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重点

2024-09-09

表外重点(精选7篇)

表外重点 篇1

摘要:今年商业银行资金面趋紧, 资金成本增加, 有限信贷额度如何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投放创造更高收益率成为银行当前的问题。由于大中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畅通, 各家银行竞争优惠压价, 加上多数企业自身资金集约管理, 溢价能力较强, 银行在大中客户上收益率空间缩小。银行在追求市场份额的同时, 为了达到更高的信贷收益率, 培养自己未来核心客户, 资金信贷投放瞄准了风险可控的小企业。本文针对小企业财务的特点, 指出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重点主要在小企业三大财务报表以外的各项信息分析。从有效信贷财务实战分析的指导原则出发, 归纳总结小企业授信财务风险实战分析“望”、“闻”、“问”、“切”四个“三板斧”, 以供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财务分析,表外重点,实战技巧,风险防范

小企业在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市场补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小企业银行信贷业务, 不仅是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和银行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 更是商业银行 (尤其是中型银行) 自身拓展市场空间, 开发新的成长性业务领域, 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在今年银行资金成本居高, 大中型企业议价能力增强的市场环境下, 以信贷利差为主要收益的我国商业银行在有限额度条件下, 要实现利润率及股东收益率的增长目标, 必须在信贷投放方面向对利率敏感度远低于资金渴望的风险可控的小企业倾斜。各家商业银行针对小企业信贷, 开发了许多专属产品。例如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产品;建设银行的影视贷、资贷通、供应贷、诚贷通、速贷通等;交通银行的创业一站通、展业通;广发银行的好融通、市场贷等。由于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偏短, 稳定性不足, 加上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信贷市场中, 银行控制小企业信贷风险, 关键还在于贷前的多方调查与核实, 而财务风险评价则成为重中之中。

一、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财务分析重点非财务报表而在表外

小企业经营者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市场开拓追求利润生存上, 忽略了财务制度的建设。大多财务人员是业主亲属, 专业素质不高。加上会计政策变化随意性大, 纳税因素的考虑大于财务报告系统的规范性。因此小企业三大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基于三大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这种了解过去, 评价现在, 预测未来的财务分析在小企业财务资料信息披露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 局限性尤为突出。而银行基于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信息为主的信用评级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真实资信情况。银监会领导曾说过, 小企业信贷不看财务报表, 要看“三表”和“三品”。“三表”指电表、水表、报关表;“三品”指人品、产品、压品。总之, 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财务分析重点在表外各方因素的综合评判而非财务报表简单的比率分析。

二、商业银行小企业有效信贷财务实战分析的指导原则

1. 全面核实原则

我国银行法律要求资金供方为规避风险要详细核查资金需要方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由于小企业财务报表本身反映信息有限, 加上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 聘请专业机构审计又不能满足银行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 小企业信贷财务分析需要银行信贷人员本身从各个方面对小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全面核实。方法包括通过行业和客户的盈利模式比较, 产品和服务差异化, 企业成立年限, 实际控制人发展历程和家庭经济实力, 独立的第三方信息与企业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来综合判断。独立三方信息包括:贷款卡信息、人行个人征信系统、水电费单据、员工社保缴纳、上下游的商业信誉、资金结算流水量与上下游合同的对应关系、网络信息、各项财产权利登记平台, 法院等权力机构通报以及行业圈内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评价以及其他银行对申请人的授信条件等因素。

2. 结合立足的核心要素判定财务优劣的原则

由于小企业千差万别, 其财务报表在计算各项比率指标上存在缺陷, 不能简单和以大中型企业财务数据为参考依据的行业标准值来比较。由于小企业存在产业集群和区域的“根植性”。即小企业依赖于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的核心客户以及具有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区域。因此, 在银行信贷实战中, 可以根据小企业业务发展所在区域市场, 结合区域经济、行业特征分布等因素同类企业比较差异化分析。通过研究某一商圈、产业集群、特色行业上下游产业链, 实行一区域一策略, 一供应链一模式。通过进行区域或特色市场的名单制销售开发模式, 围绕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商圈、行业协会、优质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的核心供应链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简单的概括, 小企业财务优良要结合其所处的特定区域市场或供应链所处角色来参考判断。结合小企业在区域、特色市场细分立足的核心要素相互比较, 分析财务优劣变得更有说服力。

