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义分析

2024-06-06

涵义分析(共12篇)

涵义分析 篇1

现如今,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统计数据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质量方面。高质量的统计数据能够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并且能够促进统计工作实现有效管理。由此可见, 本文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内涵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基本现状

目前, 我国统计工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成立阶段、发展阶段、转型阶段、深化阶段等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统计工作的作用和统计标准都不尽相同, 进而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也随之丰富。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 统计制度越来越健全。我国统计制度的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资料管理制度的健全, 另一方面是数据评估制度的健全。其次, 统计方法越来越科学。科学的统计方法为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及时性。再次, 统计工作水平渐渐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后, 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以及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明显增强, 进而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在渐渐提高。然后, 统计督查力度渐渐加大。统计工作是决策工作、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了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统计工作的督查力度, 对于违法行为严惩不贷。最后, 统计信息系统越来越规范。信息系统规范化, 有利于人们对统计工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在数据传播范围、传播速度、数据质量等方面实行规范化, 还要在别的方面有步骤、有方向、有计划的实现规范化。

二、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分析

质量这一定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质量定义, 即从物质领域对产品进行质量定义;广义的质量定义, 即从物质领域对产品、服务和和行业进行质量定义。此外, 质量定义由于时间的不同, 其定义内涵在逐渐丰富。传统的质量定义, 即从物质产品本身的性质特点出发;现如今的质量定义, 即在传统定义的基础上, 增加了服务、需要等因素。

统计数据质量定义在不成熟之前, 主要是针对数据的准确性来定义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统计数据质量的定义也在逐渐充实, 具体指的是在满足用户需要多样性的基础上对统计数据进行影响的特征。这一定义是以用户的多样性需要为前提进行发展的, 进而定义内涵较丰富, 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内容质量, 第二方面是约束标准, 第三方面是表述质量。相关涵义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 内容质量

内容质量作为统计数据的特征之一, 自身的发展特征也比较明显。首先, 内容质量具有相关性。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用户的需求取向。其次内容质量具有准确性。准确性又可以用统计误差来表示, 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即将统计误差降到最低。最后, 内容质量具有及时性。及时性即用户在开始决策这一动作之前, 要将统计数据实现及时传递, 进而影响用户的需求选择。

(二) 约束标准

统计数据约束标准有两方面事项需要格外注意。一方面是有效性, 另一方面是可获得性。所谓有效性, 即指统计数据的过程中, 数据成本要低于数据带来的经济效益, 如果数据成本高于数据经济效益, 那么统计数据行为的价值性就会相应降低。即使数据成本与数据经济效益在计量时不容易把握, 但是在统计数据中仍要以上述思想为指导, 尽可能的扩大利润空间。所谓可获得性, 即指用户在统计数据中所能应用的价值数据。用户应用价值数据时, 要充分考虑数据的来源以及应用方式。所以, 统计数据时要以用户的可获得性为前提, 进而充分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

(三) 表述质量

表述质量, 即对数据信息进行规范表述, 通过规范表述将数据内容充分表达, 进而优化数据质量。表述质量主要从可比性、可理解性以及可衔接性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表述质量可比性。相同项目在进行数据统计时, 在保持时间一定的前提下, 进行空间对比, 或者在保持空间一定的前提下, 进行时间对比。

其次, 表述质量可理解性。即用户对统计数据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程度, 用户理解数据是应用数据的前提, 因此, 统计机构在进行统计数据时, 要考虑数据的理解性, 进而提高数据的质量。

最后, 表述质量可衔接性。主要是不同统计机构或者相同统计机构内部统计数据间的连接程度, 进而需要确定科学的统计标准。

三、结论

统计数据质量在进行涵义分析时, 概括来讲, 可以从内容质量、约束标准以及表述质量三方面进行分析;细致来讲, 可以从每方面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分析统计数据质量, 有利于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有利于推动统计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摘要:目前, 我国统计机构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越来越重视, 高质量的数据结果, 对统计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质量, 并且有利于统计机构树立良好的形象。本文在对统计数据质量现状介绍的基础上, 探究分析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

关键词:统计数据,数据质量,涵义分析

参考文献

[1]姜红艳.浅谈区县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及对策[J].新经济, 2015, 05.

[2]丁露园.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简要分析[J].经济视角 (中旬) , 2011, 05.

[3]宫向明.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07.

涵义分析 篇2

2、浅浅dē回仡

3、神殿★AK

4、孙子你凭什么碰我女人-

5、上课嗑瓜子

6、少年,你屌炸了

7、唯独专宠沵ぃ

8、敌敌畏专卖买一送一

9、花样作死冠军

10、水sè月光√

11、混世大魔王

12、祖国尚未统一,朕心难安呐

13、缠绵过后的陌路

14、小永远

15、щǒ就是这么拽

16、七色彩虹

17、你不爱我是病得治

18、么时ˇ咣

19、少年包工头

20、空叹花语意

21、初秋寂

22、盖世小懒猪

23、纯属见鬼

24、青春特么骚っ

25、被白晕染的-▕画布

26、以茎制洞

27、智障少女

28、掐死你的温柔

29、农夫三拳有点痛

30、含笑半步颠

31、一觉睡到小时候

32、豁达

33、浅挚半离兮ぐ

34、找一个余生。

35、淡看红尘轻笑孤

36、两母牛盘腿对坐-比较牛比!

37、我不蓝瘦可是香菇

38、女娲补锅

39、风吹裙子屁屁凉

40、笑熬浆糊拎壶冲

41、趣味又好听的搞笑网名

42、{红颜祸冰

43、爱心创可贴

44、我愿做你的小火车永不出轨

45、人丑逼不丑

46、和贞子谈恋爱

47、妈妈说名字长才有帅哥聊天

48、再贱就再见°

49、#夜太美

50、咬住JJ猛舔不放

51、专治各种不服

52、や风吹泪落灬

53、夜袭女儿国

54、疯到世界都崩溃

55、本人已死,有事烧纸

56、有个笨蛋女孩住进了我的心

57、炸学校

58、谁动朕江山,朕掘他老坟

59、⌒缘份锝天空

60、良辰美景

61、背着书包闯天下

62、病态系少女

63、少年先疯队队长

64、泡芙的秘密

65、西域野蛮人,

66、两包辣条约吗

67、爱本是泡沫i

68、阳光下温暖の问候

69、{相遇有缘人}

70、该网名无法显示

71、走过光年的爱

72、美有女朋友。

73、阿姨,借你儿子还你孙子

74、踩姑娘的小蘑菇

75、卡拉小女人

76、请叫我孤独。

77、夜晚的摩天轮更加灿烂

78、夜笑颜

79、唯宠着小猫£

80、想你的吻

81、青春燃烧岁月

82、一个人高傲的独活

83、牵着蜗牛去旅行

84、帅得不明显

85、年的娃哈哈

86、灿烂星空

87、东椋璎糀树

88、煮人为欢乐之本

89、有种你按AIT+F

90、牛奶&咖啡

91、撩妹一把手

92、你开心就好

93、笑魇如花。

94、ㄣ天线宝宝^:^

95、搭﹏积木

96、夕阳,

97、少年先疯队队长

98、少年你大姨夫来了么

99、丶我的爱溢出就像雨

100、撸管冠军╮

101、那里的黎明

102、一个穷字贯穿了一生

103、保护我方易烊千玺

104、败家娘们

105、待我光芒四射亮瞎你狗眼

106、爱你一万年。

107、寻找心中的

108、比钻石还闪亮的男人

109、陌生的歌

110、少年包青蛙

111、只为你一人——婷

112、囡国因囚

113、陪你坑爹陪你闹

114、哈里波异常

115、侳在坟头勾引謉

116、青春如此纠结

117、蹲在坟前听鬼讲故事

118、腾讯认证小仙女

119、大脸猫

120、╭ァ箛魂泪

121、无奈又如何

122、绯色琉璃

123、屠尽痴情人

124、「帅气的流氓」

125、钻吣旳庝

126、暖了夏天蓝了海

127、别看了你帅可是我的

128、爱的宣告

129、移动淫领四妓生活

130、很趣味的个性网名大全

131、为爱相信雨滴の

132、°透过指尖的余光

133、动力火锅

134、优秀野阿九

135、孤独的风中|匹狼

136、有意思搞笑网名大全

137、王恶人i

138、维尼つ熊

139、持刀小污女

140、性感的毛毛虫

141、心里的童话!

142、拿老公换糖吃¬ε¬

143、你笑颜如花纯洁无暇

144、秋末♂残雪℡

145、妖儿→已成精

146、装乖乖│

147、晚风吹动着月光拉长的身影

148、鸭梨山大

149、放开那个女孩,要撩就撩我

150、别逼我耍流氓╮

151、缺氧的鱼

152、管我丑不丑又没给你当媳妇

153、六月的雨季

154、别闹卍少年

155、银狼涩魔

156、||逆天↘浪子丿

157、似水流年

158、忍痛,微笑

159、诽荬榀

160、神经侠侣

161、尒蕏萉萉

162、樱花遗落飘过巴黎

163、毛爷爷,快到兜里来

164、指尖花成双

165、╭赐你滚蛋

166、凉凉的八月~

167、笑熬浆糊

168、加勒比海带

169、万里骚情一炮牵

170、玫瑰花的代替

171、残荷·烟雨

172、我娘她女儿真萌

173、烟誮寂縸

174、本宝宝驾到

175、卑微的阳光刺不透我的心∵

176、”倾诚╲

177、小可爱一枚!

