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探索

2024-09-26

方法探索(精选12篇)

方法探索 篇1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出现了两道共4分的对联试题, 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又以对联来关联各块节目。一时间, 对联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国人格外的重视。对联知识在2005年、2006年、2007年的高考复习备考中也成了一个知识点, 并且全国各地的模拟试卷中也屡屡出现对联试题。然而现行中学教材中并没有现成对联知识短文, 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对联也不甚了解, 学生更是对对联试题望而生畏。那么, 高中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对联知识的教学呢?在此, 我们凭着多年对对联知识的积累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们要消除学生对对联的畏难情绪

对联虽然未在教材中出现, 然而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已经教给了学生仿写知识, 学生只要掌握了仿写知识, 做对联试题就容易多了。因为对联试题其实就是特殊的仿写题而已, 它的要求和仿写题基本一致:句式相同, 修辞相同……我们分析两道试题即可明白对联试题和一般的仿写题本质上是一回事。

例: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 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4分)

第一题春晖盈大地 (正气满乾坤)

科学能致富 (勤劳可兴家)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这是2004年全国卷第24题, 第一题实际上是仿写两个形式相同、内容相对的句子, 第二题也是如此。形式相同包括句式 (或结构) 相同与词性相同两项。内容相对, 包括正对与反对两类。所以对联试题只是要求学生按仿写题去做即可得分。至于对联的平仄, 高考评分细则并不做严格要求。 (基于这个原因, 本文部分“对联”的平仄作者并未仔细斟酌, 请谅。)

二、学生仅具备仿写知识是不够的, 因为对联毕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因此语文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特征:

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同、文字相别

1、字数相等:字数相等, 是说上、下联字数一样多。如对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2、内容相关:就是说, 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 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关系等。

如, 一九二一年冬, 陈毅同志在法国因为闹学被法国政府遣送回国, 过春节时给自己家里写的一副对联:

年难过, 年难过, 年年难过;

事必成, 事必成, 事事必成。

这副对联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陈毅忧国忧民和对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心。

又如厕所联语:

急急忙忙跑进去

, 松松活活走出来。

3、词性相同:

词性相同, 即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字词, 必须具有相同的词性。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 形容词对形容词……对联特别讲究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词对数词。

有这么一则对联故事, 从前有一位小姐, 见自己家的长工在院子里担粪浇花时仍在看对联书, 小姐便出联考他:“花。”长工头都没抬, 答道:“粪。”小姐一听, 眉头一皱, 但“臭”对“香”尚属工整, 于是又在“花”之前不断加字, 没想到长工一一对了上来, 结果就有了下面这副对联:

偏僻乡下穷家黑脸大汉肩上横挑两桶粪

繁华镇上富户红颜小姐鬓角斜插一枝花

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词, 词性相同, 工整别致。

4、句式相同:

句式相同是指语法结构相同, 句子的分断相同, 节奏相同。

刘师亮曾讽刺国民党收刮苛捐杂税, 撰写了这样一幅春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如今只剩屁无捐。

5、文字相别:

对联要求不重复字, 即相同位置的字不能重复。但相同位置上有重复虚词是允许的。

如明末洪承畴曾写一幅对联对皇帝表忠心:君恩似海

臣节如山

没想到他却在清兵入关后变节投降, 充当清廷走狗, 于是有人将他的对联略作改动, 以讽之: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

三、在学生了解了对联的基本特征之后, 语文老师就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做对联试题的基本方法, 如正对、反对

1、所谓正对, 就是通过对事物不同侧面的描写、论述 (事异) , 表现大致相同的主题内容 (义同) 。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 到一农村茅舍, 见到一小孩看屋。小孩有礼貌款待不速之客。乾隆随即掏出三个铜钱, 开玩笑对小孩说:

三个铜钱贺喜, 嫌少勿收, 收则爱财。

谁知小孩立刻回敬到:

两间茅屋待客, 怕穷莫来, 来者好吃。

相传苏东坡在一年八月中秋得一上联: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上联写出以后, 苦思不得其对。年底, 其侍妾昭云得出下联:

