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综合征

2024-09-25

消化不良综合征(共10篇)

消化不良综合征 篇1

犊牛消化不良症是消化机能障碍的统称,是哺乳期犊牛常见的一种胃肠疾病,其特征为不同程度的腹泻。可分为单纯性消化不良也称饲料性消化不良(消化、营养性障碍,母乳不足,轻微的全身症状)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消化、营养障碍和自体全身中毒症状),一般不具传染性。该病对犊牛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要及时治愈。

1 病因分析

1.1 母畜与幼畜饲养管理不当

1.1.1 母牛饲养管理不当

母牛饲养管理差,易患乳房炎及其他疾病,不仅影响了乳的质量,且乳中会含有病理产物和病原微生物。犊牛吃食后易引起消化不良。妊娠母牛的一些应激因素如驱赶、抓捕、运输、转群、预防注射、投药、手术、寒冷、拥挤、饲喂突然改变、运动不足等,影响母牛泌乳,促进犊牛发病。再者母畜分娩后,最初母畜分泌的乳汁为初乳,它是免疫球蛋白的来源。当母畜初乳中的白蛋白、球蛋白、脂肪含量低,维生素及其他物质含量缺乏,当初乳质量不佳或吃不到初乳时,极易引起消化不良。

1.1.2 犊牛饲养管理不当

犊牛出生后,如吮食初乳过晚、量少、乳质不好而使其抵抗力降低,初乳为病乳更易引起发病,犊牛的饲喂不当,未执行定量、定时、定温的“三定”规则,饮水不足,补饲不当,对胃过度的刺激而造成消化障碍引起发病。当犊牛舍拥挤、潮湿、通风不良、没有足够的运动和阳光、环境条件差、饲喂用具、喂奶瓶不洁、奶和饲料被污染、霉败、饮水不洁,这些原因可使外源性细菌进入胃肠道,胃肠道内发生异常分解的基础上,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胃肠道菌群失调,产生大量毒素,发生中毒性消化不良。由于犊牛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消化器官、免疫系统、神经调节等尚未发育完全,以上的这些原因致使犊消化异常,肠道内酸碱平衡失调,致使肠道分化、蠕动、吸收机能障碍而发生腹泻,进而体液和电解质流失,引起脱水。肠道内异常分解产物和细菌毒素的吸收,经门脉进入肝脏,破坏了肝的解毒功能而发生自体中毒,毒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紊乱,患病犊牛呈现精神沉郁、昏睡、痉挛等症,并引起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障碍。

1.2 妊娠母畜的不全价营养

一般认为怀孕母牛不全价的饲喂,影响到发育中的胎儿,是胎儿消化不良的先天病因。怀孕期母牛不全价饲喂,影响到泌乳,特别是初乳和常乳的数量和质量,母牛营养不良,初乳少质量差,致使幼犊吮食的初乳不足,机体的抗病力差,易致消化不良的发生。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可使母畜的营养代谢紊乱,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犊牛发育不良、体质衰弱,抵抗力低下。如母乳中缺乏维生素A时,可引起犊牛消化道粘膜上皮角化;维生素B不足时,可使胃肠蠕动机能障碍;维生素C缺乏时,可减弱幼畜胃的分泌机能。

2 临床症状

2.1 消化不良性腹泻

15日龄以内的初生犊排黄色稀水样粪,常含有奶瓣。体温一般无异常,肛门周围、尾根有粪污迹,吃奶少,精神不良,喜卧。

15日龄以上的幼犊排稀水或稀粥样粪,色黄、灰黄或污绿,尾常有粪污,体温一般正常或低于正常,精神不振,吃奶减少或绝食,眼结膜充血或稍充血。

2.2 中毒性腹泻

消瘦、拉稀、有恶臭,严重的含有血液。体温稍高,眼结膜充血。心跳、呼吸增数,全身震颤,有时出现抽搐动作,后期四肢下端、耳尖、鼻端厥冷,昏迷至死。

3 预防

加强母畜妊娠期饲养管理,尤其妊娠后期应给予充足的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供应量;改善卫生条件及饲养护理措施;犊牛出生后要尽早吃到初乳,圈舍既要防寒保暖,又要通风透光。定期清洗消毒,更换垫草等。

4 治疗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对孕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搞好畜舍卫生(包括舍内墙壁),防止幼犊舔墙壁、泥土以及吃了被污染的饲草饲料和饮污水,防止偷食过多精料。发病病畜及早治疗,主要抑菌消炎,脱水时补液,如停止拉稀也应再用几天药,以免反复发病。应确保初生犊能在生后1h内吃到初乳,保持畜舍清洁、干燥、温暖,定期消毒畜舍和犊牛用具。

4.2 健胃清肠,消炎,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

减少喂乳量(可用温开水代替),或停食24h,喂给口服补盐液,腹泻减轻后再逐渐喂给正常乳量。药物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药物:

(1)有食欲的病牛用乳酶生1g、磺胺脒4g、酵母片3g,一次喂服,3次/d,连服3d。

(2)粪便带血的病牛用液体石蜡油150~200mL,一次灌服,清理胃肠道。第2d用磺胺脒和碳酸氢钠各4g,一次喂服,3次/d,连服2~3d。

(3)伴有胃肠臌胀的病牛用磺胺脒5g、碳酸氢钠5g、氧化镁2g,一次喂服。

(4)有脱水症状的病牛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2500mL、20%葡萄糖液250~500mL、5%碳酸氢钠液250~300mL,一次静脉注射,2~3次/d。

(5)伴有体温升高的病牛除内服健胃消炎药外,可用青霉素80万~160万U、链霉素100万U,一次肌肉注射,2~3次/d,连续用药2~3d即可。

(6)施行饥饿疗法禁乳8~10h,此间可口服补液盐,即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按50~100mL/kg标准补给。

