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著

2024-10-15

研究专著(精选12篇)

研究专著 篇1

对于近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的研究是我国基督教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近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的研究已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既有挫折又有收获。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受当时国内形势的影响,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的研究成果较为薄弱。期间的相关研究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进行反洋教运动的研究;一是着重揭露、批判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侵略。这时的研究模式可以称之为“文化侵略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工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逐渐形成规模。在这一新阶段,陆续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相关研究性论著,将中国的基督教史研究推向一个新时代,分析归纳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当下及未来的研究均有重要现实意义。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的演变轨迹,并探讨其当前发展趋势和未来拓展空间。

有鉴于此,本文将按照时序性原则,选取几本较有影响的著作,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窥得80年代以来该问题的研究脉络和趋势,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新发展。具体而言,我们将以《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2]、《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3]和《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4]四本研究专著为考察对象,以历史的视角比较分析探讨改革开放以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求索轨迹。

一、研究起步阶段的传统范本———《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较早出现的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为研究主题的代表性专著是《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该著于198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以近代来华传教士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在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进程上具有开拓之功。尤其是其搜集到的大量史料成为日后该领域研究中的主要文献引用来源,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该书曾分别于1991年、2004年修订再版并多次重印。

从研究内容方面来看,该著以近35万字详细记述了自鸦片战争迄1949年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全过程,对传教士参与军事、外交、政治、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活动进行了全面论述。文中材料大多取之于来华传教士的论著和传记及西人撰写的传教史,资料丰富翔实,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范本。体例方面,该著既具有通史性又兼有专题性特点。全书以传教士东来的梗概作为序曲,然后按历史时序系统记述了自鸦片战争至1949年传教士在华活动的过程;以传教士自身的活动所构成的段落为章目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传教士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作者在文中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史实叙述,但就整体写作思路而言,该著仍囿于能超越“文化侵略模式”。正如该书序言中说明的那样,作者的动机是写一部“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华史”,“以传教士所依托和推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主线”。

二、“文化交流模式”下的视角创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

80年代中期,在前几年研究的基础上,学界对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扩大,并开始全面考察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联。较有代表性者为《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该著将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分为唐朝的景教、元代教廷使节的东来、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和近代天主教的复归与新教的输入四个历史时期,进而分阶段论述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社会文化互相沟通、适应与融合的过程。该书运用了较丰富的史料,并附制了重要外国人名、教会在华机构和报刊中外文对照表,从而为后来者提供了方便直观的数据资料。体例方面,该著自“唐元的基督教”说起,历经宋元明清,直至1949年近代时期结束为止,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基督教通史。写作模式方面,该书在阐释过程中采用了“文化交流模式”,突出了中西文化的调适与融合,更加明确地体现了宗教作为文化成分的本质。

此著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整体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阐释中国基督教会史,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视角,做出了跨学科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新尝试。另外,此著在基本构架和资料运用方面有所突破,关于早期的新教传播该书也有涉及,并在书中反映了大陆、港台和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较之以前的相关研究成果而言,无论是在研究内容的广度上还是在研究视角的更新上都有了很大进展。

三、中国现代化进程因素模式下的新解读———《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

90年代以后,有关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多,研究取向亦日渐专门化和多元化,其中从中国现代化角度展开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且较有影响力的专著为《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该著从现代化的角度考察了美国传教士的社会文化活动对于晚清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并且试图揭示传教士某些活动的殖民性和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这部著作使用的资料主要是传教士自己撰写的中英文著作、传教士会议记录、传教士在中国主办的中英文报刊、后人编辑的传教士传记等。体例上,该书以美国传教士为研究对象,并着重论述其传教活动与中国晚清社会现代化的关系演变。因而总体上看,该著作侧重于专题性研究。写作模式方面,该书在阐释过程中通篇采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因素模式”,把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思想文化看做是晚清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立意新颖,观点有力。该著最有价值之处在于作者能从现代化的角度考察传教士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认为传教士既是殖民势力的一部分,代表着西方的利益,又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其活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具有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而将对传教士作用的认识层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超越了以“文化侵略模式”为主的传统思路局限。

四、传教士“话语”下的再探究———《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

世纪之交,在众多的新研究成果中,一部以华南区域传教士群体为研究中心的专著问世,并产生较大影响。这便是《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一书。该著以1807—1851年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活动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其活动的基本史实及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对这些史实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这个时期新教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一般规律。资料选择方面,作者运用了大量国内学术界以往未曾知见的材料,诸如传教士的日记、信件,传教差会的档案,当时的宗教期刊,传教士的著作,教会人士所修史书,现代学者的研究论著等。其中约80%以上为英文资料,其中有些是手稿。在中文资料的使用方面,在中国大陆很少流传的传教士中文作品,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期刊等均有较多运用。此外,书中还附制了1807—1851年来华新教差会和传教士名录等数据资料。体例方面,该书应属于地域性和专题性特点兼而有之的研究专著,既以华南沿海的传教活动为研究对象,又以几个专题内容的分述形式进行阐述。写作模式方面,则总体以“文化交流模式为”研究思路主导。该书命名为“在宗教与世俗之间”是很有见地的。

该著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料运用方面搜集到了极为广泛的一手中外文资料,价值颇高。二是从区域性研究角度入手,更为细致全面地论述了19世纪前期新教在华传教活动的整体情势和演变趋势。三是在观点上有所突破。如本书在界定研究时间下限时选择1851年新教传教士所办的《中国丛报》停刊事件作为近代新教在华传教运动以广州为中心的阶段划分标准,而不以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划分研究阶段。作者认为研究这个问题不应过分注重政治事件的象征意义,而应尊重新教在华传教史自身的规律,同时还列举了若干理由。又如,在结语部分,作者对传教士的宗教活动与世俗活动的统一性问题进行了集中论述,并且指出传教利益和传教动机是新教传教士将活动范围延伸到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最重要原因。

