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出发点(共12篇)
设计出发点 篇1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离不开幼儿的兴趣、经验与实践, 教师要在充分理解与解读幼儿的基础上围绕“幼儿”“幼儿真正的学习”和“活动有效”来进行设计。
一、把握“兴趣”及“兴趣的增长点”
兴趣既是活动的驱动力也是出发点, 尊重幼儿的兴趣才能开启有意义的学习。教师不能仅满足于由幼儿的兴趣生成活动, 更要注重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兴趣增长点的观察和发掘, 将幼儿的兴趣不断转化为活动, 以促进活动进一步发展。
幼儿的兴趣及兴趣的增长点的主要表现形式: (1) 会讨论甚至是争论; (2) 会专注甚至是长时间的关注; (3) 会摆弄甚至是反复的琢磨; (4) 会模仿甚至是创造。
案例:大班活动“恐龙”
☆孩子兴趣的出发点。开学初, 一名孩子带来的几只恐龙玩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知道的关于恐龙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有关恐龙的玩具和书籍, 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关于恐龙的各种话题。
☆孩子兴趣的增长点。增长点1:翼龙是不是恐龙?这天, 几名孩子在共同翻阅《恐龙大家族》图册时, 对于翼龙的“身份”归属争执了起来。这是整合幼儿关于恐龙经验的好时机, 我们便生成了新活动“他们都是恐龙吗?”。增长点2:梁龙到底有多大?随着对恐龙理解的深入, 孩子们对梁龙发出了质疑:“梁龙是最长的恐龙呀?为什么这个模型做得这么短呢?”“梁龙到底有多长呢?”针对孩子们的疑惑, 我们生成了“梁龙有多大”活动。
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 幼儿探究恐龙秘密的兴趣随着对恐龙相关经验的积累而增加, 形成一个个兴趣的增长点。这些增长点, 以更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幼儿探究的不断深入。
二、分析“经验”及“经验的已有层次”
幼儿真正的学习是从经验与实践中获得的, 经验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实质是要找准在活动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以学定教, 让活动的设计和幼儿的投入有效。对幼儿经验的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幼儿的已有经验:可从“主题”活动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 也可以从活动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2) 幼儿可能出现的经验层次:在对活动中的难点可能表现出的经验状态。
(3) 幼儿可能出现的兴奋点:兴奋点的出现容易左右活动的方向和进程, 对幼儿可能出现的兴奋点进行预估, 既可以对活动进行正确的导向也可以利用兴奋点促进活动的深入。
案例:小班活动“会唱歌的瓶子”
活动目标:知道软硬不同的物体碰撞时, 有的能发出声音, 有的不会发出声音。针对目标进行幼儿经验的分析:
☆已有的经验:⒈在“小手和小脚”主题活动中, 幼儿认识到小手很能干, 也对用小手进行的操作活动很感兴趣。⒉在“给小熊喂食”的活动中, 幼儿对软硬不同的东西有了初步的感知。
☆可能出现的经验层次:⒈知道放进硬的物体瓶子会响。⒉只知道放进豆子会响。⒊对放入什么东西进去会响没有经验。
☆可能出现的兴奋点:⒈对“装”东西的过程感兴趣。⒉对发出声响的现象感兴趣。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设计出了力求使每一种层次的幼儿在活动中都能获得提升和发展的活动方案。比如, 针对无经验的幼儿:你能让瓶子唱歌吗?针对只知道放入一种材料会响的幼儿:试试还有什么材料能让瓶子唱歌?针对能准确选准发声材料的幼儿:为什么瓶宝宝会唱歌呢? (放其他材料可以吗?)
三、提供“机会”及“更自主的机会”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一件事物能否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不在于事物本身的特征, 而在于它能为儿童提供多少活动机会。”教师要克服自我表现的冲动, 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与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以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满足, 确保幼儿深入而富有实效地学习。
案例:大班活动“视觉之旅”
初次研讨后, 我们设计了几个层层深入的游戏环节:第一次一起玩动画小书, 第二次一起看错觉图片, 第三次一起看3D电影。这样的环节设计是在教师步步导入的情况下进行的, 幼儿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是“被动地投入”活动。为此, 我们对活动做了修改:提前布置一个视觉体验馆, 将体验馆分为“动画区”“小玩具区”“错觉区”“3D区”。在激起幼儿兴趣后, 幼儿自选小组进行活动探究。最后, 幼儿提出在活动中感受到的问题, 同伴或教师进行解答。显然, 修改后的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更为隐蔽, 幼儿的自主权更大。
为幼儿提供更为自主的机会, 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幼儿, 是我们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给予幼儿适宜的、更自主的机会, 幼儿才能真正在活动中自主选择、自由探索, 从而获得最真实的知识经验。
设计出发点 篇2
课件出示几张春天的图片,教师用语言描述,引出淘气和笑笑他们将准备去春游。
二、租车问题。
1、出示图片,教师讲解。
他们有40人参加了春游,他们的老师咨询了租车公司:
中巴车:每辆120元,可以坐12人
大巴车:每辆160元,可以坐18人
2、提问:怎样租车比较合理呢?
3、小组内交流,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制作成表格的形式。
并将数据写在表格中,后进行比较。
4、小组汇报,并将学生汇报的全部方案填写在表格里。
5、全班一起交流,哪一种租车方案最省钱?
最省钱的策略是座位尽量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量的少。
三、用餐。
1、出示快餐的价目表,让学生观察,有哪几类食品,每类食品又有哪几种?
2、你想吃什么?共需要多少钱?
