变化,节奏色彩的前后变化,音乐背景的变化,舞台的空间调度变化等等形式上,使每一段的舞蹈段落显得相对的独立和不同。

三、本体语言的教学编创方法

舞蹈本体语言,是指舞蹈语言的物质根本,即舞蹈者的肢体运动所形成外观风貌的艺术语言,舞蹈本体语言的编创,是紧紧围绕舞者肢体本身运动来创造出来的舞蹈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合理的方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一)造型编创法

舞蹈的动作语言由许多个姿态造型连贯组合而成,我们可以运用从点到线编创方法,创造设计出我们需要的动作语言。

在编创练习中,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肢体语言的感觉喜好,很随意做出不同方向、不同空间的单个姿态造型,然后运用过渡性的连接动作,将这些单独无关联的姿态造型进行合乎感觉的连结,从而形成一动作语汇。在单个姿态造型的连接的环节中,可以直接从a到b,也可以从a介入某动作(可以是与感觉类似的动作,这里在实际运用中没有任何的框框)到b,这样的技术性动作语言编创,在我们刚开始的舞蹈编创技法中很实用,既可运用于单人舞,也可以运用于双人、三人和群舞,道理以此类推。

(二)主题编创法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通过主题的表现,来表达所要表明的艺术主旨。在舞蹈编创工作中,这样的艺术效果、艺术思想是我们舞蹈编创所要体现出来的主题,完成艺术主题的工作是由点开始,这样的点可以来自任何方面的灵感,当然也可以通过主题去寻找出这样的点,再由这样的点连成编创过程的线,这样的点和线我们常常称之为动机和点子。在编创过程中围绕动机和点子作法,可以实现我们具体的创作主题。

动机和点子从舞蹈创编过程的技法角度上讲,在方法手段上两者意思相同,但如果通过专业的理论来诠释它,又会显得较为复杂,但对于刚入门的的编创者,我们不妨经过初步的认识去理解它,在日后的学习体会中去进一步领会。

1.动机

我们常会说做事情之前都会有某种动机,这里的动机和我们舞蹈的动机含义基本是一样的意思,只不过表述不一样。谈到舞蹈编创动机的时候,它所体现出的是在舞蹈编创之初的目标性冲动,是从小处着眼,去实现大主题的行为前提,它是编创构思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动作语言的“源代码”,是培植形成舞蹈编创主题的思想基础和运演基础。

动机作为舞蹈编创的语言“源代码”,它是构成舞蹈语言的根本的“基因”元素,它又像“酵母”一样,使整个的舞蹈都是在动机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语言风格。

动机也可以体现为物态形象的转移,比如将某一类的民间舞蹈的具体动作进行叠加变异而形成新的动作元素;或者表现为在具体的运动过程中抓住典型意义的语言动作;或者将某种自然界物或人的感觉形态视觉转移化﹝比如将荡漾的水草物化为婀娜的人物等等﹞,将这系列动机形成舞蹈编创的实施途径,来为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

2.点子

如果动机是编创过程中因思想性驱动而形成具体语言元素的操作过程,那么点子就是具体可见且能直接感观到的凭借手段。舞蹈创编过程中,运用好的点子,能够很好突出主题形象和主题内容,使舞蹈动作语言的表达起到事半功倍的表现效果。

点子常常产生于我们为了表现主题,在已确立语言风格的档口,因没有好的手段来突显语言语境的时候,而捕捉到的凭借,此时我们的编创就会因找到好的点子而豁然开朗,创作就会行云流水,作品的舞蹈语言因此会生动形象且切合形象主题,使作品更便于观赏和理解。

例如:道具上的点子

舞蹈《咱爹咱娘》作品中,点子就是一根扁担,这根扁担时而是耕犁的把儿,时而是温暖的被子,时而是掌握重心的拐杖。这样一根普通的道具,在不同环境的功能变化中,巧妙的演绎出这不是根简单的棍子,这根棍子它是支撑父母生命与共的力量,是维系父母命运的精神纽带。在此作品中,道具点子的巧妙利用,鲜明的塑造出感人肺腑的父母形象,成功的刻画出舞蹈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模式归纳 篇8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注意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待灌输的“知识容器”,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及创造性,主动地发现生活知识、建构生活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不断丰富课内外生活的经验,把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获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应该多激励,少传递知识,应该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形式,开拓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模式主要有情景模拟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等。

