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精选12篇)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篇1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前提, 培养符合当下所需要的多样化技术应用和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由于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和惯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得许多的高职院校都未获得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同,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依托社会与政府的政策和需求, 调整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体系, 创新管理理念, 达到培育多样化人才的目标。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按照“合并、合作、共建、调整”这八字方针, 转变了长期来存在我国的部门与地方的条块分割和重复办学的局面, 初步完成了中央到地方两级教育部门的统筹管理, 但是要想达到合理配置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与完善高等教育的规模体系, 需要高等院校更新观念, 创新思想。原始的教学管理一味的按照层级节制为管理模式, 情调等级管理和照章办事, 使得管理理念陈旧, 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忽略了自主发展。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很多的事情不能总是研究和协调, 把时间和精力都白白的浪费掉, 高职院校应该以适应学的发展为原则, 适时的改变和调整管理理念和办法, 以便调动起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职院校是以培育适合当今的社会发展的人才为基础, 原有的过于陈旧的教育方案都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和市场的变化, 这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发展, 进行选修课程和学生动手能力的调动, 学校再也不能沿袭传统的管理制度, 用行政和文件及相关的规章制度、检查等进行强化管理, 学校更应该注意人性化的, 平等化的, 公正的进行管理工作, 引导教职工积极工作, 不断创新, 以及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有配套的地方教育法规和规章;有健全的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的教育现代化的六大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 确立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的管理要想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转变原有的教育管理思想观念。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服务型的社会, 管理不是硬性的去执行规章制度, 管理其实更是一种教育, 管理者在具体的工作中要适时的通过各种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 使得教学制度有效的贯彻执行, 并加以完善。同时管理也不是一个硬性的传达, 管理是一个深化教学, 优化教学, 提高教学的过程, 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在管理和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多向思维模式, 由封闭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开放的思维方式, 由惯向的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变。“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以管理、服务和育人相结合才能创造和谐的校园。“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全方面的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例如, 学校应该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对学生要进行人性化教育管理, 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做到关心人, 宽容人, 理解人, 引导人;学校应该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坚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原则。院校还应根据每个学期教育的重点确定主题, 例如行为规范、社会认知、自我认知、职业道德、理想价值、实践发展等;在教学内容上, 还应遵循启发性教学, 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的科学、趣味、实效性;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拓展学习的途径, 形成全新的课堂教学, 还要将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学生的考核方面, 要“平时、期末、实践”三种考核结合的模式。通过这样的深化改革, 有效的发挥学院主渠道作用。
(二) 自主管理与反思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术事务, 落实学术的权利是自由发展的基础, 学院中以教授为代表的学术组织是具有决策权的。对于学术事务最有发言权的是教授, 他们可以把握学术的发展规律和方向, 以前的学术权利都倾向于行政化, 对于此学院应该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的学术组织能力和决策的制定, 建立良好的学术运行学院制度以便保证学院学术事务的中心位置。学院应该着眼于学校的自主发展, 比如可以通过对学生事务的研究、教务的研究、教师事务的研究、资源管理等等院校发展中的微观问题, 来为学院提供不同的咨询, 从而推进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 实现科学的、理性的、人性的管理和学院的自主发展。
(三) 改进技术管理手段实现现代化的教育管理
我们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 科学技术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创新, 科学知识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教育的管理者来说更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浪潮。全球资讯网 (worldwide wed) 、全域网 (in-temet) 、局域网 (localarea network) 、多媒体 (multim e dia) 、还有合作的软件环境等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这也给我们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手段和方式。在发达国家, 实施教育管理现代化中, 学院投入很多的资金进行管理设施和管理技术装备的更新, 以实现顺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先进体系。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科技技术方法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自动数据的处理系统, 学院可以引进一些人事、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优化管理的软件;同时还要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 对学院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一些培训, 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管理水平, 以便于更好的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教育管理设备的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得到全面的革新和发展, 是院校教育技术, 教学水平, 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提高的重点。
(四) 加强管理者的素质
教学是以人为本,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品德操守, 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的言行都影响着学生人格和品德的形成, 也是直接影响到办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可以组织管理者和教师参加名人的讲座, 参加科学论坛;学校还可以请知名的专家、名人、教授来学校进行座谈, 咨询等;学校也可以组织同类学院进行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成功的教育管理者就应该具备, 无私奉献的精神、宽容仁爱的心、渊博的知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处理问题, 协调关系的经验和能力、乐观, 积极, 不怕挫折的平和心态, 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 才可做一名合格的教育管理者, 才可以具备民主的、以人为本的、合作的管理价值取向。
三、总结
高职院校的教育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的多样化人才, 我想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理念的革新, 以及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 必然会受到广大家长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将来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必然是工作当中的佼佼者。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篇2
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教学衔接的建立,不仅对强化学生的医学专业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对职教教学体制的优化与发展有着较强的实际意义。
成立“3+2”高职衔接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拥有较强的选择性,针对式的专业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使其发展目标更为明确、实际。
此篇文章首先对现阶段国内的医学职教“3+2”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与实际的教学体制相结合,对医学高职教学管理体制的衔接着重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有效措施,使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衔接;教学管理体制
一、引言
医学“3+2”衔接教学实际上指的就是医学专业与高职教育相结合采用五年一贯制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也就是在这5年当中高职与本科相联系,现在高职中学习3年,在经过考核或其他方式进入到本科的行业学习2年,毕业后可以与其他本科学生具有同等的待遇。
当然,在高职本科医学职教的办学过程中应该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认清此项工作的目的,要引起对此种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的重视,强化各个领导的职责,并将其落实到实处。
此外,还要增强学校的领头理念和合作意识,促进院校在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优化和完善,对其教学体系进行健全,从而可以实现医学职教与高职本科之间教学管理体制的衔接,使其更加紧密、完美。
二、高职本科教学衔接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医学专业方面的人才,如果只是单纯的依赖于高职教育,则很难将医学的精髓注入到学生的脑中和思想中,必须要强化高职本科之间的连接,使其形成教学方法和体制可以相结合的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与实践,以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做好高职本科与医学职教之间的衔接,不仅可以有助于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专业面积,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历,改变以往对职教的看法。
此种具有独特性和专业性较强的`教学,既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是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从而有利于医学职教与高职本科教学的协同进步和发展,进而推动教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1]
三、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衔接教学管理体制的现状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生产习惯、职业态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244-01
以往我们经常告诫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其实这具体到生活中,做人做事如何,就是看你处理事情的态度和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不仅要指出什么是重要的,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怎样去实现和完成。
在这也教育中,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关注技校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以就业为导向,把握好人才培养方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适度超前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样化培养人才;改进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往往忽略了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点,良好生产习惯的养成,以及职业态度的培养。大量的社会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有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生产习惯就容易发生质量问题或者安全事故;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对学校、工厂和社会反而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危害。
