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组织(精选12篇)
农村党组织 篇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党的执政能力在农村得以发挥的重要组织载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 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在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加快农村实现小康的进程, 构建和谐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我们党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促进农村各项事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当前, 在构建和谐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就更加需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 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服从服务于构建和谐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 促进各项工作的能力。
(一) 是要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
先进性是我们党获得执政地位的基本条件, 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和第一要素。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致富,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 也是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为此, 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增强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 以党和国家的利益、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改变工作方式, 提高驾驭复杂局面, 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 构建和谐农村。使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 是必须建立好党支部。
村看村, 户看户, 关键要有个好支部。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 是村级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执行者。一个好班子, 带富一方人。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 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在实践中, 要把以“亲民, 为民, 富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好班子创建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 使之与推进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 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的好的农村, 都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了坚强有力的党支部, 就可以带领农民群众沿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前进。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最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首先要把带头人选好。在村党支部书记人选上, 要注重政治素质, 把政治坚定、办事公道、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群众公认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基本条件。同时还要注重能力, 把能够驾驶全局, 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善于带领广大农民致富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条件。要拓宽选拔范围, 采取适当形式, 通过各种途径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三) 是要完善农村干部选拔管理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农村干部选拔机制, 严格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 在干部选拔过程中要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应该使群众充分认识到搞好农村干部选拔管理的重要性, 端正态度, 顾全大局, 选举优秀人才进班子。一是要健全选拔机制。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难选”的问题, 在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大胆进行改革, 要真正选出懂经营, 善管理, 能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人进入村党支部。要健全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 坚持继续选拔优秀大中专毕生到农村工作和有目的地引导回乡青年、退伍军人和长期在外打工回乡的人在农村创办、领导经济实体, 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为村党支部干部队伍储备人才。要根据税费改革后乡村管理体制变化、合村并组等实际, 及时调整党组织的设置, 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 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并保证能及时发现优秀人才加以帮带和培养。二是要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难当”的问题, 面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 许多干部由于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 存在“本领恐慌”的问题, 这就要求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基层干部更新观念, 增强致富本领。要加大典型的培植力度, 选树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村级干部典型, 用身边典型现身说法, 发挥示范、辐射、教育、带动作用, 要充分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起经常性的教育机制, 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同时要在政治待遇上给予适当的考虑, 经济待遇上给予必要的保障, 以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必须防止宗族关系、亲情关系, 利益关系等干扰干部选拔管理。
(四) 是妥善处理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虽然性质不同, 但根本目标一致, 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带领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其中应当明确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支部作为我们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宪法法律的贯彻执行者, 发挥着“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作用。如果改变了村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 必然削弱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 村民委员会要接受党支部的工作指导与监督。同时, 村党支部尤其是书记要支持村民委员会和村主任的工作, 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在重大问题上,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应互相沟通, 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部分农村实现了村“两委”交叉任职, 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 这样有利于精简干部职数, 减轻农民负担, 减少村“两委”内耗, 提高工作效率。
二、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衡量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否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一) 围绕新农村建设, 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搞好农村经济建设的本领。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高低, 首先体现在能不能把本村的经济搞上去, 让农民群众尽快富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善于从实际出发, 选准切实可行的致富路子, 并根据发展形势及时调整完善, 打造特色品牌。要不断强化科技、市场、人才、竞争观念, 善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 适时推进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当前, 发展农村经济, 要走产业兴村的路子,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农户”为主要形式,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让更多农民向非农业转移。
(二)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本领。
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头脑, 增强农村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要在农村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要强化市场经济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 不断增强群众的致富本领。要从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入手, 大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载体。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要严格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 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健全完善村级组织议事规则, 搞好村务公开, 要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和党组织的议事决策程序, 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 抓好班子调整。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在于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首要的是解决好人选问题。要把选配好支部和村级班子当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大事来抓。要按照“四化”方针, 坚持德才兼备标准, 对班子成员的年龄、知识、能力、特长等实施合理配置, 并根据他们在班子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的责任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打破由于“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 不断拓宽干部选人用人渠道, 坚持不拘一格选人才。特别是要精心选配村党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实践证明, “选准一个人, 带好一班人, 致富一村人”。要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 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队伍, 并及时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 探索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四) 加强管理监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 既是这个工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这项工程的基本保证。管理的目的一是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形成一股干事创业的风气。二是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要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 一经发现问题要及时严肃查处。必须健全全方位监督机制, 实行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司法监督相结合, 要狠抓村务公开, 防止不公开, 少公开, 假公开的问题发生。要通过作风建设, 使农村基层干部做到公道正派、务实廉洁, 从而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 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目前, 有大批农民进城务工, 应尊重他们的劳动,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务工所在地的党组织要关心他们, 尽快建立起工会组织和党的组织, 加强教育管理;另一方面, 原籍党组织也要组织好外出务工人员并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了解在外情况, 关心其生活, 同时加强对外出务工党员的监督考核, 引导他们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农村党组织 篇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根基,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为全面推动农村党建工作发展,山海关区委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抓手,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固本强基”战略,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一、着力提高农村带头人综合素质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首先要强化农村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村书记、村主任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学习、座谈讨论、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农村干部的培训,提高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围绕提高农村带头人执政能力、创业致富能力,积极推进党员干部“双育”工程,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将其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建立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定期例会制度。镇党委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由村书记(村主任)报告重点工作和履职情况。推行村干部坐班制,全面落实轮流值班和请销假制度,为村干部制发《工作日志》,督促记好《民情日记》。围绕落实上述制度,开展专项检查和定期抽查。
二、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农村党员队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深入落实《山海关农村党员分层量化积分考核管理办法》,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带动作用,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着力把有学识、有能力、有干劲的年轻党员培养成后备干部,并不失时机地把他们推上领导岗位,为他们发挥才能施展抱负提供一片政治舞台。继续推进“党员学习活动日”、“重温入党誓词”等党性教育活动,开展职业技能、实用科学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创业就业技能,培养造就一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中坚力量。
三、加快农村人才培养步伐
农村人才是农村的宝贵资源,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山海关区努力加快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步伐。在全区范围内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转岗就业人才;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一批骨干专业农民。针对人才培养,开设了“党校课堂”,依托村级党员活动阵地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训,教育引导农村人才申请入党的政治热情,加强政治素养;开设了“基地课堂”,依托示范基地培养人才。充分发挥大樱桃、有机蔬菜等各类产业基地的示范作用,让产业基地中的种植能手登台讲课;开设“流动课堂”,在乡涉农部门建立专家
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篇3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加强农民工中党的工作,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经了革命、建设、改革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始终重视自身的思想建设,不断努力以思想建设来推动党的整体建设。党在成立初期,就重视在农村建立党组织以及进行思想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问题。
