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表现(精选12篇)
民族艺术表现 篇1
摘要:深度剖析茶道文化,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音乐元素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一方面, 茶道作为一项极为高雅的艺术, 需要有相应的艺术元素与之相结合;另一方面, 茶在古代是流行在贵族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因此在茶道体系内, 就普遍形成了茶道与民族音乐的深度融合。通过研究茶道中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有利于我们充分了解茶道的体系和内涵, 同时也加深我们对茶道艺术特征的深度了解。本文从茶道体系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入手, 深度研究茶道体系中的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特征, 进而探讨民族音乐在茶道体系中的价值。
关键词:茶道,民族音乐,艺术表现,茶文化
茶道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 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我们不仅通过饮茶形成了一种爱好和习惯, 同时也逐渐精细化饮茶的方式,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 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艺术文化。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 我们可以发现, 在整个文化体系中, 各元素之间是互相融合、相互借鉴的。因此在茶道中, 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与之相关的其它艺术形式, 比如音乐艺术等。所以, 深度了解茶道中的民族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对我们了解茶道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内涵, 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1 茶道体系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一直以来, 我们都在探索和研究茶道的具体内涵和价值, 因此合适的载体, 是我们了解其内涵的重要工具。通过民族音乐元素研究茶道, 也是民族音乐体系发展的重要表现。在茶道体系中, 融入民族音乐元素, 不仅能有效丰富茶道内涵, 同时也为民族音乐发展提供了重要创作素材和传播载体。
茶道, 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深度融合。茶道中被融入了太多内涵和价值, 因为它象征着一种品味生活的境界。从茶道的视角品茶, 更是一种欣赏, 一种体会和感悟。音乐元素, 其实是茶道体系中的一种展现。在整个茶道体系中, 可以了解到多种风格、古今中外的茶音乐内容。同时, 茶道也是一种高度, 泡茶的过程虽然看似简单, 但是茶道中融入了人对茶的理解和情感, 包含了一系列有关茶的真善美。很多时候, 茶道还是一种人生目的, 领悟茶道能够让人感受到茶包含的愉悦和快乐, 故文人墨客常常发出“人生如茶”的感叹。所以, 茶道的内涵, 会让每一个接受它的人得到实质性升华和成长。茶道中所包含的人生理念和行为规范, 能够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产生积极助推作用, 而这就是茶道存在的最大价值和意义。
当前, 在茶道文化体系中, 其艺术表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发现其中融入了一系列音乐元素, 尤其是我国民族音乐的融入。将民族音乐融入到茶道文化之中, 也实现了茶道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及体系化发展。茶道是一种文化, 而音乐则是一种艺术。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文化和艺术是互相联系、紧密结合的, 茶道文化中的音乐元素, 离不开茶道文化的发展。同样, 民族音乐的有效融入, 也促进了茶道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指人类对社会和自然进行改造过程中, 所创造的一切认知。而狭义文化则指相关精神财富, 比如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等。所以在茶道文化中, 也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茶道文化指的是在茶道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集合, 包括价值规范、行为理念以及喝茶过程的具体技术和要求等等。狭义的茶道文化, 则指的是其中有关茶道的文学艺术和相关舞蹈等等。在茶道文化形成的初期, 并没有具体或相关艺术概念, 但随着茶艺表演的经验日益丰富, 整个茶道过程也逐渐实现了规范化。正是因为茶道的日益正规, 当前在茶艺表演中的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或者器乐等多种形式, 逐渐融入到茶道中, 产生了一系列丰富的音乐资源与音乐元素, 这些都能够让我们充分了解到民族音乐的特点, 并且升华对茶道的认识。在茶艺表演过程中通常使用傣族、蒙古族等各种民间乐器, 结合相应的歌舞为基础, 从而将民族习俗和生活习惯, 以音乐的方式展现给世人。
2 茶道体系中的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
我国是世界上种茶历史最悠久, 也是品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来的饮茶历史过程中, 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 并且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 茶道无疑是其中最为优异的表现部分。我们要了解茶道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 就必须从其它相关艺术的特点与应用作为切入点。
2.1 民族音乐与茶道相结合, 丰富茶道形式
随着茶道文化发展日益成熟, 如今茶艺表演已经成为茶道文化的一种重要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茶艺表演方式进行的深入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在茶道文化中有音乐、舞蹈、绘画、文学语言等多种艺术元素, 其中音乐艺术最为重要。它不仅能让我们了解茶道文化内涵, 还能突出音乐对传统茶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以凤庆地区茶道文化为例, 其茶道文化中的民族音乐主要以彝族音乐为主, 通过结合舞蹈和相关乐器的方法, 传达给观赏者。所以说, 在整个凤庆地区的茶艺表演过程中, 民族音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音乐与茶艺表演的深度融合也让整个茶道形式更丰富, 更具有观赏性。
2.2 民族音乐与茶道相融合, 丰富茶道内涵
通过对茶道体系进行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在整个茶道文化体系中, 音乐元素不仅是一种表演辅助方式, 更是情境引入的关键部分。茶艺表演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 能帮助我们有效了解民间生活习惯和民族习俗, 也是彰显中华民族独有特点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因此, 民族音乐与茶道相融合, 有利于我们充分了解茶道的体系和内涵, 同时也加深我们对茶道艺术特征的深度了解。客观上讲, 在茶道文化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 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本上加深对茶文化内涵的认知和理解, 体会茶道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从而实现茶道的丰富和发展。
2.3 民族音乐与茶道相互作用, 有效发展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与茶道相互作用, 不仅充分展现了该民族的民俗特征, 同时也表现了该民族的特色文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在广大茶区, 生活着广泛的少数民族群众。因此, 鉴于少数民族都具有能歌善舞的文化传统, 在茶道文化中融入民族音乐, 不仅能够突出反映该民族的民族特征, 同时也能够向人们充分展现该民族的日常生活习俗和内容, 通过开展具体的茶艺表演活动, 引发人们对该民族生活风情的关注。我国云南地区, 在普洱茶的茶艺表演过程当中, 融入了许多彝族的民族音乐。观众通过观赏普洱茶的茶艺表演, 可以感受到彝族的风俗与习惯, 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彝族文化的认知。在普洱茶的茶艺表演过程中, 彝族人民通过自己悠扬、动人的音乐表演, 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普洱地区彝族人民的生活风情, 而简单欢快的音乐旋律, 也表达出了彝族人民淳朴、精致的生活方式。可以说, 通过将民族音乐与茶道相互作用, 有力实现了民族音乐的丰富发展。
3 民族音乐在茶道体系中的价值
无论是丰富茶道体系的元素, 还是优化茶艺表演的形式, 可以说民族音乐都是推进茶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研究民族音乐在茶道体系中的价值, 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茶道体系的内涵, 同时也让我们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
3.1 茶道体系中融入民族音乐, 促进音乐资源体系的融合
客观上讲, 民族音乐是展现民族特点的一种文化艺术。因此在进行茶艺表演过程中, 音乐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茶道中能够融入民族音乐, 那么就能够使整个茶艺表演水准得到较大的提升。采用民族音乐融入的方法来展现茶艺表演, 既可以展现民族风情又能表达民族情怀, 从而推动民族音乐的体系化发展。在民族音乐融入茶艺表演过程当中, 通常会不断增添其他民族音乐作为陪衬, 使得一次茶艺表演中会出现多次多种民族音乐的搭配, 这些不同风格的民族乐曲同台演出, 从而实现整个音乐资源体系的融合和发展。由于茶艺表演中民族音乐的表演更具有舞台特征, 所以随着民族文化传承严峻性不断加剧, 在茶艺表演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多种传统民族音乐的融入, 这才是民族音乐体系化发展的具体方向。
3.2 茶道体系中融入民族音乐, 丰富发展其综合价值
音乐是一种艺术, 它是一种精神和理念融合体的具体反映。因此, 通过不同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 也能够让人们寻找到思想上的共鸣。在茶道体系中融入民族音乐, 能够有效发展民族音乐的综合价值。一个民族的存在需要有一定载体, 民族音乐无疑是民族文化及传承的重要载体。茶道体系中融入民族音乐, 能有效提升民族文化的具体影响, 丰富发展民族凝聚力。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如何继承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 就应该走文化融合的道路。通过互相借鉴的优势, 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其丰富的综合价值得到发挥和呈现。
4 结语
随着现代文化不断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很多民族文化保护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以至于相关民族音乐面临着流失和缺乏体系化继承的现象。因此, 通过对传统茶道文化中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研究, 我们发现了两者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具体作用和价值。所以, 当前我们必须一方面充分重视对民族音乐的挖掘和利用, 另一方面, 也要加大对民族音乐的具体保护措施, 通过茶道体系中融入民族音乐, 发现民族音乐存在的具体价值和作用, 从而深化两者的具体融合思路, 实现丰富和发展茶道文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汪俊芳.凤庆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及重要性[J].大众文艺, 2013 (02) :55-59
[2]陈子扬.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观[J].今日科苑, 2013 (17) :91-94
[3]张舒红.关于新时期我国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探究[J].北方音乐, 2014, (06) :75-77
[4]邹长海.民族音乐融入对提升茶道文化内涵的价值[J].农业考古, 2014, (17) :102-105
[5]白杨.关于民族声乐的发展[J].音乐生活, 2015, (19) :125-129
民族艺术表现 篇2
诗歌一、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巨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诗歌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三、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歌四:民族魂
因为难以
忘怀那个
以慈母的心
编织成
装满思念的
七彩花篮
总有抽不完
索不尽的爱
无论春天
她是温柔的阳光
或是夏天
她是凉爽的和风
秋天来临她是
奉献金果的`季节
在冬天她是
燃烧的火
母亲
全人类
一个民族
