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问题(精选12篇)
居住问题 篇1
一、监视居住基础理论及立法意义
2012年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了适用监视居住的条件。这次新增加的第72条, 是在原刑诉法第51条规定的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共用的适用对象中分离出来另行规定的。新款取消了原条款情形中的第 (1) 、 (2) 项, 新增加了上述 (1) - (5) 条款。这是监视居住制度的一大进步, 有利于在实际执行中很好采用监视居住制度。
纵观世界采用大陆法系的国家的司法制度, 大部分国家的司法制度中找不到监视居住制度, 只存在于少数国家。因为监视居住制度在我国适用情况不是很乐观, 进而对我国监视居住制度保留还是废除, 业界有着不同的声音。持保留意见的学者认为监视居住在取保候审和拘留之间充当缓冲职能;持废除观点的学者, 主要是从监视居住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操作困难, 形似有无可无的制度。笔者认为监视居住制度虽然存在许多立法和执行中的问题, 但这次新修改的刑诉法单独列出了监视居住的适用人员情形, 说明该项制度还是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制度的存在还是利大于弊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转型时期, 针对实践中各种犯罪情况, 该制度的存在具有积极意义, 可以进一步设计和完善监视居住制度。
二、我国监视居住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监视居住的立法规范不完整
针对现阶段, 监视居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利用率低等问题, 究其本质原因, 可以说是在其立法有关方面的规范上不够科学。第一, 2012年新修改的刑诉法增加的第72条对监视居住的适用对象方面有了进步性的规定, 但是新刑诉还是没有对制度的限制自由程度作清晰的说明和界定。没有一个规范化的适用程度标准, 即使对象清楚, 但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准则作指导, 决定机关在选择哪一种强制措施的时候, 无法合理地使用自由裁量权。
(二) 监视居住会成为替代刑拘、逮捕的手段
在实践中, 大多数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满足刑拘、逮捕的条件, 确定系其为犯罪主体及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又不充分, 而这些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与案件可能存在直接利害关系, 或者说其具有重大嫌疑的情况下, 决定机关大部分情况下会采取指定居所的方式监视他们。被监视居住人通过在指定居所被监视, 其人身就彻底的置于执行机关的控制之下, 便利地取得被监视人的认罪口供对于侦察机关来说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此外, 侦察机关还可以长时间的控制被监视人的生存状态, 通过非法证据收集的手段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口供的收集。这一系列的手段的运用, 比在看守所进行讯问更加方便、有效。
(三) 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对监视居住的监督表现在两个环节:一个是在监视居住适用的决定环节, 另一个是监视居住的执行环节。在监视居住的决定环节中, 对于那些不适用监视居住的案件的法律监督依照法律应由检察机关进行。但是, 该制度的决定主体是贯穿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侦察机关、起诉机关和审判机关, 其中侦察机关和审判机关拥有独立的决定权, 这时检察机关就没有适当的途径介入, 因而在监督过程中, 难以实行有效监督。而在监视居住的执行环节中, 检察机关也难以有效参与对监视居住过程中侵犯当事人权利情况的监督。然而, 检察机关也作为独立的决定主体, 其在执行该制度中发生的违法现象应该由谁进行监督和纠正, 法律在这一方面没有提供除检察院以外的监督机关进行监督。
三、完善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建议
(一) 重新规范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
首先, 为了能够正确而又准确适用监视居住, 我们要明晰监视居住与其他强制措施的界限, 尤其是在和取保候审比较选择适用的时候, 需要格外注意。在2012年新修改的刑诉法第72条单独对监视居住的适用对象进行了规定, 这就对解决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对象模糊的问题, 避免执行过程中产生操作误差, 为该制度的适用确实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便利。其次, 这次刑诉法修改关于监视居住方面的不足是, 在有关该制度的相关规定中应对符合监视居住情形的情况, 法条应该以“应当”这样的确定性比较强的词语替换适当替换那些“可以”类的或然性描述。除了上述情况之外, 新刑诉第72条第 (4) 项规定中, 没有对案件的特殊情况包括哪些以及办理案件到底会有哪些需要做出列举, 所以希望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在新司法解释里面有详细的说明, 避免适用的随意性。
(二) 对监视居住的执行机关及执行方式的建议
建议对执行机关的组成机构进行调整。对执行机关的调整也是当下促进监视居住制度能够得到广泛合理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监视居住需要耗费高成本的人力物力, 本来我国的司法队伍组成人员就有限, 而且要管理大量公民涉及法律性的活动。所以, 对执行机关的调整与改革是解决监视居住难采用、难执行的重要路径之一。执行机关的调整方法有几个方面:一是把监视居住的执行权分散给除公安机关外的其他司法行政机关, 虽然其他机关不管是新成立的还是原有的, 在控制力度上都不如公安机关, 但是毕竟也是国家公权力的一个执行机构, 应该具备监视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从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数字看, 全国每年只需要监视居住30余万人, 就可以使逮捕的人数保持在一种羁押例外所要求的状态。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的财力已得到明显的增强, 解决这一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是具备的。
四、结论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做了大量的修正, 解决了监视居住定位不清、指定监视居住的执行等一系列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学界担心的实践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易演变成变相羁押、列举式的监视方法无法穷尽所有选项等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 需要在严格的限度内指定监视居住或者进行有关工作。
摘要: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确定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制措施。其强制力介于刑事拘留和取保候审之间, 具有独特的法律地位。但现行监视居住制度在立法与执法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监视居住制度, 就监视居住适用条件、执行机关及执行方式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监视居住,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居住问题 篇2
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问题,根据省、市关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关文件的精神,我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按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求实效、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公开公正;突出重点、分批实施”的原则,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根本上改善了部分农民的居住条件,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逐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推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抓好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宣传,健全机制,落实责任。
一是广泛宣传。自开展危房改造工作以来,我们充分开展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农村危房改造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及时向各乡镇转发了陕建发【2010】144号、延财办社发【2010】60号、延市住建政发【2010】70号等文件,同时,根据以上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黄陵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落实2011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通知》,并派出工作人员逐乡镇(社区)宣传落实,使农村危房工作标准申报等程序做到妇孺皆知,积极为危房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健全机构。我县始终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部署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由住建局、政府办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由经发局、财政、国土局、监察局、民政局、房管局、老区办等单位负责同志和各乡镇长为成员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住建局,工作人员从城乡建设规划办公室抽调,具体负责危房改造日常工作。
三是落实责任。根据我县制定出台的《黄陵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将危房改造任务分解到各有关单位和各镇(乡、社区)及村委会。进一步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各镇(乡、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二)明确程序,规范运作。
一是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年初,危改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有关镇(乡、街道办)组织人员深入村组,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贫困户的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457个家庭,由户主自愿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户籍、农村五保供养证、低保金领取证、贫困户证明、危房照片等有关材料,经村民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并予以公示,再报镇政府予以公示,最后由危改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公示,层层把关,初步确定并网上录入改造对象387户,其中五保户3户,低保户23户,其他贫困户361户,独生子女户2户。
二是部门协作,严格把关。在调查摸底后,我们按照《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组织房管局危房鉴定专业技术人员对符合改造条件的危险房屋进行技术鉴定,确定危房等级,填写《房屋安全鉴定书》;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长期深入农户家中,现场复审、拍照存档,逐村逐户建立农村危房改造档案,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进一步核查的基础上共确定改造对象357户,其中建筑节能户60户。
三是督查到户。在改造期间,为认真贯彻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及时把握工作进度,我们抽调监察、民政和质检等部门组成三个督查组对全县10个镇(乡、社区)的农村危房改造进展情况及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督查。危改办公室工作人员还采取不定期进行入户督查,先后20余次下乡入户抽查,杜绝农户虚报、瞒报,套取改造资金挪作他用,确保危房改造工作有序开展。
