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元素

2024-10-20

民族艺术元素(精选12篇)

民族艺术元素 篇1

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是一个处在交叉地带的教育形式,说易则易,说难则难。这里存在一个民族差异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应该要从学生们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发现去着手,首先是对课本理论知识中的审美意识的正确认识。其次是民族民间艺术如何在课堂里展现的问题。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此,对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索。

一、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简单到个人的穿衣打扮,居家环境布置等等。众所周知,美术教育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在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具有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的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更为广泛的美术理论知识与技法能力在实践中的体现,对环境和社会的审美能力认识。然而在边远的民族地区,长期的教育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有些概念化,使学生美术教育的鉴赏能力有些淡化,出现了偏科现象,加上一些网络以及电视的影响,课程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一种氛围,形成了没有审美意识的“秀才”。这些各因素让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时候处在被动地位。致使美术教育的形同课程形虚设,教师在上课时,只是把一堂课程草草应付了事,难以开拓和发展美术教学环节的功能,这就是当前在民族地区的美术现状,当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课程里,每周仅有的一堂课里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不太可能的,是要通过学生和老师交流,通过对书本上的技能知识和民族地区所特有的民间艺术结合起来,老师在根据教材内容划分课题。再加上民族地区的民间美术融合在一起,从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的状态和差异去分析,这样就可以让民族地区的学生能接受美术教育的真正内涵。教师也能在课堂中有兴趣的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与民族民间艺术的拓展

在民族地区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是从农村而来,要达到“增加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美化生活和保护自然意识”这个目的,相对来说更能吸引学生对艺术欣赏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解决教学的实际教学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仅是在解决课堂上的秩序问题,也不仅仅解决课堂上的知识量的问题,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是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挖掘民族民间美术的元素,寻找到与身具有的民族的东西,用在教学的环节上,通过融合,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环节中。

高中美术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习和传承祖国民族与民间优秀美术传统,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与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进行的融合,突出美术课程的生活气息和民族民间艺术的气息,把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1. 结合课程知识融合民族民间艺术

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应依据教材的内容和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提出参考性的课题名称,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来侧重,从课本相关知识里拓展或延伸,教师则起统筹、策划、指导作用。比如在上“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讲时,学生可以从教师给出的相关课题中选出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小研究项目,根据自己所属的民族特性和身边条件的可性性来进行实际分析,然后找出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切合点,确立好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无论是做美术作业练习,还是做美术理论探索,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兴趣的热点,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至于显得枯燥乏味,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就达到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也能让民族地区的学生在美术这个课程上有新的拓展,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方式。

2. 研究和展示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性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个理论性课程,需要学生们能基本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现象,要把每一个民族的民间艺术弄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按照课本上的问题,一昧灌输教学的话,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美术课程从而变成强迫输入性的负担课程。所以我们要相对确立一个课题,一个适合形式的课程,引导学生做他们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事。根据这个设想,继续对下一步确立课题进行研究,让整个研究程序做到有目标可循,围绕目标确立内容、开展研究,可以先把书本上的基本内容作简单讲述,按照一定的规律把课本里的“门神”、“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风筝”、“贵州蜡染”等的基本功能特点和构造方式进行讲述,使学生有个基本概念,然后在着重讲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如:蜡染、刺绣、竹制工艺等。教师可以划定一个范围来引导,如:民族民间刺绣艺术的显著特点有那些形式?刺绣艺术的制作工序以及原料有哪些?蜡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里的民族民间绘画和雕刻将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等等。提问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而乏味的美术课程,将会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得到新的拓展,还能调动学生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能发挥民族民间艺术在教学上的作用。.从而改变了以前知识面相对狭窄的方式,使民族地区的学生们一贯“听天书”的局面得到改变,让他们运用自己熟悉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会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就会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和讨论课本内外的内容。在不断对比中也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把民族民间艺术引进课堂,促进了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和参与家乡生态建设的意识,主体精神、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是在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参与家乡生态建设的热情和对民族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把原生态文化艺术真正地保护起来。

所以,在民族地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要结合好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合理使用这个元素,在教学中不断演变和发展,让学生能有兴趣地去了解和研究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借鉴民族民间艺术在课堂上的融合和展示,是很体现出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因素和实际效果的,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无道理。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钟启泉、崔允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柳菊兴、张佳木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术教学实施指南》辜敏、杨春生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民族艺术元素 篇2

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民族元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提炼,即探索民族元素的文化内涵及意义。如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张艺谋导演就设计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进程展示。在这些展示中,一个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断涌现,如汉服、唐装、书法、水墨画、卷轴等,让人目不暇接又记忆犹新。在《中华礼乐》篇章中出现的着半臂、襦裙、飘带的“唐代仕女”就格外引人注目,这一表演以中国唐朝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为元素,演员们圆润的脸庞、头上精致的花钿、小巧的红唇,把人们拉回到了大唐盛世。这种用现代方式塑造的古代人物形象为我们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即在中西方形象设计史、服装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各个年代、不同地域环境的形象设计发展史,以及对不同民族的人物造型、服饰风格与色彩进行辨识与学习。教师还应该定期带领学生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地进行实地考察与采风,让他们亲眼看见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特点,拍摄相关素材,做出一些梳理和分析。如长角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其女性的发型较有特色,她们把头发留得很长,然后系扎起来进行捆绑,形成中间宽两头尖的牛角型固定在头顶,并在牛角型的头发上缠绕白色布带作为装饰。为了对这一形象进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寻找当地捆绑头发技艺最好的人,讨教捆绑牛角型发式的方法与技巧,并了解这一形式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信仰,回校后引导学生对牛角型发式进行探讨,并以此为灵感,结合当代的流行趋势,设计一些新的发型创作。

毕业设计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最终的实践课程,也是检验大学期间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妆面、发型、服装、饰品。学生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包含妆面、发型、服装、饰品四个方面的整体人物形象设计作品,并通过静态摄影和动态走秀的形式来展现。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创意,但创意不是简单的假想和思考,以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创意应该是一个带有策划性的系统思维和结构体系,包含了设计师对琳琅满目的艺术形式与生活素材的挖掘和感悟。我们身边的每一件民族元素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不断的激发创意灵感和创作热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化石”。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中,教师可以多用民族元素和文化为题材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并尽可能将毕业设计选题细分,以点带面。例如,“侗族织锦色彩与纹样在形象设计中的运用”、“土家族傩堂戏面具形象在舞台人物造型中的应用”、“传统发饰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中的价值研究”等选题都能展现一个民族的某个特色元素,学生也能通过这些主题去搜寻和了解一个民族或一种造型元素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文化内涵等,并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赋予这些元素新的思想与创意。

3结语

民族元素与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深厚底蕴的体现,也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资源。将民族元素融入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掌握民族元素的创新设计的方法,还能借助高校文化传承的职能,充分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推动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燕,刘晓阳.浅谈传统文化在人物形象设计上的运用[J].戏剧之家,(1):105-106.

[2]王涛鹏.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基础课改革创新与实践[J].美术大观,(6):182-183.

民族艺术元素 篇3

【关键词】传统民族元素;现代建筑;设计;运用

National elements aesthetic artistic value in modern architecture

Li Ya-nan

(Hebei Zhicheng Construction Co., Ltd Handan Hebei 0560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rt combining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part of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build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traditional ethnic elements with modern architecture combin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ethnic elements;Modern architecture;Design;Use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大,传统民族元素在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相关设计人员设计理念落后,综合素质偏低,在进行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时盲目使用一些传统民族元素,不仅丑化了建筑外观,还使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极不协调,严重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应用意义。因此现阶段急需加强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探讨更为合理有效的应用方法和手段。

2. 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和文化形态,因此在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要结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精神追求等进行特色性设计,而不是一味地效仿西方建筑设计。近些年来在中国建筑设计师的努力下,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用形和用意两个方面。

(1)用形方面。

用形就是将中国传统民族元素中的图形信息,放置到现代建筑上体现出来,使其展现出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和精神内涵。用形是将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直接应用,是一种形象直观的应用手段和理念,具有极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是这种方式对周围环境、具体建造工艺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只有各个方面搭配合理、组合协调,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和最大价值。通过对中国很多现代建筑的艺术设计调查发现,一些传统的造型、样式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被直接应用,比如建立于1958 年的上海经贸大厦,虽然使用了现代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手段,但外形是参照西安唐代的大雁塔建造的。

(2)用意方面。

用意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思想因素通过一定的环境构成原理和组成方式,直接应用到现代建筑上,使其赋予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寓意、价值取向等。用意是一种间接的应用手段,多是通过对传统图案、造型、陈设的选择和布置来实现的。比如现代室内的中式装饰设计,通过古玩、字画等传统饰品的布设,使建筑室内环境不仅富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神韵,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满足现代人的生活等功能要求。

