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五法

2024-10-24

数学学习五法(精选11篇)

数学学习五法 篇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发展健康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所谓“乐学”,简单地说,即有兴趣地学习。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那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用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因势利导,引发学习兴趣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爱弥尔》)

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板着面孔训斥人,学生东也不对,西也是错,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就会有反感的情绪,哪里还谈得上会被他的课吸引,会产生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多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走向正确,让学生体会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品尝到艰难求索获得胜利的甜蜜,使之积累愉悦,积累成功,积累甜蜜,他又怎么会不被你紧紧吸引,从而激起学习的热情呢?

我的课堂上,复习提问阶段连问了几个学生,回答都不甚圆满,但学生们都得到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肯定。经过点拨,学生的思路一步步清晰了,并学会了避开歧路。授课中,有位同学不听讲课,提前开始做作业,这种情况下,教师易上火,进行“热处理”。我则先表扬他积极的求知态度和自主意识,接着商讨式地说:“你可能已很好地预习过这节内容,但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一些问题,一来可以发挥你的带头作用,二来也许会发现你还没有掌握或被你疏漏了的要点呢?和大家一起讨论好不好?”我的态度是亲切的期待的,话语中肯耐听,既未伤着学生的面子,又矫正了他的学习习惯。这样做,是为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叶圣陶曾指出:“教师必须讲究师德,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确实,老师的一言一行和道德情操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正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老师若本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和信任学生的原则教书育人,学生就会被老师的人格魅力吸引,久而久之,就会喜欢上你的课。

二、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

别林斯基说:“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

教师总喜欢优秀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优秀生的爱护也不能过度。教学中,若偏爱和溺爱优秀生,会使其他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和被教师偏爱的学生疏远或对立,影响教学工作,还会使一些差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对学习不感兴趣;也会使一些中等生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以“表扬不高攀,批评少沾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为满足。

一个老师不仅要把爱洒向优秀生,还要把爱洒向中等生,尤其要洒向后进生。作业讲评时,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成绩的高低。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千人一方”、“百病一药”。讲评时应多予以鼓励,哪种是仅有一点点进步或可取之处,也要给予热诚的肯定、表扬或鼓励,使其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勇气和兴趣。如:有的学生不但作文写不好,而且错别字连篇,书写潦草。对这类学生,我耐心和气地告诉他们:“你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也想取得好成绩。相信你们也有取得好成绩的能力,下次作业只要把字写得横平竖直,不出格外,就可以取得较高的分数。”这样来鼓励他们,学生就不会感到语文课高不可攀,也不会因一次失利而从此却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作文,开始只要做到文通字顺,老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以后再逐步加强对文章、文采的要求。

对后进生切不可一开始就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唯有用爱心去哺育他们,使他们每前进一步就得到及时的鼓励,经常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就能一步步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用多媒体代替常规教学,因课制宜,调动学习兴趣

鲁迅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

多媒体教学如诗、如画、如乐,美不胜收,益处多多。在配以声乐、录像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更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更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诗文中的自然美、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更好地感悟文学艺术魅力,培养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目视千里,耳听八方,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如教学魏巍的《我的老师》一课。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通过看录像、听录音熟悉课文,并在整体认识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经过听觉、视觉活动,学生已深深被课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有了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让他们凭借看到和听到的印象,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蔡老师爱学生的五件事,以及“我”思念蔡老师的两件事。然后,再让他们细读课文。细读时,给学生配上贝多芬的钢琴曲。这个环节之后,老师出示投影,请同学们理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领会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想想蔡老师的优点,进而提炼出文章主旨。

这个教学过程,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它直观、形象的优势,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用尊重呼唤学生,因人成事,培养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意味着与学生协调关系,尊重其独特个性,能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了解其思想动机,保护其自尊心,不训斥、不指责学生。教学中,尊重意识换来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尊重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尊重原则激发的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

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学生,性格内向,经常不写作业。我找他谈话时,无论怎么启发、诱导,他总是一副迷茫的表情。无论怎么批评,作业就是不完成。他为何如此呢?我请来家长沟通,渐渐听出了原因。孩子父亲经常外出办事,母亲平素少言寡语,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因而他性格孤僻、心理上自我封闭,不愿与外界沟通。这实际是自卑的一种表现。我想,先应该帮他树立自信心。于是当着家长的面,有意列举其好的方面;并且依靠家长每天为他记录的“成长日志”,了解他每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肯定他值得肯定的方面,让他体会到老师和家长对他的关心。此后,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批评错误前先肯定他的优点。渐渐地,他的眼神不再迷茫,性格开朗了许多,作文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作业书写更认真,语文考试成绩也由中下游提高到了上等水平。