5 体会

由于犊牛消化功能不健全,所以在受到饥饱不均,饲料更换应激、饲喂发霉、变质、冰冻及有毒饲料、疾病等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机体抵抗力减弱,特别是消化道受到危害后,其胃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进一步使消化器官的消化、分泌、运动及吸收机能障碍,从而发生消化不良性疾病。如治疗不及时会加重病情甚至死亡。因此,发现此病应尽早治疗为好。

消化不良的防治 篇2

可可被确诊为消化不良。营养科医生给可可妈妈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给予“全营养素”作为日常饮食的补充;其次给予辅助药物改善食欲和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再次建议可可妈改善烹调方法,丰富可可的饮食,并做到定时定量;若以后因感冒或其他疾病使用抗生素。应注意调整肠道菌群的平衡。

从便便看宝宝的消化功能

宝宝消化不良最常见的表现是腹泻,这种腹泻属于非感染性腹泻。由于年龄、饮食习惯不同,宝宝大便的性状也不同。

异常便便

★大便性状发生改变或次数增多,即为腹泻:

★大便量多、泡沫多、粪质粗糙、含食物残渣或未消化的食物,大多是由于进食过多或食物中淀粉(糖类)含量过高所致;

★大便呈黄褐稀水样或夹杂有未消化的奶瓣,伴有刺鼻的臭鸡蛋气味,可能是对蛋白质消化吸收障碍;

★大便量多呈糊状,外观油润发亮,内含较多奶瓣和脂滴,臭气大,说明脂肪消化不良。除了拉肚子外,宝宝可能还会伴有腹部胀气、呕吐,但精神尚好。

更多信息知消化不良

★宝宝口臭,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舌苔白厚;

★食欲不振,不愿意吃饭;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动,有时还会咬牙,“胃不和则夜不安”;

★面颊潮红,面部皮肤粗糙,环境稍热面部红得更明显。

消化不良探因

一、喂养不当

婴幼儿阶段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胃容量小,消化液分泌不充足,各种消化酶的活性也较低,胃肠道内粘膜柔嫩,消化功能还比较弱。且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调节机能较差。如果父母在喂养上掌握不当,没有在饮食的质和量上与各个时期的要求恰当配合,过饥或过饱,都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例如不定时喂哺,给的食物不易消化;喂食过多,突然改变食物的性质等都会引起消化不良。

二、其他原因

★天气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

★滥用抗生素,使胃肠道内菌群失调:

★过度哭闹、情绪紧张或情绪低落等因素均可能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减弱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出现消化不良。

应对消化不良

对症饮食

母乳喂养的宝宝因消化不良出现腹泻,一般可以继续哺喂母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的宝宝,6个月以内的可喂以米汤或水稀释的配方奶;6个月以上的宜选用平时习惯的少渣食品,如粥、面条等,少量多餐,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可根据上述宝宝的便便形状调整其饮食。

没有腹泻,但有其他一些消化不良的表现时,也应该对饮食进行调整。如少吃主食和肉类、鱼类,代之以蔬菜水果,以利于消化吸收:减少食量或是少吃一餐,以利于肠胃功能的恢复:临睡前不要吃得太饱;宝宝偶有一顿食欲不佳、不必勉强进食。某些食物对减轻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的帮助,如

苹果泥:苹果洗净切成两半用勺刮成泥。苹果泥纤维较细,对胃肠道刺激少,所含果胶有吸附作用,且含有鞣酸,具有收敛作用,对缓解腹泻有一定帮助。

淮山粥:大米或小米100克,干淮山100克(或鲜淮山适量),加水熬成粥。有调补脾胃,滋阴养液的功效。

白萝卜粥:白萝卜切片,加大米同煮至米烂汤稠。可根据口味加适量红糖。有顺气开胃的作用。

家庭预防

饮食

食物好消化。3个月内的婴儿,对淀粉的消化能力差,除了奶类,不需添加辅食。1岁以内的婴儿,辅食一定要烂、细、软;两三岁的幼儿食物可以稍微粗一点,有助于咀嚼能力的锻炼。避免浓茶、咖啡、香料等刺激性食物和煎炸等难消化的食物。食物要草素搭配做到多样化,但尝试新的食物时,要逐渐增加,刚开始不应给太多,让孩子有个适应过程。

食物多样化。注意饭菜的色、香、味、型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如可可妈给可可准备的不是肉末粥(饭)就是番茄鸡蛋面,难怪可可不爱吃。鼓励宝宝在餐桌上与大人一起吃饭,给宝宝小勺、饭碗,挑选自己爱吃的食物,家长在旁边帮忙。营造快乐的就餐气氛。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要定时定量,不可因为某种食物可口就允许宝宝吃很多。零食要适量,太多零食会让孩子在正餐时没有饥饿的感觉,吃饭前1小时尽量不吃零食。

保养

★注意宝宝腹部保暖,不要使胃肠道受寒冷刺激。

★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减弱消化吸收功能。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消化道通畅。

★避免在宝宝疲劳或紧张时进餐。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综合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4月我院治疗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70例。观察组中, 男41例, 女29例;年龄29~72岁, 平均 (36.4±10.7) 岁;病程2个月~3年, 平均 (1.5±0.7) 年;教育年限2~15年, 平均 (6.3±4.8) 年。对照组中, 男40例, 女30例;年龄28~71岁, 平均 (35.7±8.9) 岁;病程1个月~3年, 平均 (1.4±0.6) 年;教育年限3~16年, 平均 (5.9±5.1)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通实施药物治疗:可意林30mg, 1次/d;多潘立酮10mg, 3次/d。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

1.3 综合护理方法

1.3.1 健康宣教

(1) 健康讲座。对观察组患者不定期开展健康讲座, 讲解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危害、症状、治疗手段、治疗效果等, 让患者充分地、全面地了解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疾病知识, 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2) 个别指导。在患者就诊时,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个别指导, 尤其是对于症状控制不良的患者, 要加强健康宣教。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了解其服药、饮食及心理状态等情况, 对不良因子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纠正。

