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音乐

2024-08-15

跨界音乐(共6篇)

跨界音乐 篇1

如今是“你奔跑我挑战他联盟”霸占荧屏的室外真人秀时代, 北京卫视也紧跟时代的脚步走上了真人秀的老路, 但不一样的是这次《跨界歌王》选择的是室内真人秀, 而且是跨界室内真人秀。在大的发展趋势下, 观众对真人秀的狂热依旧未散, “真人秀”三个字本身就足够具有吸引力, 跨界更能够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笔者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跨界歌王》一鸣惊人的优势。

一、一线明星吸“粉”实力

《跨界歌王》第一期的嘉宾是重量级的一线当红明星, 在百度的搜索栏中只要打出任何一位嘉宾的名字, 随之而来的话题搜索都会引爆你追星的小心脏。刘涛自从老公破产复出之后, 有关她的“好妻子”“好妈妈”的讨论就从未间断。尤其是2014年参加了湖南卫视的《花儿与少年》之后, 刘涛的魅力更是直线飙升, 吸“粉”无数。在影视方面, 刘涛塑造的角色也深入人心。她由《还珠格格3》为人熟知, 从《白蛇传》到《女人花》, 从《老有所依》到《琅琊榜》, 从在《芈月传》中塑造的腹黑公主再到在《欢乐颂》里演绎的女强人, 一路走来, 她塑造的不同角色深入人心, 个个卖座, 更得到了粉丝“实力总攻”的赞誉。虽然刘涛也会为自己主演的电视剧演唱主题曲, 但这样一位当红一线实力影星在歌唱比赛的现场会有怎样的表现依旧会让人倍感好奇。

在男嘉宾当中, 王凯作为近两年来的当红实力影星, 热播的《伪装者》《琅琊榜》让“禁欲系”男神王凯由默默无闻迅速蹿红, 更引发了将湖南卫视自制剧《丑女无敌》中王凯的“中性”角色翻出来热炒的局面。观众持续的关注度让王凯赚足眼球的同时也稳定了自己在娱乐圈一线小生的地位, 加上《欢乐颂》的热映, 冲着王凯来看《跨界歌王》的粉丝也增多不少。当然其他几位嘉宾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秦海璐、李光洁、潘粤明、巴图等, 选择不同类型的明星造就了《跨界歌王》的关注度, 更别说即将补位的白百合、姚笛、王祖蓝等人。

二、明星“跨界”的吸引力

北京卫视《跨界歌王》主要在“跨界”两个字上做足了功夫。现在, 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 此起彼伏。从最初的亲子类室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到《爸爸回来了》, 旅游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到《花样姐姐》, 再到现在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到《全员加速中》, 无一不是各大卫视的收视利器。观众看多了明星私生活或者可爱的明星子女后也会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 横空出世的《跨界歌王》给疲惫不堪的电视受众带来了一丝清凉。在荧幕上成功地塑造了深入人心的角色的各位明星, 从未在现场的表现过歌唱实力, 他们“跨界”的现场会有怎样的表现, 会不会出现走音、抢拍、跑调的情况?观众具有这样的猎奇心理, “跨界”自然而然就会具有高收视, 热话题。

三、赛制创新

在《跨界歌王》之前, 已经有一档非常成功的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 经过四期的播出, 《我是歌手》的赛制和歌手表现以及夺冠技巧都已经为观众所熟知, 观众很自然地就会滞后欣赏。虽然《跨界歌王》也是明星歌唱真人秀比赛, 但是赛制有所突破, 舞台设置也更加神秘。《跨界歌王》设置了两个赛场, 试音间和主赛场, 在试音间只有通过三位评审的评判才有可能和评审一起升上主赛场展示自我, 接受150位大众评审的评判。同时《跨界歌王》打破了传统的一次性参赛的淘汰赛制, 每一期都会选出一名冠军选手作为半决赛的参赛选手, 而其他落选的选手依旧可以在之后的每一期比赛中争取晋级名额。这样的赛制既保证了嘉宾的出镜率, 也保证了节目收视人群的固定性和广泛性, 更加使卫视的收视率直线上升。因此, “有创新才会有突破”, 新的赛制必定会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收视体验。