178、等风也等你i

179、我猥琐我自豪

180、手借给你暖°

181、▇▇▇▇刮开试试

182、射鲸英雄传

183、命比屌硬

184、小傲娇

185、嘟嘟小嘴耍任性

186、穿着拖鞋闯世界

187、自取灭亡﹌

188、永远爱你的(我)

189、中国辣条协会会长

190、沉默寡言。

191、ヾ(≧O≦)〃

192、《扯痛的嘴角》

193、猪都一个样

194、╰つ我的微笑只给懂的人看

195、帅dē掉渣

196、专摸魔族大MIMI

197、柠萌味的小可爱

198、ゆ各种小失落

199、念来过倒会比逗

200、天亮说晚安

201、窗外的花,开了一夜的荒凉

202、等小俊下课

203、网名长了能泡妞吗

204、美丽的泪光

205、恩……快点噢YES

206、首席男妓

207、香蕉你个巴拉拉

208、温柔一刀

209、骑猪上高速

210、搞怪有意思的网名

211、辣条欧巴

212、欢乐小王子

213、手牵手行走在沙滩上

214、主席夸我聊天聊得好~

215、孟婆来碗大姨妈

216、老衲法号帅哥

217、老板,来两斤爱情

218、﹏慹气○浗

219、爷的拽你不配学

220、高效安全无污染

221、__标准衰哥

222、姐的大姨妈都比你红

223、潶铯滗头

224、浅浅的微笑*

225、牵着蚂蚁去泡妞

226、中央勤爆菊特工

227、吃饭睡觉打豆豆゜

228、穷的只剩下作业

229、‘嗳誐’不蓜

230、再遇见°

231、孟婆持刀砍月老

232、誓言可是是变相的敷衍。

233、一米阳光

234、现实强奸了过去留下个回忆

235、尐囡亽シ坏裨芞

236、尘埃开出花

237、待我长发及腰已成千年老妖

238、__越冷越起风

239、时光是个冷美人

240、等一场樱花雨

241、猫小懒

242、按键伤人

243、爱已欠费

244、钱包,你都瘦了

245、孟婆别留我的汤ゝ

246、青春续写未段章

247、脚踩棉花糖

248、你这磨人的小妖精

249、呐谁!请伱滚幵

250、男神没有经

251、乜许‖太勾魂

252、别闹ゝ腰不好

253、为亻尔垨候ミ

254、叽里呱啦

255、青春你太痘了

256、(ˉ▽ ̄~)切~

257、亚里士缺德

258、再次遇见你-

259、花开半夏

260、久伴别酒伴♀

261、盯着作业唱征服

262、你命里缺我

263、骑着草泥马环游世界

264、╯幸福°持有者

265、九厘米的零°

266、顾北清风寒

267、城市稻草人

268、喵小咪>ε<

269、打小就会撩妹

270、月光女神oc

271、__夜下丶独醉

272、智商喂了狗

273、酷到没朋友

274、丿星座灬天堂彡

275、路边的小丑

276、普罗旺斯的狗尾巴草

277、枝花

278、树朦

279、酷似你大爷

280、野战女神

281、风狂恶魄罗

282、郑射你无罪

283、浅唱曼陀罗对着太阳微笑

284、此昵称不存在

285、Qickey

286、六卖神剑

287、考不上高中去抗日

288、菊花灿烂^

289、躱猫猫♀

290、后空巢老人

291、℡沦陷袮眼眸ず

292、哼着调调~

293、红杏想出墙

294、妹妹你坐船头

295、再装逼我就报警了

296、把苹果咬哭

297、阴阳怪气小可爱

298、撩妹小坏蛋~

299、人丑嘴不甜长的磕碜又没钱

幼儿早期词汇的涵义 篇3

宝宝会说的第一批词

“要”意思还要,“奶”指是奶瓶,当然还有“爸爸”“妈妈”……

每个孩子在学习语言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交流的工作,孩子需要说给别人听,就必然脱离不了环境的影响。他会说的第一批词语,肯定是日常熟语或者生活中人物的称呼。

基本的动词有时候是以象声词的形式出现的,而一个词有时能代表一句话。比如,他说“妈妈”,其实是在说“我要糖果”!

孩子在使用他自己制造出来的词,并且给这些词赋予完全属于他个人的含义。成年人要根据场景和表达猜想他的意思,这个任务可不是总是那么容易完成的。

在一次研究试验中,仅仅一个晚上,一个小男孩就用17种不同音的词表达了同一个“蛋糕”的意思。

大约五六个月以后,每个孩子将会说50个左右的词汇,能将2个或者3个词连起来说,比如:“爸爸,班班!”

但这只是一个平均的水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节奏,有的孩子也许走得很早,但在语言方面,却总是停留在重复的几个单字上。当他认出某个人时,还是只会说“大大”。

建议:

鼓励他多说话。随时做他的“翻译”,小心别猜错了,宝宝可是会抗议的!

如果他把“蛋糕”说成“糕糕”,你可以再重新说一遍:“你要蛋糕?”让他知道你懂了他的意思,慢慢地,他也会学着你组织自己的句子。

有些词太难发音

出生后3~4天,小婴儿就能具有一定的辨音能力。比如,他能够区分你声音里的不同情绪,从不同人的说话声中,听出你的声音!

3个月大时,宝宝喜欢咿呀地发声,这给他带来极大的快感,他咯咯地笑出声响。慢慢地,他能吐出简单音了,比如“mamamama”,而你理解成“妈妈”。你的激动鼓励了他,这让他更投入地继续练习发音!

接下来,他需要等待发音器官的进一步成熟,口腔内部的肌肉更加有力。只有到了7~8个月的时候,声道才能有一定的协高作用并促使发音逐渐成熟。另外,他要学会控制和协调声带和声门的运动,软腭、硬腭、嘴唇和舌头的协调运动……总之,他需要刺激将近100块肌肉才能说出一句短短的句子,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特别是含zh、ch、r的词,宝宝很难发对音。

即使如此,到了4岁半,90%的孩子都能掌握大部分的语言。

但是,困难不仅仅停留在发音器官的层面上。当孩子开始使用一个词汇的时候,他就要赋予某个事物相应的逻辑概念(即词的意义)。他会用“飞”来指小鸟,你看他也在分门别类。当然有时他也会弄错,比如,他会把“河马”叫“狗”,但这种“错误”还是挺有意思的:你看,即使宝宝可能不知道准确的词汇,但他的“逻辑”已经告诉他,这大概是属于哪类的东西!

建议:

最初,和宝宝交流时使用简单的词汇。比如,先告诉他“狗”,慢慢地,再进一步说“卷毛狗”。

尽量不要说儿语。不要学他把帽子说成“帽帽”!在他说完之后,重复一遍正确的说法“帽子”,但不要强求他重复。

尽量少让孩子使用安抚奶嘴。长时间用安抚奶嘴会引起宝宝上颌突出,造成发音困难。

不要只给孩子吃泥糊食品,给宝宝多嚼一些黄瓜条、胡萝1、条等硬点的食品来锻炼舌头和颌部的肌肉。

一对双胞胎创造出了自己的语言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披露了一对双胞胎的经历,他们创造出了自己的语言体系。

这样的例子很少见。但是,双胞胎之间,或者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之间具有秘密“术语”的现象却并不少见。比如,他们相互之间拥有特定的称呼。

这种独特的语言拉近了他们彼此间的关系。这很容易理解,当停电的时候,你们全家为了消磨时间创作出一首好玩的歌曲,或者,当全家人对某个家庭成员的独特发现而开怀大笑的时候,这将永远留在你们对家庭的记忆里。

所有的家庭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可以通过某种宗教信仰来实现,自然也可以通过语言的编码来建立。

建议:

一起玩双关语的文字游戏,但是一定要注意正确的表达。

有趣的词汇

“咕咕”“噗噗”这些奇妙的词汇总会逗得宝宝哈哈大笑。

从能发出“咿呀”的声音开始,宝宝就对发音有极大的兴趣。当他叽叽咕咕的时候,你可以模仿他,鼓励他继续发音。

可以给他念一些有韵律的诗歌或好玩的词,你会发现,他对此非常敏感。另外,准备一些小儿歌、小故事,通常里面会有很多象声词,这些词,有的会让他着迷。

建议:

一起对有趣的词开心大笑,在合适的年龄再给他立规矩。

夸张重点:眨着眼睛,说“咕咕咕,呱呱呱”。他肯定会笑开花的。

群众体育政策涵义与框架分析 篇4

1 群众体育政策涵义界定与分析

分析群众体育政策框架问题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搞清什么是群众体育政策,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有必要对群众体育政策和公共政策内涵进行必要的界定。

1.1 公共政策与群众体育政策的涵义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公共政策现象的存在虽然有较长的历史,但将公共政策作为专门研究的历史却不长。因此,公共政策研究仍缺乏完善的概念体系和有影响的理论假设[1]。当前,人们对公共政策的涵义仍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定义公共政策的角度各不相同,例如:从政策主体或政策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界定公共政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界定公共政策;从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界定公共政策;从决策的角度来界定公共政策;从要素的角度来界定公共政策;从功能的角度来界定公共政策;从综合的角度来界定政策[2]。可以说,形成对公共政策涵义的理解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各方考察问题角度的不同。综合当前对于公共政策的理解,公共政策实际上是由特定主体为解决一定时期社会公共问题而规定的行动准则或行为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赋予群众体育“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责任。从群众体育的性质看,群众体育是一项涉及全体国民的事业,它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解决涉及全体国民的体质与健康等体育文化需求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属于社会公共问题,因此,群众体育领域的相关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范围,是群众体育这一特定领域的公共政策。根据以上理解,群众体育公共政策可以界定为:国家为解决群众体育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及行为方向。

该文以公共政策为视角,而不是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讨论,相比较而言,群众体育政策虽然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调整群众体育资源分配、达成群众体育事业的目标,但其文本范围更广泛,作用层次更具有直接现实性,政策实施的措施、方法与手段更具灵活性。

1.2 理解群众体育政策涉及的基本问题

1.2.1 群众体育政策解决群众体育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是私人难以在自己比较局限的范围内有效解决,不得不由作为公共权威的政府或其他公共服务组织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前提下,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国家以公共政策为公共管理的手段,通过解决公共问题以谋取公共利益、实现国家职能。也可以说,公共政策的目标、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是公共利益以及为提升这个利益的公共效率[3,4]。

从国家根本大法赋予政府的责任以及群众体育本身的性质看,群众体育事业属于公共问题的范围,国家应该在公共服务的框架内满足群众体育的需求。产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是借助于群众体育公共政策并以其行动准则来实现的,因此群众体育公共政策存在的价值就体现在解决群众体育公共问题,谋取群众体育有公共利益方面,促进国民体质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这个角度出发,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是解决群众体育公共问题的基本前提,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框架和准则。当然,群众体育公共政策作为解决群众体育领域公共问题的重要手段,并不排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市场决策。

1.2.2 制定群众体育政策的主体

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即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这一主体必须具备公共权威,否则,政策就得不到信服与遵守,也就不能成为公共政策。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存在差异,公共政策的主体也各不相同[5]。总体来说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团体、公民、大众传播媒介、思想库等几类[6]。

制定群众体育公共政策的主体也必须在群众体育领域具备公共权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这一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及政党等,群众体育的利益团体和普通公民、大众传播媒介、思想库虽然在群众体育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是重要参与者和影响力量,但一般来说很难作为独立的主体制定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有学者对政党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者的身份有不同看法[7],但从我国的实际看,政党制定的相关政策不仅对政党内具有约束力,而且对包括国家机构在内的所有组织和社会成员均具有约束力,因此,执政党也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包括群众体育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或主体。