民族艺术表现 篇3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从而产生“意境美”,追求的是诗情画意和情景交融。西方古典园林一般是在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中西方园林的差异有很多细节的方面,比如西方的建筑原则和中国的绘画原则,对水景的处理方面中国园林以“泄”见长,西方园林则以“喷”取胜等等,本文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入手作一个简要的叙述。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型艺术;建筑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从而产生“意境美”。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传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人们到了这里就能长生不老。于是中国园林形成了一个庞大水体中座落三个小岛的“一水三山”模式。苏州拙政园的水中有象征着“岛”的三座亭,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中有三座岛屿。“一水三山”模式留有园林诞生时期追求道教“长生”境界的文化痕迹。苏州园林的建筑极大地体现了道家超凡脱俗的出世思想。
苏州园林建筑取法自然,利用山石生情,园亭点景,廊桥谐趣,楼阁相映等手法,把园林的几大元素:花、木、石、水、廊、亭榭等组合得浑然天成。“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点染出一种幽雅的意境,也把中国园林建筑的最高境界“虽由人作,宛若天成”很自然的地体现在其中。
西方古典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这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式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强烈地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西方法国巴洛克时期古典园林的底蕴便显得稍微单薄了些。以凡尔赛宫为例,其明显透出了刻意经营的痕迹,没有自然的淡雅清新,而是以其极度的金碧辉煌与奢华展示了当时丰厚的财富积累。这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南宫与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造型优美的大理石人物雕像,内壁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其大花园中的花圃、水池、花草树木都体现着一种夸张而极端的对称与规整,正如当时流行的宫廷文学那样优雅而严整。
中西园林建筑中的民族文化差异表现:
一、中国崇“文”,西方崇“理”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的过程中往往将主人的情感,理想,追求都融汇其中。琴、棋、书、画是中国文人的基本修养,由于中国园林的文人特质,在整体设计时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园林的构建不以客观呈现于人们眼前的景观环境为目的,而是为了传情表意,达到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这便是中国园林意境的表现。而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园林,由于其自然环境的恶劣,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计算与丈量必不可少,理性思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其园林建设之中使用规则的形状当然会为其工作带来更大的好处。进而在西方园林建造方面其主要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在比例说”,并由此推广出对称、和谐、规则等形式美的原则。园林的总体布局让游客能清楚的感受到其大,其直,其整齐。与中国园林的建造尽量的使用自然形,在组景时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追求自然而然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二、中国的“内向”与西方的“外向”
中国园林多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都是服务于“家庭”的园林。从客观上,中国园林的建造增加了家庭成员深处其中的满足感和安逸感。反映在造园艺术中,则体现为其恒定的自然式园林的景观模式、闭合式的壶天模式、面水背山的风水佳穴模式及四面围合的须弥山模式。总之,反映了中国文化内向特色体现在园林设计及总体布局的方方面面。中国文化的内向性导致了其恋旧,守旧的情节。然而,正是由于其内向性,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国家。虽然也多次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和侵扰,但它始终保持着其文化的统一性和包容性,而没有被外来文化所改变。西方则与此不同,西方的骑士阶层,“政教合一”的体制,使欧洲中世纪成为贵族庄园经济为基础的小国寡民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战争频繁;不同的文化相互替代。西方園林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形式、风格迥然不同,古希腊的“柱廊园林”、古罗马的“山庄园林”、中世纪的“教会园林”或“城堡园林”、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台地园”等,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呈现出各个地区不同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融合变异。
由于不同的民族对美有着不同形式的理解,所以园林艺术也就多姿多彩。我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相对于西方园林艺术造诣更高,因为经典的中国园林把一个民族的诗情文气、儒雅风度和东方价值观念表现得深刻细腻又自然从容。在现代化的建设当中,我们应该审慎的对待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我们的文化,无愧于我们的土地,无愧于我们的血性。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米歇尔.柯南,城市与园林——园林对城市生活和文化的贡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民族艺术表现 篇4
一、民俗摄影的内容及其本质
通过民俗摄影, 我们能更为清晰地看到某一地区的民俗文化。某一种程度上来讲, 民俗摄影是民俗事象的文化涵量和人的精神本质的反映, 众多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礼仪、节庆活动、服饰、建筑、交通、渔猎生活、宗教信仰、生产活动也都尽显在民俗摄影中。例如, 新疆地区有着明显的中西文化融合交汇和历史文化的痕迹, 为了清晰表现这种民俗文化, 摄影过程中我们不要去在意地区的脏、乱、差, 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中蕴藏的文化内容, 才能将一个地区的民俗事象很好地表现出来。通常情况下, 历史文化表现最完整的往往是在最边远、穷困、欠发达地区部落, 新疆正是这样一个地区, 所以民俗摄影可以在这一地区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
民间风俗是当地文化传统和生产方式的反映, 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民俗摄影应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感, 应在民俗摄影中摄取民俗文化的实质。如果不能正确把握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 而只拍些无足轻重的镜头, 就失去了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民俗摄影是一种向人阐释今天的最佳手段。民俗摄影包涵着历史文化的积淀, 帮助人类认识昨天, 呼唤未来。当我们对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文化现象深入认识和研究时, 用民俗摄影这个手段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对某种现象整体、深入的纪实性拍摄, 可以达到其它艺术形式 (文学、绘画) 可望而不可及的目的。因摄影纪实的结果是真实的、形象的、生动的。我们也就有责任去完成这项工作, 不给历史留下空白和遗憾。民俗摄影家需要更多的注意其作品的文化价值。
摄影的本质是纪录性、实用性, 摄影的魅力是艺术性, 这些方面在拍好民俗摄影作品中缺一不可, 只有纪实, 才真正决定了民俗摄影在民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民俗摄影的文化史料功能是主要的。而在我们的摄影活动中, 更多的朋友只注重了摄影的艺术性, 而忽视了摄影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史料性和艺术性是民俗摄影的双重性。民俗的史料性决定了它在民俗研究中的地位, 而艺术性正是作为视觉艺术的立身之本。艺术性可使民俗摄影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同样, 民俗的独特性又能使民俗摄影作品有别于其他艺术摄影作品而自立于摄影天地。简单地说, 民俗摄影就是用摄影语言来讲一个民族古老的故事, 这故事越古老、越稀有人们就越爱听, 如果不只会讲大白话, 而加进一些诙谐、幽默的艺术语言它会更动听, 人们也更爱听。首先是故事的真实, 再就是语言的艺术。艺术性的发挥要在纪实的原则上去完成, 绝不允许违背其真实性去虚构、合成、制作。翻开摄影发展百年来的历史, 最感人的仍是那些朴实无华直接的历史记录。
从文化意义和历史角度去分析, 民俗摄影远远超过了自身属性, 其不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了解历史、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 这恰是民俗摄影的本质所在。一直以来, 一些摄影人士为了寻求突破常常借鉴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 虽然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相同点, 如果长期这样必然消弱摄影艺术独特的魅力, 因此, 我们必须寻找另一个突破口。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民俗摄影的本质所在, 民俗摄影家们为何不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去创造、感受民俗摄影, 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我们不能把民俗摄影仅看成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应该让其回归历史、回归自然, 只有这样作品的内容才会有力度和深度。
二、民俗摄影在文化传承中作用的具体表现
由于新疆地区保留着当地最为完整的民族文化, 此地生活着很多摄影工作者。但是, 他们拍摄的民俗、民情作品大多都是表层的东西比较多, 很少有人将拍摄的重点放在民俗文化上, 以致一些民俗、民情摄影作品缺少深刻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为了研究新疆文化发展, 挽救更多频临消失的民俗文化, 一些摄影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将拍摄点立于免俗摄影的文化含量, 通过“系列”民俗作品将新疆地区的风情是、民俗与文化展现淋淋尽致。不仅增加了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 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新疆悠久文化的魅力与生活原貌。
在笔者看来, 民俗摄影只有具备了文化意识才有了独立的艺术品格, 而民俗作品的文化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摄影本身, 而不是从固有的艺术教条出发。应从大文化的范畴中去寻求新的艺术因素和艺术感觉。二是要努力在作品中注入大量的文化信息, 让欣赏者在大文化范畴中得以全新的感受。在民俗摄影作品中, 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符号。一些民俗、民情通过摄影真真实实地展现在广大人民的眼前, 让世人看到了我们古老而悠久的文化, 从而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显著的作用。为了表现“真”, 摄影人需从文化信息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民俗摄影, 切记不可用一些概念化的艺术欣赏程序去感悟它, 否则会使作品失去真正的含义。
通过摄影可将历史瞬间定格在影像上, 对历史、生活等有着记录功能, 在这种能力作用下使得摄影担负起观察人类发展的重要职责。尤其, 民俗、民情摄影的职责更重。民俗摄影是一些以民俗、民情为拍摄题材的摄影人所拍摄的影像作品, 这样的作品中涵盖者一定的文化气息和内涵, 为了能够深刻地表现某一地区的文化、民俗、民情与文化, 民俗摄影人应收起玩赏的心态、摆脱商业操作, 让作品真真实实有文化、朴实无华。怎样才能做到这些, 关键在于把握住民俗摄影的本质, 只有这样其才能成为民俗文化的记录与见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名垂千古, 除了表现了绘画艺术外, 也在于该画作真实较为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北宋开封城内外的一些石井生活。由此可见, 摄影回归真实、回顾生活、回归自然的重要性。
三、结论
一直以来, 许多人都认为摄影只是生活的复制, 并无创造性和文化气息。其实不然, 摄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 如果我们从文化角度看待摄影、看待民俗摄影, 不难发现摄影在文化传承上的重要作用。摄影只有与历史、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能产生巨大的震撼力。从这一点来看, 摄影不仅是一种艺术, 也是人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晓.摄影艺术与民族性[J].学理论.2010 (11) .
