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管理

2024-11-23

归纳管理(共9篇)

归纳管理 篇1

摘要:因果关系的显著性是管理案例研究严谨性的最终标准。因果关系的显著性程度取决于归纳过程的强度与广度, 使用穆勒五法中的剩余法与共变法可以加深案例研究归纳的强度, 使用穆勒五法中的契合法、差异法与契合差异并用法可以加大案例研究归纳的广度。

关键词:管理案例研究,归纳逻辑,比较方法

一、管理案例研究严谨性标准、归纳中的假因果谬误与因果关系显著程度

众所周知, 科学研究追问某一现象背后的机理, 尤为重要的是, 这一机理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导致的。换言之,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客观事物的因果性联系, 即通常所称的科学规律。只有搞清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们才能明确地指出:之所以A现象出现, 是因为B因素的作用;下一次当B因素出现时, 在同样的条件下, A现象必然发生。正是因果关系的存在, 人们才能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促使某些希望的结果出现, 没有因果关系, 所谓科学研究对于人类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遗憾的是, 这一显而易见的前提被相当多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忽视。

从这一原点出发, 我们立即发现, 无论是Yin所提出的案例研究的规范性步骤, 还是三角测量, 或者是“将故事升华”以及各种数据编码处理工具, 如果无助于因果关系的揭示, 就都会流于形式。换言之, 数据编码是否漂亮并不是评价标准, 而“因果关系是否确实存在”或者因果关系的显著性才是案例研究严谨性的最终标准, 三角测量等工具应服务于这一最终目的。

案例研究为了从特殊的现象中提炼出因果关系, 必须使用归纳逻辑。在逻辑学中有关“归纳”领域专门存在一整套逻辑体系, 它不同于实证逻辑。因为归纳逻辑研究人们如何从具体的个案上升到一般、概括性的结论, 因此它是一种放大性或扩大性推理, 与实证研究大样本量的验证不同, 归纳逻辑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或者不确定推理。

在归纳逻辑中常见的一个谬误是假因果谬误, 它的形式如下:X和Y在某几种情况下同时出现, 因此, X导致Y。假因果谬误的一个典型例子如:“在过去的两个月中, 每一次啦啦队队长戴着蓝色发带为球队助威时, 篮球队都吃了败仗;所以, 为了避免篮球队以后再吃败仗, 啦啦队队长应当扔掉那倒霉的蓝色发带。”当然, 在实际的案例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逻辑问题不可能如此浅显, 但问题的实质很可能是高度类似的, 这一谬误不是采用漂亮的编码技术和所谓的三角测量能够解决的。

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谬误在实证研究中不会存在, 实证研究的大样本立即能证明结论的真伪。亨普尔指出, 对于科学假说的形成和提出, 不能给一般的规则来概括;而对于验证科学假说, 判断其为真还是为假以及假说受到证据支持的程度, 倒是能够提出一般性的准则, 甚至做出精确的、定量的规定。实证研究正是通过严格的检验回避了归纳中的谬误问题, 而这一问题在案例研究中是不能回避的, 因为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理论的建构[1]。

因为归纳逻辑研究人们如何从具体的个案上升到一般、概括性的结论, 它是一种放大性或扩大性推理, 与实证研究大样本量的验证不同, 归纳逻辑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或者不确定推理。因此, 不同于大样本的实证检验, 任何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不可能是无懈可击的, 这样, 以归纳逻辑为基础的管理案例其严谨性就取决于归纳过程的因果关系显著性程度。

二、因果关系显著性程度与归纳的强度和广度

归纳逻辑中一类较特殊的是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的形式是:依次考察了S类的每一个对象, 发现它们都是P, 所以, 所有S都是P。显然, 完全归纳法的适用范围很小, 它只适用那些对象数目很少的类别。包括科学规律在内的大多数的归纳逻辑都涉及到不完全归纳, 即从个别的前提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 因此, 如前所述, 不同于演绎逻辑, 归纳逻辑一定不会是绝对正确的, 归纳推理的质量可以通过因果关系显著性程度来衡量。例如哥德巴赫通过对所有大于2的偶数的研究发现, 已有的试验都证明了它们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截至目前, 我们只能认为该结论极有可能是真的, 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有发现反例。推而广之, 凡归纳获得的任何自然科学规律都有可能被推翻或修正, 它们一定不是绝对正确的。

归纳逻辑中首先存在一个被考察对象的多寡与代表性的问题, 例如一个可能的归纳论证如下:燕子会飞;大雁会飞, 苍鹰会飞;麻雀会飞;燕子、大雁、苍鹰、麻雀都是鸟, 所以, 鸟都会飞。在上述归纳中就存在被考察对象的数量与代表性不够的问题, 这样导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 或结论不成立, 本文认为其来源于归纳的广度不够。

归纳逻辑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归纳过程的强度不够。自然科学中的归纳几乎都不是前述“鸟会飞”的简单情况, 科学定律一般包括一个或一组初始条件, 它的形式是:在A情况下, B现象一定会出现。然而, A与B可能只是在在众多的条件与现象中偶然相遇, 导致B现象出现的可能是C、D、E等其他因素, 如果未作深入分析, 就得出A必然导致B, 本文认为其来源于归纳的强度不够。

基于上述分析, 提高管理案例研究的因果显著性或严谨性, 就可以通过提高归纳过程的强度与广度来达到。需要注意的是, 案例研究既不像实证研究那样通过统计的方法对研究现象的总体进行抽样, 其结论就绝对不是无懈可击的, 因此, 管理案例研究的严谨性是相对的。换言之, 我们只能说甲案例研究的严谨性比乙案例研究的严谨性强, 但我们不能断言, 甲案例研究就是绝对严谨的, 而乙案例研究就绝对不严谨。

此外, 就加大归纳过程的广度而言, 有时候可能困难较大, 这实际上是说, 单案例研究还有存在的必要。尽管从归纳的逻辑的角度看, 单案例研究的严谨性肯定比多案例研究要小, 但某一特定的情况在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概率极小, 以至很难找到第二个类似的案例, 这种情况下, 对于这种特殊案例研究的价值仍然存在, 在单案例研究中我们只能尽量加深归纳的强度, 而加大归纳的广度则较为困难。

三、提升归纳强度与广度的方法

传统归纳逻辑主要包括枚举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穆勒五法、回溯推理、似真推理等。其中穆勒五法逻辑体系完整,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其实并没有超越穆勒五法[2]。在笔者看来, 由于实证科学特别是证伪主义的兴起, 不少社会科学研究者甚至不了解穆勒五法的基本概念, 这不能不说是案例研究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1. 可以采用穆勒五法中的剩余法与共变法提升管理案例

研究归纳的强度。剩余法是从一组由因果联系的条件和现象中分离出那些已经知道因果联系的组成部分, 留下所需要的因果联系作为“剩余”而构成, 该法特别适用于单案例研究。其中已知的因果联系主要来自于成熟的管理理论, 通过扩大原因因素的考察范围, 实际上单案例研究也可以达到较强的因果关系显著度。相当多管理实践实际上采用了剩余法, 如飞机失事原因的确定, 若从案例研究的角度来讲, 在某一型号飞机第一次失事之时, 是一个典型的单案例研究, 这时就只能采用剩余法。

共变法是通过将一个条件中的变化与结果中的变化进行匹配, 从而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简单的表述是增加与增加匹配, 减少与减少匹配。单案例研究虽然案例数量只有一个, 但是案例发生的时间跨度却可以很长, 通过增加跟踪研究的期限, 来考察案例中诸条件与结论的变化情况, 同样可以提高案例研究的严谨性。

2. 可以采用穆勒五法中的契合法、差异法和契合差异并用法提升归纳的广度。

笔者[1]一再强调, 案例研究不同于实证研究, 它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实现按照统计学规则确定的样本, 基于此, 多案例研究中案例的选择通常使用理论抽样。换言之, 案例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规则寻找出来的。怎样寻找用于研究的案例, 穆勒指出, 一种方法是选择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的案例, 举例如下, 假定A、B、C、D、E都是可能导致结果Z的因素, 采用剩余法和共变法已经没有办法再从A、B、C、D、E中进一步选择, 这时在研究允许的情况下, 就可以引入其他结果相同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找出真正的因果联系。

提高归纳广度的另一种方法是差异法。差异法选择结果相同而条件并不完全相同的案例, 通过进一步比较, 从中找出真正的因果联系。提高归纳广度的第三种方法是契合差异并用法。

四、结语

“比较与归纳”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管理案例研究是一个比较与归纳的过程, 而不是实证检验的过程。从归纳逻辑中最有代表性的穆勒五法中可以看到, 绝大多数归纳逻辑都要使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因此, 案例研究应该建立在归纳逻辑与比较方法的基础上, 其严谨性就是归纳中条件与结论之间因果关系的显著性程度, 而提升因果关系显著性程度的方法是加深归纳过程的强度和加大归纳过程的广度。如果将科学发现分为“假说的提出”与“假设的验证”两个阶段, 则前一阶段“假设的提出”完全依赖于归纳与比较, 从这个意义上说, 归纳与比较是包括管理学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吕力.案例研究的目的与评价探析[J].商业经济, 2011, (11) :83-85.

[2]张扬.证伪在社会科学中可能吗?[J].社会学研究, 2007, (3) :136-153.