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合理搭配,荤素的搭配、主食的搭配开展讨论活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
请你填一填、算一算。
3、交流:先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四、设计旅游计划。
讨论:如果你班的同学去旅游,请你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并在班级进行讨论。
1、 景点和浏览路线。
2、 乘车所需要的时间。
3、 所需要的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浏览时间,所需要的总费用,每个同学所要交纳的费用等。
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浏览时需要的物品等。
五、教学反思:
设计出发点 篇3
王瑞锟博士表示,基金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持有人带来切实的利益,基金公司在进行新产品设计和创新时,投资者的利益和需求永远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基金公司需要前瞻性地把握市场趋势并结合投资者需求提前布局研发,为投资者带来真实回报。
对于目前基金公司扎堆新基金发行,王瑞锟认为,对基金公司来说,争相发行新基金是基金市场竞争的结果。王瑞锟认为,产品竞争将是未来基金公司之间非常重要的方面,并且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市场竞争没有现在这样激烈,市场成熟的速度可能会慢一些,只要市场化的方向没有改变,激烈的竞争能够增强基金公司自身的能力,使基金公司在不断摸索中找到最核心的竞争力和正确的竞争策略,前提是不违反法律法规,这种竞争最终有利于持有人。
对于未来基金产品创新的热点和方向,王瑞锟博士表示,在传统基金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就大有可为,高仓位基金或将是一个发展方向。王瑞锟认为,在投资者逐渐成熟之后,国内市场有望开发高仓位的股票型基金,基金公司迎来重建产品线的机会;王瑞锟表示,“境外很多高仓位基金即使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也不减仓,那是因为在成熟市场中,基金投资者把基金当成自己资产配置工具,而不是简单的理财产品”。
王瑞锟博士表示,当基金成为投资工具之后,投资者就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意识,基金需要做的只是帮助投资者完成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如果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出现转变,基金公司推出迎合这部分投资者需求的基金产品,这类产品可能形成基金公司产品线较大规模重建,即基金公司根据工具型产品的定位重新构建全新的产品线。这个对整个基金市场是一件好事,投资者明确知道他买的是什么产品。在投资者和基金公司之间,如果有一个投资顾问为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市场将会更加成熟。
另一方面,王瑞锟表示,基金交易所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上市基金提供极大的交易便利,而且降低费用,对投资者有利。鹏华基金拥有非常多的交易所上市基金,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鹏华基金将LOF基金比作“乐富”的理念和说法,还得到了深交所的认同和采纳推广。近年来鹏华基金在产品研发方面成绩卓著,特别是去年年初发行中证500指数基金,年中又成立了上证民企ETF及联接基金,这些指数都在去年取得了良好的表现。对产品设计者来说,如何保证在可预见的未来新推出的产品能为持有人带来更好的回报?
据王瑞锟介绍,鹏华基金不仅仅满足于根据客户需要设计产品,还会对未来产品和市场的演变进行前瞻性研究。鹏华基金拥有一套运作良好的机制,保证推出的新产品不会偏离市场方向,对于实现投资者需求和市场趋势的匹配,王瑞锟信心满满。
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好耐久跑教学 篇4
1.一出发就像百米冲刺一样快速奔跑, 争先恐后互不相让, 结果没跑出多远就只能提着沉重的双腿艰难地“蜗行”, 痛苦地“熬”到终点, 成绩自然不理想。
2.为节省体力, 出发后一直保持匀速慢跑, 不受他人快速跑的影响, 只顾自己很有“主见”地慢跑, 一心想等到最后一圈的时候再加速追赶, 结果冲过终点时才发现自己的体力还很充沛, 成绩也没有发挥出来。
3.出发后就盲目跟风, 别人快他快, 别人慢他慢;或者跑速杂乱无章很随意, 时快时慢, 全凭一时兴趣, 稀里糊涂地跑完全程, 成绩可想而知。
有数据显示, 近十年来学生体质下降明显, 特别是学生的耐力素质等急剧下降。而耐久跑是有效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方法, 因此,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跑”, 还要让学生“会跑”。具体采取方法如下:
步骤一:在摸底测试后, 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你在耐久跑测试中全程跑速的变化是怎样的?
A.由慢到快, 越跑越快, 直到跑到终点。
B.先快后慢, 越到后面越慢。
C.时快时慢, 好像没有规律。
D.先快后慢, 然后再由慢变快。
E.中等匀速, 最后一圈加速冲刺。
2.当你跑到终点的时候, 觉得自己:
A.发挥了最好成绩。
B.没有发挥出最好成绩, 主要是因为前面跑得太快了, 以至于后面跑得很慢。
C.没有发挥出最好成绩, 主要是因为前面跑太慢了, 浪费了很多时间。
D.没有发挥出最好成绩, 主要是因为状态好时就加速, 难受时就减速, 跑得很凌乱。
学生们感到新鲜, 开始回想自己跑的过程和感受:“我们一跑耐久跑就‘心惊胆战’, 都没有注意这些事情了”;“每次参加耐久跑心理压力挺大的, 只顾着拼到终点”;“跑的路程太长了, 跑得糊里糊涂的”;“是啊, 有时候跑到终点时感觉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步骤二:为了解答学生的问题, 我用小黑板向学生展示了我为他们在测试中分圈计时的情况记录, 验证了大多数学生的速度变化均不属于E类型。
步骤三:接着我又向学生展示了学校田径队运动员的耐久跑分圈计时的记录表, 每个学生都急忙拿自己的记录和运动员的记录进行比较:“第一圈我跑得比运动员还快, 但最后成绩却差了很多”;“哎呀, 运动员每一圈都保持在稳定的速度, 所以成绩这么好”;“我体力不好, 每一圈都比运动员跑得慢, 难怪成绩比他们差远了”等等。学生们都感叹自己的跑速和运动员相比起来是如此不规则, 对成绩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步骤四:提示学生们注意观察运动员的跑速变化——基本上每圈跑速都比较稳定, 维持在中等偏快的速度, 最后一圈速度明显加快。于是, 学生们开始议论:“如果我也均衡地分配体能, 用均匀、适宜的速度跑完全程, 就肯定不会那么吃力, 没准成绩还会好些。”
步骤五:怎样在耐久跑全程均匀地分配体能呢?我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向了他们分圈计时的情况记录表下方。下方共有对应的三个空白表格, 分别是“第一目标”、“第二目标”和“第三目标”, 每个目标不仅有既定的运动成绩, 还有实现目标的方法——每圈用时。
步骤六:在填写“第一目标”时, 每个学生都怀着不同的心情:“因为我要用合理分配体能的方法来跑, 肯定要轻松些, 所以我的目标要定得高一点”;“不能盲目定高目标, 先体验均匀分配体能的跑法, 感觉好, 再逐步提高目标也不迟”。最后, 大部分学生还是普遍把第一目标设定在比初测成绩稍高的水平, 计划的分圈时间也都比较合理。
步骤七:为了能够实现“第一目标”,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练习小组, 采取分段计时、报时的方法来培养大家耐久跑的速度感、节奏感。在课堂上, 各个小组的学生分工计时、练习、记录, 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提示、互相学习、互相评价。田径场的终点处好不热闹:“你跑得快了点, 要减速”, “上圈你慢了5秒, 这圈要快点”, “你跑得恰到好处, 加油!”……同样练习耐久跑, 而现在学生的练习心情却与以往有着天壤之别,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既定的目标, 并在同伴们的帮助下, 靠自己的努力正在一步步实现。
从课本出发设计写作教学 篇5
甘肃省岷县第二中学
张继元
关键词:高中;课本;写作教学
高中写作教学几成困局:课时被阅读课挤占,教学研究不像阅读教学深入有效,很少优秀的教学设计范例,除了高考满分作文参考资料少,等等。加上很多学校“高考压倒一切”,写作教学又吃力不讨好,进而导致很多教师对写作教学“心中无数”,基本处于“原始耕作”“自生自灭”层面。以致王荣生教授惊叹:“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
其实,与其绞尽脑汁摸索一套“高效之路”,倒不如回归课本,看看课本是怎么安排写作教学的。