五、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上述几部不同时期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专著的比较分析,我们对我国学界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基本轨迹、思路及方法有了一个脉络性的认识。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历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范式经历着一个由总体到具体、由单角度向多角度发展的不断求索过程。老一代学者为我们打好了开拓性的基础研究工作,而新一代的学者们则继续着这一事业,并铺展并深化于从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角度研究这一问题。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新一代的学者们更为“彻底”地超越了“文化侵略”思维的传统模式,而且更多地使用西方的外文资料与国内中文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而把我国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已表明,简单地对传教士的中国活动做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评价都是片面的。他们在具有侵略身份角色的同时,也把西方科学知识与技术引到中国,从而对中国现代教育、医药、新闻、出版等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事实上由于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传统范式转变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如何把握好“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的观念运用程度就依然是一个尚需推敲和探索的问题。并且,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多样化,客观上也要求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基础或有更多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者转移到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领域中来,这些都是我们日后应该着力解决也一定能够合理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3]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4]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研究专著 篇2

《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写了马小跳在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比赛等。这本书友许多集,也有许多人物,人物有主人公马小跳、马小跳的爸爸马天笑,马小跳学校班级中的数学课代表丁文涛,马小跳的同学夏林果……《马小跳玩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有过河,有你怎么没有学习的时间了,有爸爸妈妈今年几岁,有“千年虫”是什么虫……这些都是马小跳一个个在身边遇到的数学。

我最感兴趣的是“烤面包。”“烤面包”说的是宝贝儿妈妈用烤面包机烤面包,一次只能烤两片,每片只能烤一面,烤每一次要花一分钟,宝贝儿妈妈现在要烤3片面包。马小跳知道了妈妈要烤4分钟,说:“只用烤3分钟就能烤好,不用4分钟。”妈妈怎么也想不出来。原来A1面和B1面烤一分钟,A2面和C1面烤一分钟,B2面和C2面烤一分钟,一共要三分钟。这篇故事,既让我们学懂了烤面包也可以有节约时间,又让我们知道了数学也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无处不在。

在《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中,最主要的是玩中学,学中玩,在玩游戏中学会数学,“听话的硬币”就是这样的。一天,马小跳和他爸爸玩硬币,猜硬币的正反。马小跳说:“你是大人,我吃亏。所以我来抛硬币,而且我先猜。”马小跳开始抛硬币了,马小跳每次乘用手按下硬币时偷看了一枚硬币,他和爸爸玩了好几次,马小跳是赢多输少,因为他偷看了一枚他猜对的可能性是50﹪,而马小跳他爸爸猜对的可能性是35﹪。

研究专著 篇3

《“赶考”路上行与思》善于从细节入手分析问题。这一特点在这部专著中有很好的体现。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离开了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当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既有着革命胜利的喜悦,也有着开辟历史发展新时代的担忧。也因此,他们把这次转移比作为进京“赶考”。《“赶考”路上行与思》就选取了这一个历史大转折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以翔实的史实,围绕“进京赶考”写出了“赶考”前、“赶考”中、“赶考”后中共中央对中国革命的大手笔、大战略、大思想、大行动。

《“赶考”路上行与思》一书还深刻地写出这次“赶考”成功的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经过近三十年的奋战,已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革命经验,掌握了高超的斗争规律和斗争艺术,已和人民群众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依靠人民、团结人民,站在历史发展潮流的前面,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这次“赶考”成功是必然。

《“赶考”路上行与思》一书的最大亮点,还在于不仅从历史细节上对1949年中共中央“进京赶考”进行了考证与“复盘”,而且还结合当前新的时代形势和时代任务进行了深入思考。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我们既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再创辉煌。所以,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赶考”永远在路上。

要走好新時期的“赶考”之路,需要我们继续保持严守纪律的优秀品质。严守纪律是中国共产党人“赶考”成功的重要保证。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央一再强调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这正是对“进京赶考”路上严守纪律品质的相承、坚守和发展。

要走好新时期的“赶考”之路,需要我们继续保持“百姓关心的,就是我们要办的”群众观点。“百姓关心的,就是我们要办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进京赶考”路上给年轻的涿县县委上的“执政第一课”。无独有偶。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同志走访南昌市东湖区光明社区时也做过相同要求——“人民群众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牵挂”。两句朴素的话语,虽然时隔67年,传递的却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群众利益至上的群众观点。“赶考”永远在路上,需要我们将这种群众观继续传递,需要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人民群众,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赶考”永远在路上,需要我们继续保持“两个务必”的作风。67年前,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用“两个务必”的作风应对党的历史地位的新变化,克服党内可能生长的不良情绪。今天,面对新的转型期,面对新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仍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与艰苦奋斗的作风。

总之,《“赶考”路上行与思》通过回顾1949年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前后的所思、所做,使读者不但对60多年前的“赶考”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在弘扬“赶考”的精神方面能有所启迪。

研究专著 篇4

一、从战略视角来研究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问题

作者认为, 中俄战略关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然而, 这种战略关系需要有坚实的经贸关系做基础和纽带。目前,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但中俄经贸关系却明显滞后。如果中俄经贸关系水平上不去, 中俄两国不能在经济上形成较高的融合度和依存度, 中俄战略关系就将是脆弱的和不可预测的。因为如果俄罗斯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或国际政治、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都可能使俄罗斯改变以往的对外政策和战略。如果中俄两国在经贸利益上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关系, 那么中俄战略关系就会比较稳固, 发生逆转的可能性就非常小。而要使中俄经贸关系实现突破性进展, 作者认为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应是最佳选择。