[2]杨昊.历史学语境下的影像意义转换——以沃克.埃文斯的摄影作品为例[J].艺术百家.2010 (S1) .
[3]钟林卡.中国摄影艺术的民族化进程[J].江西社会科学.2010 (08) .
论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论文 篇5
2.1意象表现
意象表现是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意象表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在平面设计民主化中的具体表现为:首先,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人通过图形及符号来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平面设计也不例外,越来越多具有民族特点的图形、符号出现在平面设计当中,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次,图形和含义紧密结合,平面设计师将多种抽象的设计理念、独特的想法融入平面设计当中,这就使得我国的平面设计具备与众不同的意象表现特征。
2.2中和之美
我国是一个伟大的多民族国家,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十分谦虚的态度,这就使得我国的平面设计呈现出了中和之美,人们能够从平面设计当中感受到一种平静的美。例如,多个图像元素能够和谐共存、文字之间十分连贯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平面设计民主化表现的中和之美。
2.3具有生命精神的特征
生命精神是我国平面设计民族化的重要特征,在平面设计当中,很多设计师会将大自然的元素融入其中,这就大大增加了平面设计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得平面设计民族化具备生命精神的特征。除此以外,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通常是设计师精心制作而成,他们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精神内涵等融入设计当中,平面设计因此而具备了一定的生命力。
3实现我国平面设计民族化的具体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平面设计也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趋势,民族化的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我们在详细了解了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的意义以及其表现特征之后,还需要认真研究如何促进平面设计的民族化。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平面设计的经历总结出了促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重要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3.1将多种语言类型融入平面设计当中
语言是平面设计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它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示平面设计的具体内容。因此,为了实现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设计师应当将多种语言类型融入平面设计当中。语言有多种类型,如具体的语言、抽象的语言,这些语言既能够达到平面设计的民族化,又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理解该设计。
3.2视觉动力的应用
想要实现我国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设计师应当高度重视视觉效应,它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平面设计元素的形状以及大小,从而推动民族化的实现。视觉动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平面设计师应当将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融入设计当中,例如不同的形状、颜色以及比例等,这些都有利于使平面设计具备良好的视觉效应。第二,认真研究视觉效应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平面设计师才可以制作独具居特色、民族化鲜明的作品。总之,视觉动力的灵活应用有利于实现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设计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灵活地将视觉动力应用到平面设计中。
3.3运用更多的民族精神
运用更多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实现平面设计的民族化,因此,设计师应当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积累平面设计的经验,然后灵活地将民族精神应用到平面设计当中。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我国是一个伟大的多民族国家,这就使得我国的民族精神具备较为丰富的内涵,设计师应当充分抓住这个优势,然后将其艺术化,这样既能够让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更加生动,又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民族精神。第二,平面设计在运用民族精神的时候应当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统一,既要保持我国民族文化的本质,又要灵活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推动平面设计民族化的快速发展。
3.4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
丰富的艺术手法是有效实现平面设计民族化的重要方式,艺术设计的种类非常多,平面设计就是其中的一种,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应当高度重视多种艺术手法在平面设计当中的灵活应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将平面设计民族化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平面设计师可以将民族化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平面设计当中,这样制作出来的平面设计更加具有吸引力。其次,平面设计师还可以将比喻的艺术手法灵活应用到设计当中。目前,很多平面设计师都喜欢通过这种手法来体现平面设计的民族化特点。这种艺术手法既能够将一个事物比喻成另外一个事物,从而使其具备较为深刻的内涵,又可以加深人们对该平面设计的理解。
4结语
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是我国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艺术设计领域中民族风非常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平面设计师应当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认真研究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然后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从而实现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洁.浅析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对图形设计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4).
[2]…张怡帆,张星,秦汉帅.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回归的思考[J].美术大观,(09).
[3]…杜湖湘.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标志设计[J].湖北工学院学报,(03).
民族民间舞意境的营造和表现研究 篇6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意境
0 前言
在我国民族民间舞的具体表演中,空间、音乐、道具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些组成部分对于民族民间舞意境的营造与表现,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民族民间舞意境的表达,对民族民间舞意境的营造和表现进行具体研究,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族民间舞意境的概念
在我国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中,由于其自身对于美的塑造,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专属于自身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对于民族民间舞本身来说,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具体来说,在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中,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会引发出审美的想象空间,这种想象空间本身就能够起到衬托民族民间舞表演的作用。在具体的民族民间舞意境中,心态意境、生态意境、情态意境三种意境形式是民族民间舞意境的主要构成部分,而在具体的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中,意境能够对民族民间舞本身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进行强调,深化民族民间舞本身的情感内涵,扩展民族民间舞的现象空间。这样,民族民间舞舞蹈的表现力就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同时更好地对自身的民族风格进行阐释。[1]
2 民族民间舞意境的营造
上文中分析了我国民族民间舞意境的概念,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与相关资料,对我国民族民间舞意境的营造进行具体论述,希望对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提供借鉴。
2.1 通过动作进行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
在舞蹈的组成中,动作编排称得上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点在民族民间舞中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为了进行民族民间舞较好的意境营造,相关的创作者可以通过有着一定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韵律的歌曲进行具体的动作编排,为民族民间舞意境的营造打好基础。具体来说,想要进行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相关民族民间舞的创作者就需要在自身的动作编排工作中融入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使相关动作具有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特点。这里的风格性特点是指一种鲜明的动作方面的艺术特点,其本身与具体的民族民间舞的种类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例如,在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的《草原汉子》中,该舞蹈创作者结合实际的蒙古式生活,在《草原汉子》这一舞蹈中设计了策马扬鞭与仰望苍穹等动作,使人能够在具体的舞蹈欣赏中联想到蒙古族同胞骑着骏马在大草原上驰骋的景象,这种风格性的舞蹈动作设计,切实地实现了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在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中,相关舞蹈的创作者在动作编排中所体现的韵律性同样能够较好的进行民族民间舞意境的营造。具体来说,在不同的民族民间舞中,其一般都会存在不同的韵律表现,这种韵律同样是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例如,在傣族舞蹈的《水》中,舞蹈创作者将戏水、洗发、晾发、挽发进行组合,同时配合傣族舞蹈中常见的三道弯与踢步的旋律,很好地完成了对“傣族少女”这一意境的表达。在民族民间舞意境营造中,动作的合理编排能够打好民族民间舞意境营造的基础。[2]
2.2 利用空间进行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
在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中,结合民族民间舞的主题,对舞台进行一定布置,就能够很好地起到民族民间舞意境营造的作用。我们知道,在舞台中的中前、左前与右前是其核心区域,而舞台的后方则属于其距离观众较远的区域,这就使得在舞蹈表演中,舞台的中心区域主要负责表演,而距离观众较远的舞台后方则主要负责背景的营造,而在具体的民族民间舞表演中,对舞台进行较好的背景布置,就能够有效地进行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在具体的民族民间舞意境营造中,其需要相关舞台设计者的配合。例如,在蒙古族舞蹈的《东归英雄》表演中,在作品将近结束时,舞台的左前方是一名身披盔甲的战士,舞台的中部是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而舞台的后方则由布景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这种民族民间舞舞台的空间构成,有效完成了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3]
2.3 利用音乐进行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
在舞蹈中,音乐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较好地运用音乐,就能够有效的帮助民族民间舞进行意境营造。在具体的音乐使用中,好的音乐能够在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中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由此可见音乐在民族民间舞中的重要性。在傣族舞蹈的《傣族少女》中,该舞蹈的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采用了傣族(音乐作品)中著名的《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乐曲,在乐曲的配合下,傣族少女妙曼的舞姿使观众在脑海中拍构建出在凤尾竹林中舞动的傣族少女形象,这一形象的出现就是通过音乐进行民族民间舞意境营造的最好表现。总的来说,民族民间舞属于一种视觉艺术,而音乐则属于听觉艺术,所以在民族民间舞中采用较好的音乐,就能够实现受众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在这种享受之下,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自然能成功营造。[4]
2.4 利用道具进行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
运用道具同样能够进行较好的民族民间舞意境营造,特别是对一些民族民间舞来说,很多道具都是其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藏族舞蹈中的哈达、维族舞蹈中的小碟子等,其本身包含着相关民族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具体的民族民间舞中自然能够起到较好的意境营造作用。例如,在彝族舞蹈《阿诗玛》中,白色绸带作为这一舞蹈中的重要道具,贯穿着整个舞蹈的始终,而在具体的舞蹈中,白色绸带时而化作祥云、时而化作舞动的绸带,并在最后绸带带着阿哥的热情逐渐消失,使人自然地领略到《阿诗玛》这一彝族舞蹈所带来的美好意境,令人回味无穷。由此可见,在民族民间舞中,道具的合理运用能够起到较好的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作用。[5]
2.5 利用新技术进行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几点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中,新技术能够发挥的作用正逐渐提升,各种新式灯光、舞美、布景技术的使用,使得我国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则为我国观众带来了更为丰盛的视听盛宴。在具体的新技术运用中,春晚舞台往往会通过新技术进行民族民间舞的意境营造,而巨型屏幕、全息投影等技术形式的应用,早已是春晚舞台中常用的民族民间舞意境营造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国民族民间舞的情感内涵能够变得更加丰富,而观众的感受也会变得更加自然与真实。
3 结语
在我国文化构成中,民族民间舞是我国舞蹈界的瑰宝,而意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中,通过意境塑造可以带给观众更好的审美体验,使民族民间舞的魅力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马斌.民族民间舞意境的营造和表现[J].大舞台,2015(01):213-214.