今朝年尾, 明朝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

2、所谓反对, 就是上下联内容相反的对仗方式, 使其主题在正反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变得更强烈, 更具表现力。

最短的对联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有人为抗日烈士写的挽联:“死, 生生。” (注:“生”字倒过书写, 即头朝下) 表示抗日烈士宁愿站着死, 不愿躺着生。

何叔衡在湖南宁乡云山学校教书时, 某日曾见一小孩伤心哭个不停, 便问何故。小孩说师塾老师出联要他回来对, 对不上来要挨板子, 何问所出之联, 联曰:世间少有蠢伢子

何叔衡要孩子别怕, 并教孩子对曰:天下难得好先生。

“好”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清人张辂, 素有文名。于乡屡试不第。后改应天府试, 一捷中举。自撰联云:

当地废物

顺天举人

四、适当做一些浅易的对联练习

为了让学生尽快上手, 我们可以给学生做一些浅易的成语对联试题。因为有些成语, 在意思上迥然不同或相似, 在结构上互为对偶, 成为十分有趣的四字对, 同学们能在练习中体验到做对联的乐趣, 增强做对联试题的信心。再感到困难重重, 反而觉得味道十足。对联作业中也会不时出现对联佳作, 让人觉得十分欣慰。

总而言之, 高中语文对联教学只要方法得当, 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方法探索 篇2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是一份宝贵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现在我们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部分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只是对诗词做简单的讲解,对一些名句做重点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就万事大吉了。今年,我参加了国培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我认真观看并学习了古诗词课堂专题。学习后,我在古诗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

那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读为主,品味诗韵。学生通过初读韵味、细读探究、品读感悟、诵古诗来参与教学。

(一)初读韵味

这个教学环节我通过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自己范读,让学生三听其声,一听字音,小声跟读;二听节奏,笔画斜线;三听韵味,哪个词短促,哪个音稍长;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诗的韵律。充分体现了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下,我仔细回想,效果非常好。学生听后先自己练习,我又指名读,唯一的遗憾是课堂上没能检验全体学生。正如王教授所说,我可以通过小组检查或同桌相互读,来更好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二)细读探究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补充了诗的背景知识资料,学生边听边欣赏了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字词的意思和诗句的意思,并在书上留下思考的痕迹。遇到难懂的字词可以和小组同学或老师商量。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学懂的我没有再讲,让学生体会夸张的用法。字词障碍扫除后,学生大胆交流诗句的意思。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最后让学生闭眼想象诗的意境,教师采取引读的方法(即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的内容对出相应的诗句),加深学生的理解。

课下回想,的确还有不足,课堂上没能给学生点到;夸张的写法学生总结出来后,也没能进行拓展,让学生再想想夸张的诗句;诗句意思也应该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同桌相互再说一说。

(三)品读感悟

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通过品读,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想法,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而且学生对这两句的诵读很到位,读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年少气盛。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带学生一起博览天下,了解国家领导人吟诵这两句诗的资料。并让学生回忆还有哪些诗句也说的是这个道理,之后又让学生谈了自己学完诗后的感想和收获,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4)诵古诗

通过我的激励,课堂上孩子们尝试用最短的时间进行了背诵,因为读出了韵味,悟出了诗情,学生很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初中英语导入方法探索 篇3

关键词:导入的误区;导入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01-01

课堂导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效的导入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化解学生的焦虑,强化他们的求知欲。

导入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归纳、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型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新知识作好铺垫”。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我就英语教学的导入这话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英语课堂导入的误区

1、时间过长,喧宾夺主

英语课堂导入花费时间过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如果过分地渲染导入部分,只会浪费后面教学主要部分的时间。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时间安排也有重有轻,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有点头重脚轻的味道。

2、偏离重点,中心不明

有些英语课堂没有针对性,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这样就使得这节课一开始就中心不明,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误导学生。

3、生搬硬套, 过于牵强

有些英语课堂对于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同一教材、同一内容采用相同的导入方法,却无法达到同等的教学效果。而有些课堂对同一个班级总是使用几种老套的导入方法,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