1.2.3 群众体育政策的表现形式

托马斯·戴伊认为公共政策是关于政府所为和所不为的所有内容[8]。这些“内容”作为政府行为的行动框架、准则在实践中都有相同或不同的表现形式,概括来说,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包括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9]。根据群众体育领域的实际情况,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形式都有作为具有一定影响的群众体育公共政策的。政府首脑声明和指示也不乏作为群众体育公共政策的例子,如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一直是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依据。其他几种政策的表现形式在群众体育领域均有或多或少的数量。

2 群众体育政策框架的内部结构

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框架是具体的群众体育公共政策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模式,构成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整体的是一个系统性的政策文本集合,这一框架系统至少包含了开展、促进、保障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同层面、各个层次的政策文本。该文以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框架而非政策体系存在理解上的考虑。即,用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框架既关注群众体育公共政策体系的内部结构关系,同时也注重了群众体育公共政策体系与其他领域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分类目录,群众体育以及主要内容涉及群众体育的公共政策共211项,其中省级和市级“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占了绝大多数。但从地方颁布的政策类型来看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贯彻上级工作意见、全民健身条例、体育经营或体育市场”和部分特殊体育场所的管理办法等方面。

从政策的发布机关类型看,主要集中在人大、党委和政府三种类型的机构。从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出台的数量与发布机关的情况看,表明党委和国家机关对群众体育的重视已不再仅停留在口头,而是以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本形式出现,这也说明群众体育的公共属性得到一定认可。

从各类群众体育公共政策发布的时间看,绝大部分属于1995年以后颁布的。199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一年,这一情况表明此两项法律和群众体育的战略规划对其他群众体育政策的促生作用。

因此,可以说,群众体育领域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法律效力层次较高的、适应当前经济、社会以及群众体育发展局面与水平的保障与供给群众体育服务的公共政策体系。

3 群众体育政策与其他政策体系的关系

政策水平成为衡量现代社会政府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或政党以及其他团体与组织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来促进该领域的健康发展,因此,一个国家的政策是包括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各类政策的复杂系统,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政策之间有着共同或一致的价值取向。

3.1 群众体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系统的关系

公共政策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是公共利益,这是不同领域的公共政策的共同点,所不同的是它们代表的利益形式与内容不尽相同。群众体育公共政策作为行动准则及行为方向涉及的领域是在群众体育范围内。然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的系统,这些要素必须以和谐的方式存在才会有高效的发展,这种和谐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外,各种公共政策代表了公共利益,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也是和谐的,从这个角度看,群众体育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2 群众体育政策与其他体育政策的关系

群众体育公共政策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政策的关系反映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是体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的功能、性质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因此群众体育公共政策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政策在追求与维护的利益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由于资源稀缺性的缘故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如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就是一个表现。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目前我国群众体育领域形成了一个以满足群众体育文化需求(公共利益取向)为核心,与体育、文化、社会政策目标衔接与促进的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框架体系。这个框架由于政策与实践发展的不均衡性、非同步性,仍然存在群众体育公共政策在数量与种类上的不足。群众体育政策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有一个存在周期,因此应适时出台新政策,同时应适时终止旧政策,不断完善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框架体系。这就需要加强群众体育公共政策的科学研究,跟踪发达国家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最新发展趋势,科学预测群体需求,制订符合社会发展程度的群众体育公共政策。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好的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框架并不能完全代表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水平,要想完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群众体育公共服务能力,除了具备一定的群众体育资源条件外,还需要在实践中通过相应的途径和手段来提高政策的权威性与执行力及其效果,当然,这是群众体育政策发展的另外一个问题。

摘要:群众体育政策是提供、保障群众体育会共服务的行动框架和准则,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公共政策与群众体育政策的分析,对群众体育政策的涵义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理解群众体育公共政策涉及的群众体育公共问题,体育政策的主体以及群众体育政策的表现形式等基本问题,进而根据现行群众体育的政策文本体系划分了群众体育政策框架的内部结构,最后分析了群众体育政策与公共政策以及体育政策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群众体育,政策,涵义,框架

参考文献

[1]刘昌雄.公共政策:涵义、特征和功能[J].探索,2003(4):37-41.

[2]朱水成.公共政策与制度的关系[J].理论探讨,2003(3):87-88.

[3]张彩干,吕霞.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J].前沿,2005(1):81-82.

[4]杨团,关信平.当代社会政策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5]杨团.社会政策范式及其转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94.

[6]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M].

[7]彼得·瓦格纳,赫尔默特·沃尔曼.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的社会科学家:几个方面的跨国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31-238.

[8]刘丽霞.公共政策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2):58-68.

[9]刘昌雄.公共政策:涵义、特征和功能[J].探索,2003(4):37-41.

[10]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华夏出版社,2004:2.

涵义与特征论文 篇5

目前鲜见对语文学习管理的定义,但能够分析出语文学习管理有几个明显的要素:第一是人,这里人的主体是学生;第二是载体,指语文的学习内容;第三是结果,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达到的效果,主要包括语文素养和学习语文的能力;第四是手段,就是指管理。

在语文学习管理的框架中,管理运行的空间在学生之中,也就是在班级之中,以班级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教师作为管理的引导者,发挥恰当的作用,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的自主管理完成学习任务。管理过程中运用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约束,其二是导向。约束的目的和成人管理有根本性区别,这里的约束是正向的,是为了激发所有成员达到美好的目标而进行的必要约束。导向主要以激励为主,依靠标准化的制度激励实现管理的严肃性。通过对学生的组织、激励、约束、促进,最终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综上,笔者将语文学习管理定义为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依赖正向约束和激励导向,以学生自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动态策略体系。

二、语文学习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

语文学习管理的前提是建立学习共同体,也就是建立语文学习的共同组织。这个学习共同体的主体是学生,首席是教师。学生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其作用大于老师。

(二)有反馈性的共有规则

语文学习管理有完整的运行规则,这个规则主要包括工作标准、激励体系、约束机制。工作标准不仅指学生的学习标准,也指管理干部的管理标准。激励体系针对全体学习者,是学习管理不可或缺的保障。约束机制不仅包含监督、反馈、调整,还包括对学生的恰当惩戒。

(三)有引导性的管理组织

管理组织是制定、分配、落实、监督、反馈语文学习任务的执行机构。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既是学习者,又是管理者,他们在学习中领先其他同学一步,勤于总结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需要说明的是,语文老师也是学习管理组织的一员。

(四)有发展性的目标指向

从短期来看,语文学习管理就是要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长期来看,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总结语文学习方法,最终提升语文素养和形成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学习管理的目标并不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而是有可操作的参照系统。比如,掌握基本知识就是要掌握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正确书写容易错的汉字,会改病句等等。

(五)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

昆曲“字音”的三种涵义 篇6

昆曲的“字音”

常谓“字正腔圆”,“字正”即是字音准确。昆曲字音关乎曲律、声韵、口法、歌唱等诸多要素,比一般意义的汉语字音要复杂一些。昆曲语音承袭历史久远、遵循音系多元,其字音比其他戏曲种类更为细致和讲究。

昆曲字音所及内容向来繁多,却无清晰界定,但凡“四声阴阳、清浊、尖团、四呼五音、字分头腹尾、南北音、中州音韵与地方音韵”等,多以“字音”论之。或以单项分类归并,如各类韵书的归排法;或就单字摄入不同字音项目,如“心”字属阴平声,属尖音字,属侵寻韵,属次浊音,属齐齿音,属闭口音等。

汉字由书写体转化成语音体即为“字音”。做为转化的结果,字音是视觉文字的听觉表达体;做为转化过程的机械动力,字音是气息与器官的运动方法;做为转化的路径过程,字音是语音结果的音程与结构。

根据这三层界面,昆曲字音可以从曲律、发声、歌唱三个方面进行区分。

曲律“字音”

在曲牌文辞格律中的字音概念指音调和归韵。

声(母)、韵(母)、调(式)是汉字语音的三个本元,曲牌建构的本质是汉字声、韵、调的组合排列法(其中对声部并不制约,因为同声部三字以上连用的几率极低)。对字位的调、韵进行规定和约束,就是曲律的“字音”。而曲律中的“格”是这些字音规范的分布法,进行数量分配与队列整合。

曲律字音之一是平、上、去、入之四声音调。昆曲曲牌规定了字位的声调后,各自高低走势不同、疾徐抑扬不同,即形成音乐变化的基础旋律。比如【朝元歌】首句字格是“平平·仄平”,《琴挑》四支曲子依此字音制曲,分别为“长清短清”“更声漏声”“天生俊生”“一声两声”(“一”字代平)。曲律字音之二是句末韵位的叶韵。韵位决定了所制曲子的断句以及乐句分割,所择韵类则决定了该曲的韵音动律。声调和叶韵是曲牌音乐的基础,也是度曲发声、行腔的字音根源。(参阅前文《格律原理》篇)

发声“字音”

在发声时的字音概念指音源位置、气口型状与出气力度。传统以“五音、四呼”和“清浊、阴阳”谓之。

五音指喉音、舌音、牙音、齿音、唇音,俱是发声的位置(与气流共鸣位置有分合之别)。五音之下尚能各自区分细微的位置变化,如喉音有深喉与浅喉、舌音有翘舌与平舌等,但所有汉字的字音源都能归从这五大位置。但凡一字开声首起于声母,即为源,故而五音归属取决于声部。以现代拼音声母分而简释,“g、k、h”起声属喉音,“d、t、n、l”起声属舌音,“j、q、x、y”起声属牙音、“z、c、s”属齿音,“b、p、m、f、w、v”起声属唇音,另有“zh、ch、sh、r”起声属于牙舌共位音。

四呼指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俱是字音运行过程中所需的口型状态,确保不会变音(断音、异音、转音、模糊音等音病)。四呼归属取决于韵母,比如“东同”韵有两种呼式,“ong”时属合口呼、“iong”时属撮口呼;“江阳韵”有三种呼式,“ɑng”时属开口呼、“iɑng”时属齐齿呼、“uɑng”时属合口呼。四呼口型做为音腔的气息通道,那么其准确与否对于声音传送的远近、音质的纯晰、唱音的连贯等,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清浊与阴阳有一定的区别,尤其是“阴阳”的概念比较复杂,但在发声字音上两者可以互通理解。此二者与声部有关,清声母为阴、浊声母为阳。最简便的清浊音分辨办法,依据声母发声时送气的力度。如“b、m……”等声母以自然力出声,则为清音,字则为阴;如“p、t、k……”等声母需要用力送出而出声,则为浊音,字则为阳。“阴出阳收”“喷口”等唱法,即源出于此。