总而言之,能力重要,做人更重,在职业生产教育中体现在良好生产习惯的养成,以及职业态度的培养。那么良好生产习惯的养成和态度的培养实现的这一思路必须贯彻始终,最好的方式就是坚持“6S”管理的实施。
最早是“5S”管理。“5S”活动是优化现场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生产现场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h)、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五项活动的统称。
1)整理(Seiri)区分要与不要的物品,现场只保留必需的物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场地的利用率,行道畅通,消除混乱。
2)整顿(Seiton)必需品依规定定位、定方法摆放整齐有序,明确标示。这样可以保证现场整齐,一目了然,不浪费时间寻找物品,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
3) 清扫(Seisoh)将生产和工作现场的灰尘、油污、垃圾清除干净,提高设备以及工装夹具的清洁度和润滑度,保证生产现场地面整洁、干净。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篇4
一、乐学教育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能够热爱生活和生命, 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探知能力, 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就可以称为乐学教育。因此, 乐学教育也是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它和传统的教育工作比较而言, 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传统的教育观念主要以学习为主, 但在实际的小学教育工作中, 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乐学教育则主要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 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理念, 它主要是加强了学生和教师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从而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进而实现乐学教育的目的,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所以, 乐学教育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策略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 不仅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 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实现乐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 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 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这也符合了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需求, 从而建立了具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 教育管理者要不断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创造性思维, 而这些都是新时期小学生应必备的优秀品质,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健康成长。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成熟, 没有较强的自制能力, 因此, 这就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这样就可以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从而使学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新时期乐学教育的理念下, 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 其思维模式比较活跃, 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 就可以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发展, 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小学教育在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的过程中, 要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 否则, 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依然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另外, 在新时期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 避免学生出现不良学习习惯, 所以, 加强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 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 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增强学生、教师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 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使其能够主动学习, 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三)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学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不仅要时刻向学生讲授所学的知识, 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通过实际教学经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对于教师来说, 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从而引导学生走属于自己的道理。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篇5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一般为经验管理、行政管理和科学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变化。而现行的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与电大开放式教育,就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复杂多样,使教育管理参与者的社会背景十分复杂。而传统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教学计划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缺少更新等问题,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要求教育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促进教育管理手段逐渐现代化,树立正确的科学管理、系统管理的思想,提高管理效率。
1.2高中教育管理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校传统的图书资源、信息资源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因此高中为融合更多的教育手段和实现高中之间资源的共享而进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如远程教育、虚拟教学、网上教学、信息交流等。信息时代带来的信息量与数字化资源的急剧增加,要求高中必须拥有高速的网络环境和先进的硬件设施,进而进一步地促进高中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1.3高中教育管理系统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高中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为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高中的学校教育管理逐步形成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普及,也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中教育管理的系统化也是未来教育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深层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紧跟信息化发展的脚步,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2信息时代教育管理策略
2.1改革创新教育管理的方式
改革创新教育管理的方式,首先,要转变教育管理的思想,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健康教育理念。最后,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改变原有的学习模式,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有助于大多数学生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北京的各个中学、大学都纷纷改革创新了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与互联网相互结合,建立了信息化校园,帮助越来越多的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2建立系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建立系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让学校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尽快的熟悉该系统的功能。其次要为该系统配备良好的硬件设施,提供高速的网络环境。最后需要培养专门管理该系统的操作及维护人员。如一些高中学校在信息化的冲击下,纷纷通过校园网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结合方便快捷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推动了学校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为其他学校的发展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2.3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先进的管理思想结合创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够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但管理人员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其更需要跟上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就需要给管理人员传递新型的教育管理理念,其次给主要的管理者提供走出校园,与其他先行建立信息化校园的学校进行交流学的机会。最后需要及时掌握互联网发展的新动态,并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进行融合。例如:众多成人教育机构采取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建设数字化校园等方法,提高了院校的教学质量,也给即将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其他院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全国范围内的高中院校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学校带来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冬玉.面向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的内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8).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篇6
长春市南关区教育局于2010年在全区实行了大学区管理的改革措施,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校参加了以东四小学为龙头校的东四大学区,经过三年的实践已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大学区管理是针对性很强的举措。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实际上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诉求,应该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力,而不应为择校现象推波助澜。就目前情况来,家长对学校的期盼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校老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2)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3)学校要有良好的读书上进氛围,也就是说要有良好的校风。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现在学校的硬件建设基本上都达到国家标准,学校之间在这方面的差距并不明显。主要差距表现在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事实表明,单纯靠一所学校的努力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收效甚微。如果换一个思路: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和经验,若把一些学校“结合”起来,变成一所大校,即每一所学校仍保持相对独立,但在教学上、管理上大学区内学校之间又有本质的联系,使每所学校都能平等地分享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共同解决面对的教育教学问题,学校就有可能获得均衡发展。可见,大学区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基于实际情况的改革行为。