以人教新课标2006版为例,共有必修课本5册,每册课本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本教材执行主编顾正彪先生指出:作文教材分为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相对独立编排,每册有四个专题,共20个专题;第二个系统阅读整合在一起,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属于笔记作文;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主要欧式研究性作文。三个系统中,第一个系统是主体,第二个系统和第三个系统是补充。
必修一重点安排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写作,分别是: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2.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3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4.“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必修二重点安排写景抒情类记叙文(散文)的写作,分别是:1.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2.直面挫折,学习描写;2.美的发现,学习抒情;4.想像世界,学习虚构。
必修三重点安排议论文的写作,分别是:1.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2.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3.善待生命,学习论证;4.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必修四重点安排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别是:1.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2.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3.确立自信,学习反驳;4.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
必修五重点是写作发展层级方面的训练,分别是:1.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2.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3.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4.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可见,课本本身的安排遵循由记叙文到议论文的训练路线,每一种文体又按写作要点由浅入深安排,贯彻了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众多教育前辈和一线语文教育名师沉淀下来的文体训练、能力训练、思维训练三大写作教学思想,又加进了课程标准对高中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可以说,这套教材整体上已基本构建出了一条高中写作教学的标准和序列。每一个单元的写作教材提供了“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网络作文建议”四个教学板块,教师如何教,教什么;学生如何写,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意图”、“教学建议”、“有关资料”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如必修二写作教材第一单元“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的“教学建议”:“学生做写景文,一是不认真观察,习惯于抄书抄报,脱离景物实际;二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写出来缺少统一的基调,特点不突出。针对学生常犯的毛病,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做一次集体写生式的作文。„„搞这种活动,事先要有准备,帮助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诗文、词汇,可以先在现场口头做,回来后在整理成文字。这样做得好处是能互相启发,也便于老师指导。”
“有关资料”部分则对写生作了介绍,举了《他看见了黑色的太阳》和《三峡之秋》两段例文分别说明景物的主观折射和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之后还示范了题为《校园春色》的一次写景作文指导。
如上分析,教材基本告知了教什么、怎样教、如何写的问题。就“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一单元,教学的目标就是写出有特征的景物,教学的重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抓住特征,教学方法是观察和写生,观察对象则是熟悉的景物,教学程序是先写后评再改。可以说,照此设计作文教学,第一课时边观察边交代要领,及时写生表述,第二课时点评修改分享,哪有不成功之理。
第二个系统建立在阅读教学基础上。必修二第二单元有三篇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古都的秋》《囚绿记》。篇篇经典,皆可以模仿。教师一定要挖掘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内在联系,如叶圣陶所说,“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
像《荷塘月色》上完后,首都师大陈晓龙老师设计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就让学生描写荷花(多媒体展示荷花荷叶图),并与朱自清、孙犁、宗璞、徐喻萍4位名家的经典片段作对比,进而总结和把握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环境+对象+修辞),附以造句和片段练习,并及时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点评,课后完成“白杨树”的续写,整节课非常成功。
我也在《古都的秋》结束后布置作文《岷县的冬天(夏天,„„)》,同时投放例文《济南的冬天》《北平的四季》;在《囚绿记》结束后布置“咏物”类的作文,大多学生写得很流畅,部分学生写得相当精彩。
另外,对课后练习和教辅资料设计的随文练笔也要充分重视。像《囚绿记》课后第三题:“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甘肃省教科所主编《高中新课标学业质量模块测评语文必修二•古都的秋》导学案最后的“技法应用”:“以“腊梅花”为话题,用沉痛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可以景衬情,也可以景衬景,不少于120字。”都是很好的练习设计,教师应充分运用。
总之,课本是教学的底本,只有依据课本设计教学,我们的教学才不会漫无边际、不知所云,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需要有章可循,课本、课文、教参已经告诉了我们轻重主次和技法要领甚至经验教训,为什么还要苦思冥想另辟蹊径呢?
高中写作教学乱象丛生的今天,请从课本出发!
参考文献: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 篇6
设计商业模式,就是从共生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和设计焦点企业和其从事特定业务活动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从而达到焦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简言之,商业模式设计就是构建一个共生体,并在其中打造最大化价值的焦点企业。所以,对于商业模式,需要思考的是共生体由哪些利益相关者构成,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业务活动或角色有哪些;它们在共生体中的获益方式是什么;最终的现金流是什么。
现在的商业模式是未来商业模式的起点。描绘出目前商业模式中的业务系统图,并注明相应利益相关者的赢利模式和现金流结构,可以帮助企业高管们梳理现有模式的假设前提有哪些,不同利益相关者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
商业模式的多棱镜视角就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或挖掘出利益相关者的其他角色或资源能力价值,并就此展开新的价值创造设计。需要指出的是,同一利益相关者在不同的规模或时点下其潜在价值也会不同,从而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变。