外语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外语人才。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英语教学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切实体现了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这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里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针对以上所列举的几大误区举例探讨一些解救方法。

二、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1、设置情景,渲染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

利用多媒体制作和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借助影视片和教材里的插图,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其语境、产生心理共鸣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乐意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协作、会话。并且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

2、根据学生认知,设计生活化提问,在导入中导出活力,建立概念框架

教师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实践,抓住知识相互交叉的机会,导入新知识,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本课的中心。

例如Project English(八年级下)Unit 7 Food Festival Topic1 We are preparing for a food festival. Section B 的教学排在学生“五一”节之后,而“五一”期间刚好举办了一次“美食节”活动,对此,学生印象深刻,所以我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ood Festival?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Do you know any foreign foods? 问题一提出,学生的话题就打开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回答,课堂气氛马上就调动起来了。(学生讨论时间可设3-5分钟。)

抓住生活中的机遇,让生活实践知识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能让学生更快地感知本单元的中心话题。

初中学生就已具备一定认知,他们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引导他们用学过的英语知识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得出结论,在他们的独立性得到肯定的同时,实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例如,七年级下Unit8 Topic3 Lets celebrate!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Festivals”,在进入Presentation的教学中,可以先由学生介绍自行收集的世界各地的有名的节日,陈述节日的具体时间,庆祝方式及内容,然后让学生比较国内外节日的异同,了解举办节日的意义,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并在探索中积极感受和积极体验,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潜移默化地了解节日的目的和真正乐趣,同时增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时间为5分钟。)

3、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巧妙运用适宜的导入方法

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如一般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三、小结

方法探索 篇4

一、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1. 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课堂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当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做一些巡回检查,实验成了一门辅助课。实践证明,这远远不够。实验课上,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学生操作中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还应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必要时亲自动手示范;对基础差的学生,还要进行个别辅导;对少数不重视实验的同学,教师要耐心指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这里简单举几种方法:

讨论式教学方法。当学生完成一项实验后,让学生自己介绍经验,和同学、老师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感受,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和科研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实验项目与内容,因材施教。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热情,活跃实验教学的气氛,加强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方法。以研究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善于设疑,激疑和质疑,不断提出新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以激发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仅仅利用课堂实验远远不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应当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外探究性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爱好的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笔者设想,应全天候开放实验场地,学生可以自选实验内容,自行安排实验时间。可通过网上预约和到实验室登记等方式进行操作,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更好地巩固和消化他们在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除了采用教师实验室授课和现场指导外,还应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的生动性,及时补充相关学科的新信息,增强学生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将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中。比如,我院现已建成多媒体交互式视频教学网,把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各类机房、办公室等通过网络联结起来。目前有一千多台电脑可以同时上网,教师、学生可以在网上调用教学资源。利用现有的网络在线答疑,开设教学论坛等,充分调动了师生间学习交流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上网掌握网络的各种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4. 利用多元化考核方法,全面评定学生实验成绩

评定学生成绩是实验的最后阶段,这个环节是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过程。通过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掌握参与实验学习的态度,检查对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教师除了对实验的具体情况进行点评外,更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考核结果,不只是简单的测试分数,还有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进行正确的、客观的把握和判断,给出切合实际的综合评价,拟定学生就业的基本方向,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实验管理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不断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已成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院来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实验教学的加强,实验耗财的跟踪管理以及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我们深刻体会到,实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开展的好坏和实验效果的理想与否,因此制定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创建实验教学工作良好的运行机制十分必要。

1. 建立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实验设备仪器、实验耗财及实验环境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设备要建立档案和标准操作程序,实行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实验耗材实施计算机管理,定期盘点库存,建立物品领用及使用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制度。执行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可追溯性记录管理程序,确保专业实验仪器良性使用,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高的使用效率。杜绝以往实验耗材浪费和仪器违规操作的现象,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开始接受规范化训练,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习惯的养成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建立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对实验教学应采取开放式管理。根据学生人数和确定开放的实验室情况,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管理人员发布信息要公开准确、安排合理。具体讲,开放实验室的信息包括实验室的条件、指导老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开放的范围、时间、实验内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等,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实验活动,使学生业余时间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的管理。这样,既解决了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增加了学生实际管理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 建立实验室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制度