二、领导班子建设
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党的各级领导班子是干部队伍的核心,领导班子建设又是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加强农村基层党的领导班子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队伍建设关系到党的性质和党的面貌,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环节。农村党员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骨干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农村党员担负着把群众组织起来、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决策落到实处的重要职责,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源泉。
四、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战斗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作风如何,关系到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并创造了加强自身建设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优良传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五、制度建设
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串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管理制度上,应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健全农村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建立农村党员参与决策制度。
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乡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工作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改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明显增强,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党员队伍存在问题。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党员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而且部分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存在农村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过硬、工作方法简单、观念陈旧、法制观念不强等问题。
2.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存在问题。农村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就是党员学习党的理论、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程度并加以贯彻落实向农民群众宣传的水平,服务是给人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活动。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部分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日渐淡漠、理想信念产生动摇、服务观念和意识不强等问题。
3.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体制是某一个方面的规范体系,是制度具体的外在表现和实施形式。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条例,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但在领导体制、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例如,领导和工作体制集中过多,民主过少,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运行机制不合理,农村“两委”关系不明确。
4.干部作风、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领导方式是领导者作用于被领导者的行为模式。目前,在基层党组织,部分农村党员存在作风不良、领导方式不妥和工作方法不恰当等问题。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应严格培养和发展农村党员,完善农村党员教育和培训制度,加强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公信度,完善党员干部教育和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的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
农村党组织 篇4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历史和时代发展大势,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事业, 必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 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 作为我们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是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 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影响与决定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落实到实处的重要责任, 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根本组织保障。
第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党和国家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并对本村的重大事情作出决策。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层政权,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落实者, 这也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职责和任务。第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才能理出一条好的经济发展思路, 因地制宜, 规划好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群众就会跟着走, 跟着干。第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象征和捍卫者, 是党的形象在农村的体现, 党的权威在农村发挥得好不好, 党的队伍有没有战斗力, 关键靠党支部去体现, 农村稳定不稳定, 也与村支部的战斗堡垒能否发挥作用有直接关系。第四, 农村基层组织是壮大党的队伍、搞好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的培训者和实施者。农村基层组织要不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 发展党员, 为党的肌体输入新鲜血液, 要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教育活动。
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
基层党组织作为我们党农村工作的“领头雁”, 水平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任务的顺利实现。“支部强不强, 屋脊一根梁;农牧民要致富, 还靠党支部”, 基层党组织加强了, 能力提高了, 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二、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
三农问题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战略问题, 农村的问题和矛盾也比较集中, 且日益显现, 而处于最前沿的村级党组织则首当其冲, 面临巨大的压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广大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农村基层党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同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
1.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 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不强, 学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较低, 导致其缺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 也缺乏利用市场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同时其年龄结构也不太合理, 年富力强的基层干部和青年党员普遍偏少。
2.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批的农村精英相继进入城市, 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党员也随着流入城市, 留下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就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巨大的难题:后继无人, 后继乏人。这直接影响到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效率。
3. 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难以处理。
根据《村民自治组织法》的规定和要求, 村委会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 并享有相应的权力, 村里重大的问题要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 由村委会执行。这样村级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就面临问题和挑战。实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之后, 村级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需要统筹解决, 统一规范, 不能放任自流, 各行其是。
4. 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村级党组织是党的末梢神经和战斗堡垒, 处于基层的最前沿, 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 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这些问题错综复杂, 解决起来难度很大, 然而, 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却又无法回避, 一些问题的处理群众不理解、不满意, 造成党群关系比较紧张。
三、解决目前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目前面临问题的途径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与构建和谐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当前加强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应主要从以下几个
1. 加强思想建设,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农村基层
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头脑, 增强农村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 要求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 而且首先在思想上入党, 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 来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对农村全体党员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教育, 提高农村党员、尤其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 从而增强他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更好地为建设富裕、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 加强组织建设, 把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建章立制, 按制度办事, 使农村工作规范化。
第一, 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在于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而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首要的是解决好选人问题, 因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第二, 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把靠得住、有本事、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要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事创业, 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挂职, 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第三, 紧扣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要进一步丰富乡村党组织建设“五个好” (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 的内涵, 不断提升创建活动的整体水平。第四, 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创新。近些年来, 各地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取得了丰富成果。特别是正在开展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 深受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
3. 加强作风建设, 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在新的形势下,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通过作风建设, 使农村基层干部做到公道正派、务实廉洁, 体现服务群众的宗旨, 真诚为民,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强化服务意识, 自觉遵循党的农村工作基本准则, 从而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的号召力和
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引导农村基层干部端正对群众的态度, 摆正同群众的关系, 增进同群众的感情, 努力学习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把加强教育与严肃纪律结合起来, 对作风粗暴、弄虚作假、漠视群众利益的个别干部, 进行严肃地批评和处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进村入户、包村联户、记民情日记、服务承诺等制度和规定, 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
4. 加强能力建设,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发展的能力,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重点是要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执行政策的能力。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之后, 能否得到切实贯彻, 关键取决于基层干部的政策观念和执行政策的能力。第二是加快发展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中央关于三农工作总的要求, 紧密联系本地实际, 理清发展思路, 制定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重点,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第三是服务群众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准确把握群众所需所盼, 不断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 善于通过服务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第四是依法办事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把法律规范变成自觉的行为意识。第五是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 经常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注重改造主观世界,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基础和组织保证, 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 具有很强的执政能力和较高的执政水平, 以妥善地解决农村党群、干群关系, 使其真正发挥领导核心和先锋模范作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 2004.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4]王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中国共产党, 2006, (8) .
