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生·我

2024-08-04

网络·学生·我(精选3篇)

网络·学生·我 篇1

一年的实践, 日新月异;一年的磨砺, 沙里淘金;一年的感悟, 心旷神怡;一年的收成, 满载而归。我校与浦师附小联合开展网上教研以来, 本着“实践—反思—改进—实践”的教研思路, 依托“稳中求发展, 稳中求提升, 稳中求品位”的原则, 建立了“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网络校本教研体系,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更为两校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架起了金桥。

我们深知, 当今信息时代,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超越时空界限的交流、探讨、对话和互动的条件。因此,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 以网络资源为依托, 开展网上教研活动, 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 探索出我校与浦师附小联合开展网上教研的新模式。

我们在以往“互动交流”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网络教研的特点, 根据教学实际, 探索出了几种活动模式。

●“自修提升”学习模式

模式主旨是倡导教师网上学习, 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 了解教育家的事迹、课程改革的理念、典型课例等。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走进专家。2006年暑期, 上海市组织“862”观课、评课活动。我们把专家的讲座、老师的教学实录挂在网上, 带领教师学习、探讨。我们的教师第一次参与其中, 着实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网络教研氛围的浓厚。教师的思维在空中得到碰撞, 教师带着困惑学,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 联系教学实际, 查找不足, 寻求改进策略。同时, 学校根据学习情况, 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走进文本, 研究、设计解决方案, 再把个人的设想挂在网上, 与同行探讨。

理论引领。网络学习如同在知识的海洋中驰骋, 因此我们在“互学共进”网站中设立了“理论引领”栏目, 为教师转载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典型课例、教学课件及教学中的易发问题, 并定期更换, 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习。教师需要时随时点击, 既方便又快捷。比如, 学校领导听课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明确, 我们在网上搜索了大量有关方面的知识, 组织教师学习、做学习笔记, 再结合自身教学, 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今, 我们的教师主动参与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的欲望很强烈。现在两所学校的数学教研组把网上教研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 形成浓厚的研究、学习氛围, 教师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 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记录, 教师在自修中提升, 在引领中成长。“只有学习精彩, 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 生命才会成功。”只有这样, 我们的校本教研才能一步步走向繁荣。

●“大聚小散式”互动模式

“大聚”指两所学校数学教研组组织网络教研集体活动, 教师借助“互学共进”网络平台互动教研。

上学期我校承担了一节区教研课, 我们就是利用“互学共进”网络平台, 先由上课老师写好教案以后上传, 然后定时、定人, 组织新区教研员胡松林老师, 以及结对的浦师附小的袁群老师、丁熙琼老师等与我校的老师一起进行网上教研、集体备课。下面就是老师们在平台上的互动留言。

关于引入

胡松林老师:情境导入是二期课改所倡导的, 所以我们在课开始就创设一个情境, 我认为钱老师由这样一幅直观的图引入, 三角形和圆形是小朋友熟识的图形, 引导学生同一事物, 不同角度去思考, 它的列式可以不同。注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关于教学过程

(1) 动手摆一摆, 认识几个几

胡松林老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 这也是二期课改的重要精神, 同时这也符合小朋友的认知规律, 而且要注意摆出几个几, 一堆堆地放, 然后老师再把小朋友摆的情况展示交流, 最好把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能一一罗列, 学生实在有困难, 教师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原本胡老师的设想可以放手让小朋友摆12个小圆片, 可是试教时发现12个小圆片摆出的几个几有六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有些困难, 教学实践也拖延了。通过观看网上录像课后……

浦师附小的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摆6个小圆片更合适。同时浦师附小的袁老师强调:学生说出比如2个3, 教师用教棒以画圈的姿势 (动作要缓慢些) 引导学生说出2个3是6, 以此类推, 1个6是6, 6个1是6, 3个2也是6, 让学生亲历并初步感知几个几。

胡松林老师:每个环节小结必须回到这节的重点, 这里可以小结为:通过刚才的数数, 同一个数可以有不同的数法, 同时我们知道了几个几。注意和前次的小结不同之处, 这里出现了几个几, 说明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2) 动手圈一圈, 建立几个几

胡松林老师:这节课的高潮所在是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让媒体真正为我们突破教学难点服务。建议分以下教学步骤:

圈一圈20里有几个几 (每人给一张练习纸, 对于这个环节的设计其实是有争议的, 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角度来说, 应该每人给六张纸 (所有可能性) , 可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通过讨论每人还是给一张纸, 六种情况还是可能通过学生的思考得以集中交流的。

袁老师提出:六种情况张贴交流后, 可以让学生辨析:有没有不一样的圈法?