二、对中俄贸易结构不平衡及其解决路径的独到见解

在中俄贸易过程中, 贸易结构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 而且越益突出。中俄贸易结构不平衡主要是指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不平衡, 即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主要是轻工产品、电子五金产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 而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能源产品、资源性产品和大型核电站设备等。对于这种出口结构, 俄罗斯一直感到不平衡, 认为资源性产品的附加价值小, 而且有些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因而经常采取限制性措施。作者认为, 在目前的情况下, 要改变中俄贸易结构很困难, 因为俄罗斯没有太多的轻工产品或电子产品向中国出口, 而俄罗斯的核电站设备等, 工艺技术比较粗糙, 且价格水平还比西方国家的高, 中国企业难以认可。本书作者认为, 中俄的这种贸易结构是由中俄双方的产业结构决定的, 只有俄罗斯大力发展轻工产业和电子产业等, 才能改变中俄贸易结构。如果中俄协商建立自由贸易区, 实现投资便利化, 将会吸引更多中国企业赴俄投资建厂, 利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技术、资金实力和人力资源, 在俄生产轻工产品, 一部分满足俄市场需求, 另一部分可以返销中国或出口到第三国。这样, 可以大大加快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也可改善中俄之间的贸易结构。实际上, 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 中国走的就是这条路子, 对于俄罗斯应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提出具有创新思路的中俄自由贸易区模式

作者认为,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既不能模仿欧盟模式, 也不能照搬北美模式, 而应根据中俄两国国情、中俄经贸关系的实情和中俄两国对各自利益的切实关注, 采取“分阶段、分领域、分地区”逐步推进的模式。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完成期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应按商品和服务领域确定关税水平和自由化程度。中俄自由贸易区可先从中俄沿边地区开始, 逐步推向中俄两国的全境, 即分区域逐步延伸的方式。

四、提出推进中俄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战略思路与对策措施

第一, 两国政府和学界应通过充分沟通和研讨, 使双方形成一种共识, 即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不仅对中方有利, 对俄罗斯更有利;不仅会使中俄经贸合作能够可持续发展, 也将对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第二, 中俄应努力实现两国沿边开发建设战略的对接与合作, 以加快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进程。

教育理论专著 篇5

(大家看着枯燥,我自己存档,留着慢慢看,够我看几年的了,嘿嘿)

值得推荐的教育理论专著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 著 译 者:蔡汀 王义高 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4、《终身教育引论》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5、《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6、《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67、《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8、《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29、《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 吴文侃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0、《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 赞科夫著 杜殿坤译

11、《多元智能》(美)加德纳 著,沈致隆 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12、《大教育论》(捷克)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

13、《普通教育学》(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教育论》(英)斯宾塞《教育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5、《科学与教育》(此书写于1893年)【英】赫胥黎,人民教育出版社版199016、《教育漫话》(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英 约翰·洛克 著,徐 诚、扬汉麟 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99917、《成功智力》美国斯腾伯格俞晓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18、《人的教育》,福禄倍尔(福禄倍尔:幼儿教育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9、《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0、《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12

二、理论视野

1、《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得国家图书奖<

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吕静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爱心与教育》<1999年,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出版,这本书同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4、《科学家论教育》苏州大学教授周川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5、《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

6、《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7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杨硕英审校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2.8.18、《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英)埃德蒙·金著,王承绪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中国教育思想史》郭齐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6;(专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曾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及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优秀奖,以后又被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

10、《外国教育思想史》单中惠,陕西教育出版社,单中惠,朱镜人 编著

11、《教育基础》 江苏教育出版社

12、《教育心理学》

1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14、《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15、《学习理论》

16、《教育管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赵中建译)

17、《课程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张斌贤译

18、《有效教学方法》

19、《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北师大顾明远教授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920、《世界教育危机》【美】菲利普·库姆斯著 王英杰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回答未来的挑战》博特金等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教改实践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0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83、《教育中国——名流素质教育访谈》夏欣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74、《素质教育学习提要》(教育部编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5、《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设计 专著 漫步者 篇6

致力于声学产品研发的漫步者,将卓越的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产品线之中,在采访漫步者设计师谢晓光先生时对此深有体会。从他讲述中地只言片语联想到现今漫步者产品的种种,发现设计已不再是种单纯的理念——它已融入到整个企业之中,成为了一种文化底蕴与积淀。

可以说漫步者的产品定位讲求个性、积极体现自我价值。为使产品能达到用户“量身定制”的准确效果,对用户的消费心理、生活品位、价值观、产品斥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严格的分析,从而总结出能为该消费群体创造价值的产品设计理念与原则。

为江苏省中考英语听力考试定制的K3000耳麦,便是经过了调查、研究、设计、制作及实验的产品。近10万套的专用USB耳麦产品,投放在江苏13个市2500个考点,经过90万初三中考生两天的实际考试使用,无一例出现故障,并获得了学生、老师与教育部门的高度肯定。“我们知道,技术进步意味着新的机会,但技术的价值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才能得以体现。漫步者的产品正是要用‘以人为本的精神来展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实用性提升,并使客户通过产品的使用来感受科技魅力,而并非单纯以功能的堆砌来炫耀所谓先进技术。在以讲求精神享受为主的今天,产品的观赏性也是实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谢晓光如是说。