制定实验室管理岗位职责、实验教师和实验人员考核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应保证实验设备的良好运行,做好实验室开放情况记录。对于指导开放实验项目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定期安排学习培训,充实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参照指导教学的工作量给予一定补贴,将考核结果和岗位酬金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索 篇5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我讲、你听”,很多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完不成或者不能很好的完成,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一面。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烦心理。

“先学后讲”,是我在新授课的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方法。为了充实教材的内容,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好“学案”。学生学习学案的过程有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步:利用学案对自学内容、自学目标做出明确要求,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必须记住什么,并要求把不能学会(理解)的问题记出来,这些问题应与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较高的吻合。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对要求通过自学应该记住的、掌握的进行检查。检查形式多样,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小组自查。第二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互教,教师点拨,对本节重点、难点进行突破。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互帮互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第三步:查漏补缺。即查知识的缺漏,对于学生没有考虑或者忽视的知识进行补充。

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当作一种知识的万能“容器”,满堂灌,生怕学生学不好,学不全。这样,教师角色倒置,必然造成学生学得苦,学得很累,学得被动而效率却不见高,老师也教得苦,教的精疲力竭也不见有大的起色。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在教法上下功夫。

教法要因“班级、学生情况、知识”而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针对性的练习和评价。练习,是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运用。应注意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本教学内容所应达成的效果,要确保练习有突破、练习出成效。在课堂练习中,应在课前先进行归类,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掌握知识不熟,通过读课本可以找到答案的不用学生讨论;二是题目有一定难度,通过学生讨论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三是题目难度较大,通过讨论也很难得到解答的题目,不用学生讨论,老师直接进行讲解。当堂变式训练,巩固落实。根据错题设计变式训练题,让学生当堂限时完成,学生互相批阅,并让学生说出批阅情况,针对某些错误比较集中的题目,让学生有针对性讲解,特别是让出现错误的同学说一说错了的原因。就评价方面看,是既要重视外在表现的评价,如学习态度是否主动积极,是否肯思考问题,是否踊跃与学生交流等,也看内在改变,如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是否有了正确的态度。只有在学习之后来进行及时评价,并针对所得结果信息做出种种及时反馈,才算是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篇6

一、重视积累过程,提高积累效率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的博闻强记,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含着的意思,把握住它内在的说法,是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经验库,并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聯系,记忆是积累的末端环节,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传统语文教学常常忽视语言积累的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是一种创造过程,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学生的理解、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语言积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借鉴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利用最佳年龄时期多记诵一些优秀作品能够终生收益。但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最初的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最初“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也会越好。

二、体现语文人文性,激发积累动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的对话过程。“对话”一词非常准确的指出了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平等地位。现代课程论也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和沟通文化的两代人,在沟通与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如果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积累需要教师有一系列的方法、策略。首先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把学生还原为活生生的人。教学时我常这样说:小组学习的时候,面对其中的一组问“我可以参与近来吗?”;范读的时候常说“我这样读,你看行吗?”,在这亲切的话语中其实传递一种平等的信息,传递一种人文的关怀。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对老师、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兴趣。其次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启发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当学生对课文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以后,再进行语言积累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授之以渔,形成自主积累

提到语言积累往往偏重于知识的扩充,而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积累,还要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意识、锻炼语言积累的能力、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主读书、积累。

四、培养质疑能力,放飞创新的翅膀

古人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才是在学习上真正“动”起来的表现。

首先,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质疑,多鼓励,让他们放胆去质疑。提错了不指责,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疑对了,疑好了,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质疑求疑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有的学生看了以后就问:“为什么前面的‘鸟的天堂’要加引号,而后面的‘鸟的天堂’却没有呢?”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到欣慰。我马上给予表扬,指出这疑问已抓住课文的重点,是认真思考的结果。于是,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学习小组里面合作探究。