[2]白雪.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之意境创造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刘艺扬. CCTV电视舞蹈大赛“技巧化”现象之导向性的分析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徐珊珊.民族舞演员(本科)技术技巧教材适用范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民族艺术表现 篇7
在中国美术界,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热潮中, 无论是绘画技法、欣赏水平、作品创作等方面都真正意义上的达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象。如果说, 中国美术是一面刚刚苏醒的湖, 那么我们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就是摆渡于湖面的老翁。他载着人览湖中景, 赏湖中情。然而谁能探索湖底的丰富世界?谁能引起翻腾湖泊生命的潮汐?这是美术家和从事美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面对于这种飞速发展的社会现状, 面对这种思想进步的人类群体, 面对一大批将要断代灭绝的濒危传统文化, 我们将如何去保护传承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 我们又如何去挖掘更深更多的民族文化精髓。本文以祥云彝族“哑巴节”的传统文字图案作为调查案例, 来对运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美术绘画作品创作的现状加以分析与探讨。
我们的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 需要了解并收集大量的关于生活生产、民族、历史、社会、河流山川等方面的主题素材。一件成功且能流芳百世的文艺作品, 所传递的信息、思想就不仅仅归属于一个元素支点。能代表民族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就必须尊重民族传统, 必须坚持民族的原真性和本真性, 而这种“传统性”“原真性”“本真性”的保留和延续要经得住历史社会的考验。民族的“传统”是我们的前辈先民们经过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品, 艺术财富, 这些文化精品、艺术财富成了“有形”和“无形”的人类民族遗产。作为民族绘画艺术作品创作者, 首先就必须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深度的感受, 然后再度思维拓展, 所创作出的绘画艺术作品就有可能成为民族文化的艺术升华和历史遗产。那如何去准确恰当的把握和感受民族传统艺术。就得从对这个民族多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了解开始, 了解它的历史, 它的昨天和今天, 结合自己所听、所看、所想, 把所有的都融汇在一起, 才能开始一件美术绘画作品“无形”到“有形”的创作。
一些美术家在现代民族元素的绘画作品上, 依照和驾驭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 在民间采集大量的文化素材, 然后展开丰富的思维空间, 潜意识中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审美标准, 对所创作的作品进行合理的科学分析和评价。最后的结论是要进行民族传统元素的艺术作品创作, 民族民间根本的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和素材。
评价一件的民族元素美术绘画作品的创作是否成功, 那就要审视它是否顺应时代艺术的潮流, 是否尊重传统的民族文化, 经典的绘画作品观赏者来说, 可以达到在他们感性观赏作品的同时, 给他们提供一些理性切入点, 更加深刻的认识作品所表露的民族、欣赏其独特的民族文化, 具有艺术教育的作用。我们所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应该是广大读者群众在艺术上的成长、要求和创造热情的一个最理想的表达者。”或许这种民族元素的美术绘画创作的发展趋势, 会在整体的艺术作品创作潮流中溯流而上, 但也就也就是这种逆流而上的趋势会让创作者更为深思创作的空间, 把困难作为一面明镜, 反观自我, 不断总结, 不断进步。艺术家, 作者需要的是挥笔如利剑, 斫其欹枝, 夭其残叶, 直入艺术核心, 留其精华, 去其糟粕。这样就会指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 推进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潮流。
也可以说, 民族民间广泛的传统文化就是当下艺术作品的一部浓缩史。一件件民族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 直接装订成一段历史的篇章。它记录着艺术发展史上的大事件;记录着当下作品的艺术构思、艺术理念、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同时, 一大批资深的艺术美学家、鉴赏家以及艺术批评家对艺术作品的深度剖析、一语中的见解, 极大丰富了艺术理论的构建。
一、彝族哑巴节里的彩绘分类
1.大哑巴:大哑巴的头饰是用羊皮和野兽皮制作帽底, 雏鸡毛做冠顶, 帽子前面安一面镜子, 帽子的左右各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字样, 底色必须是黄色, 象征地位和权力。大哑巴的脸部是一个财神字符, 也是一个彝族传统的神卦符号, 红底黑子, (脸部字符) 。大哑巴的前胸画一条黄龙, 代表龙王, 龙身延续两条大腿。背部画两条青龙, 代表龙子龙孙, 龙身延续到两只手臂, 在背部还有太阳火球和彩云。
2.中哑巴和小哑巴:中哑巴和小哑巴的脸部有九鼓九藤、牛头、太阳、九龙图等, 男女又各部相同, 主要以色彩来区别, 用黑白两种颜色。男哑巴的身上画有九龙九藤、女性生殖器、女性乳房、狩猎、农耕、本地流传文字等各类图腾崇拜图案。
3.彝族罗氏六大族支毕摩的脸部彩绘:主要是画有崇拜图案及族支符号, 大毕摩与族支毕摩有区别。
4.村民脸部彩绘及牲畜彩绘:哑巴节单天每个村民, 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进行脸部彩绘, 男女有分别, 罗氏各支也有区别。还有就是要对村中各家的牲畜进行彩绘。
5.在七宣村彝族村, 哑巴节单天要在村间各角落进行文字表现, 图案彩绘和符章的挂贴。
6.在七宣村, 村民家中立有仓龙文化的要在墙面上用瓦片镶嵌牛头、羊头、夜猫头等。特别有视觉震撼的就是七宣村村间墙体上悬挂的木板画。
彝族文化“哑巴节”在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的系列中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民俗节日, 在活动中能体现丰富的民族文化, 就“哑巴节”彩绘来将可以在当中看到民族的崇拜, 敬慰图腾, 也可以看到彝族人的崇尚文化, 彝族人的历史文字, 在绘画中海可以看到彝族人民世代变迁的劳作习俗, 人类的思想, 意识的转变。
二、彩绘所用的工具
“哑巴节”彩绘的最初历史是用民间染料和自制的绘画工具来完成整个的程序。在内容上有固定的图案, 随然不追求现代艺术的完美, 但需要考究民间艺术的线条和民间艺术的色彩。
1.绘画材料:彝族哑巴节进行人体、道具、面具、实物等进行彩绘艺术表现, 所用的绘画工具是民间较传统的自制绘画笔。
2.绘画颜料:上述绘画艺术表现所使用的颜料, 不是专业的或是现代加工制作的绘画颜料, 而是民间百姓利用草本、木本、矿物粉末等材料混合调制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界定范围, 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进程, 而一个从事民族文化艺术的个体或是团队, 理解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单一的, 片面的进行, 必须对客观视觉的提升, 对唯物主义的雕琢;需要对民族历史渊源的渗透, 感悟民族的宗教信仰, 风土人情, 体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捕捉这个民族所保留的建筑模式、服饰特点、崇拜色彩、民族性格等等的形、声、色。一件民族传统美术绘画艺术作品的表现与现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 画面内容、色彩、构图不仅要符合读者的视觉和欣赏需求, 还要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
民族艺术表现 篇8
关键词:戏曲音乐元素,钢琴声部,借鉴运用
歌剧《江姐》创编于上世纪60年代, 它的诞生汲取了传统民间音乐的语言风格, 又借鉴了西洋歌剧在音乐形式上的创作手法。标志着中国歌剧迈入一个较成熟的阶段, 被誉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二次岑岭”。歌剧江姐音乐创作上将民族化的音乐语境与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 高度、深度的契合, 全曲以四川民歌为基调, 在音乐中吸取了川剧、越剧和京剧等极具代表性的多种戏曲音乐元素。其中地域性浓厚的唱法、唱腔, 诠释音乐韵味的和声、曲式、复调、配器, 刻画人物情绪的节奏、节拍是构成戏曲音乐元素不可或缺的条件, 它们匠心独运的揉合令该剧的音乐创作别出心裁, 经久不衰。
歌剧《江姐》问世之后该剧第六场的中心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成为了人们广为传播、影响最大的歌曲选段之一, 在各种音乐会上演, 成为历久弥新的曲目和民族艺术歌曲的典范, 并进入各高等音乐院校成为经典的声乐教材。这首作品由词作家闫肃填词, 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中国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配写钢琴声部。该曲表现的是中共党员江姐, 背负党交付的重要任务赴川北革命, 后不幸被叛徒出卖, 关押在敌人的监狱里。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饱受严刑拷打宁死不屈, 为革命甘洒一腔热血的壮志豪情。此唱段在全剧人物性格的刻画上, 具有鲜明深刻的描绘作用, 同时在唱段演绎过程中完美呈示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抑扬顿挫的旋律成功的缔造了江姐正义凛然的英雄形象, 也是塑造其刚毅音乐形象的重要唱段。为该曲创作钢琴声部的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身为四川人, 故自幼受到川剧等民间音乐的熏陶。为了贴紧剧情其将传统戏曲音乐中复杂的乐队伴奏进行浓缩, 在西洋乐器钢琴上演绎的游刃有余。令协作钢琴声部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叙事性戏剧效果, “声情并茂”的诠释了主题, 精彩的钢琴声部与演唱声部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融合成为了极富戏曲音乐元素的民族艺术歌曲佳作。
本文就戏曲音乐元素在钢琴声部结构方面的借鉴运用、和声方面的借鉴运用和在织体方面的借鉴运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试图探究戏曲音乐元素在歌曲钢琴声部中的三个表现手法。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 鉴于针对该曲目专题性研究的论文仅有2篇且均从声乐塑造音乐形象方面进行考究, 提及该唱段的论文也仅有8篇, 本文针对该作品从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艺术歌曲钢琴声部的借鉴运用方面探究剖析的学术论文至今未发现, 笔者将首次对《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协作钢琴方面进行系统的探析, 从而论证戏曲音乐元素在歌曲钢琴声部中的三个表现手法, 属于填补空白的开创性研究。
