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扶贫工作

2024-06-09

山区扶贫工作(精选12篇)

山区扶贫工作 篇1

一、“推普”工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作为国家标准和全国通用语言的普通话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所以在学校推广普通话也比较困难, 特别是在低段还要用双语教学。“推普”工作虽然已开展但却受多因素影响, 效果有限, 也给平时的教学带来了许多不便。在语文教学中主要表现为:语句不够通顺, 由于彝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 特别是有些词和句子的说法与汉语相反, 如“吃饭”在彝语中就被说成“饭吃”, 有些学生就直接将彝语中的词中的单字译成汉语中的单字连在一起。句子方面主要表现为语句颠倒, 如在汉语中的“你吃饭了吗?”有学生可能按彝语的的习惯说成“你饭吃了吗?”;在阅读中, 对句子和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较弱;写作受到极大的限制, 有许多学生不是想不出来, 而是说不出来继而写不出来, 即便写出来了语句也不通顺、流畅和生动;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字题和应用题的题意而列错式子。

二、以“推普”促进教学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都对“推普”工作非常重视, 方法与我刚教书时不尽相同, 但却大同小异, 每批学生实施下来效果都很好。其间我发现如果教师放松了要求, 学生用彝语表达的习惯又会慢慢恢复, 所以必须常抓不懈。另外, 只要有说普通话的氛围, 对其他学生也会产生好的影响, 如学校学前班的学生会在高年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自觉地学说普通话。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高不少, 我在教学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学习时也没那么吃力了, 最后在学年末的州统测中成绩进步非常大, 我认为成绩的取得与“推普”工作的开展是有一定的联系。

三、以“推普”促进学习

1.“推普”目标。新课标的部分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 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口语交际要求学说普通话, 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 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口语交际要求能用普通话交谈。第三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其中2500个会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阅读从第一学段开始就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具体实施。学校重视, 教师落实到位并以身作则;重视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 尽可能地将各学段的识字目标落实到位;重视阅读教学, 让学生逐步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课外读物, 并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让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要求;营造氛围, 让学生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用普通话交谈的习惯;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促进“推普”工作并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

3.坚持“推普”。由于笔者也是彝族, 从小在彝语的环境中成长, 所以刚参加工作的我就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和学生们相处了一个多星期后我就引导学生认识到不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给学习带来的诸多麻烦, 通过举例子, 学生认同了我的说法。之后我便提出要求, 要求学生在校的时间都要使用普通话和他人交流, 无论是上课回答问题, 还是课间休息时与同学间的交谈, 甚至和过路的人交谈时也必须讲普通话。由于学生的坚持, 在一段时间后, 他们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信只要有教师的重视并把工作做到位, 山区彝族聚居区学校的“推普”工作一定也会取得成效并以此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山区扶贫工作 篇2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已经结束了。在这一年中,我时时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教好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安心山区工作,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为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先将本人在这一年来的思想工作表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上

一年来,我积极服从学校领导的分配,主动挑起最苦最累的管理学校伙食的工作,及工会与少先队工作,除此之外,还担任了五年级的班务和语文教学工作。从不因任务重,太辛苦为由向领导诉一声苦,叫一声累。教学及班务工作上,我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把微笑带进课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耐心的教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开好每一次班会。经过努力,我所带的班级整体风貌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搞好工作的同时,不忘与同志们搞好团结,尊敬领导及同事,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同志。

二、思想上

一年来,我时时处处不忘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关心国际时局,关注国家大事,民意民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于XX年年元月5日被正式批准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自被批准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我更是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同志们的表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一年来,我从不因故请假,迟到,旷工。不怕苦,不怕累,总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以一名党员和教师的双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们及学生们的好评。但是,检查起来,所存在的缺点毛病也是不少的,还需今后努力改正。主要缺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欠缺,还存在有懒惰思想;二是工作虽然很努力,可是个人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成绩进步太慢。今后,我一定在校领导及全体同志们的帮助下,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都能更上一个台阶!

烟草种植对西南山区扶贫的意义 篇3

关键词 烟草种植;扶贫;农民增收;西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46

全国13亿多人口的全面小康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扶贫是我国政府和老百姓的一项重要工作。西南山区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是典型的贫困地区,老百姓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1]。因此,对于西南山区的扶贫,主要应发展农业,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产业。烟草种植是我国政府重点控制的产业,既要发展烟草种植产业,又要适当控制其规模;国家对烟草的种植一般都进行保护,价格具有一定的保障[2]。西南山区的土壤疏松、营养丰富、易于排水,加上当地的气候雨水充沛,是适合种植烟草的区域。基于此,本文将阐述西南山区种植烟草、开展该区域扶贫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1 西南山区扶贫现状

我国西南地区除成都平原外,其他区域基本是以山区为主,特别是川西南和云贵高原地区,是典型的高山区域。西南山区是我国相对贫穷的区域,人均GDP水平远远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该区域的扶贫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缺少较为突出的产业,基本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虽然经过了历届政府的不断努力,鉴于其地理位置偏僻和山区气候特点,但产业发展仍然不是特别理想,大部分农民仍然处于较为贫困的现状[2]。

在西南山区的扶贫工作中,根据其地理位置特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方针,开展了畜牧业养殖、玉米种植和特色中草药种植等方面的农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其局限性,在该区域的扶贫中效果都不是特别的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畜牧业养殖。畜牧业养殖在西南山区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以小规模的养殖为主,特别是重点发展牛羊养殖产业。此外,畜禽养殖疫病风险较大,在扶贫工作中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对于贫困户来讲难以开展,高投入成本和高风险导致畜禽养殖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难度较大。二是玉米种植。玉米种植也是西南山区的一项重要特色农业产业,玉米具有耐旱不耐水的特点,符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但玉米种植的效益相对较低,对当地扶贫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完全依靠该产业。三是种植特色中草药。特色中草药在西南山区具有一定的扶贫效果,但特色中草药种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结构单一。

2 烟草种植在西南山区的适应性

烟草种植是我国烟草供应的前提,其发展受到国家的保护和限制,具有一定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西南山区烟草种植一直是当地的传统,近年来该区域的烟草种植受到国家的保护和重视。西南山区种植烟草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和特色也使得烟草种植在当地一直是其重要的产业[3],这些优势具体如下:一是西南山区土壤以黑色或红色土壤为主,土壤疏松、排水性能好,当地的山区气候特点雨水充足,且山区的排水结构又较为理想,这些气候和地理特点很适合种植烟草。二是西南山区劳动力充足,烟草种植是需要较多劳动力的一项农业生产。三是西南山区能够满足烟草加工中烤烟所需的能源,该地区大量的木材和木炭资源使得当地的烤烟能够降低其成本;同时,当地也有一定的煤炭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烟草加工中烤制烟叶所需的木炭资源。西南山区具备的这些独特资源和气候土壤特点以及当地的产业发展传统、劳动力优势等,使得烟草种植在西南山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可行性,对于利用烟草种植来开展当地区域的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3 烟草种植对西南山区扶贫的意义

3.1 增加农民收入

西南山区种植烟草对当地区域的扶贫具有重要意义,能明显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这是一项重要的扶贫产业。从整个大农业产业的发展来看,烟草种植產生的效益和利润在某些时候可能不及畜禽养殖业和其他产业,但其对于西南山区的扶贫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烟草种植在西南山区农民增收中具有一定的条件[4]。烟草种植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具备的特色包括:一是烟草种植的成本具有优势。与其他区域的烟草种植相比,西南山区在成本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当地木炭资源丰富,在烟草种植中烟叶的烘烤基本上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无需耗费资金购置烟草加工所需的能源;同时,当地的劳动力较多,劳动力成本也较低。二是烟草的价格受到国家的保护,市场的风险很小,基本能够保障农民的最低种烟收入。与玉米种植、畜禽养殖相比,烟农基本不用担心市场波动导致烟叶价格太低的情况;而畜禽养殖中畜禽的加工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农户对市场风险的抗风险能力较低。三是烟草的品质较高,具有较高的品质优势。西南山区的气候特点和地理土壤结构使当地生产的烟草品质较高,当地烟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起点;西南山区在利用烟草扶贫中可以打造当地的烟草品牌,增加当地烟草的购置价格。