一、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是以情景体验为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它分为四步模式:创设情景,使学生接受表象;亲历体验,使学生得到感染;感悟内化,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提升;激励践行,使学生从情能转到智能发展并付诸行动。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段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丝绸之路的开辟》一课时,教师首先播放了CD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将新疆的美景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用优美的语言说道:“新疆———梦一般的天山明月、画一般的大漠夕阳、诗一般的牧野绿洲、谜一般的都市灯光,充满诱惑,充满畅想,使人心醉,让人神往。今天的新疆,西汉时是否属于西域?西域在哪里呢?大家可知道历史上张骞通西域?让我们带着梦幻、带着迷惘,共同走进西域、走近张骞,去寻访充满梦幻色彩的丝绸之路吧!”良好的情境创设、诗一般的语言,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讲述“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模拟一幅历史画面,让学生演绎“残局”:“杀蒋”会造成什么后果?“放蒋”会造成什么后果?走哪步棋更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学生自主演绎后,教师再进一步“借题发挥”:我们做事能否感情用事,应以什么作为标准?以引导学生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谈起。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则是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它同样地分为四步模式:问题生成,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主动探究,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问题;成果交流,使学生学会互相合作,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反馈延伸,开拓学生的视野。问题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生活化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到“重庆谈判时”设置探究问题:“毛泽东是不是不应冒险去重庆谈判?”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讨论,并相互交流。当学生发表意见争得不可开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派。辩论中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探讨在交流,并积极地辩论,可见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讨论和辩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在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时,教师也可以联系有人针对苏联解体这一事实断定:“十月革命不是一次正确的历史选择”,并提出探究问题:“你认为十月革命是正确的历史选择吗?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活动在学生中间及周围,巡视和指导学生,这样就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供学生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合作,然后得出认识。教师可进一步延伸提出:“为什么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只走了短短的70多年就解体了,而中国至今仍发挥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究。

三、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是指教学不只是局限于教室里面,还应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例如竞赛式、辩论式、讨论式、故事会式、讲座式,等等。还可以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等,以各种形式使历史教学生活化,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归纳教学 篇9

尽管归纳方法在理论界存在争议,如波普尔认为“:从有限不能证明无限,从过去不能证明未来。”[1]但作为逻辑思维中重要的证明方法之一,归纳还是被广泛地运用于英语写作中,且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所以,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进行培养。

归纳的核心在于从经验和事实中推导出知识,是从有限的事例推广到无限的定律,是用过去的事情证明未来的事情。归纳需要将不同事物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比较、类比、分类、综合和概括。下面,列举几种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方法。

一、科学比较

通过比较或对比发现普遍性的规律是归纳常用的方法。比较和对比是确定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比较和对比的核心是要发现事物间的本质关系,需选择和制订精确稳定的比较标准,就对象的实质进行比较和对比。除了常见的通过几个事物间相互比较与对比发现归纳事物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之外,这里再介绍两种归纳方法:从已知实例推广到普遍规律;利用时间参照,用过去或现在的事情推测出未来可能的结论。

(一)从个别事例推广到无限的定律

以经验为根据进行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是英语写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这种方法是选取恰当的某个事实或个人经历,通过推而广之得出结论,或通过提取事例中的基本属性而得出抽象概念的一种归纳。下面的例子就是利用众所周知的牛顿故事推导出“善于思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样一个结论。

Newton liked thinking and this made him a great scientist. One day he sat thinking in his garden when an apple fell. Then he didn’t only realize that the di-rection the apple fell was always toward Earth’s cen-ter but also realized that Earth had drawn the apple to it. He showed us what was true of apples and the earth was true of planets and moons as well. He formulated the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So only those who like thinking can be successful.

