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方法归纳

2024-10-18

探索方法归纳(共5篇)

探索方法归纳 篇1

现在, 全社会都十分关心素质教育, 都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为此, 我对数学教学现状做了一些思考, 并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真正做到在教学中, 既让学生获取知识, 又能培养能力.

一、对数学教学现状的反思

多年来, 中学数学教学往往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以教师的讲述为主, 学生只是一个听众.整节课的基本结构就是呈现概念 (性质) 解决练习, 学生被淹没在大量的重复性模仿练习中,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结果仅仅获得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多在“熟能生巧”的低状态学习层次上往返.学生根本没有精力、没有办法去发现、探索、归纳、总结, 不能完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要改变这一现象,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以演绎归纳并重, 即要重视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演绎归纳并重在教学上的可行性分析

演绎归纳并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行动纲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要解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数学教学不应该是结果的教学, 而应该是“过程”的教学.也正是这“过程”的教学, 使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归纳抽象的同时培养了归纳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不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一课, 我基本摆脱了教材中观察性质 (结论) 操练的束缚, 将本课的重心从原本的熟练运用转变为体验性质得到的过程.在教学中, 我直接提出问题, 让学生利用天平等有关学具做一做, 猜一猜不等式的性质, 然后通过操作去验证性质, 从而自己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虽然“体验过程”减少了练习的时间, 但学生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案例分析

以“轴对称”的教学为例.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 而概念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概念的出现往往是因实际问题而产生, 同时又为解决问题而服务.所以, 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从背景材料抽象归纳出概念, 再用所归纳出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在演绎归纳并重的思想指导下, 教师首先给每名同学一组图形 (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腰梯形、一般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 , 请他们动手折一折, 看一看, 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后, 马上能说出有的图形折叠后, 左右两边完全重合, 有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此时, 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如等腰三角形) , 请一名同学上台演示, 并在演示的同时说明他的发现,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轴对称.然后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以刚才的操作、观察、发现、演示为基础, 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特别是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完全重合、一个图形”, 要重点强调、归纳.这样的教学过程注重了对得到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过程的体验, 与以往的观察几个轴对称图形, 给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并将概念读两遍, 解释一下, 背出, 然后是机械地、反复地操练判断的教学过程相比, 前者是让学生通过操作, 自己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完全重合、一个图形.因为是通过操作、观察等一系列的感官体验, 印象特别深, 也能形象地理解“完全重合”, 从而理解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对这个概念也不需要死记硬背, 只需要用自己的语言稍加整理, 就能完整描述这个概念.正是因为对这个概念有了过程的体验, 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的结果.

接下来的教学, 教师仍利用这组教具, 请学生将这些图形分类, 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则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对称轴.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这条折痕是对称轴”这一概念的体验.所以在交流归纳时, 教师可在线段、角的对称轴的讲解时, 强调对称轴是直线, 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 而不仅仅是角平分线.在归纳对称轴是一条、多条还是无数条时, 由于在操作时, 学生已经发现有些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即将这几种情况以“并联”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在操作———思考———归纳的过程中, 完成了从表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对得到这一知识点的过程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体验.所以在归纳时, 学生就显得得心应手, 利用此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最后是利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部分, 虽然仍旧是实际应用, 但因为演绎归纳并重的教学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应用的质、量、目的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只是通过书本或教师的讲解, 间接地获取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 对概念的掌握仅限于文字上的.所以在讲完概念后, 需要学生做大量重复性的操练, 以达到学会做此类题目, 从而在考试中得分的目的.这完全没有从学生的主动学习出发、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而演绎归纳并重的教学方法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 应用操练只需做一些典型题目, 将学生掌握的概念检测一下、巩固一下.学生在演绎归纳并重的教学方式引导下体验了概念得出的过程, 不但掌握了所要学习的概念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整节课紧紧扣住从背景材料抽象归纳出概念, 再用概念解决问题这一演绎归纳的结构, 让学生充分体验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即使以后忘记了, 只要想一想过程, 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回忆起来了.同时体验过程也让学生体会了概念不是孤立的, 它来源于实际问题, 来源于生活, 就在我们的周围, 数学不是深不可测的,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演绎归纳并重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教师要通过观摩、操作、试验、猜想、类比、归纳等会动的设计, 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会数学的信心, 会学数学, 会用数学.