四是加强督促,注重质量监管。我们始终把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危改工作督查方案,成立以质检站为主要成员的质量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危改工作进行督查,对施工中发现的质量不符合设计标准的建房点, 要求建房户限期改正,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五是认真总结,严格验收。每期改造工程结束后,由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组织财政、民政、监察、经发、质检等部门,逐户对危改工程进行验收,填写《黄陵县农村危房改造农户验收表》,逐户、逐项,全面、客观评价改造质量和项目,确定补助资金标准。
(三)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自实施危房改造以来,为加强对危房改造资金管理,我们严格按照住建部(建村2010第63号)文件及省市关于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设立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对验收合格的改造户,由住建局通过补助资金“一卡通”发放到户,并建立了严格的报帐制度和公示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了危改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四)建立信息档案,完善危改资料。
按照《关于建设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的要求,我县建立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数据资料档案库,由专人负责网上录入和纸质档案保管,实行一户一档,做到完整、真实、准确。认真做好项目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的收集,分类存档(包括申请、审批公示、协议、竣工验收表格等)工作。
三、工作成效
一是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通过两年来的工作,我县共改造农村危房户493户,有效解决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短缺的问题,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因年久失修、自然灾害而发生居住不安全的情况有所减少。
二是引领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与改造村容村貌相结合、与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相结合、与拓宽镇村道路、改善人畜饮水、美化环境、农村卫生和农村文化等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三是激发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切实解决了群众想建房而又资金不足的难题,缓解了群众建房资金压力,可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激发了群众发展经济、投入小康社会建设的热情。
四、存在问题和不足
由于我县农村贫困面广,危改对象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特别是主要劳动力是残疾、久病的家庭,多数危房住户家庭经济困难,自筹部分难以解决,给危房改造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一些急需改造的危房难以尽快实施改造。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认真搞好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先急后缓、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建设资金,着重优先解决极度危险、极度贫困的农村危房户,力争全面解决全县农村危房户的资金困难问题。
二是整合资源,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的投入。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资金,不断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的投入。
总之,在领导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上级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进一步明确责任、创新举措、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确保我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圆满完成。
居住问题 篇3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检察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保证强制措施合法适用,落实人权保护
刑事强制措施是对人的基本权利限制最为严厉的措施之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对人身自由的限制程度又甚于一般的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依法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活动进行监督,可以有效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中的正确实施,确保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这一刑事强制措施不被滥用,落实人权保护原则,维护司法人权。
(二)维护被监视居住人的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曾指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监督的目的主要是保障被监视居住人的合法权益,而这正是监所检察部门的主要职责。”[1]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依法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活动进行监督,可以保证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监视居住期间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三)回应社会质疑和关切,维护司法形象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大多在嫌疑人“无固定住处”的情况下开展,但对“无固定住处”的解释存在随意性,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可能会较多适用于未达刑拘、逮捕条件的嫌疑人[2]。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因其没有类似于规范看守所侦查活动的规定,可能给刑讯逼供提供场所与条件[3]。检察机关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进行监督,能通过检察监督的权力控制,有效防止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异化为变相羁押和为刑讯逼供提供合法场地,维护司法公平正义的正面形象。
二、当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监督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执行标准存在法律空白
从《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下位法的规定来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并无明确的执行标准,导致检察监督缺乏针对性。一是法律法规对“指定的居所”定义不明,缺少统一的设计标准和安全要求,实践中,办案机关从办案安全及人员管理等方面考虑,往往会使用一些易监控及封闭性较强的场所作为指定居所,极易让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成为变相羁押。二是对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被限制的“强制程度”没有明确说明,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完全限制犯罪嫌疑人进行室内外自由活动、会见他人的做法。由于规定不明,即使发生变相羁押行为,监所检察部门在监督时也缺乏提出纠正意见的明确依据。
(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检察监督的监督来源有限
根据《刑事诉讼法》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部门、决定监督的部门、执行的部门、执行监督的部门分属不同的机关与部门,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案件发生后,机关及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且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执行部门有向执行监督部门通报相关信息的义务,造成负责执行监督的监所检察部门在事前、事中、事后都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相关信息。如在开展执行监督前,监所检察部门获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案件信息渠道不明;在开展执行监督时,因监所检察部门不常驻指定居所,执行部门又未建立信息通报机制,由此若出现犯罪嫌疑人临时被带离居住点、犯罪嫌疑人死亡重伤等情形时,监所检察部门无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限届满时,执行机关如果不对监所检察机关提前进行通报,即使出现执行机关在时期届满前侵犯犯罪嫌疑人权益的情形,监所检察部门事后也较难进行监督取证。
(三)执行活动监督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在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活动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未出台相关细则,执行监督的内容及监督的方式都不明确,给实践带来较大困扰。《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20条仅仅规定了五种执行机关的违法情形和两种监督程序,未作出细化规定,易致监督执行无从入手,且由于缺乏细化规定指导,具体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找不到问题或者“走过场”的情况。
(四)现有法律监督模式难以形成有效规制
现有的法律监督模式是在执行机关发生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情形时,执行监督机关提出纠正意见,而这一形式过于单一,不仅缺乏法律监督效力,也无法涵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其他违法问题。此外,根据现有规定,检察机关只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忽略了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的必要性审查,可能导致执行机关滥用权力不当执行,损害被监视居住人的权益。
三、完善监所检察部门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检察的建议
(一)着力夯实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监督基础
1.明确执行标准。有必要制定执行标准的相关细则,明确执行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应遵守的规定:应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居所的标准和选择、犯罪嫌疑人自由活动的权限、外出会见通信等审批流程、人员管理及配备、生活管理、安全防范、突发事件处置、违反规定的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在对“指定的居所”的选择上,要合理设计标准;在对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强制程度”上,可通过制定细则细化犯罪嫌疑人在居所内的基本行动规范、列出除《刑事诉讼法》第75条规定的情形外犯罪嫌疑人不可为的“负面清单”、规范外出会见通信的审批制度等内容保障犯罪嫌疑人享有的合法权益,防止变相羁押的发生。