1.3.2 膳食指导

与患者一同制定科学食谱, 并鼓励患者坚持饮食原则:食物要软、容易消化;进餐要准时并七分饱;尽量少食洋葱、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少吃高油脂、高蛋白性食物;禁止抽烟、喝酒。

1.3.3 心理疏导

在观察组患者入组时, 进行心理测评, 根据患者心理状态, 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 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并指导患者如何进身心放松, 使其掌握自我情绪调节方法。

1.4 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护理1个月后, 采用自行设置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 (胀、疼痛、嗳气等) 缓解程度评分表进行疗效调查。根据缓解程度分为:显效 (症状消失) 、有效 (症状明显减轻) 、无效 (症状缓解不明显或更为严重) 。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护理1个月后, 观察组显效49例, 有效20例, 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40例, 无效18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3],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与膳食习惯、生活习惯及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组研究就是通过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纠正患者的膳食习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等护理措施, 让患者对疾病有个整体的了解, 在了解的基础上打消病人的疑虑。使其积极的、乐观的接受治疗及护理, 遵医行为提到有效的提高。从本组数据来看, 药物治疗的同时, 实施综合护理, 能明显缓解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 而传统护理方法的症状改善效果却不理想。

总之,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疾病治疗方案仅仅依靠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 只能短期缓解症状, 并不能从根源解除发病因子[4]。而干预性的、综合性护理方法能从根源出发,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科学的行为习惯, 建立健康的心理, 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愈, 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综合护理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治疗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70例。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在药物治疗1个月后,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护理1个月后, 观察组显效49例, 有效20例, 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40例, 无效18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综合性护理方法的实施, 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愈, 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消化不良,护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萧树东, 许国铭.中华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42-343.

[2]张鸣, 付贵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1) :108-109.

[3]左文革, 李瑜元.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州医药, 2007, 38 (1) :5.

消化不良吃锅巴 篇4

锅巴是煮米饭时附着在锅底的那一层黄色的焦饭。中医学认为,黄色食物五行属土,对应人体脾胃。锅巴色黄入脾,能够厚肠胃,助消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健脾、消食、止泻。因此,古代医学典籍《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锅巴“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的记载。那么,怎样科学食用锅巴来治疗消化不良呢?下面介绍几款简单易做的锅巴食谱。

五香锅巴散: 锅巴焦60克,砂仁、小茴香、橘皮、花椒、苍术各6克,共研细末,每服3~6克,每日2次。有开胃助消化之功,可治胃弱、慢性胃炎、饱闷不思食等症。

锅巴莲子粥: 大米煮饭,留取锅巴适量。去芯莲子60克洗净,用水泡发。锅巴和莲子加水,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约1个小时成粥食之。此粥温软润滑,最适合于消化不良者食用。

山楂锅巴粥: 粳米50克,小米锅巴50克,山楂、白糖各适量。适量山楂切片晒干,洗净,备用。粳米50克淘净后与山楂片加水煮粥,待粥七八分熟,加入50克掰碎的锅巴一起煮熟,调入白糖即成。山楂含山楂酸等多种有机酸,消食健胃,与锅巴同煮成粥,对慢性胃炎患者很有帮助。

消化不良综合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同意, 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下进行, 选取柳州市人民医院门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患者120例, 其中男79例, 女41例, 均符合罗马III诊断标准, 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艾普拉唑组、奥美拉唑组。

1.2 治疗方法

艾普拉唑组给予艾普拉肠溶片5 mg, 1次/d, 奥美拉唑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 1次/d, 两组药物均在每日早餐前30 min口服, 两组疗程均为2周。

1.3 疗效评价方法

临床症状改善评定标准:上腹痛和 (或) 烧灼感改善率= (基线上腹痛和 (或) 烧灼感综合评分-治疗后上腹痛和 (或) 烧灼感综合评分) /基线上腹痛和 (或) 烧灼感综合评分) ×100%。临床控制为临床症状改善率≥75%, 显效为临床症状改善率≥50%, 但<75%;好转为临床症状改善率≥25%, 但<50%;无效为临床症状改善率<25%.临床控制率与显效率合并为总有效率, 即总有效率=[ (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效) /总的病例数]×100%。

1.4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治疗期间随诊1次/周, 详细记录不良事件。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的疗效比较

艾普拉唑组达到临床控制率为78.3%, 显效16.9%, 好转率2.4%, 总有效率95.2%, 奥美拉唑组分别为69.7%、13.6%、9.4%、83.3%, 两组间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P<0.05, 与艾普拉唑组比较。

2.2 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

艾普拉唑组发生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3例, 发生率为5%, 其中大便烂1例, 头晕头痛1例, 口干1例。奥美拉唑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 其中头痛1例, 腹泻1例, 恶心1例, 嗜睡1例, 发生率为6.7%。不良反应均为轻至中度, 观察或停药后均缓解, 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χ2=0.152) 。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FD) 为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上腹痛综合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一种临床类型, 主要表现间断发作的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 腹痛不因排便或排气而缓解,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质量.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研究表明胃酸分泌异常及胃粘膜对酸敏感性增高可能与其发病有关[4,5], 因而质子泵抑制剂常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的治疗。

艾普拉唑是新一代的苯并咪唑类质子泵抑制剂, 艾普拉唑经口服后选择性地进入胃壁细胞, 转化为次磺酰胺活性代谢物, 与H+、K+-ATP酶上的巯基作用, 形成二硫键的共价结合, 不可逆抑制H+、K+-ATP酶, 产生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其抑酸作用更强且持久, 国内外研究表明其在酸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2,3], 优于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传统质子泵抑制剂, 该研究结果显示, 艾普拉唑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奥美拉唑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奥美拉唑是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 治疗酸相关疾病疗效确切, 该研究提示艾普拉唑治疗上腹痛综合征疗效显著, 并明显优于奥美拉唑。