大学区管理要求必须坚持人员、信息、物质的交流。集体备课、开放教研活动,如学校之间的“同课异构”、“走课”等,是我们坚持多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形式。但大学区管理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必须有新的内容,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东四小学是我们大学区的中心即是龙头校,为了提高我校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校风,我校有2名教师与东四小学2名教师进行交流,即分别到对方学校授课和组织其他教育活动,短期的一年,长期的三年,有效地缩小了学校间的差距,为全面提高教师水平和学校的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坚持进行信息、物资的交流,更使学区内的学校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沟通有无,共同发展。
大学区管理强调把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创新就意味着在某一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在这里必须指出,创新与保留发展学校特色并不抵触,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我校多年坚持小班教学,在参加大学区管理后,通过参观学习吸收了其他学校一些经验,加深了对小班教育的认识,使小班教育又得到了发展。其实小班教育的要点并不只是“小”,“小”是为实施小班教育提供了条件,小班教育的要点是坚持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明显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我们并没有因为参加大学区教育教学活动而放弃小班教育。
制度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成熟的认识、做法的规范化、固定化,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肯定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几年招生困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区教育局提出了“1+1”托管班的招生方案,就是以东四小学的名义招生,并由东四小学派一名班主任到我校任教,与东四小学统一开展活动,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评价标准,此举使学生可以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受到 家长的欢迎和好评。这种招生模式的改革,在参与大学区管理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大学区为我们提供的工作范围广了,供我们思考的问题多了,但我们的学习合作对象也多了,解决问题的条件也多了。只要坚持创新,大学区管理对教育的均衡发展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大学区管理的着眼点是提升薄弱校的办学水平,而不是平均发展。缩短差距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成员校达到同一水平,因为一所学校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是重要方面。因此,我校领导班子在积极参加大学区各种活动的同时,还注意加强自身建设,调动教师积极性,充分利用大学区提供的发展契机,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委托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7
一、以委托管理形式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的意义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任务时,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按照新农村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上海市创造性地推出委托管理的具体举措,以委托管理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内涵发展,加快新农村教育事业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2. 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实践和主动探索
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已经十分迫切。以管、办、评分离与联动机制为重点,逐步建立新型的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中介优质服务”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是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的主动探索和具体实践,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是在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将政府公共服务实施中的具体事务委托给专业化的社会机构,从而激活管、办、评分离与联动机制,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多渠道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 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快教育均衡的需要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点,而教育内涵发展是现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和难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进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此外,以委托管理的形式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还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
第一,采取委托管理,有利于突破现行体制机制下学校人、财、物等资源跨区域流动难的问题,实现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更有效地辐射郊区农村。在现行属地化管理体制下,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跨区域流动难度较大。由市级财政拨出经费,供郊区教育行政部门向城区教育机构购买服务,并以委托管理的方式推进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可以有效突破现行行政区域的界限,使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
第二,采取委托管理,有利于引进专业化服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教育教学效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年来,政府通过实施“加强初中建设工程”“郊区小学初中教学设施改善项目”等,使得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一致。而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等内涵建设方面,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实行委托管理,通过政府购买专业化服务,委托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管理郊区农村相对薄弱的义务教育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采取委托管理,有利于学校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塑造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需要学校干部和教师共同精心打造。组织优质教育机构以团队形式实行契约式的委托管理,直接向学校快速植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管理,推行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打破惯有的思维方式,实现学校文化的重塑,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采取委托管理,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培育非政府教育专业机构。对相对薄弱的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委托管理,推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管理,学校或专业机构依法自主办学,评价机构独立参与评价的管、办、评分离与联动模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培育非政府教育专业机构,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资源要素的生长与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新的动力源。
需要指出的是,委托支援机构管理义务教育学校,不是说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减轻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是不可推卸的,可以委托的是政府管理学校的具体事务,因此教育行政部门仍然要依法做好对委托管理学校的领导、拨款、监督、考评、审计等工作,确保适龄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当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应当有所转变,当教育中介机构发育成熟后,由教育中介机构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学校的委托管理工作,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扩大。
二、委托管理制度的有关内涵界定与各方职责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心地区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签订协议,委托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对本辖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管理。这里所讲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学校管理,包括公办学校校长应有的各项权利与义务。
在上海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中,市教委主要开展委托管理制度的设计与研究,协调委托管理的整体推进,提供委托管理工作专项经费,委托市教育评估院组织开展委托管理的相关评估与认定工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所在区县教育局,是委托管理工作的管理主体,负责与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权委托给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依照区县公办学校的经费投入水平为被托管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提供办学资金,同时依法对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协调解决委托推进工作中的问题。
各接受委托的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是委托管理的办学主体,依照协议享有办学自主权,在委托管理期间派驻管理和教学团队,调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依法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等各项管理工作,自觉接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所在区县教育局的监督和管理。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所在区县教育局为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性质和所有权不变、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所在区县教育局和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经过平等协商,签订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协议,双方依照协议开展委托管理工作。
三、推动委托管理改革探索的主要动因与理论依据
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的根本动因,在于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异。近几年来,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进,但城乡义务教育质量的差异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了消除城乡义务教育质量的差异,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就是一种尝试。同时,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也是创新体制与机制的一种尝试,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有益尝试。
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主要是受到下列方面论述的启示。一是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专业化(specialization)收益”的论述。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通过管理责任的转移,充分发挥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经验的作用,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提升—实现“专业化收益”,这是“专业化收益”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实践。二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关于“社会分工”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义务教育是具有公平性、公益性、非竞争性的纯公共产品,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义务教育都应该由政府来办,除了办义务教育外,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第三方管理义务教育学校,这同样也履行了义务教育职责。三是组织行为学中关于组织文化变革的分析。改变学校现存的思维过程,形成建设性的学校文化,需要学校领导持续地影响与推动,需要学校各组成系统的整体再造。委托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进行管理,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变革、推行精细化管理变革成为可能。
四、实行委托管理的关键环节与应对策略
