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收支(共4篇)
医疗收支 篇1
卫生管理部门在过去已实施了诸多医药费用控制政策, 如“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医药“收支两条线”管理等,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克服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 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 促进医院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提升医疗质量。
近年来, 某市医疗中心坚持以降低患者医药费用为重点, 改进医院内部管理, 优化服务流程, 规范诊疗行为, 全面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赢得了患者的好评。该医疗中心通过较适宜的指标监测医院的收支结构, 科学反映医疗质量改进、费用控制的进度和效果, 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一、指标定义
简介
二、监测方法
每月从财务系统中取数, 计算得出监控指标值, 提供给医院管理层作决策参考, 通过医院各部门的努力将收支结构维持在合理水平, 促进合理用药, 提升管理效率。
三、医疗质量改进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 规范诊疗行为, 改进医院内部管理, 降低病人医药费用, 医疗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持续改进措施。
1. 控制管理费用, 建设绿色医院
建设绿色医院被列为医院五个目标之一。倡导绿色发展、崇尚绿色生活、建设绿色医院得到了医疗中心全体员工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 节能环保在员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到体现。
(1) 照明节能:注意节约用电, 杜绝长明灯。
(2) 空调节能:空调夏季不得低于26℃, 冬季不得高于20℃, 使用空调时需关好门窗。
(3) 无纸化办公:倡导通过办公网办公。
(4) 其他: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米饭按重量收费, 减少饭菜浪费;减少制造生活垃圾, 减少更换垃圾袋的频率。
2. 控制药品收支
(1) 临床药师指导用药。临床药师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提供药学技术服务, 保证用药安全, 促进合理用药, 提高医疗质量。实践表明, 临床药师在下列几个方面对促进合理用药有突出成效:参加病例讨论, 提出用药意见和个体化药物治疗建议;审核专科病房患者用药医嘱, 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定期为临床医师、护士提供合理用药培训和咨询服务;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指导安全用药;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实施处方点评与超常预警, 促进药物合理使用。
(2)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一是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 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杜绝医师违规越级处方的现象;二是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动态管理, 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数量, 保障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结构合理;三是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 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 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病例;五是建立抗菌药物质量控制指标。质控指标的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 同时,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三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 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 仍连续出现两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 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六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公示制度。医务部定期公布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及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
(3) 阳光用药制度。医疗中心除引入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实时采集处方信息、预警异常处方、监察处方用药金额、用药频率外, 还实施阳光用药公示制度。药学部负责对中心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日常监测工作, 及时对药品资料进行监测管理。根据监测系统统计结果, 定期将每月药品使用排名前十名的抗生素、西药 (除抗生素外) 和中成药三类别使用科室和个人用药排名表报医务部。医务部负责对科室和医生合理用药的日常管理工作, 每月在办公网公示使用排名前十名的抗生素、西药 (除抗生素外) 和中成药分别对应的第一名医生名单。通过公示促使临床合理用药, 降低药品费用, 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4) 处方点评工作。处方点评工作通过三种形式开展:一是门、急诊处方点评。门诊药房药师每月按不少于总处方量的1‰进行随机抽查, 点评的处方绝对数每月至少100张;二是住院医嘱点评。住院药房药师每月按不少于出院病历数的1%进行随机抽查, 点评的出院病历数绝对数每月至少30份;三是临床药师点评。临床药师每季度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等专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点评。
处方点评结果以书面形式或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定期上报药学部负责人、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务部、卫生部抗菌药物监测网。医务部进行审核并根据点评情况组织专家讨论制定相应政策:对药物进行限制性使用、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对严重违规情况进行奖惩等。
3. 控制材料支出:二级库房标准化管理