分辨和掌控好发声字音,对于唱曲至关重要,字音才能准确到位。

歌唱“字音”

昆曲歌唱时将曲律和发声构成的字音,具体、连贯、完整地表达出来,实际表现为字音结构和咬字方法,如尖团音与上口字,如字音的头腹尾结构。

尖音与团音清晰有别,是数千年来自然存在的语音。传统汉语中有一类徵音声母,即拼音声母z、c、s(古属“精、清、从、心、邪”声部)字,与韵母(或韵头)i、ü连用则属尖音字;拼音声母j、q、x(古代属“见、溪、群、晓、匣”声部)字,与韵母(或韵头)i、ü连用则属团音字。现代汉语中尖音字被合流到团音字(声母变化z→j,c→q,s→x)。如尖字“将ziɑng、墙ciɑng、相siɑng”变成“将jiɑng、墙qiɑng、相xiɑng”,与团字“江jiɑng、强qiɑng、香xiɑng”同音了。

上口字因音源渠道不同而类型较多,但多数是韵母变化。一批“e”为单音韵母的字需以“o、uo”韵母归入歌罗韵,如哥ge→go,科ke→kuo等;一批“eng”为韵母的字需以“ong”韵母归入东同韵,如风feng→fong,朋peng→pong,梦meng→mong等;一批“u”为单音韵母的字需归入居鱼韵,如书shu→shü,朱zhu→zhü等;另如却que→qio,贼zei→ze,六liu→lu,飞fei→fi等类字。也有少部分字是更改了声母,如我wo→?o,脸liɑn→jiɑn,容rong→yong等。

昆曲讲究字分头、腹、尾,即声母、韵母、韵尾。字头出声,涉及上文所言五音、尖团、清浊阴阳等,出字需有嘴劲(非等同于清浊送气力度);字腹以韵音行腔,尤其是多音构成的复式韵母,需将韵头表达清楚;字尾收音,即以韵尾字母音归音。此三者并非机械性分段,而是渐行渐进、不着痕迹、有机融合在一起,且跟腔格长短密切关联。有两种与此不符的情况,一是单音韵母时并不强调字腹;二是有些韵类没有归音,如“直出无收”的家麻韵“-ɑ”、歌罗韵“-o”、车蛇韵“-e,-ie”等,以及南曲的入声字。

昆曲念白的字音也是有声调、有旋律、有口法的,其规矩比之歌唱难度更甚,但原理同上所述。此外,闭口音与开口音、南北曲异音、语音地方化等,也是昆曲歌唱字音所要关注的问题。(唱念规范将在“唱论篇”时详述)

随着现代语音环境的变化,即如文首所例“尘”类音与“新”类音现象,昆曲字音也在变异(京剧亦然),孰去孰从,下期就昆曲音韵综合论述。

涵义分析 篇7

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

作为覆盖面最广且运行效果良好的现实网络, 计算机网络影响深远。计算机网络能从无到有并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繁盛起来, 除了与其在发展过程中作出的重大决策正确有关, 还与其网络体系结构有关。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网络结构体系的不足也渐渐凸显出来。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网络结构体系中存在问题。

1.1 网络控制能力不足。

时下的网络体系结构依然是沿用的20世纪70、80十年代建立起来的互联网体系结构, 该体系结构主要采用的是统计复用和分组交换技术, 这时, 网络本身提供的唯一服务项目就是数据传输服务, 而当下, 在计算机网络中, 全方位的信息共享虽已经实现, 但网络体系结构并没有足够重视网络资源的控制、管理, 有效的资源控制的计划和方案也严重匮乏, 大大削弱了网络体系结构的服务质量。随着多媒体应用的进一步普及, 互联网的用户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一系列的模型方案和机制陆续被提出来, 但是这些也只是在理论上简单适用, 并不适用于互联网的实际运行过程。同时, 加上没有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的控制, 信息泄密等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还时有发生。尽管当下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已趋于成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面对随处可见的垃圾信件和网络病毒网络安全问题其作用还是十分的有限。1.2无法使用户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当下, 生活节奏加速, 人们对于网络的服务需求还在成倍的增长中,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能够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 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加上用户需求的增长不仅仅只是在数量上, 对于服务类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服务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 但大部分网络服务只注重网络连接和传输等功能, 这些数量和种类都十分固定的服务自然也不能满足计算机网络的用户需求。近几年, 主动网和可编程网的相关研究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仍旧不能完全解决互联网中存在的问题。1.3不能有效管理网络用户。互联网的使用越来与普及, 这使进入到网络运用的用户的人员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用户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都参差不齐, 其中的大部分用户甚至完全不具备网络安全意识, 加之没有合理完善的网络安全保障方案和对互联网的有效控制, 一方面严重阻碍了多媒体功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 也使大量的垃圾邮件、网络病毒等严重影响网络安全和网络信任的因素充斥在网络环境之中。严重破坏了计算机网络的正常稳定运行。网络体系结构中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缺乏, 会很难形成有效的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体系的建立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2 网络体系结构涵义的分析

2.1 网络体系结构具有普适性。

在所有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中, 虽然差异会在一些具体需求目标和侧重点上存在, 但总体上都追求的是地理限制的突破和远程通信和资源共享的实现。同时, 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虽然会在其布网范围、通信介质、设备类型、拓扑结构、协议标准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别, 但是共性也是必然存在的, 例如计算机网络中都会涉及到的交换与路由技术、总体结构的层次划分、网络资源的管理与分配等概念。而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中, 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对计算机网络中这些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内容进行研究, 并由此建立了一整套具有普适性特点的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 同时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方法也被开发出来。因此, 网络体积结构具有铜陵所有计算机网络研究的普适性。2.2网络体系结构具有特指性。网络体系结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而并非一个完全空泛的概念, 每个网络体系结构都会在相应的具体网络系统中得到落实。因为需求目标和侧重点的不同, 网络体系结构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建立的, 这就使网络体系结构在具有普适性的同时, 还具有了特指性的特点, 这里的特指性是指网络体系结构的建立都是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指向的, 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来考虑完成的。2.3网络体系结构具有抽象性。与各种具体的网络实现技术相比, 作为对某种网络系统的所有相关研究内容总体概括的网络体系结构, 在概念上, 会更具有抽象性和广延性。网络体系结构会站在一个更高层面和角度上, 将某一特定的网络系统的研究和建设中所有的经纬系统全面的联系起来, 并有机的组织起来, 使某一特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研究更为系统, 更具整体性。另外, 网络体系结构的涵义在涵盖范围上还存在着大小差异。宏观层面, 网络体系结构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需求目标而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抽象设计原则及网络总体结构规约, 与具体的网络实现技术相比, 其更通用、更长效也更抽象。微观层面, 网络体系结构则侧重于研究特定的网络系统的某部分或某方面。2.4网络体系结构具有过程性。在传统的网络体系结构中, 网络体系结构的制定过程中常常把网络体系结构就视作已经制定的技术规范等所组成的集合, 但事实上, 网络体系结构和已经制定的技术规范的集合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 网络体系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具有过程性的概念。特定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规范标准的制定和使用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 而是要依据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 并遵守特定的原则和标准来一步步完成的, 整个网络体系结构的制定都具有过程性的特点。此外, 为了使网络安全问题和信任问题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解决, 网络体系结构还必须不断的寻求突破口, 以期能够长效的发展下去, 因此, 网络体系结构还具有持续发展的过程性。

结束语

网络体系结构对计算机网络整个的发展进程和日常的正常运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充分重视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体系结构, 并加大研究力度, 使网络体系结构跟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吕泰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及网络体系结构涵义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3:34.

涵义分析 篇8

关键词:民族多元化,理解教育,和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行为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族群意识的觉醒, 不同民族群体显得更有活力。经济发展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加强, 亦使民族间的差异显著化。如何肯定并保持文化的多样化, 又降低差异性带来的各种困扰, 成为社会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族际理解教育可为人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视角。

一、族际理解教育的涵义

理解教育是对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创伤进行反思的结果。1947年, 教科文组织将国际理解的核心观念确定为: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这次会议突出地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立足于民族、国家和文化差异而通过教育消除隔阂、促进共存、维护和平的特点。[1]至此, 国际理解教育提出, 并得到各国重视, 付诸于各国教育实践。

宏观的理解教育目的一般都是力图通过“理解教育”达到国际规范的统一, 使教育对象具有全球视野, 以适应全球化发展, 维护世界的和平。而一国内区域间的民族多元和谐发展, 共兴共荣, 笔者提出了了族际理解教育, 主要是通过教育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体、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 理解彼此之间的不同, 相互宽容, 相互合作, 尊重差异, 达成共同认识和积极处理共同问题。

由此可见族际理解教育包括这三层目标:一是知识的目标:了解不同族群的各种文化习惯和行为方式, 从面上认可特定民族和地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态度目标:审视自我、理解并尊重他人、包容文化的多元性, 具有关心国家、民族和地区发展的广阔视野, 愿意与他人合作来解决问题;三是能力目标:在了解、理解并尊重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基础上, 培养收集资料、选择资料、调查研究的能力, 积极正确的处理民族发展和区域发展的果敢问题。

二、族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

(一) 族际理解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对多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发文化资源与建设地方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以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为例, 全县21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包括汉族在内的24种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4%, 各民族随着经济、政治生活的改善, 他们对各自的文化生活和追求都出现了重构、演变、消失等问题, 这种文化再现与选择过程必然引发民族间的新矛盾和新摩擦。因此, 研究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 解决民族文化再现危机, 达到多元文化的重组与融合, 从而实现各种民族文化的共生与繁荣, 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族际理解教育是多元文化共生、繁荣发展的需要

理解教育强调教育主体在面对“不同”和“误解”时, 要认识差异、正视差异, 辩证的看待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我国56个民族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多样性, 也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认同观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存在文化或生活方式的差异, 实施族际理解教育首先就要认识这种差异, 强调民族特性;另一方面也要能正视差异, 要以客观的立场放开眼界、接受差异、承认差异, 理解文化的要义。