归纳管理 篇2

班级与班级管理

了解

1、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掌握

1、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2、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运用

1、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2、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2.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3.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组织的建设2.班级日常管理3.班级活动的管理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三、班级管理的模式

(一)常规管理(二)平行管理(三)民主管理(四)目标管理

1.班级平行管理: 内涵: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要求: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双管齐下、相互渗透的管理,既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其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又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来促进班集体的管理和发展。

2.班级常规管理:

概念: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内容: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作用:第一,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第二,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活泼、积极、有效的班集体;第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3.班级民主管理: 内涵: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要求:一是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4.班级目标管理: 内涵: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

要求:围绕全体成员共同确立的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自我管理。

四、班级管理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二)全面管理原则(三)自主参与原则(四)教管结合原则(五)全员激励原则(六)平行管理原则

五、班级管理的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二)目标管理法(三)情境感染法(四)规范制约法(五)舆论影响法(六)心理疏导法(七)行为训练法

六、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

七、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5.保证教学进度

九、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问题:第一,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第二,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解决措施:第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第二,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班主任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工作、开展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

一、班队活动的类型

(一)主题教育(二)班队例会(三)班队文艺活动(四)班队体育活动(五)班队科技活动(六)班队劳动(七)班队游戏活动(八)少先队活动

二、课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课外活动的内容

1.学科活动 2.科技活动 3.文体活动 4.社会活动 5.游戏活动 6.课外阅读活动 7.主题活动

四、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归纳管理 篇3

一、困境 1: 企业未能及时变革管理哲学与观 念, 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 ( 2001) 认为, 预算是一种分权, 其背后蕴含着权力共享的哲学思想。而在我国, 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内部上级对下级的管理通常采用“没有权力共享的分权”这种哲学思想, 导致权力分布的极端化, 以至于企业长期陷入“分权—混乱—集权—痛苦—分权—混乱”的恶性循环。通过预算贯彻“权力共 享的分权”是现代大公司存在和发展的秘诀之一, 这也是我国企业实现“分散权责, 集中监督”, 摆脱前述恶性循环的妙药良方。成功的企业往往将正式的预算管理制度与开放、灵活、非正式的控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 Malmi和Brown, 2008) , 而这也依赖于企业培养健康良好的分权文化。

企业管理哲学与观念属于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既影响也反映企业文化的特点,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包括管理哲学与观念在内的企业文化的影响, 很多研究者在研究预算管理问题时, 都提到了企业文化。《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 ( 2001) 从技术、组织、行为和环境四个层面描述和理解预算管理体系, 其中在环境层面强调了文化要素, 具体包括管理层对预算的态度, 严明的激励制度等等。李志斌 ( 2006) 从组织转型视角研究预算管理时指出, 组织转型过程必然伴随着管理控制的变革, 新型组织的管理控制很显著的一个特点是, 强调企业文化、价值观、信任等软控制的作用, 并进一步明确新型组织的预算行为会受到组织文化、价值观等软控制的影响。梁莱歆 ( 2007) 以企业研发预算管理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认为企业在研发预算管理中应树立资源有效性和价值链的思想, 这其实也属于管理观念的范畴。高晨和汤谷良 ( 2010) 认为交互预算是一种应对战略不确定性、契合管理控制的新机制, 其核心是组织内部持续的沟通和学习, 预算实现“交互”, 必须要求组织内部具有鼓励创新的价值观、相互尊重和善于沟通的文化氛围。

可见, 研究者普遍认为管理哲学与观念及企业文化环境对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重要影响。现阶段, 我国企业中不乏一些优秀预算管理实践, 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笔者认为, 影响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之一为企业不能及时变革管理哲学和观念, 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二、困境 2: 预算与企业战略相互脱节, 与考 评奖惩制度匹配性差

龚巧莉 ( 2012) 在其著作中指出, 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控制模式, 它以预算管理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控制架构的变革, 整合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 分解落实责任预算, 强调预算业绩考评, 将企业的战略行动计划分解落实到年度经营中, 以预算形式逐级分解形成各分 ( 子) 公司、职能部门的年度预算, 从而使企业的战略行动计划得到落实。理论界和实务界基本认同这种关于预算与企业战略关系的观点, 即预算是企业战略的“分解与细化”。李国忠 ( 2005) 在研究企业集团预算控制模式问题时指出, 管理理论界主要关注企业集团的战略、组织模式等问题, 而财务理论界主要关注预算管理体系对企业管理的整合作用; 企业短期经营战略或规划是以长期发展战略为基础的, 适宜编制年度预算。王斌 ( 1999)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将预算管理模式分为四种类型: 市场进入期———资本预算为主, 市场增长期———销售预算为主, 市场成熟期———成本预算为主, 市场衰退期———现金预算为主。尽管王斌的这种思路有其缺陷, 但遵循了预算应该与战略相匹配的原理, 因为企业在不同周期阶段, 有不同战略重心, 其预算的主要目标也就会有所不同。此外, 赵华和张鼎祖 ( 2007) 专门研究了企业资金战略预算管理模式, 指出资金预算管理和控制体系是企业资金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

预算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预算考评及奖惩制度。预算考评在企业组织管理的每个层次上都对全面预算管理发挥着业绩评价以及约束和激励的重要作用 ( 龚巧莉, 2012) 。但是, 不可忽视的是,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在于制定适当的预算考评及奖惩制度。考核直接以预算目标为依据, 或者选择其他依据, 这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若以预算目标为依据, 则可能导致预算松弛 ( 郑石桥和王建军, 2008) , 还可能阻碍创新和学习, 导致操纵数字、部门冲突等现象 ( 李志斌, 2006) ; 若选择其他依据, 企业又得考虑该如何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鉴于预算与企业战略、考评及奖惩制度的重要关联, 笔者认为如果预算与企业战略脱节, 与考评奖惩制度匹配性差, 将使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陷入困境。

三、困境 3: 预算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 范化程度不高

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 ( 2001) 调研了当时国内企业预算管理现状, 发现企业预算并不规范, 重大投资项目缺乏预算, 预算编制过程也存在问题, 不少企业的业务人员并没有参加预算编制。课题组进一步指出, 预算应该成为系统的过程, 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和调整都很重要, 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预算流程。集团公司的有效整合必须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 ( 《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2001) , 这就对预算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斌和竺素娥 ( 2002) 在尝试构建资本预算管理体系时, 认为强化我国企业资本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预算管理制度, 并提出了具体途径。梁莱歆 ( 2007) 提出改进目前研发预算管理的出路之一, 就是要适应企业研发机构的设置, 实现研发预算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邓传洲等 ( 2008) 基于问卷调研发现, 公司规模与管理规范化程度正相关, 科学的预算制度对规范化和正式化管理程序的依赖度很高。

许多案例研究、问卷调研和实验研究的结论都支持预算在战略实施、组织计划、目标设定、资源配置、沟通、员工激励、薪酬决策等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 Stephen和Vander Stede, 2003; Sprinkle, 2008) 。但是, 前提是企业预算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必须达到一定水平, 否则企业实施预算管理将会陷入困境。

四、困境 4: 预算管理过度偏向财务指标, 忽 略了运营管理要求

传统预算编制的内容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 主要涉及财务指标。企业编制预算时主要考虑财务目标, 会导致一些消极后果, 进而影响战略的实现。这些后果主要包括: 预算成为“诱发员工说谎的游戏” ( Jensen, 2003) ; 预算缺乏战略眼光、仅注重成本控制而忽视价值创造, 缺乏弹性, 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 ( Neely et al, 2003) 。邓传洲等 ( 2008) 衡量“预算副作用”时, 提出了预算的缺陷, 包括: 导致公司内部行为的短期化, 分部为预算目的人为调整财务数据, 员工产生对管理层的抵触情绪, 分部员工可能从以公司利益为中心转向以分部利益为中心。在预算考核环节, 不少企业又是以基于预算的财务指标作为考核依据, 这样构建合理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赵华和张鼎祖 ( 2007) 在探讨资金战略预算管理指标体系时, 提出了六个指导原则, 即要求指标必须具备明晰性、相关性、可测度性、可调控性、成本效益性以及操作性。但是, 这些指导原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指标考核的合理性, 却依旧难以保证企业运营过程中对财务目标以外的其他需求。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 预算管理饱受诟病, 甚至有人把预算视为公司管理的“毒药” ( Jack Welch, 2005) 。

理论界也思考了对策, 其中一种极端的想法是, 提出“超越预算”的思路 ( Hansen et al, 2003) , 旨在否定现行预算理论和方法 ( 于增彪等, 2004) 。另外一种想法是, 对预算进行改进。于增彪等 ( 2004) 认为, 在认识预算与非财务指标的关系时, 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 财务指标能使预算管理系统产生严格勾稽关系, 从而具备系统性, 而非财务指标缺乏这种功能; 第二, 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在实务中是重叠在一起的。因此, 他们建议将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捆绑在一起, 用后者的系统性带动前者, 使前者也具备系统性。有人主张用平衡计分卡取代传统预算控制并且与预算目标挂钩, 但蔡剑辉 ( 2009) 认为非财务指标之间的逻辑性弱于财务指标, 更容易被操纵。

尽管理论界对预算管理出现了褒贬不一的声音, 但这并不影响预算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不过, 如果企业预算过分偏向财务指标, 严重忽视运营方面的要求, 必然会导致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五、困境 5: 预算管理的功能冲突, 决策功能 和控制功能难以并重

著名会计学家Zimmerman认为预算的两种基本功能是决策和控制。预算的决策功能, 是指通过预算过程, 保证组织中专属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渠道, 以便作出资源配置决策。决策功能具体包括沟通、计划、协调及资源配置功能。预算的控制功能, 是指以预算目标为标准, 监督和评价组织内的活动, 并与薪酬政策挂钩, 从而控制组织行为。控制功能具体包括业绩评价、经营控制和激励等具体功能 ( 佟成生、潘飞和吴俊, 2011) 。佟成生等 ( 2011) 专门讨论了预算管理的决策功能与控制功能的冲突问题, 认为预算同时具备决策和控制功能, 在现实中可能导致预算功能的冲突和失灵。而先前, 一些国外学者 ( Epstein和Manzoni, 2002; Merchant和Manzoni, 1989; Barret和Frater, 1977) 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即认为预算不可能同时履行多种功能。预算作用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计划与激励、评价的冲突。如果预算计划直接与激励制度挂钩, 一些编制预算的经理人员就会设置更低的目标, 从而产生预算松弛。如果忽视预算的激励作用, 又会带给人这样的印象, 即企业存在两套预算, 一套用于计划, 一套用于评价。蔡剑辉 ( 2009) 认为, 预算同时用于决策和控制, 并且基于预算的评价与奖惩机制在内控中处于主导地位, 导致的后果是掌握专属知识和信息的基层管理人员或员工在参与编制预算时, 往往制定更低的预算目标, 出现预算宽余。倘若高层管理人员拒绝给予基层人员更多的预算参与权时, 又会产生新的矛盾, 包括预算目标可能偏离实际、员工怠工等等。佟成生等 ( 2011) 认为企业应在不同的内、外部环境中发挥预算的相应功能。具体而言, 概括如下表:

因此, 企业应当根据所处环境的具体情况选择发挥预算的决策功能或控制功能。将预算的决策功能和控制功能捆绑在一起的后果, 要么是编制预算时产生预算宽余, 导致预算控制功能的紊乱; 要么是基于预算目标的业绩评价体系会削弱预算的决策制定能力, 导致预算决策功能的紊乱 ( 蔡剑辉, 2009) 。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处理预算的功能冲突, 也可能会使企业预算管理陷入困境。

六、小结

20世纪50年代初预算就成为了一些研究者的批评对象, 预算被认为是管理者强加目标给企业员工的强制性工具 ( 张朝宓等, 2004) 。后来, 对预算管理缺陷的讨论依旧在进行, 一些研究者甚至提出“超越预算”的概念, 主张放弃预算。然而, 这些并没有影响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控制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实践。本文梳理了关于预算管理的主要文献, 归纳和总结了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这些困境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乃至战略目标都可能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 企业在设计与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时, 应当对这些问题予以适当关注, 以追求全面预算管理的最大效用。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企业管理控制工具。通过对主要研究文献的归纳与总结, 发现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问题。识别并克服这些困境, 对推动企业预算管理实践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困境,企业

参考文献

[1] .于增彪, 袁光华, 刘桂英等.关于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4) :22-29.