2.拓宽监督渠道。监所检察部门作为执行监督部门,其监督渠道应拓宽,通过建立内外部的联动机制全面掌握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案件信息。一是明确公安机关作为执行机关的信息通报义务。确定公安机关信息通报义务,明确责任主体,便于畅通通报渠道;二是加强与检察院内部其他部门的联动,确立监所检察部门在案件系统内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信息的查询权限及对相关案卷材料的查阅权限,以便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三是建立与律师的信息交流机制。律师通过与被监视居住人会见谈话,能够了解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中的第一手信息。通过建立与律师的信息交流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活动中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
(二)建立完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工作机制
1.细化监督内容。首先,在对犯罪嫌疑人的监督考察活动方面,监所检察机关需要监督的主要有相关法律手续是否完备、是否履行职责采取电子监控及不定期检查等监视方法对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进行监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对被处于侦查期间的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的通信进行监控管理等方面。其次,在执行监管活动方面,需要监督的除刑事诉讼规则规定的四项违法情形外,还应包括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的场所及设施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及时转达被监视居住人要求委托辩护人要求,是否要求被监视居住人支付费用,解除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是否得到及时执行,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的期限有无超过法定期限,是否有执行人员侵犯犯罪嫌疑人其他合法权益的情形。
2.拓展监督方式。在监督方式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监所检察部门可以通过探索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巡察相结合、谈话教育等方式进行监督。在现场巡察的人员和巡察频率方面,现场巡察应由两名以上监所检察人员实施,每周现场巡察应不少于一次,以确保及时发现违法情形。在现场巡察后,应及时填写巡检台账。现场巡察应采用多种检察方法,包括查看监控录像及日常管理的相关记录等材料,实地检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场所的监视管理措施、生活休息保障、安全卫生设施等相关情况;向办案部门工作人员、执行监视民警和其他相关人员了解、核实执行监视活动的情况;向被监视居住人了解、核对相关情况、开展谈话教育活动等几项基本内容。
(三)全面保障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监督效果
1.明确追责制度。现行法律只规定了在执行监督过程中监所检察部门发现违法问题可以通过提出纠正意见的方式进行纠正,适用范围较窄,有必要借鉴监所检察在日常监督程序中的做法,实行“递进检察纠正程序”。具体而言,在发现轻微违法情况时,监所检察部门工作人员可以当场提出口头纠正意见。若经口头纠正后再次发生同一类型轻微违法问题的,可以“递进”为制发《监所检察建议书》。若制发《监所检察建议书》,执行机关不纠正违法行为且不说明理由的,或者发现严重违法情况,应当进一步“递进”,及时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后,执行机关未纠正或回复意见的,应及时上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向执行机关的上级机关进行沟通。
2.完善救济制度。首先,应完善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使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了解其享有的控告申诉权利,当发现违法行为时及时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其次,强化人民监督员等外部监督。可以修改《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规定人民监督员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中的监督作用,通过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案件进行监督,提升执法公信力。其三,完善国家赔偿法,建立相关国家赔偿制度,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中出现的执行违法行为造成侵权后果的、超期监视居住等侵权情况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将相关人员受损的合法权益通过国家赔偿程序予以救济。
3.尝试开展必要性审查。尝试探索对所有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开展必要性审查工作是一种必要的自我完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法定最长期限为六个月,且无须延长期限审批手续,易造成侦查机关懈怠,不及时尽快完成侦查工作,造成被监视居住人的人身自由长期被限制。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开展必要性审查工作,为被监视居住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救济渠道,利于提高刑事司法的人权保障水平。
在尝试开展必要性审查过程中,可以参照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方式,“依职权”或“依申请”开展审查,即检察机关主动发起指定监视居住必要性审查,或是依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申请进行审查。在审查过程中,可以通过审查有关人员提供的不需要继续监视居住的证据或其他材料、调取案件材料、听取办案机关、被监视居住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的意见等方式进行必要性审查,必要时可以采取听证形式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或者案件已经办结的,应当解除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经审查认为需要继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应当书面答复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注释:
[1]袁其国:《刑事诉讼规则在监所检察工作中的理解与适用》,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2]佘景妮:《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监视居住的监督问题探究》,载《法制与社会》2012年8月(上)。
居住区的色彩问题探讨 篇4
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居住, 一个良好城市并不是建筑物、构筑物的堆积, 它要有舒适、宜人的环境。城市色彩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 任何一个时间、空间, 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当时当地的色彩所散发出来的信息, 任何一个城市色彩环境必须考虑时间、空间的意义, 关注过去的历史延续、现在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
当前, 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城市景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但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因对建筑和环境色彩问题的不够重视, 城市正被许多新材料、新涂料争奇斗艳的色彩涂成大花脸, 致使城市失去鲜明的个性, 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 给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 色彩规划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色彩规划理念已逐步引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 开始引起许多城市决策者的注意, 并进入操作程序中。
一、居住区色彩的作用
1、承载文化底蕴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 城市建筑是地方传统工艺、地方材料的直接载体。色彩作为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承载了文化和传统的因素而具有了文化性, 是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居住区伴随人类的时间最长, 尤其在我国, 居住区是其他类型建筑的原型, 可见居住区之于人类具有最深厚的感情, 同时其色彩也富含深深的文化底蕴。
2、强化城市标识性
色彩有很强的识别性。识别性之于建筑色彩来说, 可以用于划分空间、加强人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强化人对居住区的标识性认知。对于一个居住区的初访者来说, 他们更倾向于一个容易理解的、有特色的目的地。色彩就是最有效的工具, 色彩具有能给人以瞬间就可以识别、可以理解的特殊功能。
二、居住区色彩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不同历史时期色彩群存在差异
新中国建立初期, 由于观念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缺乏对建筑色彩的研究, 所以出现以白色为主的无彩色居住区色彩群;后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 设计、开发力度也随之加强, 出现以高明度、低彩度为主的单色居住区色彩群, 以淡色调、浅色调居多。近年来, 是建筑色彩的进步时期, 出现高彩度、强对比的多色彩居住区色彩群, 以深色调、明亮色调居多, 后两个时期多数色彩群多为暖色调。
2、缺乏地域特色的城市主色调营造
同时期建造的居住区, 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 比如有些居住色彩往往重模仿、轻特色、缺少地域和个性特色。我国居住区色彩并没有因为城市的性质、规模、地理位置和气候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城市历史积淀的传统色彩已经被大量国外的、程序化的居住区色彩冲淡。
另一方面, 有的居住区色彩设计只强调突出个性, 片面追求醒目, 忽视与原有自然要素和城市肌理延续的关系, 使居住区色彩群孤立, 与城市色彩景观格格不入。
3、移植国外色彩群现象普遍, 传统地域文化缺失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加快的今天, 快捷的交通运输, 便捷的即时通讯技术, 快速普及的网络使世界越来越小, 加速了文化的地区间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 人们的审美天平出现盲目的倾斜, 这种文化交流的不平衡造成一些强势文化的大量移植。在我国许多城市, 已经出现德国小镇、地中海风情等国外特色居住区。无可否认, 我们需要汲取国外色彩成果, 但是这不能成为主流, 我们更应注重对其的吸收利用, 使其民族化。
三、居住区色彩的设计策略
1、建筑色彩的设计
色彩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语言和因素, 是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可分割的特性之一。建筑色彩作为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及精神反应。
居住区建筑色彩设计应在统一的前提下具有可别性, 根据其坐落位置及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作用不同, 采取不同的处理形式, 我们常常通过寻求色彩的变化来完成。居住区建筑外形一般都以较浅的、明快的调和色 (如浅黄、浅灰、浅绿等等) 为主要基调, 而不以对比色或对比强烈的色彩在大面积上使用。居住区群体的色彩要成组考虑, 颜色以淡雅为宜, 以造成一种明快、朴素、宁静的氛围, 色调应力求统一协调, 使居民有归属感。此外, 建筑物的局部, 如阳台、栏杆等的色调可作重点处理以达到统一中有变化, 比如有些居住区建筑, 在墙面上粉以深浅和色调不同的水平或垂直色块、色带, 可以使居住区的外形更为生动。
2、绿化色彩的设计