因为事关众多考生,又是全国首批试点,此次江苏中考倍受社会瞩目。为此,江苏省教育厅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和准备,并组织了公开招标。最终,在考试专用USB耳麦产品项目上,漫步者凭借高可靠性的产品质量和专为考生使用而优化的产品细节设计,在众多国内外投标单位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成为江苏英语考试专用USB耳麦的唯一提供方案。

“用户通过使用漫步者的产品,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具有临场感的重播表现和富有感染力的音响效果。”人机对话考试,发挥了学生的潜力,特制的漫步者K3000耳麦保证两个考生距离在80厘米以外分别读的时候互无干扰,在距话筒几厘米以外的环境噪声不会误录,去除了因考场嘈杂、磁带效果不佳等带来的误差;口语打分也减少了考官的个人人为因素,更科学、公正一些。

K3000细节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务必让每个细节都做到符合考场使用要求,不给考生带来使用上的任何不便,例如,可更换式的耳麦外包海绵、耳套位置的固定式设计、便于监考老师观察特意标识的黄绿色反光标识等。同时,为了保证产品“万无一失”的高可靠性,漫步者对这款考试专用耳机进行了超乎常规的严格测试,包括2200次180度扭转、20次1.5米高度钢板裸机跌落、盐雾试验、耳机线抗拉试验等诸多的测试项目。在材质选用上,漫步者更是严格把关,精益求精,严格使用抗干扰性极佳的全绕包线材、超高韧度塑料等。通过这些前期高标准严要求的设计制造,配合考试前的多次实地模拟测试,最终确保了考试过程顺利圆满的进行。

设计师谢晓光:“产品可靠性是建立及保证品牌信誉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让客户能够长久而安全地享用产品的根本保障。我们意识到人类的进步无一不是通过改变来体现的。作为科技与艺术统一体的工业设计的真谛就是创造改变的价值。漫步者的产品在技术应用方面,无论是新技术还是传统技术,都是以新的视角来诠释其存在的意义并充分发掘有别于他人的实用效能。同时,独特而优美的外形,丰富的材质语言,精彩的细节表现,令人感动的处理工艺,这一切就塑造出漫步者的高尚而不奢华,实用而不单调,简洁而又优雅的未来特征。”

问及漫步者为何不像其他品牌一样涉足、渗透到IT行业的每个领域时,我发现我失言了,漫步者是以音频起家,虽然市场反响、用户口碑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却没有到达他们的最终标准。为此他们仍旧专著于音频领域、专著于产品设计、专著于用户的体验感受。

研究专著 篇7

纵观《我国公共部门非正式组织治理研究》全书, 该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研究视角独特、新颖

《我国公共部门非正式组织治理研究》是一本关于公共部门中非正式组织的研究, 是少有的专门研究公共部门领域中非正式组织的著作。在以往的关于非正式的组织的研究以及出版的相关著作中, 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对宏观的非正式组织进行深入研究, 很少有专门针对某一领域的非正式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尤其是公共部门。公共部门一个特殊的部门, 有着与企业部门不同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 而在我国的公共部门中, 非正式组织又客观存在。因此, 选取公共部门为研究领域, 对公共部门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发展与治理进行分析, 体现出了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与新颖性, 具有研究视角的创新性。研究我国公共部门中非正式组织的治理, 这不仅有利于在理论方面丰富非正式组织的研究领域与层次, 更有利于在实践方面合理的引导我国公共部门中的非正式组织向着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研究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我国公共部门非正式组织治理研究》全书内容十分丰富, 该书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公共部门与中国公共部门概述”和第二章“非正式组织理论及其研究”主要是本书的理论铺垫, 对我国的公共部门进行了界定, 并对非正式组织理论进行了阐述, 为全书做好理论的铺垫与方向的指引。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对我国地方政府、我国国有企业、我国民营企业、我国事业单位中非正式组织治理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介绍了不同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与治理对策。因此, 从内容上来看, 《我国公共部门非正式组织治理研究》对不同类别的公共部门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内容较为丰富与全面;从结构上来看, 首先阐述了该书的相关理论支撑, 在一定的理论支撑下具体阐述不同公共部门中非正式组织的治理, 层次清晰较为清晰, 结构不仅逻辑性较强, 而且十分严谨。

《我国公共部门非正式组织治理研究》在对具体的公共部门中非正式组织的治理的研究中应用了具体的实例, 如第三章“我国地方政府非正式组织治理”中, 以高密市政府为例, 有针对性的设计调查问卷, 从而探讨高密市政府中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分析了高密市政府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非正式组织对高密市政府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并提出了高密市政府非正式组织治理的对策。第四章“我国国有企业非正式组织治理”中, 以秦港集团为例, 对秦皇岛港务集团非正式组织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秦皇岛港务集团的非正式组织类型, 并提出了秦皇岛港务集团的非正式组织治理的对策建议。这种案例分析法, 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的进行了融合, 不仅加强了该书的实践指导作用, 更便于读者的阅读与理解。

研究专著 篇8

早期的流浪汉小说通常采用假忏悔的口吻, 以宗教救赎为结局, 其价值观念为当时欧洲的主流价值体系所认可;同时, 流浪汉小说故事性强, 说教意味相对淡薄, 令人耳目一新, 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西班牙作家率先垂范之下, 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作家竞相仿效, 于是流浪汉小说一时大行其道, 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 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如英国作家奈希的《不幸的旅行者, 或杰克·维尔登的生平》 (1594) , 西班牙作家马提奥·阿列曼的《古斯曼·德·阿耳法腊彻》 (又译《阿尔法拉契人的古斯曼》, 上下两部, 1599-1604) 和弗朗西斯科·德·克维多的《骗子堂巴勃罗斯的生平》 (又译《骗子外传》, 1626) , 德国作家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 (原名《西木卜里其西木斯奇遇记》, 中文又译《痴儿历险记》, 1669) 等等。但是, 随着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 流浪汉小说渐趋式微。