3. 传统民族元素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具体体现和艺术含义

3.1 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方面,各民族的民族元素不同,但主要都体现团结,包容的思想,其艺术特色也异彩纷呈,体现团结和包容的方式也各有千秋。建筑是艺术彰显其美丽的载体,是传承历史的物质依据,不同建筑风格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不同风格的建筑同时也体现不同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特色。建筑是传统民族元素艺术特色的浓缩体,融合了传统民族元素的精华,公共建筑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化建筑方面尤为体现传统民族元素,更具民族特色。建筑的特色是少数民族所喜爱和推崇的主要象征,公共建筑体现得淋漓尽致。

3.2 民居建筑。

(1)民居建筑主要以地方特色为主,适宜居住和方便生活为主要建筑目的,同时也具备兼容包并的特征,地方特色尤为浓厚。传统民族元素蕴含了民族艺术和民族特色,在其民族建筑建设中必然带有历史发展的色彩,所以民居建筑大多融合了生活、当地所推崇的民族思想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民居建筑中也具备了上述特色,有的还更具古典和现代相互映衬融合的艺术特点。

(2)从大体上来看,民居主要以公共建筑为蓝本,发展其个性的建筑思维,在一个地方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特色。

4. 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1)少数民族在建筑风格上极具艺术性,下面以现代建筑风格的侗族砖木结构住房为阐释对象。

(2)侗族木屋历史发展悠久,极具建筑特色,同时也蕴含传统民族元素。侗族木屋富有地方发展特色,传统的侗族木屋在其建筑史上具有不用一颗铁钉,不用一根铁丝,整栋建筑一木材构筑而成的特点。它从一层到三层全部以木枋相互勾连,木钉相互穿过木柱和木枋整体相互勾结而成,具有防寒、防潮,干燥的特点,适宜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民居居住。

(3)而具现代艺术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群体更加迎合多民族杂居的一些乡村民居群体。以杉木为主的侗族木屋在我国西南地区不少民族杂居村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主要融合了历史发展的侗族木屋特色,沿革了侗族木屋的建筑特点,发展创新了多民族杂居的砖木结构式建筑风格,把传统民族元素和现代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历史发展、审美风格、民族特色、民俗风情、现代发展思维等几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兼容包并的现代化建筑的艺术特色。比如贵州省榕江县寨蒿镇票寨村的民居群,建筑结构就以砖木结构为主,实现了侗族和汉族杂居的民居特色群。

(4)砖木结构建筑在其整体结构中第一层以砖结构为主,第一层呈现的是汉式建筑结构,墙以砖砌为主,混凝土与烧制红砖混砌而成围墙砌瓷砖,极具美观大方的现代化艺术效果,内墙一腻子粉粉刷而成,洁白防潮,也极具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砖木结构建筑体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均以杉木建筑而成,建筑主体以圆柱体杉木穿凿呈方形木枋斗拱互相穿连而成,建筑主要呈方形结构,建筑顶层一多条椽皮夹檩子,盖上专门烧制的瓦片一遮挡狂风暴雨,适合雨多而潮湿的西南山区。

5. 传统民族建筑中的人文艺术元素

在传统民族的建筑设计当中,也大量的运用了苗绣、蜡染、刺绣、银饰、面具、剪纸、原木艺术中的手法,如在鼓楼的图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了重复、渐变的手法。吊脚楼运用了虚实的手法,把底层架空,当然架空不仅是为了美观,祖先们首先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为防止野兽、蛇虫的袭击。在建筑立面雕塑当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对比的手法,也有很多写实的手法。在如侗族的门楼设计,作为迎宾送客之门。门楼的建造非常讲究,雕梁画栋,多姿多彩,比如贵州从江银谭的广场双鱼图腾,岜沙木楼古朴厚重的黑色,都体现了丰富的人文艺术元素。

参考文献

[1] 高阳.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对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民族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87~190.

[2] 王健. 浅谈近现代建筑传统元素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8):165~167.

[3] 牟建云,牟健慧. 略谈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建筑室内设计的启示与创新[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6).

[4] 李彩霞.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设计趋势[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8):62~63.

[5] 吴向东,蔡丽芬. 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体现[J].电影评介,2011,(5):85~87.

[6] 陈磊.建筑中传统与现代结合手法研究-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探究对象[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4):41~44.

[7]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以国家大剧院室内设计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2,(2):202~203.

民族艺术元素 篇4

一、中国民族元素与艺术设计

中国民族元素。正如中国红、黄之于中国, 中国的民族元素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民族文化的象征, 民族的吉祥物、图腾等等。例如: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以及汉代的铜器、陶器、王曦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明朝的瓷器和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彝族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等等, 都表现了一种“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其中都浸透着所谓的“中国民族元素”。从理论上讲, 中国民族元素就是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 (包括海外华人) 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 均可被视为“中国民族元素”。依据这个定义, 中国民族元素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外部形式、内部精神以及文化本源。外部形式, 指的是用以表达这种元素的载体的外表形态;内部精神指的是其外部形式即载体外表形态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含义;文化本源指的是这种元素产生的历史过程, 及其所受的中国文化的影响。这里仅举一例来说明这三个层次:龙纹是中国传统元素的代表, 其极具特色的外形是该元素的外部形式;它所代表的吉祥的涵义, 王者之风的品质则是该元素的内部精神;而使其具有这种精神气质的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龙图腾的文化。2

艺术设计。从学科角度而言, 艺术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 它既是现代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也是杂糅各种学科、兼蓄各种文化、包罗各行各业的综合文化体系。它不仅通过具体的造型、色彩、结构等视觉形象反映艺术的节奏、韵律、均衡之美, 同时它与社会、市场、经济、科技、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结合起来, 发挥着服务于生活的功能。3

那么, 民族元素之于艺术设计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 艺术设计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缩影。世界艺术设计的发展主流告诉人们, 民族文化特色、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 一个国家的设计文化, 是与其民族的设计历史、民族特色、社会观念和审美思维方式等特性密不可分的。纵观所有富有生命力的成功设计, 无不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它们都浓缩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 总结了多年来积累的传统文化, 综合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元素, 是民族文化和艺术精神的载体。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看到了诸多外国馆都充盈着民族元素, 比如, 委内瑞拉展馆馆内的露天庭院、上升台阶、传统的土著居民生活空间、开阔的玻利瓦尔广场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元素相互融合, 展示了委内瑞拉的文化、艺术和生活;又如, 乌克兰馆以“从古老迈向现代”为主题, 通过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的元素, 向世界展示了乌克兰城市文明建设的成果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理念。因此, 对于中国的艺术设计工作者而言, 应当重视民族元素的应用, 利用民族传统图案、表现方法、传统装饰载体等要素, 设计出具有民族化风格特征的、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吻合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设计, 积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性设计。

二、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代文明的发展, 信息产业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改变了我们许多传统的观念, 也打破了往日的艺术疆界。我国的艺术设计, 在受大量西方设计思想影响后, 设计师往往习惯于用西方的构图形式和设计语言来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在进入21世纪后, 中国艺术设计重视民族元素的表现逐步变得突出起来, 中国的本土艺术设计元素尤其是传统的中国水墨引起了国内以靳埭强为首的一批顶级设计师的高度重视, 在设计界掀起了一场做“中国人自己的设计”的设计革命。靳先生深受道教、儒教和禅宗的影响, 他运用汉字、书法、水墨画等传统元素与先进电脑技术相结合, 创作出了大量具有独特“靳氏风格”的作品, 中国银行的新行徽就是他努力融汇古今的典型例证。在整幅构图中, 把中国的“中”字放置在传统的古钱内, “中”字的一竖用一条象征吉祥喜庆的红丝带串联在一起, 构造出了独特而又现代的韵味。4逐渐地, 在顶级设计师的影响下, 中国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也日渐成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 其上对中国传统图案云纹的运用, 无疑是针对其吉祥如意的内部精神的极高明的诠释。又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 这个标志采用中国的神鸟“凤凰”作为设计元素, 既契合了“航空”这一设计对象, 又极具中国特色。我们可以说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以及科技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并通过艺术与设计, 对时尚风格起到了引导作用。归纳言之, 挖掘民族元素已经成为了当今成就成功的中国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但是, 目前大量的在将中国民族元素应用于艺术设计作品时仍存在一个很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即只是单纯地对其外部形式进行仿照, 而对其内部含义与文化本源考虑不足甚至忽略。第一, 降低设计的厚重感, 给人以肤浅的感觉, 而这种厚重感正是来源于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文化。第二, 传递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信息, 引起人们的误解。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是现代设计的基础模式是建立在西方的设计模式之上的, 虽然这一点会随着中国独特设计的发展而逐渐弱化, 但是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需要一点点地改变, 最终从量变升华为质变;二是现代设计与民族元素在很多深层次的理念上有一定的分歧, 这种矛盾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上的矛盾, 跨时代人们精神层面的矛盾等等。基于以上原因, 设计师在运用中国民族元素的时候要进行再加工、再创新, 以达到缓解这些矛盾的作用, 使设计作品中的民族元素更加自然, 浑然天成。5