3. 抓核心资产防风险的原则

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信贷市场经常出现“跑路”的情况。而银行管理及追缴成本较高。为了防范风险, 贷前把握小企业违约成本显得尤为重要。银行往往对于不同风险状况的区域、行业的小企业采取差异化的授信政策。通过使用适合客户生产经营特点, 能有效控制企业物流和现金流的金融产品, 增加抵 (质) 押、担保, 结合资金账户行为保证结算归行等增信措施来多途径转移和降低风险。因此, 通过财务分析, 研究小企业资金流、货物流、贸易流, 灵活利用产品组合控制企业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存货、商圈渠道、银行回款等核心经营资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控制了小企业得以生存的核心资产, 提高小企业主的违约成本才能降低银行信贷的违约风险。小企业财务分析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小企业核心资产防范信贷风险。

三、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财务风险实战分析技巧

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遵循“授信六真原则”, 做到“真公司、真资产、真业务、真现金流、真需求、真偿债”。作为银行信贷员, 主要从“望”、“闻”、“问”、“切”四个“三板斧”做贷前财务风险调查:

1. 三“望”

“一望”公司停车场, 看公司员工而非企业主的私人交通工具多少好坏, 可以间接反映企业效益情况;“二望”公司财务人数多少, 可以间接反映企业业务量大小和管理精细程度;“三望”公司财务岗位设置, 可以间接反映企业财务规范性及报表的可信度。

2. 三“闻”

到企业了解情况要做到“三闻”:听出纳说, 听销售说, 听工人说。听出纳说企业的资金充裕情况, 了解企业融资需求是否恰当, 资金回笼是否及时;听销售说企业的产品市场美誉度、销售量、立足特定区域市场细分的核心要素, 可以间接反映企业利润表的真实性;听工人说企业的生产繁忙情况, 与出纳及销售反馈的信息核对, 勾勒出企业的真正运营情况。

3. 三“问”

“一问”公司股权结构, 了解公司实际控制人及企业背景及资金实力, 收集企业软资源及银行可控核心资产信息;“二问”公司上下游客户及其结算期, 了解公司市场供应链情况, 反映企业供销渠道业务连续性以及资金回笼及时性;“三问”企业商品单价库存与交货期, 结合市场情况和同业信息核实, 反映企业市场销售可持续竞争力情况。

4. 三“切”

“一切”报表会计科目分析, 不同时期变化比较, 通过与现场收集的各种信息反映核对, 结合科目明细透视企业各个财务要素结构是否正常。“二切”公司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作为参考, 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增长能力四方面, 透视企业各项指标的合理性;“三切”公司各项明细账 (库存台账、供销合同、供销发票、银行流水) 相互对应的合理性, 分析企业供销情况的真实性, 保证银行信贷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 (试行) 》 (银监发[2006]69号)

[2]《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引意见》 (银监发[2007]53号)

[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4]杜萍, 周剑杰.《筹资风险与防范》.经济科学出版社

[5]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赵复元.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综述.经济研究参考, 2005年第23期

[7]陈芳.中小企业财务分析方法体系的设计.财会研究, 2007年第5期

[8]王文烈.中型银行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发展模式研究.浙江金融, 2010年6期

公司表外负债探究 篇2

当前表内负债信息披露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无法反映报表日尚不能确认的负债;无法反映报表日尚不能计量的负债;无法反映报表日形式上没有形成, 但实质已经形成的负债;无法反映公司履行中合约所产生的负债。这充分说明当前公司负债信息披露已经严重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公司表外负债的界定及利弊分析

研究表外负债, 首先就要界定表外负债的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从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来研究它的特征, 最终研究出表外负债的外延。表外负债是与公司表内负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它主要是指那些已经成为或有可能成为公司的负债, 但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及其他原因而未能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的负债。从其范围上看就是除了在三大会计主表以外的其他媒介中披露的负债都是表外负债, 具体的就是应该在财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负债。公司表外负债和表内负债相比, 其确认本身的困难, 导致其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大。这种不确定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反映出来: (1) 计量方面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表现在计量手段的不确定性, 即它除了用货币进行计量外, 还可以用非货币的手段进行计量。另一方面, 表外负债的许多指标除了财务指标外, 还有一些非财务指标。 (2) 披露方面的不确定性。表外负债把非货币化或非数量化会计信息也纳入披露范围。 (3) 所用媒介的不确定性。表外负债披露没有固定的媒介, 没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项目和固定的填列方法, 因而可以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 (4) 披露时间的不确定性。表外负债披露反映的会计信息着重在揭示未来将会发生的信息, 所以它能反映负债主体和经济环境发生变动等复杂情况下的会计信息。

二、当前公司表外负债存在的问题

(1) 会计界对表外负债的概念认识有待提高。对于什么是表外负债, 在会计实务中, 会计人员对表外负债概念的理解程度究竟如何, 这关系到对表外负债信息提供的准确性问题, 如果会计人员对于表外负债信息理解得透彻, 那么在提供会计信息时, 对表外负债信息的处理就不会出现重大的差错, 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 具有很好的价值。目前会计界对于表外负债概念的来源主要集中于会计准则, 而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中, 只有一小部分是关于表外负债的, 其中主要是关于或有事项中的或有负债。