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有:举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民族艺术歌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曲谱分析, 研究戏曲音乐元素在歌曲钢琴声部中的三个表现手法。
一、戏曲音乐元素在钢琴声部结构方面的借鉴运用
“板腔体”和“曲牌体”是戏曲音乐的两大主体结构。其中“板腔体”结构的特点是以某一曲调为基础, 通过音乐中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的扩充和缩减等旋律变化, 演化出的一系列板式——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常见结构体式。纵观《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全曲钢琴声部:为F徵民族调式, 由4∕4与5∕4两种拍子组成——引子 (1-3小节) 、A (4-27小节) 、B (28-57小节) 、C (58-73小节) 、D (74-84小节) 属于多段并置结构曲式。作曲家别出心裁的将多元化的民族传统戏曲音乐结构思维套用于该曲的创作, 完美契合了戏曲音乐的板式发展:慢板——紧板——慢板——清板——流水——快板——原版。可明显地看出其结构体式上戏曲音乐结构体式借鉴的鲜活烙印。这样的结构规划更加自由的迎合该剧内容的逻辑性, 推动故事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物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同时也使得剧中人物在演唱上能更具叙事性和歌唱性。钢琴声部结构的“布局”运用了不同类型的“陈述”结构, 将旋律的高、低、紧、驰, 和人物的喜、怒、哀、乐, 补充、借用、引领、烘托、陪衬等戏曲音乐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
1. 前奏与间奏中戏曲音乐元素之体现
戏曲音乐的前奏又称“幕前曲”, 其前奏的取材来自戏曲本身。它由戏曲的主题、尾部或主旋律的某一片段构成, 该作钢琴声部对戏曲音乐前奏的运用取其精华加以创新。该钢琴声部前奏的导入预示了该歌曲的主题内容、音乐形象和乐曲风格特点, 将某一和声、节奏型等具有典型的戏曲音乐元素加以应用, 引领歌者进入情境。曲作者将进入乐曲的第一个音就赋予了倚音, 这样的运用以强调第一拍的核心音乐色彩, 接着以慢板4/4拍平稳的节奏引入开展。配合钢琴声部F徵民族调式具有大调色彩的旋律展开, 恰到好处的迎合了女腔的声腔特点。协作右手钢琴旋律部分选用了与人物语言、心里形态接近的音区, 切分的音型配合附点的运用, 进而在全句末尾再次赋予装饰音, 前后规整的结构, 完美契合了传统戏曲音乐中京剧的节奏型特点:有板有眼 (板:指戏曲音乐节奏中的强拍, 眼:指戏曲音乐节奏中的次强拍或弱拍) 、中规中矩、四平八稳。而首尾呼应的倚音运用则模仿了京剧乐队的器乐伴奏中胡琴的运用。因胡琴的音色特点为高亢中且兼并柔和, 在钢琴上的高明运用为该曲第一句:“春蚕到死丝不断, 留增他人御风寒;峰儿酿就百花蜜, 只愿香甜满人间。”以物喻人的深情独白, 做外柔内刚的声色渲染。体现了江姐性格中柔美和蔼的女性形象。为人物与党和人民“鱼水情深”充沛而又细腻的变化定下了情感与旋律的基调。左手低音区连续使用的多个递进下行震音, 同音延续时力度和厚度浑然一体的持续音响, 预示了凝聚浓厚政治色彩的人物出场, 伏笔了深沉、庄严、感情含蓄的歌词语境。
谱例1:《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前奏:
戏曲音乐的间奏是指戏曲音乐进行当中, 音乐暂时停止的地方中部乐段或乐句之间。在戏曲音乐中也称为“幕间曲”。在《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钢琴声部的戏曲音乐元素运用上, 通过间奏的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织体等变化连接, 具有提示歌唱者转换情绪, 对乐句连接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该曲A乐段的间奏 (24-27小节) 主要揉进了戏曲音乐中越剧的音乐元素, 越剧具有唱腔清幽, 优美动听的旋律特点, 越剧的曲调以级进为主, 多为五声音阶, 上下句通常在宫、徵调式上交替进行。在26与27小节鲜明体现。与此同时高低音声部采用了双手同步直上跑动, 由三十二分音符构成的琶音伴奏音型, 模仿了越剧和川剧伴奏中常运用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扬琴的音响效果。结合扬琴低音浑厚、中音明亮、高音清脆的音色特点, 运用此节奏型及简单的和声配置, 使钢琴“乐队音响”效果传递上有了具象性, 达到了与扬琴在戏曲音乐乐队伴奏中“音准板稳”、“强弱分明”的连接效果。该乐段的间奏由b B宫民族调式的慢板 (24小节) 转调 (27小节) 清板C商的民族调式, 准确, 丰富的力度、速度变化、完美的板式转换, 承上, 铿锵有力的音响似乎表达了江姐为“革命不畏艰险”的信念, 启下, 板式的变化适应了剧情发展, 抒发了歌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为了革命斗争不怕牺牲的决心。
谱例2:《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间奏一:
戏曲音乐中的节奏依据戏剧内容、人物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而戏曲音乐中节奏的变化主要依据打击乐穿透力强的音色效果去表现。该曲B乐段的间奏 (40-44小节) 钢琴声部中的节奏, 以柱式和弦均匀的出现, 模仿了打击乐强有力的声响效果, 由间奏中的四分音符逐渐转为八分音符。速度的加快鲜明的体现了人物情绪的转变。
谱例3:《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间奏二:
2. 钢琴声部后奏中戏曲音乐元素之体现
戏曲音乐中的后奏是指戏曲主旋律结束后出现的音乐补充。在钢琴声部中, 后奏指歌曲主旋律歌声结束后出现的器乐补充, 又称尾奏、续奏。其器乐补充部分常以钢琴声部或其它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形式体现。起到了余音绕梁、余兴未尽, 音乐情绪、主题、思想升华的作用。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钢琴声部的后奏, 就借鉴了川剧的表现形式“锣鼓为主、管弦配合”。呈现出“以唱为主、伴奏随旋律主音的旋律进行, 填充部分选用模仿管弦乐器的伴奏音型。此段曲调回归慢板稍快的F徵民族调式。音乐旋律不再是柔和婉转, 配合着江姐坚定的语气, 旋律跌宕起伏充满跳跃感。节奏处理上由慢、渐快、再渐慢的速度线条, 两个高音区的八度装饰音用于气息的收尾处, 旋律的音高及音色的力度带动情绪的高涨。自由延长记号适用于戏剧音乐中唱腔拖腔的尾声。多种戏曲音乐元素的应用将主人公的情绪宣泄层层叠进。将英雄人物江姐为革命高唱凯歌, 至死不渝大义凛然的英勇形象, 刻画的栩栩如生。
谱例4:
二、戏曲音乐元素在钢琴声部和声方面的借鉴运用
1. 民族调式和声手法之运用
几个音的有序进行便构成了和声。民族调式是指以宫、商、角、徵、羽五声构成的中国传统调式, 并以五声为基础扩展构成六声和七声调式。戏曲音乐遵循了中国传统民族调式的运用, 在钢琴伴奏中要抛开西方和声的概念, 才能更准确的体现戏曲音乐特色, 通过对该曲钢琴声部中多种戏曲音乐元素的转换, 以及大量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手法探析。对合理的安排配置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艺术歌曲中的运用, 有着至关重要的创作要求。《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钢琴声部的创作, 成功的将戏曲音乐元素应用于钢琴声部, 令其和声大放异彩, 成为中国戏曲性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一。
2. 多种调式和声自如转换手法之运用
多种调式和声自如转换指在同一首音乐作品中依据旋律的走向, 将其骨干音转移, 发展形成不同的曲调音高, 进而形成新的旋律走向。该曲钢琴声部选段中, 过渡小节的第一拍通过F徵民族调式中的G羽音进行转化, 将调式自如的转至b B宫民族调式。引出戏曲中紧板的旋律, 通过调式的转换间接表达出江姐由对祖国和人民的依恋之情, 转换情绪至革命事业斗争到底的决心。
谱例5:
如下唱段中:利用b B宫民族调式中的徵音转换至C商民族调式的宫音, 音级走向为V——I。这样的和声调性转换最为自然平稳, 不会令音乐旋律突兀。带我们从紧板转至清板的板式转换, 高音区装饰音伴随右手一段抒情流畅的旋律出现, 将戏曲音乐中越剧的音乐形态一览无余。同音阶的上行给了我们转换情绪的提示与此同时该旋律段由柱式和弦的高低音冲撞, 表达出江姐对革命的壮志豪情。
谱例6:
同宫系统中C商民族调式——F徵民族调式音级走向I——VI。
谱例7:
由于全曲的调式是在同宫系统的转换下进行同为b B宫调式, 钢琴声部作者巧妙地以多种调式和声自如转换与运用, 获得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形象效果。
3. 非三度叠置和弦之运用手法
在功能和声中一般采用三度叠置和弦。表面看来, 戏曲音乐并非西洋音乐观念上的和声, 更无非三度叠置和弦之说。实则在戏曲音乐中由于民族调式及调式和声的客观存在, 其中也蕴含着大量的非三度叠置和弦。
此乐曲片段处出现的大量非三度叠置和弦在音程关系上为四度, 又称为“空五度和弦”, 具有空灵的音色效果。在这里的运用了采取了戏曲音乐元素中川剧的表现手法, 以工整的节奏安排, 予以模仿川剧中打击乐器的节奏音型。
谱例8:
三、戏曲音乐元素在钢琴声部织体方面的借鉴运用
戏曲音乐元素是指节奏、和声、速度、复调、力度等音乐表现元素。钢琴声部的织体在音乐上的理解无非是将旋律线条交织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钢琴囊括了交响乐团中的最低音区至最高音区。其宽广的音域效果, 为钢琴音响上的呈现, 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作为能同时奏出十余音的和弦, 以及四五声部复调的独奏乐器种类, 在钢琴上巧妙的结合戏曲音乐元素, 将他们交织揉合即可触发钢琴的“交响声响”, 从而演奏出类似交响乐队伴奏时的恢宏、大气。针对该曲, 本文将戏曲音乐元素特殊的表现手法运用到钢琴上, 充分的发挥了钢琴声部的多声思维和艺术价值。
1. 戏曲风格特殊表现手法之钢琴织体引用
钢琴织体引用的戏曲风格特殊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原板、慢板、摇板、剁板、快板、散板、流水板等。区分它们主要依靠戏曲音乐中板式的不同加以区分。在戏曲音乐中“原版”是其他板式的基础, 在钢琴上体现为乐曲的基础旋律部分。“剁板”音乐节奏较紧凑规整, 节拍多为1/4或2/4, 常穿插于其它板式的下句, 不能独立运用, 对唱腔的节奏结构具有明显的转换作用。旋律顿挫有力, 多出现于人物情绪激扬处, 表现人物情绪的激动, 然而剁板不出现在音乐的高潮处。“散板”的音乐较为自由, 有骨干旋律和节拍, 但不受节奏的限制, 俗称紧打慢唱。在钢琴织体上的运用多体现在伴奏的节奏较快, 但随剧情发展可张可收。“摇板”在戏曲音乐中体现的板式为“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具有节奏均匀、自由反复, 随情绪起伏衬托散板的特点, 没有强弱节拍关系, 一般出现在作品的3/4处, 在音乐节奏上造成一定的紧张感, 从而把作品的内容推向高潮。综上几个常用的戏曲板式, 其中紧板、流水、摇板、剁板及快板在钢琴织体上多运用节奏节拍均匀的和弦或单音的形式出现。结合该曲乐句片段:此处运用了摇板的伴奏形式, 连续的八分音符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出现, 节奏均匀、自由反复。
谱例9:
快板体现:一拍一板。
谱例10:
2. 支声式织体手法之引用
之声式的钢琴伴奏织体源于对我国民族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伴奏编配的借鉴。其典型的伴奏方式是“随腔伴奏”, 钢琴声部的创作上具有“你繁他简”的特点。随旋律的开展, 不原版照搬声乐协作部分的音符, 而是在唱腔骨干音的基础上加以装饰、变奏。使伴奏部分跟随了唱腔又润饰、丰富了唱腔。