3.2 丰富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

西南山区开展烟草种植,有助于丰富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增收的来源,拓展农民的农业产业结构,对当地的扶贫具有重要意义。单纯依靠同一产业进行扶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该产业处于低潮期或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时,农民的收入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突然间会从脱贫回到贫穷阶段[5]。因此,西南山区的扶贫应发展不同的农业产业。西南山区的传统扶贫产业主要是畜牧业、种植业和中草药种植等产业,这些产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发展烟草种植产业,可丰富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在畜牧业、种植业和中草药种植处于不景气的时候,利用烟草种植来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不同的地域可以采取不同的扶贫产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烟草种植还可以根据一年中不同的季节调整种植,结合水稻种植增加农民收入。

3.3 充分发挥当地的土地结构特点,做大做强烟草产业

西南山区种植烟草对于当地的扶贫意义不仅在于农民增收,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壤结构特点,最大化利用当地的土壤价值,同时又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西南山区优质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特点易于优质烟草的种植,该地区通过引进优质的烟草品种,利用当地农民对烟草种植技术的熟练度,可做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烟草种植产业,这对于带动西南山区的烟草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烟草品质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西南地区烟草种植对当地的扶贫意义还在于有针对性地利用当地的土壤特点,运用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生产优质的烟草,做大做强烟草种植产业,为农民提供长期的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扶贫的目的。

4 结语

烟草种植对西南山区扶贫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增加农民收入,还在于使农民持续增收,丰富当地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地理和气候特点,是一项对西南山区脱贫致富的前景产业。

参考文献

[1]靳拥军.重庆市农村科技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吕怀玉.边疆民族地区减贫战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3.

[3]朱俊峰.中国烟草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

[4]何建国.宜宾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5]苏新宏.技术创新与烟叶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9(5):34-36.

山区扶贫工作 篇4

1 在秦巴山区实施科技扶贫的重大意义

纵观我国扶贫开发历程, 科技扶贫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扶贫开发手段, 在我国扶贫开发的每一个时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在科技迅猛发展, 科技成果运用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 科技扶贫开发已经成为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政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秦巴山区贫困地区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贫困程度仍然比较高, 扶贫开发面临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大力推进科技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科技扶贫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客观要求

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普遍较差, 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经济结构单一,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生产成本过高, 生产效益低, 经济发展难以支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 满足不了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农村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和可持续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 贫困地区尤其需要加速现代科学技术向农村经济的全面渗透。只有将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才会降低劳动力成本, 降低生产要素的消耗, 提高单位产量, 提升产品质量, 增加产品附加值, 经济性的约束才能得到根本破解。

1.2 科技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要求

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贫困地区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市场化水平低, 农民还没有成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 农产品还没有打入市场, 成为真正的市场产品, 农村经济还依然运行在较低的层次。在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下, 只有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 加强科技扶贫的实施力度, 贫困地区才能缩短与市场的距离, 推进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水平。这就迫切需要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主体与各个环节中来, 提高农民市场意识, 提高农产品的量与质, 扩大农村市场, 繁荣农村市场, 以此推进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走上市场化的轨道。因此, 大力实施科技扶贫, 将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增加收入, 从而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科技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本质要求

扶贫开发主体是农民群众, 而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农民群众所掌握的劳动技能多为传统的继承; 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众生活范围局限于本地, 相当比重的人口从未走出过大山, 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本地区的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极为缺乏, 广大群众生活在贫困与社会建设严重不足的氛围中。科技扶贫开发的实施, 正好给广大贫困群众提供了掌握知识、掌握技术、接触外界、了解需求的机会, 让他们从思想观念上重新认识了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定位, 让贫困农民参加具体的科技扶贫项目, 从实践中接受锻炼, 增长致富本领。

2 秦巴山区科技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秦巴山区科技扶贫现状

一是科技扶贫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从项目和资金上给予了很大倾斜。同时, 通过多年的扶贫攻坚, 贫困地区探索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科技扶贫制度体系, 在具体扶贫工作实践中, 科技扶贫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 工作经验不断丰富, 群众自觉接受科技知识的意识不断增强, 依靠科技脱贫、科技致富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二是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历年来, 通过科技扶贫项目的深入实施, 组织各相关部门技术人员采取不同形式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 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形成了一大批学科技、懂科技、推广科技的农民专业科技队伍。同时, 各地都因地制宜地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与方针, 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科学种植、培管和精细耕作, 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提高科技含量。经过科技的推广与应用, 农民群众劳动技能不断提升, 有效摆脱了劳动技能低下的现状。三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扶贫将成熟的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推广到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经营, 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农民开发能力与资源水平的提高, 带动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根本性的调整, 从单一种植结构走向了种、养、加、销多元结构, 从简单再生产走向了扩大再生产, 农业的品种结构、产品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永久动力。同时, 在科技扶贫开发中, 通过对农业生产的科技应用与推广, 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与提升, 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聚与发展, 贫困群众的市场意识, 信息意识, 组织意识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技术协会等组织作用不断加强, 科技扶贫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四是科技扶贫模式不断创新。科技扶贫走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科技特派员等一系列新举措的实施, 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传统扶贫模式的重经济发展轻社会进步、重投入轻管理、重政绩轻效益的现状, 而且科学技术在农村与农业发展的应用更是适应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实现了农村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让贫困地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2.2 秦巴山区科技扶贫存在的问题

实施科技扶贫以来, 秦巴山区大部分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可以说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按照2011年底国家颁布的新扶贫标准, 秦巴山区的贫困人口仍然比较多, 扶贫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 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 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 由于贫困人口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急需通过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措施加以解决。一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程度低。贫困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加之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实用科技得不到有效推广, 科技成果应用率低,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大部分村社仍以粗放经营为主要模式, 重复着简单的种、养殖业, 品种落后, 管理粗放, 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 成为制约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首要因素。二是科技投入不足。一方面, 虽然国家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扶贫投入逐年增加, 但是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另一方面, 由于贫困县区财力比较薄弱, 用于科技的投入则更显得不足, 科技研发、成果推广等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核心因素。三是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由于大部分贫困乡村地处边远山区, 电视、电话、互联网“三网”建设滞后, 直接影响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农时气象、农产品销售等科技致富信息, 成为制约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因素。

3 对策与建议

科技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实践证明, 如果缺乏完整的制度措施和政策支撑, 只是片面强调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则达不到科技扶贫的最终效果。科技扶贫作用的有效发挥, 需要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科技服务三方紧密结合, 既要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 同时又要与其他各项农村改革相配套, 通过创新科技扶贫方式, 使科技扶贫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强大动力, 使科技成果和科技知识有效渗透到农业产业当中,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让广大农民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脱贫致富,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1 突出科技扶贫的主导地位

充分认识科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性, 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谋划和指导扶贫开发工作, 把过去单纯追求数量扩大外延的增长方式, 转变到扩大开发领域、提高开发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 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地位。把科技扶贫与农村产业化、与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紧紧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生活、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 因地制宜地选择项目, 选择重点技术, 把科技推广应用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 贯穿扶贫开发全过程, 让科技成为推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