三、族际理解教育生成的可能性

(一) 信息技术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 使得教育内容精准化, 教育手段多样化, 教育效果最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进, 地球村的格局显然已经形成, 人们之间的依赖和联系愈发紧密。在此背景下, 如何理解国际化、区域化和多样化发展,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理解他人和其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 族际理解教育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族际教育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通过多元化的沟通与交流方式, 寻求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理解与尊重, 谋求人们和群体的共同利益, 不仅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实现上, 更深远地作用于其他社会领域, 将普世价值观和和谐共存的观念传达到社会的每一角落, 使教育实现更为丰富的意义与内涵。

(二) 教育需要理解, 理解是教育的目的、基础和方法

教育作为一种有力的文化和信息传播方式, 要想达到的效果, 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及方式方法就需要被理解。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 各地区、各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极具警惕性, 或多或少的存在民族中心主义和自我优越感, 这显然是不利于族际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只有通过教育宣扬平等、理解、和谐共存的理念, 让受教育者清楚的知道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人们是休戚相关的整体, 需要相关包容与理解。另一方面, 相对于经济抗衡和军事斗争, 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的交融是一种更温和、更稳妥、更安全的国际交往形式, 在某种程度上, 它可以将政治的对抗或意识形态的对峙转换为跨文化对话的形式。[2]这种形势下, 族际理解教育的作用就尤为明显, 它可以创造出更大更广泛的利益, 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民族乃至国家受益。

参考文献

[1]Japan Association for Intenational Education[C].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u E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Asia and The Pacific.1999:117-118

[2]宁继鸣.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涵义分析 篇9

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已经渗透进了各行各业, 尤其是在商业、工业等领域运用广泛, 并使得这些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计算机网络虽然发展迅速, 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网络服务的质量难以提高等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认真分析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才能实现互联网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1 对计算机网络体系发展的认识

计算机自诞生以来, 历经将近七十年的发展, 形成了一系列的计算机网络体系, 如SNA网络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主动网络体系结构、TNA网络体系结构等等, 这些网络体系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 并在不同情况下发挥作用。回望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网络正在不断地走向完善, 并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体系结构。从实际生活中来看, 计算机网络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 足以证明计算机网络的优越性。计算机网络发展至今, 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管理上。当前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提高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效率, 同时研究出新的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模式。只有解决好这个关键问题, 才能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 计算机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上存在不足

计算机网络上管理的不足所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困扰着许多网络用户, 随着计算机网络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网络管理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管理上的不足, 导致网络安全没有保障, 网络服务不能有效实施, 网络上的垃圾内容横行肆虐等等, 这些都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没有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体系, 就无法顺利地进行科学管理, 就会使得安全问题频出。所以, 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管理, 保障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良好联系, 保障网络的各项功能。

2.2 计算机网络的服务模式需要创新

计算机可以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 这与不断增长的人们的需求相矛盾, 对于这些矛盾, 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并未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网络服务模式, 当前还是以用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为主要服务模式, 如此必将使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大降低。而人们迫切地要求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服务模式, 以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

2.3 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和信息处理能力差

由于技术上的限制, 计算机网络在资源和信息处理上始终处于一种不够高效的状态。不仅无法实现全网范围上的资源控制, 也无法保障资源传递的高效性。当前的计算机网络体系无法支持多项信息的同时处理, 在应对信息拥挤的情况时经常是无能为力, 同时也没有很好的信息差错校验能力, 这都是计算机网络资源信息处理能力差的体现。鉴于此, 应该要更新计算机网络的技术, 实现计算机网络资源信息的高效处理, 使用户满意。

3 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涵义的分析

由于计算机网络自身存在抽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当前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涵义的定义尚不统一, 通过本文的一些研究, 在此提出了几点关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涵义分析:

3.1 普适性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基本特点

计算机网络体系有着普适性, 主要体现在网络的管理、信息的传输以及网络层次结构的划分上等等。对于这样的一套具有普遍共同性的系统结构, 要发现其普适性并以此为根据,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理论。不管计算机网络体系之间有多少差异性, 只要把握住彼此之间的共通性, 就能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涵义, 从而在根本上实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改善。

3.2 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存在差异性

计算机网络体系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抽象, 实际上它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系统结构, 有着许多分类, 而且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体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而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就依赖于各个具体的网络系统, 也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体现出计算机网络的现实意义。各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目的、侧重点以及不同的适用情况, 这就导致了彼此之间鲜明的差异性。所以除了要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的普适性外, 还应该对各自的差异性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细致地理解到计算机网络体系的涵义。

3.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有着独特的系统特点

计算机网络体系作为一个系统, 有着自身的复杂性和独特的系统特点。其中一个主要的系统特点就是计算机网络体系具有过程性, 它的涵义在于揭示计算机网络体系建设的过程性。任何一个工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建设, 更是需要经历漫长的建设时间。对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该把握好计算机网络体系的系统性, 并遵循系统工程原理来建设计算机网络体系, 这样才不会给计算机网络体系的运转增加负担。另一方面,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系统, 有着动态的发展性, 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定要把握好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动态特点, 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来制定动态的规划。换言之, 要理解好计算机网络体系的涵义, 就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 在认识计算机网络体系发展趋势的技术上, 才能进一步完成对计算机网络体系这整个系统的完善。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建设关乎到计算机网络的未来, 而为了要完成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涵义分析, 就必须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 然后从当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来找到解决方式,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上的优化来实现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展望未来, 相信计算机网络体系会更好地实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目的, 并能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杨鹏, 顾冠群.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及网络体系结构含义分析[J].计算机科学, 2007, 34 (3) :1-8.

[2]吴建平, 林嵩, 徐恪等.可演进的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进展[J].计算机学报, 2012, 35 (6) :1094-1108.

[3]鲍红梅.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J].科技传播, 2012 (12) .

财务失败涵义、原因 篇10

一、财务失败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财务失败的研究背景包括:一是, 世界范围内已经高度重视财务失败。如2001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制定了旨在促进新经济发展的《数字APEC战略》。其中包括“完善金融监管、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 建立高效的风险资本市场”等内容, 旨在防止财务失败。二是, 中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制度且已经开始实践。如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1994年颁布的《公司法》、1998年开始实行的ST制度、1999年开始实行的PT制度、2001年4月20日, “PT水仙”成为中国股票市场上第一例“凋谢”的公司等。三是, 我国加入WTO后, 公司的机遇与风险同在, 竞争的加剧必然导致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财务失败是公司管理的瘟疫, 避免财务失败是公司管理的重任。防止财务失败不仅对公司, 而且对所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群体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公司的出资人, 可以达到本金增值的目的, 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对公司的经营者, 能够尽量避免财务失败, 即使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也便于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改善公司经营, 有效地预防财务失败;对公司的潜在投资者, 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提高投资收益率;对银行等金融机构, 有利于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 提高贷款的质量, 降低贷款的坏账损失率等;对相关企业, 可以通过利用财务失败预警系统做出信用决策, 加强对应收账款等的信用管理;对准备借“壳”或买“壳”上市的公司, 可以根据预报信息, 找到合适的重组目标公司;对注册会计师, 利用这种预警信息确定其审计程序, 判断该上市公司的前景, 有利于正确审计;对国家, 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增加国民收入, 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二、财务失败的涵义

企业财务经营的目标就是通过财务活动使资源优化、资本增值。但由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瞬息万变, 使企业有可能会出现经营失败。经营失败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经济失败, 从经济意义上来讲, 当企业的收益小于包括企业资金机会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时, 该企业就发生经营失败。其二是指财务失败, 指一个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困难和危机,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支付其现时到期的债务, 就被认为发生经营失败, 或者一个企业的负债总额超过其资产公允价值的总额, 也意味着发生经营失败。其中的无力清偿包括技术性无力清偿和破产性无力清偿。技术性无力清偿是指在资产总额大于负债总额的情况下, 企业只是由于暂时资金流动性不畅, 如果假以时日, 技术性无力清偿的企业就有可能筹足资金偿还债务, 避免财务失败。破产性无力清偿是指企业的账面负债总额超过了市场价值的总和, 即资不抵债。财务管理中所讲的经营失败通常是指企业由于债务大于资本的财务失败。

三、财务失败的原因

财务失败的原因很多, 既有政治、经济、自然、市场竞争力等外部原因;又有企业自身管理等内部原因。就内部原因而言, 财务失败的表现为:

1. 过度负债。

财务失败集中表现为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因为偿债需要现款, 不能按时偿债表明企业偿债意识不强, 或者没有足够的现款支付到期债务, 但也不能因此认为负债必然导致财务失败。实际上, 在企业资产收益率较高的情况下, 适度负债不仅不会导致财务失败, 而且还有利于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一个企业权益资本不足, 或盲目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和财务杠杆利益而过度负债, 就必然会产生以下不良结果:一是, 增加企业偿还债务本金和支付利息的负担;二是, 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会因投资风险加大而要求增加投资收益分配和提高利率。从而进一步加重企业财务负担。例如, 郑百文财务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负债。其1999年全年的每股收益-4.84元;截至2000年6月30日, 股东权益-13.46亿元, 每股净资产6.88元, 拖欠银行债务高达25亿元。

2. 亏损严重。

企业偿还债务的现款来源于投资以后所获得的现金流入量, 如果投资以后获得的现金流入量小于或等于现金流出量, 偿债现款就不足, 这表明企业营业收入少或者销售质量差或者发生了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 发生财务失败。例如, 郑百文财务失败的原因也包括亏损严重。其1999年全年亏损9.56亿元, 每股收益-4.84元;截至2000年6月30日, 累计亏损18.21亿元。

3. 资产或债务结构不合理。

当企业偿还到期债务没有足够的现款时, 可将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变现后偿还债务。变卖资产是企业缺乏现款偿债时经常采用的应急措施, 不能按时偿债表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差或不愿以变卖资产的方式偿债。如果企业把举债筹集的短期资金投资于变现能力差的长期资产, 使长期资产在全部资产中所占比重过高, 这会降低资产的流动性, 从而造成偿债困难。一般来讲, 企业的流动负债应当与速动资产保持一致。反之必然增加债务负担, 降低资产的流动性, 造成财务失败。资产或债务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筹资决策失败和资金运用决策失败。其中, 筹资决策失败主要表现为筹资总额不适当, 筹资时间选择不合理, 筹资方式不恰当等。资金运用决策失败表现为存货大量积压, 应收账款占用时间长, 金额大;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未落实, 用流动资金补充固定资产资金;对外投资盲目等。