艾普拉唑的药理学和药动学性质与其他质子泵抑制剂明显不同, 其半衰期长达4.3 h, 使得药物对H+、K+-ATP酶的抑制作用延长, 抑酸作用增强, 并且其夜间抑酸效果好, 可克服前几代质子泵抑制剂不能解决夜间酸突破的问题[6]。此外, 研究表明, 大多数质子泵抑制剂经CYP450酶家族的CYP2C19酶代谢[7], CYP2C19表型可分为强代谢型和弱代谢型, 其基因多态性导致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受个体差异和种群差异的影响, 而艾普拉唑是目前唯一完全不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的质子泵抑制剂[8], 从而其疗效更稳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易反复, 许多患者需长期、间断服药, 所以药物的不良作用及费用问题应受到重视, 文献报导艾普拉唑的治疗剂量仅为奥美拉唑的l/4, 相应的不良作用更少[9]。研究发现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 症状轻微, 经观察或停药均能迅速消失, 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文献[6]报导不符, 可能与我们的观察时间较短有关。

综上, 艾普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奥美拉唑, 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周丽君, 李敬来.新型质子泵抑制剂艾普拉唑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2 (10) :1550-1552.

[2]杨东胜.艾普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266-1267.

[3]霍结容.艾普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75-76.

[4]侯晓华.开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2003 (23) :69-70.

[4]Mertz H.Rview article: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J].Aliment Pharnmcol Ther, 2003 (17) :623-633.

[5]刘腾, 常艳璐, 韩容.艾普拉唑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 (10) :724-724.

[6]Zendehdel N, Biramijamal F, Hossein-Nezhad A, et al.role of cytochrome P450 2C19 genetic polymorphisms in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omeprazole in Iranian patients with erosive reflux esophagitis[J].Archi Irani Med, 2010 (13) :407-412.

[7]Cho H, Choi MK, Cho DY, et al.Effect of CYP2C19 genetic polymorphism on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a newproton pump inhibitor, ilaprazole[J].J Clin Pharmacol, 2011 (18) :433-438.

消化不良综合征 篇6

临床上,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可持续发作亦可间歇发作[1]。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可表现为上腹痛、上腹胀等不适症状, 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研究[2]发现, 精神心理、周围环境、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可加重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情。目前,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更好地了解大脑系统的传导路径及相应皮层投射区域的变化[3]。但关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否会增加脑皮层反应的研究尚少。在此背景下, 本研究即探讨单纯肠易激综合征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直肠容积性刺激下脑部痛觉功能区域的变化差异。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0例入住我院被诊断为单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单纯组) , 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0~52岁, 平均 (35.6±4.9) 岁。选取30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重叠组) , 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0~55岁, 平均 (34.2±5.2) 岁。同时, 随机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 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0~54岁, 平均 (34.9±5.5) 岁。3组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排除标准:其他胃肠道疾病, 近1周服用药物治疗, 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患者。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平卧, 将直肠气囊插入直肠约15cm, 然后注气, 记录有不同感觉时的注气量 (主要为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及疼痛感觉阈值) 。然后排空气体, 休息3~5 min后再次注气, 记录注入50、100、150 m L情况下, 受试者的疼痛评分。然后行功能性核磁共振 (f MRI) 检查:采用基线-刺激方式, 具体为静息30 s作为基线, 气囊扩张刺激并持续30 s, 如此反复, 3个循环为1个周期, 并保证每次刺激的气囊扩张容积相同。受试者在进行每个周期前均休息12 s, 保证脑部刺激的充分休息, 提高检查效果。每个周期注气量分别为50、100、150 m L;100、150、50 m L;150、50、100 m L。采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Trio MRI系统进行图像采集及数据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s表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受试者直肠注气后感觉阈值比较

不同受试者直肠注气后感觉阈值比较结果显示, 3组初始感觉、排便感觉及疼痛感觉阈值比较, 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两比较:单纯组与重叠组初始感觉、排便感觉及疼痛感觉阈值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 ;单纯组与重叠组初始感觉、排便感觉及疼痛感觉阈值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 见表1。

2.2 受试者不同直肠注气容积疼痛感觉比较

受试者不同直肠注气容积疼痛感觉比较结果显示, 3组直肠注气50 m L容积时疼痛感觉比较无差异 (P>0.05) ;3组直肠注气100、150 m L容积时疼痛感觉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两比较:直肠注气100 m L及150 m L时, 单纯组与重叠组疼痛感觉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纯组与重叠组疼痛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 见表2。

2.3 不同受试者不同直肠注气容积刺激下脑部痛觉功能兴奋区分布分析

50 m L容积下, 对照组兴奋区主要为扣带回及岛叶, 单纯组主要为扣带回、岛叶、额前皮质, 重叠组主要为扣带回、岛叶、额前皮质及丘脑;100 m L容积下, 对照组兴奋区主要为扣带回及岛叶, 单纯组主要为扣带回、岛叶、额前皮质及丘脑, 重叠组主要为扣带回、岛叶、额前皮质;150 m L容积下, 对照组兴奋区主要为扣带回, 单纯组与重叠组均为扣带回、岛叶、额前皮质及丘脑, 如图1所示。

2.4 不同受试者不同直肠注气容积刺激下脑部痛觉兴奋面积比较

不同受试者不同直肠注气容积刺激下脑部痛觉兴奋面积比较结果显示, 3组脑部痛觉兴奋面积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两比较:直肠注气50、100、150 m L时, 单纯组与重叠组脑部痛觉兴奋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纯组与重叠组脑部痛觉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 见表3。