拓展一个共生体的价值空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现有利益相关者着手,发现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者(以及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采用的基于新技术的活动),从而实现利益相关者视野的拓展;二是从现有商业生态中寻找各种可能合作的利益相关者和其从事的活动,并将这些活动环节切割重组,组建成新的利益相关者。
在新的商业模式设计中,首先要明确共生体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调整与资源投入;其次,结合各利益相关者对结果的影响力与利益诉求,匹配赢利模式;最后,设计推演各利益相关者的现金流结构,保障整个共生体现金流结构的顺畅。
设计出发点 篇7
在信息技术急速发展、信息产业方兴未艾的今天, 数字媒体文化在当代各类社会文化中占有的比重不断增加。数字艺术已成为现代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其作品也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数字化的角色设计被广泛地应用于影视、广告、网络、ACG (动漫游) 等领域。虽然数字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 但它依然遵从传统艺术的审美法则, 这就使我们可能从传统的形式法则入手去理解一个数字角色的设计要领。
二、数字角色造型设计的概念
(一) 什么是数字艺术
数字艺术是指由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数字化的艺术构成方式, 它既指艺术作品数字化的创作过程, 也指代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展示方式[3]。
(二) 什么是角色造型设计
角色造型设计就是要通过对角色造型元素的形状、色彩、体积、比例、风格、材质等视觉元素的设计运用, 使观众可以综合分析出造型所要传达出的信息, 并结合环境、时间等因素实现对造型所传达含义的理解。
(三) 数字艺术中角色造型设计的特性
数字艺术角色造型的设计由于采用了新的形式而具有新的特点, 从本质上有别于其他非数字化的角色造型设计, 而这些特点是由数字艺术本身特征决定的。
1. 使用信息技术制作的数字艺术品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以“交互”的随意性和“复制”的无差别性为其基本特征
数字媒体角色一般作为用户扮演或对话的对象, 是一部数字艺术作品交互的关键。用户会有意无意地在故事角色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所以交互性对数字艺术角色造型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 例如美的造型可以吸引用户参与交互;多个写实感的造型方便用户找到希望扮演的“自己” (能产生共鸣的角色) ;理想化的造型则满足了用户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优越感。另外数字艺术的交互性使用户不再只是一个“观众”, 用户可以参与造型的设置。
2. 数字艺术是基于计算机数字技术产生的, 数字技术使艺术创作更加非物质性[3]
数字化的角色本身是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息, 它是虚拟的。数字艺术的虚拟性、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数字艺术角色造型设计以巨大的创作空间, 无论是变形金刚还是阿凡达, 即使是现实中不存在、不可实现的造型, 通过游戏、动画、影视特效依然可以塑造出来。
3. 数字艺术在新世纪具有跨学科的型态与特质[3]
数字艺术角色设计是基于数字媒体综合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相互交叉的学科, 因此影响角色造型设计的因素增多, 尤其是增加了实现技术可行性的限制。
三、形式法则在数字角色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形式法则最多应用于平面设计之中, 它的对象主要包括造型中的点线面构成。所以我们应该首先从数字角色的造型中提炼出点线面的构成要素, 再通过分析这些点线面的排列组合特点来把握其中的形式美感。
(一) 点线面原理的应用
任何设计都离不开点线面。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事物, 撇开它们的个别性征, 都可以看作是形状、线条、点、块面等几何体的组合。在角色的形象设计中其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点、线、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角色造型设计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以点线面元素组合成理想的角色外形[1]。例如一个人头上的头结, 衣服上的纽扣就可以看作是点, 角色身上的“点”既可以均衡分布带给人稳重端庄之感 (但过分均衡则显得呆板乏味) , 也可以不均衡分布产生活泼变化丰富之感 (但要注意不可繁琐杂乱) 。关键点的布置还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多个关键点的合理组合可以引导观察者的视点走向。再如角色的服装分层交错, 衣褶浮动则体现了造型中的线元素, 飘动的“线”本身富有美感, 线的各种变化影响到设计的整体效果, 它还可以改变形象风格, 能够形成有力的视觉语言。角色外形上再有不可或缺的元素便是面元素, 方形的面显得单纯大方, 规则的三角形显得稳重安定, 圆形的面则有柔和友善之感。
(二) 形式法则的应用
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对于美的形式规律与创造原则的经验总结概括。
1. 比例
比例是任何艺术设计作品的结构基础, 合理的比例有助于达到形象和谐的效果。在角色设计中造型主体结构的比例十分重要, 错误的比例会导致角色形体扭曲, 甚至可能误导观众对角色在功能或空间上的理解, 而巧妙的比例夸张和改动不仅可以产生造型美也可能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例如服装上衣与裙摆的交接线上移, 可使人物下体比例拉长, 使角色显得挺拔。
2. 对比与调和
通过对比产生变化, 不但可以丰富外形的“内容”还可以创造出角色造型的活泼感,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一般”的对比会形成外形中的“重点”。任何角色都是一个整体, 在其局部设计中必须重视与其他部分的调和, 使若干不同的组成部分统一起来, 以此保证风格的一致性。
3. 均衡与均齐
均衡和均齐是动力重心两者矛盾的统一所产生的形态, 是图形设计中求得重心稳定的两种组织形式。均衡是任何欣赏对象中都存在的特征, 角色的造型也不例外, 如图1的角色是以对比变化为主要原则设计的, 但是辫子与上衣的结带左右分布相互呼应, 这就是为了使视觉中心的两侧分量是相当的, 通过等量不等形获得均衡感。均齐也是角色造型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原则, 尤其适合大方、自然类型的角色, 如图2中的角色使用了对称为主的设计, 这种设计通常用于表现端庄、稳重的风格。
4. 节奏
与均齐相反, 节奏是动的美感表现, 在造型设计中, 是把感觉、情调、以形、色展示出来, 形成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重复, 产生视觉韵律美感。相同的形按一定的分布规则重复出现, 给人以规律感, 并可产生轻微的动感。直线的重复, 如交错的许多缕头发、摆动的束腰带等给画面带来轻柔绵长的节奏感。当造型中的形按不规则的方式重复出现, 则产生了活泼有趣的节奏, 这种节奏美适合积极阳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又或者性格顽皮任性的人物角色。
四、结语
数字角色造型设计遵从一般的设计原理, 从形式法则原理出发设计角色的造型, 设计师能更准确地把握角色的风格特征, 向观众传达更多的信息。而作为观赏者, 如果也能从形式法则出发赏析作品中角色形象就能够准确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增进对整部作品的理解。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飞速发展, 优秀的数字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越来越多经典的数字角色走入的人们的心扉。本文从解析数字艺术和角色造型的概念入手, 分析了数字角色设计的特点, 探讨了形式法则原理在数字艺术角色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从而引导读者从形式法则的角度出发来赏析数字艺术中的角色设计。
关键词:数字艺术,角色造型设计,形式法则
参考文献
[1]马建华.形象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年8月第一版.