从这件事上,我悟到了教书育人的真谛。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才能使学生学会自尊,树立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从而真正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

五、用诵读召唤学生,因文而异,激起学习兴趣

古人说:“讲之功有限,诵之功无已。”

读,对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必要的。

文言文与口语殊异,在诵读中,可以熟悉文言词语及习惯用法,熟悉文言句式的种种变化,真切理解语句的含义,体味文言的语言美,排除自己和作者的语言隔阂。在诵读中,可以通过语句的长短、气势徐急、音调的抑扬,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境情趣。

我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不只是要求学生齐读或是自读,而是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因为任何一种单一的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人们对某项事情的厌恶,乃至产生抵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诵读也是一样。具体地说,诵读方式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可分为大组与小组、男生组与女生组)、自读,而应以自读为主。如《曹刿论战》第一段写鲁国战前准备。可先让两名男同学分读“曹刿”与“乡人”对话;再让男生组与女生组读“曹刿”和“鲁庄公”的“一问三答三断”。再合起来读旁白。然后,再让学生分层自读三至五遍。大概一刻钟左右,大多数同学便能基本背诵这一段。

在我的带动与鼓舞下,换用多种诵读的方式激起了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学生们古文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了。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语文教学中,只要采取适宜的方法,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五法 篇2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怎样找等量关系呢?经过思考我总结出以下五种方法:

一、根据生活经验找出等量关系。

例如:一辆公共汽车原来车上有28人,在电影院下车了一些人,在文化馆又上来了9人,这时车上人数是30人,在电影院下车了多少人?

在乘车中我们知道:车上原有人数-下车的人数+又上车的人数=车上现有的人数。根据这一等量关系,设在电影院下车了X人,则容易列出方程:28-X+9=30

二、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

例如:客、货两车同时从相距237千米的甲乙两站相向开出,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每小时行38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这是一道行程应用题,它基本的数量关系是: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可列出方程:(38+X)×3=387。

三、抓住关键词语找等量关系。

例如: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多少只?本题的核心部分为:“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从中可找出:去年养兔的只数×3-8只=今年养兔的只数。设去年养兔X只,得方程:3X-8=25。

四、运用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有些应用题可以运用某一计算公式所提供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底是1.6米,高是多少米?解答时可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做等量,设三角形的高是X米,可列出方程:1.6X÷2=4.8。

五、借助线段图示找等量关系。

例如:校园里的杨树和柳树共有36棵,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2倍。柳树有多少棵?

根据题意可画出线段图:柳树:

杨树:

创设数学情境导课“五法” 篇3

一、媒体式情境——备受青睐

例如,在教学 “认识负数”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视频,问学生这是什么节目,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然后,我用课件分别出示了上海、南京、北京某一天的最低气温,问学生:“上海、南京、北京某一天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上海零上4℃,南京0℃,北京零下4℃。”接着,我又问:“北京和上海的气温一样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于是,我提出问题:“明明都在4这个刻度,为什么气温不一样呢?”我趁热打铁,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认识负数”。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导入,消除了抽象的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感,让学生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实例式情境——真实体验

“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现实的数学、思考的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赋予数学学习全新的、深刻的意义。例如,教学“表面积的变化”一课时,课始,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吗?”学生回答:“中秋节。”我接着问:“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天我们要吃什么?”学生回答:“月饼。”我又说:“老师也打算买6盒月饼,打包寄给我海门的几位亲戚,如果把这6盒月饼包装在一起,你觉得怎样包装比较合理呢?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有分歧,并争论不休。我适时打断了他们的争论,指出:“月饼的包装是有窍门的,到底有什么窍门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表面积的变化吧!”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又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操作式情境——鲜明直观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从而获取实践信息。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12根小棒,每4 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很快摆好,摆出了3个正方形。然后再用14根小棒,还是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这时学生发现剩下2根小棒不够摆一个正方形。教师趁势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剩余的2根小棒不能继续摆了?这剩余的数叫什么数?”学生都回答:“叫余数。”这时,教师适时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的轻松快乐,又让学生对于新知的探索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四、趣味式情境——新颖别致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应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和充满童趣、童真的情境。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