三、创新性应用

我们认为, 要解决目前民族元素应用于艺术设计的突出矛盾, 逐步形成中国独有的设计风格与体系, 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 注重民族元素内涵与形式的结合应用。精美的民族艺术元素的形式是孕育于它的文化与精神背景中的, 失去了民族文化与精神背景, 形式的表现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绝对不是要否定民族元素的外在形式, 反之内涵需要通过形式才能得以表现。我们认为, 首先要注意设计素材的民族化。设计素材的民族化在于以传统的装饰设计为营养源泉, 汲取其设计思想或是采用其最基本的设计素材, 如基本纹样、构图形式、装饰色彩等元素, 使用夸张与变形、省略与添加、有序与重构、平面与概括、破损与结构等造型手法, 使用套色、明暗、肌理、蜡染、扎染、雕刻、彩绘等表现技法设计出具有民族化风格, 同时也不乏现代气息的装饰设计形式。其次要注意设计载体的民族化。传统的、民族化的设计的载体种类繁多, 按照被装饰物的材质的分类, 常见的有布、纸、木、石、皮革、金属等种类;按照艺术门类的划分则有:年画、剪纸、皮影、蓝印花布、木雕、面具、漆艺等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经过长期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逐渐掌握了不同载体的性能与特点、形成了不同装饰领域的工艺流程与步骤。正如蜡染、扎染艺术的特点、工艺不能使用到雕刻装饰艺术中一样, 不同的艺术设计与载体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以及工艺特点。而这些特点恰好是不同艺术类型区别于其他设计艺术类型的特质, 也是民族化艺术设计的具体体现。恰当地选择合适的载体, 不仅是艺术设计表现效果的要求、工艺的要求, 同时也是民族化设计的要求。

第二, 注重中华民族暗喻、谐音、象征手法的应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 象征性的暗喻是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 而意象又是与象征暗喻有极为密切联系的范畴。例如, 作为曾是古代帝王宫殿的故宫建筑群, 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宫室, 九在数字中是最大的数字, 象征皇帝万寿无疆之意。在平面上, 建筑群沿中轴线排列, 呈对称形, 气势雄伟, 象征皇权的威严与强大。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 所体现的既有美国式的风格, 又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 以中国的塔及竹笋为主题形象, “雨后春笋”“节节高”等象征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些成功之作无不蕴涵有中国文化特有的意象之成分。另外可以使用谐音和象征的表现手法, 如“蝠”谐音“福”“鹿”谐音“禄”, 所以可以使用“蝠纹”来表现“福气”“鹿纹”来表现“官禄”。又如佛教装饰图案中的莲花象征净土, 皇袍上的龙纹、十二华章象征皇权, 红色象征喜庆吉祥, 黄色象征皇权等等。相较于现代纯粹构图式的、直白的艺术设计, 使用暗喻、谐音以及象征的表现不仅吻合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特征, 同时也增加了艺术设计的意境与深度。

第三, 注重设计步骤、手法的应用。在运用传统民族艺术元素时, 首先, 应该将民族元素中的精华部分加以提炼, 特别注意是什么使该元素得以流传至今, 是什么让该元素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然后, 在应用这一元素之前, 对这一元素产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做一个详细的调研, 避免不当的甚至是产生误解的应用出现在设计中。最后, 应该站在设计观赏者或用户的角度去对这项设计应用进行分析, 以重新检验民族元素应用的可行性。特定的市场、针对的人群、适合的产品、恰当的表现形式、体现有价值和意义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 这是实现设计价值的真谛, 是应用民族元素成功与否的钥匙。客观合理地将民族元素应用在特定设计中, 才能真正做到锦上添花、事半功倍。6另外, 要注重抽象简约、符号拼贴和移植与嫁接等设计手法的应用。其关键在于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 使传统的民族元素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 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 并移植与嫁接儒、道、禅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

摘要:将民族元素应用于艺术设计是成就成功设计作品的一个重要支撑。中国的艺术设计只有建立于对中国元素的挖掘、理解、应用、直至重构的基础之上, 注重民族元素内涵、形式、表现手法等的挖掘, 并与现代时尚、科学相结合创造出有时代性、民族性的设计, 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特性得以存留和发展, 才能实现艺术设计高度现代化与高度民族化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民族元素,艺术设计,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梦.浅析民间艺术的发展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安徽文学, 2008 (10) .

[2].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3].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词典[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4].郭琳, 王圣.浅释书画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审美表现[M].济南:山东出版社, 2005.

[4].陈钧.试析民族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 2007.

民族艺术元素 篇5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民俗元素

在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汉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多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内容,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交际障碍.

作 者:骆惠珍 Luo Huizhen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中语系,新疆,昌吉,831100刊 名:昌吉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年,卷(期):“”(3)分类号:H19关键词:少数民族 汉语教学 民俗元素

民族艺术元素 篇6

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在现代化国际化的大环境中更需要传统的民族文化以满足日益凸显的精神需求,本文以贝幸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例,解读大师在其中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并运用,最后把握其设计理念,展望未来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设计之路。

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27-02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它涉及诸多学科并需要设计者整体把握,其中包括建筑设计、设计美学、环境生态学、人文科学、心理学等。在现代设计中仍然有着传统民族吉祥观念的意识痕迹,具有幸福、美好意义的象征元素广泛应用于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今中国传统的民族元素越来越多地受到设计师们的关注。

民族元素是当今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的经典象征。民族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不能仅仅是对其模仿甚至简单的照搬,因为如果这样只会是仿古与复古,只能是走向僵化,我们主张应该结合时代的需要,深入探求其精髓,并以此基础进行再创造。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元素。大到宫殿庙宇、园林等传统建筑内外的各种装饰,小到建筑内部的家具陈设、生活用具及案头摆设,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本体维护,更在于效用发挥,把文化资源用起来。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要能充分的注重对于民族元素与文化的相互接纳与融合,民族元素为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民族文化是背后深厚的底蕴与内涵,随着当代环境艺术设计飞跃式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如此对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习俗、感情、宗教、地域特色与与现代的设计诉求、生活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不盲目照搬又不牵强的新的创新形式,这样保留本土的文化以及象征意义,将民族元素以及文化中的那份宁静,祥和之感融入进现代设计的理念中,让人们既喜爱又尊重。以下阐述民族传统设计元素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

一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需求

如今我们一般所说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通常指运用在建筑、服装、绘画之类上的意象。然而这些表面元素其中的深意更值得当代设计师们去发掘,例如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的儒家思想,以及讲究无谓的道家思想,都是民族文化区别于现代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地方,体现民族的形象和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对公共设施公共环境的改造与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多,能够将城市中公共环境艺术发展并营造完善也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在标志,在城市快速“建设”中不断地用现代化、国际化、模式化的设施和与其对应的高效、便捷、简单的设计理念几乎完全取代了我们原有的传统的、有民族气息的、有温和如意之感的城市烙印。物质的流通与财富的快速积累冲淡了城市居民的民族情感与文化的记忆。因此,我们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让历史与现代法治融为一体。另外,我们要时刻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用传统的民族的人文气息来装点城市,通过文化的交流来熏陶城市居民。所以,被逐渐取代和摒弃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元素应以新姿态出现在当代设计中,适应现今的社会潮流与设计诉求,当其能够重新回到设计师们的思维体系,出现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再次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使现代艺术作品具有民族性,也具有时代性。让民族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应用。这样便会折射出一种人文的力量,令人内心澎湃。Ⅲ

二 民族文化与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经典应用

环境艺术的构成可一分为二,一是物质层面的,即植物树木、景观小品、水、假山石等具体构件;二是思想层面的,即场景中的文化底蕴、潜在内涵,只有二者的完美统一才能构成宜人的环境空间。笔者持学习和探讨的态度,现以苏州博物馆的新馆为例,试着在贝聿铭大师的封山之作里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究竟如何把握民族文化与元素在其中的归属。其实早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贝聿铭老师就曾做过这样的提案,同样,在苏州博物馆中我们也在追求如何“在一个现代化建筑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1 物质层面中新材料新结构的运用

博物馆新馆的总体上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将粉墙黛瓦进行新的诠释,又保留了苏州建筑温和、秀气的特点。造型上也尊崇苏州古建筑的斜坡屋顶,但更多的是呈现代感的几何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元素的具体表达是结合了新材料新技术,通过全新的媒介传递到人们的内心,例如构成整个屋顶的灰色的小青瓦被一种俗称“中国黑”的花岗岩取代,这种石材质地强韧,寒冷天气下也不易裂开,弥补了需要定期更换的不足;白色墙体虽样貌与民间建筑没有区别,但内部用轻质钢化结构代替了传统的梁架结构,令墙体更轻薄坚固;更有玻璃围栏,平静的水体,光栅形状的屋顶,“让光线来作设计”,在光影交错中,处处有清新空灵之感。(图1)

2 精神层面中对传统民族内涵的传承

外在的物质表达固然重要,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更重要的是把握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现代方式的演绎,对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