作为医院医、教、研等物质基础的医用卫生材料, 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 卫生材料的使用量迅速增长, 成为仅次于药品的第二大商品服务类支出项目。因此, 如何对卫生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在保证临床需求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降低卫生材料的总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卫生材料在医院内部的流通环节有:申请、采购、入一级仓库、申领、入二级库房、使用。目前, 各医院日益认识到卫生材料管理的重要性, 越来越重视材料流通环节的管理, 但采取控制措施往往集中在前四个环节, 而忽略了二级库房的管理, 并没有真正对卫生材料进行全程的管理, 从而可能造成积压、流失、资金不合理占用、材料过期等现象。
针对上述情况, 医疗中心成立二级库房项目组负责中心二级库房标准化管理。项目组统计了三院区二级库房的数量, 调查了各库房的环境和储物条件, 对中心二级库进行了统一安排;根据各病区、科室情况制定二级库房的基数, 严格按基数申领;对二级库房内材料按照ABC分类法管理;与一级库房紧密联系, 保证基数消耗的及时补充。
二级库房的标准化管理使医疗中心真正实现了卫生材料的全程管理, 做到按需而购、量出为入, 提高材料周转率, 避免闲置浪费, 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降低医院卫生材料成本。二级库房管理模式的转变也同样提高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 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了医疗中心又快又好地发展。
四、效果及讨论
经过为期一年的持续改进, 医疗中心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药品、卫生材料支出率、管理费用率分别比前两年平均值降低0.59%、1.23%、0.92%, 医疗质量改进措施的积极效果在监控指标上得以体现。
监控指标各月数据图1所示, 处于波动状态, 未呈现出明显、持续的下降或上升, 主要是因为三个指标都是成熟的财务结构指标, 结构水平已维持多年, 难以在短期内产生结构调整。这为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进一步持续改进的需求, 中心应该继续监控收支结构, 运用PDCA工具, 分析收支结构变动的方向及原因, 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本研究的局限是, 本研究的监控指标是项目组通过文献评阅和专家咨询后整理修正而得。考虑日常监测操作的简便性, 未设计系统性的监控指标体系, 也未对选定的三个指标展开设计明细指标, 不排除遗漏某个有价值指标的可能性, 以后的研究需进一步完善。
本次仅研究医疗中心的指标变动情况, 受行业标准可获得性的限制, 未引入行业标准。以后的研究可以引入行业标准, 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比较能反映本医院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更能客观评价医院的收支结构状况, 综合评判医院经营状况, 有助于提升医疗质量, 发现管理短板, 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爱田, 钱东福, 闫保华.医药费用控制指标体系的确立及应用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9) .
[2] .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院财务与会计实务.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2.
[3] .刘俊兰, 翟树悦, 刘子先等.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8 (9) .
[4] .徐力新等.新编医院会计实务指南.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医疗收支 篇2
(讨论稿)
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县卫生局、财政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的管理,加强宏观调控,保障资金合理、有效使用。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皖政[2009]122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预算编制范围和时间界限
(一)全县政府举办的各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含所属分院),以下统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须按要求编制预算。村卫生室财政补助收入列入所在地镇卫生院统一预算。
(二)预算编制时间界限。预算年度自公历2010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二、预算管理职权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权。根据前三年收支情况和预算年度收支增减变化因素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经院务会或院职代会审议通过后上报县卫生局审核。
(二)县卫生局职权。审核、汇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度预算建议草案,报县财政局审定。
(三)县财政局职权。审核并批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度预算和
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修改或撤消不适当的预算、决算;审查和批准预算的调整方案。县卫生局财审股负责监督预算的日常具体工作执行。
(一)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年度预算的依据
1.上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县政府和县卫生局下达的卫生事业发展计划;
2.前三年的预算执行情况; 3.本单位定员、定额标准; 4.本单位的业务规划及工作目标。
(二)编制预算表的内容。包括基本数字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其他收支明细表、固定资产购臵明细表、大型修缮明细表。
(三)基本数字表的编制。按县编制、人事、劳动等部门核定的实际情况填列。业务工作量指标根据上年及本年度增减变化情况预算填列。
(四)修购基金预算表的编制。一是设备购臵预算,要经过使用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医院院务会进行充分论证而确定,按设备名称逐一填写。基层医疗单位日常购臵单价在500元以上的、专业设备在800元以上的设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均属固定资产购臵。二是大型修缮预算,由基建后勤部门、财务部门及医院领导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论证后确定的大型修缮,按各项目逐一填写。基层医疗单位5000元以上(含5000元)的修缮项目均须编制大型修缮预算。
(六)收支预算表的编制 1.收入预算的编制
