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建设的重新定位论文

2024-08-19

班组建设的重新定位论文(共7篇)

班组建设的重新定位论文 篇1

近日翻阅了近两年各地发生的违纪违规案例, 从违纪违规性质来看, 违规操作侵占客户和公司利益的占多数;从违纪违规人群来看, 呈现“两低”特点, 即低职级和低年龄, 其中营业员、客户经理等具有一定权限的基层员工违纪违规不在少数。由此引发笔者思考, 基层成为违纪违规现象多发、易发之地, 那么作为基层班组长, 在廉政建设方面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如何自我定位呢?

“两低”现象折射班组长责任缺位

廉政建设向来是“一把手”工程, 由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各部门、县公司通过与领导班子成员缔结“廉政建设责任状”, 明确双方责任义务, 共同制定责任分解落实表, 定期检查考核等, 确保廉政建设责任的逐层分解落实。

而班组长作为企业最小的“一把手”, 其对廉政建设责任的感知和认识都还有待加强。部分班组长认为廉政建设是领导干部的事情, 自己职权有限, 应该不会有什么廉政风险, 也不需要承担廉政责任, 只要保证自己遵纪守法、廉洁从业就可以了。然而, 从违纪违规人群呈现“两低”特点看, 基层不仅存在廉政风险, 而且就在班组长的眼皮子底下, 个别违纪违规行为甚至是班组长心知肚明而碍于情面不愿揭发的!“两低”现象折射出班组长在廉政建设中的责任缺位。

班组长应是“放大器”和“转换器”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衰减, 同样道理, 公司在廉政建设方面的战略方针和部署, 逐层传达到基层班组时, 经过多个层级、多个环节, 也会产生一定的衰减和弱化;另一方面, 公司相关战略部署在基层班组落地实施, 必须结合班组实际情况, 依靠班组长来组织传达执行。因此, 班组长不仅要发挥“放大器”的作用, 将在传递过程中逐渐衰减的信号加以强化、放大, 使班组成员获得清晰、明确的信息及指令;另一方面, 班组长还要发挥“转换器”的作用, 将公司文件学习吸收转换为班组日常语言, 将公司战略部署转换为班组行动方案, 才能使班组成员顺利地理解、吸收公司战略意图。

一个好的班组长, 能够“强化”讯息, 确保上传下达精确到位, 同时还能够将有关精神指示迅速转化为具体行动计划;相反, 一个不负责任的班组长, 可能会无视信息的衰减, 囫囵吞枣, 削弱甚至“扭曲”信息, 进一步拉大管理层与基层的“信息鸿沟”, 使公司在廉政建设方面的战略部署在基层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众所周知, 人的肢体语言远比纸上信息要生动、丰富、更具感染力。对广大基层员工来说, 众多信息渠道中, 唯有班组长是最生动、印象最深刻、最能起到示范效应的。班组长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 都能一定程度反映出班组长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如果班组长对于讲诚信、讲职业道德的做法表示赞赏, 那么就会传递给班组成员一个正面、积极的讯号, 使班组成员“见贤思齐”;如果班组长对于贪小利、不讲诚信的做法无动于衷, 那么就会传递给班组成员一个负面、消极的讯号, 使班组成员心存侥幸。

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团队负责

无锡移动每年组织员工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 其实就是让员工对自己负责。作为班组长, 不仅要对自己负责, 还要对团队负责。公司在开展卓越班组建设过程中, 也反复向班组长宣贯“团队管理”的观念和方法。如果说, 目标和协作, 是联结班组的一条“明线”, 那么, 团队管理, 则是凝聚班组的一条“隐线”。只有双管齐下, 才能确保班组目标一致、协作顺畅。同样道理, 在廉政建设中, 首先要向班组长强调的就是团队管理、对团队负责的理念, 只有把廉政建设的要求寓于团队管理的具体工作中, 才能通过班组长的力量, 带动整个团队的廉政建设。

不仅对目标负责还要对过程负责

笔者在基层调查和走访过程中发现, 部分班组长对班组成员的管理和评价主要是“看数据”、“看指标”说话。班组成员只要能完成指标, 就能得到相应的绩效, 其他事情班组长就不多过问。班组成员如果完不成指标, 就会被扣绩效, 受到班组长训斥。以目标为导向, 将目标达成与绩效挂钩, 这无可厚非, 但如果只看结果, 不看过程, 只管数量, 不管质量, 为了完成指标, 默许甚至授意班组成员弄虚作假、违规操作, 不择手段地达成目标, 这样的目标还有意义吗?

近年来, 受到违纪违规惩处的基层员工中, 就有不少是为了求多、求快而违反业务流程给自己职业生涯划上不光彩的一笔, 令人感到十分痛惜。英美法律强调“程序正义大于结果正义”, 因为“结果正义”可能保护的只是少数人的利益, 而程序正义则能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 企业强调要按制度流程办事, 其实也是对广大基层员工的保护。

不仅对事负责还要对人负责

据调查, 80%的班组长认为自己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处理班组管理日常事务, 而较少关注班组成员的工作状态、精神面貌和心理情绪。这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基层班组长由于年纪轻、缺少经验, 管理上不够细致。而廉政建设, 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思想道德底线的建设, 反映到人的工作态度、精神状态、思想倾向上来。在基层班组开展廉政建设, 首先就要塑造一位善于“观察人”、“理解人”、“关心人”的班组长, 不仅关心班组事务, 也关心每一位班组成员的喜怒哀乐。一般人在涉足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与所受观念教育相冲突的事情前, 内心必然经历一番摇摆和挣扎。班组长足够细心, 是可以敏锐地捕捉到班组成员内心情绪和思想的变化的, 如果能够及早发现, 加以开导、干预、采取措施, 是可以消除部分人的侥幸心理, 挽救员工于事前的。