谱例11:
3. 民族打击乐器节奏型织体手法之引用
在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中“唱、念、做、打”中的“打”, 指的就是打击乐。我国的民族打击乐器品种繁多, 结合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戏曲音乐因地域性的差异导致剧种风格的迥异。打击乐器的运用也各不相同。越剧中唱运用的打击乐器有:板鼓, 大、小锣, 小拨、堂鼓以及拍板等。在京剧中常用的打击乐器有:云锣、棒子、堂鼓以及齐钹等。与其他剧种大相径庭的是川剧中是以打击乐器为主要演奏乐器的剧种, 具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三分打七分唱”的说法。民族打击乐器在戏曲音乐中旋律的走向, 通过强有力的声音穿透, 将剧情及人物中紧张、激动、悲愤等色彩鲜明的情绪特点予以渲染, 突出。由此可见民族打击乐器在戏曲音乐中的举足轻重。曲作者在钢琴声部的编配中将这一重要乐器的节奏音型特点巧妙结合、运用于钢琴织体的编配, 作为剧情的”连理枝“将在人物情绪波动推向高潮。如下谱例:钢琴声部的织体部分运用了戏曲音乐中对板鼓的模仿。
谱例12:
4. 震音音型织体手法之引用
钢琴中震音音型的织体多用于模仿戏曲音乐中打击乐的节奏特点。低音区大字组的震音运用, 其音响效果由如戏剧音乐乐队伴奏中的定音鼓, 低音浑厚的音色表现了深沉的情绪, 刻画了江姐身处下风的状态, 依旧与叛徒斗智斗勇, 不畏艰辛的意志, 吐露出对党无限忠诚的心声。
谱例13:
四、完美的“红花”与“绿叶”——化合戏曲音乐元素的钢琴声部与歌声之融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为女声独唱的声乐作品。在音域的选择上选取女高音进行演绎。演唱上要将歌词旋律熟记于心, 对歌词的处理还需做到吐字、咬字清晰准确, 可谓“字正腔圆, 依字行腔”该曲演唱时, 不仅需要调动一切歌唱技巧, 还要有充沛平稳积极的气息, 以及具有冲击力, 心声的诉说, 更要有激情圆润的高音才能推动剧情的发展, 惟妙惟肖的人物内心情感才能刻画的淋漓尽致。完整的作品离不开钢琴声部对作品风格的精准把握, 依据旋律基调, 节奏变化, 将轻重缓急注入指尖, 作为背景烘托, 钢琴声部的处理上不能宣兵夺主。有了琴声妥贴的情绪烘托, 演唱者的心声才能与之产生共鸣, 随音乐的发展将完整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恰如“红花须得绿叶衬, 水扰青山风景馋。”歌声与琴声高度契合, 浑然一体, 共同完美的塑造音乐形象、变现音乐内涵, 给人们以完美的艺术享受。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歌剧《江姐》核心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全曲尤其是其钢琴声部的分析研究, 阐述了将戏曲音乐元素的三个典型的表现手法恰当的借鉴运用到该钢琴声部的创作当中, 获得了理想的艺术效果。笔者据此得出以下研究心得:一是该核心唱段的音乐创作上, 旋律及钢琴声部成功地将民族化的音乐语境与西洋歌剧创作手法深度契合, 形成完整的、立体的、多声部音乐作品。二是该钢琴声部的创作, 巧妙地借鉴了戏曲音乐元素的三个典型的表现手法:其钢琴声部前奏、间奏、合奏等结构方面成功地借鉴了戏曲音乐元素相应的表现手法;其钢琴声部和声方面有效地借鉴运用了民族调式和声如:宫、徵、商多种调式的自然转换及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等戏曲音乐元素的表现手法;其钢琴声部织体方面形象地借鉴运用了极富特点的民族乐器:川剧的板胡琴、京剧的京胡以及板鼓、锣、钹等民族打击乐典型的戏曲音乐乐器织体表现手法。三是其钢琴声部成功的创作给了后人关于中国艺术歌曲钢琴声部民族化与现代技法融合引以为范的难能可贵的启示。由此可见, 清晰的了解戏曲音乐元素在钢琴声部中的三个表现手法有利于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有利于演唱者、演奏者共同完美的演绎该作品。
高校网络民族主义表现形态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
一、网络民族主义的出现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人们基于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认同、归属、忠诚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公开表达的,对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和发展的思想观点、情感意志和愿望要求的总和。它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是民族主义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不完全等同于民族主义,不能简单地把民族主义和网络民族主义两者划等号。
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掀起了第一次网络民族主义大潮,2002年和2003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一些小摩擦,使得一些青年反日情绪高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小规模反日游行,由于更多的反日情绪和言论是发布在互联网上,至此国内外发明了一个新词:“网络民族主义”。
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意识,网络民族主义把网络与民族主义融合在一起,具有显著特点。
1、信息复杂。
从内容上看,网络民族主义既有确凿的信息,又有网络谣言;既有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进步的信息,又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的落后、保守甚至反动的信息。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使得互联网成为各种组织和团体利用的对象。狭隘民族主义者也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借助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贴等多种方式,散布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破坏正常社会秩序。
2、传播速度快、突发性、影响大。
网络民族主义通过电脑、电视、广播、电话等工具,短时间就可以到国内外网络各个角落。
3、控制难度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管理者难以对网络言论和行为逐一检查,造成了网络民族主义难以控制。随着通讯工具的发展,除了“网络民族主义”外,还应该加上“手机短信民族主义”,它的匿名特征为不负责任和夸张的激烈态度提供了空间。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情绪表现形态及原因
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网络民族主义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大学生是主力军,中国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形态主流及导向是健康积极的。但随着互联网推广和国内外各种思想侵袭,我们也要正视主流以外的各种非理性倾向,具体来说,最近十年大学们的网络民族主义表现为:
第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思潮。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进一步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当国家主权受到侵害,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被唤醒,很容易在网上掀起爱国浪潮。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发展,中外摩擦争端不断,这种以爱国主义为基调的网络民族主义在网上掀起过一阵又一阵浪潮。可贵的是广大学生在呼吁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大力倡导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以强国富民,这体现了爱国主义中的理性成分。
然而有些大学生在表达爱国之情时,展露出狭隘的民族意识,以对峙的思维方式对待国际争端。从九十年代后期至今,借助国内外具体事端这一偏激的民族主义思潮有逐渐扩散趋势。这是当前网络民族主义第二种表现形态,即:
第二,以片面倾向为特征的非主流思潮。表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前者不仅全面否定本民族特性,抹杀中华文明优点,而且对以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丧失信心,企图全盘西化。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在年轻学生中表现形态各异,程度有轻重。比如许多大学生游行示威时扔石头砸美国大使馆,但同时抢着考TOFFE和办赴美签证。民族保守主义恰恰相反,少数人不时地对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总是抱着怀疑、敌视态度。这种偏激、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中外矛盾激化时表现尤甚,突出表现为反美与反日。
细究起来大学生们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是有根源的:
首先是以日本、美国为首的因素,这是最主要因素。美国以世界霸主姿态到处插手国际事务。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炸,中国战机在南海机毁人亡,都是美国所为;台独、藏独的分裂行径,背后都有美国因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靖国神社等问题上,屡屡损害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在不敢于面对历史的同时,日本还履次侵犯我国利益,如钓鱼岛事件,插手我对台湾事务等等,所以美日成为中国网民众矢之的毫不奇怪。一些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得以滋生并扩散。他们呼吁抵制日货、美货,甚至宣扬血债血偿。对有不同意见者,则称他们是"汉奸"。当然别的国家伤害到中国,也同样为中国民众所指。
其次是国内因素。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国际定位。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其实并没有彻底走出历史阴影,形成一个既有尊严、又有理性的民族心态。一旦发生矛盾事端,屈辱的民族历史会在国人心中自然形成一种反弹力,有时会导致国人包括很多高校学生丧失理性,很容易形成针锋相对局势。国家实力的提升又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给予这种民族主义宣泄一种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广西民族绘画的区域性表现 篇10
具有地域性特点的绘画流派是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突出现象, 如“海派”, “岭南画派”等, 各个画派是时代及地缘区域文化的渗透。所谓区域文化, “就是那个时代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走向以及精神风貌的概括, 并对该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精神风貌的形成起到引导和影响的作用, 也是此时此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综合反映。”[1]在广西丰厚的文化沃土上, 群芳斗艳的区域文化, 遍及各市县。