这段文字,包含有两个归纳的过程。其一,牛顿发现地球可以吸引苹果向地心方向落下的力,他将这种力推广到地球也可能吸引月亮等卫星绕地球运行的结论;其二,通过叙述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这样一个个体事例得出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成功的普遍结论。这种比较归纳首先必须要抓住个例和结论中的共同点,这个例子中的共同点是:成功与善于思考的关系。其次,这种比较归纳方法往往通过故事叙述手法体现其本质要点。所以,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段落写作中,要注重故事叙述的关键细节选择,要与结论中的关键要点相一致,力求清楚简洁,不能喧宾夺主,不要忘记了个例的使用是为了得出结论。

(二)用过去或现在的事情证明现在或未来的事情

这种方法是从已知的事实中发现规律从而得出预判现在或将来的一个结论。尽管过去的事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如果找出这种相对独立的事物中的延续效果,就能得出对现在或将来的结论。如:

Carbon dioxide in the air from the burning of fu-els is creating a “greenhouse effect”. As a result, the world’s temperature is raised and some of ice has melted. If this continues, the earth will be destroyed by the air pollution.

在这个例子中,结论“地球将会被空气污染而毁灭”是通过现在的事实“污染造成温室效应”而归纳得出的。这是一种历时的(diachronic)比较。

在比较时英语表达也各有不同,要考虑上下文的衔接。常用于比较来进行归纳的句型结构有很多,可以使用原级比较,如:Reading, when active, is thinking and thinking tends to express itself in words.Therefore, writing between the lines is as important as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to get the most out of any-thing;还可以使用转折比较,如:It’s well known to all that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is an efficient way of reading. But what is less known to get the most out of anything in the course of your reading is writing be-tween the lines;也可以使用并列比较,如: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is important to get the most out of anything in the course of your reading. Equally impor-tant, if you want to do the most efficient kind of read-ing, you should write between the lines.

二、恰当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类比技巧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解释和沟通的能力,提高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联想、比较、对比、发现,提高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类比的结构和特征,教会学生使用类比,从而学会归纳推理出可靠的结论。类比由主体项和类比项构成,两者的“相同特点”是类比的核心。如:My teacher, Sarah always says“Go ahead”when students have questions and feel shy to ask. She always tells us not to pretend to know when you don’t.Otherwise, you will be laughed at as Mr Nanguo act-ing as a stopgap to make up the number. So, asking questions is not a bad thing. It can make you know better.这个例子中,主体项为学生,类比项为南郭先生,相似特点是:当有问题时,如何对待问题。在类比项中,南郭先生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同理,学生如果有问题不问,也不是一件好事。作者通过进行这样的类比,使得“提问题不是坏事情”这一观点不证自明。

类比推理可以对关系、场所、时间、因果、种属等不同角度的关系进行类比。关系类比是指主体项和类比项的内在关系相仿,如:Much thinking can make a wise and quick mind as a lot of exercises can make a strong body. Exercise can help stimulate blood flow. When we think a lot, we can make our knowl-edge connected and related. 这里利用思维与睿智的关系和锻炼与身体的关系进行类比,主体项“思维可以睿智”,类比项“锻炼可以强身”,两者之间的联结关系是“增进知识融合”恰如“促进血液流通”,从而证明积极思维的作用和好处。而下面这个例子:When the family work in harmony, children feel quite pleasant, which will help them grow healthily and de-velop perfectly. So, children raised in a harmonious family are more likely to succeed as fertile land al-ways promises a good harvest. 其中,主体项的场所“和谐家庭”和类比项的场所“肥沃土地”都具有“利于生长”的共同特点。通过这样的场所类比“家庭对于孩子的成功就像是良田才能保证丰收”,“家庭环境对教育很重要”这一结论就很可靠。

利用类比还可以来表明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有时候,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主张个人态度和观点非常含糊或比较粗暴,但利用类比就能清楚且具有说服力地陈述个人观点和态度。下面这个写作中作者对剽窃的态度讨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It would be as shameful a plagiarist using others’ideas and words without acknowledging the source of that infor-mation as a thief taking things from a store without paying. 例子中的主体项“抄袭者”和类比项“窃贼”具有共同特征“不告知而据为己有”来表明作者鲜明的态度“抄袭如同偷窃是可耻的”,结论明确且可靠。再如:I’d no more scribble all over a first edition of Paradise Lost than I’d give my baby a set of crayons and an original Rembrandt. I wouldn’t mark up a painting. Its soul, so to speak, is inseparable from its body.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利用主体项中首版藏书的品相和类比项中名画的品相相比较,和它们的相似特点“品相与价值”的关系,表明作者观点“外表与内容对于价值而言都很重要”。