责权统一方能激发班组长积极性

从近年来的违纪违规案例看, 手中掌握较多权力和资源的领导干部、高职级员工发生违纪违规的情况非常少见。究其原因, 一方面, 公司在教育、制度、监督方面贯彻落实到位,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廉政风险, 确保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公司为其提供了优厚的薪资待遇, 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一旦发生廉政问题就是“一票否决”, 其违纪违规的机会成本太大了, 所谓“高薪养廉”, 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启示我们, 责权统一是很重要的, 班组长在承担责任的同时, 其相应的权利也应得到保证, 这样才能持续激发班组长的积极性, 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班组长的岗位上来。强调责权对等, 有利于领导者将班组长的“心”争取过来, 激发其主人翁精神, 使其自觉捍卫公司利益。

至于具体如何实现班组长的“责权统一”, 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 为班组长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最为根本和重要的, 在此不予赘述。

对廉政教育多一份耐心和理解

目前, 无论是廉政提醒短信、彩信、FLASH, 还是廉文荐读、廉政课堂、廉政测试等廉政教育形式, 似乎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审美疲劳”, 认为是“形式”大于“内容”。然而, 笔者认为目前针对班组长、针对一线员工的廉政教育并不是太多了, 而是还不够, 一些基层员工在受到违纪违规惩处后, 往往才悔叹自己平时对规章制度和廉政纪律太忽视, 廉洁从业意识太淡薄。廉政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 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也可能就是因为一句话、一首诗、一个镜头, 就挽救了一颗在道德与贪欲中摇摆不定的心呢!对班组长加强教育, 其实也是教会班组长如何加强对班组成员的教育。正如一则漫画所描述的:某些人在平时不看、不学也不听, 到最后追悔莫及。不仅是公司各级管理人员, 广大基层班组长和一线员工, 也应该认识到廉政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对公司的良苦用心,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班组长作为企业的“兵头将尾”, 作为最小的“一把手”, 在推进公司战略落地、实现“廉政建设进班组”、将廉洁从业观念播撒到广大基层员工心里的过程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只有正确自我定位, 勇敢担负责任, 才能不断提升班组长自身价值, 对企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武术学科定位的重新审视 篇2

为什么武术会处在这种各行其是,混乱的状态。痛定思痛得出的结论是:在众多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对武术理论迷失和学科定位问题认识混乱。武术学发展的车轮并没有走上时代发展的轨道,武术受到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使其理论不甚发达,这不仅影响到武术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还影响到武术实践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体育由赶超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由首重体育技能向并重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2]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有着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弄清楚武术及其学科的定位,就可以此来认识武术学的本质、起源、特征、研究武术的独特视角、贡献以及武术学研究范畴。对武术学科进行审视和研究,从而构建武术理论体系的框架,是一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全面研究武术理论的新课题。

1 武术学科的定位

1.1 研究武术学科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武术不是人类发明的,是发现,是理解,是感悟。武术仅有“术”是不够的,武术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民族体育体系,它和大多数西洋体育单个项目练习有很大的不同。武术中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有很多非西方体育价值系统所能包含的东西。武术所代表的不止是中国人体育运动的才智,而是古老博大的东方文化,是中华民族通过“武”所表达的人文精神。[3]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转型期,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武术本身的价值功能都赋予了武术新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武术回归文化的理念,必须研究民族的武术,必须带有民族文化的烙印。平衡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即传承与发展的平衡和武术的发展在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武学”一词早就被学术界使用着。我们现在所说的“武学”,是指现代武术的学科体系。[3]关于“武学”的研究,也不是一个新的题目。从古至今,这个问题都以不同的形式被有意无意地关注着。

但是,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圆满解决。正如邱丕相等所说的“武术学科在其科学化演进的历程中正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空洞现象”。[4]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武术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丰富,引起了人们对武术在有关领域的应用进行重新审视。但“术”,不过是手段、方法、技能,而“学”是科学,是更高层的认识,是系统化了的理念,故古人以为“学近乎道”。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万事的普遍规律,是万物之母,是天地宇宙生发的根本和根据。那么可以看出,武术学即武术的“道”,是武术发展的规律和根本。研究武术学科,就是返本归真,使武术回归到本源上去。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立在科学的最高端,就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思维”。武术学科及其定位会给中国武术理论研究提供一些依据。武术已经处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前,需要拟定发展方案,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程序来指引。然而武术基础理论的缺乏,再一次成为制约武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没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引导大家有序地进行研究。就像盖楼一样,没有基本框架,大家不知道砖放在哪里。或者说一棵大树,光有枝叶,没有树干支撑,没有营养,致使当前整个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很多人搞不清楚武术及其学科的本质以及研究的重点;不清楚武术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关系,出现“越位、偏位”的现象;武术学本科专业与毕业出路等也日益成为一个不能不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严重影响到中华武术及其学科的未来发展导向。

武术及学科定位问题的研究,其成果也会对武术的实践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首先,通过对武术定位的研究,以及武术学广义定位的建立,可以规范武术实践领域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从而保证在武术实践领域开展的是真正的武术工作,给决策者以参考和建议。其次,通过对武术学学科的本质、起源的分析,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关系的探讨,可以使武术的研究和实践人员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研究基点,并知道在实际工作中潜在的合作对象。再次,武术知识的构成与知识来源的研究会对武术学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实际课程设置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本领域的研究队伍的组成,科学合理的研究人员队伍会进一步影响到本领域的未来发展。

1.2 武术学科的定位

武术学科是什么?怎样给武术学科定位?这恐怕会有不同的答案。如何理解对武术学科在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又是哪些因素导致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呢?一方面是由于这个问题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武术的博大精深,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是很统一。