其一,在博物馆新馆中,贝老师将传统的造景手法通过现代方式进行运用,传统的苏州园林中用窗的造景方式,在新馆中咖啡吧墙面的海棠窗中得以丰富,在中间增添了同是传统窗景中的冰裂纹路,较传统海棠窗中间完全通透四周纹路的方式更具层次感。冰裂纹被赋予冰清玉洁,自傲高冷的文化内涵与海棠窗象征的富贵堂皇看似冲突,实则是和谐统一的,一方面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持守高尚其志的处事之道,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再有,主庭院北部的片石假山,以拙政园的白墙为画纸,结合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布局“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层次感强,而且山石更有色彩的过渡,整个“画作”的比例恰到好处,蕴含着传统国画中“留白”的艺术,通过曲桥来进行隔断,仿佛假山石水中渐渐浮现的一般,呈现清晰的轮廓和剪影的效果,打造出山水画中“平远”的意境。

nlc202309030103

水面的分割借鉴了传统园林中理水的手法,通过桥、亭的划分是水面有聚有散。室内的水面结合着屋顶透过的光线颇有灵动又宁静之感,博物馆屋顶与窗的几何风格硬朗的线条以白墙为背景融化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中,配合水中植物小品亦有画作的神韵。

“老虎天窗”对自然光线的处理,使人漫步其中时犹如穿越至用竹帘为窗为门的古代。如此诸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其中,为当代的环艺设计民族化现代化的结合贡献了范本。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更为中国建筑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新的—页。

三 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转化与再诠释

1 在苏州博物馆中对民族元素发展的预见

民族文化起源于民间,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充分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与热爱,更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向往,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剖析,我们应借此展望未来民族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何去何从。

在当下中国的环艺设计中,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呈现出一种错层的结构,要么全无民族符号,效法国外的现代设计,或者将民族的符号完全复制粘贴式的照搬,没有灵魂。相对而言,具有长期性质的展览馆、博物馆等能够很好地通过自身展示的内容与当地的民族地域特色相结合,很好地体现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通过对民族艺术的使用,通过将展览主题与展品所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相结合,很好地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民族归属感,能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贝聿的苏州博物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再诠释树立了典范:民族传统的运用应结合现代手法,不能由一些元素符号机械的堆砌成为僵化不变之物,而是要与现代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地结合。

2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特殊性分析其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相对于其他类别的艺术(如绘画、雕塑等),生理上的舒适程度是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美感的一大特点,这是其他类别的艺术无法比拟的,所以像迎合人体的尺度、健康需求、光线以及颜色所渲染的气氛等生理需求的满足在环境艺术审美中具有超出其他艺术审美的重要价值,更值得注意的是生理需求对人的影响相对直接,只要在所处的环境中就会有相应的生理反应,这对设计者也是更高的挑战,然而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巧妙地迎难而上,由于民族文化的独特适应性,使得在面向广大群众的环境设计中恰到好处地迎合了民族民间文化与大众内心民族气节相通相容的特点。因此,民族传统并非是老旧与亘古不化的,它并不是现代设计与创新的枷锁,相反,民族的元素是中华传统文化留给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先贤对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的思考是基于传统设计观中对这个世界内在逻辑的尊崇,能够把握这一核心,就能将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令其运作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民族民间艺术具有独特性,但现代化的环境艺术其实是与民族民间文化相通的,都来自于最淳朴的人民大众的生活,通过这些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在装点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平添了一种归属感,更是对人们将传统、民俗、民风与文化延续下去的这种情怀的尊重。

四 结语

近年来,绝大多数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风貌,在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的建设热潮中被“开发”或“改造”,面对如此文化冲击,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将传统民族文化理念融入环境建设中,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只有能够在其中探寻设计之道,才能坚持对民族传统文化理念的秉承。

纵观贝聿铭老师在国内的设计之路,如果说北京香山饭店为新时期我国建筑和室内设计师的创作起到了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的作用,并且为寻找民族元素介入当代设计的试探性提案的话,那么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一倾情之作就使得苏州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和谐对接,融建筑于园林之中,使古代民族文化和现代的科技相辅相成。正如1976年设计香山饭店时说的“我的真意是寻求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化的道路。”能够看出,贝老这一完美的收关之作,指明了将来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要走自己的特色,要契合人们心中深层次的心理诉求,要对民族文化深刻理解后产生自然的情感流露,用有内涵有深度的民族语言与世界设计进行交流。

民族艺术元素 篇7

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 起源于乌克兰民族服饰的传统图案, 颜色以黑红两色交织, 由几何图形组成线条、花纹及玫瑰花纹样, 纯手工缝制到亚麻材质的服饰上, 共同组成乌克兰传统民族服饰。一般, 在乌克兰重要节日及民族、宗教活动时, 男女老少大多穿着民族服装庆祝喜庆的生活。

乌克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可以看出, 非常热爱和捍卫自己的民族, 这一点在视觉传达的表现中也有较好的体现, 传统民族艺术元素较多的出现在视觉传达表现中。

一、服饰及针织产品

精致的纯麻材质并带有纯手工缝制民族花纹的服饰产品是乌克兰民族产品中的特色首选, 不仅当地人在节日、活动中穿着, 外来游客也喜欢购买, 甚至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进行珍藏。乌克兰现已将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艺申请了传承与保护并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纯麻手工民族花纹服饰的引领下, 派生出较适合日常穿着的改良棉制民族花纹服饰也深受人们喜爱。同时, 由亚麻材质制成的围巾、餐布、帷幔、布艺玩具等民族花纹制品, 也因别具一格的民族风而走在时尚的前沿。

近3 年左右的时间, 乌克兰的设计师也屡次将民族花纹设计演绎到较高端的时装走秀中, 引起潮流时尚的追捧。世界小姐选美大赛中, 乌克兰选手准备自己国家的民族传统服饰参加比赛。

二、版式设计

版式设计是指设计师根据设计主题和视觉传达需求, 在预先设定的有限版面内, 运用造型要素和形式原则, 根据特定主题与内容的需要, 将文字、图片 ( 图形) 及色彩等视觉传达信息要素, 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合理的组合排列的设计行为与过程。在乌克兰各类设计作品中, 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均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版式设计里。传统民族艺术纹样的应用也丰富了设计本体的图形语言形式。

1. 辅助图形中。辅助图形作为基础视觉要素中的一部分, 目的是为有效地辅助视觉系统的应用。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 辅助图形不仅最大化地发挥了图形要素的使用价值, 而且也使整体的视觉传达系统更加严谨。

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在版式设计的应用中较为常见, 作为当地较为熟知的图形语言, 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 作为辅助图形以强烈且具有个性的视觉特征, 不仅能抓住受众的视线, 而且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作为当地适应性较强的设计要素, 可起到对比、陪衬的作用, 同时可增加其他要素在应用中的柔软度与适应性。它应用的出发点就是要处理好其他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应用环境的关系, 进一步深化传播核心要素、主题思想的含义。

辅助图形通常把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作为基础图形,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变型、拆解、重组等。有时候, 也把传统民族艺术纹样作为底纹或背景图形进行应用, 突显品牌形象的同时, 强化品牌的民族性。

2. 色彩定位中。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始终以黑、红、白三色进行组合排列, 那么纹样的应用基本为整体的色彩基调起了决定作用。所以, 在选择传统艺术纹样为图形语言表现时, 产品的色彩定位要符合黑、红、白的应用形式。不可生搬硬套, 品牌定位与色彩定位要具有一致性。

3. 形式美法则应用中。因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的几何语言形式, 在使用之初, 图形与色彩的本体特性本身就具有了形式美的法则。几何图形的排列及变形、重组使视觉要素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过组合、变化, 产生了次序节奏、增加韵律, 强化了视觉冲击力和美感, 从而产生了视觉上的诱导效果和亲切感, 增强了审美趣味, 达到视觉画面节奏和韵律的统一。

同时, 采用几何形式的传统民族艺术纹样编排的玫瑰花样式图形, 在版式的编排中运用审美特征构造出装饰形式, 再通过版面中文字、图形、色彩等要素组合与排列构成, 既美化了版面, 又提高了传达信息的功能, 达到艺术性与装饰性的统一。

三、标志设计

为突显民族品牌的独有属性, 本土的品牌形象也有使用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的变化、组合形式作为企业标志的设计形式。近年, 乌克兰较为知名的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交织的一个乐团, 就是将标志以标准字的变形为图形语言形式进行的排列组合, 从图形的角度审视则为几何形状的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的变形字体标志设计形式。

四、包装设计

欧洲人讲究礼仪, 往往在产品的包装上较为考究, 包装袋的使用量消耗也较大。包装设计以白色为主体背景色彩, 采用传统民族艺术纹样作为主体图案, 运用大量留白, 突显产品民族性、独特性的设计形式较多。一些制作精美考究, 工艺精细的乌克兰传统服饰较多的选择这种包装设计形式。服饰纹样与包装纹饰相呼应, 达到统一连贯的视觉效果。

五、书籍装帧

封面设计是对企业形象或者是主旨思想的高度提炼。在书籍设计中, 部分图书采用乌克兰传统民族艺术纹样进行封面设计, 图书内容往往以民族民俗学、人文旅游等内容的书籍为主, 或再配以人文景观灯等具象图片形式。

