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制

2024-08-07

经济责任制(精选12篇)

经济责任制 篇1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已纳入干部监督管理轨道, 以评价其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以及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情况, 同时也成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必要程序。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依据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对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 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的活动。经济责任具体包括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直接责任是指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律的行为以及失职、渎职的行为等。主管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应负有的除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责任。

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及审计内容

(一) 审计程序

1.接受审计委托。经济责任审计一般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下发委托书, 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该审计强调审计范围, 包括时间范围和内容范围, 时间范围是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任职期间, 审计内容后面阐述。

2.成立审计组。审计部门根据审计项目情况组成审计组, 当审计组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员有利害关系时, 应遵循回避制度。

3.做好审前调查。通过审前调查, 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 这样在实施审计时就能够抓住重点, 直奔主题, 从而减少盲目性。

4.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对审计实施的全面规划, 是整个审计实施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个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提高审计质量的灵魂, 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 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控制作用。

5.下发审计通知。审计部门应至少提前5个工作日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审计通知应列明审计组组长和审计所需初步资料清单。被审计人员应撰写述职报告, 并于审计现场结束日前送交审计小组。

6.召开首次会。被审计人及其接任人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应当参加审计首次会。审计组应介绍审计方案, 包括但不限于:审计目的、范围、程序、要求、初步日程安排。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应向审计组介绍, 包括但不限于:任期内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资产质量、内部控制、经营绩效、生产经营概况以及“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情况等。

7.实施现场审计或报送审计。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应及时完整地向审计组提供审计所需资料, 如实回答审计组提出的问题。

8.召开末次会。末次会参加人员不限于首次会参加人员。审计组应将初步审计结果征求相关人员意见, 如有异议的应说明情况, 并提供补充资料。

9.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出具前, 审计组应当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交换意见, 并留下书面沟通记录。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意见需提供给委托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 评价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业绩以及对存在的问题应承担的责任, 为管理部门提供干部使用、考核的依据。

10.对审计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审计部门应根据所发现问题以及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进行跟踪, 决定是否进行后续审计。

(二) 审计内容

1.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会计核算是否准确、企业财务决算编报范围是否完整、经营成果是否真实, 以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质量是否相匹配, 有无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2.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财务收支的合法性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财务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收入确认是否完整、准确, 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有无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现象;企业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符合规定;企业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和有关资料是否相符, 有无账外资产、潜亏挂账等问题。

3.资产质量状况。企业资产质量状况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各项资产质量是否得到改善, 是否存在严重损失、重大潜亏或资产流失等问题, 企业资产是否安全、完整, 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4.对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负有的责任。“三重一大”事项是指企业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自行确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 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企业在该方面是否存在“一言堂”、“一支笔”现象。

5.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 主要试图解决三方面的基本问题, 即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与此同时, 促进提高经营的效率效果, 并促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6.企业经营绩效状况。在全面核实企业各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支出、利润等账务的基础上, 依据有关经营绩效评价规定, 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 以及企业资产运营和回报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7.个人财经法律法规遵循情况。财经法律法规包括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核实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内部规定, 以权谋私, 贪污、挪用、私分公款, 转移国家资财, 行贿受贿和挥霍浪费等行为, 以及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蓄意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等重大问题。

三、经济责任审计容易出现的问题

1. 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性。

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领导干部任期届满, 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 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各单位也都在执行该规定。但目前的现状是人都已经在新的岗位上任职了才进行审计, 这样就给审计人员核实问题、搜集证据、处理问题等带来诸多不便, 特别是已办理调任、升迁的领导干部若发现重大问题, 给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检查机关处理问题带来更大的难度, 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 审计评价不好把握。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工作之一, 它关系到领导干部任期业绩、升降等问题, 所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显得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审计评价要准确、客观、公正。但目前国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没有统一的标准, 审计人员难以操作。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标准, 以避免评价的随意性。

四、要审帮结合, 给被审计单位提出建设性建议

经济责任审计不但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 也是对被审计单位综合性的审计, 因而审计部门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给予企业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促进企业加强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

经济责任制 篇2

2013年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转变作风,实干兴企,创新强企,打造可持续发展力最强的汽车经销商集团。提高一体化营销考核力度及成效,加强县乡网络建设,打造城乡一体化营销竞争优势;实施机构创新,完成EAS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集团管控成效和运营质量;打造二手车及后市场业务集团集约化发展规模优势,拓展全价值链赢利能力;小额贷款快速安全规模运转,电动汽车内强外引,打造新的效益增长点;提高培训及绩效薪酬激励成效,优化员工结构,建立高素质高技能的精锐营销服务团队,进一步加强真诚服务品牌建设、形象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建设百年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以“创转调”为主导的运营方针:“创”即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要实施运营思路创新、技能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营销服务创新、管理培训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转”即转变商业模式,由重增量销售转到重存量销售,由重规模转到重质量,由重结果转到重过程,由重品牌转到重平台,由重指标转到重团队建设,由重一体化营销转到重一体化考核,由重传统营销转到重创新营销(如融资租赁、行销、体验式营销、全员营销、电话营销、互联网营销等),电动汽车由重外资合作转到自主做强并举;“调” 即调整经营结构,要调整产业结构以提升金融、备件物流及汽车制造改装对集团持续发展力的推动,要调整市场份额结构以提升县区市场贡献率,要调整品牌结构以提升中高强品牌占比,要调整利润结构以提升维修和后市场贡献率,要调整人员结构以保留高素质人才。

构建精细化经营管理体系:以全面推进EAS信息化系统为依托,优化集团各部室及品牌管理部管控质量及成效,提升业务模块整体创利能力及管理创利能力;强化区域管理职能与考核,提高现场管理质量和成效,提升区域营销服务功能;以一体化营销战略为平台打造多个品牌航母舰群,打造利益共同体,形成赢利合力;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预算有标准,考核有依据,厉行节约,力戒奢靡浪费,节约增效;推行业务流程再造与贯标活动,全面提升市场把握、品牌定位、宣传促销、商务政策利用、计划订单、网络建设、维修服务、二手车置换销售、后市场全价值链、客户关系管理等营销服务体系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

实施精兵强企人才战略:优化全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调查,建立职业发展双通道;优化人才竞争选拔机制,提升培训学校及梯队培养规模与成效,保证高质量人才输送与储备;加强培训训练,实施培训成效考核,大力开展岗位练兵与技能大赛,实施末位优化和双百人才战略(即全员100%技能评级认证、达到一定年限100%考取高级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精兵强兵团队。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向关键指标和关键项目倾斜,提高激励成效;强化教育引导及沟通谈心机制,广开言路和合理化建议,改善员工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大力开展各项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提高员工归属感和满意度,构建和谐奋进的内部环境。

根据2013年的市场发展趋势和集团营销力现状,集团确定2013年战略任务目标为:销车数量增长20%,达到12万辆(含二手车销售1万辆);维修台次增长20%,达到130万台次;销售收入增长20%,达到120亿元。

人事管理制度

㈠精兵强兵原则

通过提高人员素质和技能,精简人员,实施末位淘汰制;优化岗位职责,倡导岗位整合兼并,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实现精兵增资增效。

㈡全员营销,双向职业发展通道规划

一是黄金分割时间,每天10-14点的黄金营销时间内,全体管理及支援人员均要深入营销服务现场协助业务工作,其他时间才能进入办公室开展支援工作,以加强协作配合,提高销售质量。故全体支援干部职工均须取得营销员认证。