1.2.1 因武术“生活家园”的不同而不同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的农耕文明,也使中国人形成了善于观天察地的独特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武术思维方式的全面性、内容多样性的特征。但在过去,交通不发达,沟通交流少,从而形成了武术的多种流派和拳种。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应该是百家争鸣、兼容并包,但武术文化并非如此,从而导致对武术的认识或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从武术现在“生活的家园”来讲,武术学科在经历了高等教育武术专业孕育时期(1915-1932年)、高等教育专科武术专业建立与发展时期(1933-1957年)、高等教育本科武术专业的萌芽时期(1958-1962年)、高等教育本科武术专业建立与发展时期(1963-1997年)后[5],在1998年,武术专业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包括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武术学科成为体育学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一部分,相对其他传统体育,武术在学科建设中略微成熟。在理论上,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学科去研究,而武术只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这就造成了对武术认识的先天不足,造成的后果就是:武学与民族体育胡缠之势(民族体育≠武学,如象棋等);养生、健身、竞技(摔跤、散打、套路)等只是武学的不同表现模式;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只是制度,少了没有小学、中学的基础;平衡目的下的理念、原则和模式、制度、程序、措施没有形成线。因此,为了武术的发展,是为了文化的复兴,为了文化的复兴要建立武术学科体系,武术学的地位不仅仅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下的一个分支,不给武术一个合适的位置、平台、空间,就不会很好的发展,应该有、能够有、必须有学科体系研究。

1.2.2 因武术从业人员的背景与工作岗位的不同而不同

首先就武术而言,组成当前武术科学专业领域的人员仅仅来自武术实践,即使现在有了硕士、博士,人员组成也很单一、数量少,且关注焦点在技术层面的多一些。长期以来,受到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武术和体育一样,在世人眼中缺乏科学的理论与思想,甚至很多人认为,理论没有必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思想也大量根植于从事武术专业人员的理念之中。[1]

其次,武术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吸取很多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知识。因此,武术这个领域应该容纳从各个视角关注并试图改进武术实践活动的各方面人员。这些人中应有学者、管理者、爱好者、教育人员、传播人员、经济人员等等。他们的学科背景不同,因而关注武术的视角也不尽相同。多方面的人关注武术领域,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并进行武术的实践,一方面会促进对武术的全面研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对武术进行解释的变数。

这些不同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武术的博大精深,在研究不成熟的过程中允许并需要百家争鸣。但与此同时,不同的认识或不同的研究出发点会导致研究结论的截然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错误的研究出发点会造成错误的结论,而让其他研究者、实践者、管理者、大多数人不知所解、不知所从,从而给武术发展带来伤害和阻碍。可见,对武术学科定位问题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定位武术学科呢?国家文化政策要求: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濒危文化遗产;[6]体育政策要求:努力推动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在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的同时,依法加强对各武术、气功团体的管理,做好反封建迷信、反邪教侵害的工作。[7]根据武术自身的价值和功能,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把武术作为单独的一门科学来研究,也就是提炼出武术学学科内在的理念、原则、方法体系,从而设计外显的各种模式、制度,程序和措施等。

2 武术学科建立所需条件

现在大部分关于学科建设都是为了学科而学科研究,纯理性思辨而思辨,没有感性的认识,没有实践的积淀。马克思认识论指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让武术学科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回归到武术应有的发展轨迹,不是就是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缘木求鱼。一般说来,“一门学问的产生,必定要具备三个条件,即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方法、一定的理论及流派。[8]

2.1 研究对象的确立

所谓研究对象,是指一定研究过程所要认识的客体。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研究对象,这一对象包含着自己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某一现象有关领域特殊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武术本身并不是科学,就像人本身不是科学一样,而以人为研究对象便产生了关于人的各门科学。[9]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不外三大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二者的“总和”哲学知识。任何体育学科都具有文化意义,但却没有任何学科会像武术学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武术那么大的文化包容量和负载能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10]武术是多元发展的综合学科,可以作为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1,3]因此武术的研究对象可以定为以我国武术及武术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

2.2 武术学科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用各种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科学方法的四要素为研究对象、物质手段、思维形式和方法、理论工具。[11]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因为“研究对象对于科学方法影响极大,它的特点规定和制约了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有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就会形成相应于它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科学方法的多样性,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决定了科学方法的统一性,客观世界的层次性决定了科学方法的层次性。”[11]对于武术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往往要采用多种方法、不同的视角来进行。所以现有的科学研究方法都可以运用或借鉴。结合武术的民族特点和技击特点,要使诸多的研究方法以一种特殊的形式交织在一起。由于中国人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武术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有其自己的特点,我们认为它是一种注重整体思维、注重和谐、注重技击特点的、辩证的现代科学综合研究方法。[1,10,12]

2.3 一定的理论及流派

从武术已有的理论方面来看,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多为零散的记载,系统的文献较少,全面论述武术的资料则没有。近代已有了许多研究,涉及面甚广,虽缺少归纳整理,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但这些成果已为论证武术学科的建立提供了依据,为武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研究的基础。我们要做的是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武术与其他学科共性的理论,还要找出武术学科具有特性的理论。

3 武术学科的未来发展

武术理论是科学地、系统地、概念化地描述各种武术现象的理性认识知识,它是人们认识武术现象的产物,并对武术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它是多学科的融合。武术科学的研究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武术现象的认识过程。要使庞杂的武术理论建立学科的体系,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武术学的研究应有几个方面:武术学自身知识的研究,包括武术的概念、功能、价值、分类等;武术学的有关分支理论研究;影响武术学发展的因素研究;武术学对其他学科的贡献和影响以及武术实践应用的研究与发展。武术学未来发展要研究的课题就将围绕这些方面研究的缺乏或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而形成的。

武术的形成、发展历史很长,武术学科发展经历了学科前时期、学科的萌芽时期、学科起步时期、学科的科学规划与全面建设时期,[1]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都是武术前辈们无私工作的结果。但是武术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诸如:武术学“本科”专业的出路问题、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武术及其学科的实践领域问题、武术学对自身知识研究的意识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未来的学科发展有什么样的对策呢?武术学科主要提供跟武术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培养武术学的专门人才,从而大面积地改进武术的实践。武术学科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其中“人”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发展学科,就应该加强对武术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就应该注重资源的整和重组及人才的培养,使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成果。