[2] .龚巧莉.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 .高晨, 汤谷良.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论分析与中国企业的创新[J].会计研究, 2007 (8) :68-75.

[4] .邓传洲, 刘峻勇, 赵春光.基于预算的考核、预算氛围和预算副效应[J].会计研究, 2008 (4) :70-77.

[5] .高晨, 汤谷良.交互预算:应对战略不确定性、契合管理控制的新机制[J].会计研究, 2010 (9) :51-58.

[6] .梁莱歆.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现状﹒问题﹒出路[J].会计研究, 2007 (10) :67-72.

[7] .佟成生, 潘飞, 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 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 2011 (5) :44-49.

[8] .赵华, 张鼎祖.企业资金战略预算管理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6) :55-60.

[9] .郑石桥, 王建军.信息不对称和报酬方案对预算松弛的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5) :61-68.

电梯安全使用管理制度书本归纳 篇4

一、电梯安全使用管理制度的内容

1.)相关人员的职责。2.)安全操作规程。3.)日常检查制度。4.)维护保养制度。5.)定期报检制度。

6.)电梯钥匙使用管理制度。

7.)作业人员与相关运营服务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

8.)意外时间或者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与应急救援演习制度。9.)安全计数档案管理制度。

二、相关岗位责任制

(一、)建立岗位责任制是其他各种管理制度的核心要求,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履行的职责,《电梯使用与维护保养规则》中第九调提出:“使用单位应当履行一下职责:

1.)保持电梯紧急报警装置能够随时与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机构或者值班人员实现有效联系。

2.)在电梯轿厢内或出入口的明显为止张贴有效的《安全检验合格》标志。3.)将电梯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乘客易于注意的显著位置。

4.)在电梯显著位置标明使用管理单位名称、应急救援电话和维保单位名称及其急修、投诉电话。

5.)医院提供患者使用的电梯、直接用于旅游观光的速度大于2.5m/S的乘客电梯,以及采用死机操作的电梯,由持证的电梯司机操作。

6.)制定出现突发事件或者事故的紧急措施与救援预案,学校、幼儿园、机场、车展、医院、商场、体育场馆、文艺演出场馆、展览馆、旅游景点等人员秘籍场所的电梯使用单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救援演练,其他使用单位可根据本单位条件和所使用电梯的特点,适时进行救援演练。

7.)电梯发生困人时,几时采取措施,安抚乘客,组织电梯维修作业人员实施救援。8.)在电梯出现故障或者发现异常情况时,组织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电梯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9.)电梯发生事故时,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排险和抢救、保护事故现场,并且立即报告事故所在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10.)监督并且配合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维保工作、11.)对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电梯安全教育和培训。

12.)按照安全计数规范的要求,几时采用新的安全与节能计数,对在用电梯进行必要的改造或者更新,提高在用电梯的安全与节能水平。

(二)电梯安全管理机构职责

(三)电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四)点底维修保养人员岗位职责

(五)电梯死机岗位职责

(六)电梯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职责。

三、日常管理制度

(一)电梯日常安全使用管理制度

1.)电梯安全管理员每日应对电梯做例行检查,如发现有运行不正常或损坏时,应立

即停梯并通知维修保养单位检查。

2.)电梯安全管理员应负责对电梯要是的管理,禁止任何物管人员取得并使用。

3.)运行中电梯突然出现故障,电梯安全管理员应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进行安慰、救援乘客,并及时通知维修保养单位派人前来维修。

4.)出现电梯设备浸水或底坑进水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设法讲电梯移至安全地方并处理。5.)发生火警时,切勿乘搭电梯。

6.)防止超载。超载铃响时,后进应主动退出。

7.)七岁一下儿童、精神病患者及其他病残不能独立使用电梯者,应由行为能力的人扶助。8.)住户搬家或者其他大宗物品需占用电梯时间较长时,应与电梯设备付案例部门取得联系,选择在人流量较少的时候进行。

9.)电梯轿厢内的求救警铃、风扇、应急照明等必须保证其工作状态正常,以免紧急请款是发生意外。

10)因维修保养而影响电梯正常使用时,应至少在层站明示位置悬挂告示牌及设防护栏。11.)电梯“安全检验合格“证有效期满30天,应及时提供相关资料,会同电梯维系iiubaoyang单位申报检验。

12.)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客梯运载货物,超长、越宽、超重、易燃、易爆物品禁止进入电梯。

13.)禁止在电梯内吸烟、乱涂、乱画等损坏电梯的行为,并做好电梯的日常清洁工作。

(二)电梯机房管理制度

(三)电梯三角要是付案例制度

(四)电梯定期检验和中大修申报制度:电梯在“安全检验合格”证有效期到期前一个月,使用单位必须主动想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一般情况下,电梯运行三年后应中修,运行五年后应大修。

(五)电梯日常巡视检查制度,巡视检查的主要内容为:

1.)电梯运行声音是否正常,有无震动。

2.)减速器的油温、油色是否正常,有无异味。

3.)变压器、电阻器、电抗器温度是否正常,有无过热现象或过热痕迹。

4.)制动器动作是否正常,制动线圈是否过热,制动轮上是否有油污。

5.)指示仪表指示是否正确。各继电器、接触器动作是否正常,有无以为及异常声响。

7.)机房内温度是否超过规定,通风是否良好,机房内不得堆放易燃物和腐蚀性物品。

8.)机房内消防器材是否完好齐备

9.)通信设备应灵敏畅通,照明应良好,指示牌、标示牌应准确无误;盘车手轮、开闸扳手应放置在明显位置

(六)司机交接班制度

(七)电梯乘客应当正确使用电梯的要求

四、电梯维修保养制度

(一)电梯维修保养总的原则

电梯的维修保养,应由取得做野资格证书的电梯维修保养人员负责进行。进入作业现场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维修保养人员同时进行。

对电梯作保养工作,应根据不同部位的工作特点、检查日期、范围和内容,一般可分为例行(半月)保养和季、半年、及定期维护。

 例行(半月)维修保养  季度维修保养  半年维修保养

 定期检验

五、电梯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一)电梯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1.)电梯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方可从事相应的做野或管理工作。

2.)申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应当首先向发证部门制定的特种设备做野人员考核机构报名参加考试;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两个科目,均实行百分制,60分合格。

3.)考试合格的人员,由考试机构向发证不么统一申请办理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4.)“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每两年复审一次。持证人员应当在复审期满三个月千,想发证部门提出复审申请。复审合格的,由发证部门在证书正本上签章。复审不合格的,应当重新参加考试。

5.)电梯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制定的相关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大纲的内容、要求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作业知识、作业技能和几时进行更新。培训要做好记录。

(二)电梯营运服务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六、电梯使用管理要求

(一)注册、登记和使用要求

1.)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或者电梯产权所有者身份证

2.)“特种设备使用注册登记表”(一式两份)

3.)安装监督检验报告

4.)使用单位与维护保养单位签订的维护保养合同。

5.)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电梯司机等电梯相关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

6.)安全管理制度目录。

(二)变更、停用和注销要求

七、电梯安全计数档案管理

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一下内容:

1.)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2.)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3.)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4.)特种设备机器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5.)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6.)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改造计数资料

八、电梯应急预案与救援方法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及《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都提出:电梯使用单位应制定出突然时间或者事故的应急措施与救援预案,要求出现人员秘籍现场情况的电梯使用单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救援演练,其他使用单位可适时进行救援演练

1.总则

2.领导及救援小组组成 3.报告制度 4.现场保护 5.救援工具

6.救援实施方法和步骤

发生事故后救援实施方法和步骤

 救援小组查明事故原因和危害程度,确定救援方案,组织知会救援行为。 设立警戒线、抢救伤员、保护现场、防止事故扩大、疏通交通道路,引导救护车、救火车等。需移动现场无见的,应设想保存或做出标识,绘制现场简图,做出书面记录。

 使受伤人员尽快脱离现场,根据需要拨打119、120。

 易燃、易爆、有毒及炽热金属等特别无见,应迅速采取对策,几时处理。 对抢救就在人员进行安全监护,保护抢救人员 绝对安全,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7.公布联系电话

九、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1.安全技术档案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

b)设备及其零部件、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技术文件; c)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的有关资料、报告; d)日常检查与使用状况记录、维保记录、自行检查记录或者报告、应急救援演习记录; e)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报告,定期检验报告; f)设备运行故障与事故记录。

日常检查与使用状况记录、维保记录、自行检查记录或者报告、应急救援演习记录,定期检验报告,设备运行故障记录至少保存2年,其他资料应当长期保存。

2.安全管理员及档案管理员应认真贯彻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做好档案、资料的接收、登记、整理、保管、借阅等事宜,为电梯的安全运行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3.电梯安全管理员应监督电梯作业人员做好各种记录,及时将各种记录移送档案部门保管。4.电梯安全管理员每月应将各种记录送交档案管理部门保管。

5.有关人员部门需借用电梯资料的应经电梯安全管理员同意签署意见后向档案管理部门借阅,并按规定做好借阅登记手续,按时归还借阅资料。6.电梯的各种资料应按由档案管理部门装订成册。

归纳管理 篇5

休谟称归纳推理为“关于事实的推理”( reasoningconcerning matter of fact) ,对其全面的分析首次呈现在其力作《人性论》(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中。随后,更简洁有力地呈现在《人类理智探究》(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中。

在《人类理智研究》一书当中的第四章第二节。文章开头连续三个自问自答: 1.“关于事实推理的本质是什么? 恰当的答案似乎是,它们建基于因果关系之上。[1]232. “那 ( 因果) 关系的全部推理与结论的基础又是什么? 也许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经验。”[1]233.“从经验所得出的所有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这暗含着一个新问题,这也许是更困难的解决方案与解释。”[1]23这三个问题让被讨论的对象跌入了一个循环当中。