2.5 不同受试者不同直肠注气容积刺激下脑部MRI信号强度比较

不同受试者不同直肠注气容积刺激下脑部MRI信号强度比较结果显示, 3组脑部痛觉MRI信号强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两比较:直肠注气50、100、150 m L时, 单纯组与重叠组脑部MRI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纯组与重叠组脑部MRI信号强度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 见表4。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均为较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研究[4]认为, 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均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 使得胃肠道运动异常及分泌功能失调, 最终导致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发作或加重。

直肠容积性刺激为通过向直肠内注入不同程度的气体起到扩张直肠的作用, 进而引起直肠感觉异常的检查方式[5]。本研究通过直肠容积性刺激分析不同受试者直肠注气后的感觉差异, 发现单纯组与重叠组初始感觉、排便感觉及疼痛感觉阈值均低于对照组;单纯组与重叠组初始感觉、排便感觉及疼痛感觉阈值比较差异不明显。可见与正常人相比,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无论是否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 其感觉阈值均明显降低, 对感觉均可能存在过敏。分析原因, 认为其可能与患者长期处于负性情绪影响有关。研究[6]发现, 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与疼痛具有相同的机制, 均可以引起5-羟色胺的升高。因此,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由于情绪影响, 其感觉阈值及疼痛阈值明显降低。

本研究对受试者不同直肠注气容积疼痛感觉比较发现, 3组患者直肠注气50 m L容积时疼痛感觉比较无差异;直肠注气100 m L及150 m L时, 单纯组与重叠组疼痛感觉明显高于对照组, 单纯组与重叠组疼痛比较差异不明显。可见, 在容积50 m L不存在伤害性刺激时, 是否患病并未增加患者的敏感性, 说明疼痛敏感性的增加仅在伤害性刺激时出现。同时, 亦提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无论是否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 并未增加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不同受试者不同直肠注气容积刺激下脑部痛觉兴奋面积及MRI信号强度发现, 直肠注气50、100、150 m L时, 单纯组与重叠组疼痛兴奋面积及MRI信号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单纯组与重叠组比较差异不明显。可见,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无论是否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并未增加患者脑部痛觉兴奋面积及MRI信号强度。分析认为,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本身存在对扩张性刺激耐受性的下降, 但部位上的重叠并未增加直肠对扩张的感受。其可能与内脏敏感性存在器官特异性有关[7]。同时有研究[8]认为, 内脏感觉阈值的下降与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汤玉蓉等[9]研究发现, 在直肠容积性刺激下, 重叠组和单纯组感觉阈值分别为 (53.14±16.05) m L和 (59.20±20.55) m 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重叠组和单纯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研究f MRI显示脑部疼痛区域主要集中于扣带回、岛叶、额前皮质及丘脑。吴珺玮等[10]研究发现, 在直肠不同容积性刺激下, f MRI显示重叠组和单纯组患者脑部的前扣带皮质、前额叶皮质、顶叶下皮质、丘脑、岛叶皮质均出现了活化, 两者在活化部位及强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本研究结果相似。f MRI是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的血液动力的改变, 以显示出受外界刺激时的脑部活化区域。其主要原理为血氧浓度相依对比。研究[11]已证实, 脑组织无能量储存, 其所需的葡萄糖及氧必须及时快速得到补充, 脑神经元活化消耗氧后, 通过血液动力反应可以进行补充, 因此出现了带氧血红素与去氧血红素的差异, f MRI即通过检测出带氧血红素与去氧血红素的差异来进行脑部神经活动的定位。

扣带回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 胼胝体上面, 胼胝体沟和扣带沟之间, 是连接边缘叶的主要纤维束。岛叶亦属于边缘系统, 接收来自内脏器官的信息, 且为感觉皮质的一部分。额前皮质是感觉系统的高级中枢。丘脑为感觉神经的中转站, 接收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并向皮层进行投射。分析认为, 疼痛信号等在扣带回内会聚和相互作用, 伤害性刺激可引起扣带回的电反应。此外, 在毁损丘脑网状核、丘脑前腹核时痛觉减弱或消失, 说明与痛和针刺有关的信号有可能分别经由丘脑前核群和内侧前脑束到达扣带回前部[12]。

综上所述, 本研究显示, 在直肠容积性刺激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感觉过敏, 虽然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症状的重叠, 但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并未影响其敏感性, 且脑部痛觉功能区亦无明显叠加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肠易激综合征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直肠容积性刺激下脑部痛觉功能区域的变化差异。方法:连续收集共纳入30例入住医院诊断为单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单纯组) 及30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重叠组) 作为病例观察对象, 同时随机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直肠容积性刺激,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 (fMRI) 分析直肠扩张50、100、150 mL容积情况下感觉阈值和痛觉评分。结果:单纯组与重叠组初始感觉、排便感觉及疼痛感觉阈值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 。直肠注气100及150 mL时, 单纯组与重叠组疼痛感觉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脑部疼痛区域主要集中于扣带回、岛叶、额前皮质及丘脑。直肠注气50、100、150 mL时, 单纯组与重叠组疼痛兴奋面积及MRI信号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直肠容积性刺激下,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感觉过敏, 虽然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症状的重叠, 但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并未影响其敏感性, 且脑部痛觉功能区亦无明显叠加表现。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直肠容积性刺激,脑部痛觉功能区域

参考文献

[1]曾少庆, 江桂华, 马晓芬, 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静息态下局部脑区神经自发活动及其与HAMA量表评分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3, 12 (7) :719-722.

[2]邹百仓, 董蕾, 戴社教.腸易激综合征模型内脏敏感性的脑-肠轴机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3 (1) :91-94.

[3]Marulani T, Yahata N, Ikeda Y, et al.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acute single administmtion of pamxetine on motivation-related brain activity[J].Psychiatry Clin Neumsci, 201l, 65 (5) :191-198.

[4]Abler B, Seeringer A, Hartmann A, et a1.Neuml correlates of antidepressant-related sexual dysfunction:a placebo-controlled FMRI study on healthy males under subchronic paroxetine and bupmpion[J].Neuropsychophamacology, 2011, 36 (6) :1 837-1 847.