三、准确分类

分类是指将事物按其本质属性进行划分,加以归类区别。正确的分类系统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性的联系,从而指导人们寻找和认识新的具体事物。分类在学生习作中运用较少,部分原因是学生忽视这种归纳方法在写作中的作用。有些习作借助了分类得出结论,但由于对这种归纳方法缺少足够的认知,使用得不够恰当。教师有必要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对事物进行正确分类,如有意干扰学生的思维惯式,调整他们的思维路径,调整结构思路等,并分析和摹写相关写作结构,不仅是学生得到认知上的提高,而且得到充分的练习。例如: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ecrease of the number of postgraduates is the government’s new policy: the government no longer pays the tuition for postgradu-ates. So those who come for “a free lunch”choose to work.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为了解释考生人数减少的原因,采用了分类的方法来得出结论。作者把考生进行分类,其中一类是由于研究生教育是免费的而选择考研,现在政府取消了免费读研,那么这部分人就放弃考研了,结果,人数减少了。

归类的另一个方法是根据语义路径,从个体开始,上升到类。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个体上的类,如:It is true that stars in the entertainment business are usually overpaid. However, it is only those who reach the very top of their profession can get these huge salaries. This size of money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competition they have to overcome in order to reach success. They are, in effect, rare talents. 该例子中,作者把明星归类到稀有杰出人才中,从而证明了“明星应该得到高报酬”的观点是合理的。人们不会否认稀有杰出科学家应该得到高回报,不会否认稀有商业和经济界天才应该有高收入,那么,作为明星既然被归类到稀有杰出人才,高收入也就顺理成章了。

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按照进程递进的顺序分类。如:The world is full of disappointed people. Some of them probably never had much ambi-tion to start with; they waited for something good and felt cheated because it never happened. Some of them had very specific ambitions and never got what they wanted. Others got what they wanted but found it wasn’t exactly what they’d expected it to be. 在这个例子中,把失望的人按照理想在实践中的进程不同分成不同类:一类是只有理想而从没开始实践的;还有一类是有理想,也实践了,但没有达到目标的;第三类是达到目标了,但与原来的期待有距离,从而证明了无论在哪个层面都会有失望的人。

同理,我们也可以按照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事物进行分类。如:One book owner owns its property by paying for it. But full ownership comes only when you have owned its ideas. 把书的拥有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类是书的物理拥有,另一类是拥有书中的思想。

四、分析综合

分析是考察研究对象的构成、各种特征以及细节。分析可以是从性质上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Boys and girls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sin-gle-sex schools allow equality among pupils and give opportunity to choose subjects freely without gender prejudice. So it is good to educate boys and girls in single-sex schools.这个例子通过分析男孩与女孩的性格差异和选课差异,得出结论“男女分开教育好”。还可以通过数据来分析而得出结论,如:Last year there were only ten minutes in which we could communicate with our classmates in English in the classroom but now we have 20 minutes to do that. So this new teaching method is good to improve our oral English.这个例子通过具体的数据来得出结论“新的教学方法从提高口语的角度来讲是好的”。

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事物整体的发展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认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如:In the beginning, teachers focused on text learning only, like words and grammar; Later, people realized language and culture were bound together, so teachers bega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both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language. Now, people think students need to know not only language forms and culture, but also skills, strategies, and they should learn to be emotionally mature. Then, humanism in English teaching has been suggested.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分析英语教学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过程,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再到学习主体的发展过程,综合得出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在归纳中作者认识到人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理念。

五、抽象概括

抽象是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取事物的核心点,得出合理的简单的基本规律。抽象思维可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也可以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等。教师可以加强监控和指导学生的抽象思维过程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如及时认识和掌握学生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推理思维纬度,抽出事物的本质因素和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能力,及时纠正学生抽象概括思维中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上的不足或空白,跳空或断裂等现象,特别是指导学生对语义的理解,语言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如:My friend, Jane, can speak English well. I know that she started to learn and use English at the age of three. From this case we can learn that young children pick up language much more easily than adults. 这个例子就是以“简从小学英语,所以英语学得好”实例为依据形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孩子比成人学英语更容易”。