师:今天我们先来猜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一个娃娃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生:日历、台历、挂历……

师:好,撕一张就过了一天,全撕完就过了一年。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年、月、日。

教师设计的问题新颖别致,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趣味感、新鲜感,十分投入。

五、悬疑式情境——“魔力”无限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因此,在课始,教师就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质疑,激发他们的思维冲突,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例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时,教师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出示两种图形的草坪图,说:“乌龟与兔子各自沿不同的草坪同时跑一圈,谁会获胜呢?”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在求知欲被调动起来的同时注意力也迅速集中。于是,教师再适时指出:“若要知道谁是获胜者,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吧!”……这样的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激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不仅深化了学习气氛,还为新知的主动掌握奠定了良好基础。

(责编 蓝 天)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五法”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可见,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喜开始。”儿童对生动、形象、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 也对这些事物的规律会产生疑问和兴趣。针对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伊始就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 在教学“三角形分类的认识”一节内容时,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呈现一个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纷纷说出自己的认识和道理, 加深了对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二、教学操作结合, 激发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 它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 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 学会动脑动手的本领, 并引起新的学习需要, 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 笔者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 每人画一个三角形 (任意三角形) , 然后, 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 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 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 笔者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 学生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 还是180度。此时, 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

三、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本身具有好动合群的天性, 教师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学习, 能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 个性得到张扬。实践证明, 适时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不断提高。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如,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一一列举”一节内容时, 笔者让学生分成4人小组, 组内成员明确分工, 如有记录的、有发言的、有检查的。学生相互协作, 互相启发, 互相帮助, 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 共同探讨, 达成知识的优化;通过交流、相互评价, 取长补短, 形成共识, 找出了“一一列举”策略的最佳方案。学生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 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 通过合作学习方式, 有效消除了后进生的自卑感, 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优等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 全体学生在这种“平等、协作”的学习过程中大大提升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 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 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应该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来描述,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教“1-9的数字的认识”一节内容时, 可以利用儿歌的形式来教学:1像铅笔, 会写字;2像鸭子, 水中游;3像耳朵, 听声音;4像小旗, 迎风飘;5像称钩, 来买菜;6像哨子, 吹声音;7像镰刀, 来割草;8像麻花, 拧一道;9像蝌蚪, 尾巴摇;10像铅笔加鸡蛋, 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实践证明, 通过这样的教学, 赋予数学内容一定的感情色彩, 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五、课尾留下悬念, 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应有总有分, 有张有弛, 既严肃又活泼, 这样学生的大脑皮层才会处于兴奋状态。特别是课尾, 教师更应该注意通过寥寥数语, 概括全文, 留下悬念,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 留有回味。课后再鼓励学生去探索, 使其体会到数学跟自己的密切联系, 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理学习五法 篇5

一、反复分析、琢磨物理概念

能不能学好物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能否将物理概念理解得透彻。物理概念因其抽象性,单靠教师的“言传”并不能传神地表达出概念的本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会”才能真正领悟出它的全部内涵,这种“意会”的感觉就只有靠我们对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才能体会得到,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意义正在于此。如“摩擦力”这个概念,书中是这样下定义的:“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经过分析,我们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关键字句,如“互相接触”“相对运动”“接触面上”“阻碍相对运动”等,然后琢磨、体会这些字句的含义。“互相接触”说出了摩擦力产生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联想到它与重力、磁力等的不同,但是不是互相接触的物体就一定有摩擦力呢?显然不是,一个“当”字揭示出了“摩擦力”的产生必然是伴随着“相对运动”,那么什么是“相对运动”呢?“相对”二字应该是指这“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由此意识到判断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产生摩擦力的依据,应该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相对运动”,而不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运动”,“接触面上”告诉了我们摩擦力产生的位置,而“阻碍相对运动”则说明了“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它的作用是阻碍“相对运动”而不是“阻碍运动”,那么它的方向就应该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而不是与“运动”的方向相反,由此可悟到摩擦力并不总是阻力。经过这样的反复分析、琢磨,我们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位置、作用、方向自然就会清楚、透彻,哪里还会有似是而非之感。