3.2 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投入

在积极争取国家对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支持的同时, 要拓宽科技扶贫投入的融资渠道, 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支撑、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运行机制, 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 切实加大科技扶贫经费的投入, 将科技投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 纳入公共财政框架, 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并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 要拓展扶贫援助渠道, 加强合作交流, 积极争取各种援助资源参与科技扶贫活动, 促进科技扶贫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3.3 加大科技普及推广力度

从加强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着手, 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科技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农村各级、各类科技协会的作用, 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的发展, 培育专业的人才队伍, 并不断扩大服务领域, 引入先进适用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 以村、户为单位, 开展示范, 并逐步推广, 使贫困农户能够及时得到适用的先进技术, 加快科技脱贫致富步伐。同时, 针对贫困地区群众科技素质依然较低的现状, 采取不定期邀请组织一些科技专家学者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 (讲座) , 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普宣传活动;坚持开展科技下乡进农户活动, 动员、组织科技人员将先进适用技术送到贫困地区。通过上述形式, 帮助贫困地区干部与科技人员增强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高管理水平, 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3.4 依靠科技发展特色农业

围绕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 把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技术推广优先运用于发展主导产业, 逐步加快品种结构优化, 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 进一步促进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专业合作组织为主攻方向, 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实现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生态农业转化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同时, 大力培植龙头企业, 引进先进适用的加工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 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 以创立品牌、延长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为目的,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3.5 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以基层党组织远程培训教育网络、互联网、电视为主体, 建立高效、实用、便捷的科技服务信息平台, 不断加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信息沟通, 建立贫困地区技术、信息的双向交流机制。同时, 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 加大投入, 建立科技扶贫专项奖励基金, 设立科技扶贫贡献奖, 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投入到全县的科技事业发展中来, 并培养一批能真正起到带头作用的示范者。

3.6 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协作

充分利用互惠互利的原则, 立足本地自然、生态、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与发达地区人才、技术、资金优势的有机结合, 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不断扩大合作领域, 提高协作水平, 通过技术培训、干部交流、劳务输出, 技术转让等不同形式,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 不断提高本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加快扶贫开发。

3.7 加强科技扶贫队伍自身建设

在建立并稳定科技扶贫管理机构的基础上, 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负责科技扶贫工作的人员参加科技扶贫业务培训和有关会议, 并组织1~2次外出考察学习活动, 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开阔工作视野, 汲取先进经验。同时, 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负责科技扶贫同志参与国际交流, 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提高科技扶贫的能力和水平。

摘要: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秦巴山区科技扶贫工作为切入点, 探讨了在秦巴山区实施科技扶贫的重大意义, 针对秦巴山区科技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科技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南山区医改工作亮点 篇5

我区按照国家医改工作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积极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现将我区近三年医改工作中的存在的亮点,汇报如下: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工作。

一是我区启动大额医疗费补助,大额医疗费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对患大病的参保职工医疗费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以上部分,实行补助的制度,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部分,享受大额医疗补助,支付比例为70%,个人负担30%,年最高支付限额为4万元,也就是患大病的职工每年可以核销6万元,从实施该政策开始,我区共为38位大病患者支付大额医疗费补助金额59万元,极大的减轻了患病职工家庭经济负担。二是进一步加大医保扩大面,推行“一卡通”制度。为扩大医保扩大面,区政府专门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扩大医保的覆盖面和推行“一卡通”的工作方案。我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为1854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为12331人,参保率为100%。城镇居民参保人数已达36126人,比2010年增加了11735人,增加幅度为32.48%,均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务。政府还出资将4家破产多年企业遗留的947名无医疗保险的退休职工纳入了医疗保险范畴,基本实现了我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社会保障卡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完成这项工作制度,组织社区人员,向每户居民发放城镇居民医保和“一卡通”宣传单约50000余份,为方便职工群众办理,从基层单位抽调了6名工作人员,组成2个组携带指纹刻录机,电脑深入到各社区、林场所、村屯、企事业单位上门办理目前已经办理24607张社会保障卡。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办理完毕,方便职工群众就医用药。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工作。为加强村镇一体化管理,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带动作用,解决基层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我区建立了乡镇卫生院开展巡回诊疗工作制度,要求每个乡镇卫生院按季度开展下乡巡回诊疗活动,并为村医制定培训工作制度,每位村医每年定期到镇卫生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医疗技术和用药知识轮换培训,每年还组织村医到市级医疗机构参加培训大26人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健立。对上争取96台(件)急救、消毒等设备,对村卫生所进行了装备,配备了31台(件)疫苗冷链设备,确保疫苗运输使用安全。还将所有村卫生所纳入新农合定点机构范围,乡村医生每人每年发放1200元防保补助。农村医疗资源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急危重病及时转诊”的保基层的改革目的。

山区扶贫工作 篇6

摘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当前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存在家庭环境差,老师综合素质低,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严重影响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制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关鍵词:农村教育;德育教育;小学德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99-01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德育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良好的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山区农村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师资条件的限制,德育教育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1]。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学德育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山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特点,简要阐述了提高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一、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的核心和重点也都集中在提升小学生的应试成绩之上,特别是在山区农村小学里,对于德育的教育和渗透程度普遍偏低,并且教学过程中很少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渗透。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小学教师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德育教育提上教育日程[2]。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完全由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定,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由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种生活和教学设施都比简陋,外界优质的教师资源都不愿意到农村山区小学任教,导致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在当前的山区农村小学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当地人,他们之中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比例很低,很多老师甚至都没有正式的教师编制,只是临时给学生上课[3]。对于德育教育工作来说,这种现象更加普遍,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引进外界优质师资比较困难,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偏低。

(三)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存在教育理念偏差

山区农村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对于德育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老师对于德育教育的理解会直接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深刻的理解德育教育的精髓,就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相关的德育,使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相反,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法很好地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无法做到德育的渗透。可以说,老师对于德育的理解直接关系着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质量。

二、提升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不论对于哪一学科的学习来讲,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农村山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尤其如此。因此,要想提升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首先应该提高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于山区农村小学来说,应该加大优质师资的引进力度,努力引进一些高素质的德育教师[4]。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应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和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促进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山区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也具有较高的效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把握适当的时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说,在语文教学中,讲解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时,老师就可以利用文章的主题,引申出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性,从而顺着文章的写作思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而且培养了小学生的爱国精神,一举两得。再比如学习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时,老师也可以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文章描绘的壮丽景色,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激起小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强化课外学习中的德育教育

相比城市,山区农村教学资源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德育进行渗透以外,小学生课外学习过程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可以使小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高尚品质的形成。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小学生的课外读物,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收获,使小学生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5]。在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德育教育主要通过课堂上进行,但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采用丰富的形式,真正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山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比如说,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渗透德育,使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活动,比如在演讲比赛中,确定一个与德育教育相关的主题,给小学生布置相关的作文题目等等,让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提升。

(四)坚持德育教育与基础教育“两手抓”

扎实的知识基础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德育教育同样如此。所以,要强化提升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既要从德育教育本身入手,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丰富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自身德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过于强调教学进度,而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然后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山区农村小学老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以了解学生整体水平。然后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计划制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当中,由于经济条件和师资力量问题,山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亟待提档升级。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山区农村小学德育老师应该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小学德育教育的方式,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提升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伯良.浅谈山区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3(26):26.

[2]于国锋.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小学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12):344.

[3]姚富信.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的探究[J].中外交流,2015(31):70.

[4]王静霞.小学德育教育及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2):25.