流浪汉小说虽然在18世纪走向了衰落, 但是它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其艺术血脉一直交织在后世小说不断拓展的结构框架之中, 而且长期影响着许多小说家的运思方式, 有着巨大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影响力, 值得深入研究。

在欧美, 流浪汉小说研究相当发达。根据李志斌的梳理, 冯·沃·钦德勒 (F.W.Chandler) 和冯格·德·哈安 (Fonger de Haan) 的两卷本的《流浪汉文学》对欧洲流浪汉文学进行了详尽而恰到好处的论述;拉法尔·沙利纳斯 (Rafael Salillas) 和拉萨雷·塞里安 (Lazare Sainean) , 埃里克·弗克雷默 (Erik V.Kraemer) 则对法国和西班牙的那些近似于流浪汉小说作品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刘易斯 (R.W.B.Lewis) 的学术专著《流浪汉的圣徒:当代小说中的典型人物》 (The Picaresque Saint:Representative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 结合欧美流浪汉小说传统剖析了六位美国作家的创作成就与文学品格。克劳第奥·纪昂 (Claudio Guillen) 的论著《流浪行径的解剖》 (The Anatomies of Roguery) 对西班牙、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流浪汉小说的进行了审美透视, 深入细致地解析了流浪汉小说的文学渊源、现实基础、叙事方式、主题系统及其艺术特征。这些研究者堪称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的大家。

而在中国, 由于对作为舶来品的流浪汉小说缺乏足够的了解, 研究方面也比较欠缺, 过去几十年来从事这方面专门研究的学者寥寥无几, 更难找到研究大家。但是, 李志斌博士却是一个异数, 一个流浪汉小说研究的专家。他多年从事流浪汉小说研究, 自从1992年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论文《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随后又相继在《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湖北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流浪汉小说研究论文十余篇。2008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漂泊与追寻: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是他从事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十余年的心血凝就, 是前期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与提高, 也是我国学界流浪汉小说研究的一部集大成的作品, 对于流浪汉小说在我国的研究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漂泊与追寻: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凡五章, 分别为《文学渊源论》、《艺术特征论》、《人物群像论》、《文学影响论》和《经典文本论》, 此外还有一个绪论和一个结语。以下就各章主要内容予以评介。

在绪论部分李志斌博士首先简要介绍了流浪汉小说应运而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接着引入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克劳第奥·纪昂所总结的流浪汉小说的八个特点:“ (1) 流浪汉是个孤儿, 一个与社会无关的人, 一个不幸的游子; (2) 小说是假的自传体, 由流浪汉自己叙述; (3) 叙述者的观点片面而带偏见; (4) 叙述者对一切都学习和观察, 并拿社会来做实验; (5) 强调生存的物质方面, 如描写饮食、饥饿、钱财, 等等; (6) 流浪汉要观察到各种情形的生活; (7) 流浪汉在横向上要走过很多地方, 纵向上要在社会中经历变化; (8) 各段情节松散地串联在一起, 互相连接而不紧紧相扣。”根据这个界定, 李博士引入了狭义的流浪汉小说和广义的流浪汉小说两个概念, 指出欧美文学史上历代都出现了狭义的流浪汉小说。并指出不同的流浪汉小说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狭义上的流浪汉小说文本, 是我们研究流浪汉小说艺术精神的最可靠的依据;而广义上的流浪汉小说文本, 则为我们研究原始流浪汉小说对后世欧美文学的影响提供了最生动最直接的材料。由此, 进入论著第一章《文学渊源论》。

《文学渊源论》, 从欧美叙事艺术的源头出发, 着重论析了荷马史诗对流浪汉小说的艺术启迪, 《金驴记》对流浪汉小说的直接影响, 以及欧洲中古文学中的流浪汉小说的艺术血脉, 指出流浪汉小说的人物形象、漂泊母题、结构形式、艺术旨趣等与上述作品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 荷马史诗是流浪汉小说最早的艺术渊源。

第二章《艺术特征论》, 论析了流浪汉小说的本质特征, 指出内视点是流浪汉小说的叙事手法, 缀段式是流浪汉小说的结构范式, 复合型是流浪汉小说的人物塑造技巧, 讽喻化是流浪汉小说的语言表达形态。这些鲜明的艺术共性, 是我们区分流浪汉小说与其它小说体式的重要标尺。李志斌博士的这个概括简明扼要, 切中肯綮, 这是李志斌博士在流浪汉小说理论研究方面一个重要贡献。

第三章《人物群像论》, 对流浪汉群像与流浪女群像进行了概要论述。他辨析了不同类型的流浪汉:原始流浪汉形象、“通才”型的流浪汉形象、高尔基笔下的新时代流浪汉形象, 以及二十世纪流浪汉形象。在分析这些形象的过程中, 他着力考察了流浪汉形象的演变及这种演变对特定时代人类精神本质特征的反映。在分析流浪女群像时, 他考察了从赛莱丝蒂娜、西莉拉、罗莎娜、摩尔·弗兰德斯等数十个流浪女的形象, 之后对她们不同于男流浪汉的特征进行了概括。