二、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纵观课本上的实验内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个,由此可见物理与实验的不可分割性,这么多实验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实验,无外乎都由这么几部分组成,实验的目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器材?分几步进行?每一步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如何满足?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整理记录到的数据?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如在“焦耳定律”这节课中,书中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由此,需要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便是焦耳定律实验的目的。如何进行研究呢?联想到物体间热传递的规律和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便设计出了书中所绘实验装置,由此便把电流放出热量的多少形象地转化成了液柱上升得高低,这便是该实验的原理。分析可知,该实验需分三步进行,分别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在这三步中,当我们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就必须保证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而电阻不同;当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时,就必须保证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而改变电流;当研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时就应该保证电流和电阻的大小相同而通电时间不同。那么书中又是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呢?第一步中采取的办法是把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接成了串联电路;第二步中采取的办法是比较同一个烧瓶中液柱上升得高低,而用变阻器改变它的电流;第三步是通过观察每一步中条件改变前后液柱的升降情况,得出了焦耳定律的内容。在平常的学习中,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实验都能这样环环设问、层层剖析,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

学习理科离不开计算,初学者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间的对应性以及确切的物理含义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彻,因此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

四、学会归纳、总结类似知识点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但在哲学家看来,无非是物质或精神;而在生物学家看来,无非是动物或植物。可见,只要我们学会发现其共性,找出其本质,便都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习也正如此,我们若学会了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那么繁杂的物理内容便化成了简单的几个部分,学习起来自然就会轻轻松松、游刃有余。例如:在物理量的定义中,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它们的定义方式都是一样的,而那么多的演示实验,却几乎都是用控制变量法,只要我们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实质,所有的实验便都迎刃而解了。

五、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注重感情投资

小学数学复习五法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建议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核心。开展创新教育,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 老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更不用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2. 设计课堂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以几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维比较活跃,仅仅学习书本上的新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预习,看教学参考书,初步理解要学的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及所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见解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

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习探索和创新方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重结果、轻过程”、“重死记硬背、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坚持过程教学原则,通过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数学规律的形成与应用,让学生学习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首先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充分利用旧知识与实际发展的不相适应,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研究,不断地进取。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五法” 篇7

首先,在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

其次, 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抓住一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事物引出新课。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 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 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实践证明,这样引入课题,学生就会学得有趣而富有成效。

再次,加强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 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更要教给方法,让他们“会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1.教学生“读一读”。 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 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的预习方法, 让他们逐渐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说一说”。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鼓励学生去说。在说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耐心指导, 让他们逐渐学会正确地表述。

3.带动学生“做一做”。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记得更加牢固,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想一想”。要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 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

之后, 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先要深入 分析并把 握知识间 的联系,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 提出恰当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进而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的两根如果相等,那么b2=4ac;如果方程ax2+bx+c=0(a≠0) 的两根之 比为1∶2,那么2b2=9ac。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如果方程ax2+bx+c=0(a≠0) 的两根之比为m∶n, 那么mnb2=(m+n)2ac, 然后证明这一结论。这种教法,显然比直接出示题目, 再给出证明过程更加具有创新性, 也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注重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的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多让他们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落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 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 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活动”为主,以“发现”为主,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五法 篇8

1. 认同差异, 关注个体

由于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家庭和社会教育状况、社会实践水平等因素的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 具体表现为理智、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性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首先必须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分层要求, 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有效教学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 通过努力实现可能的发展性目标。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基本目标是能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发展目标是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基础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刚刚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就同时掌握这些内容, 是不现实的。所以, 教师要理性地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 学会等待, 给部分学生达成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当然, 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重视个别指导, 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2. 尊重主体, 体现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 因而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自主展开学习活动, 有观察、有思考、有表达、有困惑、有顿悟, 达到融会贯通, 促进新的知识结构形成。

(1) 让每位学生有自主提问的机会。

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敢问”, 激发学生“多问”, 善待学生“插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惑、问题。

(2) 让每位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数学学习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数学知识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思考而获得, 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相信学生, 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思考问题时间,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等过程, 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操作、思考、体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我们教师不能因担心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而予以包办代替或部分代替。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指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