山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山区,农机安全,现状,对策

山区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主要是面向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运输机械,农田作业机械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贯彻执行国家农机化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负责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车辆)的安全技术检验、驾驶操作人员考核、核发牌证,对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年度检审;负责处理农业机械事故;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对农业机械及驾驶人员实施安全检查,处罚违章行为[1]。它集法制性、社会性、生产性、服务性和特殊性于一体。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及地方政府配套农机扶持政策落实,激发了广大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我国农业机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涉及的面广,种类繁多,环境条件差,这也给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 山区农机安全现状

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交通安全设施缺乏。农村道路路面设计宽度多为3.5米,多数道路没有路基,只是在原有的道路上进行硬质化,存在弯道多、路面窄、坡度大问题,路面的平整度和抗滑性也很差,直接埋下了安全隐患。农村道路建设后,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未及时跟上。新建的村村通公路根本没有设置任何警告标志。在急弯、陡坡、交叉路口、窄桥、村庄、学校等路段,几乎见不到警示、警告交通标志,更没有施划必要的标线,对农机驾驶人及交通参与者的提示不到位、不及时,造成参与交通时的被动。

山区交通不便,农机安全管理存在缺失。歙县俗称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方,是典型的山区县。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道路基本实现“村村通”,但因山区地理地貌特殊,有很大一部分农户居住面广分散,有些村民居住在高山上,道路崎岖,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运输很艰难;这些地方都是茶叶、菊花集中产区,每户拥有的农业机械多,有茶叶加工机械,菊花加工机械,有田园生产机具,还有生产品后期加工设备。偏偏这些地区的小型运输拖拉机,一方面从事运输,一方面从事田间作业,基本出于无牌无照的驾驶状态,机械安全系数低,事故隐患大[2]。农机监管因交通不便,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些地方基本是农机安全无人监管区域,是安全隐患死角。

农业机械数量多,工作面广。因山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我县山区农业机械数量大,分布面广,且种类繁多,从道路到田园,从山上到山下,从单户家庭到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可以说农业机械无处不在,涉及到千家万户,操作人员成千上万。比如歙县溪头镇,拥有农运机械35辆,拖拉机及田间耕作机械126台,茶叶加工厂735座,茶叶加工机械5200台,农机人员1568人,分布在全镇七个行政村168个村民组。要想全面对所有农机作业进行安全监管,达到安全操作,平安驾驶,工作量十分大,十分艰巨,这也给山区农机安全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农民安全意识淡薄,农机安全监管存在偏差。一方面农机手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法制观念淡薄,贪图眼前小利,违规操作,违法载人,疲劳驾驶,脱离年检等现象严重,广大农村群众农机安全意识普遍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3]。另一方面,农机安全监管人员在认识上的偏差,农田作业(农副产品加工)的农机安全管理被忽视。认为农田作业(农副产品加工)简单,会操作,不会发生事,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我县每年这方面都有十多起农机事故。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安全生产健康发展。

2 山区农机安全工作对策

强化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农机安全工作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无儿戏,地方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机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落实镇乡主导,村为主农机安全的责任制,强化村级落实农机安全工作的主体责任,消除农机安全无人监管区域,消除农机安全隐患死角。

加强山区农机安全全方位宣传教育,提高山区全民的农机安全意识。农机部门要通过“七结合”抓“五进”农机安全宣传工作,(与送文化下乡相结合、与民俗节庆活动相结合、与大型宣传咨询活动相结合、与农村生产生活紧密相结合、与农技计生培训相结合、与事故警示教育相结合、与农村宣传载体相结合),坚持以会代训,突出安全宣传月活动,开展农机安全进校园“小手拉大手”宣传,使广大农机人及群众农机安全意识入脑入心。一定要强化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从而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和品质素质,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上齐交通设施,加强危险隐患路段的排查整治。针对村村通公路交通设施的缺乏,当地政府要对“村村通”公路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对交通(农机)事故多发、道路设计和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情况以及危险隐患路段进行汇总,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向当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协调有关部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取积极措施治理交通(农机)事故多发路段,增加交通安全标志、施划交通安全标线,增加交通安全设施,在落差大、临水、临崖路段,投入资金,建好防护栏、防护墩、防护墙等防护设施。

开展农机安全基础数据摸排,做好农机安全防范工作。全面摸清辖区人车路的基本情况,逐一摸清核实辖区各行政村农机驾驶人、农机车辆、道路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基本信息,建立相关基础台帐,并全部录入农机站信息平台,随时掌握辖区内农机要素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4]。积极开展农机违法规劝、信息告知、催办等服务工作,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在节假日及雨雪恶劣天气向广大农机人员提供安全信息服务,切实做好农机安全防范工作。

农机监管与服务并存,营造农机安全良好环境。强化农机安全监管检查,认真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联合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及时查处拖拉机无证驾驶,无牌行驶,违章载人,酒后驾驶及私自改装农业机械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农机操作,纠正安全农机作业,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加强基层农机队伍建设,上级农机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农机人员的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业务指导,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装备,深入村组农机户,在农机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对辖区农机安全生产进行巡查及隐患排查,对违章违规行为进行劝导制止,从源头上防止农机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陶其辉.新常态下江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发展探讨[J].南方农机,2015,46(4):8-10+15.

[2]詹新荣.做好山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8):204.

[3]陈丽利.农机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J].南方农机,2016,47(1):11+16.

山区高速公路除雪防滑工作初探 篇8

1 基本情况

安图管理处管辖里程起于珲乌高速公路K119+600, 止于K173+600, 管养里程全长56km (其中主线长54km) , 管辖3个隧道 (全长8515m) , 大桥4座, 中桥8座, 互通立交1座, 属于典型的山区高速公路。

安图管理处所辖路段位于长白山北麓, 境内群山起伏, 沟壑纵横, 同时距日本海直线距离仅100多公里, 因此受山区和海洋性气候的共同影响, 冬季雪大、雪多、雪频、雪急, 复杂的地形与恶劣天气相互叠加, 相互影响, 导致辖区高速公路存在“一路有晴雪, 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 这给除雪防滑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和挑战。据多年观察发现, 安图管理处所辖路段存在三个不同的气候区, 即西部哈尔巴岭地区涉及路段十余公里, 中部明月镇地区涉及路段二十余公里, 东部下庆沟隧道地区涉及路段十余公里, 三个地区在同一日同一时间段内气候存在较大差异, 常常存在“东边日出、西边雪”的现象。

2 经验教训

回顾过去, 安图管理处除雪防滑工作历经坎坷, 充满艰辛, 曾走过弯路, 陷入误区, 也曾犯过错误, 受过领导批评, 工作一度十分被动。经过几年实践, 现在总结此项工作不得力的主要原因是经验不足、规律不明、方法不当、措施不力, 主要表现为:

(1) 未全面理解快速与重型除雪设备不同特点及使用原则。如建处之初, 降雪初期, 在需要使用快速除雪设备时, 由于种种原因, 安排重型除雪设备进行替代实施作业, 其结果是将浮雪压实并形成薄冰状, 适得其反;反之, 在需要使用重型除雪设备时, 安排快速除雪设备上路作业, 徒劳无功。

(2) 未全面理解融雪剂特点及使用原则。安图管理处曾在长达两年的时间片面地认为, 在极寒天气下, 融雪剂已经失效, 究其原因主要是未将压实雪 (冰) 除至最薄程度时, 即开始撒布融雪剂, 而在温度较低情况下, 融雪剂使用效果确实不佳, 实属正常。

(3) 未全面理解除雪时机极端重要性。回顾前几年, 也曾多次出现如下情况:有时昼夜连续降雪, 夜间高速公路实施封闭, 因此错误决定车入库、人睡觉、次日再干, 但是次日雪停天晴, 由于种种原因, 高速公路路面可能已经形成一层厚厚的压实雪 (冰) , 此时再解决之, 工作量大增, 除雪成本剧增, 且开通的时间相对滞后。