第四章《文学影响论》, 分四个板块历时地讨论了流浪汉小说对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影响, 涉及到西班牙、意大利、英、法、美、俄、德等国30多位作家, 几十部作品, 其中对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作家间传承关系的梳理搜求全面、界定明晰, 判断精准, 说理透彻, 是了解流浪汉小说艺术传承与发展不可多得的专论。这一章的结语还指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生命力并没有随着众多文学形式的出现而不断减弱。笔者以为, 这一章写得洋洋洒洒, 气势奔腾, 挥洒自如, 充分显示了李志斌博士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方面的丰富积累, 独到眼光和深厚功力。这一章堪称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的一个优秀范例, 足资垂范, 启迪后进。

第五章《经典文本论》, 分别讨论了《小癞子》、《摩尔·弗兰德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茫茫黑夜漫游》, 讨论了他们各自的思想意义, 人物特征, 文学价值与艺术风格及文学影响。《结语》部分指出流浪汉的叙事艺术体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其固有的创作阵容、艺术价值、影响范围和传承作用, 又决定了它在欧美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整体来看, 李志斌博士的这本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 资料搜集全, 考证功夫深, 这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他的论证事实齐备, 旁征博引, 言之有据, 论之成理。在论证荷马史诗及欧洲早期文学与流浪汉小说的艺术渊源时, 他先后引用了爱克曼、歌德、克劳第奥·纪昂、杨周翰、柳鸣九等人的相关论述, 将他们零星的见解捉至一处, 然后从《小癞子》和《吉尔·布拉斯》等具体作品出发, 在其中寻找在比喻、词语、人物名称、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观念、语言技巧、神话典故、结构模式、漂泊母题等来自荷马史诗的实例, 最后又在典型的流浪汉小说中寻找来自中古欧洲散文、圣徒行传、骑士传奇等各种中世纪文学形式的具体表现, 广泛搜求确凿的事实, 结合行家的论述, 作出自己的判断, 得出了毋庸置疑的结论。

第二, 精于联系, 敏于比较, 善于从共时的比较中找到联系, 从历时的比较中看出发展。在对作品所受影响的追根溯源上视野广阔, 方法独到。许多作品和作家, 乍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 经过李志斌的分析, 其联系与影响变得一目了然。作品的五个章节中第一章和第五章都做影响研究, 不同的是, 第一章是研究流浪汉小说以前的文学样式对流浪汉小说的影响, 第五章是研究流浪汉小说对其后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遥相呼应, 共同完成了对流浪汉小说的文学影响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询。

第三, 敢于独抒己见, 言人之所未言。胡适博士当年曾说做研究要“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李志斌博士的这本著作里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当然, 他不仅敢于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也敢于大胆下断语, 例如, 他充分肯定流浪汉小说在欧美文学里的重要性, 断言流浪汉小说“是欧美文学不可多得的明珠, ”如果没有它们, “欧美文学的丰富性与完整性就会大打折扣。” (见著作结语部分) 。而这与我们一般对于流浪汉小说的认识是很不一样的。类似的大胆判断在全书中还有很多, 不胜枚举。

第四.语言流畅优美, 可读性强。李志斌博士是诗人, 也是学者, 在这部书中, 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这两种身份的结合。他能以诗人般优美和灵动的语言来讲道理, 而又保持着学者的严谨。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 我们了解了事实, 弄清了原委, 明白了因果, 接受了他的观点。

当然白璧亦有微瑕, 不可忽视。该书在上虽然很紧凑, 有着英语论文结构中所谓三明治式的结构, 但是在章节顺序上尚有可商榷之处。例如, 第五章《经典文本论》, 是用李博士在第一二章所界定的特征和准则对经典文本进行的具体考察, 理应放在一二章之后, 至少也应放在第三章《人物群像论》之后, 展现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轨迹, 并且, 从这两章中得到的部分结论正好可以支撑《文学影响论》中的某些观点。而放在最后, 既与前面脱了节, 又把刚刚收拢的一个话题重新打开, 显得意犹未尽。此外, 在写作功力上, 第三章《人物群像论》略显逊色。主要问题是对流浪汉人物描述多而分析少, 而且对人物的分析常常被过多关于作家的分析与介绍所冲淡, 人物的分类和界定不很准确, 概括力也不足。希望这本书再版时, 作者能对这一章着力打磨一番, 使之与其他各章水平相当, 收钟鼓齐鸣, 交相辉映之效。

摘要:流浪汉小说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有着巨大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影响力。李志斌的学术专著《漂泊与追寻: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系统研究了流浪汉小说的文学渊源、艺术特征、人物群像、文学影响等问题, 提出了许多新见, 在流浪汉小说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研究专著 篇9

一、体现新会计准则的精髓与主线

该核算办法以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39个《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应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财务通则》、《2008讲解》为依据,突出研究了以下内容:

1. 煤炭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一般会计要素的研究。

包括: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总要求及原则研究;货币资金及内部结算中心有关问题研究,交易性金融资产问题研究;应收款项问题研究;存货问题研究;非流动资产投资问题研究;固定资产问题研究;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问题研究;流动负债问题研究,长期负债问题研究,成本及费用问题研究;收入和利润问题研究;所有者权益问题研究;财务会计报告问题研究。

2. 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问题研究。

包括: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研究;会计核算基础规则研究;会计核算的基本模式研究;内部结算凭证的设置研究,集团内部责任会计设置研究;集团内部会计核算流程及手续研究等。

二、融合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特色与发展

该核算办法在体现新会计准则体系精髓与主线的同时,结合煤炭企业的自身生产经营的现状,总结了原煤炭部、能源部1987、1991年实施的“两个办法”(《煤炭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煤炭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办法》)的有效内容,结合煤炭行业特征、变革现状,尤其是财政部计划新发布的《煤炭开采》准则,开拓性地提出以下核算体系的创新点:

1. 煤炭行业应用新会计准则的特色研究。

包括:煤炭行业生产经营特色研究;煤炭行业会计核算特色研究;煤炭行业组织机构特色研究;石油天然气准则在煤炭行业借鉴研究;煤炭行业应用通用会计准则的差异研究。

2. 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特殊问题研究。

该核算办法紧密结合煤炭集团公司实际情况,充分反映煤炭特色的核算内容。具体包括:煤炭企业集团原煤核算问题研究;洗煤核算问题研究,机械产品核算问题研究;商业企业核算问题研究,医院核算问题研究,施工企业核算问题研究;等等。

3. 煤炭企业集团及其职能处室的核算问题研究。

该核算办法紧密结合煤炭集团组织机构情况,反映集团及其职能处室的核算内容。具体包括:煤炭集团所属会计业务汇总核算问题研究,煤炭集团租赁(公司)站问题研究;铁运处会计核算问题研究;供应处会计核算问题研究;销售处(或运销处)会计核算问题研究;煤炭集团会计报表的汇总核算问题研究;等等。

4.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专著 篇10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是我国第一部全面阐述广播电视监测理论和技术的专著, 填补了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编撰的《广播电视技术手册》16册中空缺的第9分册内容;在论述中短波调幅广播、调频广播与电视、卫星广播等无线广播信号接收以及射频信号监测原理的基础上, 全面介绍了中短波广播、调频广播与电视、卫星广播监测技术及监测网络与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上8个附录,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是当前广播电视监测领域十分重要的技术实用手册;在系统地总结我国50多年广播电视监测经验的基础上, 组织了13位从50年代就从事广播电视监测、发送、接收、电波传播研究、技术管理部门、大学教授等老专家编写、讨论, 作者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使全书结构更加完整, 论述更加准确, 表述更加通俗流畅;可读性强、实用范围广, 适合从事广播电视监测业务、应用研究、无线电波传播研究、广播电视监测、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和广播电视监测工业设备生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可作为广播电视监测培训教材, 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专著已发送2000余册, 分别发至广电总局领导、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广播电视监测部门、广电总局有关单位、广电总局直属监测台和广电总局技术图书室及八所大学图书馆。

一本图文并茂的集邮专著 篇11

80高龄的原中共中央委员、原邮电部部长杨泰芳为此书题写书名和贺词。

该书不仅反映了作者作为专业人士对邮票和集邮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与认识,还透露了许多纪特邮票的发行背景,特别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大量的邮票选题、立项、图审、发行工作的决策过程。

因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所以文中的一个个邮票故事引入人胜,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比如:香港特区邮票上为何要加“中国”二字?《长江三峡·截流》邮票图案为何“上围堰合龙”而“下围堰开口”?中国与法国联合发行《故宫和卢浮宫》邮票为何称“卢浮宫”而未称“罗浮宫”?中国与瑞士联合发行《瘦西湖和莱芒湖》邮票为何称“莱芒湖”而未称“莱蒙湖”或“日内瓦湖”?中国和俄罗斯联合发行邮票为何取材“马鹿”而非“东北虎”?1999年《己卯年》生肖邮票选图为何是“白兔”而不是“灰兔”?《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邮票“芒友会师”图案中的“芒友”在哪里?《叶挺同志诞生一百周年》邮票时间标注是否有误?“邮政百年”小型张签样上错用“御批”是怎样发现的?《中韩海底光缆系统开通》邮票为何推迟销售?诸如此类的疑难问题,作者在书中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和释疑。

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集邮业务、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心得体会。其中《要像呵护母亲那样呵护土地》、《冷静观察集邮所涉及的几个关系问题》、《集邮品开发需要强化“三个意识”》、《试析邮票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加强集邮营销战略的研究》和《大力加强集邮文化建设》等文章,都曾在《邮政文汇》杂志上发表过。龚达才现在应邀担任《邮政文汇》杂志顾问。

该书除序言以外,共收集纪实、游记、随想等文章77篇,有关图片78幅,邮票图案338枚,总计304页、26万字。为大32开,全彩色精印,内容翔实,文字流畅,式样新颖,图文并茂。集邮媒体称赞《邮票背后的故事》不失为一本集邮爱好者、集邮业务工作者增长知识、扩展视野、理性集邮的重要参考书。据人民邮电出版社消息,此书已在重庆举办的第17届全国书市上成功展销。

研究专著 篇12

1 羽翼温病,发人所思

古有仲景以伤寒立论而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然终不免详寒略温;清代温病学家认识到其不足,发前人所未识,勤于实践,著书立说,使温病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而寒湿理论及经验散在古今医籍中,并未成体系。阮师素来重视医道,留心医术,用心尤专。其观察临床多有病寒湿者,然为人所不识而误治,甚者贻害性命。故其结合临床,多方收集,几经深研,与老中医多次探讨,遂著成此书,实属中医继承和发展之幸。书中论述了寒湿病证的病因、发病、病理演变、辨证论治、转归等内容,形成了系统的寒湿辨治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伤寒与寒湿、温病与寒湿、湿热与寒湿的区别和联系,使人不至于寒湿湿热不认,伤寒寒湿混淆一说,而令医者能更清晰地认识和准确辨治寒湿病证。书中选入卓有成效的经方、时方及验方,深入学习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和辨治水平。