该问题的实质是: 从已知推 至未知的 根据。“为何这经验应该被拓展至未来以及其他的也许仅仅是表面相类似的客体,这是我所要坚持的主要的问题。”[1]24显然,这个问题是从时间与空间两个不同的维度来发问,纵然两个维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被清晰地区分。从时间的维度,即如何让从过去、现在推至未来; 从空间的维度,即如何从一个事例推至相似的其他多个事例。休谟随后因应着这两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最后得出了一个心理学的答案。

二 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处理

在波普尔以前,无论是经典经验论者还是新经典经验论者都是辩护主义者,他们所作出的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即辩护归纳法的合理性。然而,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他处理归纳问题的新思路: 第一步是否定归纳推理的合理性; 第二步是提出猜想 - 反驳法取代归纳法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一) 波普尔消解归纳问题

波普尔对归纳问题采取的是否定的态度,认为“归纳原理易于产生矛盾”[2]5,应该被否弃。他首先将休谟问题理解为归纳问题,然后将其分解为归纳的逻辑问题与心理学问题。

波普尔指出,休谟的归纳的逻辑问题是: ( A)“从我们经历过的( 重复) 事例推出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其他事例( 结论) ,这种推理我们证明过吗?”[3]30

波普尔将这一问题重述三个新的命题,分别为:

( A1) “解释性普遍理论是真的这一主张能由‘经验理由’来证明吗? 也就是说,能由假设某些试验陈述或观察陈述( 人们可能说这些陈述‘以经验为根据’) 以为真来证明吗?”[3]91

( A2) “解释性普遍理论是真的或是假的这一主张能由‘经验理由’来证明吗? 即,假设实验陈述是真的,能够证明普遍理论是真的或者证明它是假的吗?”[3]4

( A3) “在真或假方面,对某些参与竞争而胜过其他理论的普遍理论加以优选曾经被这样的‘经验理由’证明过吗?”[3]7

休谟的归纳的心理学问题是: ( B) “为什么所有能推理的人都期望并相信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事例同经历过的事例相一致呢? 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有极为自信的期望呢?”[3]8

波普尔将这一问题重述为两个命题,分别为:

( B1) “如果我们从有充分证据的观点批判地去看理论,而不是从实用的观点去看的话,我们对理论甚至受过最好检验的理论的真理性总是完全有保证或有确定性吗?”[3]9

( B2) “我们都抱有的诸如相信将有明天那样的‘坚强的实用的信念’,是非理性 的重复的 结果吗?”[3]4

对于问题( A) 与( B) ,不同哲学家有不同回答。

休谟对( A) 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不管重复多少次,归纳推理在逻辑上都是无效的。而他对( B) 的回答却是肯定的。人类受重复与联想的机制所限制,这一切都是习惯使然,因此,“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只有这条原则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来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

逻辑经验主义者对( A) 的回答是肯定的。例如,卡尔纳普、莱欣巴哈等等,都在为归纳法的合理性辩护孜孜不倦地做出努力。对问题( B) 的回答是否定的。

波普尔的回答与前两者均不同。他对( A) 的回答是: 第一步,将( A) 重述为( A1) ,然后再给出否定的回答: “没有任何真的试验陈述会证明解释性普遍理论是真的这一主张。”[3]28第二步,他从( A1) 衍推出( A2) ,即y→y∨z,然后给出肯定的答案: “假设试验陈述是真的,有时允许我们证明解释性普遍理论是假的这种主张。”在这里,笔者是认同波普尔的分析的。如果试验陈述是假的,那么既不能证明普遍性理论是真的也不能证明普遍性理论是假的。如果试验陈述是真的,那么不具有证明普遍性理论是真的可能性,只具有证明普遍性理论是假的可能性。恰恰是这样的一种可能性使得对问题( A3) 的回答是肯定的,即对竞争中的理论进行选择是可能的。这一点正是波普尔发展证伪主义的逻辑根据。

至于问题( B) ,波普尔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普遍性的信念并不是像休谟所声称的那样依靠重复而形成的,而是“部分是天生,部分是由尝试和消除错误的方法引起的天生信念的变种”[3]28。休谟对归纳法的理解就是一个悖论: 理性的人类每日的生活所依靠的是非理性的归纳法,一个在逻辑上无效的推理原理,所进行的科学活动都是非理性的活动,所得出的科学知识都是非理性的知识,甚至根本没有资格被称为知识。人类仅仅是盲从习惯而活动的动物而已。这当然是波普尔所极力反对的。他认为人类不仅理性地思考,同时也在理性地活动。科学活动是理性的活动,科学知识是理性的知识、客观的知识。由此,他决心在被休谟混淆了的地方重新再画出一条界线来,其划界标准是理论是否具有可证伪性。

( 二) 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推进

为科学理论的评价与选择指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波普尔。从提倡用演绎检验法取代归纳推理至着手解决概率陈述的诠释问题并决意发展一套概率演算的公理系统,这其中的思想可谓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他认为科学家应该选择经受住严格检验的理论,并用以指导未来。普遍的观点是波普尔借此取消了归纳法,是不可接受的。笔者认为虽然归纳法确实被消解了,但并不是消极的。尽管波普尔将一条路堵死了,却同时开辟了一条新进路。这是促进问题的转换,让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国内外许多知名学者皆认为波普尔的方法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即表面上将归纳法扫除出门,背地里却将其重新请回来了。他们的观点是: 即使某个理论经受住了严峻的检验,但仍然是过去式的,经受得住现在的检验并不代表经受得住将来的检验,亦不意味着该理论是真的,现在可靠的理论将来也可以不可靠。波普尔的方法同样预设了一个前提: 即过去与未来相同。

笔者认为,这个指责是对波普尔的误读。他所要反对的正是这个前提预设,又怎可能让其出现在自己的理论中而懵然不知呢。

在《客观知识》的第一章中,波普尔早已经将这个问题澄清了。选择经受得住严峻检验的理论并不是因为它是真的,也不是因为它能准确无误地预测将来,而是因为它是目前所掌握的最“可靠”的理论,我们不得不选择它,这是出于实用上的考虑。“从理性的观点看,我们不应该‘信赖’任何理论,因为没有一种理论已经被证明或能够被证明是真的……我们应该优选受过最好检验的理论作为行动的基础……没有‘绝对可靠的理论’; 但由于我们不得不选择,那么选择受过最好的检验的理论是‘合理的’。这将是‘合理的’,是在我所知道的这个词的最明显的意义上来讲的: 受过最好检验的理论就是根据我们的批判性讨论看来迄今为止最佳的理论,而且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很好进行的批判性讨论更‘合理的’了。”[3]23

“虽然选择受过最好检验的理论作为行动基础是‘合理的’,这个选择的‘合理性’并不是在根据充分理由预期它实际上将是在成功的选择的意义上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不可能有充分的理由,而这正是休谟的答案。”[3]23从以上引文可看出,波普尔的头脑始终清晰,至少在这一点上没有犯昏。

一个非理性的人,可以不按章法胡乱行为; 但一个理性的人,必定尽可能地做出合理的行为,为其选择找到根据。目前的情况是: 我们没有办法辨认任何一个理论的真伪,也不确定哪一个理论能成功预测未来,那么,一个经受住检验的理论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就是最好也是最合理的选择了。其实,这也是一个无奈之选,多少也带点放手一搏的味道。在能力范围以内尽到最好,至于成功与否,那就半点由不得人了。

当今主观贝叶斯主义研究纲领的旗手柯林·豪森( Colin Howson) 在其著作《休谟问题: 归纳与信念的辩护》一书中也对波普尔的研究进路做了深入的分析: “波普尔新颖的建议是休谟问题可以在不借助除了演绎逻辑推理以外的任何推理程序的情况下得到解决。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波普尔尝试在( a) 有一个好的理由选择一个假说如果它以真为目的,与( b) 根据有效的证据,有一个好的理由来假设某些具体的假说是真的或者更为似真的,中间插入一个楔子; ( b)是归纳,这是波普尔拒绝接受的。取而代之的是,波普尔尝试表明类型( a) 根据证据对假说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是有理由,而这是不必求助于任何类型( b) 的理由……因此,在一个通过了检验的假说与一个没能通过检验的假说之间做比较,我们有好的理由选择前者,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真理的话。根据波普尔,休谟问题被彻底解决了,因为这样的一个论证阐述了我们能够有好的、非归纳的根据在竞争的普遍理论中做出选择……这样使得科学不需要任何的归纳法: 仅仅演绎法就足以在竞争的假说中做出区分即使当我们的目标是真理的时候。”[4]

三 波普尔新进路的理论难题

虽然波普尔的理论暂时还没有出现理论上的矛盾,也没有让归纳推理再次悄悄地回归。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波普尔轻而易举地就包办了一切,相反,这才是他理论中难题的开始,主要有三个困难。

第一,如何设置一个严峻的检验,即到达何种程度检验才能被称之为严峻。另外,波普尔深知观察渗透理论并认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是问题而不是观察,那么,该如何设置才使得某个检验对所有竞争的理论来说都是公平的。

第二,如何评价检验后的理论。既然波普尔不再认为基础陈述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检验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另外,检验的结果会出现多种可能。理想的情况无疑是只有一个理论通过检验,其余的都被淘汰。而实际情况往往没有这么美好。当两个或以上的竞争理论同时通过检验时,科学家应该做出怎样的取舍才是合理的? 如果通过检验的理论各有所长,科学家又应该如何看待以及评价它们呢? 当没有一个理论可以通过检验时,科学家又该如何是好呢?