(2)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表外负债情况少。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表外负债的规定比较少, 在实务中对表外负债的处理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而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则主要根据会计准则来处理的, 在准则没有规定的情况下, 很多企业是没有压力对表外负债信息作出披露的。另一方面, 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对于表外负债概念的理解不是很准确, 因而在会计实务中可能存在不能辨别什么是表外负债, 以及对此如何处理的问题。

(3) 领导者对表外负债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 公司领导者对表外负债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认为表外信息是表内信息的附带部分, 只要正确披露了表内信息, 表外信息披露多少并不重要;二是认为表外信息披露过多有损企业的商业秘密, 应尽量少披露。事实上表外信息内容丰富, 不仅有财务信息, 而且有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表外信息不仅对表内信息起到补充、解释和证明作用, 而且还是对表内信息的延伸和扩展, 对信息使用者来说, 某些表外信息甚至比表内信息更有用。

(4) 注册会计师对表外负债信息的关注度不够。经有关资料调查统计, 注册会计师在对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的审计过程中, 对表外负债信息的关注情况, 详细了解的占12%, 一般了解的占30.1%, 不做了解的占14.3%, 未回答的占43.6%;进行表外负债信息审计的占12%, 没有审计的占27.1%, 向管理当局建议重视的占17.3%, 未回答的占43.6%。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的表外负债信息侧重于了解, 而对于审计却做得不多。这是因为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已经认识到表外负债信息对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影响, 对审计报告可能存在影响, 所以要进行了解。另一方面, 中国审计准则中对于表外负债信息的审计规定涉及不多, 注册会计师在涉及表外负债信息时, 主要是向管理当局索取申明书, 就有关表外负债信息作出申明。同时, 由于表外负债信息的复杂与不确定性, 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比较困难, 在审计准则没有明确要求进行审计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有规避风险的倾向, 注册会计师采取消极保证。即只对管理当局申明书中的有关表外负债事项进行审计, 而申明书中没有提及的则只进行了解。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级差品位与表外矿 篇3

1 级差品位的概念

在矿床勘查、开采、采准、回采直到放 (出) 矿的不同阶段, 由于已经支付相应的前序生产费用, 所以应该采用不同的品位指标, 它们构成相应递减的级差现象, 这就是所谓级差品位的概念[1]用到生产中就是在已完成开拓及采准的地段内, 如存在表外矿, 经过经济分析这些表外矿可能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利用, 因这部分矿石可以不再花费开拓及采准工程费用, 开采成本可以适当降低, 因此这部分或全部表外矿就可能变成有开采价值而转化为表内矿, 这就就可以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尽可能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2 计算级差品位的方法

所谓“倒推”指的是与开采顺序相反由于存窿矿石出矿截止品位是指从出矿开始到产出成品 (合质金) 不亏本, 而达到备采矿量后, 只需要投入采矿作业成本就可以达到存窿矿量, 因而备采矿量的级差品位可以在出矿截止品位的基础上“倒推”求得。同理, 可求得备采矿量之前某个开采阶段的级差品位。

3 确定存窿矿量出矿截止品位

3.1 确定存窿矿量出太截止品位的方法

由于存窿矿石所有的开拓、采矿、掘进费用等均已在采场回采过程中进行了表1 Sd统计表 (元/t) 分摊, 故只需计算其放矿运输及选冶加工成本, 其单位矿石经济效益的计算见下式[1]:

式中:P为单位存窿矿石回收利用的经济效益, 元/t;

C′为存窿矿石出矿平均品位, g/t;

Ks为选冶炼总加收率, 入选品位低时, 选冶总回收率适当取低, 这里选80%;

Cs为产品 (合质金) 成色相对固定, 为9 9.9 5%;

Zs为国家制定的黄金收购价格, 元/g;

Sd为放矿、运输及选冶加工成本, 元/g;

K为因出矿而造成巷道维护费增加等因素系数, 取1.3。

当P=0时, C′为存窿矿石出矿截止品位, 故:

3.2 出矿截止品位的计算

2007至2009年 (前三季度) 放矿运输及选冶加工成本见表1。

即Sd=98.96元/t

将有关取值代入1式, 得

4 备采矿量级差品位的计算

设备采矿量的级差品位为Cb, 矿山采矿作业成本为Sb, Cb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为获得出矿截止品位所需的地质品位为:

式中Kf矿山开采贫化率, 为35%。

另一部分为补充采矿作业成本, 确保后序作业不亏本的品位, 根据价格法, 可知为:

2007年至2009年 (前三季度) 采矿作业成本见表2。

即Sb=16.19元/t

其它取值同 (1) 式, 代入 (3) 式, 得:

将 (2) 式代入上式, 得:

5 备采矿量之前的某个开采阶段的级差品位

假定某个矿块达到备采矿量需要投入的掘进量为L米, 矿块地质矿量为Q吨, 地质品位为C g/t, 矿山掘进成本为Sz元/m, 问这个矿块有无开采价值。

解:该矿块达到备采矿量投入的吨矿掘进成本为:L.Sz/Q, 因而该矿块的级差品位为:

将 (4) 式代入上式, Cs、Ks、Kf取值同 (3) 式, 得:

根据级差品位的概念, 如果C≥Ck, 则该矿块有开采价值。如果C

例:如图1有一块地质矿量为6500t, 品位为2g/t, 问在当前黄金价格下, 该矿块有没有开采价值。

解:当前黄金价格为200元/g, 经统计, 河台金矿近年来掘进成本为743.25元/m, 该矿块达到备采矿量需要投入的掘进量为170米。

将Zs=200, Sz=743.25, L=170, Q=6500代入 (5) 式, 得:

由于该矿块地质品位为2>1.57 (g/t) , 所以该矿块有开采价值。

6 黄金价格对级差品位的影响

从式 (5) 可以看了, 黄金的价格与级差品位成反比关系, 当黄金价格较低时, 会出现级差品位大于矿块工业品位的情况!同样以上例为例, 当黄金价格Zs=110g/t, 时, 计算级差品位为Ck=3.16g/t, 就是说, 假若该矿块地质品位大于3g/t (为表内矿) , 但不于3.16g/t时, 矿块仍无开采价值, 因此说级差品位也可用于低品位矿块有无开采价值的判断。

7 表外矿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金矿经过二十几年的开采, 已经开采到-230中段, 资源也呈现慢慢衰竭, 同时矿山存窿矿石量也慢慢减少, 因此有必要适当利用一部分较低品位的矿石已刻不容缓, 是必要的!虽然利用低品位矿石会造成入选项品位的下降, 影响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矿山的采选已具备提高生产能力的条件 (综合生产力能力1000t/d) , 而且尾矿库库容量也允许。因此在黄金价格高时可适当扩大规模处理表外矿, 可以在不降低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 更好更完全地利用现有资源, 是可行的!

8 结语

根据级差品位概念来判断表外矿能否可以利用。当表外矿的品位不小于级差品位时, 刚表外矿可以回采利用;否则相反。对于一些低品位的表内矿, 当黄金价格低时, 判断其有没有开采价值同样可用级差品位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矿山地质手册编写组.矿山地质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5:698~725.

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篇4

一、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原因

(一)美化财务指标

外界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评价往往是依据财务报表的各项数据,结合多种分析方法,计算出财务指标和比率进行公司和企业之间的横纵比较,将抽象的公司财务与经营状况数据化和直观化。为了使企业在如此的比较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往往会想办法美化财务报表,例如利用表外融资中的融资租赁事项增加资产,或是将资产负债打包出售等形式来减轻负债的负面影响,使其最终的财务报表看起来更有优势和更加具有竞争力,吸引外部投资者和应付企业的股东,引诱其进一步投入或延期支付红利等。例如会计期间的计入差距或是寻找会计规定上的漏洞来隐藏或美化负债,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等。美化的财务指标能够辅助企业在银行借贷上增强按时还款能力的表现,在融资上增强投资者的信任和谈判筹码,在外部合作上加强信任,降低其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简化和加速其发展速度和发展的后续补给力度。

(二)减轻财务负担

企业的表外融资还能辅助企业减轻财务负担。以表外融资使用的资产证券化方式为例,企业将资产打包,组成资产证券化组合投入证券市场,充分有效的利用了资产市场的活力,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资产证券化资金池将企业的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结合并捆绑,使用了第三方发售和担保的手段,减小了企业的财务和资金上面临的风险。且资产证券化后的后续效果和形成的信用资金增强了其在融资中的谈判力度,也解决了其资产流动性差、固定模式的问题,通过表外方式减轻了表内其他指标发展的财务负担。

(三)优化报表表现

尽管财务报表并不记载表外融资的具体变化和事项,但表外资产和负债的收入费用等项目都是计入利润的,在表外融资成效体现时,在利润和资产等项目中是明显表现为且常常大幅增加的。表现了良好的报表业绩,提升了企业在财务报表表现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许多开展了对外业务合作或是投资,而货币状况和汇率通胀等极大程度上受国外政治经济和文化安定因素环境的影响,是重要的不稳定因素。通过表外融资,能尽可能的降低国外货币非稳定因素的干扰,保持企业财务报表的平稳性和可比较性,优化企业的报表表现。