二是整合职责,提倡兼职,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高素质团队。

三是在对全体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测评及调查,记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档案,作为集团培养选拔人才基础依据。

㈢属地管理原则

所有驻县区人员,均由属地负责现场管理工作,包括绩效考核、晨夕会、考勤记录、劳动纪律、1

迎送问追、职业礼仪、职业道德、挂牌着装、5S、卫生安全等涉及公司发展、真诚服务品牌建设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各项综合管理工作。

所有派驻各单位人员现场管理工作,均由各单位负责,如财务/保险出单员/保险电销员/精品营销员/装饰工等人员均适应本规定。

㈣全员竞争上岗

对一般职工,实行各单位内部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干部及关键业务岗位,采取赛马机制竞聘上岗。

1、人才梯队建设

集团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各类干部竞聘均优先在人才梯队内选拔。人才梯队培训考核每年培训一次,历时半年时间(3-9月),合格者资格有效期为2年。分为中、初两级人才梯队,报名采取单位推荐和个人自愿报名两种形式。具体报名条件每年2月份公布。

2、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选拔机制—赛马机制

集团及各单位将空缺和新设的干部职位,面向全体员工公开招聘,其中梯队成员优先竞聘。

3、鼓励员工踊跃报名参与竞聘

所有干部竞聘均要严格按照集团规定程序规范进行,特别是公示环节,必须做到告知每名员工,尤其是驻外人员。要鼓励全体员工积极踊跃报名参与竞争。

4、职位异动规定

必须按调令规定时间报到,然后回原职位交接工作,交接时间不超过一周。干部均须填签交接表,专营店经理及以上干部还须进行职位异动审计。

㈤干部业绩评估

对集团聘任干部:实行“1+2”综合业绩评估:即“民主评议+绩效考核/述职”。其中民主评议每年进行两次,绩效考核分为月度和年度,述职可以提报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的方式进行。经综合业绩评估,对业绩突出的,择优升职;业绩好的,继续聘任;业绩差的,不再聘任,也可随时解聘。

对各单位聘任干部:实行“1+1”业绩累积评估。即“民主评议+绩效考核”。业绩突出的,可推荐集团聘任中级经理及以上职位;业绩良好的,单位继续聘任;业绩差的,不再聘任,也可随时解聘,并报人资部备案。

单位聘任干部,除集团另有任用外,如年中调动岗位,则职务自动免除。

㈥员工分级

1、干部分级

根据其管理职能的大小和创利水平的高低,从高到低依次分为高级经理、主管经理、中级经理、初级经理四个级别。其中,初级经理均由各单位聘任,中级及以上干部由集团聘任。

2、职工分级

根据其工作业绩、业务技能及综合表现等指标,从高到低依次必须分为主管、高级顾问、中级顾问、初级顾问、营销员、见习生六个级别(其他各个岗位参照此标准划分等级,可以再细分出更多的层级)。各级别标准如下: 主管:素质高、能力强,能够主持开展本部门或某项业务工作者。高级顾问: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特别高、客户非常满意、业绩前三名者。中级顾问: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高、客户满意度高、业绩优秀者。初级顾问: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良好、客户满意度高、业绩良好者。营销员:业务技能、综合素质及业绩均达到本岗位所需标准者。

经济责任审计“四忌” 篇3

一忌“快餐式审计”。有些地方在下达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时候,一下就是十几个或是几十个,而且这些项目时效性很强,往往要求在一个星期或十几天内全部完成。由于基层审计人员少,审计力量比较薄弱,因而普遍存在“赶项目”现象,审计人员只好理一理报表,抄几个数字便应付了事,审计质量可想而知,审计风险隐藏其中。因此,审计部门应该在平时的财政收支、预决算审计过程中,做好原始数据的积累,从平时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预决算审计做起,积累审计资料,从制度和程序上加以规范,积极建档立制,加强任中审计,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二忌“全面评价”。审计评价是一个审计结果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在评价方面往往有些束手无策,有的看到某一方面政绩比较突出便一好百好,大书特书,以偏概全,甚至把一些与审计无关的事情也写入审计报告。要知道,审计工作报告不是对领导干部的全部业绩的评价和鉴定,它只是以财务数据说话,实事求是,不能充当裁判员。

三忌“千人一面”。一份审计报告,应当坚持客观、公正,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等待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看了一份报告以后,便不愿意看第二份报告了。究其原因就是所有的报告除了数字不同外,几乎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其实,如果我们的审计再深入一些,工作再仔细一些,同时开动脑筋,勤于分析,就会发现各个单位、各个乡镇都各有特色,写出来的报告也自然会异彩纷呈。

四忌“光讲成绩不讲缺点”。由于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等问题,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多在于发现财经纪律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增加收缴额。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离任领导为了把审计报告做得“漂亮一些”,希望审计机关报告中多讲成绩,少讲或不讲缺点,审计人员也为了违纪款能及时入库或多收一点而网开一面。

铁矿山企业经济责任制考核 篇4

一、考核指标的确定

对以采选加工铁矿石为主的矿山企业而言, 其最终产品主要为铁精粉, 因而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主要是企业利润总额、铁精粉成本、铁精粉产量和铁精粉质量。

内部实际考核过程中, 我们导入了考核产量、考核成本、考核利润指标, 并作为与工资总额直接挂钩考核的指标;同时根据市场形势, 在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 标定各矿山铁精粉产量与品位最佳经济效益平衡点, 科学合理地制定各矿山铁精粉销售品位 (用户结算品位) 的控制限度和波动范围 (核定计划和目标销售品位值) 。并将铁精粉销售品位这一指标的考核, 融入并体现到利润、成本、产量指标的考核当中去, 加大考核和控制力度。

1.考核产量

按照含铁量法, 根据实际产量和对应的实际销售品位, 对比核定的目标销售品位核算铁精粉考核产量。

当实际销售品位≥目标销售品位时, 考核产量=实际产量;当实际销售品位<目标销售品位时, 考核产量=实际产量×实际销售品位÷目标销售品位 (即:考核产量<实际产量) 。

2.考核成本

为便于对成本进行全面动态管理, 实现从不同角度, 对各种成本费用进行全方位考察、全过程控制。在实际过程中, 我们对铁精粉全成本即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费、营业外净支出等各项成本费用进行整体掌控。同时测算考核成本时, 与考核产量建立对应关系。即:考核成本=全成本总额÷考核产量

3.考核利润

为便于内部考核, 我们导入了考核利润这一指标。一是考虑了消除外部市场价格波动, 对内部利润指标考核的客观影响;二是充分考虑实际存在的铁精粉质量波动对市场售价的影响。

考核利润= (锁定售价+浮动价差-实际全成本) ×实际产量。其中:锁定售价为年初核定的对应铁精粉目标销售品位的时点基价。

浮动价差为铁精粉实际销售品位对应目标销售品位波动形成的售价差额。

并且规定:当实际销售品位高于目标销售品位时, 每+0.1%相应浮动价差+2元/吨;当实际销售品位低于目标销售品位在0.2%以内时, 每-0.1%相应浮动价差-5元/吨;当实际销售品位低于目标销售品位在0.2%以上部分, 每-0.1%相应浮动价差-10元/吨, 同时关联 (实际销售品位低于计划销售品位时) 成本、产量考核超目标部分, 不作增提工资考虑。