归纳教学 篇10

一、归纳思维的内涵

归纳思维是特殊的感性认识到一般的抽象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归纳与概括存在一定区别,是特殊事例推广到一般规律的过程,而概括是将感性认识抽象出事物本质,由种概念外延至属概念的过程。但抽象往往经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归纳、概括、分析等思维是彼此息息相关的,思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归纳思维的过程,教师不可忽略相关思维过程的渗透。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归纳思维培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思维的培养正有利于学生归纳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素质教育也倡导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那学生未来进入社会需要独立思考就需要在高中教学中不断渗透独立思考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归纳思维也是不可或缺的思维能力。

2.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高中的学生经过了初中阶段的学习,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均有一定的发展,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面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提供的实例,日常生活中和教材中展示的感性认识,抽象能力有限,因此,归纳概括知识时会出现知识点混淆、解题时难以迅速从大脑提取需要的知识。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就不应该将概念等内容简单的教授给学生,应当充分考虑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角度为起点,使用教材以及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归纳出概念和规律。

3.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就是通过实验现象去归纳生物学现象和普遍规律的,那在生物学教学中,从学科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归纳思维的培养

1.生物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生物学科中许多概念与日常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如讲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课中介绍糖类的元素构成时,可首先提问学生日常接触到的糖类都有什么?学生会回答白糖、冰糖、葡萄糖等等,当学生举例与糖类实质不同的例子时,教师要适当引导,接着让学生回答这些糖类中学过分子式的糖类,将学生没有学过分子式的糖类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归纳这些分子式的共同点,学生不难看出分子式中均含有C、H、O等元素。

在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课中讲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归纳细胞器均具有的结构是什么,学生不难归纳出是膜结构,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细胞中还有细胞膜和核膜。学生就这样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一步步通过自己的能力归纳了糖类的元素构成以及生物膜系统的概念,通过这种不直接将概念至今介绍给学生,而是通过感性经验和已有认知让学生自主归纳的教学过程,会让学生的归纳思维不断提升。

2.图表方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将相关知识使用图表的方式比较异同的情况非常常见,如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运输方式的比较,可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在学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课后,让学生自主归纳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浓度梯度,是否需要载体和能量,每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实例,可通过这种表格的形式既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新课的知识点,又可通过归纳表格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

在整理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使用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在每节课、每章结束的时候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如利用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等工具。在归纳一章的知识体系时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均是比较好的思维工具,如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通过概念图将知识层级整理清楚,概念的包含关系清楚明了。思维导图更是将放射思维具体化,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辐射的树状图形式形象的展示出来,还可添加简单的图画来表示事物,颜色丰富,让学生在归纳概括知识体系时更享受趣味性,这样学生不仅增强了归纳思维,还进一步发展了发散思维。

3.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生物学科离不开实践部分的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即使教师讲述了实验步骤和实验材料学生依旧会在实验课上手忙脚乱,不能有序的进行实验操作。这时,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自己通过已有认知归纳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内容,这种归纳是学生的自身思维过程,学生的记忆时间会更为长久,实验过程也就能井然进行,再将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记录,尝试自主归纳总结实验结果。这样在锻炼归纳思维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

4.生物习题讲解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在生物试题中会有一些信息题,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阅读后作答。除了信息题还会有图表题,在这些类型试题中,学生提取与答题的相关信息的能力与归纳思维密切相关。学生在大段内容阅读后必须有效归纳出主要在介绍什么进而提取与题目相关的有效信息。图表中也是同理,学生需要归纳总结图表传递了与解题相关的重要信息。因此,在习题讲解课时教师不要代为分析归纳,要让学生一步步分析,归纳概括出解题关键,引导学生自己找出与解题相关的信息,在以后遇到类似习题学生就能自主归纳解题。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学习,知识体系的建构,实验教学以及习题讲解均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培养归纳思维的过程也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归纳知识体系用已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来提高认知水平,是意义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应不断探索努力,将归纳思维的培养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思维能力,成为符合现代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校园华尔兹教学方法归纳 篇11