剖析真题,归纳方法 篇2

1. 概率公式的直接运用

例1 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3个红球、1个白球,它们除颜色不相同外,其余均相同. 若把它们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则摸到红球的概率是______.

【简析】先求出袋子中球的总个数及红球的个数,再根据概率公式解答即可.

∵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3个红球、1个白球,共4个球,

∴任意摸出1个球,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2. 简单几何概率问题

例2 如图,一个圆形转盘被等分成五个扇形区域,上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指针的位置固定,转动转盘后任其自由停止. 转动转盘一次,当转盘停止转动时,记指针指向标有偶数所在区域的概率为P(偶数),指针指向标有奇数所在区域的概率为P(奇数),则P(偶数)______P(奇数)(填“>”“<”或“=”).

【简析】根据题意分别求出奇数和偶数在整个圆形转盘中所占的比例,再进行比较即可.

∵一个圆形转盘被等分成五个扇形区域,有2个偶数区,3个奇数区,∴有P(偶数)=,P(奇数)=. ∴P(偶数)

3. 树状图(或列表法)类概率计算问题

例3 小刚参观世博会,因仅有一天的时间,他上午从A—中国馆、B—日本馆、C—美国馆中任意选择一处参观,下午从D—韩国馆、E—英国馆、F—德国馆中任意选择一处参观.

(1) 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分析并写出小刚所有可能的参观方式(用字母表示即可);

(2) 求小刚上午和下午恰好都参观亚洲国家展馆的概率.

【解答】(1) 树状图:

(2) 小刚上午和下午都选择参观亚洲国家展馆的可能有(A,D),(B,D)两种,

∴小刚上午和下午恰好都参观亚洲国家展馆的概率=.

【简析】根据概率的求法,找准两点:①利用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找出全部等可能情况的总数;②符合条件的情况数目;二者的比值就是其发生的概率.

4. 概率与其他数学知识结合的综合问题

例4 在1,2,3,4,5这五个数中,先任意选出一个数a,然后在余下的数中任意取出一个数b,组成一个点(a,b),求组成的点(a,b)恰好横坐标为偶数且纵坐标为奇数的概率. (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等方法写出分析过程)

【解答】列表得:

(作者单位:无锡市金星中学)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概率类问题得到进一步关注,分值也有上升的趋势. 此类问题难度一般不大,以填空、选择或解答题形式出现,主要考查点有:(1)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进行简单的等可能性计算或判断;(2) 能区分确定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3) 用列举法(列表、树状图)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能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能对具体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围绕对同学们的分析归纳能力的检测,考查点(3)成为考试命题的一大热点,几乎在每一份中考试卷上都有出现. 笔者根据近几年来中考的一些变化趋势,通过真题剖析,归纳了常见的四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以期让各位同学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 概率公式的直接运用

例1 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3个红球、1个白球,它们除颜色不相同外,其余均相同. 若把它们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则摸到红球的概率是______.

【简析】先求出袋子中球的总个数及红球的个数,再根据概率公式解答即可.

∵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3个红球、1个白球,共4个球,

∴任意摸出1个球,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2. 简单几何概率问题

例2 如图,一个圆形转盘被等分成五个扇形区域,上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指针的位置固定,转动转盘后任其自由停止. 转动转盘一次,当转盘停止转动时,记指针指向标有偶数所在区域的概率为P(偶数),指针指向标有奇数所在区域的概率为P(奇数),则P(偶数)______P(奇数)(填“>”“<”或“=”).

【简析】根据题意分别求出奇数和偶数在整个圆形转盘中所占的比例,再进行比较即可.

∵一个圆形转盘被等分成五个扇形区域,有2个偶数区,3个奇数区,∴有P(偶数)=,P(奇数)=. ∴P(偶数)

3. 树状图(或列表法)类概率计算问题

例3 小刚参观世博会,因仅有一天的时间,他上午从A—中国馆、B—日本馆、C—美国馆中任意选择一处参观,下午从D—韩国馆、E—英国馆、F—德国馆中任意选择一处参观.

(1) 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分析并写出小刚所有可能的参观方式(用字母表示即可);

(2) 求小刚上午和下午恰好都参观亚洲国家展馆的概率.

【解答】(1) 树状图:

(2) 小刚上午和下午都选择参观亚洲国家展馆的可能有(A,D),(B,D)两种,

∴小刚上午和下午恰好都参观亚洲国家展馆的概率=.