二、工资总额的核定

每年年初由公司劳资部门一次核定各单位本年度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不含处级以上管理人员, 对处级以上管理人员单独实行年薪制管理和考核) ,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工资设计水平×核定考核人数。

1.工资设计水平

参照各矿山单位上年度制定的工资水平, 以及在公司生产经营中所处地位和生产环境 (区分井下、露天作业) , 考虑工资适度增长, 核定本考核年度内各单位在岗职工工资设计水平。

2.考核人数

(1) 实配在岗人数>定员人数的单位, 按定员核定考核人数, 超出定员的富余人员按设计计划档工资水平的70%核算工资总额。

(2) 实配在岗人数<定员人数的单位, 按实配核定考核人数, 缺员按设计计划档工资水平的70%核算工资总额。

(3) 年初一次性核定考核人数后, 除计划内定员变更或成建制划拨外, 增人不增工资, 减人不减工资。

3.工资结构

全额工资=基础工资+效益工资+辅助工资

(1) 基础工资:即岗位工资, 科级按其工资总额30%左右设计、一般职工按其50%左右设计。加班工资、病事假工资等以基础工资为基数计算。

(2) 效益工资:与本单位效益完成情况挂钩的工资, 不含各种单项及一次性奖。

(3) 辅助工资:年功 (技能) 保留工资、矿龄津贴、中夜班津贴、高技能人才津贴、岗位津贴、回民补贴、女工卫生保健费、班主任及护龄津贴等其他辅助工资。

三、考核方法的设定

建立起以“工效挂钩”为本质的主体经济责任制和专项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其中主体经济责任制是利润、成本、产量与工资总额直接挂钩的考核体制;专项经济责任制是由专业职能部门提出本专业的管理考核标准并实施考核工作, 考核结果作为各单位加扣工资总额的依据, 是对主体经济责任制考核的补充和完善。

1.成本指标考核 (设计挂钩权重50%)

依据公司制订下达的月份生产经营计划, 由资产财务部门针对各单位成本实际完成情况, 负责按月考核累计计算。

当月成本完成计划时, 提取计划档月工资总额基数的50%;完成目标时, 提取目标档月工资总额基数的50%。

当月成本超计划但未完成目标时, 超计划部分按一定相对额度 (K1) 增提工资 (K1=|B-A|×50%÷|C2-C1|, 其中:B为目标档月工资总额基数, A为计划档月工资总额基数, C2为当月成本目标值, C1为当月成本计划值) 。

当月并且累计成本超目标完成时, 按成本降低额的10%-20%增提工资 (累计平衡计算) 。

当月成本未完成计划时, 扣提当月计划档工资总额的30% (相当于按计划档工资总额基数的70%提取当月工资总额) , 其他挂钩指标考核不再考虑;累计成本完成计划时, 在实现的当月, 可一次性返还之前月份所扣的相应工资额度 (如在稽征当月内部工资调节税时作为应税扣除额考虑) 。

2.利润指标考核 (设计挂钩权重10%)

依据公司制订下达的月份生产经营计划, 由资产财务部门针对各单位成本实际完成情况, 负责按月考核累计计算。

当月利润完成计划时, 提取计划档月工资总额基数的10%;完成目标时, 提取目标档月工资总额基数的10%。

当月利润超计划但未完成目标时, 超计划部分按一定相对额度 (K2) 增提工资 (K2=|B-A|×10%÷|P2-P1|, 其中:B、A同上所述, P2为当月利润目标值, P1为当月利润计划值) 。

当月并且累计利润超目标完成时, 按利润增加额的3%增提工资 (累计平衡计算) 。

当月利润未完成计划时, 按利润降低额的5%扣提当月工资;累计利润完成计划时, 实现的当月, 可一次性返还之前月份所扣的相应工资额度 (如在稽征当月内部工资调节税时作为应税扣除额考虑) 。

3.产量指标考核 (涉及挂钩权重40%)

依据公司制订下达的月份生产经营计划, 由生产经营部门针对各单位产量实际完成情况, 负责按月考核累计计算。

当月产量完成计划时, 提取计划档月工资总额基数的40%;完成目标时, 提取目标档月工资总额基数的40%。

当月产量超计划但未完成目标时, 超计划部分按一定相对额度 (K3) 增提工资 (K3=|B3-A3|×40%÷|V2-V1|, 其中:B、A同上所述, V2为当月产量目标值, V1为当月产量计划值) 。

当月并且累计产量超目标完成时, 超产部分按20元/吨增提工资 (累计平衡计算) 。

当月产量未完成计划时, 产量比计划每降低1%按计划档工资总额的1.5%扣提工资;累计产量完成计划时, 实现的当月, 可一次性返还之前月份所扣的相应工资额度 (如在稽征当月内部工资调节税时作为应税扣除额考虑) 。

4.成本、利润、产量三项指标并行考核, 考核结果累加计算

当月考核最低工资提取额度, 不低于计划档工资总额基数的70%;亏欠追溯、填平补齐, 累计平衡计算。

经济责任制 篇5

瑞华凯里煤矿2012年经济责任制

为促进瑞华凯里煤矿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集团公司2012安全、生产和经营目标,经集团公司研究决定,制定以下管理办法。

一、2012任务目标:

1、安全目标:杜绝重伤以上人身事故。

2、商品煤销量:15万吨

3、利润:780万元

4、掘进进尺:2100米(含开拓进尺500米)。

二、工资支付标准及兑现办法:

1、工资来源:企业经营收入。

3、兑现办法:

(1)月度工资=销量×吨煤工资单价+煤巷掘进立方量×煤巷工资单价+岩巷掘进立方量×岩巷工资单价+利润×利润工资单价。

(2)奖罚:12月底对全年销量、掘进进尺、利润完成情况进行通

算通兑,以工资的形式一次性发放,即:12月份结算工资=全年销量×吨煤工资单价+全年煤巷掘进立方量×煤巷工资单价+全年岩巷掘进立方量×岩巷工资单价+全年利润×利润工资单价-1-11月份已发放工资。

4、安全考核办法:出现重伤以上安全事故罚矿长2万元/次、副矿长罚

1.5万元/次、矿长助理1万元/次。

三、有关说明

1、月度掘进计划、利润计划以矿编制的计划为准,但全年合计数不得低于任务目标数。

2、工资单价中含远征补助、住房补贴、下井津贴、夜班费、两节福利、取暖费、防暑费、住房公积金、年(季)度目标奖等各项工资福利费用。

3、工资分配:工资由矿长根据各岗位的安全责任和生产任务自主分配发放,报市场化办公司审查。

4、各类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按标准足额交纳,否则不得发放工资。

6、本规定由集团公司市场化办公司解释执行。

四、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

经济责任审计 篇6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要求,铜川市审计局快速启动了绿色审计,首次将“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列入铜川市新区管委会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对铜川市探索绿色审计思路、模式,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总结积累了绿色审计经验,同时也增强了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绿色责任”意识。(王涛)

