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逆差

2024-11-05

贸易逆差(共10篇)

贸易逆差 篇1

3 月份, 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4.

3%, 进口同比增长66%, 当月贸易逆差72.4亿美元, 终止了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的局面。综合来看, 3月份出现月度贸易逆差很可能不是偶然现象, 未来几个月我国月度进出口将在平衡点波动, 月度贸易逆差仍可能继续出现。

内部需求旺盛、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是出现贸易逆差的关键原因。一方面, 投资刺激政策刺激我国对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需求大幅增长;汽车等消费刺激政策及股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 产生了一定的财富效应, 也刺激了居民消费需求, 尤其是部分奢侈品消费需求。我国对外部需求的上升要远大于境外对我国需求的恢复程度。一季度, 铜、铝、汽车及其零配件、原油等原材料产品金额累计增速较快, 而高新技术及机电产品增速则基本保持稳定。3月份, 我国进口铁矿砂5 901万吨, 同比增长13.3%;进口原油2 106万吨, 同比增长28.9%;进口大豆401万吨, 同比增长3.9%;进口初级形状塑料244万吨, 同比增长20.2%;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45.6万吨, 同比增长21.7%;汽车及汽车底盘进口量更是猛增, 当月进口达85 271辆, 环比增长125%, 同比增幅更是达到269.7%。

另一方面, 能源原材料等进口价格大幅上涨使我国总体进口价格已持续大幅上涨, 而我国出口总体价格水平仍同比小幅回升, 带来的我国贸易条件持续大幅恶化, 是当月出现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一季度, 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均价普遍出现明显回升, 铁矿砂进口均价为每吨96.3美元, 上涨20.7%;大豆进口均价为每吨456.9美元, 上涨15.1%;原油进口均价同比上涨更达88.1%。由于出口价格回升大大落后于进口价格的上涨, 我国贸易条件持续大幅恶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3 月份, 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为101.4, 进口价格指数达117.6, 贸易条件指数仅为86.2。仅仅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

3 月份我国付出的代价就达150亿美元左右, 大大高于72.4

亿美元的月度贸易逆差金额。那么, 同时考虑到对境外基础能源原材料等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贸易条件的大幅恶化, 我国出现月度贸易逆差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以进口原油为例, 3月份, 我国原油进口总额高达115.9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达61.6亿美元, 仅此一项就已接近当月贸易逆差总额。

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我国政府可能加大境外采购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贸易逆差的产生。数据显示,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连续5个月降低。3月份, 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17.5%, 增幅比上月降低21.7%, 进口同比52.7%, 增幅比上月上升33.7%。

与此同时, 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 消费需求的真正恢复尚需时日, 境外对我国的需求恢复较为缓慢。统计显示, 3月份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玩具的出口增幅分别低于整体17.4和9.8个百分点, 服装和鞋类出口甚至分别出现了19.8%和6.5%的下降。

今后几个月月度进出口在平衡点的状况将是常态, 仍有出现月度贸易逆差的可能。考察此次出现较大规模月度贸易逆差的原因, 主要体现为境内外经济复苏程度差距较大, 以及我国贸易条件的极度恶化。

现在看来, 短期内, 这两个因素尚难发生根本转变。从历史看, 贸易逆差的出现有一定的持续性。1995年至今, 中国共有11个月出现对外贸易逆差, 分别出现在1995、1996、2003、2004、2010年。值得注意的是, 一旦出现逆差, 往往会连续几个月都是如此, 即使出现间断, 中间月份的顺差也是比较小的。

因此, 考虑中外经济复苏和增长速度不同以及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并结合历史经验来看, 4月份继续出现贸易逆差的可能性较大, 且以后几个月月度进出口也很可能在平衡点波动。

贸易顺差背后的环资逆差 篇2

【编者按】 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WTO环境与贸易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和指导下,专家组自2002年以来,研究领域在追踪参加支持WTO及其他贸易与环境谈判基础上,前瞻性和创新性地扩展到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及运用贸易手段促进环保目标实现、运用环保手段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手段研究领域。

经过四年研究,专家组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环境利益是国家综合利益的一部分。我国应充分把握参加谈判的机遇,从环境保护视角进行利弊分析,确保谈判中的环境利益和国家环境安全,并以外促内,推进国内环保重点和难点工作的突破,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2、贸易政策对环境有重大长远的现实与潜在影响。我国应在贸易政策领域充分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促进我国综合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拓展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工具在政策领域的应用提供政策示范与实践指导。

3、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同时,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表明,我国贸易价值量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因此,应高度关注我国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为此建议,我国在进出口环境关税、市场准入与准出、投资等贸易环节增加环保“阀门”。

外贸顺差,资源环境逆差

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贸易以平均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每年对外贸易顺差超千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同时,在华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2003年已超过500亿美元,2006年超过 600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引资大国。

然而,我国目前的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面对对外贸易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我国政府应该高度关注我国目前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探讨贸易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

贸易是货物或服务的价值交换过程,贸易又是载体,既承载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又承载着一定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无论货物与服务类的产品,在其生产与消费过程中都会消耗资源、排放污染,因此对外贸易的进出口产品中都隐含着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定量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进而会对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有所影响。对这些进出口产品对本地资源环境状况影响的可以进行定量平衡核算。如果对外贸易对本地的资源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产生正面影响,则是资源环境顺差;如果对外贸易对本地的资源环境状况有所恶化、产生负面影响,则是资源环境逆差。

目前对贸易的度量,仅以价值量来衡量,而非从资源环境的视角度量。贸易的价值量仅涵盖了货物或服务产品的市场名义价值,而忽略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成本。

总局环境与贸易专家组初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价值量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长期以来,我国以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导向的、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而这一外贸增长模式成为我国目前粗放式的、不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加速器,加剧了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给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根据我们运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DRC-CGE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十五”期间SO2污染物排放量中,如果忽略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那么由于外贸拉动SO2每年平均排放量约为150万吨,即我国“十五”期间每年对外贸易造成的SO2逆差约为150万吨,占我国每年SO2排放总量的近10%。如果考虑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由于贸易增速远高于生产增速,由于外贸拉动的SO2逆差将更高。

造成资源环境逆差的主要原因

综合分析表明,我国对外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曾是换取外汇的重要途径。为了追求贸易利益,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走的是一条以量取胜,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道路,对外贸易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体现为“四多”和“四少”,即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产业链高端产品出口少;传统产业出口多,高新产业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

具体来说,在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中,传统出口优势产业中高污染、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有相当比重,如纺织、皮革及制品、化工、食品和农产品、水泥建材、焦炭、钢铁等。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位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我国出口贸易额的55%以上来自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90%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其中,位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前列的大宗商品如笔记本电脑、等离子彩电及DVD等商品95%以上也是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而我国进口的产品多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服务类产品为主,例如金融保险等无污染的服务业产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明显低于货物贸易,1997-2003年我國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1.3%,同期,货物贸易出口年均增长30.2%。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位居世界第三位,服务贸易出口居世界第八位。

我们初步计算结果表明:在“十五”期间,我国SO2高、中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约占总出口额的40%,而COD高、中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44%。