[5]陈启明.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J].前沿, 2006, (6) .
农村党组织 篇5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新情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农民生产经营日益自主化,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农村党员流动日益频繁化。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靠过去的强迫命令、行政干预和粗暴作法来组织生产,已经办不到;用以往哪种属地式的办法来教育和管理农村党员,已经行不通。
二是农村税费取消带来的新课题。伴随着农村税费的彻底取消,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往“催粮催款”的传统职能,已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转换不到位,在方向上,出现了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的迷茫;在方法上,出现了“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尴尬。
三是农业产业经营带来的新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带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现代生产工具的日益广泛使用和现代管理方法的日益广泛采用,导致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出现严重的“本领危机”,不知道该如何为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提供有效的服务,极大地损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四是发展理念变化带来的新困难。科学发展观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从原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现在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目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不深;对促进统筹协调发展,意识不强;对构建和谐乡村的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引路人”、营造文明乡风的“排头兵”、构建和谐乡村的“主心骨”,让广大农村党员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务必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配强班子,重点是选准支部书记。“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充分说明了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极端重要性。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任渠道,不断挖掘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的“源头治水”。要大力从农村大户、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优秀的村干部,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回村担任村干部。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对软弱焕散和瘫痪状态党支部的全面整顿,特别是要按照“思想党悟高、群众威信高、热情高、党性修养强、战斗力强、年富力强”的“三高三强”标准,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若本村一时没有村支部书记的合适人选,可以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选派机关干部下村任职。
二、加大培训,重点是抓好能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形象,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领导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取决于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上。要坚持以需要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实行重点村干部重点培训,优秀村干部强化培训,年轻村干部经常培训,落后村干部抓紧培训。要充分发挥县级党校在村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辅助性作用,充分发挥“述学、督学、评学”机制的助推力作用,不断改进教育手段,不断丰富培训内容,不断加快能力提升。一是提升带领发展的能力,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善于组织和引导发展现代农业,做到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二是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三是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善于通过科技示范、启示教育、民主协商、典型引导等手段来服务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三、加强管理,重点是管好流动党员。要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员的有效管理办法,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到实处。今后,农村党员流动将成为一种普遍而长久的现象,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将成为农村党员管理的一大难点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点。要充分尊重流动党员的民主权利,注重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特别是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和双向互动,共同负责抓好流动党
员的教育和管理。针对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不高、素质偏低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在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人员等群体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加快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要大力疏通农村党员“出口”,积极推行村干部末位淘汰制度,通过增强农村党员的纪律性和危机感,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和社会感召力。
四、强化监督,重点是扩大村务公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各级对农村扶持的力度必将不断加大,大量的财力物力必将投向农村,这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和基层干部的廉洁自律,提出了严高的要求。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监督,既是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更是对基层干部的最大爱护,因此,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实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一要加强监督的规范化,既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又明确违反制度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二要加强监督的经常化,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三要加强监督的制度化,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帐乡管村用、一事一议、村民代表大会、定期评议、聘请群众监督员等制度;四是加强监督的多样化,坚持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法纪监督并举;五是加强监督的效能化,切实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党纪的威慑力,改变以往对违反党纪党规的处罚失之过软、失之过松的问题。实行村务公开既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监督最有效的办法。要着力改变当前部分村在村务公开上流于形式的问题,坚决做到“所有上级重要政策、所有本村重大决策、所有村级财务开支、所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四所有”事项,一律予以公示,真正“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要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做到所议之事的确定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议事过程充分发挥民主、实施过程和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村务公开。
五、加强领导,重点是强化激励保障。当前,村干部任务重、难度大、条件差、待遇低,各级党组织对他们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一是让他们在经济上有“搞头”。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转移支持力度,适当提高村干部工资水平,对现任村干部要办理好养老保险,对退下来的村干部应发放一定补贴,真正让他们无失落之感、无后顾之忧,留得下、安下心、干得好。二是让他们在政治上有“盼头”。正确的用人导向,不仅可以起到“用好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而且会在干部中营造一种“靠素质立身,靠实绩进步”的良好风气。当前,要抓紧研究让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问题。三是让他们在社会地位上有“想头”。对村干部要注重增加正面激励,减少负面激励,大力引导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客观公正地宣传农村基层干部,增强他们对基层的认同感,使他们安心、热心、专心基层。四是让他们在上有“干头”。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制度环境,真正让他们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
论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环境 篇6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环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01-003
执政是政党把握和行使国家政治权力的行为。执政活动总是处在一定的执政环境之中。执政环境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种系统环境。研究和改善执政环境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执政理论需要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着重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环境,对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环境有喜有忧
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执政组织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它的角色定位,是执行上级党委的决策,领导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党的组织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是党中央的“三农”政策营造起农村基层党组织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回顾历史,1978年发端于农村的改革开放大潮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辉煌成就的取得要归功于党中央密切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贯穿一个主题: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强农惠农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这几年,税费改革政策实施到位,农民不仅不用上缴“皇粮国税”,反而还能得到中央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第二轮土地延包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农民坚定了对中央政策的信念;科教兴农的各种措施得到较好的落实,农民尝到了“以工补农、兴农进小康”的甜头。
二是科技引导产业,营造起全民共富的经济环境。科技在指导镇、村级基层组织帮助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大批农作物科技新品种被农民所认识、所接受,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和普及;许多新的作物栽培和种养殖模式被群众所接受;许多质地优、产量高、销量好的新品种得到了广泛推广;县、乡(镇)两级农技组织发挥了积极引导和指导作用。镇村两级党组织依靠科技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依靠科技提升经营管理者素质,引导老板积极参加MBA、EMBA等教育培训,不断学习现代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激发企业的活力,推进企业再上新台阶。
三是民主开放营造起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民主监督机制普遍建立,基层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大大增强,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目前,村组干部在换届选举中一律经海选产生,现有组织成员基本上都具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有 80%以上的党员群众对海选高度肯定。同时,村组干部全部实现了一体化,有80%以上的村实现了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各村都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并建立了村民代表大会议事机制,各组织充分履行各自职能;财务公开、村务公开、村里重大事务由村民代表大会决策等做法,已经制度化、规范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各村因地制宜地组建了许多由干部引导或干部参与、群众自治的基层民间组织,如供销协会、经纪人组织、行业商会、民事纠纷调解小组等;这些组织在协助村支部指导农民闯市场、摸信息、跑运销、抓管理等方面,出色地发挥了助手或主力军的作用。
在看到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环境越变越美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那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和问题。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目前正在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人治社会转向法治社会,从臣民社会转向公民社会,从一元社会转向多元社会。这是一个艰难而又相对较长的时期,加之中国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有限、农业科技含量低、发展滞后等因素,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重工轻农现象普遍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即便是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保护“三农”、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一系列文件和法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了良好的执政环境。但是,众多的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彻底解决的。尤其是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环境更不容乐观。这既包括客观方面的忧虑,也包括主观方面的忧虑。客观上讲,乡、村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束缚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手脚;农村基础教育滑坡,直接影响到农村人才的培养,导致村民文化素质的整体下降;低俗文化介入,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有限,客观上抑制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文化的信念。从主观上分析,基层党组织还没有认真思考执政环境问题,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够,应对措施也考虑得不够周全。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环境有待改善