(3) 让每位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机会。

学生需要自由表达的机会, 《课标》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忠实听众的现象, 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 让每位学生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 鼓励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思维, 启迪学生智慧, 张扬学生个性。

3. 合作学习, 同伴互助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互相启发, 达到优势互补, 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首先, 是成立合作小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 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原则, 把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通过组内合作, 实现在不同水平、不同起点上的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其次, 是设计合作问题。合作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第三, 是组织合作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学习必须做到分工合理, 责任明确, 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我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时就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课前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 上课时, 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模型, 展开看看, 数数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怎样计算这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然后我发给每个组一张表格, 组长负责分工, 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填表、讨论交流,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讨论交流, 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并能较熟练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4. 多元练习, 发展思维

练习的功能应该是丰富的, 多元的。练习设计在考虑知识巩固的同时, 更要关注练习的应用性和开放性, 关注问题解决的策略性和学生思维独特性的特点, 使学生练习的过程同样是研究和创造的过程, 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发展, 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作业设计内容要丰富, 形式要多样, 如兴趣性作业、生活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分层性作业、探索性作业等。例如:学习“统计图”知识后, 我让学生自主组成学习调查小组, 开展“小区门口通过车辆的情况分析”调查活动。调查小组中有的专门负责数汽车、卡车、自行车数量, 有的专门把车辆分类记录, 有的根据数据画成表格, 填上具体的数据, 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最后根据绘制成的统计图分析、讨论, 得出从统计图中发现的问题。这些作业, 涉及阅读、收集整理、手工制作等多项训练, 且富有一定层次性, 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5. 关注弱势, 均衡发展

随着镇江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布局的调整, 加之招生政策的特殊规定, 我校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主要有一部分原先村小的学生、外来民工子女、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有的是村小教育的不够规范;有的是家长素质不高, 对子女缺乏有效管教;有的是学生自身知识基础薄弱,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自觉性不高, 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面对这样的孩子, 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理当表现出特别的关注, 关注他们的思想, 关注他们的学习, 关注他们的成长, 多一份责任, 多一份关爱, 多一份帮助, 不歧视, 不放弃, 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具体做好“三补”:

一是补信心。在任何情况下信心都比黄金还要珍贵。首先,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如哪位同学发言积极了, 哪位同学作业按时完成了, 哪位同学作业字迹很工整等等, 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其次, 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 多给他们一些板演、提问、发言和操作的机会。有时抓住契机, 还有意识地临时让他们担任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 给他们创造成功的体验, 使其在参与中体会自身的价值, 在成功的体验中收获自信。

二是补态度。身处“弱势群体”的孩子大多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学习上存在畏难、厌烦等不良情绪,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作业马虎、错误率高, 甚至有少做、不做现象。而帮助他们改变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教师真心的付出和耐心的等候。为此, 我经常以平等的心态和这些孩子谈心, 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 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 让他们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我还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足够的耐心, 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他们充分的改错时间。

三是补知识。在解决了信心和态度问题之后, 补知识就水到渠成了。根据这些孩子已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重点难点内容, 我在教学中经常有机渗透一些他们没能掌握的内容,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多进行一些引导、讲解, 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多练习。此外, 就是加强课后辅导, 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保证绝大部分孩子都能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五法” 篇9

一、爱心激趣法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众多方法,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一个学生如果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这不仅有利于形成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对人生满怀希望的愉快个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会通过自己所感受到的爱去理解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真实关系,并影响他对社会、对人类的感情和认识。形成与人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更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致盎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导语激趣法

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课前的导语设计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但小学语文的新课导入同其他教学环节不同,只是教学的桥梁。对它的安排,应全盘考虑,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免喧宾夺主。

三、情景激趣法

教学中要学生动情,教师要先进入课文,进入角色,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以准确的情感,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时,事先设计好课件,独立出现在屏幕上,浩瀚的江水、小船、山峰、绿树……然后,上课时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组成画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组成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视觉、听觉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既记住了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意境获得了独特的感受。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正确的情感示范。

四、动手参与激趣法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使学生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培植儿童的良好情感要发挥学生主动参予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创造新的形象来。上《草船借箭》一课,既重视安排充分的个体学习时间,让每个人去读读想想划划写写,也重视安排四人小组参与交流的形式,让儿童说说课文中哪些写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谈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靠的是什么?这四人小组的交流,儿童不是一味地听,更不是盲从,而是平等的合作的伙伴,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学习完善。这种参与交流不仅增大了教学的密度提高了教学的训练性交际性,而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自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五、游戏激趣法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春季养生五法 篇10