四、舞美衬托

《跨界歌王》作为专业的音乐类节目, 主要表现的是嘉宾的歌唱实力, 在参赛过程中导演团队会对参演嘉宾的每首歌曲进行细致打磨, 并且根据各位嘉宾的特长, 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定位歌手的曲风, 突出音乐性的同时也加强了现场舞台的观看效果。节目利用独特的舞台调度和国内顶级的伴舞团将明星置身于音乐情景剧中, 全新的呈现出嘉宾精彩绝伦的表现。影视明星的主战场是电视剧领域, 而在歌唱领域他们作为“新人”不可避免地也会出错, 如何在既保证节目播出质量的同时又能恰如其分地掩盖节目“槽点”, 在这个过程中, 舞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王凯的《匆匆那年》, 将优美的旋律与出演的影视剧背景进行巧妙结合, 让观众体会到明星的不易的同时, 也让观众觉得他的走音、抢拍也是“锦上添花”。再如, 秦海璐的《北京一夜》, 红色大背景和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相结合, 再加上她的唱演, 很容易就把观众带入状态, 尤其她展示的踢花枪细节, 让她的夺冠实至名归。

五、宣传造势

《跨界歌王》利用了网络新媒体传播带来的口碑和影响力, 节目在未播之前, 《跨界歌王》在微博、微信、论坛、搜索引擎中就成了热门话题。第一期播出后, 关注度也一路飙升, 网络热度不减。各大明星积极地参与宣传也为节目的热度贡献了不少力量。在这样的条件下, 《跨界歌王》想不“火”都难。

《跨界歌王》对电视节目来说, 既打破了真人秀节目的固定模式, 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真人秀节目的热议, 既为电视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体验, 又打破了如今几家卫视独霸的局面。笔者希望《跨界歌王》继续保持现有风格, 再接再厉, 引领一场真正的“跨界风”。

摘要:《跨界歌王》是于2016年5月28日在北京卫视播出的首档大型明星跨界音乐节目, 倾全台之力重磅打造, 邀请的全部是重量级嘉宾, 包括活跃在一线的影视、娱乐明星。其目的是为了打破娱乐圈固有的边界, 使观众在更加全面了解明星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各位嘉宾在自己的固有领域成绩斐然, 但是观众对他们在音乐方面的了解却知之甚少。故而这样一档大型跨界音乐节目, 在一开始便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跨界歌王》,音乐节目,收视

参考文献

[1]谢耕耘.真人秀:理论、形态和创新[J].高教探索, 2007 (9) :158.

[2]希尔.流行真人秀[J].高教探索, 2008 (1) :264.

跨界音乐 篇2

在黄桥琴韵小镇举行

全国音乐教育跨界合作高峰论坛5月8日在“琴韵小镇”——泰兴市黄桥镇举办。江苏省文化厅巡视员、江苏省文化产业协会理事长马宁,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教育学家、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原江苏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秘书长尹伟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城镇集体经济部副主任康培莲,中国乐器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曾泽民以及音乐文化产业、江苏省及安徽省文化、教育领域等多个行业领域的负责人及领导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高峰论坛以“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对未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产业市场态势与对策、对跨界合作等进行了探讨,对优秀音乐教育项目进行了展示与经验交流,并组织参观了黄桥“琴韵小镇”及黄桥音乐教育及文化项目。

泰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桥镇党委书记、黄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耿元进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江苏省首批25家特色小镇创建单位之一,黄桥“琴韵小镇”规划面积为3.17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32平方公里,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30亿元,重点建设“一湖一厅两片区”,即音乐湖、小镇客厅、乐器产业集聚区和琴韵文化拓展区,加快建成“以提琴为源、乐器为业、音乐为魂”的魅力小镇。

本次“全国音乐教育跨界合作高峰论坛”以“乐器是家庭的标配,音乐是生活的刚需”为目标,通过探讨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方法途径,增进国际音乐教育行业的交流合作,促进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实现学校与社会互联,国际与国内交流,理论与实践结合,营建国民音乐教育生态圈,扩大音乐人口,提高人民美誉感、幸福感。