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环境的基本估价是:有喜有忧,喜多于忧。在充分肯定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环境已有成绩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仔细查找基层党组织执政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使基层执政者对如何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环境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对湖南中西部20多个乡镇120多个村的调查,我们发现一些有共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少数执政者与民争利,部门利益搭乘惠农政策的“顺风车”,腐蚀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惠农政策接踵而至,惠农面之广、惠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显示了我国对农业农民农村的高度重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三农发展的决心,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但是,执行过程中,一些惠农政策未必真惠农,精心设计的政策在现实中往往发生错位,可能出现“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尴尬。特别是当部门利益与惠农政策发生冲突时,主导惠农政策的政府部门过分集权,没有主动邀请非营利组织合作,缺乏农民的参与, 政府部门常常基于部门利益形成有利于部门的规则,有意无意地忽视农民的意愿。由于惠农政策资金大多由中央政府提供,块块(地方政府)与条条(政府部门)都争夺惠农政策的执行权,互相之间存在着博弈。同时,两者也互相团结,紧紧把握惠农政策的执行权,排斥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使惠农政策执行成为纯粹的政府行为,从而导致惠农政策中出现官僚主义的种种问题。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制约着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发展环境。一方面,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偏高,非农产业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为传统的种植业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影响较大,其投入与收益的比例极不协调,所以,农村大多数传统产业都是成本高、收益低的风险产业。由于当前农村人才匮乏,需要一定智力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就会明显滞后。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结构也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我国农业经济已成功地走出了传统的短缺循环陷阱,由以往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相对平衡,但在农产品供求结构上却明显失衡。农产品结构总体来讲是“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品种少,深加工产品少。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营养化消费需求,更不能适应加入WTO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农产品供给结构矛盾中最为突出的是供给时间上的矛盾。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产品新鲜程度要求高,但消费需求却没有季节性。而农产品往往产期上市集中,使得旺季供过于求,出现卖难,淡季则供不应求,造成买难。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导致许多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下降,农民增产不能增收。另外,农业科技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也不相适应。突出表现是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生物技术少;科研与市场脱节,未能形成面向市场、服务生产主体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没有接触高新技术的勇气和环境,且一家一户在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上又是小而全,形不成规模效益,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困难。
三是应急机制不够成熟,化解矛盾乏力,污染了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环境。当前,农村各类社会矛盾呈现集中多发态势,一些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日益突出。常见的矛盾纠纷是土地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纠纷等。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有政策法规相对滞后于化解矛盾的需求,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沉重包袱甚至毒瘤;个别地方政府和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处理问题简单粗暴,不能随机应变,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同,以至于激化了群众的不满情绪;少数部门和基层组织对群众的利益诉求不能及时回应和引导,致使一些应当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由小拖大、由易拖难、由难托到死路一条。无论矛盾的表象如何,它的本质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要我们牵住“牛鼻子”,完善各项应急机制,各类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一些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日益突出
三、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环境的对策
第一,优化活动载体,美化基层党组织执政的政治环境。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多次运动的洗礼,特别是村委会与村党支部成为最基层的政治单元之后,政治环境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已逐渐明显,而实行村民委员会选举之后,所谓的政治气候更直接决定了村民对本村的认同程度。如何改善政治环境,它实际上已不仅仅是村本级单一层面的,而是社会层面的,由于新农村建设在地域上的局限性,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它需要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值得庆幸的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为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局面,而从中长期的工作重点来看,合作参与应该成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词,以参与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新农村。现在,中国农村都在普遍探索并极力推行参与式,这种参与式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农民的参与,农民始终是参与的主体。参与式理论中以“民主”和“赋权”为主要内容,认为只有在充分的民主和赋权的前提下,农民的参与才能发挥他们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表达他们的真切愿望,提出适合农户经济条件和能力范围的项目,只有农民干着自己想干而又有能力干的事,事情才能办好。而赋权的核心是对新农村发展活动全过程的权利的再分配,增进村民在发展中的发言权和活动权。从现在的实践来看,农村的参与式决策与参与式项目实施还处在初级阶段,不仅需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起来,还要重视把村民的积极性持久的延续下去。不管怎样,这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从历史发展来看,农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总结了一系列组织、行为规范,以自身的创造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并影响了政策,相信他们将继续以自身的智慧推动中国农村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新农村民主开放的政治环境。
第二,优化经济职能,强化基层党组织执政的经济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质就是要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府作为营造经济发展环境的主体,必须承担起不可推卸的组织、协调、服务职能。而基层政府职能的优化,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正确指导。一是基层党组织要指导基层政府履行供给秩序的职能,实现秩序优化。在我国农村,目前秩序的稀缺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不正当竞争严重,信用的缺乏等等,都是秩序稀缺的不同表现。为了实现秩序的优化,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在秩序建设中必须倡导一种法治精神,遵循法治精神管理市场,与秩序相关的政策措施的贯彻和实施必须被纳入法制轨道,政府调控和规制市场的权力应当受到合理制约,相关管理行为必须得到有效监督,并承担法律责任。 二是基层党组织要指导基层政府履行其核心经济职能,增强本地经济的竞争力。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一套综合性的社会创新机制。基本要求是在基层党组织正确领导下,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相互作用形成以推动社会创新活动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系统,大力培育产业竞争力,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结构成长度低下、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此,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应该继续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模标准、重点建设项目等,并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政策和规划的落实,建立和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我国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在现实层面上,仍表现为潜在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把人才真正确立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用人机制,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择机制、淘汰机制,为优化新农村经济环境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优化组织资源配置,美化基层党组织执政的社会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面对和解决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中遗留的与新事物引出的各种矛盾。任何一种矛盾的存在都有可能影响农村的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如何正确处理纷繁的矛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抓主要矛盾、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达成的共识,但是如何抓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过程中如何应对,又是工作中很难把握的难题,有时一个小的疏忽,可能对全局工作的进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农村基层干部要想真正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克服人员有限、精力有限、财力有限的困难,尽可能的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重点在于优化组织资源配置,即产业聚合,实行集约型党组织配置;行业渗透,对个私企业实行聚合型党组织配置。具体做法是: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各种种植、养殖园不断萌发,从业党员趋向各种不同类的优势产业,农村经济呈现多种形式并发的新态势,我们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以村或企业设置党组织的方式和地域限制,按产业链模式,根据党员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党支部和党小组重组,建立集约型党支部或松散型党小组,把党员编到各专业党支部或分类党小组中,党员实行双重管理,虽隶属于一个党支部,但可以按产业跨地域参加党小组活动,从而促进党员种植、养殖户资金、技术、资源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化组合。目前,由于各种私营、个体企业蓬勃发展,农村青年、职校毕业生以及城市下岗职工包括下岗职工党员开始涌入个私企业和乡镇工业园区,但由于个私企业规模小、党员少、党员流动性大,存在着党员发展难、党建指导员开展工作难、党组织组建和党支部党小组活动开展难等“三难”现象,为此,必须摸索出利用行业协会、工商联组织建立党组织的有效方法,加强同行业党组织的管理、增强行业竞争力,改变个私企业党组织建设“三难”现象。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团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宣传媒体的管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文艺演出等弘扬优秀作品,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行为,强化法律工具的震摄警示作用,监督政府依法办事,规范政府办事程序,增大办事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依法保护农民群众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切实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构建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周批改:《惠农政策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湖湘三农论坛 2009常德》,红旗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杨义祥:《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环境报告》,《中国乡村发现》,2007年第3期。
农村党组织 篇7
关键词:“农家党校”,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2010年,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中,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力,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精神, 北流市委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大培训新模式, 2011年底, 推行“农家党校”建设, 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新体系, 开辟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天地。
一、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 试点先行, 示范带动, 探索“农家党校”建设新思路
2011年底, 北流市委组织部在原有“农家课堂”的基础上, 按照“党校姓党、党员信党”的思路, 从规范管理, 保持长效的角度出发, 创新推行“农家党校”新模式, 率先在民乐镇罗政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等8个镇17个村开展“农家党校”试点建设。每个试点村以党员户居住地相对集中的1-2个农村党小组为基础, 在条件好的党员户家中建设“农家党校”, 户主为“校长”, 定期开展符合农村、农民需要的各种培训工作。宣传党政国策, 及时了解民情, 收集信息, 化解矛盾, “农家党校”逐渐拓展为农户村民茶余饭后交流信息、了解政策的集居地和好去处, 形成小型的农村政治文化中心。
2. 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打造“农家党校”建设新模式
“农家党校”在点上推开后, 北流市采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办法, 提出了“农家党校”的建设标准。在硬件上, 做到“九有”:有场所、有牌子、有标识、有宣传专栏、有电视机、有影碟机、有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有电脑、有必要的教育培训设备。在软件上, 做到“十有”:有规章制度、有学习资料、有“三库” (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 、有学员签到册、有培训计划、有教育培训记录、有党员联系农户名册、有帮扶记录、有各级党报党刊、有党建读物。目前, 全市80%以上的“农家党校”基本达到硬件“九有”、软件“十有”标准, “农家党校”成为全市农村党员培训的新课堂。
3. 纳入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整体推进“农家党校”建设
为了把“农家党校”建设工作深入推广, 北流市把“农家党校”确定为2012年市委书记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并纳入市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内容来抓落实。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领导机构, 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农家党校”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委与各镇党委签订了责任书, 全市形成由市委书记亲自抓、组织部长具体抓、镇村党组织书记落实抓的工作格局。2011年以来, 全市投入农村党员大培训资金91.4万元, 其中60%的资金用于“农家党校”建设和培训。至2012年8月, 全市已建成“农家党校”1350个, 全市278个行政村, 4865个村民小组实现了全覆盖, 培训农村党员22000多人次。
二、“农家党校”建设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1. 培训农村党员, 提高党员队伍的“双带”能力,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造就中坚力量提供新渠道