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全球7个主要污染行业的结构贡献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几乎没有大的变化,所变化的只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也间接说明我国污染物不仅来源于国内生产与消费,而且也来源于全球产品生产与消费。

第二,出口产品的环境效率低下

我国出口产品(包括货物与服务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大,而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小。目前我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的单位出口产品的污染强度均比发达国家高。

以纺织行业为例,我国每生产100米棉布大约要消耗3.5吨水和55千克煤,同时要排放3.3吨废水,产生2千克COD和0.6千克BOD5。再例如,对我国焦炭行业的环境损失进行粗略估算结果表明,我国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焦炭产量分别为1.78亿吨,2.06亿吨,2.43亿吨,按吨焦排污环境损失76元推算,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全国的焦炭生产环境损失达135.28亿元,156.56亿元,184.68亿元,均约占各年度工业增加值的0.3%左右。在焦炭主产区山西省,焦炭生产的环境损失占该省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则高达5%左右。

第三,出口总量增速快

我国出口总量大并以每年20-30%速度快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根据运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CGE模型初步估算结果表明,在“十五”期间,如果忽略生产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差异性,出口总量增速对SO2排放的贡献占20%左右,而出口结构变化的贡献为5.5%,但生产效率提高贡献了-5%。只有生产效率的提高减少了SO2排放。

减少并扭转资源环境逆差,改善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

面对资源环境的严峻挑战,近期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这是继2004年初出口退税全面下调之后,我国又进一步下调或取消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并增补“两高一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目录。这些贸易政策明显抑制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势头。2006年秋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原油、成品油、煤炭、未锻轧铝出口量分别下降21.8%、21.1%、11.9%、5.8%。

我国“两高一资”产品贸易政策调整对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势头、扭转资源环境逆差初见成效,但贸易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在进出口贸易管理各环节中强化运用贸易与环境综合手段,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特别是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一步扭转资源环境逆差的态势,改善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

总局WTO专家组初步研究建议,在进出口环节增加一个可调节的环境保护“阀门”,限制资源环境密集产品出口,鼓励资源环境密集产品进口。“阀门”可设置在以下三个环节:进出口环境关税、市场准入与准出环节、投资环节。

以环境保护优化贸易增长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是我国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切实把握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以环境优化贸易增长,综合运用贸易手段加强环境管理,促进可持续贸易,减少并扭转对外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态势,将贸易的环境管理效果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传递到生产与消费环节,从而改变目前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并最终实现全方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应该综合运用产品出口关税、市场准入与准出、投资等贸易手段,加强环境管理,以环境保护优化贸易增长,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具体政策建议:

扩大出口关税征收范围,加征高污染产品出口环境关税

建议国务院在目前征收出口关税商品目录基础上,考虑扩大出口关税加征产品范围,有针对性地对纺织、化工、造纸、食品加工等高污染行业中的高污染产品加征出口环境关税。

在征收出口关税时,建议采用从量计税方式,以出口货物的数量和重量计征关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对低价量多的出口产品加以限制,旨在扭转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长期以来难以摆脱的以量取胜的困境,抑制环境污染严重、产能过剩、自相杀价严重和贸易摩擦比较多的商品出口,从而减少环境逆差,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征收出口关税应借鉴国家纺织专项基金的做法和经验,以征收出口环节环境关税的税金设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相关行业环境设施建设投资、企业技改和清洁生产,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可设立外贸企业环境友好奖励基金,对环境行为良好的出口企业,对其实施ISO14000、环境标志或清洁生产审计等给予资金补贴。

设计和实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

建议环保总局会同商务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发展改革委、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土资源部、林业局等部门,深入系统研究建立完善基于资源环境保护目的的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侧重从市场准出方面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手段的运用:

1、扩大与多国“环境标志”体系的互认,以差别关税税率、出口退税、直接补贴、纳入政府采购计划等措施鼓励“环境标志产品”出口;

2、设定环境友好型企业“白名单”,对“白名单”企业予以出口退税、通关优惠等待遇鼓励出口;以获得“环境友好型企业” 称号、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作为建立企业白名单的基本依据;以纳入政府采购、直接补贴、税率优惠等待遇,鼓励企业进入“白名单”;

3、以“重点污染企业”数据库为依据设定企业“黑名单”,并以强征环境关税、禁令等手段限制其进出口行为;

4、实施更加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对“两高一资”行业,以配额、许可、禁令、限价、信贷等贸易调控手段加以抑制;

5、限制资源环境密集型产业在国内的投资,鼓励资源环境密集型产业到海外投资;

6、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延伸至国际贸易活动领域,针对贸易协定、贸易政策乃至具体订单等,实施不同层级的环评措施,并根据环评结论,实施包括禁止进出口、限制进出口、鼓励进出口在内的分级分类管理。

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准入门槛,引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

建议总局从国家宏观层面、从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与区域分布的调整着眼,在战略上、根本上解决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环境问题。具体策略如下:

1、总局应尽快对现行《外商投资指导目录》提出修改建议方案,从强化环境管理,提高外商投资的环境准入门槛出发,扩大外商投资的禁止和限制类范围;

2、明确界定和细化《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中产业指导分类中的环境要求,提出具体的标准和适用行业范围,作为《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补充细则;

3、充分利用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有利工具,对外商直接投资中潜在环境风险较大的项目从严评价审批;

4、环保部门尽快制定 “绿色投资指南”。

健全进口废物贸易政策,有效防范废物贸易环境风险

建议总局提高我国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的资源战略意义的认识,切实把握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进口废物环境政策法规建设,强化进口废物处理处置环境管理,提高监管能力,严格执法。具体建议:

1.完善进口废物环境管理部际协调会机制,强化环保、海关等相关部门政策的协调,环保部门要加大相关法规、政策的建立健全,并强化执法能力;海关部门则要牵头其他有关部門联合协作,打击非法废物贸易。

2.将进口废物贸易列入当地环境应影响评价的内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一律不予审批。

3.关口提前,对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废物进口,预征排污费。排污费由进口商承担,将环境损失的补偿列入成本。

4.加强从进口、流通、再加工利用等多方面环境监控力度,严格执法,确保进口废物流向具备加工利用能力的企业,有效实施进口废物全过程环境管理。

5.充分利用《巴塞尔公约》的等国际公约控制非法废物贸易。加强相关国际法、国际公约的研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在进口废物中的环境安全。

中韩贸易逆差分析 篇3

1.1 中韩经贸关系稳定增长

中韩两国地理相邻, 交通方便, 又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 这为中韩贸易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在经济方面, 韩国发展水平比中国高, 在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有些优势。而中国市场潜力比较大, 而且有着丰富的劳动力, 这使得两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为两国开展贸易往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韩贸易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时是以间接贸易方式通过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的小规模的商品贸易。在两国正式建交之前的1991年, 中韩贸易额已达44亿美元。1992年8月两国正式建交后, 双方经济合作关系经历了快速启动和高速发展两个阶段 (见表1) 。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整理得出。