4. 信用等级低下。

举债对债务人来讲, 信誉非常重要。一个信用等级高的企业, 很容易举债, 当债务到期需要偿还而又缺乏现金时, 可顺利实现举新债还旧债。但对信用等级低下的企业而言, 举新债就比较困难, 这必然加重企业的财务危机。

5. 财务管理秩序混乱, 内部控制不力。

其集中表现为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具体表现为: (1) 内部经理人控制, 权力集中, 没有有效的制衡机制。 (2) 违背财务会计制度, 滥用会计政策。例如, 郑百文1999年上半年, 将1998年未入账的逾期罚息6922万元反映在调整后的“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中, 而将当期1.27亿元罚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项目, 随意调节利润。 (3) 企业无法控制经营成本, 造成企业成本过高。 (4) 资金大量流失, 投资收益较低。 (5) 财务报告系统存在严重弊端等。

6. 经营的误区。

(1) 经营理念不正确。如不重视资产重组、资本运营等, 造成不良资产太多, 资金闲置。 (2) 多元化运营出现问题。具体包括:多元化经营、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扩张等出现问题。在多元化经营中, 忽视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应用的特定条件, 盲目应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不但没有达到避免风险的作用, 反而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危机;在多元化投资中盲目从众, 看到别的投资者投资什么, 本公司也投资什么, 结果既没有培植出本公司新的核心竞争能力, 又丧失了本公司原有的核心竞争优势, 直接的表现就是新的项目挤占优势主业的资金, 但却不产生相应的效益反而拖跨优势主业, 最终导致公司内部整体资金的缺乏与资金使用效益的下降。在多元化扩张中不顾公司资源的限制, 盲目扩大现有业务, 最后使得意欲发展的领域难以得到充足资源的保证, 失去了竞争优势, 更有甚者, 一旦陷入了资源危机, 使公司更多的项目后续难以为继, 如此以来, 公司不是在市场被竞争对手打败, 而是被过度的无节制的投资扩张捆住了手脚, 如ST石达、ST永久等上市公司就是典型的案例。

7. 担保风险。

(1) 公司之间相互担保。一旦在此担保链上的某一个公司出现危机, 就会发生连锁危机。 (2) 对“内”担保危机更为直接。由于公司的控股公司报表通常是要被合并的, 参股公司也通过投资收益影响公司的业绩。因此, 一旦其下属公司出了问题, 公司不仅业绩受损, 偿还贷款也将责无旁贷。国有股“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缺陷, 使担保成为利益从公司向大股东转移的手段, 而公司和地方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使担保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救助地方公司之责, 有些担保合同从订立之日起就注定成为代为还款的协议。加之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旦被担保方不能偿债, 公司就面临破产危机。 (3) 危机向绩差公司集中。考察沪深两市对外担保上市公司的业绩分布显示, 对外担保公司的平均业绩大大低于沪深平均水平。公司对外担保额与其净资产之比, 不但可以反映对外担保额的相对集中度, 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度量公司抵御对外担保或有风险的能力大小, 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有关机构研究发现, 这一指标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业绩越差, 对外担保额与净资产的比率越高。担保危机向绩差公司集中, 无疑增大了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另外, 还有收益不稳定;企业债券难以出售;公司业务扩张太快, 对扩张后新业务不熟悉;管理当局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贷款协议没有重大限制条款;行业壁垒较少, 新的竞争者容易进入;企业对能源、原材料存在着高度依赖性等。

论诚信政府的涵义及特征 篇11

一、诚信政府的涵义

(一)“诚信”的变迁,由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由私法领域延伸至公法领域。

对诚信政府涵义的理解离不开对“诚信”二字的解读。“诚信”即“诚实信用”究其渊源,本是一项道德规范。可以说,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诚信的国家,形成了重承诺、守信用的道德传统,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大都以诚信为标准。“待人以诚”、“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这些质朴的语言说明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做人做事,诚信二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关系,而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总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总有人会做出“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的事情。诚信作为一项道德评价,由于其强制力的不足,已无法起到完全的规范作用,所以在经济活动及司法实践中,诚信原则逐渐上升为一项法律原则。法学界通说认为,诚信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则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现今,诚实信用已成为各国民法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法律原则,甚至被称为“帝王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广为运用,法官在某些情况下可直接依此原则作出判决。但这些仅是在私法领域而言的,作为公法意义上的主体——政府,是否要遵循诚信原则呢?答案是肯定的!进入20世纪以后,诚信原则开始逐渐进入了公法领域。诚信原则作为私法原则,其作用于公法领域的理论依据何在?这是一个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人认为:人民主权理论是其理论基础,人民主权理论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建立国家机构行使权力,接受人民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只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与公民具有某种合约关系:政府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其合法性就来自于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如果政府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可以废除原来的契约,重新制定新的契约,组织新政府。因此,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被授予权力的政府必须承担义务与责任,为人民谋利益。既然政府同人民之间存在契约关系,那么作为契约王国中的“帝王条款”——诚信原则就必然适用于政府行为,政府在面对契约主体的另一方——人民,做出各种政府行为时必须诚实守信。政府作为代表社会共同利益的组织,是为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公共秩序而产生的,因而政府的根本职能就是服务职能。随着经济发展和进步,公民民主意识增强,政府对政治、文化等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和管制也将逐步削弱,而其基本的服务职能日益凸现和加强。

(二)诚信政府涵义丰富,包含多种价值,总体来说,离不开三个核心价值。

如前所述,通过对诚信的解读,我们发现诚信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于一身;同时,根据人民主权原则,诚信原则也适用于政府行为。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诚信政府必然是一个讲道德的政府,是一个遵从以德治国方略的政府。第二,诚信政府也必然是一个讲法治的政府,是一个遵从依法治国方略的政府。第三,在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诚信政府必然也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当然,政府也有管理职能,但管理的落脚点还是服务,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建设诚信政府必定少不了各种具体的制度建设,但不管理何种制度设计均离不开以上三种价值观念,必须在这三条核心价值的指导下构建。

二、诚信政府的特征

基于以上对诚信政府涵义的理解,笔者认为诚信政府必然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诚信政府是道德政府。一是政府必须注重一致性,保证政策、法规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做到令行禁止,不能言而无信,更不能出尔反尔、朝令夕改。保持政策的稳定与连续,信守承诺,取信于民,二是政策与信息要公开透明,不能搞暗箱操作。政府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使人们平等地享用信息资源。否则,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或者待遇不平等,就有悖诚信原则。三是确立并践行“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机关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予以补偿。即,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应当具有公信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信赖应当受到保护。

(二)诚信政府是法治政府。必须严格依法行政,追求法律至上。一是所有政府公务人员都必须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树立宪法至上,法律权威的理念;树立“法大于权”,的观念并将其根植于心;树立权为民所用,权为法所治的观念;他们应当认识到:政府的公共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行政法律制度正是公民为了便于监督公共权力、限制公共权力、让公共权力服从公民权利的需要而制定的,政府的公共权力只能在法律之下,按照法律的目的和要求行使。二是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行为主体合法,行政主体由法律明确规定,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不可具有随意性;2、职权法定,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3、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律、遵守法律,这里的法律应当包括实体法、程序法以及法律精神。

(三)诚信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工作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一是要发扬民主,人民民主是共和国宪法所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民丰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让公民通过正常程序和渠道参与国家治理,表达自己的愿望,惟其如此,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要真正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要真正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政府必须下决心把钱投到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乎干家万户生活命脉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劳动力失业和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和秩序等方面来。三是要做到高效便民。它要求行政机关既要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又要避免繁琐,提高效率,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方便当事人,方便群众。包括简化程序、减少环节,节省时间、费用和精力等等,以合法准确、简便易行、高效灵活的方式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

(四)诚信政府是责任政府。政府对自身的失信行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一是推行行政问责制,对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严肃追究决策者责任。强化对失职渎职案件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重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行政责任的追究力度。其中,笔者认为:应当逐步推行“引咎辞职”机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自己或其下属官员失信于民、违法行政,或是其管辖范围内发生了重大责任事故后,应当“引咎辞职”,若该主要负责人负有直接责任,自不用说,如若其没有直接责任的,也应当“引咎辞职”,这不仅是需要给人民一个交待,更是为了促进政府官员强化责任意识、防范政府及官员失职的重要制度设计,可能在个案中对官员是不公平的,但对整个社会和人民利益而言却是公平和必要的。二是要强化政府失信的司法救济。我们知道,在私法领域法官如何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创造性司法活动,是诚实信用原则适用的核心。同理,在运用诚信原则对政府行为进行判断时,法院判决应是最终的权威结论。政府的问责不能仅仅是政府内部之间的问责,而应接受社会的、司法的问责,而最终应当是接受司法的问责和审查,唯有如此,政府责任才能真正得到厘清和落实!

总之,诚信政府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构建。它蕴涵着经济体制、政府体制改革以及全社会关于政府观念转变的丰富内容。总而言之,建立诚信政府,就是要建立一个高度民主、法治、和谐的现代化政府!