(4) 未全面理解特殊路段特殊雪情特点和特殊处置方法。据统计, 安图处比较特殊路段十余处, 特殊路段加之特殊雪情, 需特殊方法予以应对,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安图处始终未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办法, 比较典型的是:K158~K161、K169~K172是辖区两个连续3km的上下坡路段, 雪后路面极易结冰, 已多次导致载货车因原地打滑或侧滑而无法行驶, 以致堵塞道路现象, 并影响高速公路形象。

3 除雪不力的后果

(1) 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高速公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前导性作用日益突出, 广大人民群众对高速公路依赖度、信任度、需求度空前高涨, 一年四季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气象条件下, 均存在大量出行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高速公路除雪防滑工作如果不得力, 必将对出行者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2) 严重加大养护成本

吉林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 财力有限, 现实情况决定每次除雪防滑工作都要速战速决, 绝不能相持不绝, 否则资金难以为继, 并进一步加剧养护资金短缺的矛盾。

(3) 严重影响队伍士气

除雪如打仗, 取胜的关键是需要一线员工具有强烈求胜欲望和高昂士气作保障, 如果在除雪工作中, 经常打消耗仗甚至败仗, 长此必将严重挫伤士气、增加怀疑、产生埋怨, 最后畏惧困难、退缩厌战。

(4) 严重恶化工作环境

实践已证明, 如果除雪防滑工作不得力, 将导致恶劣路况, 路况差又极易诱发各类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事故, 高速公路各相关部门要立即赶赴现场, 按职能分工进行处置。如路政部门要进行路政现场勘查、处置及清障拖带等工作, 其过程往往要历时数小时甚至一整夜, 不难想像, 漫长的冬夜、刺骨的寒风、极低的温度、残忍的事故现场, 必将产生一种恶劣的工作环境, 并对相关人员的体力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4 几点体会

总结管理处几年来除雪防滑工作的胜与败、得与失、荣与辱, 已深刻体会到, 除雪防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必须要通盘考虑、统筹兼顾, 并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4.1 管理处主要负责人重视是基础

对此项工作, 管理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 要根据需要适时将除雪防滑工作作为全处中心工作, 予以重视, 予以考虑, 予以应对:

(1) 建立机构、组织保障。要建立由养护科牵头, 其他科室配合, 全员参与的管理处除雪防滑工作格局, 将除雪防滑工作由养护科科室行为转变为管理处全处行为, 为除雪防滑工作顺利完成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2) 整合资源、全力保障。在除雪期内, 根据实际, 可适时将管理处人力、物力、财力予以相对集中、相对倾斜, 并转入“战时体系”, 实施一元化领导、一体化指挥。

(3) 树立威信、赋予权力。在除雪期内, 根据需要, 要赋予养护科长相对集中权力, 在全管理处范围内, 使其说话有份量、办事有力度, 达到号令三军、令行禁止。

4.2 养护科长坚强有力是关键

一个领域、一种行业能否兴旺发达的关键是能否拥有一个优秀领军人物, 除雪防滑工作也是如此。通过实践发现, 能够胜任除雪防滑工作的优秀养护科长, 应具备以下素质:

(1) 经验丰富。一般来说, 一个优秀的养护科长的成长要有不少于三年独挡一面、独立指挥的经历, 因为只有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 才能初步形成自己的感悟、心得和底蕴, 才能将除雪防滑工作完成得举重若轻、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2) 吃苦耐劳。客观地讲, 除雪防滑工作是一项苦差事, 能力再强、水平再高的养护科长, 如果不拥有吃苦耐劳、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的优良工作作风, 也会一事无成。如果养护科长不上路, 就无法全面准确掌握雪情、路情, 最后只能是瞎指挥、打乱仗。

(3) 指挥得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除雪防滑工作如同大兵团作战, 大兵团作战, 要讲协同、讲配合、讲合作, 从这个角度上看, 养护科长必须要具备一定领导艺术、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 否则难以胜任。

(4) 敢于负责。雪场如战场, 战情瞬息万变, 优秀的养护科长要学会驾驭全局、临机独断, 特别是如遇政治任务, 各上级领导不了解实际且又十分关注战况, 分别提出不同意见时, 此时要学会不急不乱、冷静思考、从容面对, 坚信正确的想法和意见, 一定要敢于坚持、敢于负责, 排除一切干扰和影响, 做到工作决心不变、工作部署不变、工作安排不变, 最后只要仗打赢了、打胜了, 自然会平息各方 (包括领导) 的误解和批评。

4.3 树立正确的除雪防滑理念是保障。

树立一个科学、理性、客观的除雪防滑思维方式, 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此项工作至关重要, 我省高速公路先后确定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精神, 树立了“一切为了行车人、一切为了行路人”的指导思想, 遵循了“先通后净”的原则, 建立了“以雪为令”的机制, 强调了“两多两少”的观点 (即多用设备, 少用融雪剂;多除浮雪, 少除实雪) , 基本达到了小雪即下即除, 中雪24h内, 大雪 (特大雪) 36h内道路开通的目标。按照省局的指导精神, 安图管理处切实做好相关学习、领会、理解工作。

(1) 可除可不除的, 一定要除;可多除可少除的一定要多除。对除雪防滑工作必须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来不得半点懒惰和投机取巧。

(2) 优先考虑除浮雪, 避免除压实雪。除浮雪消耗小, 收获大;除压实雪消耗大, 收获小, 尽量避免。但是如果需要, 也应该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坚决完成, 这是一支队伍意志品质、顽强斗志和作战能力的综合体现。

(3) 一般情况, 除雪防滑工作流程是首先使用快速除雪设备, 其次使用重型除雪设备, 最后撒布融雪剂和防滑料。

(4) 慎用、少用融雪剂, 严格规范使用融雪剂的前提和条件, 几年来的经验教训深刻证明, 在寒冷天气情况下, 残留冰 (压实雪) 薄厚程度与融雪剂使用效果是成反比例关系的, 即残留物质越薄, 融雪剂使用效果越佳;残留物质越厚, 融雪剂使用效果越差, 甚至无效。因此, 一定要将冰 (压实雪) 除至最薄程度后, 方可撒布融雪剂 (混入一定比例防滑料) , 否则徒劳无功。

(5) 创新思维,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区别对待。除雪防滑工作不但要全力贯彻执行省局制定下发的相关规章、制度、办法等, 更要结合辖区实际, 创造性开展工作, 认真研究、归纳、探索、总结一整套符合自身实际的方式和方法, 用以指导规范自身工作。

(1) 如K158~K161、K169~K172两个连续3km上下坡路段, 雪后路面结冰, 导致堵车问题, 现以预防结冰为重点, 采取三个步骤方法予以破解:第一步骤是优先考虑, 提前处置, 即降雪初期 (未实施机械设备作业前) , 指派专人专车专门对上述路段提前撒布融雪剂和防滑料;第二步骤是要高度重视, 重点应对, 即降雪中期 (实施机械设备作业过程中) , 由于除雪设备除雪作业可能将上述路段的压实雪 (冰) 及部分 (或全部) 前期撒布的融雪剂及防滑料混合物, 一并清至公路外侧, 此时通过实地察看, 视前期撒布残留物多少, 再次撒布融雪剂及防滑料;第三步骤是要巩固成果, 防止反弹, 即降雪后期 (雪停且正常除雪防滑工作已结束) , 此时要毫不松懈, 不怕辛苦, 连续作战, 对上述路段再次实地查看, 视具体情况, 再加强、加密、加厚撒布融雪剂及防滑料, 做到善始善终、完善收官。