[5]吴珺玮, 诸琦, 谭继宏, 等.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问卷调查[J].胃肠病学, 2011, 16 (1) :22-25.

[6]周正华, 马玲玲.肠易激综合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3, 21 (2) :106-109.

[7]陈寒昱, 孙志广.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1 (2) :243-245.

[8]WouteIs M M, Boeckxstaens G E.Neurolmmune mechanisms in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Neth J Med, 2011, 69 (5) :5l-61.

[9]汤玉蓉, 王平, 林琳.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与腹痛、焦虑或抑郁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 (38) :2733-2735.

[10]吴珺玮, 诸琦, 贾海鹏, 等.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脑部痛觉功能区域的变化[J].中华消化杂志, 2012, 32 (8) :532-538.

[11]李宁宁, 方秀才.脑-肠轴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 22 (2) :163-166.

消化不良综合征 篇7

l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重叠患者120例。其中, 男68例, 女52例;年龄22~63岁, 平均年龄 (43±8) 岁。采用问卷调查法。 (1) FD (罗马Ⅲ) 诊断标准[2]: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 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2) IBS (罗马Ⅲ) 诊断标准[3]: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 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 粪培养、隐血试验、大便常规、电子肠镜等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影响肠道运动的器质性疾病, 如严重胃肠疾病、严重肝、肾疾病、严重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结缔组织病、控制欠佳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者。院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重叠患者120例。其中, 男68例, 女52例;年龄22~63岁, 平均年龄 (43±8) 岁。采用问卷调查法。 (1) FD (罗马Ⅲ) 诊断标准[2]: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 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2) IBS (罗马Ⅲ) 诊断标准[3]: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 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 粪培养、隐血试验、大便常规、电子肠镜等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影响肠道运动的器质性疾病, 如严重胃肠疾病、严重肝、肾疾病、严重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结缔组织病、控制欠佳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者。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CS 11.1统计软件, 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以P<0.05为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FGIDs三组患者在年龄上的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 三组FGIDs的发病高峰主要以中年组、青年组较为常见, 而男性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 这与女性的内分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

2.2 FGIDs患者重叠症状情况

表2结果显示, 与FD组比, IBS组FD症状发生率显著减少, 重叠组FD症状发生率无明显差别;IBS组与重叠组相比FD症状发生率显著减少。与FD组比, IBS组IBS症状发生率显著增加;重叠组IBS症状发生率亦显著增加。可见FD组与IBS组患者相比, FD组更容易并发下消化道功能紊乱, 而重叠组与其它二组相比, FD和IBS症状越明显或越严重, 可能与胃肠道感觉过敏及神经体液有关。

注: (1) FD症状, 与FD组比▼P<0.05, ■P>0.05;与IBS组比●P<0.05; (2) IBS症状, 与FD组比▽P<0.05;与IBS组比○P>0.05

2.3 FGIDs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评分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 IBS组与FD组相比, 焦虑状态评分 (HAMD) 、抑郁状态评分 (HAMA) 均无明显差异;而重叠组其焦虑状态评分与前两组相比, 呈现出明显增高的态势, 且并出现焦虑、抑郁等并发症, 可能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注: (1) 焦虑状态, 与FD组比▼P>0.05、●P<0.01;■与IBS组比P<0.05; (2) 抑郁状态, 与FD组比▽P>0.05、○P<0.01:□与IBS组比P<0.05

3 讨论

在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重叠的诊治上, “辗转看病”的方法不可取。功能性胃肠病缺少异常的检查指标, 诊断有其特殊性和模糊性。在不同医院和医生之间, 诊治效果差异很大。不论是“持久战”或“综合战”, 都要和医生密切配合, 服从指导, 建立对医生的充分信任, 这是治疗能否取得好效果的关键所在。应按照医生的要求, 不管有无明显效果都准时复诊, 以便于医生了解病情发展准确用药, 除了胃肠动力调节用药, 根据病情发展可能还会加用精神类药物。只有对患者的自身状况掌握得越多, 医生才能给患者更适合的治疗建议。

IBS和FD虽然不会致癌, 也不至有生命危险, 但对治愈要做“持久战”打算, 不要想着一次就能治好。其次要“综合作战”, 即药物、生活习惯的调整、锻炼、心理治疗同时并举。目前, 对于心理治疗、催眠术、生物反馈疗法等, 国外报道也有一定疗效[4]。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重叠组并发焦虑状态较其它两组都要重, 可能与精神心理、内脏感觉异常有关。FD组和IBS组并发抑郁状态无明显区别, 但IBS组、FD组与重叠组并发抑郁状态有明显差别, 说明IBS组和FD组与重叠组相比并发抑郁状态轻, 分值越低;而重叠组并发焦虑、抑郁状态越重, 分值越高, 可能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因此, 临床医师在接诊FGIDs患者时应注意FD、IBS是否有重叠现象, 如有重叠应及时配合精神量表评定及仔细询问病史, 早期确定焦虑、抑郁障碍, 从而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重叠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重叠患者120例, 分三组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疾病相关情况。结果 三组的发病高峰都是以中年组、青年组较为常见, 而男性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IBS组与重叠组相比FD症状发生率显著减少。FD组与IBS组患者相比, FD组更容易并发下消化道功能紊乱, 而重叠组与其它二组相比, FD和IBS症状越明显或越严重。IBS组与重叠细、FD组与重叠组的抑郁状态评分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 FD、IBS患者容易发生症状重叠, 重叠症状越多, 焦虑、抑郁状态越明显。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重叠,治疗

参考文献

[1]萧树东, 许国铭.中华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43.

[2]柯美云, 宋志强.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的新思考[J].胃肠病学, 2006, 11 (8) :449-450.

[3]宋发友.盐酸帕罗西汀联合西沙比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8例[J].右江医学杂志, 2008, 36 (2) :137-138.