1. 学校管理责任的有效转移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所在区县教育局与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签订协议,委托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管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后,学校的管理责任即从法律的意义上实现了转移。法律意义上的转移并不一定是有效的转移,要实现有效的转移,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负责人可以直接兼任被托管学校的校长,也可以从自己的机构中挑选相关人员担任被托管学校的校长,或者聘请被托管学校原来的领导担任学校校长,切实履行托管责任。所以,要在校长的领导下形成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建设清晰的管理组织架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责任的有效转移。
2. 学校托管目标的科学制定
学校托管目标是在一定周期内对被托管学校的管理预期,是评估委托管理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制定托管目标,首先要做好校情分析与问题诊断,对学校的情况特别是内涵发展情况,有一个整体准确的把握。制定托管目标时,要有民主意识,听取受托管学校所在区县教育局对受托管学校的定位,吸取学校干部、教师关于学校发展的看法,必要时召开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托管目标表述要清晰,有可测性,必要时可分学年、分条线制定相关子目标。由于一个托管周期的时间有限,所以在目标制定上要抓住重点。
3. 重点突破与面上跟进
托管工作启动以后,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开花,要从一个或几个方面着手,逐步向面上推进。比如,可以通过引进教学质量分析机制、关注学习困难生的指导等举措,实现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和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再向面上推进。
4. 情感融通与工作提升
由于各个地区、各类学校都有自己长期积累的文化和传统,有些传统观念可能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教育中介机构和优质学校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已取得的成绩,鼓励广大干部和教师树立自信心,从办好学校的共同愿景出发,认真做好学校教师的思想工作,实现与受援学校教师的情感相融,调动受援学校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绝不能居高临下、盲目优越。在落实各项措施时,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给教师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借鉴、传输原来的办学经验和优质资源时,一定要切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际,不要简单地照搬照抄,应努力做到有针对性、了无痕迹的渗透和融合。
5. 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显著提升,是委托管理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通过制度建设、文化塑造、教师和干部培训等,让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发生改变,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教育中介机构和优质学校要自始至终认识到,这是委托管理的最高目标,从进驻学校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持之以恒地努力。
6. 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健全
评估是市、区县教育局对委托管理工作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建立健全对委托管理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上海从委托管理工作的推进角度出发,开展了托管前的初始状态评估、委托管理方案评估、委托管理工作中期评估、委托管理工作总结性评估等。其中,委托管理方案评估和委托管理工作中期评估,主要由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所在区县教育局自行组织或委托相关机构开展,被托管学校初始状态评估和委托管理工作总结性评估由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评估院组织开展。委托管理工作总结性评估既要与初始状态评估情况对比,了解学校的变化情况,还要考虑委托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市教委委托市教育评估院就四项评估工作制定相关评估指标及要求,设计相关评估制度。
7. 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运行机制的建设
首先,严把教育中介机构或优质学校的资质审核关,选择非营利性的有良好社会信誉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或者近年来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有显著成效的优质学校。其次,加强制度设计,根据委托管理推进进度,及早研究并设计相关管理制度。最后,加强风险防范,对委托管理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有充分的估计和积极的应对措施。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篇8
近几年来, 宜都市财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抓住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契机, 加大公共财政的保障力度, 创新体制机制, 确保各项基本制度健全, 预算管理规范, 财务管理到位, 信息反馈及时, 管理成效明显, 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一、兴规立矩, 确保制度健全与保障有力并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 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 也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宜都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地方共担, 经费省级统筹, 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 于2006年出台了《宜都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化、安排预算化、执行规范化、督查经常化”的“四化”总体要求, 从制度上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和均衡发展。
宜都市财政局与教育局加强协作力度, 兴规立矩, 出台了《宜都市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宜都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宜都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17项管理制度, 搭起了经费管理的制度框架。同时, 强化落实考核力度, 将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纳入中小学校长及财务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并实行评先表优晋升晋级一票否决。
宜都市教育局还完善了中小学校经费管理校长负责制、收支分离制、用款申报制、举债问责制等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实施, 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二、科学预算, 确保编制细化与规范运行并重
1. 逐校编制预算
2007年, 财政部门开始试行中小学部门预算工作, 对每个乡镇分初中和小学进行部门预算编制, 将新机制公用经费直接预算下达到各学校。从2008年开始, 又以中小学学校为编制单位, 严格按照“八统一”的编制原则、“三个三”的编制办法和“两上两下”的编制程序, 实行一个学校一本预算。并统一使用“e财预算软件”编制了部门预算, 将人大通过的预算批复直接下达到各学校。连续三年实现了教育总投入、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的“三个逐年增长”。
2. 逐项编制预算
在编制预算上, 按照人员经费标准、公用经费定额、项目经费规划的要求, 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项目库管理, 按项目的轻重缓急和财力情况进行安排, 项目支出细化到学校、到项目。同时, 又防止单位隐瞒收入, 导致收入实现后无使用计划的情况。支出预算按收支分类科目的经济分类细化到“款”到“目”到“节”, 对财政保障资金, 凡属国家规定的项目一项不漏、标准一项不减, 并根据宜都市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 人员经费按国家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公积金、医疗费、工会经费、福利费, 按规定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新机制改革资金按国家标准全部配套到位, 全部预算到校。
3. 逐额编制预算
财政部门还逐年提高预算标准、增加预算项目。如在实行绩效工资之前, 全市对义务教育教师的绩效考核补贴每年以高于国家规定50元的标准安排, 自2009年起, 在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后, 每月新增200元的绩效考核奖, 2011年增至300元。中小学公用经费在落实国家规定的标准上, 再安排了生均20至30元的公用经费, 对在岗教师安排了人年平350元的公务费, 2011年又对退休教师安排了人平300元的公用经费。在学生助学上, 2007年就免除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杂费, 秋季起免除了课本费, 对贫困住宿生按国家标准补助生活费, 免费向贫困学生发放作业本, 2009年免除了住宿生住宿费, 由财政按住宿生人年平100元补助学校, 达到了“四免两补”。财政还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山区学生乘车难问题, 安排留守子女亲情电话费。所有预算资金全部落实到位, 不留缺口。
4. 严格预算执行
预算一旦批准, 严格根据预算安排执行, 凡未列入预算安排的, 一律不予拨付经费。因特殊原因, 需调整预算的, 必须按规定程序报市政府同意、市人大批准后调整预算。每年进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检查, 并按《宜都市部门预算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对预算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对不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予以责任追究。
三、多管齐下, 确保会计核算与财务监管并重
规范财务核算管理, 是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重点。面对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的实际, 根据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宜都市财政局创新管理办法, 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核算实行“四统一”, 资金到位实现“三直达”, 财务透明实现“两公开”, 资产实行集中管理, 切实发挥资金与资产使用效益。
1. 实行“四统一”, 构建“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
为有效构建“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 宜都市财政局在全市实行“四统一”管理办法:统一岗位设置和管理所辖区内各中小学的财务活动、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软件、统一财会监管。
2. 实行“三直达”, 确保经费及时拨付
财政部门将教师工资、公用经费补助、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等全部足额落实到位, 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实现了“三个直达”: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实现了“三个直达”:财务核算直达学校、资金拨付直达学校、财务监控直达学校, 保证了教育经费的按时拨付。
3. 实行“两公开”, 提高经费开支透明度
一是项目公开。凡学校重大经费开支项目, 必须实行民主决策, 教代会讨论通过, 在学校内公开, 让全体教师知晓。二是财务公开。对学校日常性财务开支, 首先公开经费计划开支指标, 具体经费执行情况, 定期报告学校教代会, 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公开。
4. 实行集中管理, 发挥资产最大效益
2007年, 宜都市财政局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的要求,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 将清理结果录入“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锁定, 对资产的新增、报废等实时更新, 同时对资产产权实行集中管理, 对经营性资产实行统一运营, 公开招租, 收益编入学校部门预算使用。确保了学校资产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实现了资产规范管理与效益发挥最大化。
四、反馈及时, 确保下情上达与公开透明并重
1. 落实硬件, 专人负责
宜都市于2007年建成“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新机制财务核算管理系统”, 在市财政局信息中心机房专门配置独立服务器, 财政局信息中心明确专人负责日常维护和数据备份工作, 实行专机专用, 专人管理。
2. 动态管理, 实时更新
根据宜都市教育单位人员多、战线长、变化大等特点, 宜都市财政局对教育经费实施动态管理。一方面加强对人员经费动态管理。根据各校教师人员变动情况, 报人事、财政、教育部门审核后, 及时对人员信息变更, 同时在财政编制与政务公开网页上公开个人资料及档案, 确保人员经费准确预算、及时拨付。另一方面也要对公用经费、惠民资金和专项资金等进行动态管理。每发生一笔, 都要在财政编制与政务公开网页上更新一次。
3. 下情上达, 及时反馈
通过管理系统, 各核算点按月上传学校财务数据, 市财政局、市教育局随时查看学校财务账目和报表, 同时, 市财政局按月汇总上报全市义务教育财务报表, 实现了下情上达, 及时反馈。
五、成效明显, 确保基础管理与长远发展并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改革的实施, 以及“校财局管”的大力推进, 使宜都市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真正得以规范, 让农民得到了轻松和喜悦, 让学生收获了知识和希望, 让义务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实践探索, 宜都市农村义务教育财务核算管理系统基本建立, 初步取得“六个成效”。