基于跨界音乐浅析多元化声乐教学 篇3

关键词:跨界音乐 多元化 声乐教学

一、跨界音乐给我国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

(一)跨界音乐的概念

跨界音乐作为唱片工业商业化的产物,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音乐本身就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在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社会来言有很多功能如审美、教育和娱乐功能等。同时跨界音乐也代表着不同的审美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融合与渗透,满足了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从广义上来说跨界音乐是指不同风格和形态的音乐元素的相互融合,同时衍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样可以将分属于不同领域和范围的声乐艺术改编成为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艺术形式,这样可以让多种音乐表现手段进行彼此的融合与借鉴,为其带来了更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二)跨界音乐给我国的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开放,国家飞速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更加多元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更加频繁,国人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充实,艺术节也随着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信息的发展丰富了受众的审美视野和审美水平,跨界音乐因为其鲜明的特点而得到了大众的喜爱,这种顺应了大众审美需求表演也更全面地体现了声乐表演者的艺术才能。以往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下产生的学生由于过度的被“美声”“民族”等唱法框架所束缚,所以学生的音乐天赋得到了一定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缺乏个性化的特点,当然这种学院教育和群众的需求以及审美是脱节的,自然无法满足时代以及市场对于声乐演唱技术的要求。

二、构建多元化声乐教学体系

(一)做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声乐教育与其他的学科相比更加的抽象化,同时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性,因为文化素质、兴趣爱好以及原有的声乐基础的不同,所以在知识接受力上也存在不同,教师如果只是按照同一本教材进行千篇一律的发声练习,带领学生演唱同一首歌曲,那么这种缺乏互动性的教学只是单纯的经验示范与模仿。而如果教师充分的重视起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改变以往的划分学生的演唱方法,结合科学的训练,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唱法的技巧以及规律,这种系统性的学习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在发展演唱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特色,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都融会贯通在一起,在不断的实践中带领学生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以及嗓音基础的音乐风格,当突破了唱法在技巧方面的局限性之后,发出的每一个音阶和歌声都包含着感情,真正成功的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寻找到其“本真”的声音。

(二)丰富教学内容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跨界演唱应该是在学生对两种及以上的唱法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开始的,并非简单地将多种唱法拼凑在一起,需要学生对不同声音流派的演唱风格都熟练掌握,并且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所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演唱功底,还要用开放且包容的心态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完善专业知识的同似乎更多的去了解其他多种音乐风格,通过对其进行吸收和借鉴来对自身演唱和表演手法进行创新。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声乐作品后蕴含的内涵和包含的美学意义。同时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语言体系等特征,也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演唱技巧、语言和音色来进行作品的演绎,比如龚琳娜在演唱古曲《阳关三叠》的时候就尝试使用带有西南方言特色的平舌音来进行演唱,这种艺术表现力就需要靠文化素养来进行支持了。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通常情况下声乐院校的声乐教学都是在琴房一对一完成的,这样便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训练的时候及时发现其不足之处,虽然这种传统模式对于学生掌握基础演唱技巧,可以更好地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但是课堂环境相对封闭,生生之间没有什么交流的机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学模式应该更加丰富,将各种教学模式比如小组课、公开课、艺术实践课等相结合,多方位全方面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推动多元化的声乐教学。这样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让他们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同时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将传统的教师主导的单向教学变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实践的教学模式,而且还可以邀请明星校友回校来开讲座,让学生可以突破本专业的课程限制,汲取更多的养分,更好地开拓思路挖掘自身的潜力。

三、结语

跨界演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多元化发展,同时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体验声乐艺术,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真谛,将不同的元素和情感带入声乐演唱中来,这种将不同音乐养分运用在演唱中的行为一定会更好地孕育出艳丽的艺术奇葩。

参考文献:

[1]邹筱丹.跨界音乐背景下的多元化声乐教学探索[J].音乐时空,2014,(02).

[2]魏冉.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跨界能力的必要性和措施探讨[J].大舞台,2012,(08).

跨界课程、跨界专业、跨界设计 篇4

访学的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 成立于1867年, 学校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培养出许多著名艺术家, 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这是一所兼并艺术博物馆和学院的双重角色的学校。学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艺术硕士生。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思想, 学院的优质教育在欧洲广为流传。

该学校的跨界课程设计如下:整个课程设置是为了激励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互相进行交流, 沟通。这是本课程的课程目的。专业老师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确定跨界课程的主题、指导学生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完成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展示设计和举办展示活动。课程主题的确立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主题的确立应从学生可操性考虑、主题的确立希望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主题要用艺术的形式来交流。