◆临渭区

为贯彻落实新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临渭区审计局采取四项措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全面高效完成。一是在项目安排上,整合审计资源,打破股室界限,分类分批实施;二是在审计过程中,要求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调查、经济效益等审计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利用审计管理系统平台,实现0A与A0交互使用;三是要求各审计组严格审计工作程序,实施全程跟踪督查整改;四是对参加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并从审计的程序、时限、范围、对象、形式、文书和纪律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吴文文)

◆合阳县

合阳县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把经济决策、履职绩效、“三公”经费及办公用房清理等作为审计重点。一是关注经济政策制定决策,承担的政府投资管理决策,建设项目决策,资产转让决策,部门负责的专项资金的分配决策,单位重大资金使用决策等;二是重点检查“三公”经费及会议费、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清理情况,加强对各项公务支出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三是关注信息公开,进一步加大对审计信息和整改情况的依法公开力度,促进公开透明。

◆紫阳县

经济责任制 篇7

关键词:银行,经济责任制,信贷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同时, 银行在信贷体制方面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现代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在信贷体制方面的变革需要与经济发展相配合, 不断完善现有的分配制度,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为了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需要, 就要加快信贷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充分发挥银行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积极、全面推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对于信贷体制改革而言, 最重要的就是经济责任制的发展与变革。信贷管理体制的变革中, 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信贷平衡体系的构建以及完善。要加快信贷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发展, 就要加强对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以及银行发行货币等财务管理。

一、推行银行经济责任制促进信贷管理体制变革

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而言, 就要依据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式, 将权、责、利相结合, 进而建立银行经济责任制, 并且不断提高经济效果。顾名思义, 经济责任制就是将经济任务与其责任相匹配起来, 特定的经济内容赋予特定的经济责任。对于银行而言, 要想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获得持续发展, 就要充分合理的运用经济责任制, 促进银行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银行, 企业化程度比资本主义银行更高。而且银行作为现代经济体制中的特殊企业, 理应推行企业化经营。对于企业化经营而言, 需要利用必要的经济手段, 完善经济责任制。因此, 推行银行的经济责任制是银行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

其次, 银行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 只有具备一定的独立经营自主权, 才能更好地对银行内部业务进行管理, 但是给予银行一定的独立经营自主权, 需要将银行自己的利益与经济责任制紧密的结合起来。如果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鼓励, 就会降低企业的经营积极性, 银行也是如此, 所以推行经济责任制是银行发展经营自主权的实际需要。

对于经济责任制的概念, 我们已经在上述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但是, 对于银行经济责任制而言, 不仅需要将银行的权、责、利有机的结合起来, 还要加大对银行自身的独立自主经营权, 在获取相应利益的同时, 也需要承担必要的经济责任。从而提高银行自身的经营压力, 也进一步提高银行的经营动力。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可以发挥银行经济责任制的真正作用。对于心底啊管理体制而言, 如果将财政、信贷以及货币的发行统一起来, 就会不断削弱了银行的经济责任。如果银行在对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 采用财政和银行双口供应的模式, 就会降低银行的经济责任;此外, 各种技措贷款通过税利进行归还、财政与银行之间的无偿缴拨的方式以及银行内部管理中统存统贷的管理机制都对银行经济责任的实行产生很大影响。

总之, 为了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 推进银行发展的企业化经营, 发挥银行在经济建设中的信贷杠杆作用, 促进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变革, 需要推进银行的经济责任发展和落实。

二、建立信贷平衡体系

要推行经济责任制, 推动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变革, 就要不断完善银行的信贷平衡体系, 而信贷平衡体系是完善经济责任制的重要保证。独立的信贷平衡, 就是保证银行资金流动的平衡性, 根据自身的资金数量以及吸收的存款数量等作为本身发放贷款的重要前提。如果银行要提高自身贷款的数值, 就要通过各种渠道扩大自己吸收存款的数量。因而, 信贷平衡体系就要保证银行资金流动的平衡协调, 将银行内部的权、利、责有机结合起来, 明确内部分工, 认知履行经济责任制。

对于信贷平衡而言, 不仅仅是我国发展改革开放以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实际, 也是银行发展的信贷运动性质决定的, 同时也是资金流动规律的客观要求。根据马克思对信贷平衡体系的理解, 可以将其看作银行资金流入与资金流出之间的协调配合, 并保证银行贷款与存款之间的平衡。因而, 为建设发展现代经济, 就要依据现实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 进而发展独立的信贷平衡体系。充分发挥信贷的重要作用, 就可以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推动经济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发展并完善我国的信贷平衡体系, 不仅可以扩大信贷资金的来源, 促进银行财务工作的开展,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 完善信贷平衡体系, 也可以进一步充分发挥银行信贷资金的作用, 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

完善银行的信贷平衡体系, 有利于财政与银行的协调发展, 完善银行的管理体系, 改善财政与银行之间的关系, 进而充分发挥财政和银行之间的协作关系, 促进国家资金更加有效的运用, 带动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而且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平衡发展, 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要求。

三、推动信贷体制改革的建议

首先, 以中央银行为主, 将货币的发行与银行的信贷分割开来。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行的货币, 是国家直接控制和使用的资金, 可以用来有偿贷放 (收利息) 给工商信贷银行, 作为其信贷资金来源, 也可以通过认购国债的形式由财政集中使用。中央银行与工商信贷银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政策, 运用经济手段, 调节工商信贷银行的信贷收支, 影响工商信贷银行的金融活动。

其次, 优化财政与信贷的关系。信贷是对社会资金的有偿调节, 也就是说, 在各企业之间调剂余缺, 一般具有短期信用的性质。而财政则是对一部分国民收入的无偿分配。一个是有偿调节, 一个是无偿分配, 性质不同, 职能有别, 对两种资金必须分别管理和使用, 不能混淆。

再次, 改革完善信贷体系, 优化财政与银行之间的关系, 在银行与财政以及银行内部建立有偿往来的经济关系, 对银行经济责任制以及信贷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 完善信贷体系, 优化财政与银行之间的协作关系, 对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尹卫生.银行经济责任制与信贷独立平衡[J].财政研究.1982 (03) .

[2]尹克骏.信贷平衡与货币投放的关系[J].上海金融.1982 (08) .

经济责任制 篇8

所谓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就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实行责、权、利相结合,股东、企业、员工利益相统一,员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的一种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推行经济责任制的成效显而易见,农村一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就迅速地解决了农民的生存问题。

民营企业在经营体制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国有企业更易推行经济责任制的考核。如何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执行有效的经济责任制,需要从两方面考虑。

1 建立科学、有效的经济责任目标

1.1 按管理层次设立经济责任制目标

为了有效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应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从经营层到中层管理团队、普通员工逐层分解,确保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每个员工目标相关,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落到实处。

第一层次:企业经营层目标。企业经营层是以总经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团队,对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经营层目标由董事会批准。经营层目标分为中长期与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一般指3~5年的目标,该目标通常与经营层长期激励挂钩,如股权激励等。短期目标一般指年度目标。短期目标通常与经营层的考核年薪挂钩。

第二层次:中层管理者(部门)目标。中层管理者目标由经营层批准,通常由经营层目标分解而得。中层管理者目标也可分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指年度目标,长期目标通常与中层管理者的年终奖挂钩,有一些企业也会将中层管理者的月薪预留一部分与长期目标挂钩。短期目标为季度或月度目标。短期目标与中层管理者考核月薪挂钩。