(1)经常性收入核定。医疗服务收入按照前三年医疗服务平均收入,综合分析物价、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等相关因素,并考虑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基本医疗服务收入的影响合理核定,其中药品收入根据药品采购价格和合理(上年)用药数量核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根据服务人口、单位综合服务成本及核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数量、质量核定。按行政村农业户籍人口数核定补助标准,即12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行政村卫生室8000元,其中从资金由县统一安排到镇卫生院再落实到村卫生室。
(2)财政专项补助收入核定。基本建设和设备购臵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任务由政府按服务成本核定补助;人员培训和人才招聘经费根据有关人才培训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合理安排;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经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
(3)其他收入。根据以前年度收入水平并综合考虑影响收入的特殊因素合理核定。
(4)上级补助收入。根据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分配此项补助款额的计划指标、对计划年度取得此项补助的综合分析等,合理预计填列。
2.支出预算表的编制
(1)经常性支出核定。人员经费按定员定额的方式核定,核定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其中绩效工资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在人员岗位未确定前,按现有在册人员的工资水平进行计算编制;业务经费根据核定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 3
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数量、质量和成本定额(剔除人力成本)等综合核定,其中:专用材料费(含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按实预算,药品支出根据药品采购价格和合理用药数量、正常消耗及破损按千分之4‰计算等核定,其他商品服务支出参照上年标准按经常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的10%计算,提取修购基金、提取坏帐准备、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提取,日常设备购臵、大型修缮所需资金从提取的修购基金中列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支出原则上按镇卫生院12元/服务人口计算安排,村卫生室补助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中按3元/服务人口计算安排。
(2)财政专项补助支出核定。根据基本建设、设备购臵按中央、省、市、县规定计算;人员培训和人才招聘,标准:管理人员培训4000元/人,医护人员培训5000元/人,本科招聘20000元/人,专科招聘10000元/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等专项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进度、质量、效益等因素确定;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经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全额核定补助,抚恤金和生活补助按实计算。
(3)其他支出。根据以前年度支出水平并综合考虑影响支出的特殊因素合理核定,其中医疗赔偿支出、卫生统筹基金按经常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的1%核定。
此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支出,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臵支出,医改改制费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由县财政追加预算。
(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时,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予以足额安排,并在对其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程度、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等进行综合绩效考核的
基础上,由县财政根据考核结果予以拨付。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在2009年12月 日前,将本单位预算计划报县卫生局财审股,经审核汇总后报县财政局社保股。
四、预算执行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机构负责本单位预算的具体执行工作。主要任务是:
1.制定组织预算收入的制度和办法; 2.制定预算支出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3.督促各科室完成预算收入任务;
4.于季度终了10日内向县卫生、财政局汇报预算执行情况。
(二)县财政、卫生局负责全县医疗单位预算执行的具体工作 1.根据年度支出预算和各月用款计划,合理调度、安排经费支出,监督检查各单位管好用好预算资金,节约开支,提高效率;
2.指导和监督各单位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按规定使用预算资金; 3.对各单位预算收支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考核。每季度终了15日内编报、汇总分期的预算收支执行数,分析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向县卫生局、财政局汇报。
五、预算管理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实行 “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是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计划,它反映了卫生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规模和方向,是控制支出的工具。在把预算计划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以全面编制预算为核心,加强预算的执行和管理,是构建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关键。预
算管理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类资源得到最优配臵,提高运行质量,真正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价值最大化。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支出全部纳入县级国库集中收付统一管理,做到收入按政策执行,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及开支标准,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不得擅自改变支出用途,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预算调整