1. 摸清了教育家底, 为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新机制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体系, 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所有的资产都进入系统, 实行定位、定员、定额的动态管理, 摸清了教育资源底数, 教育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比改革前大幅增加了, 学校正常运转得到了基本保障, 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2. 规范了财务管理, 为财政监督奠定了基础
中小学财务核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 有助于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有利于将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前移为事前和事中监督, 从对支出预算的总额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 强化预算的严肃性, 从制度上杜绝了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的现象, 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3. 推进了财务公开, 为廉政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中, 所有人员经费到位情况、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等都在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公示。通过向社会公开, 让社会各界随时了解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 增强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杜绝了“暗箱”操作, 有利于阳光财政、和谐教育的建设。
4. 改善了办学条件, 为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 教育经费的有效保障, 有效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宜都市在宜昌市率先实现了小学寄宿制学校达标、初中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班班通”三个100%。学校办学硬件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均衡配置。按照国家及湖北省关于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工作要求, 截至2010年底, 宜都市已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 按计划顺利推进学校校舍加固维修工程, 基本实现了“把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地方”的工作目标。
5. 落实了教育免费, 为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
教育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让学生和家长得到了真正实惠, 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从2007年实施新机制以来的4年间, 全市免杂费、教科书费, 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拨付“留守学生”亲情电话费、山区学生乘车补助累计达到5500余万元。三年来, 宜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等原因辍学。
6. 提高了教育质量, 为学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行新机制后, 充足的经费保障和有效的经费管理, 实现了校长安心办学, 校长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如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实现了教师安心从教, 在宜都市, 教师工资按照高于公务员的平均标准实实在在得到落实, 公务员每月300元的效能奖, 宜都市财政局教师都参照给予落实, 实现了质量高位发展。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发展向度探究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发展向度
一、科学内涵
(一) 范式。
“为共同体所接受的科学实践 (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实验和仪器) 的例子, 提供给他们以模型, 以创造一种一贯的传统, 并被当作由此构成科学共同体第一要素的承诺。”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阐述。范式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核心。范式的提出为事物的研究与评定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这是一项科学成就, 它‘空前地吸引着一批坚定的拥护者’突破学科与框架体系去探索, 并且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 等待着另一批探索者去体会和发现。”范式之所以按着既定的用法成为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是因为其已经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第一, 范式反映出的是研究者的研究所特有的价值取向;第二, 范式也关联到研究者对其所面对的各种研究成果的评价与选择;第三, 也是无可置疑的, 它潜意识地表达了科学共同体研究的一种共同倾向。可以看出, 范式是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 并是从事研究科学共同体所共同遵守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二)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
高等教育管理是对现存高等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把教育管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有针对性地对当前教育管理系统进行创新和改革。所谓高等教育管理范式是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 高等教育在经济制度环境的约束下, 相关利益群体所构建而成的阶段性的生存方式和管理特征。
二、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范式
(一) 预成性范式。
预成性管理范式是指在一种先设定对象的本质, 然后用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的统摄下所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范式。这种范式强调管理目标、过程、结果在发展过程中是先成的, 是确定的。预成性的高校管理范式有两个最为主要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预先确定性。在本质主义的统摄下, 预成性的高等教育管理范式重本质, 它的整个运演过程都是“预先”确定好的。第二个是机械的律规性。之所以具有这个特征, 也是本质主义使然。管理者在应对各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情境时, 都会有直接或间接采用预定的方法确保同一性、稳定性、单一性、机律的受制, 成了预成性的必然特征。预成性的高等教育管理范式也存在弊端。其一, 难以实现效率目标, 预成性使高等教育演变成理论一种确定性关系的管理。也称为线性代管理。其二, 在工具目的的遮蔽下, 难以实现其教育伦理价值。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求真, 本质是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当前, 过于重视管理活动的规律性、有序性, 会使管理过程缺乏主动性。
(二) 中央集权化管理范式。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第一阶段, 中央集权管理范式, 它以精英论为理论依据, 以功利主义为价值观, 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当代化价值意蕴。内在表现为忠诚, 外在表现为权力集中, 在过去状态中, 突出特征表现为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 中央集权管理, 顾名思义, 政府作为强势力量出面采取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 具体表现为垂直上下的行政关系。中央集权化管理范式取得的成绩是我们今日不可忽视的。市场经济而没有得到建立的形势下, 政府以绝对强势地位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管理, 绝对控制之下, 简明单一的行政关系的背后, 使高等教育管理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然而, 一味的强权让社会、各级组织、地方院校, 甚至个人几乎没有了自主权, 只能在政府的行政指令下进行管理活动, 原本微弱的市场力量也减缓了高等教育管理进步的脚步。
(三) 刚性管理范式。
该范式以行政权利为主导, 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在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人事与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管理活动。这种传统的刚性管理范式最为突出的表现有三点:一是管理者习惯用行政手段推动管理工作;二是采用检查评估和量化管理等管理方式;三是在设置组织机构时一般采用了金字塔型的官僚化组织机构。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 刚性管理范式暴露出它的缺陷。注重制度约束和纪律监督, 忽视了管理对象和受教育者的主体, 严重地压抑和限制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 过于强化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控制, 弱化了学术权力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也使得大学原本的学术性和创新性逐步丧失。
三、现存的高等教育管理范式
(一) 生成性规范。
所谓生成性范式是在生成性思维下存在的, 即“一切都是生成的, 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 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生成性管理范式强调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主体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管理是以生命为基础的, 并且以促进生命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在生命中开展的活动。而生成性范式正是极大力度地强调了人被视为创造性的存在。众多管理者和科研者都相信, 在这种范式下, 个体都会极大地发挥创造性和独立个性。相对而下, 生成性管理范式是对预成性管理范式的本质+超越, 在一系列的比较分析之下, 生成性管理范式表现出充足的自我发展内在动力、蓬勃的生命活力和人文意蕴。我们期翼着, 生成性管理范式可以在未来一系列危机和机遇中得以更好地发展。
(二) 地方化管理范式。
由1985年至今,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走进了第二个阶段———地方化管理范式, 这是以平民论为理论依据, 以公平为价值观, 以自由价值观为文化价值意蕴, 极大趋向于自由优先权的一种模式。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高等教育管理实行了地方化管理范式后的种种突破和进步。这种由内在表现为权益, 外在表现为权力分散的范式呈现出地方倾向。总体来看, 市场力量在加大, 政府的控制力量在减弱,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将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 柔性管理范式。
柔性管理范式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范式的。这是一种“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 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柔性管理近年来被广为提倡, 它大致有四方面特征:其一是人文性。以人为出发点, 强调对人格的尊重, 试图以共同的价值观念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二即内驱性。之所以称之为内驱, 是因为其激发了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主动性, 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其三是激励性。非强制性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对人进行激励和影响。其四是效力的持久性。利用管理对象内心的共识和自觉的行动增强对组织成员的持久影响力。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主要是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 要求将以人为本融入到教学管理和人事管理当中来。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更多的自主独立和主动参与意识。所以, 高等教育柔性管理的本质要求就是高等教育的人本性。无论从短期角度和长远角度来看, 作为本质上是一种人本化的管理的柔性管理范式, 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因为其不仅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 还对人际关系有着一定的作用。就可以说, 它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又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根本, 还是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种现实选择。
四、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的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篇10
一、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级技能教育的现状
1. 目前, 各大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在发展上主要
存在两方面不足之处, 一是规模上达不到标准, 二是发展水平上相差较大。少数部分的高职院校在非学历教育级技能教育方面投入精力很大, 因此在规模、内容、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比与此, 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发展相对滞后, 师资力量、教学队伍、发展理念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着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发展, 时期一直处于发展初期或者发展过程缓慢。在非学历教育级技能教育发展管理上, 各大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这需要各大高校高度重视。