北流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托“农家党校”, 开展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在培训学习交流中了解农村党员思想动态, 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产业链上党员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 使农民党员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的先进阶层, 为培养造就党建工作中坚力量提供了新的渠道。如民乐镇罗政村党员陈军户“农家党校”, 在集中黑豚鼠产业链上的党员群众开展养殖培训工作, 同时凝聚党员力量, 成立黑豚鼠养殖协会党支部。2012年以来, 全市在78条产业链上建成支部62个, 支部党员达到220多人。
2. 理顺干群关系, 化解矛盾,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供新平台
北流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托“农家党校”,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转变工作方式, 催生“支部+协会”建设。具体通过“农家党校”召集党员集中培训、集中议事, 引导成立“公益事业”、“农村经纪人”等协会, 理顺干群关系, 化解矛盾。如山围镇石根村“农家党校”充分利用在职、离退休干部或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和事佬”等资源优势, 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及时报送重大信息, 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应对农村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至2012年6月, 全市由“农家党校”催生的以“支部+协会”为模式的各类协会已达950多个。
3. 方便农民及时了解方针政策,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党政国策提供新阵地
“农家党校”在硬件上的要求之一, 必须具有各级党报党刊、有党建读物, 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 无论是在“农家党校”日常的培训过程中, 还是在村民平时集聚在“农家党校”聊天、闲荡交流信息之时, 村党支部都抓紧机会向党员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议精神, 农民群众了解掌握政策精神带更加方便,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党政国策提供新的阵地。如罗政村梁海党员户“农家党校”, 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创新文化理念, 对罗政村“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设重新定位, 把生态农业观光、自然景观、民间艺术表演等10多个景点重新注入新文化内涵。2012年上半年, 到罗政村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3000多次。
4. 树新风, 讲正气,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新舞台
“农家党校”建设, 坚持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 号召广大村民树新风, 讲正气, 营造和谐互助的村风习俗。通过设立“农家党校”环境卫生岗、治安巡逻岗等, 激发无职党员参与村事务管理和社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农家党校”建设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人格,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营造了融洽的人际环境,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新的舞台。如山围镇李村石根自然村党支部成立有20多人的无职党员环卫队, 每天义务为村的公共场所打扫环境卫生。至2012年8月, 全市830多个“农家党校”为无职党员开设岗位, 占总数80%以上。
三、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对象特定, 影响力有待扩大
目前, 大多数“农家党校”组织培训的对象还只停留在农村党员上, 给农村无职党员进党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 但也仍然有大部分的非党农民群众培训机会少, 而且在这部分群众当中, 也不乏追求上进的优秀分子, 如果“农家党校”能放宽培训对象, 解决更多农民群众的教育问题, 给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学习条件, 可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2.“农家党校”培训的效果有待加强
“农家党校”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认可, 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农村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和培训效果不够好;另一方面, 适应时代要求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急需的业务知识培训没有跟上, 内容不够新。通过抽样调查显示:有61%的农村党员干部认为“农家党校”培训效果好, 24.5%的认为较好, 4.5%的认为一般, 单从数据看, “农家党校”培训的效果还是有较大成效的, 但是在座谈中发现, 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培训效果不满意, 认为培训前后差别不大, “农家党校”的培训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 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活力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一是教师队伍缺乏知识的系统性, 参与“农家党校”授课的教师五花八门, 多为半路出家的业余“教练”, 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二是虽然有些镇配备了专职教师, 多数时间被党委政府安排兼其他工作, 形成专职教师兼职化, 有的抓综治工作, 有的抓精神文明工作, 有的抓办公室工作和信访、纪检工作, 形成杂工职员;三是还没形成“农家党校”教师的培训机制, 其知识水平与教学方法都有待提高;四是无考察学习提高机会, 知识眼界仅局限于“井底之蛙”, 闭门办学的效果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 经费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虽然北流市在“农家党校”建设中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 但相对于全市来说, 除了一部分镇村经济较为富裕或赞助到位的“农家党校”能保证日常经费开支外, 较大部分的“农家党校”经费紧缺, 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保障机制。有钱村的“农家党校”培训次数就多, 贫困村的“农家党校”培训次数相对就少, 有的想学, 可惜经费不足, 这样就出现了越富越学习, 越穷越学不起的恶性循环。
四、加强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的对策建议
1. 领导重视, 把“农家党校”建设纳入绩效考评
各级党委领导一定要提高认识, 把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 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 是新时期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是扩大群众基础, 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需要, 是把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内, 凝聚成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强大合力的需要。要彻底摒弃对党员教育的错误认识, 以创新的精神, 切实抓好农村党员教育工作, 把“农家党校”建设成效纳入党委政府的绩效考评目标, 全力推进“农家党校”建设。
2. 保障经费来源渠道, 保证“农家党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农家党校”建设和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使之以经济发展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适应, 把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党员干部每年的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按照全市党员干部编制预算、配置培训经费, 以满足办学必须的经费, 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保障“农家党校”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把农村党员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计划和财政预算, 设立专户, 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每个党员年平均经费不得少于20元。同时可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 同时政府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切实保障培训经费的落实;实行市镇两级统筹, 设立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专项资金, 用于对教育培训的补贴;创造条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金, 确保专款专用。
3. 区分层次, 拓宽对象, 扩大“农家党校”的影响力
为增强“农家党校”培训的针对性, 必须区分层次, 区别对象, 因人施教。对农村党员干部, 要重点放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上, 放在群众观念、宗旨意识教育上;对一般党员, 要突出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学习;对流动党员, 要集中开展党的基本理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 引导他们守法经营, 勤劳致富;对老党员, 要注意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适应形势发展变化, 并努力把思想教育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可以通过制定就业资格证、绿色证书、实用技术培训证等制度, 使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 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同时, “农家党校”的培训对象不应只局限在农村党员上, 还可以扩大到所有村民身上, 只要愿意来的都可纳入培训中来, 就可以更大地覆盖“农家党校”的影响力。
4. 创新“农家党校”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实效
要创新方法, 增强“农家党校”培训的吸引力。农民党员职业多样、情况不同, 要找准开展培训的切入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是要注意充分发挥“农家党校”在教育农村党员培训骨干的主阵地作用, 针对不同的对象, 开办不同内容的学习培训班;二是要丰富教育载体, 结合实际开展生动有效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三是要注意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 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四是要运用好各种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 做给农民党员看, 带着农民党员干, 增强农民党员的科技致富的本领;五是要充分运用电化教育和大众传媒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展教育。
5. 培养师资人才, 保障“农家党校”建设良性循环
农村党组织 篇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任务的不断出现,农村基层逐渐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1 部分基层党组织能力弱化
表现在农村党员结构和整体素质呈现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女性党员偏少的现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观念日益更新,农民的价值观趋于多样化。许多中青年党员和群众外出寻找发展机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造成有的村难以找到合适的党员发展对象。
1.2 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受到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全党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许多农村组织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方面的适应期过长。在自身能力、工作手段、执政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
1.3
基层干部的领导水平偏低,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水平较差部分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自身能力不高,在传达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时,层层打“折扣”;面对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一部分村支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时,致富无门,使得农村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
1.4 农村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到位
改革开放的大潮对党员队伍产生了多元影响,一些党员政治热情下降,一些党员缺乏责任感,一些党员长期外出,一些党员混同于一般群众,这些都成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问题。
2 分析问题
2.1 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评价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分析的问卷发放调查和数据统计发现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好坏与否得到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认可,但也有部分党员、群众和干部认为当地基层党组织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所调查的党员中有2.2%的人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不好,群众有3.4%,支部有4.6%,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可以看出三个群体中支部干部对自己的工作最不满意;在所调查的地区中,徐州有1.8%的人认为该地区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不好,淮安有11.1%,连云港有2.9%,淮安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
2.2 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数据分析发现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影响党员群体自身的建设,同时也影响着各个地区的建设。在所获得数据中,党员对自身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认同感低,占5.7%的比例,这在三个群体中是最高的,这会影响到党员队伍的建设,各位党员感受不到党组织的先进性,影响其身为一名党员的自豪感,无法很好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徐州、淮安和连云港地区中,认为本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的比例分别为:5.2%、9.1%、7.9%,以淮安为最。淮安地区位于苏北地区的最北部,也是苏北地区相对落后的城市之一。
2.3 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对党群关系的看法
党群关系的融洽与否体现在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高低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坏和地区经济建设快速与否方面。在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党员群体认为党群关系不好的比例是最高的,因为在他们自身的心中,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到位影响着党群关系的融洽与否。同时在各个地区上,淮安地区有13.2%的人认为党群关系紧张或者根本就说不清楚,这也是在这一条目中所占比例最高的。
2.4 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灵魂,也是成功的精神支柱。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未来发展的信心上,总体来看,三个群体以及三个地区的信心都还是比较足的,但是不可否认,部分党、群、干对农村基层党建的信心不足,出现了信心缺失的趋势。党员、群众和支部的比例分别为:1.3%、1.6%、1.3%,所占比例很小,而且三个群体看法一致,说明整体上对基层党组织未来建设信心十足。但在地区的区分上却比较明显:徐州1.7%、淮安11.7%、连云港7.0%。显然,淮安地区对未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信心不足。
3 对策研究
3.1