大家说“中华武术历史绵延数千年,有着博大精深、厚重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独有的优秀文化遗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精深的理论与方法,在国际体育发展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为什么武术没有得到世界、乃至中国人的承认和认可,武术人有责任,有义务清除蒙在瑰宝上的灰尘,还瑰宝的本来面目。有人提出“武术丢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丢失了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我们需要踏踏实实的从基础理论开始弄清楚武术到底是什么,从而搞清楚武术学到底研究什么,究竟如何科学定位武术及其学科。用学科体系的框去装各种问题,以创新精神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是顺应文化复兴、符合历史的潮流、与时俱近的,就是要找回我们失落了的“武道”精神,让武术走出浅薄化和神秘主义的怪圈,重塑形态,再造尊严。同时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武术学科的建立也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对武术学科的研究是任重道远的,是需要从这些不成熟的探索而逐渐走向成熟。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武术学是研究武术发展规律的科学。武术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人们对武术认识的不同形成了武术学科定位的差异。学科的定位直接决定学科研究的问题领域。文章通过对武术学科定位、武术学科建立所需条件和武术学科发展问题的探讨,指出武术学科的定位问题是决定武术未来发展的关键。

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 篇3

企业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及由此形成的财务关系而产生的, 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其他各方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企业管理工作。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要和企业管理的目标相一致。

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 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供销商和顾客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将各自拥有的部分原始产权让渡给企业, 成为企业的产权主体, 各方都有其自身的利益, 共同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一方试图通过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获利, 则必然导致矛盾冲突出现。因而, 只有公平地对待各方、尊重各方的利益, 才能使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即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着眼于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 以企业作为理财主体, 将理财客体定位于企业总资产或权益资本, 从动态发展的角度,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函数, 以“权衡相关者利益”为约束条件和分析工具。从目标特征上看, “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明确性和可计量性。可以说, 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仅从量上涵盖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和最大化这三种财务管理目标的目标函数, 从质上也优于这几种财务管理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将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看做是理想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之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以被看做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下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下面从博弈论、契约论等理论角度来进行分析。

二、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表现

1. 从短期角度看, 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具体表现为利润最大化。

根据亚当·斯

密、大卫·李嘉图及阿尔弗来德·马歇尔的古典经济理论, 企业是一个逐利的经济实体,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所在。这种观点认为利润是企业通过对其总资产的经营而形成的增值, 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价值, 利润越多说明企业价值增长得越快, 越接近企业的目标;当利润达到最大时, 企业的价值也实现了最大化。因为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 而现金流量的计算是在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未付现的成本 (如年折旧额等) , 故利润越大, 年现金流量越大, 从而企业价值也越大。

利润的实现其实也涉及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收入和经营费用的差额, 其中收入的多少有赖于企业与销售商或顾客之间的契约关系, 而成本的发生也与各利益相关者密切相关。如采购成本的多少与供应商有关;利息费用的多少与企业债权人有关;人工费用的多少与企业职工有关;企业发生的各项税费又与政府税务部门有关;股利的分配和发放则与企业投资者有关。如果企业通过签订契约处理好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则企业实现的利润就越多, 企业价值也就越大, 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也会获得更多的收益。

但利润最大化目标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也没有考虑成本收益原则, 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者过度追求高收益而忽视效率;此外, 利润最大化目标也没有考虑风险因素, 容易使企业管理者不顾风险大小而去追求眼前的利润, 产生短期经营行为, 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可见, 利润最大化并非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但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权衡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短期表现。

2. 从长远角度看, 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

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具体表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和最大化。

(1) 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下, 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具体表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所谓股东财富最大化, 是指在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条件下, 当股东财富达到最大时, 企业价值也就达到最大, 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了。

“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遵循的是“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 认为物质资本的提供者 (股东) 由于其提供的物质资本具有相对稀缺性和专用性, 因此与企业的契约关系是永续的 (除非企业破产) , 而不能像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签订短期契约不断地进行重复博弈, 以减少投资风险。股东承担了企业的全部剩余风险, 因而拥有对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只能根据契约获得固定收入。这种观点在工业经济时代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在工业经济时代, 股东提供的物质资本具有相对稀缺性和专用性, 而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不太明显, 专用性也相对较弱。而另一物质资本提供者——债权人又由于其让渡的仅仅是财务资源一定时期的使用权, 这就使得物质资本提供者在与企业的博弈过程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因此股东便成为了企业所有者。

一般来说, 企业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权益,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会计恒等式可具体化为:资产=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权益。企业价值是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之和, 因此当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以契约形式固定时, 如果股东财富实现最大化, 企业价值也就达到最大。

而反对的观点认为, 所有者 (股东) 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 我们对财务管理目标主体的界定应该是企业, 而不是股东。但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下, 只有股东价值最大化才能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 实际上, 股东价值最大化只不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此外, 反对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学者认为,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将股东利益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终归属, 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笔者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股东财富可以股票的价格来衡量, 而股票价格的高低不仅与企业的业绩有关, 而且也受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例如, 当企业损害了职工利益时, 职工就会罢工;当企业损害了顾客利益时, 顾客就会拒买。这些都可能导致股价下跌。

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 股东财富可以股东未来所获得的股利的现值之和来衡量, 而股利的多少取决于利润的多少, 一般来说企业取得的利润越多, 股东分到的收益就越多。根据前面的分析, 利润最大化目标其实也考虑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并没有完全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为作为经济人的股东由于参与公司治理, 可以获取企业的内部信息, 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 做出有利于自己而可能有损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决策。在信息公开化的情况下, 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 在“利益相关者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下, 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具体表现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和最大化。所谓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之和最大化, 是指在考虑其他投入非专用性资产的所有者利益前提下, 投入专用性资产的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债权人的价值之和最大化时, 企业的价值就达到最大,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就实现了。