2. 各大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在管理方面呈现多样化。
在管理方面, 各大高职院校呈现出两个层次:整体型及松散型。一般, 高职院校在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方面发展较好的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整体型发展方式, 针对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与规定, 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 针对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有着自己的管理模式, 自上而下自成一体, 这些高职院校对于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开展的各项活动积极配合并且在管理及监督方面都严格控制, 保证了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顺利进行, 对此还制定了严格统一的规范化制度, 对于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招生标准、收费标准、教学管理体制等。对于松散型的发展, 则是指部分高职院校对于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没有统筹的安排管理, 缺乏专门的部分进行管理及整治, 没有重视起来, 一般都是任其自行发展, 缺乏合理科学的管理。松散型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容易引起各部门的不良竞争, 在整体教学上存在很多弊端, 会严重影响学校形象。从长远角度出发, 整体型发展才是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良好发展的最佳选择。
3. 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理念较落后。很多高职
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发展缓慢, 其根本原因就是发展理念跟不上, 很多高职院校以学历教育为本, 认为学历教育才是根本, 忽视了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 认为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可有可无。学校领导对此认为是用人单位的责任, 缺少管理理念, 缺乏长远考虑, 对于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缺乏战略性思考, 这些直接影响了部分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发展。
4. 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就目前情况来看, 很多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模式都是沿用很久以前的教育模式, 对于新出的教育模式只是简单的加以应用, 重视理论的教学, 缺乏实践中操作, 实际操做能力不足, 缺乏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 对于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人才培养缺乏实际的调研, 这样就直接制约了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发展。
5. 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
很多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教学质量及师资力量薄弱, 直接对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教学者多是学校教师, 对于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都非常有限, 无法专心的管理钻研, 只是简单地将这作为一份兼职, 这样致使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很难形成专业的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教学体系更是遥遥无期。
6. 高职院校对于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社会意识差。
就目前来看, 人们对于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好无法完全认可与接收, 现在, 多数人还是认为学历教育才是用人单位的敲门砖, 是被认可的标志, 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1. 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结构不断转变, 科学技术及技能日新月异,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拥有的学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 要在工作中不断的丰富自己, 充实自己。技能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重要, 面对这些转变, 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就有显得非常重要了。
2. 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对于继续教育有重大意义。
当今社会, 拥有高学历的人才很多, 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 正是如此, 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上都是以学历教育为主, 现在需要打破常规, 深入发展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对于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发展, 要结合各行业的需求, 国家对于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也要提供相关的政策及资金扶持, 以便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3. 发展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 就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需求。
党在十六大、十七大连续两次提出, 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我国教育教育的总战略目标就是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 这一政策的出台, 更好的推动了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发展, 提供了有利的政治保障。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设计方面广,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现代社会人才的需求。
4. 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发展非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举措, 也是健全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之一。学校要转变领导层的管理理念, 办学模式要多样化, 灵活化。培育学生接受多方面多种形式的教育, 是学生成为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还可以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就业培训等, 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建议
近几年, 各大高职院校在重视学历教育的同时, 也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非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上面来, 积极地为学生及社会工作者提供学习的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基地, 不断的调整自身教学结构, 以适应学校及社会的发展。但是相比于现在的社会发展, 还寻在很多不足之处, 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改进。
1.提高各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思想认识。
1.1新时期新形势下,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方面, 终身教育体系又包含了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 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伴随着人的整个职业生涯, 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大意义, 是一种适合广大劳动者的终身教育。就目前来看, 想要完成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还是很困难的, 各大高校除了发展高等教育外, 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 完善教育职能。高职院校要转变当前的学历教育为重的观念, 同步发展非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
1.2开展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国家出资赞助, 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相当大, 但是各大高职院校的资金仍是匮乏, 相比于其他社会机构来说, 学校的教学资源还是很不错的, 学校要充分利用其这些资源, 多开展一些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培训活动, 是学校成为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培训的战略基地。
1.3推进学校教育体制改革, 加强管理体制, 培养高质量人才。高职院校大都涉及到非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 要想做好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 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 对于一些人们职业, 学校要及时调整专业, 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 及时掌握市场动态, 掌握好教学方向。提高学生的技能能力。针对企业职员及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价钱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互动, 对于企业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及时解决, 为学历教育的学生实习、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等打下基础。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能培训。
2.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培养模式
2.1构建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体系。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学校进步角度来说, 高职院校都应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从社会角度来看, 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 鲍威尔也曾经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 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在开展技术与职业教育时, 必须提高灵活性, 要针对不断变换的劳动市场来调整技能培训。从学校角度来看, 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对于高校来说, 服务社会是其职能之一, 其中最好的服务社会的方式便是为社会提供培训, 。因此, 高职院校要树立职业教育观念, 积极地做好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应将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与教学系统结合起来, 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应具有开放性及灵活性, 要积极的开展各种职业培训。
2.2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可依托企业拓宽教育渠道。很多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中及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开展工作中与企业脱轨。对于高校来说, 很多时候聘请企业的技术指导人员前来做技能指导, 以便学生接受最新的专业技术,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及场地作为实训室。高职院校的非学历及技能教育部分还可以借助企业获取最新的技能信息, 对于开展的培训更有针对性。
2.3完善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组织领导。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管理没有统筹的组织, 当地政府应与学校及企业共同努力, 做好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分头管理工作, 将已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充分了解现在行业的特色, 制定统一的标准, 此外, 还要加强对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监督管理。
2.4加大对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资金投入。对于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只是靠学校、培训机构承担费用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要加大对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的财政支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结束语: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必须创新发展, 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目前, 我国的各大高职院校正在非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开展方面已初见成效, 但是与国际发展水平还相差一段距离, 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同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 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将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工作推向良性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郑义寅论高校非学历教育工作的“五项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 2008年04期