[2]谭曼玲.曾新.从Stelarc的作品Ping Body谈数字艺术[J], 装饰杂志2007年第4期) 。
设计出发点 篇8
一、问题设计要有的放矢, 针对教学要点提出
孔子有“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之语, 其意义不仅指向提问时机, 更关注“愤”与“悱”指向的对象, 也就是说教师此刻的“启”与“发”应与学生“愤”与“悱”指向的对象相对应, 应关注问题的内容本身。这是因为内容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关系到提问的有效性。故而要提高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需要教师时刻关注教学的关键点:
一是教材知识的主干。就像一棵大树有其主干与侧枝一样, 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等都会有多个, 但其中必有一个是主线、是中心。教师的问题设计首先应指向的就是这个主线与中心, 以帮助学生抓住教学的主要关键点, 提纲挈领地展开对知识整体的把握与学习。二是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破课时教学的重难点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与高效的重要指标。因而,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 应在正确解读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以及结合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重点难点进行问题设计, 便于教师借助提问引导学生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三是学生能力的拓展点。思想品德课中, 学生能力的培养涉及多种, 如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理解和应用知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和论证问题能力、评价和探究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 教师的问题设计应为学生能力培养而服务。四是学生情感的激发点。思想品德课浓厚的德育性特征使它特别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对此有所关注, 借以陶冶情操、培养性情, 促进学生“三观”的正确养成。例如, 学习初二年级“我爱我家”一课时, 激发学生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就应是教师问题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内容。当然, 与教材具体内容及课时教学目标相适应, 这些关键点的涉及并非要在一个问题中集中、同时出现, 而应有所侧重;同时, 教师的问题设计应在多个问题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体系, 各有所重, 又互相配合, 共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大目标的实现。
二、问题设计要内涵丰富, 有一定的深度
为着课堂提问的高效, 教师的问题设计应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等伪问题的出现, 而应直指教学内容的关键点, 以问题内涵的丰富性与较强的思考性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进而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在所学已知和新知间融会贯通, 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做到这一点, 可从三方面努力:一是知识的角度。教师的问题设计应在着眼新知识的同时, 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搭建起知识回顾与整合的桥梁, 使学生新知的学习以旧知为奠基。二是能力的角度。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触及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凸显其中的某一面或某几面, 如理解、比较、应用、论证、评价或探究等。三是思维方法的角度。教师的问题设计首先应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相适应, 不应超出或低于学生的阶段性思维水平, 进而以此为基础引领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以七年级上册“让生命之花绽放”一节的学习为例, 课程在“两名矿工被困井下”故事末尾提出问题“这两名矿工是如何创造生命奇迹的”。显然, 这一问题承接上一节“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教学内容之第二点“人的生命独特性更多地表现在, 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而来, 问题的提出兼有回顾旧知并为学生新知的学习奠基之意;同时, 学生的回答必然涉及知识的迁移、应用、拓展以及对故事中人物的分析、评价等, 这一能力的展现又与学生的归纳思维、因果思维等密切相联,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 “生命的独特性会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珍爱生命的人, 无论何时何地, 无论遇到多大挫折, 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这就使问题的内涵避免了仅仅停留于问题本身, 而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当然, 由此亦可见, 问题内涵的丰富是以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情实际为基础的, 是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的拓展, 远非教师臆想所为。
三、问题设计要直指教学目标, 目的明确而准确
与明确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教师问题设计的目的及其指向也应是明确而具体的, 并应在提问之前预先对学生可能的回答做出预案。这样会明确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与内容范围的界定, 也会使教师获取明确的信息反馈, 及时根据学生思考状况调整教学策略。否则, 即可能会使学生的思考与回答陷入混乱、进入误区。以问题“面对安全威胁, 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例, 这个问题貌似严谨实则很模糊, 第一, 没有告诉学生明确的知识范围, 所谓“安全威胁”是否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或其他;第二, 没有告诉学生确定的认识主体, 即“谁”应该, 是否学生、公民或某一特定群体等;这两种不确定, 增加了题目的难度, 会给学生的回答造成极大的障碍, 极有可能会使学生的回答重此轻彼, 失之于片面;相反, 如下修改过的问题设计, “面对食品安全威胁, 作为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很大程度上就不会出现这种弊端。同时, 问题设问的指向也应是明晰的, 即要以清楚的提示语告诉学生需要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或者“怎么办”, 避免貌似开放实则过于宽泛的笼统的提问。
总之, 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 有赖于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智慧, 以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开展的对问题的充分的研究。这种研究,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摘要: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 有赖于教师对问题的充分研究, 一是问题设计要有的放矢, 针对教学要点提出;二是问题设计要内涵丰富, 有一定的深度;三是问题设计要直指教学目标, 目的明确而准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问题设计,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金银将.例谈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设计[J].广西教育, 2013, (34) :91-91.
设计出发点 篇9
建筑面积:儿童楼5232m2, 妇产楼4046m2
建筑层数:地下1层, 地上2层
设计时间:2009年-2010年
设计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与美国KPF公司合作设计
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位于望京地区西北部, 利泽西街路北, 由妇产楼和儿童楼组成, 整个医院风格延续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 (阜成门) 的装修风格, 借鉴美式医疗设计特点, 以现代女性和儿童医疗保健为核心, 力求创造一个国际化、个性化的高品质医疗环境。该项目投入使用后, 受到医患和业界的好评, 并荣获2014年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大赛铜奖。