小学数学概念引入方法探索 篇7

一、联系实际,奠定概念引入基础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此外,小学生只对身边的事物和未知的世界感兴趣,如果我们生硬地引入概念,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进行概念教学。例如:学生在公园游湖计算费用时,会涉及小时、分钟等时间单位和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如:通过教室的玻璃、桌子、黑板等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由此可以看出,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概念存在的普遍性。

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小学生天性爱玩,活泼好动,科学的游戏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概念的相关知识融入游戏中,使学生在快乐玩耍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例如:“跳房子”蕴含了平移的概念;“打陀螺”蕴含了旋转的概念;“十指翻绳”蕴含了平面图形的概念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概念引入方案,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旧带新,强化概念引入方法

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学习,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而且减少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实践教学中,如果新旧概念处于相容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来进行新概念的学习。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从“分解因式”引入方程的相关概念;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引入乘法的相关概念。引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借助旧知识,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二是通过新旧概念的融会贯通,建立知识体系。

当新旧概念无法相容,甚至产生冲突时,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习“分数”的概念时,教师采用“分东西”的方式进行引入:现在我这里有三个苹果,将其分给四位同学,其中两个同学每人分一个,剩余的一个苹果由两位同学平分,那么这个两位同学,每人得到“半个”苹果,那么如何表示“半个”苹果呢?这样就引发学生产生知识冲突,无法用整数进行表示,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分数的概念。

三、明确问题,突出概念引入成效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进行授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能力,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学习“三角形”的概念时,教师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三角形的事物,如:房梁结构、自行车车架以及三角形的铁塔等。然后,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要将这些事物设计成三角形呢?这些事物都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再引入三角形的概念。再如:学习“圆”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圆的东西呢?”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学生说“车轮是圆的”;有的学生说“吃饭的桌子是圆的”;还有的学生说“做游戏时,我们会围成一个圆形”。通过一系列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数学学科,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重叠问题”的引入:班里组织兴趣小组,有8名学生参加了写作兴趣小组,7名学生参加了绘画兴趣小组,但是为什么两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不是15呢?再如,学习“负数”时,教师是这样引入的:用3和4写算式。学生写出了很多,如“3+4=7,4+3=7,4-3=1”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那3-4=?”学生感到非常困惑,这时教师趁机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深刻了解负数的概念,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概念体系。

当然,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篇8

一、尝试成功,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 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 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尝试成功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催化剂, 一次成功所产生的兴趣, 往往能推动第二次成功。成功—产生兴趣—再成功—再产生兴趣, 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自信心, 发展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特别是对于缺乏信心的学生, 教师可以适当放宽评分标准, 或在课堂提问时注意让他们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发掘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 及时鼓励和表扬。

二、提出问题, 明确目标

提出尝试问题, 是尝试教学的开端。尝试问题的出现, 促使学生产生疑问, 从而发生认识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产生尝试的欲望。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 疑是创新的开端, 也是创新的动力。

尝试问题的难易要适度, 过易会助长学浅辄止, 过难会使学生失去尝试的信心。例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指导学习第二段时, 我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一想:这段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画:画出“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的, 伯父是怎么说的语句?三议:听了白父的这句话, “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四品:从这件事, 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五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老师把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为完成目标, 大胆尝试, 主动参与学习。

三、尝试排疑, 培养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积极质疑, 更重要的自主解疑。教师如果对学生自学产生的疑问包办代替逐一解答, 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妨碍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提供学生尝试释疑的机会, 教给学生释疑的方法。

(一) 找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经验, 查工具书, 看参考资料, 在课文中寻找、勾画答案。老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边读、边想、边圈的学习方法, 在文中画出重点词句, 再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有些问题在文中不能找到答案, 那就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联系语境或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得出答案。

(二) 议

议就是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及必要的争辩, 得出正确的答案。当学生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时, 要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 (同桌讨论、小组商议、集体交流、分组对抗) 展开激烈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 互相补充, 共同探索。

(三) 问

向主要指导老师提问。敢于向老师提问是极为重要的, 这是尝试创新中的重要一环。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 “发明有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 是创新的开始。

通过尝试排疑,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进一步。这一环节的设置, 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 篇9