第三个难题也是最大的一个,即物理学中以概率命题形式出现的假说的证伪问题。尤其在量子力学中,以这种形式出现的假说越来越频繁,科学家越来越喜欢用这种形式提出自己的假说。

然而,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开始,规律都以一种全称命题的形式出现,即全部A都是B或者如果A那么B,例如,所有金属都能导电。然而,规律是否就只有一种形式? 随着量子力学的兴起,以概率命题形式出现的规律越来越多。也许有科学哲学家认为那并不是规律,其中牵涉规律的本质等等许多艰深的问题,本文不再展开讨论,而是暂时承认有此种形式的规律存在。

如果科学家以概率命题的形式提出假说,那么这些假说是否具有证伪的可能性? 如果不具有,那么这些假说就是伪科学。如果具有,那么用波普尔的假说 - 演绎法能否证伪他们呢? “虽然概率陈述在经验科学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可是结果它们却在原则上不受严格证伪的影响。”[5]157

但波普尔仍然认为自己解决了这个棘手难题。在《无尽的探索》中,他直言不讳: “《研究的逻辑》中所处理的根本问题就是物理学中概论陈述的可检验性。我认为这个问题向我的总的认识论提出了重要挑战,而且我借助于一个属于这种认识论的一部分,并且我认为不是一种特设性假说的观念解决了这个问题。”[6]104这涉及了如何认识概率的问题,即概率陈述的诠释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与我在书中起了主要作用的其他两个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它们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 一个是对量子力学的诠释问题———依我看来,就是物理学中概率陈述的地位问题; 另一个是理论的内容问题。”[6]104

波普尔试图一次性解决第二、第三个难题,“为了能够以最一般的形式着手解决概率陈述的诠释问题,就有必要发展一套概率演算的公理系统。这对于另一个目的来说也是必要的———对于确立我在《研究的逻辑》中提出的论题: ‘验证在概率演算的意义上并不是一种概率’,就是说验证的某些直观方面使它不能与概率演算意义上概率等同。”[6]104在再版的《研究的逻辑》附录的第四条———概率的形式理论( The Formal Theory of Probability) 中,波普尔全面阐述了自己关于概率演算的一整套公理系统。“尽管严格来说,概率陈述不是可证伪的,但是它们能被作为可证伪的陈述来使用,而事实上它们就是这样被物理学家们所使用的。他将这种情况表述如下: ‘一个物理学家通常完全能决定他是否可以暂时把某个特定的概率假说接纳为经验上被认证的,或他是否应当把它拒斥为实践上被证伪的’。波普尔的处理方式已经被标准的统计实践强有力地证明为有效的。”[5]157

笔者认为,对于一些以概率命题形式出现的假说———如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二分之一———原则上是不可证伪的。原因是抛掷一枚硬币的次数可以是无限多次,概率也会随着抛掷的次数增多而改变,因此,永远无法确定概率的值。这样的假说是无法证伪或者证实的,因为它的基数是无限的。“我们的结果将总是具有一个有限的非零概率。它将不会被我们的假定严格排除。换句话说,这些假定是原则上不受严格证伪影响的。”[5]

即使概率命题原则上可以被证伪,但当运用波普尔的假说 - 演绎法进行证伪时便会出现困难。

波普尔假说 - 演绎法的逻辑原理是:

∵ A→B

∴┐B→┐A

如果是全称命题形式假说———( a) 所有天鹅都是白的,那么衍推的逻辑后承是下一只被发现的天鹅是白的。由于下一只被发现的天鹅是非白的,所以并非所有天鹅是白的。这是一个否定后件式的演绎推理。

如果是概率命题形式假说———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天鹅是白的,那么进行衍推得出的逻辑后承是:( b) 下一只被发现的天鹅是白的概率是百分之八十。在波普尔看来,这样的一个命题是有意义的,但却不是科学的。当下一只被发现的天鹅是白的,这不能证实( b) ; 当下一只被发现的天鹅是非白的,这也不能证伪( b) 。所以( b) 命题是无法证伪的。

四 结语

古典经验主义者与唯理论者都认为知识需要可靠性,不同的是他们用观察的可靠性取代了唯理论者从数学知识当中所取得的可靠性。尽管这两种“可靠性”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但却表明了经验论者与唯理论者对于知识的同一种价值取向。正是这样的一种取向致使古典经验论者对知识的本性做了一种预设: 无论是已知的知识还是未知的知识都必须是可靠的。“观察到的知识只限于过去和现在;关于未来的知识则不是可观察型的。老辈的经验论者没有看出从这一区别中发生的困难; 因为关于未来的预言后来可以证明为真或假的,他们就把关于未来的知识视为与可观察的知识是同一类型。他们忘记了,我们想要在被预言的事件发生之前知道预言的真假,当知识成为可观察的知识时,它已不再是关于未来的知识了。休谟看到了这个困难,但由于他不能放弃那种隐隐地要求关于未来的知识应与关于过去的知识同型的知识观,他做出结论,说科学的预言方法是不能认为正当的,我们不能获得任何关于未来的知识。”[7]

“归纳原则的传统表述必须否弃,因为这些表述都不仅假定了我们探求知识是成功的,而且假定我们应该能说明为什么是成功的。”[2]117现代的经验论者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一个颠覆性的理解。古典经验论者首先预设知识的本性,然后按照此目标去找寻; 而现代的经验论者则恰恰相反,不对知识做任何预设,不预设可靠性是知识的必要条件,也不预设过去与现状的知识与将来的知识是同一个类型的。他们要做的工作恰恰是追问未来的知识的本性是什么。一部分的科学哲学家认为,过去与现在的知识是确定的,而关于未来的知识却是或然的。他们拥有了现代数理逻辑作为分析的工具,同时也意识到归纳法在逻辑上的无效性,所以尝试以演绎逻辑系统为蓝本,力图构建一套完备的归纳逻辑系统,卡尔纳普的逻辑概率系统与莱欣巴哈的频率概率系统便是其中的典范。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再深一步地追问,未来有知识的存在吗? 如果没有,我们怎么可以问知识的本性是什么呢? 也许对于知识的本性做一个预设,然后再去寻找才是一个稳妥的进路。现代经验论者的这一做法是合理的。因为关于未来是否存在知识这一问题,我们只有三种回答,即存在关于未来的知识、不存在关于未来的知识以及不知道是否存在关于未来的知识。只有在不存在关于未来的知识的情况下依然去追求关于未来的知识这一做法是不合理之外,另外的两种情况下去追求关于未来的知识都是合理的。

哲学家对知识一直在追求一种普遍性与确定性。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便是一个典型。现实世界的事物变动不居,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具有绝对的可靠性。然而,自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面世后,对哲学家关于知识的本性问题的思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哲学家依然在寻找可靠性,但显然这个可靠性的内涵已经大大不同。以前的哲学家要寻找的是一种概率值为1的确定的、普遍性的知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而逻辑经验主义者不对未知的知识本性作预设,他们的目标是在已知的领域中为未知的领域寻求一种具有高度或然性的知识。这是他们所理解的可靠性。波普尔同样不对未知的知识本性作任何的预设,可靠性来自于经受住严格的检验。这样的可靠性明显是相对主义的。经受住今日的严峻考验不意味着能够经受住明日的更严峻的考验,此时此刻可靠的理论或许下一刻便不可靠。“换言之,没有‘绝对可靠的理论’……在‘可靠的’这个术语的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能把受过最好检验的理论描述为现有的最‘可靠的’理论。然而,这并非说他是‘可靠的’。至少在这个意义上,即就我们总是很好地预见、甚至在实际活动中预见我们的期望带来错误的可能性来讲,它不是‘可靠的’。”[3]23显然,这样一种可靠性是暂时的可靠性,是有条件的可靠性,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绝对的可靠性。

摘要:波普尔提出证伪学说,并认为应该用此学说取代归纳法而作为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一转变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意义。众多学者认为波普尔的方法悄悄地将归纳法从后门重新请了进来。文章正是要反对这一论点,并尝试证明波普尔的方法是彻底的演绎法,在理论上是能站得住脚的。与此同时,指出了此研究进路必须要面对的主要难题。最后,笔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切入,分析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理解的深层思想根源。

归纳问题探究 篇6

一、休谟的质疑与辩护

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提出了这一质疑, 他在《人类理智研究》一文中写到:“如果有人说:‘我在过去的一切例证中, 曾经发现那样的可感性质与那样的秘密能力是接合在一起的’;同时又说:‘相似的可感性质将会经常地与相似的秘密能力接合在一起’。他这时并没有犯同语反复的错误, 这两个命题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同一的。” (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31页, 吕大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休谟认为, “我们曾经吃过的面包是有营养的”与“所有的面包都是有营养的”是完全不同的命题。因为在这里, 休谟区分了人类理性或研究的两种对象:观念的关系与实际的事情。他认为观念的关系是逻辑必然为真的, 像欧几里德定理, 无需经过经验证实, 就具有可靠性和自明性。而实际的事情并不具有自明性, 像“太阳”和“明天将升起”之间不存在必然性, 也就是说“太阳明天将不再升起”与“太阳明天将升起”是同样可能的与可想象的。休谟的质疑正是就后者而言的。

休谟对归纳问题是这样分析的:一切关于实际的事情的推理都是基于因果关系, 正是由于因果关系使我们超越感官当下的证据和记忆的记录。而这种因果关系“产生于当我们看到一切特殊的对象恒常地彼此联结在一起的那种经验” (同上书, 21页) 。休谟特别强调“相似性”的问题, 正是由于相似性, 我们期望将要产生的结果与我们曾看到的由同样事物所产生的结果相似。相似性是无法定义的, 是一种直觉、感情。休谟对归纳问题的辩护建立在心理层面的分析上。他将这样一种感情暂且成为“信念”。无论什么时候, 任何事物只要呈现于记忆或感觉之前, 它就会凭着习惯的力量, 立即促使想象力去设想那个经常与它结合的事物, 这种构想伴随着一种感情, 即“信念”, 为自然唤起, 去相信、期待将来“相似的”结果。

休谟对归纳问题的解决有其合理的一面, 归纳推理是不可能得到逻辑辩护的, 因为归纳结论不可能是演绎地正确。但是, 休谟认为只有观念之间关系的推理才是合理的, 而归纳结论完全是受感情和习惯的左右, 这就有失偏颇了。几百年来, 许多哲学家都在这个问题上探索自己的解释。比较有建设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个。

二、穆勒的辩护——自然过程的齐一性原则

穆勒在《逻辑系统》中预先假设了自然过程的齐一性原则, 来为归纳推理辩护。他认为自然过程是不变的, 因为组成自然的各种各样的现象的过程是不变的。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情, 当具备了特定的足够类似的条件, 将再次发生, 且将经常随着相同条件的出现而发生。也就是说, 过去一直发生的事情, 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在将来一定会发生。如果在归纳推理中加上这一前提, 那么归纳的结论的确有了一定的可靠性。但是, 问题是这一原则本身将如何得到确立呢?显然我们不能由演绎推理得出, 因为前提中包括过去和现在的知识, 结论无法由演绎而得出将来的自然过程是齐一的。如果我们用归纳推理得出, 那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这一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为归纳推理加一个前提的“大前提法”在后来的哲学家中也有运用。如罗素提出的“归纳法原则”也是通过为归纳推理添加一个大前提而达到辩护的效果。他是这样陈述这一原则的:

(甲) 如果发现某一事物甲和另一事物乙是相联系在一起的, 而且从未发现它们分开过, 那么甲和乙相联系的事例次数越多, 则在新事例中 (已知其中有一项存在时) 它们相联系的或然性也便愈大。

(乙) 在同样情况下, 相联系的事例其数如果足够多, 便会使一项新联系的或然性几乎接近于必然性;且会使它无止境地接近于必然性。 (罗素:《哲学问题》, 53页, 何兆武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显然, 这一前提也是无法得到确立的, 归纳推理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辩护。