(一)经批准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但对政策性、突发性公共卫生支出导致预算发生变化较大的,要相应调整支出预算。由财会部门在认真核算的基础上,及时提出调整预算和财务收支计划的意见,由院长审查后,经院务会审议通过,报县卫生局审核、财政局审批。
(二)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县财政局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做出调整的,需经县卫生、财政局批准。
七、预算监督
(一)各单位所有收支均应纳入预算管理,不得设帐外帐,否则依照《会计法》追究院长和经办人员的责任。
(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接受县卫生、财政局业务股室有关预算的监督检查,按照要求,如实提供有关预算资料,执行财审股的检查意见。
医疗收支 篇3
1 医院医疗收支和患者医疗费用的关系及现状
患者医疗费用是医院医疗收入的来源, 医院总收入的绝大部分是医疗收入。医院建设发展、人员经费、日常医疗成本的支出绝大部分是来源于医疗收入, 因此医院从自身发展和职工利益出发, 表现出对医疗收入增长的较大趋利性, 热衷追求医疗收入高增长率, 并且以此作为医院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追求医疗收入增长表现到临床上是双面效果, 正面效果是医院积极延长门诊时间、提高床位周转率、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医疗机会和医疗便利, 但是负面的作用是检查多、开药多、耗材性手术多, 医疗费用非正常快速上涨,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医院目前在医疗收入与支出预算编制上没有约束, 医院内部缺乏控制医院医疗收入和患者医疗费用的动力, 有关管理部门多次要求医院对均次费用的增长进行控制, 但是各项措施均是治标不治本, 没有从根本上控制住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
增加医疗收入是导致患者医疗费用增长的直接动力, 因此控制医疗收入增长是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有效手段。通过核定医院医疗收支预算, 控制住医院医疗收入增长这个源头, 不仅可以短期内遏制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 更重要的是促进医院内部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 改变多年来医院的经济增长模式, 彻底治愈医疗费用非正常增长的顽疾。
2 实行医疗收支预算核定, 控制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思考
医院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医疗收支预算核定来控制医疗费用高速增长[1], 工作重点有编制全面预算, 制定预算核定方案, 做好预算核定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包括预算评审、核定批复、预算调整审批及考核奖惩等。
2.1 做好医院全面预算编制
全面预算编制是预算收支核定的基础, 全面预算编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预算收支核定的效果, 医院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工作。预算编制以医院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为依据, 对医院及医院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使用、控制、考核, 将一系列预算按其经济内容及相互关系有序排列组成一个有机体。建立健全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在内的预算管理制度。
2.2 医疗收支预算核定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 从核定医疗收支预算入手, 控制医院医疗收支快速增长, 主要是通过核定医疗收入预算控制医疗收入增长率 (重点控制均次费用增幅) , 降低药品收入和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 通过核定医疗支出预算控制医疗成本增长率 (重点控制人员经费) 。
2.2.1医疗收入预算核定。
医疗收入预算采用增长率控制方式核定, 医疗收入结构预算采用结构比例方式核定。医疗收入预算增长率核定可以由基础增长率和浮动区间两部分组成。基础增长率适用于同级同类医院, 以上年经济社会总体增长情况、人均收入增长情况、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等为依据, 充分考虑医保筹资情况和支付政策、医疗服务价格变化等因素来制定。浮动区间是针对预算医院的具体情况, 在基础增长率上进行一定比例的上浮或下浮。浮动区间是以近三到五年预算医院医疗收入增幅、门急诊及出院均次费用增幅情况与同级同类医院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来确定。对近三年医疗收入、门急诊及出院均次费用增幅较高 (高于平均水平一定比例) 的医院适当下浮收入预算增长率, 以遏制其较快增长趋势;对近三年医疗收入、门急诊及出院均次费用增幅较低 (低于平均水平一定比例) 的医院适当上浮预算增长率, 以满足医院长期正常发展需要。
医疗收入结构主要是指药品、医用耗材、医疗服务等内容在收入中的比例情况, 在预算核定中也要求达到合理的结构比例, 重点控制药品和医用耗材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 具体按不高于或低于上年执行水平要求进行预算核定。
2.2.2 医疗成本预算核定。
医疗成本预算采用与医疗收入增长率同步控制方式核定, 重点支出预算采用结构比例方式核定。医疗成本预算增长率核定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核定。并且要求医疗成本预算增长率不应高于医疗收入预算增长率。
对医疗成本重点支出预算的核定以人员经费和学科人才培养等支出项目为主要核定内容, 通过控制重点支出占支出比例的方法核定。人员经费占支出比例原则上不高于上年度执行水平, 在医疗收入和均次费用增幅有效控制、业务量增长高于医疗收入增长、药品费及卫生材料费支出占医疗成本比例降低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人员经费占支出的比例。为了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满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逐步提高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支出占支出比例。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因实际情况, 迫切需要快速发展的医院, 可按实际需要列明有关支出预算, 申请核定。
2.2.3 预算核定的执行与调整。
收支预算核定下达后, 医院必须严格执行核定的医疗收支预算。在执行中医院应将预算按照组织架构或核算单元分解到责任主体, 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财务部门应有专人跟踪监控全院预算执行情况, 设置预算执行预警线, 发现有预算在执行中达到预警线的情况, 要立即与预算责任人联系提高防控意识。要定期将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 及时发现偏差、查找原因, 采取必要措施, 保证预算整体目标的顺利完成。
