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质量

2024-12-11

居住质量(共11篇)

居住质量 篇1

引言

给排水管道施工是居住楼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重要部分,不但对建筑物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给排水工程质量对城市整体的市容市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居住楼给排水的整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有效实施给排水施工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强化居住楼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发挥出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的作用,保证居住楼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居住楼给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住宅楼给排水工程在设计阶段存易出现某些管道、设备、文字说明缺失,造成漏图落项;图纸错误;与其它专业冲突问题以及影响使用、美观问题等问题。在采购阶段易出现招标界面划分不清晰,造成落项;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拟进场给排水设备和材料的报审表及其质量证明资料进行审核时,发现少数设备和材料的相关文件不全、不符合报验要求;存在设备和材料的参数与国家规范不符的情况;设备和材料的技术调研不够深入,技术规格书的编写不细致,对招标设备和材料的某些技术要求不明确;某些进场的设备、材料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了检验,但未按照招标技术文件、设计及合同要求进行检验等。建筑给排水工程在施工阶段存在施工不规范、工艺不细致、技术水平不达标和成品保护不到位等问题。验收与交付阶段存在施工方对竣工验收准备工作不到位,自检不到位的情况,对于验收发现的一些质量问题,存在整改不及时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施工方未及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未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由于住宅楼具有层数多、高度大、振动源多、用水要求高、排水量大等特点,因此,对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材料及管理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稳定管道中的压力,保护水封不被破坏,建筑排水系统应设置通气管系统或采用瓶型的独立管排水系统。住宅楼给排水设备使用人数多,瞬时的给水量和排水量大。容易发生停水或排水管道堵塞事故,影响范围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供水安全可靠,排水通畅。建筑动力设备多,管线长,易产生振动和噪声。因此,给排水系统必须考虑设备及管道的防振动和防噪声技术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给排水管道的安装施工人员的专业性不强,不能遵守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操作手册及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施工,因此在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易出现许多质量问题。施工企业管理者通常对土建施工质量注重较多,而对于水电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注重较少;管理者没有为新员工开设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和现场实习,平时也很少会指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施工质量监督检查,大大降低了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给排水工程还存在着许多亟待锯决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节水、节能的给排水设备及附件的开发与应用。(2)新型减压、稳压设备的研制与应用。(3)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运行管理方便的供水技术与方式的研究与推广应用。(4)建筑消防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5)提高排水系统过水能力,稳定排水系统压力的技术措施。(6)低成本、高效能的新型管道材料开发与应用。(7)热效率高、体积小的热水加热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二、居住楼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建筑给排水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质量的好坏全面体现了设计、采购、施工和验收与交付各阶段的质量情况。因此,需要对建筑给排水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和验收与交付各阶段的质量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针对住宅楼给排水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通过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制、完善质量考核惩罚体系,实行量化考核,使岗位责任落到实处。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措施,对各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和经验进行及时总结,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提高各阶段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项目的质量,使之达到工程质量目标和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

1.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信誉好、业绩优,具有与工程项目相符的资质等级证书,并且有同类工程项目经验的知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业主方作为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施工方和监理方实行全面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推行切实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施工企业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意义,并且结合土建质量管理的相关经验,建立健全给排水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光靠思想上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管理者们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制订并推行,帮助给排水工程施工岗位工作者的专业技术培训。尤其对于新参加建筑业工作者来说,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其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效果。此外还需要重视对于安全技能的教育,以保证其在施工中不仅能按施工要求娴熟的完成施工任务,还能安全施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2. 加强施工设施的产品质量控制

施工材料、配件设施等产品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设备、材料质量达标,建筑给排水工程质量才能达标。因此要保证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建筑给排水设备、材料的质量控制。在给排水施工中必须严格保障采购材料的质量,并对使用的材料进行抽样检验。作为总承包单位而言,应该利用招投标方式进行选择最为适合的给排水分包施工企业和施工基础材料、配件设施的经销商;此外,在采购施工材料、配件设施时,总包单位应该派遣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与采购部门的负责人员一同采购;在施工材料使用前,质量检测员应该按照我国施工材料的质量检验严格检查,保障使用的产品具备有效的合格证,当对施工材料质量存在疑问时,必须及时的进行测试分析,严禁不合格施工材料用于工程项目建设中。

3. 落实施工质量控制工作

施工阶段作为控制给排水工程质量的重要阶段,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技术部门负责人,应该认真细致的抓好给排水工作的施工质量。在项目施工初期阶段,就应对给排水工程施工部门和施工技术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监督,并对工程设计任务、质量标准、进度安排和技术工艺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技术交底。此外,还应该按照设计规范和给排水安装标准,为工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施工质量审核,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业主方定期到现场了解建筑给排水施工质量情况;参与主要设备安装的质量监督;参与给排水工程的中间验收;定期开展联合质量检查,及时分析和通报工程质量状况,解决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并协调各方的配合工作。

三、结语

如何完善和加强建筑给排水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如何控制建筑给排水工程项目质量,使建筑给排水工程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仍存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探讨,需要不断总结建筑给排水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建筑给排水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汤燕群,王昭辉.国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特征与我国的改革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2009(01).

[2]熊继光.浅论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4).

[3]吴绪路.排水施工中加强质量控制的主要途径[J].科技信息,2010(11).

[4]陈志谋.现阶段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质量控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06).

[5]王祖和.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居住质量 篇2

确保建设质量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结合我市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探索其建设方式确保建设质量的具体要求,为确保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质量,围绕“统建分购式,统管代建式,统管自建式”三种建设方式,我们系统研究了建设过程的技术指导,监管措施等关系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统建分购式

统建分购式的建设方式适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各种形式的建设方式,但更适宜于多户联排和多层公寓的建设。在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区块确立的前提下,采取集中统一组织和管理,统一规划和设计,统一施工和验收,统一分购和日后的统一运行管理等,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有利于农村人房环境的改善,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利于工程建筑质量和居住小区的建设质量,更有利于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

1、统一组织和管理。村委会应设立一套居住小区建设的管理班子,聘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正常技术和质量的管理。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可以会同各镇(街道)采取有效措施,履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职能。推行各镇(街道)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对建设管理的监管协调和服务工作明确专职人员,经费纳入市财政,监管职权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或授权,专职人员经过培训指导后上岗。对建 设规模较大的排屋或多层公寓的居住小区还可委托工程监理公司实施监理,委托市质量监督部门进行质量安全的监督指导。土地政策处理到位的话,还可引进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统一开发建设。

2、统一规划和建设。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特别是要结合“千万工程”,制订编制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应当委托有建筑设计资质的单位和有资格的设计人员设计,即通常所说的“有证设计”,有条件的话,设计的施工图委托审图机构进行审查。建筑设计要反映农村的特色和农民居住的习惯。单体住宅和联排农房也可以套用农房设计图纸,但对不同的地质状况要请设计单位适当调整基础设计图纸,因为不同的地质其地基承载力是不同的,建设前应对地质进行统一勘察。既要达到“标准”,又要防止超标,以免浪费。勘察设计要纳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许可的必要条件。

3、统一施工和验收。建设施工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或具备相应建筑施工技能的农村建筑工匠承担,农村建筑工匠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考核合格获得资格证书,并到相应镇(街道)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办理登记备案手续。鼓励不同工种的农村建筑工匠合伙组建建筑劳务承包企业,专业从事农房建筑施工。村联建机构应与施工承包人或施工企业签订施工合同,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和权利。对未签订施工合同或施工承包人资质、技能不能履行要求的,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受其委托的的镇(街道)不得核发相关许可证。施工承包人应严格按照设计图施工,遵守有关法规、施工操作规 程和技术标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村联建机构的代表和施工承包人应根据合约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防止人员伤亡和其他安全事故的发生。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竣工验收由联建机构组织,对建房质量情况签署书面意见,并在半个月内到所在镇(街道)办理备案手续。对组织验收有困难的所在镇(街道)或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

二、统管代建式

统管代建式也适用于有一定规模的排屋和多层公寓的居住小区,其管理模式也同统建代购式,则是其分购形式不同,同时其建设的承包形式有时也会不同。主要是建筑原材料由建设方提供,价格可能会便宜点,但建材质量难以保证,承包形式实质上变成了“包轻工”,往往会引发一些矛盾,特别是当工程质量存在问题时,责任不清。如果是非“包轻工”的,其建设可参照统建分购试。

三、统管自建式

统管自建式是目前农村建房的一般性形式,就当前看来也就这样了。但这种方式的关键是管理。现状是管理不够到位,造成农村“只见新房子,不见新农村”的状况,质量管理也是盲点。为保证建设的质量以下几点需要做到:

1、集中居住区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

2、必须有统一设计的完整施工图。

3、应当由农村有证建筑工匠承担施工。

4、开工前进行必要的培训、指导。

5、施工过程中须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指导。

6、设置一个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程序。

不论哪种形式的建设方式,在新农村建设这样大规模的工程中,相对应的技术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原有的管理模式又严重缺位,因此要管理好工程建设质量,难度还是不小,但最重要的是程序上面加强管理,缩小甚至消灭管理空白点,把“上面”的管理服务“沉到下面”去,移到农村的前面去。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没有捷径,他同其他的管理一样是靠“盯”出来的。

居住质量 篇3

关键词:居住区,公园绿地,文化

引 言

居住区公园绿地景观是对居住区意蕴、文化的体现。是整个居住区环境的精髓所在,轻松舒适的居住区公园环境能传递出此居住区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等,并且感染小区居民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1基址概况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纬34° 16' - 34° 58' ,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

郑州市毛庄小区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清华园路以东与开元路以北,主干道只能勉强过一辆车而已。政府已经进行了整体的规划,所以对于郑州市毛庄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也是有非常重大意义的。

2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郑州市毛庄小区公园滨水绿地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本居住区的居民和周边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对其进行合理的公园绿地规划布局,服务于居民,为本居住区的居民和周边群众提供舒适轻松多个方面的功能需求。

3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近年来,“居住区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保护环境、改善城市居住区生态状况在设计中占有很重要位置。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是景观设计发展到现在的一个重要理由。从伊甸园到卢浮宫,从建章宫到拙政园,人类历史实现了从理想自然到现实自然的转化。

居住区公园绿地设计要有人工建筑风格与设计的绿色自然景观和谐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良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也由此达到以人为本的原则。

4 景观规划设计

4.1 场地分析

郑州市毛庄小区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清华园路与开元路交叉口,毛庄小区的东边现在是一片废墟的草地,接着就是河道,对于它,政府已经进行了整体的规划,比如说周边的苏屯正在进行改造,还有天伦庄园小区也差不多已落成,最后一期的工程将在这里开始。

4.2 景观功能分区

按景观功能的不同可以对郑州市毛庄小区公园绿地景观分为以下五个区域:入口广场区,疏林草地区,公共广场区,亲水广场区,密林观赏区。

入口广场区,入口处也要留有较大的空间,以防人流过大,便于疏通。

疏林草地区,疏林草地区给居民及周边居民提供了一大片的休息区域,它是一个微地形的草坪区,疏林草地区的视野比较开阔,带给人舒适轻松的感觉,与此同时疏林草地区还能让我们独特的欣赏到树木的个体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原则——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感觉呼之欲出。

公共广场区,公共广场区是居民区居民休闲、锻炼身体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休闲、健身、交流活动的场所,公共广场区是人群集散的场所,带给居民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老年人和儿童应该对于此区域会更加的需要。

密林观赏区,密林观赏区内有很多松类的植物,观赏性的程度比较强,对于孩子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5景观详细设计

5.1 景点设计

居住区公园绿地水系的设计,此公园绿地的设计中水系贯穿始终,在地块的东侧有河道,疏林草地区就在水系的旁边,在水系的驳岸旁边有几种形式的装饰。

古槐广场的设计,椭圆的古槐广场里是一个以国槐为主的植物的场所,它与亲水平台在河的两岸遥相呼应。这是一个较封闭空间,与河的距离还有一段距离,曲折的小路的与折桥相连,中间有可以坐的花台,绿树成荫,是一个很舒适,很适合休憩交流的场所。

居住区公园绿地横木小径的设计,此居住区公园绿地中的滨水部分也是郑州市毛庄小区公共绿地中的一大亮点设计,我采用长短不一的木条镶嵌在草地上,另一边连接着河岸,也与不同空间串联了起来,用的材质是木材,在东南角草地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滨水广场的设计,河流的滨水广场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开阔的空间,滨水广场上也有成组的亭榭,为滨河景观增色了不少,这一组亭廊榭中,由一座亭子伸到水里,对于成组的设计,更显得有点层次,更有趣味性。

5.2居住区滨水绿地设计中植物配置

主要以增加景观多样性与种植科学性为主,树种选择上充分考虑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及特点,多选择景观性强,无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危害的当地乡土树种。因

在此次设计中,我用到的乔木有乌桕、合欢、栾树、法桐、国槐等本土植物,小乔木有紫薇、丁香、石楠等,灌木有连翘、金钟、火棘等。

5.3 灯光设计

利用夜色的朦胧与灯光的变换,可以让此滨河绿地呈现出与白昼迥然不同的景观,而造型优美的景观灯在白天也有特殊造景的作用。

场地照明,在广场周围选择发光效率高的高干直射光源可以使场地内光线充足,便于人的活动。

道路照明,对于此地块中的主干道,用杆头式照明器,均匀连续照明,以使行人能准确判断路上的情况。

植物照明,灯具被安置在树枝之间,可以将光线投入到园路或花坛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地面照明,在入口处和主干道处,将埋地灯埋置地面下,用于广场地面,也可用于建筑,小品的照明。增加美感。

6结语

郑州市毛庄小区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主要想体现居住区文化的特征,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将景观性与功能性结合,将此规划地设计成在景观与功能上能最大化满足居住区居民的需求,適合居民使用的滨水绿地设计。非常希望能够得到此居住区居民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园林局.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卢新海,园林规划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

[3]孙施文,城市滨水区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J].网易行业,2004-12-15

居住质量 篇4

人类建筑的雏形就是一个空间, 一个具有挡风遮雨功能的居所, 这个居所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人身和财产安全。 然而多年以来, 新老建筑的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触目惊心。 管理部门、设计人员、 技术人员从频发的事故中总结建筑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提出应对措施。

建筑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从立项、设计、开工、建设、竣工、装修到使用, 牵涉到房产开发部门、规划设计部门、监理部门、施工部门、室内设计部门、 物管部门以及使用者等不同的群体或个体。 住宅的安全质量, 关系着民生大计。 将民众安全放在第一位, 从接二连三的住宅楼房倒塌的废墟上找出事故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房屋安全质量隐患。

1 居住建筑安全质量问题的原因

提高居住建筑的安全质量, 给人们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保障人民的居住安全利益, 就必须对影响居住建筑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合理分析, 对产生质量安全的隐患采取有力的管理及技术措施。

从建筑技术的视角分析, 造成当前我国居住建筑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建筑设计阶段方案设计不当;二是施工阶段管理与技术手段不当;三是使用阶段物业管理及后期维护不当。

2 避免居住建筑安全事故应采取的措施

2.1 设计阶段的居住建筑质量控制

在设计阶段, 检测报告、技术指标、设计任务要求对于房屋的安全质量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有统计显示, 全国各地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使用的小区, 其共同特点都为砖混结构。 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分析, 砖混结构的房屋承重结构是钢筋混凝土楼板和砖墙体。砖混结构的房屋设计关键是房屋的整体功能性设计和房屋的构造设计。 建筑设计师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 应尽量做好设计前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 以尽量满足各用户对使用空间功能的使用要求。否则房屋建筑交付使用后, 各业主会根据各自的需求对室内空间进行改造。 而空间改造只有在非承重墙体上做文章, 才不影响房屋原先的设计刚度和稳定性, 一旦动了砖混结构的承重构件, 建筑本身的安全系数就已在使用前大打折扣。

以承重砖墙为主体的砖混结构建筑, 在设计时应注意:一是在结构主体构件的设计上注意砖混结构建筑体型宜规整; 内横墙间的距离不能过大, 且横墙间距尽量均匀布置, 上下对齐门;窗洞口应排列有序且不宜开得过大。二是在构件的选择和布置上除了考虑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外, 还要满足耐久性、耐火性及其保温隔热、防潮、表面装饰等构造要求。 建于地震区的房屋, 要根据防震规范采取防震措施, 如设置构造柱、圈梁配置拉结钢筋等。

以自然客观条件为前提, 选择合理可行的建筑设计方案和构造处理措施, 是加强居住建筑质量的先决条件。

2.2 施工阶段的居住建筑质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 存在着大量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 如决策、设计、材料、环境、地形、气象、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施工人员素质等。 施工阶段的建筑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

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及质量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施工单位选择高素质的施工技术人员, 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有力措施。 《房屋建筑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预控机制有效性的关键, 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按防治措施逐条实施, 可以大大减少质量通病的发生率, 从施工技术手段方面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好坏也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 在施工现场, 施工管理人员严把材料和设备关, 凡是没有产品出厂合格证明及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和机械设备, 均不得进场。 应从施工现场管理方面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合理而正确的施工组织设计, 也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客观条件选择合理的符合现场条件及工艺要求的施工方法, 符合国家有关施工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 与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组织方式相适应, 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砖混结构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因为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砖墙, 所以砖的形状及强度就决定了房屋的强度。在施工过程中选择形状规则的砖, 强度高的砂浆, 并保证灰缝的均匀度和饱满度, 就能确保砖砌体的高强度, 从而保证房屋的耐用年限。

综上所述, 影响房屋建筑质量的因素中管理因素和技术手段在房屋工程质量控制中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高标准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装备是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的先决条件, 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企业严格的技术管理和控制。

2.3 使用阶段的居住房屋质量控制方案

使用阶段的居住建筑的质量控制有三个方面:一是房屋自身质量问题, 由于设计阶段方案不合理或施工阶段的管理和技术原因造成的建筑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二是建筑使用过程中业主私自拆改加建主体结构以满足个人使用要求而造成的整栋建筑质量安全隐患。三是意外荷载, 如滑坡、煤气爆炸等造成的安全质量问题。

针对第二点 “人为因素” 造成房屋的安全隐患, 相关政府部门应定期采取措施对楼房使用情况进行排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房屋建筑使用者在装修过程中, 不得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 ”作为房屋使用的物业管理部门, 应该在管理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 在业主装修房屋阶段严把监督关, 严禁业主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 房屋的使用者也不得随意改变房屋的使用功能和主体结构, 从而杜绝居住房屋的安全隐患。

3 结语

寻找“失去的”居住 篇5

被规制的居住

赵景昭在四合院住了两年后,1959年,搬进了同样是他父亲从邮政系统分得的一套住房,在北京三里屯附近。这种被称为“二型住宅”的单元房是赵景昭后来所供职的北京建筑设计院设计的第一批住宅通用图,也曾是很多早期享受福利分房的人共同的记忆符号。

某种意义上,中国人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住宅的标准化时代。“标准化”的一层含义是替代传统建筑方式的“工业化”批量生产模式,它意味着新的技术——对于向现代化发展的中国,这当然令政府和人民兴奋。而对多数人而言,更为真实的含义还是另外两个方面,赵景昭说:“一是中国人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临住房的紧缺和拥挤时代,因为‘工业化’的出现也是人口剧增和住宅需求量急增下的应对,二是,当中国人享受着只需微薄付出就可获得一套福利分房的同时,也将没有任何个人选择的余地,‘给你什么你就只有要什么’。”赵说,对于习惯于农业社会形态下舒适和缓慢居住方式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将不得不面对并承受理想和现实的居住尴尬。

对于刚刚搬出四合院的赵景昭来说,1959年的居住变迁是无比尴尬的。“所谓‘二型’住宅,那套图纸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设计的,当时还没有意识到人口压力这个问题,所以房型设计还是很大,单元平面一种为五开间一梯二户,每户3~4个居室,平均建筑面积是98.88平方米,另一种为一梯三户,每户为两个居室,平均面积是62.92平方米,我们家住的单元房是后一种类型。”赵景昭说,“相比较后来的住宅,这相当奢侈,设计总体来说是很合理的。”“但国家计委1957年颁布的《住宅经济指标的几项规定》里写明,每户的居住面积不得超过18平方米,这样,62.92平方米的房子不可能允许只有我们一家人住在里面,必须要两家合住一个单元。”

合用一个厕所在当时的居住条件下是司空见惯的事,居住的私密性当然就变成集体的敞开性。赵景昭说,这种房子是四层砖混结构,苏式密排木屋架坡顶,楼板为30厘米厚的预制混凝土方孔板,楼板和墙体都薄,隔音效果很不好,“隔壁有两个小男孩,淘气得不得了,三天两头哭闹还不算,经常用钉子在两家共用的墙上敲一个洞,小孩子好奇心重,好想看看对家在干什么,我母亲发现了,就拿面团塞住,过两天又被捅掉了,就再塞”。

“标准化”最直接的动力是满足解放后日益膨胀的人口与随之膨胀的住房需求。北京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主任林晨说,要在有限的空间安排下尽可能多的人。这样的居住现实和居住的空间背景有点类似解放前的上海——那种闲适生活其实在现代化面前变得特别脆弱,与北京相比较,上海其实早就形成了普通市民居住的集约化。

同样是在1949年到北京参加工作的北京规划局高级顾问张敬淦1921年到1948年在上海的石库门渡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上海的租界被洋人和富人居住,普通老百姓都挤到了石库门这些民居里,尽管那时整体上的人口远没有达到后来的压力,但这种人为的空间分割在事实上造成和后来其他城市因人口膨胀所形成的相似局面。”张敬淦亲历了上海老房子里“七十二家房客”的时代,他说,“石库门的老房子倒是很好找,一排从头上第一家是1号,排到20号,就开始叫20弄,每条弄里面至少要住二三十户人家,多的要住上百户人家,真是鸡犬之声相闻,每家的院子进去有一个狭长的小天井,也分正房和东西厢房,但空间利用率非常高。”张敬淦回忆,他们家正房后面是一个通向二楼的楼梯,在一楼半的地方有个朝北很窄很小的“亭子间”,一层和二层之间还有一个阁楼,就是在楼梯上开个门,后来加住进来一户人家,又在二层也搭了一个阁楼,“亭子间”的下面还开了一个房间,“这些在原本现有空间下多隔出的空间甚至多的时候要有一家人住在里面,有的房间拿布帘隔开,分两家住。”他说,“一家人所有的活动都在一个房间里完成,根本没有任何私密性可言,上厕所也在房间里,不过就是找一个隐蔽点的地方,拿布帘子遮一下。所以家与家之前的干扰也相当大,张家吵架李家听得一清二楚,碰到关系差一点的院子,家庭私事很容易变成街谈巷议四处传播。龙骨铺的地板本身就不隔音,加上空间被尽可能地缩小,楼上一点点走动楼下听得清清楚楚。”张敬淦笑着说,这种居住状况可能也是造成上海人斤斤计较的原因,“比如,楼梯间是黑间,要安灯泡,不是一个灯用电大家摊,而是一家一根电线一个灯,谁家用开谁家的,用完了下楼再关掉,如果开了别家的灯也是容易引起纠纷的”。“人多住房紧这种矛盾就很难避免”。

赵景昭说,1959年前后住宅建设时代的原则是“谈适用,不谈舒适”,要求“住得下,分得开”,“这家人能住下了,如果这家有个女儿长大了,要能分得开,所以当时的房型以最紧凑的2室户为主”。

这两条原则也成为“工业化标准”里的“社会标准”被推诸广之。“许多人的居住问题得到了及时的满足。”林晨说,但也相应失去了中国人传统居住中的很多“舒适性”因素,“‘标准化’强调减少‘构件规格’,所以当时的一批住宅只用了3.2米一种开间,6米一种进深,1959年根据北京总体规划的每人居住面积9平方米的住宅指标,我们设计了八种住宅的平面方案,编制了39套组合体,大部分是四层砖混结构,比较流行的五开间三户主导了国内住宅很长时间的设计格局,但这种以个人面积底线为前提的设计带来的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中间单元没有穿堂风,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民居最不能容忍的地方”。

被怀念的老房子

北京首席中式住宅“观唐”的老板、清华紫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大龙说,“四合院一家住就叫豪宅,10家住就叫大杂院”。

照这样来划分,张敬淦出生时的老房子肯定属于前者。他说他关于中国传统居住的记忆都来自那里。张的祖上是杭州知府,在当时的松江府(现在上海市的松江区)置了一些田产,盖了幢大宅院,“是典型的江南民居,七开间,十几进”。张敬淦说,在功能上和北京的大四合院基本相同,进大门后便是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类似于四合院的倒座,通常作为宾客、男仆居住,或书塾,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才进到正院,院子里是很大的一棵桂花树。过了院子是厅,厅又分正厅、餐厅和会客厅。二进三进之间也是一个很大的门,相当于四合院里垂花门的作用,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这道门起屏障作用,保证内宅的隐蔽性。从边上可以上二楼。最后是一个竹园子。

“我母亲是新时代妇女,上学校,学的是养蚕,就在院子里种了不少桑树,每年都盼着打甜桑葚吃。邻居家的小孩也到院子里来玩,打下的桑葚不洗就吃,弄得一嘴紫色。”张敬淦离开老家快60年,讲起这些老房子里的童年还充满着向往。

“从祖上开始,这套祖宅就由长房系统来管理,到我父亲手里,他复旦毕业后到上海做中学教员,很长有时间委托别人代管家业。”张敬淦说,可是一解放,问题就来了,这么大的房产怎么定性,“1949年,我到北京工作,参加革命,要填表,家庭成分不知道怎么填,后来专门有人去老家调查,因为我父母当时的工作都还有不低的薪水,结论是我们出租房屋和地租收入占我们家总收入的5%到6%,算不上地主,这套祖宅才逃过了被没收充公的命运。”“最后我家庭成分填的是自由职业,个人成分是学生。”

来北京前,张敬淦在上海念书,就住进了石库门,只有暑假才会回老家,“简直是两个世界”,张说,“上海那么拥挤,狭小,一回老家,大得不得了,甚至根本用不了这么多房子,居住对我们这一代中的很多人来说,都是这样分裂的。”“房子和命运一样,都是被规制好的”,他说,让他备感怀念的是有院子有竹园的老房子永远没有办法迁置上海,也没有办法迁置北京。

不光如此。当他从上海到了北京之后,好的居住同样是个奢侈的愿望,并且这个大城市也正在为他这样的新进人口的居住问题头疼不已。

被“挤爆”的四合院

丁艾家的四合院为什么要换地砖?就因为本来隔潮很好的家里到雨季渗水渗得厉害,查了一圈才弄明白是那个“气眼”被堵住了,她说,“当时四合院的住户越挤越多,每家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就都借院子的后墙加盖屋子,屋子的地基原本比院子高,他们要加,就要做一个和台阶一样高的地基,这一来,‘气眼’就被堵在里面了”。

丁艾家的四合院在50年代成了大杂院,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口人挤在这原本给一家人住的院子里。丁艾说,住在东厢四间房的一家三代人,奶奶、儿子、儿媳、还有6个小孩,“堵住‘气眼’的房子就是他们家盖的,因为四间屋实在住不下了”。

丁艾的家可能还不算拥挤的。到80年代末北京危改试点工程开始,一些四合院居住的拥挤程度,当年参加危改工程的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住宅设计研究所原主任、建筑师黄汇回忆说,“当时城规控制建筑高度限四层,容积率限1.15,而拆迁小后仓胡同,人口居住密度之高,以至于如果把可能建造的全部住宅都还给原住户,每户平均也仅能得到46平方米,当时一般职工分配住房的标准为平均每户56平方米,而这些四合院住户每户的人口都在十来个人左右,你说这个胡同里的四合院在漫长的二三十年里一直挤着多少人?”

丁艾说,和她家一样,四合院的拥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几次挤进居民的历史时期,1949到1953年为第一次,当时是大量的进京军队及军队家属、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土地革命逃亡出来的地主富农,还有就是灾荒与水荒中的难民。1957年“经租”政策出来后,胡同内的独门独院很多都变成大杂院,因为消灭房产私有,私房主被要求交出11到12间自留房之外的房屋,给那些贫苦的无房人口居住。到了“文革”,房管局接收了所有私房,很多军代表与工人阶层住进了胡同,四合院的人口压力又陡然增加。

宁静而中国式的四合院生活被打破,不光是丁艾这些从胡同里长大的人居住岁月中的疼痛,也是这个国家和城市发展中转型的阵痛。更重要的还是发展中的问题。张敬淦说,1953年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实当年计划生育的压力还不是很大,完全是由迁移人口带来的。北京成立了新部委,每个部委下面成立的机构,都要从外地大批调集人才,引进人才的条件首先是要解决居住问题”。“就地盖房已经开始,但毕竟需要一个周期,于是旧城的四合院就成了用人单位的一个不二选择。”张敬淦就是这批最早调入北京的技术人员之一。他与同他一起从上海来北京的同事住在单位给的宿舍里,两个人一间房,十二三平方米一间,就是在白塔寺附近的一所四合院,“这所四合院的门面是一个大当铺,我们住的是厢房,当铺叫‘永存当’,我们当时几个人开玩笑说,‘我们要被永存’了,这辈子出不去了”。

四合院的压力在接下来的几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到了要被“挤爆”的程度。涌入北京的人口还在持续增长。赵景昭说,建国以前,老北京城1350万平方米住宅住了不到100万人,现在一个区都要60万人。“从七八十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书记处,关于北京城市建设的方针和规划曾经做过6次书面的指示和批复,其中对北京城市人口明确规定的就有两次,最初规定市区人口控制在400万左右,但结果看,北京的每一次人口控制都失效了,为什么?”张敬淦说,“建国后,北京开始在老城里搞工厂,准备把它从消费型的城市转向生产型城市,各种工业项目不加选择、不加限制地纷纷上马。北京原有的工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在相当长的阶段只采取了加法而不是加减法并用,就是主要发展薄弱的产业,同时并未压缩应当压缩的产业,所以工业规模不但没有控制住,甚至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而且重工业在继续发展。北京过去搞老三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不行了,上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关键是,人来了,住房从哪里来?”

在张敬淦看来,许多城市犯了这种发展中的通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急于发展,引起诸多后遗症。中国人的居住成为首当其冲的对象。他说,四合院见缝插针建小工厂,并开始安置更多居民进入,有些房管所为了往院子里多安置人,就在后跨院里修建排房,现在看到的青砖红砖,上面是平瓦的,都是那时搭盖起来的。“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城内的问题就是市政欠债越来越多,电力电信与上水基本解决,但下水还是使用着清末与民国的设施,没有下水系统,都用渗井,就是挖一个几米深的洞,填上泥沙,靠天然的地渗来排生活污水,在建造新的下水系统时我们统计过,全北京四合院有27000口渗井还在使用。”

这个时候的四合院显然就不再是庭院深深的栖居之地,早已成了“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大杂院了。丁艾说,她家的五口人,几年间孩子都长大了,1976年知青返城,找到工作的有了单位分的房子,没有工作的就回到院子里来,也到了该结婚的年龄,没房怎么办?就再充分利用四合院院子的空间,把院子里种的丁香、海棠拔了,在父母的房子旁边加盖房子。80年代烧煤气,纷纷搭厨房。她说,她们家还算好的,“更多的四合院,里面又成了一个小胡同了”。

四合院所讲究的日晒、采光于是被解决人们基础住房挤得荡然无存。一家4口在这样的杂院里住了30年的北京人谢其章说,“我们当年住在一个大杂院的顶旮旯,出门迎面就是人家的山墙,于是每天上午9点到11点之间,是我惟一能看到阳光的时辰,那阳光被山墙和厨房挡着,遥遥地投在我的白墙上,只有一线,想想,真是30年如白驹过隙。”谢告诉记者,“从这间大杂院搬到新居,虽然也只是70多平方米的房子,两口子迫不及待连续7个晚上把墙刷个大白,还赶了个新潮从西单商场买的地面铺的地板革,8块钱1米,“新房子也没法南北通风,朝向也不太好,但好歹算是个新家了”。

丁艾说,“原来每家四合院种的石榴、丁香这些植物和大枣树差不多都所剩无几了,现在大杂院里最常见的香椿树、大杨树和核桃树都是80年代‘号召植树’运动中引进的树种,就这几种,没什么可选择的”。丁艾家东屋门口的4棵杨树树干已经空了,“摇摇欲坠,怕风一刮倒了砸坏屋子,前年给园林局打了个电话,他们派人来把树干锯下了,拿大铁丝绑了绑。”丁艾带着夹杂着幸运的惋惜口吻说,“不过,现在能一家人住一个院子,院子里还有树已经不错了。”

“失去的”居住

在北京第一次“住房难”出现和几乎北京旧城的所有四合院“添丁增口”的同时,北京也进入了一次住宅建设高歌猛进的时代。“政府的确不断在想办法,增加居住房供应量。”林晨说,“从1949~1978年的30年,北京新建住宅面积2953.053万平方米,超过了旧城原有住宅面积的两倍以上。”

尽管这里面大量的住宅带着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味道,像1950年左右北京加急兴建的一批砖木结构平房住宅,坐北朝南,成行排列,被人们称为“兵营式”。赵景昭说,“1960年公社化运动,北京在东城、西城、崇文设计建造了三栋‘公社大楼’,以二室户为主,每户有卫生间,没有厨房,因为楼下有公共食堂,托儿所和活动用房,‘公社化’集体食堂解散,结束了住宅设计没有厨房的历史,对原来所有没有厨房的住宅进行了一次全盘改造。1965年学大庆‘干打垒’、‘先生产后生活’,设计了31套‘简易楼’图纸,盖了一大批简易楼,简易门窗,无纱窗,无卫生间,不用砖砌墙,用木板中间加土,再夯,这样能省不少钱。于是盖了一批‘窄小低薄’的楼房”。但政府为此支付了大量国家财政,廉价而简易的住房也让政府背上了极为沉重的“住房包袱”。这笔钱庞大到无法计算,仅根据1992年统计,全国12亿平方米的公房,即使按每平方米120元的建筑价格计算,也有上千亿的资金在里面。

“‘简易楼’、‘筒子楼’同样是当时政府在钱袋紧张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张敬淦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层高”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后期住宅建设牺牲掉的品质之一。

“1978年,邓小平视察前三门住宅楼时,强调设计要考虑住户方便,同时提出了要‘降低住房造价’的要求。”赵景昭说,当时绝大多数建设者的意见是,在不增加投资或适当减少投资的条件下,以适当降低层高来扩大使用面积,“我们传统民居的层高一般都在4米以上,因为中式住宅的建设者普遍认为,房屋层高越高,室内高低处温度的温差越大,空气对流越好,人体感觉越舒适,当年国家标准规定的层高是2.9米”。“后来经过论证,认为保持每户投资不增加的前提下,层高降低20厘米,每户可增加3个平方米,这样定下来之后,北京将多层住宅的建筑面积标准由每户53平方米提高到了56平方米左右。”“北京因为纬度低,冬季日照在12月22日冬至前后只有26度30分,所以早期苏联专家推荐的四层住宅单元,层高上定为3.3米,是考虑到房间日照时间采光效果的,但大幅降低层高,又增加住宅密度后,许多居民楼的采光都受到影响。”

居住质量 篇6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小区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居住小区绿化工程作为小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仅能改善小区居住环境, 而且能美化居民生活、增进居民身心健康。小区绿化工程建设的好坏是衡量小区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意识的提高, 小区园林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质量问题。如规划设计滞后、盲目引进和借鉴、低价中标、施工队伍专业素质缺乏、施工管理不规范、后期养护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绿化工程的品质。因此, 如何防范和解决这些工程质量问题, 提高小区园林景观的品质, 变得尤为重要。

2 小区绿化工程的质量问题

2.1 园林规划设计滞后

在居住项目规划设计时, 开发商大多先考虑所开发项目建筑面积最大化, 满足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要求、建筑退界和绿地率等指标, 对小区的整体景观布局和绿化设计的考虑往往是滞后的, 缺乏同步规划、统一布局, 以至于园林设计见缝插针、蜻蜒点水, 布局受限, 主题风格难以突出, 园林设计的品质大打折扣。

2.2 绿化设计盲目跟风

建设单位为了提高楼盘的整体品质, 过分强调园林景观立竿见影, 缺乏科学地指导。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盲目学习和借鉴行业内经典的园林设计经验, 忽视了自身项目的特点。在植物配置方面, 许多植物品种选择受建设单位影响缺乏专业的考证, 忽视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季相变化, 盲目引进树种忽略乡土树种使小区在植物配置上造成资源浪费, 不能体现其自身独有的魅力。

2.3 施工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多数开发商对绿化工程施工队伍的考察只停留在其企业的资质和施工单位的投标报价上, 忽略了对施工队伍专业素质的考核。园林施工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 聘请经验不足或专业知识缺乏的人员负责现场施工和管理, 同时现场施工的工人素质也参差不齐。由于绿化工程与土建和机电工程存在较大的差别, 其施工的对象是有着生命力的植物活体, 且每种植物都有其各自的生态习性, 在种植、修剪、养护等方面的要求也大不相同,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绿化施工的品质和完工后的景观效果。

2.4 施工管理问题

绿化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较多, 但是与建筑、机电等法律规范相比, 并没有受到重视, 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 对绿化的施工管理缺乏实质性的监管。

(1) 缺乏绿化工程类监理单位及专业监理人员, 在绿化施工过程中没有配备专业监理工程师对种植土土质、苗木品质及种植进行有效地监控。

(2) 行政监督薄弱, 绿化建设行业的行政管理缺乏有力的措施, 园林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阶段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

(3) 非法转包现象普遍, 施工单位在中标后, 对于赢利把握较低的项目采用非法转包、分包方式, 将所承接工程承包给一些资质不符的其他单位, 直接导致小区绿化工程施工质量低下, 严重影响了小区绿化景观品质。

2.5 后期养护管理问题

小区绿化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一般会移交至物业公司负责后期绿化养护管理, 并且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一般都不是由专业的绿化工程师担任, 故后期养护投入不足、管理人员不专业等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浇水不合理, 导致树木成活率低;草坪修剪、除草不及时, 影响草坪品质;施肥、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影响树木品质等养护问题。

3 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质量问题的监控

3.1 规划同步

园林工程是居住小区室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设计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居住小区的整体品质。因此, 在居住小区项目规划设计时, 在确保项目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要求等硬性指标的前提下, 应考虑园林景观的布局方案及主题风格, 做到建筑与园林同步设计, 同步协调, 这样才能有效突出园林设计的主题风格和布局形式, 提升小区园林设计的整体品质。

3.2 因地制宜

绿化设计不应盲目借鉴, 照搬照抄他人的经验。项目建设单位和设计师应从项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利用项目自身的独特性, 结合建筑物的风格和布局形式, 科学合理地优化植物配置。我国植物资源丰富, 植物品种繁多, 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 植物的地域差别较大。居住小区绿化设计应尽可能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环境的树种, 不应过分注重引进树种, 忽略乡土树种。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和季相变化, 做到四季有花, 四季有景, 体现其自身独有的园林景观魅力。只有遵循植物生长习性, 适时适地种植, 才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确保绿化工程品质。

3.3 招投标规范化

选择有实力的绿化承包商是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对投标单位资质审核, 特别是最近两年内承接的一些重大型园林项目, 要实地考察项目完工品质, 客观评价投标单位的施工能力。建设单位评标时, 不应过于考虑最低价中标, 以防投标单位恶性竞争, 同时建设单位应防止投标单位中标后将工程非法转包, 降低工程品质。

3.4 加强施工队伍专业素质培养

绿化工程是由施工队伍来负责具体实施, 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都直接地影响工程质量。项目经理部要树立“以人为本, 质量第一”的思想, 加强绿化工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作业的培训,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在工程实施前, 正确领会设计意图, 进行设计交底, 现场放样不随意发挥。针对植物各自的生态习性, 加强绿化种植、修剪、养护等管理措施, 确保绿化的施工品质达到预期的效果

3.5 施工管理规范化

(1) 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绿化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定期组织相关从业人员培训。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相结合的原则, 加大绿化行业的行政监督和执法力度。

(2) 增设绿化工程类专业监理人员, 在绿化施工过程中对种植土土质、苗木品质及种植要求进行有效地事中监控, 确保绿化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阶段的质量优良。

(3) 严禁非法转包, 对于施工单位中标后, 将工程非法转包给其他单位的现象, 进行集中整治, 依法处理。

3.6 严格把控工程质量验收。

种植土质量、苗木品质都将影响绿化工程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对苗木修剪、种植都有严格的要求, 应注重中间环节验收, 层层把关, 发现质量问题立即通知施工单位整改。竣工验收是工程施工阶段的最后环节, 应按照合同图纸进行现场审核, 综合考评工程的完工质量, 确保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3.7 加强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

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 是绿化工程品质得以体现的保障。因此后期养护的管理单位必须聘请有养护资质的承包商和专业的养护管理人员, 保证合理的养护投入, 制定详细的养护计划, 加强养护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严格按制定的养护计划执行, 确保工程后期绿化养护的品质和景观效果。

4 结语

绿化工程是居住小区室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整个楼盘的园林景观品质。加强对这些工程质量问题监控, 才能提高小区绿化景观的品质。因此应以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 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 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做好定期和不定期排查, 对创建高品质的园林式居住小区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从园林规划设计、绿化设计理念、施工队伍、施工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居住项目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 全面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居住小区,绿化工程,工程质量,后期养护

参考文献

[1]杨向杰.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住宅科技, 1997 (6) :27~30.

[2]张军.浅析居住区的绿化布置[J].住宅科技, 1999 (8) :25~26.

居住质量 篇7

关键词:居住环境,传统民居,非技术因素,环境质量,古典文化

现代居住区环境特色可分为可见的显性环境(物质方面),如形体、空间、格局等;无形的隐性环境(精神方面),如文化氛围、场所精神、社会网络等。物质环境是文化的空间载体,是隐性环境的表现形式;隐性环境是物质环境的深刻内涵,是隐藏在其背后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文中所要分析的非技术因素也即指非显形环境(物质方面)的因素。现代居住区环境特色的创造,特别是在城市旧区改造中,不仅要着力于物质环境特色方面,而且要研究人们的非技术因素方面的需求,进行隐性环境特色方面的组织。

1 现代居住区和传统老民居外部环境的比较

1)传统老民居的户外活动依附于道路,而现代居住区通常是活动与道路分离;2)传统老民居的道路有住宅尺度相适宜的连续界面,而现代居住区的道路基本上与建筑无关;3)传统老民居的底层往往开设店面,室内外活动可以互相渗透,而现代住宅小区的底层一般还是住户,对陌生人持防范态度;4)传统街区很少另外辟出公共活动空间,即使是广场,也大多位于道路的交汇处,居民的出行、购物和交往都依附于道路。目前的小区仍是按照功能分离的原则进行布局。道路只用于交通,活动场地是另辟的区域。从小区公园到组团绿地,虽然都与道路相连,却和道路没什么紧密联系,只有专门散步、锻炼的人才会去活动,一般进出的居民并不会穿过这些地方。结果是:活动场地因为缺少行人而显得沉寂,造成“没人活动是因为没有人在活动”的情形;而大多数居民除了在家看电视外,又觉得没什么地方好去。

通常人们对环境和人会经历“人—环境—心理”的认知过程,不同的环境就会造成不同的心理体会。现在,一些新建成的小区为了给住户提供更多好的心理感受,也做了许多细致的绿化、小品和硬地,建筑形态和布局也灵活多变。然而,目前的住区环境还很难称得上生气勃勃,许多预设想中的活动场地,其实并没有什么人在活动,所以不仅需要对居住的行为心理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分析和学习传统街区中长期形成的富有活力的空间模式,这就需要首先了解传统的居住环境。

2 传统居住环境的构成

1)从物质要素构成来讲,居住环境包括自然和人工的物质实体,自然的物质实体包括气候、地理、水文、地质、土壤、地形、植物等,人工的物质实体包括路径、种植、堆山、叠石、水池等。我国传统居住环境的巧妙、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人工的手法,追求写实性的自然景观,模仿自然,再现自然,将自然的与人工的物质实体巧妙地统一起来,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2)从社会构成来讲,我国传统住宅可分为百姓住宅、文人住宅、官商宅第,直至王宫府邸。阶层、生活爱好或信仰的不同以及审美情趣的各异,使得传统居住环境异彩纷呈。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文人住宅。古代文人深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传统思想熏陶,对传统居住环境、古典文化的影响也更为深刻。

3 传统居住环境也奠定了古典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古典文化素以其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隐喻手法,与西方文化相映成辉。强烈的人文意识、细腻的审美体验、曲折的隐喻手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而这个价值取向,可以说最初是由传统居住环境奠定的。

1)强烈的人文意识:

中国古典文化中始终包含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汉唐以来儒道佛学说,还是宋明理学,都是纳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宇宙生成模式。它立足于人,指归于人,始终关心人的精神发展和道德发展,关心人的生活意义,主张“厚德载物”的价值理性。

2)细腻的审美体验:

居住生活中的闲情逸致,逐渐转化为古典文化的美学主张。儒、道、禅中的重体验、重直觉、重诗化的体验审美心理学,古典绘画中讲求的“师法造化,中得心源”,文学中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都与传统居住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厚渊源。

3)曲折的隐喻手法:

传统居住环境中通过建筑、山、石、水、植物等物质要素的精心配置,一则娱观者之目,二则益人情性,三则寄托精神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居住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改变,但是中国古典文化在人们心中的沉积则不会轻易抹去,在人们的心底始终还保留着对以往生活方式的向往。正因为如此,人们希望将中国传统的人文及景观理念融入现代住区环境中来。中国经典的建筑环境心理学——风水,可以说是朴素的建筑环境心理学,但是古人又大多将这种心理学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伦理道德相结合,使它具备了浓厚的人文色彩,虽然风水中也体现了一些技术上的原理,但更多的还是其中国式的寓意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体验。

4 环境质量改善的非技术因素应用

1)居住区的非技术因素构成应包括城市历史景观、文物古迹、节日庆典活动、娱乐休闲活动、生活习俗等。居住区人文环境特色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件,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和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

应该肩负起沟通住户的重任。

2)环境改善的应用应考虑以下三点非技术因素:

a.把具有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不同时期的代表建筑物、构筑物直接组织到住宅小区空间之中,留下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保持特定的文化氛围。b.运用传统的造景设计手法,如借景、渗透、过渡等把居住区周围的人为景观有机地组织到居住区的内部环境之中,使居住区空间环境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c.把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生活习俗有意识地组织到居住区空间环境之中,并为此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如节日庆祝、集贸活动、宗教习俗等。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区规划中,考虑到当地居民夜晚喜爱对歌的习俗,在中心广场上设计了露天对歌场及茶座,满足了居民对歌、娱乐、交往等活动,形成了独特的人为景观。

5结语

人是理性和感性互相交织的高等动物,唯物论者从不否认心理学的唯物性和客观性。人的心理感受是居住环境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质量。从居住的技术层面上讲,它有着较为详尽的数据上的规范,是理性的、容易掌控的,尽管一些书籍的采集是来自人的行为尺度与心理尺度,但它已经形成硬性的规定;而另一方面,居住环境中的非技术因素,则不好用固定的数据去约束,它总是要随着具体的环境去改变,是抓不住、摸不着的抽象范畴,但是它对人们感知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所以要做好居住环境的非技术因素的研究,共同设计建造更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金广君.城市特色的物质构成[J].城市规划,1990(5):14-17.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邓述平.面向居民需要的居住区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1991(4):91.

[4]周俭.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18.

[5]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居住质量 篇8

关键词:工程质量,质量控制,监理

1当前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问题

1) 部分施工企业质量意识不强, 整体素质不高, 培训管理欠缺, 难以适应工程建设需要。

2) 部分施工企业由于承揽工程较多, 造成人手不足, 因此违法转包、违法分包, 造成超资质承揽工程现象还未彻底消除。

3) 建设单位为完成当年任务, 片面追求工期, 压缩合理工期现象仍然存在。

4) 部分监理机构人员不足, 素质偏低, 管理不严, 加上某些利益关系, 存在着不敢管、不会管、没人管的问题, 在有些建设工地监理形同虚设。

5) 建设单位人手不足, 管理不严, 存在依靠思想, 对参建各方管理不严, 也影响施工质量。

6) 进场材料把关不严, 部分工程实体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 直接影响施工质量。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文章在介绍工程质量管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重点, 对工程建设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质量

质量, 是企业的生命,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 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质量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 而且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工程项目质量”是指工程项目作为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些要求主要是建设单位的要求、设计要求、标准或规范要求、社会要求、环境要求及组织自身的要求等。

3建设方的质量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从决策到验收交付使用, 共分为四个阶段, 即:工程立项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工程验收阶段。而在各阶段, 建设单位要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重点, 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 来最终完成对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 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3.1建设单位对设计的质量管理[1]

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 及时准确地提供设计图纸、处理工程重大技术问题, 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根据项目建设要求有关批文、资料。编制出设计大纲或方案竞争文件, 组织设计招标或方案竞争, 评定设计方案。

2) 进行勘察、设计, 科研单位的资质审查。优选勘察、设计、科研单位, 签订合同和按合同实施, 并加强对合同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3) 设计方案审查。控制设计质量, 审查设计方案, 以保证项目设计符合设计大纲要求, 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 符合现行设计规范、标准, 符合国情, 工艺合理, 技术先进, 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4) 设计图纸的审核。设计图纸是设计工作的成果, 又是施工的直接依据。所以, 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最终要体现在设计图纸的审查上。施工图是对设备、设施、建筑物、管线等工程对象的尺寸、布置、选材、构造、相互关系、施工及安装质量要求的详细图纸和说明, 是指导施工的直接依据, 也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一个重点。审查重点是使用功能是否满足质量目标和水平。

3.2建设单位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 确定工程质量控制流程中主动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 (包括人员、材料、机具、设备、施工顺序和方法等) 。工程质量控制流程明确后, 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组织, 如建设单位可设项目管理部门, 直接负责监督监理和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 并协调二者关系。

2) 抓好质量检验、落实检验方法。质量检验方法包括:操作者的自检、班组内的互检、各工序间的交接检、质检员的巡检, 以及建设单位、监理、设计及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

3) 对分部工程、隐蔽工程组织验收。对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及隐蔽工程, 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因工程内容不一, 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也不同, 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及行业标准组织验收。

4) 审查质量问题 (事故) 报告, 参与现场质量监理会议[2]。当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 (事故) , 应及时引起重视, 防止诱发重大的质量事故, 组织专人调查分析原因及特点, 并审查监理、施工单位填写的工程问题 (事故) 报告单及处理方案报审单。

4施工方的质量管理

要根据建筑工程的质量目标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 而且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要充分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对工程质量状况随时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事前要逐项分析可能发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 加以分类排队, 找出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1) 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 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应该熟悉施工图纸, 甚至将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 (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 条件, 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 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 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 施工规范, 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 使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

2) 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 严把材料质量关。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 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采购的材料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 (含环保标准) 和设计要求, 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

3) 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 坚持以人为本, 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 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 各岗位职责, 权利明确, 做到令出必行。在工程的管理上要严格按照“三检查、二坚持、一过硬” (即自检、互检、复检;坚持按图施工, 坚持按规范施工;产品过硬) 的方针进行施工, 做到挂牌施工, 责任到人, 思想到位。关键部位要组织有关人员加强检查, 预防事故的发生。

5监理方的质量管理

在工程施工时必须严把质量关, 以事先控制为重点, 认真检查每道工序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 同时作好事前技术交底、事中质量跟踪监控和事后控制工作, 按有关工程质量标准严格控制每道工序, 以求达到质量创优的目的。

1) 建立健全监理组织。完善职责分工及有关质量监督制度, 落实质量控制的责任[3]。

2) 认真核查质量标准和内容的完整性。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认真核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文件是否符合相应的质量要求和标准, 其内容是否完整, 深度能否满足施工和材料设计定货要求, 并根据需要提出监理审核意见, 督促设计单位解决, 并上报业主。

3) 同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派驻现场的组织机构进行全面审查。对其有关人员的施工经验、技术水平、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全面核查。

4) 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编制质量控制的实施细则。制定重点分项工程的质量预控措施。

5) 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全面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安全措施。签发“施工组织设计 (方案) 审核签证”, 并上报建设单位。

参考文献

[1]袁涛.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J].甘肃科技, 2009, 25 (19) :122-123, 109.

[2]白种桐.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方法及应用[J].甘肃科技, 2010, 26 (1) :161-162, 179.

居住质量 篇9

1.1 居住区工程植物方面的原因

(1) 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优秀的景观设计公司一般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区, 对于当地的各种气候条件的熟悉程度不能很熟悉, 在进行设计时, 对于外来树种的引进不能有很好的认识。就不能很好的保证绿化工程的树种的高成活率, 最终对整个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产生损失。

(2) 市场植物资源溃乏:当前苗木市场由于地区等气候的限制, 苗木资源相对缺乏, 这就要求在进行树种的选择时, 要了解当地的苗木资源的市场以及规格, 使得在进行苗木施工时可以和预算的差距尽量减少, 设计和施工要有完美的配合, 最终实现整体的观赏效果。

(3) 忽视对居住区绿化苗木的质量的监督。当前在居住区绿化施工过程中, 对于苗木的质量认识程度往往不够深入, 因此, 对于苗木的后期长势以及病虫害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的进行把控, 对于苗木的成活不能有很好的保证, 降低绿化价值的实现。比如, 针叶树的生长周期一般较长, 如果在热带气候进行种植, 难免会出现树种与环境不详适应的情况, 因此, 在进行施工前就要进行树种的筛选, 提高成活率。

1.2 居住区工程园林设计人员的原因

(1) 缺乏创新意识。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是一项设计多方面知识面的综合性专业, 园林景观最终的实现形式是视觉表现, 因此, 进行园林景观的创新时, 要通过多种手段对是觉得表现形式进行充分的了解,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对景观进行深刻的了解, 把自然景观和当地的人文景观融合成一体进行创新, 但是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 设计人员往往不能达到以上要求, 就有可能导致设计的产品的重复率较高。

(2) 缺乏经验, 缺少与施工人员交流。当前许多设计人员都是是刚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 对于社会实践的经验甚少, 极少能有人真正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际的设计考察。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需要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配合。例如, 对于植物的配置效果来说, 就要从最初的选苗到最后的施工完成, 设计人员都要在其中进行充分的了解, 并应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际的指导。

(3) 园林工程施工问题。在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工作内容安排不合理, 具体表现为:施工单位不能够深入细致的了解绿化工程的设计理念, 并且未与设计师进行及时的沟通。这就会导致施工单位不能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来进行栽植计划的组织, 同时对于人员的组织和材料的购买等等各项活动就不能及时的进行制定标准。绿化工程的具体分类的安排不能很周全的进行安排, 这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运作。有些建设单位, 盲目的追求视觉效果, 对于绿化植物的种植线型种植, 然后进行土建施工, 会导致植物养护不到位的现象, 对于后期园林建设中的管线的问题产生一定影响, 最终导致施工过程的进行产生不利影响。

园林工程后期养护不到位。对于绿化施工来说, 是一项长久的工程, 进行苗木的栽培后, 居住区绿化的后期养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后期养护到位, 能够促进植物进行良好的成长, 增强当初的设计的效果的实现。

2 提高居住区绿化工程质量措施

2.1 提高设计水平、搞好设计审查

居住区景观的观赏性具有独特性, 会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不同的设计。因此就需要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 要根据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资金投入以及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设计合理的作品施工方才有可能更好的进行施工, 更好的展现设计的效果。一方面, 居住区绿化中, 施工对象为绿色植物。不同的花卉苗木以及草坪灯, 进行不同的搭配, 可以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以及功能效果, 对于环境的美化以及环境的清洁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居住区的绿化工程不仅仅是一项工程, 同时在进行建设时往往会有一定的艺术性, 居住区绿化工程在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艺术效果能给人美的感受。要达到此种艺术效果的充分展现, 需要在进行设计时对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方案的审查等要进行严格的把关, 保证施工技术的合理性, 保证整个施工能够合理的进行实施。

2.2 施工单位培育苗木

在进行居住区绿化过程中, 会投入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绿化工程的原材料为种植土、种植的植物、管线、铺装等材料, 要控制这些施工原材料的质量要求。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的合格性, 对于施工原材料的采购等项目要进行质量的把关。

2.3 培训绿化养护技工, 加强养护管理

对于居住区的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要合理的进行监理与控制。对于居住区工程的施工工期一般都较短, 但是植物的后期养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对于植物的养护, 前提是需要保证植物的成活率, 为保证植物的成活率, 就需要进行居住区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 如果居住区绿化后期养护工程不到位, 会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

2.4 加强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监理

加强施工现象的监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做好施工现场监理要深入现场施工, 对施工现象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 对于居住区施工所处的地形地貌、以及施工管线的资料要有详细的了解, 从而对施工的质量以及工期有一个合理的规划目标。此外, 合理的目标规划可以决定监理效能, 因此要及时的进行项目组织监理成员的组织们进行详尽的合理的规划, 并结合工程的特点以及施工环境和施工各项特点, 遵循施工工艺的规定, 保证工程质量就首先要控制施工工序质量。

2.5 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对于居住区施工人员, 要提高其施工技术质量,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保证整个施工质量, 对于施工人员的素质的培养, 不但要提高土建的施工技术方法, 对于居住区植物的种植技术要有很好的了解, 要有专业的植物种植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保证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的到有效及时的解决。

3 结束语

居住区绿化建筑施工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 对于居住区绿化施工要进行合理的分析, 在技术上提高施工技术, 在管理上完善居住区施工管理工作, 科学有效的进行居住区施工后的养护管理工作, 在进行设计时, 根据当地的文化地形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合理的结合,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红.居住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因素[J].北京农业, 2014, (30) :107.

风居住的街道 篇10

在我的记忆里,夏天总是好的。七月流火,八月未央。

一次放学后,因为贪玩,随着蹦蹦跳跳的青蛙,竟误闯入风居住的街道。

一阵清风呼啸着在我耳畔过去,我停下脚步,站在这条街的一头,看着眼前陌生的街道。

“这里,是哪里?”我的目光从青蛙身上离去,好奇地看着这条好像从未出现过的街道。

街道上没有一个人,只有自由的风在街道上冲撞着,肆意张扬。

在街道的两旁分别有两栋不同的房屋。我推开离我最近的一扇淡绿色的门。“吱呀吱呀”,门被我轻易地推开了,入眼的是一片绿。

漾着青苔色的石板路口,静静的石墩,磨得铮亮的青花。着了淡绿色的繁花宫装在这里小坐着的女子,静静地坐在香柏树下,整个人都好像置于一片绿色海洋之中。

风过,卷起香柏叶,其中有一片飘落在我脚下。我俯身捡起,放入口袋中。“姐姐,这里是哪里啊?”

在话出口的那个瞬间,那名女子一下子消失,只看见一股绿色的风从我头顶掠去。

我疑惑着退出了那扇门,推开正对面的一扇朱红色的门。

朱红色的大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空地上有坑洼的积水,倒映出周围浓郁的树叶的影子,像极了一幅清透的水墨画。

身穿艳如玫瑰般的绣花罗衫的女子,躺在夏日里怒放的玫瑰旁。风更轻了些,吹到她的额头上,我看见透过枝叶间的光,在她的脸上斑驳着。

这次我学乖了,先是敲了敲门。

可是那个如玫瑰般的女子也是在我的眼前瞬间消失,不,或者說是化作了一股红色花瓣的风吧。

我有些失望地拾起地上的一朵玫瑰花瓣,关上了门。

推开一扇鹅黄色的门,老式的青瓦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里。谈不上奢华,甚至谈不上庄严与气派,但是却给我了一种久违的温暖。

树叶间窸窣的声响,却是一脉私语,被干净的空气鼓动着,倾诉了地久天长。

那风,明明是遍体的通透离散,却似乎又偏让人瞧见了它的踪迹。

满园的菊花,微微香,却略带着些苦涩。我摘下一片花瓣,转身离去。

最后一扇门是雪白色的。握上门把手,有些冰。

我关上最后一上门,往前走去,没多久就回到了家。只是从那之后,再也没有找到风居住的街道。

长大后,一次偶然间听到了《风居住的街道》,让我不由得再次忆起童年时误入的那条街道。那无人的街道,那四季的风。

居住质量 篇11

1 居住模式与居住空间存在的问题

(1)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当前城市居住空间呈现居住空间分异的情况,与城市的居住空间的均质化相对应。当前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由于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居住模式呈现不同的层次,在城市居住空间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的收入阶层和不同的住房需求,制定出了不同的居住空间形式,加剧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像这种缺乏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产生,会加剧社会阶层的产生,激发社会矛盾,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居住空间配套设施不健全。在当前的居住空间建设中,重视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一些居住小区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功能的齐全化,无论小区规模的大小,都在盲目追求小而全的配套设施,导致在医院建设中和小区建设中,无法实现基础设施的有效共享,无法实现居住空间的合理利用,不仅给公共资源造成较大的浪费,还会给企业和政府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无法实现基础设施的共享,会给城市居住空间的建设造成极大的浪费,造成运营成本的增加,也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1]。

(3)更新与保护的矛盾。在当前的城市居住空间中,普遍存在着居住环境差的情况,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大规模住宅开发行动,采取了对房屋推到重建的方式,该种模式在运用中展现出了实体空间的物质形态,但是却忽视了居住空间结构的重要性,不利于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由于城市的发展历史比较久远,城市居住空间普遍沿用传统的空间建筑方式,使居住空间的模式和居住形态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人们习惯了该种居住模式。面对城市空间格局的更新,需要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既面临着对旧城区的保护,又要对新城区进行改造,造成两者之间风险的产生。

(4)城市旧区更新改造存在弊端。在对城市居住空间进行改造时,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利用拆建的形式来完成旧城区的改造工作,会将城市原有的空间格局打破,而被新型的居住小区所取代。但是在改造中,由于拆迁量过大或者涉及的人口较多,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威胁,不符合当前居住空间的设计发展要求。在改造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小规模的改造方式,对各地块开发过程中,常会受到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居住空间与所处环境出现不协调现象,对居住空间和居住模式造成较大的影响[2]。

2 居住模式与居住空间的发展战略

(1)和谐的住宅产业发展方向。和谐的居住模式需要满足居住的物质指标体系和各项软硬件配套设施,需要结合当前的地理环境和居民的实际需求等因素,来进行住宅内部功能的建设,满足人性化和生态化的住宅需求。在物质环境方面,需要结合住宅区的规模和地形等因素,来对相关的温度、湿度等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还需要考虑住宅区的软硬件配套设施,以便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在政策方面也应该给予关注,需要建立完善住房分类体系,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通过建立完善的住宅物业管理水平,能够促进住宅物业管理体系的健全,实现对人们生活的有序管理[3]。

(2)生态舒适性的人居环境。人类追求舒适的居住环境,在营造生态舒适性居住环境时,应该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角度进行分析,主要考虑的方面有热环境、光环境和风环境等。优于外界的环境多变,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当外界环境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时,需要在室内采取人工的形式或者科学技术的方式进行弥补。高科技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效果好和效率低的特点,利用自然光、风力和湿度等因素来实现对自然光和气温等因素的弥补。

(3)居住街区的建设模式探索。居住和交通是城市建设的两大最主要功能,居住规模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适应当前道路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应该认识到道路结构的不同会对居住区的生活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道路较宽,则说明居住区面积较大,而道路较窄,者说明居住区面积较小,对居住规模造成较大影响。在对居住区进行规划时,应该考虑到不同的规划区具有的不同功能,应该对居住区的性质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解,结合居住区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完善居住区的功能,使各项设施最大程度的得到利用,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4]。

3 结束语

居住环境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中国历史久远,各地区的居住风格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居住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大。促进居住模式的不断优化,建立多样化和生态化的居住环境,是当前居住空间的主要发展模式,能够为建立和谐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提供借鉴,引导居住区向着科学合理的建筑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居住模式和居住空间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呈现缓慢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不断发展,使当前的居住模式向着多元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促进了居住模式和居住空间的优化发展,实现了对居住空间格局的重新构造。文章主要针对居住模式与居住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居住模式与居住空间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居住模式,居住空间,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杜浩,甄峰.中等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组织特征及拓展模式——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J].规划师,2011,(5):99-105.

[2]杨忠伟,杨露.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居住空间形态与发展模式研究[J].城市观察,2011,(6):137-142+172.

[3]刘璟,周静敏,苗青,李伟.关于居家养老状况的入户调查及分析报告(上)——居住功能空间的问题[J].住区,2013,(3):94-105.

上一篇:脉冲埋弧焊下一篇:应用技术型本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