第三层次:普通员工目标。普通员工目标由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通常由所在部门目标分解而得。普通员工目标也可分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为年度目标,短期目标一般季度或月度目标,短期目标与员工的考核月薪挂钩,长期目标与员工的年终奖挂钩。

1.2 按业务性质设置经济责任目标

经济责任目标分为财务目标与管理目标。由于不同部门、管理者的责、权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情况设置不同的目标。有的偏重于财务目标,有的偏重于管理目标,有的两个目标并重。如给营销部门的目标设置上偏重于财务目标,在合同额、回款额、项目利润等财务指标上设置较大权重。行政、人力资源、采购等职能部门会偏重于设置管理目标,设置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管理、采购管理等管理类目标。

经济自主性较大、财务目标比较明确的单位经济指标与被考核者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如:经营层的考核年薪可以与业绩指标、企业净利润明确挂钩,列举简要公式如下:

经营层考核年薪=K×T×企业净利润

K:其他业绩指标完成情况得分相对应的系数(0<K<1)

T:企业净利润系数(0<T<1)

同理,企业内部的营销部门、工程实施部门、生产部门都可以将经济指标与被考核者紧密挂钩。

1.3 按企业发展阶段设置经济责任目标

企业各层级考核目标设置应与企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息息相关。指标要反映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特点并突出当前工作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企业效益最大化虽然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但却不是企业发展每个阶段的必须目标。处在开拓创业阶段的企业,可多设置市场开拓类目标,如设置合同额目标。在开拓的1~2年内暂时不设置盈利指标。在企业进入平稳发展期后,在设置市场开拓目标如合同额、回款额目标的同时,要设置企业的盈利目标如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目标。在企业进入成熟期后,还可设置新产品利润等指标。

总之,经济责任目标的设置要体现科学、合理、公正的特点,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符合实际情况,与经营的管理水平相适应。过高、过低的目标设置均违背经济责任制推行的初衷。应该设置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另外,企业各层次的经济责任目标的设立,特别是经营层目标的设置必须考虑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统一性,考虑目标的延续性,以避免经营层只关注实现企业短期目标,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 强化过程监控,规范考核体系

单位经济责任制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后,需要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强化过程监控和严格进行考核,是单位经济责任制贯彻落实的重要环节。因此,单位内部应该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考核制度,简明、高效、有序的运行程序,标准、实用、精细的目标考核模式,以保障经济责任制顺利开展。

第一,考核中应把纵向考核与横向考核、专项考核与全面考核、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等相结合,坚持考核的制度化,避免重复考核。

第二,考核需要加强过程监控,通过过程监控,可以在监控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的同时,保证长期重要目标的实现。

第三,需加强考核的严肃性。首先考核目标一旦设立,不允许随意调整。考核目标确定后与被考核单位签订合同。目标调整需要执行非常严格的程序。其次考核的数据必须准确。公司内部须有相关的对口部门负责指标的相关考核工作,如利润类、费用等指标由相应的审计、财务部门提供。其次考核目标的设立与考核结果导入不因人而异,这是民营家族企业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再次必须严格按考核结果,兑现考核奖励,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第四,考核数据最好能够量化,定量指标比较易于考核,评价类指标由于主客性较大,不建议设太大比重。

只有加强过程监控,规范考核体系,才能保障经济责任制的有效开展。

综上,科学、有效经济责任目标的确立,需考虑管理层级、业务性质、企业发展阶段,体现科学、合理、公正的特点。通过过程监控、考核体系的规范,责任主体的落实,可有效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摘要: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目前全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已达到所有企业数量的80%。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部分企业股东与经营层责、权、利正逐步分离。通过推行民营企业经济责任制,确定经营层的生产经营目标,将企业经营目标逐层合理分解,将各级员工的收入、激励与目标实现挂钩,在有效调动各层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更有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企业效益、股东权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济责任制,激励与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小虎.单位建立有效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J].中国经贸,2012(16).

[2]邓镇伟.浅谈绩效管理与经济责任制考核的统一[J].现代企业教育,2008(13).

[3]韩万.我国家族企业变革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5(16).

[4]吴敏,林波.在“金改”背景下民间借贷出路的调研——以浙江省温州地区小微企业为例[J].中国市场,2015(9).

[5]王月,卓清纯,叶翀.晋江民营企业品牌建设中政府支持作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4(34).

[6]厉以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初次分配改革为重点[J].经济研究,2013(3).

[7]赖平.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5(17).

经济责任制 篇9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 而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和核心内容是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因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的起点。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

联产承包制是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赋予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经营权利, 使生产资料与农民直接结合, 使资源配置趋向合理, 使劳动者的劳动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指我国农村改革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其内容是把农业经营由集体统一管理改为家庭自主经营, 农民在完成集体和国家的收购任务以后, 余下的成果归家庭自身支配和使用, 原来的集体劳动由自主劳动代替。用农民的话说就是“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的全归自己。”这种体制改变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和“政社合一”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理论原因

(一) 农业是适合家庭经营的部门。

长期以来, 由于受集体农庄模式的影响, 我们一直认为生产组织越大越好, 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 企图沿着生产队———大队———公社的模式逐级过渡。因此, 对家庭经营采取排斥、否定、取消的态度, 但实际上, 以户为单位的家庭生产组织, 不仅在生产力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下长期存在, 而且在生产力发达的现代农业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 它们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规律。

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必须依赖于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农作物与工业品不同, 它是不可分解的活的有机体, 它成长的各个阶段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不可中断的;农业的劳动成果必须表现在最终产品上。因此, 农业生产需要有固定的人员对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自始至终的管理, 而不能像工业那样同时进行不同的生产。

2、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 土地是农作物生长不可代替的物质基础。

因此, 农业劳动必须随着分布在不同地段上的农作物转移、变换和分散进行。而土地同时又是人们的生活居住地, 因此农业生产一般总是同家庭组织联系在一起, 不像工业生产那样, 可以集中起来, 固定在工厂中进行。

3、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土壤、肥力、季节、气温、光照、雨水和病虫害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变化, 灵活机动地组织和安排生产, 而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固定的模式稳定地进行, 否则就做不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作物制宜。

(二) 家庭经营的优点。

家庭是建立在血缘和姻缘基础上的社会细胞。互相间的关系最紧密, 具有生产、消费、生育、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同时, 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还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家庭经营的实质是农民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权和对劳动剩余的支配权, 它有其自身的优点: (1) 家庭成员之间能实现优化协作和优势互补; (2) 家庭内部的决策成本低; (3) 家庭承担风险的能力强; (4) 家庭内部进行分配可以节省分配成本; (5) 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低。这些都特别适合于经营农业的各种特殊要求。

三、历史原因

(一) 包产到户三起三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身是包产到户, 它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合作化初期。邓子恢在1954年合作化之初和1956年合作化基本实现之后, 以及在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多次提出和强调实行以“包”为核心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六十年代初, 刘少奇、邓小平、朱德也曾在不同场合、不同程度上支持和倡导以“包”为核心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曾三起三落。1956年浙江、四川等地农民试图解决高级社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部分县社试行包产到户;1959年河南等地为了解决人民公社急于过渡和共产风的错误, 在一些地区搞了包产到户的试点;1961~1962年为了克服严重困难, 在安徽等省试行“责任田”。这些实验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均未被允许生存下来。1957年农村开展的两条道路“大辩论”, 1959年庐山会议及其以后的“反右倾”运动, 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大批“单干风”, 使得支持包产到户的中央和地方干部或遭批判、或降职、或撤职、或被开除党籍, 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从那时起, 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被迫废止。特别是十年“文革”中, “三自一包”成了“刘、邓路线”的代名词, 以农户为单位的包干到户的经营方式被搁置和批判, 直到20多年后, 包产到户才悄然再现。包产到户虽然三起三落, 但其增产增收的效果铭记在农民心底, 农民在为改变落后面貌而思变之际, 这一制度呼之即出。