儿童楼的设计结合儿童色彩心理学
儿童楼在望湖公园正门西侧, 地下1层, 地上2层, 建筑面积5232m2, 设计中, 结合儿童色彩心理学, 分析了色彩系统对空间的影响, 力求创造一个儿童喜爱的彩色空间。
*色彩系统的空间应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幼儿喜爱艳丽明快的颜色, 且对新鲜颜色的偏爱会持续整个儿童阶段。因此, 使用明度高与纯度高的色彩是这次设计的亮点。除了强调色彩外, 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 我们对空间进行了系统设计, 以色彩分区成为空间的特色, 例如一层诊区分为绿粉橘蓝紫5个分区, 科室护士站背景墙色调及护士站灯箱等与相应分区地面点缀色一致, 这为不同科室提供了不同的环境氛围, 可识别性更强;色彩搭配的黄金比例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设计方法。经研究, 空间配色黄金比例即背景色、主体色和点缀色的黄金比例是70︰20~25︰5~10;我们依托于科学的数据, 设计舒适的彩色空间, 让医患拥有更好的工作和就医环境。
1-2.医院整体建筑延续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的风格
3-4.儿童楼一层、二层色彩分区图
5-8.儿童楼大厅、护士站及病房
*依托于色彩体系的材料使用
材料的使用与色彩体系遥相呼应, 在整体色彩体系前提下, 对材料的质感和触感的氛围设计尤为细致, 例如一层大厅服务台的生态树脂板头光柱, 采用流行的生态树脂板配合藏灯进行透光处理, 质感温暖而舒适, 光线柔和而灵动, 成为空间细节的点睛之笔。
*依托于色彩系统的光线烘托
医院附近湖青水绿、光线充足, 室内空间如同取景框一般, 使室外色彩融入到室内空间, 也使自然光与人工光达到了更好的配比, 空间品质进一步提升。
妇产楼的设计重在产妇生产后的恢复和修养
妇产楼位于望湖公园的东侧, 与儿童楼相同, 均为地下1层, 地上2层, 建筑面积为4046m2。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围绕, 妇产楼十分适合产妇生产之后的恢复和修养, 设有33间单人高级病房, 5间待产室, 8张新生儿病床。
*从孕产妇的心理出发
妇幼医院主要为孕产妇和婴幼儿服务, 因此我们区别于一般医院的设计方式, 从孕产妇的心理上去考虑医院的功能布局, 在功能上给孕妇更多的关怀, 在视觉及感官上给予她们安全感和温馨感。整个医院的色调采用高饱和度暖色及木色, 起到缓解孕产妇的紧张感、减轻疼痛及安抚其心理的作用。适当在开放活动区及休闲区配以明快的点缀色, 起到活跃空间氛围的效果。在功能布局上除了设置配套医疗诊室和病房外, 还设有开放活动区, 供主题讲座和活动使用。
另外, 在一层入口尽头临湖区设置咖啡厅及室外露台, 入夏湖边荷花盛开, 荷叶飘香之际, 特别适合产妇们小憩, 也让医院的患者可以闻到咖啡的香气, 恍若自己并非来到医院, 而是来到一个愉悦的休闲空间。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 检查、待产、手术主要集中在一层及地下一层, 病房主要集中在二层, 做到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将流线分离, 避免交叉, 做到合理布局。
*人性化的家庭式病房
病房的设计与国际接轨, 部分病房为LDR病房, 即阵痛、分娩、恢复的过程全部在同一房间、同张病床度过, 减轻产妇的负担、降低生产时的危险性。整体设计均采用家庭式设计, 营造温馨的氛围, 给孕妇以安全感, 让她们在医院度过如同家一样的孕产阶段。所有病房均采光充足, 窗外公园美景一览无余, 均可称为“园景房”。安静的氛围, 新鲜的氧气都为孕妇们的待产及修养提供最佳的环境。病房内配套设施齐全, 双人沙发可变身为沙发床, 供家属陪住。每个房间都配有独立的卫生间、保险箱、冰箱和衣柜, 满足产妇及家属的日常生活。卫生间采用进口鹅卵石地面, 防滑且美化空间。走廊和病房内均设有医疗扶手, 方便产妇们产后简单锻炼。每间病房四季均保持常温舒适状态, 也可根据需求调整温度, 使人性化处处得以体现。
*安全材料的应用
所有装饰材料均选择适用于医疗的高端产品, 大部分材料为国外原装知名进口材料, 无论从质量及颜色、花样、安全性均达到较高水平。在装修工艺上, 使用方也提出较高的工艺要求, 力求完美。所有墙面阳角处均采用进口高端护角, 起到防撞作用。公共区域地面多为进口水磨石, 病房区多为卷材, 易于打理。在材料的选择和施工中充分考虑孕妇们这一特殊人群, 尽量采用天然环保绿色材料, 避免尖角及易碎材料。在灯具照明设计上也避免直射光, 采用暗藏防眩光及灯片等照明方式给予孕妇贴心的照护。
设计出发点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体育教学设计的理念, 即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理念、准备活动设计理念、场地与器材布置设计理念和总结评价设计理念。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对已发表的文献、书籍进行检索与研究分析, 从中找出设计理念对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影响有哪些, 如何提高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策略等;通过网络交流平台 (Q Q、论坛发帖) 进行专题研讨, 对理念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影响分析讨论, 以此提升对设计理念的认识;通过教学实践进进行验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分析出设计存在的问题, 追溯设计理念的哪些不足。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堂导入设计
在一次投掷课的教学导入环节, 作用采用了情景导入法。采用这个导入设计的初衷是因为投掷课体育项目中学生不是很喜欢, 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都是懒懒散散的, 没有活力。同时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好奇、探险欲望强是这些学生的重要特点, 因此结合这些我都设计如下:案例1:投掷课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加入你现在手中握着一把鱼叉, 这时你的面前出现了一条大鱼, 你会做什么? (观察学生的表情, 考虑下一句话的引出)
生:快速将鱼叉投出去! (反应强烈, 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和经历)
师:那么, 加入你是一名战士, 手握一个手榴弹, 你发现了敌人向你跑来, 你又会怎么做? (继续观察, 考虑再次激发学生兴趣)
生:将手榴弹投出去!
师:很好, 你们做的很棒!可是如果你的技术不好, 鱼叉没有射中, 手榴弹抛的离自己很近, 怎么办呢?
生:哈哈。。。。。。。 (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交流积极)
师:好, 为了不出现这样的事情, 今天, 我们就共同学习这些技巧!投掷! (完成导入, 心理轻松了许多)
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导入获得了成功, 这说明课前的充分分准备起到了作用。同时笔者也认为认为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抓设计住了学生的心理。设计中采用情景导入法,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 实现了导入的任务。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较流行的导入策略主要有9种 (整理后见下表部分为网络搜索, 作者不详) 。这些导入设计可以归成“看、听、说、想、体五类, 看类 (插图导入法、视频导入法等) 主要是利用了学生视觉效应完成教学导入;听类 (常规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激励导入法等) 主要是利用了学生的听觉完成课堂教学导入;说类 (讨论导入法、提问导入法等) 主要是利用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完成教学导入;体类 (游戏导入法等) 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身体体验来完成教学导入;想类 (情境导入法、价值导入法等) 主要是通过老师的描述学生自身的联想完成教学导入, 还有些是以上几种导入的综合。”[2]笔者认为导入设计的好与坏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具体的对象和具体的时间进行灵活变通, 不能太死。
2.2 准备活动环节设计
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在相对较短时间内, 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使生理和心理都做好准备, 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的一个师生互动过程。研究发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因素三个方面。但往往学生对其并不重视, 敷衍了事者居多。体育教师要提高准备活动的重视程度, 有效的设计准备活动。例如, 在篮球课上的准备活动设计
案例2:篮球课的准备活动设计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是篮球课。可是为了避免和降低你们的运动损伤也为篮球学习做好不垫, 下面先要进行准备活动。 (故意提高音量和拉长音, 以吸引和调动学生)
生:好! (回答干脆, 有利。说明积极性已经被调动)
师:看老师示范!
生:认真观察, 并少部分人交流讨论!