以中医而言,春季时体内的肝胆经脉旺盛活跃,若能在此时好好调养肝脏,便可以增强免疫力,让身体一年365天都维持在最佳状态。

中医里所说的肝,包括肝脏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眼睛等,调养肝脏不仅在饮食、生活上必须有所节制,最重要的是情绪要保持开朗。

除了由内调养身体,加强免疫力之外,也要预防外在气候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处于冷暖气团过度时期的春天,特别多风,忽冷忽热的气候,加上日夜温差大,春寒经常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像感冒、咳嗽、鼻塞等,特别容易伴随春天而来。

对气候变化敏感的过敏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在春天时则要特别注意保暖,以防旧病复发。

研究发现,心脏疾病和中风在春天发生的几率较高。中国北京针对四千多名患者的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期多在3~4月;根据美国统计,出血性脑中风也多发生于春季。

此外,春天自然环境的万物俱生,身体的机能也会变得旺盛。尤其春天对应五行中的木,木代表无止境的能量,像是冲动的年轻人,有时情绪特别容易失去控制,因此,一些精神疾病经常在春天发作。

如何保持体内萌生的阳气,让它逐渐充沛旺盛?

1.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

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动不动就想发脾气的人,在中医里被归类为肝火上升,意指肝管辖范围的自律神经出了问题,中医专家建议:一般会用龙胆泻肝汤来平肝熄火。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

科学研究显示,光是想到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这样的念头,也会增加脑内啡呔的分泌,使身心愉悦。

贴心小秘诀

所谓的肝火上升,便是出现易怒、口干舌躁等情形,一般可用龙胆泻肝汤、椰子汁或是瓜类,如西瓜等,达到降火功效。

2.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

绿色蔬菜是春季最好的食物。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时的菠菜极为鲜嫩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

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季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通常气喘过敏是中医所说的气虚现象导致,可用黄耆、人参(白参)、伏苓炖鸡汤饮用,容易上火的人可以改用参须或西洋参。

至于市面上所卖的养肝药物,很多养肝药物是添加兴奋剂,就像咖啡因一样,吃下去觉得身体很好,很有精神,但只是暂时性的刺激,对身体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肝脏与其它五脏六腑皆有关联,应该做到整体性的调养。我在家里,是一年四季都饮用不同的药膳,并根据体质随时做调整。

3.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还是很重要的。

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不要一下换上夏季的短袖、短裤,寒邪伤肺,容易导致鼻塞、咳嗽感冒等,尤其老人家外出时最好多加一件背心。

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裤袜保暖。

4.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新补充身体的阳气。

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春日早起,披上外衣,在室外缓步行走,享受自然素净的清晨时光。

练习气功,则可以缓和神经肌肉,平衡神经系统。试试做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聚精会神地在呼吸中调节,慢慢的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获得放松。

5.用五官体验新感受

春天,也适合打开人体的五官感受,体验全新的世界。

旅游是一个方法,找三五好友郊游踏青,让歇息已久的精神感官,在自然环境中重新复苏。

或者在书桌上布置一个有春天感觉的小环境。

可以在靠东方的桌角,布置一个小小的春天角落,工作累了看一看,便会有那种放松的感觉和创意。

在美国乡村,习惯在春天采集新鲜的柠檬,泡成一大壶蜂蜜柠檬汁,作为净化身体的饮品。柠檬中的类黄酮可以帮助身体减缓过敏反应,防止病毒入侵。

具有理气解郁功效的玫瑰茶,可以缓解胃部不适症状,且富含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及加速疾病痊愈。