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执政水平加强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领会其时代背景、历史地位、深刻内涵和指导意义,认识到社会发展新时期对党员先进性的新要求,并能做到把这些要求内化为行动准则,融入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中。同时,还要积极的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转化为具体行动,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中,实现党员先进性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建立系统的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在对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形势教育、时事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方面教育,使党员干部的理论知识与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统一起来,增强基层干部分析市场能力、带头致富能力以及处理矛盾的能力。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发扬正人先正己的精神。
3.2
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如何,关键也取决于农村基层党员的状况如何。
要积极发展党员,同时还要发展好党员,壮大党的队伍。打破发展党员的思维局限,注意从优秀团员、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农民企业家、致富能手和妇女中培养发展新党员,加大党员队伍中的中青年和妇女比例,逐步改善党员年龄结构老化问题,真正解决基层组织中存在的软弱涣散问题,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顺应人员流动的问题,调整农村基层党建设置。针对党员的从业结构、流动状况、村情民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消除盲区等基本要求来调整党组织设置,积极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流动党员支部、行业党支部等全新的组织设置模式。力求通过调整、改革,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各个领域、领导每一名党员的较为完善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
3.3
加强作风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3.3.1
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就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党群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党员干部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就要树立“公仆”意识,增强人民群众的沟通,深入社会最基层,知道人民群众最想要的什么;要定时听取群众意见,带领富裕户、帮扶贫困户。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的过程中增进同群众的感情,随时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形成与农民群众水乳交融的鱼水关系。
3.3.2 要惩治腐败之风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直接与基层农民发生联系,所以他们这些人的腐败对农民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就更为直接。因此要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性教育,加快发展党内和党外民主,同时建立健全法治法规,发扬党内和党外监督,通过树立优秀典型模范,发挥榜样示范教育作用,树立起“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风气,从源头上预防和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3.3.3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一方面要探索民主选举的有效方式。比如,实行“海选”,保证从候选人的产生到选举结果的确定都给予村民以充分的利益表达机会;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候选人竞选程序,给予候选人登台演讲治村方案、接受选民提问的机会;设立秘密划票间,保护选举人的自由选举权等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全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会议的授权下工作,二者的互动有效的发挥了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原则。
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篇9
总体上看,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坚强的, 农村党员队伍是有战斗力的。但农村基层党建也暴露出了农村基层组织薄弱、党员队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都说明基层是党建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抓住了基层, 就抓住了加强党建工作的关键, 就突破了党建工作从谋划到落实的薄弱环节, 就夯实了我们党发挥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的基础。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许多薄弱环节
(一) 党组织地位和作用弱化。
有的基层党组开展的活动较少, 对党员疏于教育管理, 平时一盘散沙, 关键时刻站不出来, 顶不上去;有时成为落后群众的代言人, 成为群体性事件的煽动者和组织者;有的基层党组织没有战斗力, 不敢理直气壮地与歪风邪气作斗争, 造成有的农村地区正气不倡, 邪气横行, 群众不信任党的组织, 基层党组织没有了群众基础;有的党组织多年不发展党员, 导致后备干部缺乏, 选拔基层干部是在“矮子中选高个”, 基层干部没有号召力、影响力, 说话群众不听, 做事群众不信;有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党性不强, 不讲原则讲关系, 不讲公正讲条件, 上级安排的工作, 合自己意的就执行, 不满意的千方百计地软磨硬拖;有的村党支部忽视了乡镇党委的领导和乡政府的指导, 使一些农民党员对党支部的依赖度下降, 有困难、有问题不请示、不汇报, 我行我素, 影响了村党支部的整体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 组织建设没有落到实处。
一些基层党组织在组织阵地建设上只注重形式, 不注重内容实质, 致使组织阵地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只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道具和哗众取宠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党员缺乏发展经济、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和处理农村各种复杂的能力, 更缺乏创新意识;有些干部不会正确思想政治工作, 粗暴简单、强迫命令, 甚至违法违纪、欺压群众;有些村级党组织对农村的党建工作很不重视, 存在着重经济亲党建的倾向;加之少数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 引起群众强烈的不满而导致党组织影响力下降。
(三) 一些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党建经费投入过少。
目前, 一些地方的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不少村财政收入没有稳定来源, 收入渠道狭窄, 有的村主要靠土地开发征地款收入, 有的村靠计生等违规罚款维持, 有的村靠过去的积累支撑, 还有一些村受各方面条件限制, 基本上没有收入, 成为空壳村。大部分村子的财政收入除了发放村干部的报酬、征订党报党刊外, 所剩无几, 难于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由于很多行政村经济实力差, 党建投入经费缺乏, 党建工作很难开展。部分农村的基层干部报酬过低, 存在经费短缺, 没钱干事, 有心无力;报酬过低, 后顾有忧, 无心亦无力的状况, 严重影响基层党建的开展和推进。
(四) 农村党员整体文化程度低、结构老化。
很多农村党员文化程度低, 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很少, 较多的还是初中文化。党员年龄结构偏向老化, 老党员虽然办事稳妥, 但缺乏开拓创新意识, 观念陈旧。缺乏致富本领, 领头作用乏力,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很难领会和接受,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难适应。从实际的情况看, 在农民党员中, 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不多, 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这些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身能力等的制约, 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 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 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 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 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没有发挥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对其他群众难以起到带头作用。
(五) 部分地方党群关系不协调。
一是有的农村党员干部不能有效化解农村中的各种矛盾, 不善于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 面对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 往往一筹莫展。二是服务宗旨不强, 服务意识淡薄。一些村干部摆不正自己的公仆位置, 服务群众的意识差, 看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不是以群众利益为重, 而是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 有利则干, 无利则推, 对待实际工作推诿、拖拉的多, 解决问题的少。尤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时候, 不能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 时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少数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缺乏耐心, 不能够从农民群众工作中缺乏耐心, 不能够从农民群众重亲情、倚宗教、文化低的实际出发, 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工作方法简单甚至粗暴, 常常是通不通三分钟群众稍有异议, 就采取强迫命令方式, 有时还利用宗教家法等违法过激手段,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信访案件增多。
二、加强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 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党和工作的基础, 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建设是搞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说, 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的建设。
巩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一要加强教育, 增强党性, 提高党员干部的思考政治觉悟。上级党组织和党的培训机构要把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纳入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整体规划, 制定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年度计划, 同时要抓好落实。要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和党的政策, 理解党的纲领和宗旨, 坚定党的理想和信念。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 从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入手, 围绕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真正为人们掌好权、用好权;二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 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的教育的新路子, 坚持正面教育, 注重实效, 使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成为讲学习、重实效、与时俱进的执政力量。要科学设置培训的内容, 重点加强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实用技术以及依法办事、民主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三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首要问题是选好配好村党支部书记。要抓好选好村级党组织的带头人这一关键, 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 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复原退伍军人、打工返乡农民中优秀分子中选拔人才并着力培养。认真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热爱农村工作的年轻人担任村级组织的带头人。
(二) 整合资源, 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建新格局。
要打破城乡资源分割, 按照城乡党建“一盘棋”的要求, 充分利用城市党组织的优势资源, 开展城乡党员互动式教育和交流, 来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一要坚持以城带乡这个基本前提。与农村相比, 城市机关部门, 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的经济条件较好, 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力量较强、掌握的资源较为丰富、体制较为健全。要坚持以城带乡、促使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 将城市成熟有效的党建经验和措施, 因地制宜地引向农村;二要建立以城带乡的培训基地。要优选一批辐射影响大、带富能力强、产业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和产业协会, 作为城乡党员培训基地, 由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能人大户、民营企业家等担任讲师团, 为党员创业服务, 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培训格局;三要加强组织落实。推进统筹城乡党建工作, 必须强化责任考核机制, 由县乡两级建立“一把手”抓党建工作, 对城乡党建工作纳入考核体系, 提高各级各层面抓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四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党建阵地的投入, 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解决农村党建设施落后、配置不齐、功能不全等问题。
(三) 拓展思路, 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进步。
首先, 拓展新思路。抓党建要摆脱“偏离经济建设抓党建, 就党建抓党建”等错误思想。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 明确“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 紧密结合经济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干部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找准突破口, 积极探索创新。其次, 办法要多。一是在活动方式上, 要改变长期以来基层党建工作中的自我体系、自我封闭、上下不沟通, 横向不联系的陈旧活动方式, 既要拓宽思想, 开阔视野, 加强上下的纵向联系, 做到上下沟通、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二是在工作手段上, 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到基层党建工作管理中来, 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超前性、科学性、逐步走出一条具有现代科学管理思想、科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基层工作新路子;三是创新督查机制, 要将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督查、抽样督查与全面督查、专项督查与重点督查结合起来, 强化督查力度, 切实改变少数单位把党建工作作为“软任务”, 随便应付了事的状况;四是创建多维激励机制, 突破单一的物资激励或精神激励的模式, 将物资激励与精神激励、近期激励与长远激励、直接激励与间接激励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各部门抓党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办实事好事的举措来聚民心,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口碑如何, 就要看是否为农民群众办了实事、办了好事, 工作是否取得了实效。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求真务实的自觉性, 讲真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针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把党建活动与群众的切身利益, 与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结合起来, 赋予党建活动新的内涵, 力求解决具体问题, 取得看得见的变化, 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效。基层党建活动要求精勿滥, 求实避虚, 主题鲜明, 内容鲜活, 贴近群众, 让群众在农村基层党建各项活动中得到实惠, 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措施符合群众意愿, 工作实绩得到群众好评, 党组织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参考文献