一、动作分析归纳法

《校园华尔兹》是华尔兹三拍子节奏的舞蹈,每拍一步,舞步较简单,同时它的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在教学中我们把动作分析归纳如下:

1、长步

长步的动作要点是:第一拍步伐略长,落后在音乐的重拍上;第二三拍的步伐略小,落在音乐的弱拍上,跳起来要有快慢、高低起伏的变化。整个舞蹈中的第一个长步,男生要左转180度,与女生搭手。因此男生在转体的同时,右腿应该稍半蹲,左腿前伸,这样便于长步音乐的第一拍起时做动作,如果转体的同时左腿不前伸,长步完成得仓促,动作的节奏会比音乐的节奏慢半拍;用长步围绕男伴旋转360度的转圈时,毎三拍走动90度,共12拍完成一圈的动作;用长步围绕男伴做180度的转圈时,首先要清楚,长步的前一个动作即横跨步,这个动作的重心要落在两个人的外侧腿上,相对的脚脚尖点地,做长步转圈时,先迈点地的脚,即第一个长步左脚先迈,逆时针转动一圈半。接下来的动作是两人手拉手成面对面站,准备做慢步行走,女生因为连续做了几个旋转,重心不能保持稳定,男伴应该稍用力,将女生拉向自己成面对面站。

2、荡步

荡步就是左右脚的交替进退,即三拍内走两步。第一段的荡步正方向第一拍向前迈右脚,第二拍左脚并右脚,第三拍双脚提踵立。撤步时第一拍迈左脚(即并哪个脚就退哪个脚),第二拍右脚并左脚,第三拍双脚踵立;反方向则动作相反。

3、《校园华尔兹》还有个特点,即第一段从第二个八小节至第三个八小节共16个小节(第一个长步和第一个荡步)都是从右脚开始做动作,反方向的动作则相反。以后所有的动作,都是从左脚开始做动作,反方向的动作则相反。

通过归纳,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非常深刻。

二、语言手势激励法

在教学中合理简单有效的语言和恰当的手势,可以让学生很快明白老师的教学意图,让学生在较好地完成动作的同时享受快乐,享受成就。语言提示的内容包括了要做什么,向哪个方向做,什么时候开始做,重复的次数,怎么做和老师的激励等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倒数法”的语言提示方法,“倒数法”即在动作开始前或换动作前从后向前数的方法。此方法便于明确的告知学生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动作,向哪个方向做。运用这种提示法要注意提示的节奏与音乐的节拍一定要合拍,如:第一段第二小节至第三小节可以这样提示:423、323、右荡步、开始做——右脚进、左脚退、右脚进、左并步——423、323左荡步、开始做——左脚进、右脚退、左脚进、转(体)长步——左长步、右长步、223、123。语言提示还可以提示怎么做,如:腿抬起、身体立、抬起头、挺起胸等来提示怎么做才能达到动作的要求。

手势是属于非语言提示,运用手势的好处可以降低因长时间高喊而损害声带的危险,而且室外噪音大,干扰多,手势可以更直观明了地表达老师的意图。如:右手在面前画一个圈可以表示转体;右手直臂侧举可以表示向右侧方向移动;竖起大拇指可以表示对完成动作的赞许。在教学中运用手势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语言提示与手势要合理配合应用。②手势的指导方式要固定,每个教师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手势,但不能随意更改。③提示的节奏与音乐的节拍要吻合。④语言要简练,尽量用正面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意图,如:“抬起头挺起胸”不要说成“不要含胸,不要低头”。⑤利用周围的物体来帮助提示动作的方向。