也可以买一把甜香的水仙花、风信子回家,将春天的信息带入室内。

或者,静静聆听维瓦第的四季,感受这个害羞的音乐老师,如何利用小提琴模仿轻快的流水与鸟声,用高音表现春雷与闪电,为一群无法外出的孤儿院儿童,用音符看到绝美的春天。

“五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篇11

培养兴趣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形象教学法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形象教学法。所谓形象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图片、录像、电视、电影、游戏、实验等工具或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优点,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它不但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而且也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达到形象教育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自制实验设备, 这在教学中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 教师需准备两块玻璃, 一块是普通的平面镜 (教材要求) , 再自备一块普通的窗玻璃, 然后点燃两支蜡烛, 让学生观察两支蜡烛在两块平面镜中的像的位置及大小, 接着问学生利用哪块玻璃能确定像的位置、大小。学生经过比较会立刻领悟窗玻璃的优越性, 一个难点就这样三言两语被学生轻易化解。形象教学课前准备费时, 特别是学生实验, 部分教师认为已经做过演示实验, 学生已经清楚, 不做无妨。殊不知, 不让学生做实验, 会丧失培养学生兴趣的大好时机。

二、竞赛教学法增强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有极强的好胜心。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若采用竞赛教育法, 不但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 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在竞赛过程中, 学生的好胜心和追求成功的需要会得到满足,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会大大增强。还有, 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 大多数学生在竞赛情况下的学习效率会高于平时的学习效率的几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忽略这一教学手段。

竞赛教学法既可在课内展开也可设在课外。如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的学习要靠机械记忆, 死背这些数据符号枯燥乏味, 教师可采用分组竞赛法展开教育, 这样学生在背诵这些基本知识时会在组内相互帮助相互督促, 气氛会变得很热烈, 不但不会觉得单调乏味, 相反记忆速度会大大加快。竞赛的形式要多样化, 如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竞赛等等, 获奖面应大一些, 比赛后应发奖状或进行记载, 使学生获得竞赛的成就感, 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凡此种种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持学习兴趣。

三、参与教学法呵护兴趣

参与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该法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生动活泼的参与, 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教学目的, 参与教学法要生动、多样, 师生关系要民主、平等、和谐。如学习《探索酸的性质》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把授课地点移到实验室, 教师先列出该节课的学习目标, 指出该课要求学生探究的知识点, 然后逐点按目标顺序让学生亲自动手逐个实验。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规律。这样做, 不但能很好的完成教育目标, 而且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 成为学习的主体。总之, 若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 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能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而发展到“我会学”, 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就会提高, 学习的兴趣也就会变得浓厚。

四、悬念教学法扩展兴趣

悬念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激起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方法。爱因斯坦幼年时曾惊讶于罗盘的指针永远指向南方, 并由此激起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后来, 他总结道:“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和才能, 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语道出了他成功的奥秘所在。好奇也是学生的天性, 但如果好奇心长期得不到满足, 他们就会对外界的事物渐渐失去兴趣, 进而失去上进的信心。长大后, 最终成为一个墨守成规, 毫无开拓进取之心, 经不起什么风浪的人。悬念教学法的精髓是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这就要求教师讲授留有余地, 留有悬念, 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教师上课讲得仔细、清楚、具体、全面, 学生听课时就不用动脑思考, 更不要说去激发好奇心了。所以, 教师绝不能讲得“面面俱到, 详尽无遗”。教师要在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变化处、规律处、联系处, 精心巧设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如学习浮力时, 教师不要直接把定律告诉学生, 可以先讲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前半个故事, 接着让学生就鉴定皇冠展开讨论, 让学生来当一回“阿基米德”。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探究的喜悦、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 同时学习的兴趣也就得到了巩固。

五、赞赏教育法巩固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赞赏可以强化学习兴趣。这就是俗话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初中生的荣誉感强, 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家长、同窗好友对他们的肯定。他们因获得好成绩受到称赞而引以为豪, 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学生回答问题前用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答对问题时, 要注意不失时机恰如其分的予以表扬, 若学生的回答不但正确而且有新意、有独到之处, 教师则更应不遗余力加以肯定。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肯定的动作, 一句表扬的话,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不能以尖子生的标准衡量他们, 应降低要求, 只要有进步, 就应予以表扬。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 也是保持学生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台湾的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报道一个犯案上千起、作案手法高超的小偷的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心理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人, 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令作者不曾想到的是他率真率性讲的这几句话, 小偷知道后幡然醒悟, 改邪归正, 最后终于走正道经商致富。几句赞叹的话使小偷猛然省悟, 迷途知返, 可见赞赏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总之, “兴趣是成功之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能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恰如其分地活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维护兴趣, 就能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回忆、联想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就能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上一篇:实践教学框架下一篇:电子信用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