对于表外融资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规范化和完整化的政策出台限制和限定业务范围及具体交易规范,没有在保证市场化合理平稳运行的状况下保证表外资产的合规性管理。在准则和规定尚未完善的同时,表外融资事项却在推陈出新,不断的出现的新的形式和具体交易手段以及组合方法,利用表外融资方法获取企业在财务与经营上的对比优势,并因此获利。但也存在着企业和与企业的合作机构由于表外融资事项而增大危险程度,背负着极大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值得重视。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上的漏洞没有及时补齐,表外融资又有着巨大的诱惑,加速了表外融资的进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表外不规范融资的行列。

二、表外融资财务问题的对策

(一)深化理论研究

针对财务报表的理论发展研究和问题对策建议研究已经趋于饱和,为是工作开展中的财务报表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提供了理论和实务上的指导。但对于企业的表外融资项目,理论研究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空白需要大量研究和分析来填补。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由于出现晚,恶性时间爆发晚,因而其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被重视被关注的历程也不长,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直到二十世纪初的安然事件爆发,才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表外融资的关注,也才第一次使得表外融资理论中的部分专业术语为我国大部分的会计学人所熟知。在国外对于表外融资的理论发展前瞻研究后,我国才开始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状况和我国国情,根据表外融资财务问题相关理论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专业问题和尝试给出解决办法。其理论研究的成果应当不仅仅指向于外部财会专业使用者,还应当为企业本身提供风险上的分析和参考,以及面对外部社会普通使用者的普及研究和视角分析。立足于社会角度和会计学人角度的多重身份,深化理论研究,探索企业表外融资的种种财务问题,分析利弊。

(二)规范表外融资事项

相关主管单位应当加速表外融资的规章制度的修订,与时俱进,了解和调研表外融资的新进展和新方向,及时预防,将表外融资事项纳入管理规范中,保护企业所有者,尤其是大部分的小股东利益,防止在不知情情况下出现的财产与资金侵害。表外融资规定同时应当考虑表外正常融资的经济促进效益,奖合规化管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坚持合规管理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思路。对于表外融资事项,还应当修改财务报告的反映内容,要求企业将表外融资的情况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中,并予以公示,使外部使用人员能够有迹可循,有资料可查。辅助外部使用人员了解具体情况,减少由于企业与外部使用者信息不对称给外部使用者和合作者带来的损失和风险,促进公平化公开化的透明化交易。

(三)引入表外融资审计功能

表外融资信息的不对称性要求了更多的内部信息披露与公众了解,保证所有者利益和合作方信任。企业在表外融资事项上应当引入表外融资项目的审计功能,借助审计机构例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性较强的第三方组织介入,公开审计,表明其表外融资的合理性与合规性。注册会计师相对于企业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但在审计过程中往往只针对于财务报表内容的真实性,例如原始单据的真实性、记账凭证制单问题的正确性和关联方交易与合并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作出审计。而忽略了表外项目的重要指标等可能关乎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性指标和存在着巨大潜在风险的问题,应当在每一次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将表外融资项目纳入审计项目范围,做到企业审计内容的全覆盖,为外部使用者给出真正安心合理的答案。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也应当拓展在表外融资问题上的知识范围,对表外融资深入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和水平,力争在企业审计中保证其专业性和正确率,及时发现风险,帮助使用者防范风险。

三、结语

企业的融资和发展催生了企业美化和粉饰报表的欲望,也催生了表外融资的一系列问题。表外融资既帮助企业在发展中获得红利,也给企业带来了发展中未知的风险。规范化措施的缺失给企业带来的除了无限制之外,更可能是来自其他操作的未知风险,甚至危害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表外融资问题,还需要多方的合作与努力,谨慎对待表外融资,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市场整体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华庭.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J].中外企业家,2016(10).

[2]李国锋,马欢.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6(03).

[3]章驰航.表外融资问题研究[J].商,2014(02).