(2) 利用平地机清除压实冰 (雪) 作业, 对个别路段 (上下坡挖方路段) 仅清除一遍效果不佳, 此时如按原路线再循环实施作业一次, 不但浪费资金, 而且丧失宝贵时间, 此时, 可在确保作业安全的前提下 (路政等部门负责配合) , 原地原路倒车, 倒车过程中仍将除雪铲放至最低处, 这样利用前后相反两个方向作用力作用, 对压实的冰 (雪) 产生一定松动作用, 然后再向前行进实施作业, 有利于清除之, 如一遍效果不佳, 也可采用此方式实施多次作业即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3) 除雪设备编组作业规定也绝非一成不变, 可根据实际灵活处置、弹性应对, 如在超车道存在一层浮雪、行车道存在的压实雪 (冰) 情况时, 在实施设备编组作业时, 可将快除与重型设备编组配合作业, 按前后顺序, 第一台车可安排一台快除清除超车道浮雪, 第二台或第三台车可各安排一台重型设备清除行车道压实雪 (冰) , 第四台或第五台车负责将雪 (冰) 抛向路外侧。

(4) 实践表明融雪剂和防滑料混合使用, 完全可起到1+1>2的效果。根据辖区高速公路多年实际, 遵循以效果为主, 兼顾效益的原则, 融雪剂与防滑料搅拌比例应视温度而定, 温度在-10℃以上时, 可按1∶3比例搅拌;在-10℃以下时, 应按1∶1比例搅拌。

5 几点建议

(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加大对除雪防滑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 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和办法, 使相关人员在政治上有待遇、经济上有实惠、精神上有动力, 以确保此支队伍相对稳定, 并长盛不衰。

(2) 筹措成立省局除雪防滑专项资金。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250km, 路线基本遍布全省各地, 因此每个管养单位每年遇到雪情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资金投入差异也较大, 待除雪期结束后, 省局应根据实际对部分雪情大、投入大的单位予以一定资金补贴, 否则如果仍采用一个资金下拔标准, 次年个别单位由于前年资金缺口大, 可能在思想上产生波动、行动上产生消极, 不利于此项工作健康、长远、有序发展。

除雪防滑工作是高速公路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 高速管理人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充分理解, 要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要用坚强的决心、百倍的努力, 切实做好除雪防滑工作, 更好地践行“和谐高速、阳光高速、数字高速、质量高速、文明高速”的理念。

摘要:针对近几年除雪防滑工作, 安图管理处进行了研究、讨论及总结, 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探索和掌握规律和特点, 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 切实维护高速公路安全畅通, 以便出行者更好地与高速公路出行条件和环境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新期待相适应。

山区扶贫开发的生态经济路径研究 篇9

1 区域生态优势明显

河南省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贫困地区涉及54个县市,总人口约占全省总数的1/2,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84%,自然条件差异大。但其共同特点是人均土地较多、林业资源丰富。“三山地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我省天然林保护区,森林面积占全省的80%, 活立木蓄积量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批建有龙峪湾、甘山、宝天曼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 伏牛山区的嵩县,全县林地面积321万亩,天然林293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89万亩,森林覆盖率62.9%,活立木蓄积量1 063万立方米;一个县就建成白云山、天池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木札岭、卧龙谷等3个省级森林旅游区。白云山森林公园位于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佳休闲胜地,开发了白云峰、玉皇顶、鸡角曼、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和白云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园、留侯祠、芦花谷五大休闲区。 南阳市五朵山景区森林覆盖率在96%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超过2万个,是一座“天然氧吧”[2]。

2 生态经济是山区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和资源环境容量之内的经济模式,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经济形态,体现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属于低碳经济范畴。其核心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河南省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山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3。山区经济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全省的扶贫开发进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建设。

发展生态经济有利于在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的条件下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正确处理生态与产业的关系、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增强山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山区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发展生态经济是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现兴林富民的战略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繁荣山区经济的重要举措,是实施《河南省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规划(2014-2020年)》,实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栾川县是林业重点县,森林覆盖率达82.4%,林业用地地面积318.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10亩林,有林地面积是耕地的20倍,山多地少是县情,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宝贵的财富;该县念好“山”字经、做好“林”字文,变林业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打造“全景栾川”, 按照“林中游、林下养、林间种”的思路,发展苗木花卉、经济林果、林下种养、森林旅游等产业,拓宽林农增收渠道, 逐步实现生态建设经济化、经济发展生态化,2014年林业产值增加到35亿元,约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4[3]。

3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的主要思路

“三山地区”经过持续的政策扶持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贫困状况不断改善,但是与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差距还较大,扶贫开发的任务依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扶贫开发时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河南山区的优势在生态环境、出路在特色产业。加快河南省“三山地区”扶贫开发步伐, 应当坚持以《河南省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规划》为总蓝图[4],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有效途径,让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握以下措施:

3.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和美丽河南建设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三山地区”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淅川、西峡等6县市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确保一库清水送京津的必要条件,意义格外重大。“三山地区”生态环境总体上较好,但还脆弱, 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5]。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的思想,把绿色化作为指针,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守住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加强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营造,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城乡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3.2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三山地区”自然条件好、工业污染少,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理想之处。南阳市提出了保粮食、保生态,并明确了 “生产有机农产品、建设有机农业大市、有机蔬菜进京津” 的农业发展思路。张会果是嵩县车村镇陈楼村人,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磨过豆腐,跑过运输,开过矿石,如今在生态农业上找到了乐趣和归属感。2006年,张会果从河北农业大学买到了4 000棵核桃苗,流转土地100多亩,栽上核桃后,进行林下养鸡,每年散养土鸡上万只、猪上千头;利用环境优势,搞了个农家乐,一个旅游旺季可赚7万多元。发展生态农业要因地制宜、用好生态条件,注意标准化,重视绿色认证,保障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

3.3 着力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以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论思想组织工业生产,使上游企业排放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所需的原料,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产业系统。淅川、栾川、伊川等县工业基础较好,要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积极推行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污染防控先进适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按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要求,加快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生态化改造,挖掘山区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优势,走出一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生态受保护的山区工业化道路。

3.4 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绿色富民产业涉及木本粮油、木本药材、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竹藤、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加快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是山区增加绿色资产、创造绿色就业、推动绿色增长的潜力所在,也是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西峡县地处豫西南边陲,总人口45万“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林业大县,林业用地面积43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5%, 有林地面积396万亩,森林覆盖率76.8%。近年来,该县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围绕“资源增量、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目标,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了果、药、菌和生态旅游产业;猕猴桃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3.6万吨,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山茱萸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量2 000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1/2,成为全国山茱萸生产第一县。食用菌年产量1.7万吨,占全国的1/10,年产值15亿元以上;2014年,该县林业总产值达34.7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的80% 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林业。因此,扶贫开发、绿色富民产业不可替代,要按照山区功能定位,以林为主、分区施策,做大做强木本粮油、森林旅游、特色经济林等绿色富民产业。

3.5 融合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

山区扶贫工作 篇10

一是编制完成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计划投资80亿元实施一批涉及旅游开发的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 逐步形成住宿2.5万人、餐饮3万人的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二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打通2条旅游出境通道, 解决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完成扶贫移民搬迁1.2万户, 改造农村危旧房1万户, 新建巴渝新居8000户。三是稳定发展烤烟1万公顷, 扩建魔芋基地0.67万公顷, 改良高淀粉红薯基地0.67万公顷, 建设高山蔬菜基地0.53万公顷, 中蜂保有量突破10万群, 新建油茶基地1.2万公顷,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以上、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50家以上。四是推广地方特色饮食文化, 开发生态土特产品, 组建乡村旅游协会, 发展星级农家乐500家以上、规范化农家旅舍3000家以上。