由表1可以看出, 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贸易额由建交之初的50.3亿美元发展为2012年的2151亿美元, 年贸易额实现了42倍的增长。尤其是建交后的第二个十年, 两国的经贸发展则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在这十年中, 除了因金融危机导致的2009年贸易额及因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导致的2012年贸易额有所下降外, 其他年份中韩贸易额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中韩进出口总额增长率都超过40%。自2007年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伙伴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 (含欧盟和东盟) 。而截止2011年, 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连续9年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连续5年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进口国。据韩国统计, 中国在韩国进口市场中所占分额由2005年14.8%上升到2010年的16.8%, 在2011年下降为16.5%。仅仅十几年, 双边经济关系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在国际上都是罕见的。但两国建交前后, 双向贸易状况有天壤之别。建交前, 双方没有官方直接贸易, 仅有民间来往的间接贸易, 贸易量很小。1992年两国建交后, 双方贸易有如春潮奔涌, 突飞猛进, 贸易量迅速增加。现在中韩已互为本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已取代美国和日本, 成为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 韩国成为中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1.2 中韩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中韩建交以来, 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虽然中韩两国对转口贸易的统计上存在差异, 但是两国统计数据却都表明了中韩两国贸易失衡的现象。

从表1可以看出, 自两国建交起, 中国就处于逆差状态, 近在2001、2008和2012年逆差幅度有所下降。其中2001和2008年是受美国两次经济危机影响导致的, 而2012年是受欧债危机影响导致的。而在其他年份, 逆差则年年扩大。如2002-2007年逆差总额年年扩大的同时, 逆差增长率则是逐年下降。即使2008年有所下降, 但之后又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2 中韩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

2.1 东亚服务外部市场的生产型增长模式是逆差产生的根本原因

东亚经济始于日本。战后美国为日本打开了庞大的国内市场, 日本采用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加大了对美国的出口。在与美国不断升级的贸易战中, 日本开始增加对东亚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投资以供应美国市场。在韩日建交后, 韩国从日本进口大量的设备和零部件, 而对日本的出口却由于日本的贸易壁垒, 及韩国产品的低附加值, 使得韩国出口苍白无力, 这就导致了韩日间贸易始终是韩国逆差。

与此相同的是, 韩国对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进行直接投资, 中国从韩国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半成品, 将其装配成最终产品并出口到欧美等地。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 再到中国, 在东亚国家服务外部市场的生产型增长模式下, 中国对韩国逆差则是必然。

2.2 中韩两国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 韩国的产业结构要比中国先进。韩国对华出口的是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 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是资本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及资源类产品 (见表2)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商务部网站《国别贸易报告》数据整理而得。

由表2 可以看出, 由于中韩两国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导致两国贸易商品结构存在差异。但是自2004年起中韩贸易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特别是机电产品贸易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由此可见, 中韩贸易已经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逐步朝着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展。但是即使如此, 中国出口的电子产品与从韩国进口的同类产品之间仍存在差距, 主要表现为价格上的巨大差异, 这也是中韩贸易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韩国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措施

韩国的各类贸易保护手段形式多样而且变化多端。例如关税措施方面, 2010年韩国农产品的最惠国关税适用税率高达18.6%, 高出工业品关税水平12个百分点, 最高税率达到了887%; 2012年韩国贸易委员会终裁决定, 对中国产乙酸乙酯继续征收三年反倾销税, 税率为3.14-14.17%。韩国决定继续对自中国、日本、新加坡进口的醋酸乙酯征收反倾销关税。其反倾销措施有效期将延长至2015年3月26日, 并继续征收3.14%至14.17%的进口关税。在非关税壁垒方面, 韩国贸易保护的手段也是不断翻新, 韩国对来自中国的农产品一律实施最严格的全检, 带有明显的歧视性;韩国自2010年2月23日起, 韩国国家植物检疫局以中国属于香蕉穿孔线虫疫区为名, 对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出口的生姜、马铃薯等各类植物实行禁运。从2010年7月开始, 韩国的烧酒、啤酒和马格利等酒类制品须标明原材料的原产地。如不执行, 生产商将被惩罚在三个月内禁止造酒或出库。此前, 韩国酒税法仅规定, 生产和进口酒类制品的企业须在盛酒容器或商标上标明酒的种类、原材料名称和含量、制造日期、是否免税、流通期限或质量有效期等内容。韩国2010年10月拟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有机食品监管。一方面整合目前的有机食品认证制度, 将引起国际通行的“ISO65标准”。另一方面引进发达国家的有机体系规划 (OSP) , 以加强对有机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管。韩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加大了中国对韩出口的阻力, 也成为了中国贸易逆差的重要成因。

3 中韩贸易逆差的应对措施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韩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 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任由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 则最终将会影响两国双边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两国贸易, 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3.1 加速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同意消除关税、贸易配额和优先级别的一些国家的组合。中韩自有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由于目前韩国对部分商品实施较高的关税, 尤其是农产品。贸易区建立后, 随着关税壁垒的取消, 中韩两国的出口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中国对韩农产品出口就会增加, 这就是贸易创造效应。同时, 中国产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其他国家对韩的出口, 即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这两种效应都会改善中国对韩的逆差状况。

此外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后, 区域内无论是韩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都会面临更大的市场, 也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企业在广阔的市场下, 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 随着贸易规模的增加, 将产生生产和流通的规模效益, 并带来产业集聚效果。

3.2 调整对韩出口商品的结构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是资本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及资源类产品, 这是我国逆差产生的一个原因。因此要想改善逆差现状, 需要调整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利用自身资源、劳动力优势, 对韩国市场进行调研和细分, 一方面对传统的出口产品进行包装、外形上的改进;另一方面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此外, 应进一步加快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的转变, 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 加大机电、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只有尽快转变出口商品结构, 增加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 我国的对韩逆差状况才有可能改善。

3.3 加快产业升级,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造成我方对韩逆差的根源在于东亚的服务外部型的生产增长模式, 在该模式下, 我国不断从韩国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及零部件, 进行加工后再转销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此以往, 我们就会陷入“引进——逆差扩大——再引进——逆差再扩大”的恶性循环, 简答的利用他过技术就会永远处于落后局面。因此要想改善逆差, 一方面在引进韩国硬件设备的同时, 注重引进其“软件”以提高我国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 加快国内的产业升级, 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 以改善我国对韩的出口商品结构。

摘要: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 至今已有20余年。在这20年里, 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 而韩国则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目的国。但与此同时, 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如何看待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 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对中韩双边关系的发展尤为重要, 这也成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中韩,贸易逆差,贸易结构

参考文献

[1]魏一豪, 吴国蔚.中韩FTA贸易效应研究[J].价格月刊, 2010, (06) .

[2]李贤珠.中韩贸易及其结构变化[J].国际问题研究, 2010, (06) .

[3]景宇.论中韩贸易关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02) .