一、在生活中体验

1. 关注生活, 勤于积累

作家茅盾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 无论到哪里, 都要竖起耳朵, 睁开眼睛, 像哨兵一样地敏锐, 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生活, 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 善于发现, 学会思考, 从而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总之不管是好事还是丑事, 也不论是喜怒哀乐还是奇闻趣事, 只要是学生觉得特别有意义的事情都可以用笔写下来。

2. 自由表达, 流露真情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积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亲身感受, 说心中话, 写身边事, 有感即发, 有情就写, 让学生放飞心灵, 纵情表达最本真的自我感受。利用每周习作课, 让学生选择自己记录本上的材料, 说给“同桌”听。学生记录的内容, 有爸爸妈妈的琐碎争执, 有自己的撒娇任性, 有同学的各种行为……在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课堂里, “你方唱罢我登场”, 同学们各抒己见, 随兴表达。在“真、善、美”的自由感受中, 便迫不及待地想“写真情实感”了, 有效落实了“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写作原则。

二、在训练中提高

因为传统的训练方法过于程序化、封闭式、单一性, 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小学作文训练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 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 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实践证明, 拥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科学的操作方法, 通过有效教学与长期性的开放式训练方式, 能充分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让其驾驭语言的能力得以突飞猛进。

1. 强化认知

通过强化认知训练, 学生对写作活动的本质、目标、内容、特点、规律、方法和途径有了清楚认识, 使得学生的写作活动得以有意识地进行。实践表明, 学生一旦认识到写作活动的重要本质与意义, 就会努力克服写作中诸多错误认识, 从而对写作产生好感与兴趣。

2. 培养想象

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 要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例: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 可结合古诗内容诱导学生展开想象:“这首诗中作者借一枝红杏写出满园春色, 但满园春色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番盛景, 作者并没有把想象到的都诉诸笔端。如果你是一位诗人, 你又该如何想象园中的景象呢?请把你的想象描述给同学们听, 再扩写下来。”如此训练, 在深化古诗内容理解的过程中,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升了其写作能力。

3. 训练归因

调查发现, 学生在面对不良的写作结果时, 往往会表现出自卑、失落的情绪, 此时教者就应帮助学生找到真正的失败原因, 进行积极归因训练, 从而助其克服消极的写作心理, 让学生从写作的无助感中解脱出来, 重树写作的信心。

三、在评价中发展

1. 赏识评价

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 少年儿童情绪具有明显的易动性, 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常常会有大悲大喜的情绪波动。“赏识是最好的鼓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为了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教师要变一个挑剔者为一个欣赏者,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品味, 去肯定。要用“显微镜”去发现他们的优点, 用“放大镜”来宣扬他们的亮点, 或欣赏其妙语佳句, 或欣赏其幽默风趣, 或欣赏其独到见解。对于文章表现出的不足之处, 教者要用商量的语气或提出建议的方法提示学生改正, 从而让学生在老师对其习作批改的关心和重视中增强写作的信心。

2. 墙壁发表

实践表明, 利用墙壁发表学生的作文, 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和“发表意识”, 使学生懂得真正的“作文”是写给特定的读者看的, 是要给报刊发表的,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以笔者的教学为例, 我经常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心里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对长辈的意见、自己突发的奇思妙想等内容引入写作内容, 并组织学生将自己写好的文章对着全班同学朗读, 还鼓励他们找自己的同伴读, 甚至还让他们把自己的习作带回家, 让家长欣赏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的作文可谓多姿多彩, 充满天真无雅的童趣。此外, 我还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写文章, 发动平行班老师为我班学生写“下水文”, 并及时在墙壁上张贴出来。

总之, 有个性的作文才有新意, 同样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方法才会显示出学生的灵气和活力。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徐蓓春.个性化小学作文教学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严伯益.小学作文教学探索[N].教育信息报.2002年

[3].李玉萍.提高小学作文教学三法[J].黑河教育.2002年05期

[4].翁丞辉.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体会[J].教育评论.2002年03期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索 篇10