绿化是现代居住区的底图, 而绿化色彩是判断绿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居住区内绿化的植被要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植物, 一定要选择居民喜闻乐见的植物进行配置, 这样才能使小区的绿化具有亲和力, 使居民产生认同感。
居住区植物配置要注意层次分明, 注重色块。在设计乔灌木混交群落时, 配置高、中、低、地被层, 各个层次要分明, 并注重色块的应用。采用色块布置的好处是:色彩简洁、明快, 又可按设计者要求任意做出各种图形图案, 等于把植物当作画笔直接描绘设计者的意图。绿化采用色块的模纹形状可以达到最快的成形效果, 满足快速绿化美化的要求。色块绿化的养护相对比较简单, 只需一次形成后经常间断性地进行修剪, 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 而且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
3、建筑小品色彩的设计
建筑小品的内容较多, 范围也较广, 它对于美化城市面貌有较大作用, 而且所花的投资也少, 在大量性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中, 一般常用的有围墙、花架、室外坐椅等, 而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则还包括挡土墙、台阶等细部处理。另外, 在城市一些主要街道沿线的群体空间组合中, 还常常运用亭、廊、花台、水池、雕塑等建筑小品。此外, 可以通过外形和颜色上的变化, 把路灯、垃圾桶等服务设施处理成小品。
由于小品色块相对较小, 因此它对室外整体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弱。可以根据小品性质赋予它们不同的颜色, 以达到对其强调或弱化的目的, 为了强调某个显要位置上的小品, 或突出某个造型优美的小品, 我们可以用鲜明的色彩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 对整个室外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 就用比较平和的色彩把它融于周边环境中, 尽量减少人们的注意力。现代建筑空间单靠建筑元素形成的空间层次是有限而且较为单调的, 且大多是由直线形和板块形构件所组合的几何体, 感觉生硬冷漠。而加入一些自然元素, 例如居住区亭、廊、花台、水池、雕塑等建筑小品特有的曲线、多姿的形态、柔软的质感、悦目的色彩和生动的影子, 可以改变人们对空间的印象并产生柔和的情调, 使空间丰富而且立刻活跃起来。
4、铺地色彩的设计
居住区内的道路广场与绿化相似, 在居住区的构图中起着背景作用, 铺地是重要的景观元素, 铺地的色彩设计, 应力求创造丰富而有特色的艺术效果。硬质的铺地景观主要体现在图案的编排和色彩的变化上, 从而形成一种韵律。色彩的表现离不开承载它的载体, 就像绘画需要颜料一样。建筑的外观色彩也要通过铺地材料才能表现出来。由于不同的铺地材料有着不同的性能和表现力, 因而对它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居住建筑外观色彩表现的质量。譬如我国南方湿热多雨的地区, 适合采用耐水性能良好的铺地材料;而北方寒冷干燥风沙大的地区, 则适合采用耐污性及自洁性良好的铺地材料。如果不考虑具体的气候条件而盲目做出选择, 那么建筑物的饰面层很容易在使用年限内出现明显的剥落、退色等损坏现象, 从而影响到外观色彩的表现力。
城市居住区绿化管理问题探析 篇5
专业论文
城市居住区绿化管理问题探析
城市居住区绿化管理问题探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购房的时候,除了关注楼盘的价格、地段、区位和交通等因素以外,还关注周围的环境和小区的建设,这就对居民区绿化建设提高了要求,不限于简单的花草树木,而是要求自然、人文、艺术等相互融合的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1)建立“以人为本”理念
居住区绿化是居住区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居民区的绿化和设施都是为居民服务的。居民作为社区的主要成员,也是居住区绿化的享有者。现代居民区建设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居住区绿化与管理中的主角“人”来说,这也是最能贴近生活、贴近居民的建设理念。
在居住区绿化和管理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人的视觉、人的心理和需求出发,注重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融合与沟通,充分重视人的心理体验,在创造高品位居住建筑的同时,创造出更完善宜人的居住环境,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2)建立符合年龄特点的活动场地及设施
在居民小区绿化布局中,应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活动要求和心理特点,根据小区的结构形式,合理规划和精心设计绿化栽植的平面及空间布局、配置植物和设施的种类,在小区公共绿地中配以不同特性的活动场地和健身设施,如老人休闲和儿童游乐园或者各种体育活动的场地等。这样保证小区绿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3)配套设计,配套建设
绿地规划应与基础设施及小区内建筑物相配套。在进行绿地规划时,应配套以相应的管理、养护设施,包括灌溉管道及庭院照明线路的敷设、工具房的布置等。可以利用乔灌木植物对不美观的构筑物如垃圾中转站、变电箱、检查井等适当遮蔽和美化,保证小区内的视觉景观效果。
(二)以植物群落为主,兼顾草坪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在植物配置方面,注重园林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应丰富多样。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现代居住区设计中,绿化率要求达到百分之三十,高档的居住区要达到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所以,现在居住区绿化在整个城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城市居民绿化提倡在一定面积的小区绿地中,要求园林植物种类达到相应的种类数量;园林植物群落结构上乔、灌、草合理搭配,在外貌上表现丰富的季相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绿化还要进一步配合现代居住建筑的造型、色彩和风格以及现代居住区整体环境气氛,使绿化景观富于时代气息。
(2)充分利用垂直绿化居住区绿化应由绿地向建筑物立体拓展,结合绿色建筑的建筑设计,突破建筑物对绿化的空间界限,将绿化结合到建筑物的形体上,并向建筑内部渗透,实质上这就是常说的绿色建筑理念。如在建筑物顶部营造屋顶花园,已得到广泛应用。屋顶花园为居民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绿色活动休憩空间,使绿色入户的生态阳台已逐渐被住户接受,高层住宅建筑的架空层、构架、挑台绿化将形成丰富多样的立体绿化景。
(三)作好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管理
(1)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小区绿化覆盖率。在小区内要充分利用小区空地进行绿化,除建筑、道路、广场外,应全部进行绿化覆盖,即使常被忽略的建筑物北侧常年在阴影之中的空地,也应以地棉等耐荫植物加以覆盖绿化。露天停车场地,应改变过去水泥或地砖铺设的常规作法,改用草皮砖铺设,增加绿化的同时,减少了污染。墙体垂直绿化可以给建筑增添四维时空性,使建筑的立面由静态转为动态,屋顶及阳台露台可以设置花池,开辟屋顶共享花园。这样带给整个住宅小区一片生动活泼的自然气氛,洋溢出旺盛的生命力。
(2)注重原植被、地形、地貌的保护。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园林规划先行,园林式的小区是“最良好的人居环境”。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在建设园林小区的时候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生态模式,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恰当地安排建筑与园林用地,打破长期原有先规划房子后规划园林小区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决定功能分区,使建筑随机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散置于自然环境之中。其次,尊重地域的自然结构,使居住区环境最大限度的自然化。
(3)居住绿化设计应以物造景为主,要以地域的自然植物群落为依据,建构适合城市环境的人工植物群落,丰富的多样性,有明显的层次、色彩、季相变化,这样不仪可以丰富居民的视觉感受,而且可以吸引不同类的鸟类,甚至野生动物一修剪整齐的绿篱、井然有序的行道树、刻意雕饰的大草坪并不能给居民以家园的感受。
(四)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
(1)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都舍得花钱搞好绿化工程,但交给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后,由于物业管理费收取不足等原因.使绿化养护管理经费被挤占,造成短缺或无保证,相当多的物业管理公司不肯花钱维护园林绿化,同时,物业管理部门对居住区绿化也不够重视,缺乏懂绿化的管理人员和懂养护的专业人员,任植物自由生长.对已死的苗木。更不能及时补种,居住区的绿化一年不如一年,致使本来整齐美观的居住区绿地杂草丛生、枝残叶败,甚至于病虫害横行,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另外,居住区绿地与其他绿地相比,更容易受到破坏,居住区绿地管理得越差。居民们就会越不珍惜,大家都习以为常地践踏绿地、私搭乱建。形成了恶性循环。尤其是目前汽车进入家庭的势头正旺,出现了居住区内停车与绿地的矛盾,大量的绿地被改成了停车场。采用嵌草地砖的方式来弥补被侵占的绿地,事实上是非常不合理的方式。在目前人们还未普遍树立绿化生态意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居住区绿地的建设管理往往被忽视。
(2)绿化环境的养护与管理
绿化环境的维护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保持小区绿地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示范小区管理中应保持不少于导则规定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得因扩建、增建擅自破坏绿地。小区内占用绿地须经业主委员会批准,并应向市级相应管理部门报批,同时在管理过程中,物业管理部门应通过增加垂直绿化,多层绿化等方式不断增加绿化效果。
(2)绿化的维护与更新。在管理过程中,要保障良好的绿化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境,并非仅保其成活,生长,剪枝,除虫等,而是要采用维护与更新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对于种植位置不合理,品种不恰当的植物及时更新。
(3)绿化的养植与经营。管理好绿化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每年巨额的养护费用,使许多物业管理公司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以绿养绿”,走绿地养植经营道路,是解决绿地开支,更新植被,提高绿化质量的好办法。例:深圳万科城市花园物管公司成立有环境管理部,专门负责绿化养殖和管理经营,这样既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于再投入,也为保证绿化环境管理维护的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
(4)领养绿地与社区建设。绿地一般可划分成公共空间绿地、半公空间绿地和宅前绿地。前两者处于开敞空间中,使用人数多,公用性强,其灌溉、养殖通常是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宅前绿地常为某一栋楼所有,处于领域性较强的环境中,因此,不妨采用“领养”的方式管理,即由物业部门宏观性管理,具体到每天的浇水、除草则由邻里居民共同完成。这样,既可以使居民产生一种拥有自然的喜悦,更易在绿地养殖过程中增强邻里的集体意识和自豪感,促进邻里交往,也加强了整个社区的建设。
(5)管理人员的提前介入。在施工阶段,应由管理人员提前介入,通过法律手段监督施工过程中绿地种植是否与设计图纸一致,其内容包括:覆盖率,品种,位置等,并应对其质
量进行监督。
(五)增强居民的绿化保护意识
(1)自觉执行绿化法规的意识不够,尚未形成规范化管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一些建设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改变了部分规划绿地使用性质。如:摆摊设亭,建存车棚、停车场等。绿地成了无视法规的挤占对象。宣传执法力度不够。管理办法落实不够。对随意折枝、摘花、伐树和车辆碾压绿地等行为。查处工作薄弱.无形中助长了破坏绿地的行为.致使一些人和个别单位的领导绿化意识淡薄。