贸易逆差 篇4

春节因素导致的进口需求旺盛加上进口成本上升直接导致2月73.1亿美元逆差,也是导致一季度总体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从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及数量指数看,进出口贸易呈现价升量减的态势,价格上涨导致的贸易额上升掩蓋了进出口数量的下降。

对于出口而言,加工贸易出口是我国出口最主要组成。低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加工贸易出口行业运营成本,取消出口退税及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增加了部分出口行业的出口难度。

同时,众多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行业还面临进口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高度竞争格局下直接使出口企业利润受到挤压。出口企业面临更大增加资本投入替代低端劳动、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压力。低端业态将面临淘汰或被整合。

从最新公布的PMI走势看,今年3月PMI仅比2月回升1.2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2010年3月份PMI比2月回升3.0个百分点以上的平均值,反映了经济回稳态势显著。

二季度,预计日本灾后进入重建,将增加对国内钢材、水泥等建材产品出口需求。美国经济继续复苏,对美出口有望继续平稳增长。尽管欧元区提高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并仍受欧元区债务危机下财政紧缩制约,但以德法为首的主要经济体仍然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同时,欧元汇率持续升值,并有望在短期内继续受到弱势美元的支撑维持相对高位,将有利于我国继续保持对欧元区出口维持平稳增长,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等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将保持继续增长。

中日贸易逆差问题探析 篇5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近邻, 两国经贸往来十分密切。近年来, 两国贸易发展迅猛, 贸易额激增。但两国贸易收支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 中国对日贸易逆差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加而扩大 (如表1所示) 。

中日贸易发展的特点如下:

资料来源:1998-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1.两国贸易发展迅速, 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1998—2010年十余年间贸易额增长了4倍, 年均增长15%以上, 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所放缓, 十余年间两国贸易额持续增加, 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2.两国贸易发展不平衡, 我国贸易逆差严重。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对日贸易收支不平衡, 贸易赤字严重。中日贸易逆差首次发生于1999年, 从2002年至今, 中国对日本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3.逆差持续时间长, 逆差规模不断扩大。2002—2010年, 中国对日贸易连续9年处于逆差, 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逆差额从50亿美元, 快速扩大到556亿美元。

4.逆差额占两国贸易总额比重不断增大, 由1999年的2%扩大至2010年的18.6%。

5.逆差增长速度高于贸易额增长速度。除个别年份外, 中日贸易逆差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多数年份超过30%, 年均增长速度达35%, 而贸易额年均增速为15%, 贸易逆差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贸易额增长速度。

中日贸易逆差产生并不断扩大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种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对此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笔者从两国的贸易商品结构着手, 采取RCA指数法, 分析中日贸易逆差产生及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产生逆差的直接原因

中日两国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真实反映两国贸易的特点, 是分析两国贸易逆差原因的重要依据 (见表2) 。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2009

通过表2可以看出, 日本向中国出口最多的前8项产品均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其比重占日本对中国出口总额的36%, 再加上第10项日本传统优势产品汽车, 比例达到近40%。可见日本主要是向中国出口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而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及部分初级产品, 包括服装、金属制品、家具和鱼类等, 其比例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1/3, 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通过以上分析, 总结造成中日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两国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明显。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 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多是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两类产品之间价格相差悬殊, 造成中日贸易收支不平衡, 出现逆差。

2.两国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不同。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食品等日用产品, 这些产品需求弹性很低, 需求量基本是固定的。所以中国对日出口额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增长。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汽车、电子设备等高端产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进而需求弹性也相对较大, 促进了日本对华出口额持续增长, 又由于这些产品单位价格较高, 所以造成中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3.日本不断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 不断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主要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向其出口。比如日本新推出的卫生检验检疫标准, 使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遭遇很大阻力, 并经常产生贸易摩擦。

三、中日贸易产品的比较优势是逆差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衡量一国的比较优势, 通常使用巴拉萨 (Balasa) 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 。RCA指数是透过贸易来衡量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以判定各国出口竞争力的强弱或国内各产品竞争力的大小, 计算公式为:

RCA= (Xik/Xi) / (Wk/W)

其中, Xik表示i国商品k的出口额;Wk表示全世界商品k的出口总额;Xi表示i国全部出口商品的出口额;W表示世界各国全部商品的出口额。

用RCA指数分析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优势。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和衡量中, 当RCA>1时, 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 当RCA<1时, 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RCA指数值越大, 则该国该产品越具有比较优势, 其国际竞争力就越强。本文参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 将中日贸易商品分为以下十大类进行分析 (详见表3) 。

表3显示了中国和日本商品的比较优势, 从中可以得出两国产品比较优势如下:

1.中国的初级产品SITC0食物和活动物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但该项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渐削弱。而日本的初级产品均无任何比较优势, 这说明日本在资源禀赋上处于劣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比较优势明显, 主要体现在SITC6制成品和SITC8杂项制品。而日本在该两项上指数均不足1, 处于劣势。这说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比较优势, 而日本处于劣势。

2.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 中国和日本产品各具有比较优势。日本在SITC5化学制品中有一定的优势, RCA指数接近1;在技术含量高的机械制造及运输装备业, 日本比较优势明显, 指数始终在1.5以上, 说明日本在该产业上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除此之外, 在SITC9项商品中, 日本比较优势也很明显。而中国在SITC7机械设备项中的RCA指数也在不断提高, 已稳定在1以上。

数据来源:根据UNCATD DATABASE 的数据整理和计算后得到

通过分析两国的RCA指数, 可以看出两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差别较大。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明显, 初级产品也有一定优势;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也逐步增强。而日本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上。

两国商品的比较优势是由两国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能力决定的, 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日本一直以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 而中国以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随着两国贸易额的不断扩大, 贸易逆差将持续增加。

四、对策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多研发既具有高附加值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进而拓宽贸易范围, 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只有不断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才能逐步缩小中日贸易逆差。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 要继续挖掘已具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潜力, 形成对日本规模出口。

2.建立自由贸易区, 实现贸易自由化。

由于两国贸易互补性强, 又具有区位优势, 学界对中日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呼声日益高涨。中日两国应尽早建立中日自由贸易区, 通过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区域分工协作机制, 加快两国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建立自贸区后, 两国将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日本市场将进一步向中国开放,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额将进一步增加, 逐步平衡中国贸易收支。

3.灵活运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中国可以通过合理运用WTO相关条款, 妥善解决中日贸易争端, 有效规避日本的贸易壁垒, 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从而扩大我国优势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出口份额, 一定程度上缩小双方的贸易逆差。

参考文献

[1]Grubel H G, P J Loyd.Intra industry trade:The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London:Macmillan.

美中贸易逆差模型的构建研究 篇6

我们经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对影响中美贸易逆差的各种宏观经济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得到不相关的两个因子Z1和Z2。

1 因子Z1和Z2对美中贸易逆差的影响

1.1 因子Z1对美中贸易逆差的影响

首先, 利用SPSS软件绘制散点图, 设横轴为因子Z1, 纵轴为标准化得美中逆差Y, 并根据散点图中表现出来的标准化美中贸易逆差和因子Z1的关系, 我们初步判断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b0+b1t+b2t2。

1.2 因子Z2对美中贸易逆差的影响

同样, 先绘制散点图, 设横轴为因子Z2, 纵轴为标准化的美中逆差Y, 根据散点图中表现出来的标准化美中贸易逆差和因子Z2的关系, 我们初步判断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b0+b1t。

2 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的缺点

由于标准化的美中贸易逆差与主成分Z1和Z2不是简单的多元线性关系, 所以大多数研究者想使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它们之间的模型关系。但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求解是通过把自身转化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现的, 转化而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很可能存在自变量之间不独立的问题, 用其解决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求解很不准确。