[2]姚静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年。
[3]罗昌萍青岛市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战略研究[D].青岛大学, 2009年
[4]李川李刚普通高职院校发展非学历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成人教育, 2006, 8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篇11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生态;管理评价;梯次循进;和美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根基,长期以来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核心表现为:教育理念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质量观念不尽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教育管理实践的科学性、时代性明显不足,效率不高;教育评价难以体现素质教育本义和教育生态本真,难以体现完善意义的教育质量;譬如“抢尖办学”、“拔尖教育”、“圈养式育化”、 “重智轻德”、“升学论质”、“分数比优”、“演导式教学”、“被动式学习”、“挤压式提质”、“盲从式择校”等怪象和问题。这些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虽然有多种强大的社会历史成因,但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促进科学发展的深层障碍。抓住教育理念、管理和评价这些核心问题,大力推进实践创新,积极探寻解困路径,是教育者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自觉。
梯次循进教育综合管理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根植于西北山区农村学校和国家级贫困县三十多年的自觉创新实践,致力于还原教育生态本真发展、积极建构破解素质教育实践难题的新理念、新管理和新评价的理论体系、运行活性机制和方式方法,努力探寻一种激发生命能量、激励自我实现、提高管理效能、完善质量研判、推进均衡发展、追求生态和美的教育科学发展路径。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梯次循进教育的创立,经历了30 多年大时空、多层面教育综合管理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生成过程分为20世纪80年代“主体能动的量化积分绩效管评”、90年代“全员激励的合作共生效能管评”和本世纪初年“多元多样的有机和谐生态管评”三个实践阶段,后又经过国内各地6年多“合作实验的借鉴应用与成果转化”的实践检验过程。
1.直面的教育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我和我的团队推进教学方法、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评价创新,在教学方面着力解决了方法陈旧、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新要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班级管理方面,着力解决学生全面发展取向偏失和自主进取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学校管理方面,基本解决了对教师劳动缺乏客观绩效评价、没有量化考核标准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推进县域教育质量管理评价创新,着力解决县域中小学校办学差异较大、自主发展动力不强,教育管理粗放、作风不实、效能低下,师资队伍培训不够,教学方法改进缓慢、教育督导滞后乏力,薄弱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农村学校办学困难等问题。
本世纪初年至今,我和我的团队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创新,着力解决学校间办学水平不均衡,管理模式“一刀切”,评价方式相对单一,教育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教育评价思想和方法片面消极、教育回归科学思维保守,关注个体生命发展知行缺失,以及“唯升学率”、“唯分数”取向追求等问题。
2.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1)第一阶段改革的实践特征表现为“原点驱动、因人育化”。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促进自主发展;在班级管理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学校管理中,立足教师工作职责和职业规范,注重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积分制度推行量化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以工作劳动效果相对发展变化的比幅诊断研判质量和发展,推行绩效评价。
在教学中,总结推行了“互动互感规程”的课堂建构新模式,开展了“激发兴趣、扩大阅读”的教改实验,坚持革除“满堂灌”,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探索建构“双边互动、精讲多练”的新模式,把教改重心放在学生主体“学”的关注点上,通过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着教与学的自信。
在班级管理中,树立起了“人人都是好学生”的教育教学观。坚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推行了“五步行法”,在“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体现学生多元发展进步的多样化激励项目,激发了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班级生活充满活力。
在学校管理中,推行“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积分制”改革实验,从“德、识、勤、责、能、绩”等要素出发,提出工作目标要求,坚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的“量化管理”模式。坚持质量提升的立体控制和生态发展判识,平行分班,不设重点班,积极构建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生态人文环境。
(2)第二阶段改革的实践特征表现为“分类助进、效能激励”。20世纪90年代,在县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实施按地域、分类型、划层次的分类助进,以“最近发展区”目标激励发展进步,以“上等升级、达标超越”活动激励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县域推行“教育教学质量等级目标管理制”改革实验,对全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分类定标、分类施管、分类论质、分类论奖。在此期间,率先推行“中招加试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实验”项目改革。
(3)第三阶段改革的实践特征表现为“相宜惠人、和美发展”。在推进县域教育发展中,关注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采取“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和“发展性效能评价”方式,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等级、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个体、群体、群落发展对象,实施生态化管理评价。
在全县推行“教育教学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评价”,以促进“管理互主体认知统一”的制度设计,强化改革的制度支撑;以搭建“校际公平竞争平台”的合作共生机制,激励所有发展对象自主创新,以实行“主视增值效能”的评价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发展管理新常态,以坚持“差异论质激励”的人本生态发展标准,彰显教育管评实践的活和效能,实现教育人文生态和美发展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
三、梯次循进教育成果的主要内涵
梯次循进教育教学综合管理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坚持从现代哲学的认识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出发,以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为中心,以人的生命幸福为目标,以人的素质全面养成为中心,以科学管理评价为导向,主张教育活动自觉回归教育科学,还原教育生态本真,坚守教育教学规律,立足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和人的终生发展需求,追求教育科学管理评价的理性认知和实践效能;强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维护学生的尊严、自信和自由,关注和促进每个人积极能动地自我实现。着力在实践中解决好教师对学生、校长对教师、教育局对学校和校长的科学评价激励的问题,引领教育工作者直面基础教育发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锐意改革,自主创新,积极探究破解的策略和方法。
梯次循进教育倡导“以人为本,把人当人,看每个人有才、有用、有作为;因人育化,把人当有个性的人,让每个人可能、可为、可发展;相宜惠人,把人当自觉发展的人,使每个人自主、自强、自幸福”的人本生态发展理念,理性揭示如何看待人、如何发展人、如何成就人的科学发展知行意义。其本质内涵为:“以人为本、差异公平;原点驱动、因人育化;分类助进、效能激励;相宜惠人、和美发展”。其体系结构要素和实践操作模型表现为“六大系统、互动互感规程、五步行法、六要素管评、四环控制、三维导式、七环教学、跨区联评、三活效能”等,构成了系统化、规律化、程序化、操作化、制式化的形态机制,其应用范围涵盖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质量监测与评价、学校管理和区域教育发展管理等广阔而宽泛的领域。
梯次循进教育主导“唯物唯人、尊重差异,关注个性、因人育化,主导自主、全人育养,人尽其能、全面发展”的施教理念和实践;主导“关注基础、最近组类,按类定标、立体比较,动态要求、激励超越,合作竞进、和谐发展”的施管理念和实践;促使发展对象能动、自主、适宜、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体现制度化、精细化、人文化、效能化、科学化有机统一的现代教育管理评价文化因子。
“以人为本,差异公平……”是梯次循进教育的本质内涵。“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社会发展和生命成长价值,坚持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追求教育服务人的全纳性功能作用和全人性发展效能;“差异公平”关注人本生态的不同状态,强调要尊重个体生命差异,主张教育服务于人的地位权利平等化、发展方法个性化、发展途径多元化,促进教育实践的科学化,实现教育公平。“原点驱动”关注教育对象本原和发展的基点,强调教育实践活动的适切方法选择,以焕发人的自觉能动和创新活力,追求人本的可能、可为、可发展的本能、力能和效能的进取意义;“因人育化”关注人本个性材质和智能,强调育人实践的适切途径和方法选择,追求人本适宜发展的生态意义;“分类助进”关注不同层次个体、群体、群落的发展态势,研定梯队归类,类队标准,类进目标,设计策略和类别的显性提示和隐性暗示,强调管理活动行术攻略的方法选择,追求相互竞进、自我超越的实践效能;“效能激励”关注人的本原和发展差异基点上的发展增量增值的提高进步幅度和可持续发展态势,强调激励的主体对象发展生成的研判价值;弃除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标准的论质评价行为,追求评价激励的生态助生效应、公平公正意义和科学导向作用;“相宜惠人”关注教育管理互主体行为作用于实践的方法选择,强调教育管理机制、制度和方法的科学性和适切性,追求教育互主体教学相长的宜人、助人、惠人实践效果;“生态和美”关注教育科学、公平、和谐发展的实践目标取向,强调教育服务于人的自我实现的路径选择,追求教育生态和谐活美发展的理想归宿。
梯次循进教育实践探索关注每个生命主体的发展意愿和最大成长潜能,强调“点燃每个人的发展激情”,“让每个人奋发有为”,“让每一个人各得其所的适宜发展”,“让每一个人体验发展的快乐”,促使所有教育对象实现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坚持为人的自我实现创设和提供和谐发展环境、均等的发展机会、适宜的发展空间,促使每一个人的自主作为并通过自身不断努力获得更广阔、更深远的生命意义,实现个体精神成长和生命价值,充分感受属于自我的人生幸福。
四、改革探究实践效果及成果转化的社会效应
梯次循进教育发源于西安市蓝田县白村中学,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历经了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积淀,是集体实践智慧的结晶,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产物,体现出了蓝田教育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创新精神、理想追求和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先进性和示导性。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白村中学连续保持了30年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一等奖”、28年中考总评成绩“全县第一”的殊誉,创造了“白村现象”,打造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先试行量化管理的实践典型。
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现今仍是省级贫困县的蓝田县,在县域范围全面系统推行梯次循进教育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教育管理质量跃上新台阶。新世纪迄今,经过“十二年四个管理周期”实现了高考二本上线人数由长期徘徊在400人左右达到突破2000人大关的目标。蓝田教育人文生态不断趋向和美发展,取得了超越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跨越式提升,跻身于“全国教育典型”行列,并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和生力军。
2008年4月,在陕西西安召开的、由中国教育学会、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教育厅、《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农村教育发展与管理研讨会”,专题推介梯次循进教育实践做法和经验,与会专家和教育部领导对蓝田的改革创新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会议认为,蓝田县梯次循进教育综合管理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从人本生态实际出发,关注个体、个性差异,推行多元目标、多元培养的梯次式管理、梯次式评价、梯次式论质、梯次式激励,努力还原教育生态本真发展,这一改革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西安会议”以来,全国一千多家教育机构和学校赴西安蓝田县学习借鉴。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四川省邛崃市等各地一批实验区县和实验学校将该成果应用于区域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之中,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显著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适宜和持续发展。