三、皮尔士的辩护——归纳的自校正性

皮尔士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创始人、符号学家和科学哲学家, 他认为归纳作为一种方法, 是可能产生错误的。但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不断运用归纳法, 必将无穷地接近真理, 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因为归纳具有自校正性。从长远看来, 归纳方法的使用将反驳一个假的理论T, 并且找到了替代T的规则T1, 而T1比T更接近于真理。皮尔士正是将归纳的可靠性归结于归纳的自校正性。但是, 我们没有任何逻辑的根据去相信归纳法能使我们越来越接近自然的真实状态。

赖欣巴哈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皮尔士归纳的自校正性的影响, 提出了类似为归纳推理辩护的思想。他认为一切归纳推论都可化为列举归纳, 所以归纳推理的合法性可以归结为列举归纳是正当的。他将进行归纳推理的人比之为向陌生的海洋地区抛网:“每一个归纳的预言都像把网抛到自然事件的大洋里去;我们不知道是否会有收获, 但我们至少是在尝试着, 并且是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办法尝试着。” (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 190页, 伯尼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因为我们不知道将发生的是什么真理, 所以我们就用最好的假定来代替真理, 在这样不断试错的过程中, 逐渐接近真理。这是一种典型的归纳的自校正性思想。显然也有与皮尔士同样的问题。

四、施泰默的辩护——从进化论的角度

施泰默提出了不同于以往传统哲学的途径, 不是用抽象的思辨以及理性的分析来解决认识论问题, 而是在心理学和进化论的框架中, 从自然科学的维度来解决这个认识论问题。他建设性地提出了两个原则:

T1:充分进化的物种所固有的许多地球上的概括类, 那些来源于对这些物种很显著的对象的概括类, 对于在这些类中有所体现的许多属性, 即这些物种所自然地期待着的属性来说, 曾经是高度地合规律的。

T2:如果一个有机体, 由于经历证伪性感受, 而用有限期望“所有CF都是P”来代替他原来的期望“所有C都是P”, 那么在许多情况下前一期望比后一期望曾是更可靠的。换言之, 如果S是C的子类, 并且按照T1原则它对于P曾是完全合规律的, 那么有限类CF曾经常常近似S更甚于近似C。

T1原则反映出充分进化的物种的概括性向对于物种的继续生存的价值。两个原则一起构成一个获得极大支持的理论。它们说明了为什么许多物种具有特定的概括性向, 为什么许多朴素的有机体所作的许多归纳推理是高度可靠的。这样, 施泰默就借助于进化论使归纳问题的解决向前迈了一大步。“施泰默的归纳辩护的最重要特点和优点, 就是试图按照进化论观点来阐明为什么归纳推理是合理的。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作用, 使按照可靠的期望进行概括的那些有机体继续生存下去, 从而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塑造生物的概括性向, 以便这些性向能够使它们获得在它们的环境中经常可靠的期望。这就是说, 通过进化过程, 生物的有用的概括性向毕竟反映着我们世界的齐一性的一部分。” (江天骥:《归纳逻辑导论》, 108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 江先生认为, 施泰默的辩护是十分可取的正确的方向, 因为它跳出了哲学问题讨论的圈子, 跳出了循环论证, 而使用科学理论探讨哲学问题, 是值得尝试的。

五、结语:归纳推理可靠与否不影响实践层面的运用

由于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 前提并不能逻辑上必然地推出结论, 也就是说, 前提为真, 结论却不一定为真。然而, 就历史的进程来看, 我们在自然科学领域中获得的新知识, 几乎都是通过归纳得出的, 这样, 我们的科学大厦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坚实稳固。这给许多人带来了信念上的危机, 所以人们试图为归纳辩护, 为归纳推理寻找可靠性的基础, 或者怀疑我们是否还应继续使用归纳的方法, 既然归纳推理的结论不是必然为真的, 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坚持使用呢?对于这个问题, 要将归纳推理置之于实践的层面, 方能凸显其价值。让我们回溯历史,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也是归纳的产物, 但实践证明, 它并不是必然为真的, 它有其限制, 在微观领域与高速运动中, 定律就不再发挥作用。如果是这样, 我们是否就全然否定归纳推理的产物——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了呢?并不是这样, 没有归纳推理, 我们获得的材料都是零碎的。只有通过归纳, 我们获得的知识才更深刻, 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才可以从更高的高度给予指导。而归纳推理本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即使不可能达到逻辑的必然。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 归纳推理的失误并不会导致科学大厦的全然崩塌, 反而是其越来越繁荣的根基, 经过修补完善后的大厦才能越发的坚实与稳固。

摘要:归纳问题是指对前提到结论的必然性的质疑, 即前提为真, 结论并不是必然为真。休谟提出了这一问题, 并从心理主义的角度进行了辩护。自他以后的哲学家纷纷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辩护。如穆勒、罗素等人分别为归纳推理确立“自然过程的齐一性原则”以及“归纳原则”作为“大前提”;皮尔士、赖欣巴哈等用“归纳的自校正性”来为归纳推理辩护;施泰默在心理学和进化论的框架中对其进行了辩护, 按照江天骥先生的观点, 施泰默的辩护尝试着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哲学问题, 是可取的方向。笔者认为归纳问题并不影响归纳推理在实践层面的运用, 在实践中, 归纳推理能不断地修正并完善。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确定无疑, 而是更深刻、更具包容性的东西, 而这正是归纳推理带给我们的。

关键词:归纳问题,休谟,穆勒,自然过程齐一性原则,皮尔士,赖欣巴哈,归纳自校正性,施泰默,实践

参考文献

[1]休谟, 吕大吉译:《人类理智研究》, 商务印书馆, 1999年。

[2]罗素, 何兆武译:《哲学问题》,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3]施雁飞:《皮尔士论归纳问题》, 《自然辩证法研究》, Vol.6, No.6, 1990年。

[4]赖欣巴哈, 伯尼译:《科学哲学的兴起》, 商务印书馆, 1991年。

主谓一致用法归纳 篇7

一、语法一致原则

语法一致原则是指主语和谓语在语法形式上保持一致,即主语是单数,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主语是复数,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

1.当and或both…and…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

Tom and Mike are good friends.

Both Lucy and Lily are students.

但并列主语如果指的是同一人,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The poet and writer has come.

这位诗人兼作家已经来了。

2.以单数名词或不定代词、动词不定式短语,v+ing形式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

Everyone is ready for the math exam.

To see is to believe.

Staying up late is bad for your health

3.在下列结构中,谓语动词的形式和前面的A部分保持一致。

together with,along with或with,

besides/but/except+B+谓语动词+其它,A+as well as,

together with,along with或with,

including,

rather than,

like

The women with two children is my aunt

注意: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了分词短语,谓语要与主语保持一致。

Mr Smith,followed by his wife and three children,has just arrived.

二、意义一致原则

(一)谓语动词为单数的情况

1.every…and(every)…each…and(each)…

no…and(no)…many a…and(many a)…连接两个单数名词作主语,谓语动词用单数。

Every desk and every chair is made of wood

Many a boy and girl has made the same mistake.

2.one/every one/each/either/the number of复数名词作主语,谓语动词用单数。

Each of the students has a book.

The number of the teachers in our school is 170.

3.clothing,furniture,traffi c,jewelery,baggage,equipment,luggage等无生命的集合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

Clothing is badly needed in this fl ooded area.

4.news,maths,physics,politics等词貌似复数,实为单数的名词作主语,其谓语动词用单数。

Maths is my favorite subject.

5.当表示国家、城市、人名、书名、报刊、杂志及组织机构等的专有名词作主语时,作为整体,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The New York Times is reading all over the United States,《纽约时报》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second lar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6.表示时间、距离、重量、价格、度量衡等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通常用单数。

Twenty years has passed since he left his hometown.

One hundred miles was covered in a single night.

7.表示“……加(减、乘或除)……等于……”结构作主语、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What’s one hundred and one hundred?

Three thousand times two is six thousand.

8.非谓语动词,名词性从句作主语,谓语动词用单数。

Eating too much is bad for you health.

(二)谓语动词为复数的情况

Who will teach us English next term is important for me.

1.trousers,clothes,glasses,compasses(圆规),chopsticks,scissors等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

—what color are Jim’s trousers?

—They’re brown

注意:当trousers,clothes,compasses,chopsticks前有a pair of短语时,谓语动词则用单数形式。

This pair of glasses is Mr Green’s.

2.由山脉、群岛、瀑布、运动会等s结尾的专有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

The Olympic Games are held once every four years.

3.people,police,cattle等集合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

The police are looking for the missing child.

4.“the+形容词”表一类,作主语,谓语动词用复数。

The old are taken good care of.

5.English,Chinese,Japanese等与the连用时表示复数意义,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

The English speak English.

The Chinese are kind and friendly.

6.a number of/quantities of/a group of+名词作主语,谓语动词用复数。

A number of students are playing basketball now.

(三)谓语动词单、复数视情况而定

1.集体名词class,family,army,team,club,population,enemy,party,crowd,crew,audience,public,government,majority,group等作主语,强调整体用单数,如果表示集体中的成员,谓语动词则用复数形式。

My family is a small one with three people

My family are music lovers.

2.不定代词由all,most,more,some any,none作主语时,也要依这些代词表示的意义来决定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形式。如果代词代表复数可数名词,谓语动词用复数;如果代词代表单数可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谓语动词用单数。

All of the work has been fi nished.

All of the people have gone.

3.“half/most/enough/part/the rest/the last/lots/plenty/分数、百分数+of+名词”作主语,谓语动词要和of之后的名词单复数保持一致。

Part of the work has been done by us.

Ten percent of the apples were bad.

注意:population作整体时,谓语动词用单数,用其部分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13.6 billion and 70%of the population are peasants.

4.“none of+名词”作主语,名词为不可数名词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名词为可数名词时,谓语动词可用单数形式,也可用复数形式。

None of them has/have arrived.

三、就近邻近一致原则

1.由or,either…or,neither…not…not only…but also…等连接的并列主语,谓语动词常和靠近的主语的名词的单复数保持一致。

Not only he but also I am invited.

Neither my gloves nor my hat goes with the dress.

注意:在疑问句中则通常与第一个主语(即临近的一个主语)保持一致。

(1)You or he to blame.你或他有一个要受责备。

(2)you or he to blame?受责备的是你还是他?

A.is Is B.are Are C.is Are D.are is

根据以上规则正确答案为C

2.There be结构或Here be结构后跟并列主语,谓语动词be在数上应与最邻近的主语保持一致。

There are two pictures and a map of China on the wall.