广西地处西南疆域, 东连广东, 西部紧邻云南、贵州, 南临北部湾, 北接湖南。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 它没有形成整体性的区域文化, 如湖南湖湘文化、湖北荆楚文化等, 而是形成多层次、多侧面、多种文化格局相融合共生的复合体, 凸现出鲜明的区内地域性差异。比如桂北文化、红水河文化、北部湾海洋文化等。
一、桂北民族绘画
桂北文化在南北、中西交流中求同存异, 在原生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上, 不断接纳了北方儒家、道家等中原先进文化, 也包容了佛教、基督教等外来文化。形成了桂北文化多元内涵的显著特点。
桂北有着比较完整的自然生态及人文生态, 反映纯朴、淳厚的民俗题材, 表现奇秀瑰丽的自然风景为桂北民族绘画的作者所钟爱。以表现桂北民俗题材而成功的著名画家黄格胜先生在谈到其创作体会时说到:“我记得临摹过的名画以及近现代名家大师的作品, 发现画的题材多为名山大川或小桥流水, 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且有民族文化传统积淀的村寨少有涉猎, 即使有, 也是浮光掠影的猎奇, 或是反映了它的僻远没落。如何表现它的古老、纯朴、多情, 特别是将农民淳厚的感情和人格融入画中, 更为许多画家所忽略”[2]
刘益之、帅立功、黄格胜、张复兴、白晓军等画家的创作大多立足于桂北地区, 描绘了桂北地区特有的人物景观和风俗民情。他们不仅在题材的表现上, 选择桂北的景物作画, 更是把桂北的文化因子融入到作品中, 使作品呈现出显著的地理与文化特征。
张复兴成长于桂北, 对桂北的满目青山, 经冬犹绿的树木情有独钟, 其笔下的幽山溪泉、密林修竹, 表现南方山岭俊秀、植被繁茂、烟云苍茫的壮丽景象。其画给人满目青山葱茏欲翠的感觉, 无论是巨幅还是小品式的作品皆以苍翠的树木为主要表现对象, 这是桂北典型的风貌。正是桂北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张复兴绘画作品的风格特征。
二、红水河区域民族绘画
作为广西本土文化的红水河文化, 也是广西原生态文化。红水河源于云南曲靖, 自贵州由西向东横贯广西中部, 其流域包括百色、河池、南宁、来宾等地的部分县市。红水河是壮民族的母亲河, 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具有亚热带区域性的气候条件, 构成了在这一区域生活的人们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几千年来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水河文化, 为广西土著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杨运高《红河行》和《红河魂》皆是取材于红水河。《红河魂》以红河水为主题。用富有表现力的笔墨描绘了家乡红河的山水, 画面布局别致, 笔墨松紧自如, 墨与色的关系处理得当, 作品有气势、有激情, 画面非常精彩, 气势博大且很耐读。《红河行》山水组画系列以弯曲奔腾的红河水为主线, 配以连绵起伏的桂西的崇山峻岭, 密集的山峦与清清的溪流相映成趣, 山脚下点缀上古朴的民居, 苍茫雄浑的远山和古拙秀丽的乡村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中。作者把红水河流域两岸的典型风光形象的展现了出来, 在中国画传统的图式上融进了现代图式的元素, 使得作品显示出清新明朗的山水气象。
三、北部湾海洋区域民族绘画
以水彩画为主要形式的北部湾美术, 以其地域特色、群体优势, 已成为广西美术的又一亮点。“北海水彩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 没有趋同的形式, 而是各位画家在对北部湾的独特感受中探索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同是表现海港、渔船和大海, 不同画家的感受和艺术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然在其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审美精神和人文情怀, 都蕴涵了“海洋文化”。
北部湾一直是广西美术家关注的一个地域, 很多画家创作了此题材的作品, 其形式丰富多样, 补充了“北部湾文化”的地域局限, 增加了它的丰富性。北海的水彩画队伍中, 不少人是版画、油画、中国画出身的。正是由于此, 他们在创作水彩画的过程中, 将各自专业的技法有意无意地融了进来, 使其画面效果变得自成天趣。有用具象手法;有用意象手法;有用抽象, 甚至变形的手法, 构架自己画面的;还有用设计的手法, 让画面有一种主观性很强, 设计理念很重的效果。多种形式语言, 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整体面貌。
北海水彩画既保留了水彩画润透、柔美的特点, 又具有阳刚的气象, 充分地凸现了大海的性格。在表现语言上, 北海水彩画多以写意表现为主, 即便在部分写实画家的作品里, 也能明显地感受到画家强烈的主观情感。主观构成、意象表现, 用富有鲜明个性的水彩画语言去表达北部湾的地域特征, 成为“北海水彩画”总体面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盘福东.八桂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p28
民族艺术表现 篇11
关键词:平面设计;民族化;特征;策略
一、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特征
平面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开始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表现出了一些民族化的特征,经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认为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意象表现的特征
意象表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法,平面设计在民族化的过程中,开始体现出一些意象表现的特征:第一,加入了较多的图形和符号,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从图形和符号开始形成的,例如:我国的文字从象形文字开始,主要是通过形态表现出特定的含义;第二,形意结合,文化中有很多具体的图形,同时也有很多抽象的设计理念,设计师经过思考,将自己表达的思想隐含在其中,从而能够让不同的欣赏者,看到不同的含义。
(二)具有中和之美的特征
我国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谦虚恭和的特点,从而导致平面设计中民族化的体现中也具有中和之美的特征,使得相关的设计表现没有那么突兀,给人一种平静的美感:第一,图像元素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开展平面设计时,可能会有多个图像,图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相互之间具有美的关系;第二,文字元素的中和之美,文字能够直观地表达出设计者的想法,文字之间的排版、字号、颜色以及文字之间连贯起来的意思,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文字之间和谐性的特征,根据这些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平面设计民族化的方向。
(三)具有生命精神的特征
民族化的表现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生命精神的特征:一方面,在平面设计中,很多都采用了大自然的元素,大自然是孕育生命的重要场所,人与其他生活和谐相处的地方,这也是民族化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平面设计是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作品,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各种元素,而目前的设计认为是灵动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表达了设计者的精神内涵,从而能够更好地使得平面设计具有生命精神的特征。
二、促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相关策略
(一)语言类型的多种选择
在平面设计中,语言是最为直观的元素,因此在促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类型,第一,具体的语言表达,在合适的场合,直白的语言更加具有震慑和感染力,所以语言的具体化是平面设计民族化的重要标志,利用直白的文字能够将民族化更加直接地体现出来;第二,抽象的语言,语言本身带有多种含义,而抽象的语言能够使得这些含义更加丰富。当抽象的语言被解读时,可能会有多种内涵出现,而我国平面设计的民族化具有更好的包容性,因此可以利用多种语言类型,从文字方面更好地促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发展。
(二)视觉动力的应用
视觉是人们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最直观的手段,在平面设计中,视觉效应是设计师不能忽略的重要感受。所以,在推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视觉动力,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民族化更好地发展:首先,综合多种视觉元素,人们的眼睛能够看到平面设计元素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比例等等,有效地利用这些视觉元素,能够使得平面设计带有更好的视觉效应;其次,注意捕捉视觉效应背后的内涵,对于平面设计来讲,需要表现出一定的内涵,给予设计更加丰富的含义,才能够使得民族化更加饱满。因此,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注意视觉效应背后的含义,对其进行充分地挖掘和塑造,能够为更好地体现民族化添加动力。
(三)丰富的艺术手法运用
平面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种,需要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将民族化的特点体现出来,丰富的艺术手法运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间接的手法进行体现,我国是一个谦逊的民族,文化内涵较为注重内在和含蓄美,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民族化的特征,可以结合间接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得平面设计的作品更加耐人寻味;第二,比喻艺术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是进行平面设计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法,在进行民族化的过程中,如果使用比喻手法,能够通过一种事物来体现另一种事物的内涵,能够使得表现内容更加明显和熟悉。
(四)运用更多的民族精神