3 利用函数计算的近似公式建立美中贸易逆差模型

3.1 二元函数计算的近似公式

多元函数的自变量不止一个, 我们仅考虑函数对于某一个自变量的变化率, 也就是在其中一个自变量发生变化, 而其余自变量都保持不变的情形下, 考虑函数对于该自变量的变化率。

如果函数z=f (x, y) 在某区域D内每一点 (x, y) 处都可偏导, 那未f (x, y) 关于x和y的偏导数仍然是x、y的二元函数, 我们称它们为f (x, y) 的偏导函数, 记作。

从偏导数的定义可以看出, 求多元函数对一个自变量的偏导数时, 实际上只需将其它自变量看成常数, 按照一元函数的求导法则进行即可。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在经济上表示边际经济量, 边际经济量的经济意义是:当其中一个经济量变化一个单位时 (其他经济量保持不变) 总经济量的变化量。

函数z=f (x, y) 在点 (x, y) 的某一邻域内有定义, 如果函数z=f (x, y) 在点 (x, y) 的全增量△z=f (x+△x, y+△y) -f (x, y) 可表示成为如公式△z=A·△x+B·△y+o (ρ) 形式。

其中, A, B不依赖于△x与△y, 而仅与x、y有关, , 则称函数f (x, y) 在点 (x, y) 处可微分。而A△x+B△y称为函数z=f (x, y) 在点 (x, y) 处的全微分, 记作dz=A△x+B△y。

与一元函数类似, 自变量的增量△x与△y常写成dx与dy, 并分别称为自变量x, y的微分, 于是, 函数z=f (x, y) 的全微分可写为dz=Adx+Bdy。

当函数z=f (x, y) 在区域D内每一点都可微分时, 则称z=f (x, y) 在D内可微分。

如果函数z=f (x, y) 在点 (x, y) 处可微, 我们有。

在实际问题中, 经常需要计算一些复杂的多元函数在某点处当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化时函数的变化, 由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定义及全微分存在的充分条件, 我们可以得到计算的近似公式。

当二元函数z=f (x, y) 在点 (x, y) 处的两个偏导数fx′ (x, y) , fx′ (x, y) 连续, 并且|△x|, |△y|都较小时, 就有近似等式如公式△z≈dz=fx′ (x, y) △x+fy′ (x, y) △y。

公式△z≈dz=fx′ (x, y) △x+fy′ (x, y) △y也可写成如公式f (x+△x, y+△y) ≈f (x, y) +fx′ (x, y) △x+fy′ (x, y) △y形式。

3.2 美中贸易逆差近似计算

根据主成分分析我们得到美中逆差Y受不相关的因子Z1和Z2的影响。

利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回归分析得到Y=0.869+0.984t-0.6986t2的模型关系。通过对上述模型关键的假设检验分析得到判定系数R2等于0.95, 显著性水平在0.05以下, 模型的拟合度很好和显著性也很好。

利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回顾分析得到Y=-0.354+0.883t模型关系。通过对上述模型关键的假设检验分析判定系数R2=0.96, 显著性水平在0.05以下, 模型的拟合度很好和显著性也很好。

以标准化的美中逆差Y为因变量, 以因子Z1为X1做曲线回归分析时候得到模型Y=0.869+0.984t-0.686t2可知。

以标准化的美中逆差Y为因变量, 以因子Z2为X1做曲线回归分析得到模型Y=-0.354+0.883t可知。

则美中贸易逆差近似计算公式为:

是标准化美中逆差 (亿美元) 预测值。

如果我们引入时期t和t+1的概念, 那估计式的结果为

因为只有|△Z1|和|△Z2|足够小时候公式预测的值才能达到足够精度。如果|△Z1|和|△Z2|比较大, 公式的计算结果将与实际值偏离很大。

其中|α|取值越小, 估计t+1时期因变量的结果越准确。

参考文献

[1]黄基伟, 于中鑫.中美贸易逆差与人民币升值关系的悖论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1, (3) :140-149.

[2]王芳.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异同比较及应用研究[J].统计教育, 2003, (5) :14-17.

中泰贸易逆差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7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泰国商务部 (Ministry of Commerce) 网站在线调整。

一、中泰贸易逆差的现状

自中泰进行双边贸易以来, 泰方每年都处于逆差地位, 特别是2008年, 贸易差额由2001年的8.23亿美元激增到39.66亿美元, 2010年逆差也已达到27.66亿美元, 占到从中国进口商品总值的11.11%。此外, 表1显示, 近年泰国对中国的进口增长率都高于出口增长率, 但进口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的相差越来越小, 逆差恶化的形式有所好转。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 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 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爆发, 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升值, 两国间的贸易往来受此影响, 贸易不平衡问题有所减少。

随着后危机时代经济形势的好转, 中泰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再次显现出来。据泰国商务部的数据, 2009年泰对中的贸易逆差仅为9.1亿美元, 这是自2003年过后泰方逆差额最少的一年。2010年中泰贸易又恢复原样, 进口额和出口额都迅猛增长, 使泰方逆差达到27.66亿美元。从逆差的变动率可以预测, 中泰贸易逆差还会长期存在。

二、泰对中贸易逆差长期存在的原因

中泰贸易在过去的十年里, 确实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导致泰币跟着升值等原因, 泰国从中国进口增长迅猛, 而对华出口稍微缓慢, 从而造成泰对华贸易逆差较大。

1.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逐渐的升级, 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泰国在多年的发展之后, 其科技水平和资本充足度都低于中国, 中国的机电产品、电器及配件、电脑配件、化工产品在泰国的出口市场排名第一, 从而导致了泰国对这些产品的大量进口, 致使泰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快速增长。

2. 中国资本要素较丰富, 而且很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如纺织服装、电子电器组装、玩具、鞋类、皮草加工等行业, 从国际分工的角度而言, 从中国进口来的成本比在国内生产的更便宜, 所以很多投资者都会选择从中国进口, 而不是自己生产, 这势必会造成泰国对中国进口的进一步增加。另外, 中泰两国由于社会制度不同, 人们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泰国的私企与中国的私企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运作机制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泰国企业由于对中国市场了解的不充分, 不能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人民的消费习惯等细分市场, 也不能及时对自己的生产策略和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 致使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适销对路, 从而造成了泰国对中国出口的减少。

3. 受泰总体经济形势的影响, 由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滞后负面效应尚在延续。另外, 受从中国进口来的劳务过多, 平时政府不给外来普通劳务发放工作准证, 可是聘用他们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劳务人员工资比国内的要便宜。至今中国对泰输出劳务每年在2 000人次左右, 其中有近一半系通过承包工程输出, 其余为当地稀缺工种, 如纺织、电子、冶炼、港口运行工程师、管理人员及珠宝加工、中文导购等。

自从两国通过中泰果蔬零关税协议、科技合作协定、海运协定、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协定、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关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等, 原本应该更帮助两国贸易发展, 但随着协议的执行, 进口泰国水果主要品种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价格有明显下降, 使中国消费者得到了较大经济实惠, 本国果蔬出口到中国口岸价格总体也下降了18%, 虽然泰国热带水果对中国出口量大幅增加, 但价格却减少, 使泰方贸易逆差过大。再者, 泰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都是机电产品, 而泰国出口到中国的则是初级产品, 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中泰之间已经具有如此巨大贸易逆差的情况下, 中国的这种市场实施无疑会进一步加剧两者的贸易逆差。