There is a map of China and two pictures on the wall.

注意:由as well as,with,together with,but,except等构成的短语作主语,谓语动词的数取决于前面的主语。

Mr Hu together with his friends goes shopping every Sunday.

练习:

一、改错。

1.Both paper and ink is used up.

2.Eating too much are bad for your health.

3.This pair of shoes are my brother’s.

4.Each of the boys have a dictionary.

5.Every one of the students in Class Two have two books.

6.I think maths are very diffi cult to learn.7.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has gone to work in Xingjiang.8.The mother with two children often go to the town.

二、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9._____(be)everything OK?

10.Nobody__(know)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11.Ten divided by two____(be)fi ve.

12.Most of the drinking water___(be)from the Black River.

13.Not only she but also I___(do)morning exercises every day.

14.Either you or she______(have)made a wrong decision.

15.The family______(be)spending the weekend together.

16.Bread and butter_(be)her daily breakfast.

17.The police_(be)trying to catch the thief.

Keys:

一、改错。

1.is改为are 2.are改为is 3.are改为is

4.have改为has 5.have改为has 6.are改为is

7.has改为have 8.go改为goes

二、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9.Is 10.knows 11.is

12.is 13.do 14.has

归纳思想新探 篇8

一培根以来的归纳思想及其问题

培根是第一个对归纳进行系统研究并加以理论化的哲学家,被公认为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他说:“以真正的归纳法来形成概念和原理,这无疑乃是排除和肃清假象的对症良药。”[1]20培根排斥三段论逻辑和简单枚举归纳,他认为前者在获得新知上有局限性,后者在实际运用时容易出错也极不可靠。当然,培根对类似三段论的演绎逻辑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这一点受到罗素的批评,他说: “演绎在科学中的作用比培根想的更大,当一个假说必须验证时,从这假说到某个能有观察来验证的结论,往往有一段漫长的演绎程序。”[2]65培根的“真正归纳法”由观察试验开始,这一点与我们对归纳的一般认识相一致。他说: “我提议建立一列通到准确性的循序渐进的阶梯。”[1]2他解释说,发现真理的正确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引出一些原理,经由逐步而无间断的上升,直至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原理。”[1]12这意味着培根所创立归纳法的复杂性,并不是一步完成的简单的思维方法。

培根希望他的新式归纳法能够保证结论的必然正确性,而这一希望被休谟破灭了。休谟说: “说到过去的经验……只限于我们所认识的那些物象和认识发生时的那个时期。但是经验为什么可以扩展到将来,扩展到我们所见的仅在貌相上相似的别的物象,则这正是我所欲坚持的一个问题。”[3]11这就是说,我们为什么可以去推论超出我们记忆和感官的证据之外的知识呢? 换句话说,归纳推理的根据何在? 这是一个涉及归纳法的有效性、合理性问题。关于因果联系的必然性以及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归纳的必然性或合理性问题被统称为休谟问题或归纳问题。休谟本人对此给出了一个心理因素的回答:“根据经验所得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3]42。他认为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并使我们期待在将来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如果没有经验的影响,那我们除了当时呈现于记忆和感官的那些事情外,完全不知道别的事情; 我们将永不会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手段来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永不会运用我们自然的能力来产生任何实在的结果。如果这样,一切行动都会立刻消失,大部分的思维也会停止。”[4]在休谟看来,结果和原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我们不能在原因中发现出结果来。休谟以此否定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进而得出基于因果联系的归纳推理没有任何理性根据。休谟否定了归纳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使归纳法在逻辑上走入死穴,直接影响了整个经验科学合理性的信念,以致康德、波普尔、罗素等众多哲学大家反对把归纳视为一种非理性的思维,并尝试从多种角度进行了辩护。

康德与休谟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也是他较早发现休谟的归纳问题并进行专题研究的,对这一问题的探究直接影响了康德的哲学思想,他说: “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5]康德这里所说的“休谟的提示”就是指休谟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采取了“哥白尼式革命”的解决方法,他认为休谟问题是由于传统哲学的自身缺陷而产生,他创新的以“经验符合理智”取代“理智符合经验”,这归功于他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论哲学。基于前后相继的两类事件的恒常汇合的推理看作归纳,对此康德是不持异议的,他自恃独特之处在于: 越过归纳直接赋予因果推理一种先验必然性,即把因果推理置于因果先验范畴之下,赋予因果推理以普遍必然性,因为人的因果范畴是先验必然的,由此康德自认为已经圆满解决了休谟问题。

罗素不止一次地提起休谟问题,并创立“归纳法原则”来弱化归纳问题。他的归纳法原则可概述如下: 如果发现两种事物甲和乙经常联系在一起从未分开过,那么甲、乙联系的事例次数越多,则在新事例中( 已知一项存在时) 它们相联系的或然性就越大; 相联系的事例如果足够多,便会使新联系的概率趋近于必然性。显然,罗素的“归纳法原则”并没有解决而是回避了“休谟问题”,同时,他进一步强化了归纳法原则的重要性: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过去确实有效的那些联想作基础的,因此我们才认为它们很可能在未来还有效; 这种可能性就是靠了归纳法原则才有效的。”[6]归纳的合理性在于归纳法原则,归纳法原则的正当性又如何? 罗素认为:归纳法原则是一种体现逻辑或然性的先验的逻辑原则,不能为经验证实或否证。他说: “它必是一个不基于经验的独立原理……是从经验或其他逻辑原理都推论不出来的,没有这个原理,便不会有科学。”[2]212这里,罗素以另一种形式复活了康德的“先验范畴”。罗素对归纳法原则的概率处理,直接影响了概率归纳逻辑的代表人物凯恩斯、卡尔纳普、莱欣巴哈、拉姆齐等。

波普尔通过取消归纳来解决休谟问题。他认为,所有表面上那种“观察试验- 理论”的归纳方式实际上都是“猜想- 反驳”的方式,或者可以更明确地称之为“理论假设- 观察试验证伪”的演绎方式。这一方式是演绎逻辑的否定后件式,由观察试验与理论假设不符,可以演绎地得出原先的假设理论是不正确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当然有很多真理的成分,但是显然它与我们的实践是不相符合的: 归纳在科学研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被忽视了。可以明显地看到,波普尔的理论是对休谟问题的进一步引申,这个引申是对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以及密尔、罗素等提出的“自然齐一律”之类回答不满意情况下,经过反思而得到的消极结果———既然对归纳的合理性得不到哲学解释,那么就干脆用演绎来消解归纳。

迄今为止,为归纳辩护的理由都是从归纳结论的必然性角度进行的,其结果也都是不成功的。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归纳的合理性是否就是归纳的必然性? 归纳不可能是不合理的,正如波普尔所说,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在运用归纳。那么,非演绎的归纳,其结论的合理性在哪里呢?

二破解归纳问题的新尝试

一般而言,归纳作为一种认知模式,是从对个别事件的观察试验到科学结论的认知过程,即从相同的个别事件推导出一个普遍的定律、原则或规则的思维方法。从归纳结论的性质上看,它重在强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但从归纳结论产生的复杂过程看,包含着一系列的主观、客观因素。我们认为: 解决归纳问题,重在厘清具体的归纳过程涉及哪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功用,就归纳过程而言,以下四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观察试验等实践性因素,认知背景因素,类比和假说等主观性心理因素以及( 演绎) 逻辑因素。

归纳的首要因素是观察试验等实践性因素。近代试验科学的先驱伽利略说过: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试验得来。培根认为,科学的归纳一定要搜集和整理好材料,故此他提出了分析归纳材料的“三表法”,以此发展为归纳逻辑,奠定了其科学归纳法的基础。门捷列夫也说过: 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波普尔认为: 科学是为解决问题而生,在观察试验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构成科学假说,这一假说在经历进一步的实践检验时可能会被例外情况所证伪,于是新的科学假说又会被提出来,整个科学发展就是一个新旧假说不断更替的过程。任何抽象思索和凭空推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找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归纳也不例外。简言之,归纳不可能脱离开观察试验等实践性因素,否则就不会产生关于客观对象的理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无不证明这一点: 门捷列夫运用了共变法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哥德巴赫运用简单枚举法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归纳总是主体在其认知背景下完成的。归纳者个人的认知背景是归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所谓认知背景,包括归纳者的知识、信念以及个人所获得的经验、信息等。认知背景对于归纳者的影响体现在它既限制了归纳者观察、试验的工具和方法,又限制了归纳者的可供联想、类比、假说的内容和范围,还限制了归纳者的思维方式。我们总是将新的经验尽可能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中去,认知系统反过来又限制了归纳的方向和范围,因而归纳者得出的归纳结论往往是与自身的知识系统相关的。代表古典归纳逻辑最高成就的穆勒五法,为揭示事物的因果联系提供了逻辑根据,尤其求同法和差异法在科学认知和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归纳仍要以认知主体的直观感性经验为出发点,其知识经验、信息多寡和思维水平等主体背景因素必然影响归纳结论。

类比和假说是两种基本的非演绎推理方法,是在归纳过程中起着将个别事例推广到一般结论这一作用的关键心理因素。类比是人类思维智慧的翅膀,是探求真理的重要途径,是人类早期思维或经验思维的主要类型。类比可用于个别对象之间、部分对象之间以及普遍性知识之间进行类比。人的思维有天赋类比能力,人类原始思维主要靠类比推理进行。当有了类比之后,归纳思维便随之出现了,人们通过归纳把类比的结论扩展到万物。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够指引我们前进。著名的天文学家开普勒称类比法是“自然奥秘的参与者”和自己的“最好的老师。”基于类比基础上的现代仿生学正日益融入到你我每一个人的生活,锯子、飞机、轮船、电脑、机器人等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打上类比的烙印。假说是依据归纳推理的结论对被研究现象的一个推测性解释,这一解释的根据在于归纳时所倚重的观察试验证据。科学的假说是被证明了的真理,而表现为一般性命题的真理证明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些真理产生过程中的最初形态都是归纳中的假说。一般而言,假说是在类比逐渐扩大的基础上提出的,类比的本质属性越多,得出假说的正确性概率就越大,也就会尽可能避免“蝙蝠是鸟类”“鲸是鱼类”的错误结论。