论弗雷格的“涵义” 篇12

一弗雷格的涵义理论

我们如何用语言谈论世界? 常识观点认为语言直接指称或代表世界中的事物,但弗雷格认为语言并不直接指称事物,用语言谈论世界要涉及语言符号、涵义与对象( 客观世界) 三个层面。对此弗雷格有个著名论证,表达式a = a与a = b显然具有不同的认知意义,这种不同来并非来自符号a与符号b本身不同,而是来自两个符号对同一个对象的作用关系不同。因此,弗雷格认为符号的作用不仅仅是指称一个对象,它还表达了涵义。即是说,a与b虽指称同一个对象( 这使得两个等式都真) ,但其涵义不同,因此a = a与a = b有认知上的不同。

弗雷格认为与语言符号相联系的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其命名的对象( 所指) ,另一个是其表达的涵义。对于符号、涵义与所指的关系,弗雷格认为“与某个符号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涵义,与特定的涵义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所指,而与一个所指( 对象) 相对应的可能不是只有一个符号。同一种涵义在不同的语言,甚至在同一种语言中,是由不同的表达式来表达的。”[3]187关于涵义本身弗雷格还说,“符号的涵义很可能是许多印象的共同性质,因而不是某个人心灵的一部分或是某个人的一种心灵模式”。[3]188涵义包含了被指称对象的呈现模式和语境,对于有同一所指的符号,它们间有意义的“差异只可能出现在: 这两个符号的差异对应于所指称对象被给出的方式不同。”[3]186

从以上可以提炼出弗雷格对涵义的定义: 涵义为符号所表达,并包含了所指的呈现模式和语境( 专名的涵义相当于专名的作用方式) 。从这个定义可以分析出涵义包含有两个因素: 人的因素、客观世界的因素,和三个必要条件: 语言符号、所指与人( 语言的使用者) 。涵义必然是符号所表达的涵义,如果没有符号根本就谈不上涵义问题,涵义问题是由符号问题而来的。所指是涵义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因为涵义产生于符号的作用方式,也即符号命名其所指的方式,并且与所指的呈现模式和语境密切相关。

语言使用者是涵义的第三个必要条件。首先,没有符号就根本就谈不上涵义问题。譬如,对一块石头你不会问“这块石头是个什么意思?”除非将这石头看作某种符号而非石头本身。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语言是种人工造物,其产生必然涉及人使用符号去指称对象的活动。人是语言符号的必要因素,而符号又是涵义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也成为涵义的必要条件。其次,弗雷格认为符号表达的涵义也包含了对象( 所指) 的呈现模式,而所指的呈现如果是有意义的,就必然是对符号使用者的呈现,因而其中必然包含了人的因素。再者,虽然弗雷格认为应该严格区分符号的涵义与人对所指的印象,前者是公共的、客观的,后者是个人的、主观的,但是他也提到涵义很可能是许多印象的共同性质,这其中的主体间性也必然涉及人。

二弗雷格涵义理论的优势

关于语词的意义是什么有诸多不同说法,如罗素认为专名的意义就是其指称的对象( 直接指称论) ; 洛克认为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它所代表的观念或意向( 观念论) ; 行为主义者则认为词语的意义在于人对语词有条件的反应模式( 行为论) ; 维特根斯坦强调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使用论) 等等。弗雷格的涵义理论则既不赞同符号的意义穷尽于其所指,也不赞同将主观印象、意念等心理因素视作符号的涵义,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坚持涵义理论与指称理论的区分

涵义和指称这两类问题的区分经常被模糊。比如罗素一方面认为专名直接指称其对象,只有指称,没有涵义; 另一方面又说,专名的意义只在于其指称。克里普克认为这种混淆很有诱惑力,保尔·齐夫也犯过这种错误[4]。然而,时刻谨记这两方面的区分是必须的,因为这关系到对语言所起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不同看法。

对涵义问题和指称问题的彻底区分是弗雷格对语言哲学的一项重要贡献。专名的涵义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 专名有涵义吗? 如果有,其涵义是什么?以及涵义如何为我们把握? 专名的涵义与所指又有什么关系? 指称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则是: 语言表达式有所指吗( 或指称一个对象吗) ? 如果有,其所指究竟是什么? 以及我们通过何种方式确定语言表达式的所指? 这是两类不同层次的问题,弗雷格也正是在坚持语言符号、涵义与所指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涵义理论。

( 二) 解决同指称专名的认知差异( 弗雷格之谜)

直接指称论认为,对知道“鲁迅就是周树人”的人来说,“鲁迅”与“周树人”的涵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然而,“鲁迅是周树人”与“鲁迅是鲁迅”显然表达不同的意思,否认同指称不同专名的涵义不同会导致许多谬论。按照直接指称论的论题,比如数学命题、考古结论,甚至一些科学理论等许多命题是缺乏真正语义信息的,而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鲁迅”与“周树人”关涉到专名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命名方式,这种不同是有重要信息含量和语义作用的。不同的专名具有不同的涵义,这是专名所在的语言系统的本质特征。弗雷格认为,这两个专名对于任何人都具有不同的认知意义,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涵义。直接指称论( 作为一种涵义理论)的难题,正是弗雷格涵义理论所要避免的,而涵义涉及语言符号的使用方式、语言使用者、客观世界三方面因素,这是解释认知差异所需要的语义空间。

( 三) 坚持涵义的客观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对同一个专名的心理、神经方面的信息都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弗雷格要说的涵义上的差异。“鲁迅”与“周树人”的涵义差异并不是个人对这两个专名的心理印象的差异造成的,它们之间涵义的差异是公共的( 即对语言共同体的) ,对每个使用汉语的人都存在。

对于弗雷格来说,涵义与思想处于同一个层次,二者都是客观的、公共的。涵义的客观性是思想能够传达和交流的必要条件,比如在科学中,你不能说你把握的牛顿定律和牛顿把握的牛顿定律不同,我们必须承认科学命题对于科学共同体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共同的,否则科学就无法存在了。

三对弗雷格涵义的质疑

( 一) 神秘的“第三域”

对弗雷格而言,涵义的客观性是保证数学真理客观性的必要条件。然而,涵义不存在于自然界,不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或者科学仪器能够探测得到的事物; 涵义也不是人的主观印象,因而也不存在于人的心灵中。但是,思想( 句子的涵义) 是公共的、可交流的,并且一个思想的存在似乎并不依赖人们是否发现了它,因此,弗雷格认为“必须承认第三种范围。属于这种范围的东西在它们不能被感官感觉这一点上是与表象一致的,而在它们不需要它们属于其意识内容的承载者这一点上是与事物一致的。”[5]144

这种柏拉图主义帮弗雷格解决了思想、数( 作为一种对象) 、空名的所指、真的本体论地位等难题。然而,第三域既不在时空中也不在主观世界中,因而被认为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如达米特认为:“弗雷格关于思想及其组成涵义的看法是神话式的。这些恒久不变的实体居住在‘第三域’,后者既不同于物理世界,也不同于任何经验主体的内心世界…。只要这样一种看法处于支配地位,一切都将是神秘莫测的。”[6]一些哲学家反对这样的本体论存在,如蒯因说: “意义自身,当作隐晦的中介的东西,就完全可以被抛弃。”[7]第三域的神秘性削弱了弗雷格涵义理论的可接受性。

( 二) 涵义如何决定指称

弗雷格没有专门提出涵义理论,也没有专门提出指称理论,关于语言符号如何到达其指称,他并没有完整、全面的论述。然而弗雷格曾明确提出,“相应于符号,有确定的涵义; 相应于这种涵义,又有某一个所指”[3]187,符号只能凭借其涵义与其所指建立联系,这被认为是弗雷格哲学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即涵义决定指称论题。一般认为这条原则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只有表达了涵义的符号才有所指; 其次,符号的所指取决于相应对象是否具有涵义所要求的那些性质。

人们一般将这个论题与描述词理论结合起来,认为专名的涵义就是某个或某组描述对象的本质特征的限定描述词。如此,描述词有其字面意义,能为人所理解和把握,进一步根据所把握到的来确定满足此描述词的对象,也即确定指称。然而,抛开描述词理论本身的困难不说,这种理论并不是弗雷格的。对于弗雷格而言,未清楚讲明涵义如何决定指称使其涵义理论受到了质疑。

四重塑弗雷格的涵义概念

蒯因赞同弗雷格对涵义问题和指称问题的区分,但他认为只有语言形式的同义性和陈述的分析性才是意义学说要加以探讨的首要问题,而涵义这种隐晦的中介应该被彻底抛弃。为了捍卫弗雷格的涵义理论,有必要对涵义的本体论地位和认识论地位进行重新界定和论证。

( 一) 思想的主体间性

涵义到底是什么? 当前流行的趋势是借助语言的主体间性对涵义的客观性进行论证。比如陈波就借助主体间性论证了思想的客观性,试图超越弗雷格的第三域神话。他认为弗雷格走了纯粹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两个极端,而缺乏主体间性这样的中间范畴,他刻画了一幅基于主体间性的思想图景:

“思想依赖于语言,由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由于语言是人类的创造,思想也依赖于人类,特别是依赖于他们的表达、思考和心灵; 只有不依赖个别人的思想,没有不依赖于人类共同体的思想; 思想可以在人类共同体之间传播和交流,可以被不同的认知主体所分享,这是思想的本质特征; 人通过理解语言去理解和把握思想; 思想在被人理解和把握之后,可以导致人们做出决定,付诸实施,由此造成外部世界的变化。”[8]

语言与思想的主体间性启发了该如何定位涵义的本体论地位,然而上述关于“依赖”的说法和论证是模糊的。思想“依赖”于语言是因果性的还是随附性的还是其他的呢? 陈波对此并没有详细说明,而仅依据主体间性这样的概念来消除弗雷格第三域的神秘性是不够的。

( 二) 涵义的本体论地位

谈到涵义的本体论地位,首先要问涵义是什么?是某种实体吗? 涵义是某种独立的抽象实体,这似乎是最自然而然的本体论结论。弗雷格显然就有这种倾向,他很确定地将涵义归之于第三域,并认为一个表达式( 名称、短语或句子等) 具有一个涵义。这种答案很有诱惑力,还会引出一系列的疑问,比如“空名是不是只具有涵义而没有所指?”“有没有不属于任何符号的涵义?”“涵义如何确定其指称?”等。

这种思路源于人们习惯说“一个语言表达式具有什么样的涵义”之类的话,就如同说“一个人拥有一笔财产”一样,涵义被认为是自然事物那样的独立实体,它是独立于其符号和其所指的存在。然而这种说法是混乱且不严格的,因为涵义并不能脱离语言符号与其所指而独立存在。严格来说,只能说一个符号“表达了”什么涵义。“表达”虽然同“敲打”一样都是作为及物动词来使用,但“表达”所表达的是一种更加抽象的关系。此外,符号与其所指( 这两者均可看作独立实体) 被涵义连接有两种可能: 或者,涵义是像黏胶一样的黏合剂将两个实体连接了起来,但这样的实体涵义是难以理解的; 或者,符号与世界中的事物本来毫不相关,但由于人的介入,这两者构成了一种关系。就像某甲与某乙两人可以由于生物学的界定,而构成父子关系,虽然父子关系不能脱离作为父亲和儿子的实体而独立存在,但它本身依然是种客观存在的关系。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也存在着这么一层客观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涵义。

孤立独存的那种实体性涵义是种理论上的错觉,将涵义看作抽象个体实体是不恰当的。涵义必须由语言符号来表达,没有语言符号就谈不上涵义的存在; 涵义包含了人、世界这两方面的因素,脱离人和世界的关系的涵义也不存在,涵义必定在语言符号、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可以说,涵义的本质就是语言符号- 人( 语言共同体) - 世界这个三元组映射出的三元关系,作为三元关系的涵义本身是不可还原和分解的。同时,涵义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许多层面中的一个( 比如敲打墙壁是另外的层面) ,这个层面的特征或者说必要条件是要有语言符号的参与。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涵义: 从整体上讲,涵义是人通过语言符号与世界打交道的关系网络; 如果讲某个表达式的涵义或思想,其实是讲人通过语言符号与世界交道的一个三元关系链; 从语言符号的角度讲,涵义是合语法的语言符号所表达的; 从人的角度讲,涵义是人通过语言符号与世界打交道时所能把握的; 从所指的角度讲,专名的涵义源于对所指的命名方式。