三、应对中泰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几点措施

虽然目前两国贸易有诸多问题, 但其发展的基础如文化类似、地域相近、经济互补等依然存在。因此, 从长远看, 中泰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泰国要秉着积极的态度, 知难而进, 寻找自己的优势, 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变当前存在的问题。

1. 减少泰从中国进口的贸易商品, 而增加出口贸易产品。

我们要一方面改善泰国的产业结构, 如减少机电产品零部件产品进口量, 同时中国也应结合泰国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尽量降低对泰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价格。为了能让两国果蔬贸易灵活沟通, 泰方应该对中国提出:希望中国给予中泰果蔬出口分配配额, 并且解决出口许可证的问题。另外除了中国出口的那些机电产品和化工品, 其他出口产品泰国国内也有生产, 只不过价格高于中国产品, 如编织品等等。至于这点泰方也在发展自己创造的“泰国Otop=一村一货”的政策, 只不过在投资者的眼里还不够受欢迎。至今自中国进口产品价格低于泰国国内的多, 使很多投资者不想浪费而麻烦, 所以直接从中国进口来。但这也是造成泰方逆差原因之一。更何况泰国对中出口的商品总体上水平较低, 多为农业果蔬、橡胶、大米和木薯制品等等的初级产品。虽然近年泰国对中国出口商品有所增加和改善, 但泰方逆差还是非常明显。因此;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 尽快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和价取胜”。

目前可以作为参考的出口商品项目, 就是泰国电视剧出口。至今泰国电视剧的流行开始进入中国内地越来越多, 而且还非常受欢迎。这是好的兆头, 因为等于会帮助增加如旅游业贸易产品等诸多商品的收入, 这可以更加有利于泰国贸易出口额。这样一来泰国电视机娱乐行业会更加广泛地发展。但泰方必须要避免推荐内容不合适的泰国电视剧出口, 因为这会影响到泰国的形象, 建议泰方应该建立相关组织或机构在影视作品出口海外之前而进行筛选。

2. 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对泰国投资。

中泰两国社会制度不同, 导致中国企业在对泰国投资方面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是对当地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还不够充分了解, 遇到纠纷难以解决。中国对一些国有企业与泰国的私营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 由于对合作方缺乏了解, 过于信任, 上当受骗时有发生, 但这不应成为影响中国企业扩大对泰国投资的因素。中国政府应继续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对泰国投资, 引导企业投资“有利可图”的领域。泰方也应该商量提出接迎中国企业进来泰国投资的机会。目前泰国是世界第一大橡胶生产和出口国, 橡胶作为一重要的战略资源, 至今的价格不断上涨。中泰合作进行橡胶的种植和开发, 也是不错的投资项目, 只不过泰方应找出适当的政策来接收从中国进来的收入而预防着原料流出国的问题。

中泰两国通过积极参与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 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或改善两国贸易存在的问题, 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第一, 提供区内市场, 为了满足各国出口的需求。东南亚经济经过许多年的发展, 区内市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 通过区域合作, 打破内部不利于贸易的各种障碍, 也能够充分发挥大市场的潜力。第二, 由于两国地理位置相邻, 自然资源各有差异, 就能够形成互有需求, 良性互补的优势, 利用和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取长补短、扩大贸易, 并可以进一步增加相互投资, 会实现双赢或少输。第三, 会吸引更多的区域外投资, 这样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通过两国之间的协作, 就能够使中泰之间的问题得到改善以至解决。

参考文献

[1]许可.中国入世后对中泰贸易的影响[D].厦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2002.

[2]甘宜沅, 黄晓, 阮振华.中泰贸易分析[J].东南亚纵横, 2005, (11) .

[3]王炎.货币升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D].北京:对外贸易大学, 2007:11.

[4]郑玉云.中泰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

[5]严美姬.中泰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空间分析及扩展路径[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6) .

贸易逆差 篇8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基本特征

1. 中美贸易持续增长。

中美两国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双边贸易额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4年更是达到了34.27%的高增长率。到2005年, 美国略低于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货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

2. 中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

目前, 制造业产值占美国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5%, 相反制造业却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 中国拥有纺织品、服装、家电产品、笔记本电脑、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大量消费品等一大批产业部门, 对美出口商品的70%以上是纺织品、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 以及包括飞机、尖端集成电路、电信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机械在内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些领域, 中国处于落后或短期状态。此外, 美国的金融和零售业企业也开始不断地从对华商务合作中受益。这种贸易机构说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他们各自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二、影响中美贸易平衡的主要因素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包括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 不当的原产地统计原则以及中美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地区产业调整等, 本文主要是基于贸易方式的角度分析产生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1.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影响中美贸易平衡。

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目前已占到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转入生产和销售阶段, 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和进口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外资企业在贸易方式的选择的突出特点是更倾向于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

2. 服务贸易被忽略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

美国2002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2726亿美元, 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17.4%, 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然而, 在谈到中美贸易逆差时, 美方却往往只强调货物贸易而忽略服务贸易。事实上, 过去十年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盈余, 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会减少。特别是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优势的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将会获得更大增长。根据USTR的统计, 2004年美国服务贸易对华出口增长20%, 而其总体增长仅为11%, 中国已成为美国第10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2004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16亿美元。

三、正确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思考

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 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 双方不对称的贸易依存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使中国在处理与美摩擦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为此, 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确保中美贸易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1. 努力扩大国内需求。

中美贸易现时的不平衡并非一个值得纠缠不休的问题, 需要双方共同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缓解这种不平衡。对我国而言, 应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 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 加快本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经济运作体系。同时, 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相互信任、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 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 减缓和消除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出超。

2.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注重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 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 推进市场多元化;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政策, 适度扩大进口, 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

3.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主导, 如家电、轻纺和成衣、食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一些质量价格比有明显优势的机电产品, 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 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 发挥我方比较优势。

四、结语

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无论是对外资企业的限制还是对加工贸易的限制都会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产生影响, 甚至会丧失一些比较优势。若要在根本上解决我国贸易不平衡难以调节等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方式下的贸易, 使之在贸易顺差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只有当国内企业的比较优势层次得到提高时这一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冯雷:从贸易方式走向与与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贸易》2002 (3) [1]冯雷:从贸易方式走向与与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贸易》2002 (3)

[2]陈明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 (3) [2]陈明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 (3)

[3]亢梅玲: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4) [3]亢梅玲: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4)

日本电子产业首现贸易逆差 篇9

11月底,东芝宣布,伴随东芝集团对影像产品事业的结构改革,主要生产供应日本市场液晶电视产品的生产基地大连东芝电视有限公司将于12月末停产并终止运营。

这则新闻被外界解读为东芝电视业务撤离中国,于是就有了东芝的声明。声明称,东芝并未剥离电视业务,今后,东芝将通过代工等符合市场需求的形式提高电视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开拓电视产品业务。

东芝旨在通过此次中国生产基地的调整进一步削减固定成本,达成2013年下半年度实现盈利的目标。这背后凸显的则是东芝面临的困境。大连工厂从1997年起生产主要面向日本出口的电视机,但近来持续亏损。该公司9月份曾表示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三个国家的电视自主工厂集中至一处,撤出在华工厂也是其中一项内容。2014年以后,东芝的自主电视机工厂将仅剩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家。