【简析】根据概率的求法,找准两点:①利用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找出全部等可能情况的总数;②符合条件的情况数目;二者的比值就是其发生的概率.

4. 概率与其他数学知识结合的综合问题

例4 在1,2,3,4,5这五个数中,先任意选出一个数a,然后在余下的数中任意取出一个数b,组成一个点(a,b),求组成的点(a,b)恰好横坐标为偶数且纵坐标为奇数的概率. (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等方法写出分析过程)

【解答】列表得:

(作者单位:无锡市金星中学)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概率类问题得到进一步关注,分值也有上升的趋势. 此类问题难度一般不大,以填空、选择或解答题形式出现,主要考查点有:(1)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进行简单的等可能性计算或判断;(2) 能区分确定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3) 用列举法(列表、树状图)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能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能对具体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围绕对同学们的分析归纳能力的检测,考查点(3)成为考试命题的一大热点,几乎在每一份中考试卷上都有出现. 笔者根据近几年来中考的一些变化趋势,通过真题剖析,归纳了常见的四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以期让各位同学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 概率公式的直接运用

例1 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3个红球、1个白球,它们除颜色不相同外,其余均相同. 若把它们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则摸到红球的概率是______.

【简析】先求出袋子中球的总个数及红球的个数,再根据概率公式解答即可.

∵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3个红球、1个白球,共4个球,

∴任意摸出1个球,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2. 简单几何概率问题

例2 如图,一个圆形转盘被等分成五个扇形区域,上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指针的位置固定,转动转盘后任其自由停止. 转动转盘一次,当转盘停止转动时,记指针指向标有偶数所在区域的概率为P(偶数),指针指向标有奇数所在区域的概率为P(奇数),则P(偶数)______P(奇数)(填“>”“<”或“=”).

【简析】根据题意分别求出奇数和偶数在整个圆形转盘中所占的比例,再进行比较即可.

∵一个圆形转盘被等分成五个扇形区域,有2个偶数区,3个奇数区,∴有P(偶数)=,P(奇数)=. ∴P(偶数)

3. 树状图(或列表法)类概率计算问题

例3 小刚参观世博会,因仅有一天的时间,他上午从A—中国馆、B—日本馆、C—美国馆中任意选择一处参观,下午从D—韩国馆、E—英国馆、F—德国馆中任意选择一处参观.

(1) 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分析并写出小刚所有可能的参观方式(用字母表示即可);

(2) 求小刚上午和下午恰好都参观亚洲国家展馆的概率.

【解答】(1) 树状图:

(2) 小刚上午和下午都选择参观亚洲国家展馆的可能有(A,D),(B,D)两种,

∴小刚上午和下午恰好都参观亚洲国家展馆的概率=.

【简析】根据概率的求法,找准两点:①利用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找出全部等可能情况的总数;②符合条件的情况数目;二者的比值就是其发生的概率.

4. 概率与其他数学知识结合的综合问题

例4 在1,2,3,4,5这五个数中,先任意选出一个数a,然后在余下的数中任意取出一个数b,组成一个点(a,b),求组成的点(a,b)恰好横坐标为偶数且纵坐标为奇数的概率. (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等方法写出分析过程)

【解答】列表得:

(作者单位:无锡市金星中学)

探索方法归纳 篇3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主动构建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以典型问题的解决, 实现对一类知识的了解与解决, 以点带面, 逐类旁通.

函数作为数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过程中, 是高考的热点, 学生学习的难点, 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研究函数的方法掌握不好, 学生如能亲身经历探究函数性质的过程, 掌握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会为后续研究其他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让学生体验通过观察函数的图象、分析解析式特点、归纳函数性质的研究方法, 可选用对典型函数——幂函数图象与性质的探究来体现, 由于幂函数的分类复杂, 图象形式多样, 对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观察与化归的思想、总结与概括能力均有帮助, 对培养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探究步骤为:

一、引导观察幂函数函数解析式

引导学生观察如下幂函数的解析式.

1.y=x12.y=x23.y=x124.y=x-15.y=x-26.y=x-12

二、指导学生学习、总结概括幂函数的性质

指导学生求上述函数的定义域, 归纳出幂函数的定义域与其指数的关系, 从而总结概括出幂函数y=xk (k∈R) 的定义域的几种不同情况.