该学校上学期跨界课程的主题是-------童年 (学校会在每年年初确立主题, 整个项目完成周期相当于一学年) , 作品要求与历史有关, 但是希望能超越历史, 要以个人来对待这个主题, 要学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和创作, 当学生作品完成以后, 学校会组织学生的作品做集中展示, 主题“童年”的展示在德国的慕尼黑展展出。每个展览时间较为短暂, 但讲究其中的过程, 其展览的目的可以当成一个实验的过程。展览要具有创新的形式, 要体现不同的功能性。 (在其中学校要求: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进行展厅设计, 要把展览当成实验室, 在过程中寻找和探讨一些问题, 这是重点) 所谓实验室, 就是要强调实验性打破专业性。跨界课程学生的构成来源一般横跨几个专业的学生, 童年这个课程集中了数字媒体, 绘画, 结构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学生整个学年做一个主题项目, 在过程中学生们要学会分工, 以便负责不同的方面, 最后再汇总。要注重过程中的活动参与, 在这里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对于跨界课程的作品要求是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 不同的创作手段, 作品形式不限定。要求学生的思维模式不要局限于历史和艺术来研究主题, 还要有超越这些范畴的自我思考, 通过主题寻找其它有关知识。关于跨界课程的评估, 有意识的是评估其中有一项是由辅导员来监督评估学生的的专业, 具体包括:学生对于项目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完善?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这个评估过程可得学分1分。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可以不受限制, 都是临时由不同专业调来。那么对于一个主题下不同形式作品, 学校的评判原则是:主要根据环境对作品的反应来进行评判, 不是由老师们单独打分的。对于跨界课程的课程结果, 要求能为科研提供帮助, 所以必须含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这是关键。最后文字会形成文献发表, 可用于传授和传播。除此以外还要求注重设计思想的根源, 此外这个主题的创作还支持着学生们今后的毕业创作。

在这次访问中, 还了解到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还开设了一门独创的学科, 就是该学校开设的跨界专业学科——艺术和科学专业, 它属于跨界艺术新专业。新专业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关怀社会问题、关注城市设计、移民融入等现实问题。专业对所有人开放, 不必有艺术背景。这个专业的得以发展和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的工作室开放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的工作室面向各专业学生开放, 只要学生提交的课题和专业对接, 辅导老师在工作室学生人数有名额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 这也给学生们提供了跨专业学习的机会。该专业的层次为本科 (较少) , 硕士, BMD, 属于学位体制。该专业的专业方向:项目可以自由选择, 关键在于自己想做什么?关于项目主题的确立, 比如之前一个主题, 名为《抽象和经济》,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主题涉及的范围较广, 给学生的可操作面较广,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专业负责人会邀请学生老师包括外校的人员来共同研究这个主题, 反思抽象艺术, 发现其自相矛盾的地方, 并且研究在同一时间空间里面与经济的关系。还邀请律师来讲专利与精神财富的关系。然后整个学年, 把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知识汇聚在一起, 用不同的形式画作和论文文献, 来最终完成对问题研究的艺术范畴的结论。跨界专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需要修30个学分, 这些学分可以去不同专业修相关课程, 属跨界学科。学分结构组成:29+1=30学分, 其中1分为设计反思, 反省思考设计过程。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源, 学校有相对应的考试来选择学生。该专业的教师来源统一由学校委员会确定, 例由可以由1名雕塑教授和1名媒体教授主要带队, 为专业主要负责人, 其他教授则是临时的,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每个学期每个项目由一名教授负责, 项目都与艺术有关, 项目可能是专业之间的跨界, 也有可能跨校。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还了解到, 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对于专业负责人的选择也很独特, 学院介绍说他们的建筑专业的负责人都是外聘的, 而且属不同的学科, 如来自于生态学科或物理学科, 他们也有来自不同的国家, 因为在他们看来, 不同专业, 不同的历史背景会为本学科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关注点。学生在学习开始首先要确立自己的主题, 这其中包括:对项目进行描述;确定实现需要什么专业知识, 从而对所需要的知识去选择性的学习, 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去不同的专业课堂上去完成, 这些学习过程目的都是为将要完成的项目做准备的;除了课堂上的学习还需要为完成项目收集相关资料;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想法。这些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的设立, 在我看来都是为了实现创新的艺术形式来服务的。

那么奥地利艺术应用学校是如何看待创新的艺术形式实现问题?回答是:不追求其商业性, 因为大部分设计不是马上可能就会实现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最终还是会实现的。这就是说他们追求不是眼前的利益, 他们目的是要培养一种创新艺术, 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文化底蕴, 最终起到精神食粮的作用。