[1]王乃波著.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M]。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9.1
[2]光华.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路径选择[J]唯实, 2009.8-9
农村党组织 篇10
1 基本情况
隆阳区水寨乡洼子田村辖9个村民小组,5个党小组,2011年末,全村253户,1112人,劳动力698人,其中正式党员35名、预备党员1名。该村辖区海拔1310~2207m,村委会驻地海拔1783m,全村国土面积15km2,林地630.9hm2, 实有农业耕地138hm2,其中地128hm2,田10hm2,大、小春粮食总产497.3t,人均有粮447.2kg。核桃面积553.3hm2,其中,美国山核桃面积200hm2,大牲畜1023头,山羊537只,能繁母猪988头。农村经济总收入4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高于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约合355.6美元) 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但是,由于该村交通、文化、科技落后,仍然属于典型的欠发达的落后山区村。
2 问题与分析
2.1 年青党员、妇女党员偏少
表1表明了水寨乡洼子田村中共党员老、中、青比例失调、年龄偏大,50岁及50岁以上的老党员19名,占54.2%,该年龄范围内的党员主要表现出信念坚定,接受新技术、新信息方面较差,在学习、生产、生活中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很好发挥;中年党员30~50岁9名,占25.8%;青年党员25~30岁5名,占14.3%;25岁以下的党员2名,仅占5.7%,特别突出的是妇女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数量严重偏少,妇女党员3名,占8.6%,其中50~60岁2名,25~30岁1名,与上级组织要求占30%的比例差距大。
2.2 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从表2中看出了该村党员普遍文化素质低,全村党员35名,高中1名,占2.9%;初中13名,占37.1%;小学17名,占48.6%;文盲4名,占11.4%。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文化素质呈下降趋势,50岁及50岁以上文盲4名,40岁及40岁以下均为初中或小学文化,普遍党员文化低,掌握劳动技术技能单一,仅掌握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人才、技术及信息缺乏。村党组织成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后续力量匿乏。
2.3 普遍党员家庭经济收入一般,致富带头作用不强
表3表明了全村陶正泽1名党员家庭5口人,有2人残疾人,人均经济纯收入在贫困线2300元以下,占2.9%;人均经济纯收入4000~5000元/人有18人,占51.4%,主要以种植烤烟、核桃和养猪为主;人均经济纯收入5000~8000元/人有12人,占34.3%,主要以种植烤烟、核桃、养猪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其中,外出务工3人、经商4人;人均经济纯收入在8000元/人以上的有4人,占11.4%,经济收入高的万国周有4台挖机,长年在外承包工程,其他3户以发展核桃产业、养猪业、烤烟产业和运输业为主。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收入高低差异大,农民生产经营的相对独立性, 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性, 带来了大部分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和生产经营上是一些“守摊型”,缺少更多致富本领。
2.4 服务思想淡化、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强
部分党员由于文化素质低下、年龄偏大、产业单一且规摸小,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后,各户顾自己、种好自家田、养好自家牲畜的小农意识较重,极少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放松了党性修养,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理想信念动摇,致使服务思想淡化,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强。
2.5 集体经济“空壳”村,组织学习活动困难,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弱
山区农村情况,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只要组织学习活动就要经费,该村党支部“七一”党员评议、支部换届选举及两委领导班子会、“三会一课”制度得以坚持,是得益于联村入户挂钩单位保山市环保局的经济支持,而该村集体经济无积累,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属于典型集体经济“空壳”村。无钱办事,严重影响了共同致富,影响了党组织的威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 使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弱化。
3 建议与思考
针对水寨乡洼子田村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对该村党组织建设而言,必须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要求,深化党中央提出的“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云南省委的“四群”(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工作方法、群众利益)教育和保山的“一教育五行动”,建议在增强村级班子战斗力,加强党员学习教育与培训;培植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及开展“一教育五行动”,积极发展科技文化素质高的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3.1 继续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村级班子战斗力
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主要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要注重从新形势要求出发,围绕“五个好”目标,巩固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开展党员及领导班子创先争优活动,在思想、组织、作风、工作、制度建设上有新突破。
3.2 加大党员培训力度,落实培训教育规划
农村党员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关键是加大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给党员上党课,上形势分析课和农业技术培训课,增强党员的党务知识和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决策政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
3.3 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村级党组织根据村情实况,继续巩固和提升烤烟和核桃产业,壮大原有的一个烤烟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新成立1个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成立1个核桃专业合作社,使本村拥有3个专业合作社;用移民后遗留下的集体土地发展烤烟产业收入,作为村集体的固定经济来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每年增加5千元的收入,到2016年达到2万元左右。为党组织的日常活动、教育、学习、管理和农村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经济条件。
3.4 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党组织各项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三会一课、党员民主评议、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决策机制、村民一事一议、村务财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规范党组织和村组干部的行为,提高为农民服务的能力。
3.5 开展“一教育五行动”,树立党员形象,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在党组织建设年活动中:
3.5.1 开展“一教育五行动”即开展好感恩教育
加强农民经济纯收入倍增行动、壮大集体经济行动、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行动、村镇规划行动和荒山林木规划行动,统一思想,全面推进全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最终实现农民经济纯收入倍增,即到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达10000元;
3.5.2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借鉴云南省文山县开化镇党委的经验[5],召开全村党员及村委会议,成立“党员基金会”,实行集体和个人自愿捐助,党员基金会的基金主要用于解决年老多病的党员和贫困党员的生活补助,党内的表彰奖励,购买党员学习书籍等,帮助贫困、年老多病的党员解决生活困难,增加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心和勇气,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3.5.3 树立党员形象
各党小组做好“五好、五带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全村18~35岁青年306名中,选择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加大学习党的知识培训与宣传,按照“三个培养”的要求,每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4名,预备党员2~4名,其中妇女占50%,逐步改善洼子田村党员年龄、文化、男女比例结构。
参考文献
[1]毕志强.对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J].今日民族, 1995 (09) :33—34.
[2]刘永哲.欠发达地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党建研究, 2004 (05) :47—48.
[3]刘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求实, 2011 (04) :25—27.
[4]曹普华, 钟立文, 吴永良.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方法创新[J].求实, 2011 (05) :52—54.
浅析南召县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篇11
河南省南召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辖15个乡镇,298个行政村、12个社区,共有基层党组织997个,党员22362名(农民党员11189名),群众居住分散,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管理区域大、活动难以组织等问题。
(一)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主要是将社区、集镇所在地行政村按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整合包括驻区(村)单位在内的各方资源,对网格内居民进行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服务。在网格内组建10人左右的党员服务团队,由以往个体党员“单兵作战”到现在的“组团式”服务。
(二)创新服务载体
建立“民情沟通日”制度。民情沟通日在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实行,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按了解民情、沟通民情、办理民情和反馈民情等步骤,由乡村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共同协商问题对策,当场作出解决承诺,及时办理相关事项,统一反馈办理结果。各村(社区)根据当地实际确定沟通时间,对沟通情况详细记录,能解决的事项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备案登记,委托专人与上级组织沟通解决,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建强服务队伍
一是加派服务力量。通过调整村干部,选聘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选调“4050”人员、设置公益性岗位,选派熟悉城镇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社区工作。二是组织无职党员发挥作用。在全县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工作,切实解决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缺失平台的问题。三是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由乡镇党委和县直党工委负责,采取公开招募、组织确定、党员自愿申请等方式,在全县组建由“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服务优”的党员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入困难企业和行政村、社区进行义务劳动和对口帮扶,开展服务群众工作。
(四)搭建服务平台
在县级打造便民服务大厅,在15个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在社区和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集镇所在地行政村建立便民服务站,形成以县便民服务大厅为龙头,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基层便民服务站为基点,覆盖全县的群众综合服务平台,彻底解决了以往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人难找、事难办、效率低”等问题,整合各职能部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功能,实现集中办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按试点先行的思路建成便民服务站52个, 每个村级便民服务站均设在一楼,面积不少于35平方米,配备了柜台、指示牌、高凳等设施,设置了人口计生、党员服务、就业社保、物业服务等窗口集中统一办公,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证照办理、化解矛盾等服务,做到群众不出村就能办好原来到县乡才能办的事。
(五)完善服务机制
1.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运用质量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指导村“两委”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村民代表联系户、民主监督、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进一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二是创新运作模式。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向村民小组拓展延伸,凡涉及村民小组的重大事项,探索通过“一提二审三通过”(村民小组理事组提出实施意见、村“两委”审查同意、村民小组户代表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决议通过)的程序进行决策管理。三是解决突出问题。着力破解农村改革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党员教育管理等困难和问题,着力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财务不清、办事不公、作风不实、为政不廉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
2.扎实推进城镇社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一是全面推行运用。社区重大事项都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社区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居民代表会议或居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建立健全科学提议制度、社区居民会议制度、党员联系居民制度、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等配套制度。二是提升运用水平。结合城镇社区“大党委”制建设和南召县社区党建工作实际,以提升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和服务能力为重点,进行制度创新、载体创新和方法创新,提升运用水平和质量。三是破解制约难题。着力破解社区工作协调难、党员发挥作用难、优势资源互补难等问题,调动社区各个群体的积极性,深入推动城镇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二、南召县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方法
(一)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直接联系群众的纽带,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理念,思维上真正转变观念,要从传统的管理角色转换到服务角色,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满意”这一根本标准,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和成效,求真务实地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基层党组织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才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党员干部和群众才能“血肉相连”“水乳交融”,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战斗力。