表外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5

关键词:表外融资,问题,对策

表外融资是指不需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和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 表外融资在英、美等国家得以迅速发展。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有经营租赁和售后回租、代销商品、来料加工、应收票据贴现以及产品筹资协议等。随着金融市场的演变, 企业愈来愈多地采用复杂而巧妙的表外融资方式来融通资金, 这些金融工具包括掉期、嵌入期权、特殊目的实体、资产证券化等。

一、表外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 给经营者带来高利润相对的高风险

表外融资是一个相对灵活的理财方式, 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 作为一种积极灵活的融资方式, 表外融资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增加融资方式开辟融资渠道, 特别是在表内负债方式有限、渠道不通畅时, 通过表外融资可实现融资目的。经营者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抱有很高的期望, 表外融资可以在企业面临严重紧张的财务问题时给予一种带有高风险但可以暂时规避问题的方法, 有些企业经营者会选择用这种冒险方式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表外融资的方式一旦成功使企业“脱贫”, 外界将会给予经营者超乎预期的报酬、声望、名誉、甚至地位, 人们会为了他的大胆决策与应对困境的机智赞扬他。同样, 企业财务危机转危为安, 利润上升, 也可能会很幸运地成为商场甚至讲堂中的案例供更多的人去学习参考。然而与之相反, 如果企业因为使用表外融资方式, 给原本已经自己本身亏损的企业继续增加表外融资高负荷的费用导致最终走向濒临破产的边缘, 亦如“安然”。表外融资的好处很多, 也可以很巧妙地改变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 但风险与利润是成正比的, 转危为安与万劫不复只在一线之间。表外融资具有高风险性, 运用不慎将给企业带来损失, 同时它还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是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 给信息使用者决策带来误导。

(二) 不同融资方式与会计准则的漏洞

表外融资的诞生是因为社会的经济、企业的财务需要一个虚拟的方式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整。会计人员为了达到企业经营者对一张漂亮财务报表的要求, 或者为了满足应对银行贷款时的一系列限制, 只能在与会计准则斗智斗勇后, 一点点发掘出一条既能应对会计准则又可以改变企业财务问题方法, 就是表外融资。表外融资的方式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以租赁为代表的传统型表外融资, 另一种则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新诞生的以特殊目的实体为代表的创新性表外融资方式, 不同的融资方式也是在会计准则漏洞下诞生的。

例如, 融资租赁是表内融资, 而经营租赁是表外融资。经营租赁是对公司设备拥有所有权, 租赁期较短, 因此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加以反映的融资方式。在会计准则上对这部分资产未能明确规定应该如何披露。再比如, 在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中, 一般采用母公司理论, 在母公司理论下编制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是将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母公司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50%以上 (不包括50%) 的权益资本是被控制的标准。然而, 安然公司就是根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 (GAAP) 的漏洞, 它虽然拥有许多子公司50%的股份, 却仍然无须合并其报表, 所以, 在实质上控制了所设立的子公司和投资项目, 但这些子公司的负债在安然本身的资产负债表中不能被披露出来。因此, 准则与现实的脱离, 给表外融资方式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融资监管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表外融资方式中最常用的融资方式就是租赁, 其本质就是承租人通过支付租金获得了租入资产的使用权;同时承担了支付租金的义务。承租人规避融资租赁合同以各国准则中分别从所有权、使用年限、公允价值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作为参考依据。然而租赁合同中的各个条款也只要稍加修改就可能不符合准则规定的融资租赁的要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出租人对于承租人的这些要求往往不会拒绝。同时, 在租赁分类标准中需要多次用到主观估计, 比如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剩余使用年限、租赁资产的折现率等等。这种主观估计方便于承租人对租赁合同的设计。承租人为了获得其需要的长期生产能力, 订立不可撤销的经营租赁合同, 从而达到无需在资产负债表上有任何反映的目的。

(四) 企业通过事务所规避财务状况

作为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 在对企业进行各项审计, 企业的财务状况, 融资状况都会纳入审计范围, 然而大多数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企业进行审计的时候都没有向外界披露企业涉及的表外融资情况。2001年10月安然财务丑闻爆发, 美国证监会 (SEC) 宣布对安然进行调查。安达信自安然公司1985年成立伊始为它做了十六年审计。安然从1997年到2001年间虚构利润5.86亿美元, 并隐藏了数亿美元的债务。美国监管部门的调查发现, 安然公司的雇员中居然有100多位来自安达信, 包括首席会计师和财务总监等高级职员, 而在董事会中, 有一半的董事与安达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就在同时, 安达信的休斯敦事务所从10月23日开始的两个星期中销毁了数千页安然公司的文件。安达信曾经的安然公司, 更是将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拉下水, 2002年8月31日, 安达信环球 (Andersen World wide) 集团的美国分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 (Arthur Andersen LLP) 宣布, 从即日起放弃在美国的全部审计业务, 正式退出其从事了八十九年的审计行业。由此可以看来, 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表外融资获得风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一份看似简单的审计报告却有对投资者以及普通投资者披露真实信息的义务。