民族艺术元素 篇8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之事, 十有八九。为了满足人们内心祈福的心理需求, 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的同时,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龙、凤、麒麟等等吉禽瑞兽, 而且赋予这些东西一种象征的内容及意义。民间流传了许多用以祈求万事顺利的象征物, 而这些向往和追求幸福美好的事物, 我们便称他为[吉祥物]。

近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吉祥物不但在大型国际活动 (如奥运会、世界杯、世博会、亚运会等等)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且在商贸经济交往中尽显风采。就拿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来说, 吉祥物——“歌娃娃”也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

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吉祥物的特色

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曾经说过:“一切现代化与国际化应以传统文化作基本。”如何将现代设计思维与地域性, 民族性的文化传统相结合, 使具有地方特色的吉祥物设计在世界吉祥物设计领域内独树一帜, 已经成为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程。一些优秀的吉祥物设计之所以成功, 正是恰倒好处地运用了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 将其形式美和寓意美与现代视觉传达原理和美学有机结合的结果。

(一) 如何去定位十分关键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 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广西各族人民一向有爱唱民歌的习俗。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是往这个方向去思考的, 民歌形象代言“歌娃娃”正在成为南宁乃至广西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采用青蛙和铜鼓为设计原型呢?其实不难理解,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宗旨是继承和弘扬广西各族人民的文化艺术, 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壮族的文化中, 青蛙和铜鼓象征着五谷丰登, 而东盟诸国都受到壮族稻文化的影响, 用青蛙和铜鼓为设计原型虽然可以展现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 但是还没能完全贴近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这个节日盛会, 不能突出“民歌节”。因此, 在整个整体定位上,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 而这位来自壮乡的小歌手“歌娃娃”则是描绘这道美丽彩虹的典型代表。

(二) 民族元素运用其中

“歌娃娃“形象主要在于民族元素的运用,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命名上

一个成功的吉祥物设计总会用一个家喻户晓, 耳熟能详的昵称来命名。我国现今在国际上运用比较突出的传统民族元素吉祥物设计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 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 他们的造型分别融入了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沙燕风筝的形象。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 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文化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时, 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

壮乡人民向来热情好客, 爱以歌会友, 喜以舞迎客。把民歌艺术节的吉祥物命名为“歌娃娃”寓意歌之娃娃, 是民歌的使者, 是壮乡的小歌手。以小山歌娃形象展现在天下民歌的盛会, 更能与大众亲近, 倍感亲切。而“歌”更能突出盛会的主题, “以歌会友”天下民歌齐聚, 各民族用歌声相互交流, 用歌声传达情意, 凝聚了浓浓的民族气息。

2. 在造型上

吉祥物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的符号, 它还有其他的属性如形象的性格、人格等通过丰富的想像, 把民族元素运用于形象之中使造型更生动有趣和拟人可爱, 最终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首先, 利用夸张和变形的设计原理, 夸张是利用客观世界中的元素, 来强调形象特征或部分特征的一种重要手段。结合广西民族元素使吉祥物形象有特定的、不同于其他角色的特征。突出夸张民族元素上的某些特点和特征, 在形体上使其长的更长、短短的更短、宽的更宽、窄的更窄。

“歌娃娃”在造型上夸大突出壮族的头巾, 利用夸张与变形的方法使造型形象,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活泼的小山歌娃也成了可爱的吉祥物形象, 拟人化方法在吉祥物中最为常见。民族元素的拟人主要是指把没有思想和感情的非人的角色赋予民族特有的人的性格、表情、动作等, 使其人格化。

其次, 利用民族元素运用在吉祥物造型方面, 主要是运用其特有民族服饰和饰品。在设计“歌娃娃”或者需要对民族元素进行吸收塑造吉祥物形象时, 运用这些经过提炼和吸收民族服饰元素的造型, 纹样或图案, 不仅体现人物的民族特色、身份、职业等, 还能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下图为广西壮族服饰的照片)

“歌娃娃”的服饰原形就来源于广西壮族服饰:少女的发式为梳两条长辫加刘海;头饰因年龄段区分, 未婚则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上衣着有领长衫, 袖口有花边, 外套一件肚兜式的挂衫, 下衣着长裤, 裤脚边也有一条花边点缀;脚则是壮族花鞋, 又称“绣鞋”, 鞋头有一绒球, 象龙船。经过设计者吸收壮族元素后再加工、提炼, 一个身穿壮族传统服饰的卡通形象, 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烘托出民歌节喜悦气氛的“歌娃娃”诞生了。

再者, “歌娃娃”在造型的动作与姿势上采用了歌舞形式的设计, 突出活动的气氛, 起到渲染的目的。

吉祥物“歌娃娃”伸开双臂, 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她跳跃舞姿, 代表壮族人们喜悦心情。神情时而欣喜时而含羞, 以积极向上的姿态, 乐观好客的性格, 活泼可爱的形象祝福各民族人民吉祥如意。

此外, 我们来看看其他民族的奥运会吉祥物, 远一点1980年前苏联的Misha小熊, 原型正是俄罗斯广大国土上最普遍常见、甚至被其他民族意化成本民族的化身的北极熊;1984年洛杉矶奥运, SAM鹰穿着山姆大叔的服装招摇;雅典的雅典娜和费沃斯, 更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陶俑——他们的吉祥物令异民族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本民族的特色和特质。因此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同画龙点睛。

3. 在用色上

在利用这些壮族服饰元素造型的时候还要考虑它的色彩。“歌娃娃”以广西壮族为设计元素, 是一个身穿壮族传统服饰的卡通形象, 颜色以红色、黄色、蓝色为主色调, 凸显壮族民族文化特色也烘托出民歌盛会的喜悦气氛。

三、具有民族特色的吉祥物在品牌价值上的思考

近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吉祥物不但在大型国际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且在商贸经济交往中尽显风采。因此, 我就广西民歌节吉祥物“歌娃娃”的品牌价值做了几点思考:

第一, “歌娃娃”的宣传需要正确的方法来影响。民歌节期间, 我们能够看见最多的是“歌娃娃”形象的外景展览, 不知道您是否已经感觉到, 除了以这种形式, 就很难见到“歌娃娃”的身影了呢? (下图为民歌节吉祥物的外景展)

这么一个极具广西壮族特色的吉祥物, 我们不得不探寻一条更长远的路子, 让它走出广西, 走向世界, 让全世界人民都认识它, 从而通过它的知名度来带动广西壮族的知名度, 这就需要一些正确的方法来影响了。比如, 我们可以把“歌娃娃”出版一系列读物供读者阅读, 或者做成一部3D的宣传动画或动画片, 用动画的形式宣传民歌节、普及广西民族风情知识, 在民族血液里培植壮乡精神, 提高广西的知名度。

第二, 吉祥物“歌娃娃”的产品化, 不但提高吉祥物的商业价值, 同时也扩大吉祥物设计本身的影响。艺术界有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是只有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艺术品才能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占据一席之地。这句话也同样适合于吉祥物, 颇具民族特色的吉祥物的衍生产品会是一个庞大的供求市场, 不仅受本民族的人们喜爱, 更受外国友人的追捧。一方面可以将吉祥物包装为明星, 如专业的卡通制作公司或形象设计公司就靠“包装”吉祥物明星来进行运作;另一方面将吉祥物设计转化为附属产品增加知名度。如:玩具、纪念品、礼品, 还有实用型的T恤、电话卡等等。

结束语

本文从吉祥物设计开始, 通过分析民歌节吉祥物, 更加深且的体会到“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民族的才是有魅力的。”对民族元素在吉祥物中的运用有了新的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 共通中汇成现代吉祥物设计艺术的长江黄河, 浇灌自己, 奔向世界。将吉祥物设计艺术民族化、现代化, 推动中国民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的伟大任务。把传统吉祥元素的精神融入吉祥物设计之中, 也必定会使吉祥物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摘要:现代吉祥物是代表企业和商品的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造型。一些优秀的吉祥物设计之所以成功, 正是恰倒好处地运用了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 将其形式美和寓意美与现代视觉传达原理和美学有机结合的结果。本文从吉祥物的由来开始, 重点分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吉祥物的特色, 再举例去论证民族元素在卡通吉祥物的造型设计和品牌价值上的运用。

关键词:民族元素,吉祥物,歌娃娃,吉祥物设计

参考文献

[1]谭维.浅谈吉祥物的造型设计[M], 艺术百家出版社, 1999年第04期.

[2]李淑琴.现代吉祥物设计的吉祥寓意及其视觉传达特征[J], 美与时代, 2007年第10期.