在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之和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目标下, 企业的所有者不仅包括企业股东, 而且包括其他投入专用性资产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长期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其原因如下: (1) 由于现代企业大部分是有限责任公司, 股东只是以其所持有的股份为限承担了企业的部分风险而不是全部风险, 因此股东只能拥有部分企业所有权, 而不是全部企业所有权。 (2) 由于现代企业追求债务的减税效应, 负债率大大提高, 债权人已实际上与股东共同承担了财务风险, 因此他们也应拥有部分企业所有权。 (3)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 企业所需要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 而所需要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越来越多,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不断增强, 一旦企业亏损或倒闭, 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因此, “企业不再被视为属于股东实物资产的合体, 而成为一种具有治理所有在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中做了专用投资的主体的相互关系的功能的法律框架结构”。所以, 企业的所有权应该由所有投入专用性资产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 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应该进入公司治理结构, 参与公司的治理。

因此, 在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之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下, 当投入专用性资产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债权人价值之和达到最大时, 即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之和最大化时, 企业价值最大化。

有些学者认为在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目标下,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应表现为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笔者不同意此观点。此观点是建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的。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投资者只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的一部分, 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在公司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且如果没有他们的加入, 公司将无法运行。所以, 该理论认为公司的“馅饼”应该公平分配。但该观点忽视了各利益相关者在利益上的矛盾。在企业收益一定的情况下, 任何一方利益相关者收益的增加都是以其他利益相关者收益的减少为代价的。此外, 投入非专用性资产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是固定的, 不可能最大化。因此只能是在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条件下, 使投入专用性资产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之和最大化, 即企业价值最大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讲, 利益相关者理论应该更加关注被创造出的价值如何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以及这种分配会对企业进一步的价值创造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也正是我们强调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之和最大化都是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袁振兴.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会计研究, 2004;11

关于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思考 篇4

一、教师是引导者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迅猛发展的21世纪, 教师的作用己不仅仅局限于把一套组织得很好的知识集合清楚、明确地讲解或呈现出来, 更主要地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促使学生将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与其己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并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 开展讨论与交流, 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 转变为“导”学生。帮助学习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教师要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师是参与者

教育信息化、信息民主化意味着知识传递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变革。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分发信息。教师的“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逐渐消融;随着教师独占只是局面的瓦解, 教师的“专业权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之上。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 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 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 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 他们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 教师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 创设融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 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三、教师是促进者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而在于怎样促使学生学习。应善于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 强调教学活动应能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竞争, 激励全体学生争取成功。教师要为学习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敢于行动, 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时, 并不是一味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 而是同时也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展, 而只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四、教师是学习者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教师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 就得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197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终生教育从个人和社会地观点来看, 己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 终生教育是与人的整个生命相伴随始终的教育观念, 是贯穿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的教育。教师作为个人和社会一员, 首先应是一个终生的学习者、终生学习的带头者。在信息化的社会里, 学习方式是以创新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 对老师来说, 意味着不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知识的专门传授者。教师要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视野的强大能力, 这就是新知汲取能力。谁具备这种能力, 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同时, 教师与学生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 都有交流的主观能动性, 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师生共同学习,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有利于彼此身心的发展。

五、教师是研究者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学科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然而, 有的教师一本讲稿一讲十几年不变, 科研意识淡薄, 尽管兢兢业业, 但往往事倍功半, 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被视为教学法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者, 教师是教育机构的前线代表, 教师永远只执行那些由不在班级内教学的人所创立的教学理论, 他们的主要角色是传递一般课程里采用的知识, 及确定某部分的学生已学到了这些知识, 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上, 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动适应者和把握时代脉搏的主人。在教师由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的过程中, 从事行动研究是必要的一个转化环节。教师在行动当中, 有行动的目的、责任, 能够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 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在教育实践中, 组织和引导教师对自己的行为积极反思, 参与研究, 将行动与研究融为一体, 可以促使其不断检讨自身行为与教育目的的差距, 持续地、长久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

六、教师是组织者

现代教育观和教学法要求柳币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好比谈话的主持人, 而不象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重新认识语文课的基本定位 篇5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提出,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其中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 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说, 教语文, 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

语文课不是思想教育课, 不要让德育渗透在语文课上过了火

现在很多教师喜欢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 甚至上成政治理论课。语文课作为一门课程, “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 有着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也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当然, 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不应该进行德育渗透, 但是我们不能把德育渗透放在语文教学首要或者最重要的位置。例如, 我听过一位教师上七年级语文《黔之驴》一课, 他为了向学生灌输“驴因为自己没有真实本领而最终被老虎吃掉的事实”, 大量引用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最终流落街头的流浪汉作为批判的对象, 用多媒体出示了很多触目惊心的图片以展示这些人生活的凄惨。最后, 教师总结道:所以, 我们要在社会上立足, 不被社会淘汰, 就要有真本领, 不能像这头毫无本领的驴一样, 最后“黔驴技穷”。看似内容丰富、“思想高远”的一节课听来热热闹闹, 不仅用了多媒体手段艺术性地和课堂无缝接轨, 还有“黔驴技穷”的社会性悲哀, 从人文性的角度看, 也许“还真能算得上一节好课”, 但是仔细想来, 语文课是不是应该这样上呢?