(二)夯实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发展农村经济是先导、是基础,只有物质基础坚实了,才有条件实现民生民利的改善,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必须要因村制宜、因地制宜,走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以下五种发展模式可供选择和参考:一是生产加工模式,二是服务产业模式,三是种植养殖模式,四是开发资源模式,五是盘活资产模式。
在服务载体的建设上,着力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活动场所,街、社区党员服务站点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服务方式上采取多样化,尝试采用微信、QQ等网络媒体;建立健全基层党建的帮扶机制,特别是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的支持力度,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培育更多致富产业,培养更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和致富能手,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要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相结合
基层党组织在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等方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实现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探索在农村普遍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事务理事会,由村里威望高能力强作风正的人担任理事长,协助村党组织管理本自然村的事务,构建“村两委+若干自然村村民事务理事会”的组织模式,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和主心骨。在社会管理的机制和方法上要注重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服务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对社会管理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而不是硬性地传达文件、发号施令。
(四)要打造高素质基层党员干部队伍
基层党组织提高服务能力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服务班子、服务队伍、服务作风建设。一是选拔配备好基层“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通过严格选拔任用程序,规范选举竞争行为,真正把能力强、作风正的优秀人才选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通过强化换届指导监督,扩大基层民主公开,保证村级换届规范科学运行,增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政治保证和群众基础。二是建强服务队伍。通过多渠道的培训途径,加强村支书培训、党务干部培训、党员教育、新型农民培训,采取与当地党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合作、结对帮扶、建立培训基地,围绕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惠农政策等内容,开展教育培养,树立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技能,打造服务队伍。三是转变服务作风。各级党组织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民主评议会等形式,开门纳谏,查找问题,力争共性问题大家谈,个性问题个别谈,把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聘请行风监督员和民主评议员定期开展监督评议活动,“对症下药”破难题,弥补“短板”促转变,考核评价促提高。通过建立长效的作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求真务实、依规行政、清正廉洁、树立群众观、赢得群众认可纳入考核范畴,作为评优选模的重要依据,促进党员干部转变,树立形象。通过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作风建设,组织评选出一批群众满意窗口、优质服务品牌、优秀服务标兵和“为民服务之星”。
农村党组织 篇12
一、加强思想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统一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前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我党的根本宗旨, 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首先就要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并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 通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 必须考虑和兼顾农村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 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其次,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工作, 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胡锦涛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地办实事, 坚持不懈地做好事, 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 特别是对那些生产、生活上困难的群众, 要重点帮助, 重点解决。最后,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 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力, 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党员干部要改变那些不务实效的作风, 深入群众, 到最困难、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 实事求是地反映村情民情, 扎扎实实地为群众谋利益, 把党和政府政策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 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新思路。
二、搞好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 在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建设方面, 提出了“五个好”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标, 其中的“建设一个好班子”、“培养锻炼一支好队伍”就是农村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基层组织的班子建设是搞好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一要理顺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通过建立严格而又可行的制度来理顺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管理, 强化党支部的核心作用, 使基层党支部切实承担起带领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责任, 树立基层党组织良好的形象, 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村委会严格按《村民自治条例》办事, 不越权, 接受基层党支部的统一领导, 建立农村干部岗位目标工作机制, 进一步明确干部的职责, 提高效率, 避免互相推诿和扯皮的现象;推行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成员交叉任职制度, 鼓励有条件地方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二要加强对基层领导班子的整顿。在进行人员机构调整时, 运用组织手段, 集中整顿软、散、瘫的领导班子, 在整顿中认真开展好民主评议活动, 根据农民群众评议的结果, 对那些工作不努力、作风有问题、群众意见较大的基层组织成员坚决撤换, 同时, 对那些极少数组织和参与宗派争斗、制造混乱的党员干部, 坚决给予组织处理。民主选拔农村基层干部, 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 选准配强乡 (镇) 村领导班子成员, 挑选一批年轻后备干部到村兼任村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 在工作一线锻炼年轻干部。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 理顺关系, 明确职责, 不但能调动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运行, 为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打好基础。
三、推进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就是把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体现在党的领导工作中和党的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 上升为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党内规章、条例、规则的总称。制度建设相对于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而言, 具有鲜明的规范、强制和保障作用。邓小平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深刻地阐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 (1) “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 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 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 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 (2)
江泽民关于党在农村的基层建设方面提出的“五个好”建设目标,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 以保证工作有效运转, 使农村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改善农村党群关系,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巩固农村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离不开制度建设, 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各个环节。在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 当地县委狠抓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的要求, 通过农村各级党组织的积极努力, 建立健全了包括《党总支 (支部) 工作责任制》、《党组织议事表决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在内的多项规章制度, 使全县各级党组织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受到群众好评, 也融洽了党群关系。
另外, 各种制度的订立和实施也要符合当地农村实际。在新农村建设中, 基层党组织制定的大部分制度是好的, 但也有一些制度没有实事求是, 没有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没有考虑到制度在当地执行的可行度;有一些制度形同虚设, 根本不能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效果, 如对领导干部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等。此外, 在新农村建设中, 优秀人物或先进事迹容易成为党组织制度设计的模板, 这本应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但由于并不是每个党员干部都具备这种制度设计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 这样的制度安排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
总之, 搞好农村党组织制度建设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充分顾及当地的传统惯例、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素质等因素, 再在这个基础上建章立制, 强化和完善农村党组织的民主集中制、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 同时又要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 适时对制度安排进行调整和优化, 使之合理化、科学化。
四、抓好作风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增强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 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3) 2008年3月25日, 温家宝在国务院召开的新一届政府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 当前政府廉政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违法违纪案件在一些领域和部门呈易发多发态势, 少数领导干部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巨大, 社会影响恶劣, 一些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突出, 反腐倡廉的任务十分艰巨。” (4)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 必须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搞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必须紧紧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个环节。一是加强教育, 提高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基层党组织要集中全体成员进行定期的学习, 认真学习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文件精神, 利用勤政廉政先进典型人物和反面典型案例开展教育, 破除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的官本位思想和人治思想, 引导干部树立和强化人民公仆意识, 时刻牢记自身的公仆身份, 摆正干部与群众、公仆与主人的位置。开展形式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党风廉政教育宣传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 使反腐倡廉深入人心。二是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 坚持定期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讨论决定重大事情, 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制度, 针对乡镇机关和村支两委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要及时提醒、帮助、批评教育, 力求从源头上制止。制定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定期向乡镇党委汇报执行责任制的具体情况。三是加强对腐败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乡镇党委要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完成上级党委、纪委交办的反腐工作任务, 对单位采购大宗办公用品, 采购民政优抚物质, 以及扶贫、救灾救济等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及时进行监督和检查, 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对于涉及腐败行为的干部, 要对其进行从严从重处理, 决不姑息。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要实行政务公开, 让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 积极参与到反腐败斗争中来。只有把党风廉政建设搞好,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摘要:党群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对农村党群和谐局面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党建设,党群和谐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1-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994.
[2]王伟光.当前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3]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新的伟大工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新时期党的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1.
[4]李玉峰.党的建设与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5]张耀光, 毛七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农村党组织】推荐阅读:
基层党组织农村服务05-29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10-09
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11-28
农村党组织经济建设10-27
农村党组织建设考核材料08-22
转变工作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08-31
农村社会组织08-21
农村党组织全面升级实施方案10-07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05-15
农村经济组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