要强化全民绿化意识,充分利用媒体大造声势,提高公众爱护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化成果的自觉性,力戒有法不依的现象,坚持不懈地对群众进行绿化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绿化的功能和作用,使绿化造福人类的思想家喻户晓。
[1] 黄明霞。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营造最佳居住区环境【m】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750―8751
作者简介:魏崇庆(1957年3月27日),男,汉族,甘肃正宁人,大专学历,工作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长庆油田兴隆园物业服务处第一物业服务站,正科级
彭华(1976年8月4日),男,汉族,江苏丰县人,大学本科,工作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长庆油田兴隆园物业服务处第二物业服务站,正科级。
王明虎(1975年1月23日),男,汉族,甘肃酒泉人,大学本科,工作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长庆油田兴隆园物业服务处第一物业服务站,副科级。
居住问题 篇6
居住区绿化的重要作用
1.居住区绿化的基本功能
说到居住区绿化,必然主要采用的媒介是植物。这种以植物为主要媒介的居住区绿化,首先,能够对空气进行净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噪音进行吸收,对周围的气温进行必要的调节、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小气候;其次,必要的园林小品、得体的水体的点缀和花草树木的巧妙布置,除了能够对生硬的建筑进行软化,还能够对美化居住区周围环境。
2.优美的植物布置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心理
一般情况下,设计师对居民区绿化都会采用形象优美、而且价格相对不高的植物,使这些植物的观赏性、功能性和经济性能够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试想,当你的小区处在绿化优美、环境优雅的地方,自然会愿意出来活动,这样就有利于邻里之间的社会交往和人们身心健康。
综合以上两点,居住区的绿化对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面貌的美化以及对人们心理良好的促进都有非凡的作用。
现代居住区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可用的绿化用地大大缩减,绿化率无法保证
绿化用地大大缩减和绿化率无法达标是目前房地产业存在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由于历史遗留,或者现实的种种因素影响,很多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比如,合理的居住区绿化用地约占居住区总面积的60%,绿化率最低标准为37%,而很多居住区却往往达不到以上标准。可以肯定的是,绿化用地的减少,对居民的生活和体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2.绿化设计中往往达不到“以人为本”
目前,以下事例经常存在。比如,有的楼盘隔离带采用绿地或草坪,却没有考虑到居民出行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需要绕行二十分钟;也有一些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考虑残疾人的行为,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还有一些居住区在景观设计上较简单粗暴,没有能够细致、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3.本末倒置,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比例非常不协调
当今,不少园林绿化者或管理者的园林植物造景意识非常薄弱。本来就非常有限的园林可用面积内,设计者更多的不会以植物造景为主,与之相反的,他们更加崇尚亭台楼榭,假山叠石等,如此以来的设计,会使得城市中本已非常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不协调。
4.各园林要素与居住楼体风格及人文环境难得统一
当前一些居住区绿化忽略了各园林要素与居住楼体风格及人文环境的整体统一与和谐,有一些居住区,甚至盲目遵循“时尚潮流追风”的原则,拿来主义,东凑西拼,造成各种园林绿化要素风格的不协调,不搭配,不统一,如此以往的结果就使得居住区整体环境显得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不能让居民耳目一新,舒服享受,反而觉得非常别扭。
除此之外,在使用正确的绿化方法和措施的基础上,如果想要使已经建好的居住区绿色环境得到长久的维持,稳定生态系统,还需要每一位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因此,提高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加强园林科学知识普及,成为居民区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的必要保障。
居住区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居住区绿地中设置适度游憩空间
居住区绿地中需要有供居民活动的游憩空间,比如,在居住区绿地中,有必要老人和儿童设置一定的活动面积,现在老年人健康意识很强烈,可以设置老年人用的健身器材,和儿童活动的简单设施,安全为首。当然,还应该有供居民散步游览的道路,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层次居民可以设置不同的服务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植物布置——结合赏景功能经济
(1)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应根据居住环境的功能要求,按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的生态习性合理配置
(2)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应考虑植物之间组合平、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和形态,并注意意境,应该结合住宅建筑、道路、建筑小品,与周围的环境与设计互相映衬,互相支撑,力求和谐统一。
(3)植物配置方式应力求丰富多样,在发挥绿化功能的前提下,还要能够为居民创造富有生活气息的绿色环境。
(4)居住区绿地除了应该有足够的绿地面积,同样的重要的是,还必须有足够的绿色量,在单位面积上拥有最佳的绿色体积量和叶面积指数,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生态效益。
3.拓展绿化空间——发展垂直绿化
前面已经提到过,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我们的绿化空间总是很非常有限,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绿地面积和空间,进行垂直绿化,这样就可以有效拓展绿化空间。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进行屋顶绿化,这样设计会增加绿化的空间层次和绿色量,有利与改善和提高居住区小气候环境。
4.整体和谐——注重建筑空间尺寸
居住区绿地规模的有限的,它的功能要求也与城市公园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设置的建筑小品体量不宜过大,否则,就会出现与建筑环境的空间尺寸不相称的情况,并且,考虑到整体协调统一,其设置的数量也不宜过多。
结束语
综上,目前居住区绿化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园林从业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遵循居住区绿化设置一些基本原则,才能做出好的作品,更好的提升人们的居住体验。
居住区停车空间环境问题探讨 篇7
现在好多地下停车库内的停车环境特别差,让人感觉特别昏暗、阴森。因此有待在设计时通过一些建筑手段或灯光照明来改善车库内的空间环境。另外好多地面停车也是用一些白灰线画在水泥地面上,进行简单停车位区域划分,车离开时停车位给人的感觉特别枯燥单调。因此如何规划便于驾车人合理的行车路线,根据驾车人的行车路线和活动范围,提供相应的空间舒适度和环境视觉美感,成为衡量现代住区的设计理念和档次的标准。
1 通过细节处理改善停车环境
通过一些细节的人性化设计处理,使以往汽车库低矮、黑暗、憋闷的形象得到改观,做到通透、明亮和美观。这些细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车库的出入口坡道设计:特别注意坡道的宽度、坡度、转弯半径等满足规范要求,并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当放宽;如果在此处设有车库的管理系统更应留有一定的缓冲空间;坡道的上下尽端处也应有足够的空间以免发生碰撞。
2)在汽车上下坡和启动时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和较大的噪声,因此在出入口处通过特别配置的植物绿化来吸收这些有害气体,这些植物同时对噪声具有反射和吸收的作用;汽车在车库内慢速行驶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同样也可把绿色植物引入室内,一方面取得净化空气的效果,另一方面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
3)利用地下、半地下车库外墙外侧做采光通风窗井,在车库顶板上适当位置开洞做采光天窗或天井,引入绿化、阳光和空气,改善车库的采光和通风。
4)车库层入户的电梯厅作重点处理,在装修标准上与入户大堂保持一致,也可用天井与一层大堂相连通,营造宽敞明亮的感觉。
5)车库内部的装修装饰,应采用简洁明快的色调,地面宜采用平滑、耐久不起尘的材料,如水泥基地面自流平砂浆;车库内的各种水电、消防管线应排列整齐,交通指示标志完善和明确。
通过以上种种人性化的精心设计,最终的目的是营造一个舒适、美观、适用的停车环境,给驾驶者营造自始至终的愉悦心情,这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又一体现。
2 通过建筑设计手段改善停车环境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将停车环境一并考虑,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设计时以新的建筑思想与手法来使停车环境得到改善是非常有效的。当前随着汽车快速进入生活,建筑设计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不能只满足于被动的把停车位数量做够,同时要考虑停车环境的舒适度问题。
在设计半地下停车库时,考虑在中部开一个天井,将一些绿色植物与停车空间相融合,这样停车空间就增加了很多有机自然的感觉,而少了一些车库内阴暗、机械的味道。另外屋顶还可以做一些绿化景观和居民活动的场地。虽然这样设计使整个停车楼里损失了一些车位,但换来的环境效益是非常可观的。所以在建筑设计时应该适当地进行取舍,诚然停车位不足是当前非常迫切的问题,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停车位数量而忽视停车库内的空间环境问题。
在进行地下车库设计时,与下沉广场相结合同样可以改善地下停车库内的空间品质,这样通过下沉广场自然光可以进入地下车库,使停车库内部空间品质大大提高。另外有效地改善了地下车库的消防疏散问题,着火时人们可以通过下沉广场来逃生。如北京建外SOHO的地下停车库与下沉网球场或下沉庭院相结合,使地下汽车库内有一些自然采光,里面的空间环境则给人一种特别豁朗的感觉(见图1)。
在设计地下停车库时还可以通过顶板的错位,使得自然光可以进入停车库,这样虽然不能象在中部与下沉广场结合采光那么自然,但却很巧妙地通过建筑手法把自然光引入到地下停车库内。从这一点滴的改善可以体会到建筑师对停车空间环境改善进行了深入的考虑与重视(见图2)。
3 通过人工照明等技术手段改善停车环境
通过建筑设计手段来改善停车库内的建筑环境是从源头上直接改善,可以做到从根本上有效改善空间品质。然而并不是每个停车库都能实现这些好的设计思想,而且还有已建成的车库没有认真考虑停车环境问题。这时可以通过一些后期的技术手段来改善,如进行合理的人工照明设计,使人们在停车时不至于因为光线昏暗产生恐惧感。另外还要考虑人工光源对驾驶者产生炫光问题。研究表明,光源与视线角度在10°以上炫光就会显著减少。另外光源的亮度与背景的对比度过大也是造成炫光的重要原因,所以减少光源亮度或提高光源背景表面亮度可以减少炫光。
关于照明与犯罪之间没有直接的数量关系,但总的来说,很多停车设施都发现增加建筑物的照明能够减少建筑物内的某些犯罪。由于改善照明后能见距离和对潜在攻击的能见度都增加了,使用者的安全感有了较大的提高。
4结语
另外在停车库内加设广播系统,播放一些轻松欢快的背景音乐,可以很好地改善停车者的心情,还能减少停车者在车库内行走时的恐惧心理。
在现代住区停车设计中,应把住宅区的地下和地上,公共设施和居住建筑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上进行优化,其中环境优化是重点,其次是注重开放的地下空间的运用,使地上、地下的空间得到流通,与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和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社区。
参考文献
[1]夏苏安.城市停车需求分析及预测[J].山西建筑,2006,32(22):50-51.