三、探究合作法

探究合作是学生之间运用合作的技巧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交流配合。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内在情绪体验得到了满足,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校园华尔兹》初学阶段,由于女生对舞蹈的感觉一般要强于男生,可以先教授女生。教授时不分男步女步,所有动作都学。等到所有的女生已经熟练掌握动作后再组建合作小组,可以采用自愿和教师指定相结合的方法,每组2—4人,如果人数过多,男生由于害羞和从众的心理,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因为和男生组合的女生,所有的动作都学习了,大都对完成动作较自信,所以能主动邀请男生练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男生,在同性较少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拒绝女生的邀请,所以男女拉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等到大家都能较熟练地掌握动作时,教师应该先集中讲解纠错,在分组教学,每组6—8人(男女各半),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继续学习和掌握动作,也便于学生学习交换舞伴这一环节。教师特别要关注没有舞伴的学生,分组时有的组人数为单数,教师要时刻关注该组的活动,及时参与到该组的活动中,讲解示范纠错可以经常与该组成员完成,让学生不要有受冷落的感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归纳教学 篇12

关键词:中职数学,归纳,途径

新课程教学强调:知识不能灌输、强加,要靠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信念对新知识分析、检验和批判。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个人体验、个性性格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他们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直观体验和思维策略,因此他们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也会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归纳活动看做是发展学生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在模仿中让学生顺应问题的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指导方针,也是学生在今后生活工作中方法的指引,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然而,数学中介绍的思想方法,都是在众多数学家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得到的成果,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一是感到思想方法奇妙,二是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在顺应的认知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模仿。因此教师在介绍相关的思想方法时,除了要合理架设桥梁,更应该在得到相关的思想方法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训练,帮助学生慢慢接受这种思想方法。

例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第一次介绍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师生在经历方法比较后,教师介绍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对应的不等式的图象法思想,得到y>0对应的是x轴上方的图象;y<0对应的是x轴下方的图象;y≥0对应的是x轴及x轴上方的图象;y≤0对应的是x轴及x轴下方的图象。学生经历自主练习后,教师点评时,应该始终围绕不等式的解对应的图象是在x轴上方还是下方,帮助学生经历适应的过程。

二、在引导中让学生探索问题的结论

数学课堂提倡给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结论。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会直接得到结论,然后举一反三进行应用,这种方法看似简洁,但很低效,而且还有很多的副作用,是名副其实的拔苗助长。抽象的数学结论是数学家在经过一系列特例中观察、猜想、推理得到的结果,这是数学学习的一般思想引领,是一种科学的求知态度。作为数学新知的初学者,要在教师的引导中,不断经历猜想和修正的过程,这是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处理方式。

三、在变易中让学生审辩问题的本质

世界著名教学论专家瑞典哥德堡大学教育系教授马飞龙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空谈学习内容,教师要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审辩到所学知识的关键内容。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既获得了知识,又训练了思维,这些比解题来得更重要。

例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教学中,会有一种错误思维倾向:学生看到恒成立就直接联想到根的判别式Δ,究其原因,教师出示的问题和学生接下来的练习都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在没有识别的环境中,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条件反射,更不可能去理解Δ在二次函数图象中的作用,导致概念不分,意识模糊。

为了让学生掌握恒成立问题的正确处理方法,教师设置了3个问题进行变易教学。

问题1:已知不等式x2+x+a>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问题2:已知不等式ax2+x+a>0(a≠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问题3:已知不等式ax2+x+a<0(a≠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学生在问题1中习得了用图象法研究不等式恒成立的数学思想方法。问题2让学生审辩到二次项系数决定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问题3让学生审辩到不等式的不等号决定了所要研究的函数图象。教师通过改变问题的维度,让学生看到了不等式里面的关键因素,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归纳:符合题意的图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约束得到符合题意的图象。

在本节课的处理方法上,教师充分采用了变易方法,让学生习得了图象的正确约束方法,问题的设置始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学生在教师提供的题组中捕捉到问题变化的量,领会了这些变化的量产生了变化的结果。

结语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几个例题、重复训练,虽然看似简洁,但很低效。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限制课堂容量,延长知识获得过程并帮助学生积极归纳,比如问问学生准备从哪个方面切入问题,问问学生解题时题目条件能进行怎样的联系和转换,这些有益的帮助比直接告诉教师的“想法”和“经验”有效得多。学生充分参与归纳活动的课堂,表达互动会占用课堂时间,解题的数量下降了,但课堂的效益提升了,这样的教学值得我们追求。

参考文献

[1]曾大洋.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FDI趋势下一篇:典型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