这样让学生通过辨析, 自我纠正那些圈的形状不同而圈法相同的情况, 解决了钱老师在试教时反复强调而学生一再犯错的困惑。

根据不同的圈法, 认识几个几, 并出示板书。这个环节钱老师认为是这节课重点也是难点的突破口。为此她通过网络又特意向袁老师取经, 如何讲清这个知识点。

袁老师给钱老师的建议是语速放慢, 可以用教棒辅助, 与动手摆的环节相同, 用教棒以画圈的姿势引导小朋友:每次圈了几个, 圈了几次, 表示几个几。后面的几表示什么?前面的几表示什么?以此类推, 转变为学生自己会说, 并在头脑中建立几个几的概念。

“小散”指两所学校结对的数学备课组的活动, 小组都有安排活动、监督活动、组织活动的备课组长。两所学校分管领导分别参与小组教研活动, 活动步骤分五步:准备 (教师自主探究、研究教学内容、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 ;说课 (介绍设计思路) ;互评 (组内教师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备课教师答疑) ;讲课 (备课教师上汇报课、组内人员听课) ;反思 (个人反思、组内评课) 。备课组按照活动要求开展活动, 活动结束后教师把问题带回到“互学共进”网站上进行交流, 教师共同探讨解决、落实。这种互动教研活动, 构成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校本教研的模式。

●“友情链接式”听课模式

在新课改中, 每一位教师都应认识到自己是一座宝贵的资源库, 都是活动的主人。所以在我们的校本教研中, 通过同伴间彼此听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以往的听课中, 我们的老师经常会遇到高兴而去、扫兴而归的时候, 原因是老师们有时候没有准备充分, 把听课教师拒之门外。因此, 我们采取了“网上留言”、“课例回放”等形式, 对精彩的课例或公开课学校统一录像, 挂在网上, 教师随时可以光顾。这种听课模式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既尊重了听课者, 又符合教师身心发展规律, 拉近了教师之间的距离, 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有目标、有内容地开展,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浦师附小的一位老师在看了孙桥小学一位老师上传的教案和录像课后写到:

沈老师:看了你上传的《周长》教案和试教的录像课后, 真为你的敬业与上进而高兴。整个教案的设计通过呈现贴进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 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 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通过呈现一些实物和图形,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并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去发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有个建议:教学时, 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不规则图形,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索材料, 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含义。如, 描一描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 指一指物体表面的周长等。

在我们的“互学共进”网络平台上, 可以看到许多像上面教师与教师之间“一对一”互动交流的“场面”。在这里教师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与其他教师在线答疑, 这样有目的的人机互动交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案例透析式”教研模式

案例分析的内容来源于实践, 材料丰富, 易于交流;案例分析时通过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受分析, 有助于教师领会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提高运用教育教学原理对自身工作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案例分析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 在不断总结经验、明确方向的同时,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和对教育教学的领悟能力;案例分析时从多角度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解读和研究, 有助于把先进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下面以一次网络教研活动为例, 说说如何进行“案例透析式网络教研”。这次教研活动是我校开展的“老教材如何体现二期课改新理念”的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上课老师把上课的设计传到“互学共进”网络平台上。

“条形统计图 (二) ”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难点是根据数据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制作条形统计图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 师生合作, 制作1992年、1996年中国获得的奥运会银牌统计图, 由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看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边看边揭示步骤;接着小组合作完成近四届奥运会银牌统计图;然后对比练习即出示缺少要素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从而进一步认识怎样才是完整的条形统计图;最后根据数据, 再制作统计图……

接着我们组织老师根据这份设计一起讨论, 其中有一位老师写到:

我发现这样设计不太理想,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学生看的时候多, 思考的时间少;动手做的多, 讨论、交流的空间少。