居住问题 篇8
澳门回归祖国13 年了, 随着开放赌权、实施“自由行”政策以后, 经济以旅游博彩为龙头得到急速的发展。与此同时, 澳门面临了严重的居住问题。它与国内很多大中城市一样, 住宅价格急速上升, 住宅价格由2000 年平均约0.6 万澳门元/ 平方米上升到2013 年6 月的8.9万澳门元/ 平方米。工薪人士、大学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计划结婚的年轻人都无法购买和拥有合适的居所。社会上对买楼难的抱怨日趋强烈, 探索解决之道是澳门乃至全中国都必须面对的事情。那么为什么经济发展越快, 居民越买不起房子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1.1 人口增长增加居住需求
澳门人口的增加, 是产生居住问题的首要原因。当社会经济环境良好时, 大量劳动力涌入, 以补充澳门经济增长所需。澳门政府数据显示澳门人口达到58.2 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12500 人 (表1) [1]。对于仅有30.3km2土地面积来说, 人口密度已经是世界上最稠密的地区了。
1.2 新建住宅量不足以满足需求
对于澳门的城市发展, 只有充足的住宅用地才能向社会提供足够的住宅。而澳门的土地短缺正是造成住宅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及经济进一步发展, 必然使住宅、交通、公共设施等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回归13 年以来, 每年新建成的住宅单位数量平均仅为2237个 (表2) [2]。按澳门平均家庭人数3.1 人计算, 仅能解决新增7000 人的居住需求, 住宅建成量缺口达到44%。因此提供充足的住宅供应量, 维持稳定的增速, 是现实对澳门住宅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1.3 宏观环境驱使购买力与价格急速上升
国际上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住宅需求增加和价格的快速上升。首先, 澳门本地生产总值持续上升 (表3) , 资金充裕;第二, 居民就业前景改善、居民收入增加, 从数据上可看到居民的平均购买力上升 (表4) [3];第三, 澳门的实质利率维持在低水平, 为物业投资和投机提供有利环境。
回归初期, 澳门政府实施的刺激经济的政策达到效果, 却使住宅价格在回归后13 年间增长数倍 (表5) [4];令居民感觉居住前景的暗淡。经济高速增长, 带来通货膨胀、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拉大的问题。部分居民得不到经济发展的好处, 却分担了发展的代价。居住问题甚至逐步从民生问题发展成社会和政治问题。
2 公共房屋为解决居住问题提供了方向
2.1 澳门有多年建造公共房屋的经验
澳门政府推行的公共房屋, 曾经很大程度地为解决了澳门中低下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 政府和业内人士获得了解决今后澳门居住问题的经验。澳门公共房屋有“社会房屋”和“经济房屋”两种类型, 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和任务。澳门的" 社会房屋" 完全由政府出资兴建和拥有业权。政府以低廉的租金把社会房屋租予低收入或有特殊困难的家团;“经济房屋" 则是由政府出资兴建, 以低廉的价格售予收入较少、无法承担私人楼宇价格而又期待自置居所的人士。
澳门的公共房屋建设已经经历了85 个年头年。1928年, 澳门政府在被烧毁的贫民屋邨原地重建了矮小的平房, 成为澳门第一个公共房屋屋邨[5]。随后, 政府陆续增建了一些公共房屋单位。截至2011年, 共有32385个公屋单位, 占澳门住宅的17%[6] (图1) 。多年来, 政府在推动公共房屋方面不遗余力, 并得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为解决部分中低下收入居民作出不少贡献。其中, 2013 年初落成的路环石排湾公屋是近年兴建规模最大的公共房屋群 (图2、3) , 合共提供逾9000 个公共房屋单位。
2.2 以“社会房屋”帮助最低层人士安居
通过向合资格居民以低廉的租金分配社会房屋, 政府帮助了最低层居民入住条件良好的新楼。社会房屋由政府兴建, 或由政府提供土地批予土地承批企业投资兴建, 完工后交给政府, 政府以低廉的租金租予经济状况薄弱或有特殊困难, 且居住在澳门的家庭。从澳门历年社会房屋单位数据 (表6) [7]中可以看到, 澳门政府按照各个时期的实际情况调整公共房屋政策, 多年来通过不同的措施, 协助及津贴了不少澳门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石排湾社屋乐群楼由六楝楼宇组成, 成为目前澳门最大型的租住公共房屋区 (图4) 。
2.3 以“经济房屋”辅助中低收入者自置物业
除了社会房屋以外, 澳门政府通过以成本价格向合资格居民出售经济房屋, 帮助了一些中低下收入家庭购置住宅。19 世纪80 年代, 澳门通过的《经济房屋法律》使低下和中低产阶级的人士有机会购买价格低的房屋。经济房屋由澳门政府与当地建筑企业签订土地批给合同的方式来进行, 建筑企业利用批给的土地兴建价格较低的房屋。建成的房屋, 部分单位拨归政府作为批地补偿, 其余住宅由承批企业按合同所定条件及价格, 经过房屋局审核后出售给合资格人士[8]。目前, 新建的公共房屋小区设施齐备, 规划配置达到一定的水平。刚落成的位于氹仔的湖畔大厦 (图5) 为了方便公共房屋居民的出行, 特意对周边道路进行了交通改造 (图6) , 并在大厦底层设置了巴士换乘站 (图7) 。抽签获准以低价购买湖畔大厦的低收入居民已经陆续满意地入住这一组配套完善、具有现代形式的建筑 (图8) 。然而, 这些公共房屋并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由于近年私人市场的楼价不正常的飙升, 已经脱离了居民的购买能力, 居民无能力在私人居住市场购买住宅, 不少人渴望政府提供更多的经济房屋解决居住问题。
3 以公共房屋解决居住问题的趋势
3.1政府有充足的财政能力与决心
澳门特区政府拥有充足的资源发展公共房屋。根据澳门金融管理局的资料, 截至2013 年8 月, 澳门的财政储备达到2400 亿澳门元。政府目前的公共开支仅占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政府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公共房屋发展。从目前情况分析, 政府正研究和咨询增加公共房屋的可行性。根据政府官员在媒体论坛中透露, 政府有计划建立公共房屋的土地储备制度、设立公共房屋发展基金, 确保未来公共房屋能够有可遵循的发展, 并在财政上确保专款专项进行公屋的兴建与发展[9]。特区首长在施政方针中宣布, 政府将维持公屋政策, 继续建造公共房屋[10], 按现有土地储备计算将可再提供6000 多个公屋单位。另外, 2015 年将完成的新城填海A区可规划1.8 万住宅单位 (图9) 。这表明, 澳门政府有能力和愿望通过公共房屋回应社会的需求。
3.2 政府的作用将继续强化
政府将继续发挥强势的作用, 加大住宅投入, 把公共房屋的政策作为持续的、长久的对策, 以解决居民居住问题。澳门特区政府曾于《2008 年施政报告》中宣布兴建19260 个公屋单位 (俗称“万九公屋”政策) , 并已经建成三分之一[11]。这期间, 私人住宅价格也相对地趋向稳定。目前政府还计划调升经济房屋申请收入上限, 以覆盖八成居民。由此可见, 加强政府在住宅建设中的作用, 持续增加公共房屋, 有利于稳定私人住宅市场, 缓解居民要求解决居住问题的压力。
澳门的公共房屋占住宅存量的比例, 与欧盟国家相比相对较低。对比欧盟国家社会住宅 (相当于澳门的社会房屋) 占总住宅存量, 首位的荷兰是住宅占总住宅存量的32%, 前八位均超过15%, 而澳门的社会房屋比例仅相当于匈牙利的水平 (表7) [12]。可见, 政府对加大力度发展公共房屋仍然大有可为。
3.3 通过政府干预弥补住宅差额
预计私人开发的住宅量将不能满足澳门的发展, 政府公共房屋才能有效提供补充。统计局预测2020 年住户数可以达到24 万户。到2020 年的8 年内, 估计需要增加7 万个住宅单位才能满足澳门居民的安居需要。然而, 过去的8 年间内住宅单位总量增加不到2.3 万个 (表8) 。这意味着, 即使剔除住宅投机的因素, 尚有4.7 万个住宅单位的需求差距, 依赖目前私人住宅开发是不足以应付澳门正常居住的需求。只有通过政府建设公共房屋和其它有效激励私人住宅建设的措施, 才能满足需求。
3.4 住宅小户型化趋势
无论是公共房屋还是私人住宅, 澳门住宅的小户型化将会成为趋势, 并有利于提高住宅数量。对于公共房屋, 澳门现在公共房屋单位面积标准是按照法令实行的。因为公共房屋是公共资源, 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住宅单位, 并确保能覆盖到有迫切实际住房需要人士, 所有公共房屋的单位面积都被设计为小尺度空间 (表9) 。
对于私人住宅, 也呈现出小户型化的趋势。一方面, 政府会在部分新的私人楼宇的土地批给前, 发出具有强制性的规划条件, 要求私人楼宇建造一定比例的小户型住宅;另一方面, 由于当户型面积小时, 即使每平方米的售价被定高, 销售总价还是相对低, 容易受买家接受。在相同总价的情况下, 户型面积小, 单价便高。对于一块地, 在可建面积相同的情况下, 小户型楼宇可以获得更高的总收入。因此私人住宅开发商在策划一般住宅项目时, 为达到更高的平均售价和总收入, 偏重于与公共房屋相同地把住宅单位设定为小户型。
3.5 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澳门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澳门住宅整体可建造量。特区政府有必要通过制定住宅的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对非保护区域进行合理设置。对于澳门历史城区,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是澳门的宝贵财富, 是绝对不容破坏的, 并应该获得环境景观方面的保护。然而, 一些远离保护区、缓冲区的地段, 没有受保护历史建筑的影响, 可创造条件适当突破目前限高, 建造能提供更高的公共房屋。例如路环石排湾、黑沙、新填海区部份区域, 目前限高海拔90m、60m不等, 如果放宽高度限制, 便能增加住宅量, 有效舒缓澳门居民对住宅需求的部份压力。
3.6 延续以税务调节私人住宅交易
采取金融手段调控私人住宅交易, 是配合公共房屋政策, 压抑住宅投机的重要手段。对于私人住宅, 交易成本越低, 交易就趋向越频繁, 住宅投机令价格上涨的程度便越大。澳门以外的资金、澳门本地资金对澳门住宅进行频繁的炒作, 是楼宇价格急速攀升速的原因之一。2012 年10 月实行的《关于移转居住用途不动产的特别印花税》及《印花税规章》, 增加了特别印花税、额外印花税, 成为压抑楼宇炒卖的主要工具 (表10) 。
根据澳门统计局资料, 加税法律实施前后9 个月, 成交量下降了15.9%[13], 一定程度上达到以税制压抑投机的目的。相信在住宅价格回稳前, 税务调节住宅交易的手段将仍旧沿用。
世界各地分别有不同的应对居住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澳门也需要走出自己的解决之路。公共房屋的深入发展也将成为一个具有浓郁澳门特色的城市管理和发展模式。
图、表来源
图3:运输工务司司长办公室.澳门新闻局石排湾公屋兴建新闻资料.2013-01-15;
图6、7:澳门交通事务局http://bus.dsat.gov.mo/bus/tc/bus_news_detail.aspx?a_id=1726;
图9:澳门填海规划第2次公众咨询文本2012:30;
开放型居住区的交通问题探讨 篇9
一是路网结构等级需要突破。无论是新建住宅的街区道路规划还是已建成住宅区的内部道路公共化, 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道路的结构等级。社区路网不应该局限于现行路网结构系统下的支路网, 其道路的尺寸、设计断面应该更符合开放型社区的交通要求和功能, 其道路的等级将比现行的支路更具有规划和设计尺度上的灵活性, 确切地说开放的社区道路应该是“街”, 而不是“道”, 则其路网等级必须有所突破。
二是路网交通功能的逐步回归。中央期望建设的社区公共路网是“窄马路、密路网”理念, 这让我想起了犹如老上海黄浦区那四通八达的街坊道路。人们的出行将有多种的选择性, 不像现在简单地从小区到周边的地铁站点几乎都要通过嘈杂繁忙的主次干道, 走过千篇一律的围墙, 感受不到步行带来的乐趣。开放式的现代社区道路应该从功能上为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提供良好的条件, 为临街的便民小商业提供适合的氛围, 为大社区的慢行交通出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让人们在“最后一公里”感受到慢行的快乐。