二、表外融资的对策分析

(一) 面对高风险应合理运用表外融资

合理运用表外融资。表外融资所筹集到的资金无需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 从而使得企业在获得借入资金的同时, 又保持着会计法规所要求的资产负债率, 规避了会计准则及公认会计惯例的限制, 向人们展示了较为宽广的融资渠道。表外融资有很多优点, 但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有些红极一时的企业因为过度利用表外融资粉饰企业财务状况最终导致破产。

(二) 完善会计准则规范弥补漏洞

中国的表外融资正处在大量增加的阶段, 作为中国会计准则规范制订者的财政部也逐步将一些表外融资纳入表内。积极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完善立法, 建立对表外融资的有效监管制度, 引导企业将表外融资的目的限制于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 对危害较大的表外融资限制其发展或纳入表内管理。

首先, 积极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完善立法, 建立对表外融资的有效监管制度, 引导企业将表外融资的目的限制于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 对危害较大的表外融资限制其发展或纳入表内管理。其次, 加强宣传,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广泛宣传, 普及知识, 可使企业所有者或债权人如金融机构、往来单位、合资单位等充分认识到表外融资对自身的影响, 充分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 认真考察、慎重决策, 把风险降到最低, 使表外融资真正起到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三) 加强融资监管指导

加强会计准则规范。表外融资方法不断翻新。然而, 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没有跟上这一步伐, 迄今为止还较少有会计准则涉及对表外融资的会计处理问题, 因此, 应该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 加速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并且在对会计要素界定和确认时, 尽可能地具体、明确, 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弹性解释范围。会计准则应发挥指导作用, 具有超前性。

在西方国家, 租赁融资已经成为改善财务状况, 缓解现金压力必不可少的途径。这不仅适用于企业, 也适用于政府财政性投资。那些资金相对紧张的地方政府, 引入租赁机制融资。对于已有政府参与加入的融资更是要加强相关制度准则的规范与约束。

(四) 事务所严格财务报表揭示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研究 篇6

一、开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

(一) 发展表外业务, 能够增加商业银行利润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 业务种类基本上集中在存贷款业务上, 商业银行的收入基本靠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占比很小 (目前利息收入占比80%左右)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变动越来越频繁, 受到国际银行存贷利差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越来越小。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就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发展表外业务是增加我国商业银行收益、提高收益率、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渠道。

(二) 发展表外业务, 能够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 利润主要来自存贷利差和证券投资的收益, 其中存贷利差为主, 证券投资收益为辅, 但无论是利用银行贷款获取利差收益还是进行证券投资获取投资收益, 都是对商业银行资产的运用业务, 则商业银行必然面临着损失资本金及由于利率、汇率等市场金融价格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商业通过开展表外业务, 则可以有效避免、转移和分散上述风险。例如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 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 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 在降低资产损失可能性的同时加速了银行资金的周转。

(三) 发展表外业务, 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其综合经济实力, 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的规模和比例及盈利能力等。一方面, 由于表外业务基本上无需动用或较少动用自有资本, 因此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能够很好规避资本充足率的限制, 无需为这类经营活动及其风险提取相应的准备金或一定水平的资本额。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领域竞争加剧, 客户对银行的要求越来越高, 商业银行要想吸引客户, 留住客户, 就必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 尽量满足客户的各种的需求, 而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正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开展表外业务的不足之处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相对较晚,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 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无论在工具创新、收益规模等方面, 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工具创新不足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开展大致从20实际60年代开始, 在后续的几十年中, 由于西方国家监管部门对金融业的监管宽松和采用混业经营的模式, 使得表外业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产品和工具有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品种在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 但受到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和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影响, 发展比较缓慢, 而且相对于西方商业银行品种繁多的表外业务创新品种, 我国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品种比较少, 而且主要是集中在传统的结算、汇兑及代理收付等低端业务。

(二)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益不足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时, 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 不断拓宽经营领域, 广泛涉足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信托和基金等知识密集型业务领域, 从而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在非利息收入结构中的占比较高。

我国目前的表外业务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 表外业务收益有所提高, 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 商业银行开展信托、保险、金融租赁业务及衍生金融工具等相关业务受限, 获利能力较弱, 远远没有达到表外业务全面发展的局面。

三、表外业务创新的建议

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 必须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努力创新表外业务, 争取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一) 积极政策引导, 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离不开一个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产品创新及收益上显得不足,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一些金融政策和制度制约了表外业务发展, 特别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体制, 极大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 不仅需要商业银行从自身发展考虑要在主观上做出努力, 而且还需要管理层制定出一定规章制度, 营造相应的金融环境, 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