指导学生用描点法作出幂函数的图象, 引导学生观察两组不同的图象, 归纳出幂函数的主要性质如下:

(1) 当k>0时, 幂函数在第一象限是增函数, 且过 (0, 0) 及 (1, 1) 点.

(2) 当k<0时, 幂函数在第一象限是减函数, 且过 (1, 1) 点.

三、性质的深化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y=x2, y=x3, 与y=x13在第一象限的图象, 在另一个坐标系中分别作出y=x-3及y=x-13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后, 再就指数同为大于0 (或小于0) 的几种不同形式的幂函数的性质, 加以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如下性质:

k>0时:

a.当k>1时, 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型曲线.

b.当0<k<1时, 图象为开口向右的抛物线型曲线.

c.在第一象限中, 若x>1, 则k越大时, 函数y=xk的图象越靠近y轴;在0<x<1时, 刚好相反.

k<0时:

a.在第一象限中, 当x>1时, 当指数k越小时, 函数y=x-k的图象越靠近x轴;当0<x<1时, 刚好相反.

b.图象都是双曲线型的.

四、性质的拓广

“有理数”概念和方法归纳 篇4

“有理数”这一章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全章从实例出发引入负数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章的重点——有理数的运算,是进一步学习式、方程等数与代数知识的基础.

一、透彻理解本章的主要概念、法则

1.负数

在正数前面加上“-”号表示的数叫负数;或定义成比0小的数叫负数.

注意:不能笼统地说带有负号的数叫负数.例如,当a为0时,-a表示0;当a本身是负数时,-a表示正数.

2.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利用数轴可直观地理解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乘法法则.这是数学上常用的数形结合思想.

注意:任意一个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却未必都表示有理数.

3.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注意:①有理数由性质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构成.性质符号和绝对值确定后,这个有理数也就完全确定.因此,我们在后面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时,都是分为两步:先确定符号,再确定绝对值.

②由于距离最小为0,所以绝对值不可能为负数.

③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但反过来,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却未必是正数,还可能是0;同样,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个数可能是负数,也可能是0.

4.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一般地,a的相反数记为-a.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引入相反数,使得加减这一对逆运算的统一成为可能.

注意:①“只有符号不同”意味着绝对值相同;②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反过来也对.

5.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注意: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写一个整数n的倒数时,直接写成1/n;写一个分数的倒数时,直接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小数需要先化成分数再写它的倒数.

6.有理数运算

理解算理:在探究有理数法则时,要善于利用实际意义理解运算的结果,还要善于利用数轴来理解相关运算的结果.

理解法则:分两类,一是直接运算法则,二是转化为逆运算的法则.

有理数加法、乘法、除法运算都可以直接计算,分两步进行,在确定符号的基础上,进行绝对值运算.相关法则也分两部分,一是符号法则,二是绝对值运算法则.

有理数加法与减法互化要利用相反数,有理数乘法与除法互化要利用倒数.

二、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一)如何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符号不同的数直接确定大小: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符号相同的数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用数轴来比较: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用求差法来比较:若差为正数,则被减数比减数大;若差为0,则被减数等于减数;若差为负数,则被减数小于减数.

(二)如何运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运算

1.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把加法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代数和的形式→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在最后一步中注意把正数、负数分别相加;把同分母的分数相加;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把相加得整数的数相加;把各数减去一个相同的基数再相加……可以有效简化运算.

2.有理数乘法运算的顺序

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几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在实际运算时,利用交换律和结合律,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乘;把可以约分的分数先约分,再相乘;把乘积为整数的几个因数相乘.以上方法都可以简化乘法运算.

3.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的选用

当被除数与除数能整除时,先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除;当被除数与除数不能整除时,先把除法转化为乘法,然后利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来计算.

4.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的顺序

把乘方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是常见思路,但未必是最简单的思路.如果利用“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先确定幂的符号,再求幂的绝对值,会使运算简单且不易出错.

三、善于发现和归纳规律,解决新问题

问题已知an=(-1)n+1,当n=1时,a1=0;当n=2时,a2=2;当n=3时,a3=0;……则a1+a2+a3+…+a28的值为 .