预算核定指标一般不应调整, 但在区域卫生规划、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 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需要调整有关收入或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的情况下, 医院可以按照规定程序提出调整预算建议, 报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进行调整。
2.2.4 预算执行的考核与奖惩。
要求医院内部要加强预算执行结果分析和考核, 并将预算执行结果、成本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和业务工作效率等一并作为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立与年终评比、内部收入分配挂钩机制[2]。
年度终了, 医院主管部门对医院预算执行情况应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考核结果直接与下一年医疗收支预算核定挂钩。预算核定执行较好, 并且有效控制了医疗收入和医疗成本上涨幅度的医院在下一年核定预算时提高人员经费占支出比例。对预算核定执行较差收入支出增幅居高不下的医院, 应核减下一年医疗收入预算增长幅度, 必要时采取“超收上缴”办法进行惩戒。在院长绩效考核体系中纳入预算执行考核内容, 计入考核分值, 对考核不合格的院长按照绩效考核办法进行处理。
3 今后在核定医疗收支预算工作中还应注意的问题
3.1 保证医疗业务正常增长
控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目标是满足公众对公益性医疗服务的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医疗服务需求量必定会不断增长, 控制医疗收入支出的不合理快速增长应避免妨碍到正常医疗业务的增长。在制定医疗收入预算基础增长率时应充分预测到正常业务增长因素影响, 给正常业务增长造成的医疗收入支出增长以足够空间, 并在预算执行过程对业务量予以充分关注。年终预算核定考核时应视业务量增长情况, 对医疗收入预算指标进行调整。
3.2 监控门急诊及出院均次费用增长
门急诊及出院均次费用直接关系患者利益, 在医疗收支预算核定中将门急诊及出院均次费用增长与医疗收支预算浮动增长率挂钩, 间接起到控制门急诊及出院均次费用增长的作用, 但是短期内门急诊及出院均次费用增长率仍有可能出现波动, 因此应加强对门急诊及出院均次费用进行监控, 对控制不力的医院应及时发出警告。若普遍存在以上情况, 应考虑在修订完善预算收支核定办法时, 增加对门急诊及出院均次费用的控制指标。
3.3 促进改变医院人员收入分配模式
医疗收入增长的直接动力是医院人员收入的增长, 因此在控制医疗成本的同时也应高度关注医院人员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医院人员收入增长幅度不得超过医疗收入增长幅度,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人员收入增长率指标或人员收入总额控制数, 以有效控制医院人员收入的非正常增长, 促使医院转变人员收入与医院或科室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的分配模式。
3.4 有效保护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
在实现医疗费用控制的目标过程中, 有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医护人员对个人收入增长期望值的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应高度重视对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保护。加大对职工非经济薪酬的投入, 努力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大力支持学科建设, 帮助医护人员在专业领域内取得更大进步, 增加一线工作人员晋升比例, 改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 赋予员工参与医院管理的更多权利和机会, 提升企业文化, 提高职工幸福感。
实行医疗收支预算核定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应紧紧围绕坚持公益性、保持高效率、调动积极性的工作目标, 积极发挥预算管理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调控与导向作用, 注重医院内涵发展和运行质量, 加强规范和控制药品及卫生耗材使用, 促进医院内部运行机制转变, 提升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证公立医院合理的经济效益, 同时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摘要:以新医院财务制度有关医院预算管理规定为依据, 探索医院主管部门对医院实行医疗收支预算核定以控制医疗收入增长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的新途径, 重点阐述了对医疗收支预算核定的内容和核定方法及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医疗收入和支出,全面预算,医疗费用,预算核定
参考文献
[1]周琦.浅谈卫生主管部门如何做好医院预算审核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1) :169.
加强财务收支控制 篇4
1、单位全部财务收支均应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按照政府和各级财政部门规定的程序、方法、标准或定额编制部门预算,统筹安排资金,保证基本支出,确保收支平衡。
2、遵循“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
各项非税收入应实行收缴分离、罚缴分离,不得坐收坐支,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入不入账。
3、各项经常性支出,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严格支出审批制度。
审批权限应根据费用开支的数额大小和重要性合理确定。
各项支出坚持“先报告,后支出”的原则及“自下而上”的审批程序,由业务经办人、财会部门、单位领导逐级签字审核审批。
会计人员应加强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规性审核,严禁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入账。
4、建立严格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专项资金收支计划应由单位领导集体审查,并提交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对批准的专项资金应进行专项核算,并按照要求定期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专项资金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严禁侵占、挪用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