曾经听过黄厚江老师上的《黔之驴》一课, 比较

王婷婷

起来, 感触颇多。黄老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 导语简练而直接:“同学们读课题, 告诉我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贵州的一只驴子。”黄老师这时候“语出惊人”:“错, 至于为什么错, 我们先学下去。”简单的对话就将师生一起拉入课文内容。这与很多教师将导语设计得纷繁冗杂大相径庭, 有些教师在开头就用了五六张图片展示驴与虎的对峙来导入课文, 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导语为下文做铺垫的本意。

接着黄老师像平常一样, 开始梳理课文内容, 找出哪些字不认识, 哪些字不好写, 哪些字和词语不懂意思, 进行常规文言文文字的学习。解决文字问题后, 黄老师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寓言, 我们从小学到初中, 学过很多寓言, 请问寓言有哪些特点?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形象性、故事性、哲理性。黄老师赞许, 紧接着发问:请问文章里有几个形象?学生很快从中找出“驴、好事者、虎”三个形象。黄老师要求学生将文中描写这三个形象的语句划下来, 自己讲讲这三个形象。紧接着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个任务, 就是从三个形象的角度分别讲述三个故事。学生们纷纷演绎三个角色特点, 非常扎实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末了, 黄老师让学生们读完后思考, 驴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同时补充柳宗元被贬下放的史实。学生们在思考驴的悲剧的同时, 恰当结合了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很好地归纳出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最后, 学生们总结出文章的一个成语“黔驴之技”, 这有效地回应了开头的导语。黄老师又让学生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成语创造, 于是“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虎视眈眈”、“虚张声势”等一系列成语都被牵引出来。课堂也在此时随之结束。整个课堂简洁而注重学生思考, 并未夸张事实进行洗脑式的思想灌输, 却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育印象。黄老师课后总结:其实, 我们就是在用寓言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寓言。本课就是围绕寓言的“形象性、故事性、哲理性”教学目标自然展开, 做到了真正的本色语文课堂。

语文课不是信息课, 慎用、妙用、精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不要让多媒体素材在课堂上泛滥成灾

经过多年的实践尝试, 我们发现, 多媒体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和优势。表现在可以集中展现一些作家、作品相关内容, 省时省力;补充音视频资料,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甚至可以有效弥补有些教师发音上的缺陷;灵活开展课堂活动, 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等。但是, 我们也要足够清醒地认识到, 语文课不是信息课, 多媒体素材要慎用、妙用、精用。

1.语文古诗词教育一定要慎用多媒体

我国灿若星辰的诗词是先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学习古诗词有助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特别是古诗词优美意象的描绘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有了想象, 学生才能身临其境, 从而体会诗词的个中情感。然而, 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几乎界定了诗歌中描摹的画面, 结果学生用散文语言来描述诗中意境时千篇一律, 这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失败。其实, 很多诗词是需要给想象留下意境的, 比如像李清照的《声声慢》, 就可以通过多次的朗读, 细细品味“那次第”的“愁”字;而戴望舒的《雨巷》也需要闭眼回想体会那青石板路上“撑着油纸伞走过的丁香一般的结着仇怨的姑娘”, 这些都是多媒体所不能办到的。

2.语文课堂妙用图片展示, 辅以恰当的音乐, 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感知事物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直观到抽象。语文课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认识规律。但是, 仅仅出示直观的画面是不容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所以, 图片要妙用。

例如, 最近有幸听了《给我的孩子们》一课, 授课教师刚开始便出示了丰子恺的一幅漫画《埋伏》, 让所有的学生们都提起了想象的兴趣。但是接着并不是丰子恺的漫画展, 而是通过多个教学活动来完成对丰子恺文章内容的洞悉, “憧憬真、悲哀伪”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目的。那些孩子们身上有的纯真、天然的淘气尽在互换角色诠释心理活动的写作活动中展现出来。接近课堂末了, 授课老师展示出丰子恺先生的另一篇文章《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真实地再现了丰子恺先生自己对阿宝天真将逝、淘气不再的遗憾。此时此刻, 熟悉的音乐响起, 那是怀旧笙箫版的《我心依旧》, 配合着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幅幅漫画, 诙谐幽默中似乎带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哀伤。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沉浸在音乐和画面中, “憧憬真、悲哀伪”, 文章的主题在和谐的配乐与图片中呼之欲出。可见, 妙用图片展示和音乐有多么重要。

3.语文课堂要留足思考的空间, 要针对学习目标科学精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课堂并不是越活跃越好, 每个学科的课堂都是如此。学习最根本的内容是学生的思考, 对于语文学习, 说和写就非常重要, 这是不断推动思考深化的形式。然而一些语文课堂, 过多地使用背景音乐, 干扰了学生思考, 或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方向, 让思考成为定势。尤其有些音乐只是粗制滥造, 不符合文章整体的效果, 不仅不会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反而会破坏课堂的良好氛围。表面上看, 这些课堂比较活跃, 形式多样, 实际上在热闹之中, 审美的愉悦被削弱了, 领悟的快乐也被迫退场了, 教学目标当然等于形同虚设。例如, 最近刚参加教研时听到的一节课《爸爸的花落了》, 教师在整节课中运用了四个音乐背景进行辅佐朗读, 表面听来非常符合场景, 也强调了语文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但是大大地降低了孩子们自我感受当时氛围的可能。因此, 无论使用图片还是音乐, 都只是教学手段的一部分, 切不可滥用、泛用, 要科学精用, 真正起到辅助作用。传统的阅读、质疑、思考、涵咏等手段仍应当作为课堂目标达成的重要方式。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中强调:“作为一门学科, 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 如它的习得规律, 它的学习规律, 它的教学规律。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所以我想,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更准确地给语文课堂定位, 认识到语文课程应当具有的工具性, 千万不能因为过多地强调人文性, 而让语文课堂失去了本色本真。

对建筑防水定位的重新思考 篇6

但是, 建筑防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产品和技术。在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工业产品中, 建材类产品仅有两项:水泥和建筑防水卷材, 建筑防水在整个建筑产业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 近年来, 建筑防水为不断适应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 其应用领域已从以传统的房屋建筑防水为主, 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桥梁、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高架道路、地下空间、环保设施、水利设施和机场码头等工程防水领域延伸和拓展, 建筑防水已成为各类建设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产品和技术。