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在阅读的时候, 学生们都在忙于对付文中的新单词, 而且他们无法在通读一两遍后弄清文章大意。这个时候往往什么阅读技巧也帮不了他们, 因为他们不认识的词汇实在是他多了。在作听力时, 他们也会因为新词太多而手忙脚乱, 最后对听力失去兴趣。同样写作也是, 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组织能力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因为他们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词汇的缺乏也会直接导致学生们不愿意去同别人进行英语对话。此外, 许多学生都在抱怨词汇量不够, 无法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甚至是期末考试。

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1.结构主义阻碍了词汇教学。结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意识潮流, 它出现于二十世纪的欧洲。索绪尔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他的语言理论成为结构主义的起源。在他看来, 语言是一个信号系统。因此单个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把它们放到一定的语境当中, 使其成为一个系统, 单词才会有意义。受此理论的影响, 许多语言教师过分强调语言结构和文体结构, 从而忽视了词汇教学。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 老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结构, 而词汇确很少提及。

2.中学教材词汇量不足, 使得学习词汇的黄金时间被白白浪费。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们对语言学习的敏感度会下降。但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们的小学和中学的教材包含的词汇量不足。下面的比较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英语教科书 (朗文版) 4B第9课

1.美景beautiful view

2.海鲜seafood

3.多湿气的humid

4.过山roller coaster

5.昂贵的expensive

6.长途汽车coach

7.电子信箱地址email address

8.短信message

9.主题subject

10.空白blank

美国小学四年级儿童First Animal教材第1页部分词汇

1.脊椎动物vertebrate

2.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

3.爬行动物reptile

4.两栖动物amphibian

5.爬行的creepy-crawly

6.骨骼skeleton

7.哺乳动物mammal

8.海洋动物sea animal

9.附着attach

10.脊椎骨backbone

以上的词汇分别摘自香港四年级学生和美国四年级学生的教科书。那么我们的四年级学生在学什么呢?我们的学生还在努力的背诵家庭成员的称呼。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下图更清晰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从这个表格我们不难看出小学每个学期学生所学细的单词量是100, 也就是说在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他们一天只会习得一个单词。最后到他们高中毕业时只有2000左右的词汇量也就不足为奇了。可是他们马上要面临的大学英语四级要求的词汇量是4200个。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接下来的两年大学英语学习中必须掌握2200个词汇。

3.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也一个因素。当遇到新单词时, 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是讲解该词的意思, 然后举例向学生说明它的用法。

4.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会影响词汇的掌握。很多同学记单词都在死记硬背, 例如反复朗诵或拼写一个单词的组成字母。结果单词可能暂时记住了, 却不知道怎么使用。

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考虑到在教和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有效的词汇教学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1.语音法。发音和拼写在词汇习得的两个基本要素, 两者同等重要。如果发音不准确, 学生们在公共场合就不愿意开口说英语, 久而久之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就会降低;如果拼写不对的话, 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就完全看不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老师完全把二者分离开来, 并且要求学生按顺序一个一个的掌握。然而这种方法效率低下。

语音法, 或者称作看字读音教学法, 是一种全新的, 把发音和拼写融合为一体的词汇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且被认为是最快速, 最简单和最行之有效的英语词汇学习法。具体到中国学生, 语音法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求像学习拼音那样去学习英语词汇。我们在同年学习母语的时候是通过拼音。所以现在即使我们不认识某些汉字, 但我们都能迅速的通过拼音把它们读出来。显然英语也是由字母组成, 并且有特定的发音规则。掌握这些规则之后, 学生就能在第一时间把单词拼读出来, 而且当听到单词的发音后, 他们也能迅速的把它们写下来。语音法提供了很多如何把单词发音和拼写结合起来的规则。

2.泛读是扩大词汇量的最好策略。语音法把单词的发音和拼写联系宰了一起, 那学生们在怎么处理单词的意思呢?长期的教学实践说明泛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够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 不至于形成背了忘, 忘了背的恶性循环。在读书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弄清单词的意思, 还能懂得一个单词经常出现的语境, 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如何去使用该单词, 对写作和口语也很有帮助。如次长期阅读的话, 学生们不仅能记住单词, 还能掌握句型结构。