2 旁征博引,溯源经典

阮师好学修知,精勤不倦,对于经典古籍研究深入,颇有心得。在该书中对于寒湿疾病,阮师阐释精悉,引经据典,发医理之精,探医道之微,上溯伤寒内难,下及后世温病及各家之说。言及寒湿特性,分寒、湿二端,寒主冬令,有内外之分,表现各异,阴盛则寒,入经稽迟,寒则气收是其特性;而湿主夏令,亦有内外,湿胜阳微,首如裹,氤氲黏腻,伤湿下先受之是其特性。合而言之,寒湿主令冬至夏,内外有异,伤阳碍气,重浊黏腻。病因有内外之别,首重体质辨识,以迟冷质、腻滞质、倦晄质最易伤寒湿,实属经验之谈。论及寒湿发病,首提阳气挫伤之重要性,并以《内经》中三焦之生理病理阐释寒湿病三焦气机郁闭之旨。书中提及“寒湿伤人,每每有凝结之变,其病理实质突出在“凝”一说,发人深思,有如醍醐灌顶。其认为“寒伤营、湿伤气”,寒湿病亦有初病在气、久病入络之机。在病理演变中,当明悉虚实寒热转化、体质之别,不可偏执。于诊法之中,又当察色按脉,详审其证,从而鉴别寒湿与伤寒、温热、湿热之异。

3 三焦正邪,立法详备

阮师认为寒湿病“以三焦辨证和正邪辨证为纲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亦参用其间,临证贵在提纲挈领”。三焦辨证法温病,上焦包括心肺、心包、胸中;中焦属脾胃;下焦包括肝肾、膀胱、大小肠。该书首先提出正邪辨证方法,极具创见性,邪气辨证当分清寒湿偏颇;正气辨证即体质辨证,应了解正气虚实、体质寒热。论治当审其病位、寒湿多寡、体质、时令、病程久暂及兼夹,时时固护阳气、燮理气立、不忘复遗。恰如仲师所言,新虚不胜谷气者,当损谷则愈;又须不妄作劳,调摄养生。是书针对寒湿病证,立法备焉,详细论述,教人以活法,授人以渔技,尤其重视瘥后调理,不使前功尽弃。

4 屡析病机,审势恒动

寒湿来犯,客于三焦;或寒湿内生,阳气受损,属单纯致病者少。临床所见多内外合邪,症状丛生,寒热错杂,病机纷芜。此种情境,必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阮师以三焦、正邪辨证为纲,分证阐发,屡析病机,审势恒动,以指导方药运用。虽寒湿客于一脏,但表现各异,病机多有不同。如肾病寒湿,可有腰痛、水肿、水蓄、滑利、气喘、阴疽、寒厥等表现;其寒湿之邪所累,又有腰府、骨脉、它脏之异,辨治又当审其是否兼见内生痰瘀、留饮。损伤肾阳,又有阳气失展、阳虚、阳脱、元阳亏弱、失于摄纳之殊。再如脾胃寒湿,可致痞、或痛、或呕、或利、或闭、或积、或晕厥、或发黄、或失血等症;在病位上,中焦失于运作,清浊相干,脉气冲逆,又有上逆扰心、下及肝胆肠肾、久病痰瘀入络之别。书中示人于动态中察病情演变,实属难得。

5 诸方并举,寒温统一

不论古人经方,后世时方、验方,惟有辨证无误而用之临床方能见之成效。临证之时,症状繁芜,病情复杂,为医者贵在灵活应变。万不可死守一方一药,墨守成规,否则不免有以药杀人之虞、削足适履之患。因此该书筛选效验显著之方,不拘寒温古今之异,随证化裁,并收入著者临证验方,于所列方药之后,即出加减权重,示人圆机活法。书中除古方时方,所选入偏方、验方尤其值得留意。如治寒湿肺痈之三虫一草汤、寒湿厥证之三姜三桂、治寒湿历节之通痹汤等。方后多附有病案,足见验方效果不容小觑。

6 实案举隅,佐证立论

著书立说倘舍弃实践,光说不练,一概以理论演绎,终不免陷入不切实际、机械呆板之桎梏中。是书除一阐寒湿病之因机分证及理法方药,又有大量验案佐证观点,使寒湿辨治体系更具有说服力。如书中提及肺病寒湿,有“寒湿酿痰,蚀营成痈”之说,与中医院校教材所述肺痈属“感受风热、痰热素盛”而致“热壅血瘀,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辨证总属实热之证”迥然有异。书中针对寒湿肺痈,以仲景寒湿结胸主方三物白散及验方三虫一草汤主之。方后附有验案支持,可见寒湿肺痈之实,读罢令人拍案叫绝。温病厥证多以湿热、温热邪痹心包为主,略于寒湿所致心包蒙蔽之证。书中详细描述寒湿蒙蔽心包所致凶险病证、立法处方,并备有误案,教人临证时万不可一见昏厥肢冷即乱投安宫、紫雪辈,贻害人命。

总之,是书阐述医理,有依有据,切合临床,内容精当,思路清晰,简明扼要,读后令人思想顿开,是吾中医人之良师益友。阮师留心医术,勤于诊务,救人无数,医德高尚,是我等后辈学习之楷模。

摘要:主要从“羽翼温病,发人所思”“旁征博引,溯源经典”“三焦正邪,立法详备”等几方面探讨《寒湿论治》一书的特点及立意。阮诗玮教授凭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结合自身临证经验著《寒湿论治》,意在补伤寒、温病之不足,使人不至于寒湿湿热不认,伤寒寒湿混淆一说,而令医者能更清晰地认识和准确辨治寒湿病证。书中示人圆机活法,载入卓有成效之方药,深入学习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和辨治水平。

关键词:寒湿论治,阮诗玮,书评

参考文献

上一篇:红外线算法下一篇:电路电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