消化不良综合征 篇8

关键词:抑郁,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性治疗,临床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FD) 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复发率,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由于致病因素复杂, 经常规内科治疗后, 往往未能得到理想的疗效[1]。有研究[2]指出, 较多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 而随着对该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探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病情发展均与精神状况、社会因素等存在紧密的联系。本研究通过观察与比较常规内科治疗与综合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旨在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质量、寻找更多的治疗途径等提供参考依据,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内科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62例, 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均31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纳入标准: (1) 符合胃肠病罗马Ⅲ标准[3]; (2) 在临床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反胃、饱胀、烧心、恶心等不适感, 且伴有焦虑、失眠等不良情绪; (3) 经肝功能等常规项目检查后, 未发现任何异常表现。排除标准: (1) 患有肝肾功能障碍、器质性疾病、癫痫等疾病患者; (2)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使用常规消化系统药物进行治疗:使用20mg奥美拉唑 (国药准字H10940188, 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 每日口服1次;使用5mg莫沙必利 (国药准字H20051719, 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 每日口服3次, 连续服用4~5周。观察组31例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抑郁药物、心理干预等进行综合性治疗: (1) 抗抑郁治疗:开始服用盐酸阿米替林 (国药准字H32020455, 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 , 每次服用25mg, 每日使用2次, 连续口服7d,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药物使用量; (2) 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耐心讲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原因、临床疗效及疗效影响因素, 并积极寻找不同患者的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 鼓励其提高治愈的自信心与治疗依从性, 此外, 指导患者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嘱咐其多参加身体锻炼, 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1.3 指标观察与疗效判断

治疗前后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 并评定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其中, 不良情绪的评分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进行测评, 焦虑情绪状态:SAS评分≥53分, 抑郁状态:SDS评分≥50分[4];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方法:根据上腹部疼痛、反胃、饱胀、烧心、恶心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分别给予评分, 无症状0分、轻度症状1分、中度症状 (自觉感受有症状) 2分、重度症状 (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3分, 累加各症状评分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5];临床疗效的评定参照王代梅等[6]判定方法:显效:临床症状得到完全缓解, 有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一般:临床症状改善微略, 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不大;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或恶化、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治疗有效率= (总例数-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两对比采用t检验, 均以检验结果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各自方法治疗后, 观察组无效4例, 治疗有效率为87.10%, 对照组无效13例, 治疗有效率58.06%,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对比情况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SAS、FD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症状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的SAS、SDS、FD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3。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不良反应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症状, 对治疗、疗效观察的影响不大, 见表4。

3 讨论

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往往采用泵离子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抗酸治疗, 并联合使用胃肠促动力药物进行治疗, 但治疗后仍有较多患者未能改善症状, 疗效不佳。近年来诸多研究开始关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发展与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在姚学敏等[7]对1 600例消化科门诊患者的调查中发现, 47.52%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合并精神心理异常, 并严重影响了病情的发展。此外, 在王晓林等[8]的报道中指出, 无论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还是上腹疼痛综合征患者均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均存在密切关系。Hartono等[9]研究表明,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容易焦躁、神经质、内向等个性特征, 容易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而产生消化不良症状及不良情绪表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够降低患者的痛感阈值, 患者对正常的生理活动变化感受为疾病症状。因此,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心理干预、抗抑郁治疗等对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质量的作用。本研究中亦发现,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均≥53分、抑郁自评量表 (SDS) 均≥50分, 这说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普遍存在焦躁不安、忧郁等不良情绪表现。

本研究提示在使用常规消化系统药物的基础上联合抗抑郁治疗、心理干预等综合性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可提高临床疗效质量。从改善临床症状及不良情绪表现方面分析,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仅在SAS、SDS等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且FD症状评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这与王霞等[10]的报道结果相符, 进一步证实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心理干预等治疗有利于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此外, 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不良反应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症状, 这提示联合抗抑郁治疗、心理干预等综合性疗法并不会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建.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3) :2599-2601.

[2]高峰玉.盐酸伊托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36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2) :293-295.

[3]李延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规范治疗—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解读 (二) [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8, 7 (9) :590-592.

[4]姚贵忠, 耿彤, 王涌.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社交技能训练效果的初步评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 (2) :84-88.

[5]袁海鹏, 王晓虹, 李晓沛, 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食物过敏与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2013, 33 (6) :371-374.

[6]王代梅, 曹泽伟.健脾理气中药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52) :58-60.

[7]姚学敏, 叶必星, 周烨, 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和罗马Ⅱ标准的比较及精神心理状况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 2012, 32 (5) :303-306.

[8]王晓林, 刘劲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不同亚型与焦虑和抑郁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 2011, 28 (9) :615-617.

[9]Hartono J, Mahadeva S, Goh K.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various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Do differences exist?[J].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2012, 13 (5) :252-257.

消化不良的自我防护 篇9

寻找发病原因

消化不良是因所摄入的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从而出现厌食、饱胀、嗳酸气、恶心、腹泻、放臭屁等症状。消化不良不仅可由胃肠道本身的疾病引起,也可因全身性疾病而发生。在临床上,消化不良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摄入过量型。最常见于节假日或参加婚宴庆典后,由于缺乏饮食节制能力,一顿甚至连续几顿吃得过多,超出了正常胃肠消化能力。

消化液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干燥综合征、长期重病消耗等病人消化液不足,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另外,一些人乱用、滥用强力胃酸抑制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使胃肠长期处于低酸环境,不仅胃蛋白酶不能被有效激活,引起消化不良,而且还可能导致致癌物形成。

胃肠动力紊乱型。食管、胃、肠的正常运动是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挤压研磨、向前推动所必不可少的。动力亢进,常使食团在胃肠道推进过快,食物消化吸收尚未充分即被排出。动力过弱,则造成食团推进过于缓慢,不利于消化过程的及时完成和食物残渣的排出,造成粪便干结和便秘,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影响正常消化。