校园华尔兹教学方法归纳 篇5

一、动作分析归纳法

《校园华尔兹》是华尔兹三拍子节奏的舞蹈,每拍一步,舞步较简单,同时它的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在教学中我们把动作分析归纳如下:

1、长步

长步的动作要点是:第一拍步伐略长,落后在音乐的重拍上;第二三拍的步伐略小,落在音乐的弱拍上,跳起来要有快慢、高低起伏的变化。整个舞蹈中的第一个长步,男生要左转180度,与女生搭手。因此男生在转体的同时,右腿应该稍半蹲,左腿前伸,这样便于长步音乐的第一拍起时做动作,如果转体的同时左腿不前伸,长步完成得仓促,动作的节奏会比音乐的节奏慢半拍;用长步围绕男伴旋转360度的转圈时,毎三拍走动90度,共12拍完成一圈的动作;用长步围绕男伴做180度的转圈时,首先要清楚,长步的前一个动作即横跨步,这个动作的重心要落在两个人的外侧腿上,相对的脚脚尖点地,做长步转圈时,先迈点地的脚,即第一个长步左脚先迈,逆时针转动一圈半。接下来的动作是两人手拉手成面对面站,准备做慢步行走,女生因为连续做了几个旋转,重心不能保持稳定,男伴应该稍用力,将女生拉向自己成面对面站。

2、荡步

荡步就是左右脚的交替进退,即三拍内走两步。第一段的荡步正方向第一拍向前迈右脚,第二拍左脚并右脚,第三拍双脚提踵立。撤步时第一拍迈左脚(即并哪个脚就退哪个脚),第二拍右脚并左脚,第三拍双脚踵立;反方向则动作相反。

3、《校园华尔兹》还有个特点,即第一段从第二个八小节至第三个八小节共16个小节(第一个长步和第一个荡步)都是从右脚开始做动作,反方向的动作则相反。以后所有的动作,都是从左脚开始做动作,反方向的动作则相反。

通过归纳,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非常深刻。

二、语言手势激励法

在教学中合理简单有效的语言和恰当的手势,可以让学生很快明白老师的教学意图,让学生在较好地完成动作的同时享受快乐,享受成就。语言提示的内容包括了要做什么,向哪个方向做,什么时候开始做,重复的次数,怎么做和老师的激励等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倒数法”的语言提示方法,“倒数法”即在动作开始前或换动作前从后向前数的方法。此方法便于明确的告知学生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动作,向哪个方向做。运用这种提示法要注意提示的节奏与音乐的节拍一定要合拍,如:第一段第二小节至第三小节可以这样提示:423、323、右荡步、开始做——右脚进、左脚退、右脚进、左并步——423、323左荡步、开始做——左脚进、右脚退、左脚进、转(体)长步——左长步、右长步、223、123。语言提示还可以提示怎么做,如:腿抬起、身体立、抬起头、挺起胸等来提示怎么做才能达到动作的要求。

手势是属于非语言提示,运用手势的好处可以降低因长时间高喊而损害声带的危险,而且室外噪音大,干扰多,手势可以更直观明了地表达老师的意图。如:右手在面前画一个圈可以表示转体;右手直臂侧举可以表示向右侧方向移动;竖起大拇指可以表示对完成动作的赞许。在教学中运用手势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语言提示与手势要合理配合应用。②手势的指导方式要固定,每个教师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手势,但不能随意更改。③提示的节奏与音乐的节拍要吻合。④语言要简练,尽量用正面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意图,如:“抬起头挺起胸”不要说成“不要含胸,不要低头”。⑤利用周围的物体来帮助提示动作的方向。

三、探究合作法

探究合作是学生之间运用合作的技巧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交流配合。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内在情绪体验得到了满足,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校园华尔兹》初学阶段,由于女生对舞蹈的感觉一般要强于男生,可以先教授女生。教授时不分男步女步,所有动作都学。等到所有的女生已经熟练掌握动作后再组建合作小组,可以采用自愿和教师指定相结合的方法,每组2—4人,如果人数过多,男生由于害羞和从众的心理,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因为和男生组合的女生,所有的动作都学习了,大都对完成动作较自信,所以能主动邀请男生练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男生,在同性较少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拒绝女生的邀请,所以男女拉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等到大家都能较熟练地掌握动作时,教师应该先集中讲解纠错,在分组教学,每组6—8人(男女各半),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继续学习和掌握动作,也便于学生学习交换舞伴这一环节。教师特别要关注没有舞伴的学生,分组时有的组人数为单数,教师要时刻关注该组的活动,及时参与到该组的活动中,讲解示范纠错可以经常与该组成员完成,让学生不要有受冷落的感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上一篇:胰腺癌患者下一篇:配饰应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