(二)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人民公社化运动自1958年8月在全国兴起, 10月即宣告完成, 前后只有3个月的时间, 但公社制度的整顿和巩固却花了20年的时间。在人民公社的整顿过程中, 尽管投入了巨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方式, 轮番运用了经济刺激、组织调整、政治清洗和思想宣传等各种手段和措施, 最后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人民公社制度必然失败的因子, 深深根植于公社制度自身, 为巩固这一制度所做的一切人为的努力, 都无法挽救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概括起来,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社合一, 政企合一, 政府直接操作、经营农业;排斥市场体制, 企图跨越不可逾越的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平均主义盛行;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事实证明, 人民公社制度并不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而是领导者主观意志的结果。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 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 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 急于求成, 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 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以后虽然经过多次调整, 在1962~1965年实行过调整、充实、巩固和提高的“八字方针, 并制定了两个人民公社章程, 即“六十条”, 但“左”倾错误仍没有解决, 在“文革”中变本加厉, 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四、现实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他们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强烈要求改革“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下必然产生的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等弊端。在一些贫困落后并有管理经验的省区, 如, 安徽、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等很快就突破了队为基础, 搞起了包产到户。如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背着公社和大队秘密地搞起了“包产到户”, 使小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9年全队粮食总产13.2万斤, 相当于以往5年的总和;油料3.5万斤, 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家庭副业也有较大发展, 生猪饲养量当年达135头, 超过历史任何一年。过去23年未向国家交售一粒粮食的小岗, 这一年却破天荒地向国家交粮3万斤, 油料24, 933斤, 填补了油料征购项目的空白;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社员人均分配200元, 一跃成为全县的冒尖队。农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为惨淡经营中的中国农业带来了一线曙光。当时, 安徽省委和邓小平都支持包产到户。在因长期贫困而闻名全国的山东省惠民、聊城、菏泽、德州4个地区, 也由于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一年就摆脱了贫穷, 农村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消息传出后,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农民推行包产到户的热情, 包产到户向全国农村的发展, 已经势不可挡。

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农业大丰收。铁一般的事实给刚从思想禁锢中解脱的人们以启迪和激励,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农村政策终于作出了异常艰难又至为关键的选择, 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的组成部分。1982年9月举行的中共十二大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以“双包”为主的农村家庭承包制。1983年的中央1号文件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即以“双包”为主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统称) 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3年以后, 以大包干为主的承包制迅速向农村非种植领域扩展,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 就囊括了农村经济所有领域, 林、牧、渔、副、工业等纷纷采取承包制, 使这些产业起死回生, 迅猛发展, 兴旺发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村经济推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五、结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作出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明确提出, “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的第一步改革, 正是从这一个基本点开始的。联产承包制逐步推广和普及的过程, 是逐步解放思想、打破框框的过程, 也是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新模式逐步形成、不断完善的过程。正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农村改革实践, 推动着我们党逐渐明确经济改革的总目标应当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 是这一场从自然半自然经济转向现代化市场经济改革的起点, 因而不是小改小革, 而是质的变化、体制的变化, 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人民公社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组织基础, 包产到户实质上是在这封闭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创造了一个有活力的市场经济细胞, 从而突破了“一大二公三纯”的思想框框, 突破了僵化的单一公有制, 为探索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 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形成了一个改革的利益主体和依靠力量, 成为农村以致全国以后一系列变化和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175.39.

[2]汤子琼.邓小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初探[J].成都师专学报, 1996.2.

[3]郑有贵.为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率先进行并首获成功[J].中共党史研究, 1998.5.

[4]黄云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1.

加强经济责任提高商业经济效益 篇10

关键词:经济责任,商业经济,经济效益

经济责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内容之一, 经济责任是否符合企业发展趋势, 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将直接影响商业经济效益。我国新疆地区的各个企业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需要分析其经济责任以及商业经济效益提高中的各项问题,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加强经济责任、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以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使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进而推动新疆地区生活条件的改善, 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经济责任内容

经济责任主要是指将金钱作为责任标准的一种责任制度。经济责任可以分为法定的经济责任和约定的经济责任。法定经济责任当中包含了私法经济责任与公法经济责任。企业的经济责任一般会采取一定的审计制度用于监督, 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全力的监督和制约, 以确保其经济行为符合私法和公法的要求。该审计制度一般被称为经济责任审计, 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积极作用。审计的内容包括:第一, 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应该是政府的审计机关, 或者社会的审计组织, 并不能够通过其他部门工作人员而执行。第二, 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该方式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与结果进行监督。第三, 审计过程中要对职责履行情况和结果进行全面的检查、确认和评价。

二、加强经济责任, 提高商业经济效益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相对滞后性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相对于政府的领导干部而言。新疆地区;领导干部在任期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大部分由于多样化的原因, 仅仅在其离职前方才会接受审计。即该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为“先离任, 后审计”的程序。可以说, 该种程序使得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存在了一定滞后性。在相关人员已经离任后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不能够完全掌握准确的经济信息, 审计结果不具有科学性。另外, 一般情况下, 相关人员的离任原因需要得到保密, 因此为其后的审计工作又造成了一定难度。种种原因均对新疆地区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了一定阻碍。

(二) 经济责任审计手段相对落后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对相关人员的权利会产生监督和制约作用, 其涉及的范围较广, 其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 虽然政府机关已经获取了相对丰富的审计经验, 但是目前的审计手段仍旧较为单一和落后。现今时代是心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 政府审计机关的信息技术发展相对落后, 使得审计工作当中仍旧将查账作为主要的审计方式和手段, 不能够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经济责任测评与核对, 使得审计的效率和监督力度均受到了影响。

(三) 商业经济中流动资金较多

所有的商业活动均主要通过买卖的形式而展开,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必须首先通过货币进行商品的购买。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不仅仅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更在内部的流动资金利用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新疆地区的商业经济效益高低与其流动资金的利用情况亦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一般情况下, 商品流通量已经确定, 则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越快, 证明所需要的流动资金便越小, 可以说整个流动资金的利用率越高, 进而获取的商业经济效益越高。但是, 目前新疆地区商业经济中流动资金较多, 证明其经济效益并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四) 商业经济中服务质量较差

商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 亦是一种定型的服务活动。在商业经济的发展中, 服务质量意识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商业服务质量包含了消费服务和生产服务。所有的消费服务和生产服务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均能够直接影响商业的发展是否具有良好前景。新疆地区部分商业在发展过程中, 并不能有效地提供高质量商业服务, 使得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更不能有效提高商业经济效益。