论中国民族设计元素——图腾 篇9

一、龙图腾

龙是中国最具有吉祥意义的图腾, 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图腾。《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 角似鹿, 眼似兔, 耳似牛, 项似蛇, 腹似蜃, 鳞似鲤, 爪似鹰, 掌似虎, 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 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 颔下有明珠, 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 又名尺木, 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 既能变水, 又能变火。”相传龙是九种动物的集合, 例如鹿角、蛇尾、鱼鳞等。龙汲取这些动物身上最精华的部分融为一体成为龙的形象。事实上, 这些动物是原始各个大小部落的图腾, 在战争之后相互融合, 汇聚为一, 图腾也就随之化而为一, 即为龙。因此龙的受众是最为广泛的, 内涵也是最为深厚的。

龙的姿态很多, 有卧龙、蟠龙、升龙、降龙、坐龙等, 古往今来的设计者们将他们运用在不同的地方。由于龙图腾的信仰意义。古代在服饰制作上, 龙图形通常是皇家特有的装饰图案, 皇帝的服饰上有龙, 并且以具有尊贵意义的黄色为主色, 制成龙袍。少数亲贵也可有龙的图形, 但是不能用黄色, 以此划分等级。清代皇帝服饰上甚至出现九条龙, 并且伴随水纹, 和珠翠, 以此体现延绵不断, 一统山河的意义。除了服装上有龙的图形, 生活器物上也经常能看到龙的原型。中国古代陶瓷上也经常出现龙纹, 常有两条面对的飞龙相对共同盘旋在器皿的外表。用以装饰的玉器珍宝上也有龙形, 例如玉佩经过雕刻加工成为蟠龙形状。现代社会, 龙不再是贵族、皇权的象征, 龙纹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渗透到生活的每个层面。例如印有龙纹图案的手机壳、铅笔盒、袜子、包装袋, 有时一些公司标志的花纹也采用龙纹。

二、凤凰图腾

凤图腾与龙图腾时常共同出现, 表示吉祥、祥瑞, 也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图腾。《山海经》中记载“丹穴山, 鸟状如鹤, 五采而文, 名曰凤。”《孔演图》中云“凤为火精, 生丹穴, 非梧桐不栖, 非竹实不食, 非醴泉不飮, 身备五色, 鸣中五音, 有道则见, 飞则羣鸟从之。”凤在一定程度上与龙相似, 它也是多种祥瑞之鸟的集合。

龙、凤同时出现时, 通常将凤的含义偏向指代女性。例如龙凤呈祥, 龙飞凤舞等。在一些民族工艺品上也经常让龙、凤相互交织出现, 例如清代康熙年间的龙凤纹五彩瓷盘, 就以龙和凤作为主要图案, 出现在盘底, 华丽、对称、均衡、灵动。当凤单独出现时, 它实际是具有男性指代的。因为在中国古代凤凰最初是指两种鸟, 凤为雄, 凰为雌。封建帝王常常称自己的住所为凤邸, 帝王诏书为凤诏, 帝王出行的车为凤驾。

凤凰与龙虽然同为中国祥瑞图腾, 但是人们对凤凰的印象都是飞舞的形象, 它没有龙那么多姿态。因此在现代设计中, 人们经常利用凤凰的图形并且结合它飞翔的形象进行设计, 寻找灵感。其中典型的例子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 就是以凤凰的形象作为设计原型从中加以简化, 保留凤凰羽毛的修长、华美特点, 再从凤凰侧面的飞翔角度选取姿势。这些也正好非常符合航空公司的特点, 航空以飞行为主, 选取凤凰切合主题, 流线型的线条即体现了飞行过程中迅速而且华美, 又让人联想到凤凰的羽毛柔美。国际航空公司采取本民族的传统图腾可以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麒麟图腾

麒麟与龙和凤凰一样也是中国传统图腾。它也是汲取各种动物于一身, 麒为公, 麟为母, 这种表达方式与凤凰有着相似之处。麒麟在神兽的地位上比龙、凤凰要稍微低一等。龙与凤经常连起来并列出现, 例如, 人中龙凤, 龙凤店, 龙凤传奇等等, 可见龙凤的地位相对并列。麒麟则不然, 麒麟属土, 更接地气。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族可以佩戴龙纹, 位高权重的大臣可以用麒麟作为装饰, 由此便可看出麒麟与龙、凤凰之间的地位差距。麒麟为一种祥兽, 相传孔子在出生前和去世后都有麒麟的出现。人们认为有麒麟出现的地方就有祥瑞, 久而久之, 麒麟成为镇宅、辟邪的神兽。因此,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人们喜欢用在建筑门口放上石制麒麟, 敦实、高大、雄伟以此驱邪避凶。不仅如此, 在建筑本身的材料上也广泛雕刻麒麟图案。中国建筑中木雕和石雕中雕刻麒麟的最多, 包括房檐、房山墙、门楣、窗框、影壁、柱础、板墙、屋脊、抱鼓石等, 都是希望麒麟能够镇宅, 同时也显得高贵、富丽。在中国徽州地区, 木刻房梁上经常刻有麒麟, 除了镇宅以外还希望麒麟能够送子, 比较著名的图样有“麒麟送子, 喜鹊报喜”木雕。中国古代人们也喜欢将麒麟样貌的饰品佩戴在身上, 例如《红楼梦》中写道史湘云有一个麒麟, 一直戴在身上保平安, 而后又因长期佩戴, 变成定情信物传送。

在民族设计中, 图腾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当今社会人们弱化了图腾的阶级含义, 恢复其本来的寓意。在应用过程中原始图腾能为设计的本身增加历史性和民族性, 因此成为设计者们喜爱的设计元素。但是, 也不能让这些图腾引用滥觞, 因此必须深入挖掘图腾的含义, 再配合设计产品的价值意义, 从而做出具有新意的设计。

摘要:中国民族设计中, 图腾是重要的设计元素,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它都被广泛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原始图腾:龙、凤、麒麟。它们都是祥瑞的化身, 集合多种动物精华与一身, 在民族设计中被引入其形象时, 可以使设计本身不仅具有民族性、历史性而且具有文化性。

关键词:民族设计,龙,凤,麒麟

参考文献

[1]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设计概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2]寻胜兰.新民族图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刘春.民族图形设计[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12.

中国民族元素的现代设计应用 篇10

中国民族元素是中国文化的标识,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是浓缩的文化符号, 是现代设计者进行设计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传统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深厚文化的象征, 它们赋予设计师以历史感、厚重感和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 所以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不仅仅是符号的简单运用, 它更是一种意义的表达, 它们或给人一种怀旧感或亲切感或文化认同感、自豪感。

断然割裂历史的情感和精神, 会让人感觉“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唐纳德-A-诺曼曾举过一个例子:昂贵的原作和高质量的复制品, 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如果只是为了审美、欣赏, 那么一副复制品就足够了, 但是为什么有更多的人愿意出高价购买原作呢?原因很简单, 因为它包含了比审美、欣赏更多的内容。

二、复兴中国民族元素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很强的包容和同化能力, 而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一方面使得我国是文明古国中文化仍然健全的唯一国家。但是在现代社会, 情况发生了变化, 正如杨宇时先生所说“对中国来说, 离骚 (楚) 、佛教、胡琴、旗袍、马克思, 这些都是过去几千年某个时代的外来事务, 现在都成了中国元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元素是与时俱进的。试想百年千年以后, 我们再看中国元素, 想必其中又会有很多吸收而来的外来元素。但现在的紧迫性在于许多中国元素正在急剧消失”。

我们的文化何去何从, 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到哪里去了, 我们的道德规范是什么, 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吗等一系列紧迫而重大的问题需要当代人作答。在设计领域我们有着相同的困惑, 但北欧设计的成功经验及世界其他国家的设计实践启迪我们必须在我国民族文化中找到设计复兴的力量和灵感。芬兰设计师塔皮奥·佩里埃宁认为“手工艺与设计是一个整体, 是同一件事”。这种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态度决定了现代设计必须适当的吸收怀旧与传统的样式, 新风格才能顺利的成长起来。

因此, 通过对中国传统元素的提取、加工、运用, 用心创造出具有民族意味的形式, 是未来社会我国本土设计的重要出路。

三、中国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一) 中国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直接运用

一些设计教育者一向反对直接运用民族元素进行设计。这种反对是必要的。例如, 简单地在招贴上画一两个京剧脸谱;把包装换成瓷器;在高层建筑上盖一个坡屋顶;把故宫的太和殿建筑样式直接做成华丽的裙裾等, 这些设计总是给人元素罗列、“无病呻吟”的感觉。但并不是所有的符号直接运用都是无意义的行为, 只要是符号的应用使作品有了意义, 让接触者内心受到触动, 那就应该受到鼓励。并且有些符号在我们心目中是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不能改变的, 就像中国的石狮, 多少年来都是一副传统模样, 没有谁把门前的石狮抽象处理, 因为一旦变了模样, 就不再产生中国意味了。

“当人们置身于有一定特色历史城市或传统街区中时会被那些亲切、温暖、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生活场景所吸引, 总会被某种强烈的场所感 (某种整体意识) 所笼罩”。对中国民族文化元素的直接运用就是要营造出这种“整体感”而不是支离破碎和牵强的感觉。

民族元素的直接运用虽然“肤浅”但随着热情和理解的深入肯定会达到“深刻”的效果的。在世界设计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北欧设计在民族复兴时期符号的直接运用就奠定了其民族设计的坚实基础, 而日本最初的设计也都是从模仿或直接抄袭最终走到世界前沿的。