归纳的第四个重要因素是逻辑因素,这里的逻辑是指演绎推理的逻辑。科学发展史一再证明,基于经验归纳的理论( 假说) 并非都是真实可靠和绝对正确的,曾经一度被奉为绝对真理的“地心学说”“燃素说”“以太说”等最后都被一一否证。究其原因,在假说向科学归纳结论的过渡中不能完全通过演绎推理的检验。我们在归纳过程中也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使用演绎推理,以便得出自己觉得最合适的归纳结论。例如,我们绝对不会得出一个相互矛盾的结论,我们总是避免得出一个和已有的知识系统相冲突的结论。如果有得出这样结论的时候,我们常常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结论或者先前的知识系统。培根的科学归纳法也特别强调实践和理性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他说: “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 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织成丝网。而蜜蜂却能集二者于一体,从花朵中采集材料,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要把实验的和理性的两种机能更紧密、更精纯地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有很多的希望( 达到科学归纳的目的) 。”[1]

归纳的上述四个基本要素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过于强调某一因素或是忽略某一因素都不合适。波普尔批评一些归纳论者过于强调观察试验当然有其理由,但是他将观察试验与提出理论猜想割裂开的观点是不恰当的。或许在某个时候,某一个因素的作用显得比较突出,但是不要忘记,这一因素是以其他因素的作用为后盾的。一个正确的科学归纳也可能是一代或几代人相继完成的。开普勒取得了卓越的科学成就,但是如果没有第谷的工作,开普勒恐怕很难获得这一荣誉。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因素的作用并不是严格按照某个顺序进行的,甚至可能是同时进行的。考虑到一个科学的归纳过程可能很长,上述各因素在每一归纳阶段并非是缺一不可的,可能在某阶段只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起作用。这里我们不强调这种理论模式的源头或顺序问题。

我们可以用这四个因素构成解释归纳的归纳模型,而无需给归纳一个严格定义。这一归纳模型表明,归纳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带有试探性质的认知思维模式,而不是与演绎相对立的一种逻辑推理,由此我们质疑“归纳推理”的提法,可以说有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回溯推理,但是没有与此相匹配的传统意义上的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传统称谓实际上所指的是基于上述归纳四因素所构成的认知思维模型。

三新归纳观及其对相关归纳问题的回答

以上关于四因素构成说的新归纳观,对于正确认识归纳思维的价值和解决归纳问题都有积极意义。

首先,新归纳观不要求归纳结论具有必然性。用演绎逻辑推理的必然性标准来衡量归纳是不恰当的,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学者指出来了。[7]不过我们这里另辟蹊径加以论证。首先,归纳不是与演绎相对应的相同层次的思维模式,归纳中包含演绎的因素。同时,由于构成归纳的四个因素中,以类比、假说为主的心理因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因此归纳的结论不具有必然性。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通过归纳,而我们提出的归纳模型可以看出我们对认识客观世界持一种理性试探的观点。没有理由要求归纳得出的结论一定要有必然性,尽管必然性是我们想要的。其次,归纳是一种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索,这种探索由于融合了实践性因素和逻辑因素因而是理性的。归纳者的观察试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越强,其获得的归纳结论越容易获得承认,其成真或者接近真的可能性往往也越高,这也说明我们为什么喜欢听从权威的意见。在科学反实在论中,普特南的“悲观元归纳论证”最为典型,该论证观点核心为: 基于归纳论证的过去的一些科学理论如今被证明是假的,由此推出当今的大多数科学理论在将来也很可能被证明是假的。[8]科学反实在论者试图通过否定归纳以否认科学实在论的努力是徒劳的,刘易斯的“佯正面错误论证”和兰格的“翻转错误论证”,都对此给予有力反驳,为基于归纳产生的科学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辩护。[9]事实一再证明,归纳对于科学研究及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不容否认的。再次,归纳能力是一种可培养的思维能力。从归纳模型的四因素来说,任何一种因素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新归纳观能够避免以前的归纳问题,对休谟问题和波普尔对归纳的批评做出正面的积极回应。

归纳并不是单纯地从个别经验到普遍结论,其间包含了很多理性的因素,这使得归纳的结论尽管不是必然的,但是不能否认它是合理的、理性的。总之,归纳的结论不是必然真的,但是归纳结论是理性作用的结果,是有价值的和在一定程度上值得信赖的,对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和指导意义。这是由归纳模型解释的新归纳观对休谟问题的回答。

针对波普尔的取消归纳论,我们认为,归纳不是“理论假说- 观察试验证伪”的猜想- 反驳这种类型的演绎模式。取消归纳既不可能也不可取。波普尔取消归纳的主要理由是[10]: 理论先于观察试验,从观察经验到理论的归纳程序是神话,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的增长是由猜想- 反驳逐步实现的,其间没有归纳的作用。即使我们接受科学理论只是猜想的观点,波普尔关于科学理论的增长是由猜想- 反驳逐步实现的看法也是片面的,它需要解释理论猜想是如何提出的,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异想天开的猜想,为什么只有其中某些人的某些猜想会引起重视,会得出有意义的成果,而这些人往往是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这一现象用“猜想- 反驳”是不能解释的,而用归纳的四因素模型则能解释: 猜想不是漫无目的的神思,而是归纳模型的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波普尔提出的归纳取消论是不成立的。归纳的四因素模型体现的科学增长模式较之“猜想- 反驳”模式更具有一般性。

培根式归纳既不能从结论不具有必然性加以否定,也不能完全从概率论角度加以肯定。我们应该跳出局限于必然性的迷宫,超越思辨哲学上的真理符合论,回归生活世界存在的本真性,抛开培根式归纳对结论必然性的奢求,从培根“新归纳法”的整个归纳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从归纳对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应用的重大指导意义来揭示其存在的合理性。为此,我们尝试提出了归纳四因素模型的新归纳观。无疑,以科学归纳自居的培根是他那个时代科技方法创新的先驱者。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培根式归纳未有穷期,正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领域。“培根式归纳的批评者和辩护者在这场争论中最终都是胜利者,‘发现的方术’也确实在‘随着发现之前进而前进’。”[11]

参考文献

[1]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4]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22.

[5]康德.任何一种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

[6]罗素.哲学问题.[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5.

[7]何向东,吕进.归纳逻辑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34.

[8]PUTNAM H.Meaning and the moral science[M].London:Routledge,1978:75.

[9]熊文娴.悲观元归纳的两个基本错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7):12-17.

[10]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9-78

中考英语时态考点归纳 篇9

一、考查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例Mid-Autumn Day usually______in September or October ev-ery year.(北京市)

A.come B.comes

C.is coming D.will come

解析:B。usually暗示该空表示现在一般性动作,因此应用一般现在时的动词形式comes。

二、考查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例1 We were in Qingdao last week and______great fun there.(南京市)

A.will have B.have had

C.had D.have

解析:C。last week暗示该空应用一般过去时,因此应填had。

例2 It's four years since Mike______to Tibet.(石家庄市)

A.has been B.is coming

C.will come D.came

解析:D。分析语境逻辑不难发现,since从句应用一般过去时,因此该空应填came。

例3—Did you wash your clothes?

—No,I was going to wash my clothes but I______visitors.(徐州市)

A.have had B.have C.had D.will have

解析:C。由答句可知,主人公正准备洗衣服,忽然来了客人,因此该空要用一般过去时,应填had。

三、考查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例1—What is mom doing now?

—She______some clothes.(上海市)

A.washes B.is washing C.washed D.has washed

解析:B。now暗示该空表示“正在洗”,因此应填is washing。

例2—Cindy,dinner is ready.Where's John?

—He______homework in his room.(温州市)

A.does B.did C.is doing D.will do

解析:C。Where's John?暗示该空表示“现在正在做”,因此应填is doing。

例3—Whose watch is lost?

—Mr.Smith's.Look!He______it everywhere.(西安市)

A.looked for B.was looking for

C.looks for D.is looking for

解析:D。Look暗示该空表示“现在正在寻找”,因此应填is looking for。

四、考查过去进行时的用法

例1 The children______a PE lesson on the playground when it sud denly began to rain.(深圳市)

A.have B.are having C.had D.were having

解析:D。When it suddenly began to rain暗示该空表示“正在上体育课”,因此应用过去进行时的动词形式were having。

例2—What did the teacher say just now?—

——Sorry.I didn't catch it I______something else.(东莞市)

A.think B.will think C.was thinking D.had thought

解析:C。just now暗示该空表示“正在想”,因此应用过去进行时的动词形式was thinking

。例3 I______e-mails to my brother when Susan called me last night.(广州市)

A.was sending B.am sending C.sent

解析:A。when Susan called me last night暗示该空表示“正在发送”,因此应填过去进行时的动词形式was sending.

五、考查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例1—Hello!Can I speak to Alice?

—Sorry.She isn't here right now.She______to the shop.(北京市)

A.goes B.will go C.has gone D.was going

解析:C。由语境逻辑可以推出Alice已经去了商店,因此该空应用现在完成时的动词形式has gone。

例2—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Saturday?—

I______yet.(合肥市)

A.haven't decided B.won't decide

C.am not decided D.didn't decide

解析:A。yet暗示该空表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决定”,因此应用现在完成时的动词形式haven't decided。

例3 How's Annie?I______her for a long time.(唐山市)

A.don't see B.won't see C.didn't see D.haven't seen

解析:D。for a long time为现在完成时的标志。

六、考查一般将来时的用法

例1—Has he returned the library book yet?

—Not yet.Don't worry.He______it soon.(襄樊市)

A.returned B.has returned C.will return D.returns

解析:C。soon暗示该空表示“将要还”,因此应填一般将来时的动词形式will return。

例2 Look at those clouds.It______soon,I'm afraid.(广州市)

A.rains B.was raining C.is going rain

解析:C。soon暗示该空表示“有可能下雨”,因此应用一般将来时的动词形式is going to rain。

温馨提示:

1. 条件状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中应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将来时。

例1 He'll send us a message as soon as he______in Xinjiang.

A.is arriving B.will arrive C.arrived D.arrives

解析:D。句中as soon as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应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将来时。

例2 I don't know if my uncle______.If he______,I will be very happy.(天津市)

A.comes;will come B.will come;will come

C.comes;comes D.will come;comes

解析:D。两空均表将来的动作。第一空因if引导的是宾语从句,可用一般将来时;第二空因if引导的是条件状语从句,必须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将来时。

2. 祈使句是用一般现在时的形式表示一般将来时,因此回答时应用一般将来时。

例1—Don't forget to give my best wishes to your mother.—______.(太原市)

A.No,I won't B.OK,I will

C.Yes,I won't D.Yes,I do

解析:A。该空强调I不会忘记对方交代的事,因此应填:No,Iwon't'

例2—Please bring your homework to school tomorrow,Steven.

—OK,I______.(杭州市)

A.will B.won't C.do D.don't

上一篇:农村生源下一篇:图书馆营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