为了使得平面设计更加具有民族化的特征,需要将民族精神融入到设计作品中,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民族精神表现的更加生动,我国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民族精神的内涵较为丰富,因此在表达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艺术手法,使得表现过程更加生动,能够帮助欣赏着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第二,要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统一和变化:一方面,我国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特征,在促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这一特性,保持民族本质的东西不变;另一方面,要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才能够使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欣赏和理解,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平面设计民族化的发展,保持平面设计的青春和活力,通过源源不绝的动力,更好地促进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
总之,在民族风盛行于艺术设计领域的背景下,作为平面设计而言,也应当不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借古开今,在历史文化当中寻找平面设计新的突破点和设计灵感,为我国平面设计的新发展做出深层次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魏洁. 浅析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对图形设计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09(24)
[2] 张怡帆,张星,秦汉帅. 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回归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7(09)
[3] 杜湖湘. 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标志设计[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03)
少数民族文化对设计表现的影响 篇12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设计表现中更具本土化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带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更具有本土文化意识的主张意味。民族化表现一直是艺术设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设计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艺术设计主要强调信息传达和表现的功能。在经济发展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多样化、本土化和个性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对功能和实际应用越发高要求,而这也就进一步忽略了带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表达。所以,对少数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和社会需求应该进行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应该受到理解和应用。设计作为一种创意形式和造型艺术,在观念形成和功能表现上都有着共通性的要求,将美感与功能相融合表达出或抽象、或个性、或形象的表现形式。而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最具个性化的艺术表现,能够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本土文化。物以稀为贵,少数民族文化的延传也受到了现代化发展的威胁,许多经典文化面临着丢失的状况,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元素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将这种本土文化以艺术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国家和世界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让中国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二、少数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设计的本意就是人类改变客观现实和人的生活品质而进行了实践活动之一。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更多的是区别于技术创新上,而在艺术的思维模式上并没有多大改变。
1、传统的艺术设计表现
传统的设计缺乏现代化的设计手段,但是并不代表没有造物设计和设计历史。设计表现包括形式化和功能化。对于两种形式的设计表现主要取决于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比如;在《周易》发端的设计表现中,周易对装饰理念的表述,这也表明古代设计理念中,装饰与设计有着相似的功能和诉求,这也成为传统设计表现形式的初级阶段。传统的艺术表现主要从造型的角度、色调的概括、形态的概括和心理的体验等方面进行综合表现。比如;太极图和风水罗盘在现代都成为《周易》的个性化表现。让人们看到带有这两种标志的物品就会想到周易。这在现代也成为一种民俗文化。
2、少数民族文化在设计中的表现
传统的元素或者文化特色运用到现代设计领域,能够使作品更加有韵味和格调,突出表现一种文化特色和个性风格。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更加频繁,带有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作品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本土设计的意识加强,带有民族风特色的设计应用到建筑、服装、工业以及视觉活动等领域中,民族风设计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在实际表现中,利用抽象的思维方式,认知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将事物的本质特征表现出来。利用联想创造、图形符号、形意结合、文图相应、版面构成、三维时空等艺术表现形式或者意向特征,将抽象思维转化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中国联通公司标志就是采用了中国结的元素,即表现出了各个线条之间的回环贯通,也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三、少数民族文化对设计表现的影响
少数民族的设计造物中缺乏现代化设计,多采用手工、个体和自发性的形式,所以,设计表现呈现个性化和生活化。包括建筑、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手工艺品等等,少数民族相比较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不够发达,缺乏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这也正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少数民族的物品没有大批量的生产,因此也成为个性化、本土化的艺术形式表现。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同时社会行为模式和艺术实践活动,也成为影响少数民族思想文化的原因。
少数民族文化的设计表现除了受到自身地域性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以及思维模式转变的影响。少数民族主要以图像艺术创作为主,强调主观的设计意识,将几种色彩集中整合构成二维色块结构,强调色彩的对比度和饱和度。在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设计形式也受到了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设计表现形式也变得多元化,有的直接进行引用,有的进行图案的变形和处理,有的进行简化提炼,或抽象、或夸张、或简化的对属性进行去除或者添加。实际上,在设计表现中对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优化和改造,是对少数民族文化表现的尝试和补充,能够有效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特质,以转化成为适合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形式。在设计形式表现上既提高了设计民族化的表现力,也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形象、生动地进行拓展和表达。将少数民族文化设计中的形式美、色彩美和个性美进行突破性的推广和发扬。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设计理念还是现代化设计风格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提高人类生存价值的方式。设计体现出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设计文化也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设计文化是人与社会环境的融合理解。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设计发展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段性表现,将少数民族文化与设计理念相融合,整合历史、文化和技术,让民族化的设计表现找到灵魂,让带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在世界领域内得到认知和发展。
摘要:针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以及艺术设计形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进一步提出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立特色,并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在设计表现方面都有哪些应用,基于以上研究基础,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对设计表现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设计,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谭有进.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D].中央民族大学,2013.
【民族艺术表现】推荐阅读:
民族艺术论文08-27
民族艺术元素10-20
民族设计艺术09-05
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05-26
民族环境艺术设计07-30
民族舞蹈艺术教育08-30
民族动画电影艺术的09-27
民族图案艺术设计10-30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研究05-09
钢琴艺术的民族化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