师:下面, 让我们一起做! (球操, 4-8节)
生:积极参与
由于篮球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 所以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 但教师要做的就是借力大力, 通过捆绑式来实现准备活动的有效性。这说明只要教师适当改变一下手段, 就有可能带来我们想不到的效果。如果, 在操的编排上再新颖些, 配上音乐效果会更好!笔者认为在准备活动设计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学生对象、场地器材有充分的了解, 这样的设计才是有针对性。
2.3 场地、器材布置与设计
体育是一项对场地、器材依赖性相当较重的学科, 因此, 几乎每节体育课都需要一定的场地或者器材作为练习辅助。但是, 场地、器材并非是有了就可以了, 也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的设计与布置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功效。教师要学会一物多用的本事, 做到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如拿跳绳为例, 除去跳绳的本质功能之外还可以作为起跑线、标志线、障碍线等, 再比如实心球可以作为标志点、保龄球游戏等。
3 结论与点建议
3.1 理念是有效是保证设计有效的前提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的有效与否关键要看设计者的理念是否是有效, 这一点非常重要。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设计者的理念是有效的, 所以实践应用中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积极实践, 提升自己设计理念的有效性。为此, 笔者建议体育教师多进阅读最新、最前卫的书籍、文献研究成果, 多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 各种大大小小的学术活动, 多浏览体育专业的权威网站, 期刊杂志网站, 获取提升自己的养分。同时也有多交流, 多思考, 多总结。
3.2 有效的教学设计要准确把握教学设计的内涵
笔者认为只有知道是什么才知道怎么做, 所以要对教学设计的内涵进行必要的了解与理解。对教学设计的理解笔者比较同意这样的界定, 即“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2]诚然, 每个学者 (教师) 对教学设计的内涵都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其核心内容是不变的。那就是教学设计只是一种教学的预设, 实际教学中具有可变性和不稳定性。笔者建议体育教师们要多都学习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书籍、文章, 多看教学设计案例, 不管好的、还是差的, 都有其可借鉴的东西在里面, 关键看我们是不是有心之人。
3.3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在反复修改中产生
笔者认为好的教学设计或者说有效的教学设计, 不是一次就可设计出, 而要经过反复的实践与修改才行。换言之, 教师做教学设计不能图快图方便, 要认真思考、认真谋划。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不能半途而废。没有那个人生下来就会教学, 就会做教学设计, 都需要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中去锤炼自己。笔者建议我们的体育教师要大胆地将自己的设计赋予实际, 从失败中找原因, 从成功中找规律, 这样自己才会快速成长。
3.4 有效设计的最好检验途径就是教学实践
我们的教学设计最终目的还是促使我们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的是否有效性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况等进行去检验我们的教学设计。理论上的有效设计并不能代表现实中有效设计, 我们不看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们只看学生的反馈是什么, 学生掌握了没有, 积极参与没有,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有效。
摘要: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归纳法等对体育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标准进行了剖析, 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在各个环节上都应依据教学实际, 不能脱离教师、学生、学校环节, 关键取决于教授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设计,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烈明.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的重新审视和策略研究[EB/OL].http://www.hzzdfz.com/article/jspd/kylw/2006/11/22/1818481023.html.
设计出发点 篇11
在启航仪式上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执行会长侯克鹏先生、红星美凯龙集团总裁助理&招商商管理中心总经理胡利杰女士、红星美凯龙集团副总裁助理&创新设计联盟秘书长朱家桂先生、创基金理事梁景华和琚宾分别做了精彩发言。随后在现场众多来宾的共同见证下,嘉宾们同时触摸电子屏幕,共同携手为“2016米兰设计周——当代中国的生活哲学展”启航。
此次展览的主题“传承-站出来”,不仅是对三次参展米兰设计周“坐下来”主题的继承,更是突破,是以更易懂的姿态、更开放和互动的方式,表达中国的生活与现实文化的碰撞;不是单纯标榜也非刻意彰显,而是更亲密地与世界联系,让各方的目光“看过来”。可以说,“站出来”是一次东西方文明激荡、沉淀的过程,展现的是当代中国设计与传统文化间的关联,也是中国人在‘礼’中求变求新的一个过程。
在此次展会中首次展出的有:云椅,钢之实,云则虚,如云似天的“云椅”;轻柔空竹千变化,精雕之器的明馨,领绎明式作传承;以木为珠,以珠为器,以器为延续的“珠算”系列作品;“扇”系列,小柄团扇,幻化成一缕东方的雅致气韵;西夏凿铜刻文造印,现今,以印为具的“首领”系列作品;黑白虚实之间,寻求最平衡的构图衍生出“局”;圆镜置屏风,好似一轮明月上窗棱表达的“素月”系列作品;以“蝶恋花”承东方韵味为上,启西方雅致为下;伴榻对坐,看袅袅茶烟随风去的“承伴”系列作品,形有虚实,意可无穷;一旦陪伴,便是长久的“伴”和曲线流畅,形体圆润活泼的“糖果”主题作品等令人惊艳的创作。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展品,巧妙的将中西文化,创新工艺融为一体,此行,并不是单纯标榜或彰显,行为就是姿态,起居即是品格,为的是主动诠释其神韵,展示当代中国人真实的生活方式和蕴藏其中的东方哲思。
现场展播主题预告片“传承-站出来”,真实地纪录了以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10件旧器物为原型设计出的新器物的诞生历程,讲述了设计及制作背后的故事。通过新旧物品在外观和功能上的对比与搭配,形成可以使用的生活布局。这些新器物分别由创基金的邱德光、林学明、梁景华、梁志天、梁建国、陈耀光、姜蜂、戴昆、孙建华、琚宾十位理事以及他们的搭档共同设计完成,并且由华日、柏森、联邦、曲美、荣麟、左右、城市之窗、拉卡萨、百强、锐驰十家企业提供工艺支持并精心打磨完成。彰显了我们中国家居原创力量一直所坚持的信念,以及中国文化价值观与家居品牌的融合与对外输出正在悄然形成世界新格局。
红星美凯龙试图将中国原创设计品牌及原创设计师推向全球舞台,发出中国声音、与国际思维碰撞,达成多元文化的语境的理解。此次与创基金合作,更是希望激发精英力量和中国原创力,推动行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为中国老百姓带来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优质生活方式选择。而选择参与米兰设计周这类高起点国际盛会,非常具有挑战性,其能鼓舞中国设计界和家居行业统一信念,让中国文明“站出来”。
设计出发点 篇12
关键词:报刊改版,设计要点,读者需求,媒体竞争