三是交通管理必须升级。对于开放型的社区交通网络, 人们更关心的是开放了之后的管理问题, 暂且不说其与《物权法》的关系, 开放之后社区道路的管理与国家《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是什么关系呢?这涉及到了交通安全、设施的管理等诸多问题。社区开放的不应只是设施, 更重要的是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升级。如果只是学习西方小尺度街坊的硬件建设和开放, 而不顺应调整社区安全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诸如道路的通行安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行人的步行空间等诸多问题未得到解决, 那社区的开放只能是空中楼阁。
居住问题 篇10
农民集中居住的居民点是人居住的物质空间环境, “以人为本”是最基本的原则。这里关注的“人”不只是自然人生理或行为要求特点, 更应该是社会人, 即群体与邻里。农村居民点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空间统一体”, 其形态空间结构应该与社会结构及人的生活行为相契合, 这也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关键点。对于农村居民点而言, 首先要求具有良好的建筑物理条件, 即适宜的通风、采光、绿化、构筑物等, 满足农村居民的生理层次需求;其次是从农村居民特定的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行为模式及需求爱好出发, 营造相应的物质空间形态, 满足居民生产生活活动要求;再次是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以助于产生归属感与领域感, 减轻压力、具可防卫性, 以达到促进农村居民多样化交往活动和增进邻里关系的目的。
2 农民集中居住区内的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组织分为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两个部分, 前者指的是人流和车流的交通组织, 后者指的是车辆的停放。道路交通组织同当地居民的生活特征、出行规律、经济水平、生理心理需求等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化交通不断深入农村, 道路交通的组织对农村居民点空间组织和环境布置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2.1 农村道路交通的特征
2.1.1、交通工具类型多
目前农村中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这里主要指交通运输业) 并存, 居民点交通工具的构成也较为复杂, 除了货车, 客车, 拖拉机, 汽车, 自行车外, 还有较多的板车, 人力二轮车, 电动三轮车和农用特种车等。这些交通工具按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程度, 可以分为日常生活型, 包括自行车, 摩托车和家用小汽车;小型生产型如板车、小拖拉机;大型生产型, 如卡车、汽车、拖拉机。公共交通型, 包括公共汽车, 电动三轮车。其中, 只有自行车, 摩托车, 小板车和家用汽车适合家庭停放。
2.1.2 机动车辆增长快, 家用汽车进入农村居民家庭
在农村, 近年来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下, 农村交通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现在家用汽车正逐步进入农村居民家庭, 且增长十分迅速。
2.2 道路交通的研究分析
城市居住区在道路分级上比农村居住小区要更为详细, 路面和建筑红线比农村要更宽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 农村拥有汽车数量少, 道路的流量压力相对较轻。但在停车率上, 农村要比城市高很多, 主要是农村的土地使用相对城市较为宽裕, 因此从经济便利的角度考虑, 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地面停车位所占比例应该比城市居住区更高, 甚至地面停车将是未来农村最主要的停车方式。在实际建设中可以用多种方法来预留停车位, 比如多设置一些集中绿地, 或者适当拓宽道路以便未来设置路边停车带。各个小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使用多种方式灵活布置停车位。
2.3 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内道路交通的建议
2.3.1 道路控制线:主要道路宽度6~9 m;次要道路宽度5~6 m;宅前路3~4 m左右。
2.3.2 农民居住的居住小区的交通组织宜采用人车混行的交通方式, 考虑步行系统与公共绿地和配套设施的有机联系。
2.3.3 机动车停车主要通过小部分室内车库、大面积预留地面停车位等方式综合解决。
2.3.4 控制生产性用车在居住点内的通行和停放, 如确有需要应在居住点外另择村域内用地设置。
3 农民集中居住区内的绿地系统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提高, 居民对居住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住宅的高大阔绰, 开始对居住环境提出更多的要求。而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 生态平衡失调, 空气污浊、河流恶臭、噪声弥漫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影响农村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水平。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方面, 生态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村只有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基本消除环境公害, 并形成天蓝、地绿、水清、林秀和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 才能谈得上现代化。因此, 农村居民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是现代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3.1 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绿地特征
居民点绿地是环境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 是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绿地是在居住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 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自然优美的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居住小区绿化率要求在30%以上, 农村居民点绿化配置相对简单。
3.2 绿地系统的研究分析
显而易见, 农村的生态环境要比城市中心好很多, 因此农村地区的绿地率应该比城市的标准更高。集中居住小区内低层多层住宅占主要多数, 利用其院落、屋顶都可以种植各种植物, 这是城市里很难做到的。集中绿化, 对农村居住小区的要求应低于城市居住区。这是因为郊区生态环境普遍较好, 特别是在远郊, 小区外面就是大片的绿地供住户进行休闲活动, 如果再在区内布置较大规模的集中绿化, 无疑会造成浪费。农民集中居住居住小区的特色在于分散在宅前屋后的小型绿化、多层次绿化。建设者应尽可能的利用原有生态资源—这也是城市所缺乏的, 避免大量的建设人工景观。
3.3 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内绿地系统的建议
3.3.1 集中经费居住小区的绿地不能低于35%, 有条件应达到40%以上。
3.3.2 集中绿地以“小块多处”为宜, 方便为居民服务。
3.3.3 建议有条件的小区允许住户利用其宅前院后的绿
地自主种植当地特色植被, 但植被种类应经过村委规划, 以保证居住点整体环境质量。
居住区园林绿化中的若干问题 篇11
【关键词】居民小区;绿化绿地的设计;不足和问题
我们生活的小区既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还能够为我们的业主创造一个休闲的场所。伴随着我国城镇人们生活质量和品位的不断提高,居民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我国,当今城市化进程和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对于环境和绿化的建设还存在着巨大的不足。
一、居民小区中绿化建设存在的一些不足
1、对于国家规定的绿化面积存在减少问题
对于绿化用地问题是我国房地产业目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当今,一些房产商为了牟取利益的最大化,不顾国家规定,随便减少绿地面积,用来盖商品房,这样就使小区内绿化面积大大缩水,例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国家规定,新建设的小区绿化用地必须大于或等于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老旧小区改造也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五,但是,在实际中,往往距离国家的标准很大,所以,这样就造成了整个城市的绿化水平比较低,严重的影响了环境保护。
2、在我们进行小区绿化的规划中往往不考虑以人为根本
现如今,在我们中国,诸多城市中的居民小区环保绿化很多都没有做到以人为根本。例如,在我国有的小区用绿地面积做隔离带,这样做既破坏了绿化,而且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方便,本来很近的路结果要绕很长的路;甚至有的楼盘根本就人性化,对于残疾人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使在此居住的残疾人不能正常生活;还有的楼盘没有想到老人和孩子的活动空间;还有就是,有的楼盘在绿化景观的规划上太简单、粗糙,根本没有考虑人的需要。因此,在设计绿化时,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根本,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必须要充分了解本小区的人员组成、年龄结构等等基本情况,在这些情况的前提下对该小区的园林绿化进行设计,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才能到到应有效果。
3、存在较为严重失衡的景观营造
事实上,许多园林绿化者或决策人员的园林植物造景意识不强。在少得十分可怜的可绿化空间里,不是以植物造景为主,往往硬是加上亭台楼阁、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使城市中本已严重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严重失衡。片面追求硬质景观的结果,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4、绿化植物配置不当