建筑防水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与建筑安全和百姓民生、环保和建筑节能的密切关联。重新思考建筑防水的定位, 我们可以概括为:建筑防水是一项涉及建筑安全、百姓民生、环境保护 (或环境安全) 、建筑节能的重要产品和技术。

首先, 建筑防水是一项涉及建筑安全的产品和技术, 将为建筑结构的安全提供重要保证。现代建筑及工程如高层建筑、公路与铁路桥梁、地下设施等等, 都以钢筋混凝土为结构主体材料, 而环境水对钢筋的锈蚀及对混凝土的侵蚀是钢筋混凝土遭受破坏的重要因素。建筑防水可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保护, 保证建筑及工程主体在设计年限内的强度, 从而保障结构的安全。

第二, 建筑防水也是一项涉及百姓民生的产品和技术。遮风避雨是人们对房屋建筑最原始的功能要求。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房屋建筑的舒适性、美观性、节能等要求越来越高, 而建筑防水是实现和保障这些功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住宅进入商品化时代后, 对住宅工程质量的投诉中防水已成为热点之一, 正因如此, 有关部门在推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时, 首先将这一市场化的工程质量管理手段引入到住宅建设工程中, 并将渗漏险作为附加险, 其目的就是明确责任, 保证住宅工程包括防水工程的质量, 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百姓民生需求, 创造社会和谐。

第三, 建筑防水又是一项涉及环境保护 (或环境安全) 的产品和技术。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池、工业废料包括尾矿、核废料集中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量逐年增加。防水层可以阻止各种固废渗滤液和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侵入周边土体、污染地下水系, 避免由此引发的环境危机。因此, 防水也是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最后, 建筑防水还是一项涉及建筑节能的产品和技术。一方面, 保温和隔热层是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方式, 而在保温层受潮或受水的情况下其保温性能明显下降, 最终影响节能效率。在建筑屋面保温系统和外墙保温系统中, 通过设置防水层, 或对保温防水一体化材料的防水性能提出要求, 就可以提高建筑能效。另一方面, 在种植屋面、太阳能屋面、通风节能坡屋面等新型节能屋面系统中, 防水是关键的技术之一。因此, 在建筑节能体系中, 建筑防水是节能效率保障、提高的重要手段。

图书馆“智库”功能的重新定位 篇7

我们只有认真地把握和重新定位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我们就会很地运用好图书馆为人类造福。研究资料显示:有的只从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活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功能的某一方面着手,对图书馆的功能我认为:图书馆功能除了以上功能之外,最重要的是:图书馆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即:文化的信息咨询和传播功能。在某一程度上,充当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库”的作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功能和服务功能。

在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知识经济的观点已经普遍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公认。在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级图书馆力图转变思路。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生命。经济的繁荣与转型融合发展已开业离不开知识。知识经济也已上升到国家层面。通过顶层设计和运用,基本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同时又是新的信息革命导致知识共享以高效率产生新知识时代的产物。

(一)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定位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中国是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同心同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力拼搏,实现美好中国梦的愿望。十八大已经描绘了美好的奋斗蓝图,在这个指挥棒下运行的每一个细胞,就要发挥好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主体的作用和社会责任,进一步实现和完善社会功能。

在这里有必要认识一下社会责任。早在1924 年,欧洲的一位学者在美国已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近十几年才被欧美的主流社会接受和推崇,其原因上世纪70 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为世界带来巨大财富,同时也带来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有关。换个思路来看,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图书馆,也同时应该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和责任。截至2000 年,全世界有5 万多家不同理念的非政府组织,其中有一部分成为责任的消费者,通过自己的理念购买或投资估计符合其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产品。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这些非政府组织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上提供了更多便利。在发达国家,图书馆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承担责任,而是对整个图书馆的整个采编、经营、读者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宣言、法律、行业守则等各种倡议、规则等各种形式变成图书馆应该遵循的规则。如:《国家图书馆关于加强全国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建设“全国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整合服务联盟”的倡议书》所提出的行动计划:一要系统收集包括本行政辖区内的包括政府公报、年鉴、报告等在内出版物及其动态信息;二要开辟专项服务栏目和设备,及时供给政府公开信息;三要方便查询政府历史信息;四要提升政府服务信息的有效性;五要通过无障碍信息获取技术保障读者对政府信息的均衡需求,实现政府信息共享;六要加强图书馆员工培训工作,提升馆员服务素质,特别对读者针对政府信息需求要做专题培训或者讲座。

(二)图书馆的经济职能定位

运用营销理念,进行图书馆营销市场开拓和打造,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在精神层面上、制度层面上和物质载体上进行,按照图书馆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来认识、调控、改造、优化图书馆藏书系统运行的效能。从系统论的思想体系看,文献资源建设不只是图书馆采访部门的事情,它涉及思想观念、组织机构、管理决策、经费使用、采访方式、载体配置、编目整序、系统管理、典藏调拨、文献保存等来实现的经济行为。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从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及数据库的购买来看,会涉及购买方式、价格模型、读者数量、访问方式、服务器配置、存贮设备购买、网络带宽、镜像站点、通信费用、长期存取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三)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定位

1.教育功能涵义。所谓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一般说来,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

教育功能不仅指向对教育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影响,而且指向对教育外部其他系统的影响。教育功能既包括对教育内外系统的直接影响,又包括对教育内外系统的间接影响。因此教育功能既可指其对教育内外系统的积极影响与作用,也可以指其对教育内外系统的消极或不良影响与作用。