与东芝一起陷入困境的,还有其他电子企业。此前,松下电器宣布为了推进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事业构造改革,2013年12月将停止等离子显示器的生产,截止到2014年3月底,将停止位于兵库县尼崎市的第3工厂(已停止)、第5工厂(停顿中)以及仍在生产中的第4工厂的事业活动。

8000亿日元逆差

日本电子企业的变化已经影响到电子产业的贸易格局。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曾支撑着日本出口的家电、电子零部件等的电子产业预计将在2013年首次陷入贸易逆差。相关产业2013年1至9月的贸易逆差约为8000亿日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年同期则是约2200亿日元的贸易顺差。

这一逆差也成为日本近期整体贸易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2月18日,日本财务省发布的11月贸易数据显示,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贸易收支为逆差1 2929亿日元。逆差额高于上年同期的9570亿日元,创有比较的1979年以来同期的最高逆差纪录。

报道指出,随着日本不断将生产转移到海外,加上日元贬值,出口低迷的状况未见好转,而智能手机等产品的进口却在增加。电子产业和汽车一直支撑着日本的出口,但今后面向日本国内的大规模投资将很难预期,因此贸易逆差的局面有可能持续。

据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和日本电机工业会(JEMA)统计,电视机和冰箱等家电产品与半导体等电子零部件加到一起,日本整个电子产业的贸易收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达到9万亿日元的顺差。然而,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开始,经过“失落的20年”后,顺差出现大幅减少。2012年,这一贸易收支勉强维持了近400亿日元的顺差,但在2013年的统计中预计将出现自1991年有可比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逆差。

究其原因,报道解读为,金融危机后,日本电子企业的生产正式开始向海外转移,出口额出现了大幅减少。

曾是日本电子产业火车头的电视机在2013年1至9月出现了1100亿日元的贸易逆差。松下在日本国内销售的产品大多从马来西亚等国进口,尽管在日本市面上仍以日本厂商的品牌为主,但产品本身基本都已在海外生产。在1991年的日本电视机市场上近八成是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但到了2012年,在市场规模640万台的平板电视机市场上,进口产品已占到620万台。

此外,智能手机进口的剧增也对贸易收支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日本信息通信网络产业协会(CIAJ)的统计,在智能手机尚未全面普及的2008年,手机的贸易逆差约2000亿日元,到2012年扩大到将近1万2000亿日元,截止到2013年9月份已经超过了1万亿日元。索尼2013年3月从日本国内撤出智能手机生产,加上日本第一大通信运营商NITDoCoMo引进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等因素,预计逆差数字还将进一步扩大。发展形势仍待观察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电子产品凭借其优势风靡市场多年,而在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更为激烈的今天,日本电子产业有些疲于招架,其优势的电子零部件也难以填补贸易失衡的缺口。

报道指出,日本企业拥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零部件和器件”2013年1至9月的贸易顺差为2万2100亿日元,同比减少了5%。日本六大厂商7至9月接到的订单按季度统计创下历史新高,保持着良好势头,但增产部分大都依赖于海外生产,无法弥补家电产品等出口减少的部分。

尽管整机厂商不断将生产转移到海外,但由于韩国企业的崛起等,仍有不少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总体经营收支亏损明显。今后如何发挥出精细化技术等优势,在可穿戴终端等新型业务的产品和零件领域站稳脚跟将成为日本各企业的课题。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韩国等后发经济体在电子和汽车产业崛起,与日本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竞争关系。特别是中国大陆崛起,使得竞争更为强烈。另外,在技术急剧变革的时期,日本电子企业显得创新不足。而在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这些迹象并不意味着日本电子产业已经衰落。在某些领域,日本电子产业仍有明显优势。

详析中国版权贸易逆差优缺点 篇10

关键词:版权贸易,逆差,优缺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与交流越来越深远,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版权贸易已经在中国发展起来,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尤其是版权引进数量呈上升势头。但是, 版权引进与版权输出之间的巨大逆差一直是中国国际版权贸易中存在的特殊现象。2014年, 我国版权输出10293种, 版权引进16695种。表1更是反映了我国从2001年到2010年10年间图书版权贸易的品种数量, 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

这一现象会对中国出版行业、甚至整个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目前,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版权引进大于输出对当前中国是有利的, 现阶段要坚持以引进为主;①还有一种认为版权贸易逆差的不平衡现象会影响中国版权贸易的健康发展, 当前中国应侧重版权输出。②笔者认为, 要正确认识版权贸易逆差的优缺点还必须回归到版权贸易本身的属性上来。版权贸易的本质属性是其经济属性, 兼有文化属性的特殊性, 以此为起点, 基本上可以将版权贸易逆差的优缺点定位在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

一、版权贸易逆差在经济领域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经济动因是版权贸易得以进行的直接动因。从这个意义上讲, 在经济领域, 版权贸易在某些方面必然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与中国目前少量的版权输出相比, 大量的版权引进在短期内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影响。

1. 有利于出版企业的经济发展。

在版权引进的过程中, 扣除版税和必要的成本, 出版企业将获得剩余利润。销量越大, 出版企业获得的利润越高, 这也是出版企业进行版权贸易的直接动因。引进版图书是中国图书市场畅销书榜的常客, 这本身就说明引进版图书可以带来很大的销量。中国很多出版社看到了版权引进的商机, 积极开展版权引进工作。例如,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版权贸易的集团公司, 已经从版权引进中获益匪浅, 以其引进的“富爸爸”系列图书为例, 在中国已经达到了400万册的销量。此外, 还有一些出版企业在版权引进中制定长远的规划, 使引进版图书成规模、上档次、增效益、出品牌。一些领域的特色出版社已经形成, 如引进计算机书籍“四强” (电子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可以看出, 以上的这些出版社在国内出版社中都属于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企业。版权引进为这些企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更好的经济基础又保证了更高水平的版权引进, 版权引进与出版企业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资料来源:国家版权局http://www.ncac.gov.cn。

2. 有利于提升出版物质量。

造纸术和印刷术始于中国, 中国的图书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图书制作设计上享有很高的造诣, 但由于中国缺乏对外交流, 特别是近代历史上的闭关锁国, 使得中国图书制作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版权贸易, 可以大量引进国外高水平出版物, 丰富国内出版物市场, 提升国内出版物整体质量。最重要的是, 在版权贸易过程中, 国外出版商与国内出版商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货物贸易, 有的出版商会对整个图书出版过程提供建议和帮助, 这样就有利于国内出版商学习国外先进的出版物制作技术和艺术设计风格, 为自身的出版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从而提升本国出版物的质量。

3. 有利于培养专业的版权贸易人才。

众所周知, 版权贸易工作是一个专业化要求程度较高的职业, 它要求涉足这一领域的人既熟悉国际贸易惯例, 具有敏锐的洞悉国际图书市场的能力, 还要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同时兼具进行跨国营销的口才和经验。国际版权贸易的相关经验是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而积累起来的, 在大量的版权引进过程中, 通过与国外出版商的接触, 不仅仅是引进了版权本身, 而且还可以学习到国外先进的出版理念和营销方式, 这本身就为中方参加版权贸易运作的人员提供了实践机会, 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机会。