“符号具有两副面孔, 一方面是它的‘形式’, 另一方面是它的‘意义’。符号正是通过它的形式或形式的组合表征着某种意义。”因此, 在直接运用民族元素时我们要理解所用元素的社会、历史意义, 特别注重设计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和情感价值, 使民族元素与设计主体水到渠成的融合在一起, 从而避免给人生硬、罗列的感觉。

(二) 中国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变化和发展

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使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 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 体现了迅达畅通, 事事如意, 十全十美之意。靳埭强与陈绍华等共同设计的北京申奥标志, 造型不是直接借鉴中国传统造型, 而是运用中国特有的写意手法来传达“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既给人以国际形式感, 又饱含本民族文化意蕴, 耐人寻味。令人兴奋的是北京奥运会的系列设计中产生了很多经典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设计作品, 它们来自于民族文化元素但经过变化、发展、抽象就变成了代表现代中国的、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传世之作, 单从设计来说北京奥运会的启示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四、小结

对于有些意味深厚的民族元素, 我们应该加以提炼、概括用在现代设计中, 并传达一种民族文化上的意义。对于有些文化元素, 我们却可以直接赋予其时代意义, 使其形式是现代的, 但内容和意义却是民族的。比如:剪纸、皮影、年画等都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形式, 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应用方式也极为灵活, 是生命力较强的艺术形式。例如, 遍布中国的剪纸艺术, 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年画艺术在我国流传极广, 它是人们歌颂英雄、祈求平安的载体。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就是这些艺术形式的肥沃土壤。年画艺术来自于生活, 所以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现代设计中提炼这种传统民间艺术风格的元素, 在表现设计艺术的同时, 又使设计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有效传播体。

摘要:中国民族元素是中国文化的标识,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是浓缩的文化符号, 是现代设计者进行设计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传统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深厚文化的象征, 它们赋予设计师以历史感、厚重感和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 所以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不仅仅是符号的简单运用, 它更是一种意义的表达, 它们或给人一种怀旧感或亲切感或文化认同感、自豪感。通过对中国传统元素的提取、加工、运用, 用心创造出具有民族意味的形式, 是未来社会我国本土设计的重要出路。

关键词:民族元素,现代设计,符号

参考文献

[1]杨宇时:《中国元素的精神》,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07年。

[2]易晓:《北欧设计的风格与历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85-107。

民族元素在会展设计中应用 篇11

关键词:民族元素发展应用

会展设计是一门展示性很强的艺术,其设计风格是多种多样,但是其目的就是通过展现产品来向人们传递新的科技内容。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文化底蕴丰厚,这些民族元素为设计者提供了足够多的设计素材,所以,在会展设计中融入民族元素是当前会展设计的潮流,有利于展现中国的民族特色,也有利于宣传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为中国会展向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提出了中国会展设计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民族文化对会展设计的影响,最后以实例来介绍了民族元素在会展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中国会展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应用现状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对我国会展设计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国内会展设计已经向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融入民族元素的设计作品较多,这样的会展设计作品风格趋于民族风,是弘扬民族精神和特色的优秀作品,受到了国内外会展领域的一致好评,但是,我们也看出了民族元素在会展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关会展设计方面的书籍缺乏实用性。民族元素在会展设计应用方面的书籍较多,但是其实用性不高。例如:有些书籍只是宏观的介绍了会展设计中民族元素的融入方式,但是在会展设计中具体细节设计还不够准确,造成了学习者在会展设计中的作品不够理想。

2.会展设计缺乏对作品整体性的把握。设计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依据其他艺术设计的标准来进行会展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根本就不符合会展设计的要求,也不具备会展设计的基本特征。例如:会展设计不仅是三维空间的设计,更是四维到超维的转换,其空间上下、左右、前后都要进行考虑,还要注意人流的变化,只有全方位、多层次的考虑,才能完成出色的艺术作品。还有,有些设计作品过于孤立。例如:一些会展设计作品是一件好的创作作品,但是放到会展中就显得格格不入,跟周围的环境不搭配,这样过于展示作品也会造成作品和环境不统一,让作品有孤立感。

3.会展设计缺乏对文化内涵的表达。设计者在展示设计时,很注重设计的形式,而缺乏对作品内涵的表达,这样的设计尽管看起来漂亮、花哨,但是没有内涵的会展设计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让人们看不到会展表达的主题,让会展设计内容空洞,表达意义不明确。

4.会展设计书籍的图片内容较多。图片多是许多会展设计书籍的一大特点,我们不能轻视图片收集的重要性,但是图片过多而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往往会误导学习者的思维,造成了他们设计出来的作品很失败。还有一些学习者会一味的模仿成功作品的形式,而忽视了设计内涵和意义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新观点重新定义和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以民族文化为素材,在会展设计中巧妙的融入民族元素才是设计的重点,把设计的主题和会展的意义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会展设计达到要求,让会展作品表达出其文化内涵。

二、以服装为例介绍了一下民族文化对会展作品的影响

会展作品是为了展示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就是说民族文化影响着会展作品的设计,所以,民族文化是为会展设计提供了设计的方向,下面,我们以各地民族服装为例介绍一下各地民族服装的不同功能,还有由于各地的气候和人们生活习惯不同,造成了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非常巨大,下面,我们通过服装的审美特征来总结会展的设计作品也极具各民族特色。

首先,我们看中国的东北地区,在解放前,由于当地气候寒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皮毛制品为主要的服装,例如:皮鞋、皮手套、皮夹克等,这些服装的原材料很单一,衣服的颜色也不太鲜艳,但是其服装的保暖性很强,有利于抵御当地的严寒气候。

然后,我们在看一下蒙古地区,由于当地是高原气候,当地人民以畜牧为生,他们日常吃的就是牛羊肉和奶制品,他们的服装也是以羊毛为材料制成,但是,当地气候干旱、风力很大,人们的服装夏天以宽松的袍子为主,冬季以羊毛帽、羊毛衫等为主,但是,他们的服装都色彩鲜艳,款式多样,这说明他们对服装的审美性要求很高。

最后我们在看一下东南地区,由于当地气候潮湿,当地人民又以手工业为生,他们的织布技术非常先进,平时的日常服装多种多样,从内衣到外套,夏季有裙子,冬季有棉衣,这些服装款式多样,色彩也是非常丰富,从衣服的图案就能看出他们的审美要求。

服装的巨大差异衬托出各地的民族文化风貌,而会展服装也会以各民族的文化来进行展示,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民族气息。

三、以内蒙古博物馆为例介绍了会展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应用

本人自幼生长在内蒙古自治区,由于这个地区地域广阔,人丁稀少,使这个民族看起来更加神秘,但是其民族文化却是非常丰富。从我国规定其实施区域自治制度后,这个地区的发展迅速,分别于1957年建立了内蒙古博物馆、1987年建立了内蒙古展览馆、1992建立了乌兰夫纪念馆年和2007年建立了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其中有三所被授予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称号,分别为内蒙古展览馆、乌兰夫纪念馆和内蒙古博物馆。而博物馆更是馆藏丰富,其古代标本有10几万件,主要包括古代生物标本、古代植物标本、古化石标本等,这些文物被保存至今,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建立新馆时,在展示方式上,从艺术效果上做出处理使用了带有民族节日气氛的灯光、当地的民族音乐等来营造会展设计的民族风内涵,让游客看到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的神圣,并从设计作品中看出当地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发展历史。使用了现代高科技的陈列手法,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其参观者能融入到环境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内蒙古地区的展览场所也越来越多,设计的产品也越来越具有民族特色,这种设计风格非常符合当地民族文化的宣传,也让会展设计更具特点,使会展设计作品有浓郁的艺术气息,进一步提升了设计产品的品质。目前,国内的设计师有两类,一类是追求新技术、新风格的设计师,他们在设计中大胆尝试国内外的新鲜元素,这样的作品往往看起来富丽堂皇、美轮美奂,但是其设计的产品没有内涵,缺少有深度的东西;另一类是从民族文化出发来进行会展设计的设计师,他们在设计中以民族文化为内容,把民族元素融入到所设计的作品当中,这样的会展设计给人更真实、亲切的感觉,让游客游览时能观看到这个民族人民的美,这个民族文化的美。可见,只有有内涵的会展设计产品才会给我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有所感悟,这样的设计产品才更具独特性。

结语

会展设计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需要设计师多方位、多角度考虑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会展作品,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在会展设计中融入民族元素是会展设计的发展方向,这不仅让会展设计的作品更具特色,也更利于弘扬我國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周静,杨晏,冯玉雪.展示设计的艺术特质与发展趋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01).

[2]欧阳华.论展示设计中民族与地域特色的营造[D].南京艺术学院,2004.