2.教育功能的基本分类。依据不同的标注,教育功能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教育功能分为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一是教育的筛选功能。教育的筛选功能与竞争和选拔紧密联系。学校教育的层层筛选(除义务教育之外)形成人的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同时也由此造成人的社会分层和社会职业的分途。二是教育的协调功能。教育的协调功能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对筛选功能的协调,协调教育和社会的关系;二是教育在客观上形成人的发展差异的同时又在运用其特有的力量逐步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异。(2)依据教育作用的对象,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一是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二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个体功能是相对于社会功能而言,社会功能亦是相对于个体功能而言。教育作用于个体必然作用于社会,教育作用于社会又必然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实现。(3)依据教育作用的层次,教育功能分为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一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指教育根本的、基础的且是恒常、稳定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处于主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如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筛选、分层功能。二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是指由基本功能引发出来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功能。如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功能。(4)依据教育作用的性质,教育功能分为正功能与负功能。一是教育的正功能。教育的正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的、正向的作用。二是教育的负功能。教育的负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消极的、负向的作用。

3.图书馆教育功能简析。(1)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如利用学术报告厅、展厅等设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读者了解当前国内国际重大事件,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开展图书流动服务,实现应有的经济共享和使用价值。(3)积极传播科学文化,开展广场社区送书活动。(4)举办科普讲座,开设公益课堂。有利于宣讲十八大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等。(5)建立社区图书室。我们知道,社区图书馆主要是为实现居民对各类文献信息需求的集散场所。其主要作用是传递有价值信息、宣扬社区文化、开发和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同时还有助于开展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教育。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有几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分馆建设模式。成为省、市级图书馆的直辖和分支机构,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更能突显信息自由、使用平等这一权利的实际价值。二是共建、联办模式。与社区群众合作,发挥群众的主人翁和积极性。三是地方政府模式。有地方政府规划并给予统筹安排和资金支持。四是网络模式。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社区图书馆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五是家庭图书馆模式。这是一种运用市场融资或者PPP模式构建的集租、借、售为一体的农村社区图书馆模式。

(四)图书馆的休闲功能定位

休闲是人类内在的一种正当的精神需要、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休闲服务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据专家的研究预测,到2015 年,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我国进入了“大国时代”,其休闲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和发展趋势也超乎想象。中、西古代闲暇概念是从“农业视角”提出的,具有季节性;近现代休闲文化是从“大工业角度”提出的,具有时代性、制度化的特点。但在休闲文化含金量的认识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和障碍。如:一些地区法定时间还不能得到保障,有些工作时间在12 个小时以上;对休闲文化的思考或研究出现的困惑现象还严重存在。

(五)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定位

对“服务”一词都不会陌生,但如果要回答“什么是服务”,相信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服务”也和“管理”一样,很多学者都给它下过定义。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1960 年对服务给出的定义是:“用于出售或者是同产品连在一起进行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这个定义被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同,一直被人们广泛采用。

(Stanton,1974)认为:“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无形活动。它向顾客或工业用户提供所需的满足感,它与其他产品销售和其他服务并无必然联系。”

(Lehtinen,1983)认为:“服务是与某个中介人或机器设备相互作用并为消费者提供满足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

(Gronroos,1990)解释:“服务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与服务职员、有形资源等产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

当代市场营销学泰斗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给服务下的定义是:“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不可感知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转移的活动或利益,它在本质上是无形的,它的生产可能与实际产品有关,也可能无关。”

我们对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可以这样理解:图书馆服务就是本着诚恳的态度,为读者着想,为读者提供方便或帮助。它具有无形性、异质性、生产消费的同步性、易逝性等特征。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读者某种特殊需要,并使读者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其所涉及的形式包括:为读者提供的有形产品上所完成的活动,为读者提供的无形产品上所完成的活动,无形产品的交付,为读者创造氛围等等。

(六)图书馆信息咨询的“智库”功能定位

咨询和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在这里,咨询和传播的意义更为广泛应用。《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询。”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刍荛虽微陋,先圣亦咨询。”明·方孝孺《核咎赋》:“迹虽存而世久兮,欲咨询而未能。”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五:“国民参政会每周开会一二次,听听报告,备备咨询。”因此,咨询是通过“猎头”或智库大脑中所储备的知识经验,通过“猎头风暴效应”对各种文献和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加工的综合性研究与开发。具有参谋、服务性的社会活动或者智囊活动,在军事、政治、经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决策或者辅助决策的手段,并形成的应用性软科学之一。

这就是所谓的:“智库”的根本内涵,因此,图书馆的“智库”功能作用也就日益显现出来。中国目前正在加大力度进行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并初见成效。“智库”又称“头脑企业”、“智囊集团”或“思想库”、“智囊机构”、“顾问班子”等,在中国,目前有六大智库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隶属国务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隶属外交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隶属国务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隶属北京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隶属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隶属国务院。智囊团一般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是以和谐的姿态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协作的团体。美国钢铁公司“智囊团”创始人卡内基,就是一名出色的“领头雁”。他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并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财阀,他喜欢与别人共同创造财富、分享财富。可以说,他是智囊团这一原则的倡导者,人称“卡内基智囊团”。

在政府决策关键时候,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图书馆的“智库”作用,因此,《中国行政政管理》2014 年第5 期给出了这样的界定:“以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为基础,以影响公共政策为目的的研究机构。”从这一方面来讲,图书馆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且具有信息力、逻辑力和变革力的基础,是机遇和生存兼具的行业,容传统、现代、未来、科幻、动画、网络为一体兼具的体系。因此,进一步发挥图书馆“智库”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及时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张晓林.重新定位研究图书馆的形态、功能和职责[J].图书情报工作,2006(12)

[2]张玉珍,徐寒.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3)

[3]周俊花,李卫东.中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分析[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3(2)

[4]张志东.谈晓娟.合肥市科技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5]刘丽.对当代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再定位[J].图书馆学刊,2004(2)

[6]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D].人大复印资料GO卷,2001(5)

[7]搜狗百科

[8]国图倡议组建“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联盟”,新浪读书,2009.11.4

[9]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在人才管理上简政放权——全面落实国企、高校用人自主权[D].河南商报(<民生烩>第三版),2016.3.22

[10][德]帕瑞克·克勒纳著,韩万渠译.智库概念界定和评价排名:亟待探求的命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4(5)

上一篇:电动型继电器下一篇:接地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