肠菌紊乱型。正常人小肠内不存在细菌(有时小肠末端可有少量细菌存在),而大肠内则有大量细菌常居。胃肠道手术、肠动力紊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淤血、长期应用抗菌药都可能造成肠道细菌分布、数量和种类的改变,干扰消化过程,引起消化不良。

使用助消化药

一旦找到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病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去药店购买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非处方药物。目前,市场上供应的消化药基本上有四类。

消化酶类:该类药物主要适用于摄入过量型和消化液不足型的病人,常用的如酵母片、多酶片、淀粉酶、胃蛋白酶、复合消化酶、胰酶等。如果病人有胃酸缺乏,则应同时补充维生素C或食用醋,以利消化酶发挥作用。

胃肠动力类:该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胃肠动力紊乱型病人,常用的如多潘立酮、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食物在胃肠内推进。得舒特有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的作用,可用于有肠道痉挛者。西沙必利大剂量可能引起心律紊乱,有心脏病者慎用。

肠道益生菌类:该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肠菌紊乱型病人,常用的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可以减少肠道气体形成,缓解腹胀症状。注意肠道益生菌如与抗酸药、抑菌剂、抗菌药合用,至少应间隔3小时。

通便药:聚乙二醇、乳果糖、甘油栓等,对伴有便秘的消化不良病人很有帮助。

建立防护体系

由于消化不良与饮食、精神紧张等都有关,因此,除使用上述助消化药物外,还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消化不良发生。

1. 饮食适当。准时进餐,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不嗜烟酒,睡前不食,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胃肠不适的食物。

2. 防治相关疾病。由于消化不良多由各种相关疾病引起,因此,预防和治疗胃炎、肠炎、肝炎、肝硬化、胰腺炎、胆囊炎至关重要。

3.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及时向医生反馈用药后的反应,尤其是抑酸剂和抗菌药,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长时间使用。

4. 适当运动。运动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消化功能,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的慢性病人应尽量避免终日卧床。每天进行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并做一些腹部按摩,以促进肠蠕动。

5. 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直接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愉快的心境会对人体生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6. 保护牙齿,养成正确的咀嚼习惯。食物经咀嚼粉碎后,才能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狼吞虎咽式的进食习惯,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老年人往往牙齿松动残缺,咀嚼困难,应该给予松软易碎的食物,以利于消化。

消化不良综合征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消化不良患者126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全面检查, 确保符合消化不良临床诊断标准, 即存在程度不一的胃肠道胀气、食欲不振、腹胀、嗳气、恶心等情况, 且经胃镜与B超检查, 不存在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食管溃疡以及肾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史、腹部手术史、精神障碍等情况。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 划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 每组各63例。其中, 参照组男35例, 女28例, 年龄20岁~65岁, 平均年龄为 (43.3±1.2) 岁;观察组男37例, 女26例, 年龄19岁~67岁, 平均年龄为 (43.8±1.6) 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比较价值。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 例如, 禁烟禁酒、健康饮食、适量运动锻炼等;参照组患者接受吗丁啉治疗:选取西安杨森生产的吗丁啉, 餐前30 min口服, 剂量控制在10 mg左右, 3次/d。

观察组患者接受消化酶制剂治疗:选取广东星昊生产的消化酶制剂, 于餐前30 min口服, 剂量控制在2片左右, 3次/d。2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4 d[3]。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临床治疗有效率判定标准:患者腹胀、嗳气、恶心、食欲不振、胃肠道胀气等症状无明显改善, 或是存在进一步加重的迹象, 或是患者中上腹存在不适、触痛等情况, 存在不良反应, 为无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中上腹不适感较轻, 不良反应较少, 为有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中上腹不存在触痛, 或是不适感, 不存在不良反应, 为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 高于参照组患者的77.78%,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5%, 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的23.8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 参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7.78%, 观察组明显优于参照组, 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5%, 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的23.8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符合王美玉[4]的研究结果。

消化不良临床又称之功能性消化不良, 主要诱发原因为胃动力障碍。现阶段临床治疗普遍采取吗丁啉药物疗法, 吗丁啉可以直接调节患者胃肠动力, 在消化不良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而且在治疗患者胃肠壁的同时, 可以提升括约肌张力, 防止反流情况, 确保肠胃处于排空状态, 从而避免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 不利于预后。本次试验对消化不良患者行消化酶制剂治疗, 消化生理阶段共有两个过程, 即机械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 其中, 机械性消化即通过肌肉收缩, 磨碎食物, 并将其与消化液混合, 推送给消化道, 直至小肠, 确保食物可以被正常吸收;化学性消化即通过不同消化液的消化酶, 分解大分子物质, 属于彻底性消化。消化不良临床表现多为嗳气、腹胀、食欲不振等, 患者多存在消化酶分泌不足的情况, 进而发生化学性消化不良。因此, 临床治疗需要合理应用消化酶制剂对患者胃肠动力进行有效改善[5]。

消化酶制剂中含有木瓜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胰蛋白酶以及胰淀粉酶等, 可以妥善处理化学性消化情况, 进而改善患者的化学性消化不良症状。除此之外, 消化酶制剂还能分解患者体内食物, 使其呈现为小分子形态, 促进胃肠吸收[6]。

综上所述, 对消化不良患者行消化酶制剂治疗, 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惠林, 栾嵘, 翟所迪, 等.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12 (6) :714-721.

[2]俞媛洁, 陈继红, 张倩, 等.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效果的Meta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2014, 31 (3) :192-195.

[3]谢允义.不同类型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5 (8) :85.

[4]王美玉.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国外医药 (抗生素分册) , 2014, 35 (6) :后插7-后插8.

[5]吴梅兴, 徐敏华.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3 (36) :32-33.

上一篇:铁路机械动力管理系统下一篇:城市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