(来源: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山区扶贫工作 篇11

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突出问题

——区位条件和要素禀赋双重约束下的贫困地区产业“低位循环”。发展特色产业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和根本。近年来,秦巴山区部分地区逐步形成了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链,但是在大多数贫困地区,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产业融合速度缓慢。而产业陷入“低位循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往往缺少必要的劳动力、资本或技术要素,只能采取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产业扶贫项目运行缺乏必要的要素支撑。如部分贫困村提出了以药材、核桃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但缺乏种植技术、产品加工能力和管理人才等,目前只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产品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带动贫困农户家庭增收的效果并不明显。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的贫困地区金融支持严重不足。秦巴山区的贫困村往往地处偏远且交通不便,增大了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成本,加之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有价值的抵押物,导致许多正规金融机构不愿进入这些地区开展业务。农村融资渠道有限,大多数贫困人口的资金需求主要依赖民间借贷,不仅融资成本高,而且满足度较低,严重制约了贫困人口的发展机会,也使具有带动作用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资金支持,从而制约了贫困山区优势特色农业的建立和发展。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易地扶贫搬迁面临巨大困难。与其他贫困地区相比,秦巴山区贫困问题的突出特征在于因地理条件恶劣而致贫的人口所占比重较高。秦巴山区以山地丘陵为主,许多贫困人口处于地质灾害避让区、地方病多发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区等,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部分贫困人口已经脱离了上述生存环境,但主要受制于财政投资能力,仍有相当数量贫困人口生活在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亟须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实现其生产和发展条件的改善。但是因区域人口密度较高、地理环境复杂、土地资源有限、公共服务供给成本高等现实条件制约,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着难以安置的现实困难。

巴州区精准扶贫主要创新点

近年来,巴州区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模式,深入剖析地区贫困问题的特征,针对秦巴山区扶贫开发面临的特殊困难,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主要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创新,不仅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并且在扶贫体制机制改革上创造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重要经验。巴州区针对现实制约的创新性做法是;

——产业扶贫上,以参与和合作为重点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针对目前产业扶贫中存在贫困人口参与度不高等现象,巴州区推进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坚持因村因户制宜,立足产业优势,制定个性化扶贫措施,以自主参与的产业发展方式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形成产业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

一是鼓励贫困人口参与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编制。在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编制制定过程中,充分尊重贫困人口意愿和现实需求,改变自上而下的规划编制方式,要求各贫困村建立以贫困人口广泛参与的产业脱贫规划编制机制。

二是构建以贫困人口为中心的产业资金投入机制。巴州区将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确保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以贫困户为主,一方面,根据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规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70%以上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当年减贫人口按800元/人标准安排资金);另一方面,为每个贫困村提供20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贫困户根据需要可以进行无息借款,缓解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难题。

三是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农户分散的自我发展客观上面临难以克服的诸多困难,巴州区通过政策激励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签订互利共赢经济合同,将扶贫对象的政策扶持资金、土地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新型经营主体统一经营,并根据股份进行分红。同时,由贫困农户选出代表组成监委会,并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项目投资、经营、收益进行全程监控。2014年—2015 年,全区整合500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2万名贫困人口的股份投入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贫困人口脱贫与地区农业转型升级的双重目标。

——金融扶贫上,以大力度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为支撑破解精准扶贫面临的资金制约。为破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中的资金制约,巴州区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针对贫困群体的现实需求创新服务和产品,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是通过“双免直贷”提高贫困人口贷款能力。巴州区根据贫困户发展产业能力等实际情况,推行了“双免直贷”模式,即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免抵押免担保来提高贫困户贷款可获得率;制定符合贫困户实际的“5221”评信标准。在贷款信用评级中,建立诚信度占50%、家庭劳动力占20%、家庭成员掌握劳动技能占20%、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占10%的指标体系,实现一次评级授信随时用信,帮助贫困户缓解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性难题。

二是积极培育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市场。针对贫困地区抵押物不足问题,巴州区建立了由林业、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参与成立的“涉农产权办证中心、资产资源评估中心、产权流转交易中心”产权三中心,为贫困农户扩宽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和融资渠道提供良好平台。截至2016年6月,全区产权抵押贷款5000多万元,形成5000余亩葡萄、猕猴桃、珍稀苗木等产业基地,带动3000余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项目,实现人均增收1200元/年。

nlc202309081118

三是创新建立贫困人口贷款入股产业发展的“3+1”信贷收益模式。针对缺乏发展能力或不愿自主发展产业的部分贫困户,巴州区创新采取“3+1”信贷收益模式,贫困户以信贷资金作为股本金注入新型经营主体,并与经营业主签订分红协议,在贷款资金期限内新型经营主体每年以入注资金的3%向贫困户实施保底分红,如实际收益高于3%则按实际收益分红。贷款资金作为股本金期满,返本归还于贫困户。同时,新型经营主体在经营期限内每年向贫困户以入注股本金的1%分红,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并巩固脱贫成果。

——易地扶贫搬迁上,依托新村建设和产权改革突破安置困境。为实现“搬迁一户就要安置并脱贫一户”的目标,巴州区创新建立了新村建设、产权改革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自然资源制约下的搬迁人口安置难题。

一是探索建立“3344”农村廉租房模式。巴州区要求每个新建新村聚居点必须按照8%的比例建设廉租房,以重点解决特困农户的搬迁安置问题。在廉租房建设上,巴州区创新了产生广泛影响的“3344”模式,第一个“3”即“新建、租赁或购买已建住房、改造农村闲置房”三种廉租房建设模式;第二个“3”即“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建设”的三种廉租房建设方法;第一个“4”即“个人申请、民主评议、摇号配租、张榜公示”四个廉租房分配步骤;第二个“4”即“回购或新建、改变用途、转租转借、无合理原因连续六个月未住”四个退出条件。

二是完善对搬迁人口的公共服务保障。为提升对搬迁贫困人口的公共服务水平,巴州区依托新村建设契机,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完善村社路、水、电、通信、广播电视、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引导搬迁人口通过土地产权流转获得收益保障。对于搬迁后离生产用地较远的贫困人口,采取引进业主方式,将土地进行整体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同时,完善农户与业主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收入渠道,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

巴州区在精准扶贫实践方面的创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14至2015年,全区共减少贫困人口28811人;2015年底,全区贫困发生率降至10.6%,较2013年下降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47元,较2013年增长10.4%。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巴州区探索出了符合山区贫困特征的精准扶贫道路,也为秦巴山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扶贫实践创新挑战三大难题

秦巴山区集山区、革命老区、生态脆弱区于一体,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片区,也是四川省精准扶贫攻坚战最为艰巨的片区之一。在这一地区,精准扶贫中产业发展困难、金融支持困难和搬迁安置困难是面临的三大主要难题。巴州区在推进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创新性探索正是针对上述挑战性问题而进行的,巴州区围绕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和易地搬迁扶贫三个关键方面所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实际成效,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能够为其他山区实现精准脱贫目标提供有益借鉴的“巴州经验”。

“巴州经验”创新的精髓在于,深入把握秦巴山区特殊的贫困表现和致贫原因,因村制宜和因户制宜地制定并实施扶贫规划,以贫困户为主体突出参与和合作的基本取向,瞄准关键环节,强化制度创新,实施重点突破,带动贫困地区整体发展和贫困人口持续脱贫。

具体而言,巴州区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具有如下极具推广价值的经验借鉴:

第一,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必须与不同区域的贫困特征相契合。巴州区的实践探索说明,在各地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的条件下,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必须以充分把握地区贫困实际为前提,瞄准关键问题和现实需求。精准扶贫战略的总体原则在于通过精准瞄准、精准帮扶,实现精准脱贫,而精准的核心含义就在于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与其他贫困地区相比,秦巴山区内各贫困村的整体贫困问题仍较严重,因此,在注重扶贫措施到户的同时,应当对通过产业发展和村内相对普惠的扶持政策带动村庄整体发展给予足够重视,如果过度强调扶持到户,忽视贫困村内的集体行动和合作互助,不仅在单个贫困户缺乏基本发展能力条件下会造成扶贫资源过度累积而低效利用乃至浪费,而且可能因扶贫资源在贫困户之间分配不均而打破贫困村原有的社会均衡,给精准扶贫的推进过程带来不应有的障碍。

第二,贫困农户应当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精准扶贫项目实施过程。贫困农户往往缺少一项或多项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秦巴山区,因疾病等造成的劳动力不足是许多家庭的主要致贫因素。为了使这些贫困户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分享扶贫项目带来的收益,巴州区探索创新了灵活多样的贫困户参与机制,如以土地、贷款资金入股的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以此参与扶贫项目的实际运行。巴中区的创新实践表明,尽管贫困户普遍存在不同类型发展要素不足的显著制约,但并非意味着其在产业发展中就没有参与机会和参与能力。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就完全能够为贫困户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贫困户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充分发挥协同互补作用是破解贫困地区发展要素不足矛盾的有效路径。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大多数贫困地区都出现了因资金、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不足造成的项目推进困难,如安置用地对易地扶贫搬迁的限制、抵押物不足对产业项目融资的限制等。巴州区通过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扶贫项目之间协同互补弥补贫困地区要素不足问题的路径。如通过将农村廉租房建设项目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相互结合,解决搬迁人口的居住用地问题,同时联动推进农村产权流转项目,解决搬迁人口的收入来源问题。此外,在对金融不能进行行政干预条件下,巴州区高度重视协同发挥政府与市场职能,通过奖励政策和政府信用担保导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加有效的多样化金融服务。

做好山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之我见 篇12

1 山区农机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机构不健全, 监理工作难度大

县级农机监理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年龄老化、知识陈旧, 特别是乡镇农机监理人员不固定、兼职人员多, 跟不上农机化发展的需要。近几年, 农业机械迅猛增加, 而农机驾驶人员持证率降低, 使农机监理工作难度增大。加上《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 交警部门持有的证件与农机监理部门的驾驶证不能通用, 交警人员虽监督拖拉机, 但无权驾驶拖拉机, 使得道路行驶拖拉机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 导致违法载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泛滥, 安全隐患逐步增大。

1.2 农业机械种类多, 数量少

如, 休宁县位于安徽省的最南端, 以山地、丘陵为主, 粮食、茶叶、山特产品为三大主体产业。为适应和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全县农民拥有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 涵盖11大类、120多个品种, 且数量差异很大, 多的有6 000多台, 少的仅有几台。据统计, 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16.56×104k W, 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达3.85万台套, 耕作机械达1.16万台套, 灌溉机械6114台套, 拖拉机1812台, 联合收割机47台。机械化耕作水平达85%, 茶叶加工机械化率达95%, 有乡村农机从业人员13000余人。

1.3 农机手素质较低, 法律意识淡薄

农机手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安全意识、守法意识差。山区农机手使用的机械大部分都是动力不大、操作简单、式样轻巧、方便携带的小 (微) 型农机具, 且每个农户家里拥有多种类型的农业机械。多年来, 由于农民的农机安全意识淡薄, 以及监理部门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等因素, 造成全县除大部分从事专业运输作业和跨区作业的机械外, 其他的农业机械操作者都没有主动到县级监理部门或所辖乡镇农机站办理上户登记手续。目前, 全县在册登记的拖拉机2 024台, 收割机41台, 在册登记的驾驶员1 889人, 拖拉机年检774台, 而实际全县的各类农业机械总共近90 000台。面对品种繁多的农业机械, 如何及时掌握其生产状况, 确保农业机械的安全作业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全县监理部门近几年来所面临的新课题。

1.4 农机涉及面广, 安全监理工作量大

因山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农业机械不仅涉及面广, 而且种类繁多。从道路到田间, 从山上到山下, 从单户家庭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可以说农业机械无处不在, 而且涉及到千家万户, 有操作人员成千上万。要想系统全面地对所有农业机械进行监督管理, 达到安全操作、平安驾驶, 工作量非常大, 任务十分艰巨。除此之外, 还有维修网点、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农业机械销售商等, 也需要农机监理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这就给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 新时期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利因素

2.1 法律法规基本健全

从法律层面上讲, 关于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专门法律还没有, 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等法律均对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农业机械化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 以及部门规章等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备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法律体系, 规范了农机安全监管、农机事故处理程序和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服务行为, 为依法行政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管理角色的转换使工作矛盾得到缓和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逐步拓宽, 农机安全监理已由过去的收费管理转变为全方位的服务。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温和, 矛盾已不再尖锐, 客观上有利于依法管理。

3 山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应对措施

3.1 思想认识到位

随着《农业机械化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 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引起了从上至下的高度关注, 为基层抓好农机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法律政策依据。但是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特别是因思想认识不到位而导致的各类农机事故时有发生,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因此人的思想认识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机监督管理部门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加大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力度, 只有监管者和农机操作者从思想上重视安全, 才能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领导重视到位

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做到领导重视, 狠抓责任落实。领导重视首先应做到主管领导指挥前移, 成立各级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 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形成组织机构健全, 职责任务明确, 相关部门协作, 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农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要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资金投入, 在财力上给予倾斜, 人员上得到加强, 交通工具得以改善。从而强化农机监理队伍, 提升农机监理装备, 提高行政执法力度, 为创建“平安农机、和谐农机”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3 加大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是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全民和驾驶操作人员遵纪守法意识和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 应把农机安全生产教育纳入到县市整体的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之中, 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主题活动。在农机人员相对集中的乡村, 印发各类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材料、刷写标语、展出图片, 以及利用宣传车和召开事故现场会等多种形式, 对农民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 使全社会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全面提高广大村民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还可以在乡村学校, 以举办安全教育讲座和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录像等方式, 教育学生提高安全意识, 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充分利用“小小宣传员”, 加强对其家长的宣传监督, 在广大农村形成一个人人讲农机安全、个个需农机安全的良好社会环境。

3.4 规范农机监理工作管理

农机监理站要依据农业部的2个“部长令”和2个工作规范, 严格办理各项农机监理业务。把好农业机械注册登记准入关、驾驶员初审关、年度检验关, 使源头管理更规范, 严禁违规操作现象存在, 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农机监理机构既是执法主体, 又是服务监管机构。农机监理的工作特点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必须以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要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 从实施规范管理入手,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围绕依法行政、文明监理、优质服务这一主题, 健全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规章制度, 使农机监理的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 整个工作程序制度化、规范化。

3.5 严格执法检查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协调公安、交警、安监、质监、工商等部门的协作关系, 完善联合执法手段, 成立长效执法检查组, 制定详细的执法检查工作法案。根据农机发布情况, 针对春耕春播、农作物田间管理、销售运输等农机作业季节进行分阶段、抓重点、有组织、有计划的农机安全检查。要把日常检查与专项整治结合起来, 根据农时季节、重点区域、农机运输作业高峰期, 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治理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积极开展好乡与乡之间的换防联检工作, 加大对农业机械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章载客、改装超大超宽拖车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形成安全执法检查高压态势, 让违法违规者无可乘之机。

3.6 认真监督检查

上一篇:可持续利用评价下一篇:关于插秧的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