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 一般概念中的“读图时代”早已过时, 表层视觉元素的冲击作用不能够覆盖掉信息主体本身的深层含义。因此, 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纸质传统媒体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各出奇招。如以《京华时报》2009年4月15日的改版为例, 改版有以下要点: (一) 、将“北京人的都市报”口号打上报头。 (二) 、“京华时评”登场, 评论增加了原创性评论。 (三) 、文娱单独成A叠。 (四) 、版式调整, 3版设目击版 (1) 。此次改版一改《京华时报》以往的嘈杂风格, 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定位更加明确。受众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促使平面纸媒改版, 面对这样的压力设计人员更要慎重思索, 寻求有效的编辑方案, 本文则着眼于探讨如何设计平面版式以提高其阅读效率, 期望通过摸索得出一般规律以指导实践。
1、版面设计要点
以报刊为代表的平面纸媒在设计编辑版面时, 从编者角度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视觉感应, 即整体和平衡。
1.1 整体感
是指在版面的视觉处理上, 要能够给受众传递平面印刷品空间一致且浑然一体的感觉。报纸、杂志的共性在于版面的结构以各种块元素构成, 整体感要求各块之间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不互相排斥, 通过各种组合手段, 形成版面的向心力。1.1.1文字
报纸、杂志的版式设计中, 文字是版面内容的主体, 前面已经提到过, 虽然“读图”这一目的仍是引导读者阅读平面报刊的原因之一, 但对信息本身细节内容的了解和社会意义的探知已经成为更多读者翻阅报刊的最终目的。将文字作为确定版面轴心, 具体表现在文字块的编排应如何固定版面结构, 形成较为明显的平面骨架。显性的轴心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辨别, 如版面的中轴线、某个线条或明显的标示;隐形的轴心并无具体的可视符号标示, 而是隐含在版面的各类信息内容相互组合搭配中, 形成的某种视觉暗示。
如何设计突出文字功能的版面轴心, 具体的编辑技法则体现在文字块的分栏上。分栏需要考虑版面中每个信息主体的分栏数、栏宽, 各个信息之间的分栏关系。如果在编辑时忽略各块之间的关系, 将注意力局限于每个文字块, 就容易割裂整体之间的联系, 自然谈不上版面轴心的存在。因此, 编辑文字的第一步即要确定版面的基本栏。明确基本栏的数量之后, 第二步开始考虑信息个体的文字块的分栏数及栏宽, 当然, 这里包括了信息内容的因素。 (2) 由于以基本栏为分栏标准, 因此能够保证分栏整齐, 有规律可循, 版面的分栏脉络清晰且容易辨认。
1.1.2图片及色彩
当版面中的图片较多, 且面积较大时, 可以考虑以图片作为确定版面轴心的参照依据,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图片的数量和在图片意义的视觉顺序。具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 如果有明确的主图, 即能够形成惟一的视觉中心, 此时版面的轴心则成显性, 文字及其他元素起到配合作用, 编排技巧也以图片为主, 形成中心合围或是横纵向搭配的效果。第二, 由信息内容决定图片使用较多, 数量在5张以上, 且彼此之间无主次差别, 则将图片作为统一整体, 形成版式上的规模效应, 同样以其所处位置来确定版面轴心。
色彩的运用技巧在某种程度上和图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色其是否能打动人, 是否能成为设计亮点, 就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衡量。要借助传统文化去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多种艺术语言的交叉中找到设计的灵感。
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 创造过为世人瞩目的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 在民族文化中占有绚烂的一页, 同时在民间美术上得到映射, 也是国人特有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集中反映。民间美术多以吉祥的内容与美的形式来表现, 体现出喜庆、吉祥的氛围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其纯朴、自然、人性化的表现形式, 带来了非凡的创意和特殊的风格, 并且透射出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民间美术与社会生活表现出天然的亲合性, 它能在瞬间抓住人的心理, 使之产生丰富联想和共鸣, 使人的心灵得到激荡和慰藉。由此产生的愉悦心理和美好感受, 跨越时空, 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它连通了人们共同的心理倾向和感觉经验, 使处于不同目标、角度的人, 从传统艺术沉淀下来的形式中, 感受到不同层次彩构成版面轴心的方法较为简单, 即色彩的统一和色彩的鲜明对比。色彩的轴心控制要求编辑人员熟悉掌握色彩原理及专业的色彩搭配方法, 了解色彩的代表意义。在版面中确定一个主色调, 或者选用在色相环上主体色与相邻色彩的过渡色, 虽不属于同一色彩大类, 但过渡自然, 色差不会过于明显。使读者在短时间内阅读信息时容易忽略色彩的差别, 而产生对色彩统一性的认同感。另一种方法则是运用色彩的对比, 选用色相环上一些典型的对比互补色, 通过颜色强大的视觉压迫作用控制版面的节奏, 形成版面轴心。
1.2 平衡感
提到平衡的处理, 最直接的就是对“量”的控制, 但操作起来会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如果图片的视觉压力过大 (图片大、色彩较重或是图片数量较多) , 就应该用更多的文字去平衡它。类似的案例很多, 而实际上读者阅读后的感受和编者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道理很简单, 平衡的处理过程体现在各元素的量的调节上, 但最终的目的是要形成张弛有度的阅读感受, 平衡的结果在于验证版面的“轻重”, 所以, 处理各种关系遵循的是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习惯。例如, 当版面中的图片视觉压力较大时, 文字则不宜过多, 同时应该配合较为明显的空白空间, 这样的安排是考虑到读者阅读时的情绪, 视觉压力较大, 对读者的心理暗示则更为强烈, 在情绪上需要缓冲, 较少的文字和空白则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休息”的时机, 反之操作, 则视觉压力更重, 容易使读者产生情绪上的急促感, 进而厌倦阅读。
2、须实现的阅读效果
首先, 任何一个版面的设计必须保证脉络清晰, 可提炼版面骨架, 并使读者能够准确辨认版面的主体结构。第二, 视觉顺序。所有平面印刷品都必然有一定的阅读顺序, 这体现在编者对各元素的修饰效果上, 要求读者和编者形成对版面认识的共鸣。第三, 文要对题, 且主旨明确。这一点主要针对信息内容本身, 报纸在此方面做得较好, 这与报纸本身具备的时效性特点有关。相对编辑周期较长的杂志则会出此情况。
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平面版式设计作为社会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 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其信息是否能有效地传播。在强调内容为王的平面媒体中, 对形式已经越来越重视。总结一般规律, 而最终目的仍是要还原编辑的意图, 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貌, 形成合理的版面设计理念, 提高版面的欣赏性和可读性, 并将此理念运用于平面纸媒的编辑策划之中, 增强信息主体的传播效应, 更重要的是在当今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 能够稳步提高媒体自身的实力, 赢得受众。
参考文献
[1]张子让著.《当代新闻编辑》[M],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设计出发点】推荐阅读:
工具型网站的体验设计――从广告平台出发10-27
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07-06
重新出发的初三作文_重新出发的作文06-01
从脚下出发作文600字 从脚下出发作文07-17
学生出发06-16
出发作文06-20
选择春天出发06-24
从心出发07-29
从问题出发08-26
《向幸福出发》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