(二) 消极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以上的积极影响其实是得益于中国目前版权贸易中大量的版权引进。由于中国目前版权输出的数量极其有限, 因此无论在国外还是国际范围内都没有产生规模效益。中国版权贸易进程中, 版权引进和版权输出的失衡, 也会产生下列消极影响。

1. 不利于我国外汇创收。

众所周知, 进口导致外汇的输出而出口导致外汇的流入, 在一国范围内, 合理的进出口比例是外汇正常流动的必要保证。中国目前没有版权贸易产值方面的统计, 但仅从版权贸易数量上看, 版权引进量是版权输出量的数倍, 而且引进版权往往有较高的发行量, 从而需要向外商付出更多的版税, 这就导致了在现阶段版权贸易的过程中只有少量的外汇流入, 而大量的外汇流出。当然, 由于目前中国版权贸易份额在中国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 对于整体外汇流动的影响还不明显。但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版权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通过版权贸易而造成的国际货币流通量将更为扩大。因此, 如果版权贸易中引进与输出的逆差现象不能改观, 那中国外汇流失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 从而影响到整个国际贸易体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 不利于提升我国出版行业的创造力。

大量的版权引进在短期内能给出版企业带来很高的效益, 相反, 即使没有版权输出出版企业也不会呈现明显的效益下降, 所以目前出版企业对于版权贸易中的逆差现象并不太重视。但出版行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出版选题策划的创造性。出版的目的在于制作既有社会效益又有市场效益的出版物, 其核心在于选题和策划, 因此创新在出版行业尤为重要, 这是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国内出版企业在版权引进的过程中虽然也有对出版物内容的选择, 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外国版权的购买行为, 可以看成外国出版企业在中国推销出版物的中介。一些出版社在市场竞争压力和短期经济指标的驱动下, 对本版书的选题研发能力失去信心和耐心, 为加快图书生产周期, 视版权引进为图书出版的一条捷径, 以至于放弃原创, 让出版社成为外版图书的加工地, 不仅图书结构严重失调, 编辑也失去了选题策划的能力与欲望。

二、版权贸易逆差在文化领域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文化属性是版权贸易的特殊属性。版权贸易的一大目的即是在不同国家之间传播知识文化, 因此国际版权贸易必然会在贸易双方国家的文化领域内产生影响。这里的文化领域主要是相对于经济领域而言的, 属于广义文化概念, 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多因素。①基于这个认识, 可以看到大量的版权引进对中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以下积极影响。

1. 有利于促进我国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文化知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领域, 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目前实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 在此进程中广泛、积极地吸取国外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 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在版权贸易过程中, 其贸易对象版权承载着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 版权引进实际上也是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引进。目前, 在经济管理、实用技术、科学理论等方面, 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尤为明显, 表现在出版行业, 即此类有影响力的出版物较少, 通过版权贸易, 大量引进此类版权, 无疑将直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 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大众的生活。

历经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在满足生存这一最基本的需求之外, 还有精神需求、信息需求等高级需求。随着中国大众经济消费水平的提高, 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也会有一定的拓展。虽然西方的图书或影片等文化产品蕴涵着西方人的价值观念, 但其在艺术性上、在普遍的共同性上仍然能唤起各国读者和观众的共鸣, 为各国读者和观众提供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通过版权引进, 将西方的一些优秀文化内容引入中国消费市场, 无疑将满足中国大众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丰富中国大众的生活。

(二) 消极影响

合适的版权引进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有利的, 但版权输出作为版权贸易的另一个方面在中国出版界却微乎其微, 盲目引进外国版权而忽视中国版权输出, 造成中国版权贸易的逆差, 也会在文化领域产生诸多不利因素。

1. 不利于保障中国国内文化安全。

版权引进是国外文化输入到中国国内的一大途径。所谓版权引进中的文化安全, 不仅是指外来文化随着版权贸易这一渠道进入对本土文化的冲击, 更主要的是, 引进图书占有过多的市场份额, 必将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比如版权输出大国美国, 就在其输出的文化产品中极力鼓吹其文化的先进性, 试图影响和操纵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美国是中国版权引进的第一大国, 多年来, 美国的流行文化通过版权引进的方式大量涌入中国文化市场, 成为人们文化消费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 与之相反, 中国的文化产品通过版权输出的方式流入美国文化市场却非常有限。长此以往, 这种文化传播的不平衡将会使人们不仅可能在话语系统上受制于美国, 而且还可能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认同于美国。

2. 不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版权贸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宣传方式, 通过版权输出, 可以让本国的优势文化被国际社会所了解和接受, 从这一点上讲, 版权输出对于输出国的文化宣传就极为重要了。目前, 中国版权输出量很少, 即使在那些少量的输出版权中, 也大都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类图书, 如《中国武侠史》《中医基础理论》等, 而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化现状的图书则更是微乎其微了。中国版权在国际市场上的缺失就使得国际社会丧失了一个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途径,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被一些错误信息误导, 从而对中国社会产生误解。

三、版权贸易逆差影响性评价

在分析版权贸易逆差对我国的影响性时, 容易以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来看待这个问题, 即“言逆差必不利”, 事实上, 即使在整个国际贸易领域, 版权逆差现象也不是全无益处的, 美国多年来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但其经济却得到了稳步发展。从上文的分析中也可以发现, 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 我国版权贸易逆差现象在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些正面影响的, 比如能够促进出版企业的经济增长, 能够满足我国群众的文化需求等。当然, 如果细细分析这些正面影响, 会发现它们基本上都得益于大量的版权引进, 而版权输出的增长并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 发展版权输出是有益无弊的。

在对版权贸易逆差正负影响的归纳比较中, 还发现一个规律, 即正面影响基本上是一种短期效应, 而负面影响则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现阶段, 大量的版权引进版图书经济效益良好, 某几个版权引进的成功可能就为出版社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 出版社对此趋之若鹜, 想在版权贸易领域切得一块蛋糕。从短期看, 这种优势明显。从本质上说, 出版社是一个文化创造传播部门, 而不是一个贸易部门, 在版权引进的过程中不注意自身选题策划能力的提高, 只是一味趋于寻求短期市场效应, 那会导致其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是不利于出版社长远发展的。一个国家的整体出版行业在重视版权引进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版权输出, 版权输出可以有效地提高出版部门的创作能力。同样, 在文化领域, 版权引进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也是短期效应, 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要依靠本国文化创造能力的提高, 一国版权输出与文化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 发展版权输出是有必要的。

在现阶段, 中国版权贸易逆差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大量的版权引进在短期内会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因此而不重视版权输出, 任由版权贸易逆差现象的继续, 那么对中国经济文化的负面影响将逐步体现出来, 而且会对中国社会造成一种结构性的破坏。

注释

1 张明旺:《当前版权贸易要坚持引进为主》, 《编辑之友》, 2004年第1期, 第16页。

2 姬沈育:《当前中国的版权贸易应侧重版权出口》, 《经济经纬》, 2004年第1期, 第42页。

上一篇:消减研究下一篇:重庆万州体育中心