河南息县在全县范围内以行政手段推广应用该成果,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创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了县域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赢得了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和充分肯定。
随着改革的深化、研究的深入、成果的转化和效果的彰显,国内几十家媒体跟踪报道了改革经验和实践成果,梯次循进教育理念的社会效应不断扩大。
2009年,我撰写的《素质教育梯次发展管理评价实践研究》一书获西安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2009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内参《情况反映》(第208期)《蓝田县实施“梯次发展教育”破解农村素质教育难题》指出:“蓝田经验是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农村教育上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应加以推广。”
2011年4月,西安市教育局下发文件在全市推行梯次循进教育。
2011年5月,陕西省教育厅号召全省学习借鉴梯次循进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经验。
2014年,梯次循进教育改革经验和实践成果,获得教育部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外的教育专家对该研究成果也给予了一定关注。美国AGTA教育机构的Steven Wilson(史蒂文·威尔逊)认为:“The great methods which are explored by the educator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China in their practice are worthy of being learnt or used for reference by us.”(中国山区的教育工作者们在实践中探索出这套方法很了不起,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成果主持人单位:西安市教育局)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发展趋势 篇12
我国物流业正在迅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物流管理教育滞后,物流人才缺乏。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是否能与时,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而物流管理的高职教育在我国物流管理教育中已经占了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在这个意义看,研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发展趋势很有必要。
二、国内外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1. 国外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亚尼桑那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西北大学、奥尔良州立大学等50多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其中部分高校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亚尼桑那州立大学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1],乔治亚技术学院广泛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专科生(刘萍等,2007)。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了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类型调查,其结果显示物流管理者具有学士学位占92%、硕士学位占41%、正式从业资格证书占22%(孙淑生等,2006)。1997年美国、欧洲及亚洲等国家提供物流高等教育的院校有180多所,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培养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学士(刘萍等,2007)。至2002年,物流高等教育增加到250多所高校,开设物流课程的大学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其中美国占了50%,德国为24%,英国和加拿大为3%等;其物流教育随着物流业的稳步快速发展,已逐渐成熟[1]。日本是世界上工业化生产与物流管理相结合最为有效的国家。日本许多大学都设有物流专业,许多大企业也设有物流研究、咨询、培训机构。物流教育和培训已形成体系(赵群等,2008)。
发达国家已形成一套全面的、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体系,从专科生、本科生到硕博士研究生都涉及到了,其教育很注重实践,也很重视在职人员的教育。对物流人才培养投资很大,在学历教育、取得正式从业资格证书投入的精力也很多。
2. 国内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上海市统计局提供的2001年数据资料显示,上海市物流业人才中研究生学历占2.28%,本科生学历占39.46%,大专生学历占58.26%。截至2002年底,上海市物流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中级职称的约占33.95%,具有高级职称约4.13%(梁慎刚等,2004)。2005年,我国14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101所。多个与物流或职业认证标准相关的机构推出了若干种物流职业认证培训[2]。根据对上海物流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有57.62%的有学士学位,3.81%的有硕士和博士学位[1]。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从2001年的1所发展到2007年160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突破450所;中专、高职高专、本科、硕、博士研究生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邓冬梅等,2007)。北京科技大学和北方交通大学是我国开展物流教育较早的学校。北京科技大学从1984年培养物流硕士生,1993年设立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至2003年已培养了11届本科毕业生及不少的硕博士研究生。北方交通大学1979年开始招收材料和供应管理本科生,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99年物流管理专业并入市场营销方向。2003年物流管理专业属工商管理中的物资管理,而博士生教育设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下(潘安定等,2003)。
从上述论述中,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或单个院校的角度来看,物流管理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发展壮大,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管理的教育还很落后,培训员工的企业不多,力度也不够。
三、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发展趋势
戴士弘(2007)认为高职教育是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个要求把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区别开来[3]。从资料的检索情况看,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发展研究比较少,大多是谈论教育改革,课程的设置问题。不论是哪个方面,都要结合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来设置与安排。
1. 与时俱进的物流教育思想
物流教育思想要与时俱进。我国物流教育与经济实践在迅速发展。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将我国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物流教育的变化首先是转变物流教育的思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出我国实用的、急需的物流人才,改变过去只重视理论、知识;不重视实际能力的状况。另外,物流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为人处世、社会适应、心理承受等能力。
2. 国际化的物流管理教育
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物流市场把全球连成一体。在物流行业竞争中,我国要面对进人大量外国物流企业,并与其展开竞争。因此,行业国际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物流教育必然注重国际化.对于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国际化教育,如开设国际物流管理、商务管理及相关课程,把英语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引导同学们参加并尽量通过六级英语水平考试,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3.“定单式”教学的目标导向
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应更重视实用技能,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未来物流人才必须突出综合素质,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在学中干、干中学,在操作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在实践中又深化理论。具体做法:学校就培养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如三年制的学校,可设置学生在企业半年学校二年企业半年。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在企业见习。
4. 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课程特色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各高职院校要突出特色,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广的应用性人才。因此,课程体系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有机整体,避免相互割裂或重复讲授。另外,教学课程突出特色,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而设置,对于女子学院的学生,课程要设置《女性学》及相关课程;根据不同方向开设不同的核心与选修课程。
5. 物流管理实训教育综合化
实训室建设将从各个系的实验室建设向院级的实训中心转化,从单一的实验室建设向综合实训实验室转型(其中软件要集成),从重视实验室软件、硬件的建设向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转型。其中课程体系分为几个层次:即课程实训体系、专业实训体系、综合实训体系、岗位实训体系。对应相应岗位的实训体系,各个学校在进行实训室建设时应有战略眼光,在后发优势基础上,建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训室(中心)。
6. 实训方式生产化
按照企业需要与企业签定和约,“定单式”的培养学生。有些企业不太愿意接受这种方式或接受的学生很有限。因此,要发展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即把企业搬进校园,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学到在企业才能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及工作活力。
7. 企业将更重视员工培训
日本企业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员工与经理的培训机会均等。企业可以把员工送到学校学习,学员努力学习也可以获得毕业文凭和课程结业证书;教师可直接到企业给员工授课,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员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培养员工的应变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现状,接着分析了国内教育的不足,最后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其趋势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国际化教育内容、“定单式”教学目标;内容综合化、课程特色化的教学;教育综合化、方式生产化的实训;企业将更重视员工培养等。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育,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学报,2006,(8):22-23.
[2]王强.物流管理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现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8):105-108.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推荐阅读:
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07-06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0-28
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12-09
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10-08
矫正与发展并进学优生心理教育论文10-27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06-14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工作计划08-23
高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07-09
以心理励志教育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10-24
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