三、加强经济责任, 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对策

(一) 实行完善的离任必审、先审后离制度

通过加强经济责任, 提高商业经济效益, 首先应该重视实行完善的离任必审, 先审后离制度。若在离任时未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将在其后使得责任无法追究。若先离后审则会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失去其意义。因此应该适应离任必审、先审后离的制度, 明确离任者要对相应的经济责任进行负责。同时要求离任者配合经济责任审计, 将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到一定位置。由此方能够使经济责任得到落实, 为提高商业经济效益做好制度保障。

(二) 采用先进的经济责任审计手段

在该方面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不断提高审计效率以及审计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建立强制化学习的制度, 要求素有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知识以及经济发展形势的学习, 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其次, 要进行恰当的激励。通过激励满足审计人员在精神上以及物质上的需求, 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审计状态, 对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负责。最后, 要进行鼓励实践。审计部门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帮助审计人员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三) 加强商业经济中财务管理工作

经济责任的加强能够在大方面保证商品经济效益提高的方向, 商业经济发展自身亦应该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经济效益提高的保障。例如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 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疆地区商业发展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岗位职业与工作标准, 并且对固定资产结构进行改善, 以提高商业资产的运营效益。在资金管理方面要不算强化, 以增加商业经济效益。

(四) 提高商业经济中的服务质量

商业经济中的服务质量是整个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发展前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对经济进行恰当的监督和管理, 但是用过服务质量的提升将能够直接影响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提高商业经济服务质量方面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政府形象等, 逐渐扩大商品销售渠道, 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 由此增加商业经济效益。

结论

综上所述, 经济责任的加强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均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帮助新疆地区提高其商业经济效益。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亦需要重视从企业自身寻找有效的策略提升商业经济效益。在该方面, 本文分析了相应的参考意见, 希望新疆地区的商业经济能够通过实行完善的离任必审、先审后离制度、采用先进的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加强商业经济中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商业经济中的服务质量等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耀锵.供电企业加强用电检查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利益[J].科技与创新, 2015, 14 (14) :48-49.

[2]李星丽.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9 (09) :119-120.

[3]解玉梅.内审机构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20 (02) :72-74.

[4]郑炜亮.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06 (08) :244-245.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 篇11

摘 要 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非常重大,能够结合现在反腐倡廉工作展开,明确财产经营管理着的经营管理责任,强化定岗明责,规范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有效地遏制国有资产流失。

关键词 审计工作意义 加强 规范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也可以从狭义上界定。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就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可靠,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就我们交通系统而言,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非常重大,能很好的促进我们交通事业的发展,有效地防止腐败和违规使用资金的形成。现就我们日常审计所遇到的问题浅谈一下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主要载体是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审计依据、被审计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方法、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审计查出的事实、审计评价、责任界定、审计建议等。

一、审计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和相关事业单位规章制度的规定,按照人劳司对部直属企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任期届满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的要求,企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任期届满前两个月向被审单位下达“任期届满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组织部门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做到不审计、不离任、不重用,参考审计结果,再决定人事去留。

二、被审计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

被审单位的人员定额、隶属关系、离任干部任职时间、任职期内主要经济指标、经济责任完成情况。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和有关单位提供下列资料:1.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资料;2.工作目标(计划)、工作总结、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合同协议、考核检查结果、业务档案等业务资料;3.被审计主要负责人提供的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报告;4.与被审计主要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其他资料。

三、审计方法

除了审计中常用的审阅法、核对法、盘存法、调节法、复算法、顺查法和详查法这七种方法外,还可以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采用干部考核材料、纪检部门的鉴定材料,被审计人员主要业绩,采用民意测评法、个别座谈法、公示咨询法、走访调查法、重要关联业务及资金调查法等。民意测评法是常用的方法。采用民意测评法,要按评定的要素,将被审计人员测评内容界定为五个方面,即设立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民主作风、团结合作、廉洁自律5项指标,采用百分制,分别按权重(好、中、差)制定各项指标的分数,依据参加测评总人数求出比例,计算汇总测评的总成绩,待总成绩出来后,再按照分数划分为五个档次:90分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70—80为较好;60—70为一般;60分以下为差。民意测评后还要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个别谈话,了解和掌握将离任领导在原单位的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评价被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机械地单独运用哪一种方法,而应采用多种方法有机地结合。

四、审计内容

1.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审计。主要是查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各项开支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权限报告审批;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合法;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合法;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是否合规;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2.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个人的审计。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所在部门、单位的重要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在任期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蓄意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等重大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核实领导干部及企业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纪,以权谋私,贪污、挪用、私分公款,转移国家资财,行贿受贿和挥霍浪费等行为;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有无长期挂账和资金被其他单位或领导个人占用问题;有无利用往来账户隐瞒收入、套取现金滥发钱物和违反规定对外投资、私自借贷资金等问题;有无个人违反决策程序或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情况;需要反映的其他情况。

五、审计查出事实的责任界定

审计报告中的责任界定,是指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以及审计机关认可的被审计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的内部管理规定,对被审计主要负责人担任特定职务期间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界定,包括对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的界定。审计中要划清四个界限。

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1.坚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原则;2.撰写审计报告语言要简洁明了,态度、观点要明确,切忌含糊其词、模棱两可;3.审计意见要中肯,建议要切实可行;4.审计人员要严守纪律,讲究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要为被审计单位、个人保守秘密;5.要注意廉洁,维护审计人员的应有形象。

经济责任制 篇12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经济责任审计,责任中心

一、委托代理理论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委托代理理论中, 委托代理关系被视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 一个人或一些人 (委托人) 雇佣另一个或一些人 (代理人) 为他们进行某些活动, 并赋予一定的决策权。由于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造成契约不能十分完备, 委托人不得不为代理人的行为承担风险。

现实生活中, 委托代理关系大量地体现为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日益复杂, 以及企业投资人数不断增多, 企业投资者不便、也不可能直接经营管理企业, 只能通过授权职业经理人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企业投资人作为企业所有者拥有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职业经理人受所有者委托进行经营管理, 作为代理人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 拥有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并受企业所有者的监督。从委托代理理论看来, 当企业经营决策的权力和责任被进一步授权到各内部组织单元后, 企业管理当局与各内部组织单元负责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企业与内部组织单元之间, 企业管理当局是委托人, 各内部组织单元负责人是代理人。

当委托人委托他人来处理某项事务比自己亲自处理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同时代理人也能从接受委托中获得比从事其他活动更多的报酬时, 委托代理关系就会产生, 以获得“分工效果”和“规模经济”的效益。但是, 委托代理关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是以代理人全心全意地为委托人服务为前提的。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这一前提很难被满足, 主要是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双方的利益并不完全相同。由于代理人掌握很多详细的、委托人不知悉的信息, 具有显著的信息优势, 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做出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决策并不被委托人发现, 于是出现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为了解决代理问题, 委托人和代理人在签订合约时就必须规定好双方的权利义务、业绩考核和分配机制, 激励代理人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使委托人的利益也得到最大化, 即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双方的帕累托最优 (Pareto Optimality) 。

在企业内部, 各内部组织单元负责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 而且这种个人利益往往与企业整体利益是不一致的。为了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就必须设计一套激励机制, 将各内部组织单元负责人的个人利益与内部组织单元的业绩相联系;同时, 还必须设计一套审计评价机制, 对各内部组织单元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与评价, 促使企业内部组织单元负责人勤勉敬业, 以保证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责任中心划分