( 三) 涵义并不在“第三域”

弗雷格关于思想的柏拉图主义是神秘的,在这种立场下思想的同一性论题也面临着困难,并造成了弗雷格思想理论的内部冲突[9],这种立场也已成为正确理解涵义的障碍。涵义不会由于没被把握就不存在,并不是因为涵义作为永恒不变的实体居住在神秘的第三域,而是因为符号的涵义是自从语言共同体将此符号纳入语言系统时就开始存在了。

寻求知识并用语言将其表述出来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之一,甚至有哲学家认为不同的语言建构了不同的实在( 即著名的沃尔夫论题) ,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变化,整个语言系统也随之变动。整个语言系统的意义也随着人类实践的历史进展不断变化,因而,其中某个语言符号的涵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种变化并不违背涵义的公共性和客观性。语言符号及其涵义的变动,有时非常模糊、混乱,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消除,这是因为自然语言处在不断进化( 或退化) 中,这是种自然的、现实的存在。即便如此,语言系统及其涵义的变化并不否定其客观性和公共性,如同生物进化并不否定当前已灭绝物种的曾经存在。

( 四) 涵义的认识论地位

在本体论层面语言共同体是涵义的必要因素,而谈到涵义的认识论地位,就还要涉及具体的语言使用者,涵义的功用通过具体的人使用语言与世界打交道体现出来。弗雷格认为,“一个专名的涵义要由这样的人来理解,他对专名所属的语言或标记整体有足够的认识。”[3]187这种说法其实是弗雷格关于涵义的认识论拓展,把握涵义要通过人的思维活动来进行,因为不能思维的人显然无法把握涵义,弗雷格说“相应于对思想的把握必须有一种特殊的精神能力,思维能力。”[5]151

具体的人在说或者听到一个专名时,会有一系列心理活动并伴随一种语义直觉,但这些心理活动并不是专名的涵义,其中的语义直觉则来源于对思想把握的过程,也就是弗雷格说的思维过程。理解一个专名就是把握这个专名的涵义,对于同一个专名的把握,每个人都会有不尽相同的思维过程。但是这个思维过程所包含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神经活动并不是涵义本身,而是对涵义的一次例示。也就是说对涵义的把握实质上是对抽象涵义的具身化,没有这个具身化过程,人就无法具体地谈论到涵义。

这种对涵义把握的具身化引起了一些争论,因为每个语言使用者的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专名相关联的心理印象都不尽相同,这造成不同的人把握到同一专名的不同涵义的假象。然而,这种涵义是被滥用的涵义概念,虽然符合我们的语义直觉,但不是逻辑上严格的涵义理论。某个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涵义,严格来讲,只是“这个语言符号- 引入这个符号的语言共同体- 语言共同体所生活的世界”构成的不可还原三元关系。

这个关系是客观的、既定的,并通过某个语言使用者得到例示。因此,涵义的认识论地位正体现在,涵义通过语言使用者在思维中进行具身化或例示,而把握涵义的必要条件是,语言使用者对相关语言系统的恰当使用能力。当然,人在理解语言时除了把握到其涵义,还会顺带把握许多其他东西( 如各种心理印象) ,在心理上做这之间的区分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影响涵义的客观性。对涵义的把握并非涵义本身,涵义通过一个具体的心理过程得到实现,就如同一个红苹果可以例示红色,红苹果并非红本身,但是红这种性质通过红苹果得到实现。

( 五) 几个重要问题的说明

关于语言符号、涵义及指称的关系,根据弗雷格的论述,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同一个语言符号是否可以有多个涵义? 不同的语言符号是否可以有相同的涵义? 涵义如何确定所指? 语言符号可否只有所指而没有涵义? 语言符号可否只有涵义而无所指?

日常语言中经常出现同一个语言符号具有多重意义,特别是专名,比如重名现象; 对于通名来讲,一个语言系统出于要达到精确交流的目的,则会自觉回避一词多义,当然事实上并没有完全避免; 严格的科学或理想语言中则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类似的,同义词现象在日常语言中也是难以避免,甚至可以发挥很好的修辞功效,在严谨科学领域内则显然不提倡同义词。然而严格来说,不同的语言符号不可能具有相同的涵义; 重名时的专名也不应有相同涵义,如“语言符号a - 语言共同体A - 对象1”与“语言符号a - 语言共同体A - 对象2”,显然这是不同的关系链,因而映射出了不同的涵义。

所指的确定并非是由涵义来完成的,而是语言共同体将语言符号引入语言系统时确定的。而对于日常语言的一个对话情境( 或其他语言情境) 来说,由于索引词的大量及随意运用,以及未言明的命名活动的随时发生,所指的确定要根据情境而定。甚至可以说每一场日常对话,都是母语言背景下一个微型子语言系统的诞生。

“涵义确定指称”这个著名的弗雷格论题应做更谨慎的理解,即: 当语言共同体将某个或某套符号作为有意义的东西纳入其语言系统时,就必须同时纳入或假定了这个符号与世界的指称关系,这样意义才有可能。与此同时,就不得不在引入某个新的语言符号时引入一种新的三元关系( 即涵义) 。所以,涵义确定指称这个论题实质上指的是,指称性( 而指称是否成功是另外一个问题,比如科学实在论和非实在论对此讨论极多) 是构成涵义的必要条件,而涵义是指称性的充分条件。

将语言符号引入语言系统都是有具体原因的,一旦这样的行为发生,就在涵义之网中引进了新的涵义链条,比如对专名而言,一旦将一个专名引入语言中,就必定有言明的或未言明的命名仪式发生,“专名- 语言使用者- 对象”的链条即生成,涵义即产生。因此,语言符号不可能只有所指而没有涵义。然而,这并不排除具体说话者不能把握一些语言符号的涵义,这实际上是经常发生的。

有涵义而无所指的问题一般被称为空名问题,这更多的是个指称问题。鉴于指称问题与涵义问题的密切关系,本文也对这个问题暂作简略探讨。空名也是由人构造而来的,而人不是无缘无故地构造名字。人们构造不确定有所指的空名的情况有两种: 讲故事或满足科学理论的需要。

语言符号的指称性体现在其具有指称对象,然而指称对象并不一定是实体,也可能是某种功能、某种关系或者某种结构等等。语言符号也经常出现指称失败的情况( 这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 ,但这并不影响语言符号具有指称功能或指称性( 或叫指称倾向) ,这才是弗雷格要区分涵义和指称的要旨。关于指至和指不至的问题,有诸多争议,这并非本文所能论及的,比如,按照蒯因的看法,给出了一个语言系统就是给出了一整套的关于那个世界的本体论承诺,在此基础上,所指本身是什么并不构成困难。

五可能面临的反驳及回应

鉴于涵义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可能会面临以下反驳,在此也暂给出简要回应。首先,一般认为涵义是真值条件相关的。那么,如何保证这种相关?基于本文对涵义理论的重塑,涵义与真的关系也分为两个层面,相对应于弗雷格所强调的真与认为真两个层次的区分。做这两层区分很重要,为讨论诸多语言表达式的涵义留下了空间,也照顾了科学式哲学家最关心的问题,即真理与世界的问题。如此,就能够讨论诗歌、小说、神话、宗教以及过气科学理论的认知意义,而不必先预设某个关于真理的认识论。而罗素路线企图将这两个层面合二为一,事实上是误入歧途的。涵义是真值条件相关的,但真值条件相关并非是语言能够表达涵义的必要条件。

其次,如何评价涵义决定指称这一标准语义学论题。如前所述,这是没有弄清楚涵义的本体论地位而导致的假问题。涵义是关系,所指是世界中的对象,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上,谈不上“决定”问题,应该抛弃对这个论题所做的过于字面的理解。

再者,如何理解涵义在内涵语境下充当所指。鉴于涵义是客观的、公共的,因此,涵义本身在内涵语境下充当指称也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就如同我们解释自然个体能够充当所指一样。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在这个作品的话语系统中构建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将涵义当成了所指,因为在虚构的故事中除了复杂的语言关系链之外并无其他。

最后,模态论证被认为是对弗雷格主义最经典和成功的挑战。模态论证的经典范例是克里普克给出的,基于一种得到语义直觉支持的直接指称论。然而,因果历史论与弗雷格涵义理论并不冲突,涵义决定指称论题只是对弗雷格模糊言辞的误解,特别是基于描述词来刻画涵义并不符合弗雷格的本意,因此,模态论证并不构成对弗雷格涵义理论的决定性反驳。

结语

当前对弗雷格涵义理论重塑的尝试有许多,从70 年代达米特的“理想化识别条件”,到当前热门的二维语义学等,虽然众哲学家灼见纷呈,但关于涵义的本质依然有许多争论,依然面临许多难题。本文则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对弗雷格的涵义理论进行重塑,这种方案为消解弗雷格第三域的神秘性提供了新视角,使得弗雷格路线的涵义理论更可接受。

摘要:弗雷格的涵义一般被理解为描述词,其本质被认为是独立的抽象实体,这两种观点都使弗雷格的涵义理论遭遇困难。涵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地位没有得到过很好的澄清,是造成这些困难的根本原因。涵义的本质是由语言符号-语言共同体-世界映射出的不可还原的三元相互作用关系,而语言使用者对涵义的把握是这种三元关系在时空中的具身化,或者说对涵义的把握是涵义本身的一次例示。

关键词:弗雷格,涵义,本体论,认识论

参考文献

[1]Devitt M,Sterelny K.Language and Reality: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9:41.

[2]内尔森.命名和指称[M].殷杰,尤洋,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55.

[3]Frege G.On Sense and Nominatum[M]∥Martinich A P.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3rd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Kripke S.Naming and Necessary[M]∥Martinich A P.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3rd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255-270.

[5]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Dummett M.Frege and Other Philosophers[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251.

[7]Quine W V.Two Dogmas of Empiricism[M]∥Martinich A P.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3rd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39-52.

[8]陈波.超越弗雷格的“第三域”神话[J].哲学研究,2012(2):61-127.

上一篇:旅游景点开发与建设下一篇:电力调度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