在跨界模式下, 出现了许多新锐的创新设计人才, 下面例举一位跨界设计的代表性人物——托马斯·赫斯维克。托马斯·赫斯维克曾被评为“英国当代最具创意奇才”的建筑师。他的成长经历是, 原本学三维设计出身的他, 在设计建筑之前接触过制造业, 手工业, 材料业和小型的发明等诸多行业。目前他的作品横跨建筑、设计、雕塑、家具、时尚、公共艺术等多种领域。而这种跨界的开放式, 也是托马斯最享受的一种设计状态。在赫斯维克的设计工作室里不仅有建筑师、设计师, 也有英国伦敦十字区的技术工人, 工作室也更像是一个“实验室”。正因为有这样的技术支持, 他和他团队的奇思妙想才能变为现实。

一方面, 赫斯维克的思路总是不受常规所限;另一方面, 他又是谨慎务实的行动者, 重视调研和可操作性。其代表作品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种子圣殿——它是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该馆的设计思路来自于影片《侏罗纪公园》的情景, 琥珀里保留的恐龙DNA中得到。灵感来自于玩具——新型的培乐多炫彩发廊。他的其它代表性作品有:一百万码金属线和15万颗高尔夫大小的玻璃珠做成的雕塑;钢筋和木材制作的桥-----可卷动的桥梁等等。这些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很重要的一点是, 他说他对于建筑的理念是种房子而不是建房子。他是跨界领域的姣姣者。

跨界音乐 篇5

长期以来,古典音乐总给人一种不易亲近、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感受,连带导致一般人总觉得学古典音乐的人必然是充满气质、言谈深奥、难以理解和靠近的所谓艺术家形象。然而《交响情人梦》巧妙地将古典音乐融为配乐,加入到剧情的各个生活层面,从而打破了古典音乐难、听不懂、不好听等刻板印象,如剧中男主角第一次跨进女主角野田惠的房间,因为受不了其脏乱开始疯狂大扫除时,配乐用的是大黄蜂的飞行,忙碌的音阶搭配千秋抓狂般在房间中奔走清扫的情景,不禁令人会心一笑。如此颠覆的介绍方式,史无前例地让古典音乐攻占了动漫迷和非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心。

除了善用配乐使《交响情人梦》在当今几乎皆纯爱走向的偶像剧中突围之外,更不容忽视的则是该剧充分呈现出的当今网络时代的恶搞文化。

当观众在捧腹爆笑中,体会到剧中天才人物们恶搞平凡甚至丢脸的一面时,这部作品也降下了过往古典音乐艰涩、高阶的观念门槛,这些角色在我们认为必须立正站好严肃以待的古典音乐世界中,给了观众一个用另一种角度与心情靠近古典音乐的可能。可以说《交响情人梦》运用巧妙刻板的印象恶搞了古典音乐界,却也因此突围,将观众带回到对古典音乐本身的好奇与接纳中。

以下选取几位欣赏者的文章,通过他们的不同视角,带大家走进《交响情人梦》的古典音乐世界。

跨界经营重点不在跨界,而在经营 篇6

企业进行跨界,就内部动因而言,源于天生的扩张冲动,也是一种自我内在资源的优化利用。许家印或许也不仅仅是想卖几瓶水,而是围绕着水做生意——长白山的旅游地产、旗下200多个楼盘的矿泉水生意,以及,通过卖水锻造出个强大的销售渠道后,想做什么生意做不成?

从外部看,消费的多元化需求给予企业提供多元化产品的可能性,同一产品领域的激烈竞争也迫使企业跨界寻找新的成长空间。像云南白药从医药产品跨界到日化产品。

但是,跨界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陈晓曾经在家电行业叱咤风云,但是在投资家居用品行业后,“名巢靓家”从大张旗鼓地开业到悄然关店,只用了半年时间。随着行业细分,即使像陈晓这种管理强人,也无法做到在陌生领域游刃有余。

俗话说“生行莫入”,“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跨入陌生的行业,不仅要克服自己的无知和贪婪,更要应对经验丰富誓死捍卫自己领地的行业老手。

幸运的是,把跨界玩得最风生水起的布兰森或许能给我们一些至关重要的借鉴。

上一篇:网络传播的危机公关论文下一篇:金融服务创新研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