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不同于外部审计的特征, 与外部审计相比, 内部审计具有服务的内向性、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审查范围的广泛性以及审计实施的及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企业内部各组织单元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促使其合规合法;另一方面要对内部各组织单元负责人进行审计评价, 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业务的不断增多、流程分工越来越细, 企业 (集团) 内部不同的子公司与分公司、不同所属部门的性质及作用各不相同, 企业 (集团)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对象特点的准确把握越来越困难, 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 (集团) 内部不同子公司、分公司、所属部门在不区分其业务特点的情况下采用大致相同的财务指标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结果常常留于表面, 无法深入体现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企业 (集团) 的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流程分工越细, 这种弊端表现的就越明显。

企业 (集团) 内部责任中心是指在企业中承担一定经济责任, 并享有一定权利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责任中心将企业经营主体按其性质分割成拥有独自产品或市场的经济责任单位, 然后将经营管理责任授权给这些单位, 将他们置于市场 (或模拟市场) 竞争环境之下, 透过客观性的评价, 实施必要的业绩衡量与奖惩, 以达成企业设定的目标经营成果的一种管理制度。按照责权利关系及责任对象的特点, 企业 (集团) 一般将内部组织单元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以及投资中心三大类型。

如果能够在不改变内部审计独立地位的基础上, 在对企业 (集团) 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进行审计评价时按责任中心进行, 根据不同类型的责任中心的特点设定适合的审计评价指标, 既可以调动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 促使改善经营管理, 达到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和竞争优势的目的, 又可以明晰审计的方向, 简化审计的工作, 减少审计资源的浪费, 使企业 (集团) 内部审计工作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清晰严谨、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基于责任中心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为了有效地进行企业内部控制, 有必要将整个企业逐级划分为许多个责任领域, 即责任中心。划分责任中心并不是以成本、利润或投资发生额大小为依据, 而是以发生与否和是否能分清责任为依据。凡是管理上可以分开, 责任可以辨认, 绩效可以单独考核的单位, 都可以划分为责任中心, 大到子公司、分公司、地区工厂或事业部, 小到车间班组或一个机组。

对各责任中心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指标应当是多元的, 既有财务性指标, 也有非财务指标。财务性指标主要是以相关财务报告为基础, 用于对过去会计年度责任中心的财务绩效进行审计评价, 这类指标的共性是面向过去 (滞后性指标) ;而非财务性指标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竞争环境的需要, 面向未来 (当前行为对未来的影响) 所选用的指标, 它涉及当今企业所必须考虑的产品 (服务) 质量、售后服务、顾客满意度等重要领域。

(一) 成本中心审计评价指标

所谓成本中心, 是指只发生成本费用而不取得收入的责任中心。成本中心的范围最广, 只要有成本费用发生的地方, 都可以建立成本中心, 从而在企业形成逐级控制、层层负责的成本中心体系。

对成本中心的审计评价核心是责任成本。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是该成本中心所辖范围的可控成本之和。可控成本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 成本中心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将要发生的成本; (2) 成本中心能够对将要发生的成本进行计量; (3) 责任中心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对成本加以调节和控制。凡能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的成本通常称为可控成本, 就应当作为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

成本中心包括技术性成本中心和酌量性成本中心。技术性成本是指发生的数额通过技术分析可以相对可靠地估算出来的成本, 如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技术性成本在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可以通过弹性预算予以控制。酌量性成本是指成本费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数额多少由管理人员的决策所决定, 主要包括各种管理费用和某些间接成本项目, 如研究开发费用、广告宣传费用、职工培训费等。酌量性成本在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可以通过预算总额的审批予以控制。

在对责任中心及其负责人进行审计评价时, 一般方法是将实际结果与预算目标进行比较, 确定成本差异的性质, 并对差异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分析, 从而明确责任、决定奖惩。审计评价的结果用成本差异报告的形式表示。根据可控成本原则, 成本差异报告中应以可控成本为重点。成本中心的主要财务考核指标包括成本变动额和成本变动率两项指标, 即:

(1) 成本变动额=实际责任成本-预算责任成本

(2) 成本变动率=成本变动额÷预算责任成本×100%

成本中心往往没有收入, 一般也不直接与客户发生联系, 只对其发生的可控成本负责, 因此反映产品质量、生产及时性、生产设备利用程度和生产设备磨损情况等内部过程方面的非财务指标也是评价其绩效的重要方面。

(二) 利润中心审计评价指标

利润中心是指既对成本负责、又对收入和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 它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收入和生产经营决策权。利润中心的成本和收入都必须是可控的。一般来说, 企业内部责任中心都有自己的可控成本, 所以成为利润中心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可控收入。对外销售产品而取得实际收入, 可以计算真正实现的利润, 这类责任中心称为自然利润中心;按照内部结算价格将完工产品提供给企业内部的其他单位而取得内部销售收入, 可以计算内部利润, 这类利润中心称作人为利润中心。

对利润中心的工作绩效进行审计评价的核心指标是可控利润, 也称责任利润。如果利润中心获得的利润中有该利润中心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则必须进行调整。将利润中心的实际责任利润与责任利润预算进行比较, 可以反映出利润中心责任利润预算完成的情况;将完成情况与对利润中心的奖惩结合起来, 可以进一步调动利润中心增加利润的积极性。

计算利润中心的财务评价指标, 分两种情况:

(1) 当利润中心不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时, 其考核指标是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 即:

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可控成本总额 (或变动成本总额)

(2) 当利润中心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 并采取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 其考核指标包括: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 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 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 即:

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该利润中心变动成本总额

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

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三) 投资中心审计评价指标

投资中心指既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 又对投资效果负责的责任中心。投资中心是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 它拥有最大的决策权, 也承担最大的责任, 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独立核算的企业, 如总公司下属的独立核算的子公司等。投资中心必然是利润中心, 但利润中心并不都是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没有投资决策权, 而且在考核利润时也不考虑所占用的资产。

除利润指标外, 投资中心重点评价反映利润与投资额之间关系的指标, 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和剩余收益指标。

投资利润率 (净资产利润率) =净利润÷净资产×100%或:

投资利润率 (总资产利润率) =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100%

此指标的优点是, 能反映投资中心的综合盈利能力, 具有横向可比性, 且有利于调整资产的存量, 优化资源配置, 还可以正确引导投资中心的经营管理行为, 使其行为长期化;缺点是不便于不同规模投资中心的比较。

剩余收益=利润-投资额或净资产占用额×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投资报酬率或:

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占用额×规定或预期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

此指标的优点在于可以体现投入产出关系, 避免了本位主义, 且可以保持各投资中心获利目标与公司总的获利目标达成一致;缺点是无法揭示投资中心的实际经营能力, 会导致投资中心的近期目标与整个企业的长远目标相背离, 而且不便于投资项目建成后与原定目标的比较, 使投资利润率并不能全部由投资中心所控制。

此外, 对投资中心绩效进行审计评价也需考虑非财务指标, 包括: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非财务指标是投资中心发展与成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昌秀:“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建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3 (1) ;

[2].陆庆平, 刘志辉:“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的建立研究”[J].《会计研究》, 2003 (12) ;

[3].王茜, 刘长印:《关于企业责任中心绩效评估的探讨》[J].北京.审计文摘, 2004 (04) ;

[4].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5].吴欢:“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浅析”[J].《财会通讯》·综合.2008 (08) ;

上一篇:采样测定下一篇:煤质化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