针对这些情况, 我建议:把这个教学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主要解决如何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 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书本, 尝试制作条形统计图, 在学生画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情况, 同样的数据, 有的条形画得很高, 甚至画不下, 有的条形很低。接着让学生观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通过比较, 学生在实践中领会, 在操作中感悟到应怎样来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第二个层次, 主要解决如何才能画一个美观、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当学生制图后, 让学生互相评价, 在反思中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既要注意科学性, 又要注意美观性。

总之, 这次网络教研活动非常精彩,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另外一个值得希望与期待的空间, 当它把大家的教学思想汇聚在一起的时候, 它又成了教师们的教学资源库, 也是教师群体进行团队修炼的平台。我们不但可以获得教师们精心收集到的教学资源, 更为宝贵的是, 我们还可以感知每位教师最为真实的教学体悟, 获得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最为诚挚也是最为专业的褒扬与批判。

“互学共进”网站的诞生, 为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另外一个值得希望与期待的场所, 只有把握好了这个机会, 教师专业成长才可能有更为美好的前景。只要大家相遇在网络中, 就意味着我们愿意抛却日常生活中受习俗与权威控制着的交流方式, 愿意以平等的态度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去评论他人的思想, 去接受他人的评论, 这是传统的教育环境所无法企及的。

“采得百花方成蜜, 淘尽黄沙始成金。”我们相信, 经过春的播种, 一定会迎来秋的收获。

网络·学生·我 篇2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人们以各种面目出现,未必都是真实的。一位网友曾这么说过:“现实中,人们用真名说假话;网络里,人们用假名说真话。何时人们才能用真名说真话?”其实我想未必如此。现实中,用真名说真话的人很多;网络里,用假名说假话的也不少。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我们首先考虑上网为了什么?聊天为了什么?如果仅仅是发泄情绪,我们无需要求对方一定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是寻找友谊或者理解,那么我们自己首先应该真诚。网络聊天的意义可以说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熟人之间的聊天。在与网友聊天的过程中,我很高兴的感到,自己可以成为对方发泄情绪的目标,也可以向对方说出自己平时无法对熟人说的话。网络聊天可深可浅。发展到能够互发邮件以后,那种等待对方邮件的感觉通常是美好的,也能让人感到一种神秘的乐趣。有时以不同的身份、性别出现,你可以感觉到许多非同一般的感受。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可以让我们的心随着鼠标和键盘飞向更加广阔的空间。网络又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的功能正在日益强大。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的把心理垃圾倒出来;在这里,人们可以寻觅到知音,获得友谊;更有不少浪漫的爱情故事诞生于网络里。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与现实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人为的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又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为的拉大。在这里,我们可以同时与远在异国的亲友及时交谈,也可以跟你的邻居聊天。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仿佛不存在。这在现实之中无法做到的。

我·网络作文 篇3

如果我是网络高手,我要设计一种是用玻璃造成的高科技多功能房子,这种房子可以防盗,房子具有的防盗功能可不一般,如果小偷从开着的门窗翻进来,门窗就会自动关闭,自动扫描仪就开始扫描,把小偷的外貌扫描下来,把报警的信息发送到派出所,派出所收到了这份信息后,马上派出警察把房子包围,这时门窗就会自动打开,警察就可以冲进去房子里抓小偷。

这座房子还可以防震,如果发生地震了,这座房子马上飞起来,停留在半空中,里面的`人没有丝毫感觉到地震了。这座房子还可以自己保护自己,如果这座房子是造在山脚下,万一大山崩塌了,房子便会被厚厚的保护膜团团包围,石头在碰到保护膜的时候一个急刹车刹住,稳稳当当地落在地上。房子还可以根据主人的需要,调节室内的温度变化,根据主人的心情,调节室内的色彩。

如果我是网络高手,我要设计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潜水艇,它由几十多台微型电脑、芯片、高科技线路组织而成,而且还有变乌贼的本领,变乌贼的时候,可以放出墨汁,乘机逃跑,如果这种方法还不行的话,就可以用全新智能型的自我保护系统。

上一篇:合成机制下一篇:拱坝坝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