(二) 加强内控建设, 控制商业银行风险

在发展表外业务时, 应清醒的认识到, 外业务是一把双刃剑, 在为商业银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 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 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 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治理结构的银行组织结构, 重点建立表外业务创新组织管理部分, 负责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统一管理、市场调研、系统开发、组织营销等工作;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应建立表外业务创新制度保障体系, 努力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标准化, 将控制机制渗透到每项业务活动中, 全面防范风险, 确保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创新是安全稳定运行。

(三) 加强金融合作, 拓宽表外业务创新

随着客户对金融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 “一站式”服务的理念逐渐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能够提供各种金融产品的“金融超市”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通过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 能够激发业务创新, 吸引客户, 在商业银行不需要加大投入的情况下, 为商业银行带来不错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刘菊喜.国有商业银行走向混业的途径[J].农村金融研究, 2002 (11) [1]刘菊喜.国有商业银行走向混业的途径[J].农村金融研究, 2002 (11)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简析 篇7

关键词:表外业务,特点,发展现状,对策

一、表外业务的界定和分类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具体是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造成潜在或实质的影响,但不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对银行资金构成一定程度的或有损失,但不占用银行资金的银行业务。

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衍生产品名目繁多,表外业务更加复杂化,不同业务的性质界定更加难以准确把握,直接影响到表外业务界定和分类原则的制定。当前,被经济学界广泛接受该方法通过“信用转换系数”将表外业务额加权转化为相应的表内业务额。具体计算方法为:将表内业务中同等性质的项目加权后的和,与表内业务得出的风险加权资产进行累加,得到银行总的风险加权总产额。根据上述计算方法,表外业务按“信用转换系数”的不同被分为五大类:分别是转换系数为100%,50%,20%和0的表外业务以及与外汇和利率有关的或有项目。

二、表外业务的主要特点

表外业务虽然种类繁多,复杂多变,但是,表外业务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自由度较大,风险相对较高

所谓自由度较大指的是表外业务具有多种外在表现形式,受现有法规的限制较少,监管较为困难。实践中,商业银行从事表外业务的场所,既可以从事场内交易,也可以从事场外交易。由于表外业务相对于传统业务,并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或者较少,所以表外业务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制约于资本金的规模,且受金融法规的控制相对较宽松,因此风险较大,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二)运行透明度较低,监管难度较大

所谓的运行透明度较差,具体指的是绝大多数银行表外业务并不反映或只是间接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金账户、资本账户和负债方的借款等项,这一缺陷使得多数表外业务并不能在资产负债表等银行报表上得到真实的反映。这就导致债权人很难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监管当局也很难评估其经营成果并对风险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加大了对银行业的监管难度。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由于表外业务具有上述特点,商业银行在拓展表外业务时必然要承担较高的表外风险,因此,能够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降低并控制表外业务风险就成为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是否赢利的关键点。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表外业务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受到盈利压力的影响,各家商业银行都加大了表外业务的拓展力度,创新表外业务产品,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然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起步较晚,目前我国银行业开展的表外业务普遍比较单一,且规模较小、效益较差。从监管角度来讲,各级监管部门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重表内,轻表外”的情况,涉及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离国际银行业表外业务先进经验还有较大差距,并呈现出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和症结:

(一)表外业务品种单一,档次有待提高。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开办的表外业务主要是代收代付业务以及与信用证、保函相关的出口贸易服务,高收益品种少,大多数商业银行依靠网点优势,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二)管理松散,缺乏统一规范。

许多商业银行把表外业务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各自开发,自成体系,缺乏统一操作规范和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体系,还有一部分商业银行随机的把表外业务分派到某一部门。导致表外业务在制度完善、操作实务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违规操作层出不穷。

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等外部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缓慢。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完善监管体系,为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充分运用金融市场的功能。最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应加快法律体系建设,对商业银行拟开展的表外业务,应从经营原则、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加以明确的约束,唯有这样,才能把住表外业务违规的“入场券”。此外,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银行表外业务的合规性,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有效遏制违规经营和风险行为。

(二)加大创新力度,扩大产品服务类别,建立起适合不同层次客户的表外产品服务体系。

各家商业银行应利用其在不同背景优势或经营地域的便利,实行差异化策略,开发新业务品种。

(三)加强管理,建立专业部门从事表外业务的开发、营销与管理。

商业银行应制定统一的表外业务发展规划,明确表外业务的发展目标、步骤和方法,并具体指导原则和操作流程;同时,加强对表外业务发展的组织领导,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经营机构,适应表外业务服务专业化经营要求。

(四)注重人才的培养。

必须大力培养金融人才,加强表外业务人员培养,注重和珍惜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去影响员工,防止人才流失。

参考文献

[1]刘园.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6页.

[2]徐镇南.金融风险与银行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259-261页.

上一篇:伦理道德下一篇:特色校园英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