国产动画中民族元素的表现及应用 篇12

1 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辞海》对民族化的定义是:“民族化指作家、艺术家运用本民族的独特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我们将这个定义运用到动画中,“运用本民族的独特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可理解为动画形式的民族化,“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则是动画内容的民族化。(参阅李朝阳的《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达的视角》)但随着全球化语境的冲击,民族化并不单纯的是坚持固有文化、反对吸收外来文化的“老刻板”。总的来说,民族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赋予动画民族特色;第二,借鉴外来经验;第三,传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对特定文本进行“细读”,从而发现民族化在国产动画发展过程中的表现趋势。

1.1 样本选定

本文从国产动画发展的第二、四、五个阶段中抽取各自阶段中获奖最多、影响力最大、最具民族特色的5 部片子,共15 个样本(由于第一阶段国产动画的发展刚刚起步,被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数量不多,没有达到抽样的总样本要求,同时第三阶段由于动画制作停滞,题材单调,多是政治题材,不具备抽样的条件,因此本文只选择第二、四、五这三个阶段,即1949 年——1966 年,1976 年——1989 年,1990 年——至今),分别是第二阶段:1956 年《骄傲的将军》1《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牧笛》;第四阶段:1977 年《哪吒闹海》《三个和尚》《天书奇谭》《葫芦兄弟》《山水情》;第五阶段:1《宝莲灯》《我为歌狂》《喜羊羊与灰太狼》《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片及大电影《魁拔》。之所以选择以上15 部国产动画作为研究的样本,主要是考虑到它们所具有的代表性、经典型和影响力,大致可以反映出我国80 年来动画片民族化表现的发展趋势,更好的验证研究假设。

1.2 类目建构

在参考了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同时根据本文的研究主旨,将分析类目主要分为六个,分别是制作方法、故事原型、角色造型、场景设计、人物动作和配乐。其中,制作方法分为以下4 个类别:单线平涂、剪纸、水墨、CG(计算机图像生成技术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其中前三个类别都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种类。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单线平涂”,是中国画技法名,即轮廓钩线,色彩平涂,用单线条把形象的主要特征, 简练概括地画出来。单线画法要求线条清晰, 构图明确。故事原型划分为以下6 个类别:成语寓言改编、经典名著改编、民间故事改编、神话改编、史实改编和原创虚构,其中前五个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化。角色造型的风格分为以下6 个类别:源于京剧脸谱、源于传统壁画、写实中国画风、漫画夸张、日系风和卡通。场景设计分为以下6个:古代壁画风格、简化风格、装饰风格、写实风格、中国画风和日系漫画风格。人物动作分为以下4 个类别:戏曲程式化风格、写实风格、传统武术风格和欧美夸张风格。同样的,将配乐这一变量分为以下3 个类别:古典民族乐器、京剧锣鼓点和现代电子音乐。

2 国产动画民族元素的表现方式

本研究将样本数据录入spss软件中,通过交叉表分析在各个类目下,国产动画民族元素的表现方式,具体分析结果如下:1990 年之前的国产动画的种类集中在单线平涂(5 部)、剪纸(2 部)、水墨(3 部)传统艺术门类,占总数的67%,1990 年之后的国产动画则以电脑CG为主,仅占33%。

分析表明,1990 年之前的动画影片多改编自传统经典,成语寓言(2 部)、经典名著(3 部)、民间故事(1 部)、神话(2 部),原创虚构(1 部),1990年之后的集中在原创虚构(4 部)、民间故事和史实各1 部。1990 年之前的动画影片多改编自传统经典,充分体现中国民族文化,1990 年之后的比较集中在原创虚构方面,其中有一部根据史实改编的《秦时明月》是在当前国产动画盲目跟风抄袭亦或只作为低龄儿童的启蒙教育之用的尴尬发展情况下的奋起之作。

1990 年之前动画影片的角色造型以传统艺术为原型,包括京剧脸谱(3 部)、传统壁画(2 部)及写实中国画风(3 部),1990 年之后的影片以日系和漫画夸张为主,占到样本总数的27%。1990 年之前动画影片的角色造型以传统艺术为原型,包括京剧脸谱、传统壁画及中国画写实风格,至于1990 年之后的影片以日系欧美的夸张漫画风为主,在充分借鉴国外动画的成功因素之余,逐渐抛弃了传统的民族元素对角色造型的正面塑造。

同样的趋势,1990 年之前的样本集中分布在体现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包括壁画(2 部)、简化风(2 部)、装饰画(3部)、中国画(3 部)、写实(1 部),1990 年之后的样本则都集中在“日系漫画”。1990 年之前的国产动的人物动作以戏曲的程式化为主,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中,1990 年之后的动画片仍是模仿欧美的夸张风格,民族元素在这方面的体现逐渐减少。1990 年之前的配乐以古典民族乐器为主,1990 年之后逐渐加入现代音乐的元素。

3 国产动画发展趋势

3.1 国产动画从20 世纪20 年代发展至今对民族化的呈现方式不同

90 年代之前,即1949-1989 年这一段时间的国产动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国际上赢得广泛关注和赞誉而被冠以“中国学派”的称号。通过上述的定量文本分析,可以总结出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在民族化呈现方面有如下特点:首先,题材寓教于乐,主题深刻。无论是萌芽时期的《铁扇公主》,辉煌时期的《骄傲的将军》,还是复兴时期的《天书奇谭》,几乎所有题材都体现出寓教于乐的精神,这是中国“以文载道”的传统意识使然。很多优秀的经典作品的选材多是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和成语,如《骄傲的将军》就把“临阵磨枪”这个成语演绎的惟妙惟肖,《三个和尚》的故事创作则是源自“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一民间寓言;其次,注重传统艺术形式的运用。根据上述研究发现,国产动画在90 年代之前非常注重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挖掘和利用。从动画的制作方式上看,90 年代之前的动画作品更多的是利用历史悠久的绘画、建筑、雕塑、传统戏剧、剪纸和皮影等民间艺术。如《猪八戒吃习惯》《葫芦娃》是借鉴了剪纸艺术,《小蝌蚪找妈妈们》《牧笛》《山水情》则是水墨动画的典型代表,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法;从故事原型上看,《骄傲的将军》来自成语“临阵磨枪”,《三个和尚》改编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猪八戒吃西瓜》《大闹天宫》《天书奇谭》改编自古代经典名著,《小蝌蚪找妈妈》《宝莲灯》则是改编自民间故事,《哪吒闹海》《葫芦娃》是改编自神话故事;从角色造型上看,90 年代之前的影片更多的是借鉴京剧元素,在角色上多采用京剧的脸谱造型,如《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等;在场景设计中,注重写意和装饰美;人物动作上,采用明显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如《骄傲的将军》开场,表现将军昂首阔步走进府邸的动作;从配乐上看,90 年代之前的作品使用中国独特的艺术种类戏曲和传统民族乐器配乐。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与二郎神、哪吒交锋时紧锣密鼓的锣鼓点声,节奏变化起伏,配合打斗动作,使剧情紧凑。《三个和尚》中,三个和尚出场时,木鱼等打击乐器的使用,增强主题的欢快节奏,把人物形象渲染的有声有色。

90 年之后的近20 年来,日本和好莱坞动画入侵我们的动画市场,传统的民族动画受到极大的外来冲击。故90 年代后对民族化的呈现有如下特点:首先,偏向技术层面。进入90 年代,尤其是90 年代后期至21 世纪,国产动画的制作不再停留在单纯的二维绘画上,更多偏向电脑CG动画,由2D转向3D,重视视觉效果的享受,同时注重传统民族元素的运用,侧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主题音乐的设定,外面包裹着的是电脑技术的华丽视觉效果,内层的核心仍然是带有辨识度的“中国风”。如2007 年的《秦时明月》,在情节设定上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史实,以秦始皇时期为故事背景,重点阐释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内涵;在角色设计中突出典型东方人的气质,同时利用三维动画的造型技术,线条在数字化的控制下更加独特,发丝和衣纹的线条经过处电脑处理后更加自然流畅。其次,盲目模仿。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90 年代以后的影片在角色造型、场景设计上都以日系漫画风格为主,我国自身的民族风格却退出了舞台。在日韩欧美动画产业在中国取得成功后,国产动画为了迎合观众口味,不可避免的模仿日本和迪士尼动画的发展道路。《宝莲灯》就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动画作品,由于受到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的启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这一部神话题材的动画长片,让我们认识到了与当今国际一流的动画制作存在的多方面的差距。

3.2 国产动画从早期的重艺术变成现在的重商业

中国动画经过早期的探索,到1954年开始拍摄《骄傲的将军》时,就明确提出了走民族化道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内容上选择中国民族题材,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反映现实的;形式上也是民族的,一方面努力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如剪纸、水墨;另一方面又邀请了很多当代中国美术界有成就的艺术家一起合作,做出来的动画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充分反映了制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喜好。

90 年代以后出现的以实用为目的,把娱乐性、趣味性、商业性放在首位的动画系列片和院线动画片,追求票房和利润,为了充分迎合观众喜好,无条件的模仿日本和迪士尼的动画片,把传统的民族元素抛之脑后。

其实,动画作品的商业性并不排除艺术性和思想性,优秀的动画作品都是追求艺术性、思想性、商业性的完美结合,二者相互渗透、互为作用。只是商业动画为观众而作,艺术动画更强调个性和风格罢了。

4 结语

上一篇:速度比较下一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