定期复习和加以应用有利于词汇的巩固

学生们通过语音法和泛读掌握了单词及其用法, 接下来他们需要对词汇进行定期的复习, 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加以使用才能巩固所学的词汇。

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联想。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们每天画一颗单词树。当学生们第一次学习家庭成员的称呼时, 家庭树使他们对家庭成员一目了然。同理, 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单词树来加深对单词的掌握。例如左图:

通过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方法, 学生们对词汇的掌握有了新的认识, 也激发了他们找规律学英语的兴趣, 因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词汇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很多, 别入情景教学法, 分类教学法, 形象教学法等等。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使词汇教学更生动, 更有效。老师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Allen V F.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 (M) .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2]李红梅“.话题式”英语词汇教学法[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1卷第四期, 2005.

[3]贺珍.论索绪尔的结构主义[J].语文学刊 (高教, 外文版) 2006年第八期.

物理教学方法探索 篇11

关键词:物理;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號:1002-7661(2015)21-085-01

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根据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常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创新的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物理史的介绍,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围策略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

三、方法策略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运用大脑风暴法、力行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进行解决等。如运用这些方法训练后的学生,在学习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学生总结的方法有10多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四、知识策略

后进生转化方法探索 篇12

一、确定后进生名单, 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教师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我认为:一是从班主任那儿查阅每位学生的档案, 全面了解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和家庭情况与学生的特长;二是要做细心人、做有心人, 对学生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人, 要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观察摸底。通过分析归纳, 我们认为后进生可以分为三个类别, 一是成绩差, 如黄某;二是行为差, 如刘某;三是纪律差, 如王某。而导致“三差”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受教学因素的影响;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三是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四是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情况摸清了, 原因找到了, 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结合实际情况, 就可以制订出切实可行, 行之有效的后进生转化策略。“转差”策略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后进生名单, 二是基本情况和致后原因分析, 三是转化措施和目标。

二、坚持"三心""两信", 是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关键

爱学生, 是教师必备的重要情感品质。在后进生的心灵深处, 也存在着闪光的东西, 深沉的爱, 可以打开他们那不易敞开的心灵的窗户。所谓“三心”就是爱心、信心、耐心;所谓“两信”就是信任、信用。这是教师开展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系列工程, 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所谓“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欲速则不达。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任何操之过急, 速战速决的想法和行为都会造成揠苗助长, 适得其反的后果, 后进生转化工作也不例外。

教育是充满感情的事业, 可以说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教师要以宽广博大的胸怀面对后进生, 要给他们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 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摸清后进生的致差原因, 而且要知道后进生们并非什么都差, 在他们身上也有很多优点;我们不仅要与后进生建立一种和睦可亲的关系, 使后进生消除生疏感、惧怕感, 从而感到教师可亲可敬, 而且还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长处给予肯定、给予赞扬, 并给予他们以充分的信任, 以保持和挖掘他们强大的内驱力。

三、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惩戒教育

老师的表扬、鼓励、赏识、宽容在当时使他感到高兴。随着教师对后进生要求越来越严, 他们会感觉到窒息。因此, 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在这个时候, 老师一方面要冷静、忍耐, 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化解矛盾, 防止激化。对待学生的过失, 轻易地采取惩罚的手段, 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没有给他以希望。一般优秀的教师会发现, 学生有过失时常常是教育最有效的时机。教师在处理学生过失时, 首先应给其以申诉权, 让他从容讲明过失是怎样发生的;其次, 帮助其认清过失的性质及危害。这个过程有时会创造奇迹。在这一前提下, 教师再采取适当的惩罚手段, 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当然, 教师也不必机械行事, 该惩罚时一定要惩罚, 惩罚毕竟也是一种教育。但是,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尚未成熟更未独立的人, 不可用药太重, 而应善待他们。

四、转化后进生的主要措施

1. 在班级里实行“一帮一”活动, 安排特殊座位, 以优带差。

2. 课堂上有意识地给他们制造机会, 让优生吃得饱, 让差生吃得好。

3. 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4. 抓学困生“闪光点”、“传情报”、“送喜报”以激励他们进步。

上一篇:签证的重要性下一篇:Access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