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选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和花卉,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由于居住区内居住楼的数量、高低、方位、空间大小等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局部环境。多采用藤本植物和各式花卉进行墙面、阳台的绿化、彩化,并充分利用花卉的各种造景形式来点缀,丰富居住区内空间景观,营造舒适怡人、自然和谐的生活空间。
5、滥用园林雕塑小品
园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居住区内很普遍。在小区绿化中。如果合理地设置一些园林雕塑小品。往往能起到点缀和组织空间以及烘托主题、意境的作用。但我们可以常常见到,一些居住区内滥用园林小品,或者排成一行似展览会,没有主次节奏或者与环境格调不一致,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割裂感;或者粗制滥造,毫无观赏价值的意境美。居住区内园林雕塑小品的选择要从题材、质感、质量、姿态、摆放位置等方面推敲,尤其在园林雕塑小品的取意上要下功夫。
6、各园林要素与居住楼体风格及人文环境难以和谐统一
当前一些居住区绿化忽略了这一点,更有甚者,盲目遵循“什么时尚造什么,什么好看建什么”的原则,东凑西拼的各种园林绿化要素风格不一致,结果使环境反而显得杂乱无章,不成体系,对居民的身心造成伤害。
二、居民小区中绿化有何作用
1、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绿色环境
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吸取有害气体、放出氧气、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它们可以改善我们居住区的环境、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同时,还可以对小区内的水土具有很好的保持作用。
2、塑造景观空间
绿化环境所塑造的景观空间给入住者产生家园的归属感,赋予美的享受。住宅小区园林景观可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游戏健身和休憩娱乐的场所。可见,居住小区的绿化不仅有利于城市景观空间的创造,而且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
3、给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
小区内的园林景观是居民们在小区内交往的重要地点,通过各种绿化空间及适当设施的塑造,为居民的社会交往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居住区绿化所提供的设施和场所,还能满足居民休闲时间、室外体育、娱乐、游憩活动的需要。
三、小区内的绿化问题解决的办法
1、小区内的绿化用地目的是可以让业主用来休闲、交流、活动的地方,所以,我们生活得小区的环境必须要有比较浓的生活氛围,必须要求达到景观要为人服务,用此来满足所有人群的要求。2、生活小区的环境必须要以绿色为主。因此,我们要大量的种植一些具有乡土的植物,然后,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一些适应性比较强的、观赏性强的植物种植,用此来改善一下小区内植物的结构。另外我们可以种植一些爬墙的植物,比如说爬山虎等,用它们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线条,利用此来使部分空间增加美化效果,以此发挥出绿化的实用功效。3、在我们建设楼盘时,一定要注意把车道设计好,一定要避免车道的纵横交错,而且,对于人行道来说,我们可以用绿荫来覆盖。我们小区内的停车场要尽量设计在地下,这样就可以节省空间多搞绿化。4、我们在设计楼盘内绿化时,也要充分考虑老人和小孩的活动场所,让孩子们有娱乐的空间,让老人们有沟通交流的空间。5、设计时要符合当地的人文风情,也就是包括植物的配比、搭配以及景观的设计要符合当地的人情风土,同时,还要注意对异域风情的引进,进行景观上的创新。6、在我们的楼盘内的绿化设计时,必须要注意楼盘内绿化的社会属性和持续属性。让我们的绿化既要有很高的观赏性还必须要有相当的人文涵义,这样才能勾起人们的感情,而且还能够有一个持续的情况,也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得到绿树蓝天。7、我们楼盘内的绿化还必须要考虑和我们居住的城市的大环境相符合,使我们的小环境和我们的大环境相协调相融合,为我们营造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
四、结论
根据我们上面的论述,当今,住宅小区内的绿化水平早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小区楼盘品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简单分析了我国绿化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希望能为我们今后绿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黄伙南.对居住区绿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广东园林,2003(02)
[2]郝喜龙,苏凤贤,王瑛,齐秀丽,李巧玲,赵莉.居住区环境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S2)
[3]黄志龙,许潜.湖南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6(04)
[4]刘纯良.也谈城市绿化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9(04)
居住区环境人性化设计问题探讨 篇12
1居住环境中我们常能发现的各样的不足
1.1居住区缺少一些所应该配备的休息区间以及能够提供给居民的交往空间
我们现在所创建的各种小区, 室外的环境设计中普遍的存在有各种不足与缺陷, 侧重点往往是放在建设大面积的草坪或者建设起四通八达的各种交通路线, 很多的时候甚至于以获取主体公园为荣, 而没有看到我们的居民场所设计工作真正所要求的环境的创设。道路与空间虽然说是必不可少的, 但却不是我们所驻足的地方, 身处其中感觉自己仅仅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已, 会被催促着前进。大面积的草坪虽然说是非常的必要, 但会给人以拒人与千里之外的感觉, 居民只看不能够亲近, 虽然拥有很大的空间却没有实际的使用功能与价值。居民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来进行自己所热爱的活动, 人们处在四周有着遮阴的林木, 俯首就可以拾到的花朵与草丛。这样不但可以让人们的身心有所放松, 精神也会变得很愉悦。在进行锻炼的时候需要有一定较为硬的地面来作为场地, 周围需要设立好便于人们休息的椅子与板凳。
1.2 居住的环境需要有符合要求的尺度
我们现在的居民区设计片面的寻求那些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为了能够追求美观而放弃了太多, 为了追求所谓的大气。动不动就去设置一下数百米的居住区的主轴线, 建起那些仅有视觉美观效应的大草坪以及那些密密麻麻的楼群, 这样的做法只会使得居民不适应, 让在里面居住的人感觉难受与压抑。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 需要做到经济性与实用性巧妙的结合。
1.3 片面的追求所谓的绿化效果
这些年以来, 我们走入了一个误区。我们的设计工作确实在提高居民居住的质量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 可是与其他的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较而言, 我们在环境设计工作上还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但我们并未有效地将其解决并处理好, 而是将指标设定在容积率与绿化率是否做到了与要求相符。而这些指标既不实用还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最终的结果仅仅表现为一个数字的表现, 对于空间与环境的实际作用极为有限。在居民区的绿化设计中我们有不少的居民区仅仅只是应用那些草坪来简单的替换植物。有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将本应种植绿色植物的场地变为铺设地砖。
2我们需要在改变居住区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2.1需要创设出具有一定优美环境的且可以符合居民之间彼此交际需要空间的规划设计
我们在进行绿化工作的设计时候需要挑选出符合所涉及环境实际需要的植物, 不但需要满足生态环境的各种需要。植物的配置需要能够合理科学, 最好能够建立起一道由植物所组成的林冠线, 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实现美观上的种种需要还可以形成错落有致的高低配合, 这样的话天际线会显得富有变化, 居民看后心情变化较好, 而且可以形成较为有格致的风景。此外, 我们在植物的配置方面需要设想到不同季节的变换所造成的景色的更换, 需要做到一年四季都会有绿色存在, 一年三季会有花儿开放。我们在推行居住区的道路进行有关设计的时候, 我们需要对于道路的曲线进行科学的规划安排, 这些需要我们进行统筹的考虑与安排。要让道路也能够产生美感。
2.2我们设计的时候要对于居民的环境参与给予应有的重视与认同
居民住宅区的设计是居民在室外的场所, 并不是居民家中的环境布置与设计。是居民户外的活动场所。不同的居民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 但是我们需要承认, 任何一个居民都会觉得自己的家居布置与安排是最为符合自己的要求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居室已经被自己的各种信息所固定化。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工作不但需要我们能够依照相关的美学原则, 更需要我们认同居民对于审美的要求, 对于居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将环境进行的有关改造需要给予认同与支持。
3结语
住宅从一个侧面充分印证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种种成果, 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精神文明的建设成就, 是一个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提振人们的奋斗精神以及人们进行事业工作的空间。不仅仅需要在住宅的内部能够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设计工作, 还需要在住宅的外部空间上做好改造工作。我们对于住宅区的设计工作需要把握好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一体的要求, 做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我们需要构建的是一个可以持续的住宅小区。人作为环境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是环境实际的使用者。我们主要是满足于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钱键, 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居住问题】推荐阅读:
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05-23
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问题10-17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08-28
居住证和居住证明的区别10-10
居住品质10-14
人类居住10-16